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的传播过程

人类的传播过程

人类的传播过程

视频服务器的基本结构、原理、特点

视频服务器的基本结构、原理、特点 1、基本结构 前面说到的视频服务器其实是编码器,既然是编码器就必然对应着有解码器。编码器是按照一定的压缩标准,把模拟信号编码成可以在计算机网络中传输的数字信号;而视频解码器(Video-Decoder)则是把数字信号还原成模拟信号,通过模拟视频输出接口(NTSC/PAL)与电视墙连接,实现在电视机/监视器上显示。当我们用电视墙显示的时候需要配置视频解码器。 我们可以把视频服务器可以看作是不带硬盘的数字视频机,由一个或多个模拟视频输入口、图像数字处理器、压缩芯片和具有网络功能的Web 服务器、RJ-45网络接入口组成。 2、基本原理 在Web服务器嵌入了实时操作系统,摄像机的视频信号经过模拟/数字转换,由高效压缩芯片压缩,通过内部总线传送到Web服务器,配置好IP地址、网关、路由后,网络上用户可以直接用IE浏览器访问Web服务器浏览现场视频图像,可以进行镜头的变焦、变倍操作,控制摄像机云台的旋转。 3、基本功能特点 ·采用嵌入式设计,产品体积小,集成度高,可安装于多种场所,便于组网 ·支持PAL/NTSC复合视频 ·支持D1高清晰MPEG4视频压缩,向下支持CIF、HalfD1格式

·支持MP3音频压缩 ·通过网络进行人脸识别、截取、存储,大大增强后期取证时的判断准确度·系统集成Web Server,使用Web页面便可轻松实现远程监看、控制、设置·支持多种网络的远程升级,使维护轻松简便 ·支持动态IP地址,支持局域网、Internet(ADSL、有线通) ·支持多种无线传输,802.11g无线局域网、CDMA、GPRS ·双向语音对讲,使远程通话成本大大降低 ·网络自适应技术,根据网络带宽自动调整视频帧率 ·视频码率16Kbps-4Mbps连续可调,帧率1-30 (1-25)连续可调 ·画面延迟小于200毫秒(局域网) ·视频遮挡、移动侦测、探头等报警功能(可设区域和灵敏度) ·RS-422/485串口,支持透明串口传输、支持云台控制、高速球机或摄像机等外置设备 ·支持多用户同时访问,多级用户密码权限管理 ·录像文件可直接使用Microsoft Media Player播放 ·异常自动恢复功能,网络中断后可自动连接

视频原理与转换

视频原理与MediaCoder软件使用通用入门 配套软件下载:https://www.doczj.com/doc/a19969484.html,/dlfull_zh.htm 一、软件作用: 以下是官方网站的说明 MediaCoder是一个免费的通用音频/视频批量转码工具,它将众多来自开源社区的优秀音频视频编解码器和工具整合为一个通用的解决方案,可以将音频、视频文件在各种格式之间进行转换。MediaCoder具备一个可扩展的架构和丰富的功能,可满足各种场合下的转码需求。目前,MediaCoder已经拥有上百万分布在全世界170多个国家的用户。 功能和特点 ?基于优秀的众多的开源编解码后台,能够解码和编码的格式多 ?极为丰富的可调整的编码参数 ?全部编解码器自带,不依赖于系统的编解码器和任何组件 ?良好的可扩展的程序架构,快速适应新的需求,不断增加新的格式的支持 ?利用脚本语言扩展的界面,有支持众多影音设备(如PSP、iPod)的专用界面 ?高性能,特别在双核处理器上表现优异 典型应用 ?提高影音文件压缩率,减小其文件尺寸 ?转换至可在各种影音设备上播放的影音文件,如MP3播放器、MP4播放器、手机、PDA、VCD/DVD播放机 ?提取视频文件中的音轨并转换成MP3、AAC、WMA等音频文件 ?修复和改善一些损坏的、部分下载的或质量不佳的影音文件 支持格式 ?MP3, Vorbis, AAC, AAC+, AAC+v2, MusePack, Speex, AMR, WMA, RealAudio, mp3PRO* ?FLAC, WavPack, Monkey's Audio, OptimFrog, AAC Lossless, WMA Lossless, WAV/PCM ?H.264, Xvid, MPEG1/2/4, Theora, Flash Video, Dirac, 3ivx*, RealVideo*, Windows Media Video ?AVI, MPEG/VOB, Matroska, MP4, RealMedia*, ASF, Quicktime*, OGM* ?CD, VCD, DVD, CUE Sheet* 随着软件的更新可能支持更多的格式,以软件主页介绍为准。 *仅支持输入简而言之,你可以用MediaCoder转换各种视频、音频文件。一般在以下几种常见的情况下需要转换: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教学目的:本章主要讲授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发展轨迹,通过讲授,让学生了解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从人类的口语传播到文字传播,从印刷传播到电子传播,经历的四个不同时期的发展过程,从中认识不同传播媒介的局限性,及传播内容的丰富,、传播媒介的进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传播 (一)信号 传播并非人类特有现象。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就有以下几种: 1.气味。(分泌特定气味的荷尔蒙-一般草食和肉食动物)2.发光。(萤火虫求偶) 3.超声波。(蝙蝠) 4.动作。(灰雁动作信号,蜜蜂的“8字舞”) 5.声音。(鸟语) (二)局限性 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不能同日而语的,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表现在: 第一.动物的信息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非后天的系统学习; 第二,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句话.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受过训练的黑猩猩也无法表达抽象的、过去的和未来的事物。 二、人类语言 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一)劳动创造了语言 劳动创造了语言。从传播学角度讲,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劳动中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经过漫长的进化和发展,终于出现了分音节的语言。 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二)人类语言的特性(一力三性) 1.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它不仅能够表述现在,而且能够表述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表述眼前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述在遥远空间发生的事情。 2.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可表达任何具体的、抽象的甚至虚构的事物,在表达内容上几乎无任何限制。 3.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以有限的几十种元音和辅音,配之以声调变化,能够组合成数十万以上的语音单词。这说明,人类能够以最小的体能消耗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音声能力。 4,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动物只能靠有限的声音和特定的化学或物理信号进行传播。而人类可以不断创造出新词语、新概念、新含义和新的表达方法.并且能够将声音语言转换成文字或其他符号体系加以记录和保存;人类不仅创造了自己的生活语言,还创造出了科学语言、艺术语言以及以手语、

视频原理

视频原理 21世纪进入了信息化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宽带化和综合化,使视频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进入多媒体时代的今天,到处都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图像和视频产品,它们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 富多彩。 图象与视频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静止的图片称为图象(Image),运动的图象称为视频(Video)。图象的输入要靠扫描仪、数字照相机或摄象机等;而视频的输入只能是摄象机、录象机、影碟机以及电视接收机等可以输出连续图象信号的设备。 本文将针对视频图像这一领域作一个概括的介绍,希望对大家进一步了解视频技术方面的知识有所帮助。 下面先对一些视频技术名词作一下简单解释。 视频信号的分类和基本概念 一、模拟视频信号 根据三基色原理,在视频领域利用R(红)、G(绿)、B(蓝)三色不同比例的混合来表现丰富多采的现实世界。首先,通过摄像机的光敏器件像CCD(电荷耦合器件),将光信号转换成RGB三路电信号;其次,在电视机或监视器内部也使用RGB信号分别控制三支电子枪轰击荧光屏以产生影象。这样,由于 摄像机中原始信号和电视机、监视器中的最终信号都是RGB信号,因此直接使用RGB信号作为视频信号的传输和记录方式会获得极高的信号质量。但这样做会极大地加宽视频带宽从而增加设备成本,且这也与 现行黑白电视不兼容,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不这样做,而是按亮度方程Y=0.39R+0.5G+0.11B(PAL制)RGB信号转换成亮度信号Y和两个色差信号U(B-Y)、V(R-Y),形成YUV分量信号。 此种信号利用人眼对亮度细节分辨率高而对色度细节分辨率低的特点,对U、V信号带宽压缩。U、V信号还可进一步合成一个色度信号C,进而形成Y/C记录方式。由于记录时对C信号采取降频处理,因此也称彩色降频方式。Y和C又可进一步形成复合视频(Composite),即彩色全电视信号,这种方式便于传输 和电视信号的发射。将RGB信号转换成YUV信号、Y/C信号直至composite信号的过程称为编码,逆过程则为解码。由此可看出,由于转换步骤的多少,视频输出质量由YUV端口到Y/C端口到Composite端 口依次降低。因此,在视频捕捉或输出时选择合适的输入、输出端口可提高视频质量。另外,还应提供同 步信号以保证传送图象稳定再现。 视频影像是由一系列被称为帧的单个静止画面组成。一般帧率在24-30帧/秒时,视频运动非常平滑,而低于15帧/秒时就会有停顿感。 NTSC: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National Television Standards Commitee)的缩写。是中北美洲及日本通用的电视制式,与欧洲的PAL制式和法国的SECAM只是相对。他的垂直分辨率有525线,帧速为30(29.97)FPS。 PAL:逐行倒相(Phase Alteration Line)的缩写,是中国及欧洲大多数国家通用的电视制式。具有更高的垂直分辨率(625线),但是帧速相对慢于NTSC(25FPS)。 分量视频信号(Separate Video) :将画面按三个颜色通道(RGB)分成红、绿和蓝(附加亮度信号)三个单独信号通道。产生的画面质量较高,一般在广播级视频设备中被采用。 复合视频信号(Composite Video) :将彩色信号、亮度信号和同步信号混合在一个信号通道内,在家 用视频设备中被大量采用。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威尔伯·施拉姆是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人们称他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的传播学研究机构,编撰了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 施拉姆的“最后7分钟”比喻:如果把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这等于一天。 1天=100万年;1小时=41666.67年;1秒钟=11.57年 那么这一天中,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下: 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 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 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 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 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 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分别为1946、1947、1957年) 因此,施拉姆说:“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传播史上几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后7分钟。” 所以说语言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语言的产生无疑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

和发展的进程,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 文字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第二座里程碑。如果说语言的产生使人类彻底摆脱了动物状态,那么文字的出现就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文明发展阶段,真正进入了传播时代。 首先,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它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类的有限记忆力; 第二,文字能够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 第三,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一句话,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传播从人类诞生那天起也就随之产生。原始社会中,人类尚不具备完善的语言能力,更没有文字帮助记载,传播属于最初萌芽阶段。后来,随着人类语言器官的日趋完善,加之文字系统的产生与发展,人类传播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被打破,曾经发生的事件可以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下来,无论过去多少年,只要文字在,传播的过程就永远不会中断。 文字产生后,人类传播有了一种崭新的方式,但文字的记录

视频编码的基本原理及基本框架

视频编码的基本原理及基本框架 视频图像数据有极强的相关性,也就是说有大量的冗余信息。其中冗余信息可分为空域冗余信息和时域冗余信息。压缩技术就是将数据中的冗余信息去掉(去除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压缩技术包含帧内图像数据压缩技术、帧间图像数据压缩技术和熵编码压缩技术。 去时域冗余信息 使用帧间编码技术可去除时域冗余信息,它包括以下三部分: -运动补偿 运动补偿是通过先前的局部图像来预测、补偿当前的局部图像,它是减少帧序列冗余信息的有效方法。 -运动表示 不同区域的图像需要使用不同的运动矢量来描述运动信息。运动矢量通过熵编码进行压缩。-运动估计 运动估计是从视频序列中抽取运动信息的一整套技术。 注:通用的压缩标准都使用基于块的运动估计和运动补偿 去空域冗余信息 主要使用帧内编码技术和熵编码技术: -变换编码 帧内图像和预测差分信号都有很高的空域冗余信息。变换编码将空域信号变换到另一正交矢量空间,使其相关性下降,数据冗余度减小。 -量化编码 经过变换编码后,产生一批变换系数,对这些系数进行量化,使编码器的输出达到一定的位率。这一过程导致精度的降低。

熵编码是无损编码。它对变换、量化后得到的系数和运动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压缩。 视频编码的基本框架 H.261 H.261标准是为ISDN设计,主要针对实时编码和解码设计,压缩和解压缩的信号延时不超过150ms,码率px64kbps(p=1~30)。 H.261标准主要采用运动补偿的帧间预测、DCT变换、自适应量化、熵编码等压缩技术。只有I帧和P帧,没有B帧,运动估计精度只精确到像素级。支持两种图像扫描格式:QCIF 和CIF。 H.263 H.263标准是甚低码率的图像编码国际标准,它一方面以H.261为基础,以混合编码为核心,其基本原理框图和H.261十分相似,原始数据和码流组织也相似;另一方面,H.263也吸收了MPEG等其它一些国际标准中有效、合理的部分,如:半像素精度的运动估计、PB帧预测等,使它性能优于H.261。 H.263使用的位率可小于64Kb/s,且传输比特率可不固定(变码率)。H.263支持多种分辨率:SQCIF(128x96)、QCIF、CIF、4CIF、16CIF。 与H.261和H.263相关的国际标准 与H.261有关的国际标准 H.320:窄带可视电话系统和终端设备; H.221:视听电信业务中64~1 920Kb/s信道的帧结构; H.230:视听系统的帧同步控制和指示信号; H.242:使用直到2Mb/s数字信道的视听终端的系统。 与H.263有关的国际标准 H.324:甚低码率多媒体通信终端设备; H.223:甚低码率多媒体通信复合协议; H.245:多媒体通信控制协议; G.723.1.1:传输速率为5.3Kb/s和6.3Kb/s的语音编码器。 JPEG 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86年成立了JPEG(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 Group)联合图片专家小组,主要致力于制定连续色调、多级灰度、静态图像的数字图像压缩编码标准。常用的基于离散余弦变换(DCT)的编码方法,是JPEG算法的核心内容。

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P24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P26-27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P29;口语的局限P29-30 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P30;文字发明的意义P31 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腾堡印刷机)P31-32;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 四、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信息社会的概念P35 一、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 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托夫勒的三次浪潮P38;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P38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高级)P39;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NII,GII)P39;我国信息化建设P39-40;对人类发展史的概要认识P40 一.动物传播 信号:传播并非人类特有现象。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就有以下几种: 1.气味。(分泌特定气味的荷尔蒙-一般草食和肉食动物) 2.发光。(萤火虫求偶) 3.超声波。(蝙蝠) 4.动作。(灰雁动作信号,蜜蜂的“8字舞”) 5.声音。(鸟语) 局限性: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不能同日而语的,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表现在: 第一.动物的信息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非后天的系统学习; 第二,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句话.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受过训练的黑猩猩也无法表达抽象的、过去的和未来的事物。 二.人类语言 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劳动:从传播学角度讲,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劳动中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经过漫长的进化和发展,终于出现了分音节的语言。 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人类语言的特性概括如下:(一力三性) 1.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它不仅能够表述现在,而且能够表述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表述眼前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述在遥远空间发生的事情。 2.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可表达任何具体的、抽象的甚至虚构的事物,在表达内容上几乎无任何限制。 3.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以有限的几十种元音和辅音,配之以声调变化,能够组合成数十万以上的语音单词。这说明,人类能够以最小的体能消耗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音声能力。 4,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动物只能靠有限的声音和特定的化学或物理信号进行传播。而人类可以不断创造出新词语、新概念、新含义和新的表达方法.并且能够将声音语言转换成文字或其他符号体系加以记录和保存;人类不仅创造了自己的生活语言,还创造出了科学语言、艺术语言以及以手语、计算机语言为代表的各种人工语言。语言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历史。 综上所述,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人类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不断创造和发展着自身,不断开创着崭新的语义世界。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语言的起源:“汪汪”理论,“感叹”理论,“唱歌”理论,“吆——嗨——嗬”理论。 劳动的发展使相互支持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了,劳动中的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 人类语言的特性:

人类传播过程

第二节人类传播过程 传播是人类的基础性活动,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传播。 传播是人类通过媒介和符号进行交流以期产生反映的活动,即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人类的传播过程是人类传播媒介不断丰富的历史。也是社会信息系统不断发达、不断趋于复杂化的历史。 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包括两个方面:形式“用什么来代表”----符号具 内容“代表的是什么”----符号义 符号学中称为“能指”和“所指”。 符号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媒介(media )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 第一,它指信息传播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 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一、传播效果的含义 双重含义: ①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众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微观); ②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众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直接间接、有意无意、明显潜在)和结果的总体(宏观)。 二、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①认知层面—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 ②心理和态度层面—作用于人们的观念和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和感情变化; ③行动层面—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 环境认知效果(视野制约); 价值形成和维护效果(舆论导向); 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地位赋予功能)。 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时期:“子弹论”(“皮下注射论”、“魔弹论”) 第二时期:“传播流”研究、“有限效果论”、“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第三时期:宏观效果论 第一时期: “子弹论”(“皮下注射论”、“魔弹论”) ②核心观点 传媒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传递的信息在受众身上如同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可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③评价 过分夸大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否认受众对大众传媒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错误,随着传播效果研究的深入,必然被淘汰。 第二时期:

第4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4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 答:传播的基本过程,指的是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要素构成的: (1)传播者 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2)受传者 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受传者同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受传者和传播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在一般传播过程中,这两者能够发生角色的转换或交替。一个人在发出讯息时是传播者,而在接收讯息时则又在扮演受传者的角色。 (3)讯息 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在传播过程研究中,学者们通常使用“讯息”的概念,是为了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是意义完整的互动。 (4)媒介 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现实生活中的媒介是多种多样的,邮政系统、电话系统、大众传播系统、互联网络系统,都是现代人常用的媒介。 (5)反馈 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依媒介渠道的性质而有不同,但它总是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要素。 这五种要素是传播过程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在任何一种人类传播活动中,它们都是缺一不可的。 2.什么是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其区别是什么? 答:(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包括拉斯韦尔的“5W模式”和“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①“5W”模式 “5W”模式是美国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的一个传播过程模式。这一模式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为“五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这五个W是指: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 这个模式的意义在于,它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实际上,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拉斯韦尔模式的这条思路形成的。 ②“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是美国信息学者香农和韦弗在1949提出的一个信息传播模

视频播放的基本原理

视频播放的基本原理 2010年08月27日星期五07:34 一、知识点 ES流(Elementary Stream): 也叫基本码流,包含视频、音频或数据的连续码流. PES流(Packet Elementary Stream): 也叫打包的基本码流, 是将基本的码流ES流根据需要分成长度不等的数据包, 并加上包头就形成了打包的基本码流PES流. TS流(Transport Stream): 也叫传输流, 是由固定长度为188字节的包组成, 含有独立时基的一个或多个program, 一个program又可以包含多个视频、音频、和文字信息的ES流; 每个ES 流会有不同的PID标示. 而又为了可以分析这些ES流, TS有一些固定的PID用来间隔发送program和ES流信息的表格: PAT和PMT表. (在MPEG-2系统中,由视频, 音频的ES流和辅助数据复接生成的用于实际传输的标准信息流称为MPEG-2传送流) 封装: 就是捆绑打包, 将画面视频文件和音轨文件打包在一起, 并按照一定规则建立排序和索引, 便于播放器或播放软件来索引播放. 包括AVI \ PS(Program Stream)\ TS(Transport Stream)\ MKV(Matroska)等. 二、播放过程回放 Figure 1. 视频播放基本处理流程 ①access 访问: 无需多说, 可理解为接收、获取、得到数据流 ②demux 解复用: 把合在一起的音频和视频分离(还有可能的字幕) ③decode 解码: 包括音频和视频的解码 ④output 输出: 也分为音频和视频的输出(aout 和vout) 这里需要着重说明的是: demux 和decode 部分 demux部分 我们都知道, 音视频在制作的时候实际上是独立编码的, 得到的是分开的数据, 为了传输方便必须要用某种方式合起来, 这就有了各种封装格式. 例如, rm \ avi \ mov \ mpg 等等. 同时, 在视频播放器上demux解复用部分也就有了他存在意义. 他首先解析TS流的信息, 之后把分解出来的音频和视频流分别送往音频解码器和视频解码器,

网易视频云:视频播放的基本原理

https://www.doczj.com/doc/a19969484.html, 网易视频云是网易倾力打造的一款基于云计算的分布式多媒体处理集群和专业音视频技术,为客户提供稳定流畅、低时延、高并发的视频直播、录制、存储、转码及点播等音视频的PaaS服务。在线教育、远程医疗、娱乐秀场、在线金融等各行业及企业用户只需经过简单的开发即可打造在在线音视频平台。现在,网易视频云与大家分享一下视频播放的基本原理。 几乎所有的视频播放器,如VLC、MPlayer、Xine,包括DirectShow,在播放视频的原理和架构上都是非常相似的,理解这个对理解VLC的源码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致的来说,播放一个视频分为4个步骤: 1. acess 访问,或者理解为接收、获取、得到 2. demux 解复用,就是把通常合在一起的音频和视频分离(还有可能的字幕) 3. decode 解码,包括音频和视频的解码 4. output 输出,也分为音频和视频的输出(aout和vout) 拿播放一个UDP组播的MPEG TS流来说吧,access部分负责从网络接收组播流,放到VLC的内存缓冲区中,access模块关注IP协议,如是否IPv6、组播地址、组播协议、端口等信息;如果检测出来是RTP协议(RTP协议在UDP头部简单得加上了固定12个字节的信息),还要分析RTP头部信息。这部分可以参看VLC源码

https://www.doczj.com/doc/a19969484.html, /modules/access/udp.c 。在同目录下还可以看到大量的access模块,如file、http、dvd、ftp、smb、tcp、dshow、mms、v4l?等等 而demux部分首先要解析TS流的信息。TS格式是MPEG2协议的一部分,概括地说,TS通常是固定188字节的一个packet,一个TS流可以包含多个program(节目),一个program又可以包含多个视频、音频、和文字信息的ES流;每个ES流会有不同的PID标示。而又为了可以分析这些ES流,TS有一些固定的PID用来间隔发送program 和es流信息的表格:PAT和PMT表。关于TS格式的详细信息可以去google一下。 VLC专门做了一个独立的库libdvbpsi来解析和编码TS流,而调用它的代码可以参见VLC源码/modules/demux/ts.c。 其实之所以需要demux,是因为音视频在制作的时候实际上都是独立编码的,得到的是分开的数据,为了传输方便必须要用某种方式合起来,这就有了各种封装格式也就有了demux。 demux分解出来的音频和视频流分别送往音频解码器和视频解码器。因为原始的音视频都是占用大量空间,而且冗余度较高的数据,通常在制作的时候就会进行某种压缩。这就是我们熟知的音视频编码格式,包括MPEG1(VCD)、MPEG2(DVD)、MPEG4、H.264、rmvb等等。音视频解码器的作用就是把这些压缩了的数据还原成原始的音视频数据。VLC解码MPEG2使用了一个独立的库libmpeg2,调用它的源文件是/modules/codec/libmpeg2.c。VLC关于编解码的模块都放在/modules/codec目录下,其中包括著名的庞大的ffmpeg。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年代、代表理论、观点、意义、局限) 强大效果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重回强大效果论 强大效果论(魔弹论): 1、产生于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也被称为子弹论、靶子论、传送带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等。 2、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eg.希特勒政权对媒介的运用罗斯福炉边谈话“火星人入侵地球”事件“马拉松”鼓动事件 3、魔弹论的缺陷 唯意志论观点,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 忽视了客观社会因素 否定了受众的差异性和主观能动性 有限效果论: 1、效果研究的第二阶段以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研究者的一系列研究为代表的,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 媒介效果研究开始采用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 2、代表理论是有限效果论 该理论认为媒介的效果只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以及社会文化背景中产生和运行。 (2、有限效果论的研究领域 “传播流”研究说服性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也有将之归为适度效果论的) 3、传播流 所谓传播流,指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代表成果有: 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卡兹《个人影响》罗杰斯《创新与普及》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 4、《人民的选择》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舆论领袖和两级传播

大众传播效果类型: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改变 5、两级传播与舆论领袖 拉扎斯费尔德、贝雷尔森等人在美国俄亥俄州伊里县开展一项有关总统选举的“投票行为研究”时发现受众中有两种人,一种人频繁接触媒介、关心政治、已决定把选票投给谁,还有一种人则相反,于是,前一种人影响后一种人。前者叫舆论领袖,后者叫追随者。 由于个人影响、舆论领袖的存在,使媒介的影响不能直接到达一般受者,从而造成“媒介→意见领袖→受者”(而非媒介→受者)的局面,这就是两级传播。 6、舆论领袖的特征 人数不多与被影响者是平等关系不集中在特定群体或阶层,分布均匀有单一型和综合型 同大众媒体关系密切,信息渠道多,社交范围广) 3、对该理论的批评和修正 大部分新闻报道仍然是由大众媒介直接传播开来 舆论领袖和非舆论领袖界限模糊 最初的两级传播论将传播划为两级,但实际的传播过程可能更多或更少。 两级传播论隐含着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是舆论领袖的唯一信息渠道,实际上信息来源可能多样化。 大众媒介的功能主要是告知,而人际传播在劝服方面更为有效。 8、创新扩散理论 9、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定理 大众传播一般不能成为对受众产生效果的必要的和充分的原因,而更可能处于各种中介因素和影响中,并通过这些因素和影响而起作用。 传播效果一般是强化现状,而非改变它。 传播对人们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他中介不起作用;或其他中介也在促进人们效果改变 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 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媒介自身条件及舆论的影响 4、霍夫兰的说服性效果研究

vlc视频播放的基本原理

VLC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玩意,能做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最简单的,从界面打开一个文件播放,也可以在命令行下使用,如 C:/Program Files/VideoLAN/VLC>vlc.exe test.ts 获取内置的帮助,会写到vlc-help.txt C:/Program Files/VideoLAN/VLC>vlc.exe -h 获取更详细的帮助,有大量的选项介绍 C:/Program Files/VideoLAN/VLC>vlc.exe -H 搜索并显示可用的模块列表 C:/Program Files/VideoLAN/VLC>vlc.exe -l Windows下,默认情况,VLC的配置文件在%APPDATA%/vlc/vlcrc %APPDATA%在XP下通常是C:/Documents and Settings/用户名/Application Data Linux下,在用户home目录的/.vlc/中 vlc的选项完全可以通过修改vlcrc来设置,界面只是略微方便一点 重置所有选项到默认状态 C:/Program Files/VideoLAN/VLC>vlc.exe –reset-config VLC从vlcrc中指定的plugin-path,以及当前目录的modules和plugins目录来递归查找plugin VLC的大部分功能都是通过plugin来实现的。VLC默认有大量的动态插件,例如官方VLC ,vlc会在%APPDATA%/vlc/cache中缓存plugin的列表,选项plugins-cache=0可以禁止缓存plugin

打开一个UDP组播流,组播组,端口4567,默认端口1234 对于rtp协议,VLC会自动识别,写udp还是rtp都没问题 C:/Program Files/VideoLAN/VLC>vlc.exe 在本地UDP端口888 接收流, “@”表示绑定一个地址,而不是连接该地址 C:/Program Files/VideoLAN/VLC>vlc.exe 串流输出,就是在播放的时候,以某种方式向外传送视频,在打开界面 的串流/保存中设置会比较方便 例如,循环播放test.ts,以rtp方式传送到, 同时显示视频 vlc.exe test.ts –loop :sout=#duplicate{dst=std{access=rtp,mux=ts,dst=,dst=display} 例如,接收UDP端口888,数据全部保存到C:/dump.ts vlc.exe :demux=dump :demuxdump-file=”C:/dump.ts” 关于Windows下视频输出模块 Direct3D :效果比DirectX差一点,但是方便截图,也可以在图像上实现alpha DirectX:效果最好,利用DirectX的显示加速 OpenGL:在不同的硬件上表现不太一样 WinGDI:最慢的一种,不需要显卡加速 caca:用彩色的Assic字符来显示,很有意思 临时启用某个视频输出,可以这样 C:/Program Files/VideoLAN/VLC- test.ts –vout=caca ActiveX控件 官方发布的VLC自带ActiveX控件axvlc.dll,注册之后可以方便的在应用程序和网页

论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革命

论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革命 内容提要:在人类传播史上经历了五次革命——语言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互动传播(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的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每一次传播革命都对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将人类带进一个新的境界,新的时代。每个国家或地区传播上的优势地位必然会导致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它警示我们,必须积极参与传播革命,十分重视传播科技的开发、引进和运用,否则,国家付出的代价将是极其巨大的。 *** 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创造了语言——发生在10万年前;人类在公元前约3500年发明了文字,实现第二次传播革命;在第三次传播革命中,中国人在唐朝初期首先发明了印刷术;1844年,人类进行第四次传播革命,迎来了电讯传播的曙光;1946年,电脑在第五次传播革命中出现。 在人类传播史上,五次传播革命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不仅有力地改变了人类在过去的所感所触和所见所闻,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在现今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因此,对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传播革命的起因、过程和意义进行分析研究,无疑既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语言传播:第一次传播革命 语言的产生,是人类第一次传播革命的直接推动力。那么,语言是何时产生和怎样产生的呢?菲利浦·列伯曼在《人类说话的进化》(1984)中推断:人类的远祖大约在9万年前的某个时候开始“说话”,大约在3.5 万年前的某一时期开始使用语言。罗伯特·芬(1985 )的推断与此稍有不同。至于语言是怎样产生的?各种猜测可谓异彩纷呈:“汪汪”派认为,言语是通过模仿狗叫等自然的声音形成的;“哼哟”派认为,言语是在从事某项群体的重体力劳动时为协调动作发出的声音形成的;“感叹”派认为,语言是由偶然地表现感情(疼痛、高兴、恐惧、悲哀)所产生;“唱歌”派认为,语言是从传播感情和欢乐事件的歌声中演变而来。在众多的猜测中,恩格斯的“语言起源于共同劳动”的假说〔1〕,百多年来受到非议最少。 关于语言的产生,我们倾向于这样的假设和猜测:它起源于劳动,但并不局限于群体的共同劳动;它出现在简单劳动之后和制造工具之前,而不是在制造工具的过程之中或之后。显然,劳动不仅锻炼双手,也锻炼大脑,同时它也是人类积累经验、发展知识的源泉。而制造工具,光有灵巧的手和发达的脑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足够的经验和知识。但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和发展,任何单个人猿或人都是无法完成的,它必须通过无数个体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来实现,而在当时,用来传播信息的最佳手段只有语言。 人类创造了语言,语言也就成了人类的标征,成了人类进行交际与传播的工具,也成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据考古发现,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上,最先出现的尼安德特人在没有天灾人祸的情况下奇怪地绝种了,而后起的克罗马农人却成了人类最直接的祖先。一个十分有力的推论是:前者没有语言,而后者创造了语言。语言拯救和帮助了克罗马农人,人类也从此脱离了动物的信号传播藩篱,踏上了人类的语言传播大道。第一次传播革命中的语言传播,使个人经验和见闻为大家所共享,使前人的文化积累为后人所继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祖先懂得了钻木取火、草药治病、保藏食物、饲养动物、

视频编码的基本原理

视频编码的基本原理.txt两个男人追一个女人用情浅的会先放弃。两个女人追一个男人用情深的会先放弃。╰︶ ̄—你的话,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信男女授受不亲,中国哪来13亿人口。视频编码的基本原理 视频图像数据有极强的相关性,也就是说有大量的冗余信息。其中冗余信息可分为空域冗余信息和时域冗余信息。压缩技术就是将数据中的冗余信息去掉(去除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压缩技术包含帧内图像数据压缩技术、帧间图像数据压缩技术和熵编码压缩技术。 去时域冗余信息 使用帧间编码技术可去除时域冗余信息,它包括以下三部分: -运动补偿 运动补偿是通过先前的局部图像来预测、补偿当前的局部图像,它是减少帧序列冗余信息的有效方法。 -运动表示 不同区域的图像需要使用不同的运动矢量来描述运动信息。运动矢量通过熵编码进行压缩。 -运动估计 运动估计是从视频序列中抽取运动信息的一整套技术。 注:通用的压缩标准都使用基于块的运动估计和运动补偿 去空域冗余信息 主要使用帧间编码技术和熵编码技术: -变换编码 帧内图像和预测差分信号都有很高的空域冗余信息。变换编码将空域信号变换到另一正交矢量空间,使其相关性下降,数据冗余度减小。 -量化编码 经过变换编码后,产生一批变换系数,对这些系数进行量化,使编码器的输出达到一定的位率。这一过程导致精度的降低。 -熵编码 熵编码是无损编码。它对变换、量化后得到的系数和运动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压缩。 视频编码的基本框架 H.261 H.261标准是为ISDN设计,主要针对实时编码和解码设计,压缩和解压缩的信号延时不超过150ms,码率px64kbps(p=1~30)。 H.261标准主要采用运动补偿的帧间预测、DCT变换、自适应量化、熵编码等压缩技术。只有I帧和P帧,没有B帧,运动估计精度只精确到像素级。支持两种图像扫描格式:QCIF 和CIF。 H.263 H.263标准是甚低码率的图像编码国际标准,它一方面以H.261为基础,以混合编码为核心,其基本原理框图和H.261十分相似,原始数据和码流组织也相似;另一方面,H.263也吸收了MPEG等其它一些国际标准中有效、合理的部分,如:半像素精度的运动估计、PB

视频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学习

实验七视频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 张慧彬 2013-8-29

目录 一.TCP/IP体系结构和SOCKET网络编程 (2) 二.视频通信程序基本框架 (4) 三.程序分析及演示程序 (5) 四.实验总结及心得 (9)

一.TCP/IP体系结构和socket网络编程 1.TCP/IP体系结构 (1)主机-网络层 在TCP/IP参考模型中,主机-网络层是参考模型的最低层,它负责通过网络发送和接收IP数据报。TCP/IP参考模型允许主机连入网络时使用多种现成的与流行的协议,例如局域网协议或其他一些协议。 在TCP/IP的主机-网络层中,它包括各种物理网协议,例如局域网的Ethernet、局域网的Token Ring、分组交换网的X.25等。当这种物理网被用作传送IP数据包的通道时,我们就可以认为是这一层的内容。这体现了TCP/IP 协议的兼容性与适应性,它也为TCP/IP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2)互联网络层 在TCP/IP参考模型中,互联网络层是参考模型的第二层,它相当于OSI参考模型网络层的无连接网络服务。互联网络层负责将源主机的报文分组发送到目的主机,源主机与目的主机可以在一个网上,也可以在不同的网上。 互联网络层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点。 ①处理来自传输层的分组发送请求。在收到分组发送请求之后,将分组装入IP数据报,填充抱头,选择发送路径,然后将数据报发送到相应的网络输出线。 ②处理接收的数据报。在接收到其他主机发送的数据报之后,检查目的地址,如需要转发,则选择发送路径,转发出去;如目的地址为本结点IP地址,则除去抱头,将分组交送传输层处理。 ③处理互联的路径、流程与拥塞问题。 TCP/IP参考模型中网络层协议是IP(Internet Protrol)协议。IP协议是一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