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经典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4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并欣赏余光中的诗作《听听那冷雨》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诗歌朗读与欣赏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情感理解诗歌修辞手法探讨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听听那冷雨》的意象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诗歌的修辞手法解析2.2 教学难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诗歌背景、解析意象、分析情感、探讨修辞手法互动法: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分享感受欣赏法:诗歌朗读、视频欣赏、音乐配合3.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文本、背景图片、视频、音乐等实物教具:雨具、图片等网络资源:相关诗歌、评论、分析文章等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导入:介绍余光中及其诗作《听听那冷雨》诗歌朗读:全班朗读诗歌,感受语言韵律意象分析:解析诗中的具体意象,如雨、窗、夜等情感理解:探讨诗中的情感变化,如寂寞、思念、哀愁等修辞手法: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互动环节: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分享感受小结与作业: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相关作业4.2 时间安排导入:5分钟诗歌朗读:10分钟意象分析:15分钟情感理解:20分钟修辞手法:15分钟互动环节:10分钟小结与作业: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互动表现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作业来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在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第六章:课前准备与资源6.1 课前准备教师熟悉诗歌《听听那冷雨》的背景、内容、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课件、图片、视频、音乐等安排课堂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分享感受等6.2 教学资源余光中的诗歌集或相关诗歌文本诗歌《听听那冷雨》的解读、分析、评论等资源与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音乐等素材第七章:课堂管理与纪律7.1 课堂管理建立积极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参与讨论引导学生专注于课堂教学,避免分心、打扰他人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7.2 课堂纪律提前明确课堂规则,如按时到达、保持安静、积极参与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遵守纪律,如不随意讲话、不打闹等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第八章:教学拓展与延伸8.1 教学拓展介绍余光中其他著名的诗作,如《乡愁》、《十年》等,供学生进一步欣赏和学习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现代诗人的作品,拓宽文学视野8.2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模仿《听听那冷雨》的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开展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第九章:教学反思与改进9.1 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9.2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第十章:教学评估与反馈10.1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互动表现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作业来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10.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在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第十一章:教学计划与进度安排11.1 教学计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诗歌《听听那冷雨》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11.2 进度安排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适当延长或缩短某些环节的时间第十二章:教学辅导与支持12.1 教学辅导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个别辅导,解答他们的疑问和困惑鼓励学生主动寻求帮助,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2.2 学习支持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诗歌文本、相关书籍、网络资源等,帮助学生进行课后学习和拓展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的相关文学活动,如诗歌朗诵、文学讲座等,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第十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13.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互动表现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作业来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13.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在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第十四章:教学拓展与延伸14.1 教学拓展介绍余光中其他著名的诗作,如《乡愁》、《十年》等,供学生进一步欣赏和学习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现代诗人的作品,拓宽文学视野14.2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模仿《听听那冷雨》的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开展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第十五章:教学总结与反思15.1 教学总结在课程结束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回顾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总结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15.2 教学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15.3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总结和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详细阐述了一个关于余光中诗歌《听听那冷雨》的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欣赏和理解这首诗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听听那冷雨教案一等奖《听听那冷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3、让学生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
品味文中富有诗意和韵味的语言。
2、难点理解文中复杂的文化内涵。
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并能学以致用。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静静地坐在窗前,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思绪不由自主地飘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听听余光中先生笔下的那冷雨,看看他在雨中又有着怎样的情思。
(二)作者简介余光中(1928 2017),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
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其诗作如《乡愁》等,散文如《听听那冷雨》等,广泛收录于大陆及港台语文课本。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画出文中描绘雨景的语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通过“冷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小组讨论: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为什么?例如:“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将“听”“看”“嗅”“舔”几个动作并列,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写雨,让读者更能全方位地感受到雨的特点。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
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 这里将雨的可嗅、可观、可听进行对比,突出了听雨所带来的独特美感。
2、教师点拨:作者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词汇和独特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诗意和韵味。
(五)深入探究,体会情感1、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身世背景和时代背景进行思考。
听听那冷雨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文中描绘的雨景,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表达和情感抒发。
(2)掌握文中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通感等,并能够模仿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语言之美。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祖国大陆的深深眷恋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增强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作者通过雨景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品味文章富有诗意的语言,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文化乡愁的内涵。
(2)体会作者在文中将听觉、视觉、嗅觉等多种感觉交织融合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和音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雨声的音频,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然后谈谈自己听到雨声时的感受。
(2)教师引入:“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去感受他笔下的雨景和那份独特的情感。
”2、作者简介简单介绍余光中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以及他的作品风格。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找出文中描写雨景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描绘雨景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例如:“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
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4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4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篇一《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听听那冷雨(节选)》。
大家看看,课题就叫“听雨”行吗?生1:不好,因为这样看不出作者的情感,加一“冷”字,才能看出。
师:“冷”字传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生1:心冷,伤心。
生2:凄凉,凄楚。
书上第五节就有这样的字眼。
还有当时的季节特点,春寒料峭。
师:很好。
那课题改成“听冷雨”不就行了吗?生2:似乎可以。
生3:我不同意,“那”字必不可少,少了味道不够。
因为,“那”是远指,表明所听之雨远在大陆,是多年前在大陆听到的雨,是留存于记忆中的雨,能表现作者对大陆的深情。
师:理性而独到的分析,同学们赞成吗?生(异口同声):赞成。
师:如此课题为“听那冷雨”不就得了?生4:不行,读起来仓促,不够舒缓,总之别扭。
生5:“听听”,有听了再听,听了还要听的意思,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心理。
师:太棒了,我觉得同学们的分析精当而准确,要是余老先生在场也会给你们鼓掌的。
(老师板书课题,同时有意用红色粉笔书写“冷”字,设下悬念)师:同学们,能确认听雨部分是哪几节吗?生6:5至11节。
师:前几节写了哪些内容?生6:第二节是“析雨”,表明汉字是世上最美的文字。
第三节写“嗅雨”,第四节“观雨”。
师:那为什么不开门见山写“听雨”呢?生7:这样行文更厚重,更耐人寻味,为听雨作铺垫、蓄势。
师:由此我们可以确认全文思路:(幻灯片)金门街回家--说雨--嗅雨--观雨--听雨--走进厦门街公寓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研读听雨部分,先读第五节。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体会冷雨中的温情。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手法。
4. 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对亲人的感恩之心。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3. 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3. 欣赏教学法: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听听那冷雨》原文、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听听那冷雨》,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2. 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节奏。
4. 学生自读,边读边思考,理解诗歌内容。
5. 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6. 教师引导,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冷雨”、“故乡”等。
7. 学生品读诗歌,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8.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
9. 总结课堂,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味所学。
七、课堂练习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主题。
2. 分析诗歌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3. 请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意象如何体现作者的情感。
八、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熟悉诗歌内容。
2. 写一篇关于《听听那冷雨》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意象、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的美。
《听听那冷雨》教案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听听那冷雨》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听听那冷雨》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体味文中的意象“冷雨”把握作者的情感。
体味文章语言,感受意境之美。
课时:一课时设计思路:本文融注了浓厚的情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行文技巧。
学习此文重在感受,因此我设计此课尽量多的运用诗意的语言、贴切的音乐、深情的朗诵来让学生沉浸于其中,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在设计中原则是紧扣文本教学和学生主动感知相结合。
步骤:一、布置预习预习:早读课深情朗读本文,初步感知课文。
二、导入音乐:播放佟铁鑫演唱的《乡愁》,让学生跟唱一遍。
并且说说自己的感受。
过渡:解释乡愁中的意象与情感关系,由此提问本文运用的核心意象是什么。
三、自由感知沉浸: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配乐让学生自由的朗诵本文。
四、互动设计交流:学生互相交流朗诵感受发言:学生挑选最受感染的段落,谈感受,并且配乐深情朗诵。
五、文本阅读引导[重点]过渡:文中写“听雨”的段落在哪里?感受:教师配乐范读部分段落,学生配乐朗读串讲:共同分析这几段中的意境之美,扣住文本来分析。
(具体略)六、阅读拓展拓展:展示古典诗文中运用意象“雨”的例子,略加分析展示表达思乡愁绪的常见意象七、作业朗诵感受。
《听听那冷雨》教案2教学目标:在朗诵中感受语言的美。
在评点和提问中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朗诵到位,文章主旨体会深刻。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教学时间:12月11日教学过程:一、导入:雨夜(北宋·张咏)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无端:没来由,没道理)这首诗的题目是“雨夜”,下雨的晚上。
作者对这雨是什么态度?(不喜欢,讨厌。
)为什么?张咏讨厌雨因为雨一声一声唤起了他无限的思乡之愁!可今天有一位作家似乎很喜欢这雨,还要我们也“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余光中的写作风格。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能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独特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结构,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2)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3)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表达方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深层含义的理解。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雨声录音,让学生感受冷雨的氛围。
(2)引导学生思考雨水的不同形象和感受。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听听那冷雨》。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分析课文:(1)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 品味课文:(1)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独特感受。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对冷雨的感受,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
2. 分析并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冷雨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以便对后续的教学进行改进和调整。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了解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发展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课文中所表现的冷雨美,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欣赏。
(2)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冷雨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理解与分析。
(2)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发展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3. 想象与联想: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4. 分析与解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发展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听听那冷雨》2. 相关资料:关于课文作者及其背景的介绍3.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课文朗读音频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听听那冷雨》,激发对课文的好奇心。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讨论课文的大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与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发展批判性思维。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听听那冷雨》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听听那冷雨》,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作者笔下的冷雨氛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的理解与朗读,词语的解释与运用。
2.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运用想象力感知课文中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雨天的景象,引导学生谈论对雨的感受,导入《听听那冷雨》的学习。
2. 课文朗读: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3. 课文解析:教师带领学生逐段解析课文,解释关键词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分享自己的思考。
5. 分享感悟: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感受作者笔下的冷雨氛围,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和视频素材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文朗读、解析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并运用想象力感知课文中的意境。
在情感体验环节,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了对家乡的热爱。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教学效果的落实。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手段,如音乐、图片和视频,营造一个温馨而又感伤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作者笔下的冷雨中。
2. 互动式教学: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分享个人感受,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听听那冷雨》教学教案设计听听那冷雨篇一给你的情人写一封情书,让爱情升华成最美的烟火!作者:简方婷(jianfangting@ 将近下班时,天空飘起了雨丝,手机及时地响了起来,是琳温柔而不失坚强的声音:“今天我在妈妈家住了,你一个人吃饭吧。
”我无聊地应着。
也罢,反正回去也是一个人,不如在公司多待会儿吧。
于是,回到桌前,重新打开电脑。
我在这家公司已经干了四年,日子长得连我自己也要诧异。
也许这就如同我和琳的婚姻,一切已经成为了习惯。
抬眼望了望天空,雨开始大了起来。
不由地一个名字涌上心头―“听听那冷雨”。
也是一个微雨的日子,因为无聊,我打开了一个聊天室,看着屏幕上一个个陌生的id,一句句跳动的情话,不由哑然。
忽然,一个id 映入我的眼帘“听听那冷雨”,啊,余光中的美文呐。
于是,我用网络上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套瓷方式,向他或她(我当然希望是她)打了招呼。
我是猫to听听那冷雨:“好有诗意的名字呀!”《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篇二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很难,由于他语言上的特点。
很多学生全向我反映读不顺,感觉不对劲。
写景散文只能靠读去感受语言的优美。
结合自己几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值得记录:1、预习至关重要,课前必须熟读课文,不然课堂上老师再精彩的讲解都有可能没有良好的效果。
2、作者的生平介绍,理解文章所写时的社会背景、历史现状才能更好的领会文章的感情基调。
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充分了解作者及其一些作品。
3、文章第十自然段中“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
”一个男生提出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停顿,第一种是“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
”另一种是“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
《听听那冷雨》经典教学设计《听听那冷雨》因为其语言的过于复杂让人无从下手,于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采取了学生找出动自己的优美语句进行品读的方式,突出两点,一要读出自己,也就是与作者产生共鸣,去品味,去欣赏,二要读出问题,也就是去思考,去研究文章。
只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美,也才能学会品味优美散文,甚至自己写出一些这样优美的语言。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在美读中品味优美散文,学习其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境,体会听雨的意境美2、品味瑰丽的语言,感受其丰富的联想3、学会质疑,学会应用积累的语言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的思乡的文化情感,并引起共鸣,提高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品味瑰丽的语言,体会听雨的意境美,感受其丰富的联想。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思乡的文化情感。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刚刚从家里回来,想家吗?家就是这样,刚刚离开就起了思念。
我也和大家一样,但是,我没大家有毅力,我上高中时,从来没有撑一个星期过,周四周五的一定要回一次家,没办法,想啊——特别是淋淋漓漓、淅淅沥沥下起雨,天潮潮地湿湿,想家的感觉就更浓,即连在梦里也是家了,我的思绪便沿着那铁轨伸向远方,不知屋后的小树林烟雨弥朦中会是怎样,那绿叶可曾滴落想念的泪水,还有寂寞的池塘,孤独的小河,于是乡情蔓延了整个城镇,整个街巷,特别是那座房子,我知道有人在那里挂念我的生活,期待我的成长!我多么想窝到家里,哪怕什么也不干呢,心,也是踏实的,平静的,找得到归宿的!我们这还不算远离家乡已有了浓的化不开的乡情,如果有个人离家三十年,偏偏又下起了潇潇的冷雨,而且还在海峡的那一边,他又会怎样呢?我们就请余光中来倾诉吧,我们一起去《听听那冷雨》。
(展示课件)让我们用心1、感受意境美2、体会思乡情,这就是我们的学习目标。
真正跟余光中先生学点本事,我们需要一要读出自己,也就是与作者产生共鸣,去品味,去欣赏。
二要读出问题,也就是去思考,去研究文章。
二、整体感知前苏联作家法捷耶夫说:“散文是有翅膀的。
”要进入散文的艺术境界,我们也要给自己的思想插上翅膀。
没有想象的翅膀,无论语言多么优美,我们也感受不到。
既然是《听听那冷雨》,那就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听雨”的意境美。
凡身陷思乡情感的人,用柯灵的话说“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鸣,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融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
没有什么不可钩起人的思乡之情。
请你找出最触动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读给你同位听听吧。
(播放理查德·克莱得曼的思乡曲)还等什么呢?让我们走进那潇潇冷雨吧!(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品味语言1、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
“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此段运用了“通感”手法。
如“低沉的安慰”“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钱钟书曾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
”反复朗读。
为什么“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说明时间短,听的投入,喜欢雨,喜欢家乡的雨。
“雨”是看见的,题目说是“听雨”这本身就是“通感”。
2、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
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潮泻过,秋意便弥湿旧式的庭院了。
此处运用了叠词。
叠词叠音有音乐的美感,或短促轻快,或高长婉转。
连缀叠词叠音可以组成一幅图景一幅画卷。
请找出文中其他叠词。
听听那冷雨、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3、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
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
此处运用了长句。
长句可以酣畅淋漓地表达缠绵雨意。
还能从文中找到其他长句吗?如“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4、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
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这里化用宋·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少年听雨”: 传达出“不识愁滋味”的欢乐情怀和枯槁的身心。
“壮年听雨”: 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而今听雨”: 则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
都是“饱经风霜”,都是面对萧萧秋雨,想到自己的一生,发出“悲欢离合总无情”的感慨。
老师自己也禁不住写了一段感受:“我想起老家,那里曾有我缄默的童年和鬼火般迷离的梦想;我想起就着雨声一家人在堂屋里海阔天空;我想起下雨时一家人欢快地打牌;我想起雨后去树林捉爬杈;我想起雨后去田里摘瓜------ 我想起我中学时和着雨声读李清照,我想起听雨时写那只属于青春的篇章,我想起暴雨打湿我窗下的被褥我还专心于院中的风铃------而今,我,虽不白头,却忽然想起这一切的一切竟随那风那雨永远地飘散------”四、主题探究1、余光中:“散文和诗是我的双目,任缺其一,世界就不成立体。
”我们想起了他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992 年,余光中终于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正如余光中在《浪子回头》中所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余光中:“乡愁是根深蒂固的人之常情,但不完全由地理造成。
一个人多年后回到故乡,仍然可能乡愁不断,因为他所熟悉的故乡已经改变了。
物是人非,便是乡愁。
若是物也非了,其愁更甚。
”无论多么深刻的愁苦,都不能让人没有乡愁,乡愁是根深蒂固的,好在无论世界怎样变换,在地球的每个角落都有心系祖国的人,2、讨论:为什么是冷雨?可以用春雨,美好而充满希望;如果心情不好,可以用寒雨,苦雨,心雨,为什么非是冷雨?对故乡思念之苦。
余光中说“当年离开内地,乃此生最大伤痛。
幸好那时我已21 岁,故土的回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自己“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可见,他的思乡之情是上升到文化层面的。
3、每个人心中都有冷雨。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达他深切的亡国之恨;“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心中的冷雨,表达了他对妻子深深的悼念之情;“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心中的冷雨,抒发了他心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那么,你心中的冷雨是什么?让我们仔细聆听我们自己心中的冷雨,也让那冷雨时而淅淅沥沥,时而淋淋沥沥,从我们的笔下流淌下来。
3 分钟后,让我们的教室里下起有点凄凉、凄清、凄楚,甚至有那么一点凄迷的冷雨。
学生写作讨论、发言。
五、总结。
余光中怎样用语言表达的这份对祖国文化的热爱的?余光中说:“在散文的语言技巧上,我追求多元的弹性,认为语言应文白互补,句法应长短相济,分段忌四平八稳,题目应别出心裁。
”他在2003 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大会上的发言:“我的文体观是:白以为常,文以为变,俚以见真,西以求新。
……无论是诗或散文的创作,我取法的典范首先是中国的古典,其次才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与西方文学。
”余光中在《炼石补天蔚晚霞》中说:“我倒当真想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
我尝试在这一类作品里,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折来且叠去,为了试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
我的理想是要让中国的文字,在变化各殊的句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而作家的笔应该一挥百应,如交响乐的指挥杖。
”所以,借用余光中的话:“对于读书人来讲,乡愁可能是更丰富、更复杂的一种文化感。
因为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还包括历史的成份在里面,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甚至于包括文化的整个背景在里面。
”我们读懂了这“永恒的家园之思,难解的文化之结”。
以后,我们也会远离家园为我们的理想打拼,但是,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无论我们做什么,也让我们常,听听那冷雨,做一位望乡的牧神,在灵魂上与永恒拔河,让这思乡之情成为我们的中国结!(播放理查德·克莱得曼的《思乡曲》)【板书设计】通感听听那冷雨叠词永恒的家园之思,难解的文化之结长句【教学反思】1、充分的备课:备文本、备教法,更要备学生,学生对这一课没什么感情——读不懂!所以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和对文本的深入研读一样重要。
2、教育机智不应再停留在书本理论上,教师在每堂课都应锻炼这方面的应变能力,往往课堂上有太多不确定因素,完全按照备好的教案上课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