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候变化对云南主要行业的影响_程建刚

气候变化对云南主要行业的影响_程建刚

气候变化对云南主要行业的影响_程建刚
气候变化对云南主要行业的影响_程建刚

【主持人语】 持续大面积的西南地区干旱引起了上至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下至普通百姓的极大关注,并给予了抗旱救灾工作的大力支持和援助。我国西南这次干旱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发生的气象干旱(自去年秋季以来降水少)、水分干旱(地表水补充及储水不足)和农业干旱(因缺水影响作物生长期生态需水量供应)的综合性干旱事件。对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已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社会经济性的干旱。据3月初统计,云南已造成705万人饮水困难,513万头大牲畜临时性缺水,使夏粮作物严重减产甚至绝收,经济作物大幅减产,仅食糖生产可能减产40万吨,经济损失将达20亿元。这一极端异常气候现象尽管仅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种现象,但也足以使人们认识和体会到全球变化的区城影响性,强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意识并落实到具体应对行动上。

全球气候变化对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具有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我们要面对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面对由于减缓行动产生的间接影响。气候变化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仅是气候变暖将可能对我们的生存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可能使未来经济遭受严重的不利后果,还有可能由于过早地承担约束性温室气体减排义务而制约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区域人地关系矛盾加剧。为了进一步应对气候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对气候变化,认识气候变化趋势,未雨绸缪,加强以减灾和减少气候风险及适应能力为主的能力建设,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低碳经济,切实做好社会经济转型,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不仅是科学问题,也是国家战略的需求。

这期“人地关系研究”刊发的是云南省气象局及云南省气候中心的《气候变化对云南重点行业影响》长篇论文就是这一方面的一篇力作,可为减轻气候变化对于云南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提供依据,也可为进行类似研究提供参考,也希望能引起政府有关部门高度关注和重视。

本期学科主持人简介:明庆忠(1963—),男,湖北黄冈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高原地理过程与环境变化”云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云南省高校教学科研带头人,“低纬高原环境变化”云南省省级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

气候变化对云南主要行业的影响3

程建刚1, 王学锋2, 龙 红2, 金 燕2, 孙 丹2

(1.云南省气象局,云南昆明650034;2.云南省气候中心,云南昆明650034)

[摘 要] 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在深入解读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和弄清全球变化背景下云南气候变化规律和特征基础上,客观分析研究气候变化对云南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能源及旅游业等重点行业的影响,并结合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结论,给出云南区域内敏感行业和区域对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影响的初步评估和综合评价,必将为减轻气候变化对云南社会经济发展负面影响提供依据。

[关键词] 气候变化;云南农业;重点行业;影响

[中图分类号]P.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10(2010)03-0001-20

引 言

根据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AR4),自1750年以来人类活动以+1.6W/m2(+0.6~+ 2.4W/m2)的净效应驱动气候变暖。其中全球大气中CO2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的约280pp m增加到2005年的379pp m,增长了35%。过去10年CO2浓度增长率为1.9pp m/a,而有连续直接测量记录以来的增长率为1.4pp m/a。全球大气

 

2010年5月

第42卷第3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May,2010

Vol.42No.3

 3[收稿日期]2010-02-15

[作者简介]程建刚(1960—),男,云南昆明人,云南省气象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气候与气候变化。

平均温度和海洋温度均在增加,大范围积雪和冰融化,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除了气温发生变化,气候其他方面也发生了变化。包括北冰洋温度和冰的变化,降水、海洋盐度、风模式和极端气候方面大范围的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每一个区域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云南区域气温、降水、其他气象要素变化及极端气候事件也对全球变暖产生了响应。从有气象记录的1961年来,云南年平均气温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年升温率为0.015℃/年,平均每10年增0.15℃,49年中云南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74℃。在季节分布上,各季节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季的上升趋势最明显,其次是秋季,最小的是春季。云南年降水量变化仅呈现出弱的减少趋势,而年际振荡较大,近49年来年降水量减少了39mm ,减少速率为8mm/10a 。从各个季节来看,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明显不一致。春季和冬季降水量的变化有弱的增加趋势,夏季和秋季却有弱的减少趋势。也就是说干季呈弱增加趋势,而湿季呈弱减少趋势。除气温和降水之外,云南的其他气象要素也发生了趋势性的变化,如云南雷暴日数、平均降雪日数、霜日数、雾日数、太阳辐射及平均风速等自1961年以来呈减少趋势。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等都有可能增加,如云南呈现出雨日明显减少的趋势,即降水的集中度明显加剧。云南的极端温度事件也呈增强增多的趋势,极端高温(热)事件呈上升趋势,且强度增强,而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低温事件也明显增强。预估云南区域未来100年的年平均气温将呈上升趋势,年平均降水将呈减少趋势。

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环境的影响正在出现,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短缺、干旱化加剧、生态系统退化、极端气候事件增加、水土流失扩大、自然灾害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等方面,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本文综合分析了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气候变化对云南重点行业的影响,结合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分析今后可能产生的影响,给出综合评价,为减轻气候变化对于云南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提供依据。

一、气候变化对云南农业的影响

由于主要依靠露天生产,相对其他行业而言,农业是受天气气候影响最明显的行业,不论人类

科学技术如何发展进步,农业生产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均不可避免。农业直接关系着人类生存,农业产量的稳定和可持续性是农业发展的关键,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也相应地增长。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土地退化,病虫害加剧,农业生产自然风险进一步增大,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

(一)敏感性和脆弱性分析1.云南农业概况

云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境内孕育了从热带、亚热带、温带到寒带的作物种类,品种繁多,是一个农业资源十分丰富的省份。其中粮食作物包括稻类、玉米、麦类、豆类、薯类等。作为一个以产粮为主的农业大省,自1990年代以来,云南省粮食播种面积在总耕地面积中的比例一直维持在70%左右。经济作物则主要包括烤烟、橡胶、茶叶、甘蔗、花卉、水果、油料、咖啡、香料、蔬菜等,农业环境条件地域差异和垂直差异较大而形成了农业生产种类多、门类全的特点。

云南全省国土面积为39.4万km 2,以山地地貌为主,坝少山多。耕地总面积607.24万公顷,坡度25°以上的坡耕地占19%,农田不集中,山区耕地分布广、规模小。旱地多、水田少,土层薄,红壤,有机质含量低,高稳产农田建设难度较大。由于地形特点和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制约,在云南农业生产中,传统生产技术仍占主导,设施农业还未取得突破性进步,农业生产的缓慢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土地和劳动投入的增加。

2.敏感性分析

农业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是指农业受到与气候有关的刺激因素影响的程度,包括有利和不利影响。所谓刺激因素是指所有的气候变化因素,包括平均气候状况、气候变率和极端事件的频率

与强度[1]

农业生产与气候的关系非常密切,任何程度的气候变化都会给农业生产及其相关过程带来潜在的或显著的影响,同时由于农业生产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在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中,气候变化对农业及其相关过程的影响研究占了很重要的部分。

由于露天生产的特性,造成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例如气温升高引起了气候类型发生变化,进而对传统的种植制度产生影响;日照变

?

2?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42卷 

 

化造成植物光合作用的波动,对作物品质产生影响;旱涝的加剧可能引发灾害和土地退化,对农业产量和粮食安全造成威胁,等等。有研究表明,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制约[2]。云南是以农业为主的省份,人均耕地资源占有少,农业经济不发达,抗御不利气候条件的能力差,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气候变化是非常敏感的。

3.脆弱性分析

农业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是指农业系统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包括气候变率和极端气候事件)的不利影响,且无法应对不利影响的程度,是农业系统经受的气候变异特征、程度、速率以及系统自身敏感性和适应能力的反应[1]。

云南农业对气候条件有很大依赖性,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适应能力有限,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较高,相关研究将云南划为中国的水稻、玉米和小麦的脆弱区[3-5]。

云南农业对于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环境因素。云南境内海拔高差悬殊,地形复杂,农业系统本身即具有自然脆弱性。气候变化有可能加剧水土流失、石漠化加重,土壤变得瘠薄,且自我修复能力较弱,自然恢复时间较长。

2)气候因素。云南低纬和季风气候明显,虽然热量资源丰富,但雨热同季,大部地区夏季作物生产旺季温度强度不高,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特别是夏季低温对农业产量和品质都会带来威胁。云南干湿季分明,雨季水量有余,旱季水源不足,每年雨季的起始对农业生产都具有关键的作用。

3)自然灾害影响。云南是我国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并具有多灾并发、交替叠加的特点。对农业而言,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繁,灾害趋于加重,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制约。

4)经济因素。云南属中国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经济综合实力和人口综合素质较低,农业基础设施欠缺,水利化程度低,生产方式落后,靠天吃饭短时期仍难以根本改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有限。

(二)影响事实及可能影响

1.对种植制度的影响

气候变暖影响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导致了云南气候带发生变化。从1970年代开始,云南的气候带界限明显北移,并有热带亚热带面积扩大的趋势。随着气温的持续升高,这种趋势在1990年代以后更加明显,气候带的分布在气候变暖形势下呈现出整体向高海拔扩张和向高纬度北移的趋势[6]。

气候带的变化对云南农业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农业种植制度方面。气候变暖使高海拔、高纬度地区热量资源改善,促进了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当前的种植制度发生改变,一熟制地区的面积减少,两熟制地区将北移,而三熟制比例提高。这为云南多熟种植制度的增加和冬季农业开发带来了机遇,目前全省冬季农业开发区域和范围扩大,逐步形成南部热区、滇中地区、滇东北和西北地区4个冬季农业开发的优势产业带。

但应注意到升温最显著的季节是冬季,在夏季增温幅度明显偏小,对夏季喜温作物的生长发育条件并没有多少改善。而在温度升高的同时,土壤水分的蒸散量也将加大,一些作物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会减少,热量资源增加的有利因素可能会由于水资源的匮乏而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这种情况对于冬季农业的效应更加明显。

气候变暖后,云南主要作物品种的布局也将发生变化。一方面某些地区目前推广的农作物品种可能不适合变化后的气候条件,需要适时培育新品种。另一方面农业种植制度的改变也对传统的农业措施提出了挑战,许多不适应新形势的耕作制度将会带来农业成本的提高和农业风险的增大。

2.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作物的光合同化作用不仅受益于CO2浓度的增加,还受制于温度和降水的变化。温度升高、有效水分减少能抑制CO2的吸收,进而减弱光合同化过程的强度;还可能由于温度升高而使作物受到高温胁迫的影响,甚至中断或终止正常的生长发育进程。此外,温度升高还能加速土壤中肥料的分解和流失;较高的蒸散(发)率还可能抵消因CO2浓度增加而提高的水分利用效率以及原本就增加不多的降水量,从而使作物生长的水分胁迫加重。而作物的呼吸消耗也将随温度升高而呈指数性递增,使光合同化产物被植株自身的维持呼吸大量耗损。较高的温度还会加快作物的生育进程,缩短生育期,使之来不及累积光合同化产物、充盈籽粒而提前“成熟”,导致籽粒不饱满或瘪粒而减产[7]。

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和季节的作物生长影响是不同的。云南气候变暖发生在除金沙江流域以

?

3

?

 第3期程建刚,等: 气候变化对云南主要行业的影响

 

外的大部地区,四季均呈变暖趋势,对热带亚热带地区作物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冬春季气候偏暖突出,小春作物生长季内气温长时段偏高,作物热量条件较好,导致作物原有品种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成熟期提前。这也使得小麦、蚕豆等作物生长发育的低温敏感期提前。云南各地小春作物低温敏感期一般出现在2月中旬至3月下旬,小春作物的低温敏感期同时也是产量形成关键期。若冬季气温偏高,作物低温敏感期向隆冬时节靠近,因这一时段云南气候不稳定,其作物遭遇冷害的概率加大。同时,由于前期气温偏高,作物前期适应低温时段过短,其抗寒能力下降。此时若出现较大降温天气过程,即使最低气温不很低,也容易引起越冬作物低温冷害,造成作物产量质量下降[8]。

在原先温度较低的高纬高海拔地区,气候变暖将有利于生长季的延长,低温冷害威胁可能减少,从而使作物的生长环境获得较明显的改善。但气温偏高对云南省喜凉作物影响较大,它们的栽培主要受温度的限制,喜凉作物一般均有一个自然休眠期,进入休眠期后需要经历一定的低温量才能解除休眠,恢复生长。冬季气温偏高,也意味着冬季低温强度较弱,日平均气温低于某一界限温度的时段较常年显著缩短。这会使中高海拔地区(主要为滇中以北)部分温带经济林果对低温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果树发芽抽枝过早,冬春营养生长过旺,消耗养分过多,从而明显影响其后期生殖生长,导致产量水平下降。

云南降水变化不如气温变化明显,呈现出很弱的减少趋势,其中干季呈弱增加趋势,而湿季呈弱减少趋势。干季降水增加,特别是春季增加最明显,导致春旱强度有缓慢减弱的趋势[9],这对小春作物后期生长有利;但冬季降水弱增加,变化不显著,与急剧增高的气温不相匹配,蒸发加剧,致使冬旱有增强趋势。而对于目前水分过多的雨季,降水减少对作物生长变得有利,但影响不明显。

3.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据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温度增加1℃~3℃,多数地区农作物产量会下降;而在一些热带地区,小幅度的增温也可能导致产量下降,发生饥荒的风险增大。据模式预估,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产量因全球变暖可能在总体上减少5%~10%左右,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2050年以后受到的冲击会更大[10]。

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倍增时,温度升高、作物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和水分短缺是作物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7]。在二氧化碳浓度倍增的情景下,气候变暖对中国主要作物产量将产生负面影响,其中单季稻减产幅度在6%~17%之间;春玉米平均减产2%~7%,夏玉米减产5%~7%;灌溉玉米减产2%~6%,无灌溉玉米减产7%左右[11]。

气候变化同时也会对农作物的品质产生影响,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会导致农作物的品质下降。有实验表明,在二氧化碳浓度达到565百万分之一体积的条件下,小麦蛋白质含量将降低3%~5%,大豆在二氧化碳浓度倍增的条件下,氨基酸和粗蛋白含量将分别下降2.3%和0.83%,而粗脂肪、饱和脂肪酸和籽粒不饱和酸含量则分别增加1.22%、0.34%和2.02%;玉米籽粒的粗脂肪粗淀粉及水分会有所增加,但氨基酸、粗蛋白质粗纤维、直链淀粉、总糖都将呈下降趋势。

4.对农作物病虫草害的影响

云南因特殊的地形地貌条件和独特的立体气候环境,形成了多样性的病虫害种类。据全省普查记载,有害生物共8183种,是全国稻飞虱、小麦条锈病和黏虫等病虫害发生、发展、传播的源头之一。云南的农业病虫害具有种类多、影响大并时常爆发(蔓延)成灾的特点,是导致农业生产发展不稳定、农业产量大幅度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据统计,云南农作物病虫害年均发生1.2亿亩(次),每年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为13%。

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取决于病源、寄生作物和环境条件,它们之间关系复杂,难以用简单的因果关系加以阐明。但是在影响病虫害发生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环境气象条件往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不仅直接影响病虫的生长发育和流行蔓延以及危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还通过对病寄生作物或其他生物(如天敌)的作用,间接地影响病虫灾害的发生和蔓延流行。云南地处低纬高原地区,温暖湿润,光照充足,十分有利于发展多熟种植,为病虫提供了充足的寄生作物。冬季温度升高,将有利于害虫和病原体安全越冬,使来年春夏的虫病源基数增大,引发危害面积扩大,危害程度加重。春秋季温度升高,将延长害虫和病菌的可生育时期,有利于病虫害春季早发,冬季休眠推迟,危害期延长;而积温增加,可使一年中病虫繁育的世代增多,致使农作物受害概率增大。高

?

4?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42卷 

 

温干旱时段增多,可部分抑制喜湿性病虫害种类的演替更迭。空气中CO2浓度增大,植株中含碳量增高,含氮量下降,致使害虫的采食量增大,以满足其对蛋白质的生理需求,导致对农作物的危害加重[7]。

云南有早稻、中稻、双季稻同时并存的特点,十分有利于水稻病害和虫媒的滋生繁殖与传播。水稻稻飞虱等迁飞性害虫在虫源基数高和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具有大发生和特大发生的可能,气候变暖和变湿变干必将对病虫害发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稻瘟病、稻纹枯病、稻白叶枯病未来也将有严重流行或局部地区大流行的可能,小麦的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等不断扩大发展,麦蚜、吸浆虫等害虫的严重发生的可能性较大,玉米螟将有大发生或局部地区大发生的可能。近年来云南已大发生多次,2007年云南稻区出现大范围白背飞虱、褐飞虱迁入,迁入虫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多的一年,田间虫量为历史记载以来最高年。

气候变暖以后各种农业生物灾害出现的范围扩大,并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延伸,目前局限在热带的病原和寄生组织会蔓延到亚热带甚至温带地区,而这些地区对于此类病原和寄生组织的免疫力十分低下,导致蔓延加速。据省植保植检站预计,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今后10年内,云南省农作物病虫害将处于持续偏重发生趋势,稻飞虱、稻瘟病、小麦条锈病和斑潜蝇等主要病虫害仍将处于大发生趋势,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将加重。冬季变暖也会导致杂草蔓延,这些都意味着气候变化有可能增大农药和除草剂的施用量,从而增加农业成本。

5.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

云南气候资源年际间和季节间的多变性以及地区分布的差异性,常常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利的气候条件和气象灾害。云南最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是干旱、低温冷害。灾情分析表明,温室效应有进一步加剧气候变暖并促使气象灾害增多的趋势,未来气候变化可能会改变原有农业气象灾害的格局,给因为气候带的北移和向高海拔的扩展所带来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机会增加风险。

干旱是云南最主要的农业气候问题,其中初夏干旱是影响最严重的干旱。从1951—1999年,初夏干旱有23次,差不多每两年就发生一次。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初夏干旱发生。冬季是云南全年降水量最少的季节,但由于气温低、蒸发小、土

壤底墒足、光照充足,农业用水有保证。即使冬季降水比常年偏少,也不会造成大的旱灾。只有当前期夏秋降水偏少干旱,冬季也露旱象,才有可能冬旱成灾危害小春作物。从云南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来看,主要冬旱只发生了9次,约5年多出现一次,但1990年代以来暖冬突出,冬旱明显[12]。受季风气候影响,云南的春旱是发生频率最高的干旱,但1960年代以来云南春旱强度有缓慢减弱的趋势,1999~2007年为最近54年春旱最弱期[9]。

低温冷害也是云南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低温对农业影响显著的主要是“倒春寒”和“8月低温”。“倒春寒”是春季2~4月,天气回暖后出现的强冷空气过程,“8月低温”是指7月下旬到8月这段时间出现的连续几天低温或连阴雨天气。198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气候变暖,气温一直处于上升期,“8月低温”明显减少,程度减轻。而“倒春寒”天气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因为大的气候背景变化虽然对冷空气发生的频率、强度有影响,但3~4月正是大气环流季节转换期,天气冷暖变化极不稳定,很容易出现倒春寒。1951—1999年云南共发生“倒春寒”天气过程40次,其中严重的有9次。统计1950—1990年代的分布表明,80年代以前倒春寒天气除50年代略少外,其他年代都相差不大,进入1990年代以来倒春寒明显减少,强度减弱,这与90年代以来的气候变暖突出有关[12]。由于气温高,作物生长发育加快,作物本身抗冻性的能力降低,因此尽管低温强度总体上有所减弱,但急剧低温波动的危害程度却有可能加剧。如1999年12月发生的强霜冻灾害,导致滇中地区小春作物和花卉、蔬菜等经济作物以及滇南广大地区的热带作物(橡胶、咖啡、甘蔗等)受极大的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5亿元。但从气候平均态上看,1999年的冬季气温却是最近三十多年来较高的一年。

6.对农业用地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云南农业的影响还突出的表现在土地的退化方面。云南东部和贵州、广西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大面积发育的最典型地区之一。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已极为脆弱;气候变化导致降雨日数减少和强降水日数的增加,雨水对云南喀斯特地形的冲刷作用加剧,从而进一步引发石漠化面积的扩大和石漠化等级的提高,石漠化的危害日益严重,导致可利用耕地减少,土地涵养水源能力下

?

5

?

 第3期程建刚,等: 气候变化对云南主要行业的影响

 

降,石漠化分布区旱季大面积的地表干旱出现。同时由于石漠化地区缺乏森林植被来调节缓冲地表径流,致使这类地区一遇强降水,地表径流便快速汇聚于低洼处,造成暂时局域性涝灾。受雨水冲刷,土壤颗粒及其所吸附的营养元素和农药转移到水体中,既污染了水质又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进而影响了农业的产量和品质。

气候变化导致云南呈现出雨日明显减少,降水集中度明显加剧的特点,局部暴雨、大暴雨日数增多,加之森林植被的破坏,泥石流灾害频发,冲毁、填塞农田,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土流失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土壤有机质损失,土质下降且难以恢复。

气候变暖带来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也将大幅度增加。气候变暖后,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为解决上述问题,需增加施肥量和农药施用量,温度增高1℃,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氮释放量将增加约4%,释放期将缩短3.6天。因此,要想保持原有肥效,每次的施肥量将增加4%左右。施肥量的增加不仅导致农业生产的投入和成本的增加,其挥发、分解、淋溶流失的增加也会对土壤和环境产生危害。

降水分布的变化有可能导致部分地区土壤水分减少,使得水资源短缺和灌溉费用增加。在水土流失加重及淋溶侵蚀严重地区,为改善水利设施、整治改良土壤、保持水土需增加必要的投入。

二、气候变化对云南水资源的影响

被誉为“生命之源”的水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而且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特殊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从广义上说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约为1.38×1038m 3。虽然地球上广义的水资源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可供人类使用的狭义水资源只有47×1012m 3,并且受技术经济条件和自然因素的限制,人类可以取用的水资源量,又仅占狭义水资源的3%左右。我国年平均降水资源量为6190亿m 3,其中45%转化为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55%蒸发到大气中,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00亿m 3,其中地表水27100亿m 3,地下水8700亿m 3。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仅2300m 3,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13]。自然水资源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候条件,全球变暖对于水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敏感性和脆弱性分析1.云南水资源概况

云南省水资源总量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4820.8亿m 3,折合降水深1258.7mm ;多年平均年水资源量2222亿m 3,折合径流深580mm [13]。地下水资源量经1983年对118个富水地段和50个主要盆地进行勘探,为742亿m 3/a 。冰川雪山静贮水量约10亿m 3,湖泊静贮水量近300亿m 3。云南省河流众多,整个全省河流分布密集,主要水系有长江、珠江、红河、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6大水系。水资源总量即河川径流量与过境水量之和为4165.0亿m 3。经初步评价,云南自产水资源量占全国水资源量的7.0%,人均水资源量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2.4倍。

虽然就总量与人均水资源量看,云南是水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但人均水资源量分布差异较大,94%的山区人少、地少、水多,6%的坝区人多、地多、水少,水、土资源配匹极不均衡,水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需求极不适应,重要经济区资源性及水质性缺水严重。同时由于山区河谷深切,开发利用困难;平坝支流短,水资源贫乏而需水量大;山区水土流失严重,有加剧趋势;城镇水供需矛盾突出,水短缺及水污染严重;岩溶地区分布较广,地表水严重不足。

从时间分配上看,水资源年内分布不均。受大西洋与印度孟加拉湾两地吹来的两股暖湿气流的交替影响,湿季(5月~10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73%~85%,干季(11月~次年4月)径流量仅占全年径流量的15%~27%。而农业用水量最大的4~5月,径流量仅占全年水量的2%~3%,可利用量则更少。而且在径流量愈少的地区还有年际变化愈大的特点,丰枯变化剧烈,进一步加剧了该地区的水资源问题。

从空间看,云南省水资源地区分布也极不均匀,总的趋势是南多北少,西多东少,深谷多,平坝少。从全省范围看,滇西和滇南为两个多水带区,而滇中是极为突出的少水区。滇西和滇南地区有红河、澜沧江、怒江及伊洛瓦底江流过,而且滇西的高黎贡山、碧罗雪山、邦马山及滇西北的点苍山、哀牢山及中越边境地区年降水量达2000mm 以上,年产水模数达300万m 3/km 2。而滇中地区虽然也有长江水系贯穿,但由于东、南、西山脉对暖湿气流的阻挡,而且海拔较低,降水量较少,年均仅989mm ,径流深413mm ,尤其宾川、元谋

?

6?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42卷 

 

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仅500~600mm,而蒸发量却高达1500~2000mm,是全省水资源问题最突出的地区[14]。

2.敏感性分析

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是指流域的径流、蒸发及土壤水对气候变化情景响应的程度。在相同的气候变化情景下,响应的程度愈大,水资源系统愈敏感;反之则不敏感[10]。虽然因不同地区未来降水和气温变化的不同而有差异,但基本结论可概括为:在高纬度地区由于降水量的增加可能导致径流量的增加,在低纬度地区由于蒸发量的增加和降水量的减少,径流量可能有所下降;对于有季节降雪和融雪的流域,季节径流和土壤湿度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要高于对降水变化的敏感性,尤其是北温带地区的流域,大部分年径流量是在春夏洪水期间形成的,气温变化对年内径流分配的影响明显大于年降水量;年径流量对降水变化要比对气温变化敏感;径流量和径流年内分配的变化将影响现有供水系统的可靠性、恢复性和脆弱性;在未来降水量减少、气温升高的地区,径流量和土壤水分将减少,干旱频率和强度将增加;洪水频率在有些地区增加,而有些地区减少[15]。

由于流域产流过程十分复杂,不同地区产流条件存在差异,导致不同地区径流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不同。但总的看来,干旱地区或水资源缺乏地区径流对气候变化相对敏感;对比气候条件相似、人类活动不同流域的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大规模水土保持和水利工程建设因增加了流域对径流的条件能力,从而减少了径流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作用也不可忽视。

云南省多为山区,地表水资源量绝大部分为河川径流,其中多年平均年径流深最大的是怒江和德宏州,分别为1563mm和1228mm,最小的是楚雄州,仅为221mm。玉溪、昆明、大理、丽江等州市为300~400mm,年径流深变差系数在0.14~0.39之间,水资源地区差异极大[16]。根据径流对气候变化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径流对降水的敏感性远大于气温,在降雨情景固定的情况下,气温变化对径流的影响幅度在60%以内,并随着气温的增高加大。气温对径流的影响随降水的变化而变化,降水增加,气温对径流的影响更显著,随降水减少,气温对径流的影响愈不明显;而变化相同的幅度,降雨的增加对径流的影响比降雨减少对径流的影响大。根据SRESA2排放情景下云南区域未来100年的预估,年平均气温将呈上升趋势,年平均降水将呈减少趋势,由此推断未来气候变化对云南地区径流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脆弱性分析

气候变化条件下水资源的脆弱性是水循环系统在气候变化、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水资源系统的结构发生改变、水资源的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以及由此引发的水资源供给、需求、管理的变化和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程度[17]。

云南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季节差异明显。云南季风气候显著,干季和雨季自然降水差异很大,导致干旱和洪涝交替发生。气候变化可能引发降水的不稳定性进一步增大,导致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2)云南省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绝大多数的城镇、工业区和农业区聚集在坝区或盆地,处于多水带的滇西、滇南地区高山纵横,峡谷深切,坝区较少,经济落后。而坝区较多的滇中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人均水量和亩均水量均偏低,水资源不足。

3)适应能力低。由于云南省经济发展水平低,生产方式粗放,对自然环境破坏极大。而山地坡度陡,水流势能大,水蚀能力强,地表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弱,生态系统极为脆弱,导致地表植被破坏严重,水源涵养能力减弱,水土流失不断加剧,湖泊河流淤积、富氧化日益严重,大大削减了云南省有效水资源的供给能力。

4)云南水资源开发难度大,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云南省内山脉绵亘,地形复杂,河谷深切,大量水资源海拔极低,六大水系均存在干流水低田高,支流源短流小的缺陷。由于高山阻隔,建立蓄水库的难度极大,水资源调度经费高,94.2%的水资源无法得到利用。农业是用水大户,约占总用水量的70%,而90%的农业用水是灌溉用水,由于传统落后的漫灌、跑马水占主导地位,有效用水率仅为32%左右,灌溉用水大大超过了作物的需水要求,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工业用水方面,水重复利用率不到50%,存在用水无计划、循环利用率低的现象[14]。

根据未来4种情景下云南省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来看,气温显著增高,降水增加不明显且有减少趋势,水资源短缺的现状有可能继续加剧。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工业用水、生

?

7

?

 第3期程建刚,等: 气候变化对云南主要行业的影响

 

活用水都在不断增加,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会持续减少,水资源系统的脆弱性将加大。

(二)影响事实及可能影响1.对径流的影响

应用改进的水分平衡模型研究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未来地表径流的变化,结果表明中国的地表径流总体上是增加的,虽然各个不同的GCM 输出的结果所显示的未来中国地表径流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但对于西南诸河流域的模拟结果基本一致,都是增加的[18]。

西南地区位于湿润半湿润气候区,来自孟加拉湾、印度洋和南海的暖湿气流在迎风的山地形成了降雨和径流的高值区,在河谷、盆地形成低值区,其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由于地形和局地气候的复杂性,水文要素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在不同时空尺度上有很大的差异。该地区既有短临时突发性的暴洪、山洪,又有持续数周甚至数月的暴雨洪涝;既有季节性干旱,又有长历时的干旱少雨。年径流的长期变化趋势也显示了1950年代及其以前的多水期和1960年代后的少水期。在湿润半湿润气候区,由于降水量充沛、空气湿度大、蒸发能力较小,径流对气温变化不敏感。气温增加2~4℃,径流仅减少5%~10%;而降水增减20%,径流相应增减35%~40%。如果未来西南地区气温升幅由2010年的0.2℃增至2050年的1.8℃,降水增幅由2010年的-6%~7%增至2050年的4%~20%,则2010年径流量变化幅度大致为-8%~5%,2050年大致为-2%~15%[19]。

具体来看,年径流深对不同年均温区域的气候变化情景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差异性。假设年平均气温不变时,11~15℃年均温区域(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降水对径流深的影响最大,当年均降水量增加10%时,年均径流深增加29.8%;16~20℃年均温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云南南部大部分地区)降水对径流的影响次之[20]。云南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为16.4℃,南部地区的年均温大于北部地区,因而云南北部地区降水的变化对径流的影响大于南部地区。在未来4种不同情景下,除GS 情景云南地区降水略有减少,其余情景下云南地区降水都有不同幅度的增加,因而在年平均气温不变的假设下,未来云南地区的径流将会略有增加。

假设年均降水不变时,16~20℃年均温区域气温变化与径流变化正相关,但对径流的影响很小,当年均温升高1℃时,年径流深增加4%左右。而11~15℃年均温区域气温变化与径流变化负

相关,11~15℃年均温区域当年均温升高1℃时,年径流深减少8.9%[20]。虽然在未来4种不同排放情景下,云南地区的增温幅度在2.0~3.5℃之间,但不同年均温区域气温变化对径流的影响是不同的,滇南地区的年均温在16~20℃之间,年径流深将可能增加;但其余大部分地区年均温在11~15℃,年径流深将可能减少。

不同的年均降水区域内年径流深对不同气候情景的响应,可以看出,不同的年均降水区域内,年均气温越高,年均径流深越低:除了200~400mm 年均降水区域外,年均降水越高,年均径流深也越低。但气候变化对不同年均降水区域内的径流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在年均降水不变的情况下,200~400mm 年均降水区域径流对气温的响应最大,400~800mm 年均降水区域次之,而800~1600mm 年均降水区域和超过1600mm 年均降水区域径流几乎不受气温变化的影响。云南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1095mm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属于径流几乎不受气温变化影响的区域。

因此,从年均温区域气候变化来看,云南地区的径流将会有所增加;但从年均降水区域气候变化来看,云南地区的径流受气温变化的影响不大。所以综合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两类标准,年平均气温16~25℃,年平均降水量800~1600mm 的西南的大部分地区包括云南地区,径流对气温的响应相对不显著[20]。

对云南普洱境内澜沧江径流量与云南气候变化的分析发现,普洱境内澜沧江下游流域的径流量变化与滇西南的降水量变化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其季节特征为春夏季较好,秋冬季次之;与元江河谷一带的气温变化也有显著的反相关关系,其中西部流域还与滇南的气温变化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其季节特征则为冬春季较好,夏秋季不显著。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流域的气温变化呈上升趋势,且西部升温的上升趋势更显著,气温上升对径流量的变化起减小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流域的东西部降水量变化出现了显著的差异,其东部的降水量明显增多,与此相一致,其东部径流量变化的增幅也明显大于其西部。

2.对蒸发的影响

蒸发是水循环中重要组成部分,它和降水、径流一起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水量平衡。气温一般是通过蒸发间接影响区域水量平衡,理论上讲,在降水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气温升高将直接造成蒸

?

8?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42卷 

 

发量加大。当全球平均气温升高时,空气将变得干燥,而且陆面水体的蒸发量也会增加。

1956—2000年,全国平均年水面蒸发量减少迅速,其变化速率为-34.5mm/10a。除东北地区北部和西部、甘肃南部、西藏西部以及四川、云南、西藏交界地区显示增加趋势外,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年蒸发量呈减少趋势,东部和南部减少更多,黄淮、江淮以及广西东部和广东西部减少速率高于40mm/10a。1960年代、1970年代蒸发量在多年平均值以上,1980年代降到均值以下,在1993年达到有记录以来最低值,比常年减少86mm。此后,年蒸发量略有上升,1990年代末已接近多年平均值[21]。

通过对云南116个站点小型蒸发皿1957—2006年的观测值进行分析,同样表现出年蒸发量显著减少的特征,减少速率为41.9mm/10a,其中春季减少速率最大,达24.9mm/10a,其他季节差异不大,但均呈减少趋势。

造成蒸发量减少的原因有可能是一些除气温以外的气象因素,例如风速、湿度等都会影响到蒸发,而小型蒸发皿仪器本身不能表征大范围的蒸发情况也可能是另一个原因。通过利用FAO Penman-Monteit h方法计算西洱河水库和漫湾大坝上游站点的可能蒸散量,结果表明:1961—2007年,漫湾大坝上游站点年蒸发量变化仅呈现出弱的增加趋势,47年中漫湾大坝上游站点年蒸发量增加了23.2mm,增加速率为0.4939mm/a,其中秋季蒸发量的变化有很弱的减少趋势,春季、夏季、冬季、年和主降水期却有增加的趋势。西洱河一级大坝上游站点年蒸发量变化主要呈现出年际振荡,1958—2007年,西洱河一级大坝上游站点年蒸发量变化呈现出弱的增加趋势,50年中西洱河一级大坝上游站点年蒸发量增加了3.4mm,增加速率为0.0674mm/a。夏季、秋季、主降水期蒸发量的变化有很弱的减少趋势,春季、冬季和年有增加的趋势。但两个区域的增加趋势均未通过95%的信度检验。

3.对供需水的影响

一般可供水量包括地表水(调水、引水、蓄水)、浅层地下水和非常规水(处理后污水、回归水和集雨)。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流量的改变、暴雨的增加以及水温的升高都会最终给水的供需带来重大影响。需水量可以分为四大类:城镇生活与工业需水、农田灌溉需水、生态环境需水以及农村生活用水。灌溉是水资源的最大“消费者”,对气候变化尤其敏感。由于气温越来越高、环境越来越干燥,因此灌溉需水量也在不断增长。

不考虑气候的变化,水资源也正逐渐变得缺乏和昂贵,需水量正随着人口、经济、对河流生态价值的认识和娱乐使用的增长而增长。然而,对生活、工业、农业用水的回收利用,受限于昂贵的经济费用和有限的回收机会,提高用水效率已成为调节水资源供需平衡的主要方法。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依赖于一种固定的供水机制,加大了旱灾产生的可能性。为了防止洪灾和旱灾,以及处理气候变化带来的一些不确定影响,人们储备了一定量的水,然而由于现在主要的储水设施是水库,近年来由于水库沉积作用引起的损失已超过了重建一座新水库的费用,水库容积减少导致储水量不断下降。

云南省水资源总量虽然相对较丰富,远大于需求量,但是受地形、海拔、水资源时空分布、光热水土资源差异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全省范围内资源型、工程型、水质型、管理型等多种缺水形式并存。基于模式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云南区域气温升高,降水减少,这将进一步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农业是缺水的主要部门,遇旱则受灾严重。由于云南省的耕地多为坡地,且呈小片散布在山区高处,土层薄瘠,丰富的水资源存在深谷及地下深处,不易使用。未来降水量的减少将增大农业灌溉的压力,同时极端降水事件的增加也会加剧降水量的不均匀分布,对农业的影响较大。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集中区一般位于经济较为发展的地区,如滇中一带,这些地区大多位于盆地内,仅靠近金沙江、南盘江的二、三级支流上,为水资源贫乏区,用水主要依靠水库蓄水、区域调水等。因此,合理调度水资源,提供充足的工农业、生活用水是云南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气候变化对云南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A.G.Tansley,1871—1955年)于1935年首先提上来的,指的是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即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它把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看成是互相影响、彼此依存的统一整体。

人类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自然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社会生产提供了资源保证,而

?

9

?

 第3期程建刚,等: 气候变化对云南主要行业的影响

 

且为人类提供了生命支持,是满足人类需要的基础。人类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即实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则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其中首要的元素。特别是自然资源接近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今天,实现生态系统的良好发展,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一)敏感性和脆弱性分析1.云南生态系统概况

云南地势总体上自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最高点为滇西北的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m ;最低点为滇东南河口县境内元江与南溪河交汇处,海拔76.4m 。地势垂直高差大,形成了高山峡谷、岩溶山地、泥石流多发区等几大生态脆弱带同时存在的特点。全省地貌景观以山地为主,其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94%。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造就了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是世界上生物物种资源比较集中的重要地区之一,同时生态条件垂直分异极为明显。

根据生物栖息环境(生物生活环境)不同,云南境内生态系统可分为陆生(地)生态系统和水生(域)生态系统两大类。其中陆生生态系统几乎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陆生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森林、灌丛、草甸、沼泽和荒漠等。根据云南省环境保护局的最新统计,森林生态系统以乔木为标志,主要有169类,占全国的80%,可划分为热带雨林、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思茅松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温带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等类型,其分布特点既有水平(纬度)上分布,又有垂直变化,反映出与其他省区所不同的独特性;灌丛生态系统主要有寒温性灌丛、暖性石灰岩灌丛、干热河谷灌丛和热性河滩灌丛等4种类型;草甸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主要分为高寒草甸、沼泽化草甸和寒温草甸3个生态系统类型。在云南境内还有与热带草原即稀树草原外观极为相似的“稀树灌木草丛”,它是在原生森林长期不断地受到砍伐火烧后所形成的一种次生生态系统。

云南为内陆地区,其水生生态系统有河流生态系统和湖泊生态系统。其中六大水系,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依洛瓦底江、元江和南盘江构筑了云南淡水生态系统的基本框架。而以滇池、洱海、抚仙湖、异龙湖和泸沽湖等九大高原湖为代表的云南高原湖泊,反映了中国淡水生态系统的一

些特殊性。云南水生植被按其生存习性又分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飘浮植物等4种类型。水生动物方面,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鱼类资源也都非常丰富。

2.敏感性分析

生态环境敏感性是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干扰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反映程度,用来反映产生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可能性大小,具体说就是,在同样的人类活动影响或外力作用下,各生态系统出现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如沙漠化、盐渍化、水土流失和酸雨)的概率大小。敏感性高的区域,当受到人类不合理活动影响时,就容易产生生态环境问题。影响生态系统敏感性的因子多而庞杂,不同区域、不同生态过程的影响因子均有不同,可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自然因素造成的敏感性主要是指自然环境(如地质、地貌、气象要素)的变化,导致某一系统的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从而使系统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系统的敏感压力来自于人类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近来有学者在分析中国主要生态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规律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指出多年平均的年降雨量和年平均气温与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关系密切,并结合地貌类型把我国划分为7个生态敏感区。按这一划分,云南处于云贵高原酸雨水土流失区,是我国生态系统高度敏感的地区之一,土壤石质荒漠化、水土流失、生境敏感、酸雨侵蚀等生态问题严重。近期科学家从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因素、降水量等因素出发,对云南土壤侵蚀、石漠化、生境敏感性开展了单要素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云南省的土壤侵蚀程度以轻度敏感和中度敏感为主,面积分别占全省面积的35.61%和41.30%;高度敏感地区的面积占全省面积的10.00%,极度敏感地区分布的面积极小[22]。土壤侵蚀的敏感性是表示自然环境条件的组合,对土壤侵蚀发生的敏感程度,并不等于现行的土壤侵蚀状况。在以上分析的各类敏感区域中,最危险的是中度以上的敏感区域,这些区域也是云南省人口较为密集、开发强度较大的区域,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地区也是云南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

石漠化是云南省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石漠化敏感的区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4.91%,以滇东南和滇东地区分布最广。其中,中度敏感和高度敏感地区面积分别占全省面积的5.06%和18.75%,极度敏感地区分布的面积

?

01?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42卷 

 

极小。

3.脆弱性分析

生态系统或环境的脆弱性是指某一地区,生态系统或环境在受到干扰时,容易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而且一经改变,很难恢复初始状态的能力。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并不等同于生态环境质量最差的地区,也不等同于自然生产力最低的地区,只是在生态环境改变的速率上,在抵抗外部干扰的能力上,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上,在相应于全球变化的敏感性上,包括在资源空间竞争的程度上,表现出可以明确表达的脆弱性。

综合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由多种因素互相作用或叠加形成的,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相同成因所引起的生态脆弱程度是有一定差别的,因此在评价某一地的综合生态脆弱程度,必须全面地分析该地区各种环境因子,主要依据气候因子及土地利用变化和区域生态响应的模拟评价方法,选取引起脆弱性的敏感因子,来对某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综合的评价。有学者根据云南生态环境特点,选取敏感性较强的多因子,采用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拟定反映生态脆弱性的14个指标作为生态脆弱性的评价体系,对云南的生态脆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其中地质灾害、气象因子、森林覆盖率、地形、人均耕地面积作为主要成因指标, GDP、人均纯收入、期望寿命、文盲比例等因素作为表现指标,评价结果显示:滇东北生态严重脆弱,滇东南、滇中西部、滇西北生态比较脆弱,生态轻微脆弱的地区是滇中的玉溪市、昆明市和滇西南的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其余地区为生态一般脆弱区;总的来说,云南多数地州处在生态脆弱状态,而导致云南生态脆弱的主要因素是水土流失及落后的经济和生产力。同时研究发现导致云南生态脆弱性的几个重要指标分别是年积温、农民人均纯收入、干燥度、年均降雨量、年均气温、地表起伏度、人均耕地面积。这一发现说明了气候因子和人类生活指数因子是影响云南生态环境脆弱性和敏感性程度高低的重要因素,其中气候因子影响权重最大[23]。未来随着全球变暖日益加剧,云南气温随之升高,降水减少,高温干旱事件频率增高,且强降水频率增加,则由此产生的水土流失必将是导致云南大部地区朝着生态严重脆弱性发展的重要因子。

(二)影响事实和可能影响

1.对低纬度冰川的影响

冰川是一种由多年降雪不断积累变质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运动着的、较长时间存在于地球寒冷地区的天然冰体,是生态系统中对气候变化敏感性最高、变化最快、最明显的成员之一,因此陆地冰体的变化成为全球气候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监测和研究对象。

研究表明,冰川变化(如冰舌进退、雪线高度变化等)与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相关很好,在温度变化小于0.5℃时,降水变化对冰川变化的作用较大,当温度变化超过0.5℃时,冰川变化主要决定于温度,因此全球范围内的升温对冰川物质平衡和变化的影响要比降水显著得多[24]。

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消融对局地气候、生态环境、水资源变化及海平面上升均产生重大影响,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的食物供应、居住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数据显示: 1980年以来,世界冰川的平均厚度减少了约11.5m,其中欧洲冰川损失最为严重,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2006年,世界冰川的平均厚度减少了1.5m,而2005年该数字仅为0.5m,这是有研究人员监测以来冰川消融速度最快的时期。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估计,从1993至2003年,因冰川和冰帽的大范围消融使海平面上升了7.7mm。世界冰川监测机构最新发布的监测结果也显示,在1980年到2005年之间,世界的冰川厚度平均大约缩减了10.56m,而且呈现出加速退缩的趋势。冰川大量融化产生的冷水注入海洋将使洋流格局发生变化,从而改变海洋和大气的相互作用状态,进而影响全球气候。

据《World Glacier Inventory》和《中国冰川目录》的最新统计,我国共有冰川46298条,面积达59406km2,约占国土面积的0.6%,仅次于加拿大、俄罗斯和美国而位居世界第四,是全球中低纬带山岳冰川最多、规模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是亚洲冰川面积最广的国家,约占亚洲冰川面积的31.3%,冰川主要分布于西部的西藏、新疆、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等省区。我国的冰川也呈现出加速消融的迹象,近40年来,冰川面积缩小了3248km2,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冰川面积的5.5%,平均减少了7%,冰川储量减少相当于各冰川厚度年平均减薄了0.2m。

云南的玉龙雪山是我国纬度最低的季风海洋性冰川。据2007年云南省丽江玉龙雪山冰川与环境观测站统计数据显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 2002年至2007年5年间,玉龙雪山雪线共上升约50m,平均每年上升10m左右。玉龙雪山的雪线、冰川末端海拔高度均有所上升,冰川冰舌后退速度与上个世纪90年代相比显著加快。据了解,

?

1

1

?

 第3期程建刚,等: 气候变化对云南主要行业的影响

 

近5年来玉龙雪山冰川末端海拔共上升约100m ,平均每年上升20m ,目前冰川末端海拔高度已超过4330m ,逐渐逼近索道可载人到达的4506m 。冰川冰舌平均每年后退30m ,比上个世纪90年代每年后退10至20m ,加快明显。玉龙雪山周围森林线及各植被带已经出现上移趋势。以前生长在较寒区域的一些耐寒植物由于气温升高而死亡,并且部分植物出现虫害。

梅里雪山的明永冰川是云南最大、最长和末端海拔最低的山谷冰川(郑本兴,1999),从1999年下半年起,冰川正以每年50m 左右的速度后退,冰川的前沿从海拔2660m 的地方向上缩进了约200m ,厚度从原来的300多米变成了150米,冰雪消融,汇成一条条溪流沿着山体蜿蜒而下,当地的森林覆盖率并无大的变化,甚至还有少量的增加,而香格里拉2000年代前6年平均气温比多年平均上升了1.5℃。因此,气候变暖是主要诱因。

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全球变暖的趋势依然存在,云南对于全球变暖的响应基本上是一致的。特别是冰川所在的滇西北地区冬季气温升高幅度在1.0℃以上,降雪日数呈减少趋势,德钦站由112天减少为38天,减速为14.8d/10a 。香格里拉站由56天减少为34天,减速为4.5d/10a 。降雪日数以1997年后减少最为明显,未来气温的持续升高将有可能进一步加剧云南低纬度冰川的退缩。

2.对土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土地是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土地生态环境状况的优劣能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近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但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土地生态环境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云南是一个以“边疆、民族、山区、农业”为基本特征的省份,全省77%的人口在农村,75%的国民收入、70%的财政收入、60%的创汇收入和80%的轻工业原料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农业,农业是全省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状况在云南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长期过度的农业开发使土地生态系统失衡,土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25],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等生态事件日趋严重。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水的浸润和冲击作用下,其结构发生破碎和松散,随水流动而散失的现象,多发生在山区、丘陵区。产生水土流失有自然和人为这两大因素。地貌起伏不平、陡坡沟多、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土质疏松、植被稀少、风力加

大等,是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人们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毁林开荒、陡坡顺坡开垦、超载过牧、盲目扩大耕地、滥砍滥伐、破坏天然植被、开发建设不注意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等人为不当的经济活动,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水利部遥感中心1990年调查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km 2,占国土面积的38.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km 2,风力侵蚀面积约188万km 2,在高寒地区还分布着大量冻融侵蚀,可见降水、风力等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动力之一。我国的黄土高原和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云南地处上述地区之一。据1999年遥感调查结果,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141333km 2,占国土面积的36.88%,比20世纪50年代扩大了近1倍,相当于我国一个中等省份的土地面积。云南省的水土流失从侵蚀强度面积分布上看,主要表现为轻度流失和中度流失(其中轻度流失面积约占流失总面积的56.59%,中度流失面积约占流失总面积的37.26%),这两项合计占了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93.85%[26]。虽经治理,1999年与1987年比较,全省的水土流失面积减少约5100km 2,仅减少3.48%,水土流失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这与气候变化所导致的云南雨日减少和暴雨日数增加,降水时间、空间分布不均,极端气候时间频发有直接关系。

石漠化与我国西北一带沙漠化相似,是岩溶地区土地劣化演变的极端形式之一,主要是受人为活动的干扰,地表植被破坏,导致土壤流失,熔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是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云南是中国岩溶分布最广泛的省区之一,近年来,随着滇东南和滇东岩溶地区森林植被破坏的加剧和土地垦殖强度的加大,石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这些地区的生态安全。土地石漠化的成因是复杂的,既有地质、地形的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气象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特别是春季和初夏暴雨的发生加剧了石漠化的发展。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水热条件的变化导致强降水频次增加,从而会加剧地质灾害的程度。统计分析表明,近50年来云南石漠化地区的总降水量变化并不明显,但降水日数显著减少,降水强度和极端降水事件概率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这对石漠化的防治十分不利。据遥感监测分析,近30年来云南省土地石漠化呈明显的加剧趋

?

21?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42卷 

 

势: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由1980年的59280km2增加到2005年的71897km2,增幅为21%。

3.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孕育着很高的生物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对于维系地球生命系统的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球森林生态系统是一巨大的碳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它对大气中的CO2起着源和汇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加强或抵消未来气候的变化。同时,气候变化通过下列的方式强烈的改变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物种组成[27]。

温度胁迫:温度是物种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高温限制北方物种的南界,而低温则限制热带、亚热带物种的分布的北界。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使嗜冷物种的生长受到抑制,而对嗜温物种则非常有利。

水分胁迫:降水偏少区域,植物生长季中水分严重亏损,从而使其生长受到抑制,甚至是枯萎、死亡,但却使一些耐旱物种处于有利地位,从而得以大量繁殖和入侵。

物候变化:冬季和早春的温度升高会使春季提前到来,影响植物的物候,对早春完成其生活史的林下植物产生不利影响。

日照和光强的变化:日照和光强的增加有利于阳性植物的生长和繁育,但对耐阴性植物却产生严重的抑制。

有害物种的入侵:有害物种往往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气候变化有利于其入侵到各个生态系统中。

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物种组成的影响是各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对森林成分、面积的影响

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91~2003年)结果显示,中国森林面积达175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8.21%,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中国未来主要森林分布可能发生明显变化,除云南松和红松分布面积有所增加(分别约12%和2%)外,其他树种的面积均有所减少,减少幅度为2%~57%,草原和荒漠分布范围将向中国西部和高海拔地区扩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植物物候也发生显著变化,冬季和早春温度的升高使春季提前到来,植物提早开花放叶,加之气温升高导致地面增蒸散作用增加,抑制植物生长,从而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物种组成的改变。近40年来,我国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提前,20世纪80年代以后,东北、华北及长江下游地区的物候期提前,西南东部,长江中游等地区物候期推迟,同时物候期随纬度变化的幅度减小(郑景云,2003)。云南松林是我国西部偏干性亚热带的典型代表群系.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今后几十年内气温升高、降水增加,但新增降水远不能补偿由于气温升高而引起的蒸发强度增加所需要的水分。受其影响,云南松的分布面积将可能减少221.77万hm2;其分布的海拔上限将可能由现在的2800m升高到3077.6m[28]。

云南是全国的四大林区之一,现有森林面积12.87万km2,占全国森林面积的9.6%,其中组成森林的乔木树种有800多种,约占全国的80%。通过四次云南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成果比较可以看出,云南省1987~2002年15年来,在人为因素和气候因素的双重作用下,森林资源变化的总趋势是:林业用地面积下降,有林地面积增加;森林蓄积量增加;森林覆盖率有较大提高;林分质量下降,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前期和本期相比,下降4.40m3/km2;龄组结构不合理,以幼龄林和中龄林分布面积最多,各占全部林地面积的44%和25%,而1987年仅5.84%和11.65%。过熟林面积最少,仅占全部林地面积的7.8%,减少了35%。由于未来云南气温升高、降水略减少,特别是冬春季降水增多、气温偏高,必然导致云南林区春季物候提前,热带林木向北、向高海拔扩展,但由于夏秋季降水减少,高温干旱事件会导致其生长脆弱,不易形成新的生态平衡。在无人为干预的情况下,温带林区面积将有可能减少。

2)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森林类型比例继续向不合理化方向发展,导致森林生态系统调节能力减弱,病虫害加剧。森林病虫害与水灾、火灾一样,给生态环境和林业建设造成了巨大损失,被人们形象的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它的发生、蔓延与成灾是森林资源状况、气象条件、病虫源综合作用的复合体,它们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缺一不可。我国是自然灾害严重多发国家,森林病虫害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其大范围流行性、暴发性、毁灭性的森林重大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流行都和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或与气象灾害相伴发生。

据研究,对病虫害影响较大的气象因子主要有气温、湿度、降水和风。

气温: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和流行要求一定的温度范围,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流行,否则不利于病虫害的发生。

湿度、降雨:雨、湿条件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

?

3

1

?

 第3期程建刚,等: 气候变化对云南主要行业的影响

 

子,湿度高有利于大多数病菌的繁殖和扩散,同时湿度与害虫的存活率、数量、甚至体重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风:有研究表明,风不仅影响真菌孢子的释放、传播,而且能制造伤口,为病菌侵染创造条件;风是影响昆虫迁飞扩散的重要因子。

云南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林木种类丰富,森林病虫种类繁多。据2005—2007年的全省森林病虫普查资料,有森林昆虫21个目353个科10959个种;病害265种。森林病虫害长期严重发生,林木生长量受到影响,林木质量下降,导致大面积树木死亡,严重影响造林绿化的成果。进入新世纪,云南全省年均发生病虫害的森林面积为20.2万公顷,所造成的损失远远超过森林火灾。随着我国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害危害加剧。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1980年代的98种增加到265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过去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天牛等至今仍未得到较好的控制。云南由于人工造林树种单一,且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形成的新的脆弱的林业生态系统对病虫害没有较强的防御能力,加之高温、强降水和风速减小对林业病虫害在局地的危害加大,所以未来云南的林业病虫害未来将会呈现多发态势。

3)对森林火灾的影响

森林火灾对森林生态系统平衡有着巨大的破坏作用,所以气候变化对林火灾害的动态影响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长期的研究表明,气候是林火动态变化的主导因素,气候干暖时期林火频率高。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人类活动对林火动态的影响日益增强,但气候仍然是林火动态变化的主导因素,当前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地区出现暖干化趋势,全球林火呈增多态势。我国的大兴安岭林区,近些年来林区暖干化趋势明显,特别是频繁出现的夏季持续高温干旱,使本来很少有林火发生的夏季林火频发,林火数量和过火面积都呈增加趋势。风可以加速地表可燃物水分的蒸发,并且在森林可燃物干燥易燃的情况下,风向、风速是制约蔓延速度、林火强度和过火面积的决定性因素,近40年来,我国的各季和全年的平均风速呈显著减弱趋势,其对林火动态的影响小于气温升高和降水量的减少。气候变暖还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大,在极端气候事件中大量林木植被死亡,林间可燃物大量积累,是林火发生危险性大大增加。如

2008年初发生的我国南方百年一遇的雨雪冰冻灾害,导致林木大批冻死、折断,地表可燃物猛增2~10倍,致使灾后森林火灾激增。

整个冬半年是云南的森林防火期,从火灾季节分布来看,冬季少于春季,12月至翌年2月,火灾呈上升趋势。3—4月为一年中森林火灾的高发期,发生的火灾次数占全年发生次数的70%。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云南的气温升高,特别是森林植被相对密集的滇中以西大部地区,冬季气温上升明显,均在1.0℃以上,给云南今后的

森林防火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虽然云南冬春降水略有增加,但由于雨日减少,降水较为集中,在增加空气、植被湿润度上没有有效的作用,所以气候变暖将导致云南冬春森林火灾风险的加大。

4)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是生物及其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体现,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气候变化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一个重要驱动力,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严重威胁。气温上升导致气候分布发生改变,生物体将难以适应,从而导致灭亡。在历史上4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中,有3次发生于地球高温期。其中包括发生在2.51亿年前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当时95%的动植物从地球上消失。而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也与地球气温偏高有关。目前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和脆弱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方面。IPCC 报告最新评估,预计未来全球升温幅度超过1.5~2.5℃,目前已评估过的20%~30%的物种灭绝的风险将增加,超过2~3℃,目前地球上25%~40%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将发生巨大改变。20世纪的气候变化已使物种的行为、物候和分布发生了变化,有害生物泛滥;同时降水、气温的变化使陆地生态系统结构,河流、湖泊湿地等淡水环境及海洋生物发生了改变。

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均占有重要的地位,云南省被列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其生物多样性的特点为:一是丰富性,云南各类物种种数均接近或超过全国的一半以上,特别是野生稻、野生茶树、花卉以及药物资源等都是未来发展持续农业极为重要的资源基础。二是独特性,云南的生物多样性是全球所不可替代的,它是我国特有属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199种,

?

41?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42卷 

 

占全国总数的59.4%,其中亚洲象、野牛、绿孔雀、赤颈鹤、滇金丝猴等23种在我国仅云南独有。三是脆弱性,特殊的地形地貌、复杂的气候环境,导致云南物种多,但种群稀、数量少,分布区域小,生态适应能力低,对外界干扰非常敏感,遇有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很容易陷入濒危境地甚至灭绝。目前,云南的生态多样性正在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的多重威胁,生境与物种锐减。气候变化、加之过度垦荒、超载放牧等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水土流失、江河断流、湖泊干涸、湿地萎缩,其适宜生境范围越来越小,致使物种急剧减少甚至灭绝。据记载,云南原有野生稻分布点105个, 2003年调查时有75个点的野生稻已经绝迹。近年新发现了10个疣粒野生稻新分布点,现存的野生稻分布点共40个,其中普通野生稻1个、药用野生稻2个、疣粒野生稻37个。气温升高,导致水体污染加重,破坏了生物物种,特别是水生脊椎动物和湿地鸟类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上世纪60年代期间,白琵鹭曾以10多只或数十只结群在滇池边的沼泽地中越冬,近10多年的多次观察已经没有发现。气候变化致使一些外来物种的生存和传播条件大为改善,加剧了其蔓延程度。云南物种丰富,但各物种的地域性强、分布面狭窄、单一种群数量少,使得外来物种极易找到适宜的生存环境。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入侵易导致一系列的物种成为濒危物种或灭绝。紫茎泽兰、水葫芦等外来物种已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美洲斑潜蝇对农业生态系统形成了极大威胁。盲目引进四大家鱼、银鱼等10多种鱼使得云南1/3的鱼种日趋减少或濒临灭绝,湖泊鱼类濒危种更高达2/3。滇池原产鱼类25种,如今只剩2种,基本上被长江中下游湖泊鱼类区系所代替。

5)对高原湖泊的影响

滇池、洱海、抚仙湖、程海、泸沽湖、杞麓湖、星云湖、异龙湖、阳宗海为全省最大的9个湖泊。现有湖泊的汇水面积约9000km2,湖面面积1164km2,占土地总面积的0.3%,蓄水量近300亿m3。1950年代初,全省水面面积在1km2以上的湖泊有50余个,到1970年代中期还有30余个,至今只剩28个。湖泊面积减少的重要原因是人为影响,由于大规模的“围海造田”等活动以及人类用水量的增加,高原湖的面积和蓄水量都有大幅度减少。

对于高原湖而言,虽然水质的劣化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但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剧了这种变化。云南高原湖泊海拔一般在1200m以上,日照强烈,氮磷等营养物常成为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流域以山地为主,土壤发育差,在多暴雨的气候条件下,易发生土壤流失;流域面积一般较小,降雨径流时间短,湖泊非点源污染严重,湖泊淤积萎缩快。上述因素导致湖泊水质发生变化,在9大高原湖泊中,滇池、杞麓湖、异龙湖富营养化最严重,为Ⅴ类或劣Ⅴ类水质;抚仙湖、泸沽湖水质稳定保持地表水Ⅰ类水质标准,程海为Ⅱ类水质标准。从总体看,泸沽湖、抚仙湖、阳宗海、程海、滇池外海所受污染较轻,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目标要求;滇池草海、洱海、星云湖、异龙湖、杞麓湖未达到水环境目标要求[29]。未来气温继续升高,降水偏少,将导致湖泊水分蒸散加强、水质富营养化加快。

6)对气候带的影响

气候带对于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由于地形复杂,山地气候显著,造成云南气候带的分布具有随海拔高度的不同差异显著的特点。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云南的7个主要气候带呈现了热带、亚热带范围快速增加,温带范围减小的趋势;气候带分布向高海拔扩展明显,且南温带、中温带和北温带减少明显[6]。

云南热带、亚热带范围的快速增加,且向高海拔地区推进,直接导致西北部的冰川快速退缩,雪线上升;同时热带、亚热带森林侵入到温带地区,由于气温增温明显、降水略有减少且空间、时间分布不均匀,极端气象事件的增多必然导致新生的热带、亚热带森林可能会比较脆弱,加速其向热带稀树生态环境转变,使其栖息生境和食物大大减少,由此影响到一系列的物种,进而使原本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失稳、简单化,直至构成一个脆弱的新生态平衡体系。温带森林的南界被热带、亚热带森林取代,同时向北侵入北方森林,由于气温持续偏高、降水偏少,则温带森林易受到干旱、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从而导致温带森林向草原和荒原景观的转变。再高纬度的生态系统由于冰川退缩、雪线上升,植被带出现上移趋势,但由于是年轻的生态系统,还处于不断地形成和发育当中,易于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干扰。近期观测资料显示,玉龙雪山周围森林线及各植被带已经出现上移趋势,以前生长在较寒区域的一些耐寒植物由于气温升高而死亡,并且部分植物出现虫害。总的看来,气候变暖导致气候带向北、向高海拔地区移动,导致其形成的新的生态平衡容易被打破,对原有的生态系统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

5

1

?

 第3期程建刚,等: 气候变化对云南主要行业的影响

 

四、气候变化对云南其他领域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云南的影响十分广泛,除前面分析的重点敏感行业以外,对能源业、旅游业和人类健康等方面也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一)对能源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能源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耗两个方面。虽然生产量与消耗量具有一定的关联,但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却不尽相同。

1.云南的能源状况

云南一次能源的资源状况可以概括为“水能资源十分充足,煤资源相对丰富,油、气资源较为贫乏”。云南境内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10438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达10193万千瓦,经济可开发量9795万千瓦,单位国土面积可开发的电力和电量均居全国第一位。云南是全国煤资源探明储量在150亿吨以上的12个省区之一,保有储量246.5亿吨,在全国居第八位,在长江以南各省市区中,仅次于贵州居第二位。云南的一次能源资源分布的格局是“东煤西水”:原煤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的曲靖市、昭通市和红河州,3个州市原煤探明储量占全省总储量的87.6%;水能资源90%集中在西部的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的“三江”水系上,“三江”干流集中了可开发量的84.7%。而石油、天然气资源却较为贫乏[30]。

在可再生能源方面,云南的风能在西南地区属于相对富庶的区域,太阳能资源则在全国亦属于丰富区。云南的风能资源总储量为12291万千瓦,可利用区风能资源量为2832万千瓦①;仅用于光伏发电的太阳能资源技术可获得量相当于每年2779万吨标准煤,其中滇中以北部分地区年太阳总辐射超过6000兆焦耳/平方米②,开发潜力巨大。云南的生物质能储量也十分丰富,在现有耕地609.44万公顷、林地2212.87万公顷、未利用地578.31万公顷中,生物质能都有巨大的开发潜力[31]。

2.对能源生产的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云南的能源生产总体上呈迅速上升的趋势(图7.1),从1975年861.1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07年超过6587.28万吨标准煤

图7.1 1975—2007年云南能源生产量

2007年云南的能源总产量为6587.28万吨

标准煤,其中原煤占73.37%,水力占23.55%,其他仅占3.18%。从这个比例上看,原煤还是云南的第一大能源,但近年来随着水能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水电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而原煤所占的

比重呈下降趋势。云南的石油、天然气等受资源量限制,产量很小。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形成规模尚需时日,但前景可看好。

化石能源是历经几亿年的长期过程才能形成,其资源量对一定时期内的气候变化并不敏感。相比之下,水电产业的基础是水资源,丰水年的水电产量明显高于枯水年,气候变化对于水资源量是十分敏感的。按照云南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云南的能源增长将以水电为主,气候变化对其产生的影响就较为重要。监测结果表明,近50年以来,云南的降水并无显著变化,水资源总量变化也不明显。但从预估结果上看,未来30年云南省大部区域降水呈减少趋势,有可能造成径流量的减少,对水力发电产生负面影响。

气候变化能够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增加增多,对云南的能源设施也将造成负面影响。极端气候事件有可能导致对电力设施的危害,这种危害所产生的后果经常是出乎人们意料的。由于电力设施通常是根据气候平均状态适当增加保险系数,或者是以极端事件重现期为标准设计,当超过设计的极端气候事件发生时,所带来的影响对电力设施会产生极大的破坏,造成发电设施和供电线路中断。如对于水电设施,极端暴雨洪灾可能会引起水库溃坝和水力发电设施的损坏;在云南东北部和西北部,极端低温雨雪冰冻事件可能引起供电线路的毁损等。

?

61?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42卷 

 

①②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云南省农业气象与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云南省风能资源评价报告》,2005.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云南省气象局.《云南省太阳能资源评价报告》,2007.

对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是以负面为主的。统计分析表明,近50年来云南地面风速呈下降趋势,平均下降幅度为0.097m/10a 。云南的太阳能资源量也呈减少趋势,平均减少幅度为0.64%/10a [32]。但气温的升高有利于生物量的蓄积,气候变化对于云南生物质能的影响总体以正面为主。

3.对能源消耗的影响

在能源消耗方面,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能源的消耗也呈加速上升趋势(图

7.2)。

图7.2 1975—2007年云南能源消耗量

从云南能源消耗结构上看,目前仍以原煤为

主:2007年总消耗量为7173.26万吨标准煤,其中原煤占66.09%,水力占17.83%,石油占12.30%,其他仅占3.78%。对比图7.1和图7.2可知,云南的能源供需基本上处于平衡状况,消耗量略高于生产量。其中石油、天然气消耗基本上依靠输入,而水电则有部分输出。

从消耗的行业上看,2006年第一产业为245.15万吨标准煤,占3.7%,第二产业为4510.82万吨标准煤,占67.9%,第三产业为791.78万吨标准煤,占11.9%,生活消费为627.81万吨标准煤,占9.5%。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超过2/3。

气候变暖对于云南能源消耗的影响总体上以负面为主。分行业而言,气候变化对于能源消耗最大的第二产业的影响并不直接,与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的能耗增长相比,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对于第一产业,气候变暖可能导致干旱发生的几率和强度增大,抗御灾害所需的能源消耗将会增大;对于生活消费,采暖和降温所需要的能源消耗也日愈增加。对云南而言,虽然冬季采暖的能源消耗压力有所减轻,但云南大面积的区域对于冬季的取暖能源消耗并不大。相反,用于夏季降温的能源消耗却将大幅度增加,特别是热带亚热带地区,这种需求的增加将更为显著。

极端气候事件会加大能源消耗。例如极端高温或者极端低温都会引起能源消耗的大幅增加,而极端事件所造成的灾害也将进一步增大能源消耗量,造成一定时期内的能源供应紧张。

(二)对旅游业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云南旅游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旅游景观的改变和旅游人体舒适度两个方面。

1.云南的旅游资源概况云南旅游以“生态多样性、气候多样性、民族文化多样性”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旅游业是云南的经济支柱行业之一。

从景观上讲,云南的旅游资源具有丰富、独特、生态的特征。云南山川秀美,其旅游资源的构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如石林、“三江并流”、虎跳峡、怒江大峡谷、腾冲火山群、建水燕子洞等独特景观都是在国内甚至国外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另外云南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号称“植物王国”,云南地跨从北亚热带到高寒山区7个气候带,几乎囊括了从海南岛到黑龙江中国大地上所有气候类型和生态景观:既有热带雨林景致,又有雪域和草原风光,还有北半球纬度最低的雪山冰川。云南地处低纬高原,具有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的气候特征,终年常绿,四季如春,无论是夏季的消暑旅游、冬季的避寒旅游都极具吸引力。

云南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云南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白、哈尼、傣、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14个民族为云南特有。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间文化、风俗习惯、节日、服饰、村舍建筑,构成了云南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同时,特殊的区位,使云南成为中国内地联结东南亚、南亚的桥梁,成为中原文化、藏文化、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的交汇点。

2.对旅游景观的影响

气候变暖会改变植被和野生植物的组成、结构和生物量,使森林分布格局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例如滇南地区雾日的减少对热带雨林的影响总体上看以负面为主,云海景观也发生着变化;已经发生并且将进一步加剧的雪线退缩会对滇西北冰川景观产生致命的打击;水资源的变化对于以小桥、流水、人家景观著称的古镇风景带来不利影响;气温升高会加剧水质的劣变,对九大高原湖的旅游资源产生负面影响,滇池的蓝藻和富营养化已经破坏了原有景观;有害生物的入侵导致了森林景观发生改变,紫茎

?

71? 第3期

程建刚,等: 气候变化对云南主要行业的影响

 

泽兰的蔓延破坏了森林的植被,等等。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极端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以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山地灾害重大事件对自然旅游资源有巨大的破坏作用,并可能对游客的安全带来威胁;极端高温干旱和低温冰冻事件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其对生态景观的影响可能超出人们的意想;森林火灾和有害生物入侵将对森林景观造成严重干扰和破坏,大大降低旅游地对游客的吸引度。

3.对旅游舒适度的影响

旅游地的人体舒适度会对旅游者的行为产生影响,人体舒适度是人们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除了景观、文化之外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体舒适度不佳极有可能迫使旅游者改变目的地。

云南春季气候温暖、阳光明媚。秋季果实累累,秋高气爽。这两个季节,是人们外出旅游观光,欣赏自然美景的最佳季节。从气候条件上看,春秋两季气温候平均在10℃~22℃之间,不冷不热,比较舒适宜人,是最佳旅游季节,也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实际旅游旺季。因此春秋季的长短,也就是最佳旅游期的长短,是旅游气候资源优劣的重要指标。而云南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消暑避寒理想之地。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云南夏季气温的增幅小于冬季气温,相对于国内其他省份,无论冬季的避寒还是夏季消暑,其舒适度比以往更具有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讲,气温的舒适度有一定程度提高,这意味着云南适宜旅游时间的延长,初春和秋末可能成为继避暑旅游之后的新旅游经济的增长点。

但是,云南气温的升高也会造成对于人体舒适度的不利影响。例如云南夏季气温升高较缓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进入21世纪以来夏季高温也造成人体舒适度的下降;气温的升高还会造成用水量的增大而引发水资源的紧缺,增大了旅游成本。

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将导致旅游安全系数降低,旅游安全事故增加。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和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也将使人们对外出旅游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减少人们对旅游的心理需求。

(三)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气候变暖危及人类健康,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有很强的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这种适应能力是经数千年时间形成的,当前及未来气候变化的速率意味着人类适应的代价是昂贵的。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每年因气候变暖而死亡的人数超过10万人,如果世界各国不能采取有力措施减缓气候变暖,到2030年,全世界每年将有30万人死于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归结起来可以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

1.直接影响

直接影响主要包括气候变暖直接导致的高温热浪对人体健康的侵害,以及由于气候变暖产生的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例如热胁迫增加、降水强度增大,以及极端冷事件频繁等等。

1)热浪影响

气候变暖使热浪袭击趋于频繁,或严重程度增加对人类健康产生了直接影响。热浪、高温使病菌、病毒、寄生虫更加活跃,损害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导致与热浪相关的心脏、呼吸道系统等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这种影响对老人、儿童、发展中国家贫穷的群体尤为显著。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0年全球死于酷热的人将增加一倍。人们对气候变暖与死亡率的变化进行研究,提出了“热阈”的概念,当气温升高超过“热阈”时,死亡率显著增加。对上海1980—1989年研究结果表明,当夏季气温超过34℃,死亡率急剧上升[33]。炎热强度及持续时间比瞬时最高温度对死亡率有更大影响,由于热岛效应,城市市区的高温不但高,而且持续的时间长,所以热浪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一般是城市大于郊区和农村。有研究表明,低纬高原城市昆明的城市增温约为0.5℃/30a [34]。

在云南,四季如春的气候开始逐步向夏季显现和延长的趋势变化,35℃以上高温的日数呈明显上升趋势,高温热浪作为气象灾害逐步被人们认可。2006年夏季的极端热事件,甚至造成了云南气象灾害史上因为热浪导致人员直接死亡2人的记录。

2)极端天气事件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使暴雨、干旱、冷事件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度和严重程度均有所增加,直接导致死亡率、伤残率上升,并增加社会心理压力。当极端干旱发生时,水源减少,水质下降,灾区可能会引发疾病;而极端暴雨会引起下水道溢出,大量雨水会把农田、草地、街道等处存在的微生物带入人类饮用水的供应源头,这些均可能导致饮用水质量的下降。

?

81?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42卷 

 

全球变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极端冷事件却是一个短时事件,例如霜冻、雨雪冰冻等多属于突发事件。气候灾害记录表明,近年来云南的极端气候事件呈上升趋势。例如干旱、洪涝事件更加频繁,而虽然冷事件呈减少的趋势,但极端冷事件却在加剧。2008年初出现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甚至创下了云南气象灾害史上最严重的纪录。

气候变暖的一些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例如,有研究认为,在我国气候变暖将减少冬季因病的死亡率,甚至大于夏季高温引起死亡率的增加值[35]。

2.间接影响

间接影响包括传染性疾病的增加、病原体变异、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食物供给能力与质量下降等造成的影响。

1)对传染性疾病的影响

许多传染性疾病属于温度敏感型。全球气候变暖使传染性疾病的流行范围扩大,更严重的是会导致某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复苏。

气候变暖将引起昆虫传播媒介的地理分布网扩大而增加了全球许多地方昆虫传播性疾病的潜在危险。随着气候变暖,疟疾、血吸虫、登革热等虫媒疾病将殃及世界40%~50%人口的健康。如在美国已经绝迹的疟蚊因气候变暖又在一些地区出现。近年来我国的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先后爆发了登革热。

由于云南地处低纬高原,终年无寒暑的气候特点比较有利于病原体的存活与流行。例如疟疾受温度、湿度、雨量以及胺蚊生长繁殖情况的影响,气温一般在16℃~30℃之间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比较有利,因而气候变暖有利于在云南南部出现终年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胺蚊孳生与流行。

2)对传染病病原体的存活变异的影响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与环境变化,导致传染病病原体的存活变异、动物活动区域变迁等。温带气候变暖,使感染或携带病原体的啮齿类动物的分布区域扩大,每年的危害期延长,使传染病区扩散。据有关调查,最近几十年新发现的传染病,有3/4与动物媒介疾病有关。全球变暖可能使水质恶化或引起洪水泛滥进而引发一些疾病的传播。由于居住环境变化、水短缺、卫生条件差以及人的抵抗力下降,会使霍乱、痢疾等水媒传染疾病流行。

许多细菌、病毒可引起腹泻,这些微生物可在水中存活数月,特别是在温暖气候条件下。降雨

增多可使病原传播增加,使卫生条件差的贫穷国家腹泻病例剧增。

3)气候变暖与SARS 、禽流感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最高气温、气温日较差和相对湿度等与SARS 的传播有密切关系。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卫生部的数据表明,在SARS 病毒爆发的9~10天、日最高气温相对较低(26℃以下)、气温日较差较小、相对湿度较大的情况下,有利于SARS 病毒的扩散和传播。

国内外的一些初步研究结果还表明,气候变暖可能助长禽流感的发生和传播。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卫生部均指出,禽流感病毒对热和紫外线敏感。我国97%的人禽流感个例都发生在亚热带季风区,很可能与这一地区的气候特点有关[33]。

4)过敏性疾病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可使空气中的某些有害物质,如真菌孢子、花粉和大气颗粒物浓度随温度和湿度的增高而增加,使人群中患过敏性疾病如枯草热、过敏性哮喘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增加。伴随气候变暖和日照增多,我国有些地区的豚草花粉浓度也显著上升,尤其是市郊和农村更为明显,花粉过敏源有向北推移之势。

5)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气候变暖将加重空气污染,使空气质量下降,气喘病等呼吸系统疾病加剧。气温上升引起了城市近地面大气中臭氧浓度的上升,氮氧化物可以和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迅速结合,尤其是在炎热天气,结合速度会加快。许多研究表明臭氧浓度的上升与心脏疾病、肺部疾病死亡率升高有关,与哮喘发作导致死亡的发生率的升高也有关。

气候变暖还致使紫外线辐射增强并由此会引发一些疾病,如强烈阳光下的急性暴露引起红斑和雪盲,长期暴露则与皮肤癌和白内障有关。对于在全国属于紫外线较强的地区的云南而言,其受到的威胁就更大。

[ 参 考 文 献 ]

[1] 孙芳,杨修.农业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估研究进展

[J ].中国农业气象,2005,(3).[2] 秦大河等.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的影响[M ].北

京:气象出版社,2003.[3] 杨修,孙芳,林而达,等.我国水稻对气候变化的

敏感性和脆弱性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2004,(5).[4] 杨修,孙芳,林而达,等.我国玉米对气候变化的

敏感性和脆弱性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

91? 第3期

程建刚,等: 气候变化对云南主要行业的影响

 

2005,(4).[5] 孙芳,杨修,林而达,等,中国小麦对气候变化的

敏感性和脆弱性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2005,(4).[6] 程建刚,王学锋,范立张,等.近50年来云南气候

带的变化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2009,(1).

[7] 王馥棠,赵宗慈.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的影响

[M ].气象出版社,2003.[8] 龙红.气候变暖对云南省冬作物影响[J ].云南农

业科技,2006,(3).[9] 黄中艳,朱勇.1954—2007年云南农业气候变化

研究[J ].气象,2009,(2).[10]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气候变化

国家评估报告[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1] Wang F T.Some advances in climate war 2

ming impact research in China since 1990.Acta Meteorolongica Sinica ,2001,(4).

[12] 秦剑.气候因子与云南粮食生产的关系[J ].应

用气象学报,2000,(2).

[13] 张照伟,宋焕斌.云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发展

[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2,(6).

[14] 张学波,舒小林,詹建立.云南省水资源现状及

可持续利用问题探析[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2).

[15] 王顺久.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与水资源的影响

[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5).

[16] 张先起,刘慧卿.云南省水资源基本状况及供需

水预测研究[J ].人民长江,2008,(12).

[17] 唐国平,李秀彬,刘燕华.全球气候变化下水资

源脆弱性及其评估方法[J ].地球科学进展,2000,(3).

[18] 游松财,K iyoshi Takahashi ,Yuzuru Matsuo 2

ka.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未来地表径流的影响[J ].第四纪研究,2002,(2).

[19] 刘春蓁.气候变异与气候变化对水循环影响研

究综述[J ].水文,2003,(4).[20] 陈玲飞,王红亚.中国小流域径流对气候变化的

敏感性分析[J ].资源科学,2004,(6).

[21] 任国玉,郭军,徐铭志.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

化基本特征[J ].气象学报,2005,(6).

[22] 李东梅,吴晓青,于德永,等.云南省生态环境敏

感性评价[J ].生态学报,2008,(11).

[23] 赵珂,饶懿,王丽丽,等.西南地区生态脆弱性评

价[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4,(6).

[24] 杨针娘.中国冰川水资源[M ].兰州:甘肃科学

技术出版社,1991.

[25] 戴丽.云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 ].云

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26] 袁春明,郎南军,温绍龙,等.云南省水土流失概

况及其防治对策[J ].水土保持通报,2003,(2).

[27] 刘国华,傅伯杰.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

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2001,(1).

[28] 贺庆棠,袁嘉祖,陈志泊.气候变化对马尾松和

云南松分布的可能影响[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6,(1)

[29] 王志芸,贺彬,张秀敏,等.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

水污染现状调查与分析[J ].云南环境科学,2006,(增刊1).

[30] 胡明武.云南能源现状分析[J ].中国能源,

2005,(9).

[31] 张泽恩,郑宏刚,余建新.云南省生物质能发展

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估[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1).

[32] 王学锋,朱勇,范立张,等.1961—2007年云南太

阳总辐射时空变化特征[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9,(1).

[33] 张庆阳,琚建华,王卫丹,等.气候变暖对人类健

康的影响[J ].气象科技,2007,(2).

[34] 张一平,彭贵芬,李佑荣,等.低纬高原地区城市

化对室内外气温的影响研究[J ].高原气象,

[35] 周启星.气候变化对环境与健康影响研究进展

[J ].气象与环境学报,2006,(1).

The Influence of Weather Changes on the K ey Industries in Yunnan

CHE NG Jian 2gang 1, WANG Xue 2feng 2, LONG H ong 2, J I N Y an 2, SUN Dan 2

(1.Weather B ureau of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650034,China;

2.Cli mate S tudies Center of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650034,China )

Abstract : Weat her changes have become a major problem concerning t he global environment and sus 2tainable develop ment ,which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f rom t he p ublic and t he government s of dif 2ferent count ries.The paper gives an incisive analysis of t he fourt h assessment report of IPCC and t he law and feat ures of t he weat her changes of Yunnan Province induced by t he global weat her changes.It objectively analyzes t he influence of weat her changes on t he key indust ries in Yunnan like agricult ure ,water resources ,eco 2system ,energy and tourism ,and p redict s t he f ut ure changes.It finally gives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 he po ssible influence of weat her changes o n t he sensitive indust ries and regio ns in Yunnan ,which should have much significance to t he avoidance of negative influence of weat her changes on t 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 ment of Yunnan Province.K ey w ords : weat her changes ;Yunnan ’s agricult ure ;key indust ries ;influence

[责任编辑: 陈 英]

?

02?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42卷 

 

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系统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系统的影响 ——IPCC 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概要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二工作组于2001 年2 月13~16 日在日内瓦召开了第六次会议,就气候变化的影响、系统的脆弱性以及适应能力等问题通过了该工作组提供给决策者参考的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概要。 1.最新研究结果 1.1 近期的区域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度升高已经对生物物理系统产生了影响 (1)观测表明,区域气候变化对全球许多地区物理的和生物的系统产生了影响,包括:冰川的退缩、冻土的融化、河湖冰的迟冻和早融、中高纬生长季节的延长、动植物范围向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的减少以及开花期、昆虫出现和鸟儿产卵的提前等 (2)降雨变化的影响也很重要,但目前因缺乏足够长的数据序列还无法分析其影响。(3)土地利用变化与污染等因素也对生物物理系统产生影响,但在特定个例中很难区分出各个因素影响的程度。 1.2 初步研究表明,一些人类社会系统受到了近期频繁发生的旱涝的影响有证据表明,一些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系统已经受到了近期频繁发生的洪涝和干旱的影响,这些系统也同时受到社会经济因子如人口增长的影响,一般来说很难将气候和社会经济因子的相对影响定量区分。 1.3 自然系统对气候变化极其脆弱,有些系统将遭受不可恢复的破坏自然系统由于其有限的适应能力而对气候变化表现出特别脆弱的特征,其中一些系统可能遭受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在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北半球北部山区、热带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受影响系统的数目及遭受破坏的地理范围也将增加。 1.4 许多人类社会系统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其中一些比较脆弱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的人类社会系统主要有:水资源,农业(特别是粮食保障系统)和林业,海岸带和海洋系统(渔业),人类居住、能源和工业,保险与其它金融系统以及人类健康。这些系统的脆弱性随其地理位置、时间以及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而变化。 不利影响包括: (1)对于多数的温度升高预测结果,大部分热带和亚热带区存在着普遍的作物减产可能;(2)对于平均温度升高大于几度的情况,多数中纬度地区存在着普遍的作物减产可能;(3)对许多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说,水的有效利用降低,特别是亚热带区。 (4)受到传染性疾病影响的人口数量增加,热死亡人数也将增加; (5)大暴雨事件和海平面升高引起的洪涝对许多居住区的危险性普遍增加 (6)由于夏季高温降温而导致能源需求增加。 有利影响包括: (1)温度升高低于几度的情况,中纬度的一些地区存在着作物增产的可能; (2)全球木材供应可能会增加; (3)对某些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讲,可用水量可能增加,如在东南亚的部分地区; (4)中高纬度地区居民的冬季死亡率降低; (5)由于冬季高温,取暖所需能源减少。 1.5 未来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可能会带来一些影响 人类社会和自然系统对气候极端事件的脆弱性表现为干旱、洪水、热浪、雪崩和风暴常常造成破坏、困境和死亡。尽管目前还存在着对这些极端事件变化估计的不确定性,但与全球变

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细分领域分析

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细分领域分析 广州创亚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目录Contents 医疗器械行业技术及政策分析化学发光:主流免疫诊断领域 彩超:加速发展的黄金领域 MRI磁共振成像:国产替代重点领域

一、医疗器械行业内生技术加政策支持(一)中国器械行业扬帆远航 (二)中国器械行业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三)中国器械行业集中度有望提高 (四)国产技术成熟度提高推进国产替代(五)政策落地加速行业发展 二、化学发光:主流免疫诊断领域 (一)体外诊断高速发展 (二)高附加值化学发光取代率不断提高三、彩超:加速发展的黄金领域 (一)外企垄断国内市场 (二)国产品牌持续发力,加速渗透中高端领域 四、MRI磁共振成像:国产替代重点领域 (一)MRI市场规模恢复高速增长 (二)MRI国内市场由外企垄断 分目录Contents

(一)中国器械行业扬帆远航 1、医疗器械技术发展历史 发展历程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始于1816年听诊器的发明,随后的200年间,各种医疗器械层出不穷,行业不断向上发展。中国医疗器械现代化起步于1952年,随着国家对行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迅速发展。 定义 医疗器械涵盖了可直接或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材料以及配套的计算机软件等,是集合了医药、机械、电子、塑料等多个行业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现代医疗设备产品技术含量高,行业壁垒高,研发投入大,利润丰厚,医疗企业竞相介入生产。

国内外医疗器械技术发展历史

2、行业发展推动力 国内医疗器械企业自主研发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产医疗设备技术成熟度不断提升。自1950年代以来,国产设备持续取得零突破,从中低端医疗器械领域入手,逐步取得市场话语权,自主创新技术水平向国外 头部企业靠拢,实现国产仪器在中高端领域渗透。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推动力

昆明市家庭常用医疗器械目录(2015版)

登记编号:昆府登154号 昆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告 第1号 根据省、市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的有关规定,《昆明市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经我局调研、公开征求意见以及组织听证等程序,于2016年1月22日经昆明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备案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 年3月1日起施行。 昆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016年1月29日 昆明市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0号)、《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8号)、《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4年第58号公告)等法规规章,为规范我市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结合昆明市医疗器械监管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在昆明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医疗器械经营活动及其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细则。 第三条按照医疗器械风险程度,医疗器械经营实施分类管理。经营第一类医疗器械不需许可和备案,经营第二类医疗器械实行备案管理,经营第三类医疗器械实行许可管理。 第四条医疗器械经营方式按照销售对象的不同分为批发、零售和批零兼营。 医疗器械批发,是指将医疗器械销售给具有资质的经营企业或者使用单位的医疗器械经营行为。 医疗器械零售,是指将医疗器械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医疗器械经营行为。 医疗器械批零兼营,是指企业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经营方式。 第五条从事零售业务只能经营由消费者个人自行使用的医疗器械,经营品种范围设定可依照《昆明市家庭常用医疗器械目录(2015版)》。该目录如有调整,由昆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公布。 第六条经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或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另有规定的医疗器械产品的企业,应当遵其规定。

气候变化论文

摘要: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的无节制排 温室气体放,森林的过度砍伐,使全球气温急剧上升,导致了许多灾难性的后果,冰川退 缩,海平面上升……形势相当严峻。多种研究结果证实,过去50年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 的升高是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必须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内,才能避免发生极端气候变化后果。低碳经济正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并被视作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其实质是通过能源技术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造清洁能源结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在2009年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上,低碳经济是“后危机时代” 的实体经济的方向与出路。气候变化危机归根到底是人类过度耗费自然资源而导致的危机,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气候变化危机,就必须从改变人们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入手。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关键词:气候,气候变化,低碳,低碳经济 正文: 1. 气候变化( Climate change )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 为10 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 1.1 气候变化简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 第一款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 UNFCCC因此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气候变化 ( climate change )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全球气候变暖( Global Warming )、酸雨( Acid Deposition )、臭氧层破坏( Ozone Depletion ),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关乎到人类的未来! 1.2 气候变化的原因 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 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在人为因素中,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的经济活动引起的。化石燃料燃烧和毁林、土地利

浅析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析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发表时间:2018-06-29T14:45:45.843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3月下第6期作者:曾文亮[导读] 生物材料、传感器、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及行业的崛起正在为医疗器械产业注入新鲜活力。 (深圳安科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108) 摘要:医疗器械产业涉及医药、机械、电子、化工、材料等多个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医疗健康产业专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稳固、产业链条完善,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其制造技术涉及生物医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等多个技术交叉领域,具有行业壁垒高、集中度不断提高等特点,是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材料、传感器、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及行业的崛起正在为医疗器械产业注入新鲜活力。关键词: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国内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知名品牌开始不断出现。随着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开发,企业将逐步加强大型设备核心技术研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已投放市场,并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迅猛,医疗器械更新换代的速度已经颠覆了我们的认知,我国把医疗器械严格程度分为高中低三类:第三类具有风险程度高,是用于维持人体生命机能的医疗器械;第二类风险程度一般,属于中度风险;第一类风险程度低,指医用剪刀、纱布、镊子等,都必须具有安全性、有效性,有着严格的管理和严格的监控。 1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医疗器械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医疗器械与人们生命安全息息相关,为了保证医疗器械产品的有效性、安全性。我国对医疗器械有着更为严格的监管,生产医疗器械产品的企业必须具有生产许可证,经营医疗器械的企业也必须具有药品监管局核发的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的上市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必须取得医疗器械产品的注册证。产品的上市必须经过产品检测、临床试验、技术评审等阶段,通常医疗器械产品的上市周期为1~3年,一部分高风险的医疗器械注册证难以取得,专业性非常高,但是生产规模较小。并且我国医疗器械的生产技术水平偏弱,医疗器械产业集中度不高,缺少有影响力的医疗器械企业,我国对医疗器械研发投入的成本不足,科研成果转化成实际技术能力较弱,医疗器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非常薄弱。 2 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现状 医疗行业是我国的重点行业,其权威性和规范性直接影响到了我国民生大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医疗行业不再是由药物和医生的诊治组成,高效的医疗器械成为了辅助医疗行业发展的关键。我国的医疗器械行业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在我国各大医院都可以看到多种多样的医疗器械,小到普通的针头、输液器,大到核磁共振仪器,pet-CT等等,这些器械的使用和维护直接影响到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我国的医疗器械的行业发展势头不错,但是,在整体管理方面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在结构体系上不够清晰,我国逐渐意识到了医疗器械行业的重要性,对国家的医疗器械行业进行了整合,特别是医疗器械的检测机构。2014年,国务院转发了中央编办和质检总局发布的《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对医疗器械检测机构的整合和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各地都有很多的医疗器械企业在政府的监管之下,对各种各样的医疗器械都进行了有效的检测,运用多种的检测方法,使我国的医疗器械行业更加有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对医疗器械的重视程度一定会越来越高,发展也会越来越快,将成为决定我国民生的重要行业。 3 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趋势 3.1 重点发展数字化诊疗设备、健康监测装备等五个领域 医疗器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战略指导点,国家对医疗器械和医疗装备有很高的支持。数字化诊疗设备将作为“十三五”重点专项的首发。高端医疗影像产业化方面,主流的、高质量、高分辨率及多功能的影像设备仍是“十三五”重点关注的部分。诊疗一体化特别是高端影像相结合、可再生组织修复的材料和可吸收植介入材料都是非常重要的趋势。智能医疗有助于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难题,医疗器械高端设备及前沿技术如云诊断等多由发达国家所掌握,大量的健康信息智能检测微型化需要我们整个行业来发力。医学影像设备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借助互联网技术为远程医疗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帮助,借助手术机器人实施远程操作或通过现代通信方式指导前方术者操作。同时以人机工程学为背景进行医疗机械改进,改善医疗器械中的弊端,保证相关机械性效能更高更好,人机工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2 发展医疗器械服务 我国目前健康服务业仅占GDP的5%左右,相比发达国家的健康产业,我国健康服务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近些年来康复保健器械的需求增加,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的数量将突破2.4亿,各地养老产业园、养老社区将迅速兴起,与老龄产业配套的监护仪等医疗监护设备、(臭氧、氧气、喷雾)治疗器、轮椅、血压计、人工呼吸器、血糖仪等家用医疗器械需求巨大。家用医疗器械产品实际上是一种普及化的、具有一定的诊断、辅助治疗、康复和保健功能的小型医疗器械,适合于家庭及老年人家居使用。这些家用医疗器械操作简单、方便实用、安全可控。目前,家用医疗器械中,家用检测器械、家庭护理器具、家用治疗仪、家用保健器材、按摩产品等各种电子家用医疗器械已经开始走进普通居民家庭。2014年6月1日,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第一类和第二类医疗器械,审批流程更加简化,而家用医疗器械主要集中在这两类医疗器械中,其发展前景不言而喻。 综合上述,伴随着医疗改革政策颁布,我国市场将会是一片繁荣的景象。随着我国对医疗器械行业的监管频繁加强,没有竞争力的小企业将会被逐步淘汰出局,行业竞争将逐步的集中,从长远来看,我国的医疗器械行业水平将会有跨越式的发展。随之,国内的知名品牌,自主产权的产品也将会层出不穷,我国的企业将会逐步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在市场的巨大需求情况下,我国的医疗器械必然成为国家主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 董秀丽. 浅析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及检测技术[J]. 山东工业技术,2017(22):257.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第四章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4.1概述 一、问题的重要性 1、气候是变化的。 地球形成至今大约经历了46亿年,在这46亿年里,气候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冷暖交替。干时变换,时地球气候演变的基本特点。 2、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的空间尺度有全球性的,也有局域性的。其变化对人类的进化和发展,生物、海洋、地质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并且也受到这些过程的反馈。气候变化的研究涉及了气象学、生物学、考古学、地质学、地理学、天文学、水文学、海洋学以及人类进化和发展史等学多学科,而研究气候变化又用到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等学科。所以可见,气候变化的研究是多么复杂。 二、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 1、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有长达数百万年,甚至数千万年的冰期和间冰期循环,也有几十万年、万年、千年、百年、几十年甚至几年的气候变化。现在世界上气候学家公认的气候变化时间有以下几种: (1)106-108年:大冰期气候、大间冰期气候 (2)105年:亚冰期与亚间冰期气候 (3)104年:副冰期、副间冰期气候 (4)102-103年:寒冷期与温暖期气候 (5)100-101年:世纪及世纪内气候变化(包括年代际、年际尺 度的变化) 2、气候史分级 根据时间尺度和研究方法,地球气候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1)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 ①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主要指距今22亿年(其中了解较多的是6亿年以来)——1 万年的气候变化。 ②其气候特点: a、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 b、气候变化时间尺度在10万年以上 c、温度振幅为10-15oC。 (2)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①时间:一般指距今1万年左右以来的气候变化 ②气温变化:气温变化振幅一般为5-10oC (3)近代气候变化主要描述一、二百年以来有气象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 §4.2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一、地球年龄的计算方法 研究过去的气候,需要一个时间的概念,地质上计算地球年龄的方法有两种,一种为同位素年龄,即绝对年龄,另一种为相对地质年代。 (1)同位素年龄:以年或百万年为单位,表示的是矿物和岩石形成到现在的确切年龄。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岩石发现于格陵兰,距今约38亿年,由此推算可知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 (2)相对地质年代 ①定义:是将地质历史划分为一些自然阶段来表示地质事件发生和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

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分析

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分析 摘要: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国家研究委员会地球与生命研究部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最近向白宫提交了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科学问题的咨询报告,以供布什政府以及相关机构决策参考。该报告根据美国的全球变化研究工作对100年以来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为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 的认识,对IPCC关于气候变暖的的研究成果与预测作了剖析。该咨询报告在承认全球变暖 研究中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的同时,指出全球变暖确实存在,并对白宫与民众所关心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作了回答,这些问题是:自然气候变化的幅度;温室气体和其它对气候变化具贡献作用的气体的排放是否在加速增长及其增长速率与来源;气溶胶的驱动作用;降低温室气体以及其它一些对气候变化具贡献作用的排放物的增加趋势所需的时间;气候变化是否正在发生以及如何发生;温室气体是否导致气候变化;未来100年温度的变化幅度以及发生地点;所预计的气候变化有多少是气候反馈过程(如水蒸气、云和冰雪融化)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全球变暖的后果;科学研究是否已经确定温室气体浓度有一个“安全”水平;为了提高对气候变化的认识,还有哪些专门领域需要更深入地进行研究。最后指出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独立自主开展工作意义重大,以及今后需要加强的研究领域和关注重点。 关键词: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美国;京都议定书 背景介绍 受白宫2001年5月11日的委托,隶属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国家研究理事会地球生命研究部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以下简称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于2001年6月6日向白宫提交了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科学问题的咨询报告,以供布什政府以及相关机构决策参考。该报告根据美国的全球变化研究工作对100年以来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为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对IPCC关于气候变暖的的研究成果与预测作了剖析。IPCC一直呼吁各国对温室气体排放采取更加严厉的控制措施,并于1997年12月达成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 《议定书》中明确指出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世界38个发达国家6种温室气体(以CO2作用最为突出)的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美国减少7%,欧盟成员国减少8%。但布什政府对是否存在全球变暖趋势、变暖的程度以及其

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系统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系统的影响 —— IPCC 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概要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第二工作组于 2001 年 2 月 13~16 日在日内瓦召开了第六次会议, 就气候变化的影响、系统的脆弱性以及适应能力等问题通过了该工作组提供给决策者参考的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概要。 1. 最新研究结果 1.1 近期的区域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度升高已经对生物物理系统产生了影响 (1观测表明,区域气候变化对全球许多地区物理的和生物的系统产生了影响,包括:冰川的退缩、冻土的融化、河湖冰的迟冻和早融、中高纬生长季节的延长、动植物范围向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的减少以及开花期、昆虫出现和鸟儿产卵的提前等 (2降雨变化的影响也很重要,但目前因缺乏足够长的数据序列还无法分析其影响。 (3土地利用变化与污染等因素也对生物物理系统产生影响,但在特定个例中很难区分出各个因素影响的程度。 1.2 初步研究表明, 一些人类社会系统受到了近期频繁发生的旱涝的影响有证据表明, 一些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系统已经受到了近期频繁发生的洪涝和干旱的影响, 这些系统也同时受到社会经济因子如人口增长的影响,一般来说很难将气候和社会经济因子的相对影响定量区分。 1.3 自然系统对气候变化极其脆弱, 有些系统将遭受不可恢复的破坏自然系统由于其有限的适应能力而对气候变化表现出特别脆弱的特征, 其中一些系统可能遭受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在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北半球北部山区、热带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

草地。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 受影响系统的数目及遭受破坏的地理范围也将增加。 1.4 许多人类社会系统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 其中一些比较脆弱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的人类社会系统主要有:水资源, 农业 (特别是粮食保障系统和林业, 海岸带和海洋系统 (渔业 , 人类居住、能源和工业, 保险与其它金融系统以及人类健康。这些系统的脆弱性随其地理位置、时间以及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而变化。 不利影响包括: (1对于多数的温度升高预测结果,大部分热带和亚热带区存在着普遍的作物减产可能; (2对于平均温度升高大于几度的情况,多数中纬度地区存在着普遍的作物减产可能; (3对许多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说,水的有效利用降低,特别是亚热带区。 (4受到传染性疾病影响的人口数量增加,热死亡人数也将增加; (5大暴雨事件和海平面升高引起的洪涝对许多居住区的危险性普遍增加 (6由于夏季高温降温而导致能源需求增加。 有利影响包括: (1温度升高低于几度的情况,中纬度的一些地区存在着作物增产的可能; (2全球木材供应可能会增加; (3对某些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讲,可用水量可能增加,如在东南亚的部分地区; (4中高纬度地区居民的冬季死亡率降低; (5由于冬季高温,取暖所需能源减少。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 (1)全球医疗器械产业持续快速增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医疗器械行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贸易往来最活跃的行业之一。 据欧盟医疗器械委员会的统计数字,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销售总额已从2001年的1,870亿美元迅速上升至2009年的3,553亿美元,年复合增速达8.35%,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需求增长率超过同期GDP 增幅。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度较高,目前排名前25位的医疗器械公司的销售额合计占全球医疗器械总销售额的60%(数据来源:欧盟医疗器械委员会)。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中,美国、欧盟、日本占据绝对领先优势,美国医疗器械行业整体销售收入占全球40%,2008年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器械行业销售收入占比情况如下。

随着核心技术难关的逐步突破,加上人力成本等相对优势,使得亚洲地区日渐晋升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国家医疗器械行业表现突出,年复合增速甚至超过20%,显著高于发达国家的增长水平。 (2)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需求巨大 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时间早,国内居民生活水平高,对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要求较高,市场需求以最新产品的升级换代为主,市场规模庞大、需求增长稳定。 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以及墨西哥、巴西等拉美国家,俄罗斯等东欧国家的医疗电子设备市场发展较快,设备普及和升级换代的需求同时大量存在,常规医疗电子设备普及率逐步快速提升,高端医疗电子设备产品市场需求量亦保持快速增长。 非洲等地区的医疗电子设备市场尚处于初级市场,产品功能单一,设备普及率低于20%,但增长潜力较大。

[云南省,农作物,热带]气候变化对云南省热带地区农作物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对云南省热带地区农作物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1引言 当前,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部,处于热带气候区域,常年湿润高温,严重影响了该地区农作物的生长。再加上云南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较为滞后,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自然资源被严重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云南省农业经济发展。 2景洪市农业概况 当前,景洪市对农业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受资源环境、市场体制等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直接,导致基础薄弱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全市耕地面积、粮播面积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粮食生产上新台阶的难度增大。农业面源污染加重,洪涝灾害、旱灾以及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增大,导致农业环境质量下降。橡胶白粉病等重大农作物病虫害以及禽流感等动物疫病呈多发、频发趋势,也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因而资源环境约束、气候变化影响以及防灾减灾能力弱已成为制约景洪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历史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分析 3.1对热带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热作边界变化 根据景洪地区气象台站的逐日气象资料,景洪地区积温变化呈总体增长趋势。根据我国积温与作物熟制划,景洪在1980年以后从亚热带变为热带地区,可以扩大范围推广一年三熟水稻以及甘蔗、橡胶等喜热作物。 3.1.2寒害风险增加 越冬条件是限制热带作物种植的主要因素,尤其对于喜凉作物如土豆、蚕豆、豌豆等来说,景洪冬季气候变暖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1]。对喜热作物如橡胶、甘蔗、咖啡等而言,气温偏高,会促进作物生长,并且使其免受低温冷害的影响,但是长期处于温暖的环境会减弱抗寒能力,一旦出现较大幅度降温,则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对冬季作物如冬早蔬菜、冬玉米、冬西瓜等可导致其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发育期提前。但冬季气温偏高,作物低温敏感期向隆冬时节靠近,则会因这一时段天气不稳定而增大作物遭遇冷害的概率。同时,冬季作物也会由于前期气温偏高,适应低温时段过短,而导致抗寒能力下降,在出现大幅降温时,更容易遭受寒害。 3.2对农业灾害的影响 3.2.1干旱灾害 景洪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常常遇到干旱灾害。这主要是因为景洪是一种典型的季风气候脆

社会与社会问题 话题1:气候变化(下)

社会与社会问题话题1:气候变化(下) 1. 气候变化导致全球变暖。 Climate changing causes global warming. 2. 今天很冷。 The air is frosty today. 3. 这里的冬天经常下雨。 It rains a lot here in winter. 4. 你听天气预报了吗? Have you heard the weather forecast? 5. 全球变暖会使气温上升。 Global warming may raise the temperature. 6. 要下雨了。 It is going to rain. 7. 天似乎要转晴了。 It seems to be cleamlg up.

8. 今天风很大。 It is rather windy today. 9. 天气真好。 What fine weather we are having. 1O. 俄罗斯是冬季风气候。 Russia is winter monsoon climate. 11. 利比亚是温带沙漠气候。 Libya is temperature desert climate. 12. 热的像在火炉里待一天。 It is a baking hot day. 13. 热的都无法呼吸了。 It is sweltering that I can hardly breathe. 14. 晴空万里太阳火辣辣。 It is raining fire. 15. 今天热得要命。

It is sweltering today. 16. 他热的流汗啦。 He is dripping sweat. 17. 我不喜欢热带。 I don't like tropic. 18. 在下毛毛雨。 It is drizzling. 19. 明天有沙尘暴。 It will have sandstorm tomorrow. 20. 近年冰川大量融化。 Many icbergs are melting recently. 21. 飓风导致多人死亡。 The hurricane caused many deaths. 22. 热带越热,寒带越寒。 The tropical area is getting hotter, and the polar area is getting cold.

气候变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气候变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冰川融化”这些词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生活中,但并未引起大部分人的关注。作为一个内陆国家,大部分的中国人除了天气变得暖和之外并未察觉气候变暖给他们实际带来了什么。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全国大范围的暖冬,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降水逐渐减少,全球变暖将继续下去。这种趋势对全球和中国都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说我们的地球是一个总的系统,那么它其中包含着地圈与生物圈。地圈包括着固体地球系统和物理气候系统,生物圈包含着地球上全部的生物和生命系统。气候系统指的是一个由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陆面)和生物圈组成的高度复杂的系统。它与生物圈关系密切,在以前两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平衡,使得地球气温变化保持平衡。而现在这种平衡正在被打破。这其中的大部分原因是人类活动,主要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等。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有6种,即二氧

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其中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它产生的增温效应占所有温室气体总增温效应的63%。且在大气中的存留期很长,最长可达到200年。温室气体可以吸收地表辐射的一部分热辐射,从而引起地球大气的增温,也就是说,这些温室气体的作用犹如覆盖在地表上的一层棉被,棉被的外表比里表要冷,使地表辐射不至于无阻挡地射向太空;从而使地表比没有这些温室气体时更为温暖。 那么全球气候变暖对于我们的社会经济有什么重大的影响呢? 我们首先来看我们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从短期来看,气候变暖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好处,对于东北地区来说,气温升高对冬小麦种植区域的北移西延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东北地区气候变暖明显,低温冷害有所减轻,晚熟产品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世纪90年代东北粮食总产量比20世纪80年代初增加了1倍。但从长远看,我国的农业生产将面临不稳定性增加,局部高温干旱危害加重,产量波动增大等问题。据估算,如果不采取任何适应措施,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因气候变暖可能会下降5%至10%左右,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会下降。与此同时,气候变暖将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种植

医疗器械行业发展

2015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发展前景及总 体发展趋势分析【图】 2016 年 07 月 12 日 14:48 字号:T| T 医疗器械行业涉及到医药、机械、电子、塑料等多个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 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而高新技术医疗设备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和计算机化,是多学科、跨领域的现代高技术的结晶,其产品技术含量高,禾U润高,因而是各科技大国,国际大型公司相互竞争的制高点,介入门槛较高。即使是在行业整体毛利率较低、投入也不高的 子行业也会不断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出现,并从中孕育出一些具有较强盈利能力的企业。因此行业总体趋势是高投入、高收益。 一、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器械的选用会越来越先进,其产品结构会不断 调整,功能更加多样化,市场容量会不断扩大。 2010-2014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亿元) ■市场規植:亿元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研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05-2010年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销售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为27.4%。2010年医疗器械行业销售收入达到1100亿元左右,分析师预计到2015年中国医疗器械行 业将达到1900亿元左右的产业销售规模。 2015年全国医疗器械类销售总额为568.58亿元,较去年增加4.93%。2011-2015年

2011-2015年全国医疗器械类销售总额为 ■医疔机械奘梢些总额!万元 6000000 5000000 4000000 5GOOCOO ZOOOOOO 1UOOOOO 0 2015年全国医疗器械类销售额排名前 10的省区是:广东、河南、北京、浙江、安 徽、山东、四川、 上海、黑龙江、湖南。排名前 10省区销售额占全国销售总额的比例分布 为:13.39%、10.10%、6.94%、6.92%、5.90%、5.75%、5.48%、5.21%、4.53%、4.50%。 2015年全国医疗器械类销售额排名前 10的省区 ■氐疗机械类沽售总额: 万元 2011 年 2012 年 年 2014^ 20□年

气候变化对云南生物资源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云南地区生物资源的影响 2008岁末,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又一次在世界范围掀起了人们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热议。尽管哥本哈根会议本身没有达成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政府间协议,但是这次会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气候变化,达成了更多行动的共识。全球正在变暖是不争的事实,其主要成因是人类工业活动消耗化石能源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根据IPCC 2007年在其第四次评估报告中估计,在过去近百年中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0.74℃,1956~2005年升温0.65℃。1995~2006年中有11年位列有仪器观测以来最暖的12年。 20世纪全球海平面上升约为0.17米;全球大部分地区积雪退缩,特别是在春季和夏季;近40年北半球积雪逐月退缩(除11月和12月外),在20世纪80年代尤为明显。 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后果目前还不能准确地估计,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许超出了现有知识的范畴,从全球来看,气候变化已经在产生作用:荒漠化加剧,降水格局变化,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频发等,对人类及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及生态系统将产生重大影响。 2010年西南大旱。至国家总理,下至平民百姓都在为此着急。当时我想到的是,天灾会不会如同人体的重大疾病,不是一天两天就得上的,一定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一个地区的气候变化,与本地生态系统的改变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今年,为了经济效益,云南一直在砍伐原生态林,大力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根据有关资料,云南橡胶林集中的西双版纳地区,上世纪80年代后,有雾日减少了30天,现在更减少了60天,说明当地湿润度下降,区域性气候出现变化。而气候的变化,首先导致的必然是生物资源出现变化。 气候对生物资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物数量和生物多样性两个方面。云南地处中国西南低纬高原地区,是我国乃至全球气候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最具代表性的地区。气候变化可能威胁到云南的几类重要生态系统。气候变暖有利于云南花卉生产,但是病虫害可能会更加猖獗。气候变暖有利于橡胶的种植,使橡胶的种植海拔范围扩大,但是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其种植面积与产量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于气候变化,云南部分雪山冰川、高山自然景观、花卉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可能使相关景点的旅游价值打折扣,降低吸引力。除此以外,气候变化对作物的时空分布,生长发育状况还有病虫害发生的状况也会产生影响。如近年,稻飞虱、稻瘟病、小麦条锈病和斑潜蝇等病虫害的影响范围有从低纬向高纬扩大的趋势,分析其中的原因,首先是气温上升为昆虫提供了较好的生存环境,其次是作物的免疫力没有得到提高,加速了病虫害蔓延的面积和速度。 生态环境有自我调节的功能,千万年来一直都是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局部的气候发生变化,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外力的影响,而最大的“外力”,就是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保护非再生资源, 加大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开发模式应从资源开发型向政策促进型转变,建议中央给予云南特殊的开放政策,在最低资源消耗的条件下,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云南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问题,既是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要让云南有个休养生息的时期,恢复生态,增加自然的生产,勿丧失云南多样性的优势。其次可以设立濒危物种、旗舰物种和生态系统指示物种的“零绝灭”目标。全面调查物种和

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摘要]: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不可再 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人瞩目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本文综合分析了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和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减缓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现状,原因,影响,对策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剧烈增长,矿质燃料和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土地不合理利用,森林被大面积砍伐……导致大气中CO2、CH4、O3、氟氯烃化合物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发生变化。气候变化正直接或间接地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各种自然和生物系统,如冰川退缩、永久冻土层融化、海平面上升、飓风、洪水、暴风雪、土地干旱、森林火灾、物种变异和濒临灭绝、饥荒和疾病以及中高纬度地区生长季延长,影响到物种分布区域,生物种群结构与多样性,生态系统脆弱性等,气候变化超越了国界,危及所有的生灵,包括人类自身。 一、全球气候变化现状 1、气温变化 观测记录和研究结果表明,自l861年以来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的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20世纪升高了大约0.6℃左右。就全球而言,20世纪90年代是自1861年以来最暖的10年,1998年则是自l861年以来最暖的1年。近百年的全球温度仪器测量记录还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最主要的增暖发生在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期间。观测资料显示,1951-1989年全国年平均气温以每10年0.04℃的速率上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自1987年以来出现了持续14年的异常偏暖,最暖的1998年偏暖1.4℃。这一变暖趋势与全球变暖的趋势一致。美国宇航局公布了两测绘地图(如图1、2),显示了的全球气温变化,并指出未来地球温度将继续升高。自2000年至2011年,全球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如图2)。就中国而言,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西部增温最显著,而且冬季比其他季节增温明显,晚上增温比白天明显。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丁一汇 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多尺度的和多层次的,既包括正面影响,同时也包括负面效应。但目前它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因为不利影响可能会危及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研究表明,气候变化会给人类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适应气候变化会花费不小的代价。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并将继续产生明显影响 观测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如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冻土融化、河(湖)封冻期缩短、中高纬生长季节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南、北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等。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热带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等。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数目上会有所增加,其地理范围也将增加。 自然生态系统按其生长环境可分成陆生与水生两大类生态系统。前者又可按其植被类型分成森林、草原、荒漠等生态系统,也可按地形划分高山、盆地、海岸带等生态系统。后者可分成海洋和淡水两类生态系统,其中淡水又分静水(湖泊、池塘、水库、湿地与河口湾)生态系统与流水(江、河、溪流)生态系统。下面选取冰川、湖泊、江河、海岸带、植被(森林、草原)和农业等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的生态系统为例,介绍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的观测事实和未来可能的演变趋势。 自然植被的地理分布与物种组成可能发生明显变化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全球生物群落的分布型与全球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自然植被分布的变化最能体现气候变化的影响。距今6000年前左右的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阶段,我国植被带明显偏北。现今西北地区的草原与荒漠区,在全新世曾是广阔的温带森林和森林草原,各种草原动物也非常丰富。但随着全球气温的波动式下降,同时受第四纪冰期气候波动和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地隆升的影响,我国自然环境出现了明显的区域差异,生物多样性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取决于气候变化后物种相互作用的变化,以及物种迁移后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平衡。在移动过程中,生态系统并不是作为一个一个单元整体迁移的,它将产生一个新的生态结构系统,生物物种构成及其优势物种都将会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可能会滞后于气候变化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植被模拟研究显示,气候变化时,某些物种由于不能适应新环境而濒临灭绝的危险,也可能出现新的物种体系。 全球变暖将对我国植被的水平及垂直分布、面积、结构及生产力等产生很大影响。气候变化将改变植被的组成、结构及生物量,使森林分布格局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 冰川、冻土和积雪可能减少 高山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冰川将随着气候变化而改变其规模。由于全球变暖,一些冰川出现了减少和退缩现象。如非洲乞里马扎罗山的冰川面积在1912~2000年间减少了81%。1889年它完全由冰雪围绕,今天只剩下15%由冰雪围绕,且主要由季节性冰雪覆盖。 我国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自小冰期后期以来,一直处于后退状态。1962

未来十年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前景

2030年的医疗器械行业——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重塑业务和运营模式,重新定位,重构价值链 “仅仅靠制造设备,然后通过分销商销售给医疗服务机构”的日子已不复存在。价值是成功的新代名词,预防是最佳的诊治结果,智能是新的竞争优势。本文探讨在2030年,医疗器械公司如何通过“三管齐下”的策略取得成功。 重塑业务和运营模式 医疗器械企业应认真审视现有的组织,通过以下方式重塑传统业务和运营模式,以适应未来的发展: –把智能结合到产品组合和服务中,积极地影响治疗过程,并与客户、患者和消费者建立联系。 –提供超越设备的服务、超越服务的智能——真正地实现从成本到智能价值的转移。 –投资使能技术——做出正确的抉择,支持根据客户、患者和消费者(潜在患者)分别制定的多种并行业务模式——并最终为实现组织的财务目标服务。 重新定位 考虑以“由外向内”的角度为未来做准备同样重要。到2030年,外部环境将充满变数,医疗器械公司需要在新的竞争格局中重新定位,应对来自以下方面的干扰力量: –新进入者,包括来自不相关行业的竞争者 –新技术,因为技术创新将继续比临床创新快

–新市场,因为发展中国家继续维持高速增长趋势 重构价值链 传统医疗器械的价值链将迅速演变,到2030年,企业将扮演非常不一样的角色。医疗器械企业在经历重塑业务和经营模式以及重新定位后,需要重新构建价值链,并确立它们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多种价值链“构建”方式要求企业做出根本性的战略抉择。现在已明显看到,制造商将继续与患者和消费者建立直接联系,或通过纵向一体化与医疗服务机构、甚至付款方结合起来。重建价值链的抉择并非直观的,很可能根据公司的细分市场(如器械领域、业务部和地理区域)而有所不同。由于其他企业试图重新构建价值链并实现战略目标,价值链本身将进行动态的演变,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然而,正确的抉择将为终端用户创造巨大的价值,并能帮助企业避免商品化的未来。 提防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难以承受的压力颠覆现状 医疗器械行业有望保持稳定增长,全球年度销售额预测以每年超过5%的速度增长,到2030年销售额将达到近8000亿美元1。这些预测反映了人们随着现代生活习惯病日益普遍,对创新型新设备(如可穿戴设备)和服务(如健康数据)的需求持续增长,以及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市场)的经济发展释放了的巨大潜能。 尽管前景很诱人,但无情的价格下行压力仍然如阴霾般笼罩着这个行业。全球各地政府都在力求降低医疗成本——尤其是在医疗体系中成本最高的部分:医院。他们希望在医疗器械上减少支出,同时想看到在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方面提供更大的价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