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8年下)马基试卷AB及参考答案

(08年下)马基试卷AB及参考答案

(08年下)马基试卷AB及参考答案
(08年下)马基试卷AB及参考答案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B卷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__PTSS110054 _开课院系:___社会科学基础部____考试形式:开卷

姓名:学号:成绩:

一、辨析题(请先判断下列命题正确与否,再简单说明理由。每小题8分,共40分)

1.“时势造英雄”,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成为新世界观的创始人,完全是客观社

会历史条件所致。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3. 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

4、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因此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的要素是多元的。

5.“物以稀为贵”实际上就是价值规律的要求。

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成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请分析这段话中所包含的哲学道理。

2.怎样理解“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3.试述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

4. 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和历史局限性是什么?

三、论述题(20分)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来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B卷参考答案

(试题主要来源于试题库和统编教材习题题,答案仅供参考,鼓励学生有所见解。请各位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按教务处有关要求认真批改试卷。)

一、辨析题(请先判断下列命题正确与否,再简单说明理由。每小题8分,共40分)

1.“时势造英雄”,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成为新世界观的创始人,完全是客观社会历史条件所致。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求,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这种基础无疑是极其重要的,没有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实践要求,就不可能产生马克思主义。但是,只有这些客观条件还不够,还只能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只有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窗性,才变成了现实。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参考答案要点:正确(2分)。首先,意识不是人脑中固有和自生的东西,而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意识也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机械翻造,而是经过人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它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3. 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并不是说它不需要任何条件,或不处于一定条件之中,而是指它虽然处于一定条件之中,受特定条件的限制,又能打破这些条件的限制,并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新的条件。从而表现出矛盾的斗争性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受同一性制约。把“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理解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同样是割裂了矛盾性和同一性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因而是错误的。

4、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因此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的要素是多元的。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多种要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在社会发展中起作用的,既有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等物质要素,也包括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等精神要素和人的主体能动作用。但是,最终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的力量,只能是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他因素的作用都是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发生的。唯物史观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那种把决定作用和影响作用混同起来的多元论观点是错误的。

5.“物以稀为贵”实际上就是价值规律的要求。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物以稀为贵”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供大于求时价格低于价值;当供不应求是价格高于价值。

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成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请分析这段话中所包含的哲学道理。

参考答案要点:这段话揭示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原理或马克思主义的“人化自然”原理。人类世界是在自在世界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随着人的实践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其间,科学技术扮演了重要角色,起到了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正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任何孤立地看待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点,任何忽略科学技术在使自然不断人化过程中的作用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2.怎样理解“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参考答案要点:(1)过程就是指事物自身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2)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现代科学凭借科学仪器所能观察到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兴衰变化的过程。(3)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3.试述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

参考答案要点: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的分配比例。使各部门协调发展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第二、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必然引起商品生产者为降低个别劳动时间的竞争,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在生产过程中生产条件好的、技术水平高的生产者可获得更多的收入,反之则少。

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其二,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各个部门的分配,可能出现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4. 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和历史局限性是什么?

参考答案要点:理论贡献⑴为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⑵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尖锐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历史局限性⑴坚持唯心史观,没有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⑵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和伟大力量;

⑶没有找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正确途径。

三、论述题(20分)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来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参考答案要点:⑴介绍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两个规律的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⑵简略阐述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一些情况,特别是17大的一些新变化。⑶分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与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性,分析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与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关性。⑷分析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正是遵循生产力和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两个规律。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A卷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__PTSS110054 _开课院系:___社会科学基础部____考试形式:开卷

姓名:学号:成绩:

一、辨析题(请先判断下列命题正确与否,再简单说明理由。每小题8分,共40分)

1.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它确立了崇高的社会理想。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3. 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

4、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因而人类历史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5. 超额剩余价值是全社会劳动生产力提高而获得的。

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诺贝尔奖获得者、华人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筑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室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

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夸克。这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四种夸克。有了第四种,就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2. 如何理解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3..价值规律为什么会起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4、简述十九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三、论述题(20分)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某些基本原理,结合中国改革开放30年,尤其是当前社会某一方面的现实,论述中国社会在这一方面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A卷参考答案

(试题主要来源于教材中的思考题及试题库,答案仅供参考,鼓励学生有所见解)一、辨析题(请先判断下列命题正确与否,再简单说明理由。每小题8分,共40分)

1.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它确立了崇高的社会理想。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2.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参考答案要点:正确(2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现象。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现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 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并不是说它不需要任何条件,或不处于一定条件之中,而是指它虽然处于一定条件之中,受特定条件的限制,又能打破这些条件的限制,并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新的条件。从而表现出矛盾的斗争性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受同一性制约。把“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理解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同样是割裂了矛盾性和同一性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因而是错误的。

4、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因而人类历史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这是从一个正确的前提,得出一个错误的观点。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是说人们所面对的生产力,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

转移的既定力量,是前人创造出来而每一代人所直接面对的物质前提和现实基础。但是历史又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离开人的活动、人的参与就无历史而言。

5.超额剩余价值是全社会劳动生产力提高而获得的。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超额剩余价值是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力,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诺贝尔奖获得者、华人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筑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室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夸克。这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四种夸克。有了第四种,就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要点:(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3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实践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丁肇中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理论,取代了旧理论。(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也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4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有5夸克、6夸克等新理论的发现。(3)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和新的事物。

2. 如何理解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参考答案要点:(1)思维的至上性是是指:人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思维的非至上性是指:每一个人或每一代人总要受到客观事物及其发展程度的限制,总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主观条件及生命的有限性等条件的限制,他或他们所达到的认识是有限的、相对的,是非至上的。(2)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是辨证统一的。一系列非至上的思维着的人们的世代延续,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导致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又会导致思维僵化和绝对主义。

3.价值规律为什么会起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参考答案要点: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取胜,并获得较多的收益;为了获得较多的收益,商品生产者就必须改进技术,降低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简述十九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参考答案要点:二者联系: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提供了思想材料。二者区别:第一,世界观不同;第二,道路不同;第三,依靠力量不同。

三、论述题(20分)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某些基本原理,结合中国改革开放30年,尤其是当前社会某一方面的现实,论述中国社会在这一方面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本题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给学生较大的发挥空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要答到某一方面即可,请各位老师从总体上给分。)

(10年上)马基试卷AB及参考答案

(10年上)马基试卷AB及参考答案 发布时间:2011-12-31 浏览次数: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A卷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__PTSS110054 _ 开课院系:___社会科学基础部____考试形式:开卷 姓名:学号:成绩: 一、辨析题(请先判断下列命题正确与否,再简单说明理由。每小题8分,共40分) 1.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2. 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4.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5.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这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2. 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相互对立呢? 3. 简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两个途径。

4. 科学社会主义的批判性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性之区别何在? 三、论述题(20分) 联系当代大学生实际,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的看法。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A卷参考答案 (答案仅供参考,鼓励学生有所发挥、有所见解,特别是最后一道论述题,酌情给分。请各位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按教务处有关要求认真批改试卷和综合给分。) 一、辨析题(请先判断下列命题正确与否,再简单说明理由。每小题8分,共40分)

马基辨析题8索引

一、辨析题 1、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重要性,唯心主义强调精神的重要性。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的源泉和动力,因此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自然越快。 3、辩证否定就是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 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他们的分歧是哲学中两个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 5、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所以学习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6、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即真理。 7、唯物主义经验论是对的,唯心主义经验论才是错的。 8、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 9、人类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10.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11、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13、有人说:“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的? 14、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16.有人说,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试用所学原理对这些观点进行评析。 17.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吗? 18.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原因? 二、材料题: 材料一:根据下属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材料1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少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在矛盾存在问题上 (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1)材料1的第一段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矛盾不是主观产生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第二段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矛盾,即实际客观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观字面的或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这两段话突出一点,就是“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2)材料2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作纯粹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认为它不是现实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它与材料1把矛盾看作是对象自身中、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的。 (3)材料3公然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他认为矛盾只存在于语句上、字面上。材料1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能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3的错误在于:一是公开否认自然界中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当作字面上的、语句上的,同样是否定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矛盾内涵的准确把握。三段材料,表明三种不同的观点。材料1是辩证法的正确观点,认为矛盾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材料2承认自然界中存在矛盾,但又为是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材料3则公然否认自然界中矛盾的存在,认为矛盾只存在于陈述中。只要仔细分析材料,就不难得出以上的答题思路。 材料二、如何理解下述观点: 材料1“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材料2“自然界对人来说是无。”

历年马基试题精华整理版

历年马基试题 【辨析题】 1、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答:不完全正确。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就其现实性即它们的具体实现来说是有限的。(1分)然而,有限与无限是对立的统一。有限是无限的环节、部分和因素,有限包含、体现着无限。人类认识和实践发展的本性,决定有限的界限必然不断地被打破和超越,而趋于无限。(2分)人类已有的认识和实践的成果不是限制、束缚新的认识和实践的框框,而是认识和实践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前提和基础。因而,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3分) 2、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答:错。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2分)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3分) 3、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答:错。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1分)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1分)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该命题的错误在于颠倒了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因果关系。(3分) 4、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力商品创造的价值是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答: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工人的劳动,而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不仅补偿劳动力的工资,还创造出了更多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5、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客观标准。 答:不完全正确。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标准是生产关系。但生产力起间接作用。 6、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答:错。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但量与事物的存在则不是直接同一的。量的变化在度的范围并不影响事物性质的变化,只有量变突破度,才会引起质变。 7、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答:错。本论强调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如没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盲目的,这有合理之处,但是,不能以此而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马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1.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结合当前实际和相关材料谈谈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 答:(1)唯物史观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基本前提,第一次科学而彻底的解决了历史创造者这一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2)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是: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 (4)改革开放35年来,我党坚持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之作出创造性的中国化表述,如:邓小平同志,他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为我们树立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都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结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表明了我党不断把群众观与实际相结合,此对群众观点和路线的贯彻运用和实际发展。 (5)时下,结合实际,我深深地感到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路线必须牢记党的根本宗旨,把根植人民、来自人民、服务人民作为我们衡量一切工作成败的根本点,以优良的作风把人民群众紧紧凝聚在一起、团结起来,为实现党的各项任务而奋斗;党的历史和中外社会主义实践表明:人心向背,得人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古今中,试观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只有加强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心贴心,同呼吸,共命运,把人民看作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才能激发与活化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能主动性与创造性,夯实并筑牢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使党的事业坚如磐石,稳若泰山,坚持群众史观,一方面,必须摆脱“四险”(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避免“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主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认真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另一方面,必须面对英雄史观、帝王史观、神学史观、唯抑制史观,坚信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与中国具体事迹相结合的产物,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应人民意愿、适应时代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它根据时代条件赋予科学社会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我党对三大规律的(人类社会发展、执政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系统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把此社会矛盾学说推向了中国化的新阶段。时下,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全面创新马克思主义,这是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绪论 1、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进行了校内征询和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随后,英国广播公司以同一问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牛顿和达尔文位列第三和第四。试结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及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马克思主义教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2)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有益启迪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理论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相容的: ①历史上的进步阶级,其利益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能够提出具有科学性的理论观点 ②无产阶级代表着人们的利益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能够提出合理的科学理论 ③自从有阶级以来,理论的科学性总是与一定的阶级性联系在一起的。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①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革命理论。 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 3、马克思17岁时在自己的中学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请阅读马克思的这篇作文,并结合你对马克思一生奋斗历程的了解,谈谈你能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从马克思主义的这篇作文中得到的人生启迪; (1)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 (2)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努力工作。 (3)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基本内容: 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②物质的存在形式 ③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④世界统一于物质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①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指导原则 ②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09年下)马基试卷AB及参考答案

(09年下)马基试卷AB及参考答案 发布时间:2010-03-10 浏览次数: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A卷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__PTSS110054 _开课院系:___社会科学基础部____考试形式:开卷 姓名:学号:成绩: 一、辨析题(请先判断下列命题正确与否,再简单说明理由。每小题8分,共40分) 1. 真理是有用的,有用即真理。 2.“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3. 历史的发展最终会通过人民的意志表现出来。 4. 人的本质在于人自身。 5.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因此货币本身就是资本。

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 请分析一下这段话的内涵。

2. 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 简要分析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主要原因。

4.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 三、论述题(20分) 针对金融危机的产生以及中国的应对,联系马克思主义某些基本原理加以论述。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A卷参考答案 (答案仅供参考,鼓励学生有所发挥、有所见解。请各位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按教务处有关要求认真批改试卷和综合给分。) 一、辨析题(请先判断下列命题正确与否,再简单说明理由。每小题8分,共40分)

《政治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政治学原理复习题 (课程代码264001) 一、名词解释 1、政治权利 2、国家 3、政治权力 4、政党 5、政治文化 6、两党制 7、政治统治 8、联邦制 9、政治管理 二、简答 1、简述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的关系。 2、政治领袖的政治心理有哪些基本类型。 3、什么是政治学?试简要对比中西方政治学历史演变。 4、什么是政党?简述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政党类型。 5、简述政治统治的基础与方式。 6、简述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及其特性。 7、简述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三、辨析 1、我国唯一的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其余民主党派的实质身份就是西方政党制度中 的在野党。 2、苏联和中国都实行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所以二者采取了完全相同的政党制度。 3、从我国实行“一国两制”以后,我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单一制国家,而成为复合制 国家 4、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一样都只能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 四、论述 1、试结合现实,评述我国各类政治社团的发展历程以及对当前政治生活的影响。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与政治协商制有哪些特点?并据此说明在中国为什 么不能照搬西方的政党制度?

一、名词解释 1、所谓政治权利,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社会成员获得自身利益的特定资格。 2、国家的起源:国家是一个历史的、社会的产物,是最高社会公共权力的体现。原始社会并未形成国家,但已在孕育之中。(血亲复仇、近亲不能结婚和氏族议事大会)形成国家的要素:领土、人口、语言、主权。国家的本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阶级统治的工具。 3、政治权力实际上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在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最高形式是特定的国家权力。 4、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的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5、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当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生活的感受、认识、情感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政治文化一般由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两个层次构成。 6、两党制:代表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两大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组织政府,主持国家政治事务的制度。两党制起源于英国,后推行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 7、政治统治就是阶级统治,它是经济上最强大的、占优势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强化既定的政治关系和社会秩序,通过国家权力而对全社会所进行的一种强力支配与控制。 8、联邦制国家:由若干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或行政区域通过政治协议而组成的联合体。联邦制国家的具体特点如下: (1)国家具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司法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政治权力。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自己独立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且与中央机关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2)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基本法律,但是,在国家统一宪法和基本法律的范围内,各联邦成员又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3)在对外关系中,中央政府拥有外交权,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一定的对外交往独立性。 当前世界上主要的联邦制国家包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巴西、

马基试卷8(选择题)

试卷8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关系问题 C.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源泉和动力 B.状态和过程 C.方向和道路 D.可能性和现实性 3.社会精神文明包括 A.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性质 B.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 C.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D.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4.时间是指 A.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B.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C.运动着的物质的客观性 D.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 5.国家的职能是由 A.国家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B.国家的大小强弱决定的 C.国家的形式决定的 D.国家的本质决定的 6.经济基础是指该社会的 A.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 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7.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A.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8.阶级对立的根源是由于人们之间的 A.政治立场的根本对立 B.价值观念的根本对立

C.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根本对立 D.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 9.风俗、习惯、乡土观念,它们是 A.低水平的社会意识 B。高水平的社会意识 C.对社会生活过程的正确反映 D.对社会生活过程的错误反映 10.事物的度是 A.事物发展的一定程度 B.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C.质要求量达到的高度 D.量要求质达到的深度 11.历史上存在的两种基本的国家类型是 A.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B.君主立宪国家和民主共和家 C.剥削阶级国家和无产阶级国家 D.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2.物质的肯定方面是指 A.事物的积极方面 B.事物的消极方面 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1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B.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C.某些不可知论也承认的观点 D.某些唯心主义也承认的观点 1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 A.17世纪40年代 B.18世纪4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20世纪40年代 15.在世界是否有统一性问题上,存在着 A.一元论于二元论的对立 B.唯物论于唯心论的对立 C.辩证法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6.唯心主义否认联系的 A.普遍性 B.客观性 C.多样性 D.复杂性 17.列宁说,唯物主义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辨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这段话揭示了 A.矛盾的客观性 B.矛盾的主观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特殊性 18.划分阶级的依据是 A.人们收入的来源忽然收入的多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与答案

绪论 1.法国思想家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1)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从18世纪60年代起,一场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兴起了,这就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这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接着法国、德国等国也相继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胜利,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引起了生产方式上的重大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19世纪30—40年代,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等欧洲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占据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步入比较发达的阶段。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在矛盾,引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合理性的怀疑,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绶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随着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地成长、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19世纪30至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1831年法国里昂发生了第一次工人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 1838年英国发生了第一次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发生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英国、法国、德国的三大起义,表现了无产阶级高度的政治觉悟与英勇精神,显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斗争上的威力,标志着作为历史发展主要动力的无产阶级已经独立地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它说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践在早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特别是还没有形成与其历史任务相适应的理论。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 (3)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在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在于马克思恩格斯毕生事业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之间的紧密联系。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阶级斗争,投入到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无产阶级队伍的活动中去,同工人运动中的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不懈的斗争。他们毕生的使命都和发展、壮大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4)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经验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法国思想家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失业,民主生活权利的大量剥夺,无情的经济战争,社会权益得不到保障,外债和相关机制的恶化,军火工业及其贸易,核武器的扩散,种族间的战争,幽灵般的国家(如黑手党、贩毒集团等等),国际法以及相关机构的非正义状态。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适用性。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于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现实社会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并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人民一举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1[6]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共产党,

马基期末模拟试卷与答案

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卷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 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 A.阶级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2.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绝对性B.真理具有相对性C.真理具有客观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3.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C.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围 4.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人类有意识,动物无意识B.人类有群体组织,动物无群体组织 C.人类有宗教信仰,动物没有宗教信仰 D.人类能生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动物则不能 5.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D.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6.人在价值关系中 A.只能是价值主体 B.只能是价值客体 C.只能是价值的享受者 D.既可能是价值主体,又可能是价值客体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德国古典哲学 C.17世纪英国哲学 D.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 A.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 B.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C.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9.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C.先进与落后、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0.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手工分工 B.语言的产生 C.社会的出现 D.劳动 1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12.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 A.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不同 B.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

马基论述题题目+答案

第一章思考题论述题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解: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 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2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突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产生不利影响。(见下题) 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答: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任何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存在着两对社会矛盾,一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解决得好,就能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解决得不好,就会极大地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努力克服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部分,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加大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二、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时期,一方面生产力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有了较大提高,这自然有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所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黄金发展期。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与现实的差异,所有制形式与分配方式的差异等,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相对处于不平衡状态,各经济实体中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也出现了逐渐拉大差距的趋势,

马基试题B卷

请在答题纸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A ?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广东工业大学考试试卷(B )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试卷满分100 分 考试时间:2008年12月31日(第18周星期三) 题号 -一- -二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评卷得分 评卷签名 复核得分 复核签名 注意:本试题有五大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写在答题纸上不予以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相应位置涂黑。本大题共 20小题,每小题1. 5分,共30分) 1、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 B. 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D.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B. 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D. 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3、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两种观点是 A. 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C. 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 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4、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 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A.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 力 5、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这一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 A .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C ?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 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出了否证 6、“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 想做的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思考题2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思考题 一、辨析题 1.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2.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必须坚持真理的一元性。 3.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它确立了崇高的社会理想。 4.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5.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6.意识不仅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7. 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它与社会存在相互独立,并行不悖。 8. 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生存、生活。”试阐述其中的哲学道理。 9 .《田忌赛马》:“以君之下驷与彼驷,上驷与彼中驷,中驷与彼下驷。”它包含什么辩证法原理? 10. 抓典型,以点带面 11. 在认识上“跟着感觉走”是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 12. 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单一的,这就是生产力。 13.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5.简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6.如何理解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7.如何理解“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8.如何理解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辨证统一关系? 9.如何理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3.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来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马基试卷(实践作业3)

1.平均利率和平均利润的形成是(A) A.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B.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 C.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之间竞争的结果 D.商品购买者之间竞争的结果 2. 认识的客体是指(D) A.观念本身 B.人的意志的创造物 C.自然界的存在物 D.实践和认识所指向的对象 3.下列哪项不属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D) A.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B.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和交往 C.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 D.民族资本的社会主义改造 4.列宁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C) 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 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社会主义的理论 5.实践是(B) A.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活动 B.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C.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D.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 6.人民民主专政是(A) A.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类型 B.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 C.无产阶级政权的组织形式 D.无产阶级专政的政体 7.阶级斗争是(B) A.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阶级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杠杆 8. 真理就是(C) A.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 对人们有用的理论 C.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D. 为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意见 9.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物质是指(D) A.元气 B.原子 C.物体

D.客观实在 10.矛盾双方辩证的同一世(A) A.以差别,对立为前提的同一 B.不包含否定因素的同一 C.矛盾双方的相互等同 D.矛盾双方的相对平衡 11.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D) A.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 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12.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目的在于(C) A.增长科学知识 B.增强语言能力 C.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D.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 13.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B)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B.生产工具的水平 C.劳动对象的质量 D.运输设备的状况 14.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C) A.经济斗争 B.思想斗争 C.争取政权的武装斗争 D.社会斗争 1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A)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进行阶级斗争 C.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D.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16.发展揭示了新陈代谢这一宇宙普遍的,永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发展的本质是(C) A.变化 B.增加 C.创新 D.运动 17.矛盾的转化是(C)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B.由坏到好的转化 C.向自己对立面的转化 D.由低级向高级转化 20.恩格斯说,把鞋刷子综合到哺乳动物中,鞋刷子不会因此生出乳腺。这一观点表明(C) A.综合不能离开分析,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B.综合是一个纯粹的思维过程

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答案

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答案 绪论 1. 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进行了校内征询和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随后,英国广播公司以同一问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牛顿和达尔文位列第三和第四。试结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及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参考答案: (1)关于马克思。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被称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马克思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家和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变革。 (2)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如果从狭义意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观点和学术体系,如果从广义发展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我们还不太讲马克思主义是一百多年前的理论,它还是由马克思、恩格斯一百多年前创立并在此后得到不断发展的理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并非是过去时而是现在进行时或者现在完成进行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没有也永远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内在本质决定他能够永葆时代的价值,为什么当今时代离不开马克思?可能从三个层面来讲,一个是马克思所针对的时代的问题到今天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他提出的解决措施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其二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前瞻性,既属于那个时代也是超越那个时代,它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步骤

领导科学与艺术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领导科学与艺术》期末复习题 一、判断题 1. 马基雅维利认为,领导者就是要不择手段地获得和使用权力。() 2. 强化理论是以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激励理论()。 3. 领导者仅仅是指一个职位,它不涉及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4. 特质就是素质。() 5.变革性领导者要求领导者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欲望,还要超越这些欲望、超越自身的利益。() 6. 在将领导力与追随力整合后发现,命令式的领导者适合于墨守成规的追随者。() 7. 领导特质理论关注的是出色的领导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8.组织文化代表了一个群体或组织所认同的信念、价值观。() 9. 权变理论主要关注的是领导权力的历史变化以及变化的程度和特点。() 10.韦伯认为有效的领导者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这种魅力是某种精神力量和个人特质。() 11. 领导与权力的关系密不可分,领导可以等同于权力。() 12. 追随者的情绪是组织变革的重要动力。()13.印象应该是个体真实性格的反映,而不应该是个体对 自己的外部包装。() 14. 专注地倾听就是要做到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位置 上考虑。() 15.创造力强调的是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看待我们习以 为常的东西。() 16.权威性可以等同于权力。() 17. 权力的结果可能是承诺、服从或抵抗。() 18. 对于成功的领导者来说,只要具备了良好的素质就 足够了。() 19. 权力可以存在但不被使用,它是一种潜力或能力。 () 20. 群体一形成就具有了群体凝聚力。() 二、简答题 1. 请客观地评价特质理论 2. 请简要列出“大五”各维度的描述性特质的具体内容。 3.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形成的? 4.领导者应该如何建立起与追随者的信任关系? 5..影响群体凝聚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6.双因素理论包含哪些主要的观点? 7. 请简要解释为什么团队不可能总是成功。 8.请简要介绍组织文化的三个层次以及三个层次所包含 的内容。 三、论述题 1.如何获得权力? 2.你如何看待领导与管理之间的关系,两者有着怎样的 区别与联系? 《领导科学与艺术》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T T T F T T T T F T F T F F T F T F T F 二、简答题 1. 请客观地评价特质理论 答:特质指的是可以影响我们行为方式的性情, 但是我们不能直接看到它们,而只能通过领导持续的行 为方式来进行推断。 从二十世纪早期的伟人理论开始直到特质理论, 人们普遍认为领导者同追随者从本质上是不同的,认为 领导者在社会中是那些优异的、超乎常人的个体。在经 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滞后,特质理论随着心理学研究的 深入使得这种领导理论研究也达到了其他理论未有的深 度和广度。尤其在概念层次上,它突出了领导过程中领 导者的能力,为领导者的转变和改进提供了一些基准。 但是特质理论也有自己的死穴,以至于随着二十 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对行为主义研究的兴起,导致了许 多人认为个人特质并不能用于预测未来领导者的成功, 并且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了其他的领导现象。直到二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