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篇衔接理论在政府工作报告翻译中的应用

语篇衔接理论在政府工作报告翻译中的应用

语篇衔接理论在政府工作报告翻译中的应用

摘要衔接是语篇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语篇衔接理论应用于翻译,实现语篇连贯的有效手段[1]。本文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分析研究语篇衔接理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实用性,旨在培养在翻译实践中的衔接意识。

1 引言

20世纪,语言研究呈现出多维度、多层次的发展态势。各学科、学派之间交叉发展,语篇衔接理论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在语篇衔接理论的视角下探讨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

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中国政府与世界各国有效沟通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世界各国了解中国国情、方针政策、政治立场主张等一系列信息的权威来源。因此,政府工作报告翻译质量的好坏,不仅决定我国政治文化输出质量,更直接关乎我国民族形象[2]。

2 语篇衔接理论的研究背景

20世纪60年代,韩礼德(1976)首次提出“衔接”这一概念,将衔接理论引入语篇分析领域。他将衔接关系归类为两种: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3]。胡壮麟等(2009)指出,“衔接指的是语篇中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或者说是语篇中一个成分与另一个可以与之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当语篇中一个成分的含义依赖于另一个成分的解释时,便产生衔接关系”。朱永生等(2003)从语言系统和文化传达系统分析探寻英汉语篇衔接手段,指出语法衔接分为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词汇衔接分为重复、同义/反义/上下义/局部意义和搭配。由于语篇是一种“交际性活动”,因此,在翻译实践中要有目的性地选择语言资源整合重组目的语中的语篇,以达到语义衔接连贯。这种整合重组一是针对句子结构本身;二是指句子不同成分之间的语义衔接。此外,纽马克(1982)认为,衔接是语篇分析运用于翻译的最有用的手段。所以,衔接是构成语篇的重要手段之一。

3 语篇衔接理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必然性

首先,传统翻译重视源语与目的语的词句对等,语篇衔接意识薄弱,忽略了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导致原文思想内涵的传递欠缺。(胡峰笙等,2012:90)随着国际合作、翻译活动的日趋深入,传统翻译难以满足翻译发展活动要求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交际双方也许对两种语言的理解不一,但对语篇类型和结构有共同的认知,这种认知以知识形式储存于大脑中。一旦激活,有利于人们达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胡峰笙等,2012:90)。其次,词句存在于文本之中,词句等相关背景知识的理解必须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运用整体语篇思维加以解决。所以,将语篇衔接理论应用于翻译领域势在必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