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进文言文24-25单元

走进文言文24-25单元

走进文言文24-25单元
走进文言文24-25单元

孟母戒子

译文

孟子小时候,在他背诵的时候,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又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有所遗忘,后来又想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说:“我把布剪断了,还能继续织吗?"从那件事以后,孟子不再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注释

(1)少时:小时候(8)何为:即“为何”,为什么(2)诵:背诵,背书(读出声音来)。

(3)方:正在。(9)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4)织:织布。(10)引:拿来,拿起(11)裂:割断

(5)辍(chuò)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12)戒:告诫

(6)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乃:于是,就。复:再,又。进:背诵下去。

(7)渲:这里指“遗忘,忘记”之意。

(13)自是之后:从此之后。自是:从此。

启发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半途而废。故事也同时告诉我们:作为小辈要善于理解长辈的教导,因为长辈总是为我们好。

这篇短文主要讲(熟读成诵)的重要性。

孟母不欺子

译文

孟子小时候,看见邻家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家杀猪干什么?”孟子的母亲说:“想给你吃。”马上母亲就后悔说错了话,自己对自己说:“我怀这个孩子的时候,坐席摆得不端正我不坐,切肉切得不正我不吃,这是胎教。现在孩子正好有知识我就欺骗他,是在教他不诚实!”孟子的母亲就买了邻居家的猪肉来吃,证明她没有欺骗孟子。

词语解释

1、适:正好。11、明:表示,证明

2、豚:猪。12、欲啖汝:要给你吃

3、少:年少时。1

4、明不欺也:证明她没有欺骗

4、何为:为什么。1

5、割:切肉

5、啖:给……吃。1

6、妊:怀

6、汝:通假字,同“你”,意思如今。1

7、席不正不坐:正:端正

7、是:这。18、割不正不食:正:位置居中

8、信:诚实,真实。

9、乃:于是,就。

10、席:坐席。

13、今子适有知而欺之,是教子不信也:如今孟子刚有知识我就欺骗他,这是教他不诚实啊。

启发

家长是孩子的首位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对自己的言行应当注意,‘言必信,行必果’

秦西巴纵麑

译文

从前鲁国有一名贵人孟孙,猎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把它带回去。幼鹿的母亲跟着秦西巴并啼叫,秦西巴听它叫得哀伤,将幼鹿放还给母鹿。小鹿跟随着母鹿离去了。孟孙生气地说:“我猎到一只小鹿,你却把它放了,为什么要这么做?”秦西巴说:“只是不忍心罢了。”孟孙赶走了秦西巴。过了一年,孟孙把秦西巴提升为了太子傅。左右的侍从说:“秦西巴对您有罪,今天又让他当太子傅,为什么?”孟孙说:“秦西巴连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怎么会伤害我的儿子呢?”

注释

1猎:打猎。9安:哪里

2麑(ní):小鹿。10诚:的确

3使:派,命令,让。11窃:私自

4持:拿着。12但不忍耳:只是不忍心罢了。忍:忍心

5烹:烧,煮。13逐:赶走

6其:他的。14居:过了

7啼:啼叫。15太子傅:太子的老师;太子是君位的继承人

8纵:放走。16以为:把……当作

启发

1我们要知人善用。

2仁慈最终会获得别人的认可。

3知错就改。

4不计个人恩怨。

5自己认为正确就不要怕得罪人

屠夫杀狼

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行路,被狼(跟在后面受到狼的)逼迫。大路旁边有夜里耕田时所遗留下来的屋子,屠夫就跑进屋里躲了起来。狼从草席中把爪子伸了进去。屠夫急忙捉住它的爪子,让狼逃不走。可是屠夫也没有办法杀死狼。屠夫只有一把一寸不到的小刀,于是割破狼爪子下的皮,用吹猪的方法来吹狼。屠夫用尽全身力气吹了一会儿,觉得狼动得没那么厉害了,这才用带子把狼捆缚住了。出来一看,那狼的全身已经胀得像牛一般大了,大腿伸直不能弯曲,嘴张大闭不上。屠夫于是把狼背了回家。如果不是屠夫怎么能想出这样的计谋呢!

词语

1、行室:搭建在野外的临时房子。1

2、令:让14、移时:过了一段时间。移,改变

2、傍:通“旁”1

3、迥:相距很远或差别很大,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

3、苫(shān):用草编织的席子。此指挂在窗户上的遮风挡雨的草帘。

4、顾:只是。1

5、惟:只1

6、方缚(fù)以带:才用带子绑住吹气口。方,才。缚,捆绑

5、以吹豕之法吹之:豕,同“猪”;旧时宰猪后要在皮下吹气,使猪膨胀。

6、股:大腿。1

7、暮:傍晚

7、负:背18、为:被

8、时:一会儿19、行:行路

9、乌:怎么20、道:道路

10、遗:留下21、遗:遗弃的

11、焉:那里

启发

1、对待恶人要敢于斗争,用智慧去做斗争。

2、要善于利用外物;要有智慧,临危不惧。

3、抓住时机,当机立断。

4、狼缺少智慧

郢书燕说

译文

楚国的郢都有一个人要写信给燕国的宰相。晚上写信,因为照明的火炬不亮,于是对拿火炬的侍从说:“把烛火举高点。”一边说一边错误地在信上写“举烛”两字。但举烛并非这封信的本意。燕国的宰相收到信十分高兴,说:“举烛就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就是要任用德才兼备的贤人。”燕国的宰相向燕王禀告了任贤的道理,燕王十分高兴,国家因此大治。燕国是治理好了,但这不是信原来的意思。当代的学者,大多数也像这样。

注释

⑴郢(yǐng):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⑽受书:收到书信

⑵遗(wèi):送给。⑾说之:即解释它的意思。也有人认为”说“是通”悦“,意思是高兴,

愉悦。”说之“是”为此而感到高兴“。这也是为什么”郢书燕说“有两种读法

⑶相国:古代官名,春秋战国时期,除了楚国以外,各国都设相,称为相国、相邦或丞相,

为百官之长。⑿尚明:崇尚光明。尚:重视、崇尚

⑷书:信。⒀举:推举⒁白:禀告,告诉

⑸夜书:晚上写信。⒂国以治:国家因此治理的很好。治:太平,指治理好

⑹火:烛光。⒃治则治矣:治理是治理好了

⑺举:举起。把烛火举高。⒄类:像

⑻云而过书“举烛”:意思是嘴里说着“举烛”就在信中错误地多写了“举烛”两个字。云:说。过:误。

(9)非书意也:不是原来信里要说的意思。

陶侃尝出游

译文

陶侃曾经外出巡视,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你要)用这来做什么呢?”那人说:“走路时在路旁看见的,随便取玩一些罢了。”陶侃改变脸色大怒说:“你不耕田,却去盗窃人家的稻谷!”然后陶侃就捉拿那人然后鞭打他。因此,老百姓都努力耕种,每户

人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注释

陶侃:东晋名将。尝:曾经。

游:巡视。持:拿。

为:做。云:说。

行:走。聊:随意。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田:名词作动词,意为“种田”。

贼:破坏。执:捉拿,拘捕。

鞭:名词活用做动词,鞭打是以:因此。

给:富裕。足:足够,充足。

主旨

通过描写陶侃出游,表现了陶侃爱护庄稼、重视农耕、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的主张及执法严明的精神。

木屑竹头

译文

曾经造船的时候,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收藏起来,人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后来农历正月初一时,地面积雪,太阳刚放晴,厅堂前积雪,地面还潮湿,陶侃于是用木屑铺散地面。等到桓温伐蜀时,陶侃又用保存的竹头作钉装船。

注释

1、尝:曾经。9、伐:讨伐

2、竹头:指废弃的竹根。10、桓温:东晋的大将

3、令:命令。11、贮:贮存

4、掌:掌管。12、钉:指竹钉

5、籍:登记。13、装:装配

5、正会:指农历正月初一。14、咸:都

6、厅室:官府办公的大堂。15、犹:还

7、布:铺满。8、及:等到。

墨子怒耕柱子

译文

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感到生气,耕柱子说:“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墨子说:“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好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是要鞭策马还是要鞭策牛呢?”耕柱子说:“那我当然鞭打好马了。”墨子说:“为什么要鞭打好马呢?”耕柱子说:“马儿跑得快才值得鞭策。”墨子说:“我也认为你值得我鞭策,所以才生气。”耕柱子醒悟了。

注释

1、墨子:原名墨翟,战国时墨家学派创始人,“子”是“先生”的意思。《墨子》为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所作。

2、耕柱子:墨子的门生。9、策:驱策。

3、怒:对......感到生气。10、何故:为什么

4、愈于人:比别人好。愈:超过,胜过。11、足:值得

5、将:准备。12、责:鞭责,鞭策

6、太行:山名,绵延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大山脉。13、悟:明白

7、骥:好马。14、子:你

8、谁策:即“策谁”,赶哪一种(指骥或牛)。15、以:以为;用来

中心

墨子的语言,朴实无华,有时甚至是平铺直叙,没什么文采,也不像庄子那样爱讲寓言故事,但他的话语逻辑性很强。他认为“文采饰太胜”,反而会使听者“迷于其辞,失之其理”,这样不利于自己的表达、传播。本文体现了墨子直截了当的说话方式,这也反映了墨子是一个光明磊落、坦诚直率的人。

李存审戒子

译文

李存审出身贫穷卑贱,他常常训诫他的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带一把剑离开家乡,四十年里,地位到达将相之高,在这中间,九死一生的情况绝不止一次,剖开骨头从中取出箭头的情况有上百余次.”于是,他把所取出的箭头拿出给孩子们,令他们收藏起来,说:“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应该知道你们的父亲是这样起家的。”孩子们都答应了。

注释

1、出:出身。11、凡:一共

2、寒:贫困。12、因:于是

3、微:地位低下。13、授:授给,给予

4、尝:曾经。14、命:命令

5、少:年轻时。15、藏:收藏,保存

6、去:离开。16、尔曹:你们

7、乡:此指家乡。17、膏粱:膏,肥肉。梁,精米。表示精美的膳食。本文指富贵人家

8、极:达到。18、皆:都

9、破:剖。19、诺:答应

10、镞(zú):箭头。20、李存审:五代时后唐的大将

启发

教育孩子富贵来之不易,需知艰难创业;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丧失斗志,应多多历练,有所作为。忆苦思甜。李存审的子孙称得上高干子弟,吃得好住得好,可他们不知道父辈是如何艰苦奋斗的。因此李存审要告诫他们,并把从身上取出的箭头让他们好好保存。只是一种忆苦思甜的教育。孩子们,大多生活在安乐窝里,有父母的呵护,作为长辈应该让他们知道往日的艰苦,作为小辈也应多听听长辈艰苦奋斗的家史。

创业要靠自己,依赖父辈祖辈是没出息的表现。

芒山盗临刑

译文

宋宣和年间,芒山有一个小偷要行刑,母亲来和他辞别。小偷对他的母亲说:“我希望像儿时一样再次吸吮母亲的奶汁,死了也就没有遗憾了。”母亲答应了,把乳头给他吮,不料盗贼却咬断了母亲的乳头,血流了满地,母亲死了。行刑的人说:“你为什么如此狠毒?”盗贼于是对行刑的人说:“我小时候,偷来一棵菜、一根柴,我的母亲看见了都会对我的这种不良行为感到高兴,以至于后来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才有今天的下场。所以我怀恨她,就把她杀了。

注释

1.宣和:宋徽宗赵佶的年号(1119年-1125年。14.薪:柴

2.芒山:即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15.故:所以

3.盗:小偷。16.喜:高兴

4.吮:吸。17.夫:发语词,表示后面有所议论

5.且:却。18.愿:希望

6.乳:奶头。19.盗一菜一薪盗:偷。薪:柴草

7.啮:咬。20.虚:假

8.毒:狠毒。21.临刑:行刑前

9.检:约束、检点。22.行刑者:执行死刑的人

10.因:于是。23.检:检点

11.教:教育。24.吮:吸

12.少:年少。25.遂:才

13.诀:最后的告别。

句子翻译:

死且无憾:死了也没有遗憾了。

走进文言文23-24单元

曹竹虚族兄遇鬼 译文 曹竹虚说:他的堂兄从安徽去扬州,途中经过朋友家。此时正是盛夏时节,便受邀停下行程坐到友人书屋中,觉得这间屋子十分惬意凉爽,天色晚时想要住在这里。朋友说:?这里有鬼,晚上不能住在这里的。?曹兄不管,一定要住下。深夜,有东西从门缝间慢慢进入,像夹带的纸一样薄。进入房间后,便展开化为人的模样,原来是个女子。曹兄完全不怕。那女子忽然披散头发吐出长舌,装成吊死鬼的样子。他笑着说:?同样是头发,只是有些凌乱;同样是舌头,只不过稍稍长了些,有什么好怕的!?那鬼忽然又摘下自己的头放到桌子上。曹兄又笑着说:?有头的我都不怕,何况你这没有头的东西!?鬼的招数出尽了,一下子消失了。待到他从扬州回来,再次住到这里。深夜,门缝再次有东西蠕动。刚露出它的脑袋,鬼就唾骂道:?又是那个扫兴的东西吗??鬼最终没有进去。 词解 1族兄:堂兄。14亦:也,也是。 2歙:古地名,今安徽境内。15何:怎么,为什么。 3延:邀请。16足:够得上,值得。 4是:这。17案:几案,矮长桌。 5魅:鬼。18技:技艺,本领。 6蠕蠕:小虫爬动的样子。19穷:穷尽,完结。 7乃:原来是。20倏(shū):迅速,极快。 8殊:很。21再:第二次。 9作:做,进行工作或活动。22甫:刚。 10状:......的样子23辄:就 11犹:副词。24唾:轻视,鄙弃 12还,仍然。25竟:最终 13但:只是。 句子 暮欲下榻其中。 天色晚时想要住在这里 忽披发吐舌,作缢死状。 那女子忽然披散头发吐出长舌,装成吊死鬼的样子。 鬼技穷,倏然灭。 鬼的招数出尽了,一下子消失了。 疑鬼 译文 姓毛的人是浙江一带的人。当时他正逢雨在晚上赶路,左顾右盼的,心中非常害怕。忽然一个人从后面赶上来,说没有准备伞,请求借他的伞一同走。毛氏没有办法,勉强答应了他。两个人沉默了很久。毛氏怀疑这个人是鬼。到桥上时,便将他挤了下去,急忙狂奔离去。没过多久,天微微亮,一个卖饼子的店铺开门了,(姓毛的人)便进了这家饼店,身体发抖。

六七年级走进文言文翻译

六、七年级《走进文言文》 【第一单元译文】 杨修啖酪: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按顺序传到杨修那里,杨修便吃了一口,说:“曹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啊,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王戎识李:王戎小时候很聪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其他小孩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诸葛恪得驴: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的大儿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用纸写在驴的脸上,写上:诸葛子瑜。诸葛恪跪下来说:“请求用笔增加两个字。”于是孙权听从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在场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谢道韫咏絮:晋朝名将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曹冲称象: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一个成年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当水面也达到记号的时候),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东西的总质量差不多等于大象的质量)就能知道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第二单元译文】 黄香温习: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是江夏人。当时才九岁,但他已经懂得了服侍父母的道理.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蚊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和蚊子扇开,让父母好好睡;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暖和.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陈遗贮焦饭:陈遗非常的孝顺,他的母亲喜欢吃锅底煮焦的饭。当时陈遗是一个郡的负责文书的官员,他一直带着一个袋子。每次煮饭后,就将锅底烧焦的饭收集起来,等到回家后就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来掠夺陈遗所在的郡,郡守袁山松立刻出兵征战,当时陈遗已经收存了数斗焦饭,由于来不及回家,就带着这些焦饭从军作战。后来与孙恩的战役失败,全军溃散,逃进深山沼泽,由于没有粮食供应,很多人都饿死山野,但是唯有陈遗因为自己带的焦饭可以充饥而存活下来。人们都说这是陈遗的孝心得到上天的回报了! 哑孝子:“哑孝子”生下来就喑哑,品行很孝顺,乡里人称赞他为“哑孝子”。他不仅天生喑哑,而且左手蜷曲,靠做佣工来养活父母。后来乡里发生了一次大饥荒,他在外行乞,别人怜悯他,就给他糟糠,但是他收下后把它们放到食具中留着,自己反而去挖掘野草来吃。回到家中后,就把他的残疾的父亲和生病的老母扶到茅檐下,倒出食具中的食物孝敬父母,父母完全依靠这些食物维持生存。一天,他在路上看见了一堆废纸,(发现)里面有别人遗失的财物,没等到失主。一个月以后,(仍然)没有等到来领取的人,他就用钱买了一头猪饲养,猪下仔后,于是就给父母准备棺材。他待人诚实守信,父母先后去世,他伤心地大哭,用棺材把他们葬在了荒山,后来不知道哑孝子到哪里去了。 郑人买履:郑国有个想要买鞋子的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却忘了拿量好的尺码。他在集市上挑选好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携带尺码。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于是没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您的脚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鲁人锯竿入城: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想要)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不久,又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但是我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第三单元译文】 智永退笔冢: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担(那么重)。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像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一箧磨穴砚:古时候有个学习书法的人,自以为学成了,告别师父离去。师父说:“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其他人,希望安放在某山下面。”那个人接受了,乘机由于东西上的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于是就打开来看,箱子中都是些磨出洞的砚台,有几十枚,才知道是师父过去用过的。顿时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返回继续学习,直到精通了他的技艺。 王羲之书六角扇:王羲之,东晋的一位大书法家。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六角扇卖它们。王羲之(在)她的扇子上题字,每把扇子上写五个字,老妇人一开始有点生气。王羲之因此就对老妇人说:“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可以卖到一百钱。”老妇人按照他的话做了,人人争着买扇子。过了几天,老妇人又拿着扇子来(找王羲之),求他再在扇子上写字,王羲之笑着不回答。 掩耳盗钟:范氏被韩、赵、魏、智四家贵族联合打败,逃亡齐国。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

(完整版)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32单元译文

【第三十二单元】 猫说 【原文】齐奄①家畜一猫,自奇之,号于人曰:“虎猫。”客说之曰:“虎诚(确实)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曰‘龙猫’。”又客说之曰:“龙固(“ 固然”、“ 确实”)神于虎也,龙升天浮②云,云其尚(好)于龙乎?不如名曰‘云’。”又客说之曰:“云霭(ǎi,云气)蔽天,风倏(shū,很快地)散之,云故不敌风也,请名曰‘风’。”又客说之曰:“大风飙(biāo,迅疾)起,唯屏以墙③,斯足蔽矣④,风其如墙何?名之曰‘墙猫’可。”又客说之曰:“唯墙虽固(坚固),唯鼠穴⑤之,墙斯圮⑥矣,墙又如鼠何?即名曰‘鼠猫’可也。”东里丈人⑦嗤之曰:“噫嘻!捕鼠者故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本真哉!” (节选自《应谐录》) 【注释】①齐奄:作者虚构的人物。②浮:此指依靠。③唯屏以墙:用墙挡住它。 ④斯足蔽矣:就足以挡住了。⑤穴:打洞。⑥墙斯圮(pǐ):墙壁就坏了。⑦东里丈人:东面的老人。 【译文】齐奄家养一只猫,自认为此猫与众不同,在别人面前称它为“虎猫”。有人对他说:“老虎确实勇猛,(但)不如龙有神灵,请改名叫‘龙猫’。”又有人对他说:“龙固然比老虎神灵,(可)龙升天要凭借云,云大概比龙还好吧?不如称它为‘云猫’。”又有人对他说:“云雾遮天,风一下把它吹散了,云本不如风,请改名为‘风猫’。”又有人对他说:“大风激烈地兴起,只有墙壁可以像屏风一样挡住它,仅此就足以抵挡了,风怎么比得上墙?还是取名叫‘墙猫’好。”又有人对他说:“墙壁虽然坚固,只要老鼠给它打洞,墙壁就坏了,墙又怎么比得上老鼠,应改名为‘鼠猫’好。”东面的老人(听到后)嗤笑齐奄说:“嘻嘻!猫本是捕鼠的,猫就是猫,为什么要使它的本性失去呢?” 1天下无良猫 【原文】某恶(wù,讨厌)鼠,破家求良猫。餍(yàn,吃饱)以腥膏(肥肉),眠以毡罽①。猫既饱且安,率(全都)不捕鼠,甚者与鼠嬉戏。鼠以故益暴。某怒,遂不复畜(养)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注释】①毡罽(jì):毯子。 【译文】某人讨厌老鼠,用尽家财求得好的猫。用鱼肉喂饱(它),(猫)睡(的时候)用毡毯(垫着)。猫既吃得饱又安逸,,根本不去捕老鼠,更过分的竟跟老鼠游戏。因此老鼠愈加放肆。某人生气了,于是不再养猫,认为天下没有(能捕捉老鼠的)好猫。 2南人捕孔雀 【原文】罗州①山中多孔雀,群飞者数十为偶(成对)。雌者尾短无金翠②。雄者生三年有小尾,五年成大尾,方(正当)春而生,三四月后复雕(同“凋”,谢),与花萼③相荣衰,然自喜其尾而甚妒。凡欲山栖,必先择有置(安放)尾之地,然后止焉(在那里)。南人生(活的)捕者,候甚雨往禽(同“擒”捕捉)之,尾沾(沾湿)而重,不能高翔;人至,且爱其尾,恐所伤,不复翔也。

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13单元译文

【第十三单元】 诸葛亮“空城计” 【原文】 亮屯于阳平①,遣魏延诸军并②兵东下,亮唯留万人守城。晋宣帝③率二十万人拒④亮,而与延军错道⑤,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⑥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⑦,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计出。亮意气自若,敕⑧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⑨;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10)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12)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13)抚手(14)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15),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16)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此文中(10)--(16)是注释] 【注释】①阳平:古地名,今陕西汉中。②并:联。③晋宣帝:指司马懿;魏国将领。④拒:对抗。⑤错道:交错进军。⑥侦候:侦察兵。⑦回迹反追:掉转人马追击。⑧敕(犮犺ì):下令。⑨庵幔:营帐。 (10)却:再。 (11)猥(wěi):突然。 (12)2趣:同“趋”,急走。 (13)参佐:助手。 (14)抚手:拍手。 (15)怯:此指伪装怯弱。 (16)候逻:侦察巡逻的士兵。 【译文】诸葛亮驻军在阳平,派魏延等人的军队联合向东,他自己只留下万把人守城。司马懿率二十万人马与诸葛亮对抗,而跟魏延的军队刚巧错道前进,直接到了眼前,仅离诸葛亮驻地六十里左右。前去侦察的士卒告诉他,说诸葛亮在城中兵少力弱。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将到,已经跟他迫近。他想前去依靠魏延,可相距又远,(如果叫魏延)掉过头来追击司马懿,看形势来不及。将军士兵(都大惊)失色,不知用什么计策(对付)。(这时)诸葛亮神态自若,下令军中全部偃旗息鼓,不能随意出入营帐,又命令打开四面城门,(派人)扫地洒水。司马懿常认为诸葛亮(处事)稳重,而(现在)突然显出势弱(的样子),怀疑他有伏兵,于是带领军队向北急走上山。第二天吃早饭时,诸葛亮拍手对助手们笑着说:“司马懿必定认为我伪装怯弱,将有强大有伏兵,(所以)沿着山路逃走了。”侦察兵回来报告,正如诸葛亮所说的。司马懿后来知道了(实情),深感遗憾。 1 七擒孟获 【原文】 建兴三年①,诸葛亮率军至南中②,所战皆捷。闻有孟获者,为夷③汉所服,于是令生致之④。既得,亮使观营阵,曰:“此军如何?” 获对曰:“向(早先)不知虚实,故败。今蒙(承蒙)使观营阵,若止(同“只”)如此,定能胜!”亮笑,心知获尚不服,纵之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还)欲释获。获曰:“公天威⑤,南人⑥不复反矣。”于是亮进军,南中平(平定)。 【注释】①建兴三年:建兴是蜀国皇帝刘禅的年号;建兴三年为公元225年。②南中:古地名,在今云南、四川、贵州交界处。③夷: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贬称。④生致之:把他活捉后送上。⑤天威:天助的威力。⑥南人:孟获自称。 【译文】公元225年,诸葛亮率领军队到南中,所打的战役都取得胜利。听说有位孟获

轻松走进文言文

轻松走进文言文 发表时间:2019-01-25T14:04:00.14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3月总第295期作者:张菊[导读] 文言文是在古代汉语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简洁、典雅的书面语体。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莲池学校255000 文言文是在古代汉语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简洁、典雅的书面语体,有其独具特色的古朴之美——文美、韵美、意美、境美和时代塑造的含蓄、幽深的内涵。小学语文课本中,设置的文言文篇目,虽然数量不多,且都集中在高年级,但是设计意图比较明确,就是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学好文言文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仅可以洗涤思想、启迪智慧,更主要的是为初高中的文言文学习做好铺垫,为语言文字的学习打下长久的基础。 让学生以容易接受的轻松方式走近文言文。才有可能克服他们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并轻松愉快地走进文言文课堂,走进远古远逝的作者的灵魂和流传千古的中华民族文化精华之一——文言文文本。 从孩子们来到小学第一天起,我就带领孩子们读中国传统的经典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后来我领着孩子们又诵读了《常礼举要》、《古诗接龙》《古语接龙》、《论语》、《诗经》等经典内容。从四年级下学期开始我带领孩子们开始诵读文言文,以《古文观止》中的名篇作为诵读的主要内容,坚持下来孩子们收获很多,特别是他们上初中后,因为有了背诵的节奏感语感,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背诵效率,后来有孩子跟我说,有些文章他们能在五分钟之内就背过。因为能够熟悉背诵,在理解上也优越于其他孩子。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最重要的。文言文对小学生来说虽有一定的新鲜感,但因文言文中的生僻字、长句等对小学生来说十分拗口、难懂,如果在此之前不进行对比引导,不但新鲜感会丧失,还会产生厌烦情绪。后期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在上课之前对学生讲到:“课前能够读通课文的同学是学习天才,能够明白课文句子意思的同学是学习奇才,能够懂得课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的同学是学习良才。”于是,同学们为了表现自己,纷纷在课前预习课文,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果,扫除了学习文言文的心理障碍。在具体的教学中,我采取以下教学步骤: 一、读通读准课文,初步了解句意 刚入学的孩子在读文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喜欢拖长音,这种拖沓的读法缺乏节奏感,缺少活力,时间长了读者乏听者累。我先带领学生从节奏感强的《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内容开始,慢慢提高学生们读的速度,读出节奏,为下一步的文言文诵读做好了准备。 在开始接触文言文时,先由老师范读,在语速、停顿、重音和语调方面给学生初步的感知;接着带领孩子们画出断句,有些孩子在我范读的时候就已经分辨出从哪里停顿了。再让学生小声跟着教师读,感受文言文的朗读特点;再让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最后和孩子们一起逐句边读边理解,引导他们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进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理解意思的过程中,可以采取自学、同桌互学、小组学习等方式进行,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说具体,说清楚,要注意灵活多变,只要大致正确即可。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进行,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到有困难的同学教师要予以帮助。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 二、读熟课文,以对照形式再现故事 文言文语句或声韵和谐,或文辞优美,或清新俊朗,或平实质朴,或铺排繁富,或洗炼简洁,各具其妙。与白话文一对照学生们马上就发现了文言文的优点。最初的文言文学习我们是从一些成语故事开始,这些成语故事对孩子们来说有些是非常的熟悉,甚至是他们特别会讲的故事。在学习相应的文言文之前让孩子们先相互讲讲故事,再学习文言文。在读熟课文之后,让学生读后面的译文,再以小组的形式让孩子们讲讲这个成语故事,有时我们还以文言文对话白话文的形式相互讲故事,对学生读懂故事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启迪学生思维,感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在教学中我们坚持“朗读是第一位的”教学理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读的重要性,也可以看出古人读书的追求——志在明理。我们现在所读的成语文言小故事都蕴含深刻的哲理,学生在读熟课文、读懂故事之后,以自己实际经历和体会,谈一谈故事中告诉人们的道理,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读书与个人的实际生活与成长经历紧密联系起来,进而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四、熟读成诵,积累优美语言 在了解内容、明白道理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朗读,以至于熟读成诵,以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文言文比现代白话文更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给人以非常优美的享受,学生也愿意读、喜欢读、喜欢背。通过诵读,可以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文言文语言精炼,含义深刻,让学生平时背诵一些精彩句段,对于语言的积累和接受文化熏陶都大有裨益。 五、课后拓展,享受读写乐趣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可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代寓言故事、文言名句,以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我们还专门针对某些孩子们感兴趣或者是比较适合二年级孩子读写特点的文言文,做了部分字贴,让孩子们边读边写,既增强了他们对文言文朗读,又为孩子的书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对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百利而无一弊。我以诵读为主,以读好停顿、读出语感为主要目的,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学会发现文言文的精妙之处,让他们养成自觉学习文言文的习惯,让学生们克服了文言文难的心理,轻松走进文言文,真正从阅读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译文与题解1-10单元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Revision History

Contents Revision History (2) Contents (3) 第1单元 (6) 1.1 修啖酪 (6) 1.2 戎识 (6) 1.3 诸恪得驴 (7) 1.4 道韫咏絮 (8) 1.5 冲称象 (9) 2第2单元 (11) 2.1 黄香温席 (11) 2.2 遗贮焦饭 (11) 2.3 哑孝子 (12) 2.4 人买履 (14) 2.5 人锯竿入城 (16) 3第3单元 (18) 3.1 智勇退笔冢 (18) 3.2 一箧磨穴砚(yí qiè mó xué yàn) (19) 3.3 羲之书六角扇 (20) 3.4 掩耳盗钟 (21) 3.5 红毛毡 (23)

4.1 盲子窃案 (25) 4.2 佐治遇蛙 (27) 4.3 焚猪见真情 (29) 4.4 蜜中鼠屎案 (30) 4.5 谜语一则 (31) 5第5单元 (33) 5.1 鳝救婢女 (33) 5.2 二鹊救友 (35) 5.3 知恩图报 (36) 5.4 蝙蝠 (38) 5.5 杀驼破瓮 (39) 6第6单元 (42) 6.1 虎画 (42) 6.2 正午牡丹 (43) 6.3 元璋画像 (46) 6.4 东坡画扇 (47) 6.5 铁杵成针 (49) 7第7单元 (52) 7.1 食粥心安 (52) 7.2 鉴真东渡 (53) 7.3 少年志存高远 (54)

7.5 画龙点睛 (56) 8第8单元 (59) 8.1 黄仙裳济友 (59) 8.2 氏善举 (60) 8.3 氏之友 (62) 8.4 田真兄弟 (63) 8.5 用良不杀蜂 (65) 9第9单元 (67) 9.1 赛跑定案 (67) 9.2 拷打羊皮露真相 (68) 9.3 若庚断鹅 (71) 9.4 欧阳晔破案 (73) 9.5 螳螂杀蛇 (75) 10第10单元 (77) 10.1 人有卖骏马者 (77) 10.2 的卢救主 (81) 10.3 马啮盗髻 (83) 10.4 行思爱马 (85) 10.5 齐人攫金 (87)

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8单元译文

【第八单元】 邴原戒酒 邴原[邴(bǐnɡ),三国时魏国人]旧能饮酒,自行[此指出门游学]之后,八九年间,酒不向(对着)口。单步负笈(jí,竹书箱),苦身持力[凭着刻苦支撑疲劳的身体],至陈留[古在名,在今河南境内]则师(以……为师)韩子助,颍川[颖(yǐng),古地名,今河南境内]则宗陈仲弓,汝南[古地名,今河南境内]则交范孟博,涿郡[(涿zhuō),古地名,今河北境内]则亲卢子干。临别,师友以原[指邴原]不饮酒,会[汇集]米肉送原。原曰:“本能饮酒,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今当远别,因见贶饯[贶(kuànɡ本义:赐,赏赐) 因给我设宴送别;见,我],可一饮宴。”于是共坐饮酒,终日不醉。(节选自《三国志?邴原传》)【译文】邴原早先能喝酒,出门求学以后,八九年中,酒不沾口。背着书箱徒步赶路,凭着刻苦支撑疲劳的身体。到陈留拜韩子助为师,到颖川是陈仲弓的弟子,到汝南跟范孟博交往,到涿郡与卢子干亲近。临分别时,老师朋友认为邴原不会喝酒,汇集米与肉送给他。邴原说“本来是能喝酒的,只是因为考虑饮酒要荒废学业,所以戒掉了。如今要远行离别,因为(你们)给我设宴道别,可以在宴席上喝一次酒。”于是坐在一起饮酒,(竟然喝了)一整天也不醉。 1 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小时候失去了父亲),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凡得(能够)学者,有亲(父亲)也。一则羡其[指代书舍里的学生]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同情的样子)曰:“苟欲学,不须资也。” 【译文】邴原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几岁时,经过书塾(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小孩子为什么哭泣?”邴原说:“凡是能够上学的人,是有父亲(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没有丧父,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伤感,因此而哭了。”老师同情地说:“你如果想上学,就不需要学费。” 2 崔景偁拜师 余[指本文作者张惠言;他是清代文学家]始识景偁(chēng)于京师,与为友,景偁以兄事余。既(已经)数岁,已而(不久)北面承贽(zhì)[拜师。北面,面朝北,即向朝南坐的老师下拜],请为弟子(学生)。余愧谢,不获。且曰:“偁之从(跟随)先生,非发策决科[科举考试中获得功名]之谓也。先生不为世俗之文,又不为世俗之人,某则愿庶几[有希望]焉。” 【译文】我在京城初次结识景偁,和他结为朋友,崔景偁用对待兄长的态度照顾我。几年后,不久景偁(前来)拜我为师,请求成为(我的)弟子.我惭愧地拒绝,但对方(景偁)不同意,并说:“景偁要跟随先生,不是为了科举考试中获得功名.先生您不写世俗的文章,也不做世俗的人,我的愿望有希望实现了。” 3 田舍翁之子学书 有田舍翁[乡村老人],家资殷盛(实),而累世(好几代)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握管临朱[握笔描红;描红是古人习字的一种方法],书(写)一画(划),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就)欣欣然掷笔,告其父曰:“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教师的酬金]也,请谢去。”其

《走进文言文》六年级备课资料

走进文言文(六年级) 杨修啖酪 【原文】人饷①魏武②一杯酪③,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④“合”字,以示众。众莫之解。次⑤至⑥杨修⑦,修11便啖,曰:“公教⑧人啖一口也,复⑨何疑?” 【译文】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按顺序传到杨修那里,杨修便吃了一口,说:“曹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啊,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注释】①饷:同“飨”,泛指请人受用。②魏武:指魏武帝曹操。③酪:牛、羊等的乳制品。④题:写上⑤次:传递⑥至:到⑦杨修:曹操的谋士。⑧教:让。⑨啖:吃。复;又便:就 【练习】1、问:杨修为什么敢吃? 答:“合”字拆开就是“人一口” 王戎识李 【原文】王戎①七岁,尝②与诸③小儿游④。看道边李树多子⑤折⑥枝,诸儿竞走⑦取之,唯⑧王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⑨然。(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1.王戎:晋朝人,做过官。是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2.尝:曾经。 3.诸;众多。 4.游:玩耍。 5.子:果实。 6.折:压弯。 7.竞走::争相跑过去。走:跑。 8.唯:只有。 9.信:果真,的确。然:这样。信然:确实这样。 【译文】王戎七岁时,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压弯了枝条。小朋友都争相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去。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去,他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其他小孩子摘来

一尝,确实这样。 【练习】王戎为什么不去和别的小朋友摘李,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呢? 答:如果李子甜,早就被别人摘光了。 【启示】 1、我们应善于观察,对事物有强烈好奇心,且有丰富想象力。 2、我们要在观察事物时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我们应该学习王戎的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的孩子。 诸葛恪得驴 〖原文〗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的兄瑾⑴之长子也。恪父瑾面长似驴⑵。一日,孙权大会⑶群臣,使人牵一驴入,以纸题⑷其面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⑸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⑹座欢笑。权乃以驴赐恪。 〖译文〗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的大儿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用笔在纸上写了诸葛子瑜,贴在驴的脸上。诸葛恪跪下来说:“请求用笔增加两个字。”于是孙权听从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在场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简要评析〗这是一篇文言文历史故事,说的是诸葛恪如何用他的聪明才智把窘迫变成了一场闹剧、转危为安的。从侧面烘托出诸葛恪的聪明。可以看出诸葛是个才

走进文言文-七学年

喜嗔(chēn)之人 原文 昔有众共坐于屋中,赞一外人德行殊好,唯有二过:一者喜嗔,二者作事仓促。尔时,此人适过门外,闻是语,便嗔恚(huì),即入其屋,禽彼道己过恶之人,以手扑打。傍人曰:“何故打人?”其人答曰:“吾何时喜嗔、仓促?而此人者道我喜嗔恚、作事仓促,是故打之。”傍人曰:“汝今之相即时现验,云何讳之?”(人说过恶而起怨责,深为众人怪其愚惑。譬如世间饮酒之夫,耽荒沉酒作诸放逸。见人呵责返生尤疾,苦引证作用自明白。若此愚人讳闻己过,见他道说返欲打扑之。) 翻译 从前,有很多人聚集在一间屋子里,其中有一个人称赞另外一个人德行很好,但只是有两个缺点:一是喜欢生气,二是做事急躁。这个时候,正好被说到的那个人从门外经过,听到这个话,非常恼怒,立即进入房子,抓住刚才说他缺点的人,用手打他。旁边的人就问:“你为什么要打他呢?”那个人说:“我什么时候喜欢生气了,又怎么急躁了?但这个人却说我喜欢生气、急躁了,所以我才打他。”边上的人说:“现在你生气、急躁的样子已经证明了,有什么好避开、隐瞒的?”

注释 1、过:缺点 2、殊:很 3、尔:这;那 4,讳:避开,隐瞒 5、是:这。 6、适:恰好。 7、恚(hui):恼怒 8、仓促:急躁 9、嗔(chen):生气 启示 别人指出自己的过患受不了,以怨恨的心反击对方,结果正好被其他人看出来他的愚蠢和迷惑。这就好比世上有一个酗酒的人,发酒疯后被人呵斥,心里老大不愿意,对前来呵斥的人产生怨恨的心理。还苦苦寻找各种理由,企图证明自己是清醒的。就像上面譬喻中的笨家伙,为了隐瞒自己的过失,看见别人说他的缺点就忍不住打人,结果自然原形毕露。 艾子邻人卖犬 原文

(完整版)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译文与题解11-20单元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11~20单元

Revision History

Contents Revision History (2) Contents (3) 第11单元 (4) 1.1乌鸦喜谀 (4) 1.2黠鼠 (5) 1.3粤令好谀 (7) 1.4子产受骗 (7) 1.5狮子王与豺 (9) 2第12单元 (10) 2.1鹤亦知人意 (10) 2.2明义法师之鸠 (10) 2.3鹿亦有知 (11) 2.4喜嗔(chēn)之人 (12) 3第13单元 (13) 3.1越人遇狗 (13) 3.2张五不复猎 (14) 3.3隋候救蛇获珠 (14) 3.4华隆因犬获救 (15) 3.5齐人有好猎者 (16) 4第14单元 (19) 4.1韩信始为布衣时 (19) 4.2天下有大勇者 (20) 4.3韩娥善歌 (22) 4.4冯相与和相 (23) 4.5南方多没人 (23) 5第15单元 (26) 5.1公孙仪不受鱼 (26) 5.2杨震四知 (27) 5.3迂公修屋 (28) 5.4庖夫 (28) 5.5治驼 (29) 6第16单元 (31) 6.1一生之计在于勤 (31) 6.2张溥与七录斋 (32) 6.3用力多者收功远 (32) 6.4为者常成 (33) 6.5望梅止渴 (35) 7第17单元 (36)

7.1韩云门与盲女偕老 (36) 7.2孙泰 (37) 7.3二犬情深 (37) 7.4雁冢 (38) 7.5义犬报火警 (39) 8第18单元 (41) 8.1陈谏议教子 (41) 8.2陈万年教子 (42) 8.3卞庄子刺虎 (43) 8.4势利鬼吴生 (44) 8.5偷鸡贼的托词 (45) 9第19单元 (46) 9.1葛洪苦学 (46) 9.2王冕僧寺夜读 (47) 9.3欧阳修家教 (48) 9.4司马光幼时 (49) 9.5程门立雪 (50) 10第20单元 (52) 10.1赵某误子 (52) 10.2高凤笃学 (52) 10.3王充市肆博览 (53) 10.4赵伯公肥大 (54) 10.5燕人返国 (54) 第11单元 1.1乌鸦喜谀 原文 粤西桂林,近有荒村,多树木,上多栖乌鸦。一犬翘首枝头,乌鸦食其上。犬欲缘木上之,恨无何,伏地喃喃,仰视注目以待,颂曰:“乌兄,久慕高风,未亲雅教,素仰雅曲,如赐一曲,尤慰平生,心亦足矣。”鸦听之,喜不自胜,伸腰展翅,喎喎数声,食尽坠犬口中。犬曰:“雅曲已聆,心愿已足,蒙赐佳味,终身铭德。”鸦惊之:“非闻曲之为,乃欲吾口中食耶!”悔之莫及。 译文 广西桂林,附近有荒村,有很多树,树上栖息着很多乌鸦.一只狗抬头看着枝头,一只乌鸦正在它的上方吃食.狗想沿着树爬上,无奈爬不上去,趴在地上喃喃自语,抬头望着乌鸦等待时机,赞叹道:"乌鸦老兄,久仰你的大名,没有亲身体会你的指导,我一直敬仰你的歌声,如果能唱一曲,便使我抚慰了我的一生,我的心也满足了。"乌鸦听了,十分开心,伸伸腰,展开翅膀,喎喎了几声,食物全都掉进了狗的口中.狗说:"你的歌声我已经听了,我的心愿也满足了,多谢你给的美味,我会终生不忘."乌鸦惊叹地说:"你并非是为了听我唱歌,而是想要我口中的食物!"乌鸦

六年级走进文言文译文

走进文言文第一单元译文 杨修啖酪: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按顺序传到杨修那里,杨修便吃了一口,说:“曹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啊,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王戎识李:王戎小时候很聪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其他小孩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诸葛恪得驴: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的大儿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用纸写在驴的脸上,写上:诸葛子瑜。诸葛恪跪下来说:“请求用笔增加两个字。”于是孙权听从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在场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谢道韫咏絮:晋朝名将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 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 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 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曹冲称象: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 一个成年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 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 装载其他东西(当水面也达到记号的时候),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东西的总质 量差不多等于大象的质量)就能知道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走进文言文第二单元译文 黄香温习: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是江夏人。当时才九岁,但他已经懂得了服侍父母的道理.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蚊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和蚊子扇开,让父母好好睡;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暖和.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陈遗贮焦饭:陈遗非常的孝顺,他的母亲喜欢吃锅底煮焦的饭。当时陈遗是一个郡的负责文书的官员,他一直带着一个袋子。每次煮饭后,就将锅底烧焦的饭收集起来,等到回家后就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来掠夺陈遗所在的郡,郡守袁山松立刻出兵征战,当时陈遗已经收存了数斗焦饭,由于来不及回家,就带着这些焦饭从军作战。后来与孙恩的战役失败,全军溃散,逃进深山沼泽,由于没有粮食供应,很多人都饿死山野,但是唯有陈遗因为自己带的焦饭可以充饥而存活下来。人们都说这是陈遗的孝心得到上天的回报了! 哑孝子:“哑孝子”生下来就喑哑,品行很孝顺,乡里人称赞他为“哑孝子”。他不仅天生喑哑,而且左手蜷曲,靠做佣工来养活父母。后来乡里发生了一次大饥荒,他在外行乞,别人怜悯他,就给他糟糠,但是他收下后把它们放到食具中留着,自己反而去挖掘野草来吃。回到家中后,就把他的残疾的父亲和生病的老母扶到茅檐下,倒出食具中的食物孝敬父母,父母完全依靠这些食物维持生存。一天,他在路上看见了一堆废纸,(发现)里面有别人遗失的财物,没等到失主。一个月以后,(仍然)没有等到来领取的人,他就用钱买了一头猪饲养,猪下仔后,于是就给父母准备棺材。他待人诚实守信,父母先后去世,他伤心地大哭,用棺材把他们葬在了荒山,后来不知道哑孝子到哪里去了。 郑人买履:郑国有个想要买鞋子的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却忘了拿量好的尺码。他在集市上挑选好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携带尺码。说:

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27单元译文

【第二十七单元】 师旷撞晋平公 【原文】晋平公①与群臣饮,饮酣(畅快、尽兴),乃喟然②叹曰:“莫乐为人君③,唯其言而莫之违(莫违之)!”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④。公披衽⑤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⑥谁撞⑦?”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左右请除⑧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节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②喟然:长叹的样子。③莫乐为人君:没有比做国君再快乐的了。④援琴撞之:拿起琴掷晋平公。⑤衽(rèn):衣襟。⑥太师:此指师旷。⑦谁撞:即“撞谁”。⑧除:杀。 【译文】晋平公跟大臣们宴饮,(正当)酒喝得畅快的时候,便感叹地说:“没有比做国君再快乐的了,因为他的话没有人敢违背!”师旷陪坐在(晋平公)跟前,拿起琴掷晋平公。晋平公撩起衣襟躲避,琴撞在墙上坏了。晋平公说:“太师掷谁?”师旷说:“刚才有小人在我旁边说话,所以要掷他。”(晋平公)周围的人请求杀死师旷。晋平公说:“放了他,把这件事作为我的教训。” 1田子方诫子击 【原文】子击①出,遭(遇)田子方②于道,下车伏谒(拜见)。子方不为礼③。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是)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④骄人,则失去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去家⑤。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lǚ,鞋)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子击乃谢(道歉)之。 【注释】①子击:人名;魏国的太子。②田子方:子击的老师。③不为礼:不还礼。 ④而:若。⑤家:大夫的封地称“家”。 【译文】魏国太子子击出行,在路上遇见老师田子方,下车行礼拜见。田子方(却)不还礼。子击怒气冲冲地对田子方说:“富贵的人能对人骄傲呢,还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呢?”田子方说:“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啦,富贵的人怎么敢对人骄傲呢!国君假如对人骄傲,那么就要失去国家,大夫对人骄傲就将失去封地。失去他国家的人,没有听说有以国君的待遇对待他的;失去他的封地的人,也没有听说有以大夫的待遇对待他的。贫贱的游士,说的话不听,行为不相合,就穿上鞋子离去,到哪儿不能(成为)贫贱的人呢!”子击于是向(田子方)道歉。 2原谷谏父 【原文】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讨厌)憎,欲捐(抛弃)之。谷年十有(同“又”)五,谏(规劝)父曰:“祖育女生儿,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听从),作舆①,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不吉利)具?”谷曰:“他日(往后有一天)父母老,无需更(再)作此具,是以(是以:因此)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①舆(y ú):手推的小车。

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1单元译文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第一单元】 1.刘裕诫子孙 高祖既贵(指刘裕做了南朝宋代的皇帝),命藏微时耕具以示子孙。帝(指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至故宫,见之,有惭色。近侍或进曰:“舜躬耕历山(古地名,今山东境内),禹亲事水土。陛下不睹遗物,安知先帝之至高、稼穑之艰难乎?” [译文]高祖已经是至尊至贵(即:刘裕做了南朝宋代的皇帝)了,吩咐收藏地位低微时所用的农具用来给子孙观看。(他的儿子)文帝到旧时的宫殿去,看到(他父亲早年用过)那些耕具,有惭愧的神情。(他)身边侍臣中有人进言说:“大舜亲自在历山耕种,大禹亲自治理水土。陛下不看到这些遗物,怎能知道已去世的皇帝(刘裕)极高的品格,(以及)耕种收获的艰难呢? 2.田父遗产 昔有一田父[fǔ] ( 种田的男子),自幼孤寒,而立之年乃始有家室。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躬养子女,赈(zhèn,救济)穷济贫。年八旬而卧床不起,弥留之际(临死之时)呼儿孙于床前,曰:“吾行将就木,无有金银遗(留)尔,惟有二物可为纪念。”遂指木椟,命长儿启之。众人但见一锄一布衣而已,皆愕然。田父曰:“锄者,冀尔等(你们)一生勤劳;布衣者,愿若终身俭朴。”言讫[qì]而亡。儿遂永志其志。 译文:过去有一个耕田的男子,从小失去了父亲,家境贫寒,三十岁才有妻子。(他)太阳升起就起身劳动,太阳下山才休息,亲自抚养子女,救济帮助贫穷的人。八十岁时病卧床上,不能起来,临死的时候叫儿孙到床前,说:“我不久就要走进棺材(即:我不久就要死了),没有金银留给你们,只有两样物品可作为纪念。”于是指着木柜箱子,叫大儿子打开它。大家只看到一把锄头和一件布的衣服罢了,都惊讶了。耕田男子教育(他们)说:“锄头(留给你们),希望你们一生勤劳;布衣(留给你们)希望你们能终身俭朴。” 话讲完后就死了。儿子们于是永远记住父亲的意愿。 3. 包拯家训 包孝肃公(包拯,他的谥号为孝肃)家训[教]云:“后世子孙仕宦(huàn)[做官],有犯脏滥[贪污财物。滥,贪。]者,不得放归本家[老家],亡殁(mò)[死亡]之后,不得葬于大茔(yíng)(坟)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在文书上签字)又云:“仰(敬词,无义)珙(gǒng)[包珙,包拯的儿子]刊[刻]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zhào)[告,晓喻]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肃之子也。 【译文】包拯在家训中说:"后代子孙做官的,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的人,都不允许放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家族墓地中。不听从我的愿望,不是我的子孙。"(原文)共有三十七个字。在家训后面签字时又写道:"希望包珙(把上面一段文字)刻在石碑上,

六、七年级走进文言文译文

1 六、七年级《走进文言文》【第一单元译文】 杨修啖酪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按顺序传到杨修那里杨修便吃了一口说“曹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啊还有什么好 王戎识李王戎小时候很聪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其他小孩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诸葛恪得驴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的大儿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用纸写在驴的脸上写上诸葛子瑜。诸葛恪跪下来说“请求用笔增加两个字。”于是孙权听从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在场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谢道韫咏絮晋朝名将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 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曹冲称象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一个成年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 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当水面也达到记号的时候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东西的总质量差不多等于大象的质量就能知道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第二单元译文】 黄香温习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是江夏人。当时才九岁但他已经懂得了服侍父母的道理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蚊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和蚊子扇开让父母好好睡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暖和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陈遗贮焦饭陈遗非常的孝顺他的母亲喜欢吃锅底煮焦的饭。当时陈遗是一个郡的负责文书的官员他一直带着一个袋子。每次煮饭后就将锅底烧焦的饭收集起来等到回家后就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来掠夺陈遗所在的郡郡守袁山松立刻出兵征战当时陈遗已经收存了数斗焦饭由于来不及回家就带着这些焦饭从军作战。后来与孙恩的战役失败全军溃散逃进深山沼泽由于没有粮食供应很多人都饿死山野但是唯有陈遗因为自己带的焦饭可以充饥而存活下来。人们都说这是陈遗的孝心得到上天的回报了哑孝子“哑孝子”生下来就喑哑品行很孝顺乡里人称赞他为“哑孝子”。他不仅天生喑哑而且左手蜷曲靠做佣工来养活父母。后来乡里发生了 2 一次大饥荒他在外行乞别人怜悯他就给他糟糠但是他收下后把它们放到食具中留着自己反而去挖掘野草来吃。回到家中后就把他的残疾的父亲和生病的老母扶到茅檐下倒出食具中的食物孝敬父母父母完全依靠这些食物维持生存。 一天他在路上看见了一堆废纸发现里面有别人遗失的财物没等到失主。一个月以后仍然没有等到来领取的人他就用钱买了一头猪饲养猪下仔后于是就给父母准备棺材。他待人诚实守信父母先后去世他伤心地大哭用棺材把他们葬在了荒山后来不知道哑孝子到哪里去了。 郑人买履郑国有个想要买鞋子的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却忘了拿量好的尺码。他在集市上挑选好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携带尺码。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于是没买到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