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眩晕的辨证论治

眩晕的辨证论治

眩晕的辨证论治
眩晕的辨证论治

中医优势病种治疗难点分析(眩晕、中风)

一、中风(脑梗死)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1.难点分析 脑梗死属于中医“中风”病的范畴,临床上以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艰涩等为主症。目前,对脑梗死的治疗,单纯中医或西医均有局限性。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脑梗死病因病机是在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上,在情绪变化、活动、寒冷等因素诱发下,导致大脑局部血运障碍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治疗主要从重建血供、抗炎、神经元保护三方面进行干预。药物主要有溶栓剂抗凝剂、抗炎剂、自由基清除剂、神经元保护剂,有一定的疗效,但其副作用、疗效一般等影响应用。 对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目前多认为是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素虚,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导致淤血阻滞、痰热内蕴,或肝阳化风、血随气逆,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脉外,引起昏扑不遂,发为中风。病机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证,气血逆乱。中风病的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脑梗死的中医药治疗也具有局限性,如:对于如何使脑梗死灶迅速在通、以减轻缺氧缺血对于脑组织的损害,中医药也力不从心。 据有关资料统计,即使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能够接受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也只有4%-6%。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发病时间窗的限制,以及出血并发症的影响。在我国,有条件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就更少。因此u,大部分脑梗死患者可以接受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的研究已经从一方一药的研究发展到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其研究模式和研究成果与临床实际结合的更加紧密。多项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的治疗在脑梗死上具有一定优势,主要体现在降低病死率、减轻病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但临床中在脑梗死病程的某些时段采用单一中医药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问题如下: 1.1脑梗死急性期 1.1.1西医指南的尴尬:假设某患者入院时间超过6小时,急查纤维蛋白原不高或偏低,无心脏病史,无低灌注,似乎除了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之外,没有什么可以治疗的。目前,在国内活血化瘀的中成药针剂广泛的运用于脑梗死患者,疗效是可以感受的到的,但是中医药的询证医学证据一直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一块短板。规范化的临床观察评价是非常必要的。还有就是中药疗效的评价。 1.1.2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多存在脑水肿的温柔,脑水肿往往是导致脑疝等恶性后果的主要原因,西医固然可以用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脱水药,但该类药物的心肾毒副作用常会限制其在老年患者身上的使用,还有对于肾衰竭患者,西医除了透析治疗并无更多良策,而中医理论有可能通过活血利水、通府逐水等手段改善患者脑水肿;或中西医结合,减少甘露醇等脱水剂的用量,以期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但目前有关中医药抗脑水肿研究并不多。

眩晕辨证论治分型

眩晕 1.风痰上扰 症状: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胸闷、恶心而时吐痰涎,少食而多思睡,舌胖苔浊腻或厚腻而润,脉滑或弦滑或脉濡缓。 辩证分析:头晕伴摇晃漂浮感,风性主动,故为风象,脾胃不健则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则头晕,浊阴不降故头重如裹,痰浊中阻,气机不畅故胸闷恶心,脾胃不健故少食,痰浊蒙蔽清窍故思睡。舌质淡红,苔润腻,脉弦滑,均为痰浊中阻之象。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制半夏10g 白术12g 天麻10g 茯苓15g 生姜3g 橘红6g 大枣2枚 2.阴虚阳亢 症状: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颧红,耳鸣,盗汗,五心烦热,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弦。 辩证分析:阴虚则阳亢,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故头晕耳鸣,阳升则面赤颧红,阴虚则内热,故五心烦热盗汗,内热扰动心神故心烦失眠多梦,阴虚则津亏,故目涩口干。舌红少苔,脉细弦数为阴虚阳亢之象。 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30 g代赭石30g先煎生龙骨10g先煎生牡蛎15g先煎生龟板15g先煎生白芍15g 元参15g 天冬15g 川楝子6g 生麦芽6g 茵陈6g 甘草5g- 3.肝火上炎 症状:头晕胀痛,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辩证分析:肝阳化火,火性炎上,上扰清空则眩晕,头痛且胀,火现于面则面红目赤,火化味为苦,故口苦,肝火扰动心神故少寐多梦,肝在志为怒,肝气实则怒,故易怒,舌红苔黄脉弦为肝火上炎之象。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g 钩藤12g 石决明18g 川牛膝12g 益母草10g 黄芩10g 栀子10g 杜仲10g 桑寄生10g 夜交藤10g 茯神10g 4.气血亏虚 症状:头晕目眩,劳累则甚,气短声低,神疲懒言,面色晄白,唇甲苍白,心悸少寐,纳少体倦,舌淡胖嫩,边有齿印,苔少或薄,脉细或虚弱。 辩证分析: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故头晕且遇劳加重,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虚则面色晄白,唇甲不华,血不养心,心神不明故心悸少寐,气虚则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胖嫩脉细弱为气血两虚之象。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八珍汤加减。人参(或党参)6g 黄芪10g 当归10g 炒白术10g 茯苓10g 川芎6g 熟地黄15g 生白芍10g 肉桂3g 枸杞子10g 怀牛膝6g 炙甘草6g 5.肾精不足 症状:头晕而空,精神萎靡,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齿摇耳鸣,或有遗精滑泄,发枯脱落,颧红形瘦,咽干,舌嫩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 辩证分析: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脑为髓海,肾精亏则髓海不足,上下俱虚,故头晕而空,脑为元神之府,髓海空虚则精神萎靡,失眠健忘。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肾开窍于耳故耳鸣,偏阴虚则形瘦咽干,偏阳虚则形寒肢冷,舌嫩红脉细为肾虚之象。 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紫河车15g 龟甲30g 黄柏15g 杜仲12g 怀牛膝15g 天冬15g 生地30g 麦冬15g 党参15g 茯苓15g 6.痰瘀阻窍 症状:眩晕而头重昏蒙,神疲气短,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辩证分析:饮食伤脾,脾失健运则湿聚生痰,痰阻则气滞,气滞则血瘀,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加之瘀血阻窍故头晕,头重昏蒙。痰浊中阻,气机不利故胸闷恶心,唇甲紫绀,肌肤甲错为血瘀之征,舌有瘀斑脉滑为痰瘀阻窍之象。 治法: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方药:涤痰汤和通窍活血汤。胆南星10g 枳壳10g 茯苓15g 川连6g 水蛭10g 陈皮10g 石菖蒲10g 竹茹10g 红花30g 丹参30g 麝香0.25g(冲服,或白芷10~15克代)石决明25g 赤芍15g 桃仁15g 川芎10g 菊花10g 牛膝10g 葱3根姜3片大枣3枚

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

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 眩晕即指眼花头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之中,每伴恶心、呕吐、汗出等,甚则昏倒。西医学中的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美尼尔氏综合征、迷路炎等可出现眩晕。 1病因病机 1.1 肝阳上亢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或肾阴素亏, 肝失所养,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 1.2 气血亏虚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脾胃虚弱,不能健运水谷以 生化气血,以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而致眩晕。 1.3 肾精不足先天不足,肾阴不充,或老年肾亏,或久病伤肾,使肾精亏耗,不能生髓,髓 海不足,导致眩晕。 1.4 痰湿中阻嗜酒肥甘,饥饱劳倦,损伤脾胃,健运失司,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起眩晕。 2治疗方法 2.1 辨证组方 2.1.1 平肝潜阳 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克,钩藤30克,石决明9克,杜仲10克,牛膝10克,茯苓15克,黄芩10克,栀子9克,菊花9克。 2.1.2 益气养血 归脾汤加减党参30克,黄芪30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当归12克,远志10克,酸 枣仁10克,木香6克,熟地黄10克。 2.1.3 补肾益精 右归丸加减熟地黄10克,山药9克,山茱萸9克,枸杞子10克,肉桂10克,菟丝子12 克,附子6克,珍珠母30克。 2.1.4 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导痰汤加减半夏10克,陈皮6克,茯苓9克,枳壳9克,胆南星9克,天麻10克,川芎 12克。 2.2 中成药 2.2.1 眩晕宁冲剂每次1袋,每日3次。功能健脾化痰,补益肝肾。适用于痰湿上蒙或肝肾 不足所致的眩晕。 2.2.2 脑立清片每次4片,每日2次。功能平肝潜阳,醒脑安神。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 晕目眩。 2.2.3 十全大补丸每次9克,每日2~3次。功能温补气血。适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的眩晕。 2.3 单方验方

眩晕 中医辨证及治疗

眩晕 【概述】 眩晕即指眼花头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伴恶心、呕吐,甚则昏倒等症状。本症可出现于多种内科疾病中,常见于高血压、贫血、美尼尔综合征(梅尼埃病)等病中。 【病因病理】 眩晕的病因分为本虚和本虚标实两类。本虚常由阴亏、气血亏虚、髓海不足等而致眩晕;本虚标实多为肝阴亏虚,肝火上扰,或脾胃虚弱,痰浊中阻而致眩晕。 病理变化为阴虚则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肾精亏耗,不能生髓,髓海不足,上下俱虚,发生眩晕;或嗜食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成疾,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发眩晕。 【诊断要点】 1.有高血压、贫血等病史。 2.头晕目花,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可伴恶心、呕吐,甚则昏倒。 3.体检可有血压升高或贫血貌,也可无阳性体征。 4.血液检查可有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目的降低。 【辩证分型】 1.肝阳上亢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看红苔黄,脉弦。 证候分析: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故头晕头痛; 劳则伤肾,怒则伤肝,均可使肝阳更盛,故头晕、头痛加甚;阳升则面部潮红;肝旺则急躁易怒;肝火扰动心神,故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皆是肝阳上亢之征。 2.气血亏虚症状: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s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 舌质淡,脉细弱。 证候分析: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故头晕且遇劳加重;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气血虚则面色眺白,唇甲不华;血不养心,心神不宁,故心悸少寐;气虚则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脉细弱均是气血两虚之象。 3.肾精不足症状:眩晕而见精神委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造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淡,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精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脑,故眩晕,精神委靡;肾虚,心肾不交,故少寐多梦,健忘;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肾开窍于耳,肾虚故时时耳鸣;精关不固,则见遗精;偏阴虚则生内热,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阳虚则生外寒,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淡,脉沉细无力。 4.痰浊中阻症状:眩晕而见头昏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证候分析:痰浊蒙蔽清阳,清阳不升,则眩晕头重如蒙;痰浊中阻,浊阴不降,气

眩晕

眩晕的辩证施治 辩证分型 1)肝阳上亢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看红苔黄,脉弦。 证候分析: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故头晕头痛;劳则伤肾,怒则伤肝,均可使肝阳更盛,故头晕、头痛加甚;阳升则面部潮红;肝旺则急躁易怒;肝火扰动心神,故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皆是肝阳上亢之征。 2)气血亏虚症状: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s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 证候分析: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故头晕且遇劳加重;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气血虚则面色眺白,唇甲不华;血不养心,心神不宁,故心悸少寐;气虚则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脉细弱均是气血两虚之象。 3)肾精不足症状:眩晕而见精神委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

酸软,造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淡,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精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脑,故眩晕,精神委靡;肾虚,心肾不交,故少寐多梦,健忘;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肾开窍于耳,肾虚故时时耳鸣;精关不固,则见遗精;偏阴虚则生内热,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阳虚则生外寒,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淡,脉沉细无力。 4)痰浊中阻症状:眩晕而见头昏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证候分析:痰浊蒙蔽清阳,清阳不升,则眩晕头重如蒙;痰浊中阻,浊阴不降,气机不利,故胸闷恶心;脾阳不振,则少食多寐;苔白腻,脉濡滑均为痰浊内蕴所致。 诊断要点 1)有高血压、贫血等病史。 2)头晕目花,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可伴恶心、呕吐,甚则昏倒。

中医治疗眩晕症出现的成果

中医治疗眩晕症出现的成果 1、眩晕的发生与人的脏腑有关。观察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脾阳不振运化失司;肝阳上亢诸风掉眩;清浊升降失调,聚湿痰积必眩晕。 2、眩晕症的病人都是虚证,但不可乱补、眩晕症的病人都是虚证,虚者补之,绝对正确。 但不可乱补。怎样补?在用药方面要具体分析,临床观察有的补药服了很好,有的服后反而不好,足以证明药物的选择是很重要的。正确的补法是靠准确的选药,选药是根据药的药性进行。 3、治疗以辨病为主。明确是哪种眩晕病、属于哪种类型眩晕。眩晕症有多种,先确定是哪种眩晕。已确定是美尼尔氏综合症,分辨是眩晕症中的哪种类型。根据症状表现,提出分型,对眩晕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经药引经药(药引子): 美尼尔氏综合症的主要病所,重要部位体积小到毫米,而且在颞骨内、靠内耳,目前世界范围内,所用的药,穿透不到病所,如何使药物能达到病所。就要选择理想的引经药,通过引经药,将有效治疗眩晕的药引达到病所,就能发挥治疗眩晕的作用,中药能够办到此种特效功能。 5、美尼尔氏综合症分为八种类型。从古至今没有人将美尼尔氏综合症分型。我根据症状表现,对美尼尔氏综合症进行了分型,70 年代正式提出分型,分型对诊断和治疗有重大意义。 6、系列‘眩晕尼尔康 '研究成功。运用中医的理论,依据祖传秘方,运用中医的理论,研究出科学的配方,配制成中药有效的,系列‘眩晕尼尔康 '。有效的运用中药中的引经药(药引子),选择了具有穿透性机能很好的引经药,将有效的中药引达到病所内。使其迷路的压力降低、淋巴循环通畅,从根本上发挥治疗眩晕症美尼尔氏综合症等多种眩晕症的作用。 巩固时期的治疗服“眩晕尼尔康”或“眩晕尼尔康加强”具有抗复发作用,使淋巴成份恢复正常,有效的防止复发。

眩晕的中医辩证治疗(1)

眩晕中医辩证治疗 尉氏县中医院急诊科高玉杰 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血亏虚 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病因病机】 1.情志内伤素体阳盛,加之恼怒过度,肝阳上亢,阳升风动,发为眩晕;或因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肝阳上亢,阳升风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 2,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清窍失养而作眩晕;或嗜酒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浊阴不降,引起眩晕。 3.外伤、手术头部外伤或手术后,气滞血瘀,痹阻清窍,发为眩晕。 4.体虚、久病、失血、劳倦过度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先天不足,肾精不充,或者年老肾亏,或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亏虚,不能生髓,而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上下俱虚,而发生眩晕。 [临床表现] 本病的临床表现特征是头晕与目眩,轻者仅眼花,头重脚轻,或摇晃浮沉感,闭目即止;重则如坐车船,视物旋转,甚则欲仆。或兼目涩耳鸣,少寐健忘,腰膝酸软;或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等。发作间歇期长短不一,可为数月发作一次,亦有一月数次。常可有情志不舒的诱因,但也可突然起病,并可逐渐加重。眩晕若兼头胀而痛,心烦易怒,肢麻震颤者。应警惕发生中风。 【诊断】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多慢性起病,反复发作,逐渐加重。也可见急性起病者。 4.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测血压、作心电图、颈椎X线摄片、头部CT、MRI等项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5.应注意排除颅内肿瘤、血液病等。 【鉴别诊断】

眩晕分型

2.眩晕辨证论治分型 2.1 痰浊中阻型:《丹溪心法》:“百病多有兼痰者。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朱丹溪认为痰是引起眩晕的最主要的因素,痰可以兼杂气虚同时存在,痰郁化火,所以治疗上,应当以化痰为主,兼以补气、降火。常因脾虚不运,水湿运化失常,痰饮内生,痰湿中阻,痰火上炎,蒙蔽清窍而引起眩晕。证见:眩晕,头重如裹,头目胀闷,恶心欲呕,胸闷,心烦口苦,旋转错觉,甚则仆倒在地,不省人事,鼾声大作或癫狂痴呆,舌红或淡嫩,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或弦滑。多见于梅尼埃病、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高脂血症、精神分裂症、癫痫等,为耳源性眩晕或一般性眩晕。治法:清热燥湿,豁痰开窍。方剂:天麻地黄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二陈汤、礞石滚痰丸等。 2.2 气血不足型:《内经》记载:“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素体中气不足,或气血虚弱,而致脾不散精,水谷精微、清阳之气不能上承输布脑海引起眩晕。证见:眩晕,劳累后加剧,倦怠乏力,动则气短心悸,甚则晕倒,舌淡嫩,苔薄白,脉细弱。多见于低血压、低血糖、贫血、心脏疾病、脑供血不足、颈椎病等,为一般性眩晕。治法:补气养血,升阳止眩。方剂:十全大补汤、大补元煎丸、归脾汤、人参归脾汤、补中益气 汤、八珍汤、人参养荣丸等。 2.3 肝火上扰型:常因肝经实热,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风火之邪上扰清空而引起眩晕。证见:眩晕,头痛,头胀,口苦,心烦,口干,目赤,耳鸣,夜难入寐,甚则突然仆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或癫狂,舌深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或洪大等。多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神经衰弱症、精神分裂症等,为一般性眩晕。治法:清肝泻火,平肝潜阳。方剂:黄连上清丸、龙胆泻肝汤、镇肝熄风汤等。 2.4 瘀血脉络型:常因阴虚阳亢,肝火上亢,血热妄行,瘀阻脉络,脑海气血运行障碍而引起眩晕。证见:眩晕,头痛,真头痛,耳鸣,目眩,恶心呕吐,反复发作,甚则突然晕倒,口眼斜,半身不遂,舌黯红,苔黄厚,脉涩或弦等。多见于脑血管意外、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高血压病、精神分裂症、脑内肿瘤等,为一般性眩晕。治法: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方剂:天麻钩藤饮、地黄饮子、通窍活血汤、补阳还五汤、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癖汤、温胆 汤合冠心 2 号方、镇肝熄风汤、血府逐瘀汤等。 2.5 肾精不足型:常因肝肾阴虚,或阴阳两虚,而致津液肾精不能充盈脑髓,脑海空虚引起眩晕。证见:眩晕,耳鸣,耳聋,眼花,精神萎靡不振,腰膝酸楚无力,甚则四肢末梢不温或五心烦热,舌质红或淡,苔薄白或滑,脉细尺弱。多见于高血压病、糖尿病、脑动脉硬化症、老年性疾病、梅尼埃综合征等,为一般性眩晕或耳源性眩晕。治法:滋养肝肾,填精补髓。方剂:左归丸、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鱼螵丸、桂附六味地黄丸、杞菊六味地黄丸等加减。 2.临床类型 2.1 肝阳上亢型 表现为头痛且伴有耳鸣及眩晕感,头痛加剧及急躁易怒主要是因为生气恼怒造成头痛剧烈,或者劳累烦恼造成头痛加剧,常表现为夜不能寐或少寐多梦,口舌干燥且苦味加重,该症状多见于高血压疾患及脑部疾患或动脉硬化病。头脑胀痛并有手脚心发热且颧红,劳累感加重以及舌苔发黄,脉象细弱等现象。

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症

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症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眩是指视物昏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自感身体或外界景物旋转摆动,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发生,故统称为眩晕。轻度眩晕者闭目即止。重度眩晕者如坐车舟,或伴有恶心呕吐、心慌出汗、甚至肢体偏斜欲倒等症状。 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症状。它可由现代医学中的多种疾病引起。如美尼尔氏综合症、内耳前庭及迷路感染、内耳前庭神经炎、高血压病、低血压病、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脑动脉硬化症、神经官能症等。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1.无风不作眩(由肝气不调引起的眩晕症)。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忧郁恼怒,可致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苦,面色红赤,血压偏高等。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治疗此症应以平肝熄风为主。方药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取杭芍15克,玄参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代赭石15克,龟板1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夏枯草15克,夜交藤15克,牛膝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2.无痰不作眩(由痰阻引起的眩晕症)。饮食失节,过食肥甘,会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蒙蔽清阳,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重昏蒙,胸闷恶心,时呕痰涎,不思饮食。治疗此症应以化湿祛痰为主。方药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取半夏1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橘红10克,天麻10克,牡蛎30克,泽泻15克,竹茹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3.无虚不作眩(由气血亏虚引起的眩晕症)。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思虑劳倦或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或因脾胃素虚,皆能导致气血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血虚使脑失濡养,发为眩晕。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海。房劳过度,或有遗精滑泄之疾,或年老体衰,肾精耗伤,脑髓不足,也为眩晕之因。气血亏虚型眩晕者,动则加剧,劳则即发,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甲无华,心慌气短,食少身倦。治疗此症应以补益心脾,培补气血为主。方药可用归脾汤:取黄芪20克,党参20克,白术10克,茯神15克,当归15克,炒酸枣仁15克,远志10克,龙眼肉15克,木香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若肾精耗伤引致的眩晕,可伴有腰膝酸软,神疲健忘,遗精耳鸣,记忆减退等。方药可用补肾定眩汤:取枸杞子30克,菊花15克,熟地15克,山药30克,菟丝子15克,女贞子15克,肉苁蓉20克,山萸肉15克,杜仲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一旦发生眩晕症,可根据以上几种类型进行辨证选方治疗,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应用中药治疗的同时,还要采取正确的康复保健措施。这样有利于缓解眩晕症状,防止眩晕症复发,并能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常用的防治眩晕症的保健措施如下: 一、要进行饮食调养。眩晕症病人的饮食应以富有营养和新鲜清淡为原则。要多食蛋类、瘦肉、青菜及水果。忌食肥甘辛辣之物,如肥肉、油炸物、酒类、辣椒等。营养丰富的食物,可补充身体之虚,使气血旺盛,脑髓充实。对因贫血、白细胞减少症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所引起的眩晕症,尤应以营养调理为主。

眩晕的护理常规

眩晕的护理常规 因风阳上扰、痰瘀内阻,使脑窍失养,脑髓不充所致。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肝、肾、脾。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不足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 2、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肝阳上亢型、痰浊中阻型、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型。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病室宜保持安静,光线柔和。嘱患者安心静养,避免情绪刺激,眩晕发作时宜加强巡视,做好生活起居护理。使用病床护栏防跌 仆。症状缓解后可缓慢下床活动,仍需注意活动安全。 (2)重症宜卧床休息,轻症可闭目养神。 (3)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眩晕严重者的坐椅、床铺避免晃动。嘱患者安心静养,避免情绪刺激,眩晕发作时宜加强巡视,做好生活起 居护理。使用病床护栏防跌仆。症状缓解后可缓慢下床活动,仍需注意活动安全。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刻录 (1)观察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及血压等变化。 (2)出现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语音謇涩、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血压持续上升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 3、专科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药后效果及反应。 (2)眩晕伴呕吐者中药宜冷服,或姜汁滴舌后服用,采用少量、频服。 (3)靜脉输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中药制剂,应严格按照操作程序,注意用药 安全和用药后反应。输注甘露醇脱水剂时应快速滴注保存证疗效。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肥腻、生冷、烟酒之品。 (2)风阳上扰者,可食滋阴潜阳之品。 (3)气血亏虚者,多食血肉有情之品。 (4)肾阴不足者,多食滋阴益肾之品。 (5)痰湿中阻者忌食肥甘厚味,素体阳盛者忌食辛辣之品。 5、情志护理 (1)关心体贴患者,使其心情舒畅。 (2)对肝阳上亢、情绪易激动者,减少情绪激动的刺激,掌握自我调控能力。 (3)对眩晕较重,易心烦、焦虑者,需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和治疗成功的经验,以增强其信心。 6、临证(症)施护 (1)眩晕而昏仆不知人事,急按人中穴,并立即报告医师。

眩晕中医认识及辨证治疗

眩晕的中医辩证治疗 中医药治疗 (1)梅尼埃病属于中医“耳眩晕”一病的范围。中医认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再有,肝火上扰,痰湿内停也可引起眩晕。故从治疗方法上以虚则补之,实则泄之的原则。 方药:菊花、白芍、天麻、决明于、丹参各lo克,蔓荆于6克。如见有全身无力,腰酸腿软、面色苍白等虚证表现者,加党参、黄芪各10克,炙甘草6克。有胸中胀满,头重痰多者加半夏10克、茯苓15克、白术lO克。有心情不畅,烦恼多梦、急躁胸闷者加石决明30克(先煎)、夏枯草6克、柴胡6克、牛膝10克。 (2)眩晕发作可配合针灸治疗。取.穴:百会、神门、内关、耳门、合谷、申脉,强刺激手法。 枯草汤治头晕 夏枯草25克,生白芍15克,生杜仲25克,黄芩10克。 用法:先煎前3味药,放入3茶盅水,熬30分钟,从火上拿下来,稍停再加入黄芩,煎5分钟即成,每天早晚各服1次。服后即能感觉头轻眼亮,没有其他副作用。 无风不作眩 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性喜条达。忧郁恼怒,疏泄失常,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口苦耳鸣,面色红赤,血压偏高,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 治宜平肝熄风,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克,钩藤15克,桅子10克,黄芩10克,石决明30克,川牛膝10克,杜仲10克,夜交藤15克,夏枯草15克,龙胆草10克。水煎2次对匀,早晚分服,每日1剂。 无痰不作眩 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脾胃功能受损,水谷精微运化失常而聚湿生痰,痰浊上蒙清窍,令人眩晕。症见眩晕,头重不举,胸闷恶心,时呕痰涎,不思饮食。治宜化湿祛痰,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1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陈皮10克,天麻10克,泽泻15克,牡蛎30克,甘草10克。水煎2次兑匀,早晚分服,每日l剂。

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护

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护 一.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所致,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肝,肾,脾。 分型的临床 表现及临证,饮食,用药的护理: 1.肝阳上亢 临床表现: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 (1)情志护理,耐心劝慰患者,勿急勿燥,心情舒畅,肝气条达,以除风阳妄动之源。 (2)饮食宜清淡,低盐素食为佳,多食蔬菜水果,如,芹菜,西瓜,梨,豆制品类等。忌食肥甘厚味之品,戒烟酒及辛辣刺激之物。(3)中药汤剂宜温服。 2.气血亏虚 临床表现: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少华或萎黄,唇甲色淡,心悸少寐,神倦懒言,纳呆乏味,舌质淡,脉细弱。(1)应注意休息,以免过劳耗伤气血,室温宜暖,防止外邪乘虚而入。 (2)饮食以富于营养,易于消化及血肉有情之品,如蛋类,瘦肉,猪肝猪血,红枣,山药,黄芪粥,党参粥等健脾益气养血之品。忌食生冷。

(3)中药归脾汤宜温服。 3.肾精不足 临床表现:眩晕目花,健忘少寐,精神萎靡,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偏阴虚者,兼有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偏阳虚者,兼有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细弱。(1)应慎房事,劳逸结合,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2)饮食调养,偏肾阴虚者,食疗宜平肝疏风,滋肾养阴,忌食海腥,羊肉,辛辣之物。偏肾阳虚者,以补肾助阳为主,忌食生冷。(3)中药左归丸,温水冲服。 4.痰浊中阻 临床表现:眩晕而头重昏蒙,胸脘满闷,纳呆恶心,体倦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1)适当休息,注意保暖,保持病室湿度。(2)饮食宜清淡化痰之品,忌食油腻和肥甘厚味,生冷,烟酒等物,以防助湿生痰。如西瓜,红小豆,冬瓜,竹笋等,清热利湿之品。 (3)中药汤剂热服,呕吐者应少量頻服。 5.瘀血阻络 临床表现:眩晕,头痛或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面或唇色紫暗,舌质有瘀斑瘀点,脉弦涩或细涩。 (1)注意休息,重症者卧床休息。若外伤所致,注意观察血压,瞳孔,呼吸,神志等变化。

眩晕症辨证分型及护理

眩晕症辨证分型及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眩晕症患者的辨证分型护理措施。方法:对108例眩晕患者按照辨证分型分别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结果:采用辨证分型方法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其护理效果明显,缩短了患者的病程。结论:采用中医辨证分型对各种年龄的眩晕患者进行辨证施护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眩晕; 护理; 辨证分型 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的一种病证。眩即目黑,晕为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轻者闭目休息片刻即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汗出等症状,严重者可突然昏倒。包括现代医学的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内耳迷路病、贫血及神经官能症等疾患。近几年,我科针对眩晕患者按照辨证分型进行施护,收效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2007年10月~2009年10月,我科共收治眩晕患者108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63例,年龄28岁-63岁之间。按照辨证分型,肝阳上亢型31例;气血亏虚型28例;痰浊中阻型23例;肾精不足型26例。针对以上患者按照分型进行辨

证施护,收效良好,现介绍如下: 2. 辨证分型 2.1 肝阳上亢型 多见于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脑部疾患所致的眩晕。患者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剧增,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苔黄,脉细弦。施护原则为平肝潜阳,滋养肝肾,静养宁志,调和气血。 2.2 气血亏虚型 多见于贫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减弱、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等。表现为头晕,眼花,病程长且反复发作,遇劳加剧,面色苍白,唇甲不华,头发干枯不荣,心悸气短,失眠多梦,神疲懒言,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沉细弱。施护原则为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2.3 痰浊中阻型 多见于高血压、梅尼埃病。表现为头重如裹,甚至视物旋转欲倒,胸脘痞闷,呕恶痰涎,身重懒动,纳少,心悸,脉濡,舌苔白腻。施护原则为燥湿祛痰,健脾和胃,调理气机。 2.4 肾精不足型 多见于先天不足或劳伤过度导致的肾精亏耗。表现为眩晕,神疲健忘,遗精耳鸣,失眠多梦。偏于阳虚者,四肢不

眩晕的中医辨证及护理

眩晕的中医辨证与护理 眩晕是患者的自觉症状。眩是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晕是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出现,故统称为眩晕。轻者可以闭自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汗出,甚至昏倒等症状。西医中的高血压、动脉硬化、耳迷路病(如眩晕综合征,迷路炎)、神经官能症等疾病,以眩晕为主要症状时,均可参照本证论治护理。 1、病因病机 眩晕病变主要属肝,但可涉及肾、心脾等脏,病理性质有实有虚,以虚者为多;实证病理主要是肝阳和痰浊,虚证为阴精或气血的亏耗。而虚实之间往往互相夹杂而成本虚标实。历代医书对本病论述很多,《经。至真要大论》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多属肝的疾病;《河间六书》认为:本病是因风火为患,有“风火皆阳,阳多兼化,阳主平动,两阳相搏,则为之旋转。”的论述;《丹溪心法》提出“无痰不作眩”,主以“治痰为先”《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作眩”,当以治虚为主。这此理论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阐明了眩晕的病因病机,和临证治疗。 (1)肝阳上扰清窍:忧思恼怒过度,使肝阴耗伤,肝火偏亢,风阳升动,上扰清空而发生眩晕。或素体肾亏,病后伤及肾阴,水不涵木,阴虚则阳亢,亦令风阳上扰,发为眩晕。

(2)肾精不足:先天不足,或劳欲过度,均可导致肾精亏耗,生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脑,脑为髓海,因髓海不足而发生眩晕。 (3)气血亏损: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脾胃虚弱,不能健运水谷以生化气血,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开,血虚则脑失所养,气血亏虚,不能上荣头目,发生眩晕。 (4)痰浊上扰清窍:恣食肥甘,损伤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湿聚生痰,痰湿交阻,则清阳不开,浊阴不降,发为眩晕。 2、辩证论治 (1)肝阳上亢:证候: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遇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增剧,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清热熄风。 主方:天麻钩藤饮。 (2)肾精亏损:证候:眩晕,神疲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失眠多梦。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舌质淡,脉沉细;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沉细。 治法:偏阳虚者,宜补肾助阳;偏阴虚者,补肾滋阴。;主方:补肾助阳,以右归丸为主方;补肾滋阴,以左归丸为主方;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 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 第三节眩晕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

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寒、暑、湿致眩晕,实为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主要证候。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详尽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如四君子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阴中之阳虚者,宜补其精,如……左归饮、右归饮、四物汤之类是也。然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所以凡治上虚者,犹当以兼补气血为最,如大补元煎、十全大补汤诸补阴补阳等剂,俱当酌宜用之。”张氏从阴阳互根及人体是一有机整体的观点,认识与治疗眩晕,实是难能可贵,并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详细论述了劳倦过度、饥饱失宜、呕吐伤上、泄泻伤下、大汗亡阳、晌目惊心、焦思不释、被殴被辱气夺等皆伤阳中之阳,吐血、衄血、便血、纵欲、崩淋等皆伤阴中之阳而致眩晕。秦景明在《症因脉治,眩晕总论》中认为阳气虚是本病发病的主要病理环节。徐春甫《古今医统·眩晕宜审三虚》认为:“肥人眩运,气虚有痰;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精选文档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精选 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 (2015年) 一、概念 眩晕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 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 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 等症状。 眩晕可见于西医的周围性眩晕如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元炎、梅 尼埃病、偏头痛性眩晕、前庭阵发症,中枢性眩晕如后循环缺血、脱 髓鞘病变,内科系统性疾病如高血压病、低血压、贫血,精神疾病如 躯体形式障碍、慢性主观性头晕、神经症等,凡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 症者,均可参考眩晕进行辨证论治。 二、眩晕的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则止,重者如坐舟车,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2版,2008年)和《眩晕和头晕实用入门手册》(【英】阿道夫M·普朗斯坦【德】托马斯·伦珀特着赵刚韩军良主译,华夏出版社,第1版,2012年)。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部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前庭损害体征,如头位试验诱发的眼震、姿势步态异常、听力评估异常,或者中枢及脑干损害体征如扫视动作和眼球平滑追踪异常、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以及阳性的病理发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前庭功能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等项目有助于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I或CTA/MRA/DSA检查。 (5)本诊疗规范适用于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元炎为主的周围性眩晕和后循环缺血、脱髓鞘为主的中枢性眩晕以及各种内科临床常见疾病,须除外梅尼埃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眩晕。 3证候诊断 1)风痰上扰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吐、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老年脑动脉硬化性眩晕60例中医辨证治疗

老年脑动脉硬化性眩晕60例中医辨证治疗 发表时间:2018-08-24T16:14:40.677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2期作者:刘兵[导读] :本文作者主要就中医辩证治疗对60例老年脑动脉硬化性眩晕患者治疗效果实施探讨 巴中巿恩阳区中医医院四川巴中 636064 摘要:目的:本文作者主要就中医辩证治疗对60例老年脑动脉硬化性眩晕患者治疗效果实施探讨,方法:随机性选择2017年在我院就诊的90例老年脑动脉硬化性眩晕患者实施分析,将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各为4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实施中医辩证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实施记录。结果:通过对比分析,实验组患者的治疗 效率明显由于对照组,且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通过实施中医辩证实施治疗,老年动脉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且此种方式不会产生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学上大范围推广。关键词:老年脑动脉硬化性眩晕;中医辨证治疗;临床效果 Abstract:Objective: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60 elderly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rteriosclerosis vertigo with dialectic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ethods:Randomly select 90 elderly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rteriosclerosis vertigo diagnosed in our hospital in 2017 and analyze them.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of patients were 45 cases,the control group of patients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the experimental group of patients with Chinese medicine dialectical treatment,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nd the patient's adverse reactions were recorded.Results: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the treatment efficiency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ue to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No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s occurred in both groups.Conclusion:The treatment effect of senile arterial vertigo in Chinese patients is more significant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comfort and syndrome,and this method does not produce adverse reactions,and it is worthy of being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studies. Keywords:Geriatric cerebral arteriosclerosis vertigo;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reatment;Clinical effect 引言:脑动脉硬化性眩晕作为临床学上一种常见的眩晕症状,常发于老年患者中,一旦发生眩晕,患者会出现头晕眼花,甚至站立不稳,同时还可能伴随有耳鸣、疲乏无力、恶心等症。如果不及时治疗,脑动脉硬化将转化为脑动脉粥样硬化。区别于中枢性眩晕,中枢性眩晕主要是脑部疾病引起的眩晕,最常见的有“椎基底动脉循环不全症”,多为渐近性和持续性的发作、发作时间有时常长达数月、较少激烈的天旋地转、头部姿势变作并不会使眩晕加剧且患耳朝下时反而较不会眩晕。通过采用常规药物来实施治疗,治疗效果不佳,在临床学上常常使用中医来实施治疗,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老年脑动脉硬化性眩晕患者实施辩证分型治疗,并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性选择2017年在我院就诊的90例老年脑动脉硬化眩晕性患者实施分析,患者多表现为眩晕症状,事物旋转或倾斜,还有部分患者表现为恶心和呕吐。将患者随机性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为45例,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4.1±0.8)岁;患者的病程为3个月~7年,平均5.2年。实验组中男性患者为24例,女性患者为21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3.9±0.7)岁,患者的病程4个月~8年,平均5.3年。且保证两组患者在患者的一般年龄、症状、病程等一般资料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患者的纳入标准:患者确诊为脑动脉硬化性眩晕症状,且患者自愿签订知情通知书,且患者而出现阵发性的视力旋转、恶心、呕吐之症,通过实施相关的超声来实施检查。排除标准:排除患者患有严重的心肝肾病,且患者患有精神和心理疾病不愿意接受治疗。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每晚服用一次,剂量5 mg/次,2周为一个疗程。实验组患者实施中医辩证来实施治疗,痰湿中阻型予以泽泻定眩汤(白术、泽泻、制半夏、茯苓、陈皮、山楂、姜黄、甘草等),患者如属于阴虚阳亢型,需要使用钩麻疹镇眩汤来治疗,钩麻疹镇眩汤配方(天麻、钩丁、熟地、牛膝、杜仲、川芎、益母草、何首乌、肉苁蓉、鹿角胶、龟板胶等);对于气虚血瘀型患者使用参芪止眩汤来实施治疗,参芪止眩汤配方(生黄芪、太子参、川芎、水蛭、地龙、当归、姜黄、红花、赤芍、葛根等)以达到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目的,患者每天服用一次,早晚2次服。两组患者在实施2周的治疗之后,对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实施记录。 1.4疗效判定 参照我国中医管理局关于《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相关规定,采用尼莫地平方法,也就是采用公式(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来实施判断。显效:患者的眩晕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且患者头部伴有昏沉感,有晃动感,患者可以进行正常的工作和学习且候证积分减少超过95%;有效:患者的头部眩晕感得到明显改善,患者的仅有轻微的晃动感。且候证积分减少71%~95%。无效:患者的眩晕等症状未见好转或加重。候证积分减少不足30%。参照公式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来实施判断。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来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对实验组结果进行t参数检验,以P<0.05表示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