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

文学院中文11D班陈昌留1140302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左丘明及《左传》的知识,了解相关背景。

2、了解和掌握重要的文言文知识,品味文本语言。

3、研讨课文,认识儒家一贯提倡的伦理道德在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中的尴尬地位,认识到它的虚伪性。

4、探讨和分析庄公的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探讨研究,分析人物性格。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讨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所褒所贬,对颖考叔的褒扬以及对郑伯、共叔段和姜氏的谴责。【教学重点】

1、重点文言字词的掌握和《左传》叙事艺术以及所蕴含的的儒家孝悌思想的分析。

2、郑庄公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

《左传》叙事艺术以及所蕴含的的儒家孝悌思想的分析。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设计】

准备与预习:

结合课文注释并查找工具书,解决下列字词问题:

共寤恶亟虢祭辟昵乘鄢颍遗繄阙泄施匮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群雄争霸(“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各诸侯国不仅对外要防范他国的进攻,而且对内还要维护政权的稳定,这就导致了统治者内部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矛盾冲突。今天我们要学的《郑伯克段于鄢》就是春秋初期发生在郑国隐公元年的一个历史事件。

二、背景资料介绍

1、《左传》:成书于战国初年,原名《左氏春秋》,到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具有明显的重德崇礼的儒家思想特征,但它的“崇霸”思想却与儒家的“尊王”大相径庭,所以被论定为“儒家别派”,其批判性以及民本思想,在君权神授的思想背景下尤为难得。《左传》叙事详细完整,故事性强,善于用极少的笔墨来刻画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个性化。

2、“春秋”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这种编年史周王朝和诸侯各国都有,虽然内容不同,一般都称为《春秋》。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隐公元年,终于哀公14年(前722-481),记事特别简单,类似新闻标题。孔子为了维护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名定分,巩固最高奴隶主政权,使“大一统”局面恢复安定。他的这种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笔法表现出来。

3、《郑伯克段于鄢》

(1)《左传》的首篇,也是《古文观止》的首篇。

当时道德(2)孔子是一个保守的人,他一生主张克已复礼,要恢复以前的“礼”,要恢复那“伦理”,

论表的感慨深恶痛绝。《左传》顺承此意,本文就写了一国君家庭内部的矛盾斗争,再现了当时统治阶级为争权夺利不顾伦理道德的情形。

三、放录音,读准字音。

1、重点字音

共(gōng)寤((wù)恶((wù)亟(qì)虢(guó)祭(zhài)辟(bì)昵(nì)乘(shèng)鄢(yān)颍(yǐng)遗(wèi)繄(yī)阙(jué)泄(yì)施(yì)匮(kuì)锡(xī)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勾出疑点。

四、老师解疑,疏通文意。

段一:1、初,当初,起初,这是回溯往事时的说法,在《左传》中较为常见。

2、郑武公娶于申,郑、申为国名。于申,状语后置。亟请于武公。“于武公”为后置状语

知识点:

什么叫状语后置?状语后置的类型?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分析:“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3、寤生,寤通啎,倒着,指难产。

4、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5、立,使动用法,使...立。

段二:

1、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

2、大,通太。

3、参,通三。

4、辟,通避。

5、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姜氏有何厌之”。

6、制定,岩邑也。蔓,难图也。判断句。

7、义,名作动,符合义。

段三:

1、既而,不久。

2、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省略句。

3、无生民心。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4、无庸,将自及。庸,通“用”。

5、暱,通“昵”,亲近。

段四:

1、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通“率”,率领。

段五:

1、段不弟,故不言弟。弟,通“悌”,孝顺兄长。

第二课时

任务:继续疏通上节课未完成的课文文意,归纳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分析庄公形象以及儒家伦理道德的虚伪性。

一、继续疏通文意

段六:

1、公赐之食。食,动词作名词,吃东西。

2、遗,赠送。

3、繄,句首发语词,无实意。

4、阙,通掘。

5、泄泄,形容快乐自得的样子。

段七:

1、施及庄公,施,延伸,扩展。

2、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匮,穷尽。锡,惠及。

二、知识点归纳

1、通假字

1)庄公寤生。寤,通“牾”,倒着。

2)佗邑唯命。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

3)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三”。

5)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避”。

6)姜氏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7)不义不暱,厚将崩。暱,通“昵”,亲近。

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通“率”,率领。

9)无庸,将自及。庸,通“用”。

10)段不弟,故不言弟。弟,通“悌”。

11)遂寘姜氏于城颖。寘,通“置”,安置,这里是“放逐”的意思。

12)若阙地及泉。阙,通“掘”,挖。

13)永锡尔类。锡,通“赐”。

2、词类活用

1)惊姜氏。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2)爱共叔段,欲立之。立,使动用法,使……立。

3)今京不度,非制也。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

4)多行不义必自毙。义,名词作动词,符合义。

5)无生民心。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6)有献于公。献,动词作名词,恭敬地送给。

7)公赐之食。食,动词作名词,吃东西。

8)隧而相见。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3、省略句、判断句

1)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

2)制,岩邑也。

4、状语后置句

1)郑武公娶于申。2)亟请于武公。3)有献于公。

5、宾语前置句

1)姜氏何厌之有?正常语序:姜氏有何厌之?姜氏有什么满足?

2)敢问何谓也?正常语序:敢问谓何也? 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

6、重要虚词

(1)于

1)郑武公娶于申介词,从。

2)亟请于武公。介词,向。

3)遂寘姜氏于城颖。介词,在。

4)段入于鄢。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2)焉

1)虢叔死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2)姜氏欲之,焉辟害。疑问代词,怎么。

3)君何患焉?句末语气词,呢。

(3)为

1)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介词,替,给。

2)不如早为之所。动词,安排。

3)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动词,作为。

7、固定结构

1、“犹……况……乎”,表递进关系,可译为“……更……”

2、“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还要……干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三、情节梳理

序幕庄公寤生,姜氏欲立共叔段,挑起了对君位的争夺战;

开端庄公继位,姜氏为共叔段请制,请京;

发展共叔段扩展势力,一直延伸到廪地;

高潮共叔段准备袭击郑都,姜氏为内应;

结局共叔段失败出奔共,庄公将姜氏安置于城颍;

尾声颖考叔献计,庄公母子隧中相见。

四、庄公形象分析(儒家伦理道德的虚伪性体现在其身上)

都说做哥哥的对弟弟有教导的责任,但课文中的庄公却故意纵容自己的弟弟致使共走向无法挽回的地步,那么,庄公对共的这种欲擒故纵在文中表现在哪些语句中,请同学们找出来。

1、“他邑唯命”(四字毒甚)

2、“焉辟害”(毒甚)

3、“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庄公之心愈毒矣)

4、“无庸,将自及”(毒甚)

5、“不义不暱,厚将崩”(更加惨毒矣)

6、“可矣”(狰狞显露)

7、克段于焉(共走向灭亡)

联系全文,分析庄公的形象:

8、当庄公赐食给颖考叔而颖考叔说要将肉食带回家给自己的母亲时,庄公说

“尔有母遗,衣我独无”,至最后隧道之中和好如初。那么,庄公到底是个怎样的形象呢?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A 阴险狡诈

B 老谋深算

C 心机深藏

D 心狠手毒

具体形象:

郑庄公阴险毒辣,杀段是他的夙愿。大臣祭仲、子封等人,都不知道他的阴谋,十分焦急地劝他赶快行动。可见他的确很阴险,而且隐藏内心活动十分成功。“姜氏欲之,焉辟害?”,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再到“无庸,将自及。”,“不义不日匿,厚将崩。”,最后到“可矣。”语义由浅到深,由轻到重。前面几句,是量变,最后的“可矣”是质变。庄公的老谋深算,从这里看得十分清楚。可以这样说:共叔段的野心,完全是庄公有意造成的,这样庄公才有可能找到借口灭段。《左传》中所说的“郑志”就是说的庄公的隐藏内心活动,不露声色。庄公对亲生母亲姜氏丝毫不讲情面,一直到将她放逐在外。最后的“既而悔之”以及“隧而相见”那种乐呵呵的戏剧性场面,到底是人性尚未彻底泯灭呢?还是以此表孝道来迷惑人民、笼络人心呢?或者是《左传》的作者有意不指明,让读者自己去独立思考呢?很难说得清楚。

宗法制度下的继承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强调正室正统,所以历史上每个朝代新君即位之日,也大都是许多竞争者被杀之时。郑庄公此人由于某些被动的原因,隐忍以久,既可说其心计高,也可说比别的国君高明一点。

儒家伦理道德在当时的虚伪性:作者用冷峻的"春秋笔法",表面看来不置褒贬,实际上却从字里行间十分成功地刻划出庄公的伪善和阴险,也曲折地反映出他的矛盾心理。刻划了姜氏的自私、刁钻、古怪的残缺、扭曲的性格,她对亲生的两个儿子,一个厌恶、一个却偏爱纵容得不得了,她不是一个好妻子,更不是一个好母亲。文中也十分成功地刻划了共叔段的狂妄、贪婪和愚蠢。然而,孔子以“仁”为核心,讲究追求“礼”。按儒家的正统伦理道德观念,要求六条,也就是六个字:义、行、慈、孝、爱、敬,即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是处理好君臣、母子、兄弟的伦理关系的准则。《郑伯克段于鄢》中的种种与儒家的正统观念恰恰相悖,这就淋漓尽致地表露出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伦理道德的虚伪性。

五、课堂小结

本文叙事详略得当,文笔洗练,篇幅不长,却将事件的始末因由交待得十分清楚。作者还择取了“庄公寤生”、“食舍肉”、“隧而相见”等生活细节,对表现人物性格、深化主题起了重要作用。本文刻画人物颇为成功,人物的语言成为塑造其形象的主要手段。本文的中心人物是郑庄公,作者通过他与姜氏、祭仲、公子吕、颍考叔等人的几次简短的对话,就把一个阴险狠毒、工于机谋的政治家的形象勾勒出来。其他人物如共叔段的贪婪愚蠢、姜氏的乖戾昏聩、祭仲的忠耿老成、公子吕的直率急躁、颍考叔的机敏聪慧等,都表现得鲜明生动。

【课外阅读】郑伯克段于鄢赏析

【课外阅读】郑伯克段于鄢·赏析 【题解】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历史著作。《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据传是春秋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春秋》所作之传。《左传》所记载的历史年代在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53?(鲁哀公27年)年之间。它比较详细系统地记述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左传》在文学和语言上的成就很大。作者既善于突出事物的本质,用简括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事物,也善于用极少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其外交辞令也很出色。《左传》对后来的史传文学和散文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选自《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2],生庄公及共叔段[3]。莊公寤生[4],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5],公弗許。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6]。公曰:制,巖邑也[7],虢叔死焉[8]。佗邑唯命[9]。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10]。 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国之害也[11]。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国之一[12];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13],君將不堪[14]。”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15]?”对曰:“姜氏何厌之有[16]?不如早为之所[17],无使滋蔓[18]!蔓,难图也[19];蔓草犹不可除[20],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22]。公子呂曰[23]:“国将不堪貳[24],君將若之何[25]?欲与大叔,臣请事之[26];若弗与,則请除之,无生民心[27]。”公曰:“无庸,将自及[28]。”大叔又收貳以为己邑,至于廩延[29]。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30]。”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31]。”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32],將袭郑,夫人将启之[33]。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4]。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35],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潁[36],而誓之曰[37]:“不及黃泉,无相見也!”既而悔之[38]。潁考叔为潁穀封人[39],闻之,有献于公[40]。公赐之食。食舍肉[41]。公問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遺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42]!”潁考叔曰:“敢問何谓也[43]?”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44],隧而相見[45],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46]!”遂为母子如初。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 译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

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从前,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从此就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将要不能控制。”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

思想内涵-郑伯克段于鄢

析《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原书名《左氏春秋》,汉朝时称《春秋左氏传》,是我国先秦史传中一部重要的著作。相传作者是春秋末期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据后人考证,该书应该是战国初期之人根据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左传》是按照《春秋》编年而成的,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悼公四年,比《春秋》多出十七年,叙事更是止于鲁悼公十四年,全书共十三卷,比较系统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外交等社会情况,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当时社会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 《左传》较为全面地描绘了春秋时期的社会面貌,它所提倡的道德,所维护的秩序,以及所歌颂的或批判的人物、事件,都是以统治阶级的利益为标准的,并为之服务的。因此,书中所反映的伦理道德观念、占卜等思想,都反映着作者的的思想和所处时代的局限。 《左传》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在记述事件、刻画人物和运用语言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成就。作者善于运用简洁的语言,把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条理

清晰、生动紧凑的地叙述出来。尤其在描写战争场面时,能紧紧围绕主要人物对战争所持的态度、行动,通过有关具体的事件的叙述,写出其性质、起因以及战前准备、战斗情况、战争结果。描写具体生动,耐人寻味,具有深刻的意义。 作者以极少的笔墨,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内心活动和某些细节的描写,展示了不同人物的鲜明性格。尤其是作者笔下的外交人物更为突出,这些人或慷慨陈辞于大国之前;或委婉机智,从容游说于各国之间,论理叙事,每每让对方无言以对,进退有节,出色地完成外交使命。 《左传》以它特有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对后代史传文学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司马迁和其他一些散文家,都不同程度地从《左传》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郑伯克段于鄢》取自鲁隐公元年,该文记述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的历史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主贵族家庭内部争权夺势的激烈斗争。 庄公寤生惊吓到了姜氏,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并非是庄公和姜氏母子矛盾的根本原因,真实的情况却是庄公与其弟兄弟之间的争权夺利,以至相互残杀。当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和翻译word版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和翻译 原文:标题:郑伯克段于鄢作者或出处:《左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 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 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 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 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 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 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译文或注释: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 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到庄公即位的时候, 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 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 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那就会是国家的祸害。先王 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 分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这不是先王的 制度,这样下去您将会控制不住的。”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 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课外阅读】读《郑伯克段于鄢》有感

【课外阅读】读《郑伯克段于鄢》有感 近日读《左传》,其中一篇《郑伯克段于鄢》令我颇有感慨。 春秋时期,郑武公娶姜氏为妻,生有二子,长子就是后来的庄公,次子名段,因其年小,被称为叔段。姜氏因生庄公时难产,给她带来了痛苦,所以讨厌庄公,偏爱叔段。于是,她违反当时立太子的常规,多次向郑武公请求,想立叔段为太子。郑武公没有同意。等到郑庄公即位,姜氏又为叔段讨要超出规定的封地,而叔段也依仗母亲撑腰,多次违反规定私自扩张地盘。叔段第一次扩张土地,郑国大夫就以先王制度来说服郑庄公,让他及早制止叔段的违法行为,但庄公却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只到叔段起兵反叛,庄公才命令部队在鄢这个地方打败了他。叔段走投无路,逃往他乡。庄公随即又囚禁了姜氏。 这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一场母子、兄弟相残的悲剧。分析这场悲剧产生的原因,母子三人均难脱其咎。首先,姜氏不该以王后的特殊身份,凭个人喜好,干预郑武公依照先王制度选人用人,更不该因为个人偏爱,就支持叔段置法度于不顾,肆意扩张土地。其次,庄公作为一国之君,对其臣民又是弟弟的叔段有管束教育的责任,他不该对叔段的违法行为保持沉默,为其创造“多行不义”的宽松环境,纵其欲,养其恶,直至“自毙”。第三,叔段也不该为满足无限鼓胀的私欲,胆大妄为,以身试法。如果这母子三人中能有一人有大局意识、法制观念,这场骨肉相残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场悲剧已经过去近3000年了,但对今天各级领导干部仍有警示教育意义。各级领导干部一不能学姜氏,凭借自身特殊地位,到处打招呼写条子,为自己的亲戚朋友讨官职谋位子,更不能充当自己亲戚朋友违法乱纪的保护伞。二不能学庄公,对自己的部下或亲属违规违纪不闻不问,甚至包庇纵容。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领导干部包庇部下或亲属,主观上也许不是像庄公那样“用心险恶”,而是碍于情面,出于关怀,但其结果往往是一样的,最终都会害了部下或亲属。三不能学叔段,无视国法,贪婪无度,最终葬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释义

郑伯克段于鄢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须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白:“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郑伯克段于鄢》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①。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②,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③,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④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注】①请制:请求分封到制邑去。②雉:古代城墙长宽高各一丈为一堵,三堵为一雉。③暱(nì):亲昵。 ④繄(yī):句首语气助词,不译。 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亟.请于武公亟:屡次 B.多行不义,必自毙.毙:倒下 C.缮甲兵,具.卒乘具:器具

〈郑伯克段于鄢〉翻译

〈鄭伯克段于鄢〉翻譯 最開始,鄭武公在申國娶了一位太太,叫做武姜,生下莊公和共叔段兩個兒子。莊公出生時逆生,驚嚇到姜氏,所以取名叫做寤生,於是就厭惡他。疼愛共叔段,想要立他當國君,並屢次向武公請求,武公都不答應。 等到莊公繼位,姜氏替共叔段請求封在制這個地方。莊公說:「制,是個險要的城市,虢叔就死在這兒。其它的城市我一定唯命是從。」請求京,莊公讓共叔段住在京,叫他「京城大叔」。祭仲說:「一個城市的城牆超過三百丈長,是國家的禍害。先王的制度:大的城市,不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城市,不超過五分之一;小的城市,不超過九分之一。現在京這個城市,不合法度,不是先王的制度,國君您將會控制不住。」莊公說:「姜氏要京,我要如何避免禍害?」恭敬回答說:「姜氏有什麼時候會滿足,不如及早處置,不要讓他增益蔓延,蔓延開來就不好對付了;蔓延的雜草,尚且還很難剷除,更何況是國君您被寵壞的弟弟呢?」莊公說:「多做不仁義的事,一定會自取滅亡,你就等著看吧!」不久,大叔命令西邊的城市和北邊的城市,敷衍莊公效忠自己。公子呂說:「一個國家受不了這樣的兩邊討好不忠心,國君您打算要怎麼辦?想把國家給大叔,臣子我請求去侍奉他,如果不給他,就請剷除他,不要讓人民產生貳心。」莊公說:「不用,他將會自己送上門來。」大叔又兼併西邊城市北邊城市做為自己的城市,直到廩延這個地方。子封說:「可以了,土地廣大,將會得到許多人民。」莊公說:「不義的人,人民不會親近他,土地廣大只會導致滅亡。」大叔已經完治城郭,囤聚糧食,整修戰甲武器,準備好步兵戰車,將要偷襲鄭莊公,而且夫人將會打開城門做內應。莊公聽說他們叛變的日期,說:「可以了。」命令子封率領戰車兩百輛討伐京城。京城人民背叛大叔段,大叔段逃到鄢,莊公攻打鄢。五月二十三日,大叔逃亡到共國。 春秋經說:「鄭伯克段于鄢。」段不像弟弟,所以不說是弟弟。像兩國國君交戰,所以說是克。指出鄭伯,是諷刺他沒有盡到管教自己弟弟的責任,而且說

郑伯克段于鄢 原文及译文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译文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译文 选自《左传·隐公元年》 原文译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那就会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违反了制度,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属于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使土地有两属的情况,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人民产生两属的心理。”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子封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郑伯克段于鄢_知识点 学案 含答案 整理好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高二()班姓名 (一)指出下文的通假字 1.庄公寤生。寤,通“”,。 2.佗邑唯命。佗,通“”,指示代词,。 3.谓之京城大叔。大,通“”。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 5.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 6.姜氏何厌之有?厌,通“”,。 7.不义不暱,厚将崩。暱,通“”,。 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通“”,。 9.无庸,将自及。庸,通“”。 10.段不弟.,故不言弟。弟,通“”。 11.遂寘姜氏于城颖。寘,通“”,,这里是“”的意思。 12.若阙地及泉。阙,通“”,。 13.永锡尔类。锡,通“”。 (二)词类活用 1.惊姜氏。惊,用法,。 2.爱共叔段,欲立之。立,用法,。 3.今京不度,非制也。度,名词作词,。 4.多行不义必自毙。义,名词作词,。 5.无生民心。生,用法,。 6.有献于公。献,动词作词,。 7.公赐之食。食,动词作词,。 8.隧而相见。隧,名词作词,。 (三)指出下列句子是哪种特殊句式(宾语后置句、省略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 1.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句 2.制,岩邑也。句 3.郑武公娶于申。句 4.亟请于武公。句 5.有献于公。句 6.姜氏何厌之有?句意为:? 7.敢问何谓也?句意思是:?(四)成语 1.多行不义必自毙谓。源出《左传?隐公元年》。

(五)重点翻译句 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译为: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译为: 3.不义不暱,厚将崩。译为: 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译为: 5.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译为: 6.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译为: 7.段不弟,故不言弟。译为: (六)多义词 1.于 (1)郑武公娶于申介词,。 (2)亟请于武公。介词,。 (3)遂寘姜氏于城颖。介词,。 (4)段入于鄢。介词,(作用)。 2.焉 (1)虢叔死焉。兼词,于之,。 (2)姜氏欲之,焉辟害。疑问代词,。(3)君何患焉?句末语气词,。 3.克 (1)郑伯克段于鄢。动词,。 (2)克勤克俭。动词,。 4.为 (1)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介词,。(2)不如早为之所。动词,。 (3)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动词,。 (七)古今异义词 1.都城过百雉。 古义:,两个词。今义:京城,京都。 2.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古义:。今义:认为。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注释翻译知识点归纳及练习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须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颖,而誓之白:“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分析《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形象

分析《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人物形象《郑伯克段于鄢》的时代背景是春秋战国,这是个战火纷飞、礼乐制度逐步瓦解的时代。文中讲述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本文刻画了鲜明的人物特征,故事情节紧凑,跌宕起伏。细致地描绘了君臣、亲子、兄弟之间的复杂关系。 无可非议的是,《郑伯克段于鄢》是以褒扬郑庄公为主,武姜氏,共叔段的所为更突出郑庄公的韬光养晦,雄才大略,足智多谋。 分析人物要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根据客观事实。那么,我就来公正、客观的的分析郑庄公的性格特征。 我认为,文中的郑庄公扮演着双重的社会角色:一方面,作为国君,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具有政治家的谋略和素质,有远见、沉着冷静、思维缜密;另一方面,作为儿子和兄长,对母亲意见的尊重以及对弟弟的一再忍让,说明他对母亲姜氏和弟弟共叔段是有感情的,体现了他人性化的一面,他重义、重情。 对其同胞兄弟共叔段:面对胞弟的弑兄夺位,在兵临城下的情况下,我相信庄公是可以彻底除去这个后患的,完全是可以做到的。但共叔段最后逃到了共国,性命得以保留。 对其母亲武姜氏:以"不到黄泉,永不相见”流放其母,到最后“遂为母子如初”。古代人是很看重“孝”的,庄公此举不仅赢得了美名,更赢得了民心。 所以可以说,郑庄公有情有义。 从姜氏的“...为之请制。”到“请京,使居之。”,郑庄公采取的

是欲擒故纵的态度。并非郑庄公软弱可欺,而是老谋深算的表现,武姜请名于军事险要地区邑地,庄公立即回绝,而答应给京。可以看出庄公一来减少了段的威胁,二来表现了对共叔段的照顾,三来不会完全弃母亲的要求于不义。 再来看看共叔段的一系列作为,“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到“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再到“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面对共叔段的变本加厉,郑庄公并没有急于发难;面对大臣“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以及“若弗与,则请除之。”,郑庄公淡定自如,表面仅以“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回应。其实,郑庄公早已洞察于未然。 说明郑庄公很有远见,有一定的政治思想,是一个可成大事之人。 读完了《郑伯克段于鄢》,是可以有很多东西值得加以借鉴的。 我想,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注重自己精神上的富足,才能过得快乐,过得有意义。千万不可以为了一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外之物而忘却了本应最为珍惜的东西。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译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

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从前,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从此就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将要不能控制。?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译文解析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译文解析 郑伯克段于鄢① 左丘明 初②,郑武公娶于申③,日武姜④。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于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人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注解:①节选于《左传》②初:当初,从前。故事开头时用语。 ③郑武公:春秋时诸侯国郑国(在今河南新郑)国君,姓姬,名掘突,武为谥号。申:诸侯国名,在今河南南阳,姜姓。④武姜:武谥郑武公谥号,姜谥娘家姓。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B.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C.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D.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郑伯克段于鄢》读书有感

《郑伯克段于鄢》读书有感 领略了各位老师的发言,收获颇大,非常佩服大家,前段时间在家翻阅了这本书《古文观止》,对其中的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感触颇深,也联系到自己刚刚成为二胎妈妈和老师的双重身份,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郑伯克段于鄢》这个故事脉络很清晰,加上《左氏春秋传》这种高度凝练的语言,寥寥数笔,起因经过结果就交代的很清楚,而且高潮部分剑拔弩张,情节曲折生动,环环相扣,读起来还是很过瘾的。文章人物刻画的鲜活生动,性格突出,让我们看到了在当时春秋争霸这个大的历史背景对当时人物的选择、命运的影响。 郑武公的妻子姜氏生了两个孩子,他们分别是庄公和共叔段。在生庄公的时候,“寤生”指的是孩子脚先出来了,就是难产,其实放到现在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先进的医疗技术,前期的产检可以发现问题,剖腹产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做出明智的选择。但是在古代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姜氏就很不喜欢这位老大郑庄公,姜氏把全部的爱都给了他的次子共叔段,给共叔段争取一切作为一个妈妈可以给的东西,甚至还参与到了国家政事,多次请求郑武公立共叔段为世子,父亲的出发点和母亲还是不太一样,考虑更多的应该还是国家利益长久发展,郑武公最终立庄公为世子。庄公继位之后,姜氏还不死心,仍然为他心爱的共叔段索要钱财封地,后来郑庄公多次衡量,把不很重要的一块儿地京邑赏赐给了共叔段,但是相对于共叔段的级别,赏赐给他京邑任然是逾制不不合规矩的,庄公的臣子看不下去了,认为如此的宠爱共叔段肯定会给国家带来危害的,庄公当时就说了一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 后来共叔段更加过分,夺权,甚至准备粮草,积蓄兵器,扩充兵马准备袭击郑国,他之所以敢这样做,底气于有一个不分是非的妈姜氏。姜氏在知道共叔段袭击郑国的消息之后,非但没有劝阻,反而为他打开了城门、做了内应。溺爱幼子的姜氏,让爱蒙蔽了双眼,她高估了共叔段的能力,也没有有意识到失道者寡助这句话对于执政者的重要性。共叔段长期在他的封地内“不义不昵,厚将崩”这也是郑庄公评价他弟弟的原话,意思是不施行正义,就得不到拥护,势力越雄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古文观止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作品介绍】 “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开篇的第一则故事,除了说明多行不义必自毙之外还讲说了兄弟的悌,以及后面颍考叔劝君,庄公掘地见母表现出的孝及君臣之义,是孝悌故事中的经典。古文观止收录了《左传》版本并加附表题为“多行不义必自毙”,标题取自于文中庄公之语也。后《史记》在郑亦记录了《春秋》中的这个事件。 【故事概要】 鲁隐公元年即鲁国隐公的第一年。其中唯一一件战争的事情就是这个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就是郑庄公,而这个段就是他的弟弟共叔段。庄公姑息养奸,纵容其弟,其弟骄纵欲夺王位,后庄公使机打败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并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有重归于好。 【原文】 《郑伯克段于鄢》 出处:《左传》 初①,郑武公娶于申②,日武姜③。生庄公及共叔段④。庄公寤生⑤,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⑥。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⑦,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⑧。公曰:“制,岩邑也⑨,虢叔死焉⑩,伦邑唯命⑾。”请京⑿,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⒀:“都,城过百雉⒁,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⒂;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⒃。”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⒄?”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⒅?不如早为之所⒆,无使滋蔓。蔓,难图也⒇”。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公于吕曰(2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24)。?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25),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 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夫人将启之(30)。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京叛大叔段。段人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34),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5)。”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36),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37)。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38)。请以遗之(39)。”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40)!”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41),遂而相见(42),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43):“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44)!”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45)!”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46):“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47)。《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48)。’其是之谓乎?” 【注释】 (1)初:当初,从前。故事开头时用语。(2)郑武公:春秋时诸侯国郑国(在今河南新郑)国君,姓姬,名掘突,武为谥号。申:诸侯国名,在今河南南阳,姜姓。(3)武姜:武谥郑武公谥号,姜谥娘家姓。(4)庄公:即郑庄公。共(gōng)叔段:共是国名,叔为兄弟排行居后,段是名。(5)窹(wù)生:逆生,倒生,即难产。 (6)恶(wù):不喜欢。(7)亟(qì):多次屡次。(8)制:郑国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县虎牢关。(9)岩邑:险要地城邑。(10)虢(guó)叔:东虢国国君。(11)佗:同“他”。唯命:“唯命是从”地省略。(12)京:郑国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南。(13)祭

(完整版)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 (一)有关背景材料 本文选自《左传》。我们先简要地介绍一下《左传》这部书。 《左传》又称《春秋左传》或《春秋左氏传》,顾名思义,这部书是一位姓左的人为《春秋》所作的传。因此,我们首先谈一谈《春秋》。《春秋》本是东周时期各国史书的统称,当时各诸侯国都设有专门的史官记载本国发生的大小事件,他们编写的历史书都叫“春秋”。不过除了鲁国的“春秋”以外,其它各国的“春秋”都没有保存下来。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春秋》据说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编写的“春秋”重新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它记载的历史始于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 年,截止到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81年,共计242 年。人们就把这段历史称为春秋时期。《春秋》记载历史过于简略,而且也不完备,242 年的历史只有18000 多字,连这段历史的轮廓都没有很好地描画出来。于是又出现了对《春秋》作补充说明的三部书,这就是《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所谓“传”,是儒家用来解释经典的文字。《春秋》是儒家一部重要的经典,因此就把《春秋》称作“春秋经”,而用来补充说明“春秋经”的三部书则分别称作《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这三传实际上是《春秋经》的三种讲解本、传授本。“左”相传是指左丘明,“公羊”是指公羊高,“谷梁”是指谷梁赤,这是三位解说传授《春秋经》的人。本来,经与传是分开的,不编在一起,古人叫做“别本单行”。到了西晋,杜预着《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把《春秋经》和《左传》按年编插在一起,从此《左传》与《春秋》就合在一起了。在《春秋》三传中,《公羊传》和《谷梁传》主要是阐明《春秋经》的微言大义,所以历史史实的补充就很少,作为历史著作的价值远远不如《左传》。《左传》保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全书18 万字,远比《春秋》的内容丰富,加上文笔简练流畅,为我们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面貌,因此自魏晋以来《左传》就压倒了《公羊》和《谷梁》二传。 关于《左传》的作者,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左传》是春秋晚期鲁国史官左丘明创作的,不过最后成书大致是在战国的中期,这中间经过了他人的增补。 关于《左传》的特点和价值,我们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1、《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它实际记事止于鲁悼公14 年(公元前453 年),比《春秋经》多了28 年。所谓编年体史书,是以国君在位的年份为线索记载历史。因为现存《春秋》是鲁国的史书,所以记载历史就以鲁国国君在位的顺序为线索,

郑伯克段于鄢—全文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全文翻译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所以给他取名叫“寤生”,因而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请求把制这个地方封给共叔段。庄公说:“制是个很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其他地方就听从您的吩咐。”武姜便请求封给京城,庄公答应了,让共叔段住在那里,人们就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都市的城墙超过了一百雉,那就会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大城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过五分一,小的不能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的城墙不合规定,这不是先王的制度,这样下去您将会控制不住的。”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又怎能躲开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做好安排,不要使京的势力滋长蔓延,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蔓延开来的野草尚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自取灭亡,你暂且等着瞧吧。” 不久,太叔命令郑国西、北边区的城邑从属于庄公也从属于自己。公子吕说:“国家受不了土地两属的情况,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就允许我去服事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会自己害自己的。” 太叔又把原是两属的边邑收归为自己所有,一直扩展到廪延。子封说:“可以行动了!他势力雄厚了,将会得到更多人的归附。”庄公说:“他既然不合礼义,人们就不会亲近他,势力虽然扩大了,他反而会垮台的。” 太叔积极修治城墙,聚集百姓粮草,修整盔甲、武器,组织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的都城。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得知太叔偷袭的日期,便说:“可以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战车二百乘去讨伐京城。京城的人也背叛太叔,太叔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辛丑那一天,太叔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为什么这样写呢?因为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弟”。兄弟俩就如同两个敌国的国君一样互相征伐,所以叫做“克”;直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说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说“出奔”,是难以说明其中的缘故。 庄公于是把姜氏安置在颍城,并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见面。”不久就后悔不该这样做。颍考叔是 在颍谷主管疆界的官,听到这件事,就去给庄公进献物品。庄公赐宴,他吃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原因,他说:“我有母亲,我孝敬她的事物都吃过了,就是没有吃过国君的事物。请您让我把肉带回去孝敬母亲。”庄公说:“你有母亲可献食物,我却没有啊!”颍考叔说:“敢问这是如何说?”庄公说明了缘由,并且告诉了他自己很后悔。颍考叔回答说:“您何必为这件事情忧虑呢?如果挖地见到了泉水,再打一条地道在里面相见,还有哪个说不对呢?”庄公听从了他的意见。庄公进入地道时赋诗说:“大隧里面,母子相见,多么快乐啊。”姜氏走出地道时赋诗说:“大隧外面,母子相见,多么舒畅啊。”于是母子和好如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