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用桂枝汤医案精选

应用桂枝汤医案精选

应用桂枝汤医案精选
应用桂枝汤医案精选

应用桂枝汤医案精选

(辽宁省锦州市古塔区中医院)张雷

桂枝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又名“小阳旦汤”。由桂枝(去皮)三两(15g)芍药三两(15g)生姜(15g)三两大枣(切)十二枚(5枚)甘草二两,炙(10g)五味药组成,为主治太阳病中风之方剂。柯琴在《伤寒论附翼》曰:“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发汗。若妄汗、妄下而表不解者,仍当用此解肌。如所云:头痛发热、恶寒恶风、鼻鸣干呕等病,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惟以脉弱自汗为主耳。”方中桂枝性味辛温,有温通卫阳、解肌祛风的作用;芍药性苦酸,微寒,能益阴和营;生姜性辛温,和桂枝共同辛甘化阳;枣味甘,益脾和胃,助芍药益阴以和营;甘草味甘性温,补益中气,调和诸药之功;(与桂枝、姜化阳,与芍药、枣化阴)。共奏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气血、阴阳和脾胃之功能。

一.桂枝汤原方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医案:金某某,女,46岁。初诊日期:2011 年3月24日。

主诉:阵发性发热、汗出失眠3个月。

现病史:患者睡眠欠佳多年,时轻时重,可自行调理好转。3月前感冒后引发失眠加重,伴阵发性发热、汗出,在锦州某某三甲医院,各种检查未见异常,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疑似更年期综合症”,西医服谷维素等药无效,中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2月无效,经介绍求诊于我。刻诊:失眠,自汗出,阵发性发热,以凌晨3-5点最明显,(腋下体温多在37.8-39.2℃之间),微恶风,饮食、二便尚可,月经正常,舌淡苔薄白,脉缓软无力。

辩证:营卫不和,阴阳失调之证。

治法:调营卫、和阴阳。

处方:桂枝15g、白芍15g、甘草10g,(自备生姜15g、大枣5枚为

引。)水煎3付,并告知用药杂煎汤,临卧前泡脚。用药1剂后, 当夜汗出多,但睡眠好转,隔日低烧退,服完3付,低烧、失眠、汗出、恶风,诸症悉除。

按语:本案患者发热,恶风,自汗出,正具备桂枝汤证的辩证特点。而患者阵发性发热,发热凌晨3-5点明显,正为平旦之时,故用小阳旦汤(即桂枝汤)最合适不过。发热汗出见舌不红而淡,苔不少而白,脉不细而缓,则非阴虚发热之证,故滋阴降火药无效,此乃营卫不和也。营卫,即人体之阴阳,宜相将而不宜相离。营卫谐和,则阴阳协调,卫为之固,营为之守。若营卫不和,阴阳相悖,营阴不济卫阳而发热,卫阳不固营阴则汗出。故用桂枝汤“先其时发汗则愈”。

《灵枢·营卫生会》言:“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而《灵枢·营卫生会》云“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的寤寐与营卫运行正常与否有关,卫气昼行于阳二十五度,夜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则寤,行于阴则寐。营卫出于中焦,中虚则营卫俱不足,营不足则卫气失于所附而悍疾;卫气虚则营失推动而运行失畅,故造成营卫运行失谐,卫气入夜不能正常入于阴,即造成“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和“卫强营弱”的病理状态。故患者失眠首选调和营卫、燮理阴阳之桂枝汤,最为合拍。

此外,本方煎水临卧前半小时泡脚,有安神之功。虽作用于身体下部,但取“上病下治”之法,使心火不亢,心神潜静,契合病机,故不寐证愈。

二.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味治疗寒激性荨麻疹医案:

玉屏风散为中药名方,由我国元代医家危亦林创制,可敛汗固表,也是体质虚弱者预防外感疾病的良方。现代研究证明,玉屏风散具有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之功效,有“中药丙种球蛋白”之美誉。

寒激性荨麻疹医案(1)

杨某某,男,45岁,初诊日期:2011 年1月4日。

主诉:遇寒头面手足外露之处皮肤肿痒3年。

现病史:每遇天寒地冻,头面手足外露之处,皮肤肿胀发痒,遇暖其病自行缓解,西

医诊断:“寒激性荨麻疹”。平素汗出恶风,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浮而缓。

辩证:卫阳不固,风寒外袭,营卫不和之荨麻疹。

处方:当归15g、黄芪30g、白术15g、防风15g、桂枝15g、白芍15g、甘草10g、附子10g (先煎)、僵蚕10g、蝉蜕10g、刺蒺藜15g、乌梢蛇20g、生姜6g、大枣5枚为引。服药3付后,遇寒头面手足外露之处皮肤肿消失,但入夜皮肤仍有微痒,上方加乌梅15g、五味子15g,3付而愈。

寒激性荨麻疹医案(2)

陈某,女,26岁,初诊日期:2010 年11月24日。

主诉:冬天皮肤起风疹块2年。

现病史:每遇冬天皮肤发痒,起丘疹或风团块,西医诊断:“寒激性荨麻疹”,多种西药治疗无效,经介绍求诊于我。刻诊:每遇冬天皮肤起红色丘疹,搔痒,严重时风块突起,平素汗出恶风,易过敏,嗜食辛辣,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辩证:卫外不固,风伤血热,营卫不和之荨麻疹。

处方:防风10g、黄芪30g、白术15g、桂枝10g、白、赤芍各

15g、甘草10g、乌梅15g、五味子15g、丹皮10g、徐长卿20g、乌蛇20g、僵蚕10g、蝉蜕10g、白蒺藜30g。服药1付后,风块瘾疹消失。效不更方3付而愈。

按语:机体卫外不固,遇寒则发风隐疹。皮肤痒者,阳也,风为阳邪,侵于肌肤,稽留不去而作痒疹。同时,风中令营卫不和,则汗出恶风,脉浮而缓,诸症迭现。故用玉屏风散补脾实卫,益气御风合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两方合用共奏调和营卫气血,益气固表御风之功。再加上搜散风邪以止瘙痒、调畅气机以开腠理的僵蚕、蝉蜕,使之邪去痒止。此为学生治疗寒激性荨麻疹之验方固表御风汤,组成为黄芪30g、白术15g、防风15g、桂枝15g、白芍15g、甘草15g、僵蚕10g、蝉蜕10g、姜枣为引。适用于风疹块常反复发作,瘙痒难忍,缠绵不断,每遇天寒地冻,头面手足外露之处加剧,遇暖其病自愈,汗出恶风,面色恍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若肢冷畏寒者加附子10g;久病不愈者加乌梅15g、五味子15g;皮肤痒甚者加刺蒺藜30g、乌梢蛇15g。

二.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治疗项背强痛医案:

桂枝加葛根汤出于《伤寒论》,原文云:“寒病,骨痛,阴痹,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引痛,脉沉而迟,此寒邪干肾也,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太阳病,项背强儿儿,及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由葛根(四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

切大枣(十二枚)擘而组成。桂枝加葛根汤证是外感风寒,太阳经气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于濡养,所以项背强几几。但有汗出来风,是表虚。所以用桂枝汤减少桂、芍用量,加葛根,取奇解肌发表,生津舒筋之功。全方共奏解肌发表,升津舒经之功。适用于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桂枝汤证兼项背强而不舒者。

颈椎病医案(1)

赵某某,女,53岁,初诊日期:2010 年12月30日。

主诉:颈强、肩背酸痛3年。

现病史:颈部僵直、肩背酸痛,余无不适,西医诊断:“颈椎病”。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

辩证:风寒外袭,经络痹阻之颈椎病。

处方:葛根30g、桂枝15g、赤、白芍各15g、甘草10g、川芎15g、补血45g、羌活20g、姜黄25g、威灵仙20g、延胡索20g、乳没各10g、香附10g。服药3付后,颈部僵直消失,肩背酸痛减轻,上方去葛根,加海桐皮20g,水煎服 3付。

按语: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

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导致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本方学生治疗颈椎病的经验方,葛根30g,桂枝15g,赤、白芍各15g,炙甘草10g,川芎15g,羌活20g,姜黄25g,威灵仙20g,生姜4片,大枣10枚。方中葛根在实验中证明其具有扩张血管,增强血流量的作用,配合白芍改善微循环,缓解肌痉挛;配合赤芍、川芎、当归、姜黄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桂枝祛风解肌,舒筋活络,羌活祛风散寒,活络止痛,威灵仙活血通络,补益肝肾,以防止颈椎退行性病变。

落枕医案(2)

赵某,女,41岁。初诊日期:2008 年11月25日。

主诉:落枕反复2年余。

现病史:患美容院工作以低头为主,项背强紧,每年必落枕5-7次,近日发作频繁,须按摩好转。我建议她改变工作环境并配合服中药断其根,患者同意治之。刻诊:项背强紧,自汗出、恶风,偶感风寒易发作,发作时顾盼俯仰不能自如,项强及背拘急疼痛,饮食、二便尚可,月经正常,舌淡苔白润,脉浮迟。

辩证:感受风寒,颈背部气血凝滞,筋络痹阻之落枕。

处方:葛根30g、桂枝15g、赤、白芍各15g、

炙甘草10g、当归15g,黄芪30g,麻黄10g、防己10g、秦艽20g、生姜5片、大枣10枚。连服2周,病告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按语:落枕是一种常见病,好发于青壮年,以冬春季多见,是一

种以颈部疼痛,颈项僵硬,转侧不便为主要表现的颈部软组织急性扭伤或炎症。本案发则见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脉浮迟,桂枝加葛根汤证备,是用之即效。

四.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治疗误下胸满医案: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源于《伤寒论》,原文:“太阳病,误用下法后,脉促胸满,微恶寒者。”由桂枝9克(去皮) 甘草6克(炙) 大枣12枚(擘) 生姜6

克(切) 附子5克(炮) 组成。

王某某,男,43岁。初诊日期:2008 年11月27日。

主诉:胸中憋闷3年,近日误服泻药加剧。

现病史:患者心肌供血不足多年,今年胸闷而痛住院诊断“轻微冠心病”,胸中憋闷难忍,气短不足以息,有时需要吸氧气才能缓解,我之老患者,因不愿意服中药,发病时我多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而缓解,近日误服泻药,胸中憋闷难忍,气短不足以息加剧,伴有四肢不温,时恶风寒,大便溏,腹胀。舌质淡苔白,脉弦而缓。

辩证:胸阳不振,阴气内阻胸痹证。

处方:桂枝10g,生姜10g,大枣10枚,附子6g,炙甘草6g。服药3剂后证状减轻,服3剂,胸满、腹胀、气短诸症皆愈。

按语:胸闷或胸痛,是胸痹之主症,其病机主要是上焦心胸阳气虚弱而阴寒之气内盛,《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云:“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

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应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因为胸为阳位似天空,心肺二脏居其内,营卫二气由此而得以宣发。如果胸阳不振,阴寒内凝,阳气不能布达而痹阻,心肺之气血不畅。平时胸痹学生习惯用金匮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但患者误用下法后,出现胸中憋闷难忍,气短不足以息加剧,还伴有四肢不温,时恶风寒,显为胸阳不振之象。所以,治当振奋胸阳,蠲除浊阴,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附子辛热气厚,力雄气猛,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故本方用于阳虚

阴盛之胸痹证,有较好的疗效。

桂枝汤加减治疗心力衰竭的医案一则

桂枝汤加减治疗心力衰竭的医案一则 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第一方,被后世医家称为“群方之冠”,可见桂枝汤在伤寒论中的重要性。桂枝汤是治疗太阳中风证的主方,其功用为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治法遵循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风: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原则,”即辛温发汗解表。究其原因,太阳病是由外邪侵袭肌表,卫外不固,营卫不调,卫阳浮盛奋起抗邪,正邪交争所致,即“营弱卫强”,或“阳浮而阴弱”。其病症特点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由于病人体质强弱不同,感受外邪性质不同,病理变化也各有其特点,因此太阳病有三种主要的证候类型,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和表郁轻证。 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阶段,一般比较轻浅,但若治疗不当,则变化迅速,其中若表邪不解或兼有其他病理变化,成为太阳病兼证。如中风表虚证,可兼经输不利,兼肺气不利,兼阳虚漏汗,兼胸阳不振,兼阳气不足等。 经过现代研究,桂枝汤所主治的病症种类多达四十余种,病症涉及到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科等。王琦、铁君二人总结叶天士运用桂枝汤及类方时认为,叶天士应用桂枝汤及其类方的范围很广,如虚人外感、咳嗽、痰饮、痹痛、冲气、动悸等,常随症投之。有作调和营卫,发散风寒之用;有作通阳制水,化痰涤饮之施;有温通经脉而设,有取温肾平冲之力,王孟英说:“改错所云者,仍湿热症也,若风寒伤卫,岂可不遵仲景之法而不用桂枝汤”,由此看出桂枝汤皆为历代医家所重用的。其方配伍严谨,用药精良,用此方治疗疾病,每每获得良效。桂枝汤原方为: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用法:上五味,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本文主要通过一则医案对上方的加减应用治疗太阳病兼证。 2010年10月28日,秦某,男患,69岁,素有冠心病心衰病史,反复心衰,这次因感冒后心衰加重10余日,主要症状可见喘息气促,不能平卧,心悸,口唇发绀,恶寒,精神不振,双下肢轻度浮肿,尿少,听诊双肺可闻及干湿啰音,心电图示:ST-T改变,室上性心动过速。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微。诊断:冠心病心衰,治法:解肌祛风,降气平喘,处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药:桂枝15克,甘草10克,生姜15克,芍药15克,大枣7枚,厚朴15克,杏仁15克,上方七付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上方以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其中桂枝温经通阳,以散肌表之风寒,芍药敛阴和营,以益在内之营阴,生姜辛散表邪,助桂枝温卫,大枣补胃气,助芍药和营,炙甘草调和诸药,厚朴下气消痰,宽中理气,杏仁利肺气,降逆平喘,诸药合用共成表里兼顾之剂,喘证自解。正如尤在泾《金匮心典》引徐氏之说“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说明本方在外它有调和营卫之功,在内则有调和气血之用。 7日后复诊,主要症状可见胸闷,心悸,汗出,夜间尤甚,口唇发绀,精神不振,双下肢轻度浮肿,尿少,无喘息气促,无恶寒,听诊双肺干湿啰音明显减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数。治法:调和营卫,复阳固表,处方: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药:桂枝15克,甘草10克,生姜15克,大枣7枚,附子10克,茯

桂枝汤的功效与作用

xx 功效与作用 xx 的配方: 桂枝(去皮)三钱,芍药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切)十二枚(3枚),甘草二钱(炙),桂枝汤的功效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桂枝汤方歌: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攻。 xx xx 分类: 解表剂-xx 表 组成: 桂枝(去皮)三钱(9克)、芍药三钱(9克)、生姜(9克)三钱、大枣(切)十二枚(3 枚)、甘草二钱(炙,6 克) 方歌: 药枝枣xx(方剂速记法) 想象: 要支走蒋干;芍药、桂枝、大枣、生姜、甘草 方歌: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攻。 功效: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出处: 伤寒论》xx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qian)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用法: 水煎服。本方服法也极为讲究,首先是药煎成取汁,“适寒温”服,“服已须臾,啜热稀粥”,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复感。(去渣温服,服后少停一二分钟,饮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稳覆令一时许,”即是避风助汗之意。待其遍身漐漐(zhe),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气已合,津液得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所以说“益佳”。(服后用被子温覆取汗。以遍体湿润为度。不可如水淋漓,恐汗出过多,不但病不能除,且容易重感风寒。)至于服后汗出病瘥,停后服;不效,再服,“乃服至二、三剂”;。(若一服病已愈,不必再服。如不愈,仍可照前法服之.此药必须早午晚连续服用,时间不可拉长。每服一次,必须检查病情有无变化,最要紧的是必须注意口渴与不渴,或喜冷性饮食与否。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现象,可以马上把药停止,或配合石膏一类的寒性药品,以免误犯阳盛之戒。如病情没有变化,可以继续服用,虽二三剂也可。)以及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尤其是“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服解表剂后应该注意的通则。(除此以外,注意避风,饮食方面可吃些有营养的流动性食物。忌食生冷、油腻、酒肉、五辛、臭恶等不易消化或带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使用。(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xx 方歌: (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二)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芍姜草枣啜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柴胡桂枝汤辨治疑难杂病验案举隅

始于怀疑终于信仰归于实用 ——柴胡桂枝汤辨治疑难杂症验案举隅 学号:20150931112 姓名:张徽题记:中医学术流派及其各家学说之间的争鸣与更替之路是一条始于怀疑、终于信仰、但必须归于实用之路。 摘要:柴胡桂枝汤立足于肝胆脾胃的脏腑功能,着眼于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用力于膜腠三焦的内外上下,可表、可里、可温、可清、可升、可降、可补、可泻,用于辨治疑难杂症,屡获佳效。 关键词:柴胡桂枝汤;疑难杂症。 柴胡桂枝汤集“柴胡法”和“桂枝法”于一身,寒热并调,正邪兼顾。其制方立足于肝胆脾胃的脏腑功能,着眼于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用力于膜腠三焦的内外上下。由此观之,仲景之匠心独运便展露无遗。余会其意,以此方用于辨治疑难杂症,竟屡获佳效,兹以验案为证,举隅于下,以飨同道。 1.情志内伤而致厥证 赵某,男,50岁,于2008年3月22日初诊。患者近一个月来,频繁在凌晨3点至上午9点之间出现昏倒而不省人事,每次都拨打120急往市医院,但各种检查均显示正常,值班医生无从下手,遂皆令回家观察。刻诊:昏倒前都会出现以胃脘部为中心的紧缩感并伴有汗出及短气,苏醒后一如常人,欲发作时急饮盐水而会稍舒,胃脘及左胁有不适感,自觉胃中似有物从左腹而下并伴有打雷声,大便首次必于五更之时且日计不少于2次而粗细不匀,小便正常,舌胖色淡苔白腻,因察动脉见关上,故追问此病由来,方知始于兄弟不和。处方:柴胡10g,黄芩10g,黄连5g,干姜10g,半夏10g,党参10g,桂枝10g,白芍10g,枳实10g,炙甘草10g,生姜5片,大枣10枚。6剂,每日1剂,水煮2次分2服。3月28日复诊,仅于昨日凌晨四点多发作一次,持续约半小时,早饭后常有困意,口干苦,舌上布有水珠,左脉较右脉为快。守上

加味桂枝茯苓汤治疗附件炎性包块临床分析

加味桂枝茯苓汤治疗附件炎性包块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6-05-27T14:42:21.50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5期作者:方艳 [导读] 辽宁省抚顺市清原县中医院加味桂枝茯苓汤在附件炎性包块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缩短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提高治疗总有效率。 辽宁省抚顺市清原县中医院 113300 摘要:目的:探究加味桂枝茯苓汤在附件炎性包块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以便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附件炎性包块患者6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加味附子汤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共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共5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3.33%,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味桂枝茯苓汤在附件炎性包块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缩短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加味桂枝茯苓汤;附件炎性包块;临床疗效;研究 附件炎性包块是临床较为常见和多发的一种妇科疾病,发病原因大多为未彻底治愈的急性盆腔炎所致。附件炎性包块属中医“癥瘕”范畴,中医认为其多由瘀血内停、正气不足、邪毒内蕴、气机阻滞、气血失调所致。目前临床对于该病的治疗通常以西医和中医治疗为主。西医治疗疗程短,但效果不佳。为研究加味桂枝茯苓汤在附件炎性包块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本文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附件炎性包块患者60例,以此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附件炎性包块患者60例,均经B超检查确诊,排除严重心、肾、肝功能不全及妊娠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年龄在22-5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2±4.5)岁,患者病程在4-120个月之间,平均(34.2±4.3)个月;对照组30例,年龄在21-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 2.3±4.2)岁。患者病程在5-110个月之间,平均(35.2±5.1)个月。其中45例单侧炎性包块,25例双侧炎性包块。炎性包块直径在( 3.71±0.31)cm。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包块直径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在患者月经结束后给以抗生素治疗,取患者宫颈分泌物制作涂片,进行培养,并进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实验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连续用药7天为一个疗程。观察组患者采用加味桂枝茯苓汤治疗,组方为:丹参15g、地龙15g、莪术15g、金银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桂枝12g、砂仁12g、当归12g、陈皮12g、赤芍12g、牡丹皮12g、三棱12g、桃仁10g、鳖甲10g、茯苓2g、柴胡2g。每日1剂,水煎服,于月经结束后开始用药,连续用药7天为一个疗程,两组均治疗四个疗程。 1.3疗效判定标准治愈:患者自觉症状消失,进行B超检查显示包块完全消失;好转:患者自觉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进行B超检查显示包块缩小一半以上;无效:患者自觉症状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进行B超检查显示包块未缩小或包块增大。 1.4统计学分析将此次调查统计的结果数据录入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用X2检验计数资料,用(`x±s)表示计量资料,判断得出P<0.05具有显著差异,该统计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研究中,经相应治疗后,观察组共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共5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3.33%,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 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3讨论 附件炎性包块是临床较为常见和多发的妇科疾病之一,具有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特点,极易出现盆腔充血、盆腔器官粘连、结缔组织纤维化等[1]。患者临床症状为不同程度的腹部坠胀、腹痛、腰骶酸痛等,并伴有月经失调、白带增多、腰痛等症状,一般在劳累或经期过后症状会有所加重。B超检查显示单侧或双侧附件区明显增厚,存在压痛性包块,血常规检查,部分患者白细胞水平升高。倘若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极易导致增粗、输卵管纤维化或阻塞不通,进而与周围组织产生粘连。倘若输卵管两端出现闭塞,则易形成输卵管积水并穿入粘连的卵巢当中,进而出现输卵管卵巢囊肿,导致宫外孕或不孕。因而临床上需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临床上治疗附件炎性包块主要是西医和中医治疗,西医治疗通常以抗生素治疗为主,但单纯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附件炎性包块临床疗效不佳。造成该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疾病反复发作,导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包块较厚且潜伏较多细菌,因而极易引发炎症[2]。炎性包块由于血供差,抗生素静脉注射后,包块周围的局部药物浓度较低,不能对包块内部细菌有效杀灭,从而导致抗生素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附件炎性包块属于中医“癥瘕”范畴,中医认为附件炎性包块治疗应以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为主。临床实践发现加味桂枝茯苓汤在该病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组方中的桂枝具有温经通脉的功效;茯苓具有化湿利水的功效;桃仁、赤芍、丹皮等具有活血散结、行气通阳、活血祛瘀的功效。附件炎性包块的形成多因慢性炎症治疗不当或是盆腔腹膜、输卵管卵巢受到急性感染后治疗不彻底所致。瘀血内停、正气不足、邪毒内蕴、气机阻滞、气血失调而成瘕。因而治疗时,加用金银花、蒲公英等具有清热解毒、抗感染功效的药材[3]。 本文通过对60例附件炎性包块患者进行研究,通过观察治疗总有效率,发现观察组(采用加味桂枝茯苓汤治疗)的治疗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总有效率(83.33%),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加味桂枝茯苓汤在附件炎性包块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缩短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加快患者康复,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参考文献: [1]杜新平.抗生素配合物理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44例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3):147.

桂枝汤和类方医案

桂枝汤 药物组成:桂枝9g 白芍9g 炙甘草6g 生9g 大枣4枚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蛰蛰,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伤寒论》原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15)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54)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34)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386) 桂枝汤,出自中医古典名著《伤寒论》。《伤寒论》,其中的“伤寒”不是西医的“伤寒”,而是中医广义外感的总称。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第一方。所以我将其列为外感发热第一方。 主治:外感发热。 症状:头痛发热、汗出怕风、舌红苔白,脉浮。 个人总结: 桂枝汤,主治外感风寒,体虚之人。主要症状有怕冷或怕风,发热或不发热,必有出汗,舌尖淡红,口不渴。从桂枝汤的用法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治疗外感发热是主连续用药的。病情需要,不要一天仅用药一付、服两次;而可以增加用药次数,务使药力连贯。而且,桂枝汤服后,应该喝点稀饭以帮助出汗。 禁忌:桂枝汤不可用于风热感冒。风热感冒病人也会出汗,轻度怕风,但应该有口渴,咽痛,舌尖红的表现,不难鉴别。 桂枝汤医案: 熊某,女,56岁,1964年8月20日初诊。3个月来,每日下午3至5点发热,两臂时发紧,肩背拘急,热后汗出,舌苔薄白润,脉缓。给服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桂枝加葛根汤治疗颈椎病

桂枝加葛根汤治疗颈椎病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葛根含有葛根黄酮苷,酮苷有缓解肌肉痉挛、扩张脑皮外周血管作用。本方能降低血流阻力,增加脑血流量,可显著改善脑内内耳-椎动脉-基底动脉供血,从而对头痛、项强、头晕等症状发挥疗效。 患者张某某,女,39岁。行政办公人员。患者3年前开始出现颈项强痛不适,伴轻微头晕及后枕部酸胀痛,每因久坐伏案劳累或受凉后症状加重,近半年症状反复发作,并伴有双肩胛部酸胀痛及头晕、头痛症状。3天前患者因受凉而致颈強痛及头晕、头痛症状加重,出汗、恶风、行走发飘感等症状。颈椎CT检查示:颈3-4、颈4-5椎间盘突出,颈椎退行性变。查体:一般情况可,颈项部肌肉较紧张,转动欠灵活,颈3-7椎椎体两侧压痛,尤以颈3-4、4-5椎棘突及棘间隙两侧压痛明显,未引出明显放射痛,双侧肩胛骨内侧缘压痛,双侧肩胛岗上、下窝处压痛,双上肢无明显压痛,叩顶试验(+),旋颈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中医诊断:项痹(寒客筋脉、脑海失养);一旦得了颈椎病,想要达到治疗的目的,可使用胡蜂醋,胡蜂醋靶向渗透,载药量高,吸收快,是治疗肩周炎外用首选,且胡蜂醋直接作用于病症部位,不会对胃肠道及心血管造成不良反应,安全性高。西医诊断:颈椎病(混合型)。 予以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治疗。处方:葛根20克,桂枝10克,白

芍15克,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10枚,羌活12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3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每日1剂。 服3剂后患者复诊,颈项强痛,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消失,仍感轻微头晕,余未诉不适,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涩。郭剑华在上方的基础上去生姜、大枣,加狗脊12克,茯苓12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5剂,每日1剂以善后。 按:《伤寒论》曰:“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该方是仲景为风寒之邪客于太阳经所设。本例患者久坐伏案而致颈部劳损,加之受凉而发病。劳损是本,寒凝太阳经脉是标,急则治其标。郭剑华采用桂枝加葛根汤,以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方中重用葛根,能升阳,生津润燥,缓解经脉的拘急,解除颈项强痛及头晕症状。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葛根含有葛根黄酮苷,酮苷有缓解肌肉痉挛、扩张脑皮外周血管作用。本方能降低血流阻力,增加脑血流量,可显著改善脑内内耳-椎动脉-基底动脉供血,从而对头痛、项强、头晕等症状发挥疗效。加当归、川芎以养血通络镇痛。加羌活以增强祛风散寒作用。诸药合用,共奏解肌祛风,养血通络,解痉止痛之功。郭剑华常以本方加减治疗神经根型、椎动脉型颈椎病因感受风寒而急性发作者,每获良效。

【新提醒】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小柴胡汤(3)

【新提醒】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小柴胡汤(3) 4、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苓桂术甘汤方证: 耳鸣案: 来某,女,61岁,2011年3月24日诊。 诉右耳鸣、耳聋3个月,时眩晕,张口时耳中“刷”响一下,天热时头亦热,耳鸣声大时头胀,脸麻,晨起口干,后背凉,怕风多年,近日感冒咽痛,身怕冷,睡眠时好时坏,纳可、小便可,起夜1—2次,大便日1次不成形,舌淡润苔白根稍腻,脉沉弱数,右寸浮。 辩六经属太阳少阳太阴阳明合病挟饮证,辩方证为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苓桂术甘汤方证。 柴胡12,黄芩10,清半夏15,党参10,炙甘草6,生石膏45,生姜15,桔梗10,桂枝10,茯苓12,苍术15,大枣4枚。7剂,水煎服。结果:耳鸣、耳聋减轻,眩晕、咽痛、恶寒已不明显。 按:耳鸣、耳聋眩晕、咽痛、口干为少阳证小柴胡汤证。遇热头热、耳鸣声大时头胀、脉数为阳明里热,故加石膏、桔梗清热利咽。后背凉、怕风多年、感冒后怕冷、眩晕、张口时耳中响声、大便不成形、舌淡苔白根稍腻脉沉弱数等为表寒里饮之象,故合苓桂术甘汤解表利水。 关于耳窍病的认识:多从脏腑、经络角度解,“实则泻肝,虚

则补肾”为主要治法。然临症所见,多数耳鸣绝非泻肝、补肾可以取效。冯老认为,耳窍病多属于半表半里证,实证多为少阳。《伤寒论》少阳提纲证“口苦、咽干、目眩”264条提到“两耳无所闻”、“目赤”等皆属孔窍病变。故对耳病的治疗,冯老多从半表半里之少阳病入手,用小柴胡汤和解之,顺应了人体疗病的自然功能。 读后感悟:“耳窍病为半表半里,多从少阳论治,用小柴胡汤和解之”。耳属体侧,为少阳经所属,耳病从少阳治,冯老好思路! 5、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半夏厚朴汤方证: 咳嗽案: 魏某,女,7岁,2011年3月15日诊。 诉咳嗽3日,有痰咳不出,晨起鼻塞,咽稍痛,发热,无汗,大便少,舌淡苔薄白,脉弦数。 辩六经属少阳太阴阳明合病挟痰饮证,辩方证为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半夏厚朴汤方证。 柴胡20,黄芩10,清半夏15,党参10,炙甘草6,生石膏45,生姜15,桔梗10,厚朴10,杏仁10,茯苓12,苏子10,大枣4枚。2剂,水煎服,2日1剂。结果:痊愈。按:本案表证、阳明里热均不明显,咽稍痛、发热、脉弦数为少阳小柴胡加石膏桔梗汤访证。咳嗽、鼻塞为痰饮所作;有痰咳不出,舌淡苔薄白为太阴里寒半夏厚朴汤方证。冯老

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效果观察

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7-02-13T17:14:59.307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17期作者:刘广英 [导读] 慢性盆腔炎是困扰许多女性的疾病,十分难以治愈,并且症状消失后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作,为患者带来痛苦[1]。 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妇幼计生服务中心妇保科 730084 【摘要】目的:观察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68例,采取数字随机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 94.12%,对照组总有效率79.41%,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2.94%,对照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0.00%,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显著,并且用药安全,临床价值较高。 【关键词】桂枝茯苓汤;慢性盆腔炎;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7-001-01 慢性盆腔炎是困扰许多女性的疾病,十分难以治愈,并且症状消失后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作,为患者带来痛苦[1]。常规治疗仅依靠抗生素对抗炎症,但效果不佳,因此需要研究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总有效率。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研究在我国进行较多,桂枝茯苓汤则是其中疗效较好的一种药方,本研究对其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4年4月-2016年8月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68例,采取数字随机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4例,年龄在26-48岁,平均年龄(36.8±3.7)岁;对照组34例,年龄在25-48岁,平均年龄(36.5±3.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本组采取常规治疗,给予患者口服抗生素,或静脉滴注抗生素,根据情况选择药物,10天为1疗程,持续治疗1-3疗程。 1.2.2观察组 本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桂枝茯苓汤治疗,方子:丹参30g、赤芍15g、茯苓12g、香附9g、丹皮9g、桃仁9g、桂枝6g;腹痛严重者,加用延胡索9g;小腹冷痛者,加用炒小茴6g、炮姜6g、肉桂6g;腹部包块者,加用莪术9g、三棱9g;气虚者,加用黄芪15g、党参15g、白术9g;小便频繁,且无涩痛者,加用乌药10g,减去茯苓;清水煎药,每天1剂,分早晚温服,10天为1疗程,持续治疗1-3疗程。 1.3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2,3]:治愈:患者附件及子宫压痛完全消失,子宫双侧片状或条索状的增厚不明显,炎性包括完全消失;有效:患者附件及子宫压痛明显改善,仍可发生子宫双侧片状或条索状的增厚;无效:与上述不符;总有效率=(治愈+有效)/n×100%。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专业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94.12%,对照组总有效率79.41%,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 观察组恶心呕吐1例,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2.94%,对照组无严重不良反应,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0.00%,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非常常见的妇科疾病,以久治不愈,反复发作为临床特点,对患者生活造成不小的影响,需要适宜的治疗。该病治疗十分棘手,特别是对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患者,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难以收到较好的效果,需要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目前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在国内较为流行,探讨有效的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方法可为医师选择适宜药方提供参考。 慢性盆腔炎在中医中属于痛经、带下等范畴,病机为津液、气、血运行受阻,导致气滞血瘀,血运不畅。津液凝滞。因此治疗应以活血化瘀、行气散寒为主[4,5]。桂枝茯苓汤则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有效中药物,方中主要药物桂枝可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茯苓则有利水渗湿之功,现代研究中显示,茯苓有抗菌、增强免疫力的作用。以上两种主药配合丹皮凉血;丹参、赤芍、桃仁等消淤血、理冲仁;香附调经止痛、理气疏肝。因此可对慢性盆腔炎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6]。本研究结果中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了单独采用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很难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并且对部分患者无效,而桂枝茯苓汤根据症状加减则可对绝大部分患者生效,疗效方面具有优势。并且虽然观察组有1例恶心呕吐不良反应,但症状并不严重,总体用药较为安全,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因此说明桂枝茯苓汤治疗慢性盆腔炎是安全有效的。 综上所述,慢性盆腔炎治疗棘手,单独依靠抗生素疗效很难令人满意,采用中药桂枝茯苓汤可活血化瘀,调经止痛,对患者非常有

桂枝汤

桂枝汤 开放分类:中医中医古代名方医学名词方剂 编辑词条分享 桂枝汤 组成及用量 桂枝(去皮)(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切)(3枚)炙甘草(6克) 方剂出处 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主治太阳病中风之方剂。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剂型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古法: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

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现代:上五味,哎咀三味。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适寒温,服100毫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温覆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服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 解肌发汗,调和营卫。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呜干呕,苔白不渴, 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 (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二)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芍姜草枣啜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三)头痛项强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借粥之功。(陈修园《长沙方歌括》)

湿热病

甘露消毒丹化裁治疗痤疮、酒渣鼻、湿疹等面部皮肤病 (2013-06-26 10:44:34) 转载▼ 标 分类:皮肤病 签: 健 康 皮 肤 病 甘露消毒丹化裁治疗痤疮、酒渣鼻、湿疹等面部皮肤 病 (附验案4则) 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其立法为祛湿,清热,解毒。主治湿热并重,毒邪为患之病症。治湿宜给以出路,治热宜宣散清泄,治毒宜泻火解毒。择甘露消毒丹利湿、清热、解毒之功效,治疗皮肤病,尤其面部皮肤病证属湿热、毒邪为患者,疗效满意。 1.痤疮 辨证:肺经风热,湿毒蕴结。治法: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柴某,男,26岁。2010年5月19日初诊。主诉及现病史:1年前,面部散在出现粉刺,能挤出白色分泌物,未引起重视,不久,丘疹演变成脓疱、囊肿,用多种中医药物,疗效不显著,非常苦恼,现来我中医门

诊求治。现症:前额、双颊、颈部均可见丘疹、脓疱、渗出、囊肿,下颌部尤重,口渴,胸闷腹胀,小便短赤,舌质红,苔厚腻,脉濡数。西医诊断:痤疮。中医诊断:肺风粉刺。辨证:肺经风热,湿毒蕴结。治法: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药用:滑石15g(包煎),黄芩10g,桑白皮10g,茵陈10g,川贝母5g(研末服),石菖蒲10g,藿香5g,白蔻仁5g,连翘10g,射干5g,生甘草5g。水煎服,200ml,2次/d。第3遍煎液局部湿敷,2次/d。 二诊(2010年5月26日):上方用7剂,渴止,脓疱消退,二便通畅。上方去滑石、射干,继续口服。 三诊(2010年6月9日):上方又用14剂,面部丘疹大部分消失,囊肿明显回缩,胸闷腹胀除,二便通畅。上方去藿香,继续口服。 四诊(2010年6月23日):上方又服14剂,除面部留有瘢痕外,他症悉除。又拟消痕汤:白芷10g,丹参10g,蒲公英20g,丝瓜络10g,夏枯草10g,猫爪草10g,当归10g,炙甘草5g。水煎服及局部湿敷一个月,瘢痕基本消失。 按肺胃积热,久蕴不解,复感湿邪,湿热蕴而化毒,上蒸于面。治宜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中滑石利尿通淋,清热,收湿;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茵陈煽情脾胃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而出,又有解毒疗疮之功;川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结节消肿;石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藿香芳香化浊;白蔻仁化湿行气,温中;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射干清热解毒,消痰,利咽;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

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分析

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以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对照组以抗生素治疗。结果治愈率治疗组为51.79%,对照组为11.63%。治愈率有显著差异。结论中药治疗效果肯定。 【关键词】盆腔炎;中药 现代医学抗炎治疗急性盆腔炎能取得满意疗效,但对慢性盆腔炎却疗效不佳。笔者从2001年以来应用桂枝茯苓汤加 减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炎56例,取得肯定疗效,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收集2001年以来病例99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56例患者中,有生产、流产手术史12例;对照组43例,有生产、流产手术史14例。2组均有应用抗生素史,但未治愈且反复发作,2组病例在年龄、病程、病情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 1.2诊断标准根据妇产科学五版教材诊断标准:有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白带增多,有的有月经不调史或不孕史;妇科检查子宫后位、活动差、压痛,一侧或双侧附件增厚压痛,或呈条索状增粗,或有包块、压痛;经B超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排除盆腔恶性肿瘤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患。 2治疗方法 治疗组:基本组方:菟丝子30 g,枸杞子20 g,桂枝10 g,茯苓10 g,白芍20 g,丹皮10 g,桃仁10 g,黄芩12 g,川椒3 g,鹿角胶10 g。加减原则:输卵管阻塞、附件包块严重者加荆三棱、莪术、水蛭;气血虚弱者加人参、黄芪;偏阳虚者加巴戟天、肉苁蓉;偏阴虚者加女贞子、龟甲;血瘀重者加丹参、红花;腰膝酸软者加杜仲、桑寄生、川断;胃纳差者加山药、鸡内金;伴慢性宫颈炎加黄柏、蒲公英;带下多者加芡实、海螵蛸;少腹胀痛者加延胡索、五灵脂;肝郁气滞者加香附、乌药。上药用50 ℃水浸泡1 h,1剂/d,分2次服完,每次约200 ml,于每月月经周期第3天开始服药,连服18 d为1个疗程。治疗组连续服用3个疗程,在治疗过程中随症加减调整用药,并嘱患者及时、定期反馈病情变化,主治医师电话追踪至少半年。 对照组:采用抗生素静脉滴注,7~10 d为1疗程,第2、3疗程改为口服抗生素,每月连服10 d左右,并追踪观察疗效。 3治疗效果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方剂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桂枝汤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疗效甚佳,现回顾如下; 1.内服治疗 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用桂枝汤合八珍汤治疗10例,疗效颇佳。以桂枝为主,配灸甘草、白芍,临床随证加减治疗慢性顽固性呃逆数例,疗效显著。运用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治嗳气、水肿肋痛亦有特效。对肾小球肾炎、充血性心衰、内分泌失调所致水肿,用桂枝于方中,疗效倍增。桂枝15克,灸甘草10克,生龙骨、牡蛎各20克,黄芪30克,升麻、柴胡、桔梗各6克,柏子仁10克,水煎服,一日一剂,治疗心肌炎后遗症疗效显著。用桂枝为主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多例,均收到满意疗效,方药:桂枝15克,茯苓20克,川芎15克,茯苓20克,甘草10克。用桂枝10克为主药,同时伍用灸甘草、砂仁、佛手、赤芍各5克,苍术6克,茯苓10克,阿胶6克,治疗脾虚型贫血26例,效果显著。用玉屏散合桂枝汤加味,治疗红斑狼疮发热疗效显著。用桂枝20克、麻黄5克、葛根30克、鸡血藤3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川牛膝20克、炮山甲2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治疗颈椎骨质增生,均获治愈。 2.外用治疗 用桂枝10克、葱须6个煮水洗烫,治疗小儿手足冻裂数例,皆见功效,且不复发。用桂枝12克、炒白芍12克、蛇床子15克、地龙12克,水煎服,治疗顽固性外阴瘙痒10余例,疗效颇佳。用桂枝内服外敷,治疗截瘫、偏瘫疗效显著。治疗方法:除重用桂枝内服外,另用桂枝50-100克,水煎两次,每次煮沸后煎煮15分钟,合并两次桂枝药液,温擦于病区域或截瘫处,每次温擦是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桂枝有消肿散结、杀菌止痒的作用,用于皮肤病治疗效果满意。治疗神经性皮炎,用桂枝30克、金银花30克、枳壳15克,加水1500毫升煎沸约15分钟(不宜久煎),去渣,待药液微温,洗患处。治疗足癣,用桂枝30克、防风30克、枳壳10克,加水2000毫升,煎煮约10分钟,熏洗。 综上所述,桂枝的用途十分广泛,临床巧妙运用有非常满意的疗效,仅把桂枝用于发汗解肌、温经通阳是不够的。临床桂枝应用量为5-30克,量小能温阳、通脉、和营,量大则有下气、行瘀、补中之效。一般在临床见有表证、寒证以及气滞、痰阻、血瘀等病,或见四末不温、畏寒喜暖、舌暗淡或有瘀点、瘀斑皆可用之。若症见热象,则宜与寒凉之品配伍应用,以免桂枝助阳化热。对阴虚火旺、大汗伤阴、产后失血、女子崩漏等病,应慎用或禁用,以免桂枝辛温走窜,耗液伤阴。因桂枝具有平冲降逆下气等作用,故孕妇慎用或禁用。

柴胡桂枝汤病案 1汇总

柴胡桂枝汤 【方药】桂枝一两半(去皮)(6克)芍药一两半(6克)黄芩一两半(6克)人参一两半(6克)甘草一两(炙)(3克)半夏二合半(洗)(7克)大枣六枚(3枚)生姜一两半(切)(6克)柴胡四两(12克) 【煎服】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 【原文】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146) 【解说】本证为太阳、少阳合病。故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通达表里。因太、少之证俱微,故各取原量之半合剂。临床,凡见太、少合病之证,皆可应用。 【运用】 一、肩背疼痛(肩周炎) 刘渡舟医案:于某某,男,43岁,1993年11月29日初诊。左侧肩背疼痛疫胀,左臂不能抬举,身体不可转侧,痛甚之时难以行走,服西药“强痛定''可暂止痛片刻,旋即痛又发作,查心电图无异常?某医院诊为“肩周炎'',病人异常痛苦。诊时自诉胸胁发满,口苦,时叹息,纳谷不香,有时汗出,背部发紧,二便尚调。视舌质谈,舌苔薄白,切其脉弦。辨为太阳少阳两经之气郁滞不通,不通则痛也。治当并去太少两经之邪,和少阳,调营卫。方选柴胡桂枝汤加片姜 柴胡16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党参8克,炙甘草8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大枣12克?片姜黄12克。 服3剂,背痛大减,手举自如,身转灵活,胸胁舒畅。续服3剂,诸症霍然而痊。(《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43~144) 按语:刘渡舟教授认为,治疗肩背痛当抓住太阳、少阳、督脉三经。肩部为少阳经,背部为太阳经、督脉。久痛入络者,其血必结,可加片姜黄、桃仁、红花、川芎等药活血通络止痛。若背痛连及腰部,头身困重而苔白腻,妇女兼见白带量多者,常用羌活胜湿汤而取效。 二、发热 李平医案:患者,女,44岁。发热5天,体温高达40.1℃。曾注射庆大霉素、安痛定等,并口服APC等退烧药,药后虽汗出但高热不解。查白血球12,000?血沉、尿常规,X线胸透均正常,体温40.I'C。诊其脉缓而弦,舌质红,苔薄白。综合病情:发热恶寒,头痛少汗,四肢关节疼而烦扰,恶心欲吐,二便调。证系太少合病,以柴胡桂枝汤主之。药用:柴胡24克,半夏10克,党参10克,黄芩15克,桂枝10克,杭芍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 服1剂热退,再进2剂,余证悉除。查血象:白血球降至正常。(天津中医1989) “邪在太阳者,张景岳指出:柴胡桂枝汤是治疗外感发烧的有效方剂。按语: 当知为阳中之表,治宜轻法;邪在少阳者,当知为阳中之枢,治宜和解,此皆治表之法也。''李氏认为,临证见发热三五天或六七天,或服它药高热不解者,无论兼见少阳证与否,即投本方,往往一二剂收功。同时,在使用时重用柴胡、黄芩,如高热达38~40~C以上,柴胡用量可达24~30克,否则,难以奏效。 三、畏寒(神经官能症) 赵崇学医案:张某,女,34岁,1990年7月20日初诊。1989年春产后受风,出现恶寒发热身疼,经治好转,但遗留全身怕冷症状,盛夏亦须毛衣加身,经查血沉、抗“0''、血象、尿常规等无阳性所见,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刻诊:时气温36~C左

卵巢囊肿采用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的临床研究

卵巢囊肿采用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7-09-08T16:50:07.917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0期作者:罗嫩清 [导读] 但是对于囊肿情况较为严重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避免病情延误,耽误治疗,临床实际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新化县六人民医院娄底新化 4176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卵巢囊肿采用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卵巢囊肿良性的患者,筛选2016年1月份——6月份时间,共95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常规组使用临床西药进行治疗,联合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中药茯苓桂枝汤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临床各项症状缓解时间。结果:联合组达到95.83%的有效率,较比常规组患者的80.85%的疗效统计,治疗效果明显的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患者统计各项症状缓解时间并与常规组患者的统计情况进行比较,明显缩短,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卵巢囊肿采用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患者囊肿的消除率较好,各项症状缓解时间快,减轻患者的痛苦,安全有效。临床治疗手段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尽量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减轻患者的痛苦。 【关键词】卵巢囊肿;桂枝茯苓汤;效果 卵巢囊肿是临床妇科常见疾病[1],良性囊肿对女性对女性无生命威胁,但是容易引发日常的盆腔问题,如痛经,不孕等问题,对女性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困扰。临床对于其治疗的手段较多,随着中医药在临床的深入的应用,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进行治疗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研究分析卵巢囊肿采用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特筛选2016年1月份——6月份收治的卵巢囊肿良性好的患者95例为本次研究对象,现将研究资料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筛选2016年1月份——6月份收治的卵巢囊肿良性好的患者95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常规组47例,年龄28岁到51岁,平均年龄(39.17±2.53)岁;囊肿直径为5cm到9cn,平均直径(7.81±0.73)cm;单侧囊肿20例,双侧囊肿27例。 联合组48例,年龄29岁到49岁,平均年龄(38.93±2.14)岁;囊肿直径为5cm到9cn,平均直径(7.53±0.79)cm;单侧囊肿19例,双侧囊肿29例。 收集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采用甲硝唑、青霉素注射液,甲硝唑200ml,青霉素400万u,与浓度0.9%的生理盐水进行充分的混合进行静脉滴注,每天1次,2周为一个疗程,间隔2天后进行下个疗程。 联合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中药桂枝茯苓汤进行治疗,组方包括:茯苓、赤芍、白芍各15g,桂枝、当归、益母草、桃仁、丹皮各 10g,茜草6g,以上组方加水煎服,每天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14天为1个疗程,间隔两天继续下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临床各项症状缓解时间。 1.4判定标准 经治疗后,进行B超等相关妇科检查,显示囊肿全部消失,临床症状全部改善,判定治愈;患者经治疗后,经B超等相关检查显示南中消失超过75%,但是未达到100%,临床症状基本改善,判定为显效;患者经治疗后囊肿消失为50%——75%,临床症状部分改善,判定为有效;患者经治疗后南中消失低于50%,临床症状无改善,判定为无效。 1.5统计学方法 本组统计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联合组患者统计各项症状缓解时间并与常规组患者的统计情况进行比较,明显缩短,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3讨论 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压力的增加,环境、饮食等改变,女性囊肿的发病人数逐年增长,并呈现年轻化趋势[3]。良性囊肿虽然对女性的生命无严重威胁,但是对女性容易造成痛经,腹部疼痛等,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卵巢囊肿主要是由于女性激素分泌失调引发的,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腹部疼痛,月经异常伴有疼痛,白带异常等,检查时患者腹部可发现肿块[4]。临床传统治疗良性囊肿主要采用

桂枝汤验案

桂枝汤 一、营卫不和 刘渡舟医案:李某某,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二到三次。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二十余剂无效。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辨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为疏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2剂。服药后,吸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愈。按语:发热汗出见舌不红而淡,苔不少而白,脉不细而缓,则非阴虚发热之证,乃营卫不和也。营卫,即人体之阴阳,宜相将而不宜相离。营卫谐和,则阴阳协调,卫为之固,营为之守。若营卫不和,阴阳相悖,营阴不济卫阳而发热,卫阳不固营阴则汗出。用桂枝汤“先其时发汗则愈”。 二、高热 岳美中医案:张某某,女,15岁。发热半年余,体温高达40℃,多方治疗无效,且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舌淡苔黄,发热恶风,脉见浮缓,时有汗出,诊为中风证未罢,营卫失和,用桂枝汤3剂,如法服用而痊愈。(《桂枝汤类方证应用研究》1989:64)按语:发热虽高.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自无里证。但见恶风、汗出、脉来浮缓,表证备焉。乃卫气外浮而发热,与桂枝汤济营调卫,中病即愈。 三、自汗 刘少轩医案:林某某,青年渔民,文关岛人。体素健壮,某年夏天午饭后,汗渍末干,潜入海中捕鱼,回家时汗出甚多从此不论冬夏昼夜,经常自汗出。曾就诊数处,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屏风散及龙、牡、麻黄根等,后来亦用桂枝汤加黄芪,均稍愈而复发。嗣到某医院诊治,疑有肺结核,经x光透视,心肺正常。经过年余,体益疲乏,皮肤被汗浸成灰色,汗孔增大,出汗时肉眼可见。汗出虽多但口不渴,尿量减少,流汗时间午、晚多而上午止,清晨末起床前,略止片刻。自觉肢末麻痹,头晕,脉浮缓重按无力。治宜微发其汗而调营卫,处方:桂枝梢9克,杭白芍9克,炙甘草3克,大枣7校,生姜9克,水一碗煎六分。清晨睡醒时服下,嘱少顷再吃热粥一碗,以助药力,静卧数小时,避风。服药后全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已止。仍照原方加黄芪15克,服法如前,但不吸粥,连进2剂,竞获全功。其后体渐健壮,七年未发。(福建中医药19 64;(5):35)按语:病起于腠理疏松之时,水湿直浸营卫之间,卫与营分,欲“司开合”而不能,致毛孔洞开不收,故自汗不止。然病延既久,当察有无证变,所幸“汗虽多但口不渴”、“脉仍浮缓”,可知“脏气末伤”,病仍在太阳营卫之间,此所谓“病常自汗音,…… 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合故尔。故治仍室桂枝汤“复发其汗”,今卫与营和则愈。 四、汗出偏沮 刘渡舟医案:孙某,男,39岁。患病为左半身经常出汗,而右半身则反无汗,界限分明,余无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此左右阴阳气血不相协和,此应调和阴阳,令气血和则愈,宜桂枝场: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2枚,炙甘草6克,3剂。服药后暇热粥,得微汗而愈。(《经方临证指南》1993:2)按语:《京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营卫阴阳于周身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本案汗出偏沮,乃营卫不和,阴阳失调之例证。如不及时治疗则营卫相悖,阴阳不维,就可能导致半身不遂之“偏枯”证。《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即为此意。本病往往由外感风邪引起,用桂枝汤祛风解肌,调和营卫,顺复阴阳,不失为正治之法,方证相对,故三投而愈。 五、无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孙百善医案:侣某男,9岁,1985年7月5曰初诊。其母代诉:患儿自幼未有汗出,每至暑月则全身皮肤发红,干燥,瘙痒,经常抓破皮肤结血痂,痛苦难忍,曾多次到当地医院求治,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服用谷维素等药不效。刻诊:全身皮肤发红、干燥,四肢、胸腹部见有条状血痂及出血痕迹,呼吸气粗,时烦躁,口鼻干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数。患儿呈现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