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的内在动力。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教学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效果的体会。

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价值。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很多学生感觉历史“无用”,若教师再不充分发掘历史学科知识的价值,把课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难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众所周知,历史知识是丰富多彩的,历史又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注重联系现实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历史知识用处很大,就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唐朝历史时,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带给我们的启示,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重视人才建设和制度建设,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大力发展社会经济,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今天,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要推向前进,也需要处理好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在《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一课中,学习商鞅变法中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时,针对班级管理中的量化考核制度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以小组及个人为考察对象的量化考核,与商鞅变法中的编制户口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经过这样一分析,学生就感到学历史很有用处,从而,就对学好这门课程有了积极的认识,学习的兴趣也就提高了。

其次,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传统的历史教学大多是“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讲重点,学生划重点,考试考重点,一味的“满堂灌”自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现在,各学校电化教学手段都比较齐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录象片等先进教学方式,适时播放一些历史或考古记录片,展示一些图文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上,可以采取自由辩论、小品表演、论文答辩等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唤

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走进历史遗迹,走进历史博物馆,搞社会调查,让学生体验“走进历史”的真切感受。

第三,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历史课堂提问应该摒弃那些只做“是”或“不是”之类简单判断的缺乏思维性的问题,多设置思维含量高的有效问题。一是要设置揭示教材隐性知识的问题。所谓隐性知识就是教材中隐含的、并非一目了然的知识点,如知识的实质、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等,将这些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有一定的深度,既能提高学生的探求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比如,让学生分析康有为和孙中山思想的不同特点,并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就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二是要多设置一些指向明确,符合学生思维实际的小切口、深分析类问题,避免那些大而空的问题出现在课堂上。举例来说,讲授唐朝晚期的历史时,让学生分析“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就是小切口深分析的题目,思维含量相当高。通过这么一个问题的剖析,就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唐朝灭亡的原因,并很好地锻炼了其历史思维能力。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的时期,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只是简单地、机械地记忆历史知识,而是渴求利用历史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因此,在课堂上多提出一些思维含量高的问题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第四、挖掘趣味性材料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初中历史教材里穿插的有趣小故事还是挺多的,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例子作生动讲述。对于难度较大但书中又没什么解释的知识点,教师应尽可能选择有趣味的或贴近生活的角度去讲解,举出一两个例子,让学生感到有趣和亲切,他们才会主动去学,从而轻松地学到知识。比如在学习《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一课时,在对诸子百家思想学习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题:“你认为在我们班级管理中,哪些思想主张比较实用?”学生讨论非常激烈,各抒己见,阐明理由,同学甲主张以儒家的“仁、礼”思想管理班级,滔滔不绝的阐明理由;同学乙已急不可待的把手举得老高,他主张依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管用,对于那些屡教不改者就应该以严格的班规进行处罚…小小的一个问题,激发了他们的热情,百家争鸣的局面再现在了课堂之中。

篇一: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总结过去一年的教学工作,从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同时也找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确定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1、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显而易见,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2、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二、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能教给每个人最有效的方法。

2、对于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没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今后努力方向

我在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将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学习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促进他们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并且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篇二: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讲重点,学生划重点,考试考重点,一味的“满堂灌”自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现在,各学校电化教学手段都比较齐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录象片等先进教学方式,适时播放一些历史或考古记录片,展示一些图文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上,可以采取自由辩论、小品表演、论文答辩等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走进历史遗迹,走进历史博物馆,搞社会调查,让学生体验“走进历史”的真切感受。

第三,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历史课堂提问应该摒弃那些只做“是”或“不是”之类简单判断的缺乏思维性的问题,多设置思维含量高的有效问题。一是要设置揭示教材隐性知识的问题。所谓隐性知识就是教材中隐含的、并非一目了然的知识点,如知识的实质、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等,将这些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有一定的深度,既能提高学生的探求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比如,让学生分析康有为和孙中山思想的不同特点,并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就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二是要多设置一些指向明确,符合学生思维实际的小切口、深分析类问题,避免那些大而空的问题出现在课堂上。举例来说,讲授唐朝晚期的历史时,让学生分析“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就是小切口深分析的题目,思维含量相当高。通过这么一个问题的剖析,就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唐朝灭亡的原因,并很好地锻炼了其历史思维能力。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的时期,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只是简单地、机械地记忆历史知识,而是渴求利用历史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价值。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很多学生感觉历史“无用”,若教师再不充分发掘历史学科知识的价值,把课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难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众所周知,历史知识是丰富多彩的,历史又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注重联系现实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历史知识用处很大,就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唐朝历史时,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带给我们的启示,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重视人才建设和制度建设,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大力发展社会经济,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今天,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要推向前进,也需要处理好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这样一分析,学生就感到学历史很有用处,从而,就对学好这门课程有了积极的认识,学习的兴趣也就提高了。

篇三:八年级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一节好的历史课首先要让学生爱听,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去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对人的教育。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节课我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本课教学既难又易,难的是教学方法难以突破,易指多数学生对这段历史比较熟悉,我综合多种版本教材的特点,把黄海海战和《马关条约》的签定做为教学重点,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特别是在引导学生分析邓世昌这个历史人物时,从责任感中体会爱国情感,从人格尊严感悟国家精神,以小见大,体现了教师的创新精神,教师通过谈话、探究、体验等多种教学方式,创设历史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和谐融洽,学生学习状态精神饱满。

这节课我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努力:

1、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在这节课当中体现了老师新课程理念,比如说《马关条约》内容这部分不仅让学生知道条约有哪些内容,老师还引导学生利用图表的方式与《南京条约》对比分析,让学生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深刻认识《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哪些严重的危害,教师还引导学生分析认识《马关条约》给日

本带来的一些影响,这样的做法,培养和训练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和理解问题,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时候,是从问题入手,环环相扣,然后是层层深入。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探究中,使学生思维活动始终在进行着,并且在思维活动中得出自己的认识。

2、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本课点睛之笔是对《马关条约》的教学,教师打破了传统模式的束缚,对《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进行重新设计,让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的签定,中国失去的不仅仅是物质,还有精神层面的,那就是尊严,通过让学生感悟到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不要积聚仇恨,而是自我反思和警示,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3、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节课当中,我选用了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签定和部分历史史料等相关的片段,学生观看过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一些感受,学生在谈感受的过程中,进行感悟。如我在课堂结束部分引导学生学完《甲午中日战争》后,你有什么心情?请用一种颜色来代表,并说明为什么用这种颜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符合学生的从形象到逻辑的认知规律,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然,这样的教学处理不一定很好,但我也应该对我的探索进行反思、总结。整个教学中,不帖标签、不灌结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又有客观、理性的分析和梳理,站在思想史的高度对历史进行阐释与理解,给历史必要的宽容,现实的回答。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与实践,在平实的教学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思想”的魅力;在饶有兴趣的情境中体会思想的魅力。

在课堂中,我也分明感觉到学生的回答是自己内心流淌出来的,有自己的见解,而不是照着课本读。“润物细无声”,我想,这恰恰是思想的意义与力量所在。同时,在这样的过程中,关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等核心

知识,相信学生不必于课后再去死记硬背,因为,这已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了。

诚然,因为是一节“原生态”的课,也有瑕疵,如时间的把握、教材的取舍、语言的过渡等。好在叶谰教授早说过,真实的课总会留下遗憾,聊以自我安慰。不过,伴随阅读而生、不乏亮点的教学设计,足以给自己更坚定的信念:教师生涯,阅读作伴。

篇四: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张文珍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可以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主要通过教育学生、教师自己本身进行反思、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等方式进行教学反思。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前人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

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的烽烟》一课时,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二、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三、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铜市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不断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

在十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从未间断过写教学反思,我的课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成为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

篇五:八年级历史月考试卷分析及教学反思

本周我校组织了第一次月考,现针对这次考试情况,总结如下:

一、试题分析

本次命题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入手,选择三种题型,具有以下特点:

1.命题符合以学生为本,切实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一的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校的教学实际,没有偏题、漏题。

2.试题注重了基础知识,注重了对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具体体现在第一题、第三题上。

3.试题体现了灵活性,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出发,试题减少了死记硬背的考试内容,体现了创新教育,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存在问题

一、学生方面:1、史实不清,是致命的弱点。2、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或不重

视,或认为历史很好学,不过背背而已,就是落下也能很快赶得上。3、解题技巧的欠缺。表现在如何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最佳项,提高正确率;如何审好题,做到紧密结合题目要求作答;如何合理安排卷面,尽量多得分等等。4、看书不细。未能听进老师的忠言相告,一相情愿地以为这儿不考,那儿不考,存在侥幸心理,结果遭受沉重一击。5、不会读书。学生习惯了把一节教材从头念到尾,而较少注意抓住历史发展的脉搏,体味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领略历史的博大与精深。

6、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奴隶性强,不肯下工夫,主动去背去记积极性差,这是成绩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八年级是中学生两极分化最严重的时期,好学生可以考90分左右,而差生只能考10分左右,差距太大。

二、教的方面:1、课时和内容所限,有许多时候是跨节授课,导致学生对于整节内容不能形成系统的认识,影响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2、督促检查的力度不够。3、历史故事能调动学生兴趣,但有时占用时间太长,课堂上很少应用,今后的历史课中应适度调整。4、教师挖掘教材不到位,导致考试时有个别题型学生没有接触过,有的知识点,讲课中根本没有提到,结果学会无从回答。

三其他方面:1、本次考试试题出的偏难,题量大。2、月考前时间紧,内容多,期复习时间少,这也是考试成绩差的一个原因。

针对上述原因,在今后的教学工作总我应作到:

1、课堂上老师的授课对社会知识的讲解要透彻,观点要明确,点评要到位。不能出现是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情况。

2、单元测试和课堂练习要围绕教材,难易得当,切不可脱离学生的实际。

3、学生的课堂讨论或合作学习,课前老师要作深入调研,要充分把握好这个“度”。

4、根据教学进度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尽可能多安排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

5、平时上新课过程中,课后作业中可适当安排一些回家作业,这些作业要求学生与家长一起合作完成。

6、对学生课堂听课、讨论、回答问题等的评价要客观公正,不可盲目表扬和一昧的说好。

另外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和复习方法也很重要:

1、采用了领着学生复习,每一节课布置给学生具体的内容,然后小组抽背,课代表抽背,之后教师串联知识体系,使学生有个完整的历史概念。

2、老师统一思想,强化基础训练;多接触了解学生,摆事实,讲道理,使其明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让一些在历史科成绩有突飞猛进的同学介绍学习经验,让学生明白历史成绩的提高并不是高不可攀。

3、教给学生读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习题讲评不只是知识的再现,更关键的是技巧的提升;合理安排课堂,体现主体知识,重视结构体系;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

4、多搜集材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课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对本科内容产生兴趣。

5、课下,和学生进行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接近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通过本次考试,我认识到在教学工作中自己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给我们老师和学生的教育、教学的实际体验是全新,而我们的教学实践经验还相当有限,还有待于我们全体老师长期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从而在教改中求发展。

本次考试虽已结束,但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头,我将加倍努力争取能打一个翻身仗。

本文来自: 好词好句网(https://www.doczj.com/doc/ae2132250.html,) 详细出处参考:https://www.doczj.com/doc/ae2132250.html,/htm/201325/18037.htm

一周教学反思

九年级历史高媛

开学第二周,仍然沉浸在新学期开始的忙乱之中理不出思绪。沉下心来反思一周的工作,确实有收获。

首先要备好课。当然之前我也会天天备课,但是有很大的不足。比如:只是简单的看看内容,没有深化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缺少一些典型题目的穿插,还有就是备课时间短,一次成形,没有与同组老师反复的讨论,同时没有将脑子里想的内容落实在笔头上。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我经过认真的思考必须在短时间内克服。

这周我进行了小小的实践:首先先看这节课的内容;然后结合讲学稿当中课标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明确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第三按照自主学习部分所列出的问题明确这节课所要讲的基本的知识点;第四在讲学稿、练习册和手中的复习资料找到一些典型题目,穿插在相应的部分;第五利用现在同组教师大多被安排在一个办公室有利因素和周三两节专门的集体

教研的时间,多交流多讨论多学习,互相取长补短;第五细化每个环节:课前小测、导入、过渡、每个部分问题的排列顺序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课堂小结、练习、作业以及板书设计每一部分都要反复的研究;最后将这些内容落在笔上写出来。通过上述的备课过程使备课的效果真的有了很大的变化,在上课过程中使教师真正的能够驾驭知识,提高课堂的效率。

其次要抓住刻下的时间,有效地安排。以前我单纯的认为课上完了,作业批改了,一天的任务就结束了。这是不正确的,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要想提高学生的成绩就必须有效利用好学生的课下时间。学生有三大块课余时间:早自习前、课下十分钟、晚自习。如何利用好这三块时间同时又不能增加学生负担这个问题就摆在了我面前。我通过几天的学习观察与思考,发现有效地按排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这就要求在前一天就要想好第二天早自习前、课间、晚自习干什么,设计好题目及时布置下去,同时又要按排好评价地方法,及时有效的给予评价。这还尚在摸索阶段,还需加以时日进行试验。

第三要善于总结记录,善于反思。开学初,区里就组织学习了相关内容,学校几位去东北学习的老师也介绍了他们的经验。领略了很多身处教学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不仅在教学当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且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他们发表了很多教育教学论文,出书甚至成为在这一领域知名的专家。他们最宝贵的经验就是勤于动笔、善于反思,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了下来,积少成多,这些点点滴滴就成为他们走向成功的最大财富与保证。

我们其实平日里在上完课、考完试、与学生谈完话后不是没有感受,不是不曾反思,但是苦于没有及时记录下来,所以很多宝贵的经验随着时间的流逝也被淡化。假如我们真的动手记录下来,在以后的工作中反复思考反复揣摩,写出实践经验,那么不久之后我们也许也会成为专家。

我并不奢望今后成为什么专家,我只是想把一些好的经验,不好的教训记录下来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让年轻的我少走一些弯路,提高课堂实效,最终提高学生的成绩。

这周我就尝试着写了写我的课堂反思,还有很多不足,但是我很庆幸的是我开始行动了。

以上就是我这一周来的收获吧,以后一定还会有很多很多,我会在这一过程中多思考、多学习、多动脑、多交流、多尝试、多总结、多回顾…不断成长!

周教学反思

九年级高媛

一周又过去了,忙还是很忙,但是已经比较坦然了。这周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世界史上册的复习阶段,说到复习我还是颇有感触。

以前总是觉得复习课吗,尤其是九年级,就应该拔高,总结与综合。但是忽视了,作为刚刚接触世界史的学生们基础知识还是非常薄弱的。一些简单的历史知识,他们就根本没有记住。面对着这样的问题,上来就拔高根本就没有用,一节课下来没有任何收获。咱们说,有了基础才能盖高楼大厦。因此,这次复习我们经过研究,还是本着基础下手。

再设计复习课讲学稿时,我们首先给出课表要求,然后本着课表要求制定出一节复习课学生必须掌握的必会题,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一节课上真正的念一念,背一背,写一写。在这一过程中适当的穿插一些总结综合的题目。即节省了课下的时间,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同时,文科在理解同时,教师应该多重复,多角度多视角的重复相关的内容。在这几

天的复习过程当中,我就深切的体会出来,很多题目教师已经讲过了,但是学生还是不会。常老师总是说,讲过了不等于学生就能会,就能得到分数。要想他提高成绩,就得多重复,反复说,这还不能保证都会。

接下来我会切实的将工作落实下去,在上课过程中也应该让学生多动口背一背,多动手写一写,抓住基础,反复重复。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反思-历史论文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振丽 (秦皇岛市第二中学,河北秦皇岛066000)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可以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主要通过教育学生、教师自己本身进行反思、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等方式进行教学反思。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反思;历史教师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新世纪面对着新课程改革,作为历史教育者应该怎样去做呢?这是每一位一线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目前的教学工作总是提到要紧扣课程标准,围绕大纲展开教学工作,同时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这就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一堂历史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优势,才能在45分钟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同时又能在以后应试教育中取得良好成绩呢?该如何反思?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实施以前人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

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

历史教学反思15篇

历史教学反思15篇 历史教学反思(一): 新课程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日见丰富。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的进取性调动起来,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余地,从而得到锻炼,已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也是每个新老教师苦苦思索、探索、甚至头疼的事情。经过历史教学,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头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首先,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仅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学生仅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乏味,所以缺少学习兴趣。所以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一向坚持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例如讲到炮烙之刑时,我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把‘犯人’的身体贴在铜柱上,‘犯人’刚贴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

声,‘犯人’的身体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几乎都是被活活的烫死了。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明朝君权的加强时给学生讲述露马脚故事的由来,这样既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如在学习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讲到戚继光抗倭时,给学生讲述体育课的口号稍息、立正的由来及光头饼的由来等等,使学生听了以后十分感兴趣,由此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浓了。 其次,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此刻应当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明白,读史能够明志,学史能够鉴身此刻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理解式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理解教育影响,从而到达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在上导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本事,设计了科举制的创立这个资料,先由教师接任了一个自我一点也不了解的新班,要选几位品德好、关心团体、办事本事强的班干部,用什么办法选举呢?而引出话题,再结合本课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想象如果自我是古代的封建帝王该如何选拨官吏呢?短时间内便创造出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气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学生真正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论文怎么写?许多人并不是很清楚了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范文,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论文一 摘要:本文论述了历史典故和成语对历史教学的帮助,解读了多媒体省时增效的价值,改变了教学历史的方法,诠释了诸多细节,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反思历史典故多媒体改变观念 一、用好历史典故和成语非常关键 1.运用成语典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初一课本中的如军事成语典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退避三舍”、“围魏救赵”、“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把浩大的威武雄壮的古战场充分体现出来。这些成语典故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从而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历史知识,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 2.运用成语典故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比如孟子的“民贵君轻”和唐太宗的“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明确提出君的地位和君民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辩证法思想。一个典故一句成语就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如“指鹿为马”一句能看出赵高颠倒黑白的丑恶嘴脸,“莫须

有”三字能使学生体会秦桧那种奸臣的形象,学生自然能体会其全部内涵,成语典故在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借助多媒体省时增效 历史学科特点决定了这门课文字内容多、图片多,如果让学生全面阅读课文(包括小字材料内容)和课本插图,就很费时,借助绥江一中教室里现有的设备: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电子笔、音响等,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既能增强教学直观性,又能节约学生阅读材料的时间,节约以前教师上课在黑板上板书的时间,还能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插播与历史有关的视频。例如我在教学《文化大革命》一课时就插播了《周恩来苦撑危局》的视频,掌握了邓小平及周恩来等在“文化大革命”中作出的贡献,又让学生深刻了解“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危害。这样做既达到了省时增效的目的,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在使用多媒体时反对“放影片”式,不是把一节课搞得热热闹闹,看电影式的娱乐,而是要根据历史教学的需要,是为了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三、破臼除窠教学历史 1.改变观念: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所以人的观念是很重要的。改变“历史是副科”的思想观念,改变“我对历史没兴趣,所以我不(想)学”的思想观念,从心里重视历史――一门培养素质的学科。我们可以不喜欢历史,但不能不了解历史,祖国的历史与外国的历史,都需要了解。可以说,了解历史是现代人的一项基本素质,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一)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一)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历史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 一、理论依据: 教师专业化发展,可以由“他主发展”,即通过学校和培训院校、教科研机构有 目的、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专业化培养;也可以由“自主反思来发展”,即靠教师的 自主学习、反思来自我发展。尽管二者可以相辅相成,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终成功,还是依赖于自主发展,别人的培养只是条件,真正的提高还靠自己。当我们在研究学校各种教研模式的时候,放在第一位的是要研究教师的自主学习和同伴互助。这是学校整个教研工作的基础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教师成长、成熟、成就的决定因素。 (一)怎样理解自修反思式教研 所谓自修反思式教研即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虽接受必要的外界要求和指导,但主要以自修和经常反思为主的一种学习方式。 自修反思式应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 1、教师要有主动自学自主的学习意识和精神。 2、在学习内容上,除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外,能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要 自加学习任务,即重点餐加自助餐。 3、以校为本的学习。离开了学校,也就离开了实践,离开了“家”,也就不会 有教师的自主发展。 4、学习的个性化。由于是自修,那么教师在学习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方 法上,不受统一限制,而是要灵活机动地处理。 5、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边反思,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即这种学 习往往依靠教师个人的动力、兴趣、计划、进行“自在”“自省”“自悟”。 当然,我们提倡教师的自修反思式学习,并不是排斥学校其他的教研模式对教师的影响,我们提倡自修反思式教研与其他教研形式有机结合。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各种教研活动中,多少年来,我们十分重视外在因素对教师培训的影响,而忽略对教师自身潜能的开发。即学校在开展各种教研活动中,首先应该考虑如何引导教师去认识、发展自己,从而在专业发展上通过自修反思,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 (二)教师成长动力的教研指导 1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吴文娟 历史是中考科目,虽然只有50分,但是也足以决定学生的中考命运。在历史教学中,怎样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成为了我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了教学: 一、认真备课。在学生眼里,教师都是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著名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的论断也说明了教师具有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性。在备课环节,我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到精心安排,认真写好教案,做到每一课都“有备而来”。在本学期的历史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计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情境,着眼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借助网络资源,拓宽知识,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不至于陷入鼓噪乏味。课后及时对课堂教学作出总结。 二、课堂教学注重激发学生思维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指导学生学会确定学习重点。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今后需要努力的方面: 1、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二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浅谈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历史 未来学家预言: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己钻研问题、缺乏预见水平的人。所以,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水平应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历史这个学科的知识有着具体性,它包括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条件、过程、地位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每一社会、每一个国家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这就要求学生锻炼思想,独立钻研,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独立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此外,在历史教学中还必须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使用历史知识的水平,包括培养学生利用已学历史知识实行自我教育的水平,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理解现在、预见未来,“鉴古知今”、“鉴往知来”的水平。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理解,“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我实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编写学习提纲,培养阅读水平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升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所以,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因为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很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例如,在教授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模仿教师编写提纲,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习机会。学习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实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从而把新闻记者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讲完世界历史第一册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1789──1814年的法国》时,要求学生列图表分析英、美、法革命进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历激烈、曲折、反复的斗争这个历史规律。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能够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升学科水平的目的。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实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动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能够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因为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水平有积极意义。第四,学生在复习、整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协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实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习,提升复习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水平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因为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我任教初三年级的历史,本次期中检测成绩不理想。从检测的状况来看,在选取题上得分相对较好,说明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是在后面的综合题部分失分较多,明学生的理解分析潜力较差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综合题训练不够。 反思前阶段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备课不充分。虽然自我已任教初三历史有几年,有了必须的基础,但是每节课前还都就应进行认真备课,个性是背的科目,去年教的有些资料此刻已经忘了,自我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每节课只是去上课,有的没有认真备课,课堂上讲了一些过多的资料,低效重复性的东西比较多,造成整体课堂质量的低下。 二是教学抓得不紧。对时光抓得不紧,包括双休日,没用在教学上。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状况,到此刻连一半的学生姓名都叫不上来。对学生学习状况了解也不够,针对性的辅导也没实施。对学生日常学习状况虽然进行了必须的过问,但是没有认真研究制订具体的有效的措施,或者只是提出了一些要求,但是缺乏进一步的落实措施,使这些要求流于形式。对各种习题集没有进行深入综合归纳,基本没有推给学生高质量的精品练习题目。 为在今后工作中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要改善课堂教学。规范办学秩序以来,课时数量得到了规范,课堂上的时光很有限,平日又不允许副科布置作业,并且主科老师教学抓得很紧,平日学生课余时光很少,有时连作业也写不完,根本没时光来学习其他科。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务必将精力集中在课堂上。为此就要认真备课,提高课堂效率,既要将该讲的讲到,又要让学生有时光掌握。 二是要抓好部分学生的课外辅导。透过检测发现,有的学生偏科现象严重,历史科分数很低,而且这种现象不在少数,班级达十余人。对此,今后计划透过加强思想教育要求、利用中午进行个别辅导等方法来促进他们提高。 三是要加强对各类题目的分析。要对各类习题集的题目进行分析挑选,选出优秀题目推给学生,让学生用少时光学生多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四是要加强对学生问题的有效解决。对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及时发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解决,并且大力抓好落实。 五是要采取更有效的管理办法,主要是发挥好小组长的作用。 六是要做好复习计划,并认真实施。在复习期间,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备课和复习,争取使复习得到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抓紧每一天的时光,用心研究和加强教学工作,争取在以后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教学反思论文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反思魏玉平甘肃省积石山县吹麻滩初级中学731799 摘要: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主要通过教育学生、教师自己本身进行反思、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等方式进行教学反思。 关键词:新课程; 背景;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前人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运用我校提出的241生态教学课,再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使他们强烈的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13-06-26T11:35:37.60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6月总第86期供稿作者:◆李维祥 [导读] 在十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从未间断过写教学反思,我的课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成为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 ◆李维祥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上关镇上关中学561300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可以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主要通过教育学生、教师自己本身进行反思、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等方式进行教学反思。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地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一课时,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二、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三、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请同事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不断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 在十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从未间断过写教学反思,我的课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成为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

浅谈“点—线”结合的初中历史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e2132250.html, 浅谈“点—线”结合的初中历史教学 作者:张尹 来源:《教育界·上旬》2018年第10期 【摘要】文章以华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中《统一的隋唐时代》为例,旨在通过教学实践,探索“点-线”结合的有效教学模式。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点-线”结合;《统一的隋唐时代》 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历史课程……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版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点-线”结合的教学模式自从《历史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已被广泛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但在运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笔者在执教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的《统一的隋唐时代》一课时,力图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在呈现出隋唐时代更替的广阔画卷中突出历史人物的生動细节。 一、设计意图 《统一的隋唐时代》是华师大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繁荣昌盛的隋唐文明》的第一课,主要讲述了魏晋南北朝大分裂时期结束后,隋唐两个大一统王朝的兴替。本课内容时间跨度长,涵盖内容丰富,最突出的是重要知识点特别多,包含了三省六部体制的开创、科举制的创设及发展、隋朝短暂而亡和唐朝“贞观之治”等考点。 “教师在教学中,要依照历史顺序(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让初学历史的学生具体知道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通过生动的语言讲述和学生自己的感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这些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发生和存在的时间和地点,启发学生探究这些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有机联系,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理解能力。如果没有明确的历史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只是讲述历史事实,那么,面对这些事实,学生就会感到杂乱无章,没有头绪,甚至发生历史的错位,无法正确地考察这些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无法揭示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达不到历史课程的培养目标。” 基于此,本节课笔者将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了精选关于隋唐帝王的历史故事“点”,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隋唐王朝兴替这条历史发展“线”。笔者将本节课的教学立意为:隋文帝结束数百年分裂割据的历史,再次完成大一统,由此开创了繁荣昌盛的隋唐时代,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创新的时期,制度上的创新为以“贞观之治”为代表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笔者将理解隋唐的制度创新作为重点,将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初二历史教学反思范文

初二历史教学反思范文 初二历史教学反思范文 反思,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近代西方哲学中广泛使用的概念之一。下面是带来的初二历史教学反思范文。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 一节好的历史课首先要让学生爱听,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去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对人的教育。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节课我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本课教学既难又易,难的是教学方法难以突破,易指多数学生对这段历史比较熟悉,我综合多种版本教材的特点,把黄海海战和《马关条约》的签定做为教学重点,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特别是在引导学生分析邓世昌这个历史人物时,从责任感中体会爱国情感,从人格尊严感悟国家精神,以小见大,体现了教师的创新精神,教师通过谈话、探究、体验等多种教学方式,创设历史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和谐融洽,学生学习状态精神饱满。 这节课我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努力: 1、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在这节课当中体现了老师新课程理念,比如说《马关条约》内容这部分不仅让学生知道条约有哪些内容,老师还引导学生利用图表的方式与《南京条约》对比分析,让学生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深刻认识《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哪些严重的危害,教师还引导学生分析认识《马关条约》给日本带来的一些影响,这样的做法,培养和训练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和理解问题,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时候,是从问题入手,环环相扣,然后是层层

深入。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探究中,使学生思维活动始终在进行着,并且在思维活动中得出自己的认识。 2、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本课点睛之笔是对《马关条约》的教学,教师打破了传统模式的束缚,对《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进行重新设计,让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的签定,中国失去的不仅仅是物质,还有精神层面的,那就是尊严,通过让学生感悟到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不要积聚仇恨,而是自我反思和警示,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3、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节课当中,我选用了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签定和部分历史史料等相关的片段,学生观看过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一些感受,学生在谈感受的过程中,进行感悟。如我在课堂结束部分引导学生学完《甲午中日战争》后,你有什么心情?请用一种颜色来代表,并说明为什么用这种颜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符合学生的`从形象到逻辑的认知规律,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然,这样的教学处理不一定很好,但我也应该对我的探索进行反思、总结。整个教学中,不帖标签、不灌结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又有客观、理性的分析和梳理,站在思想史的高度对历史进行阐释与理解,给历史必要的宽容,现实的回答。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与实践,在平实的教学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思想的魅力;在饶有兴趣的情境中体会思想的魅力。 在课堂中,我也分明感觉到学生的回答是自己内心流淌出来的,有自己的见解,而不是照着课本读。润物细无声,我想,这恰恰是思想的意义与力量所在。同时,在这样的过程中,关于黄海海战、《马

历史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反思 (3000字) 教学反思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已进入尾声,经过一个学期的历史教学,我写下了这篇初三历史教学反思。包括 以下几点: 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钻研教材、参考资料、认真备课。在备课环节,我不但备教材备教法而且 备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到精心安排,认真写好教案,做到每一课都“有备而来”。在本学期的初三历史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计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情境,着眼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借助网络资源,拓宽知识,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不至于枯燥乏味。课后及时对课堂教学作出教学反思及总结。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课堂教学注重激发学生思维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

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我首先出示了美国第一任黑人总统奥巴马的照片,从一个黑人能成为美国总统谈起这场战争,进而引发学生思考这场战争的原因,性质,结果。结合问题把学生带入教材,带着问题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三、对教学主体的反思: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 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结合本学期世界近代史的学习,我就首先指导学生看教材目录,结合历史地图册概述世界近代史的分期,明确学习必须抓住的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以及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论文-浅析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常见问题思考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论文-浅析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常见问题思考《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认为: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初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必须主动适合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反思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一、新课标下历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作为一名初中的历史教师,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素质,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要求。经过反思,我认为历史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与情感素质。 1、知识素质 有一个比喻:“你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只有掌握丰富知识的教师才有可能很好地传授知识。历史教师不仅要有比较系统、全面的历史知识,而且还应当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靠历史教师自身的努力,那就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成为一名博学多才的教师。作为历史教师,还应关心时事政治,谈古论今,以古鉴今,使历史课更富有时代气息,能更好的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 2、能力素质 首先是备课能力。在教师的备课活动中,起主要作用的,不只是教学大纲,还包括对学生的深刻了解,以及历史专业知识修养。教师要把教学大纲对教学的要求溶解在讲课中,靠的是历史教师的日积月累起来的驾驭教材的能力,说得准确些,是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功底。其次是组织教学的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二者的协调统一。教师要牢牢掌握课堂的主动权,采用多种

行之有效、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成语典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同时,历史教师的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能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不仅可以弥补“历史不可重演”的缺陷,而且有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想象力。 3、情感素质 教育是一个需要激情的职业,作为历史教师更需要充满激情,三尺讲台,要融入历史教师自己的情感。历史教师的情感道德表现在对历史学科的热爱以及对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感上。这份爱只有融入整个教学过程,自然而真切地流露出来,才能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同时教师应具有的情感,就是关爱学生,关心他们的身体、生活、所思所想,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就史论事,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事业。真诚的关爱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他们会更加信任和爱戴老师,会因为对老师的爱戴而喜爱上老师所教的这门课。 因此,我认为历史教师应是集知识、能力、情感于一身的人。具备这些基本素质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工作的必要前提。 二、新课标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明确要求,史课程的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可见,我们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必须从传统的中心地位退出,让位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历史教师的角色转化。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反思+王春玲

如何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王春玲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大洼中学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可以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主要通过教育学生、教师自己本身进行反思、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等方式进行教学反思。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前人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

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

浅谈中学历史学科在教育中的地位(赵维鹏)

《中学生导报》 2014年39期 浅谈中学历史学科在教育中的地位 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赵维鹏 摘要: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历史学科在教学中强调灌输知识,忽视能力培养,强调记忆力,结果历史丧失了它的魅力,师生感到枯燥乏味,很难体现它的特色。在对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全面铺开的夸天,历史学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历史学科;教育;地位 如何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基础教育各学科中,历史教育虽不能取代其他课程,但是历史学科是一门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它在综合素质教育中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社会功能。 一、历史学科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一)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的文化素质教育。 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观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说明、表达能力。所以历史教育是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历史教学通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史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一般指中国古代文化。从萌发期的商周青铜文化到汉唐盛世的诗词文化,透出自强不息、豁达乐观、刚健有为、宽容大气,以及兼容并蓄、择善而从、对外开放的文化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价值展示出来,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昨天、认识今天、预见明天,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国曾有过光荣的古代,也曾有过屈辱的近代和崛起的现代,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从而树立起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些是其他学科不能做到的。 (三)历史学科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身体素质教育。 在历史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历史上的今天,近代不平等条约回顾等方式引导学生形象化、立体化阅读近代史,使他们认识到:一部近代史写满了挫折与艰难,然而更显现了面对挫折的抗争。在几倍、甚至几十倍于自己的敌人面前,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要报效祖国只是空谈。这个道理可巧用史料上的事件、战例来说明,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历史学科能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历史新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中指出:“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青少年学生往往崇拜历史上的名人、英雄。我们应广泛收集历史人物资料,如“卧薪尝胆”的勾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还我河山”的岳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还有刘胡兰、董存瑞、雷锋、焦裕禄等等,通过丰富的史实,加以栩栩如生的描述,发掘历史人物的精神和人格,充分发挥其特有而深刻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轻松学习丰富历史知识的同时产生情感的共鸣,接受心灵的洗礼,感悟人格的震撼,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 另外,还可以根据各校具体情况开展一些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当地一些历史文物古迹;观看电影、录象k昕专家学者讲座;编辑历史园地等小报;设计问题如“历史上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