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年大纲28052江苏自考儿童发展

2014年大纲28052江苏自考儿童发展

2014年大纲28052江苏自考儿童发展
2014年大纲28052江苏自考儿童发展

高纲1472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28052儿童发展

南京师范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I、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

《儿童发展》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设置该专业课程的自学和考试,是为了培养和检验自学考试者对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理论的掌握,以及将儿童发展心理学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应用能力。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课程内容以阐述个体心理的发展为主线,以认知和社会化为维度。在深刻理解个体心理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将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研究相结合,不仅介绍关于儿童心理发展模式、原因及机制方面的研究,而且也提出了一些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将儿童发展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标要求是: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这一学科的基本框架;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了解儿童所处的生态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1.通过对总论部分的学习,了解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发展历史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2.通过对认知和语言的发展部分的学习,了解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以及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的早期研究,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此外,还要了解儿童认知研究的最新进展,如信息加工理论和儿童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性研究。了解儿童语言与智力的发展。

3.通过对情绪、个性的社会化部分的学习,了解儿童情绪的发展、个性的发展模式和影响因素,了解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了解儿童交往的发展和道德的发展情况。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导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发展历史及课题来源,明确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掌握儿童发展心理学上常见的几种方法,对儿童发展心理学有一个初步的整体认识。

[学习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内涵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

第二节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一、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四、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

五、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

六、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第三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回顾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二、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三、中国儿童心理科学的发展历程

第四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考核知识点]

1.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内涵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题来源。

4.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存在的三个阶段。

5.西方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回顾。

6.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考核要求]

一、概述

1.识记: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儿童发展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2.领会: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应用:能够根据儿童心理研究的问题的三个来源选择自己做儿童心理研究的问题。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1.识记: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存在的三个阶段及其各阶段理论的要点。

2.领会: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关于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等基本理论问题的基本内容。

3.应用:通过对遗传和环境的争论存在的绝对决定论、共同决定论及相同决定论等理论的比较,认识关于遗传和环境的关系的理论的发展趋向。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回顾

1.识记: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领会: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的三个时期及代表性理论、中国儿童心理科学的发展历程。

四、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识记:横向研究的概念、纵向研究的概念、跨文化研究的概念。

2.领会: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跨文化研究三种研究方法各自的特点。

3.应用: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的比较分析、一些研究课题使用的研究法及这样选择的理由。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生物遗传的过程,胎儿的发育过程以及保证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明确儿童身体、脑和神经系统及动作的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明确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从儿童心理发展伊始就纠缠在一起,共同影响着儿童心理的发展。

[学习内容]

第一节生命的开始与遗传基因

一、染色体、DNA和基因

二、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三、有丝分裂和细胞增殖

四、蛋白质的合成

五、显性和隐性基因

六、遗传疾病

第二节胎儿的发展与先天素质

一、胎儿的发育过程

二、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

第三节儿童身体、脑与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身体的发展

二、儿童大脑和神经的发展

第四节儿童动作的发展

一、动作发展的规律

二、动作发展的阶段

三、动作发展的训练

[考核知识点]

1.生命的遗传过程。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相互关系。

3.遗传疾病的一般产生原因

4.胎儿的发育过程。

5.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

6.儿童身体的规律与特点。

7.脑与神经系统的发展的一般规律。

8.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9.儿童动作技能的训练和掌握。

[考核要求]

一、生命的开始与遗传基因

1.识记:染色体的概念、DNA的概念、基因的概念、受精作用的概念、DNA的生成方式、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碱基互补原理的概念、减数分裂的概念、等位基因的概念、显性基因的概念、隐性基因的概念、基因突变的概念、染色体异常的概念。

2.领会:生命的遗传过程、受精作用、蛋白质是生命的基本物质、显性和隐性基因在遗传中所起的作用、几种遗传疾病的成因。

二、胎儿的发展与先天素质

1.识记:胎儿的发育过程经历的几个时期。

2.领会: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

三、儿童身体、脑与神经系统的发展

1.识记:儿童的生长四个显著的时期、头尾原则的概念、近远原则的概念、足趾反射、抓握反射、游泳反射、惊跳反射、强直的颈反射。

2.领会:儿童大脑和神经的发展的一般规律、脑的反射的意义。

四、儿童动作的发展

1.识记:动作发展的规律、动作发展的阶段、成熟早期年龄的概念、常模年龄的概念、成熟晚期年龄的概念。

2.领会:手的动作的发展、动作和动作技能的掌握对婴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3.应用:根据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动作训练的最佳时机的选择。

第三章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婴幼儿感觉及知觉的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明确针对婴幼儿不能充分使用言语表达这一特点而使用的一些特殊的研究方法。

[学习内容]

第一节婴幼儿感觉的发展

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

二、视觉的发展

三、听觉的发展

四、嗅觉的发展

第二节婴幼儿知觉的发展

一、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的发展

二、对色、形两维的感知

三、空间知觉

四、时间知觉

五、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考核知识点]

1.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

2.婴幼儿视觉的基本发展状况。

3.婴幼儿听觉的基本发展状况。

4.婴幼儿知觉的发展。

5.关于婴幼儿感觉发展的一些经典实验:如视崖实验、鲍厄研究婴儿视觉世界的方法、范茨研究婴儿形状知觉的实验设计等等。

6.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考核要求]

一、婴幼儿感觉的发展

1.识记:反射行为的概念、定向反射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的概念、视觉偏爱的概念、视敏度的概念、视觉恒常性。

2.领会: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婴幼儿视觉及听觉的基本发展状况、婴幼儿嗅觉的发展情况。

二、婴幼儿知觉的发展

1.识记:空间知觉的概念、视觉恒常性的概念、深度知觉的概念、方位知觉的概念、观察与观察力的概念、时间知觉的概念。

2.领会:儿童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的发展、儿童色形两维感知的发展、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的发展特征;视崖实验;范茨研究婴儿形状知觉的实验设计;儿童左右概念的发展情况;幼儿观察力初步形成的具体表现的四个方面。

3.应用:能根据儿童观察力的发展规律,观察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第四章儿童认知发展:传统研究的视角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机能模型与发展模型,掌握皮亚杰关于认知各阶段的特点,了解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对儿童心理发展领域做出的贡献及其不足;了解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与儿童认知发展的关系,了解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掌握最近发展区理论,尝试将维果茨基的心理研究应用于教育实践;了解布鲁纳关于表征模式、语言发展与儿童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尝试将布鲁纳的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

[学习内容]

第一节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

一、皮亚杰的认知机能模型:同化——顺化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模型:同化——顺化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四、皮亚杰理论所面临的挑战

五、对皮亚杰理论的简评

第二节维果茨基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

一、社会文化理论与语言发展

二、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

四、维果茨基的研究在教育中的应用

五、对维果茨基研究的简述

第三节布鲁纳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

一、布鲁纳的建构主义观

二、表征模式与认知发展

三、语言发展与认知发展

四、布鲁纳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五、对布鲁纳研究的简述

[考核知识点]

1.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机能模型与发展模型。

2.皮亚杰对思维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发展阶段的特征。。

3.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高级心理机能学说。

4.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5.布鲁纳的表征模式、语言发展与认知发展

6.布鲁纳的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一、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机能模型与发展模型。

[考核要求]

一、皮亚杰的认知理论

1.识记:皮亚杰的各思维发展阶段的名称、发生认识论、自我中心、前运算、心理表征、守恒、可逆性、传递性、的概念。

2.领会:皮亚杰的各思维发展阶段的特征、同化和顺化的作用、同化和顺化的关系、儿童掌握各种守恒的次序,运算的含义。

3.应用:分析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贡献与不足之处,分析皮亚杰的经典实验。

二、维果茨基的认知理论

1.识记:维果茨基的符号工具、初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概念。

2.领会:思维与语言发展的阶段,最近发展区理论。

3.应用:分析维果茨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运用。

三、布鲁纳的认知理论

1.领会:布鲁纳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论。

2.应用:布鲁纳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运用。

第五章儿童认知发展:研究新进展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个体从环境中获取信息时所用的基本的信息加工技能,以及记忆中信息被操作、加工和组织的方式。了解西格勒的特定任务信息加工分析,了解儿童记忆发展,了解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研究、儿童数能力的发展,并学习把这些基本理论运用于实际工作。

[学习内容]

第一节儿童期的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理论

一、信息加工理论的一般观点

二、西格勒的信息加工理论:特定任务的信息加工分析

三、儿童记忆的发展研究

四、信息加工研究简评

第二节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性研究

一、心理理论的发展研究

二、儿童数能力的发展

三、关于领域特殊性研究的评价

[考核知识点]

1.记忆的信息加工流程图。

2.西格勒的天平秤任务。

3.儿童记忆的发展。

4.心理理论的发展研究。

5.儿童数能力的发展。

[考核要求]

一、信息加工理论

l.识记:记忆的信息加工流程图,婴儿的记忆,元记忆,。

2.领会:西格勒的天平秤任务,记忆策略的典型发展过程,知识对记忆的影响。

3.应用:元记忆与记忆的关系,记忆容量、利用策略的能力与知识的关系。

二、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性研究

1.识记:心理理论,错误信念任务,心理理论发展的理论,儿童数能力。

2.领会:儿童对错误信念的认识,儿童的数值推理原则。

3.应用:儿童计数原则的实际运用。

第六章儿童语言的发展

[学习内容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个体获得语言的整个发展过程,包括语音发展、词汇发展、句子发展、语用技能的发展,理解儿童语言获得理论,了解各派理论的合理观点及存在的问题。

[学习内容]

第一节语音发展

一、语音知觉

二、语音产生

第二节词汇发展

一、儿童词汇的增加

二、儿童早期词汇使用的扩大和缩小

三、儿童对几种词类的掌握

第三节句子发展

一、句子的产生

二、句子的理解

第四节语用技能的发展

一、选择和调节

二、会话和连贯

第五节语言获得理论

一、学习论

二、先天论

三、相互作用论

[考核知识点]

1.儿童语音的发展。

2.儿童词汇的发展。

3.儿童句子的发展。

4.儿童语用技能的发展。

5.学习论、先天论、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三种语言获得理论的内容。

[考核要求]

一、语音发展

1、识记:反射性发声,牙牙学语。

2、领会:儿童的语音规则。

二、词汇发展

1.领会:

1)儿童在使用词的过程出现的词义扩张的表现、儿童在使用词的过程中出现的词义缩小的表现。

2)儿童使用形容词发展过程的特点、儿童对时间词的理解、儿童对人称代词的理解的发展、幼儿对物量词的使用状况。

2.应用:能够从实践中找出支持本节理论的实例。

三、句子发展

1.识记:不完整句的概念、单词句的概念、电报句的概念、事件可能性策略、词序策略、非语言策略。

2.领会:儿童理解句子与使用句子的特点,儿童句子理解策略。

3.应用:能够从实践中找出支持本节理论的实例。

四、语用技能的发展

1.领会:儿童语用技能的选择与调节、会话和连贯。

2.应用:能够从实践中找出支持本节理论的实例。

五、语言获得的理论

1.识记:语言获得装置的概念。

2.领会:学习论、先天论、相互作用论三种语言获得理论的内容。

3.应用:学习论、先天论、相互作用论三种语言获得理论的对比。

第七章儿童智力的发展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关于智力的一般理解,理解几种主要的智力理论;明确智力的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及智力发展、变化的因素分析,知道智力发展存在的个别差异;懂得智力测验的基本性质,知道几种常见的智力测验。

[学习内容]

第一节智力的一般概念

一、智力的定义

二、智力的理论

第二节智力的发展

一、智力的成长曲线

二、智商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三、智力发展的差异性

四、影响智力的因素

第三节智力测验

一、智力测验的条件

二、著名智力测验介绍

二、使用智力测验的注意事项

[考核知识点]

1.对智力的一般理解及智力的一般理论。

2.智力的稳定性、可变性、差异性

3.智力的生长曲线及影响智力的因素

4.四种常见的智力测验。

5.智力测验的条件及使用智力测验的注意事项。

[考核要求]

一、智力的一般概念

1.识记:智力、一般因素,特殊因素。

2.领会:二因素说、瑟斯顿七因素说、吉尔福德的三维智力结构理论、三元智力理论、智力的PASS模型。

3.应用: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践应用。

二、智力的发展

1.识记:智商、智力的成长曲线。

2.领会: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影响智力的因素

三、智力测验

1.识记:智力测验、几种常见的智力测验的名称。

2.领会:智力测验的条件、四种常见智力测验的内涵、使用智力测验的注意事项。

第八章儿童情绪的发展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状况及几种儿童情绪获得的理论假设,理解早期情绪对后期的社会行为有什么影响,明确儿童道德感、理智感及美感等高级情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这些高级情感对儿童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的意义,掌握对儿童一些消极的情绪加以克服的方法,并学习把这些理论用于实际工作。

[学习内容]

第一节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

一、情绪的功能

二、情绪的分类

三、情绪的组成成分

四、情感智力和健康情绪的特征

第二节儿童情绪的发展

一、婴儿的情绪

二、幼儿的情绪

三、小学生的情绪

四、青少年情绪

五、儿童害怕的发展与克服方法

第三节儿童情绪的获得

一、学习理论

二、知觉再认理论

三、社会认知理论

[考核知识点]

1.情绪的功能与分类

2.情绪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3.情感智力和健康情绪的特征

4.婴儿的情绪表达、情绪识别、情绪体验与情绪调节

5.幼儿、小学生、青少年情绪

6.儿童害怕的发展与克服方法

7.学习理论、知觉再认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这三种情绪获得理论的基本内容。

[考核要求]

一、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

1.识记:情绪的概念、情绪的组成成分、情感智力、情绪能力。

2.领会:情绪的功能、情绪的组成成分相互之间的关系

3.应用:健康情绪的特征与培养

二、儿童情绪的发展

1.识记:怯生的概念、对抗性条件作用的概念、系统脱敏法的概念、模特塑造法的概念、认知疗法的概念。

2.领会:婴儿的情绪表达、情绪识别、情绪体验与情绪调节,影响婴儿怯生的因素、儿童害怕发展的年龄特点,克服害怕的几种方法。

3.应用:害怕的预防及运用所学方法帮助儿童克服害怕。

三、儿童情绪的获得

1.识记:情绪的社会适应力。

2.领会:学习理论、知觉再认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这三种情绪获得理论的基本内容;希伯对黑猩猩所作的经典实验。

第八章儿童个性的发展

[学习内容和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两个对儿童发展有影响的个性理论,理解影响儿童形成不同个性的生物学因素及家庭这个社会化动因对儿童个性形成的影响,明确作为个性组成部分的自我意识是如何发展的,初步学习在实际工作中正确看待儿童个性的发展和差异,并对儿童个性形成和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积极主动的影响。

[学习内容]

第一节儿童个性发展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三、心理测量关于人格特质的理论

四、社会学习理论

第二节个性形成的生物学因素

一、最初的个性或气质。

二、体貌与体格的影响

三、成熟速率的影响

第三节个性发展的社会化动因——家庭

一、个性发展与社会化过程

二、家庭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三、家庭的物理环境

四、电视和因特网的影响

第四节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学龄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考核知识点]

1.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3.对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比较。

4.个性形成的生物学因素。

5.儿童最初呈现的个性或气质类型。

6.个性发展的社会化动因——家庭。

7.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考核要求]

一、儿童个性发展的理论

1.识记:个性的概念、自居作用、恋母情结、恋父情结、自我同一感、同一感危机、同一性拒斥、同一性混乱。

2.领会:顺利实现同一感的关键、影响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的主要内容、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3.应用:对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比较和简评;针对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谈一谈父母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帮助儿童发展的个性。

二、个性形成的生物学因素

1.识记:儿童最初呈现的个性或气质类型

2.领会:最初的气质、体貌体格以及成熟速率是怎样影响人的个性发展的。

三、个性发展的社会化动因——家庭

1.识记:父母教养类型及其特征、家庭的物理环境的概念、家庭结构。

2.领会:家庭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主要场所、父母教养行为与儿童个性发展的关系、针对父母教养行为与儿童个性发展进行的研究、离异家庭的儿童的表现、父母离婚对儿童心理发展造成的影响、家庭结构同儿童个性发展的关系。

3.应用:能结合所学理论谈谈你认为电视对孩子个性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

四、自我意识的发展

1.识记:自我意识、假想观众、个人寓言、自我的分化。

2.领会: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学龄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第九章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学习内容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儿童性别定型化的过程,理解男女儿童存在的性别差异,明确形成这些差异的各种原因,对双性化人格引发的讨论有所了解,将本章所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教师对儿童性别定型化能够产生的影响。

[学习内容]

第一节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一、性别定型化的几个基本概念

二、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性别差异产生的因素

一、性别差异的表现

二、性别定型化理论

三、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四、父母、教师、同伴和媒体对儿童性别差异的影响

五、双性化与无性教育

[考核知识点]

1.儿童性别定型化的过程。

2.性别定型化的几种理论。

3.生物学因素对性别差异的影响。

4.现代心理学对儿童性别定型化的研究的三个显著变化。

5.性别差异产生的社会因素分析。

6.双性化与无性教育。

[考核要求]

一、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1.识记:性别、性别角色、性别同一、性别角色同一、性别定型。

2.领会: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二、性别差异产生的因素

1.领会:性别差异的表现、性别定型化的几种理论、生物学因素对性别差异的影响、双性化与无性教育、父母、教师、同伴和媒体对儿童性别差异的影响。

2.应用:将本章所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谈谈自己作为教师对儿童性别定型化能够产生的影响。

第十一章儿童交往的发展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儿童早期与照料者之间形成的关系的性质及类型,理解不同亲子依恋类型形成的原因和几种关于依恋的理论,明确同伴对于儿童交往发展的意义及同伴关系发展的模式,进一步明确如何提高儿童的交往技能,学会将本章的知识初步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学习内容]

第一节依恋:最早出现的关系

一、依恋的含义和发展过程

二、依恋的测量和类型

三、依恋的理论

四、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第二节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一、同伴的作用

二、同伴关系的发展

三、社会交往技能的学习

第三节游戏与交往技能

一、游戏的理论

二、游戏的种类

三、游戏的作用

[考核知识点]

1.依恋的含义与发展的过程。

2.婴幼儿依恋的不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3.依恋形成理论的基本内容。

4.哈洛的罗猴实验的主要过程和结论。

5.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6.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7.同伴在儿童社会化进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8.游戏与交往技能的关系。

9.几种主要的游戏理论的基本内容。

10.社会交往的技能训练。

[考核要求]

一、依恋

1.识记:依恋的概念、印刻、皮肤饥饿。

2.领会:依恋发展的过程、婴儿的依恋行为表现得最明显的情景、婴幼儿依恋的不同类型的

特征以及形成原因、依恋形成的习性学理论的基本内容、依恋形成的心理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依恋形成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依恋形成的认知理论的基本内容、哈洛的罗猴实验的主要过程和结论。

3.应用:根据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促进生活中婴幼儿安全依恋的形成。

二、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1.识记:观点采择、同伴、同伴地位、假想的伙伴友谊。赛尔曼将友谊发展分为的五个阶段、同伴地位的划分标准、赛尔曼将角色采择分为五个阶段。

2.领会:同伴在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

3.应用:通过学习本章社会交往的技能训练技术,初步学习帮助学生提高社会交往技能。

三、游戏与交往技能

1.识记:按社会化程度对儿童游戏进行的分类、创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

2.领会: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想象性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儿童想象性游戏的发展规律。几种主要的游戏理论的基本内容。

3.应用:在日常实践中,通过游戏观察并培养儿童的交往能力。

第十二章儿童道德的发展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两种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理论,理解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及儿童节、道德行为的培养训练,明确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过程,掌握儿童的自我控制的测量问题。

[学习内容]

第一节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二、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第二节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

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二、道德行为会依情境而变化吗

三、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四、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第三节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

一、道德情感的三种形式

二、良心与道德的内化

三、移情

四、羞愧感

第四节儿童的自我控制

一、自我控制的测量

二、自我控制的训练

三、自我控制度

[考核知识点]

1.皮亚杰对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意识的发展情况的研究。

2.皮亚杰对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执行的发展情况的研究。

3.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4.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5.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道德判断转化的因素。

6.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7.控制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方法。

8.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

9.自我控制的几种训练方法。

10.自我控制的测量。

[考核要求]

一、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

1.识记: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道德行为、他律道德、自律道德、道德行为规范主要包括的两个方面、儿童的道德认知包括的方面、谈话法。

2.领会:皮亚杰对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意识的发展情况的研究、皮亚杰对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执行的发展情况的研究、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道德判断转化的因素、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研究方法。

二、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

1.识记:观察学习的概念、替代强化的概念、自我强化的概念、攻击性行为的概念、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2.领会:控制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方法、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3.应用: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用于实际工作,发展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三、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

1.识记:道德感、移情、羞愧感。

2.领会:儿童道德情感的三种形式、良心与道德的内化、移情的认知成分与情感成分。

四、儿童的自我控制

1.识记:延缓满足的概念、自我控制的几种训练方法、弹性儿童的概念、自我控制度的概念。

2.应用:初步学习应用本章的自我控制训练技术对儿童进行自我控制训练,培养学生适宜的自我控制度。

第十三章儿童发展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常见问题,理解儿童攻击行为、退缩行为的产生原因、发展过程、性别差异、训练方式。了解儿童与学业有关的注意和焦虑,了解儿童和青少年逆反,儿童说谎。了解青少年、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关系,了解青少年自杀和抑郁。

[学习内容]

第一节攻击与退缩

一、攻击行为

二、人际退缩

第二节与学业有关的问题——注意和焦虑

一、注意力

二、焦虑

第三节儿童和青少年逆反

一、第一逆反期——幼儿期

二、第二逆反期——青春期

第四节说谎

一、儿童说谎的发展研究

二、心理理论——儿童说谎的心理成熟水平

三、儿童说谎的原因

四、对儿童的说谎行为进行教育的建议

第五节青少年、计算机与互联网

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积极作用

二、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担忧

三、对青少年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管理和控制

第六节青少年抑郁和自杀

一、青少年抑郁

二、自杀

三、青少年自杀预防和干预

[考核知识点]

1.攻击与退缩。

2.注意和焦虑。

3.儿童和青少年逆反。

4.儿童说谎的发展研究。

5.青少年、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关系。

6.青少年抑郁和自杀。

[考核要求]

一、攻击与退缩

1.识记:攻击行为、人际退缩

2.领会:理解儿童攻击行为、退缩行为的产生原因、发展过程、性别差异、训练方式。

二、注意和焦虑

1.识记:考试焦虑

2.领会:焦虑与作业水平的关系、与考试焦虑水平相关的因素

3.应用:结合各年龄段儿童注意发展特点进行注意力培养,如何降低考试焦虑。

三、儿童和青少年逆反

1.识记:逆反。

2.领会:幼儿逆反的表现、青少年逆反的原因。

3.应用:如何面对逆反的幼儿,如何对青少年逆反进行积极引导。

四、儿童说谎的发展研究

1.识记:说谎

2.领会:理解说谎认知与说谎行为的关系,儿童说谎的成因。

3.应用:对儿童的说谎行为进行教育。

五、青少年、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关系。

1.识记:网络成瘾。

2.领会:网络成瘾的六个特征。

六、青少年抑郁和自杀。

1.识记:青少年抑郁、自杀。

2.应用:如何预防青少年抑郁和自杀。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三版)》,刘金花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第一版。

完整word版,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笔记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概述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从狭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比较动物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代表性心理,研究动物种系心理发展的图景与规律;比较处于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各民族的心理,研究人类种系心理发展的历史轮廓和规律,以及研究人类一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个体发展心理学。 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围,不同于常识所称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从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 行为模式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它既包括外显的行为特质,也包含内隐的心理特征。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对心理发展原因和机制的揭示,不仅有助于我们构建有关心理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好地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使我们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培养与干预具有了科学的依据。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尽管心理发展遵循相同的模式,必须注意到发展的个体差异是巨大的:不仅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各不相同,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也不相同。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遗传的作用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充分体现了,环境则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施加影响。儿童生活的环境各种各样,这些环境因素也被视为儿童行为的生态圈。在这些生态环境中,儿童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分别是家庭、学校和社区。 就家庭而言,父母的养育方式、文化水平与职业状况、父母个性、亲子关系的质量、家庭类型(完整家庭还是单亲家庭)、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等是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班级凝聚力、教师的教学与管理方式等,对不同的儿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社区环境方面,邻里关系、社区文化娱乐设施、社区社会支持体系等是较为重要的环境变量。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模式,测量和解释发展的个别差异,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儿童顺利地度过每个发展阶段,帮助儿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或暂时的障碍。 例如,通过对儿童早期依恋现象的探讨,提出有助于儿童形成安全依恋的有效方法。 通过对学龄初期儿童认知与行为特点的探讨,可以提出培养儿童注意力集中、行为自我控制的有效手段,从而减少儿童的多动行为三、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 (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 (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 (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一、个性形成的开始 (一)个性的概念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 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主要看他的言行表现,而在 言语和行为两者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独特性 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个性特点,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但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在 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每个人的个性是不同于他人的,而对于同一个民族、同一性别、同一个年龄段的人 来说,个性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心理都有一些比较普 遍的特点。因此,个性是独特性和共同性的统一。 4.个性的社会性 在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中,个性的本质方面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个性特征的形成,和一个人所处 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其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个性具有社会性,但个性的形成离不开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给 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因素使这一可能变成现实。因此,个性是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统一。 (三)个性的结构 1.个性倾向性系统 个性倾向性系统包括需要与动机、兴趣、志向、世界观等要素。它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动力因素,决定着一 个人的活动倾向性、积极性,集中地体现了个性的社会实质。个性倾向性系统是构成个性的核心。 2、自我意识系统 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 3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个性心理特征系统是个性独特性的集中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心理成分。性格是个性最核心的特征,反映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性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以及与周围人或物的关系的意 识。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个体是把认识的目光对着自己,这时的个体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自我 意识的成熟标志着幼儿个性的成熟。 自我意识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分离感和稳定的同一感。分离感是指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在身体和心理的各方面都是和他人不同的;稳定的同一感是指一个人知道自己是长期的持续存在的,不管 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不管自己有了什么新的特点,都能认识到自己是同一个人。 (三)幼儿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 自我评价就是一个人在对自己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评价;自我体验是一个人通过自我的评价和活动产生 (二)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儿童由1岁前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到知道手脚是自 己身体的一部分,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式,即自我感觉阶段。 2.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孩子会叫妈妈,表明他已经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了。更重要 的是,孩子在15个月以后已开始知道自己的形象。 3.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掌握代词“我”是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能准确使用“我”来表达愿望时,这标志着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 4.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岁后)。婴幼儿在知道自己是独立个体的基础上,逐渐开始对自己的简单的 评价;进入幼儿期,孩子的自我评价逐渐发展起来,同时,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已开始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概述

第一章发展理论概述 在讲发展理论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才可称为发展,发展理论研究些什么东西;学发展理论又有什么用。抓住了这些,学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本章将详细为您介绍这些内容。 发展的含义:获得新结构或引起心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发展包括三个要素: 1、发展是一个在个体内部进行的变化; 幼儿从外面进入教室。幼儿发展了吗? 2、这种变化是连续的、稳定的; 当你从明处走入暗处,视网膜上的光化学物质会发生变化,使视觉感受性 大大提高,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暗适应。反之,从暗处走入明处,又会发生 过程相反的明适应。这种内部变化是为了重建机体的正常平衡,其最终结 果是回复到原先的状态。这不能称为发展。 思考:具有可逆性的周期变化可称为发展吗?(否) 所有内部变化都是发展吗?(否) 3、发展最终导致结构性改变(如获得一个新结构或由一个旧结构演变为一个新结构) 发展理论的作用 人类的科学史已经证明,科学不是事实的单纯积累。只有当事实被整理成一个概念体系时,才能变成有用的知识。这个概念体系就是理论。那你想过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理论吗?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有什么作用吗?

1.组织信息 我们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每天工作在第一线,与幼儿生活在一起,对学前儿童的行为特征、兴趣、游戏内容、生活规律都有丰富的经验。如果我们不去总结、概括这些经验,那么,它们永远是个人的感受,既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只有把这些感性经验纳入一定的理论框架,用一定的理论指导去整理、分析、归纳,才能形成理性认识,才能从纷繁、零散的事实中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正确地认识事物、解释现象、预测趋势。概而言之,达到科学的"解释"功能。所谓解释,就是把一些现象归纳到一个理论体系之中的过程。这就是发展理论的第一个作用:组织信息。 通俗地讲,你所掌握的大量事实,就好比拥有大量的砖头瓦片。砖头瓦片并不具备房屋的功能。只有当你根据蓝图将砖瓦搭成一定的结构才能充当房屋的主人。建筑蓝图就是理论,没有它,无论你占有多少材料,也只是一个"无房户"。 2.指导研究 理论的第二的功能是指导研究。理论能启发思考、指导观察和产生新信息。 幼教工作者具有从事学前儿童心理和教育研究的独特条件。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幼教工作者都能开展真正的科学研究。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她们没有科研的兴趣,也不是缺乏科研的条件或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她们缺乏一个用以指导科研的明确理论。没有理论指导,就提不出问题、提不出假设、甚至也看不见事实,更谈不上分析综合了。 爱因斯坦说:"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着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这就是说,凡是要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必须选定一个理论,并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从事具体的资料收集(如观察、实验等),然后,又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分析、整理和解释资料,证实或修正假设。因此,理论具有指导研究的功能。 理论的分类 提示: 理论的分类是介绍有关理论的几种形态。无论哪一种理论形态,都是理论与资料(数据)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对于这一内容,只需稍作了解,无须深究。 1、模型 (例如:记忆流程图:瞬间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期末复习介绍(文本

(2010.06.1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期末复习介绍(文本) 建华:各位老师,今晚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进行一下梳理,并就各章容进行必要的举例,便于大家组织课程期末复习。 伍康:请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期末复习方向是什么?谢谢! 建华:伍老师:你好! 为了使学生能有一个较明确的课程复习容,我将对课程各章节知识点进行梳理,前四章的已挂在第一次教学活动(文本)中,今晚将对后面的章节进行梳理。 建华:不知学生对已前这种复习方法感觉如何?以前是以综合练习的方法揭示各个知识点的。 伍康:老师,对不起,刚才没看到你的回复。收到。 邓红红:老师,晚上好! 我觉得以章节为单元进行复习还是比较有条理的,学生能够根据日常的学习顺序进行梳理,容易理解和接受! 伍康:同意邓老师的看法。另外,想请教老师在备课中有没好的或查找资料的方法推荐呢?建华:中国学前教育,各相关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网以及中知网都是很好的,建议大家可以去看看,CNKI学术期刊网是收费的,不知你们当地可否免费进?以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章可以出来很多最新的研究材料。 建华:2010春试题类型介绍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四、论述题(每小题16分,共16分) 五、案例分析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邓红红:老师,能否简要说一下答题思路!谢谢! 建华:简答题简要回答述性知识点即可,论述题除阐明观点外,还需要对此做必要的解释,分析题之类的需要根据材料容按要求回答,阐明观点,分析原因,提出措施等。详细说明也可参见前几期的说明。 建华:中国学前教育,各相关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网以及中知网都是很好的,建议大家可以去看看,CNKI学术期刊网是收费的,不知你们当地可否免费进?以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章可以出来很多最新的研究材料。 建华:各章节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 1.考核的知识点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考核要求 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学;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实证研究法;横向研究;纵向研究;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理解:关键期的概念;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各自的优缺点。 各种题型举要:

《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重点·打印版

<目录> 【简答题】 1.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阶段+代表人物)p8 2.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p10 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含义+优缺点)p30 4.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p55 5.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p62 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p86 7.儿童使用形容词的发展过程有何特点p132---新的内容(7.儿童话语发展特点p133) 8.简述“单词句”(含义+特点)p135 9.句子的理解策略有什么P138 10.语言获得相互作用论的主要观点(Piaget)p146 11.良好的情绪或健康的情绪的特征p173--新的内容 12.情绪发展的总趋势p182 13.影响怯生的因素(定义+影响因素)p183 14.玛西娅的同一性发展理论p221 15.性别恒常性(性别一致性)发展要经历的三阶段p225 16.什么是依恋(定义+类型)p243 17.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p252 18.缪勒和白莱纳把婴儿同伴相互作用划分为三阶段(同伴的作用)p256 19.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三阶段p274 20.儿童观察力发展的大致趋势p75(老师补充的) 21.思维(认识)的起源发展p78 22.儿童话语发展的特点p123(老师补充的) 【论述】 1.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阶段+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对教育的启发)p8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含义+优缺点)p30 3.“视崖”实验(目的+结果+结论)p76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评价p93)p86 5.论述皮亚杰对人类思维的起源、结构和机制的看法,以及你对该理论的评价。(老师补充的) 6.语言获得理论(有什么+代表人物+观点)p144 7.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区别p196 8.论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阶段”p197 9.简评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p200 10.影响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p202 11.论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p274 12.柯尔伯格(Kohlberg)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名称+特点)p277 【简答题】 1.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阶段+代表人物)p8 这场争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绝对决定论:争论的双方把遗传与环境完全对立起来。或者是强调遗传决定发展,完全否定环境的作用;或者是环境决定发展,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 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 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2)共同决定论:既承认环境影响,又承认遗传的影响。 斯腾——遗传与环境的“辐合论”; 鲁克森伯格——遗传与环境的作用论; 格塞尔——成熟优势论。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与学习。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在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这就是成熟-学习原则。该理论主要来自于双生子研究。 3)相互作用论:在共同决定论的基础上,一些心理学家进一步分析了遗传与环境两个因素的关系,提出了相互作用论。代表人物有:皮亚杰、阿纳斯塔西、沃纳、瓦龙和苏联的维列鲁学派的心理学家。 2.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p10 (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含义+优缺点)p30 1)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优点:时间短、取样大;取样大,材料更具代表性;时间短,不易受时代变迁而带来的影响。 --缺点:由于被试的取样是来自不同年龄点的不同个体,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故不能确切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 2)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以探究某个心理特质随年龄变化的发展规律或特点。 --优点: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 --缺点:被试的代表性问题。由于纵向研究历经的时间长、耗资多,选择的被试不可能像横向研究那样数量大;被试的流失影响取样的代表性;可能使被试产生厌烦情绪和学习效应;长期的纵向研究还可能受时代变迁和家庭环境变化的影响。 3)聚合交叉设计:结合横向和纵向的设计方法对不同组群进行多次观察或测量。 --优点:能够区分年龄效应,组群效应和测量时间效应,确

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重点

一、绪论 1、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儿童动作、语言、思维、记忆、情感等心理发展的规律。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2、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1、遗传决定论:心理发展由遗传基因所决定,其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与暴露的过程。代表人物:高尔顿、主张复演说的霍尔评价:片面强调遗传,忽视后天环境的作用。 环境决定论(观点: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代表人物:华生:心理发展就是形成刺激反应链斯金纳:外在的强化来塑造和改变评价:片面强调环境的作用 共同伦决定:心理发展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斯腾:心理发展是内在素质和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格塞儿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 评价:只是把遗传和环境简单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折中调和。 相互作用论皮亚杰。主要观点: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这就是说,有时遗传可以影响或改变环境,而环境也可以影响或改变遗传。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3、关键期的概念、“印刻”现象,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格塞尔的实验及启示 无须强化的,在一定时间窗口内形成的反应叫“印刻现象”,即社会性依恋行为的“关键期”。 目前较为综合的看法是: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也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 研究的是双生子在不同的时间学习爬楼梯的过程和结果48,52周何一项训练或教育内容针对某个特定的受训对象,都存在一个最佳教育期。用最短的时间达成最佳的训练效果。 4、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标志,西方与我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1882年《儿童心理》 5、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跨文化研究概念及优缺点 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多的资料,有助于描述心理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此外,样本也易选取与控制。成本低,省时省力,见效快,其不足之处在于,由于被试的取样是几个年龄点,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故不足以确切地反映出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依据所描绘出的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说课稿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说课稿 各位领导、专家: 下午好!我是学前教育与音乐学院教师:范黑龙。今天我说课的课程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我的说课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 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素质水平较高的从事学前教育的专职教师。他们应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他们既能胜任幼儿园的保教工作,又能结合幼儿园实际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或其他管理工作。 课程性质 为了实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开设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课、专业选修课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课程的作用 1.学生通过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本知识,为能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选择适宜的教育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理论依据。 2.激发学生对幼儿的兴趣和感情,以此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为具有良好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职业道德打下基础。 3.本课程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心理学依据,奠定理论基础。 2.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目标、内容、方法。 能力目标:能根据所学理论分析儿童心理。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能够积极参与科学活动,敢于表现、表达自己的观点。 3.课程的相互关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先修课程为儿童心理学的学习奠定一定理论基础。后续课程有《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游戏》、《幼儿园各领域教育》、《学前儿童文学》等,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本专业后继课程的提供了心理依据和知识储备。 在专业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中,本课程是学前教育基础理论课程群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3)1、(2)乳儿期,1)新生儿期,参照国内外现行的年龄阶段划分方式,我们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7)青年早期。(5)童年中期,(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婴儿期,(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加工经历这几个阶段:感觉登录、注意、知觉、短时记忆、长时记忆。2、

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对抗性条件作用、系统脱敏法、模特塑造法、认知疗法。3、在有关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论阐释中,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4、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4)(3)创造性游戏,(2)教学游戏,5、按照进行的目的性分类,幼儿的游戏分为:(1)建筑性游戏,活动性游戏等几类。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模仿范性获得6、 的。儿童获得道德认识上的发展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理解到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从而发7、 展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概念。 二、选择: 1、我国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是儿童心理学家(2)。 (1)肖孝嵘(2)陈鹤琴(3)黄翼 2、(3)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最小单位,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1)染色体(2)DNA (3)基因 3、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3—7岁儿童处于(3)阶段。

(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器 4、(1)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1)家庭(2)幼儿园(3)儿童游乐场所 5、(3)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冲动与攻击性行为,还有助利他行为的实践。 (1)观点或角色的采择(2)交往技能的训练(3)角色扮演 三、判断: (√)1、儿童的先天素质不是单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儿童的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序是由前往后分别进行的,其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3、后天环境的优劣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水平和特点。 (√)4、情绪作为一种适应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5、儿童的个性,从一开始就带着自身已有的特点在于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 (×)6、男女两性认知差异的年龄倾向反映了男女儿童在认知差异上的不平衡性。 (√)7、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 (√)8、游戏是一种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为了满足认识和身体需要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活动。 (×)9、儿童社会化的内容就是使儿童了解社会,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 (√)10、道德情感的发展是一个从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转移的、不断内化的过程,有了良心和羞愧感,就有可能使儿童自觉地克制不良行为。 四、概念解释: 1、元认知: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的认识和控制力。 2、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是抽象思维能力,是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 3、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4、移情: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映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映,是理解和共享其他人的感情的能力。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

名词解释 1.关键期, 2.依恋 3.最近发展区 4.道德感 5.观察法 6.思维: 7.意志 8.性格、心理特征 9.能力 10.社会行为 11.攻击性 12.情绪 13.深度知觉 14.想象 15.同化 答案 1.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或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予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2.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3.最近发展区: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与并不明显的潜在能力之间的智能范围,即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完成,但可以在成人或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完成的任务范围。 4.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5.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的研究方法。 6.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7.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8.性格: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它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9.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10.社会性行为:是指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语言和行为反应。 11.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攻击性行为泛指违背、破坏、触犯、损坏等行为的性质,但攻击性行为未必是反社会行为的。 12. 情绪:心理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13.深度知觉:立体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14.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15. 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以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 解答题 1.学前儿童记忆发展有哪些特点? 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机械记忆占优势,意义记忆逐渐发展。 2.简述说明婴幼儿依恋的四个阶段。 答: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依恋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那几方面?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作者:————————————————————————————————日期: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性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个性萌芽的时期____________,个性形成的时期________________。 个性整体性形成 倾向性形成 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主要标志/ 为什么说幼儿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稳定性增强 独特性发展 积极能动性 对自己身体的认识:未意识存在—身体各部分—整体形象—内部状态—与名字联系 对自己身体的认识是儿童认识_______和_______关系的开始. 学前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对自己动作的意识:借助于偶然的动作区分动作和动作的对 象 ________的发展是儿童产生对自己动作的认识的前提条件 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但只能意识心理活动的结果,意识不到心理活动的过程 掌握______是自我意识形成的主要标志。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依赖成人的评价,是成人评价的简单重复。 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带有主观情绪性,一般过高评价自己 受认识水平的限制由笼统、局部的评价发展到具体、全面的评价 由对外部行动的评价发展到对 内心品质的评价 独立性,可以独立做事

学前儿童自我调节的发展:随着生理的发育成熟,在环境教育作用下,幼儿逐渐可以自觉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动表现为坚持性,为达到目的可以长时间做事 自制力,出现了两种自制的形式抗拒诱惑 延迟满足 生活规律性环境适应性与成人的关系 容易型 婴儿的气质类型及表现/ 托马斯对出生到3岁前儿童气质类型的划分困难型 学前儿童的气质迟缓型(会发生分化) 传统的气质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前儿童气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气质掩蔽 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儿童最初的性格方面的差异的主要表现/ 婴儿性格萌芽的标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前儿童(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讲义全部) _________是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期 多种能力的显现和发展在各种能力中,学前儿童最早出现的是操作能力 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智力结构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 出现了主导能力的萌芽 智力发展迅速 _________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智力发展的高原期:人的智力发展到一定年龄后会停止或接近停止,在这个年龄之后,智力趋向衰退,由此形成一条智力发展曲线,其中最高的一段称为高原期。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八大理论及其教育价值评价

儿童发展心理学八大理论及教育价值评析 一、成熟势力说 (一)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 (二)主要观点:1.发展是遗传因素的主要产物; 2.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较好的年头与较差的年头(也即发展质量较高与较低)有序地交替; 3.在儿童的身体类型和个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 (三)教育价值:机体成熟和后天学习都对婴幼儿的发展产生影响,机体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学习需要一定的成熟做基础,某机能的生理机构未成熟之前,学习训练是不能进行的,只有达到足以使某一行为模式出现的发育状态时,训练才能凑效,即成熟因素在儿童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具有决定性因素。故在实际教育活动中要尊重儿童的实际水平,避免提前教育和过度教育。 (四)评价(优缺点):格赛尔通过长期的、大量的观察和归纳,以更为科学的方式展示了成熟机制的作用。表明人类行为并不是完全决定于遗传因素,身体成长也为心理发展和个性形成提供了天然的物质基础,但是成熟轮过于注重基因规定的顺序,对外在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关注不足。 二、行为主义观 行为主义大致可分为三代,早期的行为主义是第一代,代表人物为华生;新的行为主义是第二代的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为斯金纳;第三代的行为主义是新的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一)早期行为主义 1.代表人物:华生 2.主要观点:(1)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研究对象是行为,只有行为是可以直接观察并进行科学研究的对象。内心的欲望、趋力以及主观体验、意识、心理冲突,无法直接进行观察和了解,不能进行科学研究。 (2)以刺激和反应的术语解释行为,强调联结学习。 (3)环境与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强调外周论以及环境决定论。 3.教育价值: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

(完整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一、儿童期及发展阶段划分 根据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心理学的研究材料,我们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如下的几个主要阶段:乳儿期(从出生到满一岁),婴儿期(从一岁到三岁),学龄前期(从三岁到六七岁),学龄初期(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 其他理论说法: 1、婴儿期(或称乳儿期) 0~1岁 其中可分为: 新生儿期 0~1月 婴儿早期:1~6月 婴儿晚期:6~12月 2、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 1~3岁 3、学前期(或称幼儿期) 3~6岁 其中有可分为: 幼儿初期 3~4岁 幼儿中期 4~5岁 幼儿晚期 5~6、7岁 4、学龄期 6、7岁~18岁 其中又可分为: 学龄初期 6、7~11、12岁 学龄中期 11、12~14、15岁 学龄晚期或青年期 14、15~17、18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定义 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注意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含义: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儿童的生理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儿童心理上虽然有差异,但同一年龄段的儿童也表现出大体相同的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所代表的是各年龄儿童的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4.强调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本章所谈及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区别于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和他的生活的实际年龄,常常会有所出入。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稳定性 为什么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呢?主要在于它受下列因素所制约,而这些因素,从本质上没有改变。 ①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顺序和阶段。 ②人类知识经验本身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都需要经历相应的时间。 ③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 2.可变性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本章将涉及以下内容:个性的内涵;个性的基本特征;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习者应重点掌握个性的内涵、个性的基本特征,了解学前儿童气质的类型,掌握幼儿期性格特征、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以及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第一节个性形成的开始 一、个性的内涵 (一)定义 心理学所说的“个性”,又称“人格”。其概念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个性”和“人格”的含义不同。 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 (二)个性的结构 个性是由哪些心理成分构成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个性心理结构,包含下列5种成分: 1.个性倾向性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表明人对周围环境的态度,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成分。 2.个性心理特征 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这些特征最突出表现出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 3.自我意识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是个性心理结构中的控制系统。 4.心理过程 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以及情感等。这些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成分或基础成分,是人对现实发生反映和联系的基本形式。

5.心理状态 包括注意、激情、心境等,是心理活动的背景,表明心理活动进行的时候所处的相对稳定的水平,起提高或降低个性积极性的作用。 狭义的个性包括以下两大方面内容: 1.个性的调控系统 个性的调控系统包含两方面,即个性的调节系统和个性的倾向性。 个性的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个性的产生和发展与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也可以说,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只有当孩子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儿童的个性才逐步发展起来。自我意识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制约着个性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个性的发展水平。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越高,个性也就越成熟和稳定。可以说,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儿童个性的成熟。 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它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动力。对于幼儿来说,个性倾向性主要是需要、动机和兴趣。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对于幼儿来说,个性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个性特征开始形成。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人的行为中,并非所有的行为表现都是个性的表现。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行为,就有必要了解作为个性的一些基本特征。 1.独特性 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的个性千差万别。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即使是躯体相连的兄弟、姐妹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另一方面,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虽然每个人的个性是不同于他人的,但对于同一个民族、同一性别、同一年龄的人来说,个性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心理都有一些比较普遍的特点,如中国人的性格都或多或少地打有儒家思想的烙印。而同一年龄的人身上更是存在一些典型特点,如幼儿期的儿童有一些明显的共同特征:好动、好奇心强等。从这个意义上说,个性是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 2.个性的整体性 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在这个整体中各个成分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使每个人的行为的各方面都体现出统一的

儿童发展心理学——导论 (1)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对象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涵义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的行为模式发生发展的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科学。它是发展心理学中最为重要的分支学科。 (一)儿童期的年龄界定 年龄是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前苏联心理学界曾把发展心理学称为年龄心理学。人们一般从4个角度去衡量一个人的年龄大小:①实际年龄,也称时序年龄或自然年龄,它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转的天然周期来衡量一个人在世界上的生命历程,即一个人出生后实际存活时间的久暂。②生理年龄,这是从生理学的角度来标识大多数同龄人达到某一实际年龄时,机体结构和机能发育或退化的程度。青年中期末(约22岁)体质和体能的发展水平达到一生中的巅峰状态。③心理年龄,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标识大多数同龄人达到某一实际年龄时心理水平的高低。关于心理毕生发展的观点已被国际心理学界所普遍接受。个体的心理发展几乎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之中,人只有在临终之前才会出现短暂的普遍的心理衰降。卡特尔认为流动智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等,在青少年期就达到一生的巅峰;而结晶智力,如言语能力、判断力、专业知识技能等,在成年后仍不断发展。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多是两种智力兼用,因而从总体上看,成年人随着社会阅历的丰富化,智慧总是在不断发展着;情感、意志和个性也将随着社会化水平的提高而发展。④社会年龄,这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标识某一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在一定的时距内,在某个社会实践领域中的社会适应的程度有多高。一定的社会文化对其社会成员的角色身份所应具备的行为方式,具有一定的要求和期望,个体的行为方式逐渐符合社会对其角色身份的期望的过程,即是一个人的社会适应社会化过程。这个过程同个体在某一具体的社会实践领域中的资历有一定的关系,如学龄、工龄、教龄、职龄、党龄、军龄、婚龄等等,都是按特定的社会生活实践来界定的社会年龄。多种的具有相应社会功能的社会年龄交织在一起,勾画出一幅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大致图景。一个人对事业的使命感和工作业绩,及其人际关系的协调水平,是衡量其社会化发展的最重要的指标。 实际年龄通常简称年龄,人们习惯于以年龄为时间标尺来衡量某一年龄或某一年龄区间的大多数人在生理发育、心理和社会化发展方面所能达到的真实水平。任何一个具体的个人只有同这个参照标准(即年龄常模)相比较,才能显示出他的发育或发展水平是超前或是滞后,还是属于常态水平。不同的个体在生理发育、心理和社会化的发展方面都存在着个别差异。同一个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成熟也并不同步。然而,对于儿童期的年龄界定,必须考虑大多数的儿童在生理发育、心理和社会化的发展方面的一般状况,对他们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进行综合考察。儿童年龄越小,生理发育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就越大,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种影响趋于减弱;然而,儿童社会化的发展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强。儿童社会化的发展是整个心理发展的基础,并且二者日益紧密地融汇在一起,因此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也可以合称心理社会年龄。一个多世纪以来,儿童的生理成熟的前倾化趋势明显,男女两性的性成熟期均逐代提前到来。另一方面随着个体的高学历化,社会成熟的年龄又不断后延。同时生理、心理和社会的成熟又有性别上的差异,因此儿童期是一个模糊概念。根据大多数心理学家的意见,狭义的儿童期是0~12岁,广义的儿童期是0~18岁,儿童期终结的实际年龄并不具有绝对的意义。本书是研究广义的儿童期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儿童心理发展是毕生心理发展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二)行为模式 行为模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它既包括外显的行为特质,也包括内隐的意识特征。儿童心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反馈环路系统中发生发展的。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方面使主体的行为模式趋于结构化,表现“主体→客体→真理”的认知模式,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必须脱离自我中心状态,面向客体,运用结构化的动作格式系统去整合客体,并服从于客体运动的规律,才能认识客观真理。动作格式并不是对动作的知觉,而是动作本身的概括化,不同的格式可以整合为一个动作格式系统,还可以迁移到不同的客体上去,并能内化为认识结构的组成元素。譬如,当1岁左右的婴儿伸手拿不到毯子上的玩具时,偶然间拉动了毯子的一角,他通过观察发现,毯子动,毯子上面的玩具也跟着动,于是他就学会了用拉动毯子这个手段,去达到获取玩具这个目的,手段和目的之间是协调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