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章心理学起源与建立

1章心理学起源与建立

1章心理学起源与建立
1章心理学起源与建立

幻灯片1

第一章

西方心理学的起源与建立

幻灯片2

学习重点:

1.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2.古代和近代哲学家在理解人的心理现象时所提出的主要观点;

3.自然科学对建立科学心理学的影响;

4.韦伯、费希纳等对科学心理学诞生的作用。

幻灯片3

第一节西方心理学的哲学起源

哲学心理学的主要特点:

①没有独立的心理学家;

②基本不采用实验的方法

(观察、猜想、推论和思辨);

③不研究具体的实证的问题。

幻灯片4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心理学

(一)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心理学思想

米利都学派

毕达哥拉斯学派

爱菲索学派

爱利亚学派

原子论学派

幻灯片5

1、米利都学派

米利都学派因其代表人物生于米利都而得名。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前547)是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被看着是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心理学家。他提出水是一切事物的基本要素,认为灵魂产生于水,又复归于水。

代表人物有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

幻灯片6

2、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580—前500)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创始人,古希腊早期理念论思想的先驱。

毕达哥拉斯的基本观点:

①数及其关系是万物的根源。

②关于灵魂的构成。

③灵魂不死和轮回说。

幻灯片7

三种观点:

某种物质或是空气中的尘埃或是一种谐音。

并把灵魂分为表象、生气和心灵三部分,动物有前二者,只有人有心灵,人的灵魂包括理性、智慧、情感,前两者在脑,情欲在心脏。

幻灯片8

3、爱菲索学派

赫拉克利特的基本观点:

①万物由火生成,又复归于火;

②认为一切皆变;人的智慧和世界的变化的规律是一气相通的。

③人的身体是土,人的灵魂是纯净的火。

又译爱非斯学派,以爱非斯城而得名。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公元前540—前480)为爱菲索学派创始人,他也是形成哲学的伟大代表。列宁称其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幻灯片9

4、爱利亚学派

巴门尼德承认理性的真实性,否认感觉的可靠性,认为只有理性才能认识真理,因此他是理性主义的奠基者。他主张存在哲学,提出“存在是存在的,非存在是不存在的”,反对赫拉克利特的“我存在又不存在”的观点。

此学派因产生于意大利的爱利亚而得名。巴门尼德(Parmenides公元前570—前480)为爱利亚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幻灯片10

5、原子论学派

(1)恩培多克勒

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公元前490--约前430),经验主义奠基人。他认为万物由土、水、火、空气四种(四根)不变的物质构成。人的身体由四根构成。固体部分是土根,液体部分是水根,维持生命的呼吸是空气,血液主要是火根,思维是火根的作用。人死时四根分散,各根与体外同类聚合。

该学派又称元素论学派。其代表人物为恩培多克勒和德谟克利特。

幻灯片11

(2)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Demokritor,460—370 B.C),认为世界只有原子和虚空,原子是永存、永动,数目无限。他提出了影像说,他认为从事物中不断流溢出来的原子形成了“影像”,人的感觉和思想就是这种影像作用于感官和心灵而产生的。

幻灯片12

(二)古希腊繁荣时期哲学心理学思想

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是古希腊的全盛时期。此时,在哲学上出现了以普罗泰哥拉为代表的一批“智者”,以及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一批哲学家,视人性和心的探讨为哲学的主要问题之一。

幻灯片13

1、普罗泰哥拉

普罗泰哥拉(约公元前481—前411),古希腊第一个“智者”。他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知觉对于其知觉者来说是真实的。

他认为人生来没有好坏之分,但人又有道德的倾向,政治上、伦理上的美德可以通过教育养成。

幻灯片14

2、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他认为①万物由神安排,反对研究自然界,主张研究自身的伦理道德,提倡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②知识是人的理性中固有的,教育只是设法把人所固有的知识引出来,提倡启发式。

③灵魂和肉体从根本上说是不同的东西,主张灵魂不灭。

幻灯片15

3、柏拉图

柏拉图(Plato, 前427—前347),苏格拉底的学生。他将人分为三个等级:哲学王、武士和劳动者。与人的等级相对应,又把灵魂或心理分成理性、意气和情欲三个部分。认为一切知识都是先天就有,所谓学习就是在教学的帮助下对先天知识即理念形式的回忆。

幻灯片16

4、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是西方心理学思想的主要先驱者之一。

①认为躯体是灵魂的工具,灵魂通过躯体来实现自己的功能。(身心关系)

幻灯片17

②反对柏拉图提出的知、情、意三分法,主张灵魂只有知、意功能。知的功能包括认识功能;意的功能即动求功能。这是西方心理学史上最早的心理过程二分法的表述。

③对感觉的定义、功能、分类以及错觉等作过专门论述。

幻灯片18

④四因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的运动变化受四类因素的影响,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质料表示事物的性质和内容;形式表示事物存在的方式或状态;动力表明事物在质料与形式之间的转变或运动的力量;目的表明事物发展变化的目标状态。

幻灯片19

(三)古希腊晚期

古罗马时期哲学心理学思想

1、怀疑学派与犬儒主义

(1)怀疑学派。皮浪(约前365-前275年)为创始人。其基本思想是不相信理性或感觉能提供真实的知识,主张悬置判断。

幻灯片20

安提西尼(Antisthenes,约前445-前365),宣扬回归自然的哲学,认为真正的幸福源于自我满足。

狄奥根尼(Diogenes,约前412-前323),认为只有退出社会,才是安定而值得追求的生活。

(2)犬儒主义

犬儒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安提西尼和狄奥根尼。他们主张:最美好的生活就是亲近自然、远离社会规章制度。

幻灯片21

2、伊壁鸠鲁学派

伊壁鸠鲁(前341-前270年)所创立。伊壁鸠鲁认为感觉是外物流出的原子团触到人的感官的结果,并认为思维依赖于感觉。

幻灯片22

3、斯多噶学派

创始人芝诺(约前336-前264年)。该学派认为人的灵魂是物质的,灵魂是世界理性的一部分,所以人应顺从理性。(相信预言和占卜)

幻灯片23

4、新柏拉图学派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为普罗提诺(205-270)。该学派认为世界本源是“太一”,万物都由“太一”中“流溢”出来。“太一”中首先“流溢”出来的是心智。

幻灯片24

二、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

哲学心理学思想

欧洲心理学思想的发展三条线索:

第一,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心理学思想;

第二,中世纪传入欧洲的阿拉伯学者的心理学思想;

第三,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幻灯片25

(一)中世纪哲学心理学思想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进入封建社会,到1640年英国工业革命宣告封建社会瓦解为止,大约经历了1100年,这段历史通常称为中世纪。此期,在思想上基督神学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支柱。它的理论形式早期为教父哲学,后期为经院哲学。

幻灯片26

1.教父哲学与经院哲学

教父哲学:教父哲学产生于罗马帝国奴隶社会末期,发端于2世纪,终结于6世纪。其间宗教神职人员为了更好地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将基督教的信条理论化,形成了一整套基督教义,历史上这些制订教义的人被尊称为“教父”,其学说被称为“教父哲学”。奥里金是第一个运用希腊哲学建立基督教神学体系的人,故被看作是希腊教父的巨子。

幻灯片27

经院哲学是教会学院讲授的基督教哲学,它是比教父哲学更加系统、精巧的神学体系。其目的是为宗教神学作论证,为封建教会的统治作辩护。

幻灯片28

2.奥古斯丁的心理学思想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 ),最著名的基督教哲学家。他把斯多葛主义、新柏拉图主义和希伯来宗教融合为强有力的基督教世界观,基本上是以研究人类灵性问题为主。其心理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幻灯片29

①身心关系方面,宣传身心二元论的同时,承认身体和灵魂的结合。灵魂和脑有密切的联系,但又强调灵魂统辖肉体的主导地位,灵魂是整个生命和一切行为的主宰者。

幻灯片30

②提出了内省法。他认为心灵是通过自己认识自己的,即心理是主观自生的内部经验,无法为他人直接认识,灵魂只有通过内省才能接近,并以自我报告的形式,陈述出来让人了解,此即内省法。因而他是提出内省法的第一人。同时,他也确立了内部主观经验的正当性。他认为,内省是认识上帝的方法,也是达成个人与上帝交流的一种途径,人不必等到肉体死后才认识上帝,个人在有生之年,就能获得有关上知识。

幻灯片31

③首创官能心理学。他认为灵魂天生固有各种专司相应心理活动的官能或能力。他把人的灵魂分为记忆、理解(理智)和意志三种官能。同时认为灵魂是统一的。

幻灯片32

(二)阿拉伯学者的思想

1、阿维森纳

阿维森纳(阿拉伯名为伊本·西那980-1037),他从视、听、触、味和嗅觉等外部感官入手,分析了人的思维。设想有具有层级性的七种“内部感觉”:共同感觉、保留的想象、综合的动物想象、综合的人类想象、估计能力、对知识加工结果进行记忆的能力以及对那种知识的运用能力。作为医生,他还对身心疾病采取了广泛的治疗手段。

幻灯片33

2、阿威罗伊

阿威罗伊(阿拉伯名为伊本·路希德),他不同意阿维森纳的观点,认为人的理智以层级排列,惟有最高层级的理智才使人与上帝相联系。他指出,一切人类经验都反映了上帝的影响。至于其他方面的观点,基本与阿维森纳的观点一致。他的主要著作是评述亚里士多德的哲学。

幻灯片34

(三)文艺复兴时哲学心理学思想

文艺复兴运动在精神文化上的表现:

1.自然科学的长足发展;

2.哲学逐渐摆脱神学婢女的地位,开始密切联系自然科学的成就,并担当起反封建、反教会统治的斗争任务;

3.人文主义精神发展。

幻灯片35

三、近代哲学心理学思想

17--19世纪,英法两国的经验主义心理学思想是近代欧洲哲学心理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的科学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而德国的理性主义心理学思想则是科学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来源。

幻灯片36

经验主义:认为一切知识源于经验,尤其是感觉经验。经验主义把心灵描述成自动地、机械地对感觉和观念作出反应,认为用感觉和联想规律就能解释心理现象。关注感觉经验是经验主义区别于理性主义的关键。

幻灯片37

理性主义:认为无法凭借感觉知识来发现真理,并提出主动心灵的概念,假定心灵具有内在结构、原理、操作的能力,它们能用来分析思想内容,用它来转化着感觉知识,并理解无法单独从感觉信息中获得的抽象原理和概念。

幻灯片38

(一)近代西方哲学奠基者的心理学思想

1、培根的心理学思想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 ),英国近代哲学家和科学家,经验主义心理学的思想先驱。培根被认为是科学的实用主义的奠基人。

幻灯片39

培根的主要心理学:

①反对经院哲学,提倡科学方法。

②反对宗教神学,崇尚感觉经验。

他的具有思想妥协性,显现出观点的两面性。

史称实证主义,即认为只有那些能被直接经验到的物体或事件(能被公开观察到的事件或外显行为)才能成为科学探究的对象。实证主义避免了形而上学的思辨。

幻灯片40

2、笛卡尔的哲学心理学思想

笛卡尔(Dené Descartes,1596—1650),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也是近代欧洲哲学心理学思想创史人之一。

幻灯片41

笛卡尔的心理学观点:

①提出心身交感论。心灵和身体既是两个根本不同的东西,又是可以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东西。

②描述反射概念。最早明确地描述了反射现象,并试图作出生理学的解释。幻灯片42

笛卡尔的心理学观点(续):

③发表了对意识的见解。他以为意识是一个供人进行自我观察的封闭的内部世界。

④探讨了感觉、想象、观念等一些心理活动的方式。

⑤情绪论。情绪是由外物和体内变化所引起的,靠身体内部动物精气和血液的动荡来激发和维持的心理状态。

幻灯片43

(二)经验主义心理学思想

从培根开始的心理学思想,重视感官经验的作用,重在探讨人的心理如何获得知识,但常忽视心理的主动性和理性思维的作用。有两种理论表现形式:一是联想主义(associationism),二是感觉主义(sensationism)。

幻灯片44

联想主义认为,联想规律能够提供解释一切心理现象的基本原则,把联想作为心理生活的基本原理。联想主义主要是在英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联想”这个术语是洛克先提出来的。关于联想的机制、种类等重要论述,对冯特心理学体系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幻灯片45

感觉主义强调感觉在意识经验中的重要性。主要在法国产生发展起来的。“感觉主义者”的称号,便于把英国哲学家和法国哲学家区别开来。

幻灯片46

1、英国联想主义心理学

联想主义的代表人物有: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哈特莱、布朗穆勒父子、培因等。

幻灯片47

洛克(John Locke,1632—1704 ),近代英国唯物论哲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和教育家,英国经验心理学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其主要观点有①白板说;②观念说③关于感觉观念的两种性质学说;④观念的联合学说;⑤深度和距离知觉;⑥自我与同一性学说。

幻灯片48

洛克的思想导致经验主义内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为联想主义提供了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示范;对现代西方心理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20世纪心理学中,也可看到洛克思想的影响。

幻灯片49

2、法国的感觉主义心理学

18世纪法国的心理学思想,以唯物主义为其根本特点,即坚持人是机器的论断,主张从生理学和脑的机能观点来看心理的产生、发展和转化,强调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从而把感觉主义心理学提到了显著的位置。

幻灯片50

感觉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拉·美特利、孔狄亚克、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特。

幻灯片51

(三)理性主义心理学

理性主义心理学思想的代表有斯宾诺莎、莱布尼兹、沃尔夫、提斯顿、康德、赫尔巴特、陆宰等。

幻灯片52

莱布尼兹(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 ),德国古典哲学的先驱,欧洲大陆唯理论哲学的系统化者,其主要心理学观点:

①单子论的心理观;②心身平等论的身心关系说——预定和谐论;③提出微觉与统觉的学说;④莱布尼兹的心理生物观。

幻灯片53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哲学的创始人,也是“批判的”认识心理学的建立者。主要心理学观点:①坚持知、情、意三分法;②创建认识心理学;③提出统觉原理;④以模糊观念表征无意识。

幻灯片54

第二节西方心理学的科学起源

科学心理学产生的科学前提:

?生理学

感官生理学

神经生理学

?心理物理学

韦伯—费希纳定律

心理物理法

幻灯片55

一、古代医学和生理学中的心理学思想

1、希波克拉底

希波克拉底( 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0),古希腊的名医,被誉为“西方医学之父”。其基本观点:①一切的病均有自然的原因,与神无关;②脑是心理的器官;

③体液即是人体性质的基础。

幻灯片56

2、加伦

加伦(格林/盖伦)(Galen,130—200年),欧洲古代医学的集大成者,也是罗马帝国主义时期著名的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加伦的主张及贡献:①坚持脑是心理的器官;

②坚持身心关系不可分③增进了神经系统的知识。他以为神经系统是一个有分支的干状物,每一个分支都是独立生存着。④建立了气质学说。同时他还提出了近似于意识的概念,并分

析了随意和不随意动作的机制。

幻灯片57

二、天文学与心理学

天文学通过实验对人差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得出人差方程式。人差方程式的发现刺激了人们对反应时研究的兴趣,也给早期的实验心理学提供了直接的研究课题,如,复合实验和反应时实验。

幻灯片58

三、生理学和心理学

生理学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

大脑机能研究(定位研究);

神经生理研究(神经元说、神经特殊能量学说,贝尔-马戎第定律、神经冲动的电性质和传导速率,反射动作研究);

感觉生理学研究(视觉、听觉理论)。

幻灯片59

(一)关于脑机能的研究

1、加尔的颅相学

颅相学或骨相学是根据初期的神经解剖学和对人的心理能力的观察而形成的脑功能定位论。它是由加尔和他的学生施普茨海姆创立。认为脑是心理活动的特殊器官,脑的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机能,尽管他的主张缺乏科学依据,但却推动了大脑功能分区的实验研究。

幻灯片60

加尔(Franz Joseph Gall,1758--1828)德国医学家。他认为,通过颅骨的隆凸或凹陷可以分辨出不同的禀性和爱好。如,头骨隆起,他以为是扒手的特征。

幻灯片61

颅相学的基本原理:

①大脑是心灵定居的部位,心理的唯一器官是脑;②脑由许多独立的器官或部位所组成,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心理功能;③心理功能包括记忆、野心、性欲、信赖、忠诚、良心等37种(后增至42种),均存在于大脑的特定部位。

幻灯片62

2、弗卢龙的大脑统一功能说

皮埃尔·弗卢龙(M·J·P·Flourens 1794-1867)以解剖为根据把神经系统分为大脑、小脑、四叠体、延髓以及脊髓和神经等六个单元。并用刺激法局部切除法测定脑中各个部分的特殊功能,并强调大脑功能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他以为统一是一个占优势的大原则,它随处可见,控制一切。

波林认为,弗卢龙在一个世纪前预先说出拉什利的大脑皮层功能的等势和大片动作说。幻灯片63

3、布洛卡关于言语运动中枢的发现

布洛卡(Paul Broca, 1824-1880),19世纪法国著名的外科医生、神经学家和人类学家。他发现左半球额下回后部约1/3处部位损伤后,会造成个体丧失语言能力。后来此部位被定为言语运动中枢,亦称布洛卡区。

幻灯片64

4、运动和感觉中枢的发现

弗里奇和希齐格用电刺激狗的大脑皮层系统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发现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其中有管理颈部、前腿的伸展和屈曲、后腿和面部等肌肉活动的5个不同

此后其他人又陆续发现一些感觉中枢,如视觉中枢位于枕叶,听觉中枢位于颞叶,机体觉中枢位于中央后回等。

幻灯片65

(二)关于神经生理学的研究

1、贝尔—马戎第定律的发现

英国生理学家、解剖学家和外科医生贝尔首先发现,脊髓有分离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通路,在脑内也可找到相应区域。这就是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差异律,又称贝尔定律。

1819年法国生理学家马戎第通过动物实验也发现传导感觉信息和运动信

息由不同的神经所分担的这一定律,所以又被称为贝尔——马戎第定律。

幻灯片66

2、反射动作的研究

19世纪上半叶,荷尔把反射动作从其他运动中区分出来,并预见到后来的反射弧的概念。后来谢切诺夫、巴甫洛夫发现反射(主要是条件反射)是意识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基本方式,进而为心理学提供了一个神经生理学的科学根据。

幻灯片67

3、神经冲动的电性质和传导速率研究

1791年,意大利的伽伐尼最早发现了神经冲动的电性质。后来,杜布瓦·莱蒙完成了著名的动物组织的极化说,提出假设肌肉与神经带有电荷微粒,构成一个大磁场,南极为一端,北极为一端。这一假设虽然是错误的,但启发了赫尔姆霍茨作进一步研究,并使其认识到神经冲动的速度并不是神速而是有限的。

幻灯片68

神经传导速率研究的价值在于它第一次将心灵时间化,使人们认识到心理过程也可以通过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加以测量,从而打破了心理不能实验和测量的神话。同时,这项研究与天文学的人差方程的研究一起,为心理学后期对复杂心理反应时的测定做好了准备。幻灯片69

4、神经特殊能量学说

缪勒(Johannes Peter Müller, 1801-1858),提出神经特殊能量学说,认为每种感觉神经都有它自己的特殊性质或能,不能互相代替,不同性质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官以引起同一种感觉,反之同一性质的刺激作用于眼耳皮肤等不同感官,则会依次引起视觉听觉和触觉等不同的感觉。感觉的性质并不决定于刺激的性质,而是决定于神经能的性质。

幻灯片70

(三)关于感觉生理学的研究

1、视觉

(1)如何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象是视觉的一个基本问题;

(2)双眼视觉是感官生理学的一个难题;

(3)色觉理论是视觉的一个基本理论;

(4)关于后象、适应和色盲的研究。

幻灯片71

四、物理学与心理学——心理物理学

在心理物理学方面,主要取得的成果有

(1)韦伯发现两点阈限以及差别阈限。

(2)费希纳发现了对数定律、提出心理物理法,为冯特建立实验心理学奠定了基

幻灯片72

1、韦伯的研究

韦伯(Ernst Heinrich Weber,1795—1878 ),德国解剖学家、生理学家,感觉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物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韦伯的贡献:①用实验系统证明了两点阈限(或两点阈)的概念,为触觉感受性实验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指标;②提出了心理学上第一个定量法则—差异阈限定律,即韦伯定律,为开创心理物理学、建立实验心理学立下了功绩。

幻灯片73

两点阈限。韦伯把刚刚能辨别出皮肤上两个刺激点的最短距离称为两点阈限。这是人类皮肤触觉的敏锐度指标。

最小差觉。即韦伯律(差别阈限或差异阈限)韦伯提出心理学上第一个定量的差别阈限的定律,即韦伯律。公式表示:K=△ I/I。

幻灯片74

2、费希纳

费希纳(Gustav Theodor Fechner5,1801—1887 ),德国哲学家、物理学家,是心理物理学的主要创建者,实验心理学和美学的奠基者之一。他把心理物理学定义为:“身心函数的关系或其互相依存的关系的精密科学。

幻灯片75

费希纳认为心理物理学主要研究五个问题:①对数定律;②心理物理学的基本方法;③内部心理物理学(指心理现象与心理现象最直接的兴奋之间的关系);④意识阈(指有限的注意范围而非众多的兴奋阈);⑤负感觉(指以负的数量表示无意识的心理值,即把这种阈下值作为心理物理学的一个基本点)。

幻灯片76

★对数定律:费希纳1860年在韦伯律的基础上提出了说明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定律,即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公式表示:S=KlgR 。也称费希纳定律。

★心理物理法:指对物理刺激和它引起的感觉进行数量化的一种研究方法。

幻灯片77

复习与思考

1、米利都学派的代表有哪些?

2、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是什么?

3、试分析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心理学思想的特点。

4、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思想的特征是什么?

5、叙述培根的经验主义心理学思想。

6、叙述笛卡儿的理性主义心理学思想。

幻灯片78

复习与思考

7、何谓英国的联想主义心理学,所持的观点是什么?

8界定洛克的“白板说”,这体现了他的什么心理学思想?

9、界定人差方程式。

10、分析物理学对近代心理学的影响,并指出其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和他的发现。

11、从综合的角度,谈谈哲学和自然科学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

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

让·皮亚杰 您检索的皮亚杰,一般指让·皮亚杰,其他释义请点击此处。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是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皮亚杰早年接受生物学的训练,大学时期学习哲学。但他在大学读书时就已经开始对心理学有兴趣,共曾涉猎心理学早期发展的各个学派,如病理心理学、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从1929年到1975年,皮亚杰在日内瓦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床心理学上有长足的发展。简介 让·皮亚杰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他先是一位生物学家,之后成为发生认知论的哲学家,更是一位以儿童心理学之研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身份的顺序代表了皮亚杰一生从事智慧活动的历程。 自1936年起,皮亚杰一共荣获了三十多个全球各地的大学及学术团体所颁发的荣誉博士学

位,更负责主持多项重要国际联合的会议、组织与团体,他一生中所得到的大大小小奖项不计其数,更于1969年获颁美国心理学会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7年获得了心理学界殊荣——爱德华·李·桑代克奖。 而皮亚杰一生的贡献并不止于心理学,他的理论对于现今的哲学、教育学、人工智能的发展……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1] 皮亚杰(1896一l980)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及教育家。出生于瑞士。父亲是位有自由思想的大学教授,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两人常因见解不同而发生争执。 他对生理学具有浓厚兴趣和突出才能,10岁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1918年获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对“人是怎样获得对于世界的认识”的哲学问题产生兴趣。由于纯熟的生物学知识及方法对解决此类问题无能为力,他便试图通过其他途径来作研究,因此对心理学也产生兴趣。 1918年,他进入心理实验室工作,研读弗洛伊德著作,感到精神分析学说虽有趣,但失于思辨,不是严谨的科学。他从中吸收和学到一些重要概念与方法(如儿童发展阶段理论、临床谈话法等),对他后来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极其有益。1919年,皮亚杰到巴黎大学从事病死心理学、数理逻辑及科学哲学等学科的学习、研究。。[2] 2生平 家庭背景 皮亚杰,1896年8月9日出生于瑞士的纳沙特尔。皮亚杰的父亲是一位大学教授,主要是研究中世纪的历史与文学。 由于皮亚杰的父亲所学的是人文领域,他十分重视皮亚杰的科学观念,更着重于培养皮亚杰对于事实的讲求与爱好;皮亚杰的母亲则是一位虔诚的宗教徒,她坚持让皮亚杰接受严格的

认知心理学的渊源与范式

认知心理学的渊源与范式 一、起源与流派 认知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而心理指的又是大脑对信息的处理过程、结果以及各种感受,研究上述上述现象规律的学科即为心理学。认知之所以被称为高级心理活动,是因为它动用了多种大脑功能,如知觉、注意、回忆、思考、推理、决策……这些认知加工有些是自动化的,有些是刻意的,比如运用知识服务于工作生活显然属于后者。将信息进行认知加工再以某种方式展现出来,学术上称为:表征。表征水平的高低往往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认知风格差异从何而来?亚里士多德学派的经验论主张“环境影响人”,学习的过程理所应当地塑造了人的智力;柏拉图学派主张的先验论则认为:一些认知机能如记忆力,是与生俱来的——即天赋。我们承认天赋的存在,有些人学东西就是快。当年雷军用一年半时间就修完了大学四年的学分,1992年在中国还没通网的时候他就开始当黑客了,这履历确实不能单用“学习努力”来解释。 我们现在知道,个人素质和后天学习都很重要,但对认知机制的实证研究,以弄清其怎样发挥作用,还是要诉诸科学实践。事实上,现代心理学的开端就是实验心理学。 1 威廉·冯特将一种工程师思维应用到了对心理现象的理解上,认为心理状态是由类似化学元素那样的“心理元素”以一定结构组合而成。外界刺激作用于这些元素,产生相应的意识经验,再由被试者口头描述这些经验。这种实验意在探

究心理的基本构成,但无力追究原因,或者冯特认为结构本身即原因,他的学生铁钦纳则用“结构主义”来定义这项工作。 以现在的眼光,结构主义的最大价值是把心理现象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思辨模式,升级为了一种实证学,为后世无数对心理模型的深度理解打下了科学的实验基础。 2 在大西洋对岸,另一种风格的认知研究也正在被一位叫威廉·詹姆斯的美国人建构起来。他生在一个有文学基因的家庭,兄弟亨利·詹姆斯就是一名作家,而威廉·詹姆斯开创一个心理学流派的方式也很特别:写美文——这可以算得上是心理学大V鼻祖了。 冯特的实验意在找到环境刺激与意识经验的对应关系,詹姆斯则对意识的运作机理更感兴趣。在他看来,意识就像一部机器,各种心理现象的产生都是这部机器为了某种目的而去实现某种功能的结果。把心理活动看作一种功能运作,机能主义这一学派便诞生了。 机能主义者的实用性倾向与进化论思想有不少相通之处,像约翰·杜威、爱德华·桑代克都认为心理功能的主要作用就是使个体适应环境,更好生存。 相较而言,结构主义者强调对生活场景的剥离,想得到严格的“刺激—反应”关系,必须排除“干扰项”(即控制变量);机能主义者则恰好相反,任何心理活

心理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心理学简介含义起源历 史与发展 文件编码(TTU-UITID-GGBKT-POIU-WUUI-0089)

研究人和动物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心理学的英文Psych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原始人认为人的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mind),心理学是对心灵的研究,或称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直到19世纪初叶,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人在生活实践中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或简称之为。具体地说,外界事物或体内的变化作用于人的机体或感官,经过神经系统和大脑的信息加工,就产生了对事物的和、和,进而进行分析和思考。人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打交道时,总会对它们产生某种,形成各种情绪。人在生活实践中还要通过行动去处理和变革周围的事物,这就表现为活动。以上所说的感觉、知觉、思维、情绪、意

志等都是人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由客观事物引起、在头脑中产生的主观活动。任何心理活动都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可称为心理过程。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各自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各人的心理过程都表现出或大或小的差异。这种差异既与各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有关。这就是所说的或个性。心理过程和人格都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心理学还研究人的个体的和社会的、正常的和异常的行为表现。研究动物的行为,这不仅是为了认识动物心理活动本身,也有助于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了解。在高度发展的人类社会中,人的心理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使他攀登上动物进化阶梯的顶峰。心理学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基础科学。 发展简史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很短的历史,但却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心理学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思想,哲学和宗教很早就讨论了身和心的关系以及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等,中国古代思想家、等都有不少关于心灵的论述。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及代表人物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法国) 3、心理起源说——孟禄(美国)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前苏联) 5、中国史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乐正克 6、西方较早讨论教育问题的着作——《论演说家的培养》(《雄辩术原理》)——昆体良(古罗马) 7、非制度化教育思潮——库姆斯、伊里奇 8、雄辩与问答法——苏格拉底(古希腊) 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 10、《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1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班级授课制,泛智教育。 12、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培根(英国) 13、自然主义教育——《爱弥儿》——卢梭(法国) 14、教育学进入大学讲坛——康德(德国)、《林哈德与葛笃德》——裴斯泰洛齐(瑞士) 15、科学教育思潮的兴起,课程体系——《教育论》——斯宾塞(英国) 16、实验教育学——梅伊曼、拉伊(德国) 17、发展性教学理论——《教育与发展》——赞科夫(前苏联) 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主导作用原则(重理性原则)、理解学习过程原则、对差等生要下功夫的原则

18、范例教学——瓦.根舍因(德国) 19、和谐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 20、《教育漫话》——洛克(英国) “白板说”、绅士教育、国民教育思想与民主教育思想。 2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传统教育学代表、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四段教学法、统觉观念。 23、实用主义教育学——《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现代教育学代表、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重组、在做中学、儿童中心主义。 24、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教育学》——凯洛夫(前苏联) 25、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新教育大纲》——杨贤江 26、设计教学法——克伯屈(美国) 27、道尔顿制——柏克赫斯特

第一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第一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提纲 一、人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二、人本主义的发展概况 三、人本主义的中心论点 四、人本主义的贡献与局限 一、人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1、心理学背景 人本主义把自身定位于反对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的“第三势力” (1)行为主义——人是一只较大的试验白鼠 (2)精神分析——意识自我是无意识自我所驱使的“奴仆” (3)二者共同点——机械决定论、还原主义、贬低人性 2.哲学背景 (1)存在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基本观点的理论根源 (2)现象学——人本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海德格尔用解释学的现象学方法探讨了本体的存在。他把人类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是能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存在,因此应该通过主客体关系的分析来理解人的存在及其实质。就是说,要把自己的?°内在经验世界?±带入到科学研究中,以解决有意义的人类实际问题 马斯洛反对心理学中实证主义和还原论的观点,认为现象学方法更适于研究人类个体的现象,因为它更强调自我的内在感受。 一、人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3.社会历史背景 (1)物质生活的富足反衬出精神生活的空虚 (2)巨大的社会压力导致严重的精神危机 (3)对战争的反思 (4)当时的反主流文化运动 二、人本主义的发展概况 1.产生初期——早期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作 2.迅速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会的成立 3.进一步深化——自我实现与自我选择的辩论 4.作为一种学术运动的消失 三、人本主义的中心论点 1.个体的现象学 2.人类本质的统一与完善 3.人能够自由选择 4.用现象学的方法研究意识 5.人有自我实现的潜能 四、人本主义的贡献与局限 1.贡献: (1)为理解人性提供了一种新的积极的观点 (2)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教育、管理等领域 2.局限: (1)虽然重视意识的主观内容但并没有为其理论提出实证支持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

AVL单元:在认知心理学中,常常把听觉的、口语的、语言的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 单元,认知心理学用(AVL单元)作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代码。 部分报告法:主试呈现一些信息,不要求被试全部报告。 材料限制:指人的注意受到刺激信息任务(刺激材料)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加工的信息的限制,即使分配到了较多的认知资源,也不能顺利完成的认知活动过程。 产生式系统:安德森认为产生式系统的形成经历了认知阶段,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 陈述性记忆:是指一个人对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通过练习后逐渐获得的技能或经验的记忆。 语义记忆:是指个体对客体事实的记忆。 情景记忆:是指个体对事件的自传式的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个体所具有的特定经验无意识的影响了当前信息加工处理的绩效,而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经验,也没有进行有效的提取与操作。 外显记忆:是指个体能运用记忆中所存储的信息并能意识到记忆活动的过程,能够意识到自己正在积极地搜寻记忆线索,并把当前的刺激信息与提取出的信息内容进行比较以便能回忆出不在当前的事物的记忆。息的知觉或准确的摄取。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人脑中存储一分钟以上,几天、几月、几年,乃至终身的记忆。 佩奥的双重信息编码理论,在长时记忆中存在两种独立的编码系统,即(语义编码系统)(表象编码系统) 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1分钟左右的加工处理与编码。加工代码:AVL单元信息容量(有限性)是短时记忆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7+-2 5.斯滕伯格认为,短时记忆中对刺激信息的加工处理是以(完全系列扫描)的方式进行的。 瞬时记忆:又称为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是外界刺激信息通过感觉器官时,按输入刺激的原样,以感觉痕迹的形式在人脑中被暂留的过程。特点:物理特征编码、保持时间短暂、容量大。 工作记忆:又成为操作记忆,是对输入的刺激信息再一次进行加工与编码,使其信息容量扩大。 感觉信息加工:是指感觉器官与刺激物信息相互接触(或作用)之后,感受器将物理刺激转化为生物电信号,并通过动作电位把外部事件的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特定区域的过程 感觉登记的特点:物理特征编码,保持时间十分短暂,记忆容量较大 计算机模拟方法.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及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方法记忆系统:瞬时记忆系统(感觉登记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 脚本:认知心理学把人所从事的某些典型活动,按先后次序所作的有组织的认知称为脚本监视:指一个人获得有关自己认知活动的进展、效果等信息的过程。 控制: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活动作出计划、调整的过程。 机械性复述:或称为维持性复述,即不是将短时记忆中的刺激信息建立在对它们的理解的基础上,而是一味地通过不断的简单重复,力图将刺激信息保留在短时记忆中。 精致行复述:或称为整合性复述,即将短时记忆中的刺激信息进行分析,使之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建立起某种内在的联系,并努力把它们整合到长时记忆的认知结构中口语报告法:被试在解决某项问题时“出声思考”(出声讲出)其思维内容,研究者记录后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被试认知活动规律的研究方法,又称为“口述记录分析法” 流程图示指以作业图或信息流程图的形式表示人的心理活动,并以此分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方法。 模式识别:指人把输入刺激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模式识别过程一般经历分析、比较、和决策三个阶段 全部报告法:快速的给被试呈现一组刺激项目,要求在刺激信息消失之后,被试立即报告自己刚才看到的所以项目,可以写出来或说出来 启发式:指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粗略搜索来解决问题的策略。 启发式策略:1手段-目的分析2逆向搜索 认知的实质是(监视)(控制)

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史

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史 我国教育心理学起源非常早,曾经经历过古代辉煌发展期与近现代教育的摸索到现在教育心理学规范腾飞等阶段。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古代思想家关于教育心理的思想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古代的教育实践中,就萌发了教育心理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孔丘、孟轲、荀况、墨翟等思想家的著作中,已有不少有关教育心理的思想。例如: 1.关于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成长的作用的论述有: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 2.关于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的论述有: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论衡·实知篇》) 3.关于强调积极思考和刻苦钻研的论述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思而得之则深。”(郑玄《郑志》)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发于随。”(韩愈《进学解》) 4.关于学习要循序渐进的论述有: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礼记·学记》) “先易后难而渐入。”(《郑玄《郑志》) 5.关于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论述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 “循循善诱。”(《论语·子罕》)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这些教育心理方面的思想,到了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虽不断有所充实和发展,但仍没有形成严密的思想体系,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清朝末年至1949年中国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 教育心理学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清朝末年随着师范教育的兴起而出现的。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教育心理学家廖世承借鉴英国的教育心理学,曾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班授课,并在1924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中国较早的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我国早期编写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心理学家还有肖孝嵘(1930年)、潘菽(1935年)、陈选善(1938年)等。 这个时期,中国还翻译介绍了不少西方有关教育心理学的学说和方法。如:陆志韦翻译了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1926年)、宋桂煊翻译了盖茨的《教育心理学》(1936年)、艾伟翻译了《教

心理学起源和发展之欧阳家百创编

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欧阳家百(2021.03.07) 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可上溯至古希腊(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公元前约460-370]、柏拉图[公元前427-347]、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等人对灵魂或心理现象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1879年,德国的威廉.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培养出一大批一流的心理学家,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距今不过120多年的历史。 一、近代心理学史的对象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研究的是,心理学在近代西欧和美国是如何形成、演变和发展的。大致上来说,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自笛卡儿和洛克到冯特前为止,包括17-19世纪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心理学以及18、19世纪的生理学。 第二个时期:主要包括实验的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第三个时期:自冯特到现代,包括心理学各个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这也是西方近代心理学的重点) 二、学习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的意义 1. 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对于我们掌握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有着重要的作用。

2. 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对于我们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3. 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对于我们提高分析能力、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也很有好处。 第一章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哲学心理学思想 一、十七至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心理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十七至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心理学思想的有三个主要特点: 第一,心理学仍属于哲学心理学思想的范畴; 第二,心理学的理论来源主要以笛卡儿和洛克两派的哲学思想为基础; 第三,哲学心理学主要以经验论、联想论和感觉论为理论形式。 二、笛卡儿的心理学思想 勒奈·笛卡儿(1596-1650)是近代二元论和中华民族主义唯理论的著名代表,是卓越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家,是资产阶级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创始人之一。 笛卡尔心理学思想的主要观点有: 1)认为人的观念有三种来源:一是天赋的,即与生俱来的,如上帝的观念和数学公理等;二是从外面来的,如感觉;三是人造出来的,如想象。

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

让〃皮亚杰 您检索的皮亚杰,一般指让〃皮亚杰,其他释义请点击此处。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是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皮亚杰早年接受生物学的训练,大学时期学习哲学。但他在大学读书时就已经开始对心理学有兴趣,共曾涉猎心理学早期发展的各个学派,如病理心理学、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从1929年到1975年,皮亚杰在日内瓦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床心理学上有长足的发展。 简介 让〃皮亚杰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他先是一位生物学家,之后成为发生认知论的哲学家,更是一位以儿童心理学之研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身份的顺序代表了皮亚杰一生从事智慧活动的历程。 自1936年起,皮亚杰一共荣获了三十多个全球各地的大学及学术团体所颁发的荣誉博士学位,更负责主持多项重要国际联合的会议、组织与团体,他一生中所得到的大大小小奖项不计其数,更于1969年获颁美国心理学会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7年获得了心理学界殊荣——爱德华〃李〃桑代克奖。 而皮亚杰一生的贡献并不止于心理学,他的理论对于现今的哲学、教育学、人工智能的发展……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1] 皮亚杰(1896一l980)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及教育家。出生于瑞士。父亲是位有自由思想的大学教授,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两人常因见解不同而发生争执。 他对生理学具有浓厚兴趣和突出才能,10岁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1918年获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对“人是怎样获得对于世界的认识”的哲学问题产生兴趣。由于纯熟的生物学知识及方法对解决此类问题无能为力,他便试图通过其他途径来作研究,因此对心理学也产生兴趣。 1918年,他进入心理实验室工作,研读弗洛伊德著作,感到精神分析学说虽有趣,但失于思辨,不是严谨的科学。他从中吸收和学到一些重要概念与方法(如儿童发展阶段理论、临床谈话法等),对他后来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极其有益。1919年,皮亚杰到巴黎大学从事病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史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认知心理学的开始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美国的行为主义如日中天,然而就在这一时期,认知革命的思想已经开始酝酿,1967年奈瑟尔出版的《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这一新思潮的形成。不过,在此之前,很难确定它的起点,更多心理学家认为1956年在认知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中作用明显,因为这一年“美国心理学界发表了一系列以信息加工观点为基础的心理学学术研究成果”(梁宁建,2003,p.13)。首先是乔治·米勒(George Armitage Miller,1920-)的研究。他在1956年发表了一篇题为《神奇的7±2:我们加工信息的容量限制》(Miller,1956)。这篇论文使记忆研究重新回到心理学中,而且它显示出如何将信息论的概念应用到人类信息加工的表述当中。其次是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 Bruner,1915-)倡导的“知觉的新观察运动”(New Look Movement in Perception)研究。布鲁纳及其同事认为知觉者在知觉中起着积极作用,而不是一名被动的感觉资料的记录者,知觉者的人格和社会背景对知觉者的所见所闻有很大的影响。再次,是斯蒂文森(1956年,对认知心理学的发生来说最具影响力的还是三个方面的研究: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1919~1989)的认知失调理论、西蒙( 乔姆斯基(Noam Chomsky,1928-)在1956年开始发表他的系统的语言学研究成果《语言描述的三模型》(Chomsky,1956)。乔姆斯基提出的短语结构文法能够产生所有可被“图灵机”(Turing Machine)识别的语言,可被图灵机识别的语言就是能使图灵机停机的字串。随后乔姆斯基在1957年发表了他的代表性著作《句法结构》,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转换-生成语法不是仅仅描写人的语言行为,而是要研究体现在人脑中的认知系统和普遍语法,强调要对人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乔姆斯基本人开始就看到了转换-生成语法对认知科学的意义,主张把语言学的研究和神经科学、心理学以及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共同为探索人脑的奥秘作出贡献。 这些研究都将关注的焦点转向了人脑的内部,但人脑内部是如何工作的呢?图灵明确提出了“图灵机”模型,而1956年西蒙和纽厄尔“逻辑理论机”(简称为LTM)的成功为后来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准备的语言和框架。西蒙和纽厄尔认为“逻辑理论机”不仅是计算机智力的有力证明,也是人类认知本质的证明,其系统的关键特征是将复杂任务分解成子目标,信息加工被表征为一系列的程序指令,而且启发式也用于辅助决策(Newell & Simon,1956)。直到1967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奈瑟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一书,这不仅是第一本冠名为《认知心理学》的教材,而且它建立了一个新学科的内容范围,它在信息加工理论框架下,对前人在认知心理学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其突出的贡献就是发展了诸如运用反应时等间接测量方法来揭示人的内部心理活动。在奈瑟尔出版了他的著作之后,《认知心理学》杂志和《认知科学》杂志分别从1970年和1977年开始出版发行。不管是否可以说1956年是认知心理学的起点,但至今心理学家都承认,1967年奈瑟尔的《认知心理学》却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形成的标志。 二、认知心理学的哲学渊源 认知心理学的哲学渊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各种哲学思想在其发展中都是相互斗争又相互交融的。但是从更一般意义上来分析,认知心理学的哲学渊源首先是经验主义,以及与之一脉相承的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行为主义;当然,理性主义在纠正和否定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和还原论过程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心理学家日益把研究的重点从外显的行为转向内部的认知过程,探索内部的认知机制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这些心理学家接受了理性主义传统的影响,认为认知机制在知识的获得、储存和使用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的任务就是发现存在于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认知机制”,探索认知机制的特性和规律。但是认知心理学依然是经验主义的。正像社会建构论的代表人物之一,英国心理学家罗姆·哈里(Harre,R)指出的那样:“这个新的认知主义产生的背景是行为主义的消亡——但是作为一种方法论,行为主义在作为一种普遍性的理论消亡很久之后仍然存在。”(Harre,1999)。它在许多方面承袭了行为主义,“经验主义的模式被完整地保留下来”(Kevin,1997)。按照经验主义取向进行研究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是“实证性的”。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认知心理学概述 心智:心智是产生和控制知觉、注意、记忆、情绪、语言、决策、思维、推理等心理机能的成分。(认知的类型) 心智是形成客观世界表征的系统,促使人们采取行动以实现目标。(运作及其功能) 认知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取向,角度,强调心理加工、过程。 发展 1.起源 19世纪 唐德斯:反应时测验 第一个认知心理学实验,揭示了:心理反应虽然不能直接测量,但是却可以通过行为反应进行推测。 特:提出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感觉。提出省。 他请对方向反省自己,然后描写他们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工作方法的看法。他创造了特殊的方法来训练对方,让他们更仔细和完善地来看待自己,但不过分地解释自己的心理。这个工作方式与当时的心理学非常不同。当时的心理学更多的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艾宾浩斯:用人工实验的方法研究高级心理功能 重学节省法 节省:重学所花的时间短于最初学习所花的时间 威廉·詹姆斯:对心智的阐述并不建立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而是依据他对自己心智运作过程的省。 2.20世纪 摒弃对心智的研究 华生:行为主义学派 (1)拒绝省 (2)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应该是可观察的行为而不是意识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

格式塔心理学 托曼:认知地图 心智发展的复兴 计算机模拟:分不同阶段地对信息进行加工。 过滤器理论。 pet fMRI 人脑对面孔做出反应的区域:梭状面孔区(FFA)、海马旁回空间位置、纹状身体区(EBA)、 模块化-定位-一个模块就是指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脑区 语言的定位 布洛卡区 威尔尼克区 大脑的分布式加工 不同的脑区对特征进行加工,并最终汇集在一起。不仅是感知加工,记忆、语言、决策和解决问题等认知过程也都遵循分布式加工原则。 大脑如何对事物进行表征 1.在物体的影响会聚在视网膜上的几毫秒,视网膜中感受器会将树的影像转化为电信号,电信号经过视网膜沿视神经传递,最终到达初级视觉感受区。 2.我们对物体的感受并不是基于对物体的直接感受,而是基于大脑中动作电位对数的表征。 3.表征的形成可能涉及一种叫做特征觉察器的神经元,这种神经元能对客体的特征做出反应。 4神经编码:神经元可以对特定类型的刺激做出反应,环境中的客体可以引发独特的神经元活动模式,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独特的神经元活动模式来描述我们看到的是树还是环境中的其他刺激(如鸟鸣声等),这种以神经反应模式来表征刺激的方式被称为神经编码 对初级视觉区中特征觉察器的发现是确定神经编码的第一步。

“心理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研究人和动物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心理学的英文Psych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原始人认为人的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mind),心理学是对心灵的研究,或称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直到19世纪初叶,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人在生活实践中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或简称之为。具体地说,外界事物或体内的变化作用于人的机体或感官,经过神经系统和大脑的信息加工,就产生了对事物的和、和,进而进行分析和思考。人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打交道时,总会对它们产生某种,形成各种情绪。人在生活实践中还要通过行动去处理和变革周围的事物,这就表现为活动。以上所说的感觉、知觉、思维、情绪、意志等都是人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由客观事物引起、在头脑中产生的主观活动。任何心理活动都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可称为心理过程。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各自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各人的心理过程都表现出或大或小的差异。这种差异既与各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有关。这就是所说的或个性。心理过程和人格都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心理学还研究人的个体的和社会的、正常的和异常的行为表现。研究动物的行为,这不仅是为了认识动物心理活动本身,也有助于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了解。在高度发展的人类社会中,人的心理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使他攀登上动物进化阶梯的顶峰。心理学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基础科学。 发展简史

色彩心理学的起源档

色彩心理学地起源年月日 人类关于色彩及其对人体影响地研究已有漫长地历史.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对色彩进行了广泛地研究.著名医生阿尔韦托.马格诺在中世纪发表地关于颜色地论著,至今仍有非常珍贵地意义. 据说在近代地色彩研究方面,两位伟人牛顿和歌德成为奠基人和倡导者.生活年代相差近百年地物理学家和文学家因色彩而被联系在一起地事实,着实让我有些惊奇. 大科学家牛顿奠定了现代色彩科学研究地基础,他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为彩虹般地七原色.而将这七种原色光综合起来就会还原成白色光,这就是牛顿发现地所谓“混色原则”.另外,经过牛顿数次试验而制成地“牛顿色环”至今仍在使用. 大文豪歌德却对牛顿地理论不以为然,甚至加以反驳.他认为所有地颜色都是在黑与白地对立中显现出来地,为此他还著书《色彩论》加以诠释自己地观点.歌德在书中还表达了这样地观点:黄色和蓝色是有着对立性质地色彩.黄色明亮,强烈,是一种暖色;而蓝色昏暗,强度较弱,是一种冷色调.歌德是最早注意到并且表达出色彩与情感地关系地,因此有人甚至将歌德视为现代色彩心理学地开山鼻祖. 我想这更多地是一种象征意义罢了,体现了对歌德有关色彩观点地尊重和敬意. 如果人们能了解各种颜色对人地生理作用,正确合理地选择相关颜色,就可消除疲劳,抑制烦躁,控制情绪,调整和改善人地肌体功能.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据研究,一些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体内色谱失衡或缺少某种颜色造成地.在我们体内有种腺体中心,分布在脊柱地不同部位.每种颜色都能产生一种电磁波长,这些波长由视觉神经传递给大脑,促使腺体分泌激素,从而影响人地心理与肌体,达到医疗作用.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每一种颜色有其独特地作用,令人产生不同地情感.在装饰、化妆、服装和广告方面合理使用色彩可以取得宜人地效果.除了医疗作用外,颜色还有一定地象征意义和社会属性,对人类生活有着举足轻重地影响. 白色象征真理、光芒、纯洁、贞节、清白和快乐,给人以明快清新地感觉. 红色是一种热烈地颜色,它象征着鲜血、烈火、生命和爱情.其心理作用可以促进血液流通,加快呼吸并能治疗忧郁症,对人体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具有重大作用. 绿色是希望地象征,给人以宁静地感觉,可以降低眼内压力,减轻视觉疲劳,安定情绪,使人呼吸变缓,心脏负担减轻,降低血压. 紫色代表柔和、退让和沉思,给人以宁静、镇定和幻想,可以治疗大脑疾病及精神紊乱. 黄色是色谱中最令人愉快地颜色,它被认为是知识和光明地象征,可以刺激神经系统和改善大脑功能,激发人地朝气,令人思维敏捷. 橙色是新思想和年轻地象征,令人感到温暖、活泼和热烈,能启发人地思维,可有效地激发人地情绪和促进消化功能.

论科学心理学是如何诞生的

论科学心理学是如何诞生的 陈睿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10级应用心理学专业,20100404004) 摘要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一般公认始自德国人冯特(WilheIm Wundt,1832—1920)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实验室,正式从事有系统的心理物理学的实验工作。本文将用论述的方法从科学的涵义、西方心理学的科学起源、近代心理学哲学思想的影响和科学心理学诞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等方面来探讨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他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揭示了科学心理学诞生的必然与必要性。 关键词科学心理学哲学诞生 1 科学的涵义 科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规律的事实、原理、方法和观念的知识体系以及创建这个知识体系的社会活动。 自然界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它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这种发展和变化有着自己的规律。客观存在的事物和事件即自然界的事实,客观事实之间的联系即自然界的规律,人们对这些事实和规律的认识就是知识,发现人们未知的事实和对规律的准确反映就是科学。因为科学特征中所强调的客观性、验证性、系统性三大标准,只有实验法才可能做到。而冯特正是了抛弃精神分析所强调的意识问题,以可量化的实验来研究心理学,不同于精神分析学者所强调的质的研究。他运用实验法来作为研究方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所以科学心理学的科学性是存在的。 1.1 科学哲学与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科学哲学是以“科学方法”对各种“存在”追根究底,以增加智慧、减除疑惑的一门学问。早先主要指逻辑经验主义(或称逻辑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提出了观察术语和理论术语,“还原论”为基础的统一科学运动,把心理学还原为神经生理学,对心理学运用实验法来进行研究有很大影响。 2 心理学的科学起源 2.1 天文学与心理学 1796年,格林威治观察站的马斯基林辞退了其助手金内布鲁克,因为他的观察星体通过交叉点的时间总是比自己的观察纪录慢0。8秒。当然马斯基林肯定以为自己的观察时间是准确的。这件事情引起了德国天文学家贝赛尔的注意,他开始系统对比不同天文工作者的观察时间。发现天文工作者报告星体通过的速度都有差异,而这种误差导源于个别差异。后来提出了人差方程式。以便天文工作者之间的差异能在天文计算中消去。这个发现刺激了人们对反应时间研究的兴趣,也给早期的实验心理学提供了直接的研究课题,如复合实验和反应实验。 2.2生理学与心理学 2.2.1 关于神经生理学的研究 2.2.1.1贝尔—马戎第定律的发现 贝尔1807年发现脊髓神经的后根只传导感觉刺激,前根只是传导运动冲动,证明了传导感觉刺激和运动冲动是由不同的神经纤维分担的。法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弗朗西斯·马戎第也独立发现了这个定律,所以这个定律也称为贝尔-马戎第定律。这个定律为神经的单向传导、感觉神经的特殊能说和反射弧概念的理解奠定了科学基础。

心理学起源和发展

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可上溯至古希腊(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公元前约460-370]、柏拉图[公元前427-347]、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等人对灵魂或心理现象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1879年,德国的威廉.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培养出一大批一流的心理学家,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距今不过120多年的历史。 一、近代心理学史的对象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研究的是,心理学在近代西欧和美国是如何形成、演变和发展的。大致上来说,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自笛卡儿和洛克到冯特前为止,包括17-19世纪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心理学以及18、19世纪的生理学。 第二个时期:主要包括实验的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第三个时期:自冯特到现代,包括心理学各个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这也是西方近代心理学的重点) 二、学习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的意义 1. 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对于我们掌握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有着重要的作用。 2. 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对于我们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3. 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对于我们提高分析能力、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也很有好处。 第一章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哲学心理学思想 一、十七至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心理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十七至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心理学思想的有三个主要特点: 第一,心理学仍属于哲学心理学思想的范畴; 第二,心理学的理论来源主要以笛卡儿和洛克两派的哲学思想为基础; 第三,哲学心理学主要以经验论、联想论和感觉论为理论形式。 二、笛卡儿的心理学思想 勒奈·笛卡儿(1596-1650)是近代二元论和中华民族主义唯理论的著名代表,是卓越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家,是资产阶级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创始人之一。笛卡尔心理学思想的主要观点有: 1)认为人的观念有三种来源:一是天赋的,即与生俱来的,如上帝的观念和数学公理等;二是从外面来的,如感觉;三是人造出来的,如想象。 2)提出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笛卡儿从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根据光学、力学原理和解剖实验,以及受哈维关于血液的机械解释的启发,提出了"动物是机器"的著名论断,提出了刺激瓜的假设,揭示了反射和反射弧的本质。 3)在心身关系上提出了"心身交感论"的二元论观点。在心物关系上,笛卡儿认为,世界上除了物质实体以外,还有所谓的精神实体。心灵和身体既是两个根本不同的东西,又是可以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东西。笛卡儿根据当时的解剖学知识认为松果体是心身交感的地方。

“心理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心理学 研究人和动物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心理学的英文Psych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原始人认为人的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mind),心理学是对心灵的研究,或称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直到19世纪初叶,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J.F.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人在生活实践中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或简称之为心理。具体地说,外界事物或体内的变化作用于人的机体或感官,经过神经系统和大脑的信息加工,就产生了对事物的感觉和知觉、记忆和表象,进而进行分析和思考。人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打交道时,总会对它们产生某种态度,形成各种情绪。人在生活实践中还要通过行动去处理和变革周围的事物,这就表现为意志活动。以上所说的感觉、知觉、思维、情绪、意志等都是人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由客观事物引起、在头脑中产生的主观活动。任何心理活动都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可称为心理过程。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各自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各人的心理过程都表现出或大或小的差异。这种差异既与各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有关。这就是所说的人格或个性。心理过程和人格都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心理学还研究人的个体的和社会的、正常的和异常的行为表现。动物心理学研究动物的行为,这不仅是为了认识动物心理活动本身,也有助于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了解。在高度发展的人类社会中,人的心理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使他攀登上动物进化阶梯的顶峰。心理学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基础科学。

认知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认知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认知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在读《认知心理学》之前,一直都觉得心理学是一门很神秘的学科,因为由于它的名字比较突出。吸引我的眼球。所以就决定来看一看。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洞悉别人的想法,所以当初就迫不及待地想读一读《认知心理学》。 可是当我拿到《认知心理学》,翻开一看,里面的种种术语就让我摸不着头脑。那些模式识别、表象等概念,还有各种各样的学派,都是以前甚至连听都没听过的东西。由于现实和想象差距太大(其实主要原因是我没有搞清楚认知心理学是什么),使得我当初的“一腔热血”当即变成了“一沟绝望的死水”,不再有兴趣看《认知心理学》了。 但是,既然已经选择了,那就得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不是?所以只好硬着头皮开始翻看《认知心理学》,不过依旧是一头雾水。看书的速度几乎到了一天一页。过了几天自己也觉得这样不行,于是乎,到图书馆的角落里找了几本认知心理学方面的书,对照着自己手头的那本北大出版社的《认知心理学》看。看着看着,真的开始有“传说”中的“渐臻佳境”的感觉,开始觉得认知心理学有意思了。 本书介绍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对各种重要认知过程的研究,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思维和言语等。对记忆过程分章阐述了记忆结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对思维过程则分章阐述了概念、问题解决和推理。书中涉及各种认知过程的多方面的

研究成果,将丰富的实验资料与理论分析紧密地结合起来。着重介绍了各种认知过程的模型,同时指明各种认知模型存在问题和争论,使读者可以了解认知心理学的全貌,有助于作深入的思考。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发展的结果。它与西方传统哲学也有一定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个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家如培根、洛克等人。笛卡尔强调演绎法的作用,认知心理学重视假设演绎法。康德的图式概念已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概念。认知心理学也继承了早期实验心理学的传统。19世纪赫尔姆霍茨和东德斯提出的反应时研究法,今天是认知心理学家广泛采用的方法,并已有了新的发展。 认知心理学是反对行为主义的,但也受到它的一定影响。认知心理学从行为主义那里接受了严格的实验方法、操作主义等。近年来,认知心理学已不专注于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也注意了行为的研究。一般认为,人们使用从环境得来的信息,结合记忆内存储的东西,指导未来的行为,并塑造生活环境。 认知心理学也是心理学与邻近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首先,语言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乔姆斯基将语言学与心理学相结合所创立的心理语言学,可以说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相结合,产生了一门边缘学科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与认知心理学关系极为密切,计算机的出现使人们找到了分析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和状态的新途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