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竹子画法公开课教案

竹子画法公开课教案

竹子画法公开课教案
竹子画法公开课教案

美术与设计学院

公开课教案

2012 — 2013 学年秋季学期

单位美术与设计学院

课程名称写意花鸟

授课对象

授课教师

职称副教授

竹子的画法

授课题目:花鸟画中竹子的画法

授课形式:讲授、示范、讨论

授课时间:2012年11月27日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节课教师对花鸟画中竹子的画法讲解,使学生了解写意花鸟画中竹子的基本画法,进一步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法。能运用笔墨进行小写意创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实践创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竹叶的组合画法的理解和掌握。难点是学生运用所学的技法进行小意花鸟画创作。

主要教学媒体:教学范画、中国画的有关工具材料(盛水桶、毛笔几只、国画颜料、宣纸等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学具准备情况

二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写意花鸟画四君子指哪几种品种?(梅兰竹菊)

2前几周我们学习了梅兰菊的画法,运笔方法主要有(中锋、侧锋、逆锋、顺锋),用墨主要采用了破墨法,积墨法等两种。那竹子运用笔墨如何表现呢,大家想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竹子的画法。

三新知教学过程

(一) 竹子的品格和特征

1 竹子的品格

在中国竹子与梅、兰、菊被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它以其中空、有节、挺拔的特性历来为中国人所称道,成为中国人所推崇的并具有谦虚、有气节、刚直不阿等美德的生动写照。

魏晋时期,战乱平凡,文人雅士追求玄学,主要内容是以三玄为思想骨架(《老子》、《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玄”指无形无名的“道”,其核心就是清淡,玄学对绘画的影响表现在绘画作品中,能够体现出作品超凡脱俗、超然尘世、自乐逍遥的风格。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贤是是指才能的人。西晋末东晋初(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因不满司马昭父子政权,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文学作品追求清谈,世谓竹林七贤。因为这七个贤人是在竹林里面经常聚会,后人把七个人的文采用来附着在竹子身上,所以竹林也就寓意并反映七个文人的人品——高尚,有气节。再如郑板桥画竹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诗是郑板桥(郑燮)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

2 竹子结构特点

竹子结构分竹节、竹枝和竹叶三部分。竹节,中间空的,叶片呈

长披针形。竹枝细长呈鱼骨形或雀爪形。竹子特点是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属于禾本科植物。

(二)大师竹子画法解析——以郑板桥和吴昌硕画为例

郑板桥画的的竹子,表现一种在风雨中成长的感觉。竹竿稍浓,竹叶的排列浓淡不一,给人一种动态的生命之美。从中可以看出郑板桥绘画的特点:1笔法圆浑而不失劲秀,奔放而不流于狂纵;2构思巧妙、用笔大胆。3在布局的安排上做到了“少不疏,多不乱”原则。

作品欣赏——竹子或无根,或坚挺于嶙峋怪岩之中,竹子的孤寂虚怀,傲风之骨跃然纸上,不争百花之艳,不夺松柏之劲,(谦虚、有气节、刚直不阿的特点)

吴昌硕竹子——喜用古朴雄强的篆籀笔法(Zhuanzhou也就是金文的用笔,结体,画出的画就有立体感,)入画,构图上大起大落取对角斜势,用枝干衔接以增画面气势,“笔力能扛鼎”“下笔有如金刚杵”“力透纸背”,注重画面错综回应。展现了气魄雄健的崇高美,这都是画家将书法用笔运用于绘画的效果。

图片欣赏——竹子遒劲质朴、老辣酣畅的笔触画竹竿,竹叶劲爽。墨色干,表现一种金石气韵。展现了一种雄健的崇高美。

(三)竹子画法步骤讲解要点:

第一,先画竹竿,用斗笔调墨,每一节竹竿要一笔画成。

第二,中国文字“个字、介子、分子”写竹叶。竹叶要两头小中间大,靠叶柄一端较叶尾一端略微钝点。

第三,竹枝呈鱼骨型或雀爪形。

四技法演示过程

巩固练习:学生练习竹子的画法

总结:

本节课讲解了竹子的基本结构,分析了大师绘画特点,演示了竹子的画法步骤,要求同学们在画竹子时要记住,用笔要灵活,易简不易繁,竹竿要劲爽,竹叶有疏密、浓淡有变化,竹枝要挺拔,以写出竹子坚贞不屈和高风亮节的品格为美。

五课后作业

1 练习掌握竹子的基本画法。

2 运用所学的技法创作3-5小写意墨竹。(要求四尺三开)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0课 竹丨浙美版

《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竹子的绘画方法及技巧。 2、初步学会运用毛笔体现竹子的形态和结构,培养 学生对绘画的欣赏及运用能力。 3、感受写意花鸟画的笔情墨趣,激发学生对学习中国画的兴趣增强 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竹子的结构特征。 2、竹子的绘画步骤。 [教学难点] 1、竹子的生长规律及形态变化。 2、竹叶的浓淡变化。 [教学方法] 欣赏评述练习 [教学准备](师)电脑、电脑课件、教科书 (生)课本、美术作业纸、草稿纸、中国画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学具准备情况 1写意花鸟画四君子指哪几种品种?(梅兰竹菊) 2前几周我们学习了梅兰菊的画法,运笔方法主要有(中锋、侧锋、逆锋、顺锋),用墨主要采用了破墨法,积墨法等两种。那竹子运用笔墨如何表现呢,大家想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竹子的画法。 二、讲授新课 (一) 竹子的品格和特征 1 竹子的品格

在中国竹子与梅、兰、菊被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它以其中空、有节、挺拔的特性历来为中国人所称道,成为中国人所推崇的并具有谦虚、有气节、刚直不阿等美德的生动写照。 魏晋时期,战乱平凡,文人雅士追求玄学,主要内容是以三玄为思想骨架(《老子》、《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玄”指无形无名的“道”,其核心就是清淡,玄学对绘画的影响表现在绘画作品中,能够体现出作品超凡脱俗、超然尘世、自乐逍遥的风格。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贤是是指才能的人。西晋末东晋初(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因不满司马昭父子政权,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文学作品追求清谈,世谓竹林七贤。因为这七个贤人是在竹林里面经常聚会,后人把七个人的文采用来附着在竹子身上,所以竹林也就寓意并反映七个文人的人品——高尚,有气节。再如郑板桥画竹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诗是郑板桥(郑燮)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 2 竹子结构特点 竹子结构分竹节、竹枝和竹叶三部分。竹节,中间空的,叶片呈长披针形。竹枝细长呈鱼骨形或雀爪形。竹子特点是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属于禾本科植物。(二)大师竹子画法解析——以郑板桥和吴昌硕画为例 郑板桥画的的竹子,表现一种在风雨中成长的感觉。竹竿稍浓,竹叶的排列浓淡不一,给人一种动态的生命之美。从中可以看出郑板桥绘画的特点:1笔法圆浑而不失劲秀,奔放而不流于狂纵;2构思巧妙、用笔大胆。3在布局的安排上做到了“少不疏,多不乱”原则。

画竹子的各种画法

画竹子的各种画法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中国画竹子的各种画法 画竹先画竿。画竿时注意中间部分的竹节较长,上下两端的竹节较短。点节时笔墨较重,行笔如写书法,不要完全地重复,注意浓淡干湿变化。在主要的竹竿上加分枝时,不要只加一边,以免画面重心不平衡。小枝的形态如鹊爪。而画风,雨竹时,会有相应的变化,请留心观察。画竹的用笔如同写书法的用笔。画竹根及主干时如“楷书”笔法,稳健而力透纸背;画小枝杈时则用“草书”笔法,行笔流畅,一一气呵成。初学画竹,还是要求笔笔送到,不求速度,有了一定的基础,再追求更高要求。一幅画面中如出现几根或几十根竹,要注意各根竹和竹节处,不要在一条水平线上。画竹竿时应有笔墨变化,通过竹竿的粗细,用墨的浓淡干湿等来营造出虚实关系和空间感。画竹叶,前人总结了许多方法,最基本的组叶形式有“个”字,“介”字和“分”字。这些组叶形式多以字取名,如“女”字,“人”字,两个人字为“重人”,还有三笔并排下垂,一笔横提画出的为“一川”等等。也有以象形命名的,如“鱼尾”,“落雁”等。不同的组叶形式,可以表现不同状态的竹叶特点。例如,“一川”的形式适合表现风竹,“重人”形式则适合表现晴竹,“分”字形式比较适合表现雨竹等。画一根竹子和竹叶时,可选择一两种相近的组叶形式,相互叠加,既有变化又较统

一。选择的形式太多,会使画面混乱,不好收拾。掌握了这些基本组叶形式后,在实际绘画中还要灵活运用。组叶的相叠相破,会使画中的叶子富有生命力。画竹的顶端或枝梢称为“结顶”,可以说是亮相的地方。如何“亮相”没有一定之规,还是要把基本组叶形式画好,以生动为原则。多到大自然中写生,多观察,多体会。仔细观察竹子,会发现许多生动有趣的地方。所谓“平尖”与“尖尖”是指在竹枝梢端,有生长成熟的叶子,表现整体外形较平,称为“平尖”;而刚刚长出的小叶芽,尖尖的,直直的,则称为“尖尖”。 竹叶的组合,要有主次,虚实,前后,多少等变化。主体部分叶子较多,通常用重墨画出,机时次要部分,与主体呼应起辅助作用的叶子,通常画时会在重墨中加些水分,把它们处理略虚一些,有加紧主体。这样还可以使画面富有变化并和谐统一。画竹讲究构图,讲究聚散关系。一幅画中竹叶的布局有聚有散,不可均匀对待。哪里为聚,哪里要散,哪里留白,都应在作画之前有所考虑,有所计划,正所谓“胸有成竹”。“二蚕抵首”的组叶画法“二蚕抵首”的组叶形式能较清晰地表现出叶子与枝的生长结构。其画法是从叶柄、叶根部位起笔,需有藏锋的动作,而后按笔、行笔、提笔、虚收笔。起笔的样子很象蚕的头部,而叶相对,很具张力。“分”字的组叶画法运用“分”字组叶形式画竹叶,较多是表现雨竹。画时注意在叠加“分”字时,每组

古今擅长画竹的画家

中国擅长画竹的历史名家 在中国画的历史中,有很多的画竹名家,下面我们逐一来认识: 文同(1018——1079),梓州梓潼(今四川梓潼)人。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锦江道人,世称石室先生。皇佑进,知洋洲。元丰元年出知湖州,次年正月未到任而卒,但人亦称文湖州。善诗文,工书、画。享年六十二,着有《丹渊集》。其画竹为学者所宗,谓为“湖州派”。擅画墨竹,对后世影响极大。 文同《墨竹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高克恭(1248——1310),字彦敬,号房山。擅画墨竹及山水,师文同、米芾父子,兼取董源、巨然、李成诸家之长,成自家一体。此图为高克恭传世的唯一一件画竹作品,用笔温和沉静,条理清晰,竹与脚下之石相呼应,可谓“竹石有情”。

高克恭《雨竹》 赵孟頫,号松雪,又号水晶道人,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宋太祖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在花鸟画方面,他糅合“徐熙野逸,黄家富贵”二体,兼工带写,不尚工巧,而以清疏淡雅取胜。 管道升,赵孟之妻,字仲姬,浙江吴兴人。工诗文书画,擅画梅、兰、竹。传世墨迹不多见。管道升画竹在元代颇负盛名,其特点是:在用墨上不求变化,竹叶并无层次,一笔完成,行笔以中锋为主,偶有侧锋。最上边的竹叶作“燕飞式”,用藏锋笔法挑出,极为生动。 李衎(1245——1320),字仲宾,号息斋道人,蓟丘(进北京)人。善画枯木竹石,尤善双勾设色竹及水墨竹。李衎曾遍游东南山川,出使过交趾(今越南),

深入竹乡观察各种竹子的生长状态。此图的题材还是修竹与树石,杂以兰花野草,共同构筑了此画幽雅明快的意境。 倪瓒(1301——1374),“元四家”之一,字元镇,号云林,别号幻霞生、荆蛮民、奚元朗、净名居士、朱阳馆主等,常州人,出身江南富豪,生活十分富裕。此画湖石瘦立,高梧疏竹,溪流涓涓,笔法雄阔,神气俱全。 ???吴镇(1280——1354), 字仲圭,自号梅花道人、梅道人、梅花庵主等。嘉兴人,家贫,杜门隐居,性孤僻,不满元朝统治,从不以画媚世。除山水画外,吴镇兼善山摸竹石。喜用秃笔重墨,气势豪迈。该册的题句印记,系统记述了他写竹的经验和创作理论。吴镇 的画竹法对后世影响巨大。

六年级美术下册第10课《竹》教学设计浙美版〔精品篇〕

第十课竹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水墨画竹及简单的竹制工艺品的制作方法,了解传统的竹文化。 2.欣赏与竹相关的名作、竹制工艺品,探索竹文化,在临摹、制作与竹相关的作品中感受竹文化的魅力。 3.领会传统文化中将植物人格化的内涵,激发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品格的象征之一,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它与松、梅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又与兰花、菊花、梅花一起被称作“四君子”,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墨竹更成为花鸟画的基础画种之一,中国画画家几乎都会画竹子,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诗句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爱竹情趣和爱竹心态。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课本通过对北宋文同的《墨竹图》、清代郑板桥的《兰石图》及现代石增泉的《中国精神》等作品的欣赏,使学生了解竹子是中国文人画家借画言志的重要表现题材。学生从竹子的图片、描写竹的摩崖石刻及竹的画法示意图中了解竹子的品种及结构,自主探究有关竹子的诗句、成语、谚语以及描写竹子的文章,了解竹子的象征意义和水墨竹子的画法,掌握竹的形态、构图要点、疏密 关系等要素。课本还选取了竹皮的制作过程、民间艺人编织竹制品的图片以及竹制生活用品和竹制工艺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观察生活,去发现欣赏生活中的美,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动手制作的欲望,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感受愉快、美好的情绪。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传统的竹文化,认识竹所具有的优秀品格。 难点:在用水墨的方式表现竹时,能较好地掌握画墨竹时用笔用墨的方法,能合理利用技法制作竹子工艺品。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中国画竹子的各种画法

中国画竹子的各种画法 画竹先画竿。画竿时注意中间部分的竹节较长,上下两端的竹节较短。点节时笔墨较重,行笔如写书法,不要完全地重复,注意浓淡干湿变化。 在主要的竹竿上加分枝时,不要只加一边,以免画面重心不平衡。小枝的形态如鹊爪。而画风,雨竹时,会有相应的变化,请留心观察。 画竹的用笔如同写书法的用笔。画竹根及主干时如“楷书”笔法,稳健而力透纸背;画小枝杈时则用“草书”笔法,行笔流畅,一一气呵成。初学画竹,还是要求笔笔送到,不求速度,有了一定的基础,再追求更高要求。

一幅画面中如出现几根或几十根竹,要注意各根竹和竹节处,不要在一条水平线上。画竹竿时应有笔墨变化,通过竹竿的粗细,用墨的浓淡干湿等来营造出虚实关系和空间感。 画竹叶,前人总结了许多方法,最基本的组叶形式有“个”字,“介”字和“分”字。这些组叶形式多以字取名,如“女”字,“人”字,两个人字为“重人”,还有三笔并排下垂,一笔横提画出的为“一川”等等。也有以象形命名的,如“鱼尾”,“落雁”等。

不同的组叶形式,可以表现不同状态的竹叶特点。例如,“一川”的形式适合表现风竹,“重人”形式则适合表现晴竹,“分”字形式比较适合表现雨竹等。画一根竹子和竹叶时,可选择一两种相近的组叶形式,相互叠加,既有变化又较统一。选择的形式太多,会使画面混乱,不好收拾。 掌握了这些基本组叶形式后,在实际绘画中还要灵活运用。组叶的相叠相破,会使画中的叶子富有生命力。 画竹的顶端或枝梢称为“结顶”,可以说是亮相的地方。如何“亮相”?没有一定之规,还是要把基本组叶形式画好,以生动为原则。多到大自

然中写生,多观察,多体会。 仔细观察竹子,会发现许多生动有趣的地方。所谓“平尖”与“尖尖”是指在竹枝梢端,有生长成熟的叶子,表现整体外形较平,称为“平尖”;而刚刚长出的小叶芽,尖尖的,直直的,则称为“尖尖”。 竹叶的组合,要有主次,虚实,前后,多少等变化。主体部分叶子较多,通常用重墨画出,机时次要部分,与主体呼应起辅助作用的叶子,通常画时会在重墨中加些水分,把它们处理略虚一些,有加紧主体。这样还可以使画面富有变化并和谐统一。

水墨画+熊猫+详案

大班美术活动:水墨画《熊猫》 执教人:王娟 设计思路: 水墨画,也叫中国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是我国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国画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纲要》中指出,发展幼儿的绘画能力,要培养幼儿用不同的材料进行绘画,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初步感受中国画笔墨的浓淡变化。大班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逐步增强,绘画水平明显提高,能抓住并表现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对新鲜事物很感兴趣。考虑到幼儿对国宝熊猫特别的感兴趣,所以我设计了本节课。 一、活动目标 1.能用中锋、侧锋的基本技法绘画熊猫的多种造型。 2.尝试调淡墨,体验墨色浓、淡变化的乐趣。 3.养成良好的国画绘画习惯。 二、活动准备 1. PPT课件、视频。 2. 水墨画工具:毛毡(4个)、浓墨(两人一碟)、清水(两人一筐)、毛笔(每人两支)、宣纸(每人一大一小2张) 三、活动过程 (一)审美欣赏。欣赏水墨画作品,理解水墨画构图要合理,并且要有颜色的深浅变化。 1.听音猜物。(3分钟) 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请来一位动物朋友,听它是谁啊. 2.出示PPT水墨画《鹅》:引导幼儿欣赏,唤起幼儿已有经验。 (1)这只鹅是用什么画成的?(毛笔、墨汁),我们称这样的画为水墨画。(2)水墨画《鹅》,怎样画成的呀!(引导幼儿借助儿歌说一遍画法) (3)原来画水墨画画时,要用到中锋、侧锋;淡墨和浓墨。 (二)审美感知、想象。(7分钟) 1.观看视频,欣赏大熊猫的生活短片,初步观察熊猫的形态。(1分钟) (1)今天老师还给你请来了一位朋友,我们来看一看它是谁?你知道它的哪些

秘密? (2)经验分享: 小朋友这是谁呀?你知道了熊猫的哪些秘密?(二级提问:长什么样子?都喜欢做什么?)(自由回答) 2.观看PPT熊猫图片1,整体观察熊猫的身体特征。并讨论熊猫身体各个部位的画法。 (1)形:熊猫长什么样子?熊猫头像什么?身体像什么?眼睛、鼻子和耳朵是什么样子的?(边说边出示课件中的圆圈) (2)色:熊猫身上有几种颜色啊?哪里是白色?哪里是黑色? 3.教师运用幼儿已有经验,示范绘画熊猫。(3分钟) (1)幼儿尝试讲述画趴着的熊猫的方法 如果我们也来用水墨画的方法画一只趴着的熊猫,先画熊猫的什么?头和身体是什么颜色?应该用淡墨还是浓墨来画呢?是用细线还是粗线?该用什么锋? 眼睛、鼻子和耳朵是什么颜色的?用什么墨?用什么锋? (2)教师借助儿歌绘画熊猫 淡墨中锋画身体“e”宝宝躺下就画成 身体像什么呀? 中锋侧锋灵活用浓墨四肢眼、鼻、耳 能在这幅画上添画什么?一只可爱的熊猫在吃竹子呢。 (3)带领幼儿分析绘画步骤及要领: 趴着的熊猫,先画熊猫的什么?身体像?用什么锋?用的什么墨?(怎样来调淡墨) 哪里用到了浓墨?四肢用的什么锋? 4.观看PPT,了解各种熊猫形态的图片及身体布局的画法。(1分钟) (1)了解多种熊猫形态 你除了见过趴着的熊猫,还见过什么样的熊猫? (2)出示课件2、3、4:这只坐着的熊猫该怎样画呢?“e”宝宝该怎么放呢? (3)教师小结:熊猫有的坐着,有的站着,有的趴着,有的在吃竹子。 (三)审美创造: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1.提出作画要求。 小朋友你想画只什么样的熊猫,”e”宝宝高怎么放呢?尝试学一学。 画之前,请小朋友说说画画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要求:(1)拿笔姿势要正确。

竹子写意教案

《竹子写意画》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竹子的绘画方法及技巧。 2、初步学会运用毛笔体现竹子的形态和结构,培养学 生对绘画的欣赏及运用能力。 3、感受写意花鸟画的笔情墨趣,激发学生对学习中国画的 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竹子的结构特征。 2、竹子的绘画步骤。 [教学难点] 1、竹子的生长规律及形态变化。 2、竹叶的浓淡变化。 [教学方法] 欣赏评述练习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电脑课件、中国画绘画工具 (生)生宣纸、草稿纸、中国画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花鸟画的一个内容——竹子写意画(一)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熊猫最爱吃什么东西吗?(学生回答:竹子) 1、你们见过竹子吗?你喜欢竹子吗? 2、你们家种有竹子吗?

教师:同学们不但见过竹子,喜欢竹子,并且很多同学家里种植有竹子、证明大家会欣赏,有品位。(请一学生来说说竹子)教师小结:竹子具有空心、有节、坚韧挺拔、四季常青等特点,被人们象征着虚心、正直、坚强坚强积极向上等高尚品格。一直以来被世人所有赞颂。竹子被喻为中国画四君子。 学生朗读:(宋朝的苏东坡诗《于潜僧绿筠轩》)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二)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意竹子的画法。 二、讲授新课 (出示一幅竹子写意画)我们先来欣赏一幅竹子的图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描绘了竹子的哪几部分? 请一个学生回答。(竹竿、竹枝、竹叶)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竹竿、竹枝和竹叶的特征及画法。 (一)竹竿 教师:竹竿是一节一节的,是不是每年节都一样长呢?认真观察图中同一竹竿的竹节长短变化有什么规律? (生:越往上越长) 教师:因此,绘画时应一节一节的从下往上画,并且越往上的竹节越长,如果画成上短下长就不符合竹子的生长规律了。绘画时节与节之间留出小的空隙,竹节画完以后用浓墨勾画竹节之间的连接处,我们可以把连接处的形状看成一对单引号,这样画起来就容易了。 教师示范画竹竿

幼儿园大班艺术:中国水墨画欣赏《熊猫竹石图》

幼儿园大班艺术:中国水墨画欣赏《熊猫竹石图》 大班艺术:xx水墨画欣赏《xx竹石图》 一、设计意图 中国画作为我国的国画开始受到国人的关注,中国画欣赏美术欣赏的一种,有着美术欣赏共有的特点,同时又别于其他的艺术形式。 而目前的艺术欣赏(中国画欣赏)是儿童艺术中备冷落、忽视的一部分。教师一味的讲解作品的知识、技能、趣闻轶事,而缺少幼儿自身对国画作品的深入体验、独特感受和把握,使得有限的国画欣赏教育缺乏它特有的魅力,而不能有效的吸引儿童。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通过与大师作品的经常性接触、对话、欣赏,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大师的构图,线条,作画方式,对色彩的运用,画面的总体感觉,甚至某些艺术的语言,在潜移默化的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提高他们的艺术感觉及综合艺术素养。 本篇案例,结合《幼儿园整合课程》中涉及的中国最具特色的中国画,并对此进行延伸,一方面对国画进行继续传承,激发孩子对国画的了解和喜爱;另一方面也探索出一种适合孩子们欣赏美术作品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活动目标: 1、欣赏吴作人笔下的熊猫活泼、可人的姿态,增强对熊猫的喜爱,并感受作品中错落有致、动静结合的和谐之美。 2、激发幼儿用动作、体态表现作品中动、静的美,培养幼儿细心的观察力和良好的审美情趣。 3、培养幼儿对中国画的进一步认识,并进一步尝试学习水墨作画,初步了解湿画的特点。三、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作品《熊猫竹石图》、各种姿态的熊猫图片、竹子图片;墨水、宣纸、毛笔等。

2、知识准备:初步了解中国画;熊猫是我国国宝;知道水墨、宣纸的特性等。 四、活动过程: (一)欣赏熊猫图片、竹子图片等,导入主题。 指导语:这些熊猫在干嘛?他们这样可爱么?你喜欢熊猫什么地方?你还知道熊猫什么特点? 出示吴作人作品《熊猫竹石图》,介绍吴作人。 (二)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内容。 指导语: 1、看到这幅画,你什么感觉?你看到了什么?他们都是什么样子的? 2、在吴作人爷爷画的熊猫图里,你发现了什么?他们是什么样子的?请你学一学。 3、吴爷爷画了这幅熊猫图,请你们也来试试。(幼儿尝试进行作画) (三)幼儿尝试作画,针对作画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幼儿寻找原因并尝试解决。 指导语:1、在刚才作画的过程中,你遇到什么问题? 2、你画的和画上的有什么不一样?我们看看吴爷爷的作品中是怎么达到这个效果的?(吴作人运用湿画的方法,使得每只熊猫感觉上去毛茸茸的。而且每个幼儿遇到的情况不一样,再次观察吴作人的作品时,能看到不一样的特点。) 3、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产生这样的结果?(引导幼儿想办法解决遇到的问题,并在合适的时候,老师给与帮助。) 4、那我们再试一试。(鼓励幼儿再次尝试作画。)

梅竹言志(中国画中《竹子》的画法)教案

梅竹言志(中国画中《竹子》的画法)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竹子的绘画方法及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使用毛笔体现竹子的形态和结构,培养学生对绘 画的欣赏及使用水平; 3、情感与价值目标:感受中国画写意的笔墨情趣,激发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 增强中国艺术的传承。 教学重点:1、竹子的结构特征; 2、竹子的绘画步骤。 教学难点:1、竹子的生长规律及形态变化; 2、竹叶用墨的浓淡变化。 教学方法:欣赏评述练习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美术课本、笔墨:(生)课本美术作业本、笔墨 教学过程:1、导入: 中国画中的“四君子”指的是什么?分别有什么样的寓意?以相关竹子的成语、熟语导课。如:“胸有成竹”讲的什么?师:此成语比喻做事之前已 经拿定主意,有了计划。 2、赏析: 多媒体展示一副竹子的作品,仔细观察图中描绘了竹子的那几个部分? (竹竿、竹枝、竹叶) 3、学画竹竿、竹枝、竹叶: a、认真观察图中同一竹竿长短变化有什么规律?(越往上越长)绘画时应一 节一节从下往上画,并且越往上的竹节越长,如果画成上短下长就不符合 竹子的生长规律了。 b、绘画时竹节与节之间留小的空隙,竹节画完以后用浓墨勾画竹节之间的连 接处,我们能够把连接处的形状看成书法中的“一”或“八”,这样画起 了就容易了。 c、画竹竿时避免平行,注意墨色的浓淡表现。 d、竹叶是竹子的点睛之笔,竹竿能表现竹子的质感,而竹叶则体现竹子的质 感。叶片的组合既要符合竹子的造型规律,又要表现生动的情趣。画竹叶 要果断用笔,以提按控制笔锋画出竹叶的不同形状,实按而虚起一抹便过。 竹叶的分布同样要有聚有散,墨色浓淡变化,表现前后层次。

蒋风白兰竹绘画的作品欣赏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蒋风白兰竹绘画的作品欣赏,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蒋风白兰竹绘画的作品欣赏 编者按:蒋风白,是我国一位画兰竹画的大师级人物,他以水墨兰竹著称中外。他的绘画作品传统功力深厚,笔墨精练、气韵生动,受到许多爱画人士的喜爱,下面是我们为你带来的,一起来看一看蒋风白兰竹绘画的作品吧。 蒋风白兰竹 这幅画描绘的是墨水兰竹,用青墨与淡墨相结合来描绘兰花的枝干,接着用浓墨来描绘兰花的花朵,底部用重墨来描绘杂草重生的环境背景,图画上方有许多留白的地方,留给兰花花朵做生长的空间,给予观看者发挥想象力的空间,绘画的左上角有作者对画作的提诗与印章。 蒋风白兰竹 这幅画描绘的是竹子语兰花交错生长的画面,画中的竹子向下生长着树叶,上方有一簇兰花正在向它蔓延过来,兰花的下方

有一些低矮的竹子苗,已经被兰花漫过了头顶,它们纷纷向下延伸,仿佛下方有哪些东西是它们要去寻找的呢,画作的最右边是作者的题词,写明了画作的背景与当时创作的环境,再加上作者的署名与印章构成了这幅兰竹画。 蒋风白兰竹 这幅画描绘的是向上生长的兰竹画作,兰花开得很茂盛,露出了它的枝头,竹子稍微比兰花要矮一些,但是竹子有很多新苗,它们准备一拥而上,争取高过兰花这个植物,画作的底部描绘的是山间的自然景象,有山崖与瀑布,衬托出兰竹生长在高处的场景,画作的顶部是作者为这幅画写下的诗词,附加上作者的落款。 公众号:书画新风景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蒋风白兰竹绘画的作品欣赏全文结束。

六年级美术教案竹

六年级美术教案竹 一、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竹与松、梅一样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岁寒三友”。它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诗句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爱竹情趣和爱竹心态。 学生从竹子的图片、描写竹的摩崖石刻及竹的画法示意图中了解竹子的品种及结构,自主探究有关竹子的诗句、成语、谚语以及描写竹子的文章,了解竹子的象征意义和水墨竹子的画法,掌握竹的形态、构图要点、疏密关系等要素。课本还选取了竹皮的制作过程、民间艺人编织竹制品的图片以及竹制生活用品和竹制工艺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观察生活,去发现欣赏生活中的美,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动手制作的欲望,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感受愉快、美好的情绪。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传统的竹文化,认识竹的情操和美德的寓意。 难点:用水墨的方式表现竹,掌握构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图片或实景观察,让学生初步认识竹子,学

习水墨竹子的画法并尝试制作有关竹子的手工作品。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其人文素养。 3.让学生感受竹秀丽、挺拔的自然美,培养其赏竹及热爱自然的情趣,体验竹带给人的美感,初步领会传统文化中植物人格化的内涵。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竹子的诗句、成语、谚语以及描写竹子的文章,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墨汁。 (教师)表现竹的有关美术作品或图片、视频资料、音乐。 教学过程 一、猜竹子—出示各种竹制的设计让学生猜它的材料 二、看竹子 1.认识竹子。 出示有关竹子的录像或图片,介绍竹子的生长特点、生长习性及竹子的造型特点。 请学生谈谈感受并讨论介绍有关竹子的诗句、成语、以及描写竹子的文章。 三、赏竹子 1、请学生看画家与同龄人的作品

美术教案-《写意画——竹子》教学设计

美术教案-《写意画——竹 子》教学设计 本文为word格式,方便下载后编辑,模块丰富,可灵活组合

美术教案-《写意画——竹子》教学设 计 《写意画——竹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了解竹子的绘画方法及技巧。 2、初步学会运用毛笔体现竹子的形态和结构,培养 学生对绘画的欣赏及运用能力。3、感受写意花鸟画的笔情墨趣,激发学生对学习中 国画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竹子的结构特征。 2、竹子的绘画步骤。[教学难点 ] 、竹子的生长规律及形态变化。 2、竹叶的浓淡变化。[教学方法] 欣赏 评述 练习[教学准备] (师)电脑、电脑、教科书 (生)课本、美术作业 纸、草稿纸、中国画绘画工具[教学过程

] 一、导入 今天在讲课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有谁知道成语“胸有成竹”讲的是什么?(学生回答) 师:宋朝一个人特别善于画竹子,当时苏轼说他所以画得好,是因为他在动笔以前心里已经有了画成了的竹子模样,因此得“胸有成竹”之说,后来以“胸有成竹”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有了计划。在这里也希望同学们今后不管做什么事都应先做到有一定的计划,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正好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习画竹子。(—图一) 二、讲授新课 我们先来欣赏一幅竹子的图画,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描绘了竹子的哪几部分?(竹竿、竹枝、竹叶) (—图二)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竹竿、竹枝和竹叶的特征及画法。(—框架图三) 、竹竿 竹竿是一节一节的,认真观察图中同一竹竿的竹节长短变化有什么规律?(生:越往上越长) 因此,绘画时应一节一节的从下往上画,并且越往上的竹节越长,如果画成上短下长就不符合竹子的生长规律了。

国画竹子的画法及步骤教学设计 (2)

国画竹子的画法及步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学习,初步掌握花鸟画的技法。学习竹子、梅花及花鸟的画法,并尝试运用笔墨表现竹子、梅花及鸟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国的用笔用墨方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高尚的情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中国画,培养审美能力和对中国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欣赏历代花鸟画作品及相关诗词,了解中国画的审美、艺术特色、了解竹子的画法及其文化内涵,体验笔墨情趣,学习竹子的画法。难点:掌握一定的中国笔墨技法,体验笔墨情趣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竹子实物、颜料、笔等示范用具。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手拿竹子实物)问同学们,看这节课老师带来了什么啊?(引出本节课学习的主题) 二、新课讲授: (1)、我们首先来观察下,老师手上的竹子长什么样,分析

了解竹子的造型特点。 (2)、邀请学生介绍竹子的生长特点、生长习性。(3)、展示、欣赏优秀的画竹的作品,请学生谈谈感受,说说有关竹子的诗词。 (4)、教师介绍郑板桥与竹子的逸闻趣事以及诗、画作品,指出竹子的象征意义,了解中国古代画竹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学习竹子虚心有节的品质。 (5)、学习中国画中表现竹子(竹干、竹叶)的方法。三、实践体验: (1)、鼓励学生在宣纸上尝试运用中国画材料画竹。 展示评价: 学生展示所画竹子作品,互评作品。 四、教师小结

儿童画竹子

儿童画—翠绿的竹子 教学目的: 1. 简单了解竹子的功用,感知竹子用处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 掌握竹子的基本画法。 3.通过介绍了解竹子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竹子的特殊特征以及竹子的生长过程。 教学难点:竹子的画法。 教学准备: 准备一张竹子、竹笋的范画、铅笔、油画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竹子的特征和生长过程 1.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小时青青腹中空,长大头发蓬蓬松,姐姐撑船不离它,哥哥钓鱼拿手中。”。(打一植物) 2. 竹子是自然界的一种植物,奉新也是竹子的故乡。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学生说说竹子还可以做什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竹制品,培养幼儿观察的习惯。 如竹竿、竹担、竹筐、竹席子等为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竹笛、竹制品、竹玩具等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因此,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访家乡既熟悉又陌生的朋友——竹。 3.让学生了解竹子的生长过程。 考考你们,谁知道竹子是哪儿来的,(从泥土里冒出来的竹笋长大来的)再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 竹笋是竹子的幼苗,把竹笋切开会发现里面有许多小格子,数一数有几个小格子,就知道这根竹子有几节了。瞧,这些竹子上的短横线就叫节。一根长大的竹子有好多节呢! 由于竹子的中间是空的,减少了养分的消耗。所以竹杆生长速度很快,有些竹子一天可以长高几十厘米,相当于我们小朋友几年长的个子呢。当竹杆长到一定的高度,就不再长高了,开始由杆芽长出枝叶来。这时候,它就算是一棵成年的竹子了,就等于我们小朋友从孩子长成了大人。今天我们发现了竹子的许多秘密。 二、欣赏范画并进行创作 1.欣赏作品。 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画竹子吧,先看看小朋友的作品,想一想竹子排列有什么规律?竹节是怎样的?竹叶是什么形状的?竹子是什么颜色的? 2.画竹的步骤。 ①.画的时候先把竹子的外形特点画出来,注意是一节一节的有续延伸。(先画竹干、再画竹枝、最后画竹叶) ②.再用草绿和柠檬黄涂色,注意竹节中间色比两边要黄 一些。边缘色要深一些。这样竹子看起来就会有立体感了。 ③学生练习,作品评价。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简单的中国画竹子的图片

简单的中国画竹子的图片 简单的中国画竹子的图片1 简单的中国画竹子的图片2 简单的中国画竹子的图片3 简单的中国画竹子的图片4 简单的中国画竹子的图片5 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 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 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但旧时也往往借 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唐代张 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 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此说影响甚久。 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 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 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 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姚茫父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曾 有很高的品评:“唐王右丞(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 中国花鸟画的立意,往往关乎人事,它不是为了描花绘鸟而描花绘鸟,不是照抄自然,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遭际、思想 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以强化的表现。它既重视真,要求花鸟画具有“识夫鸟兽木之名”的认识作用,又非常注意美与善的观念的表达,强调其“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主张通过花鸟画的创

作与欣赏影响人们的志趣、情操与精神生活,表达作者的内在思想 与追求。 表现在造型上,中国花鸟画重视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与“似与不似之间”,借以实现对象的神采与作者的 情意。 在构图上,它突出主体,善于剪裁,时画折技,讲求布局中的虚实对比与顾盼呼应,而且在写意花鸟画中,尤善于把发挥画意的诗 歌题句,用与画风相协调的书法在适当的位置书写出来,辅以印章,成为一种以画为主的综合艺术形式。 在画法上,花鸟画因对象较山水画具体而微,又比人物画丰富,所以工笔设色更具写实色彩或带有一定的装饰意味,而写意花鸟画 则笔墨更加简练,更具有程序性与不可更易性。

竹子小班美术教案

竹子小班美术教案 竹子小班美术教案1 教学目标: 1、尝试用水墨画竹子,学习用不同笔锋画出竹叶、竹竿。 2、收集各种竹制品,在成人帮助下用竹子自制喜欢的玩具。 3、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4、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准备: 1、幼儿对竹林已有一定的感受。提供几枝带有叶子的竹子,摆在活动室让幼儿观察。 2、准备国画工具材料:宣纸或毛边纸、毛笔、国画颜料。 活动过程: 1、让幼儿用各种感官来感知竹子:“竹子是什么样的?小朋友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也可以用鼻子闻,可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2、教师引导幼儿观看欣赏布置在活动室的《春竹图》国画,激发幼儿尝试画国画的兴趣,并让幼儿讨论竹枝、竹叶怎么用毛笔画。 3、教师介绍国画材料的使用方法,示范如何使用笔、颜料,要注意什么事项鼓励幼儿大胆作画,画出自己喜欢的竹子。 活动延伸: 让家长和幼儿在家自制竹子的小物品或小玩具,指导幼儿学习正确使用刀、小锯子等工具。 竹子小班美术教案2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国画的特点以及国画的绘画工具。 2、欣赏画家用墨色的浓、淡变化表现事物,感受国画的意境美。 3、尝试用水墨画竹子、竹叶,体验动手画国画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萌发热爱祖国传统艺术的美好情感。 活动准备

1、用实物竹子布置活动场地。郑板桥的《墨竹图》四幅。 2、通过录像欣赏竹林的美 3、国画材料和绘画工具教师和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看实物竹子,通过让幼儿看、摸竹子,了解竹竿的颜色、粗细、形状以及竹叶的形状等。 师:竹子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也可以用鼻子闻,可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2、通过欣赏录像《竹林深处》,让幼儿感受一片片竹林的美。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走进竹林,你们感觉怎么样? 3、让幼儿欣赏国画大师郑板桥的《墨竹图》。 师:你们喜欢竹子吗?古时候的画家也很喜欢竹子,他们经常边欣赏竹子边把它们画下来。(出示《墨竹图》) 师:这些画是简笔画吗?(让幼儿知道这是中国画) 师:它们是我国的国画大师郑板桥画的。(简要的向幼儿介绍郑板桥) 师:你看到这些画有什么感觉?画面上的竹子颜色有没有一样?浓墨画出的竹子感觉离我们远还是近?那淡墨呢?(感受墨色的深浅变化) 师:这些竹子的形状有什么不同?(粗细、长短、直斜)为什么有这些不同? 4、进一步欣赏下载的郑板桥的其他的作品。 教师小结:画家郑板桥爷爷画的是一片竹林,静静的竹林画得很美,用浓淡不同的墨色表现竹子的粗细、高底、远近。让我们看了感觉很舒服。 5、教师介绍国画材料以及使用方法。示范如何画竹子和竹叶,注意如何让墨色有深浅变化。 6、鼓励幼儿大胆画出自己喜欢的竹子。 竹子小班美术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竹子的绘画方法及技巧。 2、初步学会运用毛笔体现竹子的形态和结构,培养学生对绘画的欣赏及运用能力。

中国画竹子鉴赏

周四9、10节 中国画竹子鉴赏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辅导老师:

中国画竹子鉴赏 摘要:我国的画竹艺术,历史悠久,自三国、晋开始,及至南北朝隋唐五代逐渐发展,经两宋的提倡,在画竹的艺术创作技法和理论探讨上,都积累了不少经验。唐以前多着重对竹的生机形态自然美的表现,形式上多钩勒着色。两宋以后还盛行墨竹,文苏提倡“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是以景促情,借景抒情,重作者的感受和表现。在表现形式上,形成为工笔,写意或兼工带写,不过南宋以后更偏重墨竹艺术的发展。以下就其艺术特点略述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中国画竹子苏轼郑板桥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它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它植根于华夏浓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跨越不同的时空,经历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再发展的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它与西方的油画形成了两座并峙的艺术高峰。 一、我对国画竹子的认识 说到中国画,不仅让我联想到了国画竹子,竹子虚心有节、不畏霜雪、风韵独具,使它成为我国传统美德的物质载体,它独有的品质而被历来的文人墨客所赞颂。它不卑不亢,不屈不挠,不少文人墨客都喜欢它高风亮节的品性,我亦独爱竹子的这种品性。 很荣幸选到了《中国画》这门课程,让我有了一个走进中国

画的机会,也给了我一个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机会。通过学习《中国画》,我学到了很多平时学不到的东西,对中国文化也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画的分类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可以从表现手法上分,可以从画科内容上分,亦可以从用色上分。从表现手法上可分为写意、工笔和兼工带写,而从画科上又可分为山水、花鸟、人物等。而从其小类又可再分下去,真是繁之又繁。中国画笔端的表现手法不是一般人短时间内可以学会并熟练运用的,主要有钩、皴、点、染等多达十七种,对于我这样很少接触艺术的工科学生来说,即使发扬那种刻苦钻研、不怕累、不怕烦的精神也难以搞清楚这十几个字的意思,更别说去动手了。不过,虽然我对中国画了解的很少,对于中国画的形式我倒是知道一点,听到老师讲起那节课是感觉听温暖的,因为我家里的堂屋就有一张中堂,所以对其还是有一点点了解的。中国画的形式主要有中堂、条幅、小品、镜框、卷轴、扇面、屏风、长卷等。对于中堂,我们村几乎每一家都有,不过最近几年以为装修,很多人选择了大大的玻璃来代替中堂,不过,个人感觉还是中堂比较好,因为毕竟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更有韵味。对于扇面,我们也不是很陌生,因为生活中,电视上随处可见,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唐伯虎的那把扇子,电视上不知道出现多少遍了。 二、苏轼“画竹必先成竹于胸” “心中之竹不是手上之竹,手上之竹不是纸上之竹,纸上之竹不是心中原有之竹”。对于画竹的理论,最为精辟的见解莫过于“画竹必先成竹于胸”了。这是东坡画竹心得的高度概括。东坡戏墨,突出其“神”,“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即是最好的佐证。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不顾形了,“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山石竹

竹子画法公开课教案

美术与设计学院 公开课教案 2012 — 2013 学年秋季学期 单位美术与设计学院 课程名称写意花鸟 授课对象 授课教师 职称副教授

竹子的画法 授课题目:花鸟画中竹子的画法 授课形式:讲授、示范、讨论 授课时间:2012年11月27日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节课教师对花鸟画中竹子的画法讲解,使学生了解写意花鸟画中竹子的基本画法,进一步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法。能运用笔墨进行小写意创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实践创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竹叶的组合画法的理解和掌握。难点是学生运用所学的技法进行小意花鸟画创作。 主要教学媒体:教学范画、中国画的有关工具材料(盛水桶、毛笔几只、国画颜料、宣纸等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学具准备情况 二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写意花鸟画四君子指哪几种品种?(梅兰竹菊) 2前几周我们学习了梅兰菊的画法,运笔方法主要有(中锋、侧锋、逆锋、顺锋),用墨主要采用了破墨法,积墨法等两种。那竹子运用笔墨如何表现呢,大家想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竹子的画法。

三新知教学过程 (一) 竹子的品格和特征 1 竹子的品格 在中国竹子与梅、兰、菊被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它以其中空、有节、挺拔的特性历来为中国人所称道,成为中国人所推崇的并具有谦虚、有气节、刚直不阿等美德的生动写照。 魏晋时期,战乱平凡,文人雅士追求玄学,主要内容是以三玄为思想骨架(《老子》、《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玄”指无形无名的“道”,其核心就是清淡,玄学对绘画的影响表现在绘画作品中,能够体现出作品超凡脱俗、超然尘世、自乐逍遥的风格。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贤是是指才能的人。西晋末东晋初(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因不满司马昭父子政权,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文学作品追求清谈,世谓竹林七贤。因为这七个贤人是在竹林里面经常聚会,后人把七个人的文采用来附着在竹子身上,所以竹林也就寓意并反映七个文人的人品——高尚,有气节。再如郑板桥画竹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诗是郑板桥(郑燮)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 2 竹子结构特点 竹子结构分竹节、竹枝和竹叶三部分。竹节,中间空的,叶片呈

中国写意画竹子说课稿

国画四君子之墨竹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美术教材八年级下第二单元装点我的居室活动一水墨画对居室的装饰作用,我将从七个方面来进行讲述: 一、教材分析 本课课型属于造型·表现,作为中国画的入门课,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那是必不可少的,今天讲的内容是国画四君子之一竹子的。本节课能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的水墨运用,了解中国古代文人是怎样以物咏志,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和理解竹子的特点、生活习性、结构规律; 2、使学生能运用笔、墨进行墨竹的绘画; 3、学会利用笔墨表现出竹枝竹叶的穿插和前后的层次关系; 4、通过艺术活动,引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从自然中发现美、创造美、保护美,培 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并对竹子的精神有所感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竹叶的浓淡变化和前后关系 2、了解水墨画丰富的表现力和墨色变化方法,大胆尝试运用中国画技法富有个性 的画竹,表现自己的情感。 难点:引导学生对竹的热爱,学习竹的精神,并运用中国画的表现技法有个性的运用笔墨进行墨竹的表现。 四、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高效率是实现教学目标,我决定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讨论法:用讨论的形式来解决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学生有参与到其中,能更清楚的 记住知识点; 2、演示法:通过教师演示调动他们学习水墨画的积极性,也有想动手绘画的冲动; 3、实践法: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自己动手进行绘画,感受水墨画的笔墨情趣; 4、运用计算机辅助的教学手段,利用课件进行教学。课件中利用大量的图片进行直观 教学,激发学生对墨竹的兴趣。 五、学法指导 如何使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这是教学的关键,也是教学的精华。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善于观察,积极讨论,勤于思考。 六、教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国画四君子——墨竹》;毛笔;墨水;碟子;笔洗;生宣; 学具:毛笔;墨水;生宣;碟子;笔洗;废报纸。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探索求进,学习新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