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木樨榄属植物中裂环烯醚萜类的提取方法及开发前景

木樨榄属植物中裂环烯醚萜类的提取方法及开发前景

木樨榄属植物中裂环烯醚萜类的提取方法及开发前景
木樨榄属植物中裂环烯醚萜类的提取方法及开发前景

第40卷第2期2006年3月

生 物 质 化 学 工 程B i omass Chem ical Engineering

Vol .40No .2Mar .2006

木樨榄属植物中裂环烯醚萜类的

提取方法及开发前景

收稿日期:2005-12-09 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局948项目(2005-4-64) 作者简介:王成章(1966-),男,湖北汉川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油橄榄有效活性成分的研究和功能食品及药品开发;E 2ma il :

wangczlhs@sina .com 。

王成章1

,高彩霞1

,陈文英1

,姜成英

2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42;

2.甘肃林业科学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20)

摘 要:裂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是木樨榄属植物标记性化合物,尤其是橄榄苦苷具有重要的药理活性。本文作者研究了作者裂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植物来源、化学结构特征和物化性质及药理作用,提出木樨榄属油橄榄叶提取物加工工艺和橄榄苦苷的检测方法,为我国油橄榄叶中橄榄苦苷的加工利用提供依据。关键词:木樨榄;油橄榄;裂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橄榄苦苷

中图分类号:T Q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417(2006)01-0045-05

The Extracti on Methods and the Devel oping Pr os pect of

Secoiridoid Copmounds in O lea L.Plant

WANG Cheng 2zhang 1

,G AO Cai 2xia 1

,CHE N W en 2ying 1

,J I A NG Cheng 2ying

2

(1.I nstitute of Che m ical I ndustry of Forest Pr oducts,CAF,Nanjing 210042,China;

2.Gansu Acade my of Forest Science,Lanzhou 730020,China )

Abstract:Secoiridoid compounds are i m portantmarked compounds in O lea L.,in particular,oleur opein has s ome phar macol ogi 2cal activities definitely .This paper revie ws the p lant origin,che m ical structure,physico 2che m ical characteristics,and phar maco 2l ogical activities f or secoiridoid compounds in O lea L.p lant .The p r ocessing technol ogy of olive leaves extract and analytical app r oach f or oleur opein are p r oposed,which are foundati on and useful f or active components such as oleur opein t o be p r ocessed and app lied rap idly in China .

Key words:O lea L.;O lea europaea L.;secoiridoid compounds;oleur opein

1 植物来源

裂环烯醚萜苷(secoiridoid glucosides )属于萜类苦味素,该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尤以龙胆科

(Gentianaceae )和木樨科(O leaceae )最为普遍[1~2]。龙胆类苦味素可作为裂环烯醚萜苷的代表。属于龙胆科的许多植物,特别是龙胆属(Gentiana )和獐牙菜属(Swertia )中很多品种的全草和根都含有类似的苦味苷,是这些草药中用作健胃剂的苦味有效成分。例如:当药(Swertia chinensis Franch .)全草中含有的

獐牙菜苷(s wer osie )、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 .et Z .)叶中含有的忍冬苦苷(l onicer oside )、长毛败酱(Patrinia villosa fuss .)底下部分中含有的莫诺苷(morr oniside )和接骨木中含有的金吉苷(kingiside )

等200种,南北各省均有分布。目前,从木樨科的木樨榄属(O lea L .)、丁香属(Syringa ),茉莉属(Jas m i 2

nu m ),梣属(Fraxinus )、女贞属(L igustru m )、木犀属

(Os m anthus )、连翘属(For sythia )和雪柳属(Fontane 2

sia )等的多种植物中均已分离出裂环烯醚萜苷类化

学成分

[3~4]

。到目前为止,已提取分离出橄榄苦苷的木樨科植物至少在25种以上。1)木樨榄属(O lea

46

 生 物 质 化 学 工 程第40卷

L.):油橄榄O lea eur opaea L.,O lea africana,O lea capensis;2)丁香属(Syringa):野丁香Syringa vulgaris,Syringa r eticulata(B lu me)Hara;3)梣属(Fraxinus):日本白蜡树Fr axinus japonica B lu me, Fr axinus m andshurica japonica,Fr axinus angustifolia,白蜡树Fr axinus chinensis,Fraxinus insularis,欧洲白蜡树Fraxinus excelsior bark,Fr axinus oxycar ba leave,花白蜡树Fr axinus or nus bark,Phillyr ea angustifolia L.;4)女贞属(L igustr u m):女贞L igustru m lucidu m Ait.果实,日本女贞L igustr u m japanica Thunb果实, L igustr u m obtusifoliu m,L igustr u m japonicu m Thunb,欧洲女贞L igustru m vulgar e;非利女贞Phillyr ea m edia L.;5)木犀属(Os m anthus):刺叶桂花Os m anthus ilic2 ifolius,齿叶木犀Os m anthus fortunei Carr.,Os m anthus asiaticus bark;6)茉莉属(Jas m inu m):Jas m inu m polyanthu m Franch,Jas m inu m m ulti2flor u m。

裂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因其在多种天然产物生成途径中的重要性而被认为是木樨榄科植物化学分类学上的标记化合物[4~5]。裂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主要从油橄榄(O lea eu ropaea L.)叶中得到的[6~8]。Scar pati研究组从油橄榄叶中分离得到橄榄苦苷是裂环烯醚萜类最具有代表性的化合物,化学名为2H2Pyran242acetic acid,32ethylidene2 22(β2D2glucopyranosyl oxy)23,42dihydr o25 (methoxycarbonyl),2(3,4dihydr oxyphenyl)ethyl ester,[2S-(2α,3E,4-β)],在后继的研究中,又分离得到了oleoside的二甲酯和ligstr oside,橄榄苦苷的裂环马钱子苷的类似物oleur oside。从橄榄的果实中也分离得到大量的橄榄苦苷和ligstr o2 side,同时得到少量cornoside,橄榄苦苷也从该植物的茎皮中以及从同属植物O.capenis和O.veru2 cosa中分离得到。我国学者研究了云南产橄榄(O.yunnanensis),从中分离得到了10-羟基女贞苷,10-羟基欧木樨榄素和滇木樨榄苷[4~9]。

2 裂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化学结构

裂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母核结构主要有A、B 和C3种[4]。其结构如图

1:

图1 裂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母核结构[4] Fig.1 The matrix structure of secoiridoid compounds in O lea L.

裂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代表成分为橄榄苦苷(oleur opein),其它裂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化学结构如表1。

表1 A、B和C母核结构的裂环烯醚萜类化合物[4]

Table1 The matrix structure of A,B and C ring for secoiridoid compounds

序号No.名称

na me

母核结构

matrix structure

R1R2R3

1橄榄苦苷(oleur opein)A Me DHPE-2脱甲基橄榄苦苷(demethyl oleur opein)A H DHPE-3oleoside A Me Me-4de methyl oleoside Me H-

5ligstr oside A Me HPE-6secol oganin B Me DHPE-7oleur oside A H H-872methylsecol oganin B Me H H 9oleur oside B Me Me H 10oleur oside tetraacetate B Me Me Ac 11secol oganin methyl ester tetraacetate B Me DHPE Ac 12secol oganoside B H H H

第2期王成章,等:木樨榄属植物中裂环烯醚萜类的提取方法及开发前景47

续表1

序号

No .名称

na me

母核结构

matrix structure

R 1R 2R 313(1S )2methylelenolate C Me DHPE Me

(1S )

14(1R )2methylelenolate

C Me DHPE Me (1R )15elenolic acid C Me H Me (S )16methyl elenolic acid C Me Me Me (S )17

oleoside 272Me 2ester

A

Me

H

-

非A 、B 和C 母核结构的裂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及其化学结构如图2。

图2 非A 、B 和C 母核结构的裂环烯醚萜类化合物

[4]

Fig .2 The matrix structure of secoiridoid compounds exclusi onary A,B and C ring

3 裂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物化性质

裂环烯醚萜类均为结晶固体或无定形具有吸

湿性的粉末。由于这类化合物分子质量都不大,且往往含有极性功能基,所以在溶解性方面虽然苷元比苷的亲脂性强,但总的来说都偏于亲水性。故这类成分大多易溶于水和甲醇,也溶于乙醚、丙酮、正丁醇,难溶于氯仿、苯、石油醚等亲脂性有机

溶剂[4~10]

裂环烯醚萜对酸很敏感,苷键易为酸水解断裂,所得苷元因具有半缩醛结构,性质活泼,容易进一步发生氧化聚合等反应,故水解后不但难以得到原苷的苷元,且随水解条件(温度、酸的浓度)的不同产生不同颜色的沉淀。此类成分分子

中的环烯醚部分的双键由于受邻位氧原子的影响,性质活泼,在冷甲醇溶液中易与溴反应生成溴及甲氧基的加成产物。

许多裂环烯醚萜苷的分子上有羧基基团,它与环烯醚中的双键形成了α,β不饱和羰基,所以在紫外吸收光谱中出现235nm 左右的最大吸收峰,红外光谱中也具有相应的吸收峰,而在核磁共振谱中环烯醚键上的烯氢也能表现出清楚的吸收

峰(δ约为7.3l )[3~7]

橄榄苦苷(oleur opein )是油橄榄中最具代表性的裂环烯醚萜苷化合物[5]

,因含有多个酚羟基,属于植物多酚。在高温和阳光曝晒下,橄榄苦苷易分解,损失严重。因此,在收集橄榄叶或加工时应避免阳光曝晒或高温提取。

48

 生 物 质 化 学 工 程第40卷

4 橄榄苦苷裂环烯醚萜类的提取方法油橄榄叶中多酚类化合物十分复杂,包括低分子单宁、黄酮及其苷、双黄酮及其苷、橄榄苦苷及其衍生物等类。橄榄苦苷裂环烯醚萜类主要存在于木樨榄属植物油橄榄(O lea europaea L.)中,国外专利文献中裂环烯醚萜苷提取方法多为室温浸泡或热回流提取。典型的提取工艺为采用95%醇室温浸泡或醇水溶液热提取,用非极性溶剂脱脂,回收醇溶剂,冷冻干燥为橄榄叶粗提物[20~21]。具体如下:

油橄榄叶阴干粉碎醇提取回收乙醇水稀释过滤去脂溶剂萃取浓缩干燥橄榄叶粗提物

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王成章提出如下工艺制备橄榄叶提取物:

油橄榄叶阴干粉碎80%醇提取回收乙醇加水稀释过滤去脂膜分离

柱层析解吸附浓缩干燥油橄榄提取物

由于橄榄苦苷裂环烯醚萜类为多酚,水溶性较大,提取时可用30%~90%醇水溶液。在提取工艺中采用水提醇析和醇提水析不同的工艺处理,用非极性溶剂萃取,目的是去掉叶绿素、叶黄素、类胡萝卜素等脂溶性杂质,采用膜分离技术可以去掉高分子单宁、蛋白质、多糖、果胶等大分子杂质。针对黄酮和橄榄苦苷的结构和性质,采用选择性吸附树脂、聚酰胺树脂和氧化铝等柱层析法,富集高含量橄榄苦苷裂环烯醚萜类,然后用不同浓度的醇解吸附,获得高含量的产品。

5 橄榄苦苷的分析方法

国外用HP LC法检测橄榄苦苷的含量,法国的研究人员以香豆素为内标,通过香豆素内标的峰面积和样品中橄榄苦苷的峰面积计算橄榄苦苷的含量[9~11]。HP LC色谱条件:分析柱为C

18

柱(5μm×4.6mm×200mm),紫外检测UV=280n m,流动相为V(甲醇)∶V(0.2%醋酸-水)=45∶55,流速1mL/m in。利用HP LC对14个不同产地的油橄榄叶中橄榄苦苷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其中7个产地的含量较高,具有开发潜力。尤其对不同采集季节(1~12月)所得油橄榄叶样品进行含量分析,结果表明,以2月份采集的样品橄榄苦苷含量最高,达0.74%,而8、9和10月采集的样品,橄榄苦苷仅0.07%。意大利学者用离子阱质谱直接鉴定了油橄榄叶提取物中的酚苷类化合物;澳大利亚学者则利用液相和电喷雾质谱的方法鉴定了油橄榄叶中的酚类化合物;在目前的研究中,利用HP LC/DAD和HP LC/MS使用API电喷雾装置,对油橄榄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和鉴定[10~11]。

西班牙的研究人员采用HP LC外标法[9~11],以橄榄苦苷为外标,色谱条件为:分析柱为ODS C18柱(2.5mm×250mm),二极管阵列紫外检测器,UV=230n m,梯度洗脱。流动相为A相:V (甲醇)∶V(水)=70∶30,B相:V(水)∶V(乙腈)=50∶50,流速1mL/m in,测定了油橄榄叶和橄榄油中所含有的橄榄苦苷的含量,方法精确,重现性好,回收率接近100%。

6 油橄榄叶的开发前景

国外的橄榄叶提取物已经广泛用于化妆品、食品和药品。研究表明:橄榄叶中含有的抗氧化活性成分较之橄榄果更为突出,尤其是裂环烯醚萜类(橄榄苦苷为主要成分)主要存在于欧洲油橄榄叶中[13~15]。每100g橄榄叶中,含抗氧化成分6000~9000mg,而橄榄果中的含量为1000~4000mg,橄榄油中仅有2~50mg,橄榄苦苷和黄酮等多酚类化合物在叶中的含量明显高于果子和树皮。有文献报道橄榄叶提取物在美洲和欧洲用作膳食补充剂以增强免疫功能。橄榄多酚具有抗氧化能力,能减轻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程度,预防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橄榄多酚也有舒缓血管平滑肌,降低血压的能力。英国的N ishibe S等探讨了橄榄叶提取物对肿瘤坏死因子的生成及大鼠嗜碱性白血病细胞释放β-氨基己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并且确定了其中对肿瘤坏死因子的生成起作用的活性成分和碱性白血病细胞释放β-氨基己糖苷酶的抑制作用的活性成分[14~15];英国的Fehri B等橄榄叶提取物对大鼠立体回肠和气管的作用;季崇敏等研究了橄榄叶提取物对正常及糖尿病小鼠血糖和血脂水平的影响[14~16]。橄榄苦苷的体内体外抗氧化活性已经由英国的Sper oni E等通过化学发光测试的方法得到证实,也有其他研究人员证实了橄榄苦苷的抗氧化活性[14~18]。

橄榄叶产品的开发,国外已由传统的橄榄茶

第2期王成章,等:木樨榄属植物中裂环烯醚萜类的提取方法及开发前景49

 

发展到精制橄榄叶生物活性提取物及其制剂,如口服液、乳液、片剂、胶囊等。希腊雅典国立技术大学Tsi m ogiannis V等研究了油橄榄叶提取物的抗氧化生物活性,并开发了制剂。Nachman L等申请了油橄榄叶提取物的加工技术专利,建有50t/a橄榄叶提取物车间,并进一步深加工高纯度左旋和右旋橄榄苦素及榄香酸和Calcium ele2 nolate等系列化产品,开发了橄榄叶提取物制剂,注册Roex商标,开发了标准橄榄叶提取物(橄榄苦苷含15%~30%,黄酮5%)[20]。

国内已有将橄榄叶加工成橄榄茶叶、橄榄叶豆奶粉、橄榄叶挂面、橄榄叶啤酒等报道。但油橄榄叶中橄榄苦苷等裂环烯醚萜苷的加工利用未见报道。

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王成章等近几年重点进行了油橄榄叶活性成分的研究,建立了橄榄多酚、橄榄苦苷和黄酮的分析方法,初步阐明不同树龄油橄榄叶中多酚、橄榄苦苷和黄酮的含量差异和不同的干燥方式对油橄榄叶中黄酮和橄榄苦苷含量的影响,尤其是油橄榄叶提取物的精制工艺技术,通过热提取、超声波提取、超临界提取等不同提取方法,优化提取工艺,经过醇提、水析、去脂、膜分离和树脂吸附等纯化方法,制备不同规格的油橄榄叶提取物。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中林牌橄榄松精华胶囊,用于抗衰老和降血糖,为油橄榄叶提取物的生产和应用提供依据,使油橄榄叶的开发具有更大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汪劲武.不同橄榄科的油橄榄[J].植物杂志,1996,(4):33-35.

[2]王贵禧,俞宁,邓明全,等.中国油橄榄发展概况[J].林业科

技通讯,2000,(1):32-34.

[3]赵天增,尹卫平,吴鸣建,等.橄榄苦甙的NMR数据解析[J].

波谱学杂志,2002,(4):32-36.

[4]吉腾飞,冯孝章.木樨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概况

[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4,(4):71-78.

[5]JESEN S R,FRANZY H,WALLAND E.Che motaxonomy of the

linaceae:Iridoidsas taxonom ic markers[J].Phyt oche m istry, 2002,(3):213-231.[6]P AN I ZZI L,SCARP ATI ML,OR I ENT AE G.Costituzi onedella

oleur opein gluosideamar oe azi one i potensiva dell’olivi o[J].Gazz Chi m Ital,1960,(90):1449-1485.

[7]G AROBOLD I P,JOMM I G,VERTI A L.Secoiridoids fr om O lea

europaea[J].Phyt oche m istry,1986,(25):865-869.

[8]S OLER R I V AS C,ESP I N JC,W I CHERS HJ.O leur opein and

related compounds[J].J Sci Food Agric,2002,80(7):1013-1023.

[9]ANT ON I O D N,LE MBARDO N,et al.D irect indentificati on of

phenolic glucoside fr om olive leaf extracts by at m os pheric p ressure

i onizati on tande m mass s pectr ometry[J].Journal of Mass Spec2

tr ometry,1997,(32):533-541.

[10]CAT ALD I TR I,MAR I GI O TT A G,I A SI L,et al.Deter m inti on

of sugar compounds on olive leaf extracts by ani on2exchange chr omat ography with pulsed amper ometric detecti on[J].Anal Che m,2000,(72):3902-3907.

[11]RY AN D,ROBARDS K,PRENZ LER P,et al.L iquid chr oma2

t ography with electr os p ray i onizati on mass s pectr ometric detecti on of phenolic compounds fr om E leuropaea[J].Journal of Chr oma2 t ography A,1999,(855):529-537.

[12]怡悦.木樨榄属植物叶中的酚类化合物[J].国外医学中医

中药分册,2004,26(1):53-54.

[13]王丹.橄榄叶提取物对肿瘤坏死因子的生成和β-氨基己糖

苷酶释放的抑制作用[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2,

(6):38-39.

[14]蔡幼清.橄榄苦苷作为体内外抗氧化剂的研究[J].国外医

药抗生素分册,1999,(6):41-42.

[15]杨媛.橄榄苦苷和羟基酪醇的体外活性[J].国外医药抗生

素分册,2001,(3):49.

[16]O BENACHMAN-G ARC I A.Anti oxidant activity of phenolics

extracted fr om O lea europaea L.leaves[J].Food Che m istry, 2000,(68):457-462.

[17]V I SI O L I F,P OL I A.Anti oxidant and other bi ol ogical activities

of phenols fr om olive and olive oil[J].Med Res Rev,2002,22

(1):65-70.

[18]B I SI G NANO G,T OMA I N O G.On the invitr o anti m icr obial

activitu of oleur opein and hydr oxutur os ol[J].J Phar m Phar ma2 col,1999,51(8):971-974.

[19]贺震旦,施史民,杨崇仁.滇木樨榄的配糖体成分研究[J].

植物学报,1990,32(7):544-550.

[20]NACHMAN L,et al.Method for p r oducing extract of olive leaves

[P].US Patent:5714150,1998.

[21]D I Z ALPER IJ,et al.Method for obtaining olive leaf extracts and

app licati ons[P].EP Patent:1157701,2001.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纯化和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摘要: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是植物中存在的一大类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是许多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本文对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浸渍法、微波法、超声波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分离纯化方法(大孔吸附树脂法、柱层析法、HSCCC法),含量测定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HPLC法、色谱联用技术,二阶导数光谱法、双波长薄层扫描法)进行综述,为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前言:环烯醚萜类属于单萜化合物,是许多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为蚁臭二醛的缩醛衍生物,是许多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广泛存在于植物界。该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主要表现为:保肝作用,利胆作用,降血糖血脂作用,抗炎作用等。其大部分为苷类成分,大致分为普通环烯醚萜苷类、裂环环烯醚萜苷类、4-位无取代环烯醚萜苷类等[1]。本文将结合近10年研究成果,从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纯化、含量测定等方面综述其研究进展,为系统地进行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1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提取方法 1.1浸渍法 环烯醚萜类的提取一般采用溶剂提取法。由于该类化合物在植物体中以苷的形式存在,极性较大,所以溶剂一般选用极性较大的水、甲醇、乙醇、烯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为提取溶剂[2]。许婧等[3]用95%甲醇冷浸的方法,从蜘蛛香中提取环烯醚萜类化合物。采用加压溶剂提取法从兔儿尾苗叶中提取梓醇和桃叶珊瑚苷较常压提取,提取率更高[4]。京尼平苷的和京尼平苷酸的最佳提取工艺为70℃下提取2次,提取时间为1h,溶剂为12倍体积的50%的甲醇[5]。栀子总环烯醚萜苷提取中,比较了水提醇沉法和醇提水沉法的异同,前者有效成分的损失比较大,而醇提和醇提水沉的提取率较大,且醇提水沉法较醇提提取率更高[6]。 1.2微波法 微波提取是把微波作为一种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能源来使用,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有提取成分不易分解、耗时短、耗能低、环境污染小等优点。贺娟妮[7]确定了从山茱萸中提取三种环烯醚萜苷的最佳微波提取工艺为:以体积分数72%的乙醇作为溶剂,液料比为15mL/g,在微波功率400W下提取10min,连续提取两次。聂颖杰[8]通过比较热回流、超声、微波提取及溶媒,证明微波醇提效果最好,最佳提取方案为:料液比1:30,提取时间6分钟,提取三次。 1.3超声波提取法 超声波提取是利用超声波空化作用加速植物有效成分浸出的提取。该法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提取时间短、提取率高、无需加热、保护热不稳定性成分等优点[9]。刘海洋等[10]通过

植物组织蛋白提取方法

植物蛋白质提取方法总汇 一、植物组织蛋白质提取方法 1、根据样品重量(1g样品加入3.5ml提取液,可根据材料不同适当加入),准备提取液放在冰上。 2、把样品放在研钵中用液氮研磨,研磨后加入提取液中在冰上静置(3-4小时)。 3、用离心机离心8000rpm40min4℃或11100rpm20min4℃ 4、提取上清液,样品制备完成。 蛋白质提取液:300ml 1、1Mtris-HCl(PH8) 45ml 2、甘油(Glycerol)75ml 3、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polypyrrordone)6g 这种方法针对SDS-PAGE,垂直板电泳! 二、植物组织蛋白质提取方法 氯醋酸—丙酮沉淀法 1、在液氮中研磨叶片 2、加入样品体积3倍的提取液在-20℃的条件下过夜,然后离心(4℃8000rpm以上1小时)弃上清。 3、加入等体积的冰浴丙酮(含0.07%的β-巯基乙醇),摇匀后离心(4℃8000rpm 以上1小时),然后真空干燥沉淀,备用。 4、上样前加入裂解液,室温放置30分钟,使蛋白充分溶于裂解液中,然后离心(15℃8000rpm以上1小时或更长时间以没有沉淀为标准),可临时保存在4℃待用。 5、用Brandford法定量蛋白,然后可分装放入-80℃备用。 药品:提取液:含10%TCA和0.07%的β-巯基乙醇的丙酮。裂解液:2.7g尿素0.2gCHAPS 溶于3ml灭菌的去离子水中(终体积为5ml),使用前再加入1M的DTT65ul/ml。 这种方法针对双向电泳,杂质少,离子浓度小的特点!当然单向电泳也同样适用,只是电泳的条带会减少!

三、组织:肠黏膜 目的: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应用TRIPURE提取蛋白质步骤: 含蛋白质上清液中加入异丙醇:(1.5ml每1mlTRIPURE用量) 倒转混匀,置室温10min 离心:12000 g,10min,4度,弃上清 加入0.3M盐酸胍/95%乙醇:(2ml每1mlTRIPURE用量) 振荡,置室温20min 离心: 7500g,5 min,4度,弃上清 重复0.3M盐酸胍/95%乙醇步2次 沉淀中加入100%乙醇 2ml 充分振荡混匀,置室温20 min 离心: 7500g,5min,4度,弃上清吹干沉淀 1%SDS溶解沉淀 离心:10000g,10min,4度 取上清-20度保存(或可直接用于WESTERN BLOT) 存在的问题:加入1%SDS后沉淀不溶解,还是很大的一块,4度离心后又多了白色沉定,SDS结晶?测浓度,含量才1mg/ml左右。 解决:提蛋白试剂盒,另外组织大小适中,要碎,立即加2X BUFFER,然后煮5-10分钟,效果很好的。 四、植物材料:水稻苗,叶鞘,根 1、200毫克样品置于冰上磨碎 2、加lysis buffer,离心,10000rpm,4度,5min取上清 3、重复离心5min

植物提取物白芸豆提取物

T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团体标准 T/CCCMHPIE 1.26—2018 ICS 11.120C 25 植物提取物白芸豆提取物 Plant extract ——White Kidney Bean Extract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 发布 2018-07-01发布 2018-07-15实施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和GB/T20004.1—2016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国际商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云南天保桦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钟毓、薛佳、孙艳、迟永楠、李丽波、何绍凯、张武松、任英。

植物提取物白芸豆提取物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白芸豆提取物的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运输和贮存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白芸豆的种子经粉碎、水提取、分离、干燥等工序得到的提取物。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789.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 GB4789.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 GB4789.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 GB4789.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 GB4789.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GB4806.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 GB5009.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GB5009.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灰分的测定 GB5009.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 GB5009.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砷的测定 GB5009.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 GB5009.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汞的测定 GB5009.19食品中有机氯农药多组分残留量的测定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第四部通则2351黄曲霉毒素测定法 3技术要求 3.1工艺要求 3.1.1植物原料 本品以豆科植物菜豆属多花菜豆种Phaseolus coccineus Linn.白芸豆种子为原料。 3.1.2工艺过程 原料→粉碎→水提取→分离→干燥→产品

植物提取物分离流程

植物提取物分离流程 一、浸膏: 1.植物样品粉碎, 留样200-500g,将样品直接用氯仿浸提3次,每次7天,抽滤后将溶剂减压回收,得到氯仿部分浸膏; 2.氯仿浸提后的残渣用甲醇浸泡3次,每次7天,然后抽滤回收溶剂得到甲醇部分浸膏; 3.在浸提中,浸提次数至少3次,根据滤液的颜色判断是否需要增加浸提次数,最多浸提4次。 二、粗分离: 1.氯仿部分的分离:氯仿部分视全部浸膏数量决定留取多少,一般留样5g左右,以备活性筛选,如果浸膏大于100g,留样10g左右。 2.留样后,将浸膏用丙酮溶解,以硅胶60-100目拌样,样品与硅胶的比例一般为1:1,但也不绝对,要以样品完全被硅胶吸附,但又不浪费为原则; 3.第一次柱层析使用200-300目的硅胶,硅胶用量与样品比例为30:1,如果样品量很大,则选择10:1左右,采用干法装填柱子 4.装填好硅胶柱后,采用石油醚洗脱,一般洗脱3-5个柱体积(100g硅胶就洗脱300-500ml),但有时因为样品超载也需要经验判断是否加极性。 5.当需要增加极性时,首先选用100:1的石油醚丙酮,依照4中的操作进行,依次改变极性为80:1;60:1;40:1;20:1:10:1;8:2:7:3当溶剂比例达到8:2的时候,就需要TLC检测判断是否再进行7:3的比例了。一般到达10:1的时 候,氯仿部分基本上就可以结束洗脱; 6.甲醇部分也同氯仿部分,需要在拌样前留取样品,然后拌样上200-300目的硅胶柱(干法装填)作同氯仿部分,当完成3-5个柱子体积的洗脱后,根据回收溶剂后回 收瓶中提取物的多少判断改变极性,以100:1氯仿甲醇开始,逐步过度到80:1; 60:1;40:1;20:1;10:1;8:2;7:3;当达到7:3时,需要TLC检测是否 还有样品点; 三、精分离 1.氯仿部分各个回收段用TLC检测判断是否合并,并将合并部分用不同系统的溶剂进行TLC检测选择柱子洗脱所需要的比例,一般是石油醚+乙酸乙酯系统;石油醚 +丙酮系统;系统选择好以后,用60-100目硅胶拌样(比例依旧是1:1,尽可能少 用拌样硅胶),将拌样样品用湿法上硅胶H常压柱子,装填时,硅胶H溶解在石油 醚中,并至少静置12小时。 2.用选择的系统洗脱,每次收集一个柱体积馏分,回收后转移至试管中,经验上,一般洗脱5个柱体积后就需要改变溶剂的极性,极性的改变也是逐步加大。 3.2中柱子洗脱结束后,将回收在试管中的各个样品TLC检测,以荧光、碘显色、硫酸显色判断是否合并为同一馏分,一般荧光和碘显色是辅助检测,以硫酸显色为根 本判断。 4.合并后的馏分TLC检测选择继续分离。此次分离需要用减压柱子,填料依旧是硅胶H,填料与样品比例一般是50:1,样品在TLC中以展开3-4次,rf大小在0.2-0.3 之间最合适,一般只需要洗脱30柱子体积就可以结束分离。 5.减压柱层析中已经接近为单体化合物,有时也可以得到纯品。将减压的各个馏分TLC检测是否可以进行合并,并将合并的部分上Saphdex-LH20,一般用乙酸乙酯、丙酮进行装填凝胶柱,并以装填溶剂进行洗脱,凝胶柱都是以湿法上样。 6.此时,已经在得到纯品化合物。

环烯醚萜活性

November 2001Notes Chem. Pharm. Bull. 49(11) 1471—1473 (2001)1471 ?To whom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e-mail: paulbut@https://www.doczj.com/doc/ac2504244.html,.hk? 2001 Pharmaceutical Society of Japan

1472V ol. 49, No. 11

60—64 (1998). 6)Visioli F., Bellomo G., Montedoro G. F., Galli C., Atherosclerosis, 117, 25—32 (1995). 7)Saija A., Trombetta D., Tomaino A., Lo Cascio R., Princi P., Uccella N., Bonina F., Castelli F., Int. J. Pharmaceut., 166, 123—133 (1998). 8)Petroni A., Blasevich M., Salami M., Papini N., Montedoro G. F., Galli C., Thromb. Res., 78, 151—160 (1995). 9)Visioli F., Galli C., Life Sci., 55, 1965—1971 (1994). 10)Coni E., Di Benedetto R., Di Pasquale M., Masella R., Modesti D., Mattei R., Carlini E. A., Lipids, 35, 45—54 (2000). 11)Stupans I., Stretch G., Hayball P., J. Nutr., 130, 2367—2370 (2000). 12)Park H. J., Lee M. S., Lee K. T., Sohn I. C., Han Y. N., Miyamoto K., Chem. Pharm. Bull., 47, 1029—1031 (1999). 13)Kohyama N., Nagata T., Fujimoto S., Sekiya K., Biosci. Biotech. Biochem., 61, 347—350 (1997). 14)Bisignano G., Tomaino A., Lo Cascio R., Crisa?G., Uccella N., Saija A., J. Pharm. Pharmacol., 51, 971—974 (1999). 15)Aziz N. H., Farag S. E., Mousa L. A., Abo-Zaid M. A., Microbios, 93, 43—54 (1998).16)Fleming H. P., Walter W. M., Etchells J. L., Appl. Microbiol., 26, 777—782 (1973). 17)Rodriguez M. M., Perez J., Ramos-Cormenzana A., Martinez J., J. Appl. Bacteriol., 64, 219—225 (1988). 18)Tassow C. C., Nychas G. J. E., Board R. G., Biotech. Appl. Biochem., 13, 231—237 (1991). 19)Fredrickson W. R., U.S. Patent 6117844; Appl. No. 668324; Septem- ber 12, 2000. 20)Renis H. E.,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1969, 167—172. 21)Soret M. G.,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1969, 160—166. 22)Wyde P., Meyerson L., Gilbert B., Drug Devel. Res., 28, 467—472 (1993). 23)Ubillas R., Jolad S. D., Bruening R. C., Kernan M. R., King S. R., Sesin D. F., Barrett M., Stoddart C. A., Flaster T., Kuo J., Ayala F., Meza E., Castanel M., McMeekin D., Rozhon E., Tempesta M. S., Barnard D., H uffman J., Smee D., Sidwell R., Soike K., Brazier A., Safrin S., Orlando R., Kenny P. T., Berova N., Nakanishi K., Phy-tom edicine, 1, 77—106 (1994). November 20011473 Fig.1.Chemical Structures of Compounds from Ligustrum lucidum and Elenolic Acid

植物提取物工艺及检测技术

植物提取物技术工艺 编著:魏少东第一部分主要的工业提取技术 一、常规提取物方法 1、煎煮法: 简介--水做溶剂,适用于有效成分能溶于水,但又对有效成分不清楚的,且对热较稳定的药材;缺点—用水煎煮, 浸提液中除有效成分外,往往杂质较多,尚有少量脂溶性成 分,给精制带来不利。 2、浸渍法: 分类--按照提取温度和浸渍次数分为冷浸渍法、热浸渍 法和重浸渍法。缺点—静止状态,不宜用水做溶剂,通常用 不同浓度的乙醇密闭浸渍,此法不能制得高浓度的制剂。 3、渗沥法 4、回流法: 简介—用乙醇等易挥发的有机溶剂提取药材成分,将浸提液 加热蒸馏,其中挥发性溶剂馏出后又被冷凝,重新流回进出器 中浸提药材,这样周而复始,直至有效成分回流提取完全。 二、超声波提取 三、微波提取(非电离的电磁辐射)

四、酶解细胞壁提取 主要的工业分离技术 1、树脂分离技术 2、工业萃取技术:①有机溶剂萃取技术;②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③微波萃取;④新型氯氟碳溶剂萃取—例如英国最近发明的Klea惰性溶剂,可以在低压室温下萃取,节省能源,又避免热破坏。 二、功效成分的含量检测方法(2种) 1、分光光度法(例如紫外分光光度法—UV法):此法在国内普及较早,对于某类物质的检测都有一些经典的方法,如总黄酮的芦丁比色法、总多酚的盐酸-香草醛法、多糖的硫酸苯酚法等等;但是由于分光光度法自身的缺陷,如不能检测出总含量中各具体成分的含量比例,也不能检测出是否添加了化工合成产品,而且易受提取物中其他杂质含量影响等,其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 2、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是一种正在普及的检测技术,在植物提取物行业的应用已逐渐成为主流手段,特别是近年来指纹图谱概念的兴起,使得更多的厂家把高效液相法作为含量测定手段,并制定HPLC指纹图谱。。

《天然药物化学》第06章在线测试

《天然药物化学》第06章在线测试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环烯醚萜苷类具有的性质是B A、苷键不易被酸水解 B、苷元遇到氨基酸产生颜色反应 C、苷元稳定 D、与葡萄糖产生反应 2、分馏法分离挥发油时,主要的分离依据是C A、密度的差异 B、溶解度的差异 C、沸点的差异 D、酸碱性的差异 3、环烯醚萜苷类难溶于A A、乙醚 B、水 C、甲醇 D、正丁醇 4、下列化合物不属于萜类的是B A、银杏内酯 B、七叶内酯 C、紫杉醇 D、心莲内酯 5、用硝酸银处理的硅胶作吸附剂,苯:无水乙醚(5:1)作洗脱剂,分离下列化合物,各成分留出的先后顺序为A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②-①-③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提取挥发油的方法有(ABCDE ) A、水蒸汽蒸馏法 B、乙醚连续回流提取法 C、石油醚冷浸法 D、压榨法 E、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2、挥发油的组成中主要有(AC ) A、单萜 B、二倍半萜 C、倍半萜 D、三萜 E、四萜 3、挥发油的通性是(ABCE) A、能随水蒸气蒸馏 B、与水不相混溶

C、具有浓烈而特殊的气味 D、能留下持久的油渍 E、易氧化变质 4、挥发油沸点高低与结构有关的因素是(ABD) A、碳原子数不同 B、双键数不同 C、碳环数不同 D、含氧官能团不同 E、碳架不同 5、具有抗癌活性的萜类化合物是(DE ) A、甘草酸 B、甜菊苷 C、银杏内酯A D、雷公滕内酯 E、紫杉醇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挥发油的组成成分为萜类、醌类、苯丙素类、其它类。 错误 2、萜类化合物多具有苦味,有旋光性。 正确 3、从挥发油的乙醚溶液中分离碱性成分,加氢氧化钠溶液萃取。 错误 4、挥发油贮存于一般无色的玻璃瓶中,高温保存 正确 5、萜类化合物常常根据分子结构中异戊二烯单位的数目分类,如单萜、二萜。正确

含环烯醚萜苷活性成分的中药资源简介

含环烯醚萜苷活性成分的中药资源简介 摘要:它是一类特殊的单萜,多与糖结合形成苷。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在中药中分布较广,在玄参科、茜草科、唇形科及龙胆科中较为常见,有多种生理活性(利胆、健胃、降糖、抗菌消炎等).目前发现的已达900余种,主要含环烯醚萜类中药有:穿心莲、青蒿、茵陈龙胆、地黄、玄参、秦皮、栀子等。 关键词:环烯醚萜苷、含环烯醚萜苷植物、含环烯醚萜苷植物分布 1 作用功效 环烯醚萜类成分是一些动植物的自身防御物质,同时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也是植物的有效成分之一。 1.1抗肿瘤作用 有实验表明栀子中京尼平苷、栀子苷的苷元能抑制鼠白血病P- 388 细胞的生长, 其中苷元的半缩醛结构是抗肿瘤所必需的。而栀子酸( GA ) 和栀子苷( GP) 对大鼠肿瘤模型的抗癌. 缬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挥发油和环烯醚萜酯具有显著 的改善微循环灌流、平滑肌解痉和抗肿瘤作用。 1.2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影响 从玄参属植物Scrophularia deser t 中发现的scro po lio side D 和8- O- 乙酰基- 哈帕苷有较强活性; C- 3''肉桂酰基团使环烯醚萜苷活性增强, 而C- 8上的乙酰基对抗糖尿病活性是必需的。结果表明环烯醚萜总苷可部分恢复NO 和ET 的动态平衡, 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对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具有改善作用。另有实验表明山茱萸环烯醚萜总苷能使糖尿病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得到 明显改善。 1.3保肝作用 张陆勇等研究发现京尼平苷及桅子提取物能够降低肝微粒体中P450 3A 免疫相关蛋白密度。京尼平苷可抑制肝脏中P450 3A 一氧化酶活性, 增加谷胱甘肤含量, 有利于保护肝脏。 1.4抗炎作用 过敏反应有作用, 能显著减低炎症伤害程度, 抑制细胞渗入。前者和糖皮质激素一样经一段潜伏期后对乙基苯基丙炔酸盐水肿有作用, 与抗糖皮质激素药 部分拮抗。 另外,有研究发现环烯醚萜类植物对局灶性脑缺血有明显改善作用,抗菌作用,泻下作用,抗病毒作用等功效。 2 几种重要含环烯醚萜类植物的分布 2.1穿心莲,生于湿热的平原、丘陵地区。主产广东、福建。现长江南北暖地区 均引种栽培,热带、亚热带部分地区有野生。 2.3青蒿,产吉林、辽宁、河北(南部)、陕西(南部)、山东、江苏、安徽、浙江、 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东部)、贵州、云南等省区。常星散生于低海拔、湿润的河岸边砂地、山谷、林缘、路旁等,也见于滨海地区。 2.4茵陈,生于山坡、路边。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产于陕西、河北、山西等省。 商品通称绵茵陈,陕西产者称西茵陈,质量最佳。除供应本省外,并运销南方诸省。其他种省、区产者,多自产自销。

萜类化合物(常见问题汇总)

萜类化合物(常见问题汇总) 1、萜类化合物的含义是什么? 萜类化合物是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的一类成分,其基本骨架多具有2个或2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c5)。开链萜烯具有(c5h8)n 的通式,碳原子数一般为5的倍数,而氢的比例一般不是8的倍数。 绝大多数萜类化合物为含氧衍生物,结构中具有醇、醚、醛、酮、羧酸、酯、内酯、亚甲二氧基等含氧基团。有的萜类化合物以苷的形式存在,如环烯醚萜类成分;有的萜类化合物分子含有氮原子,称为萜类生物碱,如乌头碱。 2、常见萜类化合物可分为哪些类型? 按异戊二烯单位(c5单位)的多少,可将常见萜类化合物分为单萜、倍半萜、二萜、二倍半萜、三萜、四萜和多萜。每类再根据基本碳链是否成环及成环数的多少进一步分类。 单萜:单萜类化合物可看成是由两个异戊二烯单元聚合而成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为挥发油的组分。多数具有较强的香气和生理活性。如链状单萜香叶醇具有抗菌作用;单环单萜辣薄荷酮具有平喘、止咳、抗菌的作用;双环单萜龙脑(冰片)具有发汗、兴奋、镇痉和驱虫作用。 倍半萜:倍半萜化合物是由3个异戊二烯单元聚合而成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可存在于挥发油中,多具有香气和生物活性。单环倍半萜青蒿素具有抗恶性疟疾的作用。 二萜:二萜类化合物是由4个异戊二烯单元聚合而成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分子量增大,绝大多数不具挥发性。双环二萜类的银杏内脂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有效药物,穿心莲内酯具有抗菌、抗炎作用;三环二萜类的雷公藤内酯具有抗癌、抗炎、抗生育等作用;四环二萜类的甜菊苷可用作禁糖病人的甜味剂,其甜度为蔗糖的300倍;五环二萜的乌头碱具有镇痛、局部麻醉、降温、消肿的活性。 三萜:三萜类化合物是由6个异戊二烯单元聚合而成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以游离状态存在时称为三萜类化合物或三萜苷元,与糖结合则称为三萜皂苷。 3、常见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可分为哪些结构类型? 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属于单萜类化合物,在玄参科、茜草科、唇形科、龙胆科中较为常见。按其结构不同,可分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