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单元《升和毫升》教材分析教学设计2篇

第二单元《升和毫升》教材分析教学设计2篇

第二单元《升和毫升》教材分析教学设计2篇

Unit 2 the teaching design of the analysis of th e textbook Sheng he ml

第二单元《升和毫升》教材分析教学设计2篇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第二单元《升和毫升》教材分析教学设计

2、篇章2:第二单元升和毫升教学设计

篇章1:第二单元《升和毫升》教材分析教学设计

升和毫升是容量单位,经常用来表示容器里容纳的液体的体积。教材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升和毫升,是因为这两个计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广,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尽量早些教学升和毫升,既方便学生生活,又为以后教学体积积累了感性材料。由于升和毫升是在体积之前教学的,因此采取了直观认识、直觉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

《标准》关于升和毫升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实例了解容积的含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本单元教材分四部分编排:初步教学容量的含义,体会计量容量也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

第11~14页初步教学升。先讲述计量液体有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然后通过制作与操作教学1升的实际意义。

第15~17页教学毫升。包括什么时候要用毫升作单位,1毫升液体大约有多少,升与毫升间的进率及简单换算等内容。

第18~21页单元练习与实践活动。在单元练习里整理有关升和毫升的知识,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这两个单位的能力。在《美妙的“杯琴”》这个实践与综合应用里,把数学知识和音乐感受巧妙地结合起来。

本单元还编写了两篇“你知道吗”。其中一篇介绍有关义务献血的知识,另一篇介绍笙、编钟、排箫等乐器。

1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容量的概念。

容量是容器里最多能容纳多少液体的量。为了让学生在尚未学习体积之前先建立初步的容量概念,例题作了很细致的安排。先出现直观情境,里面有大小不同的两个茶杯和大小不同的两个

冷水壶。然后依次提出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

础上,逐步理解容量的含义。

(1)学生都知道茶杯里能盛水,茶杯有大有小,能盛的水

就有多有少。例题的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里的两个茶杯,说说哪个茶杯能盛的水多些。并告诉他们,图中比较高的那

个茶杯能盛的水多,这个茶杯的容量比较大。这里是教材第一次

出现“容量”这个词,注意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便

于学生初步感受“容量”的含义。教学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

情境中的两个茶杯都是空的,里面没有盛水,“哪一个茶杯能盛

比较多的水”是直觉下的想像与判断。学生通过这样的想像,容

易体会到“杯子容量”的本质含义。二是要给学生较多时间去领

悟“茄子”卡通说的那句话,抓住“盛的水多”和“容量比较大”,有意义地接受“容量”的含义。

(2)例题的第二个问题既有趣,又具有挑战性。设计这个

问题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容量的含义,解决并回答这

个问题可以按四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说说“冷水壶的容量”是

什么意思,引导他们把“容量”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回归到“能

盛的水”的现实层面上,通过把概念具体化再次体会容量的含义。第二步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为了便于学生区

分和表述,情境图里的一个冷水壶是红把手,壶体上刻了花;另

一个冷水壶是黑把手,壶体上没有花。第三步通过倒水验证猜想。

先在一个壶里盛满水,再把这壶水往另一个壶里倒。或是红把手水壶里的水倒满黑把手水壶后还剩下一些,或是黑把手水壶里的水全部倒入红把手水壶里后尚未盛满。倒水验证猜想这种方法要让学生自己想出来,并让他们动手倒一倒。第四步确认问题的答案,因为红把手水壶里能盛的水多,所以它的容量大一些。

“想想做做”第1、2题,在一个杯子里盛满水,往别的杯子里倒,继续体会容器的容量大、容量小、容量相等的含义。

(3)例题的第三个问题让学生体验需要统一的单位来计量容器的容量。教学时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说说“水壶的容量是多少”这句话的具体意思,再次在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的过程中体会容量的含义。第二步观察教材里的插图,把一壶水往杯子里倒,如果倒入较小的杯子,刚好5杯;如果倒入较大的杯子,刚好4杯。第三步让学生说说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体会只有使用确定的杯子才能准确地表达水壶的容量,也就是需要统一的容量单位。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道例题的教学重点是容量的概念,学生建立概念的线索是“感性材料→数学含义→概念的具体化”。教材设计的一系列活动都承载在这条认知线索上,都是为建立概念服务的。

2教学升和毫升,让学生体会它们的实际意义。

教学升和毫升各编排了两道例题,都设计了从生活实际引出

并体会1个单位有多少、自制简易量器和用量器测量等教学活动。

(1)引出单位。例题呈现了瓶装酱油、食用油、饮料和桶

装纯净水等图片,在每幅图的旁边都标注了“×升”或“×l”。例题呈现了瓶装的洗洁剂、饮料、牛奶的图片,也在图片的旁边

标注了“×毫升”或“×ml”。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会升和

毫升都是常用的计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极广;体会这两个单

位有各自的使用场合。教学这两段内容时,要让学生看着图片说

说瓶里装了些什么,各有多少,都以什么为单位,为什么两道例

题使用的单位不同。从而自觉地感受升和毫升都是计量液体有多

少的单位。如果液体比较多,可以用升作单位;如果液体比较少,则用毫升作单位。

(2)感受1个单位有多少。学生知道升和毫升都是容量单

位之后,希望知道1升、1毫升各有多少。教材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例题在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里装满水,倒入量杯正好是1升。设计这个实验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对正方体比较熟悉,又

知道了1分米有多长,所以对棱长1分米正方体容器的大小有感

性经验,正是这点经验帮助他们感受了1升有多少。二是在实验

中能带出计量液体有多少的常用工具——量杯。在这个实验中,

正方体容器是制作或选择的,1升水是在量杯上看出来的。例题先介绍量筒,然后观察量筒里的1毫升水,让学生明白毫升是计量

较少液体的单位。接着做滴管滴水实验,通过“十多滴”形象描述1毫升有多少。

设计的两个实验帮助学生感受了1升和1毫升的实际意义,使学生对获得的知识印象深、记忆牢。实验必须在教学中得到落实,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不具备条件的学校也应该由教师演示给学生看。在实验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数学内容,让他们仔细体会通过实验能知道什么。

除了这两个实验,教材还设计了许多能体会升和毫升实际意义的学习活动。第1题和第2题,把1升水和50毫升水放入不同的容器,看看水面在哪里,从而加深对这些水有多少的印象。第3题称1升水有多重,联系重量体会容量。第5题数数100毫升饮料要喝多少口,算算一口喝多少毫升,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会了毫升。

(3)教学进率。例题教学升和毫升间的进率,并在“想想做做”里安排了部分习题。这个内容的教学分四个层次展开:第一,通过说出三个量杯里各有100、250、500毫升水,教学认读量杯上的刻度和用量杯计量液体有多少的方法。第二,通过把1升水倒入500毫升的量杯,刚好倒满2次的实验得出1升=1000毫升这个关系。第三,“想想做做”第3题通过几瓶正好是1升的推算,巩固1000毫升就是1升的认识。第四,“想想做做”第4题进行简单的换算练习。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课本P8一10例1、2,做一做,习题1、2。 、通过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笔算加法的教学,使学生理 解算理,掌握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会正确计算。 2、通过观察、操作,引导学生归纳出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归纳、 概括能力和操作能力。 3、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 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笔算加法方法和书写格式。 难点:会正确计算。 课件、小棒若干条、直尺、卡片。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出示卡片口答:36、35、45、73、30、58分别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再说36、35、45各个数位上的数是什么? 2、课件展示课本参观博物馆情境主题图: (1)学生分组观察讨论: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汽车? (2)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引导学生发现:二(1)班和二(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二(3)班和二(4)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启发学 生列出36+30=和35+34=两个算式。提问:这里为什么用加法 计算?(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 3、让学生观察比较36+30、35+34的共同点,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算 式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揭示课题) 二、协作探究,概括方法。 A、探讨例1的计算:36+30

1、学生口算并说明口算依据,指出36+30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摆小棒,探索36+30的计算方法。 (2)学生汇报:说一说桌面上有多少根小棒,请学生投影演示摆的过程,并边摆边说。 (3)课件演示摆小棒的过程:引导领会把哪些小棒合拼? 3 、图、式结合,理解算理。 对照小棒图指导学生学会写竖式的方法和顺序。 (1)先写数位名称“十”、“个”。 (2)分别对准数位写第一个加数36。 (3)在36的下一行和在36高位之前书写“+”号。 (4)在36的下行在十位上写3与上面的3对齐,在个位上写0与上行的 6对齐,写出另一个加数30。 (5)在两个加数的下面划“________”,相当于“=”号。 4、学生尝试笔算,引导学生阅读P9讨论:这道题在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5、P9做一做:独立笔算,指名板演并口述计算的思维过程。 B、尝试探究例2的算法: 1、引导学生比较例1和例2的异同点。 2、学生独立操作学具(边摆边说把什么对齐),再尝试笔算。 3、指名板演笔算并口述思维过程,再同位口述计算的过程。 4、小结:例1、例2计算题除了以上发现的共同点外,还有什么共同点? 5、练习:P 10做一做独立笔算,指名板演并口述计算的思维过程。 三、课内训练,运用知识。 1、P13习题1:独立训练,指名口述图意和笔算的思维过程。 2、P13习题2:独立训练,指名板演订正。 3、课件出示错题:看谁是小医生,请判断说理。 2 3 6 5 3 5 4 7 +4 2 +2 3 +4 0 +2 6 6 4 8 7 5 6 7 4、找朋友训练:同桌比赛找出结果相等的两个算式。

(完整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中段篇 三年级整体教学设计精选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燕子》,通过课文中优美词句的理解,感受燕子的美,春光的美, 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2.略读《古诗两首》,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 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3.品读《荷花》,通过对课文学习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 和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4.略读《珍珠泉》,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感受珍 珠泉的美丽和可爱。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单元导读课 一、出示“单元导读”(让学生明白这单元的主题)。 二、课例展示: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大自然的景物多么迷人,有数不清的山峦,道不尽的江河。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郁郁葱葱的森林,都展示着自己的壮丽与神奇,让我们一起阅读本组课文,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在学习中留心观察家乡的景物,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二)、感知课文 1、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看看第一单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景色? 2、小结:孩子们读书都非常的认真,也很仔细,我们一起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物。 (三)认读课文生字词 1、认读课文1-4课生字,并要求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加一加,减一减……),相机引入“语文园地一”的“读读背背”,说说发现了什么。 2、出示课文1-4课生词,学生认读,相机引入“语文园地一”的“我的发现”(解决单元的反义词) 第二课时品读《燕子》和《古诗两首》 一、品读《燕子》 (一)回忆有关春天的古诗、名句 师:在这万物复苏,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赞颂春天的诗句。 2.配乐读诗句和朱自清《春》节选。 这种写法是多么奇特啊! (二)朗读、记诵描写春天的语段。

小学科学_太阳和生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太阳和生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隶属于科学内容四大板块中的“地球与宇宙科学”板块。上节课学生了解了太阳具有光和热的特点。本节课将进一步探究太阳和地球上生物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太阳具有发光发热的特点。二年级学生对于太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较熟悉,比如太阳能使植物发生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地球围绕太阳自转和公转产生了昼夜和四季等。但是对于太阳影响动植物的生活习性这方面内容的了解较少。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逐步拓展学生对此类知识的了解。 三.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进一步明确太阳对动植物及人类的生活有重要影响;知道太阳能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科学探究目标:能提出太阳和我们的生活相关的问题。会用举例子的方式描述太阳对生活和动植物的影响。 科学态度目标:对生活周围的现象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掌握和本节课有关的太阳能工具制作小技巧。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到太阳对动植物的具体影响。 教学难点:掌握和本节课有关的太阳能工具制作小技巧。

难点设置的原因是,二年级学生动手能力弱一些,所以制作对他们来说较困难。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堂(5’)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太阳给我们带来光和热。请大家看图片,图中的人在干什么?为什么在白天活动? 生可能说:白天晒被子。因为白天有太阳,晚上没有。白天人们在锻炼,晚上睡觉。 师:人们的这些活动都与太阳有关, 人们还有哪些活动与太阳有关?生发言。生可能回答:夏天擦汗,夏天被晒黑,冬天晒太阳,太阳能。 师理顺:人们在白天干很多事情,因为太阳带来光和热,晚上没有太阳了,要睡眠休息。 师:看来,太阳的周期变化是不能被改变的,人们的生活在适应太阳,适应环境。(板书) (二)合作讨论,解决重点(25’) 师生谈话:人们在适应太阳,适应环境,那动物和植物呢?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图片,我们小组来讨论一下好不好? 讨论的过程也是合作的过程,我们这样做: 师:每次拿起一张图片,小组所有成员先观察图片,然后共同讨论图片上相应的问题。填写实验记录单。结束后进行下一张图片。 生小组讨论与探究活动。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2.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3.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2.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作者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3.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语言大师老舍用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语言和北京春节民风民俗的理解,对于南方的孩子们是不容易的。且课文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运用及其好处,学生的理解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生词。 2.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评价任务二: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评价任务三:体会课文写法,并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单元教材分析与解读六年级 第二单元人文主题 语文要素 回顾革命岁月,感受革命精神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 课文七律长征2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时代背景,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伟大精神。 狼牙山五壮士2从课文的叙述中领悟写人记事的表达方法,提高表达能力;体会五壮士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开国大典2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感情;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灯光1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口语交际演讲1语气、语调要适当,姿态大方;利用停顿、重复或辅以动作强调要点,增强表现力。 习作多彩的活动2写清活动的过程,重点突出,点面结合;写出活动的体会和收获。 语文园地交流平台2体会场面描写的作用,交流写法; 体会“重复”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学会用多种方式进行语言描写;

掌握硬笔书法的要领,提高书写水平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本单元围绕“革命岁月”这个主题,编排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四篇课文,其中前三篇是精读课文,灯光是略读课文,四篇文章反映的是不同革命斗争阶段的事情,但其表现的精神主旨是统一的,旨在引导学生感受革命者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旨在体会文章在写场面时,既注意整体面貌的勾勒,也注意局部细节的刻画,感受二者是如何有机结合的。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这与本单元课文的写法一脉相承。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虽然题材、体裁不一,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凭借。通过感受中国近代史上中华儿女奋力抗争、为革命胜利前仆后继的一幕幕感人画面,学生能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了解并学会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 四、教学准备:PPT课件、图片视频等资料 五、教学建议: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每篇课文都要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教材是以宽泛的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内容的,每个单元一般有两篇课文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设计课后思考题,有的课后思考题或相关栏目迁移运用之前学习的语文要素出题和设计内容,意在巩固提升,体现目标的发展性。比如本单元“口语交际”和语文要素关联不大。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执行主编陈先云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这样说:“教师在理解把握统编教材编排意图的时候,既要考虑到语文要素、人文主题和单元内容之间的联系,又要考虑到口语交际等内容的相对独立性,不局限于每课都要体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可以灵活掌握。”

2021大班语言教案详案及教学反思《北风和太阳》

大班语言教案详案及教学反思《北风和太阳》 1、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北风爷爷和太阳公公其实各有所长。 2、敢于在集体面前用较清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初步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初步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语言的重复性特点。 重点是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难点是让幼儿敢于在集体面前用较清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北风和太阳图片各一张。 1、引起幼儿兴趣,帮助幼儿熟悉故事中的两个角色 (1)出示北风和太阳

师:它是谁?(北风)对,是北风爷爷。谁来说说看北风爷爷有什么本领?它又是谁?(太阳)太阳公公又有什么本领呢? (2)小结 师:北风爷爷有北风爷爷的本领,太阳公公有太阳公公的本领,那它们两个究竟谁的本领更大呢?(引起幼儿听故事的兴趣) 2、在讨论中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1)讲故事第一部分 师:有一天,北风爷爷和太阳公公发生了一次争吵,它们在争论谁的本领大,各人都夸自己的本领强。忽然看见一个人在赶路,他外面穿着一件大衣,于是他们决定谁能叫这个人把身上的大衣脱掉,谁就算赢了。(.教案:教.案网) (2)分角色,各自想办法 ①师:下面这样好不好,我请你们来扮演北风和太阳,想出自己的办法来让这个人把外衣脱掉。谁愿意来当北风爷爷,请坐到这边来。要扮演太阳公公的小朋友请坐到这边来。 ②幼儿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你会用什么办法让这个人把衣服脱掉呀? (3)继续听故事 师:到底北风爷爷和太阳公公想出了什么办法呢?你们仔细听。 (4)师:现在你们认为谁的本领大? (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5)小结:北风爷爷有北风爷爷的本领,太阳公公有太阳公公的长处。其实我们小朋友也一样,大家也都有自己的长处。 3、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师:那你有什么长处呢?到前面来大声地夸夸自己吧!让每个人都知道你的长处。 4、了解小朋友其实也各有所长

浮力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

《浮力》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忻州市第十二中学马志勇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方向。 (3)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4)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浮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浮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 作为自然科学的规律课,教材的编写思路一般是 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这节课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已列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物理教学目的之一,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中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教学程序(拟分两课时讲解)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长方体(一)教学设计 教材P18--21“长方体的认识及练习”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经历探究长方体、正方体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实物模型各1个,观察记录表一张。学生准备长方 体 、正方体纸盒、剪刀,胶纸。 1课时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落实知识 点 课件演示各种几何形状的建筑物,让学生欣赏到几何学之美。 适时指导 体验数学之美,愉悦美丽心灵,激发求知欲望。 实践活动 1、“摸一摸” 摸一摸课前准备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盒子;初步了解长方体的点、面、棱。 2、“剪长方体” 适时指导 板书要点 在充分利用多种材料及多种方式的基 础上,让学生 在做中学、学中做。感知探

将课前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剪开,看一看,量一量、拼一拼。 3、“做长方体” 将课前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做一个长方体。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点、面、棱的特征。 4、将探究发现填入表中。 5、组织研究成果发布会 每组派代表汇报研究成果,要求说出本组发现的长方体点、面、棱的特征以及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其余学生则倾听、补充、提出问题。 6、小结 师生共同完成整理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我们是怎样发现特征的?从数量、形状、大小等方面,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等。究长方体、正方体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完成练一练的1、2、3、4、题集体评讲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用硬纸板做一个棱长为5厘米的正方体,再做一个长、宽、高分别是7厘米、5厘米、3厘米的长方体。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默读整体感知文章,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2、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3、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孩子们的学习生活,获得启迪。 4、完成一篇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使叙写的事件蕴含丰富的感情。学习内容 第二单元课文 “语文学习主题”丛书:《我的学习生活》 单元设计说明 本单元四篇现代文,在教学设计时课文《我的老师》与“丛书”(莫言、冰心)《我的老师》等整合后对目标1进行设计;《我的老师》《再塑生命的人》与“丛书”中的《我的老师》(苏叔阳)《我的老师》(海伦凯勒)等整合后针对目标2进行设计;《我的早年生活》与《感恩的天空》等整合后针对目标3进行设计;《王几何》与丛书篇目《成长之痛》等整合后针对目标4进行设计。 环节划分与课时安排 整个单元分四个环节共十课时。 单元教学第一个环节《我读恩师》 教学内容:《我的老师》(魏巍)与丛书中的《我的老师》(莫言)《感念老师》《恩师》等。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型:1+X(一篇课内精读带多篇丛书篇目) 单元教学第二个环节《悠悠师情》 教学内容:《我的老师》(魏巍)《再塑生命的人》《我的早年生活》与丛书中的《我的老师》(苏叔阳)、《我的老师》(海伦凯勒)《恩师》等。 课时安排:3课时 课型:2+X(两篇课内精读带多篇丛书篇目) 单元教学第三环节《菁菁校园》 教学内容:《我的早年生活》与丛书中的《感恩的天空》《上学的第一天》等。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型:自主阅读交流展示 单元教学第四环节《学以致用》 教学内容: 1、学习《王几何》《被老师读作文的时候》《成长之痛》《胆小鬼》 等文章的写法。 2、写作训练 课时安排:阅读一课时写作及互评两课时

太阳教案及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太阳》教学设计 刘永贵 教材分析: 《太阳》是三年级语文的一篇常识性课文。主要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数字、假设、比较、比喻等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二部分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从太阳和动、植物的生存,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及太阳光可防治疾病等方面表现出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密切。 学情分析: 本阶段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很活跃,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较强,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课外知识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根据学生这一学习特点,我感到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怎样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是能否让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关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有兴趣地识字;积极地阅读;创造性地思想。 2.过程与方法:了解用数字、比较等方法来说明事物的写法。主动学习,

积极参与讨论研究,善于与他人合作;喜欢用网络、媒体等多种信息工具搜集处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较强的求知欲;能持之以恒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与地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受到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2、难点:体会作者运用不同的方法说明事物。 教学用具: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一、导入。猜谜语 资料1、不是吃的,比吃的更 重要;不是穿的,比穿的 少不了;眼睛能看见,手 却摸不到;看上去很小很 小,实际上却很大很大。 没有它就没有世界,有了 它就万物欢笑。 写一个”日”的象形字, 让学生说出最早这个字 指的是什么?(师相机板 书:太阳。)2、引导学生 1、说出课前查找的有关 太阳的资料。 培养学生自 读课文的能

《少年闰土》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 【教材解读】《少年闰土》是六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节选自鲁迅1921年写的短篇小说《故乡》。这篇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文本语言简洁、内涵丰富,尤其是文中前后照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表达了“我”对闰土的赞扬与羡慕之情。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基本特点的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课程,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础策略的课程。所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要认认真真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会质疑,学会探究。在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中椯摩文章的表达顺序,理解词句,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习得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默读课文,椯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2、2、会写七个生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等词语,区 分多音字“正、佛、供、畜的读音。 3、利用文中前后照应的词句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学习作者通过 外貌表现人物的方法,练习用几句话来人物的外貌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并且背诵。 教学过程

课件导入,明确目标。 一、读题导入 今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去认识一位朋友,他就是——(齐读课题)(1)“闰土“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2)“五行”是什么? (3)通过预习,闰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预设:机智、勇敢、活泼、知识丰富、能干——)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抓住了闰土的特点,作者是怎样来写出人物特点的呢?,想一想,作者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又写什么?(回忆——相识——相处——分离) 2、思路理清了,接下来,我想听听同学们的朗读。出示: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3、生字教学,提醒同学们最容易写错的字。 三、引导质疑 生字写得不错,我们回头再读读这三段话,你发现了什么?

(word完整版)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整体分析 教材分析:这是部编新教材下册的开始第二单元,内容过渡层层递进,由《吃水不忘挖井人》体会老革命的革命精神,其他三篇课文来感受祖国的美好,激发爱国爱自然的情怀。同时也为培养学生主观能动的去认识生字打下了基础。同时也注重了学生的识字书写,也更加强调对于学生握笔,写字,读书等学习姿势的规范纠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法与学法:生字的教学不仅教师要以身示范正确规范的书写方式,更要运用便于学生理解记忆的学习方法进行识记生字。比如图片展示,动作演示,身体展示等等。 教学目标: 1.认识50个生字、6个偏旁和1个多音字;会写27个字和3个新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能读好带有感叹句的句子。 3.积累词语,鼓励学生能将学到的词语运用于表达中。 4.读懂课文,能提取明显信息,乐于和小伙伴交流阅读感受。 5.感受儿童的美好愿望,了解革命传统故事。

4.引读:当他们看到这口井时,毛主席带领战士们挖井的情景历历在目——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当乡亲们喝着那新鲜的井水时,毛主席仿佛微笑地看着他们——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人们想念毛主席,尊敬毛主席,一股股暖流在乡亲们的心中激荡——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补) 5.指导学生带着对毛主席的崇敬和感激之情把课文齐读一遍。(因为有了毛主席,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大家都想念毛主席。)是的,不仅仅是沙洲坝的人民怀念毛主席,全国人民也忘不了毛主席。因为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披肝沥胆,更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呕心沥血,他的光辉事迹数不胜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在教学时我始终以读为主,让学生带着问题读通、读顺,抓住重点词句想象读,让学生充分朗读,静心品味,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让他们感悟毛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品质,从而理解乡亲们饮水思源的行为。

小学美术_太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太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美版一年级下册的第三课《太阳》,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教材展示了用泥塑造的多种不同作品以及西汉马王堆汉墓帛画中的太阳和墨西哥阿兹特克人的太阳历石。用泥塑的表现首发创作浮雕形式的太阳作品,既可以创设脸部的五官,又可以表现多种不同的光芒,通过揉一揉、滚一滚,以及简单的粘接组合,就可以体验到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及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思想,又没话了环境与生活。 学情分析: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我从三方面入手: 1.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观察大自然中给万物带来光明与温暖的太阳形象,了解其的光芒表现与表情刻画,感受古老艺术中的太阳文化。 能力目标:尝试、体验太阳五官与光芒的多种设计和材料表现,并采用搓、刻、贴、印、压等多种技法进行简单的浮雕造型创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自然界中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季节里太阳给人的不同感觉;初步了解中外“太阳”名作中古人对太阳的热爱与崇拜之情,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创作和表现各种造型的太阳。 教学难点:五官与光芒的变化,设计想象独立的太阳造型。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幻灯片、范画、记号笔、橡皮泥。 学具:太空泥。 一、导入 太阳是什么颜色?生:黄色、红色。那太阳到底是什么颜色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真不可思议,原来太阳的颜色是白色。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太阳》的世界,去感受它带给我们的温暖。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知道了太阳的真实颜色和形状,那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太阳在古代劳动人们心目中的样子吗? 二、讲授新知 1.出示图片,这是1972年在长沙出土的一幅帛画,你们发现太阳了吗?画中的这只鸟叫金乌,是人们心目中的神鸟。 2.在古代关于太阳的神话故事有很多,你知道的有哪些?讲述后日射日的故事。 太阳的九个兄弟没有了,羲和女神很伤心,老师在课前制作一个太阳,小组讨论老师是如何制作的。 3.老师这里有两个小妙招,想不想学? (1)变表情播放视频 (2)变光芒播放视频 这两个小妙招学会了吗?那我要考一考大家。 出示两组图片,对比更喜欢哪个? 4.再看一下其他小朋友的作品。 三、动手实践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Unit 2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表达“频率”。Section A通过“谈论做运动的频率”,通过听力、对话练习、小调查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如何询问及表达有关频率的内容(做运动的频率,日常活动的频率,学习的频率等);Section B通过讨论饮食及其它生活方式,通过听力、阅读、做调查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如何用频度副词综合表达信息;Self Check部分通过填空帮助学生复习所学词汇,通过开放式的写作帮助学生巩固对频度副词的掌握。 这一单元的重点在于“表达频率”。 重点词汇: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 hardly ever, never, how often, once, twice, three times a week, every day, milk, junk food, health, unhealthy, habit 重点句型: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 How often do you ...? 二、教学建议 结合学生生活设计活动,例如调查学生日常活动的频率,如运动、吃蔬菜、看电视、看电影、听歌、读小说、上网等的频率,与学生探讨做某件事情什么样的频率最合适等。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图片等方式开拓学生思路,帮助学生记忆。如 vegetables 三、教学设计思路 结合学生生活设计活动,使学生在谈论自己生活的过程中掌握频度副词的用法及其它知识。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 1. 掌握如何恰当地使用频率副词及短语: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 hardly ever,

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实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使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水平点:1、培养学生计算水平和估算的水平。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水平。 3、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水平。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水平。 5、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水平。 德育点:1、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实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使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课时: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8~10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协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准确的实行计算。 水平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德育点:对学生实行公德教育。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使用多种方法准确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能够合成一辆车呢?(小组交流) 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 师: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二、自主探究:

(完整word)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外国名篇名著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就是围绕“外国名篇名著”这一专题编写的。“外国名篇名著”的编排是和五年级上册第一组“我爱阅读”、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一脉相承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进一步扩展学生读书的视野,使学生得到异域文化精华的滋养。本单元选编的4篇文章,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它们是安徒生童话和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是单篇的作品;一种是外国文学名著《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片段,它采用的是名著梗概加精彩片断的编排方式。4篇课文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不同的命运同样引人关注。结合本组专题,“回顾·拓展四”各个栏目从外国文学作品内容及阅读方法交流、外国作家作品中的隽语集萃到外国作家趣味故事,无一不是和主题相互呼应、步步深入的。 设计理念: 本单元设计依据“以读为本”“尊重个性”“自主合作”的理念,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让“读和思”贯穿教学始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合作学习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从根本上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在教学方法方面,学习本单元,要加强对学生默读、速读的训练,学生能准确筛选主要信息,概括出内容要点,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要抓住细节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尽量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发表自己的见解。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语言。 模块一:整体感知 教学目标: 1.掌握本组课文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理清文章脉络,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关注人物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并了解更多的外国作家和作品。 教学重点: 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关注人物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把握人物特点,理解人物内心。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利用插图,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 1.投放若干画面,让学生看图猜测插图出自哪部作品。(不仅仅局限于本组课文)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太阳教案

21.太阳 教材分析 《太阳》是四年级语文的一篇常识性课文。主要介绍了太阳的有关知识,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数字、假设、比较、比喻等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二部分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从太阳和动植物的生存,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及太阳光可防治疾病等方面表现出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密切。 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很活跃,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较强,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课外知识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 根据我班学生这一学习特点,我感到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怎样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是能否让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关键。 教学目标 1.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懂每个自然段,从而理解课文 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密切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本课生字词。初步体会数字说明和比较说明的作用和方法。学 会使用“如果……就……”造句。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了解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去了解太阳。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读解生字词,并把不理解的词语划下来,再指名按段读课文,检查初读课文的情况,并纠正读音。 1、读准本课生字读音,特别注意翘舌音:氏、兽、殖、蔬;平舌音:存的发音。 2、防止读错以下多音字读音: 传 chuán (传说、传递)都 dōu (都有、都是)zhuàn (自传、水浒传) dū(首都、都市) 差 chà(差不多)漂 piào (漂亮) chā(差错、差数) piāo (漂浮) chāi (出差) 3、正字: (1)“抵”字的右半部分下面有一点,“氏”的下面没有一点,要强调记忆。 (2)“繁”字结构比较复杂,要引导学生分析记忆,注意下面部分不是一个“系”。 (3)“殖”字的右半部“直”中间不要少一横。 (4)“蔬”字下面的笔画要让学生注意,不要少一点。 (三)按自然段轻声读课文,出示以下句子: 1、太阳离我们一亿五千万公里远。 2、太阳大的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的上一个太阳。 3、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4、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5、有了太阳才有云、雨、雪。 6、有了太阳才有风。 7、太阳光有杀菌能力。 8、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 (四)引导学生发现以上句子与段落之间的关系,这是每个段的中心句。 (五)指名自由读报课文,要求读报得正确,自然段之间和结构段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一、为什么要开这两门课? 所谓教材,是指教学的材料。而教科书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教材,但不是唯一的教材。历史教材还有许多种类,如原始资料、历史地图、历史图画、历史照片、文物及模型、历史地图册、历史填图册、历史练习册、声像资料等。 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用教材”的起点是教材分析,终点是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教材分析的意义 1、清理知识障碍 2、制定教学目标 3、确定重点和难点 4、拓展教学内容 5、选择教学方法 讲课的关键是组织好教学内容,体现在文字上就是写出教案或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内容的第一步就是做历史教材分析,它是备课的重要一环,是做好教学设计,写好教案的前提。 研究历史教材非常重要。作为中学一线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教科书,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也是一名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 研究历史教材非常重要。作为中学一线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教科书,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也是一名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 二、历史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我们不能把历史等同于历史教材,不能把历史教学等同于教历史教材。 历史教学要以历史教科书为依据,但又不能局限于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学应该向学生呈现具体生动的历史。而不是简单复述历史教材中的文字。 三、分析历史教材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一)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 (二)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 历史教材分析的重点是梳理知识结构。历史知识结构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代典章制度、历史发展线索等历史概念组成的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 只有清楚地认识教材的知识结构,明确各部分知识的逻辑关系,才有可能根据教学实际和自己的经验,重新组织教材内容,整体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在分析教材时,要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入手,先掌握整本书的知识结构,再深入钻研每部分教材。也可以先分析每一节课的结构,再分析单元结构和整本书的结构。 1、分析、梳理一节课的知识结构 两步:第一步是阅读课文,搞清楚这节课讲了那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二步就是要具体分析这几个问题,分析每个“目”内部的关系及“目”之间的关系。 一课书的知识结构一般来说有三种类型:并列关系的结构;因果关系的结构;专题类型的结构。 2、分析、梳理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 一个单元一般讲的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单元的知识结构取决于整本书的编写体裁。历史教材的编写一般采用通史或专题史形式。也有通史与专题史并用的。分析单元结构的方式和前面讲过的课的分析相似。 3、分析、梳理一本书的知识结构 一本书的知识结构就是由几个单元构成的历史纵向发展线索。目录呈现了全书的知识结构。只要了解每一课在纵向线索中的位置,教材的分析就能够到位。

小学语文_《太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7《太阳》教学设计 一、诗歌导入: 同学们,老师在课下写了两首小随笔,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在刚才老师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老师用到了同一种意象,是什么?(生答:阳光)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和太阳有关的文章。(齐读课题:17、太阳) 二、检查预习,指导写字。 1、指生读词语:(学生比赛读、小老师指读。) 估计治疗预防 杀菌繁殖摄氏度 差不多抵得上 2、根据意思找出文中的词: a、指动植物一代一代地往下传种。() b、根据某种情况,不精确地推断。() c、一根草也不长。() 3、学写生字“兽” a、同学们这个字上部分像什么?像我们学过的“单”字,所 以可以用“单字要上头,底下有一口”的识字口诀记住。现在请同学们伸出手何老师一起板书这个字。 b、自己写一写,并齐读词组。 4、学写生字“存”

a、记忆口诀:“在字无土,子字来补”。 b、写一写并齐读词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通读全文,想一想,本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 3、指生根据提示说一说文章大意。 本文向我们介绍了()的有关知识,使我们懂得()的重要性,激发了我们()的兴趣。 4、同学们本篇文章在写的时候是从神话故事写起的,在人类历史上,太阳一直是许多民族崇拜的对象。在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是宙斯的儿子。而在中华民族把自己的祖先炎帝尊为太阳神。本文作者同样引用了“后羿射日”的传说,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把神话故事放在开头写有什么好处呢? 5、生答:可以激发读者的兴趣。 6、师:再读课文1—3自然段,课文讲了太阳的哪些特点,是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 7、生:分写写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 8、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坐着的写作顺序去看一看太阳的特点吧!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学习“远”: 1、师:太阳距离地球有多远,请找相关句子画下来和大家分享。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Unit 2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表达“频率”。Section A通过“谈论做运动的频率”,通过听力、对话练习、小调查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如何询问及表达有关频率的内容(做运动的频率,日常活动的频率,学习的频率等);Section B通过讨论饮食及其它生活方式,通过听力、阅读、做调查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如何用频度副词综合表达信息;Self Check部分通过填空帮助学生复习所学词汇,通过开放式的写作帮助学生巩固对频度副词的掌握。 这一单元的重点在于“表达频率”。 重点词汇: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 hardly ever, never, how often, once, twice, three times a week, every day, milk, junk food, health, unhealthy, habit 重点句型: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 How often do you ...? 二、教学建议 结合学生生活设计活动,例如调查学生日常活动的频率,如运动、吃蔬菜、看电视、看电影、听歌、读小说、上网等的频率,与学生探讨做某件事情什么样的频率最合适等。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图片等方式开拓学生思路,帮助学生记忆。如 vegetables 三、教学设计思路 结合学生生活设计活动,使学生在谈论自己生活的过程中掌握频度副词的用法及其它知识。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 1. 掌握如何恰当地使用频率副词及短语: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 hardly ever,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