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染病名词解释、简答题、病例分析(含答案)培训资料

传染病名词解释、简答题、病例分析(含答案)培训资料

传染病名词解释、简答题、病例分析(含答案)培训资料
传染病名词解释、简答题、病例分析(含答案)培训资料

名词解释

1、人体感染病原体后,在一定时间内对同种病原体不再易感称为感染后免疫。

2、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通过一定方式,到达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如空气、水、食物、苍蝇、手、吸血节肢动物、血液、土壤等。

3、传染源:

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4、潜伏性感染: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长期潜伏成为携带者。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5、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

6、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人类进入这些地区时亦科感染,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或人兽共患病,如流行性出血热、鼠疫等,这种病所在的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

7、感染后免疫:

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是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8、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不出现任何症状和体征,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9、隐性感染: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但没有任何症状和体征。

10、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人类进入这些地区时亦科感染,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或人兽共患病,如流行性出血热、鼠疫等,这种病所在的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

11、复发:

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而使初发症状再度出现时,称为复发。12、稽留热:体温39℃以上,24小时体温相差不超过1℃,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

13、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称为感染,亦称为传染。

14、散发:是指某些传染病散在发生,其发病率是某地近年来的一般水平。

15、流行:是指某些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某地近年来的一般水平。

论述题

1、试述传染病的预防:

1、答案要点:传染病的预防主要针对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

节来采取措施,即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①管理传染源: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参考最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对有传染性的患者进行隔离和治疗、对接触者进行检疫或预防、对病原携带者进行治疗或隔离或教育、对感染动物进行处理;(5分)

②切断传播途径:切断起主导作用的传播途径,如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改善环境卫生,消灭传播媒介,采取消毒措施等;(5分)③保护易感人群:增强体质以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主动或被动特异性免疫力。(5分)

2、试述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可能出现哪几种表现:

2、答案要点:①病原体被清除(3分)

②隐性感染: 3分)

③显性感染:(3分)

④病原携带状态:(3分)

⑤潜伏性感染:(3分)

3、试述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3、答案要点:

①有病原体: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引起的,虽然目前还有一些传染病的病原体未被确定;②有传染性:传染病能通过某种途径传染给他人,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③有流行病学特征:在质的方面有外来性和地方性之分;在量的方面有散发、流行、大流行、爆发流行;可有季节性、地区性、不同人群(年龄、

性别、职业等)的分布特征;④有感染后免疫:病后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

问答题

1、如何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答案要点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体环节,缺一不可,若切断任何一个环节,流行即告终止。(1分)

1、管理传染源(1分)

2、切断传播途径(1分)

3、保护易感人群(1分)

2、答案要点:①流行病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居住地、曾去地、过去史、疫苗接种史、发病季节、当地疫情等;②临床表现:包括病人的症状与体征,发生的时间、强度,有无特殊体征等;③实验室检查:包括一般检查与病原特异性检查,病原体、抗原、抗体、核酸检查等。

名词解释

1、母婴传播(Mother-children transmission):

已感染HIV的孕妇可通过胎盘、产程中及产后血性分泌物或喂奶等将HIV传播给婴儿,此称之为母婴传播。

2、是指人在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抑制(如恶性肿瘤、皮

质激素长期应用)的情况下,一些不容易侵犯普通人集体造成损害的病原体(如卡氏肺孢子虫、弓形虫,隐球菌等)所致的感染,称之为机会性感染。

3、卡波氏肉瘤(Kaposi's sarcoma)

是HIV与人庖疹病毒8型共同感染所导致的恶性肿瘤,常侵犯皮肤或黏膜。

4、是指在免疫缺陷病毒的直接与间接作用下,CD4+T淋巴细胞功能受损和大量细胞破坏,造成细胞免疫缺陷,易致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病死率高;这一慢性致命性传染病称之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又称为艾滋病。

5、肺孢子虫肺炎(P.carinii pneumonia,PCP):

由肺孢子虫引起的肺炎,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及短期发热,呼吸急促和紫绀,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肺部少有罗音,X线胸片表现为间质性肺炎,痰或支气管灌洗液等检出肺孢子虫可作出诊断。

问答题

1、艾滋病是通过哪些方式传播的?

答案要点

①性接触传染,这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主要的传播途径;(1分)

②注射途径传播,这在我国是主要的传播途径,药瘾者共用针头,血友病患者应用第Ⅷ因子和注射含HIV的血和血制品,均可传染;(1分)

③母婴传播,感染本病的孕妇可通过胎盘、产程中及产后血性分泌物

或喂奶等传播给婴儿;(1分)

④其他途径,包括应用病毒携带者的器官进行移植,人工受精等。此外医护人员被污染的针头刺伤或破损皮肤受污染有可能受感染。(1分)

2、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严重机会性感染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最常见的严重机会性感染为肺孢子虫肺炎。(1分)

2、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及发热,呼吸急促和发绀,动脉血氧分压降低。(1分)

3、肺部X线征为间质性肺炎。(1分)

4、诊断须依靠痰或支气管灌洗液进行抹片染色找肺孢子虫滋养体和包囊。(1分)

3、艾滋病毒感染后其自然病程可分为哪几期?艾滋病常见的表现有哪些?

答案要点

艾滋病毒(HIV)感染人体后经2~10年潜伏期发展为艾滋病,在临床上分为三期: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艾滋病期。在艾滋病期临床谱十分广泛。(2分)

主要表现有:

①体质性疾病;②神经系统表现;③机会性感染;④继发肿瘤;⑤免疫缺陷并发的其它疾病,如慢性淋巴性间质性肺炎。(2分)

六、病例分析

试题分析:患者以长期低热为主要表现,其临床经过与伤寒、钩体和疟疾不符合;而结核病少见有鹅口疮及血白细胞低下,加上既往有血制品的反复输注史,故本例最可能的诊断是艾滋病。(10分)

名词解释

1、同时感染(coinfection):

两种病原体同时感染一个机体。如HBV 的感染与HDV感染同时发生。

2、HBeAg血清转换(seroconversion):

HBeAg消失而抗HBe产生称为e系统血清转换,标志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

3、急性乙型肝炎在HBsAg消失后,但尚未出现抗-HBs之前这一段时间称为窗口期。

4、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

两种病原体的感染相继发生。如HBV 的感染基础上再出现另一种病原体的感染,如重叠HCV、HDV 、HEV 或HAV的感染。重叠感染常可使病情加重。

5、Dane颗粒又称大球形颗粒,是完整的HBV病毒颗粒,包膜含有HBsAg,核内含有环状双股DNA ,DNA-P,HBcAg .

6、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

在重型肝炎或肝硬化时,由于内毒素血症、肾血管收缩、肾缺血、前列腺素E2减少、有效血容量下降等因素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降低,从而引起的急性肾功能不全。多为功能性的急性肾功能不全。

7、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

由于肝功能严重损害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出现意识障碍、扑翼样震颤、昏睡或昏迷等的临床表现。

问答题

1、HBV-DNA定量检测有何临床意义?

答案要点

HBV-DNA定量检测对于判断病毒复制程度,传染性大小,抗病毒药物疗效等有重要意义。

1、诊断方面:①HBV DNA是HBV存在最直接的依据;②HBV DNA是HBV复制的标志;③HBV- DNA是患者具有传染性的标志;④对血清学标志起补充诊断作用:(2分)

2、治疗方面:①作为用药指征,HBV DNA是决定是否用抗病毒药的重要因素;

②用于疗效预测,HBV DNA是目前判断乙肝抗病毒药物疗效最敏感的指标。(2分)

2、如何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

答案要点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有以下措施:

1、加强产程和产后的卫生保护,在分娩过程中尽量避免血液和阴道分泌物污染新生儿的消化道、皮肤和粘膜。(1分)

2、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注射HBIG100-200IU。(1分)

3、3天后接种乙肝疫苗10μg,出生后1个月和6个月时再各注射一次疫苗.(2分)

病例分析

1、

答案要点

(1)诊断:慢性丙型肝炎.活动性肝硬化。诊断依据:有慢性肝炎的病史、症状、体征;有输血史;有白蛋白减少、腹水、脾亢等肝硬化的表现。(5分)

(2)本病例需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肝细胞癌等疾病进行鉴别。(4分)

(3)本病例的治疗措施包括:一般疗法:卧床休息,加强护理。支持疗法:静滴白蛋白或新鲜血浆,补充维生素。对症治疗:防止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的发生,预防继发感染,避免损害肾药物,扩张血容量,使用增加肾血流量的药物,利尿等。保护和改善肝功能:可选用一些合适的护肝药。肝移植:最后的治疗手段。(3分)

(4)要明确本病例的诊断,需要检测抗HCV,HCV RNA,以支持丙型肝炎的诊断;需要用敏感的方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如HBsAg、HBeAg、抗HBs、抗HBe、抗HBC,HBV DNA等;还要作B型超声波,腹水常规及病理,以排除肝细胞癌。(3分)

2、

答案要点:

1、根据急性起病、明显消化道症状、肝大、肝功能异常、肝细胞性黄疸本病例的诊断最可能是病毒性肝炎。(5分)

2、本例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如伤寒、钩体病等。(5分)

3、本例有发热、黄疸表现应注意溶血性黄疸,但无腰痛、无酱油样尿、无贫血表现、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均升高不支持溶血性黄疸。患者年龄较大,有黄疸表现应注意阻塞性黄疸的可能。但无皮肤瘙庠、无白陶土样大便;体检肝肿大程度轻,腹部未及包块,无压痛等胆囊炎、胆道梗阻、肝癌、胰腺癌的根据;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均升高。(5分

3、答案要点:

⑴诊断:慢性丙型肝炎,活动性肝硬化。诊断依据:有慢性肝炎的病史、症状、体征;有输血史;有白蛋白减少、腹水、脾亢等肝硬化的表现。(4分)

⑵本病例需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肝细胞癌等疾病进行鉴别。(3分)

⑶本病例的治疗措施包括:一般疗法:卧床休息,加强护理。支持疗法:静滴白蛋白或新鲜血浆,补充维生素。对症治疗:防止消化道

出血、肝性脑病的发生,预防继发感染,避免肾损药物,扩张血容量,使用增加肾血流量的药物,利尿等。保护和改善肝功能:可选用一些合适的护肝药。肝移植:最后的治疗手段。(5分)

⑷要明确本病例的诊断,需要检测抗HCV,HCV RNA,以支持丙型肝炎的诊断;需要用敏感的方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如HBsAg、HBeAg、抗HBs、抗HBe、抗HBc,HBV DNA等;还要作B型超声波,腹水常规及病理以排除肝细胞癌。(3分)

名词解释

1、复发是由寄生于肝细胞内的迟发型子孢子引起的,只见于间日疟和卵形疟,多见于病愈后的3-6月。

2、黑尿热,亦称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是大量被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在血管内裂解,可引起高血红蛋白血症,出现腰痛、酱油色尿,严重者可出现中度以上贫血、黄疸,甚至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也可由抗疟药物所诱发,如伯氨喹。

论述题

1、答案要点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分肝细胞内的发育和红细胞内的发育二个阶段。

⑴红细胞外期当唾腺中带有成熟子孢子的雌性按蚊刺吸人血时,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随血流侵入肝细胞,摄取肝细胞内营养,发育并裂体增殖,形成裂殖体。成熟的裂殖体内含数以万计的裂殖子。

肝细胞胀破,散出裂殖子,释放的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开始红细胞内期的发育。

⑵红细胞内期裂殖子从肝细胞释放出来,进入血流后很快侵入红细胞,先形成环状体,然后摄取营养,生长发育,分裂增殖,经大滋养体、未成熟裂殖体,最后形成含有一定数量的成熟裂殖体。红细胞破裂后,裂殖子释出,一部分裂殖子被吞噬细胞消灭;其余部分裂殖子再侵入其他正常红细胞,重复裂体增殖过程。

2、答案要点间日疟典型发作常呈隔日的发作,可分为:

⑴寒战期突起畏寒,寒战,面苍白,唇指发绀,脉速有力。寒战持续10min至2h;

⑵高热期寒战开始后,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全身酸痛,口渴,烦躁甚至谵妄,面色潮红,皮肤干热,脉搏有力,此期持续2~6小时

⑶大汗期高热后期全身大汗淋离,大汗后体温骤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

⑷间歇期在两次典型发作之间有缓解间歇期,症状缓解,可有乏力。

问答题

1、如何进行抗疟原虫治疗?

答案要点

抗疟原虫治疗包括控制症状发作、防止复发和传播及预防三部分。控制症状发作及防止复发的用药原则:

⑴一般疟疾的治疗磷酸氯喹+伯氨喹。

⑵耐药性疟疾的治疗可选用甲氟喹、磷酸咯萘啶、青蒿素类,同时加服伯氨喹。

⑶凶险型疟疾的治疗可选用磷酸氯喹注射剂、盐酸奎宁注射剂、磷酸咯萘啶或青蒿琥酯注射剂作静滴或鼻饲,清醒后加服伯氨喹。(4) 预防性服药可选用氯喹、甲氟喹或乙胺嘧啶。

病例分析

1、答案要点:

此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符合典型的疟疾发作,因此应诊断疟疾,依据是:⑴流行病学资料发病时处在疟疾的高发区(海南山区),时间也是疟疾高发的夏季。(5分)

⑵隔日发作的寒战、高热、继而热退大汗的典型疟疾临床经过;贫血貌,脾大体征。(5分)

⑶实验室检查依据发现红细胞中的疟原虫(环状体可能就是疟原虫的小滋养体),血液中红细胞数减少。

(4)治疗可选择磷酸氯喹或青蒿素控制发作,继以伯氨喹防止复发。发热、头痛等予对症处理。

名词解释

1、伤寒的再燃:部分患者于缓解期,体温开始下降但尚未恢复正常时,又重新升高,持续5一7天后热退为再燃。血培养在这段发热期可为阳性,可能与菌血症仍未完全控制有关。有效和足量的抗菌药物

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记录

2016年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记录 时间: 地点; 人员: 主持人: 内容: 传染病防治的共性知识 (一)基本概念 感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或斗争的过程。 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及寄生虫(蠕虫、原虫)等感染人体而产生的疾病。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的,可由人传人、或由动物传人以及相继传播的感染性疾病称为传染病。 (二)感染过程三因素 感染在机体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过程,称为感染过程。构成感染过程需要三个条件,即病原体的致病性、机体的反应性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自然与社会) 1 ?病原体的致病作用:传染过程中,病原体起重要作用,其致病作用取决于如下几方面。 (1)数量:病原体入侵的数量是重要的致病条件之一。侵入人体的病原体要有足够的数量,才能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引起感染。 (2)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并在体内扩散的能力。 (3)毒力:由毒素和其它毒力因子所组成。

(4)变异:可因环境和遗传因素造成变异。 2.人体免疫应答作用:病原体感染多伴随免疫应答反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及转归起着重要作用,保护性免疫应答包括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应答两种。变态反应属于后者。 (1)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就有的,非针对某一特定抗原物质的免疫应答反应。主要表现为天然屏障作用、吞噬作用、体液因子作用等几方面的功能。 (2)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具有特异性,有抵抗同一种微生物重复感染的作用,不能遗传。分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类。 3.外界环境的影响:外界环境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具有很大影响。它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 (1)自然因素:包括地理因素与气候因素。大部分虫媒传染病和某些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有较明显的地区和季节性。 (2)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行为、社会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预防普及等各方面。生活水平低、工作环境的卫生条件差,可致机体抗病能力低下,增加感染的机会。 (三)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在人出生后的一生中,发生无数次感染,每一次病原体侵入机体,都会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反应,在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中,可出现五种不同程度的表现。 1 ?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入侵部位被消灭,如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组织细胞的吞噬及体液的溶菌作用 等,或通过局部的免疫作用,病原体从呼吸道、肠道或泌尿道排出 体外,不出现病理损害和疾病的临床表现

动物传染病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检疫:动物检疫是遵照国家法律运用强制性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预防或阻断动物疫病的发生以及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间的传播,谓之动物检疫。 2.隔离隔离病畜是为了控制传染源,防止健畜继续受到传染,以便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加以就地扑灭。 3.免疫程序:就是依据多种疫苗的免疫特性来确定合理的预防接种途径、接种量、接种次数和间隔时间等。 4.免疫监测:利用血清学方法,对疫苗接种动物在接种前后的抗体水平及其变化进行监测跟踪以确定免疫时间和效果。 5.药物预防; 为了预防某些疫病,在畜群的饲料饮水中加入某些安全的药物进行集体的化学预防,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使受威胁的易感动物不受疫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危害。 6.微生态养猪 7.街毒(p85):在自然情况下分离到的狂犬病流行毒株。 8.固定毒:街毒经过一系列的家兔脑或脊髓内传代,对家兔的潜伏期变短,但对源宿主的毒力下降,这种具有固定特征的狂犬病病毒称为固定毒。 9.28 虎斑心:患口蹄疫的动物心包膜有弥散性及点状出血,心肌松软,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似老虎皮上的斑纹,故称“虎斑心” 10.SEW 11.外源性感染:病原体从外界侵入机体引起感染过程,大多数感染属于这一类。12.内源性感染:寄生在动物机体内的条件性致病微生物,在机体正常的情况下,它并不表现出致病性,但当收到不良影响而使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导致病原微生物的活化,毒力增强并大量繁殖,引起机体发病,这种感染过程称之为内源性感染。13.检疫:是指利用各种诊断和检测方法对动物及其相关产品和物品进行疫病、病原体或抗体检查。检疫的目的是查出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病传播。14.药物残留:又称兽药残留,是指给动物使用药物后蓄积和贮存在细胞、组织和器官内的药物原形、代谢产物和药物杂质,包括兽药在生态环境中的残留和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任何可食部分的残留。 15.禁用药物:指绝对禁止使用的兽用药品,如氯霉素、呋喃唑酮、林丹等。 16.限用药物:限制使用的兽用药品,如泰乐菌素、杆菌肽等。 17.紧急接种:在传染病发生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动物进行的应急性计划外免疫接种。 18.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 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19.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20.禽畜的易感性:家畜对于某种传染病病抵抗力的大小,抵抗力大、易感性小。该地区畜群中易感个体所占的百分率,直接影响到传染病是否能造成流行以及疫病的严重程度 21.生物性传播: 某些病原体(如立克次体)在感染家畜前,必须先在某种节肢动物体内经过繁殖、才能有效传播疫病

传染病防治试卷及答案

传染病管理培训试卷 科室:姓名:得分: 技术职称: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可分为()类。 A.一 B.二 C.三 D.四 2. 病源携带者是指:() A.接触病原体的人 B.接触传染病病人的人 C.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D.感染病原体有临床症状也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3. 国家对传染病实行以()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A.预防 B.控制 C.治疗 D.救治 4. 流行性感冒属于()传染病。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其他地方性 5. 梅毒属于()传染病。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 重点监测传染病 6. 尖锐湿疣属于()传染病。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 重点监测传染病 7.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属于()传染病。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 重点监测传染病 8. 预检分诊制度需要()执行。 A.在疫情爆发时 B.在疫情爆发前 C.在疫情爆发后 D. 长期 9. 对传染病密切接触者应实行()。 A.必要的治疗 B.不必特殊管理 C.必要的隔离、医学观察 10. 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以及引起流行必须具备的条件()。 A.传染源 B.传染途径 C.易感人群 D.以上都是 11.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为() A.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免疫性 B.有传染源,传染性,易感人群 C.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 D.有病原体,流行性,易感性 12.潜伏期是指()。 A.自病原体侵入机体至典型症状出现 B.自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排出体外 C.自病原体侵入机体至临床症状开始出现 D.自接触传染源至患者开始出现症状 13. 传染病的诊断依据() A.临床症状,体检及生化检查 B.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 C.临床资料,疫苗注射情况,实验室检查 D.临床病状,流行病学资料,病原学检查 14. 甲型肝炎是()

传染 传染病学 名解 大题

联合治疗:称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能有效地抑制HIV复制,CD4+T 细胞增加,免疫功能重建。常用三联或四联。即三类药物的联合,二种核苷类和一种非核苷类,二种核苷类和一种蛋白类的联合等 败血症(septicemia)是由病原菌侵入血液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和代谢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性感染。临床表现:突起寒战、高热、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皮疹、神志改变、肝脾肿大及白细胞升高等。重者可致休克、ARDS、DIC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菌血症(Bacteriemia):指病原菌侵入血液,在血液中短暂停留,不出现明显症状 毒血症(Toxemia ):指病原菌在体内生长、繁殖或死亡时,所释放的内毒素或外毒素不断进入血液,引起全身功能失调及中毒性病理变化。 脓毒血症(Pyemia):病原菌栓子随血流在各种组织和脏器中可引起转移化脓病灶,成为多发性脓肿如在肝、肾、皮下等。胆酶分离:重症肝炎患者可出现ALT快速下降,胆红素不断升高的”胆酶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大量坏死. 血清转换(seroconversion)肝炎患者血清中HBeAg消失而抗HBe产生称为血清转换.,此时病毒复制多处于静止状态,传染性降低. 肝炎窗口期 Anti-HBc出现于HBsAg后2~4周,持续时间较长,当HBsAg已消失,而Anti-HBs尚未出现,这段时期称“窗口期”(window phase),此时只能检出Anti-HBc。 Dane:戴恩颗粒----完整的HBV颗粒,包膜内含HbsAg,核心部分内含环状双股DNA、DNAP、核心抗原(HBcAg) 再燃(recrudescence)当伤寒患者进入缓解期,体温波动下降,但尚未达到正常时,热度又再次升高,持续5~7天后退热,常无固定症状。 复发(relapse)患者进入恢复期热退1~3周后,发热等临床表现重又出现,但较初发为轻,病程较短(1~3周)。 虚性脑膜炎:也称假性脑膜炎,急性感染热病时并发的脑膜刺激状态.通常见于小儿特异性热病和肺炎,亦见于成人伤寒。表现为头痛,颈强直,kerning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 干性霍乱(暴发型或中毒型cholera sicca):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尚未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即进入中毒性休克而死亡。高血容量综合症出血热少尿期,水钠潴留使组织水肿而出现的综合症,表现为体表静脉充盈,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而使脉搏洪大,脸部胀满和心率增快,严重者出现心衰和肺水肿。 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艾滋病第三期,特点为除腹股沟以外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的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直径》1cm,无压痛,无粘连;持续时间三个月以上.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病原体侵入人体以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艾滋病窗口期:是指人体感染HIV后到外周血液中能够检测出HIV抗体的这段时间,一般为2周~3个月,少数人可到4个月或5个月,很少超过6个月。目前国际公认的窗口期是6个月,但随着检验方式的进步,窗口期已经大大缩短。 败血症 1、G+和G-败血症的鉴别要点: G+ G- 原发病灶皮肤、呼吸道感染,尿路、胆道和肠感染 骨髓炎、中耳炎等肝硬化等 既往及病挤压疮疖、创伤、腹部/尿路手术(含导尿 前手术史切开未成熟脓肿史膀胱镜检查) 症状及并皮疹、关节症状、双峰热、相对缓脉、感 发症心内膜炎、迁徙灶染性休克、DIC等 鲎试验阴性阳性 (LTT) 体液/脓液培养相关致病菌相关致病菌 2厌氧菌败血症 占败血症致病菌的6%-16%,于慢性疾病或褥疮和新生儿易发生,入侵途径以胃肠道及女性生殖道为主,其次为褥疮溃疡和坏疽

传染病培训试题(精选)aa

2020年度传染病预防知识试题 传染病试题库 一、选择题 1.下列物理消毒法中温度不超过100℃的是 A、煮沸消毒 B、巴氏蒸汽消毒 C、高压蒸汽灭菌 D、预真空型压力蒸汽灭菌 E、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 答案:119、B 2.乙醇的常用消毒浓度为 A、60% B、65% C、70% D、75% E、90% 答案:121、D 3.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A、肠出血 B、肠穿孔 C、中毒性心肌炎 D、中毒性肺炎 E、肾衰竭 答案:134、B 4.出疹性传染病疹子的形态分为4大类,不包括 A、斑疹 B、风疹 C、出血疹 D、疱疹或脓疱疹 E、荨麻疹 答案:129、B 5.男,40岁。5天前入院,诊为流行性出血热,近日尿量增多,达3000ml/d,今晨自诉乏力、腹胀、心慌。此种情况下列哪种原因关系最大

B、肾功能不全 C、低血钾 D、脱水 E、高钠血症 答案:3、C 6.男,22岁。腹泻呕吐20小时,大便20余次,黄色水样,无腹痛,无发热,尿少,呈中度脱水,周围血RBC5、6×10↑(12)/L,WBC10、5×10↑9/L,Hb160g/L。下列哪项检查最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A、血培养 B、大便涂片镜检 C、血清学试验 D、大便培养 E、尿培养 答案:21、D 7.女,15岁。持续发热2周,入院经血培养、肥达检测确诊为“伤寒”,经氧氟沙星治疗10天,体温降至正常,入院后第12天,突然出现剧烈腹痛,出冷汗。体查:腹部压痛及反跳痛,肝浊音界消失。血常规:WBC3、6×10↑9/L,N0、85,腹部X线摄片示膈下游离气体,考虑并发“胃肠穿孔”。最可能的部位是 A、胃、十二指肠 B、空肠末端 C、回肠末端 D、横结肠 E、升结肠 答案:32、C B1型题 1~2题 A、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 B、非核苷类抑制剂 C、蛋白酶抑制剂 D、免疫调节剂 E、β-内酰胺酶抑制剂 8.奈非雷平属 答案:2、B 3~4题 A、肿瘤坏死因子(TNF)

传染病防治知识基本培训

2016年传染病知识培训内容 2016年卫生技术人员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中,要重点抓好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肺结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鼠疫、霍乱、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细菌性痢疾、伤寒与副伤寒、病毒性肝炎(重点为乙型肝炎)等12种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对各科室的卫生技术人员,要逐步建立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长效机制,将临时性、应急性的培训模式逐步转变为长期性、制度化的培训模式。把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医学教育、岗位培训制度中管理,将传染病防治知识作为卫生技术人员业务培训的主要内容,并进行重点考核。与奖金挂钩,各科室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做好培训工作,提出培训工作的具体要求。全体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每人每年不少于20学时,直接从事传染病防治的重点人员培训时间适对延长。 一、培训目标 在2016年在岗卫生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中,重点抓好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结核病、鼠疫、霍乱和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达到下列目标: (一)使本院医务人员掌握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医疗规范、流行病学知识、医疗关怀及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医疗救治技术,降低病死率,做好自身防护,杜绝院内感染。 (二)临床一线的专业人员,加强对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预防控制措施、消毒、隔离、

防护等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有效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并做好自身防护工作。 (三)使本院卫生人员,掌握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基本防护措施、疫情报告程序及公众预防指导原则。 二、培训对象 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要覆盖各科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从事与传染病防治工作有关的人员。包括:预防保健、临床医药护技、检测检验、管理、宣传教育等。 三、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包括有关法律、法规和与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防治有关的专业知识。 (一)法规部分 《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等。 (二)专业部分 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结核病、霍乱、鼠疫、手足口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等防治现状;病源学和致病机理;诊断程序和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传染病相关疾病;职业感染和职业防护;传染病防治宣传和健康教育以及传染病网络报告等相关知识。 四、培训方式 全员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以授课培训为主,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组织相关会议时要注意安排甲型H1N1流感等重

传染病名词解释,大题

【名词解释】 1、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3、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4、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5、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6、流行: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7、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8、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9、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临床表现通常是非特异性。 10、症状明显期: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通常获得体现,如具有特征性的皮疹、脑膜刺激征、黄疸、肝、脾大等。 11、恢复期: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 12、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13、复发:是指当患者进人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潜伏于组织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而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 14、后遗症:是指有些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 15、感染后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形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称为感染后免疫。 16、Dane颗粒:是指完整的HBV病毒颗粒,具有感染性。其直径约42nm,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分。包膜上蛋白质(小球状、管状颗粒)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核心部分为病毒复制的主体,内含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DNAP)、核心抗原(HBcAg)和e 抗原(HBeAg)。 17、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窗口期”:急性HBV感染时,当HBsAg已消失,而抗—HBs尚未出现之前的时期称为“窗口期”。此期在血中只能检出抗—HBc(或同时尚有抗—HBe),因而抗—HBc是HBV感染的唯一指标,常作为急性乙肝诊断的证据。 18、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嗜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传染病。 19、赫克斯海默尔反应(赫氏反应):钩体病患者在接受首剂青霉素或其他抗菌药物后,可因短时间内大量钩体被杀死而裂解释放毒素引起临床症状的加重反应,常见高热、寒战、血压下降,称为赫氏反应。发生后尽快应用镇静剂以及静脉滴注或注射氢化可的松处理。 20、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是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是机体对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反应。 21、败血症:是病原菌(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侵入血流生长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和代谢产物引起严重毒血症的全身性感染综合症。 22、菌血症:少数细菌入血而未引起明显毒血症者称为菌血症。 23、脓毒血症:细菌栓子随血流可出现迁徙性炎症,如全身多处脓肿形成称为脓毒血症。

传染病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2.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3.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二、填空题 1.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2.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征是有特异性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和有免疫性。 3.急性传染病发生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恢复期。 三、选择题 1 传染病法规定,属甲类传染病的是()D A肝炎 B.爱滋病 C.疟疾 D.鼠疫 E.伤寒

2.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两个重要因素是()E A.地理因素、气候因素 B.社会因素、经济因素 C .气温、雨量 D.生活习惯、文化传统 E. 社会因素、自然因素 3. 在传染过程的下列表现中,最易识别的是()C A.隐性感染 B. 潜在性感染 C. 显性感染 D. 病原携带状态 E. 病原体被消除或排出体外 4.初次抗原刺激后,先产生的对传染病的早期诊断有帮助的是()A A. IgM B.IgG C. IgA D. IgE E. IgD 5.确定一个传染病的检疫期是根据该病的()B A.最短潜伏期B. 最长潜伏期C. 平均潜伏期D.传染期 E.前驱期 6.构成伟染过程必需具备的三个因素是;()A A、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B、病原体、社会因素、自然因素 C、病原体的数量,致病力、特异性定位 D、病原体、人体和病原体所处的环境 E、屏障作用、吞噬作用、体液作用 7.下列疾病在传染过程中,表现为“显性感染多”的是:()B A、乙型脑炎 B、麻疹 C、流得性脑脊髓膜炎 D、白喉 E、脊髓灰质炎 8.传染病的防治原则()A A、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B、切断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 C、管理食物、水源、粪便、消灭蚊蝇 D、管理水,管理饮食,卫生管理,灭蝇 E、环境卫生管理,水源食物管理、灭蝇 9.传染病最主要的特征是:()A A.具有传染性 B.具有流行性 C.具有地区性 D.具有周期性 E.具有季节性 10.病源携带者指:()C

传染病知识讲座

传染病知识讲座

XXXXX小学 春季传染病健康知识讲座 主讲人:XXX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细菌、病毒也不例外,它们加速繁殖,再由于气候变化无常,忽冷忽热,也使春天成了一个疾病好发的季节。春季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水痘、腮腺炎、麻疹、风疹、手足口病、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这些传染病大多数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学校这种人员比较密集、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更是比较容易传播,会对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春季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 一、春季常见传染病: 1、流感(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传染源主要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 3、水痘 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

传染病名词解释、简答题、病例分析(含答案)培训资料

名词解释 1、人体感染病原体后,在一定时间内对同种病原体不再易感称为感染后免疫。 2、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通过一定方式,到达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如空气、水、食物、苍蝇、手、吸血节肢动物、血液、 3、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4、潜伏性感染: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长期潜伏成为携带者。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5、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 6、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人类进入这些地区时亦科感染,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或人兽共患病,如流行性出血热、鼠疫等,这种病所在的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 7、感染后免疫: 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是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8、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 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 在临床上不出现任何症状和体征, 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9、隐性感染: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 仅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但没有任何症状和体征。 10、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人类进入这些地区时亦科感染,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或人兽共患病,如流行性出血热、鼠疫等,这种病所在的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 11、复发: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而使初发症状再度出现时,称为复发。 12、稽留热:体温39C以上,24小时体温相差不超过1C,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 13、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称为感染,亦称为传染。 14、散发:是指某些传染病散在发生,其发病率是某地近年来的一般水平。 15、流行:是指某些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某地近年来的一般水平。 论述题 1 、试述传染病的预防: 1 、答案要点:传染病的预防主要针对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 节来采取措施,即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①管理传染源: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参考最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对有传染性的患者进行隔离和治疗、对接触者进行检疫或预防、对病原携带者进行治疗或隔离或教育、对感染动物进行处理;( 5 分)

传染病培训试题及答案

阿岗卫生院传染病防治法培训测试试卷 科室: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2分/空,共2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其中甲类种,乙类种,丙类种。 2、孕早期检测是指孕妇在发现怀孕后周内及时到卫生院建立《孕产妇围产保健手册》,并检测“三病”,三病是指、、。 二、单选题(每题 4分,共 80 分) 1.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监测病例遵循() A.属地管理原则 B、异地管理 C 、就近管理D、户籍管理 2.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分为( )类. A. 甲类和乙类 B. 甲类和丙类 C. 甲类、乙类和丙类 D.乙类和丙类 3、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法定传染病()种 种 B. 35种种种 4. 一个病人同时发生4种传染病时,应填写几张传染病报告卡( ) A. 1 B.2 C.3 D、4 5、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施行日期是() 年10月1日 B. 2004年12月1日年12月29 年12月29日 6. 发现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疾病,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控制机构报告。 A. 1小时 B. 2小时 C. 3小时小时 7.发现其他乙类、丙类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人,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进行网络直报。 A、12小时 B、 10小时 C、 24小时 D、6小时 8.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保存()年。 年 B. 15 年年年

9.以下是甲类传染病的有() A.鼠疫和霍乱 B.炭疽 C. 艾滋病 D.梅毒 10.以下属于丙类传染病的是() A.流行性腮腺炎 B.淋病 C.麻疹 D.狂犬病 11、《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在传染病防治方面的职责是() A.对传染病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B.按照专业分工承担责任范围内的传染病监测管理工作 C.承担责任范围内的传染病防治管理任务 D.领导所辖区域传染病防治工作 12、以下属于丙类传染病的有() A.甲型H1N1流感 B.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C.细菌性痢疾 D.猩红热 13、传染病报告卡对于()岁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 A、10岁 B、15岁 C、5岁 E、7岁 14、对传染病人的控制,正确的是() A.对乙、丙类传染病病人予以隔离治疗 B.对艾滋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应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 C.淋病、梅毒病人未治愈前不准去公共浴室、理发店等公共场所 D.对甲类传染病病原携带者限制活动范围 15、属于乙类传染病的有() A.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B、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C、黑热病 D、霍乱 16、医疗机构发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时,应当在多长时间内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A、30分钟 B、24小时 C、2小时 D、12小时 1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对传染病应做到哪几点( ) A、早发现 B、早报告 C、早隔离 D、早治疗 E、以上都是 1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 A、红、橙、黄、蓝 B、红、黄、橙、绿 C、红、黄、绿、蓝 D、黄、红、橙、蓝 19、在传染病的预防工作中,国家实行的制度是() A.预防保健制度 B.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 C.爱国卫生运动 D.有计划的卫生防疫

各种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讲义

各种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讲义 一.《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规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1.甲类(2种):鼠疫、霍乱。(强制管理传染病) 2.乙类(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严格管理传染病) 3.丙类(10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监测管理传染病)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细菌、真菌、立克次体、病毒等;寄生虫包括蠕虫和原虫。原虫指疟疾、弓形虫病等;蠕虫指蛔虫、蛲虫、钩虫、绦虫等等。 有病原体? 有传染性? 有流行病学特征? 有感染后免疫? 流行病学特征 (1)流行性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蔓延称为流行。按其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爆发、流行、大流行。 (2)地方性某些传染病由于中间宿主、地理条件及人群生活习惯等

原因,只能在一定地区内发生,有称为地方性传染病,如长江流域的血吸虫病。 (3)季节性某些传染病受气候条件或昆虫媒介的生活习性影响,因而表现为不同的季节性,如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节,大脑炎则主要发生在蚊虫活跃的夏秋季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ν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ν人群易感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人群的易感性。ν 三、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表现 1、水痘 临床上可分为前驱期和出诊期。前驱期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及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等,持续1~2天即迅速进入出诊期。 出诊特点: (1)皮疹形态:初为红斑疹,数小时后变为红色丘疹,再经数小时发展为疱疹。位臵表浅,形似露珠水滴,椭圆形,3~大小,壁薄易破,周围有红晕。 (2)皮疹分布 水痘皮疹先后分批陆续出现,每批历时1~6天,皮疹数目为数个至数百个不等,皮疹数目愈多,则全身症状亦愈重。呈向心性分布,先出现于躯干和四肢近端,躯干皮疹最多,次为头面部,四肢远端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3)发展过程

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

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精 【名词解释】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secondaryinfection)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1.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 5.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 1.侵袭力(invasiveness): 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2.毒力(virulence):内外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 3.数量(quantity):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

传染病防治法试题及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传染病法是从哪年开始实施,又是哪年重新修订:( D ) A、1998年,2003年 B、1989年,2003年 C、1998年,2004年 D、1989年,2004年 2、新修订的传染病法规定的传染病增加了哪些疾病:( C ) A、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B、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C、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D、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水痘 3、在新修订的传染病法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属于下列哪一类:( B )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不属于传染病法中的法定传染病 4、在新修订的传染病法中,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属于下列哪一类:( B )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不属于传染病法中的法定传染病 5、下列哪一组传染病,以前属于丙类传染病,现在修订为乙类:( C ) A、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 B、黑热病、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 C、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血吸虫病 D、肺结核、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 6、下列哪一组传染病,以前属于乙类传染病,现在修订为丙类:( A ) A、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 B、黑热病、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 C、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血吸虫病 D、肺结核、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 7、下列哪一组乙类传染病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A ) A、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B、狂犬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C、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

D、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8、甲类传染病是指:( A ) A、鼠疫、霍乱 B、猩红热、淋病 C、艾滋病、鼠疫 D、霍乱、登革热 9.各级各类卫生防疫机构按照专业分工承担( B )内的传染病监测管理工作。 A.地方范围 B.责任范围 C.指定范围 D.全国范围 10、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的政策是:( B ) A、根据当地情况,实行部分免费 B、全部免费 C、全部收费 D、家庭生活困难者免费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可分为:( D ) A、两类,39种 B、三类,35种 C、三类,37种 D、三类,39种 12、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前或者在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下列哪项:( C ) A、任何工作 B、任何与人接触的工作 C、易使该病传染扩散的工作 D、饮食和托儿工作 13、谁在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A ) A、任何单位和个人 B、护士 C、医生 D、防疫人员

学校相关人员传染病知识培训内容

学校相关人员传染病知识培训内容 一、风疹 1、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2、风疹的主要传染源是病人。 3、风疹为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二、腮腺炎 1、腮腺炎是一种侵犯儿童为主的急性全身性传染病。 2、腮腺炎病毒靠病人的唾液和呼吸道分泌物传播。 3、最好的预防效果是接种腮腺炎活疫苗。 三、流感 1、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流感的主要传染源是病人。 3、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4、流感预防主要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接种流感疫苗。 四、手足口病 1、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 2、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3、EV71与COXA16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4、手足口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斑丘疹、疱疹、重症病例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 5、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7月份为高发期。 6、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7天。 7、手足口病的预防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个人卫生。 年

月日 ?学校传染病知识培训试卷单位:姓名: 时间: 一、填空题: 1、风疹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2、风疹是主要传染源是()。 3、腮腺炎是一种侵犯儿童为主()、()传染病。 4、腮腺炎病毒靠病人的()和呼吸道( )传播。 5、腮腺炎预防是接种( )活疫苗。 6、流感是由( )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7、流感的主要传染源是( )。 8、手足口病是由( )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9、( )与()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10、手足口病主要临床表现为( )、()、( )等部位斑丘疹、疱疹。

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

传染病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10分) 1.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2.感染:人和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也是病原体对人体的寄生过程。 3.病原携带者: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排出体外,而无临床表现的人。 4.暴发: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小范围内发病人数急剧增多。 5.流行过程:传染病的病原体从传染源的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而形成新的传染,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 构成感染的必备条件是病原体人体环境。 2. 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包括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3. 传染源包括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隐性感染者受感染的动物 4. 常见的水平传播途径有 4.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土壤传播 5.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有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6.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 .特异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免疫性 7. 典型急性传染病的病程经过可分为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4个阶段。 8. 传染病的诊断需要综合分析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三方面资料。 9. 传染病的治疗方法中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是。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对的打√,错的打×) 1.传染过程必然导致传染病。F 2.所有传染病都有传染性。T 3.构成传染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传染源、病原体、传染途径。F 4.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病理损害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表现,通过免疫学检测可测得抗体。T 5.传染病只是传染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T 6.有传染性是传染病与其它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点。T 7.所有的病原携带者都是传染源。T 8.抗生素对病毒性疾病有效。F 9.人群对某些传染病易感性的高低明显影响传染病的发生。T 10.切断传播途径的目的在于消灭被污染环境中的病原体和传播病原体的生物媒介。T 四、简答题(10分) 简述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感染过程有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病原携带状态、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五种表现。以上五种表现不一定一成不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如潜伏性感染在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转变为显性感染。一般认为隐性感染最常见,其次为病原携带状态,显性感染所占比例最低,但易于识别。 五、选择题(共40分) (一)A1型题(每题1分) ( B )1.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不断排除体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症状,这称为 A.隐性感染B.病原携带状态C.显性感染D.潜伏性感染E.轻型感染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测试题-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测试题 单位:姓名:职称:成绩: 一、单选题:(共36题,每题2分,共72分):请将您认为正确的答案字母填到“()”里 1、霍乱是(1) A、甲类传染病; B、乙类传染病; C、丙类传染病; D、自然疫源性疾病。 2、典型霍乱分以下三期:(2) A、泄吐期、反应期、脱水虚脱期、; B、发热期、脱水虚脱期、反应期; C、泄吐期、脱水虚脱期、少尿期; D、泄吐期、脱水虚脱期、反应期 3、霍乱的报告实现:(2 ) A、城镇4小时、农村12小时; B、城镇2小时、农村6小时; C、城镇6小时、农村12小时; D、城镇12小时、农村24小时; 4、肺鼠疫隔离期:(4 ) A、临床症状消失后,连续3次痰菌阴性; B、临床症状消失后,连续2次痰菌阴性; C、临床症状消失后,连续4次痰菌阴性; D、临床症状消失后,连续5次痰菌阴性。 5、鼠疫特异性治疗:( 4 ) A、青霉素; B、病毒唑; C、林可霉素; D、链霉素。 6、肺鼠疫潜伏期为( 4 ) A、1-6天 B、4-7天 C、一周以上 D、数小时至3天 7、怀疑有感染烈性传染病的可能性后,一般应根据其潜伏期决定隔离观察的时间,鼠疫是几天(4 ) A、一天内 B、1-3天 C、2-5天 D、9天 8、哪一项不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4) A、性接触; B、血液接触; C、母婴接触; D、近距离呼吸道传播。 9、、HIV感染人体后的三期:(1) A、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艾滋病期 B、无症状感染、急性感染期、艾滋病期; C、艾滋病期、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 D、急性感染期、艾滋病期、无症状感染期。 10、WHO对艾滋病扩大的监测诊断标准(1) A、体征减轻,大于10%或恶病质,伴有腹泻或发热 B、持续性发热超过3个月 C、白细胞减少 D、伴有皮疹 11、SARS临床诊断思维错误的是:( 3 ) A、不是“SARS”:进入正常医疗程序; B、不像“SARS”:医学观察; C、疑似“SARS”:留院观察,双人间病房; D、临床诊断:定点医院,单人单间病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