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采访
- 格式:ppt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26
隐性采访的利与弊作者:黄香君来源:《新媒体研究》2016年第01期摘 ;要 ;隐性采访作为舆论监督的手段之一,是常规的显性采访的补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运用隐性采访保障了大众的知情权和舆论监督权,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新闻的真实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一特殊的采访方式也容易造成侵权、诚信危机等不良现象。
因此,我们要理性看待、谨慎运用隐性采访。
本文主要就隐性采访的利弊以及具体运用等问题进行分析,以引导隐性采访健康发展。
关键词 ;隐性采访;利处;弊端;谨慎运用中图分类号 ;G2 ;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01-0097-011 ;隐性采访概要隐性采访,主要是指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或隐瞒记者身份等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
一般说来,隐性采访是在常规的显性采访不奏效的情况下采用的,借助隐性采访可以减少采访过程中的障碍和干扰,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索现象背后的本质,可以更加清晰地洞悉是非曲直。
比如,央视“江西高考替考案”“金华火腿”“地沟油”事件等都是隐性采访的成功案例,为我们揭开了我们看不到的一面,同时也鞭挞了当地一些监管部门的不作为行为,从而有效地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当然,隐性采访并不是无限度的,而应该控制在法律和新闻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这是值得每一位新闻工作者注意的。
2 ;隐性采访的利与弊分析隐性采访是与显性采访相对应的,是显性采访的补充形式。
在现实的新闻报道中,隐性采访既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也存在一些弊端。
2.1 ;隐性采访的社会价值隐性采访的核心就是让被访者尽可能地表现出日常状态,使新闻报道具有真实性和可信性,带有画面的隐性摄像则更具有视觉冲击力,这能够更加体现出新闻的真实性,尤其是在批评性报道中更具有显性采访达不到的效果。
比如,黑龙江电视台的《真相》栏目记者曾经曝光过一家餐馆使用地沟油的事件,记者就是以服务生的身份潜入到这家饭店,经过几天的暗访,终于掌握了这家饭店收取、使用地沟油的证据,并且曝光了餐馆使用自来水勾兑色素香精制作果汁的事实,并偷偷录了像。
隐性采访及其负面效应何为隐性采访隐性采访是新闻学上的一个概念,是相对于显性采访而言的。
隐性采访在新闻界的实践已经有了比较长的历史,仅就采访行为的具体称呼上,相当长时间以来也是众说纷纭:暗访、私访、微服私访、秘密采访、偷拍偷录、隐匿采访、隐形采访……所有这些,都曾经是对隐性采访不同的称谓。
目前,虽说隐性采访已成为新闻界广泛采用的一种采访手段和秘密武器,但是理论界给其的明确定义并不多,尤其以下面几个定义具有代表性。
《新闻学大辞典》的定义是:“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
隐性采访一般用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在敌方或犯罪分子中采访,对那些拒绝采访的人进行采访,或用于检验一些单位或个人的工作情况等。
目前隐性采访也已成为记者经常采用的方式之一,运用得好,会采访到显性采访得不到的较有价值的新闻。
隐性采访要求记者具备一些特殊本领,如察言观色、随机应变、不怕辛苦等。
常见诸报端的’暗访’即’隐性采访’。
”①《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的解释是:“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
记者打入黑社会组织采访,进入赌窝采访,或向一些讨厌记者的人或地方采访,或对一些单位和个人进行检验性采访,都不宜公开记者身份。
另一种隐性采访是,虽公开记者身份,但隐去记者真实意图,采取‘声东击西'或‘旁敲侧击'的策略,在公开采访中,伴以另外的观察与询问。
隐性采访是特殊情况下的采访,主要是为了防范坏人对记者的危害,防范受访者弄虚作假,了解公开采访采集不到的真实情况。
”②《新闻传播百科全书》的解释是:“在采访过程中,由于某种目的和需要,采访者不将真实身份告诉采访对象,或者虽然出示自己的真实身份但不将自己的采访意图告知对方。
这样的采访(特别是前者),称为隐性采访。
隐性采访的突出优点是不会引起采访对象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有时可以挖掘出极具深度的新闻事实,甚至可以目击整个新闻事实的全过程。
”③从上面的几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隐性采访具有以下几点基本内涵:第一,隐性采访是采访方式的一种;第二,隐性采访是在特殊情况下为了采集公开采访得不到的真实情况而使用的一种特殊的采访方法;第三,隐性采访不同于其他采访方式,有其适用范围。
论隐性采访的看法15编导三班李念秀 1510127112摘要:隐性采访因其内容的真是性、鲜活性而颇得新闻媒体的欢迎。
然而,法律并未对此做出明确的规定。
社会各界对隐性采访也各有看法。
本文主要浅析了隐性采访的利弊问题,着重从利与弊两方面对隐形采访展开了详细探讨。
本文的探讨对于媒体记者在采用隐性采访的方式进行新闻报道时权衡利弊得失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隐性采访;现行采访;偷拍;偷录;采访作风隐性采访,是相对于显性采访而言的。
是在被访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采获新闻信息的新闻采访活动,通俗来讲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暗访”,它包括偷拍、偷录等手段。
在西方新闻史上,隐性采访就是经常采用的采访方式之一。
在我国的新闻采访实践中隐性采访也得到了越来与广泛的应用:从较早出现的央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到如今的各地方台都经常采用这种采访方式来揭露令人触目惊心的社会暗角,从而起到鞭挞受众、净化社会空气的作用,满足了广大民众知悉社会真实情况的要求,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
当然,隐性采访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一、隐性采访之利1、隐性采访是进行批评报道的重要手段批评报道是体现媒体舆论监督功能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它的目的是对不良现象和违法行为实施舆论监督。
很多情况下,记者如果采用显性采访方式,亮明身份,说明采访意图,一般很难了解到事实真相。
许多成功的批评报道都是采用了隐性采访。
在中国,最具说服力的莫过于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等栏目。
无论是较早时候的央视记者躲进装有特制玻璃的货车内偷拍公路“三乱”情况,还是前段时间央视记者曝光达芬奇家具造假事件等等,无一不是隐形采访的成功典范。
2、隐性采访有利于记者转变采访作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新闻媒体之间竞争日趋激励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观众,以前的那种找选题,等传真的新闻报道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受众的需要,缺乏应有的竞争力。
隐性采访中的利与弊作者:李娜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09期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9-00-01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隐性采访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国内新闻报道中。
什么是隐性采访?一些新闻学家、记者对它界定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将隐性采访定义为:“记者隐瞒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
”何志武教授认为“隐性采访时记者以特定的身份去观察和了解事物,以获取公开采访不易得到甚至不可能得到的新闻材料。
”一、隐性采访的积极作用。
当然隐性采访是相对于显性采访而言的,它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当然和它能够取得一般采访方式所得不到的丰富信息有关。
如中央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每周质量报告》等节目,大量使用隐性采访这一形式。
除此以外,隐性采访在地方台一些关注社会民生类的新闻报道中也不断出现。
隐性采访中,记者扮演成适当的身份人物,隐瞒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以最容易获得新闻信息的角色身份与被访者进行接触,这就降低了被访者的心理防范,可以最大限度的获得所需新闻信息,易于揭露事情的真相或者是得到第一手新鲜的新闻事实,凸显出其在这种情况下的优势。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关注到,广播、电视等媒体所曝光的一系列食品行业黑幕中,记者装扮成顾客、商贩、买主等,使用隐性采访的手段,深入到制假售假的企业和商贩中,与掺假制假的不法分子进行周旋。
可以看到,在曝光的譬如福尔马林泡牛肚、注水猪、水果打蜡、硫磺熏姜等节目中,记者采用非正常的录音或者拍摄手段,将事实呈现到大众面前时,那种强烈而又真实的现场感,新闻事实的震撼力,都让人瞠目结舌。
这些新闻报道也会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依法取缔和整治这些违法违规行为,净化了老百姓的餐桌。
当然,隐性采访的积极作用不仅体现在对批评或者负面报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些正面报道中它的积极作用也不容忽视。
比如,在采访劳模、好人好事等人物时,面对镜头、录音笔等设备他们可能表现的不是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