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教学上

第七章教学上

教学过程与方法有哪些

教学过程与方法有哪些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教学过程与方法有哪些》的内容,具体内容:我们不是知识的生产者,我们只是知识的搬运工。以更专注的姿态,帮你寻找更多适合自己成长的有效资源还有那些锲入心灵的文字。与高人交心,轻松学习,把时间留给更重要的人更重要的事。我特为你准备... 我们不是知识的生产者,我们只是知识的搬运工。以更专注的姿态,帮你寻找更多适合自己成长的有效资源还有那些锲入心灵的文字。与高人交心,轻松学习,把时间留给更重要的人更重要的事。我特为你准备了教学过程中可能用到的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教学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包括: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具有高效率性,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强调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决不能忽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使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3.反对只重视某一方面知识的片面观念 ①只强调间接经验:赫尔巴特。 ②只强调直接经验:杜威。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智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巩固程度和运用程度,因而智力的发展是掌握知识的不可或缺条件。 3.反对单纯抓知识传授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观点 ①只重能力—形式教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智力。 ②只重知识—实质教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获得知识。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科学知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学生思想的提高需要知识做为基础,知识的增加有助于学生的道德认识。 2.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以及积极性等思想品德要素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 3.反对只重德育或只重知识的单一思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注

第七章教学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意义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多边互动活动。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教与学作为教学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二者共居于教学的统一体中,各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脱离对方,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存在和发展。教有对象,离开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将失去其存在的依据和价值,因此,教以学为依据并体现于学。学有师承,离开教,学不能经济有效地进行,因此,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学习。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教学永远包括教与学,二者是有机结合或辩证统一的。在教学活动中,一方得到发展,则必然会影响并促进对方的发展,即教师的教影响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影响教师的教。 在现代社会,由于各种媒体的普及和信息交流的日益广泛,教师与教师之间学习与交流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习与交流的互动,如角色扮演、游戏、讨论等,使学校教学活动日益呈现多方互动交流的多重色彩,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 (二) 教学和教育 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两个概念。从逻辑的角度看,二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是个大概念,包括学校培养人的全部工作,而教学只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 教学与智育 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而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智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但教学却不是实现智育的唯一途径,把教学与智育等同,容易导致对智育途径和教学功能的片面认识。(三)教学的意义 ⒈教学是学校的特殊职能,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为一定社会培养人才并为一定社会服务,这是社会赋予学校的特殊职能。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教学所占时间最多,涉及的知识面最广,对学生的影响最大,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 在基础教育阶段,正是青少年长知识、长身体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认真搞好教学,才能保证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智力和体力的发展以及正确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形成,进而为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并不意味着以智育为主,更不是教学唯一 ⒉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实施智育的基本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用较少的精力获得人类需要漫长岁月才积累起来的大量的知识和技能,它突破了智育实施在时空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 实施 摘要:“过程与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三维教学的目标之一,其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以及个性化的培养,最终会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本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施教学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时,需要老师有效的落实“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这样才会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下面,笔者就如何落实这一目标进行介绍。 一、使用情境,为过程与方法的落实搭建平台 一些难记的概念、抽象的符号和公式对于小学生来说了解、掌握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在这方面出现问题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时间长了就不会形成学习障碍。因此,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需要教师使用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障碍。 教学情境包括的内容较多,比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以及竞争情境等。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进行

情境的设置。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同时启发学生从情境中使用数学的语言进行问题提炼。注意,情境子设立时不仅要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生活经验。举个例子,在进行“平行线”的授课时,教师可以播放一组幻灯片,其中有铁轨以及泳道的隔栏。然后学生进行启发:这是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平行线,大家能说出平行线的条件吗?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而不是直接灌输数学概念。 二、加强师生互动,体现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教师要让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有趣、引人入胜,内容丰富多彩,就必须加强师生互动,在一问一答的互动模式中完成教学。比如,在讲《可能性》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开场:“我们班今天将会来一位主持人,这个主持人大家都认识,而且他的节目深受大家的欢迎。”教师此时可以拿出李咏的照片,学生此时一定会非常感兴趣,并且会说出“非常6+1”这个节目,以及里面的“砸金蛋”环节。这时,教师可以顺势导入提问:“如果给大家一个金蛋,那么会砸出什么呢?”学生有的会说是“金花四溅”,有的会说出其他答案。通过这样的新课导入法,学生一定对新课感兴趣。在这个例子中,教师用“知识闯关”代替了传统的“复习导入”模式,让学生的兴趣大增,并在其中发现了乐趣。 三、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的五个环节

教学的五个环节 教学“五环”包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所遵循的规则。也包括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日常学习中应遵循的规则。 1、教师教学“五环”。 (1)备课 备课是指在上课之前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它是上好课的前提,是上好课的基础。备课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编写教案)。备课至少要做到通读全期教材,熟读单元教材,精读课时教材,其基本要求是: 第一,钻研教学大纲。要明确教学大纲所阐述的教学指导思想、学科性质和地位;明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总目标和所教年段的具体要求;明确本科教材的内容体系及安排;明确本科教学上的特点、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明确教学大纲中提出的所教学科教材的编写原则、编写意图和基本结构。 第二,熟悉教材,钻研教材。通览教材,注意教材的系统性;熟读教材,注意教材的科学性;研究教材,把握重点和关键。

第三,明确目标,考虑方法。根据教材内容,确定单元和章节的教学目标。同时,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努力做到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有近及远,由此及彼等这些符合人们认识客观的规律。 第四,把握课堂,环环紧扣。一备复习提问,以旧引新,且问题必须忌偏、忌深、忌浅;二备教具(或演示实验)该做则做;三备例题联系生活,变难为易;四备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通俗易懂;五备板书布局,字迹清楚明了,大小适中,重点突出,美观大方;六备课外作业,要注意质量和数量,深浅恰当,由易到难。 第五,研究对象,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实际、特点备课,讲课才会恰当有效。 第六,编写教案,开拓创新。做到:内容科学、准确、全面,结构完整;形式规范、合理、清楚;详略得当,切实可用。具有创新意识,不照搬旧教案;教案在上课前编写好。 2、授课 授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授课的基本要求是:第一,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教学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第二,要全面落实教学目标,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

教学任务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任务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任务分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 1.确定教学单元 数学课程的内容一般是由若干个单元构成的。数学教学任务分析,首先要确定单元,明确单元教学的任务。 (1)单元的组织。 数学课程的各个单元可以有这样三种关系: 各个单元的课程内容是相对独立的(如图3.2)。 图3.2 相对独立的单元 一个单元为另一单元的基础(如图3.3)。 各单元之间的联系是综合型的(如图3.4)。 图图3.4 综合型的单元 了解各单元的关系,就能从总体上合理安排和组织课程。相对独立的单元, 如:珠算乘法、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分数的初步认识,在教学顺序的安排上可以互换位置,编制教材和安排教学计划时,就要比较每一种安排的利弊,选择合理的方案。前一个单元为后一个单元的基础,教学顺序的安排就不能任意调换, 如:约数和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就不能颠倒教学的顺序。对前后有联系的单元进行任务分析时,宜于从最终的任务着手分析, 便于掌握知识、技能之间的前后联系。各单元之间的联系是综合型的,如: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千克的初步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分、秒,有些单元的教学顺序可以调换,有些单元的教学顺序就不能任意调换。 根据每册教材各个单元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确定一册教材各个单元的组织方式,为编制教材和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提供了依据。 (2)任务的确定。 单元确定后,就要根据课程目标确定单元教学的任务,即学生通过学习后,必须完成哪些学习任务。一般一个单元完成一项主要学习任务。因此,任务分析首先要根据课程目标,确定单元的主要学习任务,即单元教学的总目标。每个单元的主要任务又是由若干项子任务组成的,为此,就要根据单元教学的总目标和教学的实际需要,确定构成系统的各项子任务(图3.5)。一个较大的单元,可以根据需要按各项子任务再划分成若干个小单元。划分小单元的一般原则是根据任务的性质,以及教学时间的长短而定。一般一个单元解决一个任务,教学的时间为五、六节课左右,不宜过长,超过了人的记忆容量7±2个组块,不利于教学设计人员从整体思考各个环节的设计。

教育学 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有: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个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同性与多样性的统一。3.(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内居于中心地位。 4.教学的主要作用:(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教学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5.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 6.教学任务的决定,要受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特性、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7.教学的一般任务有:(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8.一般来说,知识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9.智力是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10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想像力、记忆力、思维力、观察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1. 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的基本途径,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有:(1); (2);(3)。 3.(教学的意义)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内居于中心地位。 4.教学的主要作用:(1); (2); (3)。 5.学校工作应坚持以为主。 6.教学任务的决定,要受、、、等因素的制约。 7.教学的一般任务有: (1);(2);(3);(4)。 8.一般来说,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9.智力是: 10智力主要包括:、、、、等,其中是核心。

第七章教学内容

第七章国际收支及国际投资头寸核算 第一节对外经济核算的基本问题 一、常住性的识别 (一)识别住户的常住性 1.基本原则 (1)住户的常住性取决于它的住所所在地,而不是工作所在地。 (2)一个住户的所有成员必须是同一个国家的常住单位。 2.例外 (1)一国驻国外政府机构工作的本国官员及其家属属于该国的常住单位。 (2)留学生和在国外就医的病人被视为其祖国的常住单位。 (二)识别企业的常住性 1.判断企业常住性的主要依据是该企业在哪个国家范围内长期从事经济活动,而不是该企业的财产所有关系属于哪个国家。 2.对于一国常住单位所拥有的经营流动设备的单位,如果这些单位长期在其他国家境内经营,且被所在国税务和工商部门认可,那么该单位就是东道国的常住单位。如果这些单位在国际水域或空间经营,则仍属于所属国的常住单位。 (三)政府单位的常住性 一国的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所拥有的部门、机关,以及驻外使领馆、军事单位或其他政府实体都属于该国的常住单位,而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设在该国的使领馆、军事单位或其他政府实体则应视为该国的非常住单位。 二、对外经济活动与对外经济核算 (一)对外经济活动的定义 一国的常住机构单位与国外单位之间发生的各种经济活动。 (二)对外经济活动的类型 1.对外贸易活动,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 2.对外投资活动,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3.对外收入分配活动,包括投资收益分配和劳动收入分配。 4.对外转移活动,包括经常转移和资本转移。 (三)对外经济活动的形式 1.交换与转移。 2.交易与其他对外经济流量。 (四)对外经济核算 1.核算形式 国际收支平衡表:记录国际交易流量 国际投资头寸表:记录核算期期初和期末时点的对外资产负债状况及其当期变动。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课例研究—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和程序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具体包括:分析学习需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方法、反馈调整方案四个具体过程。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七个基本要素优化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系统论和程序论的思想。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和交往素质。 2、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发展个性:通过有效的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 3、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上要着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思维活跃、平等和谐、积极参与和探索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学情景; 4、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主要是要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学会生活:主要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健康生活的能力,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学生做人: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爱国情操,做一个遵纪守法、文明有礼的现代公民;学会生存:重点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1.目标导向原理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起着导向的作用。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主要有三种: ①目标的指向作用:使师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与目标有关的问题上; ②目标的激励作用:能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与意向; ③目标的标准作用:一是目标成为检查教学效果的尺度;一是反过来教学效果成为评价教学目标的合理性、适切性的依据,以便调整目标。 2.教学结构的整体优化原理 教学过程中各要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必须从动态的、综合的角度加以考察。

第七章 课堂教学

第七章课堂教学 一、教育术语解释 1.教学: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2.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既要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的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 3.课堂教学设计:对教学设计概念界定的不同,但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4.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和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5.系统分析模式:系统分析模式是在借鉴工程管理科学的某些原理基础上形成的.它将教学过程看作一个输入—产出的系统过程,强调以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教学系统的输入--产出过程及系统的组成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组合,借此获得最佳的教学设计方案. 6.目标模式:又称系统方法模式,是由美国教学设计专家迪克和科瑞提出的.基本程序有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分析.分析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列出操作目标.确定测验项目的参照标准.确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材料.进行形成性评价.修正教学等九点,呈直线型。

7.过程模式:过程模式是由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教授肯普提出的。这一模式与目标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设计步骤是非直线型的,设计者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从整个设计过程的任代何一个步骤起步,向前或向后、灵活、实用,教学设计人员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有侧重地设计教学方案。 8.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它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9.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现的过程。它是教学设计最关键的环节,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败。 10.教学设施设计: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设计,一是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二是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11.教学评价设计: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运用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预期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合理设计教学评价,对于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都有着积极作用。 二、选择题 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起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美德”的传统,其基本主张是( ABC ) A.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 B.知识授受的教学过程 C.科目本位的教学过程 D.意义学习与非指导性学习 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基本主张有( ABD ) A.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 B.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 C. 师生关系的品质 D.程序教学的方法

教学设计基本步骤、过程及方法

教学设计基本步骤 1.教学对象:具体分析所选班的学生的基础、学习情况,及学生对本次课的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这次课学生可以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 2.教材分析:分析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对内容进行分层,哪些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是学生容易掌握,哪些内容较深,与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有哪些差距,学习的内容对学生有哪些实际的帮助。 3.教学目标:根据该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材的要求具体分析,设定本次课的教学目标,重点要突出技能目标(目标要实际、具体)。 4.教学重点、难点:突破教材,来确定学生在学习本次课时的重、难点知识点。 5.教学思路:为实现教学目标的而选择何种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 6.教学策略:能充分体现本次课的教学思路,在课堂教学中所采取的具体做法;对教学过程能有一定预测,并如何调控。 8.教学流程图:用图表的形式反映出本次课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 7.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相符,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二章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一、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 教学设计是综合多种学科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的学科,其主要理论基础有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理论和传播理论等,每一种理论都从不同的视野对教学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转引自何克抗等,2005),其中学习理论是四种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尽管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种类繁多,但通过对其理论基础(尤其是学习理论)进行认真分析,我

们认为,教学设计主要包括面向教师教的传统教学设计、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和“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三类。传统教学设计主要面向教师的教,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及知识点顺序; (2)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以便因材施教; (3)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方法、策略; (4)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教学媒体; (5)进行施教,并在教学过程中作形成性评价; (6)根据形成性评价得到的反馈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策略加以调整。 二、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地学,设计过程一般包括: (1)情境创设——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情境;? (2)信息资源提供——提供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源(教学资源),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 (3)自主学习策略设计——自主学习策略是引导学生自王学习、自主建构的内在因素,其作用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达到自主建构的目标; (4)组织协作学习——通过协作交流、思想碰撞、取长补短,深化学生的意义建构; (5)组织与指导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在建构知识意义的基础上,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发现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则在理论、方法和过程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上都兼取两者之长并弃其之短,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其设计过程主要包括: (1)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及知识点顺序; (2)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以便因材施教;

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七章教学(上) 一、本章教学目的: 1.理解教学概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3、重点掌握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的有关内容(传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问题/探究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 二、讲授第一节:教学概述 思考:什么是教学? ㈠教学的概念 广义的教学: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狭义的教学:指在一定的教育目的规范下,学校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思考: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智育、教学与自学关系如何? 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教学与智育: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两者等同。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流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教学与自学:教学还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自学相紧密联系。教学由教与两方面组成,其中,学既包括学生在教师的直接教授下的学习,也包括学生为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的预习、独立作业等自学活动,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能独立自主地自学。但是教学与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有严格的区别,后者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的学习,根本不同于教学中的预习、复习和作业。教学不包括这种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 ㈡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思考2:一个学期的学校工作就要结束了,甲学校的领导班子决定:为了照顾大家的积极性,从饭堂工人到教师,奖金一律平均分配;而乙学校的领导班子则决定:奖金有比例地向教师倾斜。你赞同哪一种做法?为什么? ⒈教学的地位 在学校教育中,教学处于主导地位。

如何撰写教学案例及举例分析

如何撰写教学案例及举例分析 一、什么是案例 (一)案例的含义 什么是案例呢?简单地说,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理查特(Richert,A.E)(美国的教育学者)说:“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故事”。 教学案例是一个富有深刻道理的实际故事,这个故事有背景、有冲突、有问题、有活动形式和结果;是师生围绕一个主要问题或主要任务,经过曲折多样的教学过程而取得显著效果及经验教训的一种发人深思的教学实例。 (二)案例的特征 ①真实性——案例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②疑难性——案例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事件;③典型性——案例必须是包括特殊和典型案例问题的故事;④浓缩性——案例必须多角度地呈现问题,提供足够的信息;⑤启发性——案例必须是经过研究,能够引起讨论,提供分析和反思。 二、教学案例与其他教学作品的区别 1、与教案和教学设计相比,教学案例是教师课后对教学过程的反应,写的是结果。而教案和教学设计是教师在课前完成的实施教学过程的“蓝本”。 2、与教学论文相比,教学案例在文体和表达方式上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一轮和说明;在思维方式上,是一个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通过对生动的教学“故事”的描述,通过对具体的学生、老师的心理感受的描述,反思、总结教学的利弊得失。 3、与教学实录相比,教学实录是对教学过程的完整描述,而教学案例是对教学情境作有选择的记录、描述和点评。 三、写教学案例的意义 每一位教师在其教育教学生涯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件,你可能会面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可能会面对一些学业成绩优良的学生;你也会在课内外教学活动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难题,有时会应对自如,有时也难免束手无策。诸如此类的事件,实际上都可以经过一定的思维加工,以案例的形式体现出来,成为大家共同探讨的对象。可以说,案例性事件在教学生涯中是层出不穷的,从你每天清晨跨进校门起到傍晚离开学校,都会有一些值得你回味的事例。

第七章语言的教与学

第七章语言的教与学 第一节第一语言习得 学生自学教材第十章。 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 学生自学教材第十一章。 第三节国外的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的方法可以分为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两大类。传统方法一般包括语法—翻译法和直接法两种;现代教学方法指20世纪中叶以来出现的诸如听说法、视听法、情景法、功能法、交际法、自然法等新的教学方法。 一、两种传统 自有外语教学以来, 就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法。一种是代表着学校教育正规性的语法—翻译法(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其特点是突出书面语言文字的教学和语言之间的对比与翻译, 强调语言学习的正规性和学术性。一种是起源于民间的直接法(the Direct Method), 突出口语教学, 旨在解决实际语言需要。作为学校外语教学的主要方法, 使用语法—翻译法教授现代语言的鼎盛时期是19世纪40年代到本世纪30年代这100年期间; 直接法始于19世纪80年代, 到本世纪20年代开始衰退。 传统的语文学(philology) 研究集中于书面语言的语法和修辞, 语法—翻译法的出现实际上最早用于教授古典语言(古希腊语和拉丁语), 后来随着现代语言学习的需要被引入现代语言的课堂。直接法在中世纪法语作为欧洲上层社会交际共同语时期就用于法语教学。到了19世纪, 倡导在学校中使用直接法的人物主要是法国人和英国人。19世纪末语音学建立, 语音学家加入这一行列。当时的语音学家如英国的Henry Sweet、德国的Wilhelm Vi?e?tor 和法国的Paul Passy 等都是参加教

学法改革的代表人物。1886年国际语音协会(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成立, 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够记录全世界语言的音标体系, 使语言教学成为一件简单易行的事。1882年Vie tor发表《语言教学必须从头开始》(Der Sprachunterricht muss umkehren) 一文, 批判语法—翻译法的弊端, 强调对于教师要进行语音学的培训。1899年Sweet发表《实用语言教学》(The Practical Study of Languages)一书, 首次提出语言教学的4个原则, 即: 严格筛选教学内容、严格控制教学内容、分项培养听说读写、循序渐进编排材料。 二、结构主义—行为主义的趋向 在一度作为外语教学大国的美国, 直接法占统治地位达50年之久, 直到1929年Coleman报告提出当务之急要解决阅读问题, 教学方法一度以阅读法取胜。后又因美国卷入世界大战的需要出现了“军队法(the Army Method)”, 并在战后演变为听说法, 即我们所熟悉的“听说领先”的原则。 本世纪40年代以后至70年代期间, 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和视听法(Audiovisual Approach)(又称口语法[Oral Approach]或情景法[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分别统领美英两大外语教学强国。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 英语成为世界第一通用语言, 英语教学成为美英两国的一大“产业”。同时也由于语言学、心理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为英语作为外语教学提供了理论和物质上的保证, 这两种教学方法比以往更强烈地体现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语言学方面,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听说法提供了大量的句型研究成果, 使教学中出现了句型训练的方法。在心理学方面, 行为主义为之提供了重复操练、语言即习惯等理论依据。在科学技术方面, 录音机的出现带来了语言实验室的诞生, 句型操练成为一种高度机械的练习。欧洲的描写语法为英语提供了比以往更为详尽的语言的用法描写, 为视听法进行词汇控制和语法控制提供了可靠保证。英国人更是充分利用典型的英国式幽默为教材配制了精美的漫画和幻灯片, 使外语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听说法把学生当做动物, 机械地进行习惯形成的操练, 常被人们批评为不人道。相比之下, 视听法更具人情味儿, 因此这一派的代表教材如《核心英语》(Kernel Lessons) 和《新概念英语》(New Concept English) 一被介绍到我国就大受欢迎, 经久不衰, 大大超过了人们对于《英语900句》(English 900) 的狂热程度。 三、社会—心理趋向 60年代以后, 随着语言学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人们对于语言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功能的认识逐渐加深, 不断进取的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又在探索新的教学途径。这主

第7章 教学上

第七章教学(上) 一、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包含以下几方面含义: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教学的主要作用是: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但是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结合,与生活实践加强联系才能充发挥作用。因此,应妥善地安排教学与其他教育活动,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全面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 (三)教学的一般任务 教学任务受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特性以及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制约。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教学的一般任务如下: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一般来说,知识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2、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智力,一般是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像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体力,主要指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学生的创造才能主要是指他们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晓的知识的能力。它是学生个人的求知欲望、进取心和首创精神、意志力与自我实现信心的综合体现。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二、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SPS案例复习过程

SPS最新案例:美国诉日本苹果案最终裁决: 2003年11月26日,WTO上诉机构(Appellate Body简称AB)发布公告,就美、日苹果贸易争端一案维持专家小组的判决,裁定日本违反相关贸易规则,并建议争端解决机构(Dispute Settlement Body简称DSB)要求日本履行其《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定》(简称《SPS协定》)日方所承担的义务。 本案的核心问题在于:日本对美国实施的技术壁垒是否超出了政府为达到保护人类、动物和植物健康的目的.而评价这些措施是否有足够的科学依据、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对保护健康是必要的、对来自不同国家的产品没有造成不合理的歧视。 案情回顾: 日本自1994年开始就对美国出口日本市场的苹果实施检疫限制措施,这些检疫限制措施包括:禁止进口美国发现有火疫病的果园所生产的苹果;对生产出口苹果的果园实施一年3次的火疫病例行检验;对500米缓冲区内发现火疫病的果园取消其出口日本的资格。 2002年4月18日,根据美国的要求,美、日双方举行磋商但未能取得令双方满意的成果。2002年6月3日,DSB成立专家小组。2003年7月15日,专家小组发布公告,就美国指控日本禁止美国苹果出口日本市场一案作出裁决,裁定日本违反了世贸组织《SPS 协定》,并建议争端解决机构要求日本履行该协定中日方所应承担的义务,取消对美国苹果的进口限制。 2003年8月28日,日本对DSB提出上诉,2003年11月26日,AB发布公告,维持专家小组判决;2003年12月10日,DSB通过了专家小组和AB对此案的判决。 《SPS协定》是1995年WTO成立时交成员方一揽子接受的协定之一,是WTO多边国际条约体系的组成部分。它确认了各成员国为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有权采取卫生与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并对成员国采取SPS措施的权利义务进行了规范,属于规范成员国技术性措施的协定。 为何认定日本违反《SPS协定》? 1.日本实施SPS措施无“科学依据” 《SPS协定》第2.2条确立了实施SPS措施最基本的义务,即要有“科学依据”。日本苹果措施案中,专家小组在依据该款分析日本是否是在无充分的科学依据下维持措施时,基于获得的信息,确立了以下事实: ·成熟、无症状的苹果的传染性没有确立,即成熟的,没有一点症状的苹果不可能被火疫病传染。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附答案)

第七章课程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关于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程”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B.课程与教材、学科的涵义相同 C.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 D.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 2.课程论研究的是()的问题。 A.为谁教 B.怎样教 C.教什么 D.教给谁 3.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是()。 A.克伯屈 B.杜威 C.卢梭 D.福禄培尔 4.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 A.柏拉图 B.毕达哥拉斯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5.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 A.课程分类 B.课程评价 C.课程实施 D.课程设计 6.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 A.杜威 B.叶圣陶 C.贾克森 D.苏格拉底 7.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 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 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C.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 D.接受课程和发现课程 8.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怀特海 B.杜威 C.布鲁纳

D.克伯屈 9.下列选项中,与现代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致的一项是()。 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分科化 B.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C.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D.重视个别差异 10.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具备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 A.读、写、画 B.读、画、算 C.画、写、算 D.读、写、算 11.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是()。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 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 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 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 12.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校课程 D.综合课程 13.从课程的任务来看,可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 A.社会中心课程 B.技能性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地方课程 14.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15.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16.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A.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 D.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17.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A.教学计划(课程计划)

个案工作简答题讲课稿

个案工作简答题

简答、论述 1、简述个案工作的含义包含哪些内容 答:1)个案工作是个别化的社会工作方法。2)个案工作的基本价值理念是尊重个性、承认人的价值和独特性。3)个案工作融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于一身。4)个案工作的服务对象是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5)个案工作需要动用资源。6)个案工作者能够同时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2、简述个案工作的本质特征 答:(1)个案工作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个案工作关系是角色与个性的互动;2)个案工作关系具有利益单向性特点;3)个案工作关系是专业的动态过程。(2)个案工作是一种信息沟通活动。(3)个案工作是一项助人自助的专业:1)帮专注恢复自主能力;2)在助人的过程中工作者得到成长。3、如何理解个案工作与心理咨询的区别 答:1)个案工作更强调对人的尊重、接纳的价值理念和关怀的情怀。心理咨询对咨询员的训练主要是专业技术层面的要求和个人健康人格的培养。2)个案工作更注重案主个人问题的社会成因。3)比较于心理咨询只限于咨询室内心理因素的探索与治疗,个案工作更强调运用资源。4)心理咨询只解决个人问题,个案工作更多了一些社会、政治责任。 4、如何理解个案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 答:1)个案工作秉持助人和服务的理念,思想政治工作基本立足于教育和改造的理念。2)个案工作关系是一种平等的专业关系,思想政治工作依赖于一种类似师生或上下级的行政关系。3)个案工作主要关注案主的心理层面,思想政治工作更多关注工作对象的意识形态层面。 5、简述个案工作中戈登的社会工作价值

答:1)个人应受到社会的关怀。2)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赖的。3)每个人对他都负有社会责任。4)每个人除了具有人类共同的需要外,每个人也是独特而异于他人的。5)民主社会的基本特质,在于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充分地实现,同时也假定了个人应通过社会参与而尽到其社会责任。6)社会有责任提供途径以消除自我实现的障碍,以便个人的自我实现得以完成。 6、简述社会工作伦理守则制定的原则 答:民主原则、价值原则、本土原则、应用原则、发展原则。 7、简述个案会谈的特点有哪些 答:概念:个案会谈是指个案工作中工作者与案主面对面有目的的专业谈话。 特点:1)会谈目的的明确性。2)会谈内容的选择性。3)会谈过程的计划性。4)会谈角色的规定性。5)会谈的非互惠性。6)会谈的非娱乐性。 8、简述个案会谈开始阶段的主要内容 答:1)表达对案主的接纳、同感和关怀。2)多倾听,鼓励案主充分表达。3)介绍机构的服务情况及个案工作的特点和功能。4)与案主订立专业关系5)帮助案主进入角色并明确自己的职责。 9、简述个案工作影响性技巧的主要内容 答:影响性技巧是指工作者通过影响案主,使其从新的角度或层面理解问题或采取其他方法解决问题的技巧。影响性技巧主要有提供信息、自我披露、建议、忠告和对质。1)提供信息是指工作者基于专业特长和经验,向案主提供所需要的知识、观念、技巧等方面的信息。2)自我披露是指工作者选择性地向案主披露自己的亲身经验、处事方法和态度等,从而使案主能够借鉴他人的经验作为处理自己问题的参考。3)建议是指工作者对案主的情况、问题有所了解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