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教材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新教材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新教材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新教材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内容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核心素养目标 学业

质量水平

合格考(水平1-2)

1.能够区分横波与纵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知

道内部圈层划分依据。(综合思维)

2.运用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等级考(水平3-4)

1.能够运用圈层理论,说明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

2.能够从不同层面(宏观、微观)认识地球的自然环境,解释圈层有关的自然现象。(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震波

(1)类型???甲表示横波

乙表示纵波

(2)特点

(3)波速变化???a 处:速度都明显增加

b 处???甲波速度突然下降乙波完全消失

(4)意义: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2.圈层划分

(1)划分依据:两个不连续面???a 是莫霍界面: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

b 是古登堡界面:地下约2 900千米处

(2)内部圈层

3.岩石圈:位于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判一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地震发生时,在水中的人与在陆地上的人感觉一样。(×) ②上地幔与下地幔的分界线就是软流层。(×) ③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圈即地壳。(×) ④内核由铁、镍等金属组成,形成了地磁场。(×)

[填图] 在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中的方框内填写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名称,在箭头尾端填写两个不连续面的名称,并标注甲、乙两处的名称。

提示:略。

[微思考]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来探测地内结构?

提示地球内部物质性质不均一,不同深度上性状、组成不同。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会随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圈层概念组成作用

大气圈①笼罩着地球外部的

气体圈层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

组成,主要成分是氮

气和氧气

使地球上的温度变

化和缓,提供生物生

存所必需的氧气,存

在风、云、雨、雪等

天气现象

水圈②地表和近地表的各

种形态水体的总称

主体是海洋,还包括

陆地上的河流、冰

川、地下水等

水是最活跃的自然

环境要素之一,在地

球表面物质迁移和

能量转换中起着十

分重要的作用

生物圈③地球表层生物的总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生物从环境中获取

物质和能量,同时也

在促进太阳能转化、

改变大气圈和水圈

组成、改造地表形态

等方面起着重要作

[微思考]岩石圈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还是外部圈层?

提示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它的范围比地壳大,因此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

看情景

因为横波和纵波特性的差异,导致地震发生后陆地上的人们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感觉到左右摇晃;而在海洋中航行的人们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讲学法

地壳的厚度差异

海陆差异:大陆厚,大洋薄

地貌差异:高山厚,平原薄

海拔差异:高处厚,低处薄

深度差异:海岭厚,海沟薄

拓知识

地壳的分层

根据地壳化学组成的差异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将地壳分为上下两层,这两层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有着明显的区别(下图)。

硅铝层是不连续分布的,在海域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而硅镁层呈连续分布状态。

讲学法

图示法识记地球外部圈层位置

辨差别

地球的四大圈层在高空和地球内部,基本是上下平行分布的;但是在地球表面附近,各个圈层却是相互渗透,甚至是相互重叠的。

探究点一地震波

情境探究

[情境] 北京时间23日17点31分左右,美国阿拉斯加州科迪亚克东南281公里处海域发生8.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美国海啸预警部门已经发出海啸预警。强震发生时,科迪亚克镇一位正在打渔船上的居民表示,“震了有一分钟之久”。他们几位渔民在震后都下船前往高地避险。

[探究]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震发生时,打渔船上的居民有怎样的震感?为什么?

提示感觉到渔船不停的上下颠簸。因为横波只能穿过固体,渔民感觉不到左右摇晃。但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在海上的渔民可以感觉到上下颠簸。

素养凝练

1.地震波的原理和特性

地震波属于机械波,是通过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来定义的,如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就称为纵波,垂直的称为横波。

2.地震波的应用

地震波是科学家探测地球(行星)内部结构的重要手段,也是勘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还可以进行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报。

(1)地震预警:在地震发生时,利用地震波比电波传播速度慢的特点,通过在主要地震区布设密集的地震预警监测仪,在地震造成破坏前,通过手机、应急广播等,提前几秒到几十秒为用户发出全自动秒级响应的预警警报。

(2)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地震产生地震波,传播到深部的地层中,当地震波碰到岩层产生反射波,并传回到接收装置被记录下来,绘制成地震反射剖面,并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例如,地震波遇到石油时,横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

素养应用

例1:(2019·河北唐山高一期中)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们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据此完成(1)~(2)题。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 900千米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这说明了()

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该深度上下层的温度变化明显

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该深度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的差异

(2)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距离地面大约2 900千米深度为古登堡界面,地震波到此界面,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说明了该深度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故选D。第(2)题,纵波波速要大于横波波速,海底油气矿藏属于液态物质,遇到此物质,横波消失,纵波先减小,后增大。故选A。

答案(1)D(2)A

探究点二地球的圈层结构

情境探究

[情境]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清)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崔道融(唐)

[探究]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这两首诗分别反映的是哪些圈层之间的关系?

提示生物圈和岩石圈;大气圈和岩石圈。

素养凝练

1.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与联系

地壳岩石圈深度33千米100~110千米联系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包含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示意图

2.生物圈的特殊性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这三个圈层相比较,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①生物圈是有生命存在的圈层;②生物圈与其他圈层交错分布,其界线不像其他圈

层那样分明;③生物圈不仅包括了地球上的全部生物,而且包括了生物生存的环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因此,生物圈的组成与结构和其他三个圈层相比最为复杂。

素养应用

例2:(2019·北京市第一次合格考)读“某同学制作的地球圈层结构模型的照片”,完成(1)~(2)题。

(1)对各圈层位置的正确描述是()

A.生物圈位于地壳内部

B.地核位于莫霍面以上

C.软流层位于岩石圈的内部

D.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

(2)关于图中各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A.岩石圈由厚度相同的岩石组成

B.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地壳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

D.大气圈的组成物质分布均匀

解析第(1)题,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岩石圈上部,其中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A错误;从地表到地心,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将地球分成三大同心圈层。地表至莫霍界面之间为地壳,莫霍界面至古登堡界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界面至地心为地核,因此地核位于莫霍界面以下,B

错误;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之上,C错误;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D正确。第(2)题,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其中厚薄不均是地壳的突出特点,因此A错误;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正确;大气圈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C错误;大气圈的组成物质分布不均匀,垂直向上,空气越来越稀薄,D错误。

答案(1)D(2)B

鲁教版P19“正文”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湘教版P25“阅读”

组成地壳的元素

地壳由90 多种化学元素组成,它们多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氧、硅、铝、铁、钙、钠、钾、镁8 种元素的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 强。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元素在地壳中分布不均衡。除了氧之外,地壳上层硅和铝的比重较大,密度相对较小,称为硅铝层;其下的地壳铝的成分相对减少,镁和铁的比重则相对增加,密度比硅铝层大,称为硅镁层。硅镁层是连续的,其上的硅铝层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见,即使有也非常薄。

中图版P16“阅读”

人类圈

由于人类具有智慧和主观能动性,能够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影响和改造自然,因此人类活动已成为地球系统变化的驱动力之一。有学者提出一个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并列的地球圈层——“人类圈”。人类圈具有以下特征:以人类为自然实体,是具有全球规模和影响力的地球圈层;是以其他圈层的资源环境为代价,谋求自身的生存发展的圈层;是依赖非可再生资源,由单一物种构成的高度脆弱的圈层;是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着人类自身,推动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圈层。

知识微网核心要点

1.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

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

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大陆地

壳厚,山地和高原地区的地壳更厚。

3.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呈熔

融状态,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4.外核由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组成,内

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

5.岩石圈位于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坚

硬的岩石组成。

6.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7.水圈由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组成。

8.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

(2020·山东潍坊高一期末)2019年12月5日8时2分,唐山市丰南区发生4.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我国的地震预警系统成功预警本次地震。一些位于震中附近的天津、唐山等地民众的12月5日08:02手机收到了预警(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壳

B.地幔

C.外核

D.内核

2.地震预警系统能成功预警本次地震,依据是()

A.震源距预警网中心的距离

B.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C.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D.横波和纵波传播介质的差异

解析第1题,根据题目所给震源深度,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知识。由材料可知震源深度为10 km。而此地地震位置在陆地。根据课本基础知识:陆地上地壳平均深度为33 km。10 km位于地壳深度范围内。故选A。第2题,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和纵波的速度是有差异的,在地表纵波速度大约5~7 km/h,而横波的速度约3.2至4.0 km/h。地震中横波造成的损失比较大,而纵波造成的损失较轻。因此可以利用横波与纵波之间的速度差,监测到纵波时自动发出预警。在横波到来之前,可以争取到短暂的预警时间。现在地震自动预警系统基本是利用这个原理。故选C。

答案 1.A 2.C

3.(2019·云南省1月学考)2018年12月22日,在印度尼西亚的巽他海峡发生了火山喷发并引发海啸。从该火山口流出的岩浆来源于()

A.地壳

B.软流层

C.下地幔

D.地核

解析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软流层。

答案 B

(2019·山东夏季合格考)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4~5题。

4.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

16 km。这次地震震源位于()

A.大气圈

B.岩石圈

C.生物圈

D.水圈

5.下列属于地球外部圈层的是()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大气圈

解析第4题,陆壳平均深度为33 km,此次陆上地震深度为16 km,震源位于岩石圈。第5题,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属于地球外部圈层。

答案 4.B 5.D

6.(2019·福建省1月合格考)图1是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图2是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三个圈层,其中甲为、乙为。

(2)将下列地球的外部圈层与其特点对应连线

水圈连续但不规则

生物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大气圈地球环境中最活跃的圈层

(3)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软流层中的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填“沉积”“变质”或“岩浆”),喷出地表可能形成(填“褶皱山”“断块山”或“火山”)。解析第(1)题,位于莫霍界面以上的为地壳,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的为地核。第(2)题,大气圈的大气主要成分为氮气和氧气;水圈的水组成有大气水、陆地水、海洋水和生物水,分布很广泛,但是分布不均匀;生物是最活跃的因素。第(3)题,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喷出地表的为火山喷发。

答案(1)地壳地核

(2)水圈——连续但不规则,生物圈——地球环境中最活跃的圈层,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3)岩浆火山

合格考——大显身手

一、选择题

北京时间2020年3月16日10时58分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发生3.5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地震发生后,某地理学习小组绘制了地震波波速在地球内部的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内核

B.下地幔

C.外核

D.岩石圈

2.下列有关甲、乙、丙、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丙为莫霍界面

B.先到达地面的是甲波

C.丁为古登堡界面

D.先到达地面的是乙波

解析第1题,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为33千米,海洋地壳较薄,仅为5~6千米,此次地震震源在陆地地表以下20千米,此次地震位于岩石圈。第2题,地震波有横波和纵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甲波是纵波,乙波是横波。最先到达地面的是甲波。丙是古登堡界面,丁是莫霍界面。

答案 1.D 2.B

(2020·浙江温州高一上学期期末B卷)下图为地球圈层局部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①~④对应正确的是()

A.①-地壳

B.②-岩石圈

C.③-下地幔

D.④-软流层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在地球上连续分布

B.②-元素以铁、镍为主

C.③-岩石圈的组成部分

D.④-横波无法通过该层

解析第3题,图中①②位于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①②③合起来为岩石圈,④为软流层,故选D。第4题,由图可看出,①只在大陆上分布,具有不连续性,A错误。②位于地壳的下部,主要成分是硅和镁,铁和镍等金属元素主要分布在地核,故B错误;①②③合起来为岩石圈,故C正确;④处岩石只有部分熔融,纵横波都可以通过,D错误。

答案 3.D 4.C

(2020·辽宁丹东高一上学期期末)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回答5~6题。

5.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属于①层的一部分

B.属于②层的一部分

C.包括①层和②层的顶部

D.位于莫霍界面以上

6.从火山口喷发出的岩浆,一般来源于()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④层

解析第5题,岩石圈的范围是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图中①层表示地壳,②层表示地幔,因此岩石圈包括①层和②层的顶部,C正确。A选项属于地壳的一部分,A错误。B选项应该是地幔的一部分属于岩石圈,B错误。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是地壳,只是岩石圈的一部分,D错误。第6题,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②表示地幔,B正确。

答案 5.C 6.B

(2018·山东省冬季合格考)“松科二井”位于黑龙江省安达市,2014年4月13日开钻,2018年5月26日钻井深达7 018米,成为亚洲国家最深大陆科学钻井。下图为“松科二井”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松科二井”的井底位于()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8.井底所在的圈层()

A.为岩浆发源地

B.厚度不均

C.位于莫霍界面以下

D.不能传播地震波

解析第7题,“松科二井”的深度为7 018米,地壳的厚度大陆部分平均为39~41千米,所以,井底位于地壳。第8题,地壳厚度不均,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

答案7.A8.B

(2020·山东青岛高一上学期选科抽测)下图示意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圈层波速变化。据此完成9~10题。

9.①②③分别代表()

A.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

B.①地壳、地幔②外核③内核

C.①岩石圈②地幔③地核

D.①地壳、上地幔②下地幔③地核

10.关于甲乙地震波说法正确的是()

A.甲波传播速度慢,为纵波

B.乙波在X界面消失,为纵波

C.甲波在各圈层都能传播,为纵波

D.乙波只在①圈层传播,为纵波

解析第9题,①层厚度达3 000 km,不可能是地壳,所以A错误;在①处地震波的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加快;甲波由①处进入②速度是急剧下降,地幔是从地壳到深度2 900千米的地方,故选B。第10题,甲的传播速度快,乙没能通过3 000千米以下,可判断甲是纵波,乙为横波。故选C。

答案9.B10.C

二、综合题

11.读青藏高原羊卓雍措地表环境图,完成下列要求。

(1)指出图片中各个圈层的代表性地物。

(2)依据图片信息举例说明圈层间的相互联系。

解析第(1)题,先从图中找出所显示的主要地物,再一一对应到四大圈层。第(2)题,主要以生物圈为核心,分析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和传递关系。不必面面俱到,只要说明圈层联系即可。

答案(1)大气圈:蓝天、白云,岩石圈:山脉,水圈:湖泊、河流,生物圈:牛羊、青草、土壤。

(2)大气圈为生物圈的动物的生存提供氧气,为植物提供二氧化碳和水汽。岩石圈为植物提供矿物养分,水圈提供水分。生物圈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大气圈的雨雪等为水圈和岩石圈提供了水分等。(合理即可)

12.(2020·江苏扬州第一学期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图为学生手绘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所说的“黄金12秒”。下表为2019年12月份我国境内部分地区发

生的地震情况。

(1)有关地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岩浆的发源地

b.以古登堡界面与地幔分界

c.压力大,密度小

d.外核最可能为液态

(2)表格中地震震源最可能在地球内部圈层的。

(3)若在图中增绘岩石圈,试描述需绘制的内容。

解析第(1)题,一般认为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不是地核,a 错。以古登堡界面为界,其上为地幔,其下为地核,b正确。地核一般压力大,密度大,c错。图中显示,横波不能在外核传播,因此外核最可能为液态,d正确。第(2)题,表格中四次地震震源深度最深的为19千米,最浅的为8千米,而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因此四次地震震源最可能在地球内部圈层的地壳。第(3)题,岩石圈是指上地幔软流层的以上部分,以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

2019精选教育地理必修一中图版 第四节 地球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地球圈层结构 一、背景分析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1、课标原文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慨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课程标准解读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2)、本条标准有两层含义: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为此,教材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高一学生的年龄大概在14到16岁之间,对未知领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地球有关知识有较强烈的学习兴趣,但对地球内部圈层的整体认知不够,未能系统的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及各层的特点。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高一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在初中阶段对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已经有大概的了解,掌握了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一些相关的知识。在教材第一章前三节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已掌握了太阳辐射的有关知识,理解了地球运动所带来的地理意义等,同时学生从《2019》这样的影视作品、阅读课外书籍和图片中获得对地球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理解本节知识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3、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高一学生由于刚进入高中校园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具备用简单方法演示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能力,并能用地理现象来说明地球自转与公转。具备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纬线和经纬度,在地球仪上判断方向,并能在地球仪上确定某个点。有一定的读图和画图能力。除此,同学们对地球圈层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 4、学生学习风格分析 高一学生的思维活跃,学习风格多样化并个性化。由于高一学生大多14、15岁,喜欢主动型学习,偏好多人一起合作的团队学习。并且喜欢视觉型学习,在看到图片,图表,流程图,时间表,影片,或是实际演练时会有较佳的记忆效果。大

高考地理专题:地球的圈层结构(解析版)

地球的圈层结构 、单选题 1.软流层位于( ) 1)下列关于图中地球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 圈层是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小的 C. C 圈层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 分 B. B 圈层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没有影 响 D. D 圈层厚度均匀, 是岩 浆的发源地 2)在地震波传至 ① 处时,最有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 A. 纵波消失,横波变慢 C. 横波消失,纵波变慢 3.岩石圈是指( ) A. 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岩石外壳 B. 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 壳 C. 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厚度均匀的一层 岩石 D. 地壳和上地慢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 4.如图为 “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读右图完成下 题. A. 莫霍界面以上 2.读“地球圈层示意图 D. 古登堡界面以 下 B. 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变 慢 D. 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加

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地球外部圈层由A,B,C 三部分组成,其中成,其中G 为地核 C. E、F合为岩石圈 2)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A. 软流层 B. 下地幔 3)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正确叙述是( A. 沉积岩重熔再生形成变质岩 C. 岩浆岩冷却凝固形成变质岩 B. 变质岩经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 岩 D. 岩浆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岩浆 C 为生物圈 B. 地球内部圈层由E,F,G 三部分组 D. 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 C. 图中 D 层 D. 图中G 层 )

A. ①是地壳,② 是地幔,④是岩 石圈 C. 自然地理环境即组成地球的各圏 层 B. ③是被陆地分割成的不连续的圈层 D. 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之间没有联 系 A. 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 由北向南逐渐增厚2)图中M 和N 所位于的地形区分别是() C. 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 由南向北逐渐增厚A. 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B. 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 黄土高原、汾河谷地 D. 四川盆地、大别山区 7.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圏层结构图(图),回答下题. 1)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 ① 圈层 B. ② 圈层 2)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 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 C. ③ 圈层最 可能为液态 3)下列各地,地壳最厚处在() A. 华北平原 B. 云贵高原 ) C. ③ 圈层 D. ④圈层) B. ② 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D. ④ 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C. 青藏高原 D. 塔里木盆地 5.读“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可知 () 6.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下 题. 1)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建议用时:40分钟) A组跨越本科线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读图,回答1?3题 1 ?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 B ?横波在②层传播速度比③层快 C. ②是软流层 D. 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 2.岩石圈的范围是指() A ?莫霍面以上部分 B. ①②的全部和③的顶部 C. ①②的全部和③的大部分 D. ①②③的全部 3 ?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大的地方是() A ?莫霍面附近B?上、下地幔之间 C.古登堡面附近 D .内、外核之间 1?D 2.B 3.C [第1题,①层和②层位于莫霍面以上属于地壳。第2题, 岩石圈的范围是指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第3题,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大的地方在古登堡面附近,此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传播速度明显下降。]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4?5题。

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纵波和横波波速都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B ?①和②之间是古登堡界面 C ?在深约2 900千米处横波突然消失 D ?地核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5. 某地地下30千米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 塘里的鱼,都会感到() A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摆 B ?先左右摇摆,后上下颠簸 C. P 波,上下颠簸 D. S 波,左右摇摆 4. C 5.C [第4题,由图可知,横波在到达液体处就消失了,纵波的传播 速度也突然降低;①和②之间是莫霍界面;上地幔中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 地。第5题,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因而三者都会 感到纵波(P 波),且上下颠簸。] (2017昆明模拟)下图为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 读图,回答6?7题 6?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壳厚度自南向北增加 B. 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海拔最高 C ?断层分布的区域均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70° 妙 巒 i (xr 他 的/kb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练习题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课后练习区·基础过关 一、选择题 1.以下天体与我们的视觉对应正确的是 ( ) A.星云---------一闪即逝 B.行星----------圆缺多变 C.彗星----------拖着长尾 D.月亮 ---------轮廓模糊 2.下列事物中,与“天宫—号”空间实验室不属于同—类的是 ( ) A. 太空中的人造卫星 B.“天宫一号”中的科学家不小心丢在太空中 的牙刷 C. 太空中的航天飞机 D. 拖着长尾的哈雷彗星 3.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①地球②河外星③天空中飘动的云④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太阳大,地球小,太阳带着地球跑;地球大,月亮小,地球带着月亮跑。”重温儿时的童谣,完成4~5题。 4.童谣中出现的天体属 ( ) ①太阳系②地月系③银河系④河外星系⑤总星系 A.①③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 ④⑤ 5.童谣中涉及的天体系统共有 ( ) A.1级 B.2级 C.3级 D.4级 6.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总星系 B.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总星系 C.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D.地月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 7.与银河系处于同一级别的天体系统是() A.总星系 B.河外星系 C.太阳 系 D.地月系 8.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可见宇宙的范围尺 度取决于 A.观测时间的延长 B.观测位置的变化 ( ) C.观测空间的差异 D.观测技术的提高

地球 1 1 5.52 1年23时56分 火星0.11 0.150 3.96 1.9年24时37分 9.从表中可以看出四颗行星最接近的是 ( ) A.质量相近 B.体积接近 C.公转周期最为接近 D.平均密 度 10.材料中所反映的太阳系的部分行星,其绕日公转方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下列分析不正 确的是 A.同向性一一各行星的自转方向都与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同 ( ) B.共面性——各行星的公转轨道面与地球的公转轨道面近乎在同一平面 C.近圆性——各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都为近似正圆的椭圆 D.各行星都在各自的轨道上按一定规律绕日运转行其道,互不干扰 11.如果把太阳系中地球和水星的位置互换一下,则 ( ) A.地球上将会被水淹没,人类无法在地球上生存下 B.地表温度太高,原子无法结合起来形成生物大分子,也就不会有生命物质 C.地球上将不会有大气 D.地球上将只有固态和晶体物质 12.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 有密切关系的是 ( ) ①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②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比 较适中 ③太阳光照条件稳定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 中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3.下图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颗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 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 ( ) 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 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 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二、综合题: 14.读下面“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回答问题。 A B C E F G H S D

精品文档 (14)《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分析: 本条标准本质上是要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进而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教学中要在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基础上,遵循“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来认识。 在宏观层面上,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人类属于生物圈的一部分。对于各圈层应抓住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示意图”并不一定指向某张确定的示意图,也可以是学生用绘制示意图的方式表达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理解。 本节内容在全书中具有统领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与各圈层有关的具体内容之前,要能够宏观把握四大圈层的相互联系,这样才能在后面的学习中以联系的观点进行思考,并培养综合的思维方式。 学习目标: 1.知道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方法与过程,增强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2.运用图表描述地球内部、外部圈层的范围、界限、物质组成,说明地球整体结构特点。 3.知道岩石圈的构成及其在自然环境中的地位,举例说明地球各圈层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从整体上说明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 4.举例说明地球各圈层对自然环境形成的作用,简要了解它们与人类的关系。初步体会人地协调的基本观念。 教学重点: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结构特点; 外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图1.33、天宫二号、蛟龙号与世界最深钻井等图片。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对于外太空及深海的研究逐步深入,但对于我们居住的地球内部的了解却知之甚少,通常最直接的研究方式即为钻探,世界最深钻井深度可达12千米,却不及地球平均半径的1/500,可谓“上天有路、入地无门”。 那么人类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过渡】地球的圈层结构分为内部圈层结构和外部圈层结构。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如何探究呢?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可以借鉴的研究方法?比如利用敲打听回音的方式来挑选成熟的西瓜。 【学生回答】略 【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1页,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地震波? 2.地震波有哪两种分类? 3.两种地震波有何异同点? 【小结讲解】地震波的含义;地震波的分类;纵波、横波的异同。 1.含义: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分类:横波(S波):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纵波(P波):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

教案: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1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走进地球”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1.1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的剖面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 层的结构特点; 1.1.2了解岩石圈的组成; 1.1.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结构和特点。 1.2过程与方法 1.2.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 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1.2.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3.1通过探究地球的圈层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求知好学的好习惯; 1.3.2正确认识地球结构,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2.教学重点: 2.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2.2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2.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3.教学难点: 3.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3.2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4.课程类型与教0.学模式: 新授课;引导——发现地理教学模式 5.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综合分析法 6.教学用具与媒体: 多媒体

7.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几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及其影响,那么,地球这么巨大的一个球体,它的内部,直到地心,又隐藏着哪些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地球的圈层结构。其实,人类对进入地心一直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从封神榜里的土行孙,到1864年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旅行》,都反映了人类想进入地心一探究竟的愿望。伴随着2003年美国的科幻片《地心历险记》的情节,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地球的内部世界! 播放影片 (影片中会涉及进入地球内部的方式以及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 观后思考: 1.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真的如影片所描述的那样,由很多水晶、钻石等宝石组成吗? 学生回答:略 2.人类真的可以找到地心入口或乘坐地下飞船到达地心吗? 学生回答:略 引入 目前的科学技术虽然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空,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这半径为6400km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那么,既然地下飞船实现不了我们进入地球的愿望,我们如何得知地球内部的结构呢,于是人们想到了许多方法,比如说, 通过钻井技术,将地球内部的物质提取出来 利用火山爆发,通过火山喷出物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组成 利用地壳运动, 供以下材料:(图片+文字) 但是,就目前的科学技术而言 1.最深的钻井是不过12k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 2.火山喷发能将地下几百千米的岩浆泛到上层,但最深不超过450km。 3.地壳运动能掀起地下20~30km物质到地球表层;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完整版)

1 第一章行星地球 2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3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4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5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6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7 8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9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10 11 河外星系 12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3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14 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15

16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7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8 19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0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21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 22 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23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4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25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26 活动); 27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28 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29 30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31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32

2019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1课时) 一、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为。有两方面的要求,1.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2、要求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3、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二、教材分析:1.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内部圈层的划分及边界,地壳的组成元素、厚薄和分布,地幔的组成和地核的组成和状态。2.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的组成和空间分布及相互的联系。 三、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过程和方法: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 培养和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四、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五、教学难点:“地幔”的有关知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用具: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 媒体、图片)。 八、教学过程: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讲解】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 等。 【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地震波。你知道其机理吗? 【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 三层。

高中地理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课程标准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 ...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课程标准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标准解读 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呈现出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本条“标准”的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标准”以“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自然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理解。从宏观层面上,根据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人类属生物圈的一部分。也有人为强调人类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单分出一个“智慧圈”,这样就共有五大圈层。 从微观层面上讲(如落实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组成的。 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并且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可见,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2)教学重点: 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3)教学目标: 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分析概括出地球各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能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 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示意图。 通过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科学地认识地理环境的组成,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 (4)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 二、知识结构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运动特征,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物质组成,熟悉我们人类生成和发展的地理环境。这节课我们先一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6401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①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 围绕地轴转动 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 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 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共15题;共40分) 1.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主要依靠() A. 地质钻探 B. 研究地震波 C. 地层和化石 D. 理论建模 2.如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正确叙述是() A. A为水圈 B. B为生物圈 C. C为大气圈 D. E,F合为岩石圈(2)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 A. 下地幔 B. 软流层 C. 图中D层 D. 图中G层 3.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震波就是横波 B. 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C.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D. 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 4.如图,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回答下题.

(1)图中表示地壳与地幔间界面的数字以及界面名称是() A. ③一古登堡界面 B. ⑤一莫霍界面 C. ⑤一古登堡界面 D. ③一莫霍界面 (2)从图中地震波的速度变化特点分析,地球内部呈现液态或熔融状态的圈层是() A. ⑥一地壳 B. ④—地幔 C. ①一内核 D. ②一外核 5.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读图回答下题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在F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A. 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 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 C. 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 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2)岩石圈主要是由岩石组成的,它的构成是() A. C+E的上部 B. C+E C. E+G D. G+H 6.地质学家经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实线为P波,虚线为S波)() A. B. C. D. 7.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A. 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 B. 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 C. 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 D.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的信息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可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它们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形成同心圈层,这是地球结构的最大特征。本节教材内容由两个目来完成:第一目“地球的内部圈层”,目前人类对其研究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难点;第二目“地球的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这里简单介绍了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范围、组成和总体特点,从物质形态、空间分布、相互关系等方面认识地球的外部圈层。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初步建立地理环境的整体概念。 《课标》内容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这里的行为动词是“说出”,故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学习中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省学科《指导意见》内容: 基本要求(会考要求) 1、了解地球的内部和外部的圈层结构。 2、了解各圈层的特点和划分依据。 发展要求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地球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课标三维定向: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震波及其传播特点和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界线、厚度、物质组成和状态。 2、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说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对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 过程与方法1、能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要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 2、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示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认识地球结构的复杂性,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和兴趣,逐步养成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的求真求实态度。 学习重点地球圈层结构的划分和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学习难点地震波随所通过物质性质的变化而改变速度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经验,当你拿起一个瓷碗或瓦罐想要检验有没有裂纹时,只要轻轻一敲,便能从它发出的声音判断是否完好;同样的方法也可以检验出西瓜是生还是熟;装在密封小盒子里的物品,我们可以通过摇、拍、称重等,听其声、测其重。 那么,人类生活了二三百万年的地球,我们用什么方法了解其内部的结构和物质组成呢? 有人说,我们向地心挖洞,把地球对直挖通,不就可以到达地球的另一端了嘛。 然而,这却是不可能的。因为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孔(12262米)也仅为地球半径的1/500,所以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认识还是很不准确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中了解到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同时利用地震波揭示了地球内部的许多秘密。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结构 问题导航: ⑴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有哪两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⑵地球内部圈层是如何划分的?主要分为哪几个圈层? ⑶何为地壳?请说出地壳的厚度、物质组成和结构特点。 ⑷何为软流层?请说出岩石圈的范围。 ⑸比较地幔和地核的组成物质和结构特点有什么不同? 点拨: - 1 - / 3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教学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极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嫦娥奔月”和“西游记”中对天庭的描述,都说明在古时候人们就向往太空,渴望了解太空,而现在人类飞上太空已经经成为现实。 “封神榜”中的土行孙能入地,1864年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旅行》,都反映了人类想进入地心一探究竟的愿望,那么将来人类进入地心将成为现实。 师:大家在平时吃鸡蛋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鸡蛋是分几层? 生:3层 师:好,由此可见同学们平日里观察生活还是非常的仔细的。那么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我们的地球可以分几层呢? 生:6层,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师: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有关内容。

高中地理教案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要求】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在对这一部分自然环境学习的基础上,可知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由此得出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结论。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从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教学难点】 1.“地幔”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淡话法、小组讨论法、课件演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 【讨论】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 【学生回答】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 【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学生回答】地震波。 【讨论】你知道其机理吗?【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层。 【板书】1、划分依据:地震波 (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2)分类及特点: 分类特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1、宇宙概念:一般当做天地万物的总称。“四方上下为宇、古往今来曰宙”,用时间和空间来表达宇宙的内涵。从哲学上讲宇宙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 2、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心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日心说”—波兰哥白尼、“星系说”—德康德、科学技术发展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1)光年:光在“真空”里一年所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08×1012千米 3、范围: (2)可见宇宙:半径约140亿光年,9.4608× 1012千米×140亿≈1.32×1023 千米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概念: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1、天体的概念及类型自然天体: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 (2)类型 人造天体:发射到宇宙的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 2、天体系统 (1)概念: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 (2)天体系统的层次: 2000多亿颗恒星) 4.2光年

(4)太阳系和地月系 1》组成:由太阳、行星,以及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 中心天体:太阳①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 主A运动特征②共面性: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 ③近圆性:公转轨道都接近正圆 成 2》 成 行 员星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 B结构特征②巨行星:木星和土星 ③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 C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哈雷彗星公转周期:76年 彗星方向:自东向西 扁长轨道绕日行 地月系:是由地球和卫星月球组成的天体系统 1》地月系概况 方向:自西向东(自转、公转) 月球的运动周期:27.32日(恒星月)地月系(自公同步) (最低级) 其他天体系统:火、木、土、天王、海王 月相成因:地球与月球空间位置的变化形 成了不同的月相。 月相类型:新月-上弦月-满月或望-下弦月 2》月相成因及变化月相的变化规律:初一月黑头,十五月亮圆。

【2019(秋)地理必修第一册人教版(新教材)】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1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 构 1.从地球圈层的角度,认识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区域认知】 2.观察、识别、描述与地球圈层有关的一些自然现象。【地理实 践力】 3.能够运用圈层理论,说明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 4.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描述地球各圈层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人地协调观】 知识清单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震波

2 注意横波和纵波波速的变化 (1)分类:图中A 表示横波,B 表示纵波。 (2)特性?????A 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B 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3)波速变化 ①在地下平均33千米C 处(指大陆部分)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在地下约2 900千米D 处:A 波完全消失,B 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2.圈层划分 地球的内部圈层类似于鸡蛋壳(地壳)、鸡蛋清(地幔)、鸡蛋黄(地核)(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2)界面:图中C 为莫霍界面,D 为古登堡界面。 (3)圈层:由内向外E +F 为地核,G 为地幔,H 为地壳。

3.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知识清单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水圈 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 3.生物圈 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地震发生后,陆地上的人们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感觉到左右摇晃;而在海洋中航行的人们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3

高中地理 人教版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新教材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慢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a、横波与纵波的区别; b、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具体特征; c、地球外部圈层间及其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关系。 2.难点:通过地震波波速与深度变化关系划分气球内部圈层结构并分析圈层结构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综合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主人公可以在地下旅行,甚至穿过地心。但就当前实际的科技水平来说,人类还无法实现“地心漫游"。目前最深的钻井深度为12千米,仅仅触及地球的“表皮”。那么人类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 钻探取样研究

目前,地质科学家已经在13个国家打了近100口深浅不一的科学钻探井,其中4000米至5000米以上的深井有20个。12262米的科探井世界纪录是由前苏联在科拉半岛上的SG3井保持的;德国曾经打了一口9100米的科探井。在我国江苏省东海县毛北开钻的5118米科探井工程将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深井。 (说明)钻探取样使人类了解地球的地质历史,对地球内部变化的进行未来预测。但钻探的难度大,以及一些可能的危险,制约了钻探深度。如“通往地心之路”—尼拉贡戈火山。 那么,是否还有更好的方式去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呢?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什么是地震波? 有哪些类型? 各有什么不同? 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有何帮助? 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说明)利用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的异同和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以及对地球内部结构进行划分。

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资料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教案(一) 教师:赵洋学科:地理2014 年10 月日第周高一年级班 1.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基本特征。 3.明确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 4.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教案(二) 1.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基本特征。 3.明确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 4.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导入新课: 以上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 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一颗非常普通而又特殊的星球,特殊之 处在于地球在漫长的形成演化中形成了独特的适合人类生 存的地理环境,那么构成这种适合地球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球 内部和外部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 获得问题的答案。 板书: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推进新课: 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如 下问题:什么叫地震波?地震波一般有哪两种?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归纳: 阅读教材后回答: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 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 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 质的性质而变化。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小组活动: 合作小组结合教材内容,讨论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 精讲总结: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分的。 板书: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一)地壳 提问: 什么叫地壳?地壳的厚度怎样?主要由什么组成? 学生对照“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阅读教材,画出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