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国际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

浅析国际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

浅析国际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
浅析国际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118415768.html,

浅析国际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

作者:李健

来源:《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年第05期

摘要:就国际物流的基本内容来看,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分别是国际运输和国际储存以及国际存货。对于外贸企业而言,要想实现竞争力的提升,必须要加强对这三个方面的管理。而就国际物流产业来说,其发挥着企业发展的神经和血管的作用,如果得不到有效发展,必然影响其物流成本,进而降低其利润水平,并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本文因此对国际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为企业发展及战略制定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际物流;发展趋势;国际仓储

伴随经济全球化发展水平的提升,我国经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企业发展目标相对以往

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对于海外市场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与海外企业的合作也因此不断深化。由此,需要发挥国际物流的作用,才能较好的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总体来看,现阶段物流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对于降低社会流通费用等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对于国际物流而言,其在业务开展模式与流程等诸多方面,不同于国内物流,有许多新的含义。政府要充分重视国际物流的作用,对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协调,不断推进物流成本的降低和效用的提升,进而确保企业在复杂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能够取得一定的优势。本文在此探究国际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为企业发展决策提供指引。

一、国际物流的主要内容

就国际物流的主要内容而言,其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国际运输和国际储存以及国际存货。对于国际运输来说,其最为关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客户是否能够及时安全的获得其所采购的商品。在此过程中,所采用的运输方式,会对物流成本与顾客满意度产生直接影响。其次,国际仓储,实质在于对产品进行储藏和保管。企业在开展仓储业务时,仓库属于非常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要求企业做出合理的决策,进而明确仓库的数量和位置以及储存量与产权等。最后,国际存货,主要是为了确保能够及时满足客户需求,而保持的一定量的产品,主要关注存货水平,既要尽可能的少占用的企业资金,又要尽可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

二、国际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第三方物流发展迅猛占据主导地位

对于企业发展而言,考虑到各项成本收益因素,并不一定会利用自身的物流体系,完成物流运输工作,而是会诉诸于第三方物流。后者既不属于供给方,也不属于需求方,主要是以提供物流服务为主的企业。伴随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传统的第三方物流已经不能满足个别大型企业对于物流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在此情况下,已经出现了第四方物流的机构。主要以物流研

国际物流运输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国际物流运输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对外贸易的繁荣决定了对国际物流运输的需求。国际物流运输技术主要包括运输设施和运输作业两大类,前者属于运输硬技术,后者属于运输软技术。运输硬技术主要包括运输基础设施,如公路,[铁路,海运,运输车等基础设施的完善,运输软技术则包括管理方法,物流技术,物流人员素养等。国际物流运输方式中,有海洋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等五种运输方式。 1、海洋运输 在国际物流各种运输方式中,海洋货物运输方式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全球国际贸易总量的70%以上借助海洋运输来完成。海洋运输具有运输量大,通过能力强,适货能力强,运费低廉等优点;其不足在于速度较慢,风险较大。 广西有着长达1629公里的海岸线,具有建设大型深水港和大型修造船基地的良好自然条件。广西的水域资源丰富,广西北部湾港将打造成泛北部湾区域国际航运中心,为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提供重要支撑。防城港、钦州、北海三大港口职能各不相同。其中,防城港将发展成为以大宗散货运输为主,加快发展集装箱运输,逐步成为多功能、现代化的综合性港口;钦州港域是为临港工业开发和保税物流服务为主的地区性重要港口;北海港域是以商贸和旅游服务、临港工业为主的地区性重要港口。万吨级深水泊位已达22个,各海港均已具备较为齐全的港口运输服务体系。随着广西经济的发展,水路运输形势看好,船舶建造业也有了相应的发展。预计到2020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将形成造船能力200万载重吨,年修船能力约900艘,建设具备修理、建造10万吨级以上船舶能力的船坞,同时船舶工业、海洋工程、配套产业均衡发展。 天然的水域资源加上后天人工建设,优良的深水码头港口加上日益发展的船舶业,为广西的海上运输提供了基本的硬件条件。 2、铁路运输 铁路货物运输是现代化货物运输方式之一,在我国对外贸易货物运输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铁路运输具有运载量大,运送速度快,耗能少、污染低,受天气条件限制少、安全可靠的优点。缺点是灵活性差、无法实现门到门服务。 广西地处我国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结合部,居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叠加位置,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广西铁路网已联结广西沿海三大港口和云南、广东、湖南等省,通过凭祥、东兴、龙邦口岸和云桂(南昆)铁路“三口一线”,使我国铁路网在广西与东盟铁路网沟通,形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发挥广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前沿和中心作用。 3、公路运输 公路运输既可作为一种独立的运输方式存在,也是水运、空运、铁路运输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协助完成码头、车站与货主之间的衔接,承担外贸商品集中与疏散的繁重任务。 至2010年,广西全区公路总里程将达10.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将突破3000公里。并实现了全区地级市通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在国内,与广西相邻的广东、湖南、贵州、云南都有公路与其相接。另外,中国与越南签有《中越两国政府汽车运输协定》,并已久实现汽车直达运输达成协议,为双方经济贸易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公路汽车运输上的保障。 4、航空运输 航空货运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原因就在于航空运输有着其他运输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其主要特征有:运送速度快,地面条件影响小、空间跨度大,安全、准确,节约包装、保险、利息等费用。

第三方物流—21世纪国际物流发展的新趋势

第三方物流—21世纪国际物流发展的新趋势 第三方物流—21世纪国际物流发展的新趋势 第三方物流—21世纪国际物流发展的新趋势 2007-01-30 交通运输论文 在过去几十年中,物流对企业在市场上能否取胜的决定作用变得越来越明显。从本质上说,企业在市场上的表现主要是由产品的质量、价格以及产品的供给三个因素决定,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对企业的竞争能力都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这三个因素都分别直接受到物流的影响。世界经济将在纵向上对工业、供应商、顾客、贸易和物流公司进行重新分工,介人生产以及销售环节的物流公司的出现将是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三方物流给供应链各参与者带来了很多好处和方便,因而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市场潜力巨大,必将成为下一世纪物流业的主流,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一、物流的基本概念物流一词源于英语的“Logistics”,原意是军事后勤保障,二次大战后,物流的概念被广泛运用于经济领域。1962年,美国的杜拉克在“经济领域的黑暗大陆”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物流领域的机遇与挑战。根据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地到消费地的有效流动与存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该定义具体突出了物流的四个关键组成部分:实质流动、实质存储、信息流动和管理协调。由于物流过程是物质产品从供应者到顾客之间复杂的空间流转过程,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现代物流管理包含的内容已越来越广泛。物流实际上是对供给链中的产品在各供给链参与者之间进行管理,包括流通中的(运输中的)和非流通中的(库存的),通过供应链管理对整个渠道的产品和信息实行增加值流动管理,以便获取最大的运作效率和效益。二、第三方物流及其市场现状第三方物流是在物流渠道中由中间商提供的服务,中间商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内,提供

论国际物流现状及发展趋势审批稿

论国际物流现状及发展 趋势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论我国国际物流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物流业已成为国际间商业贸易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和必要手段,我国作为世界进出口贸易大国,国际物流方面的相关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国际物流业发展的趋势有所改善。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物流服务水平显着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为进一步加快发展中国物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国际物流、现状、发展趋势 一.我国国际物流发展历史历程 从计划经济下的“储运”到改革开放中的“物流”,物流跟随中国经济发展的沿革完成了数次角色的转变。1979年,由当时国家物资总局局长李开信和副总局长余啸谷同志带团出席了日本国际物流会议,首次把“物流”概念引入国内,紧接着开展了一系列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物流”第一次走进中国;1984年8月,国家计委柳随年副主任担任会长的“中国物流研究会”成立,成立大会收到李鹏总理的祝词,这是我国第一个以物流学科名字作为全国性学术组织名称的突破了部门界限的学术性组织,出现第一个学术组织; 1989年4月,中国物资经济学会在北京承办第八届国际物流会议,21个国家的代表团与会。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国内召开国际性的物流会议;1992年,李鹏总理在全国人大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立为企业服务的原材料配送中心”。这是在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到“配送”这种现代物流的形态;1994年,我国第一个民间资本创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宝供物流公司在广州成立,并成功地承担美国宝洁公司产品在中国大陆的分销物流;1999年11月,由中国航务周刊承办,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与世界银行联合主办,邀集中国与物流相关主要部门和领域,在北京联合召开“现代物流发展国际研讨会”。 中国的物流来还在不断的进步,做大做强,当然这还有待于从事一线物流企业的共同努力。 二我国国际物流的发展主要特征

未来中国物流行业发展趋势解读

未来中国物流行业发展趋势解读 (一)社会化与专业化趋势 制造业、流通业和农业等产业物流,对物流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制造业物流整合、分离、外包的趋势。我国制造业领域多数行业面临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的矛盾,这就给制造企业带来了集成整合物流资源、分离外包物流业务、提升改造物流系统的压力和动力。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摈弃“大而全”、“小而全”模式,开始从战略高度重视物流功能整合。分离外包物流业务的行业已经从前几年的家电、电子、快速消费品、汽车等向钢铁、煤炭、建材等上游扩展。制造企业对物流服务商提出了面向高端的物流服务需求,要求物流企业能够提供专业化、定制化、供应链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流通业物流提升、改造、分流的趋势。流通业的不同业态,需要不同的物流服务模式。例如,传统的批发市场,需要增加储存、加工、配送、网上交易等物流功能;大型连锁零售企业,都在构建自己的物流系统,强化核心竞争力;依托网络以及其他无店铺销售的公司,更多地将物流业务委托外包给专业物流企业;烟草、医药、化学危险品、冷链等专业性强的物流需求,也将更多地依靠专业物流企业来完成。 农业物流双向、集中、对接的趋势。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村物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农产品进城、农资和日用工业品下乡,要求建立沟通城乡、双向畅通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农产品交易的组织化、集中化趋势明显。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已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吸引了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蔬菜来此交易。在商务部推动下,超市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直接对接,减少中间环节,为农民和城市消费者带来实惠。目前,农超对接已经在24个省市试点。 (二)细分化与个性化趋势 随着产业物流的需求变化,物流市场的专业细分速度加快。这就要求物流企业专业化分工、精细化服务。 如果按照服务模式来分,可以把物流企业分为以下三类:一是通用服务型。比如仓储、运输、货代、快递等企业,以标准化的模式,提供“一对多”的服务。二是专业配套型。这类企业将业务嵌入到某一类专业性比较强的产业或者企业的供应链,进行“一对一”的定制化服务。如冷链物流、汽车物流、钢铁物流等,主要靠独具特色、难以替代的个性化服务,成为生产或流通企业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三是基础平台型。这类企业本身不做具体的物流经营业务,而是为物流企业经营提供必要条件,如物流园区(基地)、物流信息服务商等。 物流企业通过重组联合,市场集中度将显著提高。总体来看,一般性的服务、传统的运输和仓储服务,明显供大于求;而供应链一体化的服务、能够满足特殊企业需要的个性化服务严重不足。从发展趋势看,能够适应企业专业生产需要的专业物流服务,适应精益化生产需要的精细化服务,由物流派生的相关增值服务将会获得更大发展空间;而缺乏专业特色、

自贸区下物流与供应链发展新趋势

自贸区下物流与供应链发展新趋势 当前,世界经济仍然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中高”目标。我国物流业积极调整应对,加快转型升级,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物流运行保持温和增长。2015年社会物流总额将超过210万亿元,可比增长8%左右;物流业增加值超过3.4万亿元,可比增长9%左右,两项指标增速与上年相比均小幅收窄,但仍然高于同期GDP 增速,处于中高速增长区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将超过9.7万亿元,同比增长8%左右,增速延续小幅回落态势;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 的比率约为17%左右,物流业发展质量和效率有所提升。中国物流景气指数全年在55%上下波动,物流运行总体趋稳。2015年,物流运行趋势仍将延续“增速减缓、结构调整”的发展态势。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物流业适应经济“新常态”,将进入以转型升级为主线的发展新阶段,逐步从追求 规模速度的粗放式增长转变为追求质量效率的集约式增长,从以增量扩能为主转变为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变为整合发展、创新驱动,逐步释放发展潜力。 一 在新的形势下,以自由贸易区建设为突破口的开放型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由贸易区”)正式挂牌成立。2014年底,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广东、天津、福建特定区域再设立三个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建设进入新阶段。2015年3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进一步深化上海自由贸易区改革开放方案。会议指出,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是我国经济 何黎明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北京市100045) 摘要:新形势下,以自由贸易区建设为突破口的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物流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我国自由贸易区发展中仍然存在许多制约物流业发展的问题。为更好地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中高”目标,自由贸易区建设必须充分重视物流业发展,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重点问题,充分发挥物流的集聚和辐射效应,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福建自由贸易区作为第二批获批的自由贸易区,在物流业发展上具有较好的基础。下一阶段,物流业为全面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速转型升级,助推产业升级和贸易繁荣,一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内引外联;二要完善服务功能,整合创新发展;三要做优产业基础,联动融合发展。 关键词:自贸区;物流;供应链;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F25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66(2015)05-0001-04 □本刊特稿 中国流通经济2015年第5期

国际物流未来的发展趋势范文

国际物流未来的发展趋势 观察今天国际物流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那就是席卷世界的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最重要趋势,其他趋势不能不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和制约。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资源配置已从一个工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扩展到整个世界。国际物流通过现代运输手段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在国际贸易和全球资源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新崛起产业,国际物流正越来越引起人们对它的关注和重视。经济全球化为国际物流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国际物流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货物跨越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一种物流运作方式。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当前国际物流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1.国际贸易的急剧扩大,为国际物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贸易高速增长,规模急剧扩大。2000年至2007年,世界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率5.5%,两倍于同期世界产出的增长,2007年国际贸易总额高达28.1万亿美元,货物贸易量增长了7.5%,比同期世界GDP增速3.5%高一倍以上。世界总出口额占世界GDP的比重,1980年仅为21.79%,2001年上升到24.67%,2007年达到34.6%,6年内比重上升了10个百分点,是过去21年增幅的3.4倍多。全球国际贸易的货物流程,90%是由海上运输来完成的。据联合国贸发组织(UNCTAD)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全球海运总量达到了惊人的74亿吨,平均每天有2000多万吨货物在海上流动着,比2005年增长了4.3%。2007年,全球的商船总吨位已超过10亿载重吨,比上年增加了8.6%。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上涨行情,突破了11000点大关,比2006年底的4400点上涨了250%。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各国的贸易依存度也不断上升。2001~2007年,世界贸易依存度从48.4%提高到69.5%,其中出口依存度从24.1%提高到34.6%。同期发达经济体的贸易依存度由46%提高到56.5%,发展中经济体由57.6%提高到73.4%。世界贸易依存度的大幅度上升,表明了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世界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也表明了以国际贸易为基础的国际货物流动在世界范围内更加波澜壮阔地加快推进。 2.国际产业的重新分工布局,为国际物流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服务 经济全球化使越来越多的国家被卷入其中。从国际分工看,相互依存、优势互补的分工程度大大提高,制造业重心继续东移。原来的传统垂直分工体系,是由发展中国家提供能源、资源和原材料、发达国家提供工业制成品的两极配对,现在已演变成一般发展中国家提供能源和资源、以中国为首的一些新兴经济体提供大部分工业制成品、发达国家提供关键技术、零部件、高端产品和服务、最后进行总集成或总装的格局。在出口结构上,世界制成品的出口约占总出口的70.1%,北美制成品出口占比超过73.5%,欧洲78.4%,亚洲制成品出口占比也高达81.9%。中东、非洲和独联体国家2/3出口则依赖燃油和矿产品,中南美洲农产品出口占到23.8%,燃料和矿产品出口占42.4%。最不发达国家3/4出口收入来源于初级产品,只有1/4来源于服装制成品出口。在进口结构上,发达国家是最终的消费和进口市场,美国进口占据了世界进口总额比重的15.8%,欧盟25国为39.2%,日本为4.8%,三者合计高达60%,世界货物进出口的一半以上都为10个发达国家拥有。近几年,“金砖四国”进口份额从2001年的6.3%上升到

浅析智慧物流未来发展趋势

浅析智慧物流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在我国供给侧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以先进物流技术为基础的智慧物流,其共享协同的理念符合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传统物流转型 升级的不可抵挡趋势。虽然我国现阶段智慧物流发展前景较为乐观,但是存在的 问题也不容忽视,如何利用智慧物流最大限度地“降本增效”,已经成为现阶段迫 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智慧物流;未来;发展趋势 1 智慧物流的基本含义与功能 1.1智慧物流的基本内涵 智慧物流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柱,在物流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及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实现系统感应、整体剖析迅速处理以及对 本身的调整,实现物流规整智慧、发觉智慧、革新智慧和系统智慧的当代归纳性 物流系统。 1.2智慧物流的基本功能 感知功能:采用各种领先技术获得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及信息服务等各个步骤的大批信息;及时完成数据汇集,使各方能确切掌控 货物、车辆和仓库的信息。 规整功能:既感知智慧之后把收集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数据中心,用于数 据归档,搭建庞大的数据库。按部就班后加入新数据,使各类数据按需求工整, 实现数据的联系性、开放性及动态性;规范数据和过程,促进跨网络的系统整合。 智能分析功能:应用智能化的模拟器模式等办法解析物流难题。依据难题作 出暂时认定,并在施行流程中不断印证难题,察觉新难题,在系统运行中做到理 论与施行相结合。系统会自动调用原有经验数据,随时随地察觉物流作业活动中 的缺陷或者脆弱步骤。 优化决策功能:联合特殊需求,依照各样的情形来评价成本、时间、质量、 服务、碳排放和其他标准,评价基于或然率的风险行预定解析,联合拟定决议, 提议最合理有效的处理方法,使作出的决议更加精确科学。 系统支持功能:系统智慧集结呈现于智慧物流并不是分别自立,截然不同的 各个步骤自动运行,而是每个步骤都能互相关联,互通有无,同享数据,改良资 源配置的系统,从而为物流各个步骤提供最强大的系统支持,使各环节协作、协调、协同。 2 目前钢铁企业物流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2.1物流管理比较分散,缺乏整体规划 我国大多数钢铁企业由于自身运营模式、历史原因以及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致使物流资源和各种运输资源集中程度不足。尽管都设置了独立运输部门以及仓 储部门,可是整体规划能力较低,物流管理还没有完全改变以前分管各片的管理 模式,所有物流环节均处于相互分割的状态,浪费了很多资源,并且增加了不少 无效作业环节,相关信息无法顺利流通,导致物流综合效率比较低。比如销售、 采购以及生产环节均设置了独立物流部门,同时职能性质比较相近的各个物流部 门因为不同环节之十分独立所以是相互隔离的,部门各自为政,销售物流、生产 物流以及供应物流也处于分割撕裂状态,经常出现集中卸车或者是压库等现象。

浅析:汽车物流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浅析:汽车物流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时间: 2009-06-16 11:33:39 来源: 供应链世界网友评论 0 条 近两年,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为汽车制造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汽车物流企业迅速崛起。这些汽车物流企业,在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的汽车下生产线后,将新下线车直接运送至各地区汽车销售商,对客户实现零公里承诺。由于汽车物流企业的出现,使社会分工更趋专业化,促进了汽车的流通。 我国汽车物流成本占汽车工业总产值的10%左右,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汽车市场汽车最终销量为938万辆,比2007年全年新车销售量提升约6.7%,其中乘用车销售达到675.56万辆,商用车265.49万辆。从企业来看,2008年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与上海通用,依旧拿下乘用车销量前三名次,另外,一汽丰田、东风日产、比亚迪、东风悦达起亚等企业的成长也愈来愈快,自主品牌之中比亚迪异军突起,而奇瑞汽车在2008年失去自主品牌的领袖地位,销量排名前十位的轿车生产企业依次为: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一汽丰田、东风日产、奇瑞、广州本田、北京现代、吉利和长安福特,十家企业共销售327.89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65%。整体来说2008年的中国乘用车市,自主品牌占乘用车总销量的26%,明显低于2007年29%的水平。在经历了2005年至2007年汽车行业连续三年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之后,2008年增长趋势变缓,业界预估2009年汽车销量增长幅度将介于 5-6%之间。 一、中国汽车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一)中国汽车物流市场呈快速增长趋势 1、快速发展的汽车物流市场 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物流市场规模效益扩大(其中物流外包市场规模已达600亿人民币,年增长率为20%以上,世界500强在华投资有 90%的企业选择了物流外包)。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汽车消费迅速膨胀。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汽车产量为世界第四位。据有关专家预测,2010年我国家用轿车的保有量将达到1 466万辆,至2020年达到7200万辆,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为中国汽车物流带来成倍的增长空间,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倾向于物流业务外包,其范围涵盖了整车物流、入厂和售后零部件物流等领域,新车型频频推向市场,厂家的研发周期缩短,零部件物流需求增长快速,巨大的市场吸引着无数的物流企业。 2、国际汽车物流纷纷抢滩中国汽车物流市场 2003年12月10日,欧洲最大的汽车物流服务商,捷富凯在北京与中国大田集团签署合资意向书,组建中国最大的汽车物流企业,2004年5月奔驰在德国的配套物流企业BLG集团来京为奔驰轿车的零部件运输寻找合作伙伴,同年9月10日,国际快递巨头TNT在上海宣

十三五物流行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十三五物流行业发展方 向和发展重点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十三五”中国物流行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对我国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高速增长的新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重心将从追求速度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物流业作为新兴的服务产业,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将成为“十三五”时期物流业发展的总基调。 二是新型工业化和产业转型的新要求 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我国逐步从工业化中后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突出特点是从传统资源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从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延伸。物流业作为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型制造的重要转型方向,中高端的产业链需要中高端的物流服务相配套。 三是新型城镇化和消费升级的新要求 我国城镇化仍将处于快速发展区间,将释放巨大的投资和消费潜力。消费升级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增加,也对物流服务的精细化、响应度和一体化水平有更高的要求。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物流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表示,“十三五”时期,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的解决方案需求旺盛,城乡物流一体化、末端服务体验将成为竞争焦点。 四是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转移的新要求 国家“三大战略”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新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发展空间格局正在形成,将对物流设施、运输方式和交通网络的连通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区域物流大通道建设、战略性物流枢纽节点的布局调整,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多式联运、甩挂运输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区域物流协调发展的必备条件。 五是创新驱动和科技革命的新要求

日本物流业的发展特点及新趋势

内容提要:日本是物流管理的先进国家,处于世界物流实践的前沿。本文从物流基础理论的确定、每个发展阶段的特点、物流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物流企业管理以及供应链管理等几个方面,论述日本物流业发展的特色、现存问题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日本物流业物流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化 物流现代化和生产现代化,是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日本的物流概念于20世纪中期从美国引进,但无论在物流的发展速度、政府对物流的重视程度、企业对物流的管理方面,还是物流基础设施、现代化物流发展水平方面,其水平均不亚于欧美,在配送中心、物流产业、物流企业管理和服务、物流信息化等方面还独具特色,50年来对日本经济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以下将从物流基础理论的确定、发展沿革、物流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物流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几个方面,分析日本物流业的历史沿革、特点、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一日本物流的发展沿革 日本的物流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从美国传入的,随后发展非常迅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和管理经验,成为现代物流管理的先进国家。日本物流业在各个发展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物流概念的导入和形成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 战后经济恢复时期,日本十分重视引进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1956年日本派出“流通技术考察团”到美国各地考察。在考察报告中,首次引用了“physical distribution”这一科学概念,译为“物的流通”,后被日本产业界普遍采用。“物流”的概念在导入日本的过程中,被理论界认为“是一种综合行为”。即物流活动整合了运输、配送、搬运、保管、包装、信息传递等各种活动。(注:野尻亘 新版日本の物流——流通近代化と空間構造 、古今書院、2005年、23頁。)因此,从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改变了以前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进入到“保证运输与保管”的时代,着手发展陆路运输,加强保管、包装和库存管理等工作。 (二)物流现近代化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 此时期为经济的高速增长期,同时也是物流概念的迅速普及和物流活动频繁时期。)货物运输量的增加,使许多企业开始认识到物流的重要性。这些企业建立了相应的物流部门,积极推进物流设施建设,增大了物流量和物流处理能力。随着日本经济进入到现近代化的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的时代,交通运输业、集装箱发展很快,东海道新干线以及高速公路相继建成,并且开始推广货台、铲车等装卸设备,导入自动仓库,建立大型物流中心等管理系统。在物流管理方面,企业用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来适应市场环境的激烈变化以确保收益。 (三)物流合理化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 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来节约能源和资源。为了与工业标准化相适应,建立了物流标准化体系,整合了配送中心,并开发了一些新的服务项目,使物流工作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在物流管理方面,为了全面地降低物流成本,日本开始推进物流合理化措施,主要包括缩短物流路径、减少输送次数、实施计划输送、实行共同配送、加强库存管理、简化包装、扩大站台和运用省力化机器等。这一时期全国范围内的物流联网也蓬勃发展,专业物流部门和其子公司广泛设立,推动了物流的合理化进程。此外,1983年还成立“日本物流学会”,对物流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 (四)需求差异化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中期) 80年代中期以后,物流合理化面临挑战。日本生产经营发生了重大变革,消费需求差

港口物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报告编号:1519528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doczj.com/doc/a118415768.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报告编号:1519528 ←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75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咨询电话: Email: 网上阅读: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港口物流是指中心港口城市利用其自身的口岸优势,以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为依托,强化其对港口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突出港口集货、存货、配货特长,以临港产业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化港口资源整合为目标,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港口物流是特殊形态下的综

合物流体系,是作为物流过程中的一个无可替代的重要节点,完成整个供应链物流系统中基本的物流服务和衍生的增值服务。 港口物流本身也是一个综合体系,它包括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等层面的内容。港口有很多新的理念在发展,提升物流服务能力也是港口发展的一个新理念。现代服务业趋势是将在我们国家的经济中占据愈发重要的地位。我国各大港口非常重视港口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通过采用先进的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物流技术将港口、海关、边检、海事等部门与银行、保险等金融企业的信息系统互连,为制造业、贸易、物流企业和船代、货代、报关等中介机构提供贸易、采购、物流、仓储、电子通关等“一条龙”服务。 从这几年的经营业绩来看,码头上市公司净利润尽管保持增长,但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持续下滑。随着港口行业建设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未来我国港口发展都面临着转型升级。一方面,港口绿色发展以及港城一体化将是长期趋势;另一方面港口行业也在尝试着向物流供应链、上下游产业以及围绕码头业务相关领域进行延伸。 中国港口物流行业现状调研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15年版)对我国港口物流行业现状、发展变化、竞争格局等情况进行深入的调研分析,并对未来港口物流市场发展动向作了详尽阐述,还根据港口物流行业的发展轨迹对港口物流行业未来发展前景作了审慎的判断,为港口物流产业投资者寻找新的投资亮点。

国际物流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国际物流运输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经贸系08--9 李晓凤 0840331

国际物流运输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物流业已成为国际间商业贸易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和必要手段,我国作为世界进出口贸易大国,国际物流方面的相关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对国际物流基本概念和我国国际物流现状的描述,分析了今后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的趋势。 所谓国际物流,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进一步拓展,是跨越国界的、流通范围扩大了的“物的流通”,是实现货物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间的物理性移动而发生的国际贸易活动。国际物流从本质上看是按照国际分工协作的原则,依照国际惯例,利用国际化的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实现货物在国际间的流动和交换,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现代国际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国际间贸易实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理念,已经被广泛认为是降低物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方利润源泉的实现方式,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面对着巨大的国际市场,如何充分利用我国现有资源,确定国际物流发展战略和方向,这都对我国国际物流的质量、效益、安全性和经济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我国国际物流现状 1、我国国际物流的基本情况 国际物流业发展的环境有所改善。各级政府统筹规划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包括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交通部、外经贸部等,从不同角度关注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积极研究制定有关政策,并对其统筹规划。在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积极运作和全国标准化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下,设立的全国物流技术标准委员会和全国物流信息标准委员会,及其设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编码中心的秘书处,共同启动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物流标准体系,同时在科技部的领导下,完成了物流标准化课题的重大研究,这是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的重大突破,有利于与国际先进的发展水平接轨。 国际物流需求增长迅速。国内外物流发展的经验表明,物流的发展水平与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GDP年均增长迅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物流也处于快速增长期,据统计,自1991年至2009年,全社会物流总值年均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大大高于同期GDP的年均增长速度,物流增加值年均增长11%。社会物流总值是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物流服务送达最终用户的全部商品的价值总量,它反映了物流服务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物流增加值则是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物流服务成果,反映了物流的需求水平。由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社会物流总值与物流增加值的增长构成了强大的物流需求市场。

未来物流的发展趋势

Future trends in logistics 未来物流的发展趋势 First, with the rapid and smooth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will continue to expand the scale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一、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物流产业规模将不断扩大; Second, with the economy and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to adapt to the logistics industry concentration will be further improved; 二、与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物流产业集中度将会进一步提升; Third, as the logistics industry continues to expand, the internal division of labor will be more clear; 三、随着物流产业不断扩大,内部分工也会越来越明确; Fourth, no single logistics services will be diversified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四、物流服务不再单一,将会向着现代信息技术等多元化发展; Fifth, the logistics industry 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technology, toward the modern march; 五、物流产业技术步伐加快,向着现代化进军; Six co-operate to expand the scale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六、互相合作将成为物流业扩大规模的重要途径; Seven logistics system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standardized, the market order is getting better. 七、物流业制度日趋规范,市场秩序也越来越好。 The emergence of third-party logistics business strategy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core competencies and outsourcing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mature, enabling businesses to better configure their resources to achieve production and sales, so third-party logistics companies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oriented , although third-party logistics companies serving multiple clients simultaneously, but each customer is a separate entity to treat. 而第三方物流的出现源于企业战略核心竞争力发展观点和外包理论的成熟,使企业能更好的配置自身的资源实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因此第三方物流在早期是面向单个企业发展的,虽然第三方物流企业同时服务于多个客户,但是每个客户都是以一个单独的实体来对待。

我国国际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国际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摘要中国加入WTO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外经贸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融入经济全球化,将是进入中国的企业所需面临的问题。本论文在研究我国国际物流发展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际最新的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国际物流现状问题对策

引言 我国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在同一年从日本引进物流这一概念。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到了本世纪,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的物流业有了飞快的发展。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分成三次飞跃:第一是我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成立,物流基础工作的全面展开;第二次是加入WTO,对我国物流业的全面冲击;第三是“十一五”规划,物流产业地位的全方位确立。观察今天国际物流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那就是席卷世界的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资源配置已从一个工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扩展到整个世界。国际物流通过现代运输手段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在国际贸易和全球资源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新崛起产业,国际物流正越来越引起人们对它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对我国发展国际物流的必要性、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现状及趋势以及如何更好的发展我国国际物流来进行分析。

我国国际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发展国际物流是开展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是国际贸易对物流提出的新的要求,可见其必要性是非常突出的。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国际物流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传统体制的影响,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管理技术水平以及服务质量等方面的落后,我国物流业的综合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只有加快国际物流业的发展才能跟上国际贸易发展的步伐,才能适应世界经济竞争发展的需要。 1.国际物流概述 1.1.国际物流的含义 所谓国际物流(International Logistics),主要是指国际贸易物流,也就是说在不同国家之间展开的商务活动中,与商品移动相关的运输、配送、储存、保管、装卸、流通加工及信息管理活动,使商品在国际之间进行合理的流动。具体地说,是指当生产和消费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独立进行时,为了克服生产与消费问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而进行的物理性移动的一项国际贸易或国际交流活动,从而完成国际商品交易的目的,即卖方交付单证、货物和收取货款,买方接受单证、支付货款和收取货物。 1.2.国际物流的特点 与国内物流相比,国际物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物流环境存在差异。国际物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各国物流环境的差异,尤其是物流软环境的差异。不同国家的不同物流适用法律使国际物流的复杂性远高于一国的国内物流,甚至会阻断国际物流;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会造成国际物流处于不同科技条件的支撑下,甚至有些地区根本无法应用某些技术而迫使国际物流全系统水平的下降;不同国家不同标准也造成国际间“接轨”的困难,因而使国际物流系统难以建立;不同国家的风俗人文也使国际物流受到很大局限。由于物流环境的差异就迫使一个国际物流系统需要在几个不同法律、人文、习俗、语言、科技、设施的环境下运行,无疑会大大增加物流的难度和系统的复杂性。 (2)物流系统的范围广。方才已谈到,物流本身的功能要素、系统与外界的沟通就已是很复杂的,国际物流再在这复杂系统上增加不同国家的要素,这不仅是地域的广阔和空间的广阔,而且所涉及的内外因素更多,所需的时间更长,广阔范围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难度和复杂性增加,风险增大。 当然,也正是因为如此,国际物流一旦溶入现代化系统技术之后,其效果才比以前更显著。例如,开通某个“大陆桥”之后,国际物流速度会成倍提高,效益显著增加,就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方物流——国际物流发展新趋势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研究背景-----------------------------------------------------------------------------1 1.2问题描述-----------------------------------------------------------------------------1 1.3研究现状-----------------------------------------------------------------------------1第二章第三方物流概述-----------------------------------------------------------------2 2.1第三方物的产生-------------------------------------------------------------------2 2.2第三方物流的特征----------------------------------------------------------------2 2.3第三方物流的现状----------------------------------------------------------------3 第三章经济全球化的第三方物流-----------------------------------------------------4 3.1经济全球化下的物流发展趋势-------------------------------------------------4 3.2物流全球化发展的支撑体系----------------------------------------------------4 3.3各国适应全球化发展情况-------------------------------------------------------5 第四章我国第三方物流面临的挑战--------------------------------------------------6 4.1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区别----------------------------------------------------6 4.2面临的挑战体现在各方面------------------------------------------------------6 第五章我国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对策--------------------------------------------------8 5.1强化物流服务意识----------------------------------------------------------------8 5.2推进标准化和信息化发展-------------------------------------------------------8 5.3提供个性化物流服务-------------------------------------------------------------9 5.4积极发展国际物流业-------------------------------------------------------------9 5.5注重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10 第五章结论及建议-----------------------------------------------------------------------10 参考文献-----------------------------------------------------------------------------------12 致谢----------------------------------------------------------------------------------------------------13 附录---------------------------------------------------------------------------------------------------1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