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预防医学考试重点完整最新版

预防医学考试重点完整最新版

预防医学考试重点完整最新版
预防医学考试重点完整最新版

预防医学

医学统计学

第一章医学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1医学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3选1

变异:由众多的、偶然的、次要的因素造成的个体之间的差异称为变异。

总体:总体(population)指特定研究对象中所有观察单位的测量值。可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

体。总体中的所有单位都能够标识者为有限总体,反之为无限总体。

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其测量结果的集合称为样本(sample)。样本应具有代

表性。所谓有代表性的样本,是指用随机抽样方法获得的样本。

样本特性代表性随机性可靠性可比性

3选1

小概率事件:我们把概率很接近于0(即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出现的频率非常低)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

P值:结果的统计学意义是结果真实程度(能够代表总体)的一种估计方法。p值是将观察结果认为有效即具有总体代表性的犯错概率。一般结果≤0.05被认为是有统计学意义。

小概率原理:一个事件如果发生的概率很小的话,那么可认为它在一次实验中是不会发生的,数学上称之小概率原理。统计学中,一般认为等于或小于0.05或0.01的概率为小概率。

资料的类型(3选1)

(1)计量资料:对每个观察单位用定量的方法测定某项指标量的大小,所得的资料称为

计量资料(measurement data)。计量资料亦称定量资料、测量资料。.其变量值是定量的,表

现为数值大小,一般有度量衡单位。如某一患者的身高(cm)、体重(kg)、红细胞计数(1012/L)、

脉搏(次/分)、血压(KPa)等。

(2)计数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或类别分组,所得的观察单位数称为计数资料

(count data)。计数资料亦称定性资料或分类资料。其观察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

类别或属性。如调查某地某时的男、女性人口数;治疗一批患者,其治疗效果为有效、无效

的人数;调查一批少数民族居民的A、B、AB、O 四种血型的人数等。

(3)等级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测量结果的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组,所得各组的观察

单位数,称为等级资料(ordinal data)。等级资料又称有序变量。如患者的治疗结果可分为治

愈、好转、有效、无效或死亡,各种结果既是分类结果,又有顺序和等级差别,但这种差别

却不能准确测量;一批肾病患者尿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分为 +、++、+++等。

等级资料与计数资料不同:属性分组有程度差别,各组按大小顺序排列。

等级资料与计量资料不同:每个观察单位未确切定量,故亦称为半计量资料。

3选1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 )是指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差别。在总体确定的情

况下,总体参数是固定的常数,统计量是在总体参数附近波动的随机变量。

系统误差:由于测量仪器结构本身的问题、刻度不准确或测量环境改变等原因,在多次测量时所产生的,总是偏大或总是偏小的误差,称为系统误差。它带有规律性,经过校正和处理,通常可以减少或消除。

随机测量误差:在收集原始资料时,仪器由于各种偶然因素造成同一对象多次测定的结果不一致。

统计的步骤(考填空题,四个空)

医学统计工作的内容

1.实验设计:设计内容包括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全过程总的设想和安排。设计是整个研

究中最关键的一环,是今后工作应遵循的依据。

2.收集资料:应采取措施使能取得准确可靠的原始数据。

3.整理资料:简化数据,使其系统化、条理化,便于进一步分析计算。

4.分析资料:计算有关指标,反映事物的综合特征,阐明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分

析资料包括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考填空题,三个空)

随机化原则、对照的原则(对照的类型,对照的设置)、重复的原则。

对照的类型空白对照实验对照标准对照

自身对照相互对照历史对照安慰剂对照

2选1

参数:参数(paramater)是指总体的统计指标,如总体均数、总体率等。总体参数

是固定的常数。多数情况下,总体参数是不易知道的,但可通过随机抽样抽取有代表性的样

本,用算得的样本统计量估计未知的总体参数。

统计量:统计量(statistic)是指样本的统计指标,如样本均数、样本率等。样本

统计量可用来估计总体参数。总体参数是固定的常数,统计量是在总体参数附近波动的随机

变量。

完全随机设计常用的几种实验设计方法:配对设计和完全随机设计(名解2选1)

完全随机设计:完全随机设计仅涉及一个处理因素(但可为多水平),故又称单因素(one-way)设计。它是将受试对象按随机化的方法分配到各个处理组中,观察实验效应,临床试验中的随机对照试验也属于此类设计。

配对设计:是将受试对象按一定条件配成对子,再随机分配每对中的两个受试对象到不同处理组。配对的因素是影响实验效应的主要非处理凶素。

第二章集中趋势的统计描述

频数表的制作步骤以及频数分布表的用途(问答题)

频数分布表的编制步骤:

例:某市1982年50名7岁男童的身高(cm)资料如下,试编制频数表。

114.4 117.2 122.7 124.0 114.0 110.8 118.2 116.7 118.9 118.1

123.5 118.3 120.3 116.2 114.7 119.7 114.8 119.6 113.2 120.0

119.8 116.8 119.8 122.5 119.7 120.7 114.3 122.0 117.0 122.5

119.7 124.9 126.1 120.0 124.6 120.0 121.5 114.3 124.1 117.2

120.2 120.8 126.6 121.5 126.1 117.7 124.1 128.3 121.8 118.7

1、找出观察值中的最大值(largest value)、最小值(smallest value),求极差(range)。

极差等于最大值减最小值。本例最大值=128.3,最小值=110.8,则极差=128.3-110.8=17.5(cm )

2、确定分组数和组距(class interval)。

组数的多少是根据例数的多少来确定的,以能够反映出频数分布的特征为原则,一般分10—15组。组距为相邻两组的间隔,组距=极差/组数。本例拟分10组,则组距=17.5/10=1.75≈2,为划记方便,可取稍大或稍小的数(当然本例组距也可取1.5)。

3、确定组段。

第一组段包括要最小值,取较最小值稍小且划分方便的数,本例取“110~”。最后组段包括最大值并写出其上限值。

4、划记。

将各观察值以划“正”字的方法,一笔代表一例,划在相应组段中。例如第一个数l14.4应在组段“114~”处划,第二个数117.2应在“116~”处划,以此类推。

5、统计各组段的频数。全部数据划记完后,清点各组段的人数。

根据编制出的频数表即可了解该数值变量资料的频数分布特征。

频数分布表的用途

1、描述资料的分布特征和分布类型。

频数分布有两个重要特征: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大部分观察值向某一数值集中的趋势称为集中趋势,常用平均数指标来表示,各观察值之间大小参差不齐。频数由中央位置向两侧逐渐减少,称离散趋势,是个体差异所致,可用一系列的变异指标来反映。

2、便于进一步计算有关指标或进行统计分析。当数据较多且需手工计算时,常先编制频数表,再进行统计计算。

3、发现特大、特小的可疑值。

如果频数表的一端或两端出现连续几个组段的频数为零后,又出现少数几个特大值或特小值,使人怀疑其是否准确,需进一步检查和核对并做相应处理。

4、据此绘制频数分布图。

描述数据分布集中趋势的指标和描述数据分布离散程度的指标(考选择或者填空)

2.描述数据分布集中趋势的指标

掌握其意义、用途及计算方法。

算术均数

意义即均数,用于说明一组观察值的平均水平或集中趋势,是描述计量资料的常用方法。

计算方法直接法加权法

用途适用对称分布或偏度不大的资料,尤其适合正态分布资料。

几何均数、

描述按倍数关系变化的观察值这一类特殊资料。

计算方法

中位数。

百分位数(Px)只在一组数据中找到这样一个值,全部观察值得x%小于Px,其余的大于它。

用途描述资料的观察值序列在某百分位置的水平,中位数为其特例。

第三章变异程度的统计描述

1.描述数据分布离散程度的指标

掌握其意义、用途及计算方法。

极差、(全距)观察值中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

四分位数间距、把所有的观察值排序后,分成四个数目相等的段落,每个段落的观察值各占0.25,去两端的0。25,取中间的0.5的数据范围。

方差、

平均偏差,每个观察值与均数之差的绝对值相加然后取平均。

离均差平方和,每个观察值与均数之差的平方和。

方差离均差平方和再取平均,s 2=(x-x)|2(n-1)

标准差、方差取平方根,还原成与原始观察值单位相同的变异量度。

变异系数。相对指标,对均数相差较大或单位不同的几组观察值的变异程度进行比较。

正态分布的特征(考选择题υ、σ对图形的影响)

服从正态分布的变量的频数分布由υ、σ完全决定。

(1) υ是正态分布的位置参数,描述正态分布的集中趋势位置。正态分布以 x =υ为对

称轴,左右完全对称。正态分布的均数、中位数、众数相同,均等于υ。

(2) σ描述正态分布资料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σ越大,数据分布越分散,σ越小,数

据分布越集中。σ也称为是正态分布的形状参数,σ越大,曲线越扁平,反之,σ越小,曲

线越瘦高。

标准正态分布(填空)

1.标准正态分布是一种特殊的正态分布,标准正态分布的υ0,σ2 1 ,通常用u(或Z)表示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的变量,记为υ~N(0,12)。

正态分布的应用(简答)

某些医学现象,如同质群体的身高、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以及实验中的随机误差,

呈现为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有些指标(变量)虽服从偏态分布,但经数据转换后的新变量

可服从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可按正态分布规律处理。其中经对数转换后服从正态分布的指

标,被称为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1. 估计频数分布一个服从正态分布的变量只要知道其均数与标准差就可根据公式

(3-2)估计任意取值(X1,X2)范围内频数比例。

2. 制定参考值范围

(1)正态分布法适用于服从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指标以及可以通过转换后服从正态

分布的指标。

(2)百分位数法常用于偏态分布的指标。表3-1 中两种方法的单双侧界值都应熟练掌握。

3. 质量控制: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测量(或实验)误差,常以X 2S作为上、下警戒值,

以X 3S 作为上、下控制值。这样做的依据是:正常情况下测量(或实验)误差服从正态分

布。

4. 正态分布是许多统计方法的理论基础。t 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和回归分析等多种统

计方法均要求分析的指标服从正态分布。许多统计方法虽然不要求分析指标服从正态分布,

但相应的统计量在大样本时近似正态分布,因而大样本时这些统计推断方法也是以正态分布

为理论基础的。

医学参考值范围的制定(计算题)

概念(正常值范围)指正常人的解剖生理生化免疫及组织代谢产物的含量等各种数据的波动范围。制定方法

(1)从足够数量的正常人总体中抽样

(2)控制测量误差

(3)判定是否需要分组确定参考值范围

(4)决定单侧还是双侧

(5)选择合适的百分上限,最常用95%

(6)对资料的分布进行正态性检验

(7)根据资料的分配类型选定恰当的方法进行参考值范围的估计。

确定参考值范围的单双侧:一般生理物质指标多为双侧、毒物指标则多为单侧。

确定百分位点:一般取95%或99%。

第四章抽样误差与假设检验

标准误的概念,计算公式。

标准误及σX:通常将样本统计量的标准差称为标准误。许多样本均数的标准差σX

称为均数的标准误(standard error of mean,SEM),它反映了样本均数间的离散程度,也反

映了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差异,说明均数抽样误差的大小。

标准差与标准误不同:

(1)二者描述内容不同:前者个体变异;后者群体变异。

(2)二者与n样本含量关系不同:n很小时S不稳定,n足够大时S接近总体标准差;而S不变时,n接近无穷大时,标准误接近0。

(3)二者用途不同:S:描述观察值的离散程度/计算CV即变异系数/估计医学参考值范围/计算标准误;标准误:反映均数抽样误差大小/估计总体均数可信区间/用于假设检验。

t分布的图形特征及其与正态分布的区别

1.以0为中心,左右对称的单峰分布;

2.t分布是一簇曲线,其形态变化与n(确切地说与自由度ν)大小有关。自由度ν越小,t分布曲线越低平;自由度ν越大,t分布曲线越接近标准正态分布(u分布)曲线。

t分布

对应于每一个自由度ν,就有一条t分布曲线,每条曲线都有其曲线下统计量t的分布规律,计算较复杂。

t 分布与正态分布

t 分布与标准正态分布相比有以下特点:①都是单峰、对称分布;②t 分布峰值较低,而

尾部较高;③随自由度增大,t 分布趋近与标准正态分布;当n ?¥时,t 分布的极限分布

是标准正态分布。

置信区间和参数估计(名解2选1)

置信区间,定义:是指由样本统计量所构造的总体参数的估计区间。

1、对于具有特定的发生概率的随机变量,其特定的价值区间------一个确定的数值范围(“一个区间”)。

2、在一定置信水平时,以测量结果为中心,包括总体均值在内的可信范围。

3、该区间包含了参数θ真值的可信程度。

4、参数的置信区间可以通过点估计量构造,也可以通过假设检验构造。

参数估计:指用样本指标值(统计量)估计总体指标值(参数)。参数估计有两种

方法: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可信区间与参考值范围的不同点(简答)

假设检验的基本求解步骤及其注意事项。(两个考一个问答)

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1.建立假设,确定检验水准α

假设有零假设(H0)和备择假设(H1)两个,零假设又叫作无效假设或检验假设。H0和H1的关系是互相对立的,如果拒绝H0,就要接受H1.根据备择假设不同,假设检验有单、双侧检验两种。

检验水准用α表示,通常取0.05或0.10.检验水准说明了该检验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

2.根据研究目的和设计类型选择适合的检验方法

这里的检验方法,是指参数检验方法,有u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三种,对应于不同的检验公式。对双样本资料,要注意区分成组设计和配对设计的资料类型。如果资料里有"配成对子"字样,或者是对同一对象用两种方法来处理,一般就可以判定是配对设计资料。

3.确定P值并作出统计结论

u检验得到的是u统计量或称u值,t检验得到的是t统计量或称t值。方差分析得到的是F统计量或称F值。将求得的统计量绝对值与界值相比,可以确定P值。

当α=0.05时,u值要和u界值1.96相比较,确定P值。如果u<1.96,则P>0.05.反之,如u>1.96,则P<0.05.t值要和某自由度的t界值相比较,确定P值。如果t值<t界值,故P>0.05.反之,如t>t界值,则P<0.05.相同自由度的情况下,单侧检验的t界值要小于双侧检验的t界值,因此有可能出现算得的t值大于单侧t界值,而小于双侧t界值的情况,即单侧检验显著,双侧检验未必就显著,反之,双侧检验显著,单侧检验必然会显著。即单侧检验更容易出现阳性结论。

当P>0.05时,接受零假设,认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或者说二者不存在质的区别。当P<0.05时,拒绝零假设,接受备择假设,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也可以理解为二者存在质的区别。但即使检验结果是P<0.01甚至P<0.001,都不说明差异相差很大,只表示更有把握认为二者存在差异。

假设检验时应注意的事项

(一)要有严密的抽样研究设计;样本必须是从同质总体中随机抽取的;要保证组间的均衡性和资料的可比性。(二)根据现有的资料的性质、设计类型、样本含量大小正确选用检验方法。

(三)对差别有无统计学意义的判断不能绝对化,因检验水准只是人为规定的界限,是相对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时,是指无效假设h0被接受的可能性只有5%或不到5%,甚至不到1%,根据小概率事件一次不可能拒h0,但尚不能排除有5%或1%出现的可能,所以可能产生第一类错误;同样,若不拒绝h0,可能产生第二类错误。

(四)统计学上差别显著与否,与实际意义是有区别的。如应用某药治疗高血压,平均降低舒张压0.5kpa,并得出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的结论。从统计学角度,说明该药有降压作用,但实际上,降低0.5kpa是无临床意义。因此要结合专业作出恰如其分的结论。

第五章 t检验

t分布特征

1)自由度ν越大,t分布越接近于正态分布;

2)当自由度ν逼近∞时,t分布趋向于标准正态分布。

3)自由度ν不同,曲线形态不同,t分布是一簇曲线。

t检验的应用条件和类型(填空)

t检验的应用条件:要求各样本来自相互独立的正态总体且各总体方差齐。

t检验的类型:

单样本t检验,又称单样本均数t检验(one sample t test),适用于样本均数与已知总体均数μ0的比较,其比较目的是检验样本均数所代表的总体均数μ是否与已知总体均数μ0有差别。

已知总体均数μ0一般为标准值、理论值或经大量观察得到的较稳定的指标值。

单样t检验的应用条件是总体标准s未知的小样本资料( 如n<50),且服从正态分布。

检验步骤

1. 建立检验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H0:m=m0,该地难产儿与一般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相同;

H1:m1m0,该地难产儿与一般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不同;

a=0.05。

2. 计算检验统计量

0 1.77

X

X X

t

S

μ

-

====

在μ=μ0成立的前提条件下,计算统计量为:

3. 确定P值,做出推断结论

本例自由度=n n-1=35-1=34,查附表2,得t0.05/2,34=2.032。

因为t < t0.05/2,34,故P>0.05,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a=0.05水准不拒绝H0,根据现有样本信息,尚不能认为该地难产儿与一般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不同。,

配对t检验, 又称非独立两样本均数t检验,适用于配对设计计量资料均数的比较,其比较目的是检验两相关样本均数所代表的未知总体均数是否有差别。

配对设计是将受试对象按某些重要特征相近的原则配成对子,每对中的两个个体随机地给予两种处理。

检验步骤

建立检验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H0:m d=0,两种结核菌素的皮肤浸润反应总体平均直径差异为0;

H1:md10,两种结核菌素的皮肤浸润反应总体平均直径差异不为0;

a=0.05。

计算检验统计量

先计算差值d及d2如上表第四、五列所示,本例S d = 39, S d 2 = 195。

先计算差数的标准差

计算差值的标准误

按公式计算,得:

配对t检验确定P 值,作出推断结论

自由度计算为ν=n-1=n-1=12-1=11,查附表2,得t0.05(11) = 2.201,

t0.01(11) = 3.106,本例t > t0.01(11),

P < 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拒绝H0,接受H1,可认为两种方法皮肤浸润反应结果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两独立样本t 检验,又称成组t 检验。

1)适用于完全随机设计的两样本均数的比较,其目的是检验两样本所来自总体的均数是否相等。

2)完全随机设计是将受试对象随机地分配到两组中,每组患者分别接受不同的处理,分析比较处理的效应。

3)两独立样本t检验要求两样本所代表的总体服从正态分布N(μ1,σ12)和N(μ2,σ22),且两总体方差σ12、

σ22相等,即方差齐性。

建立检验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H0:m1=m2,两种疗法治疗后患者血糖值的总体均数相同;H1:m11m2,两种疗法治疗后患者血糖值的总体均数不同; =a0.05。

计算检验统计量

由原始数据算得:n1=12,∑X1=182.5,∑X12=2953.43,n2=13,∑X2=141.0,∑X22=1743.16,

1

X=ΣX1/n1=182.5/12=15.21,2X=ΣX2/n2=14.16/13=10.85

:

–:

按公式计算,算得

代入公式,得

确定P值,作出推断结论

两独立样本t检验自由度为n =n1+n2-2 =12+13-2=23 查t界值表,t0.05(23)=2.069,t0.01(23)=2.807. 由于 t0.01(23)> t > t0.05(23),0.01 < P < 0.05,按a=0.05的水准拒绝H0,接受H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故可认为该地两种疗法治疗糖尿病患者二个月后测得的空腹血糖值的均数不同。

第一类错误与第二类错误(名解考一个)

()()

4909

.2

1

12

12

39

195

1

2

2

2

=

-

-

=

-

-

=

n

n

d

d

S

d

7191

.0

464

.3

4909

.2

=

=

=

n

S

S d

d

5195

.4

7191

.0

25

.3

=

=

=

d

S

d

t

()()

22

2

C

182.5141.0

2953.431743.16

1213

S17.03

12132

-+-

==

+-

12

X X

11

S17.03 1.652

1213

-

??

+

?

??

639

.2

652

.1

85

.

10

21

.

15

=

-

=

t

第七章相对数及其应用

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几个常用相对数指标填空题)

率(强度相对数,频率相对数)、构成比、相对比

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问题(问答题六条)

⑴计算相对数的分母一般不宜过小。

⑵分析时不能以构成比代替率。

⑶不能用构成比的动态分析代替率的动态分析。

⑷对观察单位数不等的几个率,不能直接相加求其总率。

⑸在比较相对数时应注意可比性。

⑹对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应随机抽样,并做假设检验。

率的标准化的基本思想,应注意的问题(分析题)

率的标准化的基本思想:

要比较两个总率时,发现两组资料的内部构成(如年龄、性别构成等)存在明显不同,而且影响到了总率的结果,这时就不宜再直接比较总率,而应考虑采用标准化法。

标准化法的基本思想,就是采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内部构成)计算出消除内部构成不同影响后的标准化率(调整率),然后再进行比较。

二、直接标准化法的计算方法

当已知所比较资料各组率Pi,可选用直接法计算标化率。

三、间接标准化死亡比的计算方法

当所比较的资料已知各自某现象总发生数r及各分组观察单位数时,宜采用间接法计算标化率。

第八章 x2检验

配对与完全随机设计下的四格表的计算(考计算题)

四格表

公式选择

实例

组 别

有效 无效 合计 有效率(%) 对照组

20(25.8)a 24(18.2)b 44)(b a + 45.45 试验组

21(15.2)c 5(10.8)d 26)(d c + 80.77 合 计 41)(c a +

29)(d b + 70)(n 58.57

假设检验步骤

H 0:π1=π2 即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相等

H 1:π1≠π2 即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不等 α=0.05。

T11 =44(41/70)=25.8 T12=44(29/70)=18.2 T21=26(41/70)=15.2 T22 = 26(29/70)=10.8 求检验统计量值

22222(2025.8)(2418.2)(2115.2)(510.8)8.4025.818.215.210.8

χ----=+++=1)12)(12(=--=ν 确定P 值,作出推断结论

P < 0.005,按α=0.05水准,拒绝H 0 ,接受H 1 ,可以认为两组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总体有效率不等,即可认为该中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有效。 四格表X2检验注意:

(1)1≤T <S ,而n ≥40时,需要计算校正X2值或改用四格表资料的确切概率法计算。

(2)T <1,或n <40时,改用四格表确切。。。。

(3)n ≥40且T ≥S 时用基本或专用公式,但当P 约等于a 时,用Fisher 确切。。。。

(4)X2连续性校正只用于四格表资料。

配对四格表资料的 χ2 检验

与计量资料推断两总体均数是否有差别有成组设计和配对设计一样,计数资料推断两个总体率(构成比)是否有差别也有成组设计和配对设计,即四格表资料和配对四格表资料。

表8-5 A 、B 两种培养基的培养结果

B 培养基 A 培养基 + -

合计 + 48(a ) 24(b ) 72 - 20(c ) 106(d )

126 合计 68 130 198

检验步骤: 2

2(2420)0.362420χ-==+1=ν

P > 0.05.按α=0.05水准,不拒绝H 0 。尚不能认为两种培养基的阳性培养率不同。

行×列表资料的χ2检验

0H :C B =,1H :C B ≠, 05.0=α 表8-6 3种方案治疗肝炎的疗效 组别

有效 无效 合计 有效率(%) 西药组

51 49 100 51.00 中药组 35 45 80 43.75 中西药结合组

59 15 74 79.73 合计

145 109 254 57.09

检验步骤:

H 0:3种治疗方案的有效率相等 H 1:3种治疗方案的有效率不全相等

α=0.05

)1109

74151457459109804514580351091004914510051(

2542222222-?+?+?+?+?+??=χ

)10279.03244.02322.01056.02203.01794.0(254-+++++?=

81.22= υ= (3-1)(2-1) = 2

P < 0.05 ,在α=0.05的检验水准下,拒绝H 0,接受H 1,

可以认为三种疗法的有效率有差别。

行x 列表X2检验应注意

(1)行x 列表中不宜有1/5以上格子的理论频数小于5或有一个格子的理论频数小于1,若发生上述情况可采用:A 将理论频数过小的格子所在的行或列与性质相近的邻近行或列中的实际频数合并,使重新计算的理论频数增大。B 删去理论频数过小的行或列。C 增大样本含量以增大理论频

(2)当效应按强弱分为若干级别,则按实验结果可整理为单向有序行x 列表,在比较各处理组的效应有无差别时,宜用秩和检验,ridit 分析等。如作X 2

检验只说明各组构成比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

(3)当多个样本或构成比比较的X 2检验,统计推论为拒绝检验假设,只认为总体率或总体构成比之间总的来说有差别,但不能说明每两两之间有差别,若对每两个率或构成比进行比较须进行行x 列表的X 2分割。

环境卫生

1.公共卫生措施和三级预防

国家的公共卫生措施一般分为四大类:

预防性卫生服务

疾病预防和控制(保护健康)

健康促进

卫生服务研究

三级预防(three levels of prevention)

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病因预防

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临床前期预防

第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临床预防

2.生物圈(biosphere):有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包括大约11km深的地壳、海洋及15km 以内的地表大气层。这里有空气、水、日光、土壤和岩石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了一切必要的条件。

3.生态系统(ecosystem) :指生物群落(微生物、动物、植物及人类等)与非生物环境(空气、水、无机盐、氨基酸等)所组成的自然系统。

4. 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为生态平衡。

5. 食物链(food chain):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通过摄食和被摄食逐级传递物质和能量,彼此形成的以食物联接起来的链状关系。

6.根据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质是否改变,分为: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如SO2、CO等。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有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的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如 NOx+HC→光化学烟雾水中无机汞→甲基汞

7.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浓集作用必须具备的条件:

①环境化学物质易为各种生物体吸收;

②进入生物体内的环境化学物质较难分解和排泄;

③在生物浓集过程中多通过食物链进行;

④污染物在生物体内浓集和逐渐积累时,尚不会对该生物体造成致命性伤害。

8.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称为污染物的迁移。

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作用,发生形态改变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称为污染物的转化。

9. 剂量(dose):一般是指给予机体的或机体接触的外源化学物的数量。

中毒(toxication) :是指机体受到某种化学物质的作用而引起功能性和器质性的病变。

10. 半数致死剂量(LD50):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又称致死中量。

11. 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广泛性、长期性、多样性、复杂性

12. 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1)急性危害 eg: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急性食物中毒、急性职业中毒事件等 2)慢性危害 eg :日本的水俣病、痛痛病、各种职业中毒3)致癌作用 4)遗传毒性 5)生育毒性和发育毒性 6)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7)干扰内分泌功能

13.公害病:因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地区性中毒性疾病称公害病。这类疾病是环境污染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如日本的“痛痛病”、“水俣病”。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引起的红眼病等。

14. 影响环境污染物健康危害程度的因素

?污染物的因素:污染物的理化特性,污染物的作用剂量(剂量-效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污染物的作用时间

?机体因素:健康和生理状况,遗传因素,营养条件

?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

15. 紫外线:C段(UV-C):波长200-275nm,也称为短波紫外线。杀菌作用

B段(UV-B):波长275-320nm,抗佝偻病作用、红斑作用、免疫增强作用 A段(UV-A):波长320-400nm,色素沉着作用

红外线:波长760nm-1mm,红外线的生物学基础是热效应

16.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直接危害间接危害

直接危害:

?急性中毒由烟雾事件和生产事故引起。1)烟雾事件又可分为煤烟型烟雾事件和光化学烟雾事件。煤烟型烟雾事件主要污染物为SO2和烟尘,典型例子是1952年12月发生的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事件主要污染物是汽车尾气中NOX 和烃类污染物在强烈日光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光化学氧化剂,典型例子是1943年至1955年在美国洛杉矶多次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事件。2)生产事故典型例子是1984年12月3日发生在印度博帕尔市的异氰酸甲酯泄漏事件。

?慢性中毒、炎症空气中SO2、NO2、硫酸雾、硝酸雾、烟尘等污染物,直接长期刺激眼及呼吸道粘膜,引起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COPD),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肺气肿。

?致癌作用空气中的砷、苯并芘(BaP)

?引起变态反应如四日市哮喘事件

预防医学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卫生(绪论、第一—二章、第六章)考点 1、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环境因素、行为与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生物遗传因素 2、三级预防措施是什么(懂得区分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认真看课本举的例子)第一次公共卫生革命:以控制传染病为主的公共卫生措施 第二次公共卫生革命:以干预个人不良生活行为方式来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促进第三次公共卫生革命:以生态学模型为指导的综合干预措施,来延长人群健康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第一级预防:防止疾病发生,降低发病率,促进健康第二级预防:防止疾病发展,降低病死率,保护健康第三级预防:防止病残及康复,提高生存率,恢复健康3、环境因素的种类 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和社会因素。 4、环境污染源的种类? 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交通运输性污染、其他污染 5、环境污染物的种类? 化学性污染物、物理性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 6、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种类? 急性危害作用、慢性危害作用:非特异性危害作用、慢性疾患、持续性积蓄危害 7、环境污染的特殊危害? 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发作用、免疫毒性作用 8、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特征? 广泛性、复杂性、多样性、长期性 9、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影响因素(污染物因素、污染物的作用剂量、机体因素)?污染物的理化性质: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对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进入机体的机会以及在体内的生物运转和生物转化过程均具影响,它决定其对健康危害的程度、性质与部位。污染物的化学结构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污染物的作用剂量: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污染物进入人体体内的量或人体暴露的浓度或强度。作用剂量与健康危害程度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评价方法:1)剂量—效应法;)2)剂量—反应关系;3)污染物的作用时间 机体因素:常见影响污染物健康危害的机体因素有:健康状况、生理状况、遗传因素、营养条件。 10、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直接危害、间接危害)?直接危害: 1)急性中毒 2)慢性炎症 3)变态反应 4)非特异性疾病多发间接危害: 1)温室效应 2)形成酸雨 3)破环平流层的臭氧层 11、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特点:A、水源一次大量污染后可出现暴发流行,绝大多数病例的发病日期集中在该病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间;b、病例的分布于供水范围一直,绝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同一水源水的历史;c、对污染源采取治理措施,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后,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12、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引起中毒性疾病、诱发癌症、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感染疾病、导致变态建筑综合征(注意八大症状)、导致空调综合征。 13、居住环境噪声对健康的影响?

预防医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预防医学模拟卷 一、名词解释 1.环境:以人为主体的所有外部环境,包括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整体。广义的环境除自然因素外还应包括社会因素 2.职业病:指与工作有关并直接与职业性有害因素有因果关系的疾病。即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机体所能代偿的限度时,其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 3.均数抽样误差:因各样本包含的个体不同,所得的各个样本均数也不一定相等,这种由抽样而造成的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之差异或各样本均数之差异为均数抽样误差。 4.总体与样本: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同质的个体之全部,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作为样本,用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特征 5.数值变量: 6.病例对照研究:指选择患有或未患有某特定疾病的人群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调查各组人群过去暴露于某种或某些可疑危险因素的比例或水平,通过比较各组之间暴露比例或水平的差异,判断暴露因素是否与研究的疾病有关联及其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7.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8.普查:在特定时间或时期,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均为研究对象的调查。 9.氮平衡:指氮的摄入量与排出量之间的平衡状态。 二、填空 1.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 2.长期接触强噪声,听阈不能恢复到原来正常水平,听力下降呈永久性改变,又称(听阈)位移。 3.对于正态分布资料,可用(x +-1.96S )估计95%的正常值范围。 4.写出率的计算公式:率= (某种现象实际发生的数/可能发生某种想象得数*100% ) 5.在同一正态总体中以固定n 随机抽样,理论上有95%的样本均数在(同3题)范围内。 6.究方法可分为观察法、实验法和数理法。 7.报告传染病有三类,共 35 种。 8.钙丰富的食品有:乳制品,豆类,芝麻,核桃,海带。 9.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有:海产品和海渍产品:鱼虾蟹贝咸肉咸菜凉拌菜等。 三、问答题 1.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是: 答:1.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①空气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会导致急性危害。②慢性危害:长期生活在低浓度污染的空气环境中,机体可受到慢性潜在性危害,使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如吸烟引发肺癌、石棉引起石棉肺等。③致癌作用:空气污染物的致癌作用是慢性危害的又一表现,是现代肺癌发病率增高、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最突出的是多环芳烃化合物。2.水体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如果外界许多物质被混入天然水源,降低了水质。当排入水中的物质量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物理与化学性质发生改变,水质变坏,降低了水的使用价值,称之为水体污染。3.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危害:①引起中毒②诱发癌症③传播疾病。4.噪声对健康的影响:①工业噪声②交通噪声③生活噪声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可体现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几方面,但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最直接。长期接触噪声对人体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2.职业病的特点是什么? 答:1.病因明确。在控制了相应病因或作用条件后,发病可以减少或消除。2..所接触的病因大多数可以检测和识别,一般需接触到一定程度才发病,因此存在接触水平(剂量)-反映关系。3.在接触同样有害因素人群中,长有一定发病率,很少会出现个别病人。4.如能早期发现并能及时合理处理,愈后较好,恢复也较容易。5.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发现越晚,疗效也越差。所以防治职业病关键在于全面执行三级预防。 3.试述现况调查的概念及目的。

预防医学总结

名词解释 1.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指在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于人类生命过程,健康和疾病 的特点和本质的认识和概括,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医学有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 2.全科医学:是指以个人整体健康为中心,面向家庭与社区,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 康复医学及人文社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 3.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 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夭折。 4.健康(health):是一种动态的身体、心理、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而不仅 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5.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及时采取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 6.临床预防服务(clinical preventive services):是指在临床场所对健康者和无症状 的“患者”病伤危险因素进行评价,然后实施个体的预防干预措施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7.健康管理:是对服务对象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系统和针对性地评估并对整个生命 全程进行干预,减少健康危险因素的威胁、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疾病、对所患的疾病进行有效地治疗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从而经济有效地避免早亡和提高生活质量。 8.健康维护计划(health maintenance schedule):指在特定的时期内,依据求医者的年 龄、性别及危险因素而计划进行的一系列干预措施。 9.危险因素(risk factory):指机体内外存在的使疾病发生和死亡增加的诱发因素。 10.健康危险因素评价(health risk assessment):是指从个体或群体健康信息咨询或调 查、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等过程中收集各种与健康的相关危险因素信息,为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1.健康行为(health behavior):不仅包括个体或群体可观察到的、外显的行动,也包括 人的思想活动和情感状态(与促进、维护或恢复健康相关的个体心理、情感状态和外显的行为模式)。 12.健康相关行为( health-related behavior):是指人所表现出来的与健康和疾病有关 的行为,包括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 13.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着有益于健康改变 的教育和环境支持的综合体。 14.健康状况评价(health status evaluation):通过分析人群的健康水平及其变化,来 探讨人群存在的健康问题,筛选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评估各种健康计划、方案、措施的效果。 15.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情感、物质和生活上的帮助。 16.营养(nutrition):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素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生物 过程。 17.营养素(nutrient):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集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 功能的化学成分,分为六大类:①蛋白质②脂类③碳水化合物④无机盐和微量元素⑤维生素⑥水。 18.限制氨基酸(limiting amino acid):食物蛋白质中某一种或几种含量相对较低的必需 氨基酸称为限制氨基酸。 19.蛋白质生物学价值(biological value ):指蛋白质经消化吸收后进入机体储留利用的 部分。等于储留氮比吸收氮。

预防医学期末复习重点

预防医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 1、感染谱:指宿主感染病原体后,轻重程度不同的感染表现形式。 2、生物富集:污染物经生物体吸收后可在其体内蓄积,并通过食物链进一步富集,使得生物体内该污染物的含量明显高于环境中该物质的含量,并在生物体内逐级提高的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 3、病例对照研究:是选择患有和未患有某特定疾病的人群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调查并比较两组人群过去是否暴露于某种或某些可疑因素及暴露的强度,通过比较各组之间暴露比例和水平的差异,判断暴露因素与研究的疾病有无关联或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4、队列研究:是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各组的结局并比较其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5、推荐的营养素摄入量(RNI):作为个体每日摄入该营养素的目标值,可以满足某一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需要的摄入水平。 6、适宜摄入量(AI):是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 7、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8、疫源地消毒:为了杀灭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对现有或曾经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和物品进行的消毒,属防疫措施。 9、矽肺:矽肺是由于长期吸入高浓度游离二氧化硅的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10、混杂偏倚:由于混杂因素的存在,且这些因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布不均,则会掩盖或夸大了研究因素和疾病的真实联系。 11、相对危险度:是反映暴露与发病关联强度的指标,也叫危险比或率比,是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的比值,简称RR。 12、短期波动:疾病在一集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发病数突然增多的现象。短期波动的含义与爆发相近,只是区别在于爆发常用于少量人群,而短期波动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 13、盲法:在从事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受研究对象和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在设计、资料收集或分析阶段容易出现信息偏倚,为避免这种偏倚在设计时可采用盲法,使研究者或研究对象不明确干预措施的分配,研究结果更加真实、可靠。分为单盲、双盲、三盲。 1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15、患病率:又称患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某特定人群中患某病者所占的比例。 16、发病率:发病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17、职业病:职业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职业人群在生产劳动等职业活动中由职业性有害因素直接引起的特定疾病统称为职业病,即医学上广义的职业病。凡由政府主管部门用法令的形式明文规定的职业病,称为法定职业病,即立法意义上的狭义职业病。 18、人工主动免疫:是将免疫原性物质接种人体,使人体自行产生特异性免疫。

预防医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预防医学的对象(E) E.个体和确定的群体 2.预防医学是(C) C.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生态健康模式是(D) D.环境—人群—健康 4.预防医学经历了(B) B.个体—群体—生态大众健康的阶段 5.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在(A) 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 6.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C) C、预防医学研究重点为环境的特点 7.第二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B) B.慢性病 8.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A) A.传染病 9.个体的免疫接种(D) D.既能保护个体也能保护群体E.以上均不是 10.公共卫生体系的支柱是(B) B.各级政府的公共卫生机构 11.以下各项中不适合采取第一级预防的是(C) C.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 12.以下哪一项重点在第一级预防,还应兼顾第二和第三级预防(B) B.心脑血管疾病 13.罹患率适用于(C) C.较小范围或短期流行 14.使用一种新疗法可减少某病的死亡人数,但不能治愈该病,则(D) D.该病的患病率增加 15.使用一种新疗法可使某病的康复人数增加,则会发生(C) C.该病的患病率减少

16.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C) C.发病率的分母中不包括不会发病的人 17.表示流行强度的术语,包括(A) A.暴发、散发、流行 18.疾病的流行是指(C) C.疾病的发生,明显地超过当地人群的一般发病水平 19.关于患病率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D) D.患病率的单位是人年 20.下列哪项不是疾病时间分布的形式(A) A.流行 21.某地区在1周内进行了高血压病的普查,可计算当地高血压病的(A) A.患病率 22.某病的发病率是指(A) A.某病在某年内发生的新病例数与同年暴露人口数之比 23.罹患率是指(D) D.观察期间某病新发病例数与同期暴露人口数之比 E.观察期间新旧病例数与同期暴露人口数之比 24.一种疾病的病死率为(E) E.该病患者因该病死亡的百分比 25.周期性的正确解释是(A) A.疾病依规律性的时间间隔发生流行 26.美国白人,美国的日本移民与日本人的一些死因的标化死亡比如下表: 疾病日本人日本移民美国白人 非美国生美国生 冠心病(男)100226163481 宫颈癌100523348 以上资料说明(D) D.两者都是环境因素起作用 27.某地区1980年疫情资料统计,狂犬病患者100人全部死亡,该资料可计算D D.病死率 28.某单位会餐的100人中,有30人因食某被污染的食物,于会餐后的两天内发生腹泻、腹痛,这30%是(C) c.罹患率 29.某地进行糖尿病普查,可得出(C) C.糖尿病患病率 30.1983年某市乙脑发病率为1/万,该市历年来乙脑发病率一般波动在0.8/万~1.1/万。判断

健康生活预防癌症 期末答案

一、单选题 (共50.00分) 1. 癌症是世界上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下列关于癌症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从癌细胞发展到癌症需要很长的时间 B. 癌症就是绝症 C. 癌细胞可不受机体的控制迅速生长,形成肿块 D. 癌症就是恶性肿瘤 满分:2.00 分 得分:2.00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 暂无 2. 肿瘤发生率最高的是 A. 增生最活跃的组织 B. 增生不活跃的组织 C. 不增生的组织 D. 牙齿 E. 头发 满分:2.00 分 得分:2.00分 你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教师评语: 暂无 3. 同样的生活环境下,有人患癌症最可能的原因 A. 受到二次突变打击

因为体质弱 C. 不吃早点 D. 肥胖 E. 经常饮酒 满分:2.00分 得分:2.00分 你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教师评语: 暂无 4. 原位癌的概念是 A. 尚未发生转移的癌 B. 光镜下才能见到的微小癌 C. 无症状和体征的癌 D. 局限于上皮内的癌,未突破基底膜E. 早期浸润癌 满分:2.00分 得分:2.00分 你的答案: D 正确答案: D 教师评语: 暂无 5. 下列哪种不属于癌前病变或疾病A. 口腔或外阴粘膜白斑 B. 结肠、直肠腺瘤性息肉病 C. 慢性乙型肝炎

葡萄胎 E. 乳腺增生性纤维囊性变 满分:2.00 分 得分:2.00分 你的答案: D 正确答案: D 教师评语: 暂无 6. 某女,40岁,因阴道不规则流血就诊,病理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即CINⅢ级),以下解释正确是 A. 指非典型增生细胞累及子宫颈上皮层下1/3 B. 指非典型增生细胞累及子宫颈上皮层下1/3至2/3 C. 指非典型增生细胞超过子宫颈上皮层下2/3,或已累及上皮全层(即原位癌) D. 指癌细胞突破基底膜 E. 指宫颈癌已发生转移 满分:2.00 分 得分:2.00分 你的答案: C 正确答案: C 教师评语: 暂无 7. 某女,45岁,体检时做B超发现右侧卵巢有一个直径8厘米的包块,抽血检测肿瘤标志物,以下哪项明显升高,提示包块可能是卵巢癌 A. CA125 B. CA199 C. CEA D. PSA

预防医学见习总结

一、见习地点的确定拿着学校社实给的介绍信,第一反应是我应该要去哪里见习好呢?哪里会接受我去见习呢?而其作为一个读预防医学的医学生,毕业后很少去医院就职,虽然去医院学到的医学知识和操作可能会更多,听很多人说可以学到给病人清创、换药、缝合等等。如果去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似乎会更贴近本专业所学的知识。一番思想斗争后,我决定去预防疾病控制中心见习,因为比较贴近自己的专业,多去了解,看看自己对这个职业的兴趣,可以多和这类职业的人沟通,有助于自己对未来分专业方向,就业有更清晰的了解。来到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中心的主任说明了情况后,他说,你选择的时机不对啊,现在临近过年了,都没什么活干了,要是忙的时候,比如有疫情或者说有食物中毒,我们要外出调查,你可以跟着去看看,但是现在大家都挺清闲的,就只有开两会和小孩子来打预防针。我一听,甚是茫然,脑子里一点概念都没有,但是来都来了,我抱着不管怎么样我都要尝试一下的心态决定还是要来这里见习。庆幸的是,中心的主任还是接受了我,给我安排了两个科室,一个星期见习一个科室,朝九晚五的上班一族的生活便展开了。二、头回见习的科室--监测科初来乍到,面对一众前辈,内心真的好忐忑。但是科室里的叔叔阿姨都很好,很主动地和我聊天,非常地友好。渐渐地,开始适应了监测科的办公室生活。在这里,我还遇见了一个广药预防的姐姐,和她也比较聊得来。来到这个科室,恰巧是县里面两会会议的召开,监测科要到开会的场所即阳山影剧院以及人大代表下榻的酒店进行卫生监测,科室主任叫我跟随去学习和感受一下。我好奇地看着工作人员对会议大厅进行空气质量的监测,分五个点放置平板收集空气,这个做法和微生物实验课上的空气收集很像,接着工作人员还进行了空气湿度,风力大小的监测,待平板收集的时间差不多了,就紧接着到酒店进行卫生监测。来到酒店,工作人员随机抽取房间,对房间的几件重要物品,比如洗漱杯、毛巾、枕头、棉被、茶杯等会密切接触的物品进行涂抹法收集,科室主任还很认真地和我介绍这些公共场所的监测,有些餐厅需要用到一些试纸进行食品监测。因为监测科还会受到老百姓的委托去其所开的餐饮服务等行业的店铺进行卫生监测,见习期间我还跟随科室的工作人员到了发廊等地方收集样本。如果要说检测科的工作是什么?在我这个星期的见习过程中,我觉得这个科室主要是帮老百姓办理健康证,提供公共场所检测服务以及水质监测等。健康证是从事幼托机构保育、食品生产经营、公共场所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等工作的上岗人员必须持有的证件,主要测查是否有伤寒、活动期肺结核、痢疾或其他传染性的疾病,要进行验血,内外科常规检查,照X光等检查。每年必须检查一次。空气质量监测中,平板的布点原则是首先要考虑现场的平面布局和立体布局,高层建筑物的立体布点应该有上、中、下三个监测平面,并分别在三个平面上布点。采样点应避开人流通风道和通风口,并距离墙壁一米远。确定采样时可用交叉布点,斜线布点或梅花样布点的方法。涂抹法是将无菌棉拭子熏取灭菌的生理盐水(管内10ml)后涂抹用品、用具,然后将拭子放入生理盐水管中,及时送检培养。操作时要注意避免人为污染。饮(餐)具采样应在饮(餐)具与口唇接触处的内外缘各一周采样。毛巾、枕中(套)采样应在毛巾、枕中(套)对折平面中央5cmX5cm 处以及床单、被罩的中央部位5cmX5cm面积上均匀涂抹5次。三、第二次见习的科室—疾病控制科比起卫生监测科,疾病控制科人数和工作量好像都多很多,窗口每天都忙着接待带着小孩来打预防针的家长。可能是冬季,小孩子很容易感冒,窗口最常见的对话就是小孩子有没有感冒?家长说好像有一点流鼻涕,或者是咳嗽,这是医生都会说等感冒好了再来吧,现在打也没有,但是很多家长都会说上一个月已经没有打了,好像都很担心自己的小孩错过了免疫计划的时间。不过面对这样的情况,医务人员都会耐心地对家长解释,也会叮嘱一些注意事项。从侧面反映,家长们都不懂免疫应该在机体健康的情况下进行,不然病情会加重。一位负责传染病方面工作的阿姨给了我一些关于传染病工作流程的书给我看,她也说,你来的时间不对啊,上个月我们还外出去宣传艾滋病预防的活动,如果你来就恰好可以见习到了。我好奇地问她们都会去哪里宣传?她说去戒毒所,或者是KTV之类的公共场所。疾病控制科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 第一部分基本理论 一、填空题(每空一分,共20分) 1.整体健康具有、、的特征。2.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是、、、。3.生物医学模式的三要素是、、。4.健康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有、、、、。5.预防工作可分为、、、、五个层次。 二、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10分) 1.医学模式 2.预防医学 3.secondary prevention 4.整体健康 5.健康促进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3分) ()1.新时期的卫生方针特别提出“动员全社会参与”。 ()2.健康教育包含健康促进。 ()3.疾病是一种生物学尺度,病患是一种行动尺度。 ()4.健康效应谱第二个谱级属于生理效应。 ()5.医学模式是医学观的一种高度的哲学概括。 ()6.一级预防亦称临床前期预防。 ()7.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8.生物医学模式过分强调了人类的自然属性和生物学属性。 ()9.无病就是健康。 ()10.社区预防及第四层次预防。 ()11.健康教育的传播过程中有四个基本要素。 ()12.对病程不可逆转的一些疾病要加强一级预防。 ()13.整体健康观强调人的多维属性。

四、选择题(1-10每题1分,11-16每题2分,共22分) 1.预防医学的对象() A.个体 B.病人 C.健康人 D.确定的群体 E.个体和确定的群体 2.预防医学是() A.独立于医学以外的学科 B.医学的基础学科 C.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 D.又综合又独立的学科 E.预防系列为主的学科 3.生态健康模式是() A.环境-健康 B.环境-人群 C.环境-生物 D.环境-人群-健康 E.环境-生物-健康 4.预防医学经历了() A.个体医学—群体—预防医学的阶段 B.个体—群体—生态大众健康的阶段 C.个体—群体—社区医学阶段 D.群体—大卫生—社会医学阶段 E.个体—群体—社会医学阶段 5.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在() 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 B.第二级预防 C.第三级预防 D.第二和第三级预防 E.第一和第二级预防 6.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 A.具有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B.预防医学更具有积极的人群健康效益 C.预防医学研究重点为环境的特点 D.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 E.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结合 7.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 A.传染病 B.急性病 C.常见病 D.慢性病 E.血吸虫病

《预防医学》试题库和答案解析[包括全部章节]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包括全书六个章节) 第一部分基本理论 一、填空题 1.整体健康具有多维性、连续性、健康描述的功能性的特征。2.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是环境因素、生物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卫生服务。 3.生物医学模式的三要素是病因、宿主、环境。 4.健康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有传播者、信息、传播途径、受传播者、传播效果。 5.预防工作可分为个人、家庭、社区、国家、国际五个层次。三、判断题 (√)1.新时期的卫生方针特别提出“动员全社会参与”。 (×)2.健康教育包含健康促进。 (×)3.疾病是一种生物学尺度,病患是一种行动尺度。 (√)4.健康效应谱第二个谱级属于生理效应。 (√)5.医学模式是医学观的一种高度的哲学概括。 (×)6.一级预防亦称临床前期预防。 (√)7.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8.生物医学模式过分强调了人类的自然属性和生物学属性。(×)9.无病就是健康。 (×)10.社区预防及第四层次预防。 (×)11.健康教育的传播过程中有四个基本要素。 (√)12.对病程不可逆转的一些疾病要加强一级预防。 (×)13.整体健康观强调人的多维属性。 四、选择题 1.预防医学的对象:D.确定的群体 2.预防医学是:C.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 3.生态健康模式是(E) E.环境-生物-健康 4.预防医学经历了(C ) C.个体—群体—社区医学阶段 5.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在(A ) 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 6.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A )A.具有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7.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A ) A.传染病 8.个体的免疫接种(A ) A.仅起到保护个体的作用 9.以下各项中不适合采取第一级预防的是( C ) C.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 10.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是(C ) C.强化社区行动 11.以下哪些属于公共卫生措施(ABCD ) A.预防性卫生服务 B.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C.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 D.社区建设 12.生物医学模式的特点(ABCE) A.承认人的生物属性 B.承认其社会属性 C.重视机体的生理活动 E.致力于寻找疾病的生理病理变化 13.现代医学模式的特点是(ACE) A.强调了人类疾病与生物因素的关系 C.提示医生诊疗模式的需调整 E.预防为主方针能得到更好的贯彻 14.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为(BCDE) B.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 C.各种有害健康的行为 D.卫生服务 E.生物遗传 15.我国新时期工作方针是(ABCDE) A.预防为主 B.中西医并重 C.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 D.大力发展城市医院 E.加强农村工作 16.公共卫生的使命包括(ABCE ) A.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B.正确处理疑难病症 C.促进和鼓励健康行为 D.保证卫生服务的有效性和可及性 E.对灾难做出应急反应,并帮助社会从灾难中恢复 二、名词解释 1.医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人们对于生命过程、健康和疾病的特点和本质的认识及概括,使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医学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 2.预防医学: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 3.secondary prevention:二级预防,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及时采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 4.整体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5.健康促进:是指通过各种社会保健措施,增强人们控制影响健康的因素,改善自身健康的能力的过程。 五、简答题 1.试述三级预防的应用原则。 答:一般对疾病采用一级预防有效果的就用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效果不明显的,可采用二级预防或三级预防。如对预防某些传染病,预防接种是一级预防的主要策略和措施。对确定其他疾病在三级预防中应以哪一级为重点,一般可依据两点: 病因:病因明确且是人为所致的,只要主动地采取一级或二级预防措施,就可以较容易地控制这一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对某些病因不清楚的恶性肿瘤防治,则采用二级和三级预防,特别是以二级预防为重点;也有一些疾病无发病预兆,则只有采用三级预防方法。 疾病的可逆性:对病程可逆的疾病,如大多数常见疾病,以一级和二级预防为主;对病程不可逆转的一些疾病,如矽肺,更要加强一级预防。 2.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 答:传播者:传播者的声誉在传播过程中构成特殊的心理定势。传播者要对所传播的信息进行选择、取舍、加工制作,将科学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信息,以提高传播效果。 信息:健康教育在传播疾病预防信息时,从传播心理分析,受传播者一般对危害性信息比对保健知识更感兴趣。但是,一般在宣传中对正反论证要合理安排。 传播途径:传播的途径可分为个体传播、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三大类。 受传播者:择或接受某一信息是受心理因素支配的,针对受传播者中共同的心理因素,选择传播内容更易为受传播者接受。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健康信息知晓;健康信念认同;健康态度转变;健康行为采纳。 3.我国新时期的卫生方针。 答:以农村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并重;依靠科技与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4.试述预防医学的特点及与临床医学的区别。 答:(1)工作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但侧重于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促进。(2)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病人和健康人,但侧重于健康人群。 (3)研究重点为人群健康与环境的关系,注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4)卫生部门起骨干作用,更需要全社会参与和多个部门协调工作。 第二部分环境与健康 一、填空题 1.大气的自净作用有扩散作用、沉降作用、氧化作用、中和作用、植物的吸收作用。 2.天然水资源可以分为降水、地面水、地下水三大类。 3.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有加氯量和接触时间、水的ph值、水温、水的混浊度、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4.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有生活污染、工业和交通污染、农业污染。 5.目前人们十分关心注的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 6.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基本特征有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长期性。 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21分) 1.除(C)外,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A.空气 B.水 C.森林 D.土壤 E.食物 2.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蓄积是产生那种类型毒作用的前提(A)A.慢性中毒 3.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最常见的是(A )A.相加作用 4.光化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D)D.臭氧和氧酰基硝酸酯5.飘尘的直径在(C )C. 5微米以下

2019年全科医学概论期末考试试卷.doc

2019 年全科医学概论期末考试 所有答案请作答到“答题卡” ,否则无效! 一、选择题(单选, 1 分 / 题,共计30 分) 1.下列哪项是目前常用的心理咨询方法和技巧( ) A.强调病人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B.不用药物治疗 C. 社会支持治疗 D.倾听、解释,支持,心理和药物治疗并用2.以下哪项是综合性医院医学心理咨询应注意转诊或住院治疗的( ) A.学习障碍 B.性心理障碍 C.精神分裂症急性期 D.抑郁性障碍 3.以下哪项不属于医学心理咨询应遵循的原则( ) ... A.耐心倾听 B.严守秘密 C.解决问题 D.先入为主 4.下列哪项不是第一次会谈中要涉及的结构和内容( ) .. A.消除戒心 B.进入正题 C.探索问题 D.评估效果 5.社区预防坚持以人为本,以下列哪项为中心( ) A. 疾病 B.医生 C.病人 D.健康 6.社区干预试验研究对象的基本范围是( ) A. 社区中个体 B.社区中患者 C.社区人群 D.社区老年人 7.一种新疗法可延长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存活期,但不能治愈该病,此时将出现下哪种情况 ( ) A.发病率将上升 B .患病率将上升 C .发病率将下降 D .患病率将下降 8.全科医疗的基本特征不包括下列哪项 ( ) A 、为社区居民提供连续性服务 B 、提供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 C 、提供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 D 、提供以家庭病床为主的基层医疗服务9.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不包括下列哪项 ( ) A 以门诊为主体的照顾 B 为个体提供从生到死的全过程照顾 C 为服务对象协调各种医疗资源 D 提供以急诊室和家庭病床为主的服务10.以下何种属性不是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 ( ) A 对服务对象责任的持续性与间断性 B 处理疾病的轻重、常见与少见 C 对服务对象的责任心 D 是否使用高新昂贵的医疗技术 11.全科医生的工作方式不包括下列哪项 ( ) A. 以人为中心提供照顾 B. 以家庭为单位提供照顾 C.提供机会性预防服务 D. 主要提供急诊和住院服务 12.高科技引入临床后误诊率没有下降反而升高,原因是( ) A. 外语不过关 B.基本功削弱 C.理化知识少 D.不会仪器操作 13. 为了确证或排除某个诊断而选择诊断试验检查项目时,不必考虑( ) A. 方法是否最新 B.可靠性、真实性 C.安全性 D.成本 14.全科医生的诊疗模式是 ( ) A. 以疾病为中心 B. 以家庭为中心 C. 以社区为中心 D. 以病人为中心15.通常来讲,以下哪类家庭的关系最复杂( ) A.核心家庭 B .单亲家庭 C .主干家庭 D .联合家庭 16.一般而言,哪类家庭对儿童成长最不利( ) A.核心家庭 B .单亲家庭 C .主干家庭 D .联合家庭 17.某家庭历来都由男性掌握家政大权,这个家庭属于下列哪种权力结构A.工具权威型B.感情权威型C.分享权威型D.传统权18. 决定家庭成员的就医、遵医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等的是下列哪项( ) A.家庭评估B.家庭照顾C.家庭功能 D .家庭健康观19.下列哪项不是家庭的基本功能( ) A.抚养或赡养功能 B .满足情感需要 C .社会化 D .预防疾病20.家庭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不包括下列哪项( ) A.疾病遗传方面 B .儿童发育方面 C .血液类型方面 D .疾病传21.有调查显示,父亲吸烟的家庭其孩子吸烟的比例高于父亲不吸烟的家庭,这影响 ( ) A.遗传方面 B .疾病传播方面 C .成人发病与死亡方面 D .生活 22.不属于家庭生活周期发展阶段的是 ( ) A. 新婚期 B.学龄期 C.恋爱期 D.退休期 23.以下哪项不是青少年期的特点( ) A.第二性征明显 B .身高、体重快速增加 C.开始追求独立、自我认同 D .因上学与父母分离而产生焦虑 24.家人对家庭成员的关怀及关爱,属于( ) A.经济支持B.维护支持C.医疗支持D.精神的支持25.慢性病或行为受限的病人提供定期持续性的家访是属于下列哪项家访A.评估性家访 B .随机性家访 C .照顾性家访 D .急诊性家访26.实施 COPC的核心是下列哪项( ) A.社区诊断 B .社区参与 C .制订 COPC计划 D .权利增长27.社区资源是指( ) A.组织机构资源B.人力资源C.物质资源D.以上都是28.关于筛检,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 A.早期发现病人 B .及时发现高危人群C.对象是患病人群D.可为研29.以下哪项不是全科医疗服务关注的健康结局指标( ) A. 医疗花费 B.死亡率 C.复发率 D.遵医嘱情况30.以问题为导向的诊疗模式中,下列哪项不是所指的主要问题( ) A. 病人所患的疾病 B.病人的就业问题 C.病人的主诉与症状D 二、名词解释( 5 分/ 题,共计30 分) 1.全科医学 2. 全科医生 3. 全科医学使命 4. 健康问题 5. 四项任务 6. 社区: 三、问答题( 20 分 / 题,共计40 分) 1.简述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的诊断策略: 2.简述医疗事故的特征和分级:

预防医学考试重点完整最新版

预 防 医 学 医学统计学 第一章医学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1医学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3选1 变异:由众多的、偶然的、次要的因素造成的个体之间的差异称为变异。 总体:总体(population)指特定研究对象中所有观察单位的测量值。可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 体。总体中的所有单位都能够标识者为有限总体,反之为无限总体。 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其测量结果的集合称为样本(sample)。样本应具有代 表性。所谓有代表性的样本,是指用随机抽样方法获得的样本。 样本特性代表性随机性可靠性可比性 3选1 小概率事件:我们把概率很接近于0(即在大量中出现的频率非常低)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 P值:结果的统计学意义是结果真实程度(能够代表总体)的一种估计方法。p值是将观察结果认为有效即具有总体代表性的犯错概率。一般结果≤0.05被认为是有统计学意义。 小概率原理:一个事件如果发生的概率很小的话,那么可认为它在一次实验中是不会发生的,数学上称之小概率原理。统计学中,一般认为等于或小于0.05或0.01的概率为小概率。

资料的类型(3选1) (1)计量资料:对每个观察单位用定量的方法测定某项指标量的大小,所得的资料称为 计量资料(measurement data)。计量资料亦称定量资料、测量资料。.其变量值是定量的,表 现为数值大小,一般有度量衡单位。如某一患者的身高(cm)、体重(kg)、红细胞计数(1012/L)、 脉搏(次/分)、血压(KPa)等。 (2)计数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或类别分组,所得的观察单位数称为计数资料 (count data)。计数资料亦称定性资料或分类资料。其观察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 类别或属性。如调查某地某时的男、女性人口数;治疗一批患者,其治疗效果为有效、无效 的人数;调查一批少数民族居民的A、B、AB、O 四种血型的人数等。 (3)等级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测量结果的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组,所得各组的观察 单位数,称为等级资料(ordinal data)。等级资料又称有序变量。如患者的治疗结果可分为治 愈、好转、有效、无效或死亡,各种结果既是分类结果,又有顺序和等级差别,但这种差别 却不能准确测量;一批肾病患者尿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分为+、++、+++等。 等级资料与计数资料不同:属性分组有程度差别,各组按大小顺序排列。 等级资料与计量资料不同:每个观察单位未确切定量,故亦称为半计量资料。 3选1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 )是指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差别。在总体确定的情 况下,总体参数是固定的常数,统计量是在总体参数附近波动的随机变量。 系统误差:由于测量仪器结构本身的问题、刻度不准确或测量环境改变等原因,在多次测量时所产生的,总是偏大或总是偏小的误差,称为系统误差。它带有规律性,经过校正和处理,通常可以减少或消除。 随机测量误差:在收集原始资料时,仪器由于各种偶然因素造成同一对象多次测定的结果不一致。 统计的步骤(考填空题,四个空) 医学统计工作的内容 1.实验设计:设计内容包括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全过程总的设想和安排。设计是整个研 究中最关键的一环,是今后工作应遵循的依据。 2.收集资料:应采取措施使能取得准确可靠的原始数据。 3.整理资料:简化数据,使其系统化、条理化,便于进一步分析计算。 4.分析资料:计算有关指标,反映事物的综合特征,阐明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分 析资料包括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考填空题,三个空) 随机化原则、对照的原则(对照的类型,对照的设置)、重复的原则。 对照的类型空白对照实验对照标准对照 自身对照相互对照历史对照安慰剂对照 2选1 参数:参数(paramater)是指总体的统计指标,如总体均数、总体率等。总体参数 是固定的常数。多数情况下,总体参数是不易知道的,但可通过随机抽样抽取有代表性的样 本,用算得的样本统计量估计未知的总体参数。 统计量:统计量(statistic)是指样本的统计指标,如样本均数、样本率等。样本 统计量可用来估计总体参数。总体参数是固定的常数,统计量是在总体参数附近波动的随机 变量。 完全随机设计常用的几种实验设计方法:配对设计和完全随机设计(名解2选1) 完全随机设计:完全随机设计仅涉及一个处理因素(但可为多水平),故又称单因素(one-way)设计。它是将受试对象按随机化的方法分配到各个处理组中,观察实验效应,临床试验中的随机对照试验也属于此类设计。 配对设计:是将受试对象按一定条件配成对子,再随机分配每对中的两个受试对象到不同处理组。配对的因素是影响实验效应的主要非处理凶素。 第二章集中趋势的统计描述 频数表的制作步骤以及频数分布表的用途(问答题) 频数分布表的编制步骤: 例:某市1982年50名7岁男童的身高(cm)资料如下,试编制频数表。 114.4117.2122.7124.0114.0110.8118.2116.7118.9118.1

预防医学期末重点小结

健康(health)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well-being),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学科。它阐明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理论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提高人口素质的目的。卫生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和健康概念;生活环境与健康;生产环境与健康。 三级预防策略根据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健康决定因素的特点,把预防策略按等级分类,称为三级预防策略。 第一级预防:是针对病因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它既包括针对健康个体的措施,也包括针对整个公众的社会措施。在第一级预防中,如果在疾病的因子还没有进入环境之前就采取预防性措施,则成为根本性预防。 第二级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对于传染病,除了“三早”,尚需做到疫情早报告及患者早隔离,即“五早”。 第三级预防对已患某些病者,采取及时的、有效的治疗和康复措施,使患者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含义职业活动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可能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或条件统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能够引起职业病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又称为职业病危害因素。 职业性损害:职业病的含义、特点和诊断依据: 广义上的职业病泛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及其他职业活动中,由于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特定疾病。 在立法意义上,职业病是指政府行政部门所规定的法定职业病。 特点: 1病因明确,即为相应的职业性有害因素,控制这些致病因素或条件后,即可减少或消除职业病。 2病因多可定量检测,接触有害因素的水平与发病率及病损程度有明确的接触(剂量)-反应(效应)关系 3在接触同样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职业人群中,有一定数量的人发病,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例。4如能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预后较好。 5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办法,发现愈晚,疗效愈差。 职业病的诊断和处理 诊断依据 1)病人的职业史及职业病危害接触史 2)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 3)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 处理 1)对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 2)落实职业病患者应享有的各种待遇 职业病和职业性相关疾病的区别 职业病: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病理改变,并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统称职业病 广义上的职业病泛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及其他职业活动中,由于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特定疾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