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材料分析题 专项 练习(含答案)

最新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材料分析题 专项 练习(含答案)

最新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材料分析题 专项 练习(含答案)
最新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材料分析题 专项 练习(含答案)

最新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材料分析题

专项练习(含答案)

一、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材料辨析综合题1.阅读下列材料:

为了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大多人的最大利益……根据过度时期总路线,从1953年起,国

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实行系统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公私合营中实行‘四马

分肥’的‘赎买’政策。……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客观形式的推下……

到(1956年)1月底,全国大城市以及50个中等城市,先后全部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

营。

请回答:

(1)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何时开始的?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

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什么政策?

(2)除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外,国家还进行了哪两个方面的改造?

(3)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1)1953年;实行赎买政策

(2)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

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解析】

【详解】

(1)依据“从1953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实行系统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

造…在公私合营中实行‘四马分肥’的‘赎买’政策”可知,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

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3年开始的。在三大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

赎买政策。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

(2)根据所学可知,除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外,国家还进行了对农业和手

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1953—1956年进行的三大改造,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

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点睛】

注意识记与掌握三大改造的相关内容。

2.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不

乏沉痛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

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 1958年10月25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花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认为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请完成:

(1)材料一出自建国初期的哪部法律文献?据此我国掀起了什么运动?

(2)材料二中“新乐园”在当时指什么?简要分析它出现的原因。

(3)材料三体现了农村实行怎样的经济体制?这产生了什么影响?

(4)对比以上材料,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运动

(2)人民公社。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4)制定经济政策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制定政策要适合本国国情,走自己特色的道路。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题干“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结合所学知识,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运动。

(2)依据题干1958年10月25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花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认为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结合所学知识,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社会基层组织,建立人民公社的目的是企图更快地向全民所有制、向共产主义过渡。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纷纷成立人民公社。一个多的时间里,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配;许多地方的社员在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树木等,都为公社所有。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人民公社。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3)依据题干“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结合所学知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相结合,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集体所有制优势。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这首歌谣正是歌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4)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能够认识到:制定经济政策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制定政策要适合本国国情,走自己特色的道路。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史实?

(2)材料一图二所反映的史实中,党和国家创造性地实行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有什么作用?

(3)材料二中“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是何时完成的?这一历史任务的完成有什么标志性意义?

【答案】(1)三大改造

(2)赎买政策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时,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3)1956年底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解析】

(1)依据图一“农民代表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喜”可知,图一与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关;依据图二“工商界代表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喜”可知,图二与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关。所以,材料一反映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2)依据图二“工商界代表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喜”可知,图二与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3)依据材料二所给信息“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点睛:解题的关键需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根据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所给信息,可判断出材料一和三大改造有关。根据材料二所给信息,可判断出材料二和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有关。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图说历史:“走进创业年代的英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面的图片回答问题:

(1)上面图片中四位“创业年代的英雄”分别是谁?他们各自的称谓是什么?

(2)从上面图片中四位“创业年代的英雄”事迹中,我们应该学习什么精神?

【答案】(1)焦裕禄,“县委书记的榜样”;王进喜,“铁人”;邓稼先,“两弹元勋”;·雷锋,“为人民服务的楷模”

(2)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

【解析】(1)根据题干“创业年代”和图二人物可知,图二是家喻户晓的人物王进喜,他是十年探索时期的大庆石油工人,有“铁人”之称;根据所学可知,探索时期的英雄人物有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雷锋,图一在田间劳作的人物应是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他带领兰考人民治理三害,被誉为“县委书记的榜样”;图三中学者模样的应是邓稼先,为我国原子弹的发明做出重要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图四中解放军模样的人应是解放军战士雷锋,他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被誉为“为人民服务的楷模”。

(2)根据所学可知,图中人物均是在探索时期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在极其艰苦的探索时期,他们身上体现出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奋发图强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题干“创业年代”和图中熟识的人物,根据熟识的人物的时代背景,判断出“创业年代”所指的时期是十年探索时期。再结合所学和图中人物形象分析出其他人物,结合各自事迹分析他们的精神。即在十年探索时期,建设环境的艰苦,造就了他们优秀的精神品格,即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

5.李明对书上的两幅图片感到十分不解:自己家种的水稻没有大人高、萝卜没有脸盆大,为什么图画上的水稻高耸入云,萝卜硕大赛驴?这究竟是不是真实的现象?

水稻高耸入云天一个萝卜千斤重

农民伯伯乐翻天两头毛驴拉不动

请你进行学习探究,回答问题:

(1)“水稻比天高”“萝卜比驴大”的情况发生在什么历史时期?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现象?对经济建设造成了什么影响?

(2)为什么从那以后我们没有再见到此类社会现象?这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历史教训?

【答案】(1)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运动时期。现象:“浮夸风”盛行。

影响:给国民经济建设造成严重损失,违反了客观经济规律,浪费了国家资源,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等。

(2)原因:六十年代初党中央逐步纠正了“大跃进”等“左”倾错误。(或提出“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教训: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一切从国情和实际出发,避免急躁冒进。

【解析】(1)依据材料中“水稻比天高”“萝卜比驴大”的情况,可知发生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结合课本所学,1958年,中国共产党在党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一路线脱离我国的实际情况,盲目冒进,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浮夸风”盛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加上三年自然灾害,造成了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危机,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2)依据课本所学,面对严峻的形势,1960年,党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调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逐步纠正了“大跃进”等“左”的错误。此次失误是由于我们没有注重遵循客观发展规律,盲目冒进而造成的,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们要始终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坚持制度与国情相适应的路线。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1953年春,河南安阳县有一个村,十八户贫农、下中农组织起来,成立了农业__________社。一些中农说:“你们先走,我们看看再说。”一些富裕户讽刺地说:“一伙穷光蛋想办社哩,没见过鸡毛能上天!”

材料2 没有入社的农民说:“穷大社变了样,鸡毛也能绕天飞。”

材料3 他们纷纷要求入社。有的农民还说:“不让入社,挤也要挤进去!”全村八十多户农民,全部加入了农业_________社。

(1)材料中的“社”是指什么?它是怎样的一种形式?

(2)两则材料分别表现了当时人们的什么态度?

【答案】(1)合作社,就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2)开始农民对“合作社”认识不足,由犹豫、怀疑到入社、积极入社的态度转变,说明合作社逐步被群众认识、接受。

【解析】

(1)依据材料一“1953年春,河南安阳县有一个村,十八户贫农、下中农组织起来,成立了农业__________社”,根据时间:1953年;领域:农业。结合课本所学,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当时的贫苦农民无资金,缺乏生产工具,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1953年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依据材料一“一些中农说:你们先走,我们看看再说”反映了农民犹豫、怀疑的态度;依据材料一“一些富裕户讽刺地说:‘一伙穷光蛋想办社哩,没见过鸡毛能上天!’”反映了富农对“合作社”认识不足;依据材料二“他们纷纷要求入社”反映了农民入社的要求,由材料三“全村八十多户农民,全部加入了农业社”反映了农民积极入社的态度。由此得出答案。

点睛:(1)问从材料一“18户贫农、下中农组织起来,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归纳;(2)问从材料一“你们先走,我们看看再说”和材料二“他们纷纷要求入社”“全村八十多户农民,全部加入了农业社”归纳。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证明,制度僵化阻碍社会进步,制度创新与科技发展促进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罗斯福(1)为应对材料一中的局面罗斯福实行了什么政策?请写出罗斯福政策的作用。

材料二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好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新经济政策,但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2)材料二中所说的“新经济政策”和“僵化的苏联模式”的突出特点各是什么?

(3)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出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什么?

材料三在过去的200多年里,人类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先后发明了蒸汽机、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电报电话、生物工程、电脑、原子弹等。每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给人类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请你将上述材料中所列的科技成就按类别填入下面相应横线中。

第一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5)前两次科技革命分别把人类带入了两个崭新的时代。请按顺序写出这两个时代的名称。

(6)201l年11月1日,神舟八号发射成功。l1月3日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对接成功,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你知道这一技术运用的是哪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7)这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什么?

【答案】(1)措施:实行新政。作用:促进了美国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了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答出其中一点即可)(2)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斯大林模式:政治、经济体制高度集中。(3)邓小平为首的中国人民探索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4)第一次科技革命:蒸汽机、火车、轮船。第二次科技革命:汽车、飞机、电报电话。第三次科技革命:生物工程、电脑、原子弹。(说明:答错一项或漏答一项均不得分)(5)第一次科技革命:蒸汽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电气时代。(6)第三次科技革命。(7)计算机网络技术。

【解析】(1)依据材料一“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可知是罗斯福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影响的描述。结合课本所学,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对付经济危机,实行新政。新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提高;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是具有重要意义。

(2)依据课本所学,1921年,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材料二中“僵化的苏联模式”,结合课本可知指的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工业化;农业方面实行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新宪法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故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是:政治、经济体制高度集中。

(3)依据课本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来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

(4)依据课本所学,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最早在英国开始。1840年前,英国最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中的科技成就有: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蒸汽机、1825年史蒂芬孙发明的火车、1807年富尔顿发明的轮船;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的科技成就有:德国人卡尔?本茨在1885年发明的陆上交通工具汽车,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成的飞机,还有电报、电话;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科技成就有:生物工程、电脑、原子弹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5)依据课本所学,1785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使机器获得了持续而稳定的动力。人们利用蒸汽机提供的动力带动机器,进行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从此,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因为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广泛使用,电力的应用日益广泛。电力逐步取代蒸汽,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人类历史进入了“电气时代”。

(6)依据题干中的关键词“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结合课本所学,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故题干中的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7)依据第6问,已知“这次科技革命”指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结合课本所学,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的社会。

点睛:(1)问“罗斯福实行了什么政策”是关键,由此可知是罗斯福新政,确定答案;(2)“新经济政策”和“僵化的苏联模式”是关键,结合所学知识可确定答案;(3)问“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解题的关键,由此可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4)问依据课本所学列举三次科技的发明成就;(5)问“前两次科技革命”是解题的关键,由第4问可知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答案即可确定;(6)问“航天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是解题的关键,由此可知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答案迎刃而解;(7)问“这次科技革命”是解题的关键,由第6问可知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答案有所学可确定。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是 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1)根据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

(2)小历认为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当时进行了三大改造。小历的观点是否正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重工业

(2)不正确。引发“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或写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非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或该表的变化与三大改造无关)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表格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内容,可知重工业发展最快。

(2)我认为小历的观点不正确,引发“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因此在经济结构方面引起了重大变化,三大改造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属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所以该表的变化与三大改造无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