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2.8 卫星变轨与航天器对接问题(教师版)

专题2.8 卫星变轨与航天器对接问题(教师版)

专题2.8 卫星变轨与航天器对接问题(教师版)
专题2.8 卫星变轨与航天器对接问题(教师版)

专题2.8 卫星变轨与航天器对接问题

【专题诠释】

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过程要经过多次变轨,如图所示,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

1.变轨原理及过程

(1)为了节省能量,在赤道上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发射卫星到圆轨道Ⅰ上.

(2)在A点点火加速,由于速度变大,万有引力不足以提供在轨道Ⅰ上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卫星做离心运动进入椭圆轨道Ⅰ.

(3)在B点(远地点)再次点火加速进入圆形轨道Ⅰ.

2.物理量的定性分析

(1)速度:设卫星在圆轨道Ⅰ和Ⅰ上运行时的速率分别为v1、v3,在轨道Ⅰ上过A点和B点时速率分别为v A、v B.因在A点加速,则v A>v1,因在B点加速,则v3>v B,又因v1>v3,故有v A>v1>v3>v B.

(2)加速度:因为在A点,卫星只受到万有引力作用,故不论从轨道Ⅰ还是轨道Ⅰ上经过A点,卫星的加速度都相同.同理,从轨道Ⅰ和轨道Ⅰ上经过B点时加速度也相同.

(3)周期:设卫星在Ⅰ、Ⅰ、Ⅰ轨道上运行周期分别为T1、T2、T3,轨道半径分别为r1、r2(半长轴)、r3,由开

普勒第三定律a3

T2=k可知T1<T2<T3.

(4)机械能:在一个确定的圆(椭圆)轨道上机械能守恒.若卫星在Ⅰ、Ⅰ、Ⅰ轨道的机械能分别为E1、E2、E3,则E1<E2<E3.

【高考领航】

【2019·江苏高考】1970年成功发射的“东方红一号”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该卫星至今仍沿椭圆轨道绕地球运动。如图所示,设卫星在近地点、远地点的速度分别为v1、v2,近地点到地心的距离为r,地球质量为M,引力常量为G。则()

A .v 1>v 2,v 1= GM

r

B .v 1>v 2,v 1> GM

r C .v 1

r

D .v 1 GM

r

【答案】 B

【解析】 卫星绕地球运动,由开普勒第二定律知,近地点的速度大于远地点的速度,即v 1>v 2。若卫星以近地点时距地心的距离为半径做圆周运动,则有GMm r 2=m v 2近

r

,得运行速度v 近=

GM

r

,由于卫星沿椭圆轨道运动,在近地点所需向心力大于万有引力,故m v 21r >m v 2近

r

,则v 1>v 近,即v 1>

GM

r

,B 正确。 【2017·高考全国卷Ⅲ】2017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完成了首次交会对接,对接形成的组合体仍沿天宫二号原来的轨道(可视为圆轨道)运行.与天宫二号单独运行时相比,组合体运行的( ) A .周期变大 B .速率变大 C .动能变大 D .向心加速度变大

【答案】C

【解析】组合体比天宫二号质量大,轨道半径R 不变,根据GMm R 2=m v 2

R

,可得v =

GM

R

,可知与天宫二号单独运行时相比,组合体运行的速率不变,B 项错误;又T =2πR

v ,则周期T 不变,A 项错误;质量变大、

速率不变,动能变大,C 项正确;向心加速度a =GM

R 2,不变,D 项错误.

【技巧方法】

1.从引力和向心力的关系分析变轨问题

(1)卫星突然加速(通过发动机瞬间喷气实现,喷气时间不计),则万有引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GMm r 2<m v ′2

r ,

卫星将做离心运动,变轨到更高的轨道.

(2)当卫星突然减速时,卫星所需向心力减小,万有引力大于向心力,卫星变轨到较低的轨道. 2.变轨问题考查的热点

(1)运动参量的比较:两个轨道切点处,加速度由GMm

r 2=ma 分析,式中“r ”表示卫星到地心的距离,a 大小

相等;由于变轨时发动机要点火工作,故线速度大小不等.

(2)能量的比较:在离心运动过程中(发动机已关闭),卫星克服引力做功,其动能向引力势能转化,机械能保持不变.两个不同的轨道上(圆轨道或椭圆轨道),轨道越高卫星的机械能越大. 【最新考向解码】

【例1】(2019·河北衡水中学高三二调)探月工程中,“嫦娥三号”探测器的发射过程可以简化如下:卫星由地面发射后,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经过P 点时变轨进入距离月球表面100公里的圆形轨道1,在轨道1上经过Q 点时变轨进入椭圆轨道2,轨道2与月球相切于M 点,月球车将在M 点着陆月球表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嫦娥三号”在轨道1上的速度比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小

B .“嫦娥三号”在地月转移轨道上经过P 点的速度比在轨道1上经过P 点时大

C .“嫦娥三号”在轨道1上的运动周期比在轨道2上小

D .“嫦娥三号”在轨道1上经过Q 点时的加速度小于在轨道2上经过Q 点时的加速度 【答案】 AB

【解析】 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是卫星在月球表面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的速度,“嫦娥三号”在轨道1上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大于月球半径,根据GMm r 2=m v 2

r

,得线速度v =

GM

r

,可知“嫦娥三号”在轨道1上的运动速度比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小,A 正确;“嫦娥三号”在地月转移轨道上经过P 点进入轨道1,需减速,所以在地月转移轨道上经过P 点的速度比在轨道1上经过P 点时大,B 正确;由于卫星在轨道2上运动时轨道的半长轴比在轨道1上运动时的轨道半径小,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可知卫星在轨道1上的运动周期比在轨道2上大,C 错误;“嫦娥三号”经过Q 点时的加速度取决于在该点时所受的万有引力,由万有引力公式可知它在轨道1和轨道2上经过Q 点时所受万有引力相等,则加速度相等,D 错误。

【例2】.(2019·山东枣庄高三上学期期末)2018年5月21日,我国发射人类首颗月球中继卫星“鹊桥”,6月14日进入使命轨道——地月拉格朗日L 2轨道,为在月球背面着陆的“嫦娥四号”与地球站之间提供通信链路。12月8日,我国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并于2019年1月3日成功着陆于月球背面,通过中继卫星“鹊桥”传回了月背影像图,如图1所示,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如图2所示,假设“鹊桥”中继卫星在拉格朗日点L 2时,与月、地两个大天体保持相对静止。设地球的质量为月球的k 倍,地月间距为L ,拉格朗日点L 2与月球间距为d 。地球、月球和“鹊桥”中继卫星均视为质点,忽略太阳对“鹊桥”中继星的引力,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鹊桥”中继卫星在拉格朗日点L 2时处于平衡状态

B .“鹊桥”中继卫星与月球绕地球运动的线速度之比为v 鹊∶v 月=(L +d )∶L

C .k 、L 、d 的关系式为1k (L +d )2+1d 2=L +d

L 3

D .k 、L 、d 的关系式为1(L +d )2+1kd 2=L +d

L 3

【答案】 BD

【解析】 “鹊桥”中继卫星与月球相对静止,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与月球的相等,不是处于平衡状态,A 错误;根据v =ωr ,“鹊桥”中继卫星与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半径分别是(L +d )和L ,所以线速度之比为v 鹊∶v 月=(L +d )∶L ,B 正确;设地球的质量为M ,月球的质量为m 1,“鹊桥”中继卫星的质量为m 2,则对月球有GMm 1L 2=m 1ω2L ,对“鹊桥”中继卫星有GMm 2(L +d )2+Gm 1m 2d 2=m 2ω2(L +d ),M =km 1,联立得1(L +d )2+1kd 2=

L +d

L 3

,C 错误,D 正确。 【例3】(2019·江西重点中学联考)小型登月器连接在航天站上,一起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其轨道半径为月球半径的3倍,某时刻,航天站使登月器减速分离,登月器沿如图所示的椭圆轨道登月,在月球表面逗留一段时间完成科考工作后,经快速启动仍沿原椭圆轨道返回,当第一次回到分离点时恰与航天站对接,登月器的快速启动时间可以忽略不计,整个过程中航天站保持原轨道绕月运行.已知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月球半径为R ,不考虑月球自转的影响,则登月器可以在月球上停留的最短时间约为( )

A .10π 5R

g -6π 3R g B .6π 3R

g -4π 2R g C .10π

5R

g

-2π R g

D .6π

3R

g

-2π R g

【答案】B.

【解析】当登月器和航天站在半径为3R 的轨道上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有GMm

r 2=

m 4π2r

T

2,r =3R ,则有T =2π r 3

GM =6π 3R 3

GM

.在月球表面的物体所受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可得GM =

gR 2,所以T =6π

3R

g

①,登月器在椭圆轨道上运行的周期用T 1表示,航天站在圆轨道上运行的周期用T 2表示,对登月器和航天站依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有T 2(3R )3=T 2

1(2R )3=T 22

(3R )3

②,为使登月器仍沿原椭圆轨道回到分离点与航天站实现对接,登月器可以在月球表面停留的时间t 应满足t =nT 2-T 1(其中n =1、2、3、…) ③,联立①②③式得t =6πn 3R

g -4π2R

g (其中n =1、2、3、…),当n =1时,登月器可以在月球上停留的时间最短,即t min =6π 3R

g

-4π 2R g

. 【微专题精练】

1.(2019·河北衡水检测)同步卫星的发射方法是变轨发射,即先把卫星发射到离地面高度为200~300 km 的圆形轨道上,这条轨道叫停泊轨道,如图所示,当卫星穿过赤道平面上的P 点时,末级火箭点火工作,使卫星进入一条大的椭圆轨道,其远地点恰好在地球赤道上空约36 000 km 处,这条轨道叫转移轨道;当卫星到达远地点Q 时,再开动卫星上的发动机,使之进入同步轨道,也叫静止轨道.关于同步卫星及其发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P 点火箭点火和Q 点开动发动机的目的都是使卫星加速,因此,卫星在静止轨道上运行的线速度大于在停泊轨道运行的线速度

B .在P 点火箭点火和Q 点开动发动机的目的都是使卫星加速,因此,卫星在静止轨道上运行的机械能大于在停泊轨道运行的机械能

C .卫星在转移轨道上运动的速度大小范围为7.9~11.2 km/s

D .所有地球同步卫星的静止轨道都相同 【答案】BD

【解析】根据卫星变轨的原理知,在P 点火箭点火和Q 点开动发动机的目的都是使卫星加速.当卫星做圆周运动时,由G Mm r 2=m v 2

r

,得v =

GM

r

,可知,卫星在静止轨道上运行的线速度小于在停泊轨道运行的线速度,故A 错误;在P 点火箭点火和Q 点开动发动机的目的都是使卫星加速,由能量守恒知,卫星在静止轨道上运行的机械能大于在停泊轨道运行的机械能,故B 正确;卫星在转移轨道上的远地点需加速才能进入同步卫星轨道,而同步卫星轨道的速度小于7.9 km/h ,故C 错误;所有地球同步卫星的静止轨道都相同,

并且都在赤道平面上,高度一定,故D正确.

2.我国发射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与之后发射“神舟十一号”成功完成对接.假设“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都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为了实现飞船与空间实验室的对接,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使飞船与空间实验室在同一轨道上运行,然后飞船加速追上空间实验室实现对接

B.使飞船与空间实验室在同一轨道上运行,然后空间实验室减速等待飞船实现对接

C.飞船先在比空间实验室半径小的轨道上加速,加速后飞船逐渐靠近空间实验室,两者速度接近时实现对接

D.飞船先在比空间实验室半径小的轨道上减速,减速后飞船逐渐靠近空间实验室,两者速度接近时实现对接

【答案】C

【解析】飞船在同一轨道上加速追赶空间实验室时,速度增大,所需向心力大于万有引力,飞船将做离心运动,不能实现与空间实验室的对接,选项A错误;同理,空间实验室在同一轨道上减速等待飞船时,速度减小,所需向心力小于万有引力,空间实验室做近心运动,也不能实现对接,选项B错误;当飞船在比空间实验室半径小的轨道上加速时,飞船做离心运动,逐渐靠近空间实验室,可实现对接,选项C正确;当飞船在比空间实验室半径小的轨道上减速时,飞船将做近心运动,远离空间实验室,不能实现对接,选项D错误.

3.如图所示,1、3轨道均是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轨道示意图,1轨道的半径为R,2轨道是一颗卫星绕地球做椭圆运动的轨道示意图,3轨道与2轨道相切于B点,O点为地球球心,AB为椭圆的长轴,三轨道和地心都在同一平面内.已知在1、2两轨道上运动的卫星的周期相等,引力常量为G,地球质量为M,三颗卫星的质量相等,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卫星在3轨道上的机械能小于在2轨道上的机械能

B.若卫星在1轨道上的速率为v1,卫星在2轨道A点的速率为v A,则v1<v A

C.若卫星在1、3轨道上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1、a3,卫星在2轨道A点的加速度大小为a A,则a A<a1<

D.若OA=0.4R,则卫星在2轨道B点的速率v B>5GM 8R

【答案】B

【解析】2、3轨道在B点相切,卫星在3轨道相对于2轨道是做离心运动的,卫星在3轨道上的线速度大于在2轨道上B点的线速度,因卫星质量相同,所以卫星在3轨道上的机械能大于在2轨道上的机械能,A错误;以OA为半径作一个圆轨道4与2轨道相切于A点,则v4<v A,又因v1<v4,所以v1<v A,B正确;加速度是万有引力产生的,只需要比较卫星到地心的高度即可,应是a A>a1>a3,C错误;由开普勒第三定

律可知,2轨道的半长轴为R,OB=1.6R,3轨道上的线速度v3=5GM

8R,又因v B<v3,所以v B<

5GM

8R,

D错误.

4.我国于2016年9月15日发射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之后在10月17日,又发射了“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假设“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都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为了实现飞船与空间实验室的对接,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使飞船与空间实验室在同一轨道上运行,然后飞船加速追上空间实验室实现对接

B.使飞船与空间实验室在同一轨道上运行,然后空间实验室减速等待飞船实现对接

C.飞船先在比空间实验室半径小的轨道上加速,加速后飞船逐渐靠近空间实验室,两者速度接近时实现对接

D.飞船先在比空间实验室半径小的轨道上减速,减速后飞船逐渐靠近空间实验室,两者速度接近时实现对接

【答案】C.

【解析】为了实现飞船与空间实验室的对接,必须使飞船在较低的轨道上加速做离心运动,上升到空间实验室运动的轨道后逐渐靠近空间实验室,两者速度接近时实现对接,选项C正确.

5.北斗导航系统又被称为“双星定位系统”,具有导航、定位等功能.如图所示,北斗导航系统中的两颗工作卫星均绕地心做匀速圆周运动,且轨道半径均为r,某时刻工作卫星1、2分别位于轨道上的A、B两个位置,若两卫星均沿顺时针方向运行,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地球半径为R,不计卫星间的相互作用力,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这两颗卫星的加速度大小相等,均为 R 2g r 2

B .卫星1由A 位置运动到B 位置所需的时间是 πr

3R

r g

C .卫星1由A 位置运动到B 位置的过程中万有引力不做功

D .卫星1向后喷气就一定能够追上卫星2 【答案】D.

【解析】根据F 合=ma ,对卫星有G Mm r 2=ma ,可得a =GM r 2,取地面一物体由G Mm ′R 2=m ′g ,联立解得a =R 2g

r 2,

故A 正确;根据G Mm r

2=m ????2πT 2r ,得T =

4π2r 3GM ,又t =16T ,联立可解得t =πr

3R

r

g

,故B 正确;卫星1由位置A 运动到位置B 的过程中,由于万有引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故万有引力不做功,C 正确;若卫星1向后喷气,则其速度会增大,卫星1将做离心运动,所以卫星1不可能追上卫星2,D 错误. 6.(2019·湖北八校联考)如图所示为嫦娥三号登月轨迹示意图.图中M 点为环地球运行的近地点,N 点为环月球运行的近月点.a 为环月球运行的圆轨道,b 为环月球运行的椭圆轨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嫦娥三号在环地球轨道上的运行速度大于11.2 km/s

B .嫦娥三号在M 点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时应点火加速

C .设嫦娥三号在圆轨道a 上经过N 点时的加速度为a 1,在椭圆轨道b 上经过N 点时的加速度为a 2,则a 1>a 2

D .嫦娥三号在圆轨道a 上的机械能小于在椭圆轨道b 上的机械能 【答案】BD

【解析】嫦娥三号在环地球轨道上运行速度v 满足7.9 km/s≤v <11.2 km/s ,则A 错误;嫦娥三号要脱离地球需在M 点点火加速让其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则B 正确;由a =GM

r 2,知嫦娥三号在经过圆轨道a 上的N 点

和经过在椭圆轨道b 上的N 点时的加速度相等,则C 错误;嫦娥三号要从b 轨道转移到a 轨道需要减速,机械能减小,则D 正确.

7.(2019·江南十校联考)据外媒综合报道,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2018年3月14日去世,享年76 岁.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向人类揭示了宇宙和黑洞的奥秘.高中生对黑洞的了解为光速是在星球(黑洞)

上的第二宇宙速度.对于普通星球,如地球,光速仍远远大于其宇宙速度.现对于发射地球同步卫星的过 程分析,卫星首先进入椭圆轨道Ⅰ,P 点是轨道Ⅰ上的近地点,然后在Q 点通过改变卫星速度,让卫星进入地

球同步轨道Ⅰ,则

( )

A .卫星在同步轨道Ⅰ上的运行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7.9 km/s

B .该卫星的发射速度必定大于第二宇宙速度11.2 km/s

C .在轨道Ⅰ上,卫星在P 点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7.9 km/s

D .在轨道Ⅰ上,卫星在Q 点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7.9 km/s 【答案】C

【解析】第一宇宙速度是近地轨道的线速度,根据G Mm r 2=m v 2

r

可知v =

GM

r

,故轨道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小,所以同步卫星的运行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A 错误;该卫星为地球的卫星,所以发射速度小于第二宇宙速度,B 错误;P 点为近地轨道上的一点,但要从近地轨道变轨到Ⅰ轨道,则需要在P 点加速,所以在轨道Ⅰ上卫星在P 点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C 正确;在Q 点要从轨道Ⅰ变轨到轨道Ⅰ,则需要在Q 点加速,即轨道Ⅰ上经过Q 点的速度大于轨道Ⅰ上经过Q 点的速度,而轨道Ⅰ上的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故在轨道Ⅰ上经过Q 点时的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D 错误.

8.(2019·湖北黄冈中学模拟)某卫星在半径为r 的轨道1上做圆周运动,动能为E k ,变轨到轨道2上后,动能 比在轨道1上减小了ΔE ,在轨道2上也做圆周运动,则轨道2的半径为 ( )

A.E k

E k -ΔE r B.E k ΔE r C.

ΔE

E k -ΔE

r

D.E k -ΔE ΔE

r

【答案】A

【解析】卫星在轨道1上时,G Mm r 2=m v 21

r ,因此E k =12mv 21=GMm 2r ,同样,在轨道2上,E k -ΔE =GMm 2r 2,因此r 2=E k E k -ΔE

r ,A 正确.

9.(2019·江西重点中学联考)如图所示为某飞船从轨道Ⅰ经两次变轨绕火星飞行的轨迹图,其中轨道Ⅰ为圆轨道,

轨道Ⅰ为椭圆轨道,三个轨道相切于P 点,P 、Q 两点分别是椭圆轨道Ⅰ的远火星点和近火星点,S 是轨道 Ⅰ上的点,P 、Q 、S 三点与火星中心在同一直线上,且PQ =2Q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飞船在P 点由轨道Ⅰ进入轨道Ⅰ可向运动方向喷气

B .飞船在轨道Ⅰ上由P 点运动到S 点的时间是飞船在轨道Ⅰ上由P 点运动到Q 点的时间的2.25倍

C .飞船在轨道Ⅰ上S 点的速度小于在轨道Ⅰ上P 点的速度

D .飞船在轨道Ⅰ上S 点与在轨道Ⅰ上P 点的加速度大小不相等 【答案】A

【解析】飞船在P 点由轨道Ⅰ进入轨道Ⅰ,需减速,即向运动方向喷气,获得与速度方向相反的推力,从而达到减速的目的,A 正确;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知,r 3

T 2=k ,因为PQ =2QS ,可知圆的半径是椭圆半长轴的

1.5倍,则轨道Ⅰ上运动的周期是轨道Ⅰ上运行周期的1.84倍,B 错误;飞船从轨道Ⅰ上的P 点进入轨道Ⅰ,需减速,使得万有引力大于向心力,做近心运动,可知飞船在轨道Ⅰ上S 点的速度大于在轨道Ⅰ上P 点的速度,C 错误;Ⅰ轨道为圆周轨道,故两点的引力大小相等,所以加速度大小相等,D 错误.

10.如图所示,探月卫星的发射过程可简化如下:首先进入绕地球运行的“停泊轨道”,在该轨道的P 处通过变速再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在快要到达月球时,对卫星再次变速,卫星被月球引力“俘获”后,成为环月卫星,最终在环绕月球的“工作轨道”绕月飞行(视为圆周运动),对月球进行探测.“工作轨道”周期为T 、距月球表面的高度为h ,月球半径为R ,引力常量为G ,忽略其他天体对探月卫星在“工作轨道”上环绕运动的影响.

(1)要使探月卫星从“转移轨道”进入“工作轨道”,应增大速度还是减小速度? (2)求探月卫星在“工作轨道”上环绕的线速度大小; (3)求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

【答案】(1)减小 (2)2πR +h T (3)

2πR +h

T

R +h

R

【解析】(1)要使探月卫星从“转移轨道”进入“工作轨道”,应减小速度使卫星做近心运动.

(2)根据线速度与轨道半径和周期的关系可知探月卫星线速度的大小v =2πR +h

T

.

(3)设月球的质量为M ,探月卫星的质量为m ,月球对探月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其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所以有G

Mm R +h

2=m 4π2

T 2(R +h )

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v 1等于“近月卫星”的环绕速度,设“近月卫星”的质量为m ′,则有G Mm ′R 2=m ′v 12

R

解得v 1=

2πR +h

T R +h

R

.

卫星变轨问题分析

卫星变轨问题分析 一:理论说明:卫星变轨问题“四个”物理量的规律分析 1.速度:如图所示,设卫星在圆轨道Ⅰ和Ⅲ上运行时的速率分别为v1、v3,在轨道Ⅱ上过A点和B点时速率分别为v A、v B.在A点加速,则v A>v1,在B点加速,则v3>v B,又因v1>v3,故有v A>v1>v3>v B. 2.加速度:因为在A点,卫星只受到万有引力作用,故不论从轨道Ⅰ还是轨道Ⅱ上经过A点,卫星的加速度都相同,同理,经过B点加速度也相同. 3.周期:设卫星在Ⅰ、Ⅱ、Ⅲ轨道上的运行周期分别为T1、T2、T3,轨道半径分别为r1、r2(半长轴)、r3,由开普 勒第三定律r3 T2=k可知T1

2018_2019学年高中物理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微型专题4卫星变轨问题和双星问题学案粤教版必

微型专题4 卫星变轨问题和双 星问题 知识目标核心素养 1.会分析卫星的变轨问题,知道卫星变轨 的原因和变轨前后卫星速度的变化. 2.掌握双星运动的特点,会分析求解双星 运动的周期和角速度. 1.掌握卫星变轨的实质及蕴含的思想方法. 2.掌握“双星”的特点,建立“双星”问题 模型. 一、人造卫星的发射、变轨与对接 1.发射问题 要发射人造卫星,动力装置在地面处要给卫星一很大的发射初速度,且发射速度v>v1=7.9 km/s,人造卫星做离开地球的运动;当人造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区域后,再调整速度,使F引=F向,即G Mm r2 =m v2 r ,从而使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2.卫星的变轨问题 卫星变轨时,先是线速度v发生变化导致需要的向心力发生变化,进而使轨道半径r发生变化. (1)当卫星减速时,卫星所需的向心力F向=m v2 r 减小,万有引力大于所需的向心力,卫星将做

近心运动,向低轨道变迁. (2)当卫星加速时,卫星所需的向心力F 向=m v 2 r 增大,万有引力不足以提供卫星所需的向心力, 卫星将做离心运动,向高轨道变迁. 以上两点是比较椭圆和圆轨道切点速度的依据. 3.飞船对接问题 (1)低轨道飞船与高轨道空间站对接如图1甲所示,低轨道飞船通过合理地加速,沿椭圆轨道(做离心运动)追上高轨道空间站与其完成对接. 图1 (2)同一轨道飞船与空间站对接 如图乙所示,后面的飞船先减速降低高度,再加速提升高度,通过适当控制,使飞船追上空间站时恰好具有相同的速度. 例1 如图2所示为卫星发射过程的示意图,先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1,然后经点火,使其沿椭圆轨道2运行,最后再一次点火,将卫星送入同步圆轨道3.轨道1、2相切于Q 点,轨道2、3相切于P 点,则当卫星分别在1、2、3轨道上正常运行时,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2 A .卫星在轨道3上的速率大于在轨道1上的速率 B .卫星在轨道3上的周期大于在轨道2上的周期 C .卫星在轨道1上经过Q 点时的速率大于它在轨道2上经过Q 点时的速率 D .卫星在轨道2上经过P 点时的加速度小于它在轨道3上经过P 点时的加速度 答案 B 解析 卫星在圆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有: G Mm r 2=m v 2 r ,v =GM r 因为r 1<r 3,所以v 1>v 3,A 项错误. 由开普勒第三定律知T 3>T 2,B 项正确. 在Q 点从轨道1到轨道2需要做离心运动,故需要加速. 所以在Q 点v 2Q >v 1Q ,C 项错误.

(完整版)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专题卫星变轨问题和双星问题

第六章 专题 卫星变轨问题和双星问题 一、人造卫星的发射、变轨与对接 1.发射问题 要发射人造卫星,动力装置在地面处要给卫星一很大的发射初速度,且发射速度v >v 1=7.9 km/s ,人造卫 星做离开地球的运动;当人造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区域后,再调整速度,使F 引=F 向,即 G Mm r 2=m v 2r ,从而使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2.卫星的变轨问题 卫星变轨时,先是线速度v 发生变化导致需要的向心力发生变化,进而使轨道半径r 发生变化. (1)当卫星减速时,卫星所需的向心力F 向=m v 2 r 减小,万有引力大于所需的向心力,卫星将做近心运动,向低轨道变迁. (2)当卫星加速时,卫星所需的向心力F 向=m v 2 r 增大,万有引力不足以提供卫星所需的向心力,卫星将做离心运动,向高轨道变迁. 以上两点是比较椭圆和圆轨道切点速度的依据. 3.飞船对接问题 (1)低轨道飞船与高轨道空间站对接如图1甲所示,低轨道飞船通过合理地加速,沿椭圆轨道(做离心运动)追上高轨道空间站与其完成对接. (2)同一轨道飞船与空间站对接 如图乙所示,后面的飞船先减速降低高度,再加速提升高度,通过适当控制,使飞船追上空间站时恰好具有相同的速度. 例1.如图所示为卫星发射过程的示意图,先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1,然后经点火,使其沿椭圆轨道2运行,最后再一次点火,将卫星送入同步圆轨道3.轨道1、2相切于Q 点,轨道2、3相切于P 点,则当卫星分别在1、2、3轨道上正常运行时,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卫星在轨道3上的速率大于在轨道1上的速率 B.卫星在轨道3上的周期大于在轨道2上的周期 C.卫星在轨道1上经过Q 点时的速率大于它在轨道2上经过Q 点时的速率 D.卫星在轨道2上经过P 点时的加速度小于它在轨道3上经过P 点时的加速度 班级: 姓名:

第七章 卫星变轨问题和双星问题—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检测

卫星变轨问题和双星问题 课后练习题 一、选择题 1. 1970年成功发射的“东方红一号”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该卫星至今仍沿椭圆轨道绕地球运动.如图1所示,设卫星在近地点、远地点的速度分别为v 1、v 2,近地点到地心的距离为r ,地球质量为M ,引力常量为G .则( ) 图1 A.v 1>v 2,v 1=GM r B.v 1>v 2,v 1> GM r C.v 1<v 2,v 1=GM r D.v 1<v 2,v 1> GM r 答案 B 解析 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知,v 1>v 2,在近地点画出近地圆轨道,由GMm r 2=m v 2 r 可知,过近地点做 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为v =GM r ,由于“东方红一号”在椭圆轨道上运动,所以v 1>GM r ,故B 正确. 2.(2019·北京市石景山区一模)两个质量不同的天体构成双星系统,它们以二者连线上的某一点为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质量大的天体线速度较大

B.质量小的天体角速度较大 C.两个天体的向心力大小一定相等 D.两个天体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一定相等 答案 C 解析 双星系统的结构是稳定的,故它们的角速度相等,故B 项错误;两个星球间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两个天体的向心力大小相等,而天体质量不一定相等,故两个天体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不一定相等,故C 项正确,D 错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G m 1m 2L 2=m 1ω2r 1,Gm 1m 2L 2 =m 2ω2r 2,其中r 1+r 2=L 故r 1=m 2m 1+m 2L ,r 2=m 1m 1+m 2L ,故v 1v 2=r 1r 2=m 2m 1 故质量大的天体线速度较小,故A 错误. 3.(2019·定州中学期末)如图2,“嫦娥三号”探测器经轨道 Ⅰ 到达P 点后经过调整速度进入圆轨道 Ⅱ,再经过调整速度变轨进入椭圆轨道Ⅲ,最后降落到月球表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2 A.“嫦娥三号”在地球上的发射速度大于11.2 km/s B.“嫦娥三号”由轨道Ⅰ经过P 点进入轨道Ⅱ时要加速 C.“嫦娥三号”在轨道Ⅲ上经过P 点的速度大于在轨道Ⅱ上经过P 点的速度 D.“嫦娥三号”稳定运行时,在轨道Ⅱ上经过P 点的加速度与在轨道Ⅲ上经过P 点的加速度相等 答案 D 4. 如图3所示,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时,先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1,然后经点火使其沿椭圆轨道2运行,最后再次点火将卫星送入同步圆轨道3.轨道1、2相切于Q 点,轨道2、3相切于P 点,则当卫星分别在1、2、3轨道正常运行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2020高考物理卫星变轨与航天器对接问题(解析版)

2020年高考物理备考微专题精准突破 专题2.8 卫星变轨与航天器对接问题 【专题诠释】 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过程要经过多次变轨,如图所示,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 1.变轨原理及过程 (1)为了节省能量,在赤道上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发射卫星到圆轨道Ⅰ上. (2)在A点点火加速,由于速度变大,万有引力不足以提供在轨道Ⅰ上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卫星做离心运动进入椭圆轨道Ⅱ. (3)在B点(远地点)再次点火加速进入圆形轨道Ⅲ. 2.物理量的定性分析 (1)速度:设卫星在圆轨道Ⅰ和Ⅲ上运行时的速率分别为v1、v3,在轨道Ⅱ上过A点和B点时速率分别为v A、v B.因在A点加速,则v A>v1,因在B点加速,则v3>v B,又因v1>v3,故有v A>v1>v3>v B. (2)加速度:因为在A点,卫星只受到万有引力作用,故不论从轨道Ⅰ还是轨道Ⅱ上经过A点,卫星的加速度都相同.同理,从轨道Ⅱ和轨道Ⅲ上经过B点时加速度也相同. (3)周期:设卫星在Ⅰ、Ⅱ、Ⅲ轨道上运行周期分别为T1、T2、T3,轨道半径分别为r1、r2(半长轴)、r3,由 开普勒第三定律a3 T2=k可知T1<T2<T3. (4)机械能:在一个确定的圆(椭圆)轨道上机械能守恒.若卫星在Ⅰ、Ⅱ、Ⅲ轨道的机械能分别为E1、E2、E3,则E1<E2<E3. 【高考领航】 【2019·江苏高考】1970年成功发射的“东方红一号”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该卫星至今仍沿椭圆轨道绕地球运动。如图所示,设卫星在近地点、远地点的速度分别为v1、v2,近地点到地心的距离为r,地球质量为M,引力常量为G。则()

A .v 1>v 2,v 1= GM r B .v 1>v 2,v 1> GM r C .v 1 GM r 【答案】 B 【解析】 卫星绕地球运动,由开普勒第二定律知,近地点的速度大于远地点的速度,即v 1>v 2。若卫星以近地点时距地心的距离为半径做圆周运动,则有GMm r 2=m v 2近 r ,得运行速度v 近= GM r ,由于卫星沿椭圆轨道运动,在近地点所需向心力大于万有引力,故m v 2 1r >m v 2近 r ,则v 1>v 近,即v 1> GM r ,B 正确。 【2017·高考全国卷Ⅲ】2017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完成了首次交会对接,对接形成的组合体仍沿天宫二号原来的轨道(可视为圆轨道)运行.与天宫二号单独运行时相比,组合体运行的( ) A .周期变大 B .速率变大 C .动能变大 D .向心加速度变大 【答案】C 【解析】组合体比天宫二号质量大,轨道半径R 不变,根据GMm R 2=m v 2 R ,可得v = GM R ,可知与天宫二号单独运行时相比,组合体运行的速率不变,B 项错误;又T =2πR v ,则周期T 不变,A 项错误;质量变大、 速率不变,动能变大,C 项正确;向心加速度a =GM R 2,不变,D 项错误. 【技巧方法】 1.从引力和向心力的关系分析变轨问题 (1)卫星突然加速(通过发动机瞬间喷气实现,喷气时间不计),则万有引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GMm r 2<m v ′2 r , 卫星将做离心运动,变轨到更高的轨道. (2)当卫星突然减速时,卫星所需向心力减小,万有引力大于向心力,卫星变轨到较低的轨道. 2.变轨问题考查的热点 (1)运动参量的比较:两个轨道切点处,加速度由GMm r 2=ma 分析,式中“r ”表示卫星到地心的距离,a 大小 相等;由于变轨时发动机要点火工作,故线速度大小不等. (2)能量的比较:在离心运动过程中(发动机已关闭),卫星克服引力做功,其动能向引力势能转化,机械能保持不变.两个不同的轨道上(圆轨道或椭圆轨道),轨道越高卫星的机械能越大. 【最新考向解码】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人造卫星变轨问题专题

人造卫星变轨问题专题 一、人造卫星基本原理 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轨道半径r 确定后,与之对应的卫星线速度r GM v =、周期GM r T 32π=、向心加速度2r GM a =也都是确定的。如果卫星的质量也确定,那么与轨道半径r 对应的卫星的动能E k (由线速度大小决定)、重力势能E p (由卫星高度决定)和总机械能E 机(由能量转换情况决定)也是确定的。一旦卫星发生变轨,即轨道半径r 发生变化,上述物理量都将随之变化。同理,只要上述七个物理量之一发生变化,另外六个也必将随之变化。 在高中物理中,会涉及到人造卫星的两种变轨问题。 二、渐变 由于某个因素的影响使卫星的轨道半径发生缓慢的变化(逐渐增大或逐渐减小),由于半径变化缓慢,卫星每一周的运动仍可以看做是匀速圆周运动。 解决此类问题,首先要判断这种变轨是离心还是向心,即轨道半径是增大还是减小,然后再判断卫星的其他相关物理量如何变化。 如: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无论轨道多高,都会受到稀薄大气的阻力作用。如果不及时进行轨道维持(即通过启动星上小型火箭,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保持卫星应具有的速度),卫星就会自动变轨,偏离原来的圆周轨道,从而引起各个物理量的变化。 由于这种变轨的起因是阻力,阻力对卫星做负功,使卫星速度减小,所需要的向心力r m v 2 减小了,而万有引力大小2 r GMm 没有变,因此卫星将做向心运动,即半径r 将减小。 由㈠中结论可知:卫星线速度v 将增大,周期T 将减小,向心加速度a 将增大,动能E k 将增大,势能E p 将减小,该过程有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摩擦生热),因此卫星机械能E 机将减小。 为什么卫星克服阻力做功,动能反而增加了呢?这是因为一旦轨道半径减小,在卫星克服阻力做功的同时,万有引力(即重力)将对卫星做正功。而且万有引力做的正功远大于克服大气阻力做的功,外力对卫星做的总功是正的,因此卫星动能增加。 根据E 机=E k +E p ,该过程重力势能的减少总是大于动能的增加。 再如:有一种宇宙学的理论认为在漫长的宇宙演化过程中,引力常量G 是逐渐减小的。如果这个结论正确,那么恒星、行星将发生离心现象,即恒星到星系中心的距离、行星到恒星间的距离都将逐渐增大,宇宙将膨胀。 三、突变 由于技术上的需要,有时要在适当的位置短时间启动飞行器上的发动机,使飞行器轨道发生突变,使其到达预定的目标。 如:发射同步卫星时,通常先将卫星发送到近地轨道Ⅰ,使其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速率为v 1,第一次在P 点点火加速,在短时间 内将速率由v 1增加到v 2,使卫星进入椭圆形的转移轨道Ⅱ;卫星运行 到远地点Q 时的速率为v 3,此时进行第二次点火加速,在短时间内将 速率由v 3增加到v 4,使卫星进入同步轨道Ⅲ,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v 2 v 3 v 4 v 1 Q P Ⅰ Ⅲ Ⅱ

2021年卫星变轨问题错解分析(典型例题详细解析)

卫星变轨问题易错题分析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不清楚变轨原因导致错解 分析变轨问题时,首先要让学生弄明白两个问题:一是物体做圆周运动需要的向心力,二是提供的向心力。只有当提供的力能满足它需要的向心力时,即“供”与“需”平衡时,物体才能在稳定的轨道上做圆周运动,否则物体将发生变轨现象——物体远离圆心或靠近圆心。当卫星受到的万有引力不够提供卫星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时,卫星将做离心运动,当卫星受到的万有引力大于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时卫星将在较低的椭圆轨道上运动,做近心运动。导致变轨的原因是卫星或飞船在引力之外的外力,如阻力、发动机的推力等作用下,使运行速率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供”与“需”不平衡而导致变轨。这是卫星或飞船的不稳定运行阶段,不能用公式分析速度变化和轨道变化的关系。 例一:宇宙飞船和空间站在同一轨道上运动,若飞船想与前面的空间站对接,飞船为了追上轨道空间站,可采取的方法是() A.飞船加速直到追上空间站,完成对接 B.飞船从原轨道减速至一个较低轨道,再加速追上空间站完成对接 C.飞船加速至一个较高轨道再减速追上空间站完成对接 D.无论飞船采取何种措施,均不能与空间站对接

错解:选A 。错误原因分析:不清楚飞船速度变化导致"供"与"需"不平衡而导致出现变轨。 答案:选B 。分析:先开动飞船上的发动机使飞船减速,此时万有引力大于所需要的向心力,飞船做近心运动,到达较低轨 道时,由222()Mm G m r r T π=得2T =小于空间站的周期,飞船运行得要比空间站快。当将要追上空间站时,再开动飞船上的发动机让飞船加速,使万有引力小于所需要的向心力而做离心运动,到达空间站轨道而追上空间站,故B 正确。如果飞船先加速,它受到的万有引力将不足以提供向心力而做离心运动,到达更高的轨道,这使它的周期变长。这样它再减速回到空间站所在的轨道时,会看到它离空间站更远了,因此C 错。 二、不会分析能量转化导致错解 例二:人造地球卫星在轨道半径较小的轨道A 上运行时机械能为E A ,它若进入轨道半径较大的轨道B 运行时机械能为E B ,在轨道变化后这颗卫星() A .动能减小,势能增加,E B >E A B .动能减小,势能增加,E B =E A C .动能减小,势能增加,E B <E A D .动能增加,势能增加, E B >E A

高一物理必修二第六章 专题强化4 卫星变轨问题和双星问题---学生版

专题强化4 卫星变轨问题和双星问题--学生版 [学习目标] 1.会分析卫星的变轨问题,知道卫星变轨的原因和变轨前后卫星速度的变化.2.掌握双星运动的特点,会分析求解双星运动的周期和角速度. 一、人造卫星的变轨问题 1.变轨问题概述 (1)稳定运行 卫星绕天体稳定运行时,万有引力提供了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即G Mm r 2=m v 2r . (2)变轨运行 卫星变轨时,先是线速度v 发生变化导致需要的向心力发生变化,进而使轨道半径r 发生变化. ①当卫星减速时,卫星所需的向心力F 向=m v 2 r 减小,万有引力大于所需的向心力,卫星将做近心运动,向低轨道变迁. ②当卫星加速时,卫星所需的向心力F 向=m v 2 r 增大,万有引力不足以提供卫星所需的向心力,卫星将做离心运动,向高轨道变迁. 2.实例分析 (1)飞船对接问题 飞船与在轨空间站对接 先使飞船位于较低轨道上,然后让飞船合理地加速,使飞船沿椭圆轨道做离心运动,追上高轨道飞船完成对接(如图1甲所示). 注意:若飞船和空间站在同一轨道上,飞船加速时无法追上空间站,因为飞船加速时,将做离心运动,从而离开这个轨道. 通常先使后面的飞船减速降低高度,再加速提升高度,通过适当控制,使飞船追上空间站时恰好具有相同的速度,如图乙. 图1

(2)同步卫星的发射、变轨问题 如图2所示,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时,先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1,在Q 点点火加速做离心 运动进入椭圆轨道2,在P 点点火加速,使其满足GMm r 2=m v 2r ,进入同步圆轨道3做圆周运动. 图2 例1 (2019·通许县实验中学期末)如图3所示为卫星发射过程的示意图,先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1,然后经点火,使其沿椭圆轨道2运行,最后再一次点火,将卫星送入同步圆轨道3.轨道1、2相切于Q 点,轨道2、3相切于P 点,则当卫星分别在1、2、3轨道上正常运行时,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3 A.卫星在轨道3上的速率大于在轨道1上的速率 B.卫星在轨道3上的周期大于在轨道2上的周期 C.卫星在轨道1上经过Q 点时的速率大于它在轨道2上经过Q 点时的速率 D.卫星在轨道2上经过P 点时的加速度小于它在轨道3上经过P 点时的加速度 针对训练 (多选)(2019·定远育才实验学校期末)航天飞机在完成对哈勃空间望远镜的维修任务后,在A 点从圆形轨道Ⅰ进入椭圆轨道Ⅱ,B 为轨道Ⅱ上的一点,如图4所示.关于航天飞机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图4 A.在轨道Ⅱ上经过A 的速度小于经过B 点的速度 B.在轨道Ⅱ上经过A 的速度小于在轨道Ⅰ上经过A 的速度 C.在轨道Ⅱ上运动的周期小于在轨道Ⅰ上运动的周期 D.在轨道Ⅱ上经过A 的加速度小于在轨道Ⅰ上经过A 的加速度

高考物理专题复习:人造卫星变轨问题专题

高考物理专题复习: 人造卫星变轨问题专题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高考对天体运动及宇宙航行的考查也逐渐成热点,然而在复习中许多同学对于万有引力在天体运动中的运动仍有许多困惑,其中有不少同学对于人造卫星的变轨问题模糊不清,在此针对上述问题,将个人在卫星变轨问题上的处理与同行共享,希望能够对二轮复习有所帮助,不妥之处,还望指正。 一、人造卫星基本原理 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轨道半径r 确定后,与之对应的卫星线速度r GM v =、周期GM r T 32π=、向心加速度2r GM a =也都是确定的。如果卫星的质量也确定,一旦卫星发生变轨,即轨道半径r 发生变化,上述物理量都将随之变化。同理,只要上述物理量之一发生变化,另外几个也必将随之变化。 二、在高中物理中,会涉及到人造卫星的两种变轨问题。 1、渐变 由于某个因素的影响使卫星的轨道半径发生缓慢的变化(逐渐增大或逐渐减小),由于半径变化缓慢,卫星每一周的运动仍可以看做是匀速圆周运动。 解决此类问题,首先要判断这种变轨是离心还是向心,即轨道半径是增大还是减小,然后再判断卫星的其他相关物理量如何变化。 如: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无论轨道多高,都会受到稀薄大气的阻力作用。如果不及时进行轨道维持(即通过启动星上小型火箭,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保持卫星应具有的速度),卫星就会自动变轨,偏离原来的圆周轨道,从而引起各个物理量的变化。 由于这种变轨的起因是阻力,阻力对卫星做负功,使卫星速度减小,所需要的向心力r m v 2 减小了,而万有引力大小2r GMm 没有变,因此卫星将做向心运动,即半径r 将减

天体运动——变轨问题

变轨问题——金榜教育 1.(安徽省皖南八校2011届)我国“嫦娥二号"探月卫星于2010年10月成功发射。在“嫦娥二号”卫星奔月过程中,在月球上空有一次变轨过程,就是由椭圆轨道A 变为近月圆形轨道B,A 、B.两轨道相切于P 点,如图所示.探月卫星先后沿A 、B 轨道运动经过P 点时,下列说法正确得就是 A.卫星运行得速度= B.卫星受月球得引力FA =F B C.卫星得加速度a A >a B D .卫星得动能 E kA<E Kb 2宣2010.我国未来将建立月球基地,并在绕月轨道上建造空间站。如图 所示,关闭发动机得航天飞机在月球引力作用下沿椭圆轨道向月球靠近,并将在椭圆得近月点B 处与空间站对接。已各空间站绕月轨道为r ,周期为T ,万有引力常量为G,月球得半径为R 、 那么以下选项正确得就是? ( ) (1)航天飞机到达B 处由椭圆轨道进入空间站轨道时必须减速 (2)图中得航天飞机正在加速地飞向B 处 (3)月球得质量为(4)月球得第一宇宙速度为 ?A.(1)(2)(4)??B.(1)(3)(4) C.(1)(2)(3) D .(2)(3)(4) 3(海淀一模2010).在研究宇宙发展演变得理论中,有一种学说叫做“宇宙膨胀说”,这种学 说认为引力常量G 在缓慢地减小。假设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且它们得质量始终保持不变,根据这种学说当前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得情况与很久很久以前相比 A.周期变大 ?B.角速度变大 ?C.轨道半径减小 ?D.速度变大 4.(山东省实验中学2011届)宇宙飞船运动中需要多次“轨道维持”.所谓“轨道维持”就就是通过控制飞船上发动机得点火时间与推力得大小与方向,使飞船能保持在预定轨道上稳定运行.如果不进行“轨道维持”,由于飞船受轨道上稀薄空气得影响,轨道高度会逐渐降低,在这种情况下飞船得动能、引力势能与机械能得变化情况将会就是( ) A.动能、重力势能与机械能逐渐减小 B .重力势能逐渐减小,动能逐渐增大,机械能不变 C.重力势能逐渐增大,动能逐渐减小,机械能不变 D.重力势能逐渐减小,动能逐渐增大,机械能逐渐减小 5(江苏卷)、2009年5月,航天飞机在完成对哈勃空间望远镜得维修任务后,在A点从圆形轨道Ⅰ进入椭圆轨道Ⅱ,B 为轨道Ⅱ上得一点,如图所示,关于航天飞机得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得有 (A)在轨道Ⅱ上经过A 得速度小于经过B 得速度 (B )在轨道Ⅱ上经过A 得动能小于在轨道Ⅰ上经过A 得动能 (C)在轨道Ⅱ上运动得周期小于在轨道Ⅰ上运动得周期 (D)在轨道Ⅱ上经过A 得加速度小于在轨道Ⅰ上经过A 得加速度 6、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时,先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形轨道1运行,然后点火,使其沿椭圆轨道2运行,最后再次点火,将卫星送入同步圆形轨道3运行。设轨道1、2相切于Q 点, 轨道2、3相切于P 点,则卫星分别在1、2、3轨道上正常运行时, ⑴比较卫星经过轨道1、2上得Q 点得加速度得大小;以及卫星经过轨道2、3上得P 点得加速度得大小 ⑵设卫星在轨道1、3上得速度大小为v1、v 3 ,在椭圆轨道上Q 、P点得速度地P Q v v v 2/ 1 2 3

高中物理人造卫星变轨问题专题

高中物理人造卫星变轨 问题专题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

人造卫星变轨问题专题 (一) 人造卫星基本原理 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 轨道半径r 确定后,与之对应的卫星线速度 r GM v = 、周期 GM r T 3 2π =、向心加速度2r GM a =也都是唯一确定的。如果卫星的质 量是确定的,那么与轨道半径r 对应的卫星的动能E k 、重力势能E p 和总机械能E 机也是唯一确定的。一旦卫星发生了变轨,即轨道半径 r 发生变化,上述所有物理量都将随之变化(E k 由线速度变化决定、E p 由卫星高度变化决定、E 机不守恒,其增减由该过程的能量转换情 况决定)。同理,只要上述七个物理量之一发生变化,另外六个也必将随之变化。 (二) 常涉及的人造卫星的两种变轨问题 1. 渐变 由于某个因素的影响使原来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的轨道半径发生缓慢的变化(逐渐增大或逐渐减小),由于半径变化缓慢,卫星每一周的运动仍可以看做是匀速圆周运动。

解决此类问题,首先要判断这种变轨是离心还是向心,即轨道半径r 是增大还是减小,然后再判断卫星的其他相关物理量如何变化。 1) 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无论轨道多高,都会受到稀薄 大气的阻力作用。如果不及时进行轨道维持(即通过启动星上小型发动机,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保持卫星应具有的状态),卫星就会自动变轨,偏离原来的圆周轨道,从而引起各个物理量的变化。这种变轨的起因是阻力。阻力对卫星做负功,使卫星速 度减小,卫星所需要的向心力r mv 2减小了,而万有引力2 r GMm 的 大小没有变,因此卫星将做向心运动,即轨道半径r 将减小。 由基本原理中的结论可知:卫星线速度v 将增大,周期T 将减小,向心加速度a 将增大,动能E k 将增大,势能E p 将减小,有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摩擦生热),卫星机械能E 机将减小。 为什么卫星克服阻力做功,动能反而增加了呢?这是因为一旦轨道半径减小,在卫星克服阻力做功的同时,万有引力(即重力)将对卫星做正功。而且万有引力做的正功远大于克服空气阻力做的功,外力对卫星做的总功是正的,因此卫星动能增加。根据E 机=E k +E p ,该过程重力势能的减少总是大于动能的增加。

2015年高考物理拉分题专项训练 专题13 卫星变轨问题分析(含解析)

2015年高考物理拉分题专项训练 专题13 卫星变轨问题分析(含解析) 一、人造卫星基本原理 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轨道半径r 确定后,与之对应的卫星线速度r GM v =、周期GM r T 32π=、向心加速度2r GM a =也都是确定的。如果卫星的质量也确定,那么与轨道半径r 对应的卫星的动能E k (由线速度大小决定)、重力势能E p (由卫星高度决定)和总机械能E 机(由能量转换情况决定)也是确定的。一旦卫星发生变轨,即轨道半径r 发生变化,上述物理量都将随之变化。同理,只要上述七个物理量之一发生变化,另外六个也必将随之变化。 在高中物理中,会涉及到人造卫星的两种变轨问题。 二、渐变 由于某个因素的影响使卫星的轨道半径发生缓慢的变化(逐渐增大或逐渐减小),由于半径变化缓慢, 卫星每一周的运动仍可以看做是匀速圆周运动。 解决此类问题,首先要判断这种变轨是离心还是向心,即轨道半径是增大还是减小,然后再判断卫星 的其他相关物理量如何变化。 如: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无论轨道多高,都会受到稀薄大气的阻力作用。如果不及时进 行轨道维持(即通过启动星上小型火箭,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保持卫星应具有的速度),卫星就会自动变轨,偏离原来的圆周轨道,从而引起各个物理量的变化。 由于这种变轨的起因是阻力,阻力对卫星做负功,使卫星速度减小,所需要的向心力r m v 2 减小了,而万有引力大小2 r GMm 没有变,因此卫星将做向心运动,即半径r 将减小。 由㈠中结论可知:卫星线速度v 将增大,周期T 将减小,向心加速度a 将增大,动能E k 将增大,势能 E p 将减小,该过程有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摩擦生热),因此卫星机械能E 机将减小。 为什么卫星克服阻力做功,动能反而增加了呢?这是因为一旦轨道半径减小,在卫星克服阻力做功的同时,万有引力(即重力)将对卫星做正功。而且万有引力做的正功远大于克服大气阻力做的功,外力对卫星做的总功是正的,因此卫星动能增加。 根据E 机=E k +E p ,该过程重力势能的减少总是大于动能的增加。 再如:有一种宇宙学的理论认为在漫长的宇宙演化过程中,引力常量G 是逐渐减小的。如果这个结论 正确,那么恒星、行星将发生离心现象,即恒星到星系中心的距离、行星到恒星间的距离都将逐渐增大,宇宙将膨胀。

高中物理人造卫星变轨问题专题

人造卫星变轨问题专题 (一) 人造卫星基本原理 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轨道半径r 确定后,与之对应的卫星线速度r GM v =、周期GM r T 32π=、向心加速度2r GM a =也都是唯一确定的。如果卫星的质量是确定的,那么与轨道半径r 对应的卫星的动能E k 、重力势能E p 和总机械能E 机也是唯一确定的。一旦卫星发生了变轨,即轨道半径r 发生变化,上述所有物理量都将随之变化(E k 由线速度变化决定、E p 由卫星高度变化决定、E 机不守恒,其增减由该过程的能量转换情况决定) 。同理,只要上述七个物理量之一发生变化,另外六个也必将随之变化。 (二) 常涉及的人造卫星的两种变轨问题 1. 渐变 由于某个因素的影响使原来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的轨道半径发生缓慢的变化 (逐渐增大或逐渐减小),由于半径变化缓慢,卫星每一周的运动仍可以看做是匀速圆周运动。 解决此类问题,首先要判断这种变轨是离心还是向心,即轨道半径r 是增大还是

减小,然后再判断卫星的其他相关物理量如何变化。 1) 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无论轨道多高,都会受到稀薄大气的阻力作用。 如果不及时进行轨道维持(即通过启动星上小型发动机,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保持卫星应具有的状态),卫星就会自动变轨,偏离原来的圆周轨道,从而引起各 个物理量的变化。这种变轨的起因是阻力。阻力对卫星做负功,使卫星速度减小,卫星所需要的向心力r mv 2减小了,而万有引力2r GMm 的大小没有变,因此卫星将 做向心运动,即轨道半径r 将减小。 由基本原理中的结论可知:卫星线速度v 将增大,周期T 将减小,向心加速 度a 将增大,动能E k 将增大,势能E p 将减小,有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摩擦 生热),卫星机械能E 机将减小。 为什么卫星克服阻力做功,动能反而增加了呢?这是因为一旦轨道半径减小, 在卫星克服阻力做功的同时,万有引力(即重力)将对卫星做正功。而且万有引 力做的正功远大于克服空气阻力做的功,外力对卫星做的总功是正的,因此卫星 动能增加。根据E 机=E k +E p ,该过程重力势能的减少总是大于动能的增加。 2) 有一种宇宙学的理论认为在漫长的宇宙演化过程中,引力常量G 是逐渐减小的。 如果这个结论正确,那么环绕星球将发生离心现象,即环绕星球到中心星球间的

《天体运动和卫星变轨问题》训练专题

e p q 天体运动和卫星变轨训练专题 1.如图,地球赤道上山丘e ,近地资源卫星p 和同步通信卫星q 均在赤道平面上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设e 、p 、q 的圆周运动速率分别为v 1、v 2、v 3,向心加速度分别为a 1、a 2、a 3,则 A .v 1>v 2>v 3 B .v 1a 2>a 3 D .a 1

人造卫星变轨问题专题

人造卫星变轨问题专题 2014.4.15 一、人造卫星基本原理 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轨道半径r 确定后,与之对应的卫星线速度r GM v =、周期GM r T 32π=、向心加速度2r GM a =也都是确定的。如果卫星的质量也确定,那么与轨道半径r 对应的卫星的动能E k (由线速度大小决定)、重力势能E p (由卫星高度决定)和总机械能E 机(由能量转换情况决定)也是确定的。一旦卫星发生变轨,即轨道半径r 发生变化,上述物理量都将随之变化。同理,只要上述七个物理量之一发生变化,另外六个也必将随之变化。 在高中物理中,会涉及到人造卫星的两种变轨问题。 二、渐变 由于某个因素的影响使卫星的轨道半径发生缓慢的变化(逐渐增大或逐渐减小),由于半径变化缓慢,卫星每一周的运动仍可以看做是匀速圆周运动。 解决此类问题,首先要判断这种变轨是离心还是向心,即轨道半径是增大还是减小,然后再判断卫星的其他相关物理量如何变化。 如: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无论轨道多高,都会受到稀薄大气的阻力作用。如果不及时进行轨道维持(即通过启动星上小型火箭,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保持卫星应具有的速度),卫星就会自动变轨,偏离原来的圆周轨道,从而引起各个物理量的变化。 由于这种变轨的起因是阻力,阻力对卫星做负功,使卫星速度减小,所需要的向心力r m v 2 减小了,而万有引力大小2 r GMm 没有变,因此卫星将做向心运动,即半径r 将减小。 由此可知:卫星线速度v 将增大,周期T 将减小,向心加速度a 将增大,动能E k 将增大,势能E p 将减小,该过程有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摩擦生热),因此卫星机械能E 机将减小。 为什么卫星克服阻力做功,动能反而增加了呢?这是因为一旦轨道半径减小,在卫星克服阻力做功的同时,万有引力(即重力)将对卫星做正功。而且万有引力做的正功远大于克服大气阻力做的功,外力对卫星做的总功是正的,因此卫星动能增加。 根据E 机=E k +E p ,该过程重力势能的减少总是大于动能的增加。 三、突变 由于技术上的需要,有时要在适当的位置短时间启动飞行器上的发动机,使飞行器轨道发生突变,使其到达预定的目标。 如:发射同步卫星时,通常先将卫星发送到近地轨道Ⅰ,使其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速率为v 1,第一次在P 点点火加速,在短时间 内将速率由v 1增加到v 2,使卫星进入椭圆形的转移轨道Ⅱ;卫星运行 到远地点Q 时的速率为v 3,此时进行第二次点火加速,在短时间内将 速率由v 3增加到v 4,使卫星进入同步轨道Ⅲ,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第一次加速:卫星需要的向心力r m v 2增大了,但万有引力2r GMm 没变,因此卫星将开始做离心运动,进入椭圆形的转移轨道Ⅱ。点火过程有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卫星的机械能增大。

专题2.8 卫星变轨与航天器对接问题(教师版)

专题2.8 卫星变轨与航天器对接问题 【专题诠释】 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过程要经过多次变轨,如图所示,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 1.变轨原理及过程 (1)为了节省能量,在赤道上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发射卫星到圆轨道Ⅰ上. (2)在A点点火加速,由于速度变大,万有引力不足以提供在轨道Ⅰ上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卫星做离心运动进入椭圆轨道Ⅰ. (3)在B点(远地点)再次点火加速进入圆形轨道Ⅰ. 2.物理量的定性分析 (1)速度:设卫星在圆轨道Ⅰ和Ⅰ上运行时的速率分别为v1、v3,在轨道Ⅰ上过A点和B点时速率分别为v A、v B.因在A点加速,则v A>v1,因在B点加速,则v3>v B,又因v1>v3,故有v A>v1>v3>v B. (2)加速度:因为在A点,卫星只受到万有引力作用,故不论从轨道Ⅰ还是轨道Ⅰ上经过A点,卫星的加速度都相同.同理,从轨道Ⅰ和轨道Ⅰ上经过B点时加速度也相同. (3)周期:设卫星在Ⅰ、Ⅰ、Ⅰ轨道上运行周期分别为T1、T2、T3,轨道半径分别为r1、r2(半长轴)、r3,由开 普勒第三定律a3 T2=k可知T1<T2<T3. (4)机械能:在一个确定的圆(椭圆)轨道上机械能守恒.若卫星在Ⅰ、Ⅰ、Ⅰ轨道的机械能分别为E1、E2、E3,则E1<E2<E3. 【高考领航】 【2019·江苏高考】1970年成功发射的“东方红一号”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该卫星至今仍沿椭圆轨道绕地球运动。如图所示,设卫星在近地点、远地点的速度分别为v1、v2,近地点到地心的距离为r,地球质量为M,引力常量为G。则()

A .v 1>v 2,v 1= GM r B .v 1>v 2,v 1> GM r C .v 1 GM r 【答案】 B 【解析】 卫星绕地球运动,由开普勒第二定律知,近地点的速度大于远地点的速度,即v 1>v 2。若卫星以近地点时距地心的距离为半径做圆周运动,则有GMm r 2=m v 2近 r ,得运行速度v 近= GM r ,由于卫星沿椭圆轨道运动,在近地点所需向心力大于万有引力,故m v 21r >m v 2近 r ,则v 1>v 近,即v 1> GM r ,B 正确。 【2017·高考全国卷Ⅲ】2017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完成了首次交会对接,对接形成的组合体仍沿天宫二号原来的轨道(可视为圆轨道)运行.与天宫二号单独运行时相比,组合体运行的( ) A .周期变大 B .速率变大 C .动能变大 D .向心加速度变大 【答案】C 【解析】组合体比天宫二号质量大,轨道半径R 不变,根据GMm R 2=m v 2 R ,可得v = GM R ,可知与天宫二号单独运行时相比,组合体运行的速率不变,B 项错误;又T =2πR v ,则周期T 不变,A 项错误;质量变大、 速率不变,动能变大,C 项正确;向心加速度a =GM R 2,不变,D 项错误. 【技巧方法】 1.从引力和向心力的关系分析变轨问题 (1)卫星突然加速(通过发动机瞬间喷气实现,喷气时间不计),则万有引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GMm r 2<m v ′2 r , 卫星将做离心运动,变轨到更高的轨道. (2)当卫星突然减速时,卫星所需向心力减小,万有引力大于向心力,卫星变轨到较低的轨道. 2.变轨问题考查的热点 (1)运动参量的比较:两个轨道切点处,加速度由GMm r 2=ma 分析,式中“r ”表示卫星到地心的距离,a 大小 相等;由于变轨时发动机要点火工作,故线速度大小不等. (2)能量的比较:在离心运动过程中(发动机已关闭),卫星克服引力做功,其动能向引力势能转化,机械能保持不变.两个不同的轨道上(圆轨道或椭圆轨道),轨道越高卫星的机械能越大. 【最新考向解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