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天气气候特征全新

北京天气气候特征全新

北京天气气候特征全新
北京天气气候特征全新

北京市天气气候特征

北京市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岸边缘,虽东濒海洋,但海洋对本市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夏季,其它季节主要受西风带大气环流的影响,是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北京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决定了北京气候的以下特点:

1)降水集中且降水强度大。北京处在大陆干冷气团向东南移动的通道上,每年从10月到翌年5月几乎完全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气团控制,只有6-9月三个多月受到海洋暖湿气团的影响。所以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7、8月尤为集中。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丰水年和枯水年雨量相差悬殊。

2)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来自东南的暖湿空气受燕山及太行山的抬升,在山前迎风坡形成多雨区,而背风坡形成少雨区。

3)山前平原增温显著。冷空气由于受到山脉阻挡以及下沉增温作用,致使北京平原地区冬季气温比临近的同纬度地区偏高,形成山前暖区。

4)风向日变化显著。“北京湾”的特殊地形使得北京地区山谷风明显,平原地区午后多偏南风,午夜转偏北风。南口、古北口等地,沿山间河谷形成较周围地区风速明显偏大的风口。

5)四季分明,冬季最长,夏季次之,春、秋短促。

北京各季的气候特点如下:

春季:冷暖空气交替活动频繁,气温回升快,干旱多风。春季降水只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之十左右,有“十年九春旱”之说。升温快,昼夜温差大是春季气候的显著特点之一。春季短促,约两个月左右即进入夏季,这也是北京大陆性气候的一个特点。

夏季:炎热多雨是其显著特点。夏季平原区平均气温在25℃左右,7月平均气温最高,在26℃左右。夏季三个月中,最高气温在30℃以上的日数为53天(观象台,1951~2008年),极端最高气温曾高达40℃以上;夏季雨量集中,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而7~8月降水量要占65%左右。经常出现强对流天气,造成暴雨、冰雹和雷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

秋季:冷暖适宜、少风少雨,秋高气爽的时光甚短,平均只有50多天,10月底开始,寒冷的西北气流逐渐控制本市,逐渐进入冬季。

冬季:寒冷干燥,多风,季节漫长。各月平均气温均在0℃以下。冬季降水稀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2%左右,以降雪为主。

气象要素的气候特征

1、北京的气温

北京地区气温年、日变化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秋)季升(降)温快;而且南北气温差较大。

(1)气温的空间分布

由于地理因素的影响,北京地区的气温空间分布变化较大。年平均气温,平原区在

11—12℃间,城区略高于12℃,这与城市热岛效应有关。年平均气温与各季气温,均随海拔高度的增高而由平原向西部、北部山区递减。等值线的走向与山脉等高线走向基本一致,平原与山脉交界地带等温线较为密集,气温随高度分布的梯度较大。

(2)气温的年变化

北京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2.3℃,1月份为全年最冷月,平均气温为-3.7℃,平均最低气温为-8.4℃,极端最低达-27.4℃(1966年2月)。7月为全年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6.2℃,平均最高气温30.9℃,极端最高曾达41.9℃(1999年7月)。

2、北京的降水

北京位于中纬度季风区,又处在背山面海的“北京湾”这样一个特殊的地形条件下,因而,决定了北京地区的降水具有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地区差异显著、夏季降水强度大等特点。

(1)降水的空间分布

降水量地理分布与地形密切相关,山前迎风坡一带(密云、怀柔、平谷、门头沟、房山)是多雨区,山后的背风区为少雨区。受地形对夏季东南暖湿气流抬升作用影响,山前有的多雨中心超过600mm/y。平原地区雨量分布较均匀,西北部山后的延庆县雨量最少,只有450mm/y。

(2)降水的时间分布

北京地区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的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北京地区的年降雨量为571.9mm,大多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雨量的70—76%,春、秋两季的雨量分别占10—15%,冬季的雨量最少,只占2%。因此,夏季降水的多寡决定全年降水量的丰枯。

夏季降雨多呈阵性,常伴有雷暴,逐时雨量有明显的日变化,午后至前半夜的降雨量明显多于其他时段的雨量。雷暴次数与雨量有类似的日变化趋势。

3、北京的风

北京地区风的季节变化明显,冬半年多偏北风,夏半年多偏南风;冬、春季风大,夏季风小;受地形影响,风的日变化显著。

(1)风速的空间分布

北京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风速为1.7~2.5m/s。城区与一些谷地、盆地的风速较小。延庆佛爷顶、昌平南口、密云上甸子等风口处较大。

(2)风速的时间分布

一年中,平原地区春季风速最大,冬季次之;一些山区及风口地带,冬季风速最大,春季次之。

一天之中,风速也有明显的日变化。日出后地面被太阳辐射加热,上下层空气的湍流交换加强,10时左右,上层空气的动量下传至近地层,地面风速逐渐加大,至15时左右达到最大,此后,随着气温逐渐下降,湍流交换也有所减弱,近地层获得的动量减少,再加上地面的摩擦消耗,风速随之减小,清晨日出前降至最小。

(3)风向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

北京属于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春秋两季为季风转换期(。

受地形影响,山区和平原存在局地的山谷风环流,白天受热的空气沿山坡爬升,风由平原吹向山区多呈偏南风;夜晚降温后冷空气由山区吹向平原,呈偏北风。在没有强天气系统控制时,风向有明显日变化,白天北转南,夜晚南转北。风向转换的时间因季节而不同,夏季由山风(偏北风)转谷风(偏南风)的时间较早,上午11时以前风向即可发生转换,夜晚由南风转北风的时间约在午夜2时,一天中南风的持续时间可达15小时。

4、北京的湿度

北京地区年平均相对湿度57%,平原地区较大,为58%~59%,山区较小,为52%,各季有明显变化,夏季最大为72%~74%,秋季次之,为63%~66%,春季为46%~50%,冬季空气湿度最低,为44%~47%。

大气环流的季节性变化与北京地区的季节转换

一、冬季环流特征

在500hPa高度场上,北半球中纬度表现为三个大槽,分别位于东亚靠近西太平洋一侧、欧洲大陆和北美靠近大西洋一侧。华北地区位于东亚大槽后部、欧亚大陆脊前的西北气流控制下。在对流层上层(200hPa),副热带高空急流轴线的平均位置在340N附近,中心强度可达70m/s,是四季中强度最强、位置最偏南且基本稳定的时期。

在地面图上,我国受庞大的、向南伸展的蒙古冷高压控制,盛行北风气流;在850hPa 流场上,华北上空同样受强盛的西北气流控制。因此,1月份的华北地区具有典型的冬季风特征:盛行偏北气流、冷空气活跃、寒冷干燥,只有在合适的水汽输送条件背景下才有可能产生雨雪天气。

二、夏季环流特征

夏季的大气环流特征与冬季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首先体现500hPa场上:

1、在中纬度,从西太平洋、美洲大陆、大西洋一直延伸到中东地区,副热带地区存在一个带状的高压,即副热带高压;

2、在中高纬度表现为4个大槽,分别位于我国的东北至西南地区,俄罗斯中部至我国新疆以西地区,大西洋上空,东太平洋至北美海岸;

3、线比冬季明显稀疏,极涡收缩至极地附近。

这种变化同样体现在对流层低层:

1、在海平面气压上,我国中东部位于一个相对的低气压区,气压梯度很小;

2、在850hPa,可以看到两支不同来向的南风气流影响着我国东部地区(包括华北),一支源于印度洋经东南亚并沿青藏高原东侧,以西南气流形式深入到华北,另外一支南风气流源于西太平洋,沿副热带高压外侧影响我国的东部地区。由于这两支气流具有明显的高温高湿特征,当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发生作用时,将造成我国东部出现明显的雨季;

3、由于上述两支南风气流的存在,加上副热带高压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北跳、南退现象,形成了我国中东部雨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移动特征。

一般情况下,7月中下旬开始,副热带高压脊线北抬到300N附近,江淮一带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长江梅雨基本结束,华北雨季开始。

对流层上层(200hPa)的副热带急流同样存在季节性向北移动的现象,与冬季相比,强度明显减弱,急流核风速一般维持在30~50m/s之间,7月的平均位置在40~500N之间,大范围暴雨发生时,一般存在明显的高低空急流藕合现象,暴雨中心一般在高空急流轴南侧

400~500km。因此,一年中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北京地区降水最集中的时段,期间的降水总量约为全年的35~40%,历史上造成华北大范围洪涝灾害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均发生在该期间,这一时段也被称为北京(华北)的主汛期。

北京四季的主要高影响天气

一、春季(3-5月)

1、偏北大风

春季偏北大风往往来得快、猛、强,有时维持时间也较长,日变化明显。偏北大风多出现于蒙古高压前部和低压后部,常和寒潮冷锋相伴。若冷高压位置偏北,高空有强冷空气配合,大风可维持两天以上,若低压位置偏南,大风维持时间在10小时以上,一般不超过24小时。

2、偏南大风

春季南大风平均风≥8m/s总平均为7.6天。3、4月份南大风逐月增加,3月平均2.4天,占春季南大风的31.6%;4月平均3.4天,占春季南大风的44.7%;5月平均1.8天,占春季大风的23.7%,最少,但是超过12m/s的南大风中;4月最多1.5天,而3、5月各占0.8天、1.3天。

3、雾

春季冷暖空气交替频繁,空气湿度小,相对低能见度较少,春季大雾平均6.3天。各月的大雾出现频率为:3月3.3天,占春季大雾的52.4%;4月2.1天,占春季大雾的33.3%;5月0.9天,占春季大雾的14.3%;大雾日数呈递减趋势。

春季轻雾,平均为43.2天,各月轻雾出现频率为:3月15.5天,占春季轻雾的35.9%;4月14.2天,占春季轻雾的32.9%;5月13.5天,占春季轻雾的31.2%。

4、雷暴

春季是雷暴的初发季节,雷暴出现的日数开始增多,5月份最多可达7天以上。初雷日多在4月20日以后,最早可出现在3月中旬,春季雷暴一般无大风出现,但4月下旬后会伴有冰雹。

5、风沙

北京风沙以四月份为最多。风沙最多出现于冷锋后的西北风里,其次为西南风,再次为东风。西北方向的风沙:为黄土高原沙土或西北戈壁沙尘随风移来,当地面风速为10~12m/s

以上时,首先在河套以西形成风沙、浮尘区。系统地影响华北,四月份一般都可使能见度减到2~4km,具有范围大,强度浓,空中比地面能见度更差的特点,沙尘顶高约在4000~5000m,有时可伸到7000m以上的高空。

西南方向的风沙:当地面干燥,风速达到8m/s以上时,首先在山东北部的德州和河北南部的沧县、故城一带形成风沙区北移影响华北北部,能见度在4km左右,顶高2000m以下,日变化十分显著,上午少见,生成与午后,消失于晚间,持续时间短。

二、夏季(6—8月)

1、暴雨

北京地区是太行山东侧、燕山南麓多暴雨区之一。通过对历年暴雨次数的统计分析可得出,北京地区的暴雨可出现在春、夏、秋三个季节,但主要集中在夏季,尤其是7月上旬至8月中旬。

按暴雨等级来分析其集中期,则北京地区的一般暴雨基本分布于4~9月,而集中于7月上旬~8月中旬,其中出现次数占全年一般暴雨总次数的87.7%;大暴雨分布于6~8月,集中于7月下旬~8月下旬,其出现次数占全年大暴雨总次数的71.0%;特大暴雨在统计时段内没有出现。暴雨的最集中期是7月下旬~8月上旬。

2、雷暴

北京地区雷暴日数常年可达30至50天,北部山区年平均雷暴日数在42天以上,东南部平均在32天左右。6至8月是雷暴集中发生期,约占全年的80%。一天中,午后多雷,上半夜次之,下半夜及早晨少。一次雷暴,持续时间一般1至3小时,个别长达8小时。雷暴常连续出现,一般2至3天,有时甚至连续时间更长。

(1) 多系统性雷暴,纯热力对流性雷暴很少,影响北京的雷暴入侵方向多为W-N方向,其次为SW和NE方向。

(2)雷暴一般多生成于午后至傍晚,高峰出现在在17~20时,消失时间多为15~21时,持续时间大多不超过1小时,最长时间到达15小时以上(2001年7月24日,持续时间15小时05分)。

(3)从雷暴发生区域来看,山区多于平原。最多雷暴日的站和最少雷暴日的站年平均相差达12天。

3、冰雹

冰雹现象一般出现在4至10月,其中5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多发季节,一日之中,午后多,上午和夜间较少。雹云一般顺着河川、山谷自西北向东南或由西向东移动。雹区范围不大,通常宽几km,长几十km,多呈带状分布,有“雹打一条线”之说。持续时间一般几分钟到十几分钟,最长可达1小时。

4、高温

北京地区年极端高温一般出现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平原地区年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左右,其它地区在39℃左右。

日最高气温≥30℃的日数,大部分地区年平均为65天左右,主要出现在5月下旬至8月下旬。日最高气温≥35℃的日数,大部分地区年平均为6~8天,主要出现在6月中旬~7月下旬,最早出现在5月上旬,最晚在9月上旬。

三、秋季(9—11月)

1、大雾、

秋季能见度≤1km的情况分析表明:9、10、11月份,依次低能见度日越来越多,以低能见度为特点的天气越来越明显,9月份最多出现9次大雾,10月份最多出现13次,11月份最多出现14次,秋季大雾年平均为18.5天,其中9月4.2天,10 月7.1天,11月7.2天。

大雾日变化9、10月大雾一般05~06时产生,结束于09~10时,11月份大雾06~07时产生,结束于11~12时左右,有时大雾将连续持续几天(2005年10月6~10日连续5天2段以上大雾)。

北京低能见度多出现在基础能见度差,低层湿度大,地面为弱辐合气压场的情况下,因此为多出现在清晨和上午。

2、大风

从统计资料分析可知:9月、10月、11月偏北大风的年平均日数为:0.7天、1.1天、2.1天;南大风年平均日数为0.9天、0.5天、0.5天。可见,随着向冬季环流的转变,冷空气的势力越来越强,暖空气的势力越来越弱。九月份偏北大风最多2天,10月份最多3天,11月最多3天。扬沙现象基本与偏北大风出现的频率一致,扬沙出现的日数为9月0.4天、10月0.1天、11月0.6天;十年风的统计中NW风最大达到24m/s,(2006/11/4)。偏南大风最大为11m/s。沙尘暴能见度最差一次为1.6km(1997/11./21),从风的日变化看,北大风在中午前后11~14时最强,南大风在14~16时,通常出在日落之前。

四、冬季(12月-2月)

1、降雪

北京入冬后,冷空气活动频繁,但同时由于西南暖湿气流活动受限,空中大尺度的水汽输送难以形成,降水量一般不大,降水形式主要以雪为主,偶有雨夹雪或冻雨出现。

2、冬季大风

冬季是北京地区大风最多的季节之一,主要以系统性偏北大风为主,系统强时瞬时风速往往达到危险天气标准,甚至灾害性天气标准。

3、大雾

进入冬季,大雾天气出现的频率增高。冬季大雾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强度强,特别是早晨能见度最差时仅有几十米甚至几米。

(2)维持时间长的特点,有时甚至全天<0.8km。

以上内容参考自《北京预报员手册-2010版》

1.生活如意,事业高升。

2.前程似锦,美梦成真。

3.年年今日,岁岁今朝。

4.百事大吉,万事顺利。

5.愿与同僚,共分此乐。

6.事业有成,幸福快乐。

7.生日快乐,幸福安康。

8.幸福快乐,与君同在。

霜冻的类型及危害

霜冻的类型及危害 2008年10月21日 15:05:48 来源:中国天气网 ◆霜冻的类型 ○平流型 由于强冷空气入侵引起剧烈降温而发生的霜冻,这种霜冻发生时,时常伴有烈风,所以也有“风霜”之称。 ○辐射型 一般多是受冷高压的控制,在晴朗无风的夜间或早晨,地面强烈辐射而发生的霜冻。朝北的坡地比朝南的坡地容易发生霜冻,洼地比平地容易发生霜冻。 ○平流辐射型 冷空气影响与辐射同时作用下发生的霜冻。通常是先有冷空气侵入,气温明显下降,到夜间天空转晴,地面有效辐射加强,地面温度进一步下降而发生的霜冻。 霜冻的危害程度: 1.霜冻强度愈大,即气温越低,作物受害也愈大。 2.霜冻持续时间愈久,即低温持续的时间越长,作物受害也愈重。 3.当霜冻之后,如果温度迅速上升并且与阳光同时作用于受冻的作物时,植物受害更重。因为高温和阳光会加强植物细胞间隙

中的水分蒸发,使植物因枯萎而死亡。 霜冻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与地形、土壤、植被、农业技术措施及作物本身等条件密切相关。如就地形影响而言,洼地、谷地、小盆地和林中空地,霜冻多于邻近开阔地。 霜冻对农业有一定的影响资料图片 霜冻是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它是春秋过渡季节,白天气温高于0℃,夜晚气温短时间降至0℃以下的低温冷害现象。在农业气象学中,指土壤表面或者植物株冠附近的温度短时间降至0℃以下,并使作物受害的降温现象。出现霜冻时不一定伴有霜,不伴有霜的霜冻叫做“黑霜”,有些地区又称做“暗霜”或“杀霜”。 最后,我们在这里还是要提醒大家,初霜冻的出现,意味着冷空气的到来和大幅度的降温,因此,这对我们日常的生活还是有很大影响的。大家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防风保暖,及时添加衣服。对于家中有慢性疾病的人来说,更要随时关注他

森林火险气象等级

森林火险气象等级 森林火灾的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森林火险是森林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和蔓延容易程度的一种度量,构建森林火险等级指标必须充分考虑气象因子的作用,开展森林火险预报工作离不开实时观测气象要素和预报气象要素。 国务院于1999年赋予中国气象局“管理火险气象等级预报的发布”等新的职能,2000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也有相关条款规定气象部门具有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制作、发布的职能和义务。多年来,各地、各部门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开展森林火险的预测、预警,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指标体系。近年来林火资料有了一定的积累,气象观测资料的空间密度也在不断加大,基于统计方法的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的技术得到较大的发展,这种方法比以前的方法更为精确,更接近实际情况,因此需制订更加先进的技术标准。本标准将有利于提高我国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的水平,使各地的资料、预报结果更加通用,使该项工作具有可比性,便于加强业务的管理。另外,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林火造成的损失和危害程度日渐增大,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工作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必要对其发布形式进行规范。因此,本标准还对森林火险气象等级的预报时段、发布时间、文字和颜色表现形式等方面作了相应的规定。 一.森林火险等级划分 按照国家防火办制定的《全国森林火险天气等级标准》分5级,天气指数(以6要素为指标) 1级:森林火险天气指数小于或等于25,为没有危险、不能燃烧、不能蔓延; 2级:森林火险天气指数26—50,为低度危险、难以燃烧、难以蔓延; 3级:森林火险天气指数51—72,为中度危险、较易燃烧、较易蔓延; 4级:森林火险天气指数73—90,为高度危险、容易燃烧、容易蔓延; 5级:森林火险天气指数大于或等于91,为极度危险、极易燃烧、极易蔓延。 森林火险天气等级的划分是根据LYT1172-95《全国森林火险天气等级》行业标准(林业部1995年6月22日发布)进行划分的。该标准共考虑了5个火险气象因子,即: ①森林防火期内每日最高空气温度。 ②森林防火期内每日最小相对湿度。 ③森林防火期内每日前期或当日的降水量及其后的连续无降水日数。 ④森林防火期内每日的最大风力等级。

北京天气气候特征doc资料

北京天气气候特征

北京市天气气候特征 北京市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岸边缘,虽东濒海洋,但海洋对本市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夏季,其它季节主要受西风带大气环流的影响,是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北京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决定了北京气候的以下特点: 1)降水集中且降水强度大。北京处在大陆干冷气团向东南移动的通道上,每年从10月到翌年5月几乎完全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气团控制,只有6-9月三个多月受到海洋暖湿气团的影响。所以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7、8月尤为集中。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丰水年和枯水年雨量相差悬殊。 2)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来自东南的暖湿空气受燕山及太行山的抬升,在山前迎风坡形成多雨区,而背风坡形成少雨区。 3)山前平原增温显著。冷空气由于受到山脉阻挡以及下沉增温作用,致使北京平原地区冬季气温比临近的同纬度地区偏高,形成山前暖区。 4)风向日变化显著。“北京湾”的特殊地形使得北京地区山谷风明显,平原地区午后多偏南风,午夜转偏北风。南口、古北口等地,沿山间河谷形成较周围地区风速明显偏大的风口。 5)四季分明,冬季最长,夏季次之,春、秋短促。 北京各季的气候特点如下: 春季:冷暖空气交替活动频繁,气温回升快,干旱多风。春季降水只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之十左右,有“十年九春旱”之说。升温快,昼夜温差大是春季气候的显著特点之一。春季短促,约两个月左右即进入夏季,这也是北京大陆性气候的一个特点。 夏季:炎热多雨是其显著特点。夏季平原区平均气温在25℃左右,7月平均气温最高,在26℃左右。夏季三个月中,最高气温在30℃以上的日数为53天(观象台,1951~2008年),极端最高气温曾高达40℃以上;夏季雨量集中,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而7~8月降水量要占65%左右。经常出现强对流天气,造成暴雨、冰雹和雷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 秋季:冷暖适宜、少风少雨,秋高气爽的时光甚短,平均只有50多天,10月底开始,寒冷的西北气流逐渐控制本市,逐渐进入冬季。 冬季:寒冷干燥,多风,季节漫长。各月平均气温均在0℃以下。冬季降水稀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2%左右,以降雪为主。 气象要素的气候特征

关于做好本周雨雪霜冻天气安全防范工作的通知

关于做好本周雨雪霜冻天气安全防范工作的通知 各部门: 根据太仓气象台天气预报,本周太仓地区将会大幅降温,最低气温将会降至-9℃,并伴有雨雪天气。为做好该时期的防寒、防冻工作,保证冬季各项生产正常进行,各部门须结合历年来防冻工作的经验教训、沿江地区冬季的气候特点和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各部门须做好以下重点工作: 1、各部门须组织本部门雨雪霜冻天气安全排查,对可能出现坍塌部位的支撑结构进行系统隐患识别与整改。 2、大雪期间,返修房、废料堆场房体、活动板房、线边食堂及车间屋檐等下方严禁人员作业与逗留,公司车棚内严禁停放车辆,防止轻质结构的房体、屋面在大雪的积压下发生坍塌的风险。 3、运输班、小车班须针对低温天气驾驶特点组织对驾驶员进行专项培训,组织对车辆防冻性能进行点检,使用与天气匹配的标号柴油、防冻液等,防止雨雪天气下车辆故障;雨雪霜冻天气,地面湿滑,车辆行驶注意减速慢行。 4、请设备部牵头组织对户外管路(消防管路、水管等)、裸露的设施进行检查并采取有效保温措施,避免出现气温过低导致管路爆裂。 5、雨雪霜冻天气下,严禁进行户外登高作业。堆场区域严禁上箱顶作业,必须等箱顶化冰后方可作业,在箱顶行走时,密切注意脚下状况,防止滑倒。 6、各班组在班会中对员工传达上下班途中须减速慢行,保持车距,谨防追尾,遵守交通安全规则等雨雪霜冻天气下的行车要求。 请各部门组织专门会议进行布置雨雪、霜冻期间本部门的紧急应对方案,并对以上要求进行传达与落实。 特此通知! 安全部

2016年1月18日 各位领导、同事:上午好! 天气预报近日大幅降温,并有强降雪,请各区域负责人组织落实专人做好降雪气温骤降设施防范工作: 1、空压机房在无夜班运行情况下,根据情况保持水泵运转正常(开启数量视现场情况定),确保水管水流畅通; 2、设备部车辆维修班再次检查公司内所有内部车辆防冻液使用情况; 3、气站值班人员加强巡检,及时处理异常的结冻现象; 4、所有厂内车辆使用前,必须保证有5—10分钟的预热时间,防止发生事故; 5、车间不在生产时应关好门窗,车间喷漆房水淋装置必要时开启水泵,安排人员值班,防止结冻; 6、员工饮用开水炉如不需要用,请将水箱内水放净,防止冻坏水位计; 7、检查生活用水管路,做好保温工作; 8、各部门检查疏通生产场所下水道,防止水流不畅溢在路面,结冻造成安全事故。 另对物料配送部修板房、停车棚等钢构房棚,降雪时要安排人员检查,避免作业,视现场情况采取相应清理措施。 设备部2016.1.20

气象局信息化建设方案

国家气象中心信息化全面升级 今年的天气就好像是小孩的脸一样说风就是雨,上午还是骄阳似火,到了下午就阴云密布狂风暴雨。北京人也许还在对那场不期而至的大暴雨心有余悸,它给这座城市带来的不仅仅是巨额的损失,更是深深的创伤,人们不禁要问:城市运转怎么停滞了,城市的应急预案哪去了?国家气象中心信息技术支持中心副主任赵西峰表示:在灾害天气的城市预警和应急系统中,天气预报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因气象预报的落后会带来城市应急反应速度的滞后。 各部门协同应对 “在遇到突发天气的预警时仅仅靠预报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城市的各个部门协同作战。我们与相关的部委都有专线的连接,可以保证信息的及时传送。对于这一段时间的降雨,我们已经向防汛、市政、排水、园林等各部门和单位发出了预警。”赵西峰说:“同时,在发生恶劣天气时还要通过广播、电视等手段第一时间告知老百姓。此外,山东已经建成了手机短信平台,通过移动、联通、小灵通等方式,向市民提前发送气象警报。” 赵西峰说:“天气预报不仅是老百姓日常出行的…风向标?,同时更是中央机构决策的重要依据,比如根据降雨量的分布情况,中央会作出对主要河流和水库是否分洪放水的决策。而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及时性直接关系到有序的应急工作。” 从来都嫌计算机慢 气象预报的反应速度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已经迫在眉睫。如何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呢?赵西峰介绍:传统的天气预报方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预报员的经验和主观判断,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客观不定量的缺点,而数值天气预报的出现和发展使预报员多了一个客观的依据,数值预报再加上预报员的经验,形成了我们每天都要听的天气预报。 高性能计算的出现,为预报员提供了准确的数值天气预报。赵西峰说:“我们做预报工作的人从来都嫌计算机慢。我们将采集的温、压、湿、风等气象要素数据与时间、地点、高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输入到高性能计算机进行相应的方程式计算就能得出下一个时刻的气象发展状况。庞大的计算量是提高天气预报准确度的基础,同时也是困扰气象人员的难题。”

北京市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天气与气候选择题 1.全年温和多雨的气候类型是() A. 地中海气候 B. 温带海洋性气候 C. 温带季风气候 D. 温带大陆性气候 【答案】 B 【解析】【分析】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冬季温和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少雨,冬季寒冷干燥。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是常考的重要考点,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牢记每一种气候类型在世界上的地区分布及气候特征。 2.读某月太平洋表层海水等温线(单位:℃)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对比回归线附近海水温度可知,此时处于() A. 北半球夏季 B. 南半球夏季 C. 南半球7月 D. 北半球1月 (2)太平洋海水表层水温的分布特点是() A. 北半球中纬度等温线稀疏 B. 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C. 北半球等温线与纬线平行 D. 沿北回归线,大洋西岸低于大洋东岸 【答案】(1)A (2)B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南回归线附近气温约为20°C,北回归线附近气温约为25°C,南回归线附近气温低于北回归线附近气温,此时处于北半球夏季;故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2)北半球中纬度等温线较密集;故A错误;太平洋海水表层水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故B正确;北半球等温线由于海陆差异显著,在海陆交界处特别弯曲;故C错误;沿北回归线,大洋西岸高于大洋东岸;故D错误;根据题意,故选B。

【点评】(1)等温线图上温度值相同各点的连线称为等温线,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由于太阳辐射受地球球体形状的影响,导致低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的能量多,气温高,高纬度地区获得大阳辐射的能量少,气温低。所以,在世界等温线分布图上,气温大致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据此可归纳,等温线数值由北向南递增,是北半球,等温线海洋和陆地比热容不同,海洋热容量大,陆地热容量小。在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等温线在陆地上向高纬凸出,海洋上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冬季,海洋气温要高于同纬度陆地气温,等温线在海洋上向高纬凸出,在陆地上向低纬凸出。数值由南向北递增,是南半球。 (2)气温的分布规律为:1.纬度分布:从赤道(低纬)向两极(高纬)逐渐降低;2.海陆分布: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3.地形分布:气温随海拔升高逐渐降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度。 3.“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形成这种地理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因素 B. 纬度因素 C. 海阳因素 D. 人为因素【答案】 A 【解析】【分析】解: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降低;一般情况下,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山地海拔高,气温低,气候出现垂直地带性规律,导致植被分布出现垂直变化。这也是形成一些高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山顶积雪终年不化的主要原因;结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 1.纬度位置: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南北温差大,形成多样的温度带; 2.海陆位置:我国东西距离海洋远近不同,降水差异明显,形成四类干湿地区; 3.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具有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加剧了气候的复杂性。 4.读德州市7天天气预报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以多云为主,5月28日和6月1日晴 B. 最高气温是37C,出现在周日中午12时 C. 空气质量以优为主,周五气温日较差最大 D. 以南风为主,天气预报中,表示南风四级 【答案】 A 【解析】【分析】读图可知: A.以多云为主,5月28日和6月1日晴,A符合题意;

1961~2019年哈密市霜冻气候特征分析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Letters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0, 9(5), 555-561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0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a210683373.html,/journal/ccrl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210683373.html,/10.12677/ccrl.2020.95060 1961~2019年哈密市霜冻气候特征分析 杨杰尧 哈密市气象局,新疆哈密 收稿日期:2020年9月5日;录用日期:2020年9月20日;发布日期:2020年9月27日 摘要 利用哈密市4个国家气象站1961~2019年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及低温冻害调查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和Morlet小波分析法,分析了初、终霜冻和无霜冻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近59a全市及各站点终霜冻绝对变率均大于初霜冻,表明终霜冻稳定性差,对农牧业生产的危害更大。(2) 全市及各站点初霜冻呈推迟趋势,终霜冻呈提前趋势,无霜冻期呈延长趋势,其中以巴里坤、淖毛湖变化最为显著。(3) 各地无霜期日数有各自的周期变化特征,但也有共性存在,目前各地无霜期均处于偏长时期。(4) 特晚终霜冻发生年份最少,发生频率为仅为1.7%~5.1%,特早初霜冻发生频率为特晚终霜冻的近2倍。偏晚终霜冻和偏早初霜冻发生频率在10.2%~18.6%之间,两者均主要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 关键词 初终霜冻,无霜期,变化趋势,异常特征 Characteristics of Frost in the Hami City during 1961-2019 Jieyao Yang Hami Meteorological Bureau, Hami Xinjiang Received:Sep. 5th, 2020; accepted: Sep. 20th, 2020; published: Sep. 27th, 2020 Abstract Using the data of the minimum temperature from 1961 to 2019 and the survey data of cryogenic injury from four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Hami with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Morlet wavelet analysis,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rst frost, the last frost and the frost-free period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bsolute change rate of first frost was higher than that

北京市气象局科学技术工作奖励办法

北京市气象局科学技术工作奖励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奖励在首都气象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充分调动气象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气象科技的创新能力、推进气象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结合我局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奖励办法。 第二条科学技术工作奖贯彻尊重知识、人才的方针,鼓励自主创新、促进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第三条北京市气象局科技主管部门负责气象科学技术工作奖励评审的组织工作。 第四条北京市气象局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气象科学技术工作奖励的评审工作。 第五条北京市气象局设立气象科学技术工作奖励专用资金每年3万元。 第六条气象科技工作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二章奖励设置及评审标准 第七条科学技术贡献奖(个人)、气象科研开发奖(集体)(一)科学技术贡献奖

气象科学技术贡献奖是北京市气象局科学技术工作的最高奖项,授予在气象科学技术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气象科学技术工作者。候选人应具备良好的科学道德和较高深的学术理论水平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作为前6名主要完成者获2项以上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 2、作为前3名主要完成者获3项以上通过省部级鉴定、验收的科技成果; 3、作为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或在核心学术刊物上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发表5篇以上学术论文; 4、完成3项以上、局级以上课题(含局内课题)的成果转化工作,并形成气象业务能力,取得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气象科研开发奖(集体:课题组、技术开发小组等为单位): 气象科研开发奖的候选集体应在科研、业务服务和管理工作中,针对气象业务的关键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和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工作。对提高我局气象现代化水平有较大的贡献。圆满完成所承担课题的全部研究工作,通过有关部门及专家的验收、鉴定并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技术创新突出,解决了本部门发展中的难点、关键问题,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完成成果转化、在业务、服务中推广应用,经过证明提

北京天气气候特征

北京市天气气候特征 北京市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岸边缘,虽东濒海洋,但海洋对本市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夏季,其它季节主要受西风带大气环流的影响,是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北京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决定了北京气候的以下特点: 1)降水集中且降水强度大。北京处在大陆干冷气团向东南移动的通道上,每年从10月到翌年5月几乎完全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气团控制,只有6-9月三个多月受到海洋暖湿气团的影响。所以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7、8月尤为集中。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丰水年和枯水年雨量相差悬殊。 2)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来自东南的暖湿空气受燕山及太行山的抬升,在山前迎风坡形成多雨区,而背风坡形成少雨区。 3)山前平原增温显著。冷空气由于受到山脉阻挡以及下沉增温作用,致使北京平原地区冬季气温比临近的同纬度地区偏高,形成山前暖区。 4)风向日变化显著。“北京湾”的特殊地形使得北京地区山谷风明显,平原地区午后多偏南风,午夜转偏北风。南口、古北口等地,沿山间河谷形成较周围地区风速明显偏大的风口。 5)四季分明,冬季最长,夏季次之,春、秋短促。 北京各季的气候特点如下: 春季:冷暖空气交替活动频繁,气温回升快,干旱多风。春季降水只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之十左右,有“十年九春旱”之说。升温快,昼夜温差大是春季气候的显著特点之一。春季短促,约两个月左右即进入夏季,这也是北京大陆性气候的一个特点。 夏季:炎热多雨是其显著特点。夏季平原区平均气温在25℃左右,7月平均气温最高,在26℃左右。夏季三个月中,最高气温在30℃以上的日数为53天(观象台,1951~2008年),极端最高气温曾高达40℃以上;夏季雨量集中,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而7~8月降水量要占65%左右。经常出现强对流天气,造成暴雨、冰雹和雷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 秋季:冷暖适宜、少风少雨,秋高气爽的时光甚短,平均只有50多天,10月底开始,寒冷的西北气流逐渐控制本市,逐渐进入冬季。 冬季:寒冷干燥,多风,季节漫长。各月平均气温均在0℃以下。冬季降水稀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2%左右,以降雪为主。 气象要素的气候特征 1、北京的气温 北京地区气温年、日变化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秋)季升(降)温快;而且南北气温差较大。 (1)气温的空间分布 由于地理因素的影响,北京地区的气温空间分布变化较大。年平均气温,平原区在

12 霜冻天气特征及预报

第十二章霜冻天气特征及预报 霜冻灾害是内蒙古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对农业的危害十分严重,严重的霜冻害可使作物减产30%左右,甚至绝收。内蒙古幅员辽阔,粮食种植分布范围广,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因此霜冻灾害影响的范围大;我区气温偏低,热量条件相对不足,遭受霜冻危害的几率大、程度重。近20多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农业科技水平提升,种植结构发生了变化,霜冻的影响亦趋于复杂化和多样化,从而增大了霜冻灾害的潜在威胁;同时,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气候异常和气候变率加大,极端寒冷、炎热等异常事件的增加会诱发和加重霜冻的危害。因此,霜冻是影响自治区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重要灾害,霜冻预报是霜冻灾害防御的一个关键部分。 12.1 霜冻的定义 霜:当贴地层的气温下降到0℃以下时,空气中的水汽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物体表面上凝华成的白色冰晶的天气现象,称做霜,因其可见,亦叫白霜。 霜冻:是指土壤表面或植物株冠附近最低气温下降到0℃以下,使作物遭受冻害的现象。不同作物,遭受冻害的指标有所差异,但农作物的叶面、株茎温度达到0℃或以下时,会形成霜冻灾害。当贴地层空气干燥,湿度较小时,气温虽降到0℃或以下时,地表未出现白霜,而此时作物已产生冻害,这种现象亦称为黑霜或暗霜。内蒙古大部地区属干旱和半干旱区,空气性对干燥,黑霜发生频率较高。 冰冻:出现结冰现象时,称为冰冻。 初霜冻:发生在一年内有霜冻危害的初期,即入秋后第一次出现的霜冻。初霜冻主要危害尚未成熟作物的大秋作物,所以也称“秋霜冻”。 终霜冻:发生在由寒冷季节向温暖季节过渡时期,即春季最后一次霜冻。终霜冻危害作物的幼苗和开花的果树,也称“春霜冻”。 无霜期:终霜与初霜的间隔天数称为无霜期。一般初霜冻出现的越早,对作物危害越大,形成的灾害也越重,同样,终霜冻出现的越晚,危害越大。 12.2 霜冻标准及分类 在春季和秋季,当最低气温(百叶箱内)降到2℃时,地表或地面物体表面最低温度一般在0℃左右,会出现霜或霜冻,大部分作物会形成不同程度的冻害,因此,最低气温小于或等于2℃作为霜冻指标。秋季最低气温首次降到2℃的日期为初霜日;春季最后一次最低气温大于或等于2℃的终日为终霜日。同样,当秋季首次最低气温下降到在2~4℃,或春季最低气温上升到2~4℃,为轻霜冻。 单站日最低气温小于等于2℃的当日定义为霜日。 霜冻是在明显降温的天气形势下发生的,根据霜冻发生的天气条件霜冻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平流霜冻:由于出现寒潮或降温天气使高纬度冷空气向低纬度爆发,或比较强烈的冷平流引起剧烈降温,使影响区域气温下降到2℃或以下,形成的霜冻。当寒潮爆发引发霜冻时,往往伴有强风,冷空气入侵后,贴地层空气温度急剧下降,发生冻害;有时冷锋过境后,虽然夜间阴云密布,但强烈的降温依然会使植物体温度下降到0℃以下,发生冻害。由于平流霜冻在一天当中任何时间都可能出现,冷气团的水平范围为几百到几千千米,能够形成全区大部地区的霜冻灾害,所以是我区霜冻日中最主要的种类。此种霜冻由于伴随风的强烈扰动,

最新森林火险气象等级

1 森林火险气象等级 2 森林火灾的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森林火险是森林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和蔓延容易3 程度的一种度量,构建森林火险等级指标必须充分考虑气象因子的作用,开展森林火险预报工4 作离不开实时观测气象要素和预报气象要素。 5 国务院于1999年赋予中国气象局“管理火险气象等级预报的发布”等新的职能,2000年颁6 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也有相关条款规定气象部门具有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制作、7 发布的职能和义务。多年来,各地、各部门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开展森林火险8 的预测、预警,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指标体系。近年来林火资料有了一定的积累,气象观测资料9 的空间密度也在不断加大,基于统计方法的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的技术得到较大的发展,这10 种方法比以前的方法更为精确,更接近实际情况,因此需制订更加先进的技术标准。本标准将11 有利于提高我国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的水平,使各地的资料、预报结果更加通用,使该项工12 作具有可比性,便于加强业务的管理。另外,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林火造成的损失和危害13 程度日渐增大,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工作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必要对其发布形式进行规14 范。因此,本标准还对森林火险气象等级的预报时段、发布时间、文字和颜色表现形式等方面15 作了相应的规定。 16 一.森林火险等级划分 17 按照国家防火办制定的《全国森林火险天气等级标准》分5级,天气指数(以6要素为指标)18 1级:森林火险天气指数小于或等于25,为没有危险、不能燃烧、不能蔓延; 19 2级:森林火险天气指数26—50,为低度危险、难以燃烧、难以蔓延; 20 3级:森林火险天气指数51—72,为中度危险、较易燃烧、较易蔓延; 21 4级:森林火险天气指数73—90,为高度危险、容易燃烧、容易蔓延; 22 5级:森林火险天气指数大于或等于91,为极度危险、极易燃烧、极易蔓延。

北京市气象局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办事指南

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办事指南 附表1: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申报表 附表2: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申请书 附表3:防雷装置竣工验收申请书 附表:北京市“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升放无人驾驶自由气球或者系留气球活动审批”行政许可办理地点及联系方式表 行政许可事项名称1:防雷装置设计审核 法定实施主体:北京市气象主管机构和区、县气象主管机构 行政许可依据: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务院令570号)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412号) 《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 《防雷减灾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令第24号) 《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中国气象局令第21号) 《防雷工程专业资质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令第25号) 《北京市防御雷电灾害若干规定》(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102号) 行政收费依据:本项许可不收费 行政许可审查总时限:20个工作日 办理机构:北京市气象主管机构和区、县气象主管机构 办理地址、电话:见附表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8:30-12:00,下午1:3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行政许可程序:

一、申请 (一)申请设计审核的范围 下列建(构)筑物、场所和设施的防雷装置应当经过设计审核: 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第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 2、油库、气库、加油加气站、液化天然气、油(气)管道站场、阀室等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及设施; 3、邮电通信、交通运输、广播电视、医疗卫生、金融证券、文化教育、不可移动文物、体育、旅游、游乐场所等社会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以及各类电子信息系统; 4、按照有关规定应当安装防雷装置的其他场所和设施。 (二)申请方式 书面申请材料和电子文档。 (三)申请材料 建设单位应当向气象主管机构提出申请,填写《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申报表》(附表1),并提交以下材料: 1、《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申请书》(附表2); 2、设计单位和人员的资质证和资格证书的复印件; 3、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认可的防雷专业技术机构出具的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报告。 注:以下材料由受理机构向防雷专业技术机构直接调取,申请单位不再提交: 1、防雷装置施工图设计说明书、施工图设计图纸及相关资料和电子文档; 2、设计中所采用的防雷产品测试报告的复印件。(在产品备案时已经向市气象局提交测试报告电子版的产品可以只提交测试报告封面页,查询是否已经提交测试报告电子版网址: https://www.doczj.com/doc/a210683373.html,/XuKe/ChanPinBeiAn/ChanPinBeiAnChaXun.aspx) (四)提示与强调 1、申请单位应如实填写申请材料,并对全部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防雷装置设计未经审核同意的,不得交付施工。 二、受理 (一)受理条件

二年级公共安全教案——霜冻天气多防范(1)

第六课霜冻天气多防范 活动目的: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使学生强化安全意识,减少因受冻感冒,引发流感等疾病,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设温暖舒适的环境。 活动过程: 冬季即将来临,天气渐渐转冷,安全事故隐患随之增多,为确保学生安全,我们必须做到: 一是防寒保暖教育。 学校要求学生适时增加衣服、穿好棉鞋棉袜,戴好手套,防止冻坏身体、冻伤手脚。遇到温差大的天气,同学们要及时添减衣服,防止感冒。 二是通安全教育。 冬季有霜冻,路面较滑,有时还有大雾天气,如果遇到恶劣天气学生可以晚到校,回家可以提前走。尤其是跑校和在外租房的学生要特别注意安全,途中骑车、行走要当心。车祸是事故隐患中的头号杀手,一起起交通和火灾事故,极少是有人故意所为的,是一点点的疏忽,或是偶尔的一次麻痹大意导致了这些悲剧的发生。不要跟陌生人接触,更不要吃陌生人送给你的食物。放学回家,如果有什么事需外出应与家长商量,好让家人知道你的去向。学生回家的周末班主任做好往返学校的路线、乘车情况统计并上报学校,同时提醒学生不乘坐无牌照、车况不好、严重超员的车辆;晚上放学时家长最好来校接学生;

三是防火教育。 冬季气候较干燥,严禁任何学生玩火,严防火灾事故发生。根据学校地处农村的实际,学生带打火机等用火工具,防止学生在上下学途中放干草玩火,宿舍内严禁点蜡烛。严禁学生在校内外任何地方抽烟。安全工作无小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生命是宝贵的,面对生命我们只有珍惜、敬畏。把安全意识化为自己的行动,让危险远离我们的生活,有平安健康才有幸福梦想,希望同学们珍惜这仅有一次的生命,平安度过每一天!随着天气逐渐变冷,为了提高学生的防寒保暖意识,让同学们了解更多的冬季御寒知识,岚湖小学在全校学生当中开展“防寒防冻”主题班会教育活动。 本次主题班会课根据我校地势高寒、留守儿童居多且在校入住的特点,教育学生要及时增添衣物,经常锻炼身体,防止手脚、耳朵被冻裂,更要防止因防寒保暖带来的安全事故,如打开水,使用热水袋取暖时要防止烫伤,禁止学生使用热得快等。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安全意识,对学生衣物是否暖和进行逐一排查,面对面提醒穿着单薄的学生要及时添衣,以防感冒。这次主题班会教育活动让学生更好的投入学习,让教师更舒心的工作,同时减少师生因受冻感冒而患病的可能性,为师生的学习和工作创设了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

降雪、低温霜冻天气服务总结

降雪、低温霜冻天气服务总结 **县4月13-14日降雪、低温霜冻天气服务总结 受**下滑冷空气和高原西南气流的共同影响,4月13-14日,我县出现降雪、低温霜冻天气过程。本次过程城区降水量 2.0毫米,山区最大降水量出现在八里湾乡为 2.6毫米。14日城区最低的气温达到 -2. 0 ℃,地面温度将下降到零度以下并伴有冻害,对我县花期果树、冬油菜、设施农业、蔬菜及花卉生长均造成较大影响。 一、降水量情况 本次降雪过程,城区24小时降水量达到2.0毫米,为小到中雪。最大降水量出现在八里湾乡,为2.6毫米,对人们的生活和产生了重大影响。以下是各乡镇降水量一览表: 二、降温情况 进入4月中旬以来,我县气温持续偏低,4月11-13日48小时日平均气温下降 11.2℃,13日最低气温为 0.8℃,达到了强降温的标准,降温明显。14日,我县城区最低气温为 -2.0℃,山区的最低气温出现在大庄乡为 -7.7℃,本次强降温天气比较突然,对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了很大不便,给我县农作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冻害。 4 月14日部分乡镇最低气温一览表 三、降雪、低温霜冻天气过程的影响 1、对交通的影响 由于降雪,气温骤降,我县山区的一些道路上出现积雪,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2、对农业的影响 这次降雪、降温过程,对农作物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冻害,给我县农业造成了较大影响。根据部门的统计,这次灾害涉及我县大像山镇、新兴、**、六峰、金山、大石、大庄、八里湾、白家湾、礼辛、谢家湾、西坪、**、武家河、古坡等15个乡镇305个村,26.5万多人受灾;受灾面积141872亩,其中果园22849亩(苹果18406亩、梨677亩、花椒3466亩、其他果树300亩),小麦37142亩,油菜80612亩、蔬菜800亩,经济作物469亩,成灾86325亩,估计造成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1035万元。 四、服务情况 根据上级的指导预报, 4月 12日我局发布了《**县重大气象专报》,标题为“我县将出现低温霜冻”,预计了13-14日我县将出现降水降温天气并伴有冻害。 4月 13日 10时30分又发布了霜冻蓝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24-48小时我县将出现霜冻。 霜冻天气发生后,我局及时向政府部门反映了降水降温的情况,并对灾情进行了初步的调查,通过灾情直报系统进行了上报工作,此外我局还联合广电局对霜冻情况进行了联合报道。 五、经验教训 这次过程,降水降温明显,由于降温幅度较大,所以对农作物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我县境内大部分,果树、蔬菜都遭到严重冻害,在以后的预报服务中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责任心,养成科学、严谨、缜密

都昌气候特征

都昌气候地貌特征 都昌地处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且受鄱阳湖大水体影响,其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热量丰富、结冰期短、无霜期长,春秋季短、夏冬季长。据气象记录,春季始日平均出现在3月24日(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为春季的开始),持续约65天。夏季始日平均出现在5月28日(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2℃的初日为夏季的始日),持续约119天。秋季始日平均出现在9月24日(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2℃的终日后一天为秋季的始日),持续约59天。冬季始日平均出现在11月22日(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终日后一日为冬季的始日),持续约122天。冬春之交常遭寒潮侵袭,天气冷暖多变、阴晴不定;春夏之交受冷暖气团交替控制,梅雨连绵,终日阴霾;夏秋之交副高居久不退,天气晴热,干旱少雨;秋冬之时,北方冷空气强烈南侵,气温骤降、霜冻地寒。 气候要素:1、气温:年际平均气温为17.1℃,变化幅度在16℃—17℃之间。气温日较差为7.1℃。1月最冷,平均气温4.4℃,7月最热,平均气温29.3℃。2、积温:年平均≥℃的活动积温为5800—6500℃。3、地温:年平均地表0厘米温度19.5℃;5厘米深地温18.8℃;20厘米深地温19.3℃。4、无霜期、无霜冻期:累年平均无霜期261天,无霜期最长300天,最短227天。全年平均无霜冻期271天,最长可达300天,最短239天。5、日照:累年平均日照时数2076.3小时,日照率47%。6、降水:1990—2005年资料统计,累计年平均降水量1558.7毫米。7、风向风速:都昌

地处亚热带季风区,风向有明显的交替过程,7-8月盛行偏南风,其余各月多偏北风;在变性高压脊的控制下,白天多偏南风,早晚为偏北风。8、蒸发量及干燥度:累年平均蒸发量为1572.5毫米。累年平均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相对湿度78%,干燥度1.27。 主要自然灾害有水灾。1993年,大水。1995年入汛后,境内连降暴雨,6月22日20时至次日8时,降水14706毫米,平均每小时降水12.3毫米。截至7月5日8时,累计降水量1703毫米。最大降水量每小时33毫米。水位平均每天涨幅30至40厘米,最高日涨幅48厘米,鄱阳湖都昌水位最高达21.77厘米,比1954年高6厘米。1998年受长江流域持续强降雨影响,鄱阳湖水位急剧上涨。鄱阳湖都昌最高水位22.42米,超1995年最高水位0.65米。高水位持续70天。自2000年后,都昌水位一直平稳。 都昌水资源较丰富,年均水资源总量10.24亿立方,年人均水量1889立方米,年亩平均水量1725立方米。地表水都昌全县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9.92亿立方米。 县境内地层,由褶皱基底和沉积盖层两个部分组成,区域发育不全,主要有第四系、白垩系、下侏罗—上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寒武系、震旦系、前震旦系。其中前震旦系浅变质岩系分布最广,出露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60%,第四系主要分布在盆地中心地带和鄱阳湖滨,面积约占35%。其他地层分布零星。 都昌地貌丘陵和滨湖平原为主,且水域宽阔,局部有低山分布。地势北高南低,并以大港到汪教褶隆起带为轴心,

《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服务产品图形》编制说明

气象行标《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服务产品图形》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1 任务来源 1999年中国气象局和国家林业局联合启动了国家级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预警业务。森林火险业务的开展,对护林防火、减少经济损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各省基本已经建立森林火险业务体系,由于其服务产品图形缺乏统一规范,全国、各省(直辖市)的图形表现内容不尽相同,给从事森林火险业务人员、公众和决策用户的认知和理解造成一定的困扰,对于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服务产品的共享以及信息发布和传播也带来一定困难。制订和实施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服务产品图形标准,对于规范完善全国森林火险气象等级的制作发布技术,以及即将开展的国家级森林火险上下一体化业务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为规范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服务产品图形,2019年9月30日,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向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下达了行业标准制定任务(气法函〔2019〕58号),项目编号QX/T-2020-60,立项名称为《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服务产品图形》,由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负责起草。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45)提出并归口。 1.2 主要工作过程 2019年11月,根据中国气象局法规司《关于下达2020年气象行业标准制修订及预研究项目计划的通知》(气法函〔2019〕58号文),起草工作组在前期申请立项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会议对标准制定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明确了标准的基本编制思路和内容,明确了人员分工。 2020年1-3月,工作组对各省发布的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服务产品图形进行了汇总和梳理,并围绕图形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服务产品图形》调查问卷表,并多次召开内部研讨会,修改完善问卷调查内容。 2020年4-5月,工作组面向国家及31个省(市)气象部门业务单位和专家发放问卷调查表,共收回25位专家的反馈意见。工作组对反馈的问卷调查表进行汇总分析讨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服务产品图形》(工作组讨论稿)。 2020年6月,工作组成员参加由中国气象局干部培训学院举办的“2020年全国气象标准化工作专题培训班”,加深了对气象行业标准起草规范和要求的理解,按照2020年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对《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服务产品图形》(工作组讨论稿)进行修改完

北京市月平均气温分析以及未来温度预测

北京市月平均气温分析以及未来温度预测 北京交通大学李荣荣、莫海燕、田龙 摘要:本世纪以来所进行的一些科学观测表明,大气中各种温室气体的浓度都在增加。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并再反射回地球,从而减少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将变得热起来,这就是“温室效应”。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3℃到0.6℃,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到25厘米。气候变暖是全世界都关注的问题。我们以统计的方法分析北京近40几年来月平均气温的数据,对1951.1-2009.12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并结合数据的季节性、趋势性等特点,通过建立乘积性季节模型,对北京市进几十年的温度变化趋势作出统计性的解释,并对北京未来的气温作出预测,与余留12个月的月平均气温相比,进行误差分析。 关键词:时间序列;乘积型季节性模型;趋势分析;气温预测 The Analysis of Monthly Mean Temperature and Forecast of the Future Temperature of Beijing Abstract: In this century a number of scientific observations have shown that atmospheric concentrat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are increasing. Greenhouse gases absorb long wave radiation, and then reflected back to Earth, thereby reducing net emissions of energy to outer space, the atmosphere and the Earth's surface will become hotter, and this is the "greenhouse effect." In the past century, global average surface temperature has increased by 0.3 ℃to 0.6 ℃, the global sea level has risen 10-25 cm. Climate warming is concerned by the world. It is analysis of two scores of years of monthly mean temperature data of Beijing by statistical method. According to 1951.1-2009.12, build time series models, combined with seasonal data, trends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and creating Seasonal model of product type of a few decades of temperature of Beijing ,get the interpretation of statistical trends, and prediction of future temperature trends in Beijing , with the remaining 12 months compared to the average monthly temperature, finally make error analysis. Key words: Time Series,Seasonal model of product type,Analysis of trend,Temperature Forecast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