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生命的使者—记我心目中永远的先生史铁生_高中生

解读生命的使者—记我心目中永远的先生史铁生_高中生

解读生命的使者—记我心目中永远的先生史铁生_高中生
解读生命的使者—记我心目中永远的先生史铁生_高中生

解读生命的使者—记我心目中永远的先生史铁生

新华网北京12月31日电(记者廖翊)著名作家史铁生未能走过2010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凌晨3时,59岁的史铁生因脑溢血

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

“铁生昨天下午6点多从医院做完透析回家后,感到头疼、恶心,并呕吐,后一直昏迷,被急救车送往医院。他再也没有醒过来。”北

京市作家协会秘书长王升山向新华社记者叙述。

王升山介绍,根据史铁生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

那天早晨,睁开朦胧的双眼,想到即将到来的元旦假期,一时兴奋得让我无法如往日般习惯性赖床。看了看手机,无意间发现了先生去世的噩耗,其实先生病了并不是新闻,因为他自诩“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但是他的离去,还是让我久久无法从现实中回过神来,思绪回到了我读高中的那个年代。

高中时生性内敛的我喜欢看书,却只是为了体验阅读时身临其境的乐趣,时而废寝忘食,时而喜怒无常,因此成绩便像那瀑布飞溅的水滴享受着自由落体带来的肆意。直到一天读了先生的《秋天的怀念》,便让我对阅读有了新的理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追随着先生的文章感悟着人生的真谛,而这也一直影响着我踏上了幼儿教师这个工作岗位。而后因为繁忙渐渐的与教学外的书籍疏远了,令我不安与惭愧的是对先生的关注也少了些许。对于他的文章不仅仅是喜爱、对于他

的人生也不只是敬佩,而是一种信仰。请允许我从先生的作品来解读他对人生的理解,我对人生体验,或很肤浅,不当之处看在源于对先生的缅怀给予谅解!

先生教会了我如何热爱生命。地坛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深一层的是先生在用语言文字建筑人类的精神家园,他用思考、冥想建筑的是一种超越肉体的“思想的地坛”,它是绝对的自我之所,是“我”

的生命方向。这种思想地坛的建筑,才能使得先生把痛苦从肉体中抽离出来,获得一种生命的通达。因为地坛,先生从悲观漠然到赞叹、讴歌,进而热爱生命。我是一名幼儿教师,对每位幼儿的热爱就是对新生命的热爱。即使有些孩子的行为、语言比较特殊,每天我也会像妈妈般亲切地照顾着他们。也许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产生,但是我们能关爱生命的成长。让孩子们在老师的培育下茁壮成长。

先生教会了我如何读书。每次读书我都会快速的读完所有的文字,便算读完了。不曾想到读书,不仅是因为喜欢,更是在寻找心灵的共鸣,要读懂作者创作的内心世界。就像找到了朋友或同行者,感到温暖而镇定。《我与地坛》让我看到残疾者的內心力量,就像蒋子丹大

师这样评价先生:“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

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宁静。虽然残疾是一种有形的禁锢,但心灵则不甘被束缚。自此之后,每每阅读书籍都会用心体会,读到喜悦处,便会放声大笑、喜极而泣;读到伤感处亦

会泪流满面、嚎啕大哭。用心的阅读就是一种身临其境地游历,以作者笔下的文字品味显示的人生百态。

先生教会了我乐观。先生不仅双腿瘫痪,后来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一直靠透析维持生命。记得他在《病隙碎笔》中是这么写的:“把身体比作一架飞机,要是两条腿(起落架)和两个肾(发动机)一起失灵,这故障不能算小,料必机长就会走出来,请大家留些遗言。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地走——从我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我的身体里去,那时,我常仿佛听见飞机在天上挣扎的声音,猜想上帝的剧本里这一幕是如何编排”。读到此处,我肃然起敬。先生脆弱的躯体下,竟包藏着强大的心,面对艰难的命运都能笑言而过。挫折与困难或多或少,每个人都会有。一旦遇到,我会六神无主,失去了战斗的勇气。但是,读了先生的文章,当我再遇到挫折与困难的时候,我都会再读一读这段,每一次读都会给我新的勇气和新的感悟。这让我想起了大学语文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越有嚼头的文章,越会让人记忆深刻!他这种乐观的精神一直告诉我无论在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能气馁。因为乐观是困苦最大的敌人!

先生教会了我如何去爱。在先生的文章中母爱是永恒的主题,几乎每篇他的文章都会提及对母亲的思念。年轻时,先生因瘫痪暴怒无常,常常对母亲发脾气,然而母亲面对一个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儿子,她总在期待,期待自己的儿子最终的幸福。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第一次获奖的日子里,在希望能给母亲一个安慰的日子里,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用自己的成绩给她一个小小的安慰,那怕是让她有一个微笑,但是她却熬不住了,人世艰难,事与愿违。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他写道:“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

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

女儿……’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些文字深深触碰了我的心。也许真的是那样:等到失去后,才会后悔!在妈妈生病的那些天,我并没有做到一个为人子女应做的,一度

轻率地认为她只是如同往年一样,定期地精神分裂症复发,只是每天按时地给她吃药。甚至在她走之前的几天,我还任性地与她赌气,不理她,直到她走的最后一刻,连告别语都来不及送上。“妈妈,你可

知道在你离开的那一刻,我所有的奋斗目标也跟着烟消云散,我所有的努力,只是想让您为我骄傲!握着您饱受沧桑冰冷的手,看着您布

满邹纹却露着一些笑的脸,我知道我的心您还是能感受的到,这应该是母女的感应吧?”未能给母亲的爱,是我今生最大的遗憾。妈妈走后,我更加懂得了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认真地去爱他们,付出真心的去爱!

先生虽然走了,但您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已经成为一笔宝贵的社会财富永远留了下来。感谢先生,是你让我感悟着人生,是您让我学会了坚强与乐观,更是您让我懂得了爱,。你不是生命的斗士,你是与

命运斗争的谋士,你用你诙谐的风格谱写着文字版的《命运》交响曲。

史铁生、老舍事迹简介及作品整理

史铁生、老舍事迹简介及作品整理 史铁生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瘫痪而停薪留职,回家养病。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1996年11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诗电影,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两部影片都由林洪洞执导,《多梦时节》以其新颖的视角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广电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死神与少女》以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于1989年获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健康电影节荣誉奖。 史铁生著有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称》《别人》《老屋小记》;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小说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足球内外》;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已出版作品散文集《一个人的记忆》《灵魂的事》《答自己问》《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扶轮问路》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史铁生语录】_史铁生经典语录

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我与地坛》 我什么也没忘,但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我与地坛》 我什么都没有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放。 《我与地坛》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你别以为是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 《记忆与印象》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我与地坛》 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的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合欢树》 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 《我与地坛》 人生有三种根本的困境。 第一,人生来只能注定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 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

第三,人生来不想死,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意味着恐惧。 《命若琴弦》 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命若琴弦》 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的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的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我与地坛》 我曾走过山,走过水,其实只是借助它们走过我的生命;我看着天,看着地,其实只是借助它们确定我的位置;我爱着他,爱着你,其实只是借助别人实现了我的爱欲 《务虚笔记》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 《病隙碎笔》 孤独的心必是充盈的心,充盈得要流溢出来要冲涌出去,便渴望有人呼应他、收留他、理解他。心灵间的呼唤与呼应、投奔与收留、坦露与理解,那便是心灵解放的号音,是和平的盛典是爱的狂欢。那才是孤独的摆脱,是心灵享有自由的时刻。 《爱情问题》 我什么都没有忘,只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我与地坛》 谁说我没有死过? 出生以前,太阳 已无数次起落 悠久的时光被悠久的虚无吞并 又以我生日的名义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作者作品: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tān)痪(huàn)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zá)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shì)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着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xiǔ)整宿翻来覆(fù)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qiáo)悴(cuì)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xù)絮叨(dāo)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shàn)’,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 / 1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想_向死而生读后感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想_向死而生读后感这是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想,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想范文1 负能量爆棚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不公,越来越发达的网络,让我们看到了有钱人的日常,他们的生活是什么,他们的娱乐是什么,欲壑难填斥着大脑,你开始变得焦躁,嫉妒,愤懑... ... 金银细软,无尽玩乐,羡煞风景,姣好容颜,你看看自己,每天一复一日的工作,只为了也许只够买一双鞋的月工资,也许你在朋友圈同龄人里也许还算混的过去,白领的职位,一天下来忙来忙去,坐在电脑面前熬的一脸油光,看看自己还剩下什么,黑眼圈,呼之欲出的大痘,还有那些怎么折腾也掉不下去的赘肉。你开始厌倦你的工作,厌倦你的领导,厌倦周而复始的生活,你开始努力积极向上,希望通过努力换来相应的回报。偶尔心烦时候依然想逃离,你开始计划出行,希望能带来改变,可是每一次的匆匆旅行回来之后,剩下的却是囊中羞涩的不安,为什么我的生活是这个样子的?! 人的物质基础和精神世界一定要并驾齐驱,当俩者脱离太遥远的时候,你会很痛苦,当你拥有眼前的物质基础时,你只能做到在这个范围内满足自我的精神需求,然而当精神世界远远高于物质基础的时候,你的“我执”将不被控制,如果佛语能很清楚的用语言来解释“我执”,就是人们执着于自己的缺点,自大,自卑,贪婪,自我...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前几日阅读了李开复的《向死而生》,“癌症面前,人人平等”才读一半了,不知道用什么形容我的心情,罹病一年多,让李开复经历了生死的考验,使他发现是苍天对他的警醒,不要被无止境的欲望

所压迫,要懂得释放自己,慢节奏享受生活,开始感悟亲情,开始回忆恋爱时光,开始与自己的灵魂对话,不再那么急迫的效率化的工作,在病中的觉悟,让李开复清楚的认识到,世界不会因为一个人而改变,无尽的对自己的要求,无形中的压力,透支的身体,是他用健康换来的事业上的成功,调整了自我,放慢了心态,对死亡的畏惧,让他开始懂得感恩,懂得享受生活。 可是我真的很想说,这本书说的没错,因为它讲的是李开复,一个已经把自我价值最大化的人,一个不需要因为生计而奔波的人,一个不用天天挤公交车还房贷的人,一个不用考虑他孩子未来上哪个小学,一个不用请假就可以旅行的人,他的自我追求依然那么紧迫,导致毒素的激增,身体给了他警示,聪明的人应该知道什么时候放手。抛开李开复这样的励志偶像尚且这么多烦恼,可见世界是公平的,因为你的眼光只看到了世界的一面,他能拥有羡煞旁人的一切,他同样也能承受旁人不能承受之重。 在那些我们不能操控的未知中,我们唯能做的只有不断的修善自我,平宁心境,把想做的能做的事情记下来,一点点一步步的靠近梦想,不要再狂言世界因你而不同了,归于平淡的心,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放下那些自大,自卑,贪婪,自我..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想范文2 生病了,怎么办?除了求医问药,还有一剂良方,就是读书。常常与高人和智者对话,心灵会收获很多支撑和抚慰。多年来,我身体一直不太好,曾从北京作协副主席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从田虚的《生命的微笑》,从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等著作中受到很多启发。今年六月,我在《新民晚报》上断断续续地读了李开复的《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的摘编,促使我做

苗向东《史铁生的微笑》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史铁生的微笑 苗向东 ①史铁生去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并没有因此变得模糊,反而更清晰。我在书刊和网络上查找史铁生的照片,发现他的表情都是微笑的。 ②史铁生先生1972年双腿瘫痪,后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每周要靠三次透析才能维持生命。每次透析完后,他全身乏力,而且特别累。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每次都有一种在鬼门关转一圈的感觉,这些都是对他精神的折磨和肉体的摧残。上苍似乎把所有的病痛都让他扛。如果把我们搁在他的位置上,长年累月坐在他的轮椅上,我们是否能够顽强地思考、坚定地写作?是否还笑得出来? ③他留给人们记忆最深的是他的笑容。我第一次见着他的微笑,是在一次电视采访的镜头上。他微黑的脸上不时闪过近乎顽皮的表情,脸上绽放的微笑纯净如云,明亮似水。他从容淡定,几乎可以让人忘记他是一位重症病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资深记者温秋阳17年前曾经采访过史铁生,至今留存在她脑海里的是史铁生那最温暖的笑。作家黄艳梅在一次笔会上认识了史铁生,她好奇地问史铁生:“史老师,您在小说中曾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那地方好玩吗?”史铁生马上露出笑容说:“那是地坛,是一个宁静的去处,也是上帝对我的苦心安排。”那微笑,是忘忧的笑、灿烂的笑。 ④我喜欢他的作品,更喜欢他作品里透出来的微笑。多年前,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被深深打动。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强者,永远从容着的强者。他的作品呈献给大家的是阳光般的盈盈笑脸,他的微笑诚挚而灿烂。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说他的职业就是生病,48年来大约有一半时间用来生病。我可以感受到他通过文字传递的一种乐观的气息,我可以猜想到他的笑脸一定是很自信、很灿烂的,他的目光中没有焦躁和忧虑,流露出的是坚毅和乐观。 ⑤他的人生就是一部苦难史,但他始终微笑着。史铁生的名言就是:“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太多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曲折。”他直面人生苦难,微笑着弹奏从容的弦乐,微笑着面对挫折,微笑着接受幸福。

史铁生读后感

史铁生读后感 圣人或许可以看透尘世,而纵使是史铁生,在鬼门关中游走过几回,并在命运面前勇敢站起,尚不敢自诩圣人。我们,平凡的沙子,更不敢称圣人。 我们不是圣人,没有圣人的宽阔胸襟,欲望驱使我们贪婪地追求,贪婪地想占有一切美好与幸福,因而更恐惧失去。以至于失去后,留下的尽是痛苦甚至绝望,却不曾体味我们拥有的美好。 “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歪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 --------《病隙碎笔·之一》 我们总是这样,不断的为失去的而悲伤,又发觉我们也在不断的失去,却没注意我们也在幸福地获得中。在我们还在为上一次失去而伤痛时,其实我们正幸福地拥有现在,而此刻的幸福总要等到再次失去是才格外强烈…… 在面对失去时,我们将面临两种选择,一者,继续为现在的失去而痛苦,二者,珍惜现在的幸福,很显然,相同的

境遇下,后者更明智。(当然,如果有人愿意选择前者,我们尊重他的选择,这是他的权利,或许他就是想要体味这一痛苦的过程。)所以,别总抱怨上帝,“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与拥有,失去相似。拥有现在便是生,失去生命便是死。与其日日夜夜恐惧死这一结果的降临,不如享受自己正拥有的生这一过程。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我与地坛》 史铁生 在最狂妄的年纪,上帝直接在史铁生那条娇嫩的脊髓上做了手脚,他失去了奔跑的权利,而上帝并未饶过这条脆弱的生命,接踵而来的是肾的近乎罢工……上帝的导演让他离死亡比我们近了一大步,他也曾迷惘,他也曾绝望,但在爱的延迟下,他终实现了“铁生”,活了下来,并勇敢的活了下来。他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用笔,不,是用心告诉世人,生与死,不过是轻轻地来,轻轻地走。无须恐惧,不必拖延。这生的时间和死的时刻我们无法掌控,而这生的过程和死的态度却紧握在我们手中。而后,他不再迷惘,不再绝望,他撞

史铁生语录、名言、优秀范文(含适用主题)时间封存了往日的波澜

史铁生语录、名言、优秀范文(含适用主题)时间封存了往日的波澜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代表作品:《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 1、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史铁生) 2、适用主题:坚韧,勇敢,敬畏生命 2、我们从遥远的地方来,到遥远的地方去,我们是地球上的朝拜者和陌生人。(史铁生) 适用主题:自然,敬畏,生命,永恒 3、凡是有过我脚印的地方,必定有过我母亲的足迹。(史铁生) 适用主题:母爱,感恩,亲情,陪伴 4、动物的牢笼是有形的阻挡,人的牢笼是无形的隔离。(史铁生) 适用主题:超越,挑战,人际关系,沟通交流 5、一直到尘埃埋没了时间,时间封存了往日的波澜。(史铁生) 适用主题:岁月流逝,人生短促,情谊永恒

6、我微笑着唱生活的歌谣,倘若生命只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那生命便也失去了它的意义。(史铁生) 适用主题:乐观,坚强,磨砺,生命的意义 7、心都是荒诞领你回到最初的眺望,逼迫你去看那生命固有的疑难。(史铁生) 适用主题:梦想,初心,纯粹 8、把狼关在笼子里一养,世界上就有了狗。(史铁生) 适用主题:安逸,溺爱,忧患意识 9、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史铁生) 适用主题:差异性,个性化,多样性,求同存异 10、我们尤其要注意:任何以自己的观念干涉别人爱情的行为,都只是一股逆流。(史铁生) 适用主题:追求自由,爱情纯粹,将心比心。 11、我什么也没忘,只是有些事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适用主题:记忆,缅怀,达观 12、人若无梦,夜的眼睛就要瞎了。 适用主题:理想,信仰,追梦 13、虽万难君未死也,今一路尔可行之。 适用主题:挫折,磨砺,勇敢,坚强

《病隙碎笔》读书报告

《病隙碎笔》读书报告 《病隙碎笔》中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共分六部分,243则,字字珠玑,没有繁琐的考证、推理或判断,也没有精彩优美的语词、段落或引文,只有作者于病痛折磨中记录下的文字和思考,是平易的又是精辟的,是朴实无华的,又是鲜活无比的,满着智慧和安详。 曾在他的字里行间里,我读懂过人生,解析过信仰,构建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如今,予我这一切的人已走远,魂归地坛。我只能捧着这本书,想象着他的笔尖,历经了怎样的世事变迁,才能书出这样充满哲理又乐观诙谐的句子。 这并不是一本普通的散文集。他充满了对人生的诘问、探索与解答,解答着那些超越生命的难题,他来自一个苦难的人生,却凝聚着精神的明朗。 职业是患病,业余才是写作,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调侃自己。《病隙碎笔》是哲学性的散文,是一个思想者思索的过程,通篇无题,与残疾并无太大干系。所有的文字主要源自一个健康的灵魂对生命的困惑与痛苦的探索,源自一个思想者对人生基本命题的哲学思考与辩析。史铁生是一个完全靠自己的觉悟修养自己品行的人,他一直是在寻找答案,他穷尽自己的一生去思索人生,他不能行走,但他是思想的行者。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

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早看透了生死,置之度外,他坚持活下去就是为了寻找活着的信念。为活着而思索,为思索而活着。 书中有一句话说:“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幸福。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看,书中你可以随处找到像这样的句子。史铁生老师是幸福的,并不是因为他不痛苦。病痛折磨着他,残缺使他疲惫,痛楚是人之常情。他幸福,是因为他勇敢,超越了自身局限,他用残缺的身体去感受,去健全自己的智慧与心灵,丰满笔下的哲理与思考。他从未向神灵行贿,祈求身体的康复,他选择完善信仰,正如他写到的一样,身体的残疾不可怕,心灵的残疾才可怕。 谈到死亡的时候,史铁生老师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你要是悲哀于这世界上终有一天没有了你,你要是恐惧于无限的寂灭,你不妨想一想,这世界上曾经也没有你,你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诚然,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过死亡,也为此恐惧苦恼,曾经因为自己终究的幻灭而感到悲伤与无奈,但读到这一段,我竟豁然开朗。是啊,我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生命本就是一个轮回,我不过是回到了我来时的位置罢了。我曾什么也不是,却有幸来人世走了一次,有幸拥有灿烂的人生,也有幸经历沉重的世事,不论是福祉还是苦难,我既然从无形化为有形,这已经是一种幸运。如今离去,是带着满载的收获,是另一种形式的落叶归根,这又似是应了徐志摩的那一句诗,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而关于轮回与继承,史铁生老师又写道:生命的意义却似轮回,每个人都得从头寻找,唯在这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原文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原文 篇一:2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茶陵思源实验学校_语文 学科备课教案 5 6 7 篇二: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xin 史铁生介绍: 史铁生(1951.1.4—2010.12.31),原籍河北涿县,1951 年出生于北京,1967 年毕业于清 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 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 1972 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 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 《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 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 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 年 12 月 31 日凌晨 3 点 46 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 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 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 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 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史铁生是当代中 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 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 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 2002 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 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 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 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 这种勇气和执着, 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2002 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拓展延伸: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 呢?很久很久, 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 “她心里太苦了, 上帝看她受不住了, 就召她回去。 ” 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生病也是生活体 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 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 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 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 步步懂得满足??---------《病隙碎笔》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 1 / 5

《病隙碎笔》读后感

学生习作 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读《病隙碎笔》有感 “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他,把生活比作戏剧,诠释的那么准确:“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异,乃至天壤之异”然而生活何尝不是这样呢,生活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来组合的。每个人的命运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异,才显示出生活的五彩缤纷。所以每个人的命运都不可以随意调换,也不可能千篇一律。 《病隙碎笔》中,史铁生用通俗易懂并且生动的语言写出了关于我们人生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史铁生有严重的残疾,但他仍然坚持地在写文章——在他三天一次透析,整天与病魔抗争的时期,他完成了《病隙碎笔》。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生命体验的记录。他随着年龄的增加,写作的时间将不断减少。也许正因为这样,他对于病痛不畏惧,努力留出时间对人生意义等去进行思考,所以也有了对“成长”、“生病”、“爱情”、“道义”等的感悟。 看完《病隙碎笔》,顿时觉得史铁生不是一个文学家,更是一个哲学家,一个有很高文学功底的伟人。史铁生,我曾反复地咀嚼着这“铁生”二字,一个因双腿瘫痪而投身写作的人。或许上天给了他过多的信任,让他经受着磨难却依然坚强的活着。很难让人相信以上对于拜佛这事儿的看法竟出于他的文章。甚至于轻松地说他的职业就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对于一个有着这样经历的人来说,沉郁、沮丧才是人们对他的认识,可在《病隙碎笔》中,我终于看清楚了他,终于感受到了他的一颗善良、智慧、自我的心。拥有化苦难经历为人生哲理的本领,用一支笔驰骋在依旧充满生命力的大地。 史铁生没有躲避生命必须面对的问题,他用他的智慧一一解答了这些问题,也领悟到了很多道理。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生命给我们每个人的提问都不一样,怎么样去回答生命抛给你的问题正是我们对生命的态度,于是,不再苦苦追问“公平吗?”“为什么?”我会抓紧每一寸的时间,继续、和继续的继续。

我的哥哥史铁生_名人故事

我的哥哥史铁生 我抬头仰望天空,天空是一面大大的玻璃,大得没有边际。玻璃后面好像是另一个世界,有些人靠近玻璃向下观望,就像坐观光电梯,里面人来人往。人们一律穿着黑衣,大多表情凝重,也有的行色匆匆。 我不记得我哭喊了些什么,总之我是冲着玻璃拼命地哭喊了。他——我哥哥,不知怎么从里面走出来了,一下就到了我的跟前,就像我上幼儿园的时候一样,他胳肢我、捏我,跟我说:“你别哭,以后要是想我了,就到这儿来找我,到这儿就能看见我。” 我醒了。我从来没有做过这么清晰的梦,梦里的情景清楚极了,身上甚至有刚刚被他捏过的感觉。是啊,这么长时间没见面了,真想他。 我们兄妹年龄相差十二岁多,按照属相应该算是十三岁。在我刚开始

的记忆中他就已经是个大人了。那时,他快念完初中了,因为“文革”学校不上课,他过得很逍遥。有时妈妈忙,他就去幼儿园接我。我们住在北京林业学院的宿舍,那时候操场上经常放电影,他想看,我也吵着要看,他只好一只手拿折叠椅,一只手抱着我去操场。因为我那时太小,看不太懂电影,经常看到一半就闹着要回家,他只好无奈地抱我回家。为此很多年以后他还经常提起,说我耽误了他看多少好电影。 还记得他插队走的那天,我和妈妈去学校送他。我那时五岁多,看到满街的大红标语,学校里锣鼓喧天、彩旗飘舞,还很兴奋,根本没注意到妈妈眼里含着泪水。他和同学们一起走了,我和妈妈回到家,这时我才猛然看到妈妈已经是泪流满面了,我也意识到要有好长一段时间见不到他了,于是赶紧跟着妈妈一起哭。过了不久,我们也被下放,要去云南了,妈妈写信给他,他从陕北回来和我们一起去云南。记得我们在昆明玩了几天,他就要返回陕北,我当时一点都不知道将要发

史铁生经典语录语句

史铁生经典语录语句 导读:经典语录史铁生经典语录语句 1、但“一辈子”这种东西,是要自己养的,就像一条狗,给别人养了就是别人的。 2、我永远留住了一个偏见:女人是最适合当大夫的,白大褂是她们最优雅的服装。 3、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一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4、万事万物,你若预测它的未来,你就会说它有无数种可能,可你若回过头去看它的以往,你就会知道其实只有一条命定的路。 5、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 6、语言,与其认为是在说明什么,不如说是在掩盖什么。 7、是天堂也是地狱的地方,我想是有一个简称的:人间。

8、人不是苟死苟活的物类,不是以过程的漫长为自豪,而是以过程的精彩、尊贵和独具爱愿为骄傲的。 9、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的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的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10、唯有文字能担当此任,宣告生命曾经在场。 11、消灭人性的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消灭欲望。 12、我想走但不能走,你想飞但不能飞。这是不是同属残疾呢? 13、不要让大脑控制灵魂,而是让灵魂操作大脑。 14、既然是梦想不妨就让它完美些罢。何必连梦想也那么拘谨那么谦虚呢?我便如醉如痴并且极端自私自利地梦想下去。 15、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16、辉煌的历史倘不是几个英雄所为,惨痛的历史也就不由几个歹徒承办。 17、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 18、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这实在有失厚道。 19、用一种方式拒绝一种生活。关于自杀和死亡。 20、有些事,我并没有忘,只是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亦不能忘。 21、性实际上是爱侣之间,表示爱情的最恰当,最热烈的语言,贞节之所以必要,是为了保护这种语言不被污染,为了不让它丧失那种示爱的功能。 22、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辽阔的土地,而是一种无比辽阔的心情,不受空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你的故乡。

史铁生名人事迹英文翻译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He (on January 4, 1951-December 31, 2010), originally from hebei chohsien, born in Beijing in 1951, graduated from tsinghua university in 1967 affiliated middle school, in 1969, he went to the yenan area cut in line. For paralyzed legs in 1972 returned to Beijing. Then a kidney disease and development to uremia, need to rely on dialysis to maintain life. The self-styled "professional is ill, amateur in writing". He creation's prose "I and ditan" encouraged thousands of people. In 2002 attains the Chinese literature media award year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award. Served as a 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writers association, vice chairman of the Beijing writers association, the China disabled association assessment committee members. December 31, 2010 at three in the morning for a brain hemorrhage 46 points, died. 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病停薪留职,回家养病。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他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1996年11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1958 Beijing dongcheng district WangDaRen alley in primary school in 1967, graduated fro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affiliated middle school. 1969 to shaanxi YanChuan cut in line here. 1972 years back to Beijing, 1974-1981 years of xinqiao street in Beijing factory work, because of sickness after a maximum emotional, home for illness. In 1979 the first published novel law professor and his wife ", one after another, short story published more than paper, in 1983 he took part in the Chinese writers association. Since 1986, namely for the Beijing writers association contract writer, after Beijing writers association for in will writer, level 1 writer titles. In November 1996, short novel "the clearing XiaoJi" won the east China sea "literature monthly" three hundred thousand east China sea literature JuJiang "gold medal. Novel "my distant qingping bay", "the grandmother of the stars" sharing in 1983 and 1984, the national excellent short story award, the work style is pure and fresh, warm and philosophical and sense of humor, the ways of expression in the pursuit of realism and symbolism union, in the real reflection life based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odern novel absorbed attention skills, from well-known "my distant qingping bay" to "cut in line of the story, the work from content to form skills are the unusual show himself bland, the implication of the deep" prosification works ".

史铁生励志名言

史铁生励志名言 1、人若无梦,夜的眼睛就要瞎了。——史铁生 2、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史铁生《我与地坛》 3、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史铁生《我与地坛》 4、人有时候只是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合欢树》 5、这世界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无论局限于哪一种都会损害生命的自由。——史铁生 6、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史铁生 7、我曾赴白天,伤在集市。在那儿,价值埋没于价格,连人也是一样。——史铁生 8、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史铁生《命若琴弦》 9、我什么也没忘,只是有些事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史铁生 10、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我不能说,也不能

想,也没有忘。——史铁生 11、空冥的猜想可以负载任意的梦景,而实在的答案便会限定出真确的痛苦。——史铁生 12、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到自己的身影。——史铁生《我与地坛》 13、我什么都没有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放。——史铁生《我与地坛》 14、我永远留住了一个偏见:女人是最适合当大夫的,白大褂是她们最优雅的服装。——史铁生《我与地坛》 15、残缺就是孤独,寻求弥补就是要摆脱孤独。当一个孤独寻找另一个孤独时,便有了爱的欲望。——史铁生《务虚笔记》 16、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史铁生《我与地坛》 17、所以,虚无的悲叹,寻根问底仍是由于肉身的圈定。肉身蒙蔽了灵魂的眼睛,单是看见要回那无中去,却忘了你原是从那无中来。——史铁生《病隙碎笔》 18、会做恶梦的人是世上最幸福的人,因为可以醒来在那些岁月,

小学六年级语文《秋天的怀念》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秋天的怀念》教案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作家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等。本课教学贯彻“以读为本”,综合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力图体现“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特色。 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学生对于这一人文内涵的领悟,必须要与工具性相统一,在识记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加以实现。为此,教学中设计的生字学习、初读感悟、理清脉络、研读细节、资源拓展等,都意在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披文入情,受到母爱的熏染,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初步领悟文章表达特色,潜心会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1.查阅作家史铁生的资料;熟读课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读题解题,披情入文。 简介写作背景,指导学生朗读课题,突出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二)快速读文,初步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达到文通字顺。 (三)揣摩字词,走近人物。 1.学习生字“瘫”与“痪”,由字至词,将“瘫痪”与史铁生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

病隙碎笔读后感

《病隙碎笔》读后感 平凡的人生,惊险不断的命运;质朴的爱情,意想不到的苦难。史铁生的一生是惨淡的,双腿瘫痪,疾病缠身。但面对命运的玩笑,他是那样理智,直面命运的挑战。他那调侃的言语,让人觉得这仿佛不是一个身患残疾的人,而是一个在体验生活的,体验病情也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 这篇文章是史铁生写于生病治疗间隙的片断随笔,篇幅很长,语言十分通俗易懂,主要涉及到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等方方面面的思考,没有繁琐的考证、推理或判断,也没有精彩优美的语词、段落或引文,只有作者于病痛的折磨中记录下的文字和思考,是平易的又是精辟的,是朴实无华的,又是鲜活无比的。 文章开始的第一句话就谈到了命运,?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他把生活比作戏剧,诠释的那么准确,?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异,乃至天壤之异?然而生活何尝不是这样呢,生活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来组合的。每个人的命运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异,才显示出生活的五彩缤纷。所以每个人的命运都不可以随意调换,也不可能千般一律。正如他在《我与地坛》说的?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

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所以我们必须要承认生活存在差别的,必须接受上帝安排的命运,不要过于埋怨上帝对自己的不公。 之所以喜欢他的作品,是因为他对生活的坦然豁达。?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面对命运的玩笑,他是那样理智,直面命运的挑战与不公。他那调侃的言语,让人觉得这仿佛不是一个身患残疾的人,而是一个在人生旅途中都十分顺利的成功人士。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的人都无法把人生的意义想得透彻,而史铁生却把人生的许多哲理问题阐析得那样简单明了。每个活着的人都害怕死亡,甚至不敢提及死亡,而史铁生却把死亡想得那么简单。文章的第二部分谈到了作者想用徐志摩的诗?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作为自己的墓志铭,这是何其正确啊。人初来这个世界时,有几个人会在意你的到来,然而当你走了又有几个人为你流下悲伤的眼泪呢?人生本来就应该是平静地出场然后默然地离场。史铁生以一种调侃的口吻说到?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经过了这么多的挫折,史铁生不再像《我与地坛》里描述的那样,为自己残缺的躯体而发愁,没办法接受身边发生的一切,而是以一种很平静的心态面对病魔,并为自己的生病冠上了另一种名称?生活体验?,曾经那些忐忑不安的想法早已灰飞烟灭,满腔的爱,让他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他学会了以乐观的态度诠释自己的命运。然而试想如果换做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恐怕早已痛不欲生了,不可能还以笑脸来迎接这个世界。也许这是中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