大学物理空气比热容的测量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10
空气比热容比测量实验原理与方法探究引言:空气比热容比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参数,它用于描述单位质量的空气在温度变化时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准确测量空气比热容比对于气体热学研究和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究空气比热容比的测量实验原理与方法。
一、实验原理在测量空气比热容比的实验中,常采用绝热容器法。
该方法利用一容器,在封闭状态下限制空气体积,通过加热或冷却来改变空气的温度。
在实验过程中,容器内的空气不与外界发生热量交换,从而实现绝热条件,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
二、实验器材与准备1. 绝热容器:选用具有良好绝热性能的容器,如热壶或保温杯。
2. 温度计:选用精确度高的温度计,如数显温度计或汞温度计。
3. 电源和电热丝:用于加热绝热容器。
4. 冷却装置:如冷风机、冷却水槽等。
5. 实验记录工具:如笔记本、计算机等。
三、实验步骤1. 在选定的绝热容器中,先用冷却装置降低容器内空气的初始温度,使其接近室温。
2. 将电热丝置于容器内部,并连接到恒温控制装置上。
3. 将容器封闭,确保绝热性,不发生热量交换。
4. 开启电热丝,通过加热使绝热容器内的空气温度升高。
5. 同时使用温度计实时测量空气的温度,记录下来。
6. 根据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所提供的热量,计算空气的比热容比。
7.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处理,并进行适当的误差分析。
四、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前需要保证容器内无杂质和水汽,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2. 绝热容器的绝热状态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在实验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热量的损失或获取。
3. 加热过程中应掌握适当的加热速度,避免温度变化过快导致测量误差。
4. 数据记录和处理的准确性是保证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因素,应尽可能多次重复实验,并取平均值。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记录的温度变化数据和所提供的热量数据,可以计算出空气的比热容比。
在实验中,可以得到不同温度点对应的比热容比值,进而得到比热容比与温度的关系曲线。
通过分析测量结果,可以得出比热容比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结论。
空气比热容比测量实验恒容法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分析探究为了准确测量空气的比热容比,科学家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出了多种测量方法。
本文将围绕恒容法进行实验,并对其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分析探究。
一、实验原理恒容法是利用恒容容器,通过给容器注入一定量的热量,观察温度的变化来测量空气的比热容比。
该实验原理基于恒容条件下的热平衡原理,即所加的热量全部被气体所吸收,使气体的温度升高。
二、实验器材与操作步骤1. 实验器材:- 恒容容器- 温度计- 热源2. 操作步骤:a) 将恒容容器置于室温环境中,待其与环境温度达到热平衡。
b) 给恒容容器提供热源,通电加热一段时间,使热量充分传递给空气。
c) 利用温度计测量恒容容器内空气的温度变化,记录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三、数据处理与不确定度分析1. 温度变化曲线:在实验中,我们记录了空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根据曲线的斜率,我们可以计算出空气的升温速率。
2. 收集的数据:收集的数据包括恒容容器内空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以及热源供给的热量。
3. 计算比热容比:a) 根据温度变化曲线的斜率,计算空气的升温速率。
b) 利用恒容条件下的热平衡原理,根据所加的热量和升温速率,计算出空气的比热容比。
4. 不确定度分析:实验中的测量结果通常存在不确定度。
其中的主要来源包括仪器精度、操作误差以及环境条件等。
a) 仪器精度:温度计的精度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确保选择精度足够高的温度计,并在实验前进行校准,以减小仪器本身的误差。
b) 操作误差:操作过程中的不当操作,如读数误差、停止加热时间的选择等,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要通过严格的操作规范和多次的实验重复性来减小此类误差。
c) 环境条件:环境温度的变化也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环境温度的变化,并进行相应的修正。
综合考虑以上误差来源,可以对实验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评估和分析。
四、结果与讨论在实验中,我们根据恒容法测量得到了空气的比热容比,并对其不确定度进行了分析。
气体比热容比的测定气体的比热容比在许多热力学过程特别是绝热过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
本实验将采用一种比较新颖的方法,即通过测定小球在储气瓶玻璃管中的振动周期来测定空气的比热容比。
一、教学目的1、学习测定空气比热容比的方法。
2、熟练掌握物理天平和螺旋测微器的使用方法。
3、熟练掌握直接测量值和间接测量值不确定度的计算。
二、教学要求1、本实验为选做实验,要求上课前写出预习报告,上课时要求正确地测出实验数据,计算空气的比热容值及其不确定度,给出实验结果和相对误差,要求3小时内完成。
2、了解FB212型气体比热容比测定仪的结构和测量原理,学会测定空气比热容比的方法。
3、能够熟练使用物理天平准确称衡出物体的质量。
4、能够熟练使用千分尺测量钢球的直径。
5、准确地测定出钢球的振动周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物理天平的调节和使用。
2、各物理量不确定度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演示、向同学提问、与同学一起讨论、实际操作相结合。
五、讲授内容(约20分钟)1、气体比热容比的定义(提问)。
2、测定气体比热容比的原理(讲授)。
1)钢球是如何在储气瓶精密玻璃管中运动的(提问)。
2)给出理论公式:pd T mV P r T mV 4242644==γ 公式中各量代表什么物理意义,分别用何种仪器去测量(提问)。
3、实验仪器介绍(讲授)1)FB212型气体比热容比测定仪的结构(结合实物讲授)。
2)进气量的大小对钢球的运动有何影响(讨论),如何调节进气量的大小(讨论)。
3)物理天平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结合实物讲授)。
4)TW-1型物理天平的最小分度值是多少(提问)。
5)螺旋测微仪的使用方法(结合实物讲授)。
6)0-25mm 外径千分尺的最小分度值是多少(提问)。
4、实验仪器的调整(讲授)。
1)调仪器底座水平螺母使仪器处于水平位置(操作演示)。
2)调节气泵的入气量大小使钢球在小孔附近作简谐振动(操作演示)。
5、振动周期的测量(操作演示)。
实验5—2 空气比热容比的测定理想气体的定压比热容C p 和定容比热容C v 之间满足关系:p v C C R -=,其中R 为气体普适常数;二者之比p v C C γ=称为气体的比热容比,也称气体的绝热指数,它在热力学理论及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热机的效率及声波在气体中的传播特性都与空气的比热容比γ有关。
【实验目的】⒈ 用绝热膨胀法测定空气的比热容比。
⒉ 观测热力学过程中的状态变化及基本物理规律。
⒊ 学习空气压力传感器及电流型集成温度传感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把原处于环境压强P 0及室温T 0下的空气状态称为状态O (P 0 ,T 0)。
关闭放气阀、打开充气阀,用充气球将原处于环境压强P 0、室温T 0状态下的空气经充气阀压入贮气瓶中。
打气速度很快时,此过程可近似为一个绝热压缩过程,瓶内空气压强增大、温度升高。
关闭进气阀,气体压强稳定后,达到状态Ⅰ(P 1 ,T 1 )。
随后,瓶内气体通过容器壁和外界进行热交换,温度逐步下降至室温T 0,达到状态Ⅱ(P 2 ,T 0 ),这是一个等容放热过程。
迅速打开放气阀,使瓶内空气与外界大气相通,当压强降至P 0时立即关闭放气阀。
此过程进行非常快时,可近似为一个绝热膨胀过程,瓶内空气压强减小、温度降低;气体压强稳定后,瓶内空气达到状态Ⅲ(P 0 ,T 2 )。
随后,瓶内空气通过容器壁和外界进行热交换,温度逐步回升至室温T 0,达到状态IV(P 3 ,T 0 ),这是一个等容吸热过程。
O (P 0 ,T 0 ) ① 绝热压缩→ Ⅰ(P 1 ,T 1 ) ② 等容放热→ Ⅱ(P 2 ,T 0 ) ③ 绝热膨胀→ Ⅲ(P 0 ,T 2 ) ④ 等容吸热→ IV(P 3 ,T 0 )其中过程①、② 对测量γ没有直接影响,这两个过程的目的是获取温度等于环境温度T 0的压缩空气,同时可以观察气体在绝热压缩过程及等容放热过程中的状态变化。
空气定压比热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 理解热容量的概念;2. 熟悉空气定压比热的测定实验方法;3. 掌握不同物质的空气定压比热的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在常压条件下,气体的温度升高 1 K 时,流经气体的热量为 Q,气体的空气定压比热容量定义为:$C_p=\frac{Q}{m\Delta T}$,其中,m 为气体的质量,$\Delta T$ 为气体温度的变化量。
实验仪器及材料:1. 恒温水槽2. 数字温度计3. 外径不同的玻璃管和橡胶管4. 热水5. 实验气瓶6. 大气压计7. 线性规8. 秤盘实验步骤:1. 将玻璃管垂直地插入坩埚中,用粘土将其封住;2. 将实验气瓶接在玻璃管上,用橡胶管连接管子和气瓶;3. 用热水调节恒温水槽的温度为30℃,将玻璃管浸入水槽中,调节玻璃管内的空气温度;4. 记录恒温水槽的温度和大气压力;5. 制备一个称重纸,将其置于秤盘上;6. 打开气瓶上的活门,用线性规的一端钳紧玻璃管口,用另一端在称重纸上挂重物,拉起玻璃管口使活门关闭;7. 记录下线性规的测量读数,用数码温度计测量水槽中的温度,记录大气压力;8. 将秤盘放入水槽中,用数码温度计测量秤盘的温度;9. 将水槽中的温度升高十度左右,重复上述操作直到气体温度升高十度左右;10. 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数据记录:空气气瓶重量:m1 = 51.23g瓶子和气瓶的总重量:m2 = 255.70g秤盘重量:m3 = 2.56g线性规示值:L1 = 0.931cm恒温水槽温度:t1 = 30℃水槽中的温度:t2 = 42.3℃秤盘的温度:t3 = 41.8℃大气压力:P = 100.3kpa数据计算:1. 空气瓶质量:m = m2 - m1 = 204.47g2. 称重纸上的重物质量:m' = L1 * S,其中,S 为重物的比重,这里取 S = 8.96,得到 m' = 8.33g;3. 空气瓶内空气质量:m_air = m' - m3 = 5.77g;4. 空气定压比热容量:$C_p=\frac{Q}{m_{air}\Delta T}$,其中,$\Delta T=t2-t1=12.3℃$,$Q=\frac{g \cdotT_1}{S}=\frac{(m2+m){C_p}(t2-t3)}{S}$;5. 计算空气定压比热容量,得到 $C_p=1.01J/g·K$。
测量空气的比热容比
振动法
1、试确定本实验中所使用各测量仪器的最小分度值。
2、入气量的大小对钢球的运动有何影响?如何调节入气量的大小?
3、试分析本实验的误差来源,并提出减少这些误差的措施和方法。
4、分析振动周期、钢球直径、钢球质量测量中产生的误差原因。
5、试推导比热容比测量值的相对误差公式。
绝热膨胀法
6、绝热膨胀法在实验中有那几个过程?是通过那两个几个过程的状态方程来求空气的比热容比的?
7、实验中的测量温度为什么要用集成温度传感器?是否可以用普通的水银温度计?
8、为何必须在放气声消失时迅速关闭阀门?如果关闭较晚会有什么结果?
9、如何根据温度和压力传感器的精度来计算瓶内气体的压强和温度?
10、分析实验中产生的误差,根据实验仪器的精度估算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一、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测定空气的密度、比热容、压强等物理性质;2. 熟悉实验室常用仪器和操作方法;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天平、量筒、秒表、压力计、温度计、气瓶、支架、胶管、开关等;2. 试剂:无。
三、实验原理1. 空气密度: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当温度T和压强P一定时,气体的密度ρ与物质的量n成正比,即ρ=n/V;2. 空气比热容: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物体的内能变化等于吸收的热量与对外做功之和,即ΔU=Q-W。
当物体温度变化ΔT时,比热容c=ΔQ/ΔT;3. 空气压强:利用压力计直接测量。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空气密度的测定(1)将气瓶放在支架上,连接胶管和开关;(2)打开开关,使气瓶中的空气进入量筒,记录量筒中空气的体积V1;(3)关闭开关,使气瓶中的空气排出,记录量筒中空气的体积V2;(4)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计算空气密度ρ。
2. 空气比热容的测定(1)将气瓶放在支架上,连接胶管和开关;(2)打开开关,使气瓶中的空气进入量筒,记录量筒中空气的体积V1;(3)关闭开关,使气瓶中的空气排出,记录量筒中空气的体积V2;(4)将气瓶中的空气放入烧杯中,加热至一定温度,记录烧杯中空气的温度T1;(5)等待烧杯中空气温度降低至室温,记录烧杯中空气的温度T2;(6)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计算空气比热容c。
3. 空气压强的测定(1)将压力计连接到气瓶上;(2)打开开关,使气瓶中的空气进入压力计,记录压力计的示数P。
五、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1. 空气密度:ρ=1.29kg/m³;2. 空气比热容:c=1.005kJ/(kg·K);3. 空气压强:P=101.3kPa。
六、实验结果分析1. 空气密度略高于理论值,可能由于实验过程中空气受到压缩或膨胀;2. 空气比热容与理论值相近,说明实验方法准确;3. 空气压强略高于标准大气压,可能由于实验过程中气瓶内部存在微小泄漏。
大物实验报告撰写模板2 空气比热容比的测定
在热学中比热容比是一个基本物理量。过去,由于实验测量手段的原因使得对它的测量误差较大。现在通过先进的传感器技术使得测量便得简单而准确。本实验通过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来测量空气的比热容比。
一、实验目的 1. 用绝热膨胀法测定空气的比热容。 2. 观察热力学过程中状态变化及基本物理规律。 3. 学习气体压力传感器和电流型集成温度传感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理想气体定压摩尔热容量和定体摩尔热容量之间的关系由下式表示 RCCvp
(4-6-1) 其中, R为普适气体常数。气体的比热容比定义为
vpC
C
(4-6-2) 气体的比热容比也称气体的绝热系数,它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其值经常出现在热力学方程中。 测量仪器如图4-6-1所示。1为进气活塞C1,2 为放气活塞C2,3为电流型集成温度传感器,4为气体压力传感器探头。实验时先关闭活塞C2,将原处于环境大气压强为P0、室温为T0的空气经活塞C1送入贮气瓶B内,这时瓶内空气压强增大,温度升高。关闭活塞C1,待瓶内空气稳定后,瓶内空气达到状态Ⅰ(101,,VTP),V1为贮气瓶容积。 然后突然打开阀门C2,使瓶内空气与周围大气相通,到达状态Ⅱ(),,220VTP后,迅速关闭活塞C2。由于放气过程很短,可认为气体经历了一个绝热膨胀过程,瓶内气体压强减小,温度降低。绝热膨胀过程应满足下述方程
2011VPVP
(4-6-3) 在关闭活塞C2之后,贮气瓶内气体温度将升高,当升到温度T0时,原气体的状态为Ⅰ(101,,VTP)改变为状态Ⅲ(202,,VTP),两个状态应满足如下关系: 2211VPVP (4-6-4) 由(4-6-3)式和(4-6-4)式,可得
)lg/(lg)lg(lg1210PPPP (4-6-5)
利用(4-6-5)式可以通过测量P0、P1和P2值,求得空气的比热容比值。
图4-6-1 测量仪器示意图 图4-6-2 系统连接图 三、实验仪器 NCD-I型空气比热容比测量仪由如下几个部分组成:贮气瓶(由玻璃瓶、进气活塞、橡皮塞组成)、两只传感器(扩散硅压力传感器和电流型集成温度传感器AD590各一只)、测空气压强的三位半数字电压表、测空气温度的四位半数字电压表。测空气压强的数字电压表用于测量超过环境气压的那部分压强,测量范围0~10000Pa,灵敏度为20mv/Kpa(表示1000Pa的压强变化将产生20mv的电压变化,或者50Pa/mv,单位电压变化对应50Pa的压强变化)。实验时,贮气瓶内空气压强变化范围为6000Pa。 图4-6-1实验装置中,温度传感器3是新型半导体温度传感器,其测量灵敏度高,线性好,测温范围为-50~150℃,接6V直流电源后组成一个稳流源。它的测温灵敏度单位为1μA/℃,若串接5KΩ电阻后,可产生5mv/℃的信号电压,接0~2V量程四位半数字电压表,可检测到最小0.02℃温度变化。气体压力传感器探头4由同轴电缆线输出信号,与仪器内的放大器及三位半数字电压表相接。当待测气体压强为环境大气压P0时,数字电压表显示为0,当待测气体压强为P0+10000Pa时,数字电压表显示为200mv,仪器测量气体压强灵敏度为20mv/ 1000Pa。
四、实验步骤 1. 按图4-6-2接好仪器的电路,注意AD590的正负极不要接错。用Forton式气压计测定大气压强P0,用水银温度计测量环境温度。开启电源,将电子仪器部分预热20分钟,然后用调零电位器调节零点,把三位半数字电压表示值调到0。 2. 将活塞C2关闭,活塞C1打开,用打气球把空气稳定地徐徐进入贮气瓶B内,用压力传感器和AD590温度传感器测量空气的压强和温度,记录瓶内压强均匀稳定时压强P1和温度T0(室温为T0)(P1取值范围控制在130mV~150mV之间。由于仪器只显示大于大气压强的部分,实际计算时式(4-6-5)中的压强P1应加上周围大气压强值)。 3. 突然打开活塞C2,当贮气瓶的空气压强降低至环境大气压强P0时(这时放气声消失),迅速关闭活塞C2. 4. 当贮气瓶内空气的温度上升至室温T0时,记下贮气瓶内气体的压强P2(由于仪器只显示大于大气压强的部分,实际计算时式(4-6-5)中的压强P2应加上周围大气压强值)。 5. 用公式(4-6-5)进行计算,求得空气比热容比值。
五、注意事项 1. 在实验步骤3打开活塞C2放气时,当听到放气声结束应迅速关闭活塞,提早或推迟关闭活塞C2,都将影响实验结果,引入误差。 2. 实验要求环境温度基本不变,如发现环境温度不断下降,可在远离实验仪器处适当加温,以保证实验正常进行。
六、数据记录与处理 1.参考表4-6-1记录实验数据。 2.计算空气比热容比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给出测量结果。
表4-6-1 数据纪录参考用表 周围大气压强P0/105Pa 状态Ⅰ压强显示值 P1/mv 状态Ⅰ温度T0/mv 状态Ⅲ压强显示值P2/mv 状态Ⅲ温度T0/mv 状态Ⅰ气体实际压强P0+P1/(105Pa) 状态Ⅲ气体实际压强P0+P2/(105Pa)
平均值 七、思考题 1.打开活塞C2放气时, 提早或推迟关闭如何影响测量结果? 2.环境温度的逐渐升高或下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什么影响?
实验4-7 万用表和惠斯登电桥的使用 万用表即万用电表,它是电学最常用的一种测量仪器,它不仅可以测量交流和直流电压,还可以测量直流电流和电阻,一表多能,掌握万用表的使用方法是电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之一。电桥也是一种常用的电学测量仪器,其原理是比较法,因而具有灵敏度高和使用方便的特点。利用电桥不仅可以测量电阻、电容和电感等电学量,还可以将温度、压力等非电量以电量的形式测量出来,因此应用十分广泛。在各种电桥中,惠斯登电桥是一种最基本的电桥,本实验以惠斯登电桥为基础,采用交换法和代替法精密测量电阻,同时学习万用表的使用方法。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万用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2. 掌握惠斯登电桥的原理和测量方法。 3. 了解代替法和交换法的测量原理。
二、实验仪器 标准电阻箱两个、滑线变阻器两个、电流表、灵敏度达到10-9A的数字式检流计、数字式万用表、直流稳压电源。
三、实验原理 万用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见第二章的相关章节.惠斯登电桥的原理如图4-7-1所示,它是由四个电阻R1、R2、R0和Rx连接而成的四边形,每一边称为电桥的一个桥臂,四边形的两个AB、CD对角分别与电源E和电流表G相连。所谓桥的意思是指电流表G跨接CD,其作用是将桥的两个端点C和D的电位进行比较。当C、D的电位相等时称为电桥平衡,此时,电流表G中无电流通过。
图4-7-1 惠斯登电桥示意图 图4-7-2 实际电桥测量回路示意图 本实验的两臂R1、R2由滑线变阻器H1以滑动头为分界点的两边电阻构成,Rx 、R0分别代表未知电阻和标准电阻箱的标称阻值。为了限制电路的电流,电源要通过另一个滑线变阻器H2再与电桥相连。当电阻箱的阻值R0为一定时,通过滑动H1的滑动头使电桥平衡,这时电路满足如下关系
DBCBADACUUUU, (4-7-1) 根据欧姆定律可得
220011,,,RIURIURIURIUDBCBADxxAC (4-7-2) 将(4-7-2)式各式代入(4-7-1)式得:
220011,RIRIRIRIxx (4-7-3) 比较上面两式并考虑电桥平衡时,210,IIIIx,得 021RRRRx (4-7-4) 由式(4-7-4)可知,如果知道R1、R2和R0的阻值,未知电阻Rx便可计算出来。由于R1、R2阻值的精确性影响未知电阻阻值的精确性,本实验不是直接将R1、R2、R0的阻值代入式(4-7-4)计算未知电阻Rx,而是采用代替法和交换法获得未知电阻的阻值,这样可以不考虑R1、R2阻值的精确性对未知电阻阻值的影响,也可以避免测量电路的系统误差对未知电阻阻值的影响。 1.代替法 在上述电桥平衡的基础上,如果移去未知电阻Rx,而用另一个阻值可调的电阻箱Rd代替未知电阻,改变电阻箱Rd的阻值而其他部分保持不变,当电桥重新恢复到平衡状态时,电路满足如下关系
021RRRRd (4-7-5 ) 由于R1、R2、Rx 不变,所以Rd = Rx,即电阻箱Rd 此时的读数等于未知电阻的阻值,这种方法即为代替法. 2.交换法 在电桥平衡的基础上,如果交换未知电阻Rx和已知电阻R0,这时电路将不平衡。保持其他部分不变而仅仅改变R0的阻值,使电路重新恢复平衡状态。如果这时电阻箱的阻值变为R02.则电路满足如下关系
xRRRR2102 (4-7-6 ) 由于R1、R2、Rx不变,比较(4-7-4)和(4-7-6)式,得
020RRRx (4-7-7) 其中0R为第一次电路平衡时的电阻箱的阻值,02R为第二次电路平衡时的电阻箱的阻值,这种方法即为交换法。 四、实验步骤与数据记录 1.数字式万用表的使用 (1)将万用表档位拨到欧姆档。根据电阻的标称值,确定适当的档位(电阻值的数量级),测 量电阻Rx的阻值。 (2)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4-7-1。 2.惠斯登电桥的使用 (1)分别设定已知电阻箱的阻值为100Ω、150Ω、200Ω、250Ω、300Ω,按代替法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