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汾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总报告

临汾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总报告

临汾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总报告
临汾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总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体定位与发展战略 (1)

一、内陆城市发展规律 (1)

1.从“松散”走向“集聚” (1)

2.从“封闭”走向“开放” (1)

3.从“农”走向“非农” (1)

4.城镇化“加速” (2)

5.人口跨区域迁移 (3)

6.结论 (3)

二、区域比较 (3)

1.区域地位比较 (3)

2.区位分析 (4)

三、核心竞争力 (5)

1.煤、铁资源——国民经济的基础支撑 (5)

2.关联产业,蓄势待发 (5)

3.尧文化,用不完的“文化金矿” (5)

四、定位与特色 (5)

1.总体定位 (5)

2.城市特色 (6)

五、发展目标 (6)

1.总目标 (6)

2.分解目标 (6)

六、基于目标与定位的问题分析 (7)

1.省内地级城市的综合实力分析——“找出短腿” (7)

2.市域城镇体系问题——体系结构落后 (8)

3.产业经济问题 (9)

4.城镇化问题 (10)

5.生态环境问题 (11)

6.根本症结:结构滞后 (11)

七、核心战略 (12)

1.战略一:拓展新产业,创造新财富 (12)

2.战略二:打造强中心,构建大临汾 (12)

3.战略三:协作大区域,对接环渤海——从封闭的叶脉结构到开放的梳状结构

13

4.战略四:新城对新村,巧妙城镇化 (13)

5.战略五:建设大生态,保护大环境 (14)

第二章城镇密集带规划 (15)

一、区域城镇体系发展定位 (15)

二、城镇密集带空间发展战略 (15)

三、人口与城镇化 (15)

1.人口与城镇化现状 (15)

2.城镇化发展战略 (15)

四、空间结构规划 (16)

1.城镇密集带用地评价 (16)

2.密集带城市发展潜力评价 (17)

3.空间结构方案比较 (17)

4.空间结构规划 (18)

五、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18)

六、职能结构规划 (18)

七、区域交通基础设施规划 (19)

1.加快市域快速交通系统的建设 (19)

2.铁路系统的建设 (19)

3.统筹密集带快速交通网络 (19)

4.注重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19)

第三章城乡统筹 (20)

一、区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20)

1.“人口-土地-产业”三位一体战略 (20)

2.“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密集带建设”双力合一战略 (20)

二、城乡统筹基本内容 (20)

1.人口、产业、土地统筹 (20)

2.“新农村”、“城镇密集带”与市域城镇体系的空间统筹 (20)

3.水资源统筹 (21)

4.生态环境保护统筹 (22)

第四章中心城区规划 (23)

一、现状问题分析 (23)

1.人多城小 (23)

2.功能混杂 (23)

3.交通拥挤 (23)

4.人口膨胀、设施不足 (24)

5.结论 (24)

二、用地评价与发展方向选择 (25)

1.用地评价 (25)

2.发展方向 (26)

三、城市发展规模预测 (29)

四、总体布局 (30)

1.规划结构 (30)

2.空间布局 (30)

3.主城区产业布局 (31)

4.公共中心布局 (31)

5.用地置换 (32)

五、综合交通系统规划 (33)

1.现状交通存在问题及成因 (33)

2.解决交通问题的整体战略 (33)

3.交通改善措施 (33)

六、绿地、景观、旅游系统规划 (35)

1.绿地系统规划 (35)

2.景观系统规划 (35)

3.旅游系统规划 (35)

七、开发模式 (36)

1.开发模式分类 (36)

2.开发模式选择 (36)

3.小结 (36)

八、开发时序 (36)

1.新城建设与老城改造——“半咬合”的先后时序 (36)

2.新城建设——技术上的“先后时序”与功能上的“同步时序” (36)

3.老城改造——先主后次,解决主要矛盾............................................................ 36九、城中村改造 (37)

1.国内城中村改造模式 (37)

2.临汾城中村改造 (38)

第五章重大市政设施布局 (40)

一、城镇密集带 (40)

1.电力 (40)

2.给水排水 (40)

3.燃气供热 (40)

二、中心城区 (41)

1.电力电信 (41)

2.给水排水 (41)

3.燃气供热 (42)

第六章生态保护与空间管制 (43)

一、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43)

1.大气环境质量 (43)

2.水环境质量 (43)

3.声环境质量 (43)

4.固体废物污染情况 (43)

5.生态环境状况 (43)

二、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43)

1.经济结构制约 (43)

2.自然地理环境限制 (43)

3.城市建设滞后 (43)

4.产业布局不合理 (43)

5.环保投入不足 (44)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对策研究 (44)

1.划定生态环境分区,制定相应区域发展政策和环境标准 (44)

2.制定积极产业政策 (44)

3.合理规划产业布局 (44)

4.开展生态环境建设 (45)

5.加强污染防治 (45)

6.推进环境综合整治 (45)

7.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保障措施 (45)

四、沿汾河城镇密集带空间管制 (45)

1.禁止建设区 (45)

2.限制建设区 (45)

3.适宜建设区 (45)

4.建成区 (45)

第七章城市特色塑造 (47)

一、临汾城市特色分析 (47)

1.自然地貌特征 (47)

2.历史文化要素 (47)

3.建成环境特征 (47)

二、城市特色塑造的基本思路 (48)

1.城市特色的提炼 (48)

2.城市特色塑造基本思路 (48)

三、城市特色塑造的具体建议 (49)

1.保护历史遗存及其周边环境、控制视线通廊 (49)

2.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 (49)

3.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态 (49)

4.新规划重要景观节点、景观轴线、景观区域 (49)

第八章政策措施与行动计划 (50)

一、政策措施 (50)

1.总原则 (50)

2.政策抓手 (50)

二、行动计划 (50)

1.中心城区行动计划 (50)

2.密集带及“临-洪-襄”核心区行动计划 (51)

第一章总体定位与发展战略

一、内陆城市发展规律

1.从“松散”走向“集聚”

我国城镇体系脱胎于农业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结构变迁,产生出新的大尺度集聚结构。

工业社会“分工协作”的基本生产方式决定了产业以“集群”形式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产业只有形成“集群”才能共享资源、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产业的“集群”也必然要求空间的集聚。

经典案例如德国中心地体系纽伦堡的变迁(图1-1),纽伦堡的中心地体系是农业时代的产物(左),而其连绵形态则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右)。

图1-1 德国纽伦堡中心地体系的变迁

图片说明:左:图中圆点为1933年的中心地位置;右:白色线包络区及粉红色圆点为城市或居住点。抛去二战,计算到60年代郊区化完成,这两张图的实际时间间隔应该只有约20年。图片来源:罗志刚,对中心地理论的反思,《规划师》,2006(6)。底图:Google earth。

工业化国家的空间结构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大尺度的集聚特征。如:美国的城市密集分布在东西海岸及五大湖地区;日本的城市密集分布于东海岸形成“一极一轴”;英国的人口和产业密集分布于大伦敦周围。还有德国的莱茵-鲁尔区,这与传统的中心地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从“封闭”走向“开放”

全球化时代,经济活动在全球层面相互依赖,城市体系出现了以“全球联系”为依据的巨型空间结构——“区域集团化结构”。在迈向工业化的进程中,我国工业布局呈现出向沿海省市集聚的明显特征。以2002年各省市GDP为例,排名前10位的省市中,有8个在沿海。

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要发挥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因此,依托环渤海、面向东南沿海及东北亚、积极开展区域协作,是内陆城市临汾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图2-1 区域协作——全球化时代内陆城市发展的新机遇

煤、铁及其衍生产业均为现代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宏观经济的发展势必越来越倚重煤铁产业基础,临汾煤铁产业必然具有很高的开放度。因此,建立和强化外部经济联系、形成开放型的经济体系,是临汾市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3.从“农”走向“非农”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越来越低,工业、服务业比重越来越高。同时,劳动力就业结构也从以农业为主转向以非农就业为主。

尊重客观规律,大力推进工业化、调整产业结构,是工业化时代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客观规律,内陆城市并不例外注1。

图 3-1 钱纳里的经济结构变化模型

资料来源:H ·Chenery and M · Sycqquin, Pattern of Development, 1950-1970, (OUP,1975)P36。

4. 城镇化“加速”

按照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当城镇化水平超过

30%后,城镇化发展速度即进入加速阶段。临汾城镇化水平已达35%,应该已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

图 4-1 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英国城镇化水平从26%提高到70%用了90年时间,法国从25.5%提高到71.7%,美国从25.7%提高到75.2%,都用了120年,年均增长率都小于0.5个百分点。要注意,英、美等国的城镇化进程是伴随着技术发明和应用逐渐出现和应用的漫长的探索过程(图4-2)。中国则具有完全不同的发展背景,所有的技术障碍都已不存在,没必要重走英、美的城镇化道路。

“由于城镇化所需要的技术条件、产业条件在我国都已具备,所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实际上应是一个对这些技术和产业进行‘组织’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人为’属性极强,既可被‘控慢’、也可被‘控快’2。”

1

“完全开放的”调整过程会伴随区域重组,也就是产业的空间移位,某些城市的“非农比重”反而可能降低,但在大区域范围仍然表现为整体升高。不过对临汾而言,因为有良好的资源支撑,外部区域的经济发展对其有高度的依赖性,工业发展条件良好,因此问题变得简单。

英国城市化进程与重要技术发明的关系飞梭

纺纱机蒸汽机焦炭炼铁法蒸汽机用于棉织业

火车发电机电报电话

有轨电车第

一座发

厂汽车卡车

飞机计算机

2%

20%1800年

50%1850年

72%1891年

80.4%1939年

图 4-2 英国城镇化进程与重要技术发明的关系

而实际上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是被严重“控慢”了(图4-3),与钱纳里的研究相比,落后于世界一般水平相当大的距离,临汾也不例外(表4-1)。在这段“落差”中,人为促进发展的“能动性”是完全可以发挥的,是不违背客观规律的。

图 4-3 中国城镇化水平严重落后于世界一般水平

资料来源:国务院体改办中国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政策研究处:中国二十一世纪初城镇可持续发展纲要,国务院体改办中国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a13034884.html, 09/13/2002。

表 4-1 2005年临汾市域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比重,人口与产业存在结构偏差 临汾城镇化水平

临汾市工业化比重

临汾市第三产业比重

34.7%

64.5%

29.5%

94%

加速 阶段

30%

T

城镇扽化水平

产业结构变化曲线

0.10.20.30.40.50.6小于100

100

200

300

400

500

800

1000

大于1000

一产产值二产产值三产产值

就业结构变化曲线

0.10.20.30.40.50.60.70.8小于100

100

200

300

400

500

800

1000

大于1000

一产就业二产就业三产就业

人口的调配是完全可行的。例如,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对劳动力的取代将是“突变性”的,而不是渐变性的。即便是在目前的农业生产条件下,生产组织方式的不同也会极大地提高生产力、导致人口产业结构的突变。所以,城市对农业剩余人口的接纳也应是突变性的。同时,也只有城市人口的集聚,才能为非农产业的发展创造机遇。所以,城市也应积极地参与人口“调配”。

所以,未来的城镇化速度不可以从历史数据中预测。“我国过去的统计数据反映的是在二元经济和城乡户籍制度的严格管制下的城镇化被约束的状态,其中有极强的人为干预发展的成分,完全不能说明城镇化实际应该具有的水平,完全不能指导未来中国城镇化‘应该’走的路。”3

5. 人口跨区域迁移

工业时代人口的城镇化,不是封闭地域单元的城镇化,而是在大尺度开放空间中的城镇化。

6. 结论

“结构变化”,是工业化进程中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主旋律,是共性规律,包括空间集聚、产业集群、产业和人口非农化、人口空间转移、城镇化加速等。

“对接沿海”,是“内陆城市”发展的主旋律,是特性规律。

对临汾而言,强力推动中心城市建设,大力推进人口、产业向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区域集聚,产业结构大力向非农领域推进,在区域格局上积极对接沿海、对接港口,开展区域产业协作等是其应遵循的基本发展规律。

二、 区域比较

1. 区域地位比较

参考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评估指标中的50个指标,选取《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5》和《山西统计年鉴2005》中可以获得的37个指标。在各项指标权重相同的情况下,计算各指标排名总得分(即排名第1为10分,第2为9分…排名第11为0分)(各指标的排名见总体定位专题报告),计算结果表明,临汾市与太原市相比有很大差距,但与大同市相比不相上下,同处于山西省综合实力第二梯队位置。结合各地级市在山西省内的地理分布来看,太原市位于山西省的中部,首位度较高,而大同市和临汾市作为次一级的中心城市分居山西省的北部和南部,综合实力分析说明临汾市具

有成为山西省南部中心城市的综合条件。

图 1-1 山西省地级城市综合实力比较

2.区位分析

2.1.省内区位

根据《山西省城镇体系规划》,全省城

镇体系结构为“主脉+支脉”构成的叶脉型

结构。临汾市位于主脉的南部。

图2-1:山西省城镇体系的主脉型结构

2.2.国家区位——环渤海经济区

东南沿海是全球化时代我国重要的产业

集聚区,山西的煤铁产业,对沿海经济发展

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临汾的煤炭资源约占

山西省的15%4,临汾、长治、晋城三市的

煤炭资源约占全省约35%5)。晋煤外运,

确立了山西在全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环渤海的港口群为晋煤外运提供了基本条

件。

同时,环渤海及东北亚的区域一体化进

程,成为临汾经济发展的基本区域协作格

局。因此,临汾应积极融入环渤海经济区。

根据国家高速公路布局,青红高速(青

岛-红其拉甫)将经过临汾,这使临汾的交通

区位大为改善。

根据临汾市“十一”五规划,临汾将建

设阳侯高速、青红高速、霍州至永和关等高

速公路,并积极配合国家筹建晋煤外运南通

道和快速客运系统建设,完成榆侯、侯月、

4根据https://www.doczj.com/doc/a13034884.html,/chinese/zhuanti/166598.htm山西数据计算侯西线的新建和扩能改造任务,完成临台铁路张礼至襄陵段和张礼、甘亭等大型集运站建设,开工建设洪洞至隰县、洪洞至沁源地方铁路。这将极大地改善临汾的对外交

通条件,为临汾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

图2-3:国家高速公路网布局图(红色圆表示临汾位置)

图2-4:区域铁路网布局图(11-5规划洪-沁铁路接邯长线)

图2-2:临汾在国家层面的区位

三、核心竞争力

1.煤、铁资源——国民经济的基础支撑

资源,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拥有资源,就拥有了基础竞争力。

临汾市煤、铁资源丰富。煤是第一大矿产资源,煤炭总储量达629 亿吨,探明储量为398 亿吨6。铁矿是临汾的第二大矿产资源,总储量为4.2亿吨,其中富矿比例高,占全省70%以上。

根据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未

来我国国民经济仍将保持7.5%的速度

增长,国家经济形势保持良好发展态

势。这将对临汾的能源、原材料产业

形成有利的支撑。因此,临汾的煤铁

产业在未来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

地位,仍将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图1-1:国家经济形势发展态势良好,

对能源、原材料产业形成有利支撑

2.关联产业,蓄势待发

以煤铁资源为源头,可以形成后续的电力、化工、新型建材、铸造、机械、装备制造等庞大的后续链条群,形成“大煤铁产业”。

此外,轻工业存在很大的开发空间。

轻重联手,是临汾经济取得结构性突破的核心竞争力。

3.尧文化,用不完的“文化金矿”

尧文化是临汾旅游资源的代表,尧文化的内涵及尧的历史地位堪称国家和世界顶尖级的人文旅游资源,是“文化的金矿”、是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以尧文化为主题大力开发旅游业,将形成临汾的又一核心竞争力。

在煤铁产业方兴未艾时,适时培育旅游业,也是资源型城市谋求后续转型的重要基础。

四、定位与特色

1.总体定位

临汾的城市发展总体定位提炼为:面向环渤海经济区的、晋南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以煤铁产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城市,以尧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旅游城市。

●临汾中心城市在市域煤、铁产业体系中的带动作用

临汾应借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利机遇,促进自身产业升级,促进产业链延伸,以获得更多的附加收益。而这一重任,只有中心城市能够承担。这包

括产品、工艺和技术的研发、设计,新兴企业的孵化,产品的销售、服务等

一系列高端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因此,临汾中心城市未来应带动市域煤铁产

业升级,发挥中心带动作用。

●以煤铁产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城市

煤铁产业及其下游的电力、化工、新型建材、铸造、机械、装备制造等可以形成庞大的产业链条群,同时,各产业间形成废料——原料的相互转化和

利用关系,既降低成本,又消除污染,形成以煤铁产业为基础的清洁生产大

循环,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

临汾以煤铁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新型工业城市,应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定位。

●旅游业作为战略进行培育

尧文化是临汾旅游资源的代表,尧文化的内涵及尧的历史地位堪称国家和世界顶尖级的人文旅游资源。

大自然给了临汾丰富的煤矿和铁矿,支撑了临汾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而老祖先则给了临汾用不完的“文化金矿”。在临汾煤铁产业强势发展

之时,适时推进以尧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业发展,是一项未雨绸缪的战略选择。

因此,临汾应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未来城市发展定位。

2.城市特色

以“襟山带水、帝都华源”为品牌特色的花果名城。

以山为衣襟,以水为衣带,仁君之都,华夏文明和民族血脉之源。这不仅高度概括了临汾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特征,而且更表达了临汾特有的城市精神和文化气质底蕴——那是自帝尧始的对天下、河山、家国所具有的一种广博的气度,是对百姓仁爱的胸怀和谦和的气质,这也激励着今人奋发图强、再创辉煌的决心,因而为城市特色赋予了更高层次的城市精神内涵。

五、发展目标

1.总目标

把临汾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富有人文历史特色的现代化“花果”名城。

2.分解目标

2.1.建设经济繁荣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1)总量目标

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00亿元以上,依托煤铁产业链延伸和轻工业、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新的产值来源,力争超过3000亿元,进入全国百强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5000元以上,力争突破60000元。

(2)产业目标

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和特色旅游城市:依托中心城区服务业基础,发展金融、商贸、物流、管理、信息、咨询、策划、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依托高等院校,发展高端产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依托人文历史和自然环境资源,建设晋南的特色旅游城市。

打造产业强市:依托煤铁产业基础,延伸产业链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产业强市。

促进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建设现代农业体系,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与现代农业发展相衔接,积极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城镇化发展。

(3)空间目标

区域:建设以临汾中心城为核心的一河两路城镇密集带,重点打造“临汾-洪洞-襄汾”一体化的城镇密集带的核心区。

中心城区:疏解老城,拓展新区、沿河发展,构筑多组团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2.2.建设和谐社会

(1)引导农民进城,激活内需,扩大就业。

(2)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力职业技术能力。

(3)引导产业和城镇化人口沿汾河城市带集聚,降低经济社会运行成本、提高效率、促进产业发展,促进就业。

(4)集中办学,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未来劳动力素质,为下一步战略升级作准备。

(5)建立、完善包括农民在内的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镇化进程。

(6)调整住宅结构,形成覆盖不同收入水平全部人群的住宅体系;优先保证中、低收入人群的住宅供应,实现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的目标。

(7)实行城乡宅地统筹,鼓励农民“带地进城”,集中吸纳进城农民、集中吸纳乡镇企业进城,低成本启动城镇化。

2.3.建设水碧天蓝、生态良好的“花果”名城

(1)保护山水资源,建设山水城市;

(2)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

(3)开展小流域治理,从源头根治水土流失,形成“雨水蓄积-植被生长-更多的雨水蓄积-更多的植被生长”的良性循环。

2.4.建设以尧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旅游城市

(1)保护自然河流及山体,包括汾河、涝洰河、西山;

(2)保护自然及人文历史资源,包括尧庙旧址、平阳城旧址、伊村、茅茨土阶、击壤处、尧陵、仙洞沟等;

(3)将西山命名为“尧山”,在尧山主峰建设主题景区;

(4)建设市级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通道;

(5)再造以花果为特色的城市景观;

(6)以汾河为轴,打造滨水城市形象。

表2-1:临汾市社会、经济、城市建设、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一览表

六、基于目标与定位的问题分析

1.省内地级城市的综合实力分析——“找出短腿”

临汾市在山西省11个地级城市当中,有多项指标基本都位于中等偏上水平(有14项指标居于前三水平),但是,也有很多指标处于山西省中下游水平,直接影响临汾市进军“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分析这些“短腿”指标,将为临汾市的下一步的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图1-1:人口与劳动力水平指标位序

图1-2:经济发展指标位序

从临汾市与山西省内其它地级城市的比较来看,排名在第6位以后的指标为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燃气普及率、万人拥有医生数、百人拥有图书馆藏书、人均铺装道路面积、邮电业务总量、全年用电量、建成区绿地覆盖率9项指标,指标涉及人均经济水平、第三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分析其原因——临汾市虽然经济增长快、第二产业规模大,但多集中于资源型产业,产业链段、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 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 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东莞市主城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东莞市主城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项目背景 香港-深圳-广州-珠海-澳门正在形成一个都市区域,那个地点将成为21世纪杰出的工业、商业与文化中心。区域核心都市业已完成产业的置换和升级,中小都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升级也在持续进行。 从1991年至200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达2846.81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7.2%。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展为东莞提供了新的进展空间。 东莞凭籍区位优势成为我国外向型加工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社会经济进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交通沿线形成高度城镇化地域。2000年东莞市国内生产总值493亿,“五普”人口为645万,其中户籍人口153万。但从进展竞争能力上,其城镇社会文化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空间构成尚表现出城镇化初级时期的特点,距现代都市化的要求尚有相当距离。 按照广东省委指示,东莞要抓好都市现代化建设,使它从出口加工基地型都市向区域性经济中心都市转变,并与广州、深圳和谐进展,共同构成珠三角组合都市群。在此基础上,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中心都市”的战略目标和“一网两区三张牌”、将现有市区-同沙-松山湖科技园区在功能上整合为一个整体,建设东莞“大城区”的构想。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东莞市主城区范畴为东莞都市总体规划范畴2 73平方公里和寮步、大朗、大岭山三个镇(含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土地面积578平方公里,现状总人口153.65万人,其中常住人口47.36万人,暂住人口106.28万人。

一.从“基地”到“名城”——东莞宏观进展战略的重大转变东莞的的经济尽管发达,但都市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东莞同意了大量香港转移来的加工工业,成为香港的工业区;90年代以来,专门是通过“九五”期间的努力,东莞已成为全球有阻碍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多年来,市区占全市的经济比重和人口比重不高,且没有提升的趋势。 城区的都市功能和设施水平对行政区域和经济腹地的辐射力不强,造成本市大的城镇经济实力,小的中心都市职能。沿交通干线进展的城镇几乎连成了片,包围着农村。都市与农村,高楼大厦与村民小楼在那个地点积聚、碰撞。快速蔓延的都市化相伴着的是基础设施短缺、环境恶化和建设布局的纷乱。 总而言之,东莞的主城区和沿路连绵进展形成的“大城镇区”,实质上是小都市进展和众多村镇城镇化基础上形成的城镇集合体。因此都市功能不强,与其集合形成的总体都市形状规模(大都市)远不相称。 进入21世纪,东莞市委、市政府将“建设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中心都市”作为新时期的进展战略目标,正是适应了时代进展的要求,是东莞宏观进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从东莞实际看,近期在全市全面开展现代化都市建设的条件尚不具备。因此将中心城区、同沙水库区和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大主城区,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一定能对全市的都市进展和产业进步起到专门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二.区域竞争态势与都市功能定位 在国内的区域竞争中,珠江三角洲的对手是长江三角洲,东莞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差不多受到长江三角洲的有力挑战。上海在亚太地区的中心地位日渐提升,这种“中心优势”与珠江三角洲的“边界优势”形成鲜亮对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xxxx-22)

目录 引言 (2)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 (二)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背景 (3) (三)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过程 (6) (四)战略规划编制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13) 1 回顾与挑战 (15) 1.12000年战略规划要点 (15) 1.2 2000年战略规划实施效果 (17) 1.3机遇与挑战 (26) 结语 (42) 2 目标与定位 (43) 2.1城市发展目标 (43) 2.2城市定位与职能 (43) 2.3城市规划目标 (45) 3 发展战略 (47) 3.1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 (47) 3.2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 (66) 3.3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 (71) 3.4从安居到宜居—构筑宜居城乡 (78) 3.5从二元到一体—实现城乡统筹 (93) 4 空间与特色 (101) 4.1城镇体系 (105) 4.2 空间结构 (109) 5 实施策略 (150) 5.1生态优先串珠发展 (154) 5.2优化主城构建新区 (159) 5.3文化复萌强化特色 (164) 5.4 制度保障持续发展 (165)

引言 广州市2000年的战略规划是结合城市发展特点,改进城市快速发展和市场体制下城市规划工作方法的成功尝试,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编制方法、实施检讨等方面开创性的、卓有实效的探索,为战略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2007年开始,伴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落实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要求,应对空间发展战略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广州市及时开展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工作。 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新一轮的战略规划经过规划咨询,多方案比选完成初步方案,落实解放思想调研成果完成中期报告,贯彻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完成了最终成果。本轮战略规划不仅因应形势的变化提高了城市定位、明确了城市目标、深化细化了总体战略、科学制定了空间规划、制定了近期行动计划,还对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创新战略规划研究和编制方法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000年6月至9月,广州开国内大城市之先河,邀请国内五家规划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开展了战略规划咨询工作。2000年12月在咨询方案基础上,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进行了战略规划的整合与深化,完成了《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以下简称“2000年战略规划”),2001年4月获得广州市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 2000年战略规划提出了将广州建设成为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生活居住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和山水型生态城市的目标,以及“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发展战略,及时解决了当时条件下城市发展方向、发展思路等战略性问题,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技术流程_盛鸣

1文章编号21002-2031(2005)01-0006-05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技术流程 盛鸣 1摘要2回顾了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技术流程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主要类型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规划实际工作,提出了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技术流程的实践性思维。 1关键词2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概念规划;技术流程 1中图分类号2T U9811文献标识码2 A 自从2000年底广州/城市发展战略规划0的实践工作以来,城市规划学术界就对这一新动向进行了诸多讨论[1~4]。但迄今为止,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内容、方法及实例介绍上,有关工作流程和技术路线的探讨较少[5]。事实上,应用不同的工作流程和技术路线可能会对规划成果造成较大的差异。因此,关于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技术流程的研究也就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但从最近的文献资料看,仅见有吴志强等[6]就/战略脸0、苏燕羚等[7]就/竞争力导向0做了相应的总结。本文根据笔者参与的石家庄、哈尔滨、合肥等城市的规划实践工作,试图对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技术流程进行初步探讨。 一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技术流程发展回顾 虽然新加坡、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和香港等国家与地区曾编制过类似我国目前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规划,但因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不同而存在不少差异,因此并无太大可比性[8]。当前,经济全球化、加入WT O和城市政府功能转变,正催生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和方法的创新,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也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尽管国内编制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始于2000年的/广州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研究0,但在这四年中,却有相当一批城市完成了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如表1所示,这些城市不仅有省会城市,也有地级城市;既有特大、大城市,也有中小城市;其分布从东南沿海地区扩展到北方乃至内陆地区。 11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技术流程的主要类型 根据国内相关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文本,我们通过分析、归纳和整理,可得到不同的技术流程模式。从研究切入层面看,主要技术流程大多从城市问题导向入手,有的则因城市问题不明显而从城市发展基础出发。从理论层面看,目前都还处在摸索阶段。吴志强等[6]结合/沈阳城市发展战略0提出了/战略脸0的技术路径,赵民、栾峰[9]提出了/城市发展条件、阶段的分析与趋势判断-城市发展动力因素分析-城市综合发展目标的确定-城市发展的战略与策略的统一设计0的总体思路,王雅娟、张尚武[5]提出了/基础研究-系统分析-目标策略-实施研究0的实践流程,苏燕羚等[7]则在哈尔滨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竞争力导向0的研究框架。 21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技术流程的分类思考 我们根据上述/城市发展战略规划0的技术流程,综合概括为/问题推导型0、/目标引导型0、/问题目标互动型0及/条件归纳型0四种类型(表2)。 (1)问题推导型。一般以/问题y战略0为基本逻辑线索,在城市发展现状上归纳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而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战略)。这是一种治标的战略规划,如中规院广州[10]、合肥[11]两城市的战略规划等。 总第123期城市问题2005年第1期

临汾城镇体系规划-文本101027

临汾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9-2020)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2) 第三章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 (8) 第四章城乡人居空间发展规划 (10) 第五章综合交通规划 (13) 第六章市政工程规划 (15) 第七章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9) 第八章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设施规划 (22) 第九章空间管制规划 (25) 第十章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27) 第十一章城镇密集区协调发展 (29) 第十二章重点城镇建设引导 (41) 第十三章实施政策与行动建议 (43) 第十四章附则 (45)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修编背景与目的 为落实国务院和山西省关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资源 型产业的相关政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积极利用新的 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机遇,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 化进程,协调和管理市域城乡空间发展,促进临汾全面、协调、可持 续发展,编制《临汾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9-2020)》。 第2条指导思想 对接省域城镇体系布局,依据临汾资源分布特征、生态环境特征对市 域发展空间格局进行整体性重构,促进人口、经济要素和各项设施的 合理分布。将产业空间布局调整做为工业化城镇化互动的枢纽,整合 重组资源型企业,大力调整资源型工业的空间布局,推动循环经济和 节能减排,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口和新兴产业向平川主要城镇集聚, 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3条规划期限 近期为2009—2015年,远期为2015—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第4条规划主要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4)《山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5)《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 (6)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晋政发 1

南通城市发展规划战略

南通城市发展规划战略 2003-10-30 [摘要]在评析历次城市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提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建议和南通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关键词]城市空间形态;规划调整;南通市 一对南通历次城市规划的总体评析 1.有关近代张謇对南通城市发展规划实践的评价 1895年张謇在南通兴办实业,新辟了唐闸工业区、天生港港口区和狼山风景区,同时在旧城区南部开商场、办学校、建博物馆、修道路等,改变了老城过去“以中轴线为对称的方形城廓、十字长街的城市形态格局”。由此,南通形成了以老城区为政治、金融、商业、文化中心,唐闸镇、天生港和狼山镇环绕的“一城三镇”的城镇组团体系。城镇之间以河道及公路相联,在城市功能发挥上成为一个整体。张謇这种朴素的田园城市模式的规划实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能出于以下考虑:其一,唐闸地区有丰富的棉花原料和从事土布生产的熟练工人,在交通方式为水运和步行的年代就近于原料和劳动力市场布局纺织企业是比较合理的;其二,位于通扬运河畔的唐闸地区,是历史上海盐集散中转码头,水运条件较为优越;其三,张謇在南通兴办实业的指导思想是“实业救国、地方自治”,通过兴办实业来获取教育经费,以唤起民众救国救家;其四,避免在旧城大兴土木办工业,可以保护南通古城风貌和居住环境。从他的故居选址及周边环境建设可窥见张謇的传统风水意识以及与现代环境意识的交融。 我国著名的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在提及“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时认为:“张謇发展南通的思想不只是基于城市观念,还是集城、镇、乡地区整体共同发展的观念,是谋求城乡关系、工农商关系协调发展并带有区域发展的思想。拟议中的通、泰、盐经济区,比今天苏锡常经济区要早半个世纪。在张謇思想的影响下,当时周边地区如皋县沙元炳、金沙镇孙儆、盐城县凌钟智,都致力于振兴本地实业,筹建学校,起到了建设南通卫星城镇的作用”。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张謇的规划实践过早地分散了城市功能,给南通城市空间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弱化了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影响了城市经济实力总体水平的提升;影响到长江岸线港口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各组团之间的相互联系度等。虽然张謇的这种城市规划实践可与霍华德(E. Howard,1898年)在《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中提出的“田园城市模式”的思想相比拟,但两者是基于完全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英国城市规划学者霍华德建议围绕大城市建立分散、独立、自足的田园城市以解决大城市发展的矛盾,以达到高度的城市生活和清静的乡村生活的有机结合,强调把城市和区域作为整体。而当时南通城区规模很小,社会经济状况亦十分落后,陆路交通也很不便,在城市经济集聚尚不充分的条件下,张謇就把城市的诸多功能分散,将3个不同的功能组团布局在城外9公里处,这种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不符合国际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2.1949年—1978年的南通总体上是建设生产型的城市

临汾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临汾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 版

引言 本报告借助数据对临汾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进行深度剖析,从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绿地总面积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全面、客观的角度展示临汾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真实现状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制定战略、为投资者投资提供参考和借鉴。 临汾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专题报告的数据来源于权威部门如中国国家统计局、重点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等,数据以事实为基准,公正,客观、严谨。本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本报告旨在全面梳理临汾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的真实现状、发展脉络及趋势,相信能够为从业者、投资者和研究者提供有意义的启发和借鉴。

目录 第一节临汾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现状 (1) 第二节临汾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3) 一、临汾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三、临汾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占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比重统计 (3) 四、临汾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临汾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临汾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6 第三节临汾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7) 一、临汾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 三、临汾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占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 四、临汾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临汾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9)

石家庄2010-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

石家庄2010-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出炉长城网石家庄3月11日讯(记者冯素琴通讯员李亚楠)记者从石家庄市规划局了解到,省会2010-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出炉,规划分市域、都市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总体规划将优化都市区布局,落实城市北跨战略,强化正定组团功能,建设滨河新区、承担部分省会功能,统筹产业发展,完善产业聚集区布局。同时依据“规模不变、调整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的原则对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进行调整。 据了解,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于2006年底上报国务院,在待批期间,正值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发生重大调整、区域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时期。在新形势下,市委市政府积极组织编制了新一轮石家庄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明确了城市新的发展目标和空间发展策略,并经省会规划委员会讨论通过。 2009年12月,市政府提请省政府呈报国务院申请总体规划调整,2010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复函省政府同意我市对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完善,目前调整工作已经完成。 此次规划调整以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定位、落实城镇化发展战略为核心,以调整产业结构、完善省会职能、拓展城市空间、强化生态建设、突出城市特色为重点,并充分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 省会后十年城市规划:三区定乾坤

按照国务院要求,本期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为2010-2020年,规划分市域、都市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市域:包括市区及17县市,面积15848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达到106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65%。 都市区:包括市内五区及正定、鹿泉、藁城、栾城四县市,面积2657平方公里,区域总人口538万。 中心城区:规划建成区,居住人口300万,面积287平方公里。 省会后十年城市定位:京津冀都市圈第三极 ——京津冀都市圈第三极。随着国家发展战略调整,京津冀区域正成为引领中国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增长极。亟需以石家庄为核心,推动冀中南一体化建设,构建与京津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使石家庄成为京津冀都市圈第三极。 ——京津向中西部辐射的“第一中枢”。石家庄位于京广与陇海复线发展走廊交汇要冲,随着区域经济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亟需石家庄利用“东出西联、承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使其成为京津向中西部辐射的“第一中枢”,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之一。 ——河北省对外竞争、交流的第一平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会发展,将省会城市建设作为提升全省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亟需石家庄做强、做大,担负起展示整个河北财富创造力、文化竞争力、社会发达程度的重任,对外竞争、交流的第一平台;特色鲜明、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的省会城市。 省会后十年城市空间布局:统筹兼顾 ---市域城乡布局。

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草案)

《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草案)》 简介 一、总规编制的指导思想 本轮总规编制,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城市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在规划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规划方法上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在规划内容上,突出强制性内容及运城文化特色,有效配置资源,保护资源环境;在规划体系上,形成清晰、衔接协调的城乡规划体系。 一是区域协调。紧抓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重大机遇,考虑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山西综改试验区、陕西关天经济区建设、河南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相关优惠政策,通过分析运城与陕西、河南相邻地区发展的关系,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相应的空间发展策略。 二是生态优先。适应新时期城市建设的需要,突出城市特色,力求合理配置城市土地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在城市产业选择、空间布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给予重视。 三是统筹发展。从科学发展观出发,突出城市近期、远期和远景的关系,协调和安排城市建设的开发时序,增加实施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协调城市和乡村的发展,重视城市郊区和乡村地区的城镇化和工业化。

四是以人为本。创造良好的城市形态和有个性、舒适宜人的城市空间,提供高质、便捷、优越的人居环境,通过政府决策者、专业部门、市民等多方参与来确定合理的城市发展空间。 五是彰显文化。围绕根祖文化、盐文化、关公文化等博大而深厚的历史文化,把零散的文化元素整合成完整的文化系统,为建筑风格、景观大道、主题公园、专题文化博览园等融入文化元素,把河东五千年历史文化浓墨重笔地写进城市,用规划推动历史文化保护,彰显城 市文化特色。 二、总规编制的主要内容 (一)城市规划范围。 本规划的规划范围分为四个层次,即市域、规划区、控制区和中心城区。市域范围包括一区(盐湖区)、两市(永济市、河津市)、10县(临猗县、万荣县、稷山县、新绛县、绛县、垣曲县、闻喜县、夏县、平陆县、芮城县),总面积约为14182平方公里。规划区 范围包括盐湖区所辖全部区域以及永济市蒲州镇黄河水源保护地,总面积约为1255平方公里。控制区范围东到裴介镇、庙前镇及209国道一线,南到中条山北麓,西到239省道,北到北相镇南侧,总面积约664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约为110平方公里,范围东到机场跑道东侧、南到环湖路、西到大渠路、北到舜帝陵北侧。 (二)市域城乡发展战略。 运城市城乡发展战略为“三个立足、四个战略”。三个立足分别为:立足于提升能级,重点发展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立足于彰显文化,树立鲜明的城市文化品牌,实现社会经济与文化繁荣的和谐发展。立足于保护生态,加强水资源和区域生态环境的保

对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和建设规划的思考

一、“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提出和规划层次 从“概念规划”的产生到“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风云突起;对城市规划工作者来说,是城市规划领域应对市场经济冲击而提出的一种规划技术内容的扩展和探索。对于城市政府而言,则是为解决招商引资所需的土地投放和国家宏观土地调控政策出现矛盾所寻求的合理平台。其实质乃是一个以政府目标和城市问题为导向的一种“研究”。 市场经济促进城市区域化,城市在区域空间的战略地位和发展前景应该是“战略规划”研究的主题。城市发展用地的增长引起城市空间结构的转换,研究城市边缘增长的控制及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更是“战略规划”提出的初衷。大型交通基础设施是区域性城市发展的支撑系统,势必成为“战略规划”的必要课题。城市可持续发展是赋予城市规划立足之地的根本,因此生态保护、城市特色是“战略规划”研究要追求的目标。 然而就此四大课题内容而言,此规划尚属于“研究”范畴,是为城市政府提供城市发展思路,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提供指导的一种规划工作方法。实际上,此方法在“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编制中提到的专题报告中已被采用,同时该四大课题也就是“纲要”编制中必须明确的内容。但是在“战略规划”中将这些专题作了扩充和深化研究。内容更详尽、范围更扩大。在时序和空间上超越了“总体规划纲要”确定的规划目标期和控制的规划辖区范围;在内容上弱化了“城市总体规划”强调的城市性质和城市规模等几大要素;强化了对城市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区域分析、空间结构、支撑体系和生态保障等核心问题的研究。 二、“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应从“研究”走向“实施控制”

目前,各城市编制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大有取代“城市总体规划”之势。当然,作为“战略规划”要成为城市规划管理行政执法的依据,其成立与否是有待于通过行政法规和行政主管部门的确认。但是要成为指导城市建设实施的规划,“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必须进一步深化建设时序和城市空间拓展的关系;提出分期建设规划和分期建设实施政策;解决由于规划建设环境的不确定性(市场经济影响)而对建设规模和建设速度产生的影响;提出规划实施、监控、检讨制度和措施;充实规划强制性内容和指导性内容。将交通网络和生态安全在空间上予以落实,将宏观的研究落实到微观的控制上来,使市场经济变化而产生的多状态建设环境不至于破坏城市总体发展的目标,确保城市沿着战略目标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才有可能上升为法定规划,“战略规划”也才能真正达到城市政府目标和解决相应的城市问题。 三、“近期建设规划”应成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操作规划 “近期建设规划”是继“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之后中央行政主管部门推行的一项重点工作,也可说是一项强制性任务。其实,“近期建设规划”从来就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必要内容。只不过在以往的总体规划编制中往往将它置于总体内容的最后章节甚至虎头蛇尾地作为附录。在市场经济主导下,城市建设环境不定因素较多,对“近期建设规划”进行检讨、更新和滚动修编应该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城市问题的一个好举措。尤其在当前以城市经营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更需有一个及时适应环境,能够具体指导建设项目,既有权威性又有可操作性的规划来进行调控。调控解决城市重大建设项目与“十五”计划的结合;调控解决“城市经营中土地投放

集团公司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2012—2015探索集团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初稿) “技术决定企业成败,管理决定企业盈亏”。作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应站在企业全面经营管理的至高点,洞察全局,高瞻远瞩,全面系统地规划企业发展愿景,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制定企业经营管理方针、中长期和各年度经营目标;有计划、有目标、分步骤、全面系统地部署和导入企业规范化管理。通过对公司的全面了解和诊断,在此对本公司的总体发展战略及2012年度相关战略措施、行动计划作如下规划和部署安排。 第一章公司企业经营理念提炼 一、企业使命 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健康生活、绿色环保的再生资源,在体育器材、拓展器材、体育设施、体育电子商务和其它体育产业的开发方面孜孜以求,让体育健康人民的生活。 二、企业愿景(四个“一流”) 做一流企业、创一流品牌、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成为世界一流的体育产业综合经营和产品的提供商。 三、企业核心价值观 诚信、团队、创新、感恩:信守承诺,执着追求,创造客户价值、注重员工成长。 1、诚信——忠心诚实、言行一致、守信用;热忱服务、视‘公司’的利益为‘己’ 任;不损人利己、不搬弄是非、不营私舞弊、不弄虚作假。

2、团队——相互信任、相互补合、扬长避短、积极进取;分工协作、目标一致、 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分工不分家、总揽全局、服从于公司的整体利益。 3、创新——解放思想、放眼未来、敢于领先、标新立异;既要能他人所不能、 更要能自己所不能;要敢于打破常规(把今天运用得好的东西、在明天或后天打破、去寻求更好),不断地挑战他人和自己的辉煌业绩、寻求更高的“创造价值”。 4、感恩——相互敬重、相互爱护;司兴我荣、司衰我耻;以司为校、爱司如家; 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赠一份喜悦、献一份爱心、尽一份责任。 四、企业精神(执行力文化) 执行是金,结果第一;全心投入,追求卓越! 五、市场拓展理念(五“高”) 高技术保质量,高质量保信誉,高信誉创市场,高价值促发展,高素质做保障。 六、服务理念 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创造客户价值,一切为了顾客满意。 七、管理理念 高质、高效、低耗、务实、争先。 (强化执行能力、平衡激励约束、追求高效和谐、注重员工成长、倡导自我管理) a)高质——即高素质、好品质:品质是企业的生命,公司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以向客户提供优良的产品、优质的服务为己任;同时,通过对本公司职员工的内外部培训,打造一个高素质的工作团队,以保证、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b)高效——即高效率、高绩效:通过对公司内部业务流程进行重整,以精简的 工作流程、精良的制造工艺,组织精益生产,达到高效率;以高素质的工作团队追求高绩效。以高效率追求高待遇,打造一个“有理性、有爱心、有目标、有坚

山西省临汾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方案

山西省临汾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方案 征集报名启事 为构筑新临汾的城市风采,加速园林城市建设步伐,围绕“中部领先、进军百强”的发展目标。市委市政府决心集全市之力,扩大城市规模,拉大城市框架,十一五期间城市规模发展为人口80万人,用地120平方公里。为指导城市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市政府决定在国内外公开进行“临汾市城市发展战略概念规划”方案征集,诚邀具有丰富规划设计经验的设计机构参加,由临汾市规划勘测局具体组织本次征集活动。 一、项目名称 临汾市城市发展战略概念规划 二、规划范围:西至329国道、临大线,东至南高、东王、西张、孙乔、贾得一线,南至鹅舍、金井、神刘、刘庄一线,北至加泉北、北芦北、西高河、贾村、东张堡北、北永安一线120平方公里范围内。 三、规划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对城市整体空间形态系统描述,突出区域功能布局、生态绿化、道路交通组织、市政设施规划等。 四、工作任务 通过概念规划,寻求临汾市城市总体发展的合理模式和发展思路,制定更有远见、更富弹性、更具竞争力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加快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促进城市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五、报名程序及安排 1.征集报名(递交报名材料)自本启事公布之日起,至2006年6月25日下午6:00截至。 2.2006年6月16日——6月25日,经专家评议报市政府审定,从报名单位中选择3家规划设计机构,作为正式设计单位,参加该概念规划方案征集。 3.2006年6月25日——2006年8月30日,3家设计机构编制概念规划方案 4.2006年8月31日——2006年9月15日,3家设计机构汇报方案成果,公开展示方案,经专家评审后,评选出最优方案。 5.报名方式:报名可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或邮政特快专递形式送达。报名材料应为一整套报名文件(一式三份),文件内容包括投标单位名称、工作业绩简介、负责本项目的主要技术人员、负责人情况、编制本规划的工作思路、意向、规划方案思路等文件(报名文件格式附后)。 6.欢迎国内具备甲级规划设计资质的机构,或在同类规划设计项目中经验丰富、业绩突出,并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国外规划设计机构踊跃报名应征。 六、方案征集费用 我们将委托3家设计机构进行方案设计,每家项目经费原则上不超过60万元人民币(包括方案成本补偿费、调查、编制和送达方案所需一切费用)。优胜者取得综合汇总方案深化资格,另加费用50万元。 七、所有权 所有报送的规划方案归组织单位所有,均不予退还。 八、解释权 临汾市规划勘测局拥有本次征集活动的解释权。

湖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湖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3年2月

目录 综合报告 第一章规划的问题 在优良条件下逐步边缘化的湖州 (6) 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边缘化 (7) 二、交通区位的边缘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核心产业的边缘化 (12) 四、经济联系的边缘化:大城市的阴影交汇区? (12) 第二章战略的核心思辨 如何从边缘化的现状实现追赶? (14) 一、边缘化的现状所意味的区域强力竞争 (15) 二、边缘化过程中湖州自身的失败何在? (18) 三、落后和追赶:“发展机遇期”的重要意义 (18) 四、湖州复兴的突破口:后发优势 (21) 五、小结 (24) 第三章发展的整体战略 整合资源、创造条件、系统优化、后发致胜 (24) 一、功能定位(发展战略目标) (25) 二、实现功能定位的配套策略 (29) 三、小结 (30) 第四章发展战略的空间落实(一) 市域综合交通网络和空间结构规划 (31) 一、市域综合交通网络规划 (31) 二、市域空间结构规划和开发控制指引 (31) 三、市域、市区城镇体系和人口城市化规划 (31) 第五章发展战略的空间落实(二) 中心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33)

一、走向“太湖时代”的湖州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备选方案 (33) 二、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33) 第六章城市发展的时序控制 (34) 专题报告

综合报告

规划的目的是实施。因此,从终极蓝图式规划到过程式规划、从目标式规划到情境式规划(scenario planning),城市规划在努力走近发展的客观现实。这些首先在国外城市规划界提出的改变,在中国由计划经济逐步转为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尤其具有现实的相关性:静态地对未来某个时点发展状态的设想或定义,只是在构筑海市蜃楼,即便其无比美好也只是幻象;只有在系统思索和规划了发展的合理过程之后,才可能获得对未来的恰当预见。这样的规划,一方面不再只是理想的终极蓝图,另一方面,它在提出合理的规划目标的同时,也同时提出一整套的实施方案,是一套关于发展的一揽子的政策建议(a package of policies for development)。本规划努力成为这样一个真正意义的“发-展-战-略”的规划,一个基于对发展道路、发展情境的深入研究而提出的能够对地方发展的实践真正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划。

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说明书

第一章概况 一、自然概况 1.区域位置 临汾因濒临汾河而得名,自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至今沿用1418年未改。临汾地处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中游,地理坐标在北纬35°23′—36°57′,东经110°22′—112°34′之间。南北最大纵距170余公里,东西最大横距约200km。全市大致呈不规则的梯形,东倚巍巍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隔滔滔黄河与陕西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市、吕梁地区毗邻,南与运城市接壤。 2.地形地貌 临汾市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具有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80%。临汾市地表破碎,地势起伏,高低悬殊,最高的太岳山霍山主峰,海拔2346.8m,最低处是乡宁县的师家滩,海拔385.1m。临汾盆地纵贯全市中部,把整体隆起的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使境内总体轮廓呈“凹”字型分布。 3.地质构造 临汾市属山西台背斜的组成部分,从太古代末期以来,长期基本处于隆起状态,没有遭受过强烈的褶皱变动。中生代的燕山运动断裂构造特别活跃,并伴有褶皱和岩浆活动,使其盖层发生褶皱,形成平缓开阔的复背斜和复向斜,背斜构成山地,向斜构成盆地,这就奠定了市域现

代地貌的基础。临汾盆地是山西隆起区轴部形成的一系列断陷盆地之一,这里地质构造复杂,基底岩层破碎,易于发生地震、地裂缝、滑坡、地陷、泥石流、山崩等地壳运动现象。 4.气候气象 临汾市地处暖温带内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冬寒少雪,春风秋雨,夏热伏旱,极端最高气温42.0℃,极端最低气温-25.6℃,年平均温度10.7℃,年平均降水量500—600mm,无霜期平均194天。 5.河流水系 临汾市河流均属黄河水系,多山溪性河流,因坡陡流急,洪水暴涨暴落是其特点。除少数河流有泉水补给外,大部分河流的水量来源于雨季洪水径流。境内共有大小河流200余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的除黄河干流外,还有汾河和沁河。主要河流流向大体上与两侧山脉走向一致,山脉的脊线成为河流的分水岭。 6.自然资源 临汾市土地总面积2.03万km2,其中耕地面积5308.87km2,素有“膏腴之地”和“麦棉之乡”的美称。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不仅矿种多,分布广,且开采历史悠久。目前已探明的矿种有41种,其矿产资源综合优势度为0.73,在全省各地市中居第二位,矿产潜在价值量居全省之首。尤其铁矿是临汾市重要的矿产资源,其富矿比例占全省富矿的70%以上。市域境内植物资源是全省最丰富的地市之一,野生动物种类

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方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在对进行区域定位与空间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三个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分问题与研究、区域与发展、用地与空间三部分对未来20-50年发展思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现将其报告及有关专题研究的主要容摘要如下: 一、面临挑战的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在省际乃至区际中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发展空间也面临逐渐萎缩的危险,偏安一隅,意恐难为。面对这种情况,市必须采取积极的发展策略,主动参加到城市竞争中去,摒弃局限于省的地域观念,从更大的围考虑市的定位和发展,提升的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 1、区域位置尴尬 现实中令倍感顺耳的“承东启西”之区位优势,暂时还没有给带来太多的东西。东部地区利用其优越的区位经济条件,国家的宏观政策优势,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的聚集。这种情形之下,甚至全省,与东部沿海地区在空间上的接近“不得反失”,各种资源由于不断被东部沿海吸引而流失,更谈不上接受东部经济辐射带动和产业扩散。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外向度不强,对外经济联系相对较少,而且我国东西向的交通干道建设相对滞后,因此东西向的经济联系一直不成气候。形同“承东”理想的受阻,“启西”的优势也无从发挥。既不能承东又无法启西,的“过渡区位优势”显得十分尴尬。 2、同周边地区差距拉大 从1991年到2000年国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的平均增长速度来看,市增长了6.05倍,为5.22倍,7.86倍,6.89倍,6.34倍,7.56倍,7.13倍,6.66倍。其他几座东部和中部省会城市的增长速度都远远高于,即便的增长速度低于,但是由于较大的经济基数,同之间的绝对差距还是在不断的扩大。与东部乃至中部邻近省份的省会城市相比,相对位置不升反降,增长速度略输一筹。面对兄弟城市的快速发展,似乎变成了一座“失落的城市”,在同周边省会城市的较量中处在下风。 3、经济结构调整缓慢,省会城市功能降低,发展空间受阻 纵观九十年代的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各个大中城市都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明显被其他城市甩在了身后。1991年各城市的二产比重都在50%以上,处于工业化的加速发展阶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完整版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

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场景分析 基于对现状发展的不同解读和对未来发展的不同预期,分别编制了三条发展战略链,形成低、中、高三个不同的战略场景(即战略实施体系)。 低线战略场景——依托区域内部的整合和集聚起步,合力做强具有品牌效应的中心城市,进而遵循极化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占据经济发展的绝对优势地位——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区域发展的过程,最终成为富有全球竞争力的城市区域,成为具有全国战略地位的枢纽城市。 中线战略场景——针对外资的持续涌入与愈发激烈的城市竞争以及错综复杂的城市问题与有限的财政收入这种双重矛盾,实施一点突破战略,以都市核的核心空间建设为突破口,实现外部资源的有效导入,打破目前武汉发展动力不足的困境。

(整理)临汾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临汾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临汾市规划局 二○○八年四月十日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筑用地使用 第三章建筑容量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 第八章附则 附录1 制订依据 附录2 名词解释 附录3 计算规则 附录4 离界距离图示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建筑工程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技术规定、规范, 结合临汾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市区城市规划区内各项建筑工程。周边农村个人建房及各县(市、区)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建设项目,应当按照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详细规划没有作出规定或者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当按照上层次城市规划(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第四条编制城市规划,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均须执行本规定。本规定未包括的内容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技术规范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使用 第五条本市建设用地分类,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执行。 第六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当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按照经批准的上层次规划和本规定(附表一)[u1] 确定建设用地分类和适建范围执行。 凡附表一未列入的用地类别或建设项目,可以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以下简称规划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用地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附表一规定范围的,应先提出调整意见,按法定程序批准后执行。 第七条建设项目在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总平面图时应先向规划部门申请规划设计条件。 建设项目用地面积大于1万平米的成片开发地区,按规划设计条件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未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不予审批。 建设项目用地面积小于或等于1万平方米的用地,应按批准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执行。尚无已批准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应按规划设计条件或本规定要求编制总平面图,经批准后实施。 第八条城市重点控制地区或地段、建设用地大于3万平方米的成片开发地区、城市主次干路两侧建筑、中心城区内11层以上高层建筑、5000平方米以上重要公共建筑、规划市区内2万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公共建筑、3万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建筑、5万平方米以上的居住建筑、规划交通重点地段、重要位置(如平阳广场和火车站地区)的建筑、交通枢纽、长途客货运站场、大型停车场等城市交通设施项目须委托编制交通影响分析报告。 第九条城市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应当遵守城市规划划定的红线、绿线、蓝线、紫线、黑线、黄线要求。 第十条建设用地应整合周边地块形成片区,按片区统一规划建设。除公益性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外,建筑基地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的,不得单独建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