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献综述与查阅 我国滨海旅游的发展综述

文献综述与查阅 我国滨海旅游的发展综述

文献综述与查阅 我国滨海旅游的发展综述
文献综述与查阅 我国滨海旅游的发展综述

我国滨海旅游的发展综述

09旅(3)周晓雯

一、我国滨海旅游的现状

滨海旅游业是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产业之一。其发展与滨海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相互关系问题,是许多学者都在研究与探讨的问题,这首先需要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l%,这一辽阔的领域,有着发展旅游的广阔前景。

目前,世界中低纬度的滨海地带是旅游的热点地区,尤其是现在人们很重视滨海旅游“3s”工程:阳光(Sun)、沙滩(Sand)和海水(Sea)及其他滨海风光构成的综合景观,适宜消暑度假,是现代都市人们消除紧张、放松心情的好去处,是上班族的最爱。休闲疗养,旅游观光的特色旅游是中老年人的首选。海景中的自然风光,海蚀风景地貌、海潮的形成,及其人文景观资源也有很好的旅游价值,是学生族及对海洋有求知欲与探索欲的人的向往之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已由过去的政治性外事接待部门转向经济性产业。目前,中国旅游业在接待能力、外汇收入、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旅游人才的培养及旅游交通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产业规模和经济量不断扩大,旅游业收入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国民经济总体水平。

我国的滨海旅游业也同样发展迅速,海岸带旅游资源是我国滨海旅游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18 000 km的大陆海岸线,14 000 km的海岛海岸线和6 500余个岛屿。根据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网海洋网站)提供的信息:截止1997年主要沿海城市旅游涉外饭店1 545家,床位总数55.93万张,旅游从业人员42.97万人。1997年接待海外旅游者1 18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5.33亿美元,占全国海洋总产值的l4.7%,海洋旅游业增加值196亿元,占全国海洋总产值的l3.2%,占GDP的0.2%。1998年,滨海旅游业占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l4.35%。旅游业正成为除海洋水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之外的第三大海洋产业。滨海旅游业成为海洋产业的经济增长点。由于各海洋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地中海沿岸诸国竞相建立滨海旅游区,导致这一地区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度假休闲,开发者竭力扩充旅游设施,不断完善旅游区的功能。为了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和物质上的需求,滨海旅游业者们,通过滨海旅游资源的深层次的开发,创造现代化的海洋游览、娱乐和度假环境,为国内外游客提供高水平的优质服务

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王琳,2008年)

二、我国滨海旅游的研究动态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滨海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近30年来滨海旅游实践取得了迅猛发展。国内有关滨海旅游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做了大量工作,为我国滨海旅游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10月在青岛召开的全国首届滨海旅游、旅游地理学术研讨会,对推动滨海旅游研究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纵观我国滨海旅游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区域尺度的滨海旅游研究方面。

(一)滨海旅游资源评价与分区

在区域尺度上,众多学者以我国特定的滨海旅游地为案例,对滨海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保继刚等以茂名市为例,研究了滨海沙滩旅游资源的空间竞争态势。李悦铮对大连市滨海旅游进行了研究。陈菁研究了福建省滨海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杜丽娟分析了河北省滨海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潜力,探讨了河北省滨海旅游业的发展。程岩等在分析辽宁省滨海旅游资源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滨海旅游建设分区和项目规划的构想。张莉在详细分析湛江市的滨海旅游资源特色、区位优势、客源条件的基础上,探讨了湛江滨海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了提升湛江市滨海旅游业的关键措施。张经旭在分析广西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优势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加速开发和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建议。尹泽生等对《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 2003)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诸如对旅游资源定义的认识、对旅游资源调查对象的甄别、旅游资源调查的要点、旅游资源调查成果评价等产生的问题,做了一些简要的说明,深化了对旅游资源,包括对滨海旅游资源分类、调查、评价的认识。滨海旅游资源分区是资源开发、有效利用的基础。我国仅大陆海岸线就长达1.8万千米,南北差异比较明显,按不同的分区标准,我国滨海旅游地可以划分成不同的滨海旅游分区。范业正等从气候适宜性角度将我国滨海地带从北至南划分为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北热带、中热带六个区域。马勇等按照海滨旅游资源相似性、经济条件、区位条件、资源空间组合、客源市场等因素,将我国海滨旅游空间布局分为环渤海湾滨海旅游区、长三角滨海旅游区、海峡西岸滨海旅游区、珠三角滨海旅游区、海南岛滨海旅游区五个不同的部分。张广海等以功能区划为指导思想,对青岛市海洋旅游资源进行了区划分析,将青岛市海洋旅游分为东部、南部、胶州湾、西海岸四大海洋旅游功能分区,对每一分区的旅游资源和主导开发功能进行了分析,为指导青岛市洋和滨海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二)滨海旅游开发

在省级区域尺度上,曲丽梅对辽宁省滨海旅游开发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李志强论述了

广东省滨海旅游的现状,并提出了促进广东省滨海旅游开发的建议。李崇蓉探讨了广西滨海旅游业与其他地区存在的差距,从产品开发和宣传促销两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高亚峰介绍了河北省滨海旅游开发概况和发展方向。韩卢敏在其硕士论文中探讨了福建省滨海旅游的开发模式,并结合厦门市进行了案例研究。张广海等从区域整合的角度分析了山东省海洋旅游业的现状,从海洋旅游空间、海陆一体、旅游产品、旅游企业四个方面提出了整合措施,最后提出了整合的管理体制创新,为滨海旅游区域开发提供了新思路。在城市区域尺度上,顾建清等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游客心态进行调查及对旅游环境与游客构成的分析,提出昌黎海滨旅游发展设想。苏姗从城市品牌塑造的角度,由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构建天津市滨海旅游城市名城这样一个城市品牌。李蕾蕾从七个方面论述了深圳海滨旅游开发和形象构建的问题。王富玉以专著形式介绍了三亚建设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名城的战略选择。赵冰茄在其硕士论文中论述了大连市建设国际滨海旅游名城的战略构想和对策建议。梁文等阐释了北海市滨海旅游资源及在开发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开发北海市滨海旅游资源、建设滨海旅游业的建议。

(三)滨海旅游环境影响及保护研究

许多论述区域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文献均涉及到滨海旅游的环境影响及其保护等方面。此外,李平等总结了滨海旅游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相应治理措施:建立保护区、治理区和示范区等。何防等对海滨山地度假区开发的水土保持方案进行了研究,并以深圳市崎头岭为例,提出了具体方案。柴寿升等分析了滨海旅游的价值,并就全球滨海旅游的布局、滨海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四)滨海旅游社会文化影响

盛红认为滨海旅游度假区吸引旅游者的关键是在其文化的度假性、开放性、外向性和崇商性,开发滨海度假文化有其重要意义,并提出规划开发原则。董志文等就青岛滨海旅游文化的开发提出设立“青岛海洋节”的建议,并阐述了必要性和可行性。李蕾蕾在比较了自然科学(特别是旅游地理学)和文化研究两个不同视角所建构的2种不同的海滨旅游空间模式后,指出从文化研究角度探讨海滨旅游空间是传统旅游地理学研究视角的重要补充,接着在社会建构理论与符号学的分析框架下,讨论了海滨从“自然空间”转化为“旅游空间”的历史过程,并以深圳海滨为例,分析指出海滨旅游空间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建构。胡荔香在其硕士论文中,以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例,探讨了文化型滨海度假区的开发。

(五)滨海旅游经济影响

国内有关滨海旅游的经济问题研究少见。李瑛等以北戴河为,分析了突出的季节性供

求矛盾对海滨旅游度假区发展的影响,提出了解决海滨旅游度假区季节性供求矛盾的主要措施。张广海等通过分析山东省海洋旅游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产业贡献度和国际客源市场等地域差异,揭示了山东省海洋旅游经济存在明显的地域不平衡性,提出了构建山东省三级海洋旅游圈的空间发展模式,以及山东省海洋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

(六)海岛旅游研究

刘家明分析了国内外海岛旅游兴起的历史过程及其原因,归纳了海岛旅游的旅游资源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海岛旅游康体休闲活动及服务设施的布局模式,指出了海岛旅游设施的空间布局规律并分析了这种空间布局规律的原因,探讨了海岛旅游的开发机构、融资力式以及海岛旅游对社区环境影响等问题。白洁研究了制约海岛旅游业发展的资金、自然生态、体制瓶颈三方面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思路与对策。孔海燕阐述了发展旅游业对海岛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保护海岛环境的策略。胡陈航等通过对我国海岛旅游文化资源特征及其构成的分析,认为应以山、海文化为形象主题,以海岛的战事文化、宗教文化、历代名人的踪迹等为重点开展文化旅游;并通过集中外显、强化感知,烘托气氛、营造整体氛围,创造意境、深化体验等开发策略,促进我国海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大量学者以案例形式对海岛旅游涉及的资源特色、生态保护、开发对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张广海田纪鹏, 2007年)

三、滨海旅游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一)滨海旅游存在的问题

张红霞和苏勤在研究海滨旅游时发现海滨旅游存在如下的问题:

1.旅游资源开发不平衡

(1)旅游资源的保护、规划、开发、建设、宣传滞后于旅游业迅猛发展的需要。人文资源的相对贫乏,空间布局不甚合理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

(2)得天独厚的海岛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海上活动,海陆结合的项目基本空白。2.部分旅游资源破坏较为严重

(1)部分区域超采地下水,海水入侵严重。无计划地开采地下水,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局部地下水因超采过量,导致海水入侵。

(2)乡镇企业污染物排放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危害不容忽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也日趋严重。

(3)近岸海域污染尚未得到根本控制,赤潮逐年加剧,海域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4)很多旅游区游人数量严重超出了旅游的容量,再加上许多游人的不文明行为,如随地吐

痰、乱扔垃圾废物等,这些废物不加处理地排人海中,更会加剧海滨环境的破坏。

3.旅游资源过度开发

旅游区的大规模开发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加速了资源的损耗、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在建造和开发大量人文景观、度假区同时,由于规划的失误和忽视环境质量的开发,使优秀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遭到破坏。尽管可在短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终使旅游业失去持续发展的源泉。在海滨旅游开发过程中由于考虑不周,许多项目开发未经详细论证,因而经常会进行一些不适当的工程,如紧临海滨修建大量外形呆板的旅游接待设施,有些岸段建立了大量饭店楼宇,这些都破坏了海滨风光。(张红霞,苏勤,2006年2月)

(二)对滨海旅游的展望

马勇,悄施认为在新的世纪,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申博和申奥的成功,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海滨旅游业就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助推器。

1.沿海地区对海滨旅游的发展日益重视。如福建省已经将海滨旅游的发展作为旅游业二次腾飞的重要契机,正在着手制定海滨带旅游发展规划;

2.加入WTO使我国市场的开放程度加大,加入WTO为沿海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客源和资金,为海滨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市场保障和资金保障;

3.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我国海滨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海滨短期休闲度假游客,并在经济环境和资金实力上予以保障;

4.申博和申奥成功使我国海滨旅游走向世界;

5.丰富的海滨旅游资源。我国拥有大陆岸线l8000多公里,以及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5000多个,岛屿岸线14000多公里,大陆海岸线居世界第六位,而

且海岸线横跨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不同的带区,有海水、沙滩、阳光、海

岛、湿地、森林等多种海滨旅游资源。(马勇,悄施,2005年) 随着人们旅游经验的丰富和带薪休假时间的增多,纯粹的观光旅游将逐步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追寻休闭和舒适。人们对旅游形式的选择不再仅仅局限于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以获取旅游信息的最大化,而是从“动”到“静”,选择一处风光旖旎的海滨胜地,真正做到修养身心,通过度假旅游来纾解繁重的社会生活压力。所以我国的海滨旅游业的发展前途是无限的。(张小华,2006年)

参考文献:

1.王琳,滨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透析,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年02期

2.张广海田纪鹏,国内外滨海旅游研究回顾与展望,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3.张红霞,苏勤,中国海滨旅游研究进展,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年第3期

4.马勇,悄施, 我国海滨旅游开发的战略思考, 世界地理研究, 2005年第1期

5.张小华,厦门海滨旅游现状、趋势及发展对策分析,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关于生态旅游的文献综述

关于生态旅游的文献综述 摘要:生态旅游作为一项以保护性、教育性和责任性为主要特征的旅游活动,在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显示出越来越大的生命力,目前生态旅游已成为世界各国旅游者的一种时尚和旅游业的热点。生态旅游迅速的发展,已成为当今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对生态旅游的产生背景,概念内涵以及特性、国内为发展概况等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生态旅游内涵特性国内外发展 一.引言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已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短短几十年的今天,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地充实,针对目前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 [1]。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服务部门和第三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旅游业以其强大的关联和带动作用,在区域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记重要,促使诸多地区将旅游业作为支柱性产业或主导性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致使区域间旅游发展竞争日趋激烈[2]。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3]。 二.生态旅游概述 当今世界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产业,也是提供就业机会最多的产业,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2000年大趋势和全球问题》中提出,21世纪世界服务经济的领导产业,主要是电信业,信息技术产业和旅游业三种主要的服务业。1992年里约热内卢会议后,生态旅游在全球得到迅速发展,它作为旅游业中一种宣传主题明确,生命力旺盛的旅游形式,日益深入人心,为了更好的发展生态旅游,先对生态旅游做一回顾。 1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 生态旅游英名为Ecotourism是Ecological Tourism的缩写,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专家H.ceballos Lascurain于1983首次提出的。它不仅被用来表征所有观光景物的旅游,而且强调观光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是在可持续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开展的旅游活动[4]。它的产生有以下几种原因: (1)有可靠的理论基础。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生态旅游的产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现生态学已超过了传统生物生态学的范畴,成为一种人类普遍的思想和原则。在生态利益优先的趋势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人们开始注重用生态学原理,设计良性运转的旅游系统,实施生态工程,促进了生态旅游的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217775328.html,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吴泓刘成 来源:《商情》2020年第04期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消除极端贫困方面成效显著,并对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术界关于扶贫研究和探讨,呈现成果数量多、领域广、层次多等特点。笔者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国内关于扶贫方面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概括。 【关键词】扶贫文献研究法文献综述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1981-2015年,中国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28亿,这一数字比拉美或欧盟国家的总人口还要多,而同期世界其他地区的脱贫人口仅有1.52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告,2012—2018年,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至1660万人。同时,贫困人口的营养状况、受教育程度、预期寿命以及其他福利指标也得到了全面改善(参见史耀疆等,2013;程名望等,2014)。 现阶段,我国学术界关于贫困的研究涉及范围较广,研究的主要侧重点,体现在以下这几个点: 一、贫困概念研究 蔡昉(2003)从经济发展角度对贫困产生的原因作出了分析,他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生产的财富不足以养活所有的人口是贫困产生的主要原因。王艳萍(2006)年借用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提出的贫困定义。阿玛蒂亚·森提出了能力剥夺和社会排斥的贫困新思想。蓝红星(2012)在《贫困内涵的动态演进及发展趋势》一文中对贫困的概念进行了梳理,他指出贫困并不是单一的属性,而是涉及了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心理和生理等各个方面在内的多属性概念。 二、关于政府和市场在扶贫的角色定位研究 我国研究者大多基于政治视角来研究扶贫工作中政府的角色问题。康晓光(1995)指出扶贫只能靠政府来开展,市场难以提供有效服务,本质上来说,扶贫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需要依靠一定的政治程序来开展。扶贫活动的特征决定了只能由政府主导来有效开展,从扶贫的精准识别、帮扶、管理以及效果考核等全过程中,都要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因此政府必须是扶贫战略的主体。宫留记(2016)表示扶贫是政府职责的一部分,其取决于国家性质,扶贫工作只有政府才能长期开展下去。杭建镕(2016)的研究也指出扶贫的基本特征和政府的被民众所赋予的特殊使命,都在根本上定性了政府扶贫工作开展中的主体角色,政府这一行政主体通过政策的作用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配置,调动各方主体积极参与扶贫活动,改善贫困人口生

关于推进XX镇全域旅游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紫陵镇全域旅游发展的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享受生活,旅游成了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因而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是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实施的结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旅游产业作为促经济、解就业的新型产业,现在在我镇也进行的如火如荼。我镇依托神农山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推动我镇旅游业的转型升级。现将我镇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紫陵镇位于太行山脚下,神农山,是我们紫陵镇旅游业发展的门面,国家AAAAA(5A)级风景旅游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基金组织A级优先保护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中国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儒道佛文化名山、中国城市第一媒体旅游联盟举办“首届中国旅游品牌景区”总评榜当选“2011年中国最具实力景区”。并且吸引了各方游客来这里游玩。 神农山欢乐岛,发展诸多旅游项目丰富了神农山旅游的娱乐设施。主要娱乐项目有:水上电影院、爱情蝴蝶关馆、76米亲水娱乐彩虹滑道、500米海浪漂流河等等,海啸造浪池----在紫陵就能体验大海中冲浪的刺激! 万亩果园,春天的花海,秋天的硕果,也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让每位来玩的游客流连忘返。 但是2016年1月,被河南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给予通报

批评并限期整改。这充分体现出神农山在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 二、存在问题 1、旅游资源较丰富,但景点开发水平低。神农山整体上以登山为主,虽然开发了缆车,滑道等但是这些在别的景区也有,神农山景区内水资源太缺乏,有待进一步开发,还有神农山之前的一线天景观已经在景区缆车滑道建设中被取缔,游客的选择性被局限,没有进行开发建设。整体显的神农山景区太单一。 2、旅游资源分布较好,但总体整合度差。紫陵镇的旅游资源组合较好,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大体可分为神农山风景区,仙神谷景区,万亩果园,八一水库的欢乐岛等景区,人文、自然、特产各类资源相得益彰,但是管理水平相对欠缺,总体整合度差。 3、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品位和影响,但是设施服务滞后。神农山景区是国家AAAAA(5A)级风景旅游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儒道佛文化名山、中国城市第一媒体旅游联盟举办“首届中国旅游品牌景区”总评榜当选“2011年中国最具实力景区”。但是目前各景区内部陈列枯燥,缺乏吸引力,景区内收费项目比较多,价钱也相对较高,无讲解员,无导游服务,无整体旅游市场营销策划、无整合的旅游管理等现象较为突出。在景点或餐饮服务场所工作人员服务质量尚需改善、服务热情和接待规范有待提高,在神仙谷景区内的小吃没有形成规模,场地规划不合理,各小店凌乱分布,造成环境差,给人较差的印象。

中国旅游扶贫研究综述

中国旅游扶贫研究综述 曾本祥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资源与乡村系统管理系,澳大利亚昆士兰州4343) [收稿日期]2005-03-25;[修订日期]2005-06-10[作者简介]曾本祥(1966-),男,湖北恩施人,澳大利亚昆士 兰大学环境旅游专业2002级博士生,从事保护区可持续发展、乡村地区生态旅游及旅游扶贫等研究。 [摘 要]近年来有关中国旅游与贫困的研究解决了一些重大问题,如旅游扶贫的意义、政府的重要作用、社区参与的核心地位、乡村资源的基础地位等得到广泛确认。但是总体而言研究处于初级阶段。在研究对象上,没有将贫困人口作为研究的核心;对重大问题的研究方面,尚显不够系统、深入;在研究方法层面,大量的定性研究集中在探讨定义、概念和旅游的一般性影响,缺乏深入的旅游扶贫定量研究。今后的研究应更多地通过对不同旅游形式对贫困人口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实际影响进行系统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案例研究,设计旅游扶贫的概念模式和具体的模式实施指南,并创建出中国旅游扶贫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旅游扶贫;文献综述;中国[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02-0089-06 一、导言 旅游与贫困的关系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业作为扶贫(反贫困)的一种方式,开始受到国内外旅游学界和业界的密切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国际社会提出“面向贫困人口的旅游”(Pro 2P oor T ourism ,简称PPT )(Ashley ,2000)和“消除贫困的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 T ourism 2E liminating P overty ,简称ST 2EP )(S ofield ,2004)以后,有关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旅游 发展如何促进社区参与、从而实现旅游为消除贫困作出贡献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受到广泛关注。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旅游发 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如何促进旅游发展与扶贫相结合,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中国学者和对中国感兴趣的国际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旅游扶贫的研究逐渐兴起, 涉及旅游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旅游在扶贫中的作用等(Xu and K ruse ,2002)。 为了评述了解关于中国旅游扶贫的研究,作者检索了国内外最重要的相关数据库。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等3个主要的数据库所收录的所有学科类别的文献进行“跨库检索”,采用“高级检索”模式,通过输入关键词“旅游”、“贫困Π扶贫”和“农村Π乡村”进行“模糊查询”,我们检索到从1996年至今的相关研究文章、报告共计700余篇。同时,作者对C BA 和Web of Science 两个与旅游相关的重要国外数据库进行了检索。采用关键词“tourism (旅游)”、“China (中国)”、“poverty or poor (贫困或贫困人口)”和“rural (乡村的)”,进行联合检索,剔除数据库间的重复记录,检索到自1991年以来的100余篇相关文章、报告或书的章节。 二、政府在旅游扶贫中的作用 普遍认为,各级政府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中国旅游发展过程中,总体而言,政府既是经营者,又是政策制定者、招商引资者和市场营销推广者,还充当着旅游业内部各部门以及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发展之间的协调者,对全民进行旅游宣传的教育者(Zhang ,1999)。同时,政府对非正规经济成分的作 用比预想的强大得多。由于正规的经济成分有更多的政府背景优势,更能有效地从旅游中获得利益。而那些生活在旅游区并希望以此为生的村民,往往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Richard Sharpley在2002年6月的《Tourism Management》中发表了《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一文。通过对诸多权威旅游研究的周刊,例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旅行研究》中刊登的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作者指出了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内容,根据其提供的资料,我认为可以集中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一、乡村旅游供给。作为乡村旅游的供给方,乡村旅游的开发者、经营者、目的地居民和地方社区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原始的驱动力;二、对乡村旅游者旅游动机及其特点进行剖析作为基础,再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市场细分,旅游市场将更为合理、精确;三、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态度。旅游地居民是乡村旅游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和感知会给乡村旅游企业带来直接的影响;四、乡村旅游的经济影响、社会影响以及环境影响,但总体看来,集中于前两者;五、乡村旅游营销。目前,国外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营销主体与营销策略、乡村旅游形象和品牌等方面;六、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在国外,人们认为乡村是独特的,因此对其格外关注与保护。实现可持续地开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保持乡村性的需要。 Suzanne Wilson在《Factors for Success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一文中介绍了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认为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一个世纪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作者将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从概念内涵、经济、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展开分析总结,认为国外关于乡村旅游,从概念到乡村发展原因,发展方向、模式等都已有了一套相对完整全面的研究体系。除了传统的分析推理等研究方法,访谈法、图表法、综合法等也成为重要的运用手段。国外研究人士注重细节研究,将实际应用情况与理论相结合,将乡村旅游的实践创新推到一个新的层面。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何景文在2004年第19卷第一期《旅游学刊》中发表的《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一文中,提到了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也对其旅

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述评_丁焕峰

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述评 * 丁焕峰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感谢文彤对本论文的有益指导! [收稿日期]2004-03-06;[修订日期]2004-04-10[作者简介]丁焕峰(1970-),男,博士,湖北孝感人,研究方向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与规划、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E -mail :dhfzd @https://www.doczj.com/doc/a217775328.html, [摘 要]本文对我国旅游扶贫开发历程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在此基础上,认为我国近20年旅游扶贫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6个领域:旅游扶贫含义及其理论基础;特定地区旅游扶贫的可行性分析、发展战略和基本思路;旅游扶贫的效应研究;旅游扶贫模式研究;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问题和对策研究;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的其他专题研究等。本文认为贫困社区参与旅游、旅游扶贫与当地主导产业的有机结合是现阶段旅游扶贫研究中有待深入分析的两个重点。[关键词]扶贫开发;旅游扶贫;社区参与旅游[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4)03-0032-05 1 旅游扶贫研究与实践进程 旅游扶贫开发是一种特殊的开发扶贫形式[1~2] ,以发展旅游业带动经济欠发达地区脱贫致 富为主要目标。我国旅游资源蕴藏丰富的地区与贫困地区有很大的重合性,旅游资源具有高密集度、高档次、高品位的优势,这样就在“发展旅游业”与“扶贫”之间建立了有机联系。 我国旅游扶贫工作是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丰富其实践和理论的。20世纪80年代前期和中期,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由于距离中心城市或重点旅游线路景点较近,选择了开发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兴办旅游业的道路,很快取得了脱贫致富的效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80年代后期,“七五”计划将旅游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一批贫穷落后、但拥有较高质量旅游资源的地区得 到了国家和地方计划内资金的扶持,开始有计划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工作,在旅游扶贫方面取得了大面积丰收。 这些地区的成功案例引起了旅游部门和理论界的重视,以贵州省旅游局为代表的一些省级旅游局认真总结旅游开发带动脱贫致富的经验,率先在1991年全国旅游局长会议上提出了“旅游扶贫”口号。此后,国家旅游局1996年在旅游发展重要问题调研提纲中也把旅游扶贫问题研究选为重要议题之一;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自1996年10月起,相继召开旅游扶贫工作会议,对旅游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工作总结;一些学者①也开始对旅游扶贫的含义、模式、功能、经验和可行性进行多方面的理论研究。进入21世纪,我国旅游扶贫开发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对旅游开发扶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宁夏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于2000年8月8日正式挂牌,拉开了我国“三区”建设工作的序幕,其他各省也纷纷开展“三区”建设,如广东省从2002年5月起全面启动旅游扶贫计划,通过省旅游局和各相关部门、各地方政府的密切配合,采取政策扶贫、规划扶贫、信息扶贫、教育扶贫和人才扶贫等多种方式,对粤北、粤西和粤东地区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扶贫工作,以旅游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②。2 旅游扶贫研究述评 ①② 广东全面启动旅游扶贫.《南方都市报》,2002年5月6日, A7。 如,蔡雄,1994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94BJB030);陈 传康,1997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49771037);周歆红,获浙江省 教委《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扶贫的风险研究》;宁德煌,获云南省教委资助《云南旅游扶贫问题研究》;郑本法等,2000年甘肃省社科基金《陕甘宁革命老区旅游扶贫开发研究》;曹新向等,200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00BJY035)等。 32

关于发展全域旅游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全域旅游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全域旅游的调研报告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作用大,影响面广,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是我省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加快“两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对于调结构、扩就业、增收入、优环境、惠民生具有重要作用。 一、平阳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我县建于西晋太康年间,历史悠久。境内风景旅游资源丰富,可谓面广、质高、种类全。县域风景区总面积310平方公里,占全县陆地面积29%,自然景观涵盖山岳、水体、森林、海滨、海洋、海岛等。人文景观更是涵盖文物古迹、革命圣迹和名人大家,且品质突出,具有典型性和稀缺性。可大致概括为四色:红色(革命圣地),蓝色(海滨海岛),绿色(自然生态),古色(古建筑、古文化)。红色主要有被列为国家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浙南(平阳)抗日根据地旧址;蓝色主要有“贝藻王国”之称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南麂列岛;绿色主要有4A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南雁荡山、市级风景名胜区南雁门、西湾和县级风景名胜区龙戏潭,满田国家森林 公园等;古色主要有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顺溪明清古建筑群、会文书院、苏步青故居、谢侠逊碑林、霁山碑林、金钱会起义遗址、宝胜寺双塔、坡南古街等。古文化方面更是不胜枚举,历史上出了9个状元(如加上苍南的8个和存争议的3个,近20余个),在全国县一级绝无仅有。还有位于万全的古代三大造船中心——三国东吴的横屿船屯,青街的畲族三月三民俗节,此外还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腾蛟镇和顺溪镇旅游资源等等。近年来美丽乡村和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更是方兴未艾,成为新兴的旅游资源。

关于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的文献综述

学校代码:11517 学号:201011208110 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文献综述 题目关于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的文献综述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市场营销 学号2010 系(部)工商管理系 指导教师(职称) 教授 完成时间2012 年10 月26日

关于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的文献综述 摘要: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方式,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在推动乡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地关心的焦点也集中在旅游地能否提供满足其需求的旅游产品,因而乡村旅游地发展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从旅游需求角度出发,在供求关系链上寻找供需协调平衡。通过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以游客满意为核心获取有利于旅游地发展的信息, 关键词:乡村旅游、满意度 一、相关概念 顾客满意度的概念首先由Cardozo 于1965 年首次用于营销学。上世纪70 年代, 美国学者Pizam 等对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满意研究为游客满意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到目前为止, 国外对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游客满意的内涵、影响因素和游客满意度测度等方面。我国的游客满意研究起步晚、发展慢, 研究文献较少, 而且国内的研究在时间、视角和深度上表现不平衡。内地研究文献主要涉及游客满意的定义、影响因素和作用等理论问题。 Kolter ( 1996)指出, 满意度是体验与期望两者间差异的函数, 因此顾客满意度是来自于对产品之功能特性或结果的知觉, 以及个人对产品的期望, 两者比较后形成其感觉愉悦或失望的程度。 二、国内外研究成果 1.国外研究现状

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 欧洲每年旅游总收入为2180亿美元, 其中乡村旅游收入占5% ~10% 。英国是世界上发展乡村旅游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0 世纪60 年代左右, 就兴起了乡村旅游。法国在1998 年, 2/ 3 的法国人选择了国内度假,其中33%的游人选择了乡村度假,仅次于海滨度假的比例( 44%)。 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既有反对也有支持,程度各异,Weaver(2001)对澳大利亚沿海乡村地区居民对旅游态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4的居民因与旅游者接触较多,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1/2的居民对乡村旅游持中立态度;1/4的居民认为乡村旅游除了能为当地提供一些就业机会,再无裨益,因此反对发展乡村旅游。Campbell(1999)关于哥斯达黎加奥斯辛诺发展乡村旅游的研究则证明多数当地居民对乡村旅游持支持态度。 据Allen,etal在1988年的调查显示:影响居民对乡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因素主要有当地经济水平、旅游业发展程度、居民受教育程度、年龄和参与旅游业的程度等。有关美国科罗拉多州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研究表明,性别、婚姻状况、就业等人口学特征对居民的态度并无显著影响,但居民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低,则越不支持乡村旅游;经济和旅游业都很发达或都不发达的乡村居民,对旅游开发持积极态度;反之,经济部发达或旅游业不发达的乡村社区居民,对旅游业持消极态度。 2.国内研究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1996~ 1997 年, 我国从南到北涉及观光农业这一主题的开发项目累计投资达30 亿元以上。1998年,我国国家旅游局推出的

未来5年中国全域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未来5年中国全域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全域旅游”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预示着中国推进“全域旅游”的步伐将更加务实、坚定。 向全域转变从“点上发力”到“遍地开花” 在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要推动我国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发展全域旅游的核心是要从原来孤立的点向全社会、多领域、综合性的方向迈进,让旅游的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目前,国家旅游局已公布了两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在全域旅游示范区内先行先试国家信息化相关政策,以全域旅游开创旅游发展新格局。 一年多以来,国家旅游局围绕全域旅游发布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认定标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验收标准》等多个文件,除此之外,在“十三五”旅游规划文件中均围绕全域旅游开展工作部署,加大了政策扶持的力度。同时,全域旅游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江苏省委书记李强、云南省委书记陈豪、贵州省省长孙志刚、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咸辉等多位党政“一把手”纷纷力推,全域旅游已成为各地发展经济的重要抓手。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全域旅游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提到,除了发展模式的转变,全域旅游时代也带来了管理体制的革新,“从过去部门的单一的管理体制,要过渡到现在的综合管理体制,适应这个综合产业、综合需求的一个体制”,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2017年两会部长通道谈到的就是“1+3+X”的综合管理模式。 “1”是指旅游局“升格”旅游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旅发委”)。从2009年海南省旅游局更名为海南省旅发委,到2017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更名为内蒙古自治区旅发委,9年来全国已有21个省(区、市)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3”是指“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局旅游分局”。国家旅游局与各地工商、交通、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共同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和旅游治安环境。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设立旅游警察机构87家,旅游工商分局机构43家,旅游巡回法庭机构118家。 “局”改“委”,不是简单的“改名字”而是从源头上“改观念”,将旅游部门由政府直属机构调整为政府组成部门,显示出从中央到地方,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形成了从行业单打独斗到党委政府统筹推进的新格局。 此外,国家旅游局还打出组合拳,联合交通运输部、农业部等多个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等多个文件,对A级景区实行“有进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经营更稳健

材料范文之旅游扶贫经验材料

旅游扶贫经验材料 【篇一:旅游扶贫】 1.2 国内外旅游扶贫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旅游与反贫困问题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旅游的经济研究和影 响研究中,即旅游对接待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意义、造成的负 面影响。这一阶段的研究焦点放在旅游宏观经济效益上,包括就业、经济增长、gdp 贡献、外汇赚取、私人部门投资等(deloitte,touche,1999),研究以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旅游乘数效应研究 为代表。相关主题的文章在西方尤其是在英语国家大量出现。旅游 的经济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当地经济的正面影响方面。deaden 认 为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国际的外汇储备,并且可以部分的取代面 临危机的传统出口产业(1994);美国的 poirier,r.a.(1997)、mathieson.a.andwall.g.(1982),加拿大的 knetsch,j.l.,(1963)等 所作的研究都得出了旅游业明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结论。stephen l.smith.等人(1993)认为,旅游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很 高的劳动—资本比例,一定量的投资即能形成较大就业需求,带动 贫困人口的就业。johnson r h and more (1993 )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法,研究了岛屿旅游业的经济效应,得到几个地 区旅游收入的乘数效应:多米尼亚1.2、香港1.02、夏威夷0.9-1.3,khan h等通过研究得出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的贡献率分别为12.5%和 6.5%。也有些学者如 adrian bull 等认为旅游对目的地经济产生不良影响,如导致通货膨胀、增加国民经济的不稳定性等。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旅游对接待地特别是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旅游伦理和可持续发展问 题备受旅游研究者和从业者的关注,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社区 旅游等小生境(niche)旅游成为这一阶段旅游研究的主流,而对贫困 人口获利和消除贫困的研究包含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中(lisa m campbell 1999,bramwell b 1999,matthew j walpole 2000, ross e mitchell 2001,v s avila foucat 2002)。以社区为基础的旅 游研究以整个社区为研究对象,关注社区整体利益,没有区分社区 中不同群体特别是穷人的受益情况(carolineashley,2000)。从而, 这些研究都没有以贫困问题作为研究中心,也没有把消除贫困、促 进贫困人口发展作为研究目标。基于上述情况,1999 年 4 月,英国

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综述 09旅游管理2009412004 杨二林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知网所有相关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文献及论著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国内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 关键词:文化旅游产业、研究现状、发展特点 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产业效益增长点,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经济效益实现现象。现代旅游业是我国产业结构中大力发展和支持的第三产业中的全新产业结构模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于完善和合理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现代旅游业客观上已经使得文化旅游由自然经济文化向现代经济文化过渡、转变,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制高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产业日益文化化,文化形式逐步旅游产业化,旅游产业的发生与凸现具有时代的意义和鲜明的社会价值。 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学者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大量研究,我国对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很快,特别是近几年来,文化旅游产业相关论文的发表数量日趋增多,研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一、当前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现状 从研究重点来看,目前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实践研究,多出现于报纸及会议论文(超过搜索文章的75%以上),理论研究稍稍落后,还不能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 从研究时间来看,国内文献研究主要集中于2006~2009年,此期间相关论文研究数量增长迅速。 从研究人员来看,作者主要来源于大学、研究机构、旅游管理部门和其他,其中大学和研究机构占到总数的4/5,旅游管理部门。 从研究内容来看,涉及文献主要集中于文化旅游产业内涵、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等方面。其中,有关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文章数量和其他占到总数的1/5。 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对国内文化旅游产业主要集中在描述性和概念性,属于定性研究,构造模型和数理统计方面涉及较少,缺乏定量研究。 二、目前主要研究领域 (一)文化旅游产业概念的界定

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一、研究概况 为响应“美丽中国”号召,福建省提出打造乡村旅游的主题发展,在分析乡村旅游形成的背景下,基于福建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在新的发展时期福建省乡村旅游可行性发展对策。“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的工作重点,乡村旅游以其植根于农村、依靠农民实现农业和旅游业协同发展的特性,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和重要解决途径。同时在“美丽中国”的发展背景下,追求本土性、原生性的乡村旅游极大得阻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福建省更以乡村生态旅游为背景,突出生态环境的优势,打造“美丽乡村”特色乡镇,提出一系列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扶持乡村建设。然而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要解决首要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是针对每一部分内容乡村旅游应采取什么战略导向。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11-2016,检索时间2016年12月)进行相关文献检索,主题含“乡村旅游”检索词的文献记录共有5639条,关键词为“乡村旅游”的文献记录有1028条,篇名含“乡村旅游”检索词的文献记录共2031条。根据2011年—2016年的文献统计发现,在2013年之前,相关研究领域基本没有提出过“乡村旅游”概念。而“乡村生态旅游”相关文献检索记录共计78篇。2015年以后,随着国内的旅游业盛行起来,一些学者们也对乡村旅游的相关发展研究重视起来。 二、研究热点 (一)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 1、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张驾宇在(2016)《福建省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研究》一文中提到乡村旅游主要应用生态旅游发展理论,对上述两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本文梳理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总结了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以及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引入乡村旅游的发展理论,简述了乡村旅游发展理论的历程,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生态旅游发展理论的研究,归纳了生态旅游发展理论的要点,并分析了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原因及主要内容。张显庭(2016)在《乡村旅游景区开发模式研究》一文中以景区开发模式为例,文章从乡村旅游发

旅游管理类文献综述

关于闽浙廊桥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对策文献综述前言 廊桥,作为人类利用自然征服自然的历史见证,国内外均有所保留,而我国的廊桥不论在外形结构还是所附有的文化底蕴,在国际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尤其是以闽浙地区的廊桥数量之大,保存结构之完整,群落资源之丰富,实属罕见。为了更好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廊桥旅游资源,有效的保护廊桥旅游资源这一不可再生的资源,对廊桥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对策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闽浙这一区域廊桥旅游开发现状着手,就闽浙廊桥旅游资源基本内容、现状和价值研究方面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和总结,并针对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开发和保护的建议。 一.闽浙廊桥旅游资源基本现状 廊桥亦称虹桥、蜈蚣桥等,为有顶的桥,可保护桥梁,同时亦可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会等作用。主要有木拱廊桥、石拱廊桥、木平廊桥、风雨桥、亭桥等。其中木拱廊桥分布于闽浙边界山区,在浙江泰顺,泰顺因此被称为“中国廊桥之乡”,古廊桥目前尚存30余座。在福建寿宁,有贯木拱廊桥l9座,是现已发掘的全国贯木拱廊桥最多的县份,寿宁也因此被冠以“世界贯木拱廊桥之乡”的美誉。 廊桥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朝已有关于“廊桥”的记载。虹桥盛行于北宋时中原地区,以汴水虹桥为代表。但汴水虹桥只留在了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中。目前我国在各地仍存有廊桥遗迹,就数量和完整度来看,主要集中在我国闽浙地区居多。早于2009年10月,木拱廊桥的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建省寿宁县、屏南县和浙江省泰顺县、庆元县、景宁县的22处木拱廊桥正积极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1] 根据侯志强在《闽浙木拱廊桥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所统计的数据和结论,拱廊桥现存77座,主要分布在福建的宁德、福州、南平,以及浙江西南部的丽水、温州等地[2]。20世纪90年代开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木拱廊桥的研究逐渐得到学术界的重视。遗产旅游是指以遗产资源(目前主要是世界级遗产)为旅游吸引物,到遗产所在地欣赏遗产景观,体验遗产文化氛围的一种特定形式的旅游活动,使旅游者获得一种文化上的体验。“遗产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内容多集中在遗产地研究、遗产旅游者行为研究、遗产地利益相关者研究、旅游活动管理研究等方面。目前,对于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旅游的研究较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相对较少。[3]

旅游扶贫

1.2 国内外旅游扶贫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旅游与反贫困问题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旅游的经济研究和影响研究中,即旅游对接待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意义、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一阶段的研究焦点放在旅游宏观经济效益上,包括就业、经济增长、GDP 贡献、外汇赚取、私人部门投资等(Deloitte,Touche,1999),研究以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旅游乘数效应研究为代表。相关主题的文章在西方尤其是在英语国家大量出现。旅游的经济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当地经济的正面影响方面。Deaden 认为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国际的外汇储备,并且可以部分的取代面临危机的传统出口产业(1994);美国的Poirier,R.A.(1997)、Mathieson.A.andWall.G.(1982),加拿大的Knetsch,J.L.,(1963)等所作的研究都得出了旅游业明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结论。Stephen L.Smith.等人(1993)认为,旅游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很高的劳动—资本比例,一定量的投资即能形成较大就业需求,带动贫困人口的就业。Johnson R H and More (1993)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法,研究了岛屿旅游业的经济效应,得到几个地区旅游收入的乘数效应:多米尼亚1.2、香港1.02、夏威夷0.9-1.3,Khan H等通过研究得出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的贡献率分别为12.5%和 6.5%。也有些学者如Adrian Bull 等认为旅游对目的地经济产生不良影响,如导致通货膨胀、增加国民经济的不稳定性等。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旅游对接待地特别是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旅游伦理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备受旅游研究者和从业者的关注,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社区旅游等小生境(niche)旅游成为这一阶段旅游研究的主流,而对贫困人口获利和消除贫困的研究包含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中(Lisa M Campbell 1999,Bramwell B 1999,Matthew J Walpole 2000,Ross E Mitchell 2001,V S Avila Foucat 2002)。以社区为基础的旅游研究以整个社区为研究对象,关注社区整体利益,没有区分社区中不同群体特别是穷人的受益情况(CarolineAshley,2000)。从而,这些研究都没有以贫困问题作为研究中心,也没有把消除贫困、促进贫困人口发展作为研究目标。基于上述情况,1999 年 4 月,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在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中提出了PPT(pro-poortourism)的概念,将旅游发展与消除贫困直接相连。PPT 是指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强调贫困人口能够从旅游中获取净利益,包括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它不是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也不是旅游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发展旅游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核心是使贫困人口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净利益,而不是全面扩展整个产业。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旅游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优选产业之一,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对贫困人口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Deloitte & Touche,IIED and ODI,1999)。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尽管旅游业在全球发展中呈现的问题很多,但是其在发展经济和消除贫困方面大有潜力可挖。如果对其发展方向和策略进行有效调整,就有可能在反贫困和创造发展机会上发挥更大的作用(DFID,1999)。 英国海外发展局(ODI),国际环境发展机构(IIED)与格林威治大学责任性旅游研究中心(CRT)于2000 年联合在尼泊尔、南非、乌干达、印度等六个国家开展了一系列个案研究,研究发展中国家通过旅游缓解贫困这项课题。其运作是发达国家特别是英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旅游输出国之一的资助者提供主要的研究经费,旅游学者到英国的主要旅游目的地国家开辟试点,和当地的私营企业、政府、资助者、社区和穷人组成了旅游扶贫利益相关者。他们各取所需,当地政府获得税收,企业取得利润,穷人获得更多的机会。在国外旅游扶贫实践中,非政府组织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运作过程他们努力宣传旅游扶贫的社会意义,唤起旅游企业、机构的责任感,促动当地政府出台政策鼓励私营企业扶助穷人,同时他们还对贫困人口进行培训,增强他们的技能水平。同时非政府组织要将资助经费使用的富有成效,以便反馈给社会有价值的信息进而获得更多的资助。

全域旅游调研报告(范文)

全域旅游调研报告(范文) 全域旅游是全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内涵是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按照“谋全局、图重点、强基础、补短板、提质量、增效益、抓统筹、促全域”的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要求,紧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山区连片开发机遇,加大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在旅游要素完善上下功夫,扎实开展旅游扶贫培训,注重乡村旅游建设,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今年我市XX、XX两县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XX生态旅游示范区成为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单位。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达到176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1.9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5%、18.5%。 交通条件的空前改善,生活质量的快速提升,不动产投资热点的转移,以及政府顺应时势而对第三产业发展的高度

重视,使旅游活动、旅游产业、发展旅游的政策等都成为当下的社会热点。为进一步了解我市全域旅游发展情况,助动我市全域旅游发展。根据市政协年度安排,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就××全域旅游进行专题调研。现将相关问题报告如下: 一、对我市旅游优势资源的认识问题 离开资源,旅游无从发展,对资源特质把握不准,旅游就不能顺利发展。调研组认为,××资源的真正优势不在历史人文,而在以山水为载体的自然禀赋。而自然资源相较于外地,××基本没有引人入胜的、能使人在一地流连忘返的名山名水。而连绵起伏的群山,蜿蜒清澈的河流,四季气候的色彩变换,清洁明静的时空环境,构成以广地域、大分散为特征,以步换景、赏心宜人为卖点的旅游资源禀赋,这就是××旅游资源的基本特质。因此,××旅游消费,必然是以大范围流动、全方位涉猎、多形式体验为主场,以涉足局部、观赏细处为补充;××旅游建设,应当以自然资源利用为主攻,以人文历史挖掘打造为策应。××旅游布局,应该是放眼全域规划先行,着眼线路先抓节点起步。 二、发展旅游业的统筹协调问题 我市很早就提出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但全市统筹谋

杭州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问题探讨【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 杭州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问题探讨 乡村旅游,简单地说就是依托乡村资源开展的一切游憩、休息、体验、娱乐活动。它以鲜明的特色把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了现代社会流行的旅游产品和一种旅游目的地。 西班牙学者Rosa Marý´a Yagu¨e Perales (2001)将乡村旅游分为传统乡村旅游(Homecoming or Traditional Rural Tourism)和现代乡村旅游(Modern Rural Tourism)两种。传统的乡村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它与现代乡村旅游有很大的区别: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 乡村旅游发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的乡村旅游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20世纪70年代后,乡村旅游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农村地区进入快速成长期,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总的来看,国外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政府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2、强调随意休闲;3、注意特色发展,针对不同地区的特色和优势进行开发利用。我国乡村旅游有别于其他国家,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有鲜明的时代背景,除了旅游业本身发生了结构性和阶段性的变化,由初始阶段的人文自然景观型旅游,变迁到人造景观旅游再迈入第三发展阶段——参与型旅游。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起步较晚。乡村旅游发展率先起步的地区主要是从一些大城市的周边乡村开始的,例如北京郊区的民俗接待户、四川成都的农家乐等。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1)科技示范型,是通过向广大游客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的乡村旅游项目;(2)农业观光型,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乡村旅游项目;(3)生态农业型,是利用农业生态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向游客提供回归自然体验的乡村旅游项目;(4)农村民俗型,是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的农家乐形式为主的乡村旅游项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