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时间:2009年12月07日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aa2520489.html, 作者:谢木深点击:132次加入收藏

您正在浏览的“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论文”来源于网络或期刊,由完全论文网收集,属于“学校管理论文”栏目,版权归其作者谢木深所有。大家可以参考学习,但不可以盗用抄袭!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虽然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采取了开展不同形式的创业教育、支持相关创业活动等相应措施,但从总体上看,创业教育开展得还不普遍,创业教育资源缺乏整合,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不够系统化,创业的文化氛围也没有形成。具体来说,高职院校推行创业教育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创业教育没有融合到高职院校人才

培养的整体体系之中

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因学校、教师等各方面因素而差异很大,没有统一的基础性课程设置和培养教学目标。有的学校参照MBA课程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有的学校将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以选修课形式面向学生开课;有的高职院校虽然已经把大学生创业教育纳入到系统的学习和课程体系之中,但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还停留在就业教育阶段,教学模式也往往局限于知识传授型。

2.创业教育观念落后

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对创业教育的理性认识,重视程度不高,甚至创业教育学科地位边缘化,体系不明确,没有明确的专业和学科,缺乏有利于创业教育开展的制度环境和氛围。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基本上还处在为大学生就业找出路的阶段,没有将其提高到民族创新、国家经济发展“驱动力”的高度。

3.创业教育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

教师队伍是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师资是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关键。创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教师的学识、经历和经验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有创业和企业管理经历的教师无疑是创业教育师资较好的人选。但目前的状况是:有创业和企业管理经验者不在教学岗位上,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又往往缺乏创业和企业管理经历和经验。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很多教师从大学到大学,从课堂到课堂,受到阅历限制,缺乏开展创业教育的能力和实践经验,创业指导能力不高。部分教师甚至认为,创业教育只有名牌大学中才能开展,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不适合开展创业教育。

4.缺乏高质量的教材

我国在教材编写这一方面还很滞后,这使得已经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一些高职院校无法选择到合适的教材,这种局限性使得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国外已经编写出一些很受学生欢迎的教材,如罗伯特A·巴隆和斯科特A·谢恩所撰写的《创业管理:基于过程的观点》、美国库洛特克等著的《创业学:理论流程与实践(第6版)》,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标准。

5.创业活动流于形式

比如,一些高职院校虽然会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模拟创业比赛,但多数大学生只是单纯为比赛而比赛,而没有完全达到创业比赛所要求的落脚点,即付诸实施。

三、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方式

1.科学构建创业教育学科教学内容

体系

该体系的宗旨在于形成一个适合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启发—创业知识学习—创业能力培养—创业实践训练”的课程教学体系,以实现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心理、创业技能和创业意志品质的科学化、系统化培养。创业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应包括:①学科课程。必修课类课程是创业教育的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可以开设《创业管理入门》《创业意识与创业方法》《创业实务》《创业理论与技能》《创业·创新·创富——高校创业指导教材系列丛书》等课程;选修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有选择地学习,主要满足各类学生的发展需要,可以开设《商务沟通与技巧》《科技创业》《中小企业理财》《团队训练》《拓展训练》《创业市场调查》《公司法与合同法》《企业财务基础》等课程。通过这些学习,能大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大学生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当代大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方法和程序,为今后创业提供一个方法框架;更重要的是,创业课程是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论课程。②创业主题实践活动。创业教育不单单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创业的相关知识,其着眼点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实践活动载体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技能,同时使他们得到创业心理和道德的锻炼及养成。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创业园实践基地,在专业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自主开办公司,实现校内创业,使学生真正清楚企业如何生存及赢利,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日常工作安排,掌握财务预算与成本控制的方法,检验企业经营管理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积极开发校外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与创新型、创造型企业开展合作教育,让教师到现场教学,或是让学生到现场去深入岗位,充分感受创业氛围,提高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③创业体验活动。如创业论坛、创业设计大赛、创业家报告、参观企业、模拟公司运营等。

2.建立系统化的支撑平台

创业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一个系统化的支撑平台。高职院校的领导应当成为创业教育的决策者和组织者,支持制定相关政策,成立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机构,负责组织协调与策划指导全校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同时,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对高职学生开展创业教育,不是学校某个部门所能独立完成的,必须整合现有的工作机构,如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和就业指导中心等,各个相关部门都要围绕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这个中心工作,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定期沟通,共同构建科学合理、运转协调有效的管理体系,并根据创业教育的要求,实现文科和理科结合, 教学和科研结合, 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以及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

工学结合的三种课程形式在高职教育中的适应性分析

发布时间:2009-12-7 15:08 字号设置:【小中大】浏览次数:620

马必学刘晓欢向丽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正在开发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项目课程、双证课程和德国学习领域课程等课程模式得到广泛应用。每一种课程模式都有其内在规定性和适用范围,并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课程模式。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开发实践时,有必要对这三种课程模式的内涵及适应性进行一番分析,结合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学校传统,探索适合自身状况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高职课程工学结合课程项目课程双证课程学习领域课程

一、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及其呈现方式

(一)工学结合课程的内涵

“工学结合”的课程即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是指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它的核心特征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1]。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通过进行整体化的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性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使学生能对理论和实践进行整体化理解,学生不但借此学习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通过经历工作过程获得职业意识和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交流与沟通并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工学结合课程的重要理念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这一核心理念实现了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的融合,行动、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从而真正实现了把教育对象当作人来培养的目的。

(二)工学结合的课程反映了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要求

我国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初期基本采用的是我国高等专科教育的课程模式,而高等专科教育长期沿用的是普通本科的课程模式,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本科压缩型课程。随着对高职办学性质的深入探索,以及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进一步明确,这种传统的学科体系化的课程模式的弊端越来越多地遭到人们的批评。学科体系化的课程模式运用于高职教育,其明显的弊端在于:第一,它重理论、轻实践,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第二、它重知识的系统性,忽视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第三,传统学科课程的排列顺序既增加了理论学习的难度,也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掌握。因此,学科型课程模式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工学结合课程关注从经验层面向策略层面的能力发展,关注如何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重视人的个性需求,关注如何在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大目标下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其核心理念回归到了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的本质属性。工学结合课程关于职业能力的整体化、深层化理解,与我国的学术传统非常吻合,也符合信息化时代、学习化社会对劳动者能力的要求。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并不排斥学

科知识,在其课程开发的具体方案中,工学结合课程提出了对智慧技能、理论知识的更多要求。工学结合课程的这些特征,都体现了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这与我国高职教育现阶段进行课程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是高度挈合的。

(三)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的呈现方式

工学结合的课程类型有很多,较具代表性的有项目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学习领域课程等。近几年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在探索工学结合课程的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们认为,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将职业教育与相应的证书培训相结合开发的“双证”课程,是一种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高度融合的课程,从其内涵上分析,它也属于工学结合的课程形式。因此,总结多年来在“双证”课程等课程开发的经验,借鉴当今高职课程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选择了“项目课程”、“双证课程”、“学习领域课程”三种形式工学结合的课程,研究其开发方法,制定其开发流程,并结合各专业特点在全校广泛推行。

二、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三种课程及其适应性分析

(一)项目课程及其适应性分析

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 [2]。项目课程的主要特征在于,以项目为参照点贯穿整个课程内容,让学生在以项目为载体所设计的综合化情境中学习完成完整工作过程,并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

项目课程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最新知识、技能、方法和技巧。项目课程的推广,在职业院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受到了欢迎,其原因在于:第一,项目课程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以工作任务为核心选择课程内容,其课程内容的知识和技能是完全职业化的,与工作任务高度相关。项目课程模式的功能,在于将学生引入工作体系而不是学科体系,这与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是完全一致的。第二、项目课程比较强调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在一种完整的综合的行动中思考和学习,无论要解决的问题的大小和复杂的程度如何,都要完成“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估反馈”这一完整过程,在解决问题中,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项目课程的这一特性,符合职业教育教育的本质要求,即通过完成具体的项目实现了职业教育满足社会需求的目标。第三、项目课程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在行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项目课程强调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活动,整个教学过程最终要指向让学生获得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或服务[3]。因为重视典型工作情境中的案例、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学生自我管理式的学习,项目课程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然而项目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实施,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原因在于:第一,项目课程开发方法的局限性。从三批国家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的建设方案来看,一些职业院校在开发项目课程时,所采用的一般是CBE课程开发中所发展的DACUM方法,其基本逻辑思路是:将一个职业划分为若干任务领域,再将任务领域划分为若干单项任务,然后确定对应于各个任务领域的综合能力与对应于各任务的专项能力[4]。由于职业能力存在于具体的工作中,其中有很大部分是隐性的,是无法具体表达的。那些针对具体工作任务领域的能力分析和培养,能很好地解决职业培训的问题,但是无法满足综合职

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正如有学者所言,“项目课程成功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但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当项目没有做到系统化的时候,往往只能做到经验层面的能力培养”

[5]。第二,项目课程中项目教学的任务,是一个完整、综合性的工作任务,严格意义上的项目教学,都是实践导向和任务引领式的,也是基于案例式,对实践的质量和完成任务的过程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课题都可被称作项目。因而,一些专业在现有条件下有时很难找到和开发完全满足要求的“项目”。

(二)“双证”课程及其适应性分析

“双证”课程,是指将职业资格证书内容与相关专业课相融通的课程,是“双证”融通的载体。对于“双证”课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宏观上看,它是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为目标而组织起来的专业课程的统称;从微观上看,则是某专业课程体系中与国家职业标准所规定的一个或者几个相关职业(岗位)的能力直接对应、紧密联系的一门或一组课程[6]。

“双证”课程在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些高职院校甚至将其作为课程开发的特色与其他高职院校区分了开来。其原因在于,第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既是劳动力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的重要保证。职业资格标准作为法定工具,决定了培训和考核的水平。“双证”课程一方面是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内涵)的课程,另一方面还是国家职业资格培训的重要途径。“双证”课程比一般职业教育课程更具有标准的规范性,接受“双证”课程教育的学生,更容易满足企业需要,能很快从劳动力市场上找到合适的位置[7]。因此,在高职院校推行“双证”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率。第二,职业技能的训练是“双证”课程的重要内容,“双证”课程具有职业技能方面的很强的针对性;同时,“双证”课程将职业教育与相应的证书培训相结合,既满足学历教育的要求,又满足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是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高度融合的课程。“双证”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既包括了职业资格要求与专业职业能力要求的综合,又包括对各种学科知识的综合。这些特点正好体现了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与我国现阶段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

然而,“双证”课程作为一种课程模式,并不能代表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模式的主流,这是因为“双证”课程还存在许多难以超越的局限性。其表现为:

(1)以职业资格作为标准开发的课程,不能很好地体现职业的动态特性。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一个重要的条件是符合标准,而这个标准是对职业资格证书等级进行划分的依据,标准反映了企业雇员必须掌握的、并能应用于专业实践的知识。这些标准要制成文件,并获得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的认可。这种按照标准取得的资格实际上是一种过去时的能力、格式化的能力、固化的能力。[8]仅以职业资格作为标准开发的课程,将滞后于职业的发展,难以体现职业的动态特性。因此,“双证”课程更适合于职业院校为社会开展的培训,其目标直接指向职业性就业。

2.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不够科学、合理,制约了“双证”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在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分别由劳动、人事、行业部门管理,加上各种引进的“洋”证书,这些证书对应的层次、取证对象虽有所区别,但是有的专业类别相应证书的种类、数量非常多,而有的专业类别却无相应证书。“证出多门”、“无证可取”、“取证容易”的现象同时存在。由于缺乏统一的

国家层面的职业资格制度,致使证书所反映的职业资格标准缺乏权威性,给基于职业资格平台的课程开发带来了混乱,“双证”课程的质量也因此大打折扣。

(三)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及其适应性分析

学习领域课程是当前在德国职业教育领域普遍推广的一种课程模式,所谓学习领域,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它是从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常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完成某职业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处理一种典型的“问题情境”;通过若干系统化的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职业资格。

[9]

学习领域课程一经传入我国,即受到我国高职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其原因在于: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吸收了模块课程灵活性、项目课程一体化的特长,并力图在此基础上实现从经验层面向策略层面的能力发展,课程目标是获得综合职业能力,不再仅仅是获得事实性知识和岗位技能,[10]与此同时,学习领域课程开发采用职务问卷分析(PAQ)、工作要素分析(JEM)、工作日写实、工作抽样和关键事件分析(CIT)等工作分析方法,成立专门专家小组进入企业,采用观察、访谈等方法深入研究工作过程,[11]这有利于挖掘出工作过程中更加深层的知识、技能要求。这些原则和方法,正体现了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这与我国高职教育现阶段进行课程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是高度挈合的。

然而,学习领域课程在我国的实践,同样也不可避免地面临了许多局限性。具体来说,有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只是一个课程框架,其要得以有效实施,必须要开发行动导向的实施方案。德国一贯发展的是教学论,行动导向作为指导设计教学活动的原则,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教育领域。

[12]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要得以普遍实施,必须要有完整的教学材料作为支持。由于,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关于行动导向的具体教学方法理解得并不是很深入,教师多是依据自己的理解来设计课程实施的方案,他们还很难编写直接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材料。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即使进行了一些实践,其效果也很难令人满意。

第二、产学合作的制度性缺陷,形成学习领域课程实施的障碍。学习领域课程是针对德国“双元制”体制下传统的以科学性和基础性的学习为出发点的课程的弊端,而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尽管如此,“双元制”仍然是学习领域课程得以实施的强有力的制度背景。在德国的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定企业达到一定的规模后,每年必须接收一定实习的职业教育的学生,而其他企业则需向行会缴纳一定的资金作为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也就是说所有的企业必须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13]在“双元制”条件下,职业学校的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真实的企业岗位。而在我国,没有相关的法律来约束企业配合学校的产学合作,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造成许多学生找不到真实的企业岗位,无法真正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

第三、我国高职教师队伍现状难以满足学习领域课程的要求。在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宏观设计——框架教学计划,是在国家层面完成的;而其微观设计——学习情境,仍然是由职业学校的教师完成的。德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教师在职业界的实际工作经历,大学毕业生要成为职教教师,要有

5年或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再经过两年半的教师培训后,参加两次国家考试取得职教教师资格后才能从业[14]。而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没有从事企业工作的经验,很难教会学生做企业的实际工作。同时,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师生比较高,如果采用学习领域课程进行教学,必然会增大教师的工作量,如何面对这种变革,也是摆在教师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第四、我国教育的惯性造成高职院校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动机和习惯。在德国,行动导向作为指导设计教学活动的原则,在所有类型的教育领域中实行,包括项目教学法在内的多种形式的行动导向教学活动,是对国民学校常规教学加以补充的必要和有效的途径。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接受普通义务教育时,即已熟悉和理解了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与此同时,在德国每年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约占同龄人的三分之二,学生并没有低人一等的失败感。因而在实施学习领域课程时,其主动性与积极性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在我国,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几乎没有接受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他们更习惯于被动的、以讲授为主的灌输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普遍缺少创新意识。同时由于高考录取等制度性的安排,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缺乏学习的内在动机。因此当一种基于主动探究、合作创新的学习方法需要他们适应时,学生往往不知所措。

结语:建立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对我国发展中的高职院校来说,仍然是全新的事物。每一种课程开发模式都有优点、特点,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自身的局限性。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开发时,应从院校专业设置的实际出发,选择某一种课程模式作为自己的主流模式,同时综合运用其它模式的优点和长处,结合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学校传统,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的、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方法。

【作者:马必学,刘晓欢,向丽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摘自《中国高教研究》2009,(9):88.

教育部长给职业教育致命弱点开“药方”

发布时间:2010-3-25 15:30 字号设置:【小中大】浏览次数:52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本报北京3月19日电(记者谢湘李剑平)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是什么?在日前召开的2010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自问自答说:弱在校企合作。他强调,这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是我们应当下大工夫、也是必须下大工夫去探索和解决的难点。

和以往年度工作会有所不同,这位新部长没有对职业教育工作作长篇大论的部署安排,只是集中讲一个问题——校企合作。他说,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继续加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育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这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改革创新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整合教育资源包括多种形式,最主要的是整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改进教学方式也包括多方面内容,最主要的是实行工学结合。这两点的核心是一个,就是推动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实行校企合作。

袁贵仁认为,职业教育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一个根本点在于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既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又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

袁贵仁表示,现在我国正处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高度重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世界各国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中国也不例外。通过校企合作,我们可以解决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系列相关问题。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实习设施,可以使学生获得直接的职业实践经验、与用人单位一致的管理经验、明确的职业定向以及一定的顶岗实习收入,从而解决了职业学校设备、设施缺乏,学生实习难、就业难的问题。反过来,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具有一定技术、技能的劳动者,节省企业日常运营开支,解决目前经常提及的民工荒、技工荒问题,满足企业职工迫切需要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使职业学校成为既是学校又是企业的生产型学校,使企业成为既是学校又是企业的学习型企业,在社会上形成一举多得、互利共赢的关系。

据袁贵仁透露,正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要制定和实施推进校企合作的法规,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并纳入国家教育体制重大改革的试点范围。

在本次年度工作会议上,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发挥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的积极性,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咨询、指导、服务和质量监控而组成的专家组织——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同时宣告成立。

论民族地区高师音教专业开设民族特色选修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作者:韦华峰杨春林来源:发布时间:03-09-16 浏览: 6 次

内容摘要:21世纪是更加注重人才质量和素质的世纪,培养学生成为有审美理想、审美需求、审美能力的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广西聚居着众多少数民族,高师针对民族学生采用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观念都必须突出民族特色,在民族地区高师音教专业开设民族特

色选修课具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师音教专业民族特色选修课

国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要求:各级师范院校要积极配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及时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观念,争取尽早培养出适合新课程教学工作需要的音乐师资。广西聚居着许多少数民族,针对民族学生采用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观念都应该突出民族特色,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开设民族特色选修课势在必行。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民族地区高师音教专业开设民族特色选修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民族地区民族音乐文化现状

1.关于民族音乐发展的争论

历史已进入21世纪,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从学堂乐歌发展至今,已经历了约百年的时间。20世纪末,音乐界对20世纪中国音乐的发展道路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许多学者对中国音乐发展中“重西乐、轻国乐”的畸形发展提出了批判,作为社会音乐实践活动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学校音乐教育方面,学者们也提出了各自的评判。[1] 中国音乐如何发展?20世纪初对此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第一是“国粹派”,主张“复兴雅乐,不闻西乐”,对西方音乐采取抵制的态度;第二是“崇洋派”,主张“全盘西化”,认为只有西洋音乐才是最先进的音乐;第三是是“中西融合派”,主张“洋为中用”。部分有识之士通过认真分析,在承认西方音乐的优势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我国民族音乐具有的优

良传统及其特色。同时,他们也认识到我国的民族音乐面临的境况,主张把西方音乐创作技术的长处融合进来,革新和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使之与“世界同步”。[2]

2.民族地区音乐发展情况

民族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保持持续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20世纪末,世界范围内多元文化思潮的兴起引发了人们对过去未被注意或重视的民族的文化之兴趣。在我国,已有部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被发掘整理并应用于音乐创作实践。此外,西部开发使得东西部之间、西部大中城市与贫困地区之间的人才交流日益频繁。在此背景下,许多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将逐步向外界揭开其神秘的面纱,逐渐被外界所了解,逐步被人们认同和接受,本文以广西为例作进一步阐述。

广西位于大西南的出海通道,有国家西部开发计划和政策的扶持,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中。但广西许多少数民族居住于荒僻偏远地区,由于交通的不便,过去人们过着几乎与外界隔绝的生活,因此,其传统文化也具有相对稳固的传承空间。在音乐生活方面,人们过去所能接触到的基本只有本民族的音乐,品种单一,没有其他选择。如今,西部开发为这种凝固的生活秩序注入了无穷动力,随着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尤其是广播、电视,以及VCD等音像制品的普及,将城市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城市文化展示在人们面前,促使其中的一些人(尤以青年人)对这些新鲜、时髦的音乐和都市生活产生浓厚的兴趣,导致本土音乐在与外来音乐的竞争中丧失了原有优势,现在青年人学唱山歌、学吹芦笙、跳芦笙舞的人很少,一些传统的芦笙曲目和芦笙舞蹈也随着老一辈人的逝去而失传。[3]面对这一现状,各级政府、文化部门近几年来也采取了各种积极、有力的措施,如举办“南宁国际民歌节”、各地市举办“铜鼓山歌节”“三月三歌节”等,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但政府部门每一阵轰轰烈烈活动之后,其民间的(民俗的)传统社会文化活动还是销声匿迹,未能延续下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

二、高师音教专业开设民族特色选修课的必要性

1.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作用

作为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的、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以洋为借鉴,以中为发展,以民族为特色”应该是必然的选择。一个高等师范院校如何成功办学,一个音乐学专业如何运用合理的课程结构设计、新颖的教学、丰富的学科内容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出路就在于发挥自己优势,办出特色,其中突出民族性就是一个很好的选项。

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是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有12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均拥有本民族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优秀而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歌种、乐种、剧种,构成了广西少数民族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在中华民族音乐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表现出民族音乐文化自身存在的宝贵价值。所以,高师音教专业在开设专业课程的时候,除了公共必修课、音乐专业课以外,应增加民族特色选修课程,如多声部民歌合唱课程、少数民族舞蹈课程和少数民族器乐课程,把优秀的民族音乐融入音乐教育体系,对民族优秀文化起到直接的传承作用。

2.使民族器乐进课堂成为现实,满足基础教育的需要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是中小学或中等学校合格的音乐师资,综合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如何造就合格、新型的音乐教师,已成为音乐教育界普

遍关注的重要课题。[4]

器乐进课堂在我国各个教育部门和有识之士已呼吁多年,但现实却只能在一些大中城市少部分学校得以实现,绝大部分学校,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由于经济不发达、音乐师资的缺乏,甚至连授课用琴都未能保证,对器乐进课堂只能望琴兴叹

了。

而高师开设器乐选修课的举措则完全能把器乐进课堂成为现实。①民族器乐相对价格便宜。在广西融水县,很多农民都会自制芦笙,就在路边货摊15元人民币可买到能吹奏一个八度音阶的芦笙,自制的葫芦丝也很便宜。②相对容易学会、容易普及。音乐学专业的学生通过一个学年系统的学习,完全可以把葫芦丝曲《月光下的凤尾竹》、芦笙曲《芦笙恋歌》完整地演奏或登台表演。③民族地区高师开设民乐演奏课程,如能有可靠的师资

保证,实现器乐进课堂不是天方夜谭。

因此,让民族器乐进课堂,必须选择让学生家长买得起,学生乐于学、学得会的乐器,还有善于教的教师,这样才能满足现行基础教育的需要。

3.符合高师音教专业自身学科发展的需要

①拓宽学生知识面和音乐专业技能:

学生通过民族特色选修课的学习,(如芦笙、葫芦丝、马骨胡、独弦琴、古筝、笛子各类民族器乐和少数民族舞蹈、广西多声部民歌等),可以拓宽民族音乐文化视野、陶冶情操和增强民族情感,还可以更进一步了解民族乐器的发展史、各种乐器构成,系统地学

习演奏方法。

②丰富学生能力结构:

首先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心理学对能力的解释是:“凡是人在完成活动的可能性方面的个性心理特性,它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心理条件。”[5]音乐的学习的确需一定的天赋,更需要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创造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创新是民族和国家进步的灵魂、发达的不竭动力。”[6]就高师民族特色课程教学而言,演唱、演奏、舞蹈都是艺术的二度创作过程,再通过学生的艺术实践,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论民族地区高师音教专业开设民族特色选修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

作者:韦华峰杨春林来源:发布时间:03-09-16 浏览:7 次

③拓宽学生就业面:

就业单位在招聘人员的时候都会问:“你会什么?”音乐类学生一般都只会声乐、舞蹈、钢琴,如果某学生又会吹芦笙又会演奏独弦琴, 拥有自己的优势和个性, 能力更突出,定会受到招聘单位的欢迎。所以说,在高师开设民族特色课程能满足社会需求,让学生具有

一定的就业竞争力。

④办出高师专业的地方特色:

一直以来,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基本是延用传统的专业设置,即声乐(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器乐(分钢琴必修和其他器乐选修)、理论(分基础理论、史论、技术理论)

等课程。虽然,至第三学年分专业主修,只不过是主要课程的继续或延伸。有些院校尽管增设一些特色课,但均存在因师资而随意性设置的现象。课程设置显然是不全面、不适应

时代发展要求的。

因此,民族特色课程的成功开设,打造出民族地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地方特色,就要充分考虑多种因素,制订一些合理的方案来实行,真正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突出

个性。具体措施为:

第一,制订教学计划、任务和要求

根据培养方向和新课程建设的措施,制订适合21世纪高素质、宽口径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是高层次课程建设的先决条件,把民族特色选修课程排入教学计划内,突

出民族地区高师音教专业的地方特色。

第二,重视教材建设

目前,我国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尚未有统编教材,大多采用音乐学院传统教材或自编教材,高师可组织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部分符合师范院校民族学生使用的民族器乐教材,所选择的乐曲要有代表性而且具有推广价值和欣赏价值。

第三,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音乐艺术教育施教者的音乐教师,除了应具备较高的音乐专业修养,对民族器乐有较高的演奏水平外,还应热爱民族音乐,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学校在人才的引进、

教师的进修等方面应给予大力支持。

第四,广泛开展民乐学术活动

创造机会参加各种文艺演出,提高实践能力。每学期都应开展一次汇报演出,并形成制度。学生、教师之间经常互相听课和观摩学习,通过教学和实践,相互交流,共同探索

其教学规律,提高该课程的开课质量。

三、高师音教专业开设民族特色课程的重要性

1.从战略的眼光看

高师必须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特别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中西文化、古今文

化大融合的格局开始形成。音乐课程改革并非全盘否定现有的课程体系,而是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重视审视以往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有继承、有摒弃、有创新,重在整合优化,让优秀的民族音乐贯穿在整个国民教育全程,丰富国民教育内涵、发展我国的文化教育事

业。

2.从现实的角度看

①这是社会的需要,主要是基础教育发展本身需要多个品种、不同风格的音乐,需要

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

高师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调整课程,将外国音乐、中国音乐(包括各个少数民族音乐)在音乐学的框架内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以培养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教育素质为宗旨的综合化学科专业结构和育人环境。“以音乐审美为统领,音乐表现为载体,音乐创造、音乐文化为两翼,音乐教育为基础,形成各有侧重、互相关联、互相贯穿的课程体系。”[7]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对象是服务于基础教育的,理应密切关注、研究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指导基础教育,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又将关系到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所以开设民族特色课程是现实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

②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也必须在民族音乐教育普及的基础上,选拔出好苗子进入专业

的学校去培养,才能使民族音乐后继有人,不断发展壮大。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8]事实上,器乐教学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在这一领域内,它为我们音乐教学提供了独特而令人高兴的音乐教育价值效果的可能性,他道出了音乐艺术教学的宝贵价值与意义。通过开设民族特色课程,更好地培养和造就民族音乐后备

人才,促进民族音乐事业的更大发展。

21世纪是更加注重人才质量和素质的世纪,培养学生成为有审美理想、审美需求、审美能力的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开设民族特色课程,让学生在民族音乐的学习中深入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开拓音乐视野。民族地区的高师音教专业应该努力创造条件,将民族音乐引进课堂,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弘扬

民族精神,开创民族音乐发展的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刘建东《从音乐教育的文化属性谈重视民族音乐教育》[J].《音乐教育》,2001,11—6

[2]张仕安《我国目前的民族音乐面临的挑战》弦动我心——张仕安谈民族音乐新华

网《人物》专访

[3]孙航《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保护及传承》,《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2

[4]姚莉莉王晓平《宏观视野下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3

第3期

[5]沈立德等《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55页

[6]张淑珍《新音乐课程与学科素质培养》,中国纺织出版社第31页

[7]姚思源《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文选》[C]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第384—394

[8]吕小芳《中小学器乐教学诸方面问题探讨》,《中小学音乐论文集锦》

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办学特色的思考与探索

作者:穆向阳来源:发布时间:03-09-16 浏览: 3 次

内容摘要:职业教育蓬勃发展,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发展却困难重重。笔者通过认真思考和对人才市场的调查了解,对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定位,如何提高教育质量,走出什么样的特色办学之路,以及拓宽就业渠道,提高理想就业率等问

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高等音乐职业艺术实践教学体系理想就业率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的音乐专业,无论从招生、就业,还是整体发展,都面临着诸多困难。如不适时调整,走出自己的特色办学之路,将面临萎缩甚至被淘汰的局面。

一、目前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所面临的困境

(一)随着普通本科音乐专业逐年扩招,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生源日趋紧张,学生基本素质有所下降,以高职为跳板,以“专升本”为目的的学生比例逐年增高,教师教学举步维

艰。

(二)学制较短,学生的专业水平不能系统提高,在与本科音乐专业的就业竞争中处于

劣势地位。

(三)公办高职院校音乐专业低廉的学费,与办学成本高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专业门类、

学科科目不易细化,专业技能课的时间得不到充分保证,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四)近十年来,国家已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艺术人才市场已有供过于求之势,常规

的理想“对口”工作岗位十分紧张。

(五)高职院校的合并升格往往建立在几所中专学校的基础之上,音乐专业的师资队伍在职称结构、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等方面与老牌高校相比有一定差距,且队伍庞大,知识

更新、人员调整难度很大。

(六)高职院校音乐专业与本科院校音乐专业相比,就业难度大,专业吸引力小。招生难使高职院校之间还进行着残酷的生源大战。因此,生源问题成为制约专业发展的严重问

题。

总之,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困难重重,压力增大,优胜劣汰是历史发展的

必然。

二、提高教育质量,走特色办学之路

(一)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高等音乐职业教学体系

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科技和信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的艺术审美要求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丰富,趣味也趋向多元化。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学体系已不能适应文化市场的需求。对音乐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具有时代特征的高等音乐职业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1.明确音乐专业的定位和办学思路。进行教学改革,首要问题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并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确立音乐专业的发展规划和办学思路,为音乐专业的教学改革确定方向。为此,我们必须对文化市场进行分析研究,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艺术规律,制定音乐专业的办学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培养目标。(1)办学指导思想:根据高职高专的办学宗旨,遵循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规律,采用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适应社会整体发展的复合型音乐人才,为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做贡献。(2)培养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高等音乐职业教育为特色、以弘扬民族音乐为宗旨,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音乐理论素养,并具备音乐表演、编排、教学、辅导等方面的能力,适应社会市场需

求的实用型、复合型音乐职业艺术人才。

2.建立高等音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实用型和复合型高等音乐人才的培养目标。高等音乐职业人才应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包括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汲取传统艺术精华,丰富学生的艺术修养。根据各地的人文、自然等条件,把各地的民俗文化、地方传统民间音乐艺术的表演内容、表演形式、表演技能,纳入到音乐教学中来,弘扬传统文化,办出特色教育。要解放

思想,拓宽思路,丰富流行音乐的欣赏、演唱和创作手法,加大通俗唱法和电声乐队的技能性训练,加强MIDI制作手法和录音制作训练,了解文化市场运作等知识,缩短艺术与

市场的距离。

(1)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根据文化市场的需求,除保持原有的声乐、钢琴、舞蹈、合唱指挥等几个常用主干专业课程外,根据市场需求,还要开设电声乐队、通俗唱法、MIDI 制作、录音制作、文化市场运作知识等课程,并将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课程作为专业教学

的重点,为学生的就业之路奠定良好基础。

(2)调整课程体系。高等音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最终要归结到课程体系的改革:第一,增加基础教育课程的比例。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拓宽专业基础,形成系与系之间的强强联合,加大基础课的比重,尤其是文化基础课和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科内容,使学生具备专业素质、人文素质、科技素质、身心素质,成为一个高素质、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音乐专业人才。第二,合理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适当合并或减少不实用的专业课程,重点体现技能的培养。增设相关学科的课程,如:排练课、语音课、表演课等课程,使多门学科的知识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第三,加大艺术实践课比例。职业教育的特点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校完成专业实践环节,具有较强的专业工作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省市举办的大型演出活动和比赛,在学校多组织一些演唱、演奏会和院级、系级的比赛。将学制的最后一学期定为实习期,为学生联系对口实习基地,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社会艺术实践活动。

(3)加强教材建设。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建立自己的教材体系,成立教材编写小组,参考音乐院校音乐教材,组织编写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浓郁地方特色、内容丰富完整、结构清晰严密、载体形式多样、特色突出的高职系列教材。根据教材要求,调整传统授课

模式,增强实用性和趣味性,提高教学效率。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建立《查课制度》《听课制度》《教师专业考核制度》《教师整体考核末位淘汰制度》《科研成果奖惩制度》等等。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学历层次。引进高层次人才,改善职称结构。培养互帮互学的团队精神,形成学术交流、经验交流的良好氛围,争创先进的工作作风,使师资队伍更上新台阶

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办学特色的思考与探索(2)

作者:穆向阳来源:发布时间:03-09-16 浏览: 4 次

(二)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

艺术实践教学是高等音乐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和纽带。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更要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毕业之前达到上岗所要求的标准。对于高等音乐职业教育来说,艺术实践教学显得尤为

重要。

1.开发多种类型的艺术实践课程,增加实践课程比例,确保实践教学任务落实。除了常用的声乐、合唱指挥、舞蹈、器乐独奏外,还要增加各种类型的排练课,如器乐合奏排练、电声乐队排练、男女声小合唱、通俗唱法组合、打击乐组合、现代舞组合等等。提高学生的业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学生对未来表演岗位的技能训练,建立从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以及综合技能协调一致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

2.充分利用院内实践教学基地,组织举办各种形式的音乐会和各类比赛,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把艺术实践形成制度定期举行。毕业班要举办毕业汇报演出,提高毕业生自编自导的能力,并作为毕业成绩的重要依据。邀请省内外乃至国外著名学者和音乐家讲学演出。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实践能力。

3.组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为了适应文化市场的需求,扩大艺术实践的范围,提高学生艺术实践的能力,把艺术实践活动同市场接轨,以音乐专业为依托,建立自己的文化发展公司。通过商业性演出,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了解市场信息,了解群众心声;丰富演出经验;获得经济效益,补贴教学成本的不足。通过这些活动,启发教师对专业发展、观众需求、培养方向等问题的研究。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之路。

(三)聘请专家教授,共图专业发展大计

1.聘请知名的专家教授和在某一领域有成就的人才,到校讲学,或担任某学科的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一个有名的专业必须有知名的专家来支撑,他可以带动一个专业的学术氛围、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又可以站在高起点上指导专业的发展,并能

提升专业知名度。

2.聘请省内外一些演艺团体、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和文化艺术活动家,担任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成员或顾问,商讨专业的发展是否更贴近市场,应该如何改善;就业方向是否合理、应该如何趋于完善,为专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共图专业发展大计。

三、拓宽就业渠道,提高理想就业率

专业的发展主要在于就业及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没有较高的理想就业率,这个专业对学生就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这个专业就没有广阔的前景。

(一)音乐专业的传统就业模式情况分析

由于音乐教育过去走的是精英教育的路线,音乐专门人才少而精,各音乐院校主要采取人才对口培养模式,主要为专业文艺团体培养人才。因此,省级文艺团体和师范类高校人才都很紧张,基层音乐教育人才和从事群众文化的专业人才更为紧缺,再加上当时的分配制度,专科层次的音乐人才就可以分配到中学及文化事业单位和各类宣传媒体,音乐专

业的就业方向令人满意。

但随着国家对精神文明建设和素质教育的重视,许多院校加大音乐教育的投入和建设,音乐人才逐渐增多。当前,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大学生自主择业,音乐教育规模却在扩大,使得音乐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变成了一个供大于求的关系。因此,音乐专业人才,尤其是高职院校的音乐专业人才,很难达到就业的理想目标。

(二)音乐专业当前就业方向的探索

要解放思想,转变就业观念。除了保持传统的就业渠道外,还要探索新的就业渠道。

1.自由音乐人凡是从事音乐表演、音乐制作、音乐创作、音乐经纪且无单位为依托的个体,都应是自由音乐人的范畴。层次可以高到大牌歌星、著名作曲家,低可低到娱乐场所的年轻歌手。著名“音乐鬼才”三宝就是自由音乐人的典型代表。他依靠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创造财富,为中国的音乐发展做出贡献。这个空间对音乐专业人才的要求极大,只要有过硬的音乐素养,拿手的一技之长,定可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如何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如何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前言: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社会各界对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增多,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成为教育院校的培养目标之一,因此如何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我国教育行业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从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几点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方式,供从事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师参考。 引言:随着劳动人口的增多和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时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减缓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的普及,高职院校的学生比例在逐年增加,這些学校的学生相比较本科学生具备的是对专业技术的掌握,高职院校教育属于我国教育的新类型,应当肩负起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责任。 一、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问题 (一)创业教育的模式上有缺陷 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当是自上而下发展的,由政府带动各所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得到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只是一个发展的形式。例如,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的教育工作都是在就业的基础上,很少有学校对如何创业开展教育,在某种层面上把创业当成是少数人的才能进行的事业,没有引导学生树立人人都能创业的意识。在知识教育中更是没有将创业与之相融合,一般高职院校进行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教育,都只是通过创业课程和创业活动,忽略了创业教育的灵活性。 (二)创业课程的实践体系不够科学 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发展模式,从小学教育一直渗透到研究生教育,而国内的创业教育主要在全日制本科学校实行,近几年逐渐发展到高职院校的教育中。例如,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创业课程实践体系中,都是创业指导教师根据课本知识点的讲解,随后创业指导教师或是辅导员布置相关的创业任务,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践,最后写一份实践报告作为期末成绩。这样的创业课程实践方式并不能为创业带来多大的启发和实践性的教育,只是完成了高职院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一个形式。 (三)大学生创业的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着很多问题和风险,导致一些大学生可能有很好的创业想法和理念,但是在创业的种种困难面前放弃了,而大学生创业保障体系是减少大学生创业问题的有效保障,但是大学生创业保障体系并不够完善。例如,缺乏对大学生创业资金的支持,是大学生创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的表现形式之一,没有建立大学生创业的投资机制,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来源形式单一,尽管可以申请

大学生创业基础答案

智慧树《大学生创业基础》答案 大学生创业基础第一章单元测试答案 1【单选题】(2分) 在创业的初创阶段,创业者最主要的需求首先是解决()问题 A.资金 B.项目 C.生存 D.技术 B 2【单选题】(2分) 创业最确切的定义,应该是() A.开创事业 B.挖掘自身潜力、整合周围资源、体现自身价值的一个过程 C.辞职下海 D.不拘泥于当前资源约束,寻求机会、进行价值创造的行为过程 D 3【单选题】(2分) 创业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切忌( )情绪。 A.急躁 B.消极 C.浮躁 D.紧张 C 4【单选题】(2分) 创业者在初期对其综合能力是一极大的挑战,实际证明( )的领导风格的经营效率最高。 A.专权独裁式 B.温和独裁式 C.上下协商式 D.共同参与式

D 5【单选题】(2分) 人类行为模式理论指出,人类的行为根源于( )。 A.动机 B.需要 C.理想 D.利益 A 6【单选题】(2分) 创业精神的本质是() A.创新精神和主动精神 B.一种可被激发的潜能 C.与生俱来的特质 D.可以培养和提高的一种素质 A 7【单选题】(2分) 所谓知识经济就是() A.以知识运营为经济增长方式 B.以知识产业为龙头产业 C.知识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形态 D.知识经济成为社会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 D 8【多选题】(2分) 创业的功能有() A.增加就业 B.促进创新 C.创造价值 D.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 Bcd 9【多选题】(2分)

创业能力可以体现在执行力和决策力上,创业本身() A.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选择之一 B.是任何人都可以选择的 C.需要创业者自我管理、自我决策、自我规划 D.成败与创业者的创业能力有直接关系 Acd 10 【多选题】(2分) 创业精神的培育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和方法实现( ) A.知识和技能学习 B.创业实践和实训 C.继承前人精神 D.培养兴趣特长 A b c 大学生创业基础第二章单元测试答案 1【单选题】(2分) 成功的创业者,一般都具有()特征 A.自主性强 B.主动性强 C.善于发现机会 D.独断专行 c 2【多选题】(2分) 创业者创业的动机有() A.生存的需要 B.自由的追求 C.体现自身价值 Abc 3【单选题】(2分) 在创业过程中,决定创业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是()A.资金 B.人脉 C.创业自身的素质 D.创业精神 C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摘要:创业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领域内使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所采取的重要改革措施,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和高校组织转型的必然趋势,是缓解我国当前就业压力严峻的有效措施,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进步、社会发展、学生成才所必须的教育。我国的创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备了一定的模式和特点。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 在全国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浪潮不断高涨,创业教育已成为大学生个体客观发展的需要,更是成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和培养方式将很好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壮大和社会对高科技、创新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大学生创业也从最初零星的创业理念发展到今天创业实践的与日俱增,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随之也成为了我国当今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在这种情况下,创业教育自然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成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创业教育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我国经济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历程,现在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的时代,而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就是创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进步、知识的创新,今天,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要更好地提高创业者的知识水平、创新能力,使我国从人口大国走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强国。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转向了大众化教育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创纪录的611万人,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严重。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树立大学生创业精神,引导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创业不但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创业大学生又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的人员就业,从而可以极大程度上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困境与出路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困境与出路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不断上升。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X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已经从2008届的1%上升到2012届的2%。但是,创业大学生都普遍发现自主创业的道路十分艰难。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创业实践,各大高校都很重视创业教育及创业人才的培养。目前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基本上从创业教育体系、实践教学及专业教学体系等宏观角度提出创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教育体系和实践能够系统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但也应该注意到,对于财经专业大学生来说,创业教育并不是独立于课程教学之外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渗透在某些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创业知识的渗透和融合,不仅可以巩固专科课程的知识点,同时也能够帮助大学生开创创业思维,培养创业能力。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 1.传统教育的弊端影响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 目前,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传统教育的弊端仍继续存在,也影响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顺利与有效实施。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考核评价以知识为导向,忽视能力培养,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教育,实质上是培养学生创业知识与能力的素质教育,它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考核方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传统教育弊端制约着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2.创业教育尚未融入学校整体育人体系 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还没有成为一种完整的教育理念,没有渗透进学校的指导思想并明确成为学校层面的教育目标,仍局限于第二课堂的地位。因此,创业教育决不能脱离知识教育而孤立地进行,因为人的创造性必须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所内含的文化精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与着力点

开卷有议 当代职业教育/2016年第11期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人民脱贫奔康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创新型人才是一个国家乃至社会发展之源,是我国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强有力支撑,也是影响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高职院校承担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是大批工匠的“生产车间”,要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适应产业发展要求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在社会上普遍被认为是“差生教育”,学历层次、薪资待遇、录取分数都比普通本科教育低。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着自信心不足等问题。创新创业教育为高职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的平台,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实现被认同被认可的心理需求。同时,创新创业教育还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缓解社会就业矛盾的需要。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有力武器。通过推进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使有技术、有产品、有创业梦想的人参与到创业中来,以实现创新支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不仅可以解决高职学生自身的就业问题,还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有效缓解就业矛盾。 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系列的突出问题。由于各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普遍存在着教育理念落后、培养定位模糊、培养体系不健全、保障制度不完善、学生参与度不高、项目成活率低等诸多问题。而找准着力点是高职院校解决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的首要任务。 首先,准确定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应以树立职业精神、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效能力、造就创业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以技术技能创新为突破,立足小行业、深挖行业和地方特色,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引导高职学生在工艺改进、创新增效等方面做创新实践,不应过多地追求成果转化和创业企业的数量。 第二,健全体系。建立支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制度,充分考虑高职院校所在区域特点、产业发展需求以及学校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实训实践体系建设等方面争取支持,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从创新创业思维培养、创新创业项目引导、创新创业培育直至项目孵化实现全程指导,构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第三,建立机制保障。充分发挥国家对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和企业社会的资源优势,为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和实践提供项目、资金、经验等方面的支持。构建由高职院校领导任负责人的领导小组,整合学校和企业各方资源,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打通“最后一公里”,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合力。师资队伍建设上要整合政府创新创业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各行业专家、各企业负责人、受过专门培训的教师共同组成创新创业导师团队。 第四,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氛围。重点支持优秀项目成果转化,助推项目加速成长,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创新创业的社会影响力。充分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各类创新创业论坛及讲座,树立创新创业典型,多元化地营造氛围,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通过上述措施,最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树立一种理念、形成一套体系、举办一批活动、营造一种氛围、培育一批成果、培养一批学生,提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简介:周勇,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与着力点 周勇 1

大学生创业教育教案

一、章节名称:第二章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为系统地掌握大学生创业认知的相关基本理论,掌握创业素质的基本特征,熟悉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基本内容,理解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内涵。掌握创业能力准备,了解创业知识准备、创业经验的积累,使学生了解性格类型理论。利用案例分析和人物分析引发学生思考,了解自己本身具有的能力与素质,对自已素质和能力有准确的认识。在创业前期做好准备,找出自身差距,确定努力方向,减少风险。 三、课时:45分钟(以45分钟为例) 四、教学重点: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包括哪些,大学生创业准备。 五、教学难点:大学生创业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六、教学工具:以多媒体PPT为主,以板书为辅。 七、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八、教学过程: 1、导言;(3-5分钟) 2、进入新课正题。(3分钟) 3、案例导入。(5分钟) 4.课程主要内容提纲;(3分钟) 5.分段进行内容介绍;(25-30分钟) 九、作业:(3分钟) 布置讨论:大学生创业如何提高素质与能力? 提示:五大方面——注意锻炼身体,学好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积 极参与各种活动,认真对待社会实践和生产学习。 优势劣势——大学生的市场观念较为淡薄,不少大学生很乐于向投资 人大谈自己的技术如何领先与独特,却很少涉及这些技术或产品究竟 会有多大的市场空间。 成功= 素质能力物质条件

章节名称:第二章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 讲稿内容: 1、导言;(5-10分钟) 小调查; 提问:同学们毕业后有什么打算吗?对找工作有信心吗? 给同学们讲述近年来就业趋势,特别是今年严峻的就业形势。今年全国近700万高校毕业生,但是全国提供的就业岗位比去年下降了15%,人多岗位少,必然的结果就是大量的同学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了也未必满意。很多同学既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为什么没有想到开创一份自己满意的事业呢? 提问:同学们为什么不创业?对于创业有什么样的顾虑? 五大方面的因素:没有资金,没有经验知识,没有人脉关系,没有政策了解,没有亲朋认可。创业前期有蓄水期,每个同学要做好创业的准备,培养自己的各方面的素质能力,具备了创业的条件,如果你再想着创业,也许不会觉得那么困难了。 2、进入新课正题。(6分钟) 通过上面的小调查,思考一下,大学生创业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的理论知识才能避免失败?首先需要怎样的一些素质和能力?如何做好创业的前期准备?以及大学生创业者必备的心理素质有哪些?我们带着问题来进入今天的课——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 3、案例导入。(10分钟) 首先,讲一个真实的案例。成都第一研究生面馆,来自西华大学食品科学系的6名研究生自筹资金20万元,大大方方地在成都著名的景观地旁开起了面馆,叫做“六味面馆”,开店之初,几个同学雄心壮志,希望在五年之内在全国开十几家连锁店。由于是研究生开的面馆,噱头十足,刚开始大家也是十分看好。可是只有四个月的时间,这家研究生面馆就宣布倒闭。 原因分析:一、产品质量监管,对于面条的口味把握得不好,顾客反映不好吃,份量不足。 二、该地段不是繁华地段,客流量不大。 三、职责划分不清,管理混乱,责任划分不明确。6位研究生称功课 繁忙,店堂内经常无人管理。加之每月支出庞大,入不敷出。 4.课程主要内容提纲;(6分钟) 也许同学们觉得创业很难,但不难看出,很多失败是由于对于创业的认知不够,

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

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 创业教育的开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赖于国家、社会、高校、企业、个人等各方面的支持、努力与配合。阐述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内涵与重要意义,从教育观念的转变、创业教育学科建设和课程教学体系、师资建设、创业实践基地、社会保障体系及企业家精神的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与构建。 标签: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当今全球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在学校内部开展创业教育,帮助和扶持有能力的大学生进行创业,将成为毕业生流向社会的一种全新的就业方式,有助于缓解当今社会的就业压力,实现以创业提升就业的目的,积极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创新就业机制,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措施。因此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构建一套健全高效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对于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创业人才、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拓宽就业渠道,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含义 为了改变当今大学生就业观念,利用其在大学和社会所学知识、才能和技术,以技术入股、自筹资金、寻求风投等方式创立新的就业岗位。开展创业教育技术,就是通过教育方式,提升大学生自我创业能力,增强自主创业的思维。 如今学者对创业教育的概念因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文化层次、研究目的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提法主要可归纳如下5种:(1)以梁保国、乐禄祉的观点为代表的人才说。此种说法认为创业教育主要培养能够为社会创造工作岗位的人才。(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素质说。从创业者的素质角度进行定义。(3)房欲飞等人提出的综合说。通过大学生创业教育来提升其自身素质。(4)高等院校的自我就业说。创业教育除提升创业能力,还可提升自身就业能力。(5)能力说。创业教育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可为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鲜明意义 1.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居世界第一,因此,就业压力就显得十分严峻。为了解决这个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国家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办企业,培养出能胜任各行各业的创业者,从而为社会增加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维护我国稳定和快速发展。 2.创业教育可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对当今大学生个体来说,通过创业教育这个平台,他们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掌握社会所需的专业技能同时,

大学生创业五种模式

大学生创业五种模式 大学生创业模式一:积累演进模式 成功是积攒出来的,积累就是让大家首先从小生意做起、从基础做起,在创业的过程中学习积累,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像滚雪球一 样逐渐滚大,由量变引起质变,最后成就一番事业。 年轻没有失败,大学生的资本就是年轻,较低的起始门槛会使大学生们走很长一段弯路,经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期间也会有很多 的机会与陷阱,这也就意味着必须要付出代价,付出更多的努力, 交更多的学费,承受更多的孤独,遭受更多的误解。但你应该感谢 这些失败与挫折一次又一次推动你向前更进一步。道路虽然坎坷, 但尽头就是光明,它将一直指引着你。 大学生创业模式二:依附式创业模式 大学生如果以未来自主创业为目的的就业,首先要做好正确的选择。充分利用好公司或企业的平台资源,广泛结交和积累人脉资源 和其他资源。就算比较成熟以后也不要盲目地、急迫地脱离这个平台。尝试利用现有的平台资源为自己做点事,先在职创业,做出了 自己的事业基础,等各方面条件充分成熟以后,再开创自己的事业。 与个人创业比起来,连锁加盟能够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已有的品牌、规范的运营模式、健全的市场机制等一系列成熟的经营模式。 它分享品牌资源、分享经营诀窍、分享资源支持的特点为大学生创 业者省去诸多的创业烦恼,并且提高了创业的成功几率。 大学生创业模式三:知识风险模式 知识风险模式就是大学生将自己拥有的专长或技术发明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通过“知本+资本”的方式发展成企业。“知本”就是 指的大学生创业者所具备某一专业、技术特长,或成功研制的一项 新产品、新工艺;资本指的就是投资者的风险投资。

资本助力成功,知识型创业模式主要集中于电子信息、生物技术、高科技农业等技术含量高,知识密集型的行业。 大学生创业模式四:模拟孵化模式 如果你已经打定决心创业,创业大赛将为你提供锻炼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你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熟悉创业程序、储备创业知识和经验,以及接触和了解社会。 企业孵化器由于具备创业的良好物理空间和服务体系,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沃土。 大学生创业模式五:网络创业模式 随着网络在我国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经济的迅速崛起,网络经济所蕴含的巨大商机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使得网络成为时代宠儿。主要 步骤是1、创办网站2、网上开店3、网上自由职业 不同的创业模式要求的素质是不同的,准确判断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创业模式,可以化解很多的不利因素。天高 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只要你有一个坚定的创业梦想和一双勤劳的手,大学生创业者就能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大学生创业教育(0001)

大学生创业教育

大学生创业指导 专业:软件工程 班级:1121820 学号:201120182032 姓名:陈诗文 指导老师:梁平

大学生创业教育 论文摘要高校中大学生是主体,高等教育要以大学生为本;大学生最终要步入社会,创造自己的价值,高校成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前线,大学

生的创业教育要提到一个重要的地位上来。大学生创业管理平台的建立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用武的平台,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规范的培训学习条件。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才有了良好的校园,为大学生走入社会提供了前期的准备工作。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学校承担了前期的主要工作,而社会也要在大学生创业初期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适当的忍耐力。二者的共同努力才可能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办好,并最终对社会有所贡献。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学生创业是指大学生中的创业者在校学习期间或毕业离校之时发现机会、整合各种资源独立开创或参与开创新企业,提供新产品或新服务,最终实现自身创业目的的一系列活动。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已成为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 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60万人,就业任务十分艰巨。据介绍,为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工商部门将进一步放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

制企业的市场准入,创新登记管理机制,方便大学毕业生申办登记,着力提升为个体私营企业服务的水平,以便于更多的毕业生加入这个行列,满足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需求。2009年1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7项措施,其中一条是“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但是大学生创业切不可盲目、盲从、盲动,广东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1%,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也只有4%。大学生创业不能“盲人摸象”,应设立信息服务平台,提高成功率。信息服务平台应涵盖适合大学生创业的各类信息。哪个地区有适合创业的项目,哪个地区提供了优惠场地、税收减免等。 一、大学生创业管理 (一)选择创业项目 科技部公布了2008年度大学生创业项目立项情况,浙大科技园组织申报的8个项目全部立项,立项率100%,居全国第一。这是浙大科技园继2007年组织申报大学生创业项目立项率获得全国第一以后再次获得全国第一。浙大科技园2007年成为首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标准(2016.9.30)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标准参考 一、基本信息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创新创业指导》课是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是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该课程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精神,全面贯彻《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实施方案》(铁职院教〔2016〕022号)等文件精神,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坚持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使得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明显提高,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教育原则转化为具体的创新创业实践的中介,也是大学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桥梁。《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目的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清晰地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掌握一些基本的创新技法,并且在学习生活中能积极主动去创新;通过对创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养有比较明显的提高;通过对创新创业案例分析与讨论,切实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并树立正确的创业成败观。学生需要培养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挑战自我的进取意识;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轻易放弃的态度;识别机会、快速行动和善于解决问题的时间能力;善于合作、诚实守信、懂得感恩的道德素养;

以及创造价值、回报社会的责任感。 (二)课程设计理念 《创新创业指导》是一门理论性、政策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坚持面向全体、注重引导、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原则,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把知识传授、思想碰撞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从关注知识传授到重视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突出教育思想转变。 由于本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因此建议采用真实案例启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建议采用分组讨论、探究式教学方式等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丰富教学素材,教师需准备大学生创新创业案例、创新创业微视频、创业信息资源等。 通过在校内组织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设计、参与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参与创业社团活动,通过在校外组织开展创业者访谈、创业项目考察、创业园参观等活动,将课堂知识与创新创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框架设计 本课程共分为九个模块二十五项任务。其中模块一、模块二为创新意识能力提升篇,模块三、模块四、模块五,为创业(认识)基础篇,模块六至模块九为创业能力提升篇。模块一:创新思维的认识。包括两项任务,从三个方面阐述我们为什么要创新,另从三个方面剖析我们为什么不能创新的原因以归纳出创新思维的阻碍,指出创新的来源。作为提升创业素养的重要途径,本课程设置了模块二详细介绍如何去创新。模块二:创新技法。包含四项任务,介绍观察分析、创意激发、跨界整合、组织执行。模块三:认识创业。包括三项任务,创业的概念及创业对个人及社会的意义。模块四:创业素养的提升。包括三个任务,创业精

浅议高职院校创业教育

浅议高职院校创业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 指出21 世纪的大学生除了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育(拥有毕业文凭)和职业教育(拥有职业技能证书)外,还应当接受创业教育,拥有“第三本护照”。开展创业教育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作为与高等教育拥有共同背景的高职院创业教育,有着其独特的动力和优势,在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独特优势 1、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与就业、创业关系密切。高职院校重点培养的是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创业型职业人才”,其培养模式更强调包括创业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适合开展创业教育。有关资料显示,大多数成功的创业者钧起步于技术性、应用性较强的基层岗位,所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更需要推行创业教育。 2、高职院校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技能训练,突出應用能力的培养,注重产、学、研的结合,其实践教学的时间也远远超过普通高校。这种高强度的实践教学活动,使高职校的毕业生有很强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职业技术教育更接近行业,更接近市场,其培养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结构更适合毕业生创业。 3、长期校企合作所营造的良好企业文化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一大优势。长期聘期企业专家参与各专业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制定;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教学指导;学生每年进入企业参加实践和顶岗实习,使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互融合、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衔接紧密,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对行业、企业的认知度、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强。 4、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还有师资的独特优势。“双师型”师资群体既有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并且他们对企业的创业与经营有着丰富的直接经验,更适合于进行创业教育教学和指导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活动。 二、高职院校推进创业教育的举措 1、校园创业文化建设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表明了党中央对创业问题高度重视的态度,国家及教育行政部门也大力推进,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然而目前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高校创业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造成这一切的根源是观念问题,认识上的偏差导致相关制度的设计不到位,资金投入远远不够等问题。观念的偏差主要产生原因:①中国传统文化“学而优则仕”、“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计划经济时期思维的残留等直接影响了大众对创业的认识。②创业教育在中国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作业商业模式创新

宁波大红鹰学院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作业 题目:商业模式创新 专业:工商管理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4年 12月 17日

商业模式创新 【摘要】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就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就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由此可见商业模式创新就是企业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本保证,企业的任何行为都必须就是对自身商业模式的策略反应与创新。小米手机发布一年多的时间里吸引了50 万发烧友的关注,它的横空出世也为我国的手机市场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期待。本文通过商业模式中分析小米商业模式的创新之处。 【关键词】商业模式小米创新 一、商业模式概论 (一)商业模式的概念与内容 商业模式,就是管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MBA、EMBA等主流商业管理课程均对“商业模式”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商业模式描述的就是企业如何创造价值,传递价值与获取价值的基本原理,其包括九个方面的内容:客户细分、客户关系、渠道通路、价值主张、关键业务、核心资源、重要伙伴、成本结构、收入来源,这九个方面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构成了商业模式系统的主要框架,这个框架可以作为一种共同语言,方便地描述与使用商业模式,从而构建新的战略性替代方案。另外,商业模式创新就是继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之后的又一创新,就是新经济的显著特点。 (二)商业模式的定义 为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最优实现形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同时使系统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 (三)商业模式创新的目的 任何一个组织,无论其就是否涉及商业领域,都存在着商业模式的问题。商业模式的重要作用正如前时代华纳首席技术官(CTO)迈克尔·邓恩所说,“相对于商业模式而言,高技术反倒就是次要的。在经营企业的过程当中,商业模式比高技术更重要,因为前者就是企业能够立足的先决条件。”

关于深入开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

80686 职业教育论文 关于深入开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 思考 一、引言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严峻的就业形势就像雾霾一样,成为人们无奈却无法回避的话题。根据知名社会调查机构麦克斯研究院的跟踪调查,20xx年被评为“史上最难就业年”,而今后五年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来说,就业困难是普遍面临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具有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热情和创业潜能。尽管在高职院校中提出创新创业的口号已经多年,然而大部分高职学生的普遍现状是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创新创业能力严重缺乏。因此深入开展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贯彻落实“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十八大精神,仍然是各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经过广泛观察和了解,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大致存在以下问题。 (1)创新创业意识薄弱。虽然在党和国家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职教育中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得到广泛重视,但可以明显感觉到在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三个层面上对待创新创业教育的态度冷热不均。一方面学校领导和相关教育工作者有很高的热情,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反应比较冷淡。主要原因是高职教师和学生苦于难以找到创新创业的切入点,加上部分初期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不理想,使得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项“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口号工程”,学生只是在“被”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意识和热情没有被唤醒。 (2)创新创业层次较低。笔者发现,周边的很多高职院校的创新形式比较单一,创业领域比较狭窄。很多项目仅仅是停留在简单的商业活动,技术含量较低,没有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这类创新或创业项目很容易被复制,导致恶性竞争,既浪费学校和社会的资源,也远没有达到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

大学生创业教育课个人感想

《创新创业课程》有感 经过一节课的《创新创业课程》课程的学习,深受教育,倍受鼓舞。在看过很多的创业教科书和听过很多老师的创业教堂中,这学年的《创业教育》课程给我的感触最深,启发最多。通过在书本中精彩的内容,睿智的思维逻辑和在课堂上老师精辟周到的讲解中,我很大程度上增长了自己的见识,消除了对创业的神秘感,找到了些创业的灵感,也激发了些市场经济的感觉。编者人士对创业本质惊人的洞察力和睿智的逻辑思维,让我学到了很多。他们在创业的核心问题中能够一针见血的分析和各种应对策略,让我能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看问题。 在新时代下,创业是不少人的心愿,然而作为青年时期的我是具有相当的优势。一是我有激情和理想。我对未来充满希望,有蓬勃的朝气,并勇于为理想努力。尽管受到失败的挫折,仍会朝理想的目标再次奋斗。二是成就动机和自我实现。我要提高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价值方面行动的坚决,取得成功的自我实现的愿望强烈。三是知识与技术优势。在新经济时代的创业,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用智力换资本是年轻人的特色。四是学习和创新精神,我有良好的学习能力,有对传统观念和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这些都会成为我成功创业的精神基础。当然,也面临种种的不足,我现在工作经验不足,社会阅历少。况且我现在的社会关系和人脉不足于我创业需求。所以我也会时常感觉到创业苦,创业累的感觉。但我相信创业是一个从无到有,积少成多的历程,再伟大的事业,都是由无数细小的事情所组成的。而在创业的历程中,我学习了,体会了,思考了,从而就变得更加智慧。 在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对一个创业者的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仅是要求我们拥有足够的文化水平、综合技能,还有配备一定的创作力,创新能力,观察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等等,未能意料的场合、适合的时机还可能要加上情商和智商的完美的搭配。但我坚信这些还不足够,强好的身体素质在创业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角色。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拥有强壮的体魄,才能有足够的力量支撑你的奋斗。因此,革命尚未成功,身体素质还须努力。 创业中创业者的创意策划、执行能力和组织能力在创业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创业过程中创业者会肩负着很大的责任和压力。贝弗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标准(.9.30)

%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标准参考 一、基本信息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创新创业指导》课是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是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该课程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精神,全面贯彻《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实施方案》(铁职院教〔2016〕022号)等文件精神,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坚持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使得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明显提高,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教育原则转化为具体的创新创业实践的中介,也是大学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桥梁。《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目的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清晰地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掌握一些基本的创新技法,并且在学习生活中能积极主动去创新;通过对创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养有比较明显的提高;通过对创新创业案例分析与讨论,切实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并树

立正确的创业成败观。学生需要培养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挑战自我的进取意识;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轻易放弃的态度;识别机会、快速行动和善于解决问题的时间能力;善于合作、诚实守信、懂得感恩的道德素养;以及创造价值、回报社会的责任感。 { (二)课程设计理念 《创新创业指导》是一门理论性、政策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坚持面向全体、注重引导、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原则,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把知识传授、思想碰撞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从关注知识传授到重视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突出教育思想转变。 由于本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因此建议采用真实案例启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建议采用分组讨论、探究式教学方式等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丰富教学素材,教师需准备大学生创新创业案例、创新创业微视频、创业信息资源等。 通过在校内组织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设计、参与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参与创业社团活动,通过在校外组织开展创业者访谈、创业项目考察、创业园参观等活动,将课堂知识与创新创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框架设计 本课程共分为九个模块二十五项任务。其中模块一、模块二为创新意识能力提升篇,模块三、模块四、模块五,为创业(认识)基础篇,模块六至模块九为创业能力提升篇。模块一:创新思维的认识。包括两项任务,从三个方面阐述我们为什么要创新,另从三个方面剖析我们为什么不能创新的原因以归纳出创新思

浅析高职院校创业教育

浅析高职院校创业教育 近年来,高职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成为一大棘手问题。高职院校通过加强创业教育,使很多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有效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因此,高职院校要树立全新的创业教育理念,不断完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加强创业教育力度。 标签: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就业压力 所谓创业是通过开创公司、开办企业等行为来增加社会财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而创业教育(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就是校方开展创业教育课程,给学生提供参见创业实践活动的机会,进而提升学生创业素质,使学生有自主就业的能力,通过自身创业的实现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高職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是繁荣经济、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 近年来,就业成为了大学生毕业离校时面临的最大难题,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所背负的就业压力受个人和家庭因素的影响,但更多方面还是源自于社会因素。目前我国劳动力就业面临着“三碰头”的尴尬局面,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增劳动力就业都是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并且可以肯定的是,这一状况在短期内是无法解决的。教育行业开展创业教育,传授自主创业的精神极其精髓,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紧张的局面。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自我就业的能力,而且为社会提供了就业岗位。 2.开展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为了实现长远性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去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这一转变。高职院校不仅要教授学生从事专业相关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实践能力,还要培养其创新思维,以及为应对不同工作岗位而转换自身角色的技能。高职院校相对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是具备优势的,这基于高职教育在理论知识传播过程中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推动高职院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可行性 1.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实基础 我国创业教育在理论研究和教学活动的开展方面与国外较成熟国家有一定差距,但我国积极参与了有关创业教育的国际交流活动,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这就为我国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借鉴,为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

大学生创业的背景和目的

大学生创业的背景和目的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国家已迎来了高校扩招后大学生的就业高峰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1%,就业形势严峻。并且将来的若干年内,毕业生总量将会持续增加,这对毕业生就业工作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同时,大学生找到的工作待遇很低,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自主创业将成为重要的就业形式,更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问题。 大学生创业的产生和国家的提倡 自主创业在我国是市场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迅速发展与壮大的产物,现民营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为活跃的力量与源泉。自主创业不是某些人的特权,人人都可以创业,是平民创业、学生创业。中国进入了“创业者”的时代。时代呼唤创业者,一批又一批创业者的涌现推动了经济发展,才能紧跟世界经济潮流。大学生是国家社会将来的主人,是社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更需要涌现出一批创业者。然而大学生自主创业队伍,也在各界的关心下成长,它将改善民营经济从业人员的结构,尤其人员的教育程度。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强调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宣言》),指明了当代大学生要成为岗位创造者,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同时还为其他人提供就业机会。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这些年来,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人事部等各部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指导大学生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政策,营造与大学生创业相关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商业环境等。各个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创建科技孵化园,鼓励大学生创业团队入驻。还有各大高校也举办了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创业组织的建立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社会风险投资机构也进一步加强了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关注和支持,以上优良的创业环境与优越的创业政策促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尝试加入创业队伍,各大高校以及相关专家把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纳入素质教育的行列,并对大学生创业这个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大学生创业成为当今研究的热门话题。但是目前对于大学生创业的研究,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方面与大学生创业的实务操作,涉及大学生创业模式研究就少之又少。而在创业之初如何选择合适的模式进行创业显得有为重要。很多在校学生因创业模式不对,影响学习或导致失败,选择合适的创业模式显得很重要。特别是大学生创业涉及大学生在校学习、就业以及高校素质教育、管理等诸多障碍。解决大学生创业的模式问题既解决“大学生应以何种模式进行创业”就显得极为重要和必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有利与在社会形成对大学生创业的统一认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也会为大学生在进行创业实践时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访谈收获与不足:第一,可以充分的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才能,利用自己的能力从无到有开辟自己的全新的事业. 第二,对学校,对社会,也可以减轻就业负担。第三,从长远考虑,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长久之计,调动积将失业人群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