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导论笔记

哲学导论笔记

哲学导论笔记
哲学导论笔记

课堂笔记

课程代码及名称:041H0120-《哲学导论》

授课教师:黄爱华

上课学期:Freshman-B/Winter

Intro:

教材/参考内容

老师的《哲学导论》

Robert Solomon,《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

Robert Paul Wolf,哲学是什么

邬昆如,《哲学概论》

孙正聿,《简明哲学通论》

庞学铨,《哲学导论》

庞思奋,《哲学之树》

哲学的相关课程:

大陆的三史七论:马主义哲学史,中西哲学史,导论,马哲,伦理,美学,宗教,逻辑,科技

台湾的三史六论:中西印哲学史,逻辑,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价值,概论

哲学是一级学科:马哲,外哲,中哲,伦理,美学,宗教,逻辑,科技,休闲学/闲暇学

哲学的品格

特性和品性:建立在哲学的独特性基础上,表明哲学的行为方式和规范,人们的价值期望,评价因素

1 论理性 ? ? ? ? ? ? ? ? ? ?

理性有多重含义:

计算理性(数学);

逻辑推理的理性; ?

对规范的追求 i.e.理智;

内省理性(自我意识);

与合理性(合规律性(这么做合不合规矩|普遍规范)、合目的性(这么做有没有用))的重叠?

Max Weber:工具理性(如何科学地取得最大效益——与科学精神相契合,运用科学方法)和价值理性(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哲学是一个讲道理的学科:观察的视角,价值取向,也没有绝对真理 ?

理论的论证,前后一贯,逻辑通顺和自洽,没有自我矛盾(但是中途改变想法其实并不能算)

2 抽象性

触及根本理念和基本概念 ?i.e. 世界观 ?

抽象,难以简洁具象地表述,但是人又离不开这些概念——世界概念形成的基石

(自我概念的定义和形成)(艺术的范围是什么?艺术和淫秽的边界?)

追求普遍性、一贯性(“知识”的概念横贯整个科学)

思辨:讲究理论思维的辨析力,概念的逻辑分析和推演(哲学的推演是脱离具象的)芝诺的“悖论”:飞矢不动(量变到质变,极限,何为无限,状态和过程)

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同上)?

芝诺本质上否定了运动(运动本身是矛盾的:在这一点上,又不在这一点上。Engels)

使用概念的逻辑表达“运动”

抽象性的形象性的表达:海德格尔,柏拉图,卢梭,叔本华,尼采,萨特,加缪,庄子,柏格森,

弗洛伊德

3 反思性“黄昏起飞的密涅瓦/雅典娜的猫头鹰”

对思想的思想,对认识的认识

严谨冷静地沉思,对现实或者现存的追问(这种存在到底合不合理?),意图在事情发生后做一个

总结以期作为事情发生前的指导,一面事后诸葛亮,一面事前做预测。

4 批判性

在反思的基础上,通过审视、分析、研判等环节,

(一面挖掘好的适合的,另一面摈弃不好的不适合的?)

哲学的精神和定义

哲学产生的条件:

惊异感:主观条件,人有发现不平凡的现象并试图探究根源的想法的品质,这也催生了科学

神话:意识素材条件,通过故事可以观测到一些哲理

闲暇:社会历史条件,人终于有机会把注意力转移到非生产生活的事情上

(奴隶主,解放奴隶-家奴,地主,贵族,修道士,学者)闲暇的重要性,人生更想要的东

西

生活实践:客观条件,通过总结和延展发现真理的重要性上升,而且只有生产生活当中才会产生惊

异感

Philosophy: Philo(爱,欲求)+sophy(智慧),sophist(智者,辩士)

苏格拉底认为现在的辩士都是诡辩者,(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智慧是属于神的

通过论辩指出别人的漏洞,再诠释自己的理解,通过case study阐述

被雅典陪审团认为“蛊惑人心”被判死刑,拒不认错,饮毒酒而亡,但他尊重了判决

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的口吻讲述的是谁的观点存疑(说不定是自己的观点。)

雅斯贝尔斯:哲学本质是探求真理而不是占有真理,是一个前进路上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智慧是明智的运用知识,贯穿知识和常识,超越知识和常识,对宇宙和人生的普遍原则,对其意义的理解、体悟和运用。和一般的聪明又不同(大智若愚)。

LESSON 2, IP

哲学的各种定义: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马列主义)

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和规律的科学(苏联,东欧)

哲学是认识论/方法论(普遍看法)(古代探讨的是本体论(唯物/唯心),但是近现代向认识论转移)哲学就是逻辑和语言分析(分析哲学,这是探讨认识论的时候又前进的一步)

->哲学研究转向贴近语言学

语言的歧义性被认为是哲学争端的原因之一。自然语言学派倾向于分析已有的人类

语言;人工语言学派(罗素)提倡语言类似数学一般的简洁独一性。

哲学是关于生存或者存在的意义的学说(存在主义哲学提倡的定义:加缪、萨特、海德格尔)

哲学是批判的理论和活动(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尔)

哲学、科学与宗教

哲学与科学:

两者有着天然联系,现代科学是从西方哲学派生出来的,在希腊时代科学和哲学不分家。

哲学是科学之母,是科学的皇后。

但是,哲学有更大的广袤性,哲学对科学具有超越性:

哲学可以解释来自科学的非科学问题(克隆人,人工智能等会颠覆最基本的家庭伦理)

哲学对“真善美”三个方面都有涉及,科学只涉及真理的探求

然而哲学缺乏科学的精确性和一目了然的标准。

很难给哲学下一个“正确”与“错误”的定义,流派之间就有不同的标准,不要拿一元的标准来评判哲学,哲学只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

哲学与宗教:

哲学与宗教同样提供信仰(宗教、政治、etc),尝试对人世的终极问题给出答案——终极关怀人生的意义

但是哲学与宗教又有不同:

哲学要求严密的论证,完整全面的理论体系,尊重理性(这是哲学的根基);

宗教则否,把一些事情的解释推给“上帝”,毕竟理性有欠缺之处。

宗教与神学:神学是把宗教科学化的结果,通过系统和逻辑思维来论证神的存在

“正因为不可信,才信仰,正因为不可能,才确信,之所以要信仰,因为它荒谬” 德尔图良神学的论证:

设计论(威廉·佩利)(世界之所以有秩序,这一定是上帝的设计)

宇宙论(托马斯·阿奎那)(世界这样永久的运动,总得有第一推动力,这一定

是上帝)

本体论(圣安瑟伦)(我们在心中设想一个最伟大的存在,因为其最伟大,那

么现实中一定会有,否则那就算不上最伟大,因为你想象不到超越你的理解范

围的东西;如果真的有的话,那一定是上帝)

赌博论(帕斯卡)(你可以赌上帝存在,你赢了固然好,你输了也没失去什么,

那为什么不让他在呢)

哲学涉猎的领域

A. 形而上学、本体论 ?

形而上学:引申为抽象的哲学思维,探讨世界、存在的最终本质,探讨终极实在问题的理论,“反辩证法的同义语”(贬义—在马列主义语境下)

metaphysics:“后物理学”,“超物理学”?—超越具有形体的物质的学问?—“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对亚里士多德的着作分类:物理学(科学),超越科学-形而上学(哲学)

辩证法 v. 形而上学

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学说,形而上学则是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剩下的都是胡扯”(恩格斯)

但是,实际上,形而上学是对某一时刻状态的描述,而辩证法则是对一个过程的描述,因而无端否定形而上学是不值得的!

形而上学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解剖学,机械力学);(机械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的思考方式有助于把研究和观察的重点聚焦于一件事情上,而不用一直把历史发展变化的问题挂在心上。

日常工作中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是被广泛运用的;它与辩证法各有适用范围。

本体论/存在论/“是”论:ontology,在最高的普遍性、整全性的层次上追问存在、存在者本身(人,物质,精神)

关于存在/存在者/存在本身的学说;

“一般的存在”/“存在本身”是说超越了某一个具体的存在的意思。

关于本原,本体,本质的理论;

关于“根源”的学说。“实践本体论”

本体论是狭义的形而上学,是形而上学的中心。

哲学之树——笛卡尔的比喻

树根:形而上学(自然哲学、自然科学等对知识确定性、稳定性的根基)

树干:自然科学(物理等)

树枝:更小的分支学科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为诸科学提供养料,让科学之树从土壤中生长

B. 认识论

认识论:epistemology

认识的来源(经验论,唯理论)

认识的本质(反映论,先验论,建构论)

主体的认识能力(怀疑论/不可知论(不能),可知论,独断论)

真理与标准(符合论、实践论、实用主义)

语言与逻辑(分析哲学)维特根斯坦

近代哲学的转向

认识论的转向(洛克《人类理解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哥白尼式的革命”)

语言学的转向(日常与人工语言学派)

实践论的转向(马克思列宁主义)

C. 价值论/伦理学

认识价值——真

伦理价值——善

艺术价值——美

宗教价值——圣

哲学的功能与应用

“哲学的作用在于务虚”,“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哲学的功用:提供和坚定信念(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宽容精神,提高理论素质,指导世界观和方法论,建立批判性思维

所谓批判性:建立在反思基础上,有审视、分析、研判等环节构成。

批判=不完全顺从,要根据实践来选择性地接受,而不是在一些决定性德问题上一味服从保守。

理发师悖论:我只为全城不为自己理发的人理发。

哲学的运用:直接介入公共讨论(社会伦理);

? ? 运用反思—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

? ? 哲学诊所

Lecture 2 ?关于“实在“

1 实在与实体

传统哲学认为的实在范畴:

现象背后的真实存在(原因,本质)

构成万物的本原(始基,要素)五行,水,气,火,原子……

既不能随意创造,又不会随意消灭的(永恒)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也是实在的,比物质更为实在。雷锋和雷锋精神,马克思和马主义:躯体消逝了,精神仍然存在,灵魂是更加长远的。

柏拉图的“范型”/“理念”/“相”/“形相”:

床:木匠造出来的床 ? ? ? ?床的实体

艺术家画出来的床床的表达,仍然基于实体

“床”的范型或者理念 ? 柏拉图认为根本上讲,床的理念是更为根本的。

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一个摹本。

“鲁班发明锯子”:现有锯子的实体,还是现有锯子的概念?

//作为人造的物体,只有理念先于实物财可以解释其存在。

LESSON 3, IP

“鲁班发明锯子”:先有(锯子的)实体,还是先有(锯子的)概念?

并不是一个“先??先蛋”的问题;现代社会之中,当人类通过观察实体建立概念的过程趋于极限的时候,转为实物的理念还是更重要的

2* 实体与属性

实体的特征:“自因性”,稳定的,常驻的;也在“本体”“本质”的意义上使用。

属性:(洛克的两种性质说)

第一性质:形相,广延,动静等,有原型、肖像等等等 ? ——客观的性质

第二性质:色声味——自然界里面没有直接的定义(不存在),服从于人类的感官而产生的性质

“桂花开放,没有人闻到,有没有香味?”

“香”的概念本身还是源于人类的主观感觉;当互动的双方不存在的话,也就没有了“香”与“臭”的概念。

3* 唯物与唯心

它们的区别仅限于对“实在”“实体”“本体”的区别,只适用于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范畴,不能滥用。

主观唯心:“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物是观念的集合”->只要没被感知到的,就是不存在的“感知”:起码有人感知过。否则会滑向唯我论。

客观唯心:(黑格尔)“绝对精神”、“客观精神”实际上决定了世界的走向。(“时代精神”是什么?不是每一个个体的精神,却感觉时代被它推动)

这个“精神”是不是上帝?不知道。

2 物理学的“实在观变革”

连“第一性质”都不存在?(动和静也只有主观意志的介入才能确定,因为只有主观意志才能建立参考系,所以动静也服从于人类感官才产生)

测不准原理/不确定性原理?

“工具仪器”:肉眼的延长和拓展

海森堡:能量才是世界的本源;只有事物间有联系,才能说它存在

月亮问题:Einstein v. Bohr

爱因斯坦:“你是否相信,月亮只有你看着它的时候才存在?”->量子理论

“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帝不掷骰子”

玻尔认为,对于微观粒子,没有观测的时候它就不存在,只有和观测的手段相联系才能有意义,也就是说,没有观测就没有其真实存在,没有客观存在的世界。

哥本哈根诠释:量子物理中必须抛弃因果论、决定论,代之以随机性、互补性,与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

薛定谔的喵/ 波包扁缩:原子在不观测的情况下,处于混合叠加态;喵处于死与活的混合叠加态。

EPR悖论?

3 对于主观和客观的重新思考

唯物主义的基本点:对象在时间上先于认识而独立地存在。月亮物体生成在先,对人的认识在后。人来自自然界而且属于自然界,自然界始终对人保持着优先地位。这一点是科学验证的现实。

恩格斯:“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漫长艰难地发展所证明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但是:葛兰西认为,这个论断的真实性却在于,只有通过主观的,(哲学-)自然科学的认识和实践,才能验证客观的实在性。

一方面,要把月亮的存在放在一个完全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地位;另一方面,又通过人的意识来证实月亮的实在地位。

有生命的人存在—生命探测仪?

美洲大陆存在—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只有前者成立,后者才有意义;<-没有后者,前者也没法确定是否成立。

本体论和认识论在唯物的构架下的不自洽:

Thales(“水是本原”->本体论,“你怎么知道水是本原的?”->认识论)人择原理:我们看到的宇宙是这个样子,正因为我们存在啊!

4 虚拟现实-虚拟实在/VR

虚拟现实超越了现实,可以把非现实的东西融合进来,即使是虚拟的,仍然可以产生实实在在的“功能”“效果”“影响”。

波普尔的三大世界:客观世界,主观世界,文化世界,->虚拟现实的世界

VR和互联网:部分重合,但是互联网仍然是有现实的成分的。

虚拟世界的新的特性:交往的开放性;表达的自由性;参与的互动性;财富的效应

问题:人的异化,思维的退化,网络伦理尚未建立,规则(法律)仍未出现。财富:游戏价值 v. 劳动价值

LESSON 4, IP

决定论与自由

1 决定论的观点

决定论的观点:每一件事情都有其自然的原因/不存在没有原因的事件;承认因果律,一切都由客观普遍的因果关系决定

预测的理论基础:决定论(如果不肯定因果律,就没有逻辑基础了)

在因果的逻辑链条上,每件事情都有前因,那么谁是最初原因?上帝?(牛顿)不得不走上宗教的视角

个人视角上的决定论:“命运”=既定的事情的路数(出身,本质)+随机的运气(可变的事情,机会)

金字塔形的人类权力和思维结构;农村和城市人出身本质上的不公

决定论的形式:

环境决定论:柯亨的“孪生姐妹假说”

地理环境与性格(勤劳的爱斯基摩人,懒惰的非洲黑人)(南方人与北方人)

基因决定论:杜贝克、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

历史决定论:与历史(主体)选择论

“理性的设计”—黑格尔

穿越

经济决定论:唯生产力论

科技决定论

2 决定论的两种类型

1)?强硬决定论/机械决定论:每一事件都充分地由某另一件事情决定,否认偶然性和自由。

拉普拉斯:如果知道了宇宙每一客体的位置和运动,就可以准确追溯过去、预见未来,现在是过去的结果和现在的原因,一个“拉普拉斯妖”可以准确预测未来

无知论:霍尔巴赫/斯宾诺莎:偶然意味着无知,一切称为偶然的东西都是我们缺乏完备的知识。

对人实际上的行动自由的否定:尽管你有选择的自由,但是选择仍然是存在因果关系的.

哈耶克:自由的依据之一,就在于承认所有人都存有不可避免的无知.自由并不完全由理性主宰,因为:“如果存在着无所不知的人,如果我们不仅能知道所有影响实现我们当下的希望的因素,而且还能够知道所有影响实现我们未来需求和欲望的因素,那么主张自由亦就无甚意义了。”

A,测不准原理

B,沌学的启示:

决定性现象;随机现象;混沌现象

初值敏感性(蝴蝶效应);内在随机性;极为有限的可预测性(预测与预警、“鲶鱼效应”)

重估偶然性的作用

庞加莱:偶然性的三个特点:原因的微小差别

与结果的巨大差异;原因的复杂性引起结果的巨大差异;未考虑到的原因相互作用而产生巨大结果。(庞加莱:《机遇》)

C,“历史逻辑机”的悖论

LESSON 5(Absent), IP

2)?温和决定论/弱决定论

3 非决定论:萨特:“人被判为自由”

4 自由 v. 必然:何者优先?

“必然对自由占有优先地位”:

其主要根据出自“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这一定义来自以黑格尔为典型的理性主义。黑格尔指出,把自由视为是随心所欲的“任性”,这是非常幼稚的。对必然的认识越深刻,就越能摆脱外在世界的戏弄。

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在引述黑格尔的观点之后,作了一个经典性的阐发:“自由不在于在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能力。因此,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越是自由,这个判断所具有的必然性就越大”,

“因此,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

“自由对必然占有优先地位”: 作为人的要求、本性、动力,自由优先。

正是因为人有自由的要求,事物才表现出抵抗、抗力或限制。如果人没有自由的要求,也就无所谓限制。

萨特《存在与虚无》:“由于目的的先决地位,这种敌对系数才涌现出来。” “因此,正是我们的自由构成了它后来将碰到的限制。”

参见:埃及艺术大师马勒·西基尼一幅有如金瓮出土的铜版画《自由》

人性三要素:自由(人类的天性);秩序(人类的理性);正义(人类的德性)

Lecture 3 心身与自我

1. 心身、心脑问题上的诸种理论

——心灵哲学

心灵哲学中最基本的一个问题是,心灵与我们身体的关系是怎样的?

①互动论;关于气功

②平行论;预定和谐(莱布尼茨:两口时钟)

③副现象论;躯体和精神如同人影关系

④行为主义;SR;S(O)R

⑤心身同一论;测谎仪;庸俗唯物论

⑥心身一元论和心身二元论

新二元论者汤玛基·内格尔:成为一只蝙蝠可能是什么样子(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

⑦机能主义;人工智能PK人类智能

“灵与肉”——“男与女”

柏拉图式的爱情(观):

“精神恋爱”,“同性恋”,“理想式的爱情”,“男女平等的爱情”,“唯一的爱情”。

威尔海姆·赖希的“性革命”:他是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之一

性革命被提高到事关人的幸福、自由、人的本质解放的高度上来理解。

人性神性兽性

2. 知、情、意

知、情、意--人心(人性)的三重功能。

《诗经》言“情”,《书经》明“意”,《易经》主“知”。(邬昆如主编:《哲学概论》)

知情意

科学-哲学美学伦理学

真美善

智商、德商、情商、

逆商、胆商、钱商?

“一个人的成功,30%取决于他的专业素质,70%取决于他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卡耐基

知: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情:理性是激情的奴隶——休谟

意:人生的首要任务是“做人”

L ESSON 6, IP

3.自我意识的功能与负效应

(1) 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自觉意识(理性、自我意识)

? 非自觉意识(非理性,无意识/潜意识)

无意识:梦、失言、本能欲望、直觉、习惯等,难以被意识捕捉,和意识分离

Floyd:Eros(爱欲)、Libido(性欲)的压抑可以导致人的欲望向更高层次的满足转移

(2) 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结构、要素

盖洛普的实验:将猩猩分为独居和群居两群,然后在麻醉过程中给某一只猩猩额头点了个点,群居猩猩没有反应,独居猩猩在镜前发现了

拉康的镜像期理论:某一天,孩子会在镜子里发现自己的镜像,认出自己以及身后的他人;频繁照镜子可能是自恋的表现

主我和客我:意识的主体和意识的客体针对的对象相同,但是有区别;

作为执行者的我和作为被认识的我;

作为控制者的我和作为被控制者的我;

Kant:先验和经验的自我

科恩:《自我论》

詹姆斯:I & Me

(3) 自我意识的功能:

思维认识中的作用:调控、反思

自觉/主观能动性的基础

独立性的前提(独立性和依赖性的此消彼长)

道德功能:“道德自律”、“慎独”、“良心”、“责任感”:自律和他律,主观和客观的道德

自我实现: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4) 负面效应:

认知闭韧:自我的世界无法被其他人进入和改变;单向进出碍于理解

认知偏见:自我的介入而发生的认知衍射,意识会筛选获得的内容

自知缺憾:自我认识存在死角,永远做不到完全自知

分离/分裂的意识:潜伏着和自己、和世界的分裂→人格分裂、精神分裂

负性情感的强化:自我意识与负性情感的相互作用

4.自我问题面面观

自我 v. 自我意识

“我是谁”:一方面极为宽泛,另一方面又极为晦涩

“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中国一方面对“我”有极为丰富的表述方式,另一方面却都是表达客我的,为了表达自己的谦逊;

西方则愿意把主我外露呈现

物质和精神的自我

实体说和过程说

灵魂说:

Descartes:我思故我在→怀疑主义的公理起点,找到不可怀疑不可推翻的立足之点

萨特:“人创造他自身”,“存在先于本质”

”我“和”我的“:从属的关系,但是如果延伸到所谓自己的身体呢?—伦理困境

“我的”维护了“我”的独立性,划定了“我”与环境互动的边界作为能动原则和理性原则的自我

费希特的三命题:自我定义自身,自我定义非我,自我定义了自身与非我的统一自我同一性:和自我也是同等高度的概念,对自我在时间轴中变化的认同

艾里克森的”同一性危机“

意识流(詹姆斯):意识是一个连续过程,同时注意力总是在游移;意识流艺术意在描述实际的弱逻辑的思维过程

自我与角色

Floyd:id v, ego v, superego

LESSON 7, IP

“我”的角色扮演:人是角色的总和

Freud的三重人格:id(无意识的欲望源泉,本我),ego(自我,负责调节两者),superego(超我,社会化的自我,道德被内化形成的限制者,也有无意识因素)

认识论:

1 主体性、人性、主体间性

认识论的主客体:一个消灭了,另一个也不存在了

主体与客体 v. 精神与物质: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差异

主体:包含了能动性、创造性的含义;客体从而有着从动和被动的意味。Marx:”属人的“关系:你可以能够改变的自然都是与你有关的

对象性、主从关系;

主体性:主体能包含的属性(通常对于人:主动性、创造性、能动性)

人性:不同于物性、兽性、神性,诞生于中世纪之后神学;刚开始是定义在神性之下的;被中苏马列批判(”人性只是和阶级有关而已“)成为禁区

”资产阶级“人性论:(82-83年的讨论导致一部分人出走)主体性是人性发展最基本的地方

主体际性/主体间性/互主体性:所论的主体之间的互动结构,强调的是自然界的主体地位;人与自然的平等,人与人之间的双主体互动,尊重,对话,理解

2 认识的来源:经验/理性?

经验论:知识只能从经验中获得;人生下来白纸一张,不存在所谓的天赋,逻辑推理仍然在已知知识的限界内;归纳推理用特殊归结一般,用有限推向无穷,但是推理有可能失败。(Locke

唯理论:知识只有通过推理才能获取,通过逻辑的思维活动才能得到,感性经验取得的知识都是不稳定不准确的;而逻辑思考的能力是天赋的,公理是”上帝赋予“的,无法解释来源。

Kant的调和:”先天综合判断“:

3 怀疑论/不可知论

怀疑论—皮浪/皮罗:”感觉不可靠,只是求得’心灵的安宁’“”最高的善就是不做任何的判断“—没有成书,着述了就是判断了

高尔吉亚:1-无物存在;2-存在的话人是没有把握的;3-把握了人们也没法表述告诉别人

怀疑论-Hume:我们无从总结因果关系,只能找到相关性;没有理由从观察个案归纳出普遍结论,any-every无法推理;”是“推导不出”应当“、

? //本体论概念上的-事实和价值:事实是可以为真假命题描述的实际事件、现象、存在

价值陈述与事实陈述的不同表达

事实可以判定真假,价值只能暂时确定成适合不适合

从事实不能推导出价值

事实只有一个标准,价值可以多元

不可知论-Kant:现象可知,本质不可知;二律背反-理性陷入矛盾是必然的(拿出两条推出的定理有可能陷入矛盾)

“先天认识形式”

“一切不可知”的怀疑论:自我逻辑的矛盾

对立面:可知论(中和):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人总有一天可以彻底正确认识社会。“思维的至上性”(横向)、“思维的非至上性”(纵向),;

独断论(极端):不经过论证、批判、证实就要接受。

怀疑论和怀疑:Descartes并不是纯粹地怀疑论,但是怀疑的精神永远得有

4 认识的本质

先验论:生而知之,天赋观念:Plato:“学习就是回忆”,人在生出知识是存在于理念世界的。“天才”??

Kant的先天认识形式:Leibniz的“理石”v. Locke的“白板”

先验的另一种解释:先于具体的某些经验的逻辑框架;“认识结构”、“思维模式”、“图式”、“思维定势”、“格式塔学派”、Piaget”发生认识论“

观察渗透理论(汉森、波普尔、库恩)

LESSON 8, IP

反映论:认识是主观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选择论:认识是对相关信息的选择

重构论:认识是一种建构

5 若干真理论

符合论:if only 陈述与信念与事实相符

一致论:if only 陈述与信念间相一致(在同一语言/符号体系中可以被容纳,自洽)

实用主义:if only 陈述与信念起了效用

6 (自然)科学与非科学间的边界:可证伪性(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证伪比证实更具有优越性)

观察和实验的结果与理论预测一致的话,理论并不能完全就算证实;

观察和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不一致的话,理论证伪。

证伪的过程,实际上会催生科学的质变和跨越发展;不破旧的错误的理论,就无法催生新的理论。科学是可以错误的。

星座、算命、气功:并不是科学,就是因为无法证伪;这些实际上采用含混的说辞来让人获得心灵慰藉

非科学≠愚昧、退步、应该否定(艺术、宗教、伦理、道德、政治)

伪科学是假冒的科学,通过非科学手段来探讨科学内容,才是有害的

第六讲:价值论、伦理学

3 伦理学:价值与道德

Kant 理性道德

Schopenhauer《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悲观主义:唯意志论

Nietzsche 唯意志论的乐观方面:价值重估,权力意志/冲创意志,超人/贵族

重估上帝的存在;审美人生:Apollo (装逼,幻想、追求、理性、道德)和 Dionysus (嗨,真实、破坏、疯狂、本能)精神

周国平:“就算人生是个梦,也要有声有色地演好这出具,不要失去梦的乐趣;即使人生是悲剧,也要有声有色地演绎。”

加缪:“人生哲学是薄弱的领域,会沦为空洞的说教,亟待加强;需要人生哲学作为信念和理想、为人处世的支撑。”

萨特:自由连带选择的责任

加缪对西西福斯的赞扬:从“无效”、“重复”、“无用”、“痛苦”、“绝望”“无价值”到与荒谬的生活命运的不停歇的抗争。

#作业:西西弗斯的猜想

李猛哲学导论期末复习笔记

哲学导论 主讲:李猛 《斐多篇》 关于灵魂不朽的四组论证 在证明之前,苏格拉底讲了一番道理,说人应当通过净化使身体与灵魂尽量分离,只有这样才能接近真理;他说身体是一种障碍,而死亡则是摆脱了这种障碍[见《裴洞》篇66A-68B。]。” 第一组证明:对立生成论证引出:一个古老的传说:认为这些灵魂从这 个世界到那个世界,再回到这里,从死者托 生。所以,如果活人都是死者托生的,我们 的灵魂就曾经存在于彼处? 论证:如果一切东西都有相反的一面,则它 们只能由其相反的那一面产生,那么如同醒 只能由睡产生一般,生也就只能由死产生, 这就充分证明死者的灵魂一定存于某处,再 从那里回到活[ 见72A] 这个论证的前提的三个前提:一切 东西都有其相反的面,一切东西都 由既有的东西生成,一切东西都需 要生成。 对立面相互生成是在可见世界层 面,由此推断出来的存在于某处的 灵魂也是属于可见世界的生灭事 物? 第二组证明:学习回忆论证学习回忆说:我们看到、听到或感觉到某物, 不仅知道是此物,并且会由此忆起另一个东 西,那个东西则只能是我们原有的知识。忆 起的这个东西会令我们对原来感觉到的某 物更加理解。这便是我们理解所有知识的模 式。 人在出生时便已有了身体的各种感觉,而人 对于“等”的知识在身体能够感觉之前便已 存在,那么这种知识就一定不是由身体而是 由灵魂认识的,并且灵魂在我们出生之前就 早已存在了。 辛弥亚和格贝认为这两个证明只证 明了问题的一半,即灵魂在生前是 存在的,可是人死后灵魂会如何, 却仍有待证明。 第三组证明:第一个相论论证这个证明是说,既然‘某本身’是存在的, 它们是不可见的、不变的;而它们在现象世 界的投影则是可见的、不断变化的,这些实 物经由身体感觉到,‘某本身’则由灵魂体 认到,那么身体显然是比较接近可见的那一 类,而灵魂接近不可见的,即不变的那一类 [ 见80B]。 辛弥亚和格贝仍不满意这三组证明。 辛弥亚提出了灵魂即和谐,尽管灵 魂比身体神圣崇高,却会先损坏, 因为它是一种和谐。苏格拉底反驳 说如果灵魂即和谐,那么因为和谐 只能听从于成分的指挥,那么灵魂 只能听从于身体的指挥,但这跟我 们的现实体验是相反的。 格贝提出了假说:灵魂可能像是一 件耐穿的衣服,穿坏过很多身体, 但并不是永恒存在的。由此引出了 苏格拉底的哲学自传平【首航;次

中南大学全校性选修课选课小贴士

中南大学全校性选修课选课小贴士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中南大学选修课小贴士 新生到了第九周,自然要面对选修课的选择。根据历年的经验,选修课的高分率一直是大家密切关注的话题,下面的一些具体分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经济管理类 1-01 现代管理基础 石英老师的课比较麻烦,交手写论文,老师还是挺不错的,她的课上能有挺大的收获。 1-02 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 课比较水,老师讲诸子百家,最后考试百度一篇相关文章交上去就过了老师讲得很好而且从不点名只是画勾签到,不下课提前很早就放学。上过的同学说考试架势很足,分2个教室考,三个老师监考,不过考的内容文科生很好答,与传统文化相关,都是上课讲的东西,比如“中庸”是什么之类的,分数不定.1-03 西方经济学概论考试就是解释一些名词概念,挺简单的,带一本经济学的书或者偷着用手机就搞定了。但是上课要查人、写作业、签到。内容相当丰富(12周),微观宏观都有,偶尔点名,就是钟美瑞老师口音过重,很难听懂,非本地人建议不选。成绩89 1-04 宏观经济学据说考题十年没变过了。1-05 微观经济学老师上课有激情,考试交论文。1-06 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交论文,其他的不清楚了。1-07 基础经济学上课满满四节课,每次点名。考试的内容,我当时的老师在考试前一节课有提及。最后是一个很客观的分数。

1-08 技术经济学每次课都要交作业,会点名,期末考试都是平时讲过的内容,考试时要检查学生卡,分两教室排座位。不建议选,点名,交作业,最后考试,分数普遍不高 1-09 金融学 老师很认真,考试很严。 老师好认真,每次都点名。不过最后考试很水,都要带电脑过去的。题目都是上课ppt里有的 1-10 市场营销 至少要来上三节课:第一节课观察行情,倒数第二节课听取考试要求,最后一节课考试。老师讲的很好。有课堂作业,分给得高。 1-11 经贸谈判 【缺】 1-12 创业学 平时不点名,不用考试的,老师讲课不怎么样。 1-13 人力资源管理 老师对最后交上去的论文要求比较高,为了学分不是一心向学的话选了绝对后悔。老师讲的很好。

西方哲学导论课程心得

西方哲学导论课程心得 西方哲学导论是一门十分有趣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收获了许多知识和乐趣,学会了许多看待问题的方法,对待问题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技巧等。总之,受益匪浅! 记得起初老师讲什么是哲学的时候,我是迷惑的,同时内心也是好奇的。老师说哲学词源学解释是Philosophy,爱智慧的意思,哲学不是智慧,而是对智慧的追求和热爱。这显然和我以前的理解是大相庭径的。 老师又问中国人爱智慧吗? 这个问题相信我们的同学的回答都是一致并且肯定的,但是老师给我们的回答却是否定的,当时我是不能理解的。因为我想从古至今,中国人才济济,人才辈出,怎么会不爱智慧呢?于是大家便纷纷列举爱智慧的人物,像老子,孔子,诸葛亮等。实际我在心里比较佩服书里描写的诸葛亮,他是那么的绝顶聪明,举世无双,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料事如神,足智多谋,精通各种兵法等。但老师却说他那不是爱智慧,最多算是个匠工,这我就纳闷了。难道就连诸葛亮也不爱智慧,没智慧?后来经过老师的讲解我才有所恍悟,哲学果然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我从此便更喜欢哲学这门课了。 哲学脱胎于宗教与神话,世界各民族都有宗教与神话,但不是每一个民族都有哲学。哲学的三大起源民族是中国,印度,希腊。印度哲学与宗教联系最为紧密,是对宗教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精致思辨和系统论证。希腊哲学是与神话世界观相决裂的产物,中国哲学与宗教处

于若即若离,无可无不可的关系。 哲学介于科学与神学之间,基于有限的经验世界,导向无限的超验世界。哲学不是科学,也不是神学。哲学有他的分支学科,有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哲学与社会哲学等。 本体论即关于“being” 的理论,又译为“存在论”、“是论”、“有论”。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庄周梦蝶,蝶梦庄周,方知梦也,不知其梦也”,觉得这样的境界实在是太美妙了。 认识论即关于知识的理论,什么是知识?知识与见解有何不同?知识需要确定性吗?或者,如果某物并非被确定无疑,它是否可知?知识实际上存在吗?我们是不是必须仅满足于见解?如果知识存在的话,我们如何获得它?这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 逻辑学是一门有效推理的学说,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纪创立了这门学说,它是一种纯粹的形式研究。研究什么样的论证“形式”才是有效的,这种有效性本身与论证得出的结论是真是假没有关系,与论证所采用的论据也没有关系。其中“白马非马”令我印象深刻,即这是一个概念大小的问题,白马特指白色毛的马,而马是一个物种的宽泛概念,听完老师的解释我有种涣然冰释的感觉。 伦理学或称道德哲学,好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有没有道德责任或义务这类的东西在束缚我们?也就是说,有些事是不是我们真正应该去做的?有些道德观点要比其他道德观点“好”吗?还是说,所有的道德观点都是一样正确,或者,都一样不正确?价值观是绝对的吗?或者,价值观是否与时间和地点有关?我觉得这个问题在当今社会非

哲学导论

哲学导论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哲学”概念的一些看法;了解柏拉图、孟子、阿奎那、朱熹的简单生平,了解他们的主要观点及其引导下的政治观点。 2.通过对科学、哲学、宗教等学科特点的比较,理解哲学在人类精神文明中重要而独特的地位;通过了解四位哲学家所处历史背景,理解其哲学思想的特性以及由此引导的政治思想的必然性,深切地理解中西文化不同的特质。 3.课文所列四位哲学家,不但有对于人生、宇宙的看法,也有相当的政治思想与抱负,他们心怀对于人类的人文与终极关怀,悲天悯人,应该让学生感悟这种精神,进而引导学生勤于思考人生、社会,关怀人类。 [重点与难点] 重点:四位中外哲学家的主要理论,特别注重其治国方略。 难点:柏拉图的“理念论”,哲学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说明: 1.在中西不同的文化和政治氛围下,产生了不同的哲学观点。哲学家们将自己的哲学观点移植于对社会、国家的认识和思考,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治国方略。可见,哲学并非超脱于文明史之外的人类臆想,其落脚点与文学、史学等人文学科相同,即关怀人类,关怀文明,故为本课重点。 2.历代哲学家对于人类与人类社会命运的思考,对于社会理想的憧憬美好,是一种人文关怀,是人类理想的集中体现,更是人类智慧的力量源泉,这就是哲学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古希腊哲学的代表柏拉图的“理念论”,提出了“理念世界”这一概念,这些内容中学生较难理解,故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给学生列出一些关于“哲学”一词的概念,请他们谈“哲学”是一门怎么样的学问,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有多少哲学家,就有多少“哲学”的概念:“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

哲学导论笔记

课堂笔记 课程代码及名称:041H0120-《哲学导论》 授课教师:黄爱华 上课学期:Freshman-B/Winter Intro: 教材/参考内容 老师的《哲学导论》 Robert Solomon,《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 Robert Paul Wolf,哲学是什么 邬昆如,《哲学概论》 孙正聿,《简明哲学通论》 庞学铨,《哲学导论》 庞思奋,《哲学之树》 哲学的相关课程: 大陆的三史七论:马主义哲学史,中西哲学史,导论,马哲,伦理,美学,宗教,逻辑,科技 台湾的三史六论:中西印哲学史,逻辑,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价值,概论 哲学是一级学科:马哲,外哲,中哲,伦理,美学,宗教,逻辑,科技,休闲学/闲暇学 哲学的品格 特性和品性:建立在哲学的独特性基础上,表明哲学的行为方式和规范,人们的价值期望,评价因素 1 论理性 理性有多重含义: 计算理性(数学); 逻辑推理的理性; 对规范的追求 i.e.理智; 内省理性(自我意识); 与合理性(合规律性(这么做合不合规矩|普遍规范)、合目的性(这么做有没有用))的重叠 Max Weber:工具理性(如何科学地取得最大效益——与科学精神相契合,运用科学方法)和价值理性(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哲学是一个讲道理的学科:观察的视角,价值取向,也没有绝对真理 理论的论证,前后一贯,逻辑通顺和自洽,没有自我矛盾(但是中途改变想法其实并不能算)

2 抽象性 触及根本理念和基本概念 i.e. 世界观 抽象,难以简洁具象地表述,但是人又离不开这些概念——世界概念形成的基石 (自我概念的定义和形成)(艺术的范围是什么?艺术和淫秽的边界?) 追求普遍性、一贯性(“知识”的概念横贯整个科学) 思辨:讲究理论思维的辨析力,概念的逻辑分析和推演(哲学的推演是脱离具象的) 芝诺的“悖论”:飞矢不动(量变到质变,极限,何为无限,状态和过程) 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同上) 芝诺本质上否定了运动(运动本身是矛盾的:在这一点上,又不在这一点上。Engels) 使用概念的逻辑表达“运动” 抽象性的形象性的表达:海德格尔,柏拉图,卢梭,叔本华,尼采,萨特,加缪,庄子,柏格森,弗 洛伊德 3 反思性“黄昏起飞的密涅瓦/雅典娜的猫头鹰” 对思想的思想,对认识的认识 严谨冷静地沉思,对现实或者现存的追问(这种存在到底合不合理?),意图在事情发生后做一个总 结以期作为事情发生前的指导,一面事后诸葛亮,一面事前做预测。 4 批判性 在反思的基础上,通过审视、分析、研判等环节, (一面挖掘好的适合的,另一面摈弃不好的不适合的?) 哲学的精神和定义 哲学产生的条件: 惊异感:主观条件,人有发现不平凡的现象并试图探究根源的想法的品质,这也催生了科学 神话:意识素材条件,通过故事可以观测到一些哲理 闲暇:社会历史条件,人终于有机会把注意力转移到非生产生活的事情上 (奴隶主,解放奴隶-家奴,地主,贵族,修道士,学者)闲暇的重要性,人生更想要的东西 生活实践:客观条件,通过总结和延展发现真理的重要性上升,而且只有生产生活当中才会产生惊异 感 Philosophy: Philo(爱,欲求)+sophy(智慧),sophist(智者,辩士) 苏格拉底认为现在的辩士都是诡辩者,(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智慧是属于神的 通过论辩指出别人的漏洞,再诠释自己的理解,通过case study阐述 被雅典陪审团认为“蛊惑人心”被判死刑,拒不认错,饮毒酒而亡,但他尊重了判决 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的口吻讲述的是谁的观点存疑(说不定是自己的观点。) 雅斯贝尔斯:哲学本质是探求真理而不是占有真理,是一个前进路上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智慧是明智的运用知识,贯穿知识和常识,超越知识和常识,对宇宙和人生的普遍原则,对其意义的理解、体悟和运用。和一般的聪明又不同(大智若愚)。

中南大学选修课选课篇

中南大学选修课小贴士 新生到了第九周,自然要面对选修课的选择。根据历年的经验,选修课的高分率一直是大家密切关注的话题,下面的一些具体分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经济管理类 1-01 现代管理基础 石英老师的课比较麻烦,交手写论文,老师还是挺不错的,她的课上能有挺大的收获。 1-02 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 课比较水,老师讲诸子百家,最后考试百度一篇相关文章交上去就过了老师讲得很好而且从不点名只是画勾签到,不下课提前很早就放学。上过的同学说考试架势很足,分2个教室考,三个老师监考,不过考的内容文科生很好答,与传统文化相关,都是上课讲的东西,比如“中庸”是什么之类的,分数不定. 1-03 西方经济学概论 考试就是解释一些名词概念,挺简单的,带一本经济学的书或者偷着用手机就搞定了。但是上课要查人、写作业、签到。 内容相当丰富(12周),微观宏观都有,偶尔点名,就是钟美瑞老师口音过重,很难听懂,非本地人建议不选。成绩89 1-04 宏观经济学 据说考题十年没变过了。 1-05 微观经济学 老师上课有激情,考试交论文。

1-06 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 交论文,其他的不清楚了。 1-07 基础经济学 上课满满四节课,每次点名。考试的内容,我当时的老师在考试前一节课有提及。最后是一个很客观的分数。 1-08 技术经济学 每次课都要交作业,会点名,期末考试都是平时讲过的内容,考试时要检查学生卡,分两教室排座位。 不建议选,点名,交作业,最后考试,分数普遍不高 1-09 金融学 老师很认真,考试很严。 老师好认真,每次都点名。不过最后考试很水,都要带电脑过去的。题目都是上课ppt里有的 1-10 市场营销 至少要来上三节课:第一节课观察行情,倒数第二节课听取考试要求,最后一节课考试。老师讲的很好。有课堂作业,分给得高。 1-11 经贸谈判 【缺】 1-12 创业学 平时不点名,不用考试的,老师讲课不怎么样。 1-13 人力资源管理

张世英哲学导论读书报告

《张世英哲学导论》之审美观读书报告 财务132 周云瑶 209130630 张先生认为,哲学是关于提高人生境界之学,讲的是人对世界的态度或关系。在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占主导地位的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人与世界万物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通相融的、血肉相连的内在关系。没有世界万物,人不可能存在;而没有了人,世界也就没有意义了。这种关系如果借用中国传统哲学的用语,就是“天人合一”,或“万物一体”、“万有相通”。另一种是把世界万物看成是与人处于彼此外在的关系之中,并且以我为主体,以他人、他物为客体;而所谓认识则是由此及彼的“桥梁”。主体通过认识事物(客体)的本质、规律性以征服客体,使客体为我所用,从而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这就是人们熟知的“主客二分”的关系。 张世英先生主张“天人合一”的审美观与诗意境界的哲学。他在《哲学导论》第二篇“审美观”讲述了万物一体不仅是真理,而且是美之所在,对万物一体的领悟是美的境界。正如作者认为的:哲学乃是教人超越(不是抛弃)主客关系,在更高的基础上回复到不分主客、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整体,亦即从宇宙整体的内部体验到一种物我(包括人和己)两忘的境界,这就是最高的审美意义和价值之所在,其中很自然地也包含了一种“民胞物与”的伦理道德的感情和意志。这样,科学与哲学、事实与价值意义之分就不是彼此外在的两个领域之分,而是对惟一的现实世界采取主客关系的把握方式和超越主客关系,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或把握方式)之分。真、善、美的统一问题,应该可以从这里找到一条解决的途径和端倪。 我们需要在不同之中把握其相通、相融,就需要比思维更高的把握方式,即想象。我对想象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把外在的对象看成是原本,而意识中对原本的摹仿或影像就是想象的东西。这种按“原本——影像”的公式来理解想象,乃是旧形而上学的观点。康德提出了另一种理解,他说“想象是在直观中再现一个本身并未出场的对象的能力”。例如昨天的事物已经过去了,如何把它同今天的事情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呢?那就要把昨天的、已经不在场的事物“再现”出来,它是一种非现实的、潜在的出现,一种想象中的出现。惟有通过这种出现,才能与今天当前的在场的东西结合为一个“共时性”的整体,正是这个整体构成我们想象的空间。它使不同的东西——在场的与不在场的、显现的与隐蔽的、过去的与今天的……——互相沟通、互相融合。终于想象赋予“物”以意义,是“物”成为天、地、神、人四重实在性的集合。例如作为壶的壶,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容纳物体的场所。壶的容纳在于它吸收了并保存了被倾注进去的东西。吸收和储存由泻出的利用、赠与所规定。壶给予水,赐予酒。而在水中则滞留着泉,在泉中保留着石以及地的沉睡和天空的雨露。在酒中,居留着地的滋养元素和太阳。酒可以解人之渴,可以激励友情。酒还可以倾于地上以祭神,可以在对崇高者的节日庆典上助兴。于是壶集合了地与天、神与人。审美意识由此而生。审美意识不是认识,而是人与世界的交融。审美意识的核心在于超越,作者谈到思与诗或审美意识的关系问题。思属于认识。原始的直觉是直接性的东西,思是间接性的东西,思是对原始直觉的超越,而审美意识是更高一级的直接性,是对思的超越。审美意识包含着思,渗透着思,而又超越之。而超越主客关系的境界正是美的本质。作者认为旧形而上学的美学叫做典型说,它要求说出事物是“审美”。而现当代哲学的美学观则是“显隐说”,在于说明事物怎样从隐蔽处显现其自身。它不是要抽掉同类事物中的不同性,而是从哲学存在论的意义上显示出当前在场事物之背后的各种关联。比如从梵高画的农鞋显示出隐蔽在它背后的各种场景和画面即各种关联:如农夫艰辛的步履,对面包的渴望,在死亡面前的战栗等等。正是这些在画面上并未出场的东西构成在场的画中的农鞋,否则在场的画中的农鞋就没有意义。 作者指出,“按主客关系式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则无审美意识可言;审美意识,不属于

《独步天下》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独步天下》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第一篇:天下体系读书笔记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 制度哲学导论》读书笔记 一、出处 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 二、《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的研究论述 赵汀阳,广东汕头人,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重要研究政治哲学,伦理学和存在论。著有《论可能生活》、《没有世界观的世界》、《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学》、《每个人的政治》、《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等。 ------关于《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的主要 内容 本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赵汀阳的《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的主 要内容; 二是其他学者对于赵汀阳这本书做的相干评价,也便是参考阅读文章。本书的 第一大部分作者主要从导论、上篇和下篇来论述本身的看法。首先,导论部分以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讨论中国的世界观”讲起。作者以“重思中国”或者“重构中国”的意义、分析框

架和方法论和天下理论的政治题目,三方面逐步从思考“重构中国”的意义的小点开始慢慢过渡到如何思考天下体系的题目上来。其次,上篇以“天下体系”:帝国与世界制度为大标题开始讲起,作者阐述了“帝国”与“天下”是不克不及苟同的,作者要讲的“天下体系”是以天下为观点的,而“帝国”只是基于民族国度的层面讲起的。接着作者先从“天下”理念为第一小标题,以饱满的或完备的世界概念、天下体系:世界尺度和永恒尺度、“无外”原则、分析单位及其后果制度最大化问题以及作为完成式和作为使命的世界、不完美的帝国实践和“礼不往教”原则的七个小点开始讲起。 第二部分以天下理论与当代问题的相关性为小标题,分为联合国模式、现代游戏和遗弃天下三部门。最后以结论:世界还不存在为标题举行论述,从罗马模式、大英帝国模式、全球化帝国主义就是美帝国主义模式和天下模式四方面论述。最后,下篇“天下”概念与世界制度的哲学分析也是以世界仍然是一个非世界、天下观点与世界尺度、政治知识的理由、以天下为核心概念的世界政治哲学框架和与当代问题的相关性五方面举行的叙述。 本书的相关阅读是对于作者天下体系看法的一些争论见解,可谓是本书内容不同于别的书的一大特色亮点。其中包含了美英法意和我国各学者的差别看法,内容也是值得一看。 三、分析与评价 ------天下体系对解决全球问题的参考 我们知道在理论框架层面,中国是按照“天下---国---家”的排序来思索政治题目的。而对于西方国家在他们的政治级别中就没有“天下”这一词,国家(民族)是最大的政治单元了。

北大西方哲学笔记修改稿

北大赵敦华教授《哲学导论》笔记 西方哲学导论 古希腊—中世纪 赵敦华主讲 第一讲前言 西方哲学史将讲授历史上的主要哲学体系,哲学思辩与论证的方法、训练思维的逻辑与规范、用语言进行较确切的逻辑与语意。课程内容大致分为: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德国哲学。 第二讲希腊哲学概论 一、希腊哲学的特点:(将希腊哲学与中国、印度哲学比较) 1,相同点:①都不是最古老的进化形态,脱胎于古宗教与神话。 ②诞生年代相近,即轴心时代(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 2,不同点:①从哲学与古代宗教、神话的关系上比较。 古印度:哲学与宗教未能彼此区分,以佛教、印度教经典为主。 古希腊:哲学与宗教有了比较明确地划分,以神为理性的化 身,批判“神人同形同性论”,自觉地与宗教划清界 线,有明显的非宗教性。 中国哲学:介于印度与希腊之间,对宗教敬而远之。 ②从表达方式上讲: 印度:以说教为主,但其中充满了思辩的论证思想,代表学 说是因明学,以因明学认证教义。 古希腊:以说理为主,以论辩、讨论为主来说明哲学道路。(理性精神) 中国哲学:在说教中说明道理,介乎二者中国,名家亦有论辩成就。 二、古希腊哲学中的几个关键概念: 1, Physis = nature =自然指的是运动变化的原因 表达了古希腊哲学的思辩性,按亚里士多德所言,哲学起源于诧异。希腊人由于航海原因,对天相变化十分敏感,由此引发了对运动变化及其原因的思考。这一派哲学爱就被称为自然哲学家,这一派进而引发了后世的物理学的诞生。早期的自然哲学家都是早期的天文学家、宇宙学家、数学家等。代表人物为泰勒斯(Thales)。 2, Arche =beginning =本原指的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原因的名称和代表古希腊人认为事物的本原决定了其发展与归宿,即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这样就可以寻找到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于本原的关注,反映了人类的心理需要。这种对本原的探索又可分成两类:①对自然本原的探索:②对社会本原的探索(中国古代的神话,如中国的三皇五帝的传说) 但二者差异之大,令人惊诧。①则体现了理性的光芒;②则看来较为荒诞,原因何在? 3,Cosmos =cosmos=宇宙指的是天地之间所有的事物的总体以及这引起事物之间的秩序。 4, philosophia= 哲学。指“爱智慧”。智慧指对于世界本原的思辩,“爱”即是沉思和静观之态度。是理性光芒的体现。 5,schale = spare = 闲暇由于希腊思辩要求静观性思维,故需要一种在闲暇条件下的思考。一方面哲学家在当时都属于贵族,但为什么希腊贵族要以闲暇去思考呢?亚里士多德提出贵族的特征是高尚,而贵族的高尚生活恰恰体现于(1)战争(2)狩猎(3)哲学思考中。希腊人的文明恰恰表现在诸如几何学、天文学等方面构成了当时而言的科学体系,特别是形成了以学院、学园为中心的理论中心。 第二讲早期自然哲学家 一、四派十家学说的本原学说 伊奥尼亚派:变化的一 爱利亚派:不变的一 毕达哥拉斯派:不变的多 元素派:变化的多 在古代希腊人那里,科学、知识、哲学是不分的。Espisteme(知识)= knowledge =science。早期希腊哲学就是知识的总汇,自然哲学家在当时又代表了早期科学家,如物理学和数学的角度来看待本原问题。数学:毕达哥拉斯学派 物理学:宏观宇宙学:伊奥尼亚派微观结构学:元素派 逻辑学:爱利亚派 二、伊奥尼亚派: 伊奥尼来是一地名,是东西文明的交融点,这一地区出现了最早的哲学家。1.泰勒斯:提出水是世界的本原。突破了神话的世界观。探讨自然的本原问题,强调观察思考,为早期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铺垫。泰勒斯对他自己的本原说进行了经验上的和理论上的论证。“水是万物的灵魂“,这里的灵魂就是万物能动的力量,他依据古动脉人的宇宙世界观的图式进行了宇宙世界观上的思辩式的论证。泰勒斯同时承认水的运动和变化转化。 泰勒斯以水为本原,主要强调万物之本来面目和运动变化的原因与力量就是水。 2.阿那克西曼德:以“无定”(Indefinite)为本原。“无定”类似于中国《易经》中的“天地氤氲,万物化醇”。也类似于印度“五大”(地、水、火、风、空)中的“空”。他为了保证万物性质转化的逻辑上的可能性,故提出“无定”本原说。“无定”中包含了无尽的彼此对立的属性,经过分化才形成各自的特性,而万物之灭亡也就化归于“无定”。 3.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本原必有一定的形象和属性,认为“无定”的分化转化理论不圆满,同时也认为本原也不能像水那样具有有限性。故而他认为本原应当有一定属性同时又兼具无限性,提出了“气”本原说。 这一时期哲学传统中体现了强烈的批判精神,在探索趔问题上表现了极大的执着精神。 4,赫拉克利特: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伊奥尼来派的资料,尚有不少残篇传世。提出了“火”本原说,以火的剧烈性来论证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源。他提出“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又在一定分寸上熄灭。这种“一定分寸”即“逻各斯”(Logos)可以说开创了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源流。Logos相当于“道”,本义是话语。Logos : ①word ;②reason理性③规律(客观的)。他以理性的客观规律来说明事物运动变化的始终。Logos体现了变化事物背后的规定性与不变性,还因为这种logos使事物处于变化中,使万物既是自身又不是自身,即是他物又不是他物,这样万物处在无尽的运动变化过程中。 三、爱利亚派 1,克塞诺芬尼:划清了哲学所探计的最根本的原则,与宗教崇拜的神的区别,开创了西方哲学学风传统。 2,巴门尼德:提出了本原“是者”(being)必须参照becoming。Being和becoming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巴门尼德从语言中指示的对象为Being,表征了一个最宽泛的指示一个最宽泛的对象范畴,有人把being译为“存在”,但存在只是being的一个属性方面。作为逻辑抽象的being超越了时空,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存在。Being代表了形式逻辑的成果,becoming则代表了辩证逻辑的成果。 巴门尼德还强调being是一种不变的一:①不生不来;②静止不动;③唯一性:是者的逻辑意义是不会有改变的。如A is B,C is D,尽管A不同于C,B也不同于D,但是这二句中的“is”反映的是者状态是唯一的,表述功能是一样的,表达了逻辑状态与逻辑原则的普遍性唯一性规范性。 巴门尼德是从逻辑和语言的角度推理这种“是者”,巴门尼德的观点与科学实 证的思想相去甚远。逻辑与科学的关系是必然性与可能性、应然与实然的关 系。特别是在科学尚未发展起来的时候,逻辑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必然 性就是一切可能性的总和,是对一切可能性的穷尽)。而这种逻辑诞生就为成 就一套科学的体系提供了可能性。巴门尼德就是最先将逻辑与物理相联系, 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比巴门尼德和德谟克利特,在本源表达上是being和becoming的区别 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区别,而西方哲学则是主要沿着being的道路前进宾。而 相反地,中国哲学则比较强调“生”(becoming),同时,巴门尼德那里本原 是being,是逻辑的考虑而这种“是者”是一切的可能性,特别是在现实性 与可能性尚未分化明显时;being也作为一切现实性存在的。而对于nonbeing 是代表了一切不可能性,是无法被思想的、无法被表达的。但是由于巴门尼 德混同了物理与逻辑、现实与可能,也就在其学说的内部产生了混淆与矛盾。 如:being到底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是时空内的,还是时空之外的?巴 门尼德用逻辑的角度分析推理世界的本原,却不得不以物理学的观点来描述 being作为本原的特征。这样就容易造成不一致的地方,总之,巴门尼德就 是以逻辑的观点看待物理世界。 3,芝诺悖论:论证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以归谬法来制造运动的悖论。 多的悖论。这种归谬法即:A→非A 悖论之(一):运动必须达到目的地→永远无法达到目的地(二):运动的 快慢,快大于慢→快者追不上慢者 (三):飞鸟之影,未尝动也动者非静→动者实静(四):1→1/2 四、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 理由:1,数学的规定性要比物理规定性更加普遍 2,几何与数字的对应性,一切几何体都可以还原为数字。社会的现 象与数学的数字相对应,可以归结为数字。 毕达哥拉斯之所以提出数本原说,也与其哲学观(哲学是追求和谐的学 问)有关,而这种和谐主要是数字的和谐,这样音乐与哲学的作用是净化人 的心灵。发现和谐,使毕达哥拉斯不仅作为一种哲学派别出现,同时也可以 作为宗教的派别的身份的出现。 五、元素派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多,从微观角度解释世界本原 1,“根”四根说(恩培多克勒)爱、恨 2,“种”种子说(阿那克萨戈拉)种子:可感性质的最小单元。 提出了心灵(nous)的概念(mind,心灵,intellect,理智)与万物相分离 的纯粹的不可见的能动的东西。在他之前有灵魂(psycho-soul-灵魂)的概 念,而这种灵魂并非是单纯精神世界的,而是泛指一切组成世界的能动力量。 灵魂存在于万物的内部,与万物不可分割。 3,原子论原子(atome)是充实而不可分割的,是通过推理得到的结论, 更加看重常识经验。以空隙来理解运动,空隙就是虚空,他们又回归到了赫 拉克利特的学问主题。遵循了科学的简单性原则,不到必要时不作过多的假 设的。原子的性质取决于:①形状不同;②位置不同;③顺序不同。以原子 在虚空中的无序的旋涡运动,以偶然的运动结果解释万物生成消亡的必然性。 第三讲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 一、智者运动的兴趣与学术风气的转变 由自然转向人事。苏格拉底在研究自然之后,对自然哲学进行了批评、 认为以研究自然来解决本原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时他也认为一切自然哲 学家目的亦不明确。他认为智慧都是人事处理中所表现出的技能,而非为了 智慧而智慧,走出了思辩哲学的范围。 智者指的是最早的一批教师,他们把智慧当作一种说话的艺术,智者表 现为话语的风度优雅、举止有态,特别表现为雄辩,这也与雅典政治体制的 需要有关系。故而在那个时期,修辞学、论辩术尤为风行。在这批老师中, 苏格拉底传授知识时,从不像智者那样去收费。因为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所教 授的并非智慧,他自己只是教青年人以同样的态度去追求智慧。而智者则以 教授智慧为职业来挣钱,而学生也是以能胜讼为目的,这些人都是以智慧为 炫耀的。这种态度与苏格拉底的态度大相径庭。普罗泰戈拉提出:①一切事 物都有其相反的一面;②人是万物的尺度(以个人感觉为尺度)。体现了智者 学术特点:①怀疑主义;②相对主义。这一时期的思想一方面针对于自然哲 学家,另一方面针对于一切旧的习俗,动摇了旧思想,旧习俗,同时帮助了 新思想的形成。但他们的这些思想对于哲学的发展而言却是有害的,失去了 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的动力。 苏格拉底厌弃智者的诡辩和用来炫耀的智慧。在《柏拉图对话集》中的 《申辩篇》中强调了哲学的精髓:①热爱智慧;②言行一致。苏格拉底坚信 一个原则:“德行就是知识”,他坚信存在着确定的知识,而原则也不能怀疑。 在这方面苏格拉底走出了智者的怀疑主义,这样,苏格拉底就在倡导一种知 行一致的风气。一个人一旦认识到某一知识的好,就会必然地身体力行去实 行的,这即是德行。苏格拉底又从另一方面提供论据,即:“无人有意做恶”。 因此苏格拉底不太关心形而上学的问题而是关心道德问题,而且苏格拉底一 生都没有著述留世,这与孔子十分相似。但他毕竟把知识与德行联系起来强 调用理性却把握善。在方法上,苏格拉底认为有效的研究方法即交谈对话, 苏格拉底把之比喻为“助产术”:①交谈:探计智慧的人恰恰是自己认为没有 智慧,就如助产人自己不生产一样,只是帮助真理出现;②对话中的提问者 必须有高超的判断力、帮助人进一步接近真理,就如助产人对于胎儿状况的 判断一样;③对话中的回答者,不得不一再修订自己的学说,这是一件十分 痛苦的,如同临产之苦痛。这样在对话中,可以使真理在人的心灵中逐渐地 展现出来。因此,真理是无法传授的。苏格拉底的教学可贵之处在于:①教 育人以一种方法,给人一种研究思路。②强调主体自己去认识真理,真理 (aletheia)原意是“解蔽”,这与苏格拉底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真理之真理 观有关。只要强调解蔽就可以了,这也是苏格科底反对自然哲学家向外部世 界去寻求趔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认为真理就在于人的心灵之中,也正是由苏 格拉底开始使哲学研究得以转向研究人的内心世界。 第四讲柏拉图哲学 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品格力量,以思想指导政治,以哲学反对智者 的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追求真理的确定性,希望以之扭转和改变被智者带 坏的国家政治,柏拉图借助神话、对话表现哲学思想,使哲学思想形象化。 苏格拉底摆出“认识你自己”的原则,但却未能明确地解说:为什么真 理会存在于心灵当中呢?为什么在心灵中会存在普遍的真理呢?柏拉图则为 真理寻找到了一个外在的存在依据,众多的心灵对应于同一现实或事物,这 是一种理念的存在,理念即Idea或Form,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伟大成果。柏 拉图对于理念世界的论证,源于“同类相知”理论,即“相似的能力认识相 似的对象”,如以理智(intellect)去认识理念对象(intelligible);感觉 (sensation)认识感性对象(sensible)。柏拉图承认感性世界正如赫拉克 利特所看到的那样,是充满了运动变化,在可感对象中充满了becoming的状 态,而对这引起可感对象的见解即是意见。而在理智世界中所看到的真理与 理性是确定不变、永恒存在的,这些可知对象充满了being的状态,对于这 引起可知对象的见解即是知识。但柏拉图并不完全否定意见的价值,在传统 的是、非的“两分法”的基础上,柏拉图则发展出了是、非各半的中间状态, 即产生了“三分法”。 洞穴的比喻 苏格拉底提出讨论的“谈话”的方法,但没有说明这种方法能够生效的 原因,即缺少方法论的依据,柏拉图则为这种方法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持,以 灵魂的学说来支持这种方法。 苏格拉底认为“善就是知识”,而柏拉图则采用了德性三分法:智慧、勇 敢、欲望,以三种德行对应于三种不同的社会阶层,智慧、勇敢后来成为西 方社会中“四主德”的两个。 第五讲亚里士多德哲学 亚的体系包括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和艺术。理论体系包括第一哲学、数 学、物理学。实践体系包括政治与伦理学。艺术节,主要是语言艺术,包括 修辞学和诗学。柏拉图以数学几何的方法、文学的气质去构建自己的体系, 而亚则以逻辑学的方法、思辩的气质构建自己的体系。 一、物理学 “自然”万物运动的原因,结合了运动与本原的两个方面,以质料、形式、 缺乏为本原构造运动,“以一种已有的形式问一种应该有但尚未实现(缺乏) 的转化,涵盖了数量、形式、移动等运动方式,表达了“现实”与“潜能” 的关系,因此“现实”与“潜能”是物质运动的两大本质。而在运动因素与 原因上,亚又提出“四因说”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目的因 是亚在前人基础上的创新,即“缺乏”是实现潜在的趋势,强调了万物内在 本质上的特征,是与“必然性”联系在一起的。在讨论位移问题时,亚提出 了“位置”的概念(万物的界限),这样空间要领在亚那里就没有关系了,将 “空间”特征的“位置”概念溶入了万物本身是万物的一部分属性,这样“虚 空”的概念在亚那里就没有意义了。位移反映了万物之间位置的侵占性,而 且也就必然地走出圆周运动的概念,才可以填补万物原来的位置。同时又以 “自然位置”来解释万物位置上下、轻重特征,同时以圆周运动和直线运动 分别为完善的运动和完善的运动。 二、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本义是“物理学之后”。其含义包括两大方面:一是由讲课先后 顺序,二是按照深浅程度。亚提出了世界本原的“是者”概念,对这一概念 的理解可以由逻辑学与物理学两种途径来理解。亚反对辩证法,提倡是者的 逻辑学意义,特别是直接判断的作用。以一个实体和九种属性构成了十个范 畴,而“是者”的核心属性就是“实体”,指代的是万物本身,这是万物本身 最源初的状态,也可以说“实体”就是“个体”,是一种“实指概念”。是者 的表达方法:①S是P(属性)②S is S。 There is S.③S是df(定义) df是S。这不同于“S是P”,因为不可 以将P与S互换位置。P(属性)是依附于主词S,因此实体又是形式。 在物理学角度,以质料与形式的角度去理解运动的实体,运动的物体即 是实体,而实体亦有等级,质料成份越少,形式成份越多,实体层次越高; 反之,实体层次越低。低级实体的形式是上一级实体的质料,实体大致分为: ①运动的可朽的;②运动的不朽的(天界);③不运动的不朽的(第一推动者), 在终点是纯形式的实体,即第一推动,它是以精神的力量(思想的思想)推 动世界的运动,这也是神的概念(①纯形式;②思想的思想;③第一推动者), 这也是最高的统摄原则。 形而上学是对两条路线的延续,一条是物理学,一条是逻辑学。如对“是 者”的探讨,“是者”并非是一种纯粹的逻辑的概念,但以逻辑、语言的角度 对“是者”的理解是较易为人所接受的,“是”(being)代表了印欧语系的语 言逻辑,而赫拉克利特的逻辑反映了“becoming”式的辩证性思维,而巴门 尼德则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探讨的,但他并非自学地从逻辑角度探讨的。他作 了一个大前提:每个词都与一个具体的意义相对应的,或者说,词必是有意 义的。而柏拉图则总结赫、巴二人学说,以分有说,使万物包含了两个对立 的矛盾一对理念,调节了二人的冲突。而亚里士多德则建立了逻辑学的构架, 总结了“是”be的三种含义:①判断之联词;②指称主词自身;③定义的联 系与对应。由此出发,亚里士多德则总结实体的三大概念属性,特别是“是” 的第②种含义是体现了“存在”的概念;而第③种含义中则体现了“本质” 的概念。由此,西方哲学中的“存在”与“本质”的概念就出现了。而“是” (be)之有意义在于它与万物相对应。这样,亚之功绩在于开创了一个哲学 的新时代,指明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即“是者”(存在与本质),同时也限定 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哲学研究的方法――逻辑学,这样,在形而上学体系 中,直到黑格尔之前,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形式逻辑为主,而至黑格尔才把辩 证法引入形而上学的体系,在划分了知识体系的等级中,也造成了本质探究 中的等级,至高者为“神”,与之对应的最高知识即“神学”。 三、灵魂学说 该学说包括了两大分支:①作为自然哲学(物理学)的一大分支;②作 为认识论。 在物理学中,亚作了等级的分类:无机物→植物→动物→人。而无机物 与。。。。。。(少一页) 的德性”,也排斥“不德性的快乐” 当然亚更强调“德性”,认为快乐主要还是与外部条件的关系更密切一些, 而德性所代表的是以实践的理性去达到至善的幸福,这里涉及到了人的思想 与选择的层面,这样德性又与理性观联系在一起了。 而中道观,这里讲的另一种理性的标准,以“过”为主动的恶,以“不及” 为被动的恶,而只有中道才代表了“至善”的标准,也可以说是实践理性的 标准。 五、政治学 “人在本质上是政治的动物”。认为人追求至善必须是在一个团体当中实现, 故必须有政治。对政体的评价也应用了中道思想,把政治学视为伦理学的延 伸。 第六讲伦理化的哲学向伦理化的宗教之转变 一,伊壁鸠鲁派,快乐主义 人生的三大障碍:①命运;②对神的畏惧;③对死亡的恐惧。 对命运的理解:以原子论作规定性的解说,原子的偏移与碰撞。 对神的理解:把神作为原子的运动 对死亡的理解:未死亡时死未来,死若至时自己岂能知 二、斯多亚派, 强化了命运观,以“LOGOS”解释命定论。 强调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命运及一切义务。 不动心。 三、怀疑派 强调不动心而获得幸福,以怀疑的理性对待独断的理性,从思辩的角度谁了 感性、理性都不能理解和掌握真理。 四、新柏拉图主义 太一→(流溢)→理智→(流溢)→灵魂→(流溢)→肉体(灵魂的质料) 善←(上升)←理智←(上升)←自我←(上升)←肉体(恶) 五、总结 以理性构造了伦理学的体系和框架。但以上四派混淆了人的理论理性与 实践理性。但以上四派对于少数人而方是清淡之资,但对于多数人而言是虚 伪之说教。 六、基督教哲学:强调实践、实践哲学以及实践结果。在长期的碰撞冲突中, 基督教哲学取代了古希腊哲学。尽管从外部条件与内容差别上看,两种文化 之成败系于基频教之尚于伦理,恰可满足时人的道德追求和实践需要,基督 之“爱”的戒律,爱人爱神之真,这种爱超脱了血缘关系。爱是爱那些弱小 者,以最慈于弱者之法去理解人与人的伦理实践。 第七讲中世纪哲学 中世纪神学连结了古希腊哲学与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的两大时期,中世纪 神学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哲学的理论与方法,同时开创了文艺复兴时期哲学 1

王德峰《哲学导论》读书笔记一

王德峰《哲学导论》读书笔记一 长时间以来看了不少哲学的入门读物,导论概说的好几种,却没有真正的触动,或者是没有足够的耐心读下去。最近很偶然的看了几讲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哲学导论"的视频,透过模糊不清的影像却被深深地吸引,其人有一种思想者的态度,又颇具为人师者的激情,于是下载了音频装在mp3里来来回回地听,开启与共鸣随处可见,逼迫你要付诸于文字,妄想雕刻深度描摹线索。很自然的就找到了他这本2000年出的教材,三百来页并不算厚重,却没有因其为导论而于精微处敷衍了事,也没有因其为教材而板起面孔一本正经,不仅拥有哲学的质地,更点明了教者的理路。和丹皮尔的《科学史》同时阅读,很多遮蔽物渐渐去除了。 王德峰《哲学导论》读书笔记之一 一、哲学:人类文明精神的精华 1.哲学的定义问题 和许多的哲学导论、哲学史一样,王德峰教授也是一上来就不得不谈这个问题,可贵的是他充分地表明了定义本身的难度和可能性,一方面并不存在超越一切门派和时代的"一般哲学",另一方面哲学又确实存在独特的精神疆域。 哲学就是"爱智慧"似乎是这一难解问题的标准答案,但王教授并未止于此,而是很自然的探讨何为智慧,且从何处求的,这就引出了智慧和知识的分别;哲学和科学、艺术、宗教的分别,同时间接地划分了哲学的疆域。 从西方的角度来看,哲学和科学同为理性的产物,只是运用的方式不同。科学运用理性于具体的经验对象,而经验又来源于人性活动,哲学的区别在于直接将理性运用于人性活动或人类文明本身,也可称之为对认得文化创造力的反思。文化创造力的理性与非理性成份概言之可称为"精神",哲学就是对这种精神的反思,同时也是精神。哲学活动就是寻求精神之达到自觉。 相较于科学的"经验之思"(即人性质素),精神的自觉在于对人性质素的关照,并因其达成的途径和方式不同有三种基本形态:艺术--"感性直观的思";宗教--"超越表象的思";哲学--"纯粹的思"。所谓"纯粹的思"是对"经验之思"作彻底的思,以达成人的自我认识。这是东西方哲学源头共同的根本主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