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毒物危害程度级别表

毒物危害程度级别表

毒物危害程度级别表

附件3:

毒物危害程度级别表

一类毒物:苯、氰化物、羰基镍、汞及其化合物、砷及其化合物(非致癌的无机砷化物除外)、锰及其化合物、铬酸盐、重铬酸盐、沥青烟类、

二类毒物:氯、丙烯腈、硫化氢、苯乙烯、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甲醛、铅及其化合物、镉及其化合物、一氧化碳、苯胺、金属镍、砷化氢、丙烯酰胺、糠醛、氯仿、2-羟基乙腈、氰化氢、对苯二酚、丙烯醛、五氧化二钒、水合肼

三类毒物:甲苯、二甲苯、甲醇、硝酸、硫酸、盐酸、二甲基甲酰胺、苯酚、甲酚、氮氧化物、三氯乙烯、二氧化硫、吡啶、单乙醇胺、硫氰酸钠、乙腈、硝铵、二乙醇胺、亚硝酸钠、高氯酸、甲胺、巴豆醛(2-丁烯醛)、甲酸、异丁醇、三苯基膦、氢氟酸、乙二胺、尾气

四类毒物:溶剂汽油、丙酮、氢氧化钠、氨、聚丙烯、醋酸乙烯酯、2-丁酮、硫磺、环已烷、丁烯、丁二烯、丙醛、乙酸、乙醛、二氧化碳、丁醇、乙二醇、石脑油、丁醛、异丁醛、甲基叔丁基醚、液化石油气(丙烷、丙烯、丁烷、丁烯等)、乙酸乙酯、异丙醇、已烷、异戊烷、四氢呋喃、正庚烷、四氯化钛、乙苯

GBZ2.1中常见化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汇总表.pdf

常见化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汇总表(供参考) 序号中文名英文名化学文摘号 (CAS ) 毒物危害指数职业危害程度分级 1安妥Antu86-88-4THI=49中度危害(III 2氨Ammonia7664-41-7THI=51高度危害(Ⅱ级)32-氨基吡啶2-Amminopyridine504-29-0THI=44中度危害(III 4氨基磺酸铵Ammonium sulfamate7773-06-0THI=17轻度危害(IV 级)5氨基氰Cyanamide420-04-2THI=49中度危害(III 6奥克托今Octogen2691-41-0THI=12轻度危害(IV 级)7巴豆醛Crotonaldehyde4170-30-3THI=51高度危害(Ⅱ级)8百草枯Paraquat4685-14-7THI=45中度危害(III 9百菌清Chlorthalonil1897-45-6THI=33轻度危害(IV 级) 10钡及其可溶性化合物 (按 Ba Barium and soluble compunds,as Ba 7440-39-3(Ba)THI=44中度危害(III 级) 11倍硫磷Fenthion55-38-9THI=46中度危害(III 12苯Benzene71-43-2THI=68极度危害(I 级)13苯胺Aniline62-53-3THI=51高度危害(Ⅱ级)14苯基醚(二苯醚)Phenyl ether101-84-8THI=21轻度危害(IV 级)15苯硫磷EPN2104-64-5THI=54高度危害(Ⅱ级)16苯乙烯Styrene100-42-5THI=43中度危害(III 17吡啶Pyridine110-86-1THI=46中度危害(III 18苄基氯Benzyl chloride100-44-7THI=63高度危害(Ⅱ级)19丙醇Propyl alcohol71-23-8THI=45中度危害(III 20丙酸Propionic acid79-09-4THI=32轻度危害(IV 级)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844-85)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 50844-85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的分级。 1基本定义 职业性接触毒物系指工人在生产中接触以原料、成品、半成品、中间体、反应副产物 和杂质等形式存在,并在操作时可经呼吸道、皮肤或经口进入人体而对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 2分级原则 2.1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是以急性毒性、急性中毒发病症状、慢性中毒患病状况、慢性中毒后果、致癌性和最高容许浓度等六项指标为基础的定级标准。 2.2分级原则是依据六项分级指标综合分析,全面权衡,以多数指标的归属定出危害程度的级别,但对某些特殊毒物,可按其急性、慢性或致癌性等突出危害程度定出级别。 3分级依据 3.1急性毒性 以动物试验得出的呼吸道吸入半数致死浓度(LC50)或经口、经皮半数致死量(LD50)的资料为准,选择其中LC50或LD50最低值作为急性毒性指标。 3.2急性中毒发病状况 是一项以急性中毒发病率与中毒后果为依据的定性指标;可分为易发生、可发生、偶而发生中毒及不发生急性中毒四级。将易发生致死性中毒或致残定为中毒后果严重;易恢复的定为预后良好。 3.3慢性中毒患病状况 一般以接触毒物的主要行业中,工人的中毒患病率为依据;但在缺乏患病率资料时,可取中毒症状或中毒指标的发生率。 3.4 慢性中毒后果 依据慢性中毒的结局,分为脱离接触后,继续进展或不能治愈、基本治愈、自行恢复四级。并可依据动物试验结果的受损病变性质(进行性、不可逆性、可逆性)、靶器官病理生理特性(修复、再生、功能贮备能力),确定其慢性中毒后果。 3.5 致癌性 主要依据国际肿瘤研究中心公布的或其他公认的有关该毒物的致癌性资料,确定为人体致癌物、可疑人体致癌、动物致癌物及无致癌性。 3.6最高容许浓度 主要以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表4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值为准。 3.7 按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依据见表1,分为极度危害、高度危害、中度危害和轻度危害四级。

(国内标准类)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UDC 613.632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85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1 基本定义 职业性接触毒物系指工人在生产中接触以原料、成品、半成品、中间体、反应副产物和杂质等形式存在,并在操作时可经呼吸道、皮肤或经口进入人体而对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 2 分级原则 2.1职业性接触毒物程度分级,是以急性毒性、急性中毒发病状况、慢性中毒患病状况、慢性中毒后果、致癌性和最高容许浓度等六项指标为基础的定级标准。 2.2分级原则是依据六项分级指标综合分析,全面权衡,以多数指标的归属定出危害程度的级别,但对某些特殊毒物,可按其急性、慢性或致癌性等突出危害程度定出级别。 3 分级依据 3.1急性毒性 以动物试验得出的呼吸道吸入半数致死浓度(LC50)或经口、经皮半数致死量(LD50)的资料为准,选择其中LC50 和LD50最低值作为急性毒性指标。 3.2急性中毒发病状况 是一项以急性中毒发病率与中毒后果为依据的定性指标;可分为易发生、可发生、偶而发生中毒及不发生急性中毒四级。将易发生致死性中毒或致残定为中毒后果严重;易恢复的定为预后良好。 3.3慢性中毒患病状况 一般以接触性毒物的主要行业中,工人的中毒患病率为依据;但在缺乏患病率资料时,可取中毒症状或中毒指标的发生率。 3.4慢性中毒后果 依据慢性中毒的结局,分为脱离接触后,继续进展或不能治愈、基本治愈、自行恢复四级。并可依据动物试验结果的受损病变性质(进行性、不可逆性、可逆性)、靶器官病理生理特性(修复、再生、功能贮备能力),确定其慢性中毒后果。 3.5致癌性 主要依据国际肿瘤研究中心公布的或其他公认的有关该毒物的致癌性资料,确定为人体致癌物、可疑人体致癌物、动物致癌物及无致癌性。 3.6最高容许浓度 主要以TJ 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表4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值为准。 3.7按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依据见表1,分为极度危害、高度危害、中度危害和轻度危害四

TS16949顾客特殊要求控制程序

顾客特殊要求控制程序 1 目的 识别、明确和满足顾客的特殊要求 , 以确保产品和过程全面满足顾客规定要求。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所有顾客的特殊要求的控制。 3 .3 职责 .3.1 市场部指定联系人负责及时与顾客沟通联络 , 识别和明确顾客特殊要求。 3.2 技术质量部负责制订相应的计划和采取措施满足顾客的特殊要求。 .3.3 技术质量部负责验证顾客特殊要求在公司的落实状况 , 并保存“顾客特殊要求一览表”。 4 工作程序 4.1.1 顾客特殊要求的识别 4.1.1 当有新产品或产品改型的情况下 , 需要进行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和制订控制计划时 , 市场部指定联系人必须及时与顾客沟通、联络 , 识别和明确顾客的特殊要求 , 并由多方论证小组长登记在“顾客特殊要求一览表”上。 4.1.2 市场部在和顾客沟通的过程中,由顾客提供的合同、协议内阐明了其要求供方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交付、索赔等多方面的特殊要求,市场部接收人员应将它登记在“顾客特殊要求一览表”上。 4.1.3 管理者代表负责审核“顾客特殊要求一览表”。

4.1.4 多方论证小组有关人员或市场部指定联系人负责将顾客特殊要求传递到相关部门。相关部人员针对顾客的特殊要求而制订相应的控制计划及所需的各种作业指导书,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满足和加强顾客满意度。 4.2 顾客特殊要求的执行和满足 4.2.1 职能部门负责按照控制计划及作业指导书执行工作并满足顾客的特殊要求。 4.2.2 技术质量部负责验证顾客特殊要求 , 并将有关落实结果记录于“顾客特殊要求一览表”中。 4.3 管理说明 4.3.1 在顾客的所有特殊要求没有明确和满足以前 , 不可生产和交付产品。 4.3.2 应识别、明确和满足所有不同顾客的特殊要求。 4.3.3 “顾客特殊要求一览表”由技术质量部负责及时更新和长期保存。 5 相关文件:无 6 质量记录 6.1 DXC/QR 7.3-01 顾客特殊要求一览表

IATF16949顾客特殊要求管理办法

顾客特殊要求管理办法 1.目的 识别、明确顾客的特殊要求并进行控制,以确保产品和过程全面满足顾客要求。 2.适用范围和定义 范围:适用于XXXXX所有顾客的特殊要求的控制。 定义:与现阶段我事业部运行的质量体系要求不一致的顾客要求均属于顾客特殊要求,另外顾客要求达到的质量目标也属于顾客特殊要求。 3.职责 3.1.市场部门及时与顾客沟通联络,将接收到的外来文件(如合同、合同附件、质量协议、技术条件等)或邮件,及时传递到项目组相关人员;市场部归口该部门接收到的外来文件清单,如果是邮件,需将邮件打印出来存档; 3.2.项目经理(指定联系人)及时组织项目组成员对接收到的外来文件或邮件组织评审, 识别和明确顾客特殊要求,并逐一对顾客特殊要求进行评价,形成顾客特殊要求清单。将顾客的特殊要求在设计开发输出的“技术文件”予以明确,并传递到须执行的部门(采购、技术、生产、质量、市场等部门)和整个供应链;项目组负责组织验证能否满足顾客特殊要求; 3.3.质量部负责对顾客特殊要求的执行情况进行验证。 4.工作程序 4.1顾客特殊要求的识别 4.1.1当进行新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和制订控制计划时,项目组(多方论证小组)指定的联系 人必须及时与顾客沟通、联络、收集资料后组织评审识别顾客特殊要求。项目组对识别的特殊要求记录于顾客特殊要求清单中,并在设计输出的技术文件(控制计划、生产作业指导书、检验指导书等文件)中明确顾客特殊要求,并组织验证能否满足顾客的特殊要求,并与顾客沟通确认; 4.1.2产品量产后,当顾客传达了新的文件或邮件要求时,接收人员需在1天之内将信息传 达给项目组,项目组组织评审后,按更改程序(工程更改流程和4M变更管理办法)进行更改; 4.2顾客特殊要求的执行和满足 4.2.1更改必须在相关技术文件(FMEA、控制计划、工艺文件和检验文件等)注明更改和实施日期; 1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985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1基本定义 职业性接触毒物系指工人在生产中接触以原料、成品、半成品、中间体、反应副产物和杂质等形式存在,并在操作时可经呼吸道、皮肤或经口进入人体而对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 2分级原则 职业性接触毒物程度分级,是以急性毒性、急性中毒发病状况、慢性中毒患病状况、慢性中毒后果、致癌性和最高容许浓度等六项指标为基础的定级标准。 分级原则是依据六项分级指标综合分析,全面权衡,以多数指标的归属定出危害程度的级别,但对某些特殊毒物,可按其急性、慢性或致癌性等突出危害程度定出级别。 3分级依据 急性毒性 以动物试验得出的呼吸道吸入半数致死浓度(LC50)或经口、经皮半数致死量(LD50)的资料为准,选择其中LC50和LD50最低值作为急性毒性指标。 急性中毒发病状况 是一项以急性中毒发病率与中毒后果为依据的定性指标;可分为易发生、可发生、偶而发生中毒及不发生急性中毒四级。将易发生致死性中毒或致残定为中毒后果严重;易恢复的定为预后良好。 慢性中毒患病状况 一般以接触性毒物的主要行业中,工人的中毒患病率为依据;但在缺乏患病率资料时,可取中毒症状或中毒指标的发生率。 慢性中毒后果 依据慢性中毒的结局,分为脱离接触后,继续进展或不能治愈、基本治愈、自行恢复四级。并可依据动物试验结果的受损病变性质(进行性、不可逆性、可逆性)、靶器官病理生理特性(修复、再生、功能贮备能力),确定其慢性中毒后果。 致癌性 主要依据国际肿瘤研究中心公布的或其他公认的有关该毒物的致癌性资料,确定为人体致癌物、可疑人体致癌物、动物致癌物及无致癌性。 最高容许浓度 主要以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表4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值为准。 按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依据见表1,分为极度危害、高度危害、中度危害和轻度危害四 表1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依据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GB5044-85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1 基本定义 职业性接触毒物系指工人在生产中接触以原料、成品、半成品、中间体、反应副产物和杂质等形式存在,并在操作时可经呼吸道、皮肤或经口进入人体而对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 2 分级原则 2.1 职业性接触毒物程度分级,是以急性毒性、急性中毒发病状况、慢性中毒患病状况、慢性中毒后果、致癌性和最高容许浓度等六项指标为基础的定级标准。 2.2 分级原则是依据六项分级指标综合分析,全面权衡,以多数指标的归属定出危害程度的级别,但对某些特殊毒物,可按其急性、慢性或致癌性等突出危害程度定出级别。 3 分级依据 3.1 急性毒性 以动物试验得出的呼吸道吸入半数致死浓度(LC50)或经口、经皮半数致死量(LD50)的资料为准,选择其中LC50 和LD50最低值作为急性毒性指标。 3.2急性中毒发病状况 是一项以急性中毒发病率与中毒后果为依据的定性指标;可分为易发生、可发生、偶而发生中毒及不发生急性中毒四级。将易发生致死性中毒或致残定为中毒后果严重;易恢复的定为预后良好。 3.3 慢性中毒患病状况 一般以接触性毒物的主要行业中,工人的中毒患病率为依据;但在缺乏患病率资料时,可取中毒症状或中毒指标的发生率。 3.4 慢性中毒后果 依据慢性中毒的结局,分为脱离接触后,继续进展或不能治愈、基本治愈、自行恢复四级。并可依据动物试验结果的受损病变性质(进行性、不可逆性、可逆性)、靶器官病理生理特性(修复、再生、功能贮备能力),确定其慢性中毒后果。

3.5 致癌性 主要依据国际肿瘤研究中心公布的或其他公认的有关该毒物的致癌性资料,确定为人体致癌物、可疑人体致癌物、动物致癌物及无致癌性。 3.6 最高容许浓度 主要以TJ 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表4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值为准。 3.7 按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依据见表1,分为极度危害、高度危害、中度危害和轻度危害四 表1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依据 指标分级 Ⅰ(极度危害)Ⅱ(高度危害)Ⅲ(中度危害)Ⅳ(轻度危害) 急性中毒吸入LC50,mg/m3经皮LD50,mg/kg经口 LD50,mg/kg <200<100<25 200-100-25- 2000-500-500- >20000>2500>5000 急性中毒发病状况生产中易发生中毒,后果严重生产中可发生中毒,预后良好偶可发生中毒迄今未见急性中毒,但有急性影响 慢病中毒患病状况患病率(≥5%)患病率较高(<5%)或症状发生率高(≥20%)偶有中毒病例发生或症状发一率较高(≥10%)无慢性中毒,而有慢性影响 慢性中毒后果脱离接触后,继续进展或不能治愈脱离接触后,可基本治愈脱离接触后,可恢复,不致严重后果脱离接触后,自行恢复,无不良后果 致癌性人体致癌物可疑人体致癌物实验动物致癌物无致癌物 最高容许浓度mg/m3 <0.1 0.1- 1.0- >10 4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及其行业举例 4.1 依据本分级标准,对我国接触的56种常见毒物的危害程度进行了分级,见表2。 表2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及其行业举例 级别毒物名称行业举例 I级(极度危害)汞及其化合物汞冶炼、汞齐法生产氯碱 苯含苯粘合剂的生产和使用(制皮鞋)

IATF16949顾客特殊要求管理办法(可编辑修改word版)

顾客特殊要求管理办法 1.目的 识别、明确顾客的特殊要求并进行控制,以确保产品和过程全面满足顾客要求。 2.适用范围和定义 范围:适用于XXXXX 所有顾客的特殊要求的控制。 定义:与现阶段我事业部运行的质量体系要求不一致的顾客要求均属于顾客特殊要求,另外顾客要求达到的质量目标也属于顾客特殊要求。 3.职责 3.1.市场部门及时与顾客沟通联络,将接收到的外来文件(如合同、合同附件、质量协议、技术条件等)或邮件,及时传递到项目组相关人员;市场部归口该部门接收到的外来文件清单,如果是邮件,需将邮件打印出来存档; 3.2.项目经理(指定联系人)及时组织项目组成员对接收到的外来文件或邮件组织评审,识别和明确顾客特殊要求,并逐一对顾客特殊要求进行评价,形成顾客特殊要求清单。将顾客的特殊要求在设计开发输出的“技术文件”予以明确,并传递到须执行的部门(采购、技术、生产、质量、市场等部门)和整个供应链;项目组负责组织验证能否满足顾客特殊要求; 3.3.质量部负责对顾客特殊要求的执行情况进行验证。 4.工作程序 4.1顾客特殊要求的识别 4.1.1当进行新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和制订控制计划时,项目组(多方论证小组)指定的联系人 必须及时与顾客沟通、联络、收集资料后组织评审识别顾客特殊要求。项目组对识别的特殊要求记录于顾客特殊要求清单中,并在设计输出的技术文件(控制计划、生产作业指导书、检验指导书等文件)中明确顾客特殊要求,并组织验证能否满足顾客的特殊要求,并与顾客沟通确认; 4.1.2产品量产后,当顾客传达了新的文件或邮件要求时,接收人员需在1 天之内将信息传达 给项目组,项目组组织评审后,按更改程序(工程更改流程和4M 变更管理办法)进行更改; 4.2顾客特殊要求的执行和满足 4.2.1更改必须在相关技术文件(FMEA、控制计划、工艺文件和检验文件等)注明更改和实施日期; 4.2.2项目组需将更改后的相关文件和要求传达给各部门,必要时应组织人员培训。

常见化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职业接触 二氧化氮 危害指数计算 积分指标 文献资料数据 危害分值 (F) 权重系数(K) 急性 吸入 LC 50 气体(cm 3 /m 3 ) 66(126 mg/m 3 ) 4 5 蒸气(mg/m 3) 粉沫和烟雾(mg/m 3) 急性经口LD 50 (mg/Kg) 无资料 - 急性经皮LD 50 (mg/Kg) 无资料 - 1 刺激与腐蚀性 强刺激作用 3 2 致敏作用 无致敏性 0 2 生殖毒性 大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8.5μg /m 3 (24h)(孕1~ 22d),引起胚胎毒性和死胎。 2 3 致癌性 非人类致癌物 0 4 实际危害后果与预后 引起上呼吸道刺激,严重者引起化学性肺炎和 肺水肿,及时脱离可治愈。 2 5 扩散性(常温或工业使用状态) 黄褐色刺激性气体 4 3 蓄积性(或生物半减期) 吸入后6-72小时存在迟发性中毒反应 2 1 毒物危害指数 =?=∑=n i i i F K THI 1 )(56 职业危害程度分级 高度危害(Ⅱ级)

职业接触 二氧化硫 危害指数计算 积分指标 文献资料数据 危害分值(F) 权重系数 (K) 急性 吸入 LC 50 气体(cm 3 /m 3 ) 6600 mg/m 3 (1h,大鼠)(换算为4h 大鼠吸入值 为3300 mg/m 3 ,即1240ppm 2 5 蒸气(mg/m 3 ) 粉沫和烟雾(mg/m 3) 急性经口LD 50(mg/Kg) 无资料 - 急性经皮LD 50 (mg/Kg) 无资料 - 1 刺激与腐蚀性 强刺激作用 3 2 致敏作用 无致敏性 0 2 生殖毒性 动物生殖毒性明确但无人类生殖毒性资料 2 3 致癌性 对人和动物致癌证据不足 1 4 实际危害后果与预后 引起上呼吸道刺激,严重者引起化学性肺炎和 肺水肿,及时脱离可治愈。 2 5 扩散性(常温或工业使用状态) 无色刺激性气体 4 3 蓄积性(或生物半减期) 吸入后48小时内存在迟发性中毒反应 1 1 毒物危害指数 =?=∑=n i i i F K THI 1 )(49 职业危害程度分级 中度危害(Ⅲ级)

古今行政级别对照表

古代品级与现代行政级别对照 一品正国级 政治局常委 从一品副国级 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二品副国级 不是政治局委员的国务委员、军委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从二品正部级 国家部委正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四套班子正职、 中纪委副书记、 正大军区职 三品正部级 副大军区职 从三品副部级 国家部委副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四套班子副职、 省纪委书记、 副省级市四套班子正职、 国家部委管理的国家局正职、 正军职 四品正厅级 国家部委内设机构正司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正厅职、 地级市(地区、州、盟)四套班子正职、 副省级市四套班子副职、 副省级市纪委书记、 国家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副职、 副军职 【非领导职务:巡视员】 从四品正厅级 正师职 五品副厅级 国家部委内设机构副司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厅职、

地级市(地区、州、盟)四套班子副职、 地级市(地区、州、盟)纪委书记、 副省级市局级正职及市辖区四套班子正职、 国家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内设机构正司职、 副师职、 正旅职 【非领导职务:副巡视员、副省级市的巡视员】 从五品副厅级 副省级市局级副职及市辖区四套班子副职、 副省级市辖区纪委书记、 国家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内设机构副司职 【非领导职务:副省级市的副巡视员】 六品正处级 地级市(地区、州、盟)纪委副书记、 地级市(地区、州、盟)市长助理 【非领导职务:调研员】 从六品正处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厅级局副职 【非领导职务:调研员】 七品正处级 国家部委及国家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内设司下设正处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下设正处职、 副省级市的局的下设正处职、 副省级市辖区的局、镇、街道正职, 县、县级市、旗、地级市辖区四套班子正职, 副旅职、 正团职 【非领导职务:调研员】 从七品副处级 国家部委及国家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内设司下设副处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下设副处职、 副省级市的局的下设副处职、 副省级市辖区的局、镇、街道副职, 县、县级市、旗、地级市辖区四套班子副职、纪委书记, 副团职 【非领导职务:副调研员】 八品正科级 科长,

PSA顾客特殊要求

Reference : Q620200_EX_EN Owner organisation : DA/INDA/QRME
Quality Assurance through Product and Process Management
Revision history :
Jully 2004 English version of the French document Q620200_EX dated November 2001.
The only official version of this document is the one managed internally by PSA. If in doubt about its contents, please contact your normal point of contact within the Purchasing Department.

Q620200_EX_EN
Quality Assurance through Product and Process Management
Page 2/18
CONTENTS
1. SUBJECT 4
2. SCOPE
4
3. DEFINITIONS
4
4. REFERENCE DOCUMENTS
3
5. ORGANISATION PROVISIONS 5.1. DIVISION OF RESPONSIBILITIES BETWEEN EMPLOYEES OF MANUFACTURER 5.1.1. The main actions of the Manufacturer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QAPPM 5.1.2. Table of responsibilities 5.2. INFORMATION WITHIN THE MANUFACTURER'S COMPANY THE
6 6 6 7 9
6. APPLICABLE PROVISIONS TERMS OF MEASUREMENTS BY THE SUPPLIER DURING THE PPM
9
7. QAPPM PROCEDURE 7.1. QAPPM SET-UP 7.1.1. Preliminary technical analysis by the Manufacturer 7.1.2. Preliminary technical analysis by the Supplier 7.1.3. QAPPM set-up review 7.2. PPM IMPLEMENTATION 7.2.1. General provisions 7.2.2. Special provisions
11 11 11 12 15 16 16 18
8. APPLICATION OF THE STANDARD
18
Version 2001
Public usag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