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表面与界面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材料表面与界面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材料表面与界面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材料表面与界面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材料表面与界面

1、材料表界面对材料整体性能具有决定性影响,材料的腐蚀、老化、硬化、破坏、印刷、涂膜、粘结、化学反应、复合等等,无不与材料的表界面密切有关。

2、应用领域:a. 航空和航天器件;b.民用;c.特种表面与界面功能材料;d.界面是复合材料的重要特征。

3、隐形涂料:这种涂料含有大量的铁氧体粉末材料,依靠其自身自由电子的重排来消耗雷达波的能量。

4、表面与界面概念:常把从凝聚相(固相、液体)过渡到真空的区域称为表面; 从一个相到另一个相之间的区域称为界面.

5、表界面尺寸:可以是一个原子层或多个原子层,其厚度随材料的种类不同而不同。

6、在物质的气、液、固三态中,除了两种气体混合能完全分散均匀而不能形成界面外,三种相态的组合可构成五种界面:液-气,液-液,固-气,固-液,固-固。

7、物质的分类。从形态上:固体,液体,气体,胶体,等离子体。从结构上:晶体,无定形。

8、固体表面的分类:理想表面;清洁表面(高温热处理,离子轰击加退火,真空解理。真空沉积。场致蒸发等)。吸附表面。

9、清洁表面发生的常见重要物理化学现象:(a)表面弛豫;(b)重构;(c) 偏析又称偏聚或分凝;(d)台阶化;(e) 形成化合物;(f)吸附

10、表面处离子排列发生中断,体积大的负离子间的排斥作用,使C1-向外移动,体积小的Na+则被拉向内部,同时负离子易被极化,屏蔽正离子电场外露外移,结果原处于同一层的Na+和C1-分成相距为0.020 nm的两个亚层,但晶胞结构基本没有变化,形成了弛豫。

11、重构:表面原子重新排列,形成不同于体相内部的晶面。

12、偏析又称偏聚或分凝指化学组成在表面区域的变化但结构不变。

13、台阶化表面附近的点阵常数不变,晶体结构也不变,而形成相梯度表面。

14、形成化合物:指表面化学组成和结构都发生改变,在表面有新相生成。

15、吸附指表面存在周围环境中的物种。分类: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16、物理吸附:外来原子在固体表面上形成吸附层,由范德华力作用力引起,则此吸附称为物理吸附。特点:物理吸附过程中没有没有电子转移、没有化学键的生成和破坏,没有原子重排等等,产生吸附的只是范德华力。物理吸附的作用力是范德华力,包括:定向力/偶极力、诱导力、色散力;作用力。

17、化学吸附:外来原子在固体表面上形成吸附层由化学键作用力引起,则此吸附称为化学吸附。特点:表面形成化学键;有选择性;需要激活能;吸附热高(21- 42 KJ/mol)。吸附的物种可以是有序=也可以是无序=吸附在表面,也可以是单层=,也可以是多层=吸附。因表面的性质和被吸附的物种而定。

18、表面产生吸附的根本原因:(1)电荷在凝聚相表面发生迁移,包括负电荷的电子迁移和正电荷的离子迁移。(2)表面存在可以构成共价键的基团:A、过渡金属原子空的d轨道如Pt(5d96s1);B、化学反应成键。

19、固体的表面特性:①表面粗糙度r : 实际表面积与光滑表面积之比值。表面粗糙度测定方法:1)干涉法:适合测量精密表面;2)光学轮廓法;3)探针法;4)比较法;5)感触法。

20、干涉法: 空间的多束光传播时,在它们的重叠区域会发生干涉,两束光迭加后其光强的分布并非均匀,光强随光程差D 的变化按余弦规律变化,从一个亮条纹到另一个亮条纹, 具有相同光程差的点必然分布在同一条纹上. 因此,只要知道光波的波长就可以测得表面微观不平度。

21、在研究多孔固体物理吸附时,常常出现逐渐增加气体压力时得到的等温线与吸附后逐渐降低压力时得到的脱附等温线不相重合,这就是所谓的滞后现象。滞后圈存许多不同的形状,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孔结构。

22、Θ=(bp )/(1+bp)=V/Vm ;此式称为Langmiur 吸附等温式,b 称为吸附系数。以p/V~p 作图,可得一直线,从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可以求出Vm 和b 。

1、扩散是材料中存在有浓度梯度时产生的原子定向运动。

2、扩散机理:在固体中原子扩散, 主要通过原子利用缺陷位置进行运动。如填隙原子、空位和原子团互换位置。

3、表面扩散分类:(a)原子浓度梯度引起的表面扩散;(b)毛细管作用力引起的表面扩散。

4、表面张力也可以理解为系统增加单位面积时所需做的可逆功,也可以理解为表面能。

5、把两本体相的界面,从其平衡位置可逆地分离到无限远时则需做一份外功,称之为粘附功。

6、拉普拉斯方程:r p /2γ=?。表面弯曲的液体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受到一定的附加压力,附加压力的大小总是指向曲率中心。

7、液体的表面和界面张力的测定方法,有液滴法、悬滴法、毛细管上升法、气泡最大压力法、滴重法、吊片法和环吊法等等,原则上也适应于测定熔融和液态高聚物的表面张力。

8、影响界面张力的因数:①温度增高,表面张力下降。②两相极性相同时,表面张力越小;③分子量

9、固体表面张力的测定方法:1)Zisman 法;2)熔体表面张力外推至 室温方法。

1、润湿作用是一种流体置换表面上另一种流体的过程。润湿作用主要是指液体取代固体表面上的空气。

2、固体表面三种润湿过程:(a )粘附润湿(b)铺展润湿(c)浸渍润湿。

3、沾湿过程:失去一个“液-气”界面和一个“固-气”界面,形成一个“固-液”界面。

4、浸湿过程:将固体浸入到液体中谓之浸湿。“气-固”界面为“液-固”界面所取代。

5、铺展润湿:将一滴液体置于固体表面上,在恒温恒压条件下,液滴在固体表面上自动展开形成液膜的过程谓之铺张润湿。固气界面消失而形成了“固-液”界面和“液-气”界面。

6、杨氏方程和接触角:lg /)(cos γγγθsl sg -=。粘湿:θ≤180°,Wa ≥0。 浸湿:θ≤90°,Wi ≥0。铺展:θ=0或不存在,S ≥0 。θ>90°为不润湿;θ<90°为润湿,且θ愈小润湿就愈好,θ=0时为完全润湿。

7、影响固体表面润湿行为的主要因素:①与构成表面材料本身的物理化学特性

有关;②与构成表面形貌和结构密切相关;③与外部条件有关如温度等。

8、θ<90°时,θ'<θ,即在润湿的前提下,表面粗糙化后θ' 变小,更易为液体所润湿。

θ>90°时,θ'>θ,即在不润湿的前提下,表面粗糙化后θ'变大,更不易为液体所润湿。

9、在固-液界面扩展过程中存在一个前进角,以θa 表示,和收缩后的接触角称为后退角,以θr 表示.一般,前进角往往大于后退角,两者之差值(θa-θr)称为接触角滞后现象。

10、引起接触角滞现象的原因:固体的表面粗糙不平、不均匀、表面受污染等。

11、高能表面材料的表面张力远远大于一般液体的表面张力.因此,一般液体均能在高能表面上自动铺展润湿。

12、低能表面的润湿规律:只有表面张力等于或小于固体的γc 值的液体才可能在该固体表面铺展润湿。

13、接触角的测定方法:①躺滴法/投影-切线法;②吊板法;③Bartell 静态法,称:位移压力法;④Washburn 动态法。

1、材料结构和性能的表征:材料的形貌、化学组成、相组成、晶体结构、缺陷等。

2、表征材料形貌的仪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

3、检测化学组成的仪器:X-Ray 光电子能谱, 测组成和价态;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

4、检测相组成、晶体结构:X-ray 衍射;拉曼光谱;精细X-ray 衍射谱。

5、表面、界面、薄墨中的偏析、吸附扩散、粘附等特性用俄歇电子谱;二次离子质谱;离子散射谱 检测。

6、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主要特点:①电磁物镜的特点;②高真空下观察样品形貌;③样品分辨率高;④样品需要导电,对于不导电的样品需要先溅射上一层金或者铂金;⑤环境扫描电镜。

7、TEM 特点:①电子透过样品有散射和衍射等现象;②电磁物镜的特点;③高真空下观察样品形貌,对于不同材料在同一聚集体中显出不同的衬度,是研究符合材料非常有效的手段;④样品分辨率高;⑤样品不需要导电。

8、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特点:①只能得到表面的微结构,不能得到成分;②分辨率可达: 0.1 ~ 0.01 nm ;③可以在真空、大气、溶液条件下进行表面分析,图象的质量与针尖非常密切相关;④样品要有一定的导电性。

布拉格方程:λθn d hkl =sin 2 。

9、Raman (拉曼)效应产生于入射光的电场与介质表面上振动的感生偶极子的相互作用,导致分子的旋转或振动模式的跃迁变化。特点:①Raman 光谱研究分子结构时与红外光谱互补;②Raman 光谱研究的结构必需要有结构在转动或者振动过程中的极化率变化(红外光谱研究的结构必需要有有结构在转动或者振动过程中偶极矩差异);③可以测定物质的晶体结构和晶相判断,但只能是研究光能到达的表面区域;④样品可以是固态、液体或者气体。

10、光电发射定律:当能量为hv 的光激发原子或者分子时,光子的能量被吸收,

轨道上的电子被激发,使其脱离原子,即产生一个离子。

1、电子的特点:高速;概论出现(电子云);能量不连续(能级);薛定谔方程。

2、本征半导体:纯净的、不含杂质的半导体。杂质半导体: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两类。

3、N型半导体(施主)中的多数载流子(多子)为电子。空穴为少数载流子(少子)。

4、P型半导体(受主)中的多数载流子(多子)为空穴。电子为少数载流子(少子)。

5、扩散运动:载流子受扩散力的作用所作的运动称为扩散运动。扩散电流:载流子扩散运动所形成的电流称为扩散电流。浓度差→扩散运动→扩散电流;扩散电流大小与载流子浓度梯度成正比。

6、漂移运动:载流子在电场力作用下所作的运动称为漂移运动。漂移电流:载流子漂移运动所形成的电流称为漂移电流。电位差→漂移运动→漂移电流;漂移电流大小与电场强度成正比。

7、pn结定义:把一块p型半导体和一块n型半导体结合在一起,由于P、N区载流子浓度不等,N区电子浓度向P区扩散,P区空穴向N区扩散,结果在交界面处积累电荷形成电偶极层,将该结构称为p-n结。

8、PN结基本特性:在内建电场作用下,电子和空穴的漂移运动方向与它们各自的扩散运动方向相反。在无外加电压的情况下,载流子的扩散和漂移最终将达到动态平衡,电子的扩散电流和漂移电流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互相抵消。

9、单向导电性(整流):PN结加正向电压:流过PN结的电流随外加电压U的增加而迅速上升,PN结呈现为小电阻。该状态称为PN结正向导通状态。PN结加反向电压:流过PN结的电流称为反向饱和电流(即IS),PN结呈现为大电阻。该状态称为PN结反向截止状态。

10、p-n结电容特性:一个p-n结在低频电压下,能很好地起整流作用,但是当电压频率增高时,其整流特性变坏。p-n结上外加电压的变化,引起了电子和空穴在势垒区的“存入”和“取出”作用,导致势垒区的空间电荷数量随外加电压而变化,这和一个电容器的充放电作用相似。这种p-n结的电容效应称为势垒电容。由于扩散区的电荷数量随外加电压的变化所产生的电容效应,称为p-n结的扩散电容。

11、平衡p-n结的空间电荷区两端间的电势差,称为p-n结的接触电势差或内建电势差。相应的电子电势能之差即能带的弯曲量称为p-n结的势垒高度。

12、表面势:在空间电荷区内便存在一定的电场,造成能带弯曲,使半导体表面和内部之间存在电势差,即表面势。

13、表面态:在表面与界面处,晶体的周期性势场突然发生中断或明显的畸变,这种明显区别于体内的特殊势场,经薛定谔方程会形成或产生,了一些电子的附加状态,称为表面态或界面态。(本征表面态和非本征表面态)

14、表面电导:平行于表面的某一方向加上一外电场,表面区域存在着载流子将作定向运动,从而对电导作出贡献,这就是表面电导。

15、MIS(指金属—绝缘层—半导体)结构满足以下条件:①金属与半导体间功函数差为零;②在绝缘层内没有任何电荷且绝缘层完全不导电;③绝缘体与半导体界面处不存在任何界面态。

16、光电功能器件:LED(发光二极管);太阳能电池;气体传感器。

17、晶界势垒:晶界处集聚有杂质、缺陷和偏析相。离子(陶瓷)在晶界上的凝集,则会引起晶界带电。晶界带电和空间电荷层的形成,引起晶界附近能带弯曲。

18、半导体的功函数:在绝对零度时,一个起始能量等于费米能级的电子,由半导体内部逸出到真空中所需要的最小能量。

19、表面势垒:半导体表面形成一个正的空间电荷区,电场体内指向表面;半导体表面电子的能量高于体内,能带向上弯曲,形成表面势垒。势垒空间中空间电荷由电离施主形成,电子浓度比体内小,形成一个阻挡层。

1、纳米材料是三维空间尺寸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量级(1-100nm)的尺度范围内或由此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包括:纳米微粒、纳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

2、纳米效应:表面效应(界面和表面的悬键)、量子尺寸效应、体积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界面相关效应。

3、纳米材料的基本单元包括:零维:纳米尺寸的粒子。一维:纳米粗细尺寸的棒、碳管、线。二维:指空间一维处于纳米尺度,如超薄膜、多层膜、超晶格对应称为:量子点、量子线、量子阱。三维:纳米尺寸晶粒的三维块材料。

4、表面效应:粒子直径减少到纳米级,表面原子数和比表面积、表面能都会迅速增加;处于表面的原子数增多,使大部分原子的周围(晶场)环境和结合能与大块固体内部原子有很大的不同:表面原子周围缺少相邻的原子,有许多悬空键,具有不饱和性质,易与其它原子相结合,故具有很大的化学活性。

5、量子尺寸效应:当粒子尺寸下降到一定值时, 颗粒的周期性边界条件消失,在声、光、电磁、热力学等奇异效应. 金属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由准连续变为离散能级的现象,纳米半导体微粒存在不连续的最高能级占据分子轨道和最低未被占据的分子轨道能级的能隙变宽现象均称为量子尺寸效应。

6、体积效应:超细微粒的尺寸与光波波长、德布罗意波长以及超导态的相干长度或透射深度等物理尺寸相当或更小时,晶体周期性的边界条件被破坏,导致声、光、磁、热、力等特性呈现新的效应。

7、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微观粒子具有贯穿势垒的能力称为隧道效应。近来年,人们发现一些宏观量,例如微颗粒的磁化强度、量子相干器件中的磁通量以及电荷等亦具有隧道效应,它们可以穿越宏观系统的势垒而产生变化。

8、界面相关效应:由于纳米结构材料中有大量的界面,与单晶材料相比,纳米结构材料具有反常高的扩散率,它对蠕变、超塑性等力学性能有显著影响;可以在较低的温度对材料进行有效的掺杂,并可使不混溶金属形成新的合金相;出现超强度、超硬度、超塑性等。

9、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光学性质;磁性质;催化性质;增强、增韧性质;润滑性质等。

10、纳米材料制备方法:①化学方法;②液相法:化学沉淀法(均匀沉淀法, 共沉淀法);水解法(醇盐,卤化物);溶胶-凝胶法;水热法;③化学法气相法:气溶胶法;激光法;等离子法;裂解法;氧化法;④物理法;⑤气相法;⑥固相法:高能球磨法;搅拌磨法;震动磨法。

11、超微粒材料的特点:表面积大;表面能大;活性高;颗粒之间作用强;容易聚集;容易失活等特点。

12、影响粉体性能的基本因素:粉末材料的化学成分;表面官能团;表面酸碱性;粉末材料的晶体结构:晶态、非晶态、准晶态;粉末材料的形貌特征;粒径、粒

径分布、形状;粉末材料的表面性质;表面能、表面张力、表面化学位。

13、纳米粉体表面改性:改变表面组成、极性、空间位阻、能量。

14、粉体的表面及界面性质的参数:比表面积;表面能;表面官能团;表面润湿性(接触角);表面电性能。

15、超微粒子的表面修饰的方法: ①表面物理修饰:a. 吸附、涂敷、包覆的特征是通过范德华力将异质材料吸附在纳米微粒的表面,防止超微粒子的团聚,或者改善超微粒子的表面特性。b. 表面沉积方法:将需要的物质沉积到超微粒子表面的方法(真空蒸镀、磁控溅射、液相沉积)。②表面化学修饰:通过化学反应进行的表面改性(酯化反应法、偶联剂法超微粒子表面与偶联剂反应、表面接肢改性方法)。

16、二氧化硅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较高的机械强度;较窄的粒径分布;不同的孔径分布;大比表面积,可高达1000m2/g;可进行较好的表面修饰。

17、直接填充纳米SiO2存在问题:(1) 有机相-无机相之间相溶性差;(2) 难分散,易团聚;(3) 稳定性差。解决方法:对纳米SiO2进行表面有机化改性。18、二氧化硅改性后的特点:空间位阻作用;强碱性金属氧化物表面涂层法;聚合物涂敷。

19、粉体其它表面改性剂:表面活性剂(离子型、非离子型)。

20、粉末分散的难易程度:决定加工能耗与时耗。分散粉体的稳定性:决定储存稳定性及最终实用性能。

21、纳米作用能(Fn):纳米粒子间氢键、静电作用产生的吸附;纳米粒子间的量子隧道效应、电荷转移和界面原子的局部耦合产生的吸附;纳米粒子巨大的比表面产生的吸附,纳米作用能是纳米粒子易团聚的内在因素。

22、粒子的分散原理:粒子的浸湿实际上是一个固-气界面消失,固-液界面形成的过程。因此,球形粒子自发进入液体的热力学条件是润湿角为零。

23、影响粉末分散性的基本因素:①不可更改因素:粉体材料的化学成分;粉体形貌;粒径与粒径分布。②可更改因素(提高分散性的手段):干燥工艺;表面处理剂;润湿分散剂。24、分散基本过程:润湿过程;破碎过程;稳定过程。

25、润湿分散剂的作用机理:降低液/ 固界面张力;电荷稳定机理;空间稳定机理。

26、润湿分散剂的常见类型:①水性体系(聚磷酸盐、表面活性剂、水溶性聚合物)②非水分散体系(天然高分子、合成高分子、偶联剂)

27、颗粒分散技术:机械分散;超声波分散;高能分散;化学方法分散。

28、超微粒子的应用:(1)利用超微粒子的表面有效反应中心多的特点,可以制备高效催化剂;(2)超微粒子制作高性能高密度的磁记录材料;(3)超微粒子表面积大、灵敏度高可以制备传感器。

1、自组装:通过弱的和较小方向性的非共价键,如氢键、范德华键和弱的离子键协同作用把原子、离子、分子或团族连接在一起构筑成一个有序纳米结构或有序纳米结构的花样。

2、纳米结构的自组装体系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条件:有足够数量的非共价键或氢键存在;自组装体系能量较低。

3、纳米结构主要可以归纳如下:纳米棒;纳米管.;单层膜;多层膜.;复杂三维有序结构。

4、自组装过程所需要的条件是:①硬球排斥;②统一的粒径;③粒子间的范德华

力;④体系逐渐的去稳定。

5、自组装方法:(1)胶体晶体法自组装有序纳米结构;(2) 模板合成纳米材料;

6、自组装单分子膜:通过表面活性剂的头基和基底之间产生化学吸附,在界面上自发形成有序的单分子层,是一种新型的有机成膜技术。

7、自组装体系主要划分成3个层次:第一,通过有序的共价键,首先结合成结构复杂的、完整的中间体;第二,由中间体通过弱的氢键、范德华力及其他非共价键的协同作用,形成结构稳定的大的聚集体;第三,由一个或几个聚集体作为结构单元,多次重复自组织排成纳米结构体系.

2、聚合物表面改性:高分子材料表面能低、化学惰性、表面污染、弱的边界层等原因,往往难于其他材料结合,因此要对其进行表面改性。一般来说,表面改性只引起表面层的物理、化学改性,不影响材料整体的性能。

3、聚合物表面改性的方法:电晕放电处理、火焰处理和热处理、化学改性、光化学改性、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偶联剂处理、射线辐射改性等。

1、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相固体材料。

2、复合材料中存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物理相,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其中连续的物理相称之为基体材料,而不连续的物理相以独立的形式分散在连续的基体中,即分散相。如果它对材料起到增强作用,则称增强材料。

3、基体的作用:基体通过界面和纤维成为一个整体。①以剪应力的形式向增强体传递载荷;

②保护增强体免受外界环境的化学作用和物理损伤;③基体像隔膜一样将增强体彼此隔开。

④复合材料的横向拉伸性能、压缩性能、减切性能、耐热性能和耐介质性能等都与基体有着密切关系。

4、增强材料作用:增强增韧;提高使用温度;提高耐磨性能;提高其光电功能性能等。

5、界面定义:基体与增强物之间化学成分有显著变化的构成彼此结合的、能起载荷传递作用的微小区域。

6、界面组成:基体组分、增强物组分、反应组分、杂质。

7、复合材料的界面效应:阻断效应;不连续效应;散射和吸收效应;感应效应;界面结晶效应;界面化学效应。

8、阻断效应:起到阻止裂纹扩展,中断材料破坏,减缓应用力集中等。

9、不连续效应:在界面上引起的物理性质的不连续性和界面摩擦出现的现象。

10、散射和吸收效应:光波、声波、热弹性波、冲击波等在界面产生的散射和吸收,加透光性、隔热性、隔音性、耐冲击性等。

11、感应效应:在界面产生的感应效应,特别是应变、内部应力和由此而引起的现象。感应(或诱导)可以是一种物质(通常是增强物)的表面结构使另一种(通常是聚合物基体)与之接触的物质的结构出了诱导作用而改变。

12、界面结晶效应:基体结晶时易在界面上形核,界面形核诱发了基体结晶。

13、界面化学效应:基体与增强材料间的化学反应,官能团、原于分子之间的作用。

14、复合材料界面理论:化学键理论;浸润理论;极性理论;酸碱理论;扩散层理论;变形层理论;约束层理论。

15、浸润理论:基体在增强剂表面良好浸润将导致增强剂和基体的界面粘接强度大于基体的内聚强度,否则因浸润不良将在界面产生空隙,在受力时导致应集中,发生破坏。(基体的表面张力必须小于增强剂的临界表面张力)。

16、极性理论:界面张力具有加和性,其大小与温度、聚合物分子量和添加物有关。界面张力包含极性部分和非极性部分。

17、复合材料的分类:①按材料作用分类:结构复合材料。特点: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用于建造和构造结构的材料。功能复合材料。特点:以功能性为主导,如电学、磁学、光学、热学、放射等性能。②按增强材料的形态分类:连续纤维复合材料;短纤维复合材料;粒状填充复合材料;片状填充复合材料;编织复合材料;缠绕复合材料。③按基体分类:高分子CM;金属CM;陶瓷CM;同质物质CM。④依据增强材料的种类,则可分: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有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金属纤维复合材料(不锈钢);陶瓷纤维复合材料——氧化铝、碳化硅、硼纤维。

18、复合材料的现代应用:建筑工业上的应用;交通运输业;船舶和近海工程;防腐工程;电子/电气工业;航天航空和国防工业。

19、粒子增强复合材料是将粒子高度弥散地分布在基体中,使其阻碍导致塑性变形的位错运动(金属基体)和分子链运动(聚合物基体)。

20、纳米粉体分散:纳米粒子团聚体分散成单个纳米粒子的过程。当纳米粒子浸入液体中,由于纳米粒子的表面能大,容易产生润湿效应。这种润湿效应实质是纳米粒子固气界面消失,固液界面形成过程。

21、粒子增强原理:(1)无机纳米粒子作为聚合物分子链的铰链点,对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有贡献;(2)无机纳米粒子具有能量传递效应,使基体树脂裂纹扩展受阻和钝化,以免被破坏;(3)无机纳米粒子具有应力集中与应力辐射的平衡效应;(4)无机纳米粒子使用过多,使复合材料应力集中明显而易于宏观开裂,使材料性能下降。

22、传统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粒子要求:①粒子的尺寸为1~50 μm以下。其它参数粒子间距为1~25μm,体积分数为0.05~0.5。②粒子具有亲水表现粒子的极性;③粒子的化学成分、制备方法、晶型、颗粒形状、粒度分布、比表面积、表面结构、杂质含量。

23、填料有碳酸盐、硫酸盐、硅酸盐、碳素和金属粒子等等。

24、纳米粉体与聚合物基体的作用机理:无机纳米粉体对聚合物材料即具有增强强度又具有增强韧性双重作用。主要原因:粒子的本身的物化特性、粒子大小、表面结构、体积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通常认为:粒子越小,表面积越大,表面物理化学缺陷越多,粒子与高分子链发生物理化学结合机会越多,材料强度越大。

25、颗粒的大小;形貌;数量,表面特性,粒子分布,以及聚合物的分子结构、复合与成型工艺对材料的强度有重要的影响。

26、填充型复合材料有5种制备方式:(1)固体纳米粉体-聚合物粉体直接混合;特点:机械作用力简便;但各自容易团聚效果差,不适合金属粉体。(2)固液混合分散法;(3)液体-液体混合分散;(4)固-液混合分散;(5)与聚合物熔体混合分散。

27、纳米AlN填充复合材料:无机纳米微粒AIN是一种高导热性和低热延展性的陶瓷粉末在纳米复合材料中起到增加硬度、降低热延展性、增加热导性的作用。

28、纳米CaCO3填充复合材料:CaCO3表面结构比较简单,对聚合物呈现化学

惰性,纳米CaCO3对有机聚合物具有增强增韧双重效果,是一种较为通用的纳米粉体材料。

29、纳米炭黑填充复合材料:纳米炭黑是实际应用最早的纳米粉体材料,其应用于橡胶补强。纳米炭黑的表面效应(如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不饱和价效应、电子隧道效应等)引起与橡胶分大子间的作用力提高,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界面区常规化学作用的缺乏。

30、纳米SiO2填充复合材料:纳米SiO2填充复合材料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研究合成机理,工艺条件,结构表征以及性能应用。(单体原位聚合形成SiO2复合材料、预聚体固化形成SiO2复合材料、填充聚合物形成的SiO2复合材料)。

31、层状复合材料是指在基体中含有多重层片状高强高模量增强物的复合材料。这种材料是各向异性的(层内两维同性)。如碳化硼片增强钛、胶合板等。

1、杂化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由有机单体和无机单体共同聚合而成。通常是通过溶胶-凝胶(sol-gel)技术制备的。这种材料在有机-无机相之间无特定界面。

2、分散相:以颗粒状态存在的不连续相称为分散相,颗粒又称分散质。

3、分散质所处的介质称为分散介质,为连续相。

4、分散质在某个方向上的尺度介于1-100 nm时这种分散体系称为胶体体系,称为胶体。

5、如果胶体是流动性的称为溶胶(sol),若缺少流动性,处于软固体状态称为凝胶(gel)。

6、影响纳米微粒前驱体水解、缩聚的因素:①催化剂:酸性条件下,亲电取代为主,碱性条件下,亲核取代为主。②金属离子的相对活性;③溶胶-凝胶的介质:常用的介质是水、醇、酰胺类、酮、卤代烃等,它们有的既是溶剂,又是参与反应的组分。

7、采用sol-gel技术制备杂化复合材料的方法:(1)硅氧烷为前驱体的分散体系。

(2) 金属烷氧化物为前驱体的分散体系原位生成杂化复合材料。(3)分散质在大分子分散剂中原位生成纳米复合材料。

8、SiO2杂化材料:以聚合物前躯体或其预聚体或聚合物的形式,通过溶胶—凝胶技术形成的Si02纳米杂化材料。

9、Si02-聚碳酸酯杂化复合材料:TEOS为纳米Si02的前驱体,PC的CHCl3溶液中进行酸性水解和缩聚,经净化处理,最后高温成型纳米Si02相复合聚碳酸酯杂化材料。特点:无色透明状态;Si02均形成粒径为300-400 nm左右的颗粒,并均匀分散在聚碳酸酯连续相中;纳米Si02颗粒边界非常模糊;由于无机纳米SiO2网络的存在,杂化材料的玻璃化温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10、Si02·聚丙烯酸酯杂化复合材料:甲基丙烯酸甲酯+TEOS;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和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剂;Si02-聚丙烯酸酯杂化复合材料。

11、Si02-聚硅氧烷杂化复合材料:聚硅氧烷是一类杂原子链高分子弹性材料,高柔性材料。在溶胶—凝胶技术制备Si02玻璃态材料时,利用二甲基硅氧烷或甲基硅氧烷参与硅氧烷的溶胶—凝胶过程中的水解和缩聚,形成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12、TiO2杂化材料:纳米Ti02粒子是一种稳定的无毒紫外光吸收剂,对有机聚合物材料具有抗紫外辐射,防止高分子链降解的稳定化作用。利用溶胶-凝胶技术可以将纳米Ti02均匀有效地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

13、TiO2-聚丙烯酸酯杂化复合材料:TICl4+油酸为表面活性剂+甲基丙烯酸甲酯;

Ti02-甲基丙烯酸甲酯杂化材料。具有明显的抗紫外辐射特性,在长期的太阳光照晒中,材料的光泽度不变。

14、Ti02-聚对苯乙炔杂化复合材料:聚对苯乙炔(PPV)是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发光效I率低、亮度小、单色性差等不足,严重制约了它的实用化. TiCl4醇溶液+PPV的醇溶液,惰性环境高温成膜,Ti02-PPV纳米杂化材料。

15、杂化材料特点:(1)有机分子与无机分子间以化学键键合,具有良好的物化性能及光学性能,兼备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的性质;(2) 合成反应处于液相分子状态,所得材料结构均匀,人们可按照预定性质“定做”玻璃杂化材料;(3)有机改性玻璃是由无机物和有机物在原子或分子尺度上复合而成的,其中的无机网络具有优良的抗磨性能,而良好的塑性则归之于其中的有机基团;(4) 影响材料的光学透明性,提高复合材料的硬度、抗磨性。

16、插层复合材料,纳米级粘土与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以某种方式形成的复合材料。作为工程塑料用于制造汽车零部件等。

17、对于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的粘土,应具有以下特殊性质:①粘土层状的矿物。

②粘土的纯度。③可以通过有机阳离子和无机金属离子的离子交换反应来调节粘土的表面化学特性。④粘土稳定性好粘土的典型结构。

18、粘土矿物的结构由四面体配位阳离子(Si 4+,Al 3+,Fe 3+)和八面体配位阳离(Al 3+,Fe 3+,Fe 2+,Mg 2+)结合成层状格子或链状格子。粘土大多数属于2:1型的层状或片状硅酸盐矿物,主要结构单元是二维排列的硅氧四面体和二维排列的铝氧八面体。

19、粘土的种类:高岭土、蒙脱土、伊利土、凹凸棒石、海泡石等。

20、几种典型粘土的结构:①高岭土:化学式为Al(Si4010)(OH)8。一层硅氧四面体和一层铝氧八面体通过共同的氧互相连接形成一个晶层单元,所以称为1:l型层状硅酸盐。②海泡石:海泡石属斜方晶系,为链层状水镁硅酸盐或镁铝硅酸盐矿物,化学式为Mg3[Si1203](OH)4(H20)4·8H20,结构单元晶层由2层硅氧四面体之间夹一层金属阳离子八面体组成,为2:1构型。③蒙脱土:蒙脱土的最简单化学成分是A1203·4Si02·3H20, 属于2:1型的3层结构的粘土矿物。21、粘土的有机化处理:粘土因层间有大量无机离子,对有机化合物呈疏性。利用粘土晶层间金属离子的可交换性,以有机阳离子交换金属离子,使粘土有机化。粘土被有机阳离子处理后,与插层的有机聚合物或有机分子化合物有了良好的亲和性,有机化合物可以较容易地插层到粘土的层间。

22、插层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可以分为插层型结构和剥离型结构两种。前者是在粘土硅酸盐的层间插入一层能伸展的聚合物链,从而获得聚合物层与粘土硅酸盐晶层交替叠加的高度有序的多层体,层间域的膨胀相当于伸展链的半径;剥离型结构是粘土硅酸盐晶层剥离并分散在连续的聚合物基质中。

23、插层复合材料性能:与传统填料复合材料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性能,无机含量少,粘土能使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热稳定性、气密性、电学性能和光学性能显著提高。

24、插层复合材料应用:(1)聚乙烯插层复合材料;(2)环氧树脂插层复合材料;(3)聚苯乙烯插层复合材料;(4)聚酯插层复合材料;(5)聚苯胺插层复合材料。

1、复合材料按基体分类:金属基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水泥基、玻璃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热塑性聚合物基、热固性聚合物基)

2、聚合物(树脂)基复合材料:由玻璃纤维、碳纤维、硼纤维、芳纶纤维、碳

化硅纤维、晶须、颗粒等与热固性、热塑性树脂组成的基体组成的复合材料。特点:比强度、比模量高、热膨胀系数小、耐磨性、阻尼性好。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建筑、化工、机械、电子等。

3、增强纤维:璃纤维;碳纤维;硼纤维;芳纶纤维(Kevler纤维);陶瓷纤维。

4、玻璃纤维增强塑料,俗称玻璃钢,有玻璃纤维和基体树脂组成。特点:玻璃纤维赋予复合材料强度和刚度,基体则对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弯曲强度、剪切、耐辐射、耐腐蚀、电性能等密切相关。

5、玻璃纤维的结构和组成:玻璃是由硅氧原子为主组成的不规则网络,网络间存在空穴,空穴中填充着Na+,K+、Ca2+、Mg2+等金属离子。

6、增强型浸润剂:骨架氧化物;改性氧化物;助熔氧化物。

7、常用玻纤:无碱E玻纤;中碱A玻纤。

8、玻璃纤维的物理性能:①“冻结的液体”:各向同性,无固定熔点,近程有序,远程无序;②光滑的圆柱体,直径5~20μm,密度 2.4~2.7g/cm3.;③拉伸强度1500~4000MPa,直径越细,强度越高。④模量7×104,只有钢铁的1/3.。

9、玻璃纤维的化学性能:E玻纤耐水性优于A玻纤,A玻纤耐酸性优于E玻纤。玻纤直径越小,化学稳定性越差。

10、玻璃纤维表面处理方法。偶联剂:偶联剂是分子中含有两种不同性质基团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基团可与增强材料发生化学或物理的作用。另一种基团可与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通过偶联剂的偶联作用,使基体与增强材料实现良好的界面结合。

11、硅烷偶联剂作用机理:①X基团水解,形成硅醇:②硅醇的硅羟基之间以及硅醇硅羟基与玻纤表面硅羟基之间形成氢键。③硅羟基之间脱水形成-Si-O-Si-键。

12、硅烷偶联剂处理玻璃纤维通常经历以下四个阶段:(1)开始时在偶联剂Si上的三个不稳定X一基团发生水解;(2)缩合成低聚体;(3)然后这些低聚体与基质表面上的-OH形成氢键;(4)最后干燥或固化过程,与基质表面形成共价键和伴随着少量的水。

13、有机硅烷偶联剂结构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1)基质表面区域反应数目;2)有机硅烷偶联剂的类型有关;3)玻璃纤维/树脂复合有良好的性能,选择合理的碱反应、互穿网络的形成和共价键形成等。

14、偶联剂提高树脂的粘结强度与下列因素有关:润湿性、表面能、边界层吸附、极性吸附、酸-碱反应、网络的形成和共价键等。

15、设计理想的界面粘结状态要求:①估计纤维和树脂各自对各种偶联剂的敏感性;②控制有机硅烷偶联剂上可水解的X基团的数目。

16、有机硅烷R-基团的影响:①有机硅烷R-基团中带有极性基团(-NH2, -OH,-SH 等)处理后的玻璃纤维的表面能高; 极性分子有较强的取向作用和色散作用②R-基团带有不饱和的双键,则处理后的玻璃纤维具有中等地表面能; ③R-基团带有不含极性的饱和链烃则处理后的玻璃纤维具有低的表面能非极性分子只有色散作用,没有取向作用和诱导作用;④带长链烃基比用带短链烃基的硅烷偶联剂处理后的玻璃纤维的表面能较高。

17、几种常用的硅烷偶联剂:A151 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A172 乙烯基三(β-甲氧乙氧基硅烷);A174、KH570 γ-甲基丙烯酸丙酯基三甲氧基硅烷;A1100(KH550)γ-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1120(KH843)胺乙基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187(KH560)γ-缩水甘油醚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18、新型硅烷偶联剂:叠氮硅烷偶联剂;过氧化型硅烷偶联剂。

19、钛酸酯类偶联剂:单烷氧基类钛酸酯;螯合型钛酸酯;配位型(RO)4Ti(-X-R’)2。

20、不饱和聚酯:不饱和聚酯树脂是由饱和二元酸(或酸酐),不饱和二元酸(或酸酐)与多元醇缩聚而成的聚酯在乙烯基单体(如苯乙烯)中的溶液。

21、环氧树脂:环氧树脂是指分子结构中含有2个或2个以上环氧基的化合物。环氧基可在分子链末端,也可在分子链的中间。

22、酚醛树脂:由酚类和醛类合成的树脂。酚类一般是苯酚,醛类主要是甲醛。

23、热固性酚醛树脂:以碱为催化剂,甲醛/苯酚摩尔比大于1,反应到一定阶段停止,加热固化。

24、热塑性酚醛树脂:以酸为催化剂,甲醛/苯酚摩尔比小于1,加入六次甲基四胺等固化剂材能固化。

25、先进复合材料的界面:钢铁材料高强、高模,但密度大,易锈蚀。陶瓷材料耐高温、高强,但性脆;玻纤增强塑料强度高,比重轻,但模量不足。

26、碳纤维: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和低比重的“三高一低的特性。碳纤维具有耐高温2000℃以上,仍能保持强度的唯一材料,高比强度、高比模量、热膨胀系数最小、尺寸外急定性好、耐于化学腐蚀,并有导热和导电等系列的综合性能,故碳纤维及共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等尖端技术领域具有特别重要意义。27、碳纤维的分类:①按原料分类:聚丙烯腈(PAN)系碳纤维;沥青系碳纤维;粘胶系碳纤维;其他有机纤维系碳纤维。②按性能分类:高强度碳纤维(HS);高模量碳纤维(HM);普通碳纤维;石墨纤维

28、碳纤维的性能:①物理性能:密度:1.5~2.0;热膨胀系数:小,平行纤维方向有小的负值;摩擦系数小,具有润滑性;具有导电、导热性。②力学性能:石墨理论强度180GPa,碳纤维3GPa,最高不超过10GPa。模量:200~400GPa;强度和模量与纤维热处理温度有关。碳纤维的耐化学腐蚀性:吸水率低;耐酸、耐碱、耐化学药品;优良的热稳定性,在惰性气氛中1000~2000℃强度也不下降。

29、碳纤维的缺点:脆性,断裂延伸率低。断裂前没有前兆。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差;高温下易氧化;碳纤维与基体作用力弱。

30、碳纤维的表面处理的作用:消除表面杂质。增大比表面积;增大表面能,提高对基体树脂的润湿性;引进反应性官能团,与基体形成化学键;形成界面过渡区。

31、表面清洁处理:在惰性气氛中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清除纤维表面吸附的水分和杂质。

32、气相氧化处理:加热下用空气、氧气、臭氧、二氧化碳及等离子等处理碳纤维,使纤维表面产生含氧基团。优点:设备简单,反应时间短,易连续化;缺点:反应难控制,重复性差,纤维损伤大。

33、液相氧化法:用液态氧化剂进行氧化:采用含氧酸溶液氧化法。优点:氧化效果好,对纤维损伤小;缺点:处理时间长,难连续化,有废酸处理问题。34、阳极氧化法:以碳纤维为阳极,用电解产生的新生氧对碳纤维进行氧化。操作简便,易控制,可连续化,已工业化;有活性衰退现象:表面放电生成新生态氧继而使其氧化,生成羟基、羧基等含氧官能团。同时碳纤维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刻蚀。

35、低温等离子处理特点:对纤维损伤小;处理效果好;无三废问题;须高真空,难连续化。

36、低温等离子处理:①通过等离子的UV辐射使纤维在纺丝过程中形成的表面弱结合层交联,从而提高PE表面内聚强度。②等离子处理使纤维表面产生了羟基,羧基,酯键和羰基等活性基团,有利于纤维基体树脂的化学结合。③等离子处理可提高纤维的表面能,有利于基体树脂对纤维的浸润。④处理后纤维表面形成沟槽,表面粗糙度提高,有利于基体的机械锚合。

37、碳纤维经过氧化处理后,使其表面出现化学效应和物理效应。化学效应:产生各种含氧的活性官能团,如羧基(一C00H)、羟基(一OH)、羰基(C=0)、、醚基(一O—)、内酯基等。物理效应:改变碳纤维表面的表面积;结晶大小;表面形态和表面能。

38、表面涂层法:①有机物涂层:电聚合涂层、等离子体接技聚合涂层及化学接枝反应等;②无机物涂层:采用溶液-还原法形成碳涂层、化学气相沉积法形成碳、FeC或SiC涂层、或形成SiC晶须。

39、表面涂层的作用:a)涂层可保护纤维免受损伤,提高纤维的集束性,有利于发挥纤维的强度;b)涂层可改变纤维表面性能,提高纤维对基体树脂的浸润性;c)涂层中若有反应性官能团则有助于纤维表面与基体树脂的化学结合;d)涂层可保护表面处理后纤维表面活性的消失。

40、电聚合处理:以碳纤维为阳极或阴极,在电解质溶液中使乙烯基单体聚合在碳纤维表面上。电解液:10%丙烯酸加0.1M的硫酸溶液。

41、有机纤维不足之处:表面惰性,表面能低;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差,层间剪切强度低。

42、辐照处理。优点:辐照与接枝过程同时进行,操作比较简便。缺点:体系在发生接枝聚合的同时也会发生单体的均聚反应,降低了接枝效率,而且生成的均聚物粘附在基材上,去除困难。

43、设计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主要考虑的因素:①复合材料树脂基体的断裂伸长率应为纤维断裂伸长率的2—3倍为宜;②纤维和树脂复合过程界面的充分接触和浸润,以及复合材料的界面效应不仅与纤维表面状态特征有关,而且与树脂本身的特性密切相关;③树脂的结构和力学性能及热性能都将影响复合材料的界面的性能和破坏机理。

44、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强度和刚性与纤维方向密切相关。纤维无规排列时,能获得基本各向同性的复合材料。均一方向的纤维使材料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纤维采用正交编织,相互垂直的方向均具有好的性能。纤维采用三维编织,可获得各方向力学性能均优的材料。

45、纤维增强陶瓷复合材料:陶瓷材料耐热、耐磨、耐蚀、抗氧化,但韧性低、难加工。在陶瓷材料中加入纤维增强,能大幅度提高强度,改善韧性,并提高使用温度。陶瓷中增韧纤维受外力作用,因拔出而消耗能量,耗能越多材料韧性越好。

46、陶瓷基复合材料:由碳纤维、碳化硅纤维、晶须、金属丝与陶瓷基体组成的复合材料。耐高温、抗氧化、耐腐蚀、耐磨,但存在严重的脆性。纤维、晶须、金属丝与陶瓷基体的复合,在于改善陶瓷材料的韧性。用于发动机、高性能燃气轮机,提高热机效率。陶瓷刀具。

47、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增韧增强机制: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破坏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应力水平较低,复合材料处于线弹性状态。②随着应力的提高,基体裂纹越来越大。③纤维脱粘、纤维断裂和纤维拔出等过程,基体开裂、基体裂纹逐渐向纤维与基体间界面扩展。

48、纤维增韧、增强树脂的原理:应力在基体中的传播、界面的形变、纤维脱粘、纤维断裂和纤维拔出等复杂过程吸收大量外在能量,从而达到增韧增强目的。49、界面的粘结形式主要有两种:机械粘结;化学粘结。

50:界面的作用:对于陶瓷基复合材料来讲,界面粘结性能影响陶瓷基体和复合材料的断裂行为。对于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界面来说,一方面应强到足以传递轴向载荷,并具有高的横向强度;另一方面,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界面要弱到足以沿界面发生横向裂纹及裂纹偏转直到纤维的拔出。因此,陶瓷基复合材料界面要有一个最佳的界面强度。

51、平面断裂主要是由于纤维的弹性模量不是大大高于基体,因此在断裂过程中,强的界面结合不产生额外的能量消耗。若界面结合较弱,当基体中的裂纹扩展至纤维时,将导致界面脱粘,其后裂纹发生偏转、裂纹搭桥、纤维断裂以致最后纤维拔出。裂纹的偏转、搭桥、断裂以致最后纤维拔出等,这些过程都要吸收能量,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避免了突然的脆性失效。

52、界面性能的改善:为获得最佳的界面结合强度,我们常常希望完全避免界面间的化学反应或尽量降低界面间的化学反应程度和范围。在实际应用中,除选择纤维和基体在加工和使用期间能形成稳定的热力学界面外,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在与基体复合之前,往增强材料表面上沉积一层薄的涂层。C和BN是最常用的涂层,此外还有SiC、ZrO2和SnO2涂层。

53、涂层的选择取决于纤维、基体、加工和服役要求。

54、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成型加工:①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加工;②晶须与颗粒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加工。

55、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基体、纤维及二者之间的结合等。从基体方面看,与气孔的尺寸及数量,裂纹的大小以及一些其它缺陷有关;从纤维方面来看,则与纤维中的杂质、纤维的氧化程度、损伤及其他固有缺陷有关;从基体与纤维的结合情况上看,则与界面及结合效果、纤维在基体中的取向,以及载体与纤维的热膨胀系数差有关。

56、目前采用的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成型主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泥浆烧铸法:这种方法是在陶瓷泥浆中分散纤维。然后浇铸在石膏模型中。这种方法比较古老,不受制品形状的限制。但对提高产品性能的效果不显著,成本低,工艺简单,适合于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作。②热压烧结法:将特长纤维切短(<3mm),然后分散并与基体粉末混合,再用热压烧结的方法即可制得高性能的复合材料。这种方法中,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结合较好,是目前采用较多的方法。这种短纤维增强体在与基体粉末混合时取向是无序的,但在冷压成型及热压烧结的过程中,短纤维由于在基体压实与致密化过程中沿压力方向转动,所以导致了在最终制得的复合材料中,短纤维沿加压面而择优取向,这也就产生了材料性能上一定程度的各向异性。③浸渍法:这种方法适用于长纤维。首先把纤维编织成所需形状,然后用陶瓷泥浆浸渍,干燥后进行焙烧。浸渍法的优点是纤维取向可自由调节,如单向排布及多向排布等。浸渍法的缺点则是不能制造大尺寸的制品,而且所得制品的致密度较低。

57、Kevlar纤维的“皮-芯”结构:皮层是刚性大分子链伸直呈现为棒状,紧密排列,沿轴向成纤维状结构;芯部沿轴向较松散排列的串晶聚集体组成。

58、Kevlar纤维表面处理方法:芳纶纤维等离子处理;表面接枝;辐照处理。

1、金属基复合材料性能:在结构材料方面,强度高,重量轻,应用在航空航天

领域。金属的熔点高,故高强度纤维增强后的金属基复合材料(MMC)可以使用在较高温的工作环境之下。

2、常用的基体金属材料有铝合金、钛合金和镁合金。

3、作为增强体的连续纤维主要有硼纤维、SiC和C纤维;Al2O3纤维通常以短纤维的形式用于MMC中。

4、金属基粒子复合材料又称金属陶瓷,是由钛、镍、钴、铬等金属与碳化物、氮化物、氧化物、硼化物等组成的非均质材料。

5、碳化物金属陶瓷:称作硬质合金。硬质合金通常以Co、Ni作为粘结剂,WC、TiC等作为强化相。硬质合金主要有钨钴(YG)和钨钴钛(YT)两类。

6、硬质合金性能:硬度极高,且热硬性、耐磨性好,一般做成刀片,镶在刀体上使用。

7、金属基复合材料MMC:以金属或合金为基体的复合材料。增强物主要有高性能增强纤维、晶须、颗粒等为增强体。性能:高比强度、高比模量、尺寸稳定性、耐热性好、高导热导电性、低膨胀、高阻尼、耐磨性。用于高性能结构件、电子、仪器、汽车等工业。

8、金属基复合材料(MMC)界面类型:①增强体与基体不反应,不相溶;②不反应,相溶;③互相反应生成界面反应物。

9、MMC界面结合形式分五种:①机械结合:无化学作用的I类界面,作用力为粗糙表面的机械铆合和基体的收缩应力包紧纤维产生的摩擦结合。特点:界面粗糙度对结合力起决定作用,因此,表面刻蚀的增强体比光滑表面构成的复合材料强度大2-3倍。载荷平行于界面时承担的应力大,而垂直与界面时承担的应力非常小。②溶解和润湿结合—II类结合。特点:作用力短,只有几个原子距离;增强体存在氧化物膜,使增强体与基体不润湿,需要破坏氧化物层才能使增强体与基体润湿并产生一定的结合力;在增强体表面能很小时,采用表面镀层处理使两相之间的接触角小于90,产生润湿,形成一定的结合作用力。③反应结合——形成Ⅲ类界面。其特征是在界面上生成新的化合物层。④氧化结合:这是一种特殊的化学反应结合,因为它是增强体表面吸附的空气所带来的氧化作用。⑤混合结合。

10、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主要特点在于它能比树脂基复合材料的使用温度高。

11、对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要求:在高温条件,长时间保持稳定。

12、影响MMC界面稳定性两类因素:①物理不稳定因素:不稳定因素主要表现为增强体与基体在高温条件下发生溶解现象。界面上的溶解作用有时还会出现先溶解又析出的现象。②化学不稳定因素:化学不稳定因素主要是复合材料在加工工艺和使用过程中发生的界面化学作用所致,包括:连续界面反应;界面交换反应;暂稳态界面。

13、连续界面反应:增强体的原子通过界面层向基体扩散或者是基体原子通过界面层向增强体扩散的反应。

14、交换式界面反应的不稳定因素:主要发生在当基体为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元素的合金时:第一步: 增强体与合金中所有能与之起反应的元素形成一些化合物。因此该元素的化合物将富集于界面层中,同时化合物的元素与基体中的元素不断交换直到平衡。第二步造成在界面层附近的合金基体中缺少在化合物中富集的某元素起反应,从而使非界面化合物的其它元素在界面层附近富集起来,这是一个扩散入和排斥出界面层的过程。

15、暂稳态界面的变化是一种较少的不稳定因素,一般是由于增强剂表面局部存

在氧化物所致。

16、按基体分类:铝基复合材料;镍基复合树树;钛基复合材料

17、铝基复合材料这是在金属基复合材料中应用得最广的一种。有易加工性、工程可靠性及价格低廉等优点。

18、镍基复合树树这种复合材料是以镍及镍合金为基体制造的。由于镍的高温性能优良,因此这种复合材料主要是用于制造高温下工作的零部件。

19、钛基复合材料:钛比任何其它的结构材料具有更高的比强度。此外,钛在中温时比铝合金能更好地保持其强度。可用于飞机结构设计当中。钛基复合材料中最常用的增强体是硼纤维,这是由于钛与硼的热膨胀系数比较接近。

20、按增强体分类: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层状复合材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21、颗粒增强复合材料:这里的颗粒增强复合材料是指弥散的硬质增强相的体积超过20%的复合材料,而不包括那种弥散质点体积比很低的弥散强化金属。此外,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颗粒直径和颗粒间距很大,一般大于1um。增强相是主要的承载相,而基体的作用则在于传递载荷和便于加工。虽然颗粒复合材料的强度通常取决于颗粒的直径、间距和体积比,但是基体性能也很重要。这种材料的性能还对界面性能及颗粒排列的几何形状十分敏感。

22、层状复合材料:这种复合材料是指在韧性和成型性较好的金属基体材料中,含有重复排列的高强度、高模量片层状增强物的复合材料。层状复合材料的强度和大尺寸增强物的性能比较接近,而与晶须或纤维类小尺寸增强物的性能差别较大。

2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中的纤维根据其长度的不同可分为长纤维、短纤维和晶须,它们均属于一维增强体。因此,由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均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

24、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表征:界面结合状态;微结构特征(界面的相组成和微结构、界面区的成分及其分布、近界面基体一侧的位错密度及其分布);应力状态。

25、界面微区形貌\结构和成分分析的手段:分析电镜(AEM);x 射线能谱(EDS);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

26、界面区的位错分布:界面区近基体侧的位错分布是界面层表征的重点之一。界面良好的结合下,增强体与基体热膨胀系数的明显差异,将导致界面处产生位错,且多集中在近基体侧。①热循环开始340 k,在SiC晶须和析出相周围有较多的位错;②经过810 k退火后位错大部分消失;③冷却430 k位错重新大量产生。

27、结合状态:不良结合;结合适中;结合稍强;结合过强。

1、生物世界为了适应复杂的自然环境,表面形成了一套复杂的、多样的、完善的系统。①生物运动系统既可以使摩擦最小化,而在另一个极端又可以使摩擦最大化;②对外界信息具有高灵敏感知性能;③对能量的利用具有高效性。

2、生物表面与界面的相关内容:①生物表面与光学特性(伪装(拟态)、警戒色、对光的调控);②生物表面与粘附特性:(自清洁效应;超级润湿性能;摩擦减阻);

③微结构控制传感与传动;④生物软体材料(soft materials)的超级功能。

3、生物表面的粘附系统:生物表面与基质相互作用过程中,为了适应运动而形成的一套运动系统,其中包括由纤维素、多聚糖、蛋白质、脂肪酸、磷脂等组成的钩、锁或卡、夹、垫、吸盘等粘附结构,该结构表面具有微纳米有序的微结构组成,其通过负压吸入、机械互锁、毛细作用、分子粘附以及静电作用,使其与

表面作用达到最大或者最小。

4、生物增加摩擦的系统:①植物表面复制机制(连接在表面的粘附装置、“吸管”);②蜥蜴垫的移动粘附。

5、昆虫的摩擦装置:鳞翅目昆虫足的末节、头部制动系统、鳞翅类苍蝇的口器腱膜,以及蝴蝶和双翼目蛾的甲膜,往往都有摩擦装置。

6、表皮微观结构的作用:空气动力学表面的作用;清洗身体的作用;发声作用;磨碎食物;过滤装置;流体动力学表面的作用;空气调节;控温;体色。

7、昆虫附着装置的原理的八种基本类型:钩;锁或卡;夹;垫;吸盘;膨胀锚;粘性分泌物;摩擦。

8、生物表面的抗粘附机制:①大多数植物和有些动物被疏水性表皮覆盖,疏水性表皮由聚酯基质中的类脂构成。②表皮表面经常被细胞生长物(毛状体)、折痕所刻蚀或被蜡晶体覆盖。疏水植物表面的粗糙度会降低润湿性,与相同组成的光滑表面相比,水滴的接触角更大。③污染植物表面的颗粒比那些疏水蜡更易湿润。污垢通常都停滞在表面结构的末端,以至于颗粒和植物表面间真正的接触面积很小。这些颗粒容易被表面滚下来的水滴除掉。由于颗粒和植物表面间的真实接触面积较小,颗粒和水滴间的粘附将大于颗粒和植物表面间的粘附。④在光滑植物表面,污染颗粒和表面间的真实接触面积是足够大,以至于颗粒不会粘附到滚下的水滴上。

内科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内科学复习资料一、名解 呼吸系统 1.医院获得性肺炎(HAP ):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 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内发生的肺炎。 2.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指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3.原发综合征:指原发灶、引流淋巴管炎、肿大的肺门淋巴结统称为原发综合征。 4.Koch 现象:机体对结核菌再感染与初感染所表现出不同反应的现象,称为Koch 现象。 5.肺性脑病:由于呼吸功能衰竭所致缺氧、二氧化碳储留而引起的精神障碍、神经系统的综合征。但必须除外脑动脉硬化、严重电解质紊乱、单纯性的碱中毒、感染中毒性脑病。 6.LTOT :即长期家庭氧疗。对COPD 慢性呼吸衰竭者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目的是使 患者在海平面,静息状态下,达到P a O2大于或等于60mmHg和或S a O2升至90%以上。 7.肺心病:是指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 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是一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阻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但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 9.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 ):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诊断依据: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 3 个月,并连续2 年或2 年以上, 并排除其他慢性气管疾病。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或(和)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 11.呼吸道高反应性(AHR ):指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出现的过强或过早的敏感性增高反应称为AHR ,其气道炎症是其产生吸道高反应性的基础。 12.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 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相关,为可逆性气流受限。 13肺血栓栓塞症(PTE):是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特征。 14.肺栓塞(PE):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症的总称。

统计学名词解释简答

名词解释 统计总体: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统计总体的特征:同质性、差异性、大量性。 总体单位:个体,指构成总体的各个单位。 统计指标:简称指标,用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数值。任一概念都包含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特征有总体性、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统计标志:在统计中,总体单位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的名称。标志是统计研究的起点,总体单位是标志的载体,是标志的承担者,统计研究是从登记标志开始的,并通过对标志的综合来反映总体的数 量特征。可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或不变标志和变异标志。 统计调查: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预定目的、要求和任务,运用各种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有关现象的各个单位的资料,对客观事实进行登记,取得真实可靠的原始资料的工作过程。 统计调查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环节。统计调查的好坏,将影响统计资料的正确与否,从而影 响统计质量。统计调查的要求: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系统性。 普查:是根据统计任务的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调查范围:1.属于一定时点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量(如人口普查)。2.反映一定时期现象的总量(如出生人口总数)。优点:所获资料 更详细,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缺点:工作量大,花费时间长,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 财力。主要作用:在于掌握某些关系国计民生、国情国力的数据,获得比较准确的信息。 抽样调查:指从所要研究的总体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将调查整理得出的数量特征,用以推断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一种非全面调查组织形式。特点:随机性、推断性。优点: 经济性、时效性、准确性、灵活性。应用范围:①对总体不可能或不必要进行全面调查,但要 掌握总体某些现象的全面数值②用抽样调查资料修正全面调查资料。作用:①承担全面调查无 法或很难承担的调查任务。如气象调查。②与全面调查结合,可以发挥相互补充、校对的作用。 ③进行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④用来检验总体特征的某些假设,为行动决策提供依据。抽样调 查的组织形式:纯随机抽样、机械抽样、类型抽样、整群抽样、阶段抽样。 典型调查:根据调查目的和要求,在对研究总体作全面分析后,有意识地从中选取少数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一种非全面调查。优点:节省人力、物力,既可搜集统计资料,又可分析 研究问题。缺点:资料不齐全,缺乏代表性。主要作用:1.弥补全面调查不足(获取其它统计调 查方法不能得到的统计资料;补充完善统计报表;验证全面调查数据的真实性。2.进行估算某些 指标数值。 重点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重点单位进行的调查,但这部分重点单位占总体的绝大比重。优点:省事、省力,能用较少的代价及时搜集到总体的基本情况和基本趋势。缺点: 资料受重点单位影响大,资料一般不齐全。 统计整理: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预定目的,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科学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建立统计数据库,以满足多方面、多层次的反复需要的工作过程。作用: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过程 的重要阶段,它是实现从个体单位标志值过渡到总体数量特征值的必经阶段,是统计分析的前 提。其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统计分析的效果。 绝对指标:又称总量指标,有时也称绝对数。是用来说明一定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的总量。它包括总体总量和标志总量。 相对指标:又称相对数,是两个相联系指标的比值。作分母的指标为基数,分子为表数。通过相对指标可反映现象间的相互关系和对比关系。一般分为有名数和无名数。种类有:计划完成相对指标、 结构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数。 平均指标:又称统计平均数,它是度量频率分布集中趋势或中心位置的指标。也是社会经济统计中最常用的综合指标。它是在同质总体内各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的一般水平。一般有两种分类:静态 平均数、动态平均数。

操作系统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1)多道批处理系统:在该系统中,用户所提交的作业都先存放在外存上并排成一个队列,称为“后备队列”;然后,由作业调度程序按一定的算法从后备队列中选择若干个作业调入内存,使它们共享C P U和系统中的各种资源。 (2)分时系统:分时系统用于满足用户需求,使用户能与自己的作业进行交互,还有共享主机与便于用户上机。 (3)实时系统:指系统能及时(或即时)响应外部事件的请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该事件的处理,并控制所有实时任务协调一致地运行。 (4)实时调度:为了满足实时系统对实时进程或任务的调度。(5)设备独立性:应用程序独立于具体使用的物理设备。(6)系统调用:P261 (7)共享存储器系统:相互通信的进程共享某些数据结构和共享存储区,进程之间能够通过这些空间进行通信。 (8)进程:进程是程序在一个数据集合上运行的过程,它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单位。 (9)线程:将进程的两个属性分开,由操作系统分开处理。 (10)调度算法:根据系统的资源分配策略所规定的资源分配算法。 (11)局部性原理:程序在执行时将呈现出局部性规律,即在一较短时间内,程序的执行仅局限与某个部分;相应地,他所访问的存储空间也局限于某个区域。(12)SPOOLING技术:在主机的直接控制下,实现脱机输入、输出功能。此时的外围操作与CPU对数据的处理同时进行,我们把这种在联机情况下实现的同时外围操作称为SPOOLing。 (13)图形用户界面:P273 (14)程序并发执行:程序彼此互不依赖,则程序间可以并发执行。

(15)进程同步:是对多个相关进程在执行次序上进行协调,以使并发执行的诸进程之间能有效的共享资源和相互合作,从而使程序的执行具有可再现性。 (16)信号量机制: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进程同步机制。 (17)死锁:是指多个进程在运行过程中因为争夺资源而造成的一种僵局,当进程处于这种僵持状态时,若无外力作用,他们都将无法再向前推进。 (18)可重入代码:又称为纯代码,是一种允许多个进程同时访问的代码。(19)虚拟存储器:是指具有请求调入功能和置换功能,能从逻辑上对内存容量加以扩充的一种存储器系统。其逻辑容量由内存容量和外存容量之和所决定,其运行速度接近于内存速度,而每位的成本却又接近于外存。 (20)Shell重定向命令:Shell向用户提供了这种用于改变输入、输出设备的手段,此即标准输入与标准输出的重新定向。 (21)内中断:P179 (22)管道通信系统:P66 发送进程和接收进程是利用“管道”进行通信的系统,称为管道通信系统。 所谓“管道”是指用于连接一个读进程和一个写进程,以实现它们之间通信的一个共享文件。 (23)哈希算法:利用哈希快速查找的优点,以及空闲分区在可利用空间表中的分布规律,建立哈希函数,以实现最佳分配策略。

政治学简答题和名词解释

60、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政治发展? 在今天由于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历史条件的复杂性和主观认识的某些偏差,致使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环节甚或较为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因此,需要通过社会主义自身的改革来加以解决和克服。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经验来看,政治发展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1)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出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的根本任务。 (3)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政治结构的合理化与政治管理的高效化,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 (4)面对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复杂矛盾,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前提下谋求渐进发展。 美国两党制与英国两党制的区别是什么? 英国的两党制主要是通过下议院选举来实现的,在议会中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织内阁这个组阁的政党便成为执政党,执政党和反对党在形式上界限分明。美国两党制主要是通过总统选举来实现的,通常把总统所属的政党称作执政党,美国两大政党之间政治分解不很明显。英国的两大政党采取集中制,美国的两党组织结构分散,没有严格的投票纪律。 58、如何理解单一制与联邦制的区别? 单一制和联邦制作为两种不同的国家结构形式,反映和体现的是国家权力集中的不同程度。单一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单一主权的国家,联邦制是由若干个联邦单位联合组成的统一国家。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央政府和地区政府的权力来源,是前者授权后者,还是后者授权前者;二是中央政府与地区政府之间的权力如何划分;三是双方权力划分的依据,是以一个事先制定的规则(如宪法)为依据,还是以一方的意志为依据。 57、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区别有哪些? 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区别主要是:在正常情况下,国内政治存在着一个公共权威,这一权威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权威,形式上却有公共性,在国际政治生活中不存在这样的权威;两者的利益构成和内容有所不同;两者在行为主体方面也不同。 56、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外科学简答题及名词解释精

简答题 1 什么是无菌术?无菌术的内容包括那些? 答:无菌术是针对微生物及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无菌术的内容包括灭菌、消毒法、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 2 什么是等渗性缺水?常见病因有哪些? 答:等渗性缺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此时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因此血清钠仍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也保持正常。 常见病因:①消化液的急性丧失,如肠外瘘、大量呕吐等;②体液丧失在感染区或软组织内,如腹腔内感染、烧伤等。 3什么是低渗性缺水?常见病因有哪些? 低渗性缺水又称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此时水和钠同时缺失,但失钠多于缺水,故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常见病因:①消化液的持续性丢失,如反复呕吐、长期胃肠减压等;②大创面慢性渗液;③应用排钠利尿剂时, 未注意补充钠盐;④等渗性缺水治疗时补水过多。 4什么是低钾血症?常见病因有哪些? 答:低钾血症是指血钾浓度低于 3.5mmol/L。 常见病因:①长期进食不足;②钾从肾排出过多,如应用排钾的利尿药、肾小管性酸中毒等;③补液病人没有补钾或补钾不足;④钾从肾外途径丧失,如呕吐、肠瘘等;⑤钾向细胞内转移,如碱中毒、大量输注葡萄糖和胰岛素时。 5 低钾血症时,静脉补钾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①浓度的限制,输液中含钾量低于 40mmol/L;②输液速度的限制,输入钾量小于 20 mmol/h ;③休克病人应尽快恢复血容量,待尿量大于 40 ml/h后,再静脉补钾。 6什么是高钾血症?常见病因有哪些? 答:高钾血症是指血钾浓度超过 5.5mmol/L。 常见病因:①进入体内的钾过多,如服用含钾药物、大量输入保存期较久的库血等;②肾排钾功能减退,如急性或慢性肾衰竭、应用保钾利尿药等;③钾从细胞内移出,如溶血、酸中毒等。 7 高钾血症时如何治疗? 答:?停用一切含钾的药物或溶液。 ?降低血钾浓度。主要措施有:①促使钾进入细胞内,如输注碳酸氢钠溶液、输注葡萄糖和胰岛素溶液等; ②应用阳离子交换树脂;③透析疗法 ?对抗心律失常。静脉注射 10%葡萄糖酸钙等。 8 代谢性酸中毒的主要病因有哪些? 答:①碱性物质丢失过多,见于腹泻、肠瘘、胆瘘等;②酸性物质产生过多,如休克、心搏骤停、糖尿病等; ③肾功能不全。 9代谢性碱中毒的主要病因有哪些? 答:①胃液丧失过多,如严重呕吐、长期胃肠减压等;②碱性物质摄入过多,如长期服用碱性药物、大量输注库存血等;③缺钾;④利尿剂的作用。 10 输血的适应症有哪些? 答:①大量失血;②贫血或低蛋白血症;③重症感染;④凝血异常。 11 输血的常见并发症有哪些?

统计学名词解释

1、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阐明如何去采集、整理、显示、描述、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系列概念、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科学,是一门独立的、实用性很强的通用方法论科学。 2、指标和标志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指标是说明总体综合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数字资料。 3、总体、样本和单位 统计总体是统计所要研究的对象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体所构成的整体。简称总体。构成总体的个体则称为总体单位,简称单位。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单位。 4、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有组织有计划的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它是取得统计数据的重要手段。 5、统计绝对数和统计相对数 反映总体规模的绝对数量值,在社会经济统计中称为总量指标。统计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数值之比,用以反映现象间的联系和对比关系。 6、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时期指标是反映总体在一段时期内累计总量的数字资料,是流量。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在某一时刻上具有的总量的数字资料,是存量。 7、抽样估计和假设检验 抽样估计是指根据所抽取的样本特征来估计总体特征的统计方法。假设检验是先对总体的某一数据提出假设,然后抽取样本,运用样本数据来检验假设成立与否。 8、变量和变异 标志的具体表现和指标的具体数值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称为变异。数量标志和指标在统计中称为变量。 9、参数和统计量 参数是反映总体特征的一些变量,包括总体平均数、总体方差、总体标准差等。统计量是反映样本特征的一些变量,包括样本平均数、样本方差、样本标准差等。 10、抽样平均误差 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之间的平均离散程度称之为抽样平均误差,简称为抽样误差。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为总体标准差的1/n。 11、抽样极限误差 抽样极限误差是指样本统计量和总体参数之间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我们用样本统计量变动的上限或下限与总体参数的绝对值表示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称为极限误差或允许误差。 12、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 重复抽样也称为回置抽样,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个样本时,每次抽取一个样本单位时都放回的抽样方式。不重复抽样也叫不回置抽样,它是在每次抽取样本单位时都不放回的抽样方式。13、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点估计也叫定值估计,就是直接用抽样平均数代替总体平均数,用抽样成数代替总体成数。区间估计是在一定概率保证下,用样本统计量和抽样平均误差去推断总体参数的可能范围的估计方法。 14、统计指数 广义上来说,它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对比关系的相对指标。狭义上来说,它是反映不能直接相加对比的复杂总体综合变动的动态相对数。 15、综合法总指数 凡是一个总量指标可以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指标时,将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指

合同管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四、名词解释: 1、法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P2 2、合同: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P21 3、抵押: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向债权人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提供一定的财产作为抵押物,用以担保债务履行的担保方式。P10 4、定金:定金是指当事人双方为了担保债务的履行,约定由当事人一方先行支付给对方一定数额的货币作为担保。P12 5、仲裁:仲裁亦称“公断”。是当事人双方在争议发生前或争议发生后达成协议,自愿将争议交给第三者作出裁决,并负有自动履行义务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式。P47 6、索赔:索赔是当事人在合同实施过程中,根据法律、合同规定及惯例,对不应由自己承担责任的情况造成的损失,向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提出给予赔偿或补偿要求的行为。P177 7、建筑工程一切险:建筑工程一切险是承保各类民用、工业和公用事业建筑工程项目,包括道路、桥梁、水坝、港口等,在建造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而引起的一切损失的险种。P14 8、固定价格合同:固定价格合同是指在约定的风险范围内价款不再调整的合同。这种合同的价款并不是绝对不可调整,而是约定范围内的风险由承包人承担。P109 五、简答题: 1、①什么是要约?②要约的有效要件有哪些?③要约与要约邀请的区别有哪些?P27 答:①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②要约应当具有以下条件:1.内容具体确定;2.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 ③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它是当事人订立合同的

预备行为,在法律上无须承担责任。这种意思表示的内容往往不确定,不含有合同得以成立的主要内容。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简答题(4个或者5个) 1.简述DHCP的工作原理。(两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1 答: (1) 发现DHCP服务器 (2)提供IP租用地址 (3)接受租约并确认 (4)确认租约 1.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有哪些?(2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2 答: (1)成帧(2)差错控制(3)流量控制。 (4)链路管理(5) MAC传输(6)区别数据和控制信息(7)透明传输 1.CDMA的主要优缺点?(两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3 答:优点 (1)具有具有抗干扰、抗多径衰落的能力。 (2)系统容量大。 (3)CDMA系统具有软容量特性。 (4)不需要复杂的频率分配。 (5)CDMA系统具有软切换功能。 (6)具有保密性强等优点。 (7)设备简单,电路设计简单,电池利用时间也更长。 缺点: (1)占用频谱较宽。 (2)具有码分多址系统特有的多址干扰和远近效应。 1.画出01101100的曼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两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计算题或者应用题)

1.简述IP地址的分类及每类的特点。(了解,用于计算题) 答:根据网络号和主机号所占比特位数的不同,IP 地址可以分为A、B、C、D、E 五大类。 A 类IP 地址网络号占1 字节,主机号占3 字节,第1 个比特固定是0。 B 类IP 地址网络号占2 字节,主机号占2 字节,前两个比特固定是10。 C 类IP 地址网络号占3 字节,主机号占1字节,前三个比特固定是110。 A、B、C 类地址用来分配给主机和路由器。 2.试简述PPP协议的工作过程。(张福生,背一下吧) 答: (1)建立物理连接 (2)建立数据链路 (3)用户认证阶段 (4)进入网络层配置阶段,此时用IPCP协议 (5)数据传输阶段,此时用IP协议 (6)数据传输完毕后,用户断开网络连接 (7)断开数据链路 简述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区别。(张福生,背一下!) 答: 1、工作层次不同(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2、数据转发依赖的对象不同 3、路由器能够分割广播域,而交换机只能分割冲突域,不能分割广播域 4、路由器能够提供防火墙服务 简述PAP 协议与CHAP 协议的不同(王知非,不用怎么背,有个印象吧!) 答:PAP 和CHAP 都是用户认证协议。PAP 直接将用户名和密码发送到系统进行验证,安全性不好。CHAP 协议不直接发送用户名和密码,而是根据系统发来的Challenge 值,使用事先定义好的函数作用于Challenge 值和用户的口令,生成一个值,将这个值和用户名发送给系统。系统收到后,根据用户名查找到对应的口令,使用相同的函数对Challenge 值和查到的口令进行计算,如果结果和用户发来的值相同,那么就通过认证,否则认证失败。 简述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各自的特点。(张福生,简单了解下就可以) 答:在异步传输中,传输的单位是字节。对于每个要发送的字节,它的开始都要附加一个比特,这个比特称为起始位通常为0。同时这个字节的尾部还要加上一个比特,称为停止位通常为1。接收方检测到起始位后,就启动一个时钟,这个时钟会与发送方的时钟保持同步,并开始接收比特,当收完一个字节后,接收方就等待停止位到达。检测到停止位后,接收方就停止接收数据,直到检测到下一个起始位。 在同步传输中,传输的单位称为帧。一个帧可以包含多个字节,字节和字节之间没有间隙,收发双方传递的就是不间断的0、1 比特流。在每一帧的首尾会有特殊的比特组合作为标志,表示帧的开始和结束。开始标志不仅能够通知接收方帧已到达,它同时还能让接收方的采样速度和比特的到达速度保持一致,使收发双方进入同步。同步传输速度快,效率高,不仅要求建立帧同步,在一个帧内的每一个比特也都要求同步,要求比较高。

《口腔科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_202005031709274

1. 口腔颌面部:即口腔与颌面部的统称,位于颜面部下2/3,颜面部为上从发际、下至下颌骨下缘或须下点、 两侧至下颌支后缘或颗骨乳突之间的距离。 2. 固有口腔:由压裂、牙槽骨及牙龈与其内侧的口腔内部组织器官如舌、腭、口底等构成。 3. 口腔前庭:是指唇、颊与牙列、牙龈及牙槽粘膜之间的潜在腔隙,呈马蹄形。 4. 前庭淘」又称唇颊龈沟,呈马蹄形,为口腔前庭的上、下界,为唇、颊粘膜移行于牙槽粘膜的沟槽。是口腔 局部麻醉常用的穿刺及手术切口部位。 5. 上、下唇系带:为前庭沟正中线上的粘膜小皱嬖,制作义齿时,基托边缘应避开该结构。 6. 翼下颌皱曩:为伸延于上颌结节后内方与磨牙后垫后方之间的粘膜皱襲,是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进针点的重 要标志。 7. 颊脂垫:是指大张口时,平对上、下颌牙咬合面的颊粘膜上的一三角形隆起的脂肪组织。其尖称为颊脂垫尖, 9. 牙尖:牙冠上突出成尖的部分称为牙尖。 10. 切端结节:是指初萌切牙切缘上圆形的隆突,随着牙的切磨逐渐消失。 11. 舌面隆突:前牙舌面近颈缘部的半月形隆起,是前牙的解剖特征之一。 12. 龈淘:是牙龈的游离龈部分与牙根颈部间的沟状空隙,正常龈沟深度不超过2mm o 13. 龈乳头:是指位于两邻牙颈部之间的间隙内,呈乳头状突起的牙龈,是龈炎最容易出血的部位。 14. 丝状乳头:是遍布于整个舌体背面的刺状细小突起,上皮有角化故呈白色,数量较多。 15. 颊孔:位于下颌体外侧面,成人多位于第二前磨牙或第一、第二前磨牙之间的下方,下颌体上、下缘中点 稍上方,距正中线约2 ~3cm 。有须神经通过。 16. 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下约0.5cm,其体表投影为自鼻尖至眼外眦连线的中点。是眶下神经阻滞麻醉的 进针部位。 17. 優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在颜色、形态和质地等方面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破 坏的一种疾病。 18. 浅保:分为窝沟應和平滑面艦。窝沟錦的順损部位色泽变黑,探诊有粗糙感或能钩住探针尖端;平滑面鵰 一般无白垩色、黄褐色;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对温度刺激无明显反应。 19. 中保:麗坏已到达牙本质浅层,胡洞形成,洞内牙本质软化呈黄褐色或深褐色,患者对温度刺激敏感,尤 其是冷刺激。 20. 深鶴:鹊洞深大,已到达牙本质深层;无自发痛,食物嵌塞或遇冷热等刺激时出现疼痛,去除刺激后疼痛 立即消失。 21. 可复性牙髄炎:是牙髓组织以血管扩张、充血为病理变化的初期炎症表现。 22. 急性牙讀炎:是指慢性牙髓炎急性发作或牙髓受到急性物理损伤、化学刺激等情况下出现剧烈疼痛等一系 列症状。 23. 急性根尖周炎:是从牙尖部牙周膜出现浆液性炎症.到根尖周组织形成化脓性炎症的_系列反应过程,可 发展为牙槽骨的局限性骨髓炎,严重时将发生颌骨骨髓炎。 24. 慢性根尖周炎:是指根管内由于长期有感染及病原刺激存在,根尖周围组织呈现慢性炎症反应,表现为炎 性肉 《口腔科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名词解释 是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进针点的重要标 为颌骨上,

【缩印整理版】医学统计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统计学(Statistics):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数据的搜集;分析;解释;表达的科学。 总体(population):大同小异的研究对象全体。更确切的说,总体是指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全部研究单位的观测值。 样本(sample):来自总体的部分个体,更确切的说,应该是部分个体的观察值。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总体的特征。利用样本信息可以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在抽样过程中由于抽样的偶然性而出现的误差。表现为总体参数与样本统计量的差异,以及多个样本统计量之间的差异。可用标准误描述其大小。 标准误(Standard Error) 样本统计量的标准差,反映样本统计量的离散程度,也间接反映了抽样误差的大小。样本均数的标准差称为均数的标准误。均数标准误大小与标准差呈正比,与样本例数的平方根呈反比,故欲降低抽样误差,可增加样本例数 区间估计(interval estimation):将样本统计量与标准误结合起来,确定一个具有较大置信度的包含总体参数的范围,该范围称为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又称可信区间。 参考值范围描述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某项指标所在范围;正态分布法(标准差)、百分位数法,参考值范围用于判断某项指标是否正常 置信区间揭示的是按一定置信度估计总体参数所在的范围。t分布法、正态分布法(标准误)、二项分布法。置信区间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 可信区间:按预先给定的概率确定的包含未知总体参数的可能范围。该范围称为总体参数的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它的确切含义是:可信区间包含总体参数的可 能性是1- α ,而不是总体参数落在该范围的可能性为1-α 。 参数统计(parametric statistics) 非参数统计(nonparametric statistics)是指在统计检验中不需要假定总体分布形式和计算参数估计量,直接对比较数据(x)的分布进行统计检验的方法。 变异(variation):对于同质的各观察单位,其某变量值之间的差异 同质(homogeneity):研究对象具有的相同的状况或属性等共性。 回归系数有单位,而相关系数无单位 β为回归直线的斜率(slope)参数,又称回归系数(regression coefficient)。 线性相关系数(linea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又称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efficient),是定量描述两个变量间线性关系的密切程度与相关方向的统计指标。 参数(parameter):描述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 统计量(statistic):描述样本特征的统计指标。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对照 (control) 对受试对象不施加处理因素的状态。在确定接受处理因素的实验组时,要同时设立对照组 重复 (replication)相同实验条件下进行多次实验或多次观察。整个实验的重复;观察多个受试对象(样本量);同一受试对象重复观察。作用是估计变异大小和降低变异 随机化(randomization) 采用随机的方式,使每个受试对象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或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 I类错误(假阳性错误)真实情况为H0是成立的,但检验结果为H0不成立,这样的错误称为I类错误。其发生的概率用α表示。在假设检验中作为检验水准。一般取0.05或0.01。 II类错误(假阴性错误)真实情况为H1是成立的,但检验结果为H1不成立,这样的错误称为II类错误。其发生的概率用β表示。由于其取值取决于H1 ,因此在假设检验中无法确定。 变异指标是用于描述一组观察值围绕中心位置散布的范围,即描述离散趋势的统计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数据越离散,反之越集中。极差 (range);四分位数间距(quartile range);方差(variance);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平均数指标用于描述一组同质观察值的集中趋势,反映一组观察值的平均水平。算术均数(arithmetic mean);几何均数(geometric mean);中位数(median);众数(mode) 单纯抽样将调查总体的全部观察单位编号,从而形成抽样框架,在抽样框架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组成样本。每个观察对象都有相同的机会被抽中系统抽样又称机械抽样。按照某种顺序给总体中的个体编号,然后随机地抽取一个号码作为第一个调查个体,其他的调查个体则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系统”地抽取。最常用的方法是等距抽样 分层抽样先将总体中全部个体按某种特征分成若干“层”,再从每一层内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样本。分层特征与研究目的有关。按各层比例抽样。为减少抽样误差,要求层内误差最小,层间误 差最大。 整群抽样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群”,从中随机抽取 几个群,抽取群内的所有观察单位组成调查样本。 “群”的确定与研究目的无关。为减少抽样误差, 需多抽几个“群”。 方差分析:又称变异数分析或 F检验,适用于对多 个平均值进行总体的假设检验,以检验实验所得的 多个平均值是否来自相同总体。 析因设计(factorial design)实验:凡同时配置两个 或两个以上处理因素,这些因素的各水平又具有完 全组合的实验,统称为析因设计(factorial design) 实验。 随机区组设计(randomized block design)是事先 将全部受试对象按某种可能与实验因素有关的特征 分为若干个区组(block),使每一区组内的受试对 象例数与处理因素的分组数相等,使每个实验组从 每一区组得到一例受试对象。 单向方差分析(one way analysis of variance)是指 处理因素只有一个。这个处理因素包含有多个离散 的水平,分析在不同处理水平上应变量的平均值是 否来自相同总体。 (2)计数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或类别分组, 所得的观察单位数称为计数资料 (count data)。计数资料亦称定性资料或分类资料。 其观察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 如调查某地某时的男、女性人口数;治疗一批患者, 其治疗效果为有效、无效的人数;调查一批少数民 族居民的A、B、AB、O 四种血型的人数等。 (3)等级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测量结果的某种属性 的不同程度分组,所得各组的观察单位数,称为等 级资料(ordinal data)。等级资料又称有序变量。如 患者的治疗结果可分为治愈、好转、有效、无效或 死亡,各种结果既是分类结果,又有顺序和等级差 别,但这种差别却不能准确测量;一批肾病患者尿 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分为+、++、+++等。 随机变量(random variable)是指取指不能事先确 定的观察结果。随机变量的具体内容虽然是各式各 样的,但共同的特点是不能用一个常数来表示,而 且,理论上讲,每个变量的取值服从特定的概率分 布。 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用于观察指标单 位不同或均数相差较大时两组资料变异程度的比 较。用CV 表示。计算:标准差/均数*100% 直线回归(linear regression)建立一个描述应变量 依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直线方程, 并要求各点与该直线纵向距离的平方和为最小。直 线回归是回归分析中最基本、最简单的一种,故又 称简单回归(simple regression)。 回归系数(regression coefficient )即直线的斜率 (slope),在直线回归方程中用b 表示,b 的统计意 义为X每增(减)一个单位时,Y平均改变b 个单 位。 相关系数r:用以描述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线性相关 关系的密切程度与相关方向的统计指标。 秩次:变量值按照从小到大顺序所编的秩序号称为 秩次(rank)。 秩和:各组秩次的合计称为秩和(rank sum),是非 参数检验的基本统计量。 方差(variance):方差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离散情 况,由离均差的平方和除以样本个数得到。 检验效能:1- β称为检验效能(power of test),它是 指当两总体确有差别,按规定的检验水准a 所能发 现该差异的能力。 百分位数(percentile)是将n 个观察值从小到大依 次排列,再把它们的位次 依次转化为百分位。百分位数的另一个重要用途是 确定医学参考值范围 随机误差(random error)又称偶然误差,是指排 除了系统误差后尚存的误差。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使观察值不按方向性和系统性而随机的变化。误差 变量一般服从正态分布。随机误差可以通过统计处 理来估计。 一、统计表有哪些要素构成的?制表的注意事项有 哪些? 一般来说,统计表由标题、标目、线条和数字、备 注五部分组成。但备注并不是必需的内容,可以根 据需要出现。 1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最好一张表突出一个中心, 不易太多中心,如果需要说明多个中心,可分成多 张统计表。 2合理安排主语和谓语的位置:对于表中任意一行, 从左至右,通过简短的连接词,可连成成一句通顺 的句子。 3表中数据要认真核对,保证准确可靠 二、为什么不宜用t 检验对多组均数进行比较? 如果用t检验进行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则会 增加犯I 类错误的概率。 经检验得到拒绝H0 ,认为两组之间有差别的结论 可能犯I类错误的概率为α,不犯I类错误的概率为 1- α.每次判断均不犯I类错误的概率为(1- α)k, k为比较的次数,上例α=0.05, k=3,则均不犯错误 的概率为( 1- 0.05)3 =0.86. 至少有一次判断犯I 类错误的概率为1-(1- α)k 三、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按实验设计的类型,将全部观察值间的变异分解成 两个或多个组成部分,然后将各部分的变异与随机 误差进行比较(每个部分的变异可由某因素的作用 来解释),以判断各部分的变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 义,从而推断不同样本所代表的总体均数是否相同。 五、简述直线相关与回归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回归说明依存关系,直线回归用于说明两 变量间数量依存变化的关系,描述y如何依赖于x 而变化;相关说明相关关系,直线相关用于说明两 变量间的直线相关关系,此时两变量的关系是平等 的 2.r与b有区别:r说明具有直线关系的两个 变量间相关的密切程度与相关方向; b表示x每改 变一个单位,y平均增(减)多少个单位; 3.资料要求不同:直线回归要求应变量 y是来自正态总体的随机变量,而x可以是来自正 态总体的随机变量,也可以是严密控制、精确测量 的变量,相关分析则要求x,y是来自双变量正态分 布总体的随机变量。 4.取值范围:-∞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释 1.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2.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3.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5.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6.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7.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8.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9.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0.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 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1.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 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2.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3.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4.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15.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16.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17.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 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18.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1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 情危重。 2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 临床意义。 21.镜面舌——全舌之苔退去,舌面光洁如镜者,多因胃气匮乏,胃阴枯涸。 22.有根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体长出来的。 23.呃逆——有气上逆于咽喉而出,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冲激声音,声短而频, 由胃气上逆所致。 24.六阳脉——凡两手寸关尺六脉常洪大等同,而无病象者。 25.相兼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脉相兼组合而成的脉象,又称复合脉。 26.脉症顺逆——临床上以脉与症相应或不相应,以辨别疾病之顺逆。 27.举按寻——是切脉的指力轻重,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 委曲求之曰寻。 28.症——疾病所反映的单个症状、体征,是机体病变的客观表现。 29.病——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规律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0.证——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1.辨证——在中医诊断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四诊资料,辨别疾病证的过程。 32.里邪出表——先有里证,继而汗出,或疹 透露,是病邪由里达表的现象。 33.热证——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致使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 热特点的证候。 34.寒热错杂——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既有寒证,又有热证表现的证候。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版

第四章P16提要第一段;细胞生物学概念,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称为细胞生物学。它是以细胞为研究对象,从细胞的显微水平、亚显微水平、分子水平等三个层次,主要研究细胞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二、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 细胞核、染色体以及基因表达的研究2生物膜与细胞器的研究3生物膜与细胞器的研究4 细胞增殖及其调控5 细胞分化及其调控6 细胞的衰老与凋亡7细胞的起源与进化8 细胞工程P46提要真核结构:1生物膜体系以及生物膜为基础构建的各种独立的细胞器2.遗传信息表达的结构体系3细胞骨架体系 P80提要,普通光学显微镜结构和性能参数 1、光学显微镜的组成主要分为光学放大系统,为两组玻璃透镜:目镜和物镜;照明系统:光源、折光镜、聚光镜;机械和支架系统,主要保证光学系统的准确配置和灵活调控。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是最重要的性能参数,它由光源的波长、物镜的镜口角和介质折射率三个因素决定。 2、荧光显微镜是以紫外光为光源,电子显微镜则是以电子束为光源。 3、倒置显微镜与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不同在于物镜和照明系统的位置颠倒。

一、名词解释 外在膜蛋白:外在膜蛋白为水溶性蛋白质,靠离子键或其他较弱的键与膜表面的膜蛋白分子或膜脂分子结合,因此只要改变溶液的离子强度甚至提高温度就可以从膜上分离下来,但膜结构并不被破坏。 内在膜蛋白:内在膜蛋白是通过与之共价相连的脂分子插入膜的脂双分子中,从而锚定在细胞质膜上。与脂肪酸结合的内在膜蛋白多分布在质膜内侧,与糖脂相结合的内在膜蛋白多分布在质膜外侧。 生物膜:镶嵌有蛋白质和糖类(统称糖蛋白)的磷脂双分子层,起着划分和分隔细胞和细胞器作用生物膜,也是与许多能量转化和细胞内通讯有关的重要部位,同时,生物膜上还有大量的酶结合位点。细胞、细胞器和其环境接界的所有膜结构的总称。 二、简答题 1、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影响生物膜流动性的因素 生物膜的基本结构与作用 (1)具有极性头部和非极性尾部的磷脂分子在水相中具有自发形成封闭的膜系统的性质,以疏水性非极性尾部相对,极性头部朝向水相的磷脂双分子层是组成生物膜的基本结构成分,尚未发现在生物膜结构中起组织作用的蛋白。 (2)蛋白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嵌在脂双分子中或结合在其表面,蛋白的类型,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及其与脂分子的协同作用赋予生物膜具有各自的特性与功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