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色彩构成》教案

《色彩构成》教案

《色彩构成》教案
《色彩构成》教案

摄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说课讲解

《摄影基础课程》教学计划 1. 课程教学目标 《摄影基础课程》摄影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现已 摄影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 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摄影教学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本课程主要着重介绍照相机(含相机类型、结构、使用及维护)、 黑白感光材料(含种类、性能和选用等)、摄影曝光(含正确认识曝光、曝光量估计等)、景深与超焦距(含影响景深的因素及规律、超焦距含 义的使用价值等)、摄影实践(含人物、风光、静物摄影以及运动、广 告摄影等)、黑白暗房工艺(含黑白胶卷的冲洗、黑白照片印相和放大 的制作)、摄影构图(含构图的原则和要求、影响构图的因素等)、数字摄影系统(数字相机的工作原理、性能和使用)等内容。 2.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摄影是艺术系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摄影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 掌握传统单反相机和数码相机的使用方法,以及对照片的后期处理技能。讲练结合,以技术为基础,着重与摄影艺术水平的提高。 课程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摄影的基本知识,摄影所需要的各种摄影器材,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去掌握并创作拍摄全过程和后期暗房操作技能。同时使学生灵活掌握摄影中常用的拍摄方法、技巧,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创作和拍摄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对社会各方面的观察、想象、思维能力,创造性地运用摄影器材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好作品,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际照片的拍摄和制作,要求学生掌握摄影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识各种常用镜头、照相机的基本结构;胶卷的类型和成像特点;初步掌握摄影用光、曝光、取景、构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基本掌握拍摄照片的技巧和黑白摄影暗房后期制作。

色彩构成课程标准2012

色彩构成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色彩构成 适用学时:50 本课程标准是根据我校《工业设计》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而制定的。 一、课程性质 1、课程学习领域定位 色彩构成是我国各美术及设计类院校广泛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研究关于色彩设计规律和设计方法的理论课程,目前我国艺术设计类各专业;包括工业设计、装潢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展示艺术设计、广告设计都开设此课程。 因此本课程作为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色彩构成基本内容如:色彩构成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色彩构成的色调,色彩的表情与色彩的情感情绪表达等形式,色彩构成的作品创作与应用等方面的学习,可使学生在原有对色彩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的角度了解色彩设计中图形构成的一些基本原理,理性地掌握色彩设计的基本规律,以期指导今后色彩设计创作的实际应用,增强色彩创作的理性认知成分,使得色彩应用设计更具专业特点,更有针对性。 2、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色彩构成这门课程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研究色彩构成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的特点、性质及在色彩中的相互关系和构成规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拓展学生创造能力,为《工业设计》、《包装设计》、等设计课程作好知识和能力的必要准备。 基于色彩构成的内容量大、面广、基础知识点多、理论性强的特点;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各专业又应当有不同的选择点和侧重点及难易程度,从课程设置、教学授课方式及实践实练的布置安排上都应与本专业密切相连,一切以为具体专业服务为基准。 二、课程目标 专业能力目标: 本门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力和基础造型能力,使其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拓展设计思维,为工业设计专业设计提供方法和途径,同时也为各艺术设计领域提供技法支持,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方法能力目标: 1. 研究色彩构成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的特点、性质及在色彩中的相互关系和构成规律。 2.掌握色彩构成的形式设计的美学法则。 3.整和不同源流的基础教学内容,吸收和运用不同原理的基础造型方法,强化课程的综合实

色彩构成教学大纲

湖北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造型基础 《色彩构成》教学大纲 (通用试行) 课程编号:课程类型:造型基础 课程名称:色彩构成英文名称:constitution of color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适用年级:一年级下学期总学时数:64(其中理论10学时)实践学时:54+课外16 执笔:视觉传达教研室编写时间:2006/01/18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任务: 《色彩构成》是与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平行互补的设计造型基础课,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构成体系,是一门涉及物理、化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逻辑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的艺术设计基础造型课。 《色彩构成》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从人对色彩的知觉效应出发,运用科学的原理与艺术形式美相结合的法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抽象思维,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的可变换性,对色彩进行以基本元素为单位的多层面,多角度的组合、配量,并创造出理想,新颖与审美的设计色彩。 对《色彩构成》的学习是一个研究过程,一种方式和一种手段,是为实现更高境界的色彩创造和设计目的的重要途径。 二、授课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色彩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认识色彩 第二节色彩的本质 第三节色彩的属性与色彩体系 第四节色彩的混合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色彩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以及色彩的几个属性。 作业要求:要求掌握色彩的几种类型;明度推移练习;色相推移练习,纯度推移练习补,补色互混推移、并置空间互混。 练习:色调构成练习;加法混合练习和空间混合练习各一张。 教具:范例。多媒体课件。 第二章色彩对比 第一节色彩知觉现象 第二节色彩的三要素对比 第三节色彩的其他对比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色彩的三要素和对比规律。理解色彩对比的不同表现力。 作业要求:分别对色彩的明度,纯度和色相作构成练习;就色彩的肌理进行练习。 教具:范例。 第三章色彩的调和 第一节色彩调和的原理 第二节色彩调和的基本类型及配色方法 第三节色彩的采集,重构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色彩调和的几种方法和配色技法形成原理,理解色彩调和 的不同表现力以及对自然界中的色彩进行有选择,提炼和重组的训练。 作业要求:孟塞尔色立体作一组调和构成作业,包括同一色相调和:同一纯度调和; 同一明度调和;同一色相调和;同一明度调和;同一纯度调和各一

界面设计课程标准

《界面设计》课程标准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系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方向 一、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社会对于多媒体设计人才界面设计能力的实际需求为课程开设依据。课程容选择以“新”为标准,紧扣手机界面和界面设计最新的发展状况,以实际案例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并结合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学习规律,由浅入深。本课程首先从理论基础入手,介绍手机界面和网页界面设计相关知识,再通过对具体设计实例的解析,介绍了界面设计各个要素设计的方法,阐明界面设计的常识、规、流程与方法。 本课程在第三学开设。总学时数为96 课时。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认识到界面设计作为现代传媒的重要途径,其合理性与美观性直接影响用户的评价,从而促使学生提高界面的设计技能,通过人性化设计的方法来进行手机、用户界面设计,并掌握相关的设计软件的操作,独立完成图标、手机、网页等界面的设计和表现工作,以适应社会对本职业能力的要求。 1. 知识目标: ①了解界面设计的含义、特性; ②理解界面设计的出发点。它包括:视觉、信息传达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元素; ③理解感知与情趣,感情与文化,传统与现代,世界性与民族性在界面设计中的作用; ④深入理解平面构成要素和基本的构成原则; ⑤理解色彩的构成原理和基本构成原则; ⑥深入理解文字的编排与设计在界面设计中的作用; ⑦深入理解字体的选择在在界面设计中的作用; ⑧深入理解版式设计在界面设计中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 ①掌握平面设计的设计方法和要素,并利用平面设计的原则和基本要素设计界面; ②掌握色彩的构成原则,应用色彩的构成原则设计界面; ③掌握图标、页面和动画效果的设计方法; ④掌握手机界面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⑤熟练掌握网页界面文字编排的设计方法和技巧; ⑥掌握版式设计的原则和构成手法,进行版式设计和优化; ⑦能按照网页开发的设计流程来进行网页界面设计工作; 3.素质目标: ①培养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②树立科学的设计创新意识; ③形成“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 ④锻炼设计表达与语言表达能力。 4.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 三、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 本课程是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学生工作过程化课程体系中的的一门重要课程。 与该课程联系较为紧密的平行课程有: 前导课程: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图形设计、字体设计、coreldraw、photoshop 后续课程:flash动画、网页设计 四、本课程的主要特色 ⑴构建了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和工作过程导向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推行“以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团队为组织形成”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同时通过将企业项目引入课程中最大化的缩短了与企业需求的差距增加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⑵“教学做合一、引导重于训导”的教学模式本课程开发和建设了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标准,学生研究现场的实际问题体验真实的工作情境,

平面与色彩构成基础(教案)

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 教案 时间:20XX年7月

平面构成(48学时) 第一周 绪论:构成设计概论——现代设计的造型基础训练 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对对学生讲解本课的性质、教学目的和内容,使之明白构成课训练对培养设计素质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盲目的作业堆砌是本课常见的通病,首先是教学上目的的迷失,继之以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不知学了有什么用处。问题在课程概念不清,意义缺失。绪论课的任务就在于明确课程意义,界定教学内容,弄清教学目的,了解教学手段。 课时:4学时 教辅方式:讲解与电子课件(详见课件——构成设计概论)(2学时)讲解包豪斯学校的视频(1学时)图例欣赏——构成产生之前的艺术流派(1学时) 问题: 问什么会出现构成设计? 现代艺术设计以什么为基础? 设计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 三大构成在设计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第一部分:平面构成——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概论 一平面构成 二设计构成的分类 三平面构成所包含的元素 课时:2学时 教辅方式:教材结合课件的形式,先演示课件(1课时)(详见《平面构成概论》),其次提出问题:形态认知、形态构成、形态语义、形态表达,然后逐个解释,用范例讲解设计构成的分类以及平面构成包含的元素(1课时),让学生对平面构成有一个充分的理解。 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平面构成范畴?

平面构成解决的是设计中的什么问题? 平面构成里有哪些重要的元素? 作业:从日常生活中拍摄属于平面构成的画面若干幅,并总结出点线面在其中的位置 第二周 第二章平面构成中的形象 一. 定义 二. 形象的正负 三. 形象的分类 四. 形象的组合 五. 点、线、面的形象 课时:6学时 教辅方式:简单复习上次课的内容,分析部分学生的作业(1课时),然后演示课件(1课时)(详见《平面构成中的形象》);用软件讲解点、线、面的形态、分类及空间组合形式(1课时);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软件或手绘练习点、线、面的构成形式,认识各种形态(3课时) 问题: 举例说明平面构成中抽象形与具象形有哪些? 点、线、面有什么样的组合方式? 第三周 第三章形式美的法则 一. 调和 二. 对比 三. 对称 四. 平衡 课时:6学时 教辅方式:简单复习上次课的内容(30分钟),然后演示课件(1课时)(详见《平面构成的形式美原则》);用软件讲解形式美的构成原则(2课时);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软件练习形式美的各种原则(3课时) 问题讨论(30分钟): 让学生回答哪些范图属于平面构成中的哪一原则?时间随机而定 作业: 通过课上讲解的形式美原理,运用软件、手绘或者摄影的方法完成3幅以点、线、面为基本元素的综合画面

《色彩》教学大纲

《色彩》教学大纲 学分:6 总学时:108 理论学时:108 面向专业:艺术设计 大纲执笔人:李竞群大纲审定人: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色彩、造型、材料是装饰设计的三要素,其中色彩占据了最直接的地位,对色彩的研究和分析是提高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修课程,是艺术设计学科的重要基础,对色彩规律及其运用的研究是每一个设计者必备的条件。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学习色彩基础知识、构成原理等,掌握基本配色方法和色彩设计原理。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应该结合色彩理论知识、分阶段、针对性的进行色彩配色练习、色彩写生练习、色彩构成练习、色彩归纳及色彩设计练习,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逐渐认识、掌握色彩,并逐渐熟练运用色彩作为设计工具。因此在课程教学的方法上,授课教师应该多准备实例素材,通过幻灯、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讲解,并通过课堂示范教学,使学生更直观的学习写生技法及色彩设计的方法及步骤。从设计思路及设计表达能力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设计能力的目的。 二、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色彩知识(18学时) 第一节:色彩产生的原理 1、光与色:波长在380毫微米到780毫微米之间的电磁波能被人们所感觉,引起色感,称为可见光。 2、光谱:太阳白光可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光。 3、物体色:一般物体的固有色是由该物体吸收与反射光所决定的,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所吸收与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4、光源色:①自然光②人造物体的发光 5、环境色:周围环境的色彩作用于物体,称为环境色。 第二节:色彩的三要素 1、色相:色彩的本来面貌。色环。 2、明度:色彩的明亮程度。 3、纯度(饱和度、彩度):色彩的饱和程度或鲜浊程度。 第三节:色彩的体系 1、色立体:借助于三维空间表示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关系。 2、孟赛尔色立体:以色彩的三要素为基础,色相称为Hve(简写H),明度称为Valve (简写V),纯度称为Chrome(简写C)。垂直轴对应明度,偏角对应色相,动经对应纯度。 3、奥斯特瓦尔德色立体:认为纯白有11%的含黑量,纯黑有3.5%的含白量。组成形式是以明度系列为三角形垂直边轴。 4、日本色研的色立体:以24色相组成色相环,垂直中心轴为明度色阶。 5、色立体的作用:配色词典 第四节:色彩的混合 1、三原色:①色光三原色:红、绿、蓝。②颜色三原色:红、黄、蓝。 2、色彩的混合:①加色混合:色光混合。②减色混合:色料的混合。③中型混合:视觉混合。 本章重点、难点:1、色立体 2、色彩的混合 建议教学方法:采用模型教具讲解孟氏色立体、奥氏色立体、日色研色立体;采用配色练习熟悉色彩混合效果。 思考题:1、光源色、环境色对物体固有色的影响。 2、孟氏色立体、奥氏色立体、日色研色立体的原理及形式。 3、配色识典的使用方法。 第二章:水粉写生(30课时)

设计色彩课程标准分析

附件四理实一体课程的课程标准参考格式(非项目课程) 设计色彩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165203 课程类别:基础课程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授课单位:美术系 学时:54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 学分: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一、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课程是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学科整合课程。《设计色彩》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专为艺术设计专业服务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它是建立在一般色彩写生基础上的对新的写生方式的一种探索,其目的是通过进行富有针对性或规定性的课题训练,使学生了解掌握设计色彩的基础理论以及设计色彩的象征性与设计色彩所产生的心理效应;设计色彩的造型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对客观物象观察、分析和审美选择,使学生将特定的物象进行梳理、提炼,再通过夸张、变形、分解重构等手段表现在画面上。在其过程中,能使学生较系统地认识和学习设计色彩造型在构图、构形、构色以及在画面构成方式、表现技巧、形式风格等方面的问题,以此强化绘画写生与艺术设计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色彩知识融于感性的色彩实践之中,让学生对色彩的感觉由个人的知觉升华到更宽广、更科学的色彩审美观,最终达到在各种专业性的设计中能够灵活运用色彩构成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符合功能和审美的色彩设计。 课程的作用作为环境设计专业重点基础训练课程的《设计色彩》,主要是通过理论的讲授和严格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设计意识、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主观意识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水平,为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课程的定位是侧重从美学、设计学、色彩学多学科相结合的角度,重点论述设计色彩的历史沿革,写生描绘、创造灵感的开发,与审美特征,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和艺术设计的表现与创新能力。通过主观意识将大自然复杂纷繁的色彩想象还原成为最基本的色彩要素。我院设计色彩课课程结合专业课程,以艺术设计为主要方向,经过多次改革,与其它高校色彩课教学以传统绘画为基础有着本质区别,除吸收传统绘画中的造型训练因素以外,我院的设计色彩课把专业设计的创新、创造理念纳入教学,建设成为富有艺术设计特色的专业必修基础课。 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属于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前导课程是色彩基础的学习、后续课程是把色彩构成原理运用到设计中。

色彩构成课程教案

色彩构成课程教案

1666年进行了著名的色彩实验。他把太阳光用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束,同时,七色光束通过三棱镜还能还原成白光。这七色色带就是太阳光谱 光波的变化与光谱现象光的波长示意图 2.光源色、物体色、固有色 ⑴光源色 光源:宇宙间凡是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对地球而言太阳是最大的光源。 光源种类:白轵灯(代表晚上的光),火,太阳光、有太阳光时特有的蓝天的昼光,也就是带有蓝味的白光--也是常说的光源。 标准光源:颜色根据照射光源的性质而言而发生的变化,颜料色决定与照明光色。为了调色的准确性规定了标准光源,以在调制颜料和染料时使用。 光源色:由各种光源发出的光,由于光波的长短、强弱、比例性质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色光,叫光源色。 ⑵物体色 概念:物体色本身不会发光,光源色经物体的吸收,反射,反映到视觉中的光色感觉。凡是本身不会发光的色彩通称为物体色。

⑶固有色 概念:物体固有的属性在常光源态下所呈现出来 的色彩。图(1)、物体常态下产生的色彩。图(2)不同颜色的不透明物体对白色的不同吸收和反射作用 图(1)图(2) 3.色彩与色温 一般的物体在温度变化时都可产生色光及色彩的变化。 第二节色彩的生理原理 1.视觉的生理构造 人眼的形状像一个小球,通常称为眼球,眼球内具有特殊的折光系统,使进入眼内的可见光汇聚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含有感光的视感细胞和视锥细胞,这些感光细胞把接受到的色光信号传到神经节细胞,再由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枕叶视觉神经中枢,产生色感。

2.色彩的视觉研究(亦称三原感觉论) ⑴视觉三色学说 1802年英国物理学家杨格提出色彩视觉生理三原色的假说,后来法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滋补充了杨格的学说;提出在大脑皮质有与三种感色器官相应的三种特化结构。即“杨-赫视觉三色说”。“三色说”认为人眼视网膜的视锥细胞含有红、绿、蓝三种感光色素。 ⑵视觉四色学说 1874年德国生理学家赫林提出人的视网膜有三对视素即:白-黑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 ⑶总结 3.色彩的错觉与幻觉 ⑴正后像:在黑暗的深夜,先看一盏明亮的灯,然后闭上眼睛,那么在黑暗中就会出现那盏灯的影象,称正后像。 ⑵负后像:是神经疲劳过度所引起的,因此其反应与正后像相反。 ⑶同时对比:指眼睛同时受到色彩刺激时,色彩感觉发生排斥现象,具体表现如下几幅图: A、色相对比:同一种橙黄在深红中比在明黄中显得明亮。

平面设计之九宫格配色法

一、九宫格配色法 九宫格配色法其方法是:将画面分成九个格子进行综合性配色练习。在配色训练中,学生所考虑的重点是:色调的差别,以及在明度、纯度及色相上要有一定的跨度。题材可由学生有目的的选择,这样不但有利于进行多方面的色彩练习,还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其要点是:在配色练习中紧紧围绕色彩构成美的本质即对比协调来进行。其教学目的是:全面认识色彩语言,掌握色彩构成美的规律。 二、九宫格配色的基本要求 1、每个格内只用两至三块颜色,要求在对比中求得和谐,使之平衡完整,并能够相对地独立存在(这一点对有绘画色彩基础的学生来讲是不难做到的)。 2、由单格向多格扩展中,要求格与格之间仍要保持色彩的对比和谐关系。做到这些并不困难,因为只是增加几个格子的色彩(由原来的单格三块颜色关系,增加到与此邻近几个格子,最多也只是十几块颜色连续对比关系)。但为了下一步的配色顺利实施,一定要有整体观念,作到胸有成竹。 3、将九个格子配色完成后,应保证九个格子内的颜色均不重复。因此,不但整体上要求颜色关系相一致,而且还要求局部具有含蓄微妙的色彩变化,这样就扩大了调配范围。简单计算,平均每个格子有三块颜色的话,完成全部九宫格作业起码需要调配出与秋天的桔黄色主题有关系的二十七种颜色。这一步能顺利地完成很不容易,因为这是一个需要学生认真地思考、想象、创造及烦琐的色彩比较、调配的过程,所以说这是具有一定强度的训练。 4、九宫格颜色之间有统一的整体要求。(如图)首先是要求画面有统一的主题色调,符合变化统一与对比和谐的规律。其次要求在整体上构成的色彩是平衡的,不但要有严谨的秩序感,还要有一定的节奏感。这里包括三个方面:明度、色相、纯度,这些要素之间既要形成一个色彩整体(指统一色调)、构成平衡(指明度)、有较强秩序性的色彩构成画面,又要符合自然规律及形式美的要求。 三、九宫格配色法的特点 1、由于九宫格配色的训练,始终是围绕着色彩的衬托、对比协调关系进行的。如从要求A的两三块色彩关系到C的二十七块配色练习的完成,自始至终都是研究色彩的对比和谐过程。所以说九宫格配色法,不但强调研究色彩构成美的规律,还可以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色彩构成美(色彩的对比协调)的本质。 2、九宫格配色法,主要采取衬托对比的方法表现色彩的个性美。色彩美与不美是相对比较的结果,“万绿丛中一点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九宫格的配色突出了色彩对比美的主要矛盾,在色彩对比协调的训练上是比较见效的,也是其它任何训练方式所不能比的。 3、由于九宫格配色法要求色彩训练的幅度和难度均很高,加强了综合思维的训练。所以有助于培养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多重矛盾中,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正确摆正色彩矛盾之间的秩序关系的能力。并能逐步有效的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开发,提高其解决色彩关系问题的能力。为了用色彩充分表达金色的秋天,仅以单纯的明度、纯度及色相都难以表现,只有调动色彩的所有性质(包括位置移动、面积大小、形象等),综合处理于画面之中,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在综合处理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构思意图,按构成要求完成A、B、C的全部内容,强调D是体现整个训练难度和强度的关键。若想一丝不苟的完成并达到要求,就必须对已经完成的前三步,按要求将明度、纯度、色相的秩序与整体平衡关系做进一步严格的调整,甚至有时要将前三步作较大的改动,因此就成倍的增加了色彩对比协调配色训练的量。符合A、B、C要求的配色是千差万别的,但同时又符合D的要求,这就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色彩的整体美,也就是突出抓住了构成美的色彩共性(统一调和),形成了变化丰富而不失整体协调的艺术效果。 这种由整体构思出发,从局部入手又回到整体关系中,经过多次反复的、高频率、

《色彩》课程教学大纲

徐州中健科技职业技术学校 《色彩》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色彩科学规律与色彩美学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具备一定的色彩观察与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造性的运用色彩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学时 132学时,8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推行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主题教学。同时,结合中高职课程衔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等职业精神。 1.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美术绘画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在课程设计中以多元智能的学生观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为教学理论指导,本着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原则,问题引导,联系实际,突出能力,强化应用,重在色彩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围绕家用纺织品设计员、广告设计员、室内设计员、动画设计员、淘宝美工等岗位要求,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中高职分段培养等需要,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美术绘画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家用纺织品设计师(助理)、平面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动画设计师(四级)等职业标准,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发展需求来确定课程内容。 3.课程以认识色彩科学规律与色彩美学知识,表现色彩与创造性的运用色彩为主,结合美术设计与制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任务,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有利于“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

色彩构成课程标准

色彩构成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色彩构成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和运用的能力,使其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拓展设计思维,为专业设计提供方法和途径,同时也为各艺术设计领域提供技法支持,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色彩构成的概念与意义; 2.掌握色彩构成的基本要素; 3.掌握色彩构成的分类; 4.掌握色彩构成的物理原理.生理学原理和心理效应,色彩的混合效果; 5.掌握色彩构成的原理.构思方法与表现技法。 (二)能力目标: 1.具有基本色彩辨识能力; 2.具有综合性的运用色彩构成进行设计的能力; 3.具有审美和解读美的能力; 4.具有一定的空间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意能力。 (三)素质目标: 1.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良好的市场分析的能力; 4.具有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5.培养学生搜集资料.阅读资料和利用资料的能力; 6.拥有较好的设计洞察力和较好的时代进步感以及优秀的平面构成审美能力;

三、参考学时 56学时。 四、课程学分 4学分。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六、教学建议 (一)教学方法 本课程建议采用启发式讲解与实际操作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重点在能力培养上,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动手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美的能力。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鼓励学生互相借鉴、互相点评,共同进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教师指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色彩构成实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发现变化规律,而且可

《色彩构成》教案分析

《色彩构成》教案 教师:郑宇明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本课程通过逻辑的教学向学生全面讲授色彩和色彩构成的科学规律以及色彩美学方面的知识,通过系统的作业练习使学生对色彩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对色彩的感受和喜好有科学的认知,在实践中创造性的应用色彩。 能力目标:使学生正确认识与理解色彩和色彩构成基本知识,理解色彩的范畴、色彩属性、色立体以及色立体在设计中的应用。把握色彩混合的一般规律以及在设计和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自己对色彩对比的进一步理解,了解配色的目的、方法、原则以及在设计和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自己应用色彩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使学生了解色彩的表情与色彩的象征的一般规律,把握色彩对比的一般规律以及在设计和生活中应用。通过配色训练,提高自己对色彩对比的进一步理解和应用色彩的能力。 教学过程:(具体步骤) 逐步完成色彩构成中色块的对比练习,以及画面的整体视觉效果的配色训练。 1、对色彩的理解与认知; 2、具有一定的运用色彩设计的能力; 考核和成绩评定 考核形式为课堂问答和色彩构成作品的设计。考核成绩百分制,其中分为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学期总成绩,主要是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画面效果的质量、色彩表达能力及表现综合评分。 教学内容: 一、导入 认识色彩《色彩构成设计》P1 每天清晨,一睁开惺忪的双眼,色彩就会扑进你的眼帘。温馨的床上用品、优雅的室内环境,别具风格的墙壁装饰、得体的服饰、自然景观中的蓝天白云、红花绿叶等,使我们的世界五彩斑斓,到处充满生机。 我们之所以能够感觉到这些物体的存在,是因为可以看到它们的形,而不同的形又是由不同的色伴随着同时出现的。试想,如果我们周围都统一在一种色彩里,那还有什么视觉可言?就像在白纸上用百颜色画东西,是什么也看不出来的。因此,有色才能看到形的道理是十分清楚的。 初升的太阳给大地带来了光明,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透彻。当夜晚来临,世界一片漆

设计色彩课程标准

附件四理实一体课程的课程标准参考格式(非项 目课程) 设计色彩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165203 课程类别:基础课程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授课单位:美术系 学时:54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 学分: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一、课程定位 1. 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课程是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学科整合课程。《设计色彩》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专为艺术设计专业服务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它是建立在一般色彩写生基础上的对新的写生方式的一种探索,其目的是通过进行富有针对性或规定性的课题训练,使学生了解掌握设计色彩的基础理论以及设计色彩的象征性与设计色彩所产生的心理效应;设计色彩的造型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对客观物象观察、分析和审美选择,使学生将特定的物象进行梳理、提炼,再通过夸张、变形、分解重构等手段表现在画面上。在其过程中,能使学生较系统地认识和学习设计色彩造型在构图、构形、构色以及在画面构成方式、表现技巧、形式风格等方面的问题,以此强化绘画写生与艺术设计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色彩知识融于感性的色彩实践之中,让学生对色彩的感觉由个人的知觉升华到更宽广、更科学的色彩审美观,最终达到在各种专业性的设计中能够灵活运用色彩构成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符合功能和审美的色彩设计。

课程的作用作为环境设计专业重点基础训练课程的《设计色彩》,主要是通过理论的讲授和严格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设计意识、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主观意识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水平,为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课程的定位是侧重从美学、设计学、色彩学多学科相结合的角度,重点论述设计色彩的历史沿革,写生描绘、创造灵感的开发,与审美特征,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和艺术设计的表现与创新能力。通过主观意识将大自然复杂纷繁的色彩想象还原成为最基本的色彩要素。我院设计色彩课课程结合专业课程,以艺术设计为主要方向,经过多次改革,与其它高校色彩课教学以传统绘画为基础有着本质区别,除吸收传统绘画中的造型训练因素以外,我院的设计色彩课把专业设计的创新、创造理念纳入教学,建设成为富有艺术设计特色的专业必修基础课。 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属于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前导课程是色彩基础的学习、后续课程是把色彩构成原理运用到设计中。 2. 课程基本理念 设计色彩即色彩构成,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设计色彩是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与平面构成及立体构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色彩不能脱离形体、空间、位置、面积、肌理等而独立存在。 人们的生活与色彩有着密切的关系,由色彩造成的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刺激感,不断影响着人们,色彩完全融合于人们的生活中,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设计的诸要素中,色彩被认为是商品上一大价值,对于设计者和消费者都是极为重要的。一件设计作品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色彩运用的优劣,美的色彩具有美化和装饰性效果,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1.色彩课程教学大纲.docx

《色彩》课程教学大纲 学分: 4+1学时范围: 72学时+色彩写生30 学时 适用专业 : 艺术设计系本科各专业执笔人:杨昌彦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及课程基本要求: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色彩、造型、材料是艺术设计的三要素,其中色彩占据了最直接的地位,对色彩的研究和分析是 提高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修课程,是艺术设计学科的重要基础,对色彩规律及其运用的研究是每一个设计者必备的条件。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学习色彩基础知识、构成原理等,掌握基本配色方法和 色彩设计原理。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应该结合色彩理论知识、分阶段、针对性的进行色彩配色练习、色彩写生练习、色彩构成 练习、色彩归纳及色彩设计练习,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逐渐认识、掌握色彩,并逐渐熟练运用色彩 作为设计工具。因此在课程教学的方法上,授课教师应该多准备实例素材,通过幻灯、多媒体向学生 展示讲解,并通过课堂示范教学,使学生更直观的学习写生技法及色彩设计的方法及步骤。从设计思 路及设计表达能力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设计能力的目的。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色彩知识(12 学时) 教学要求:讲述色彩产生的原理、色彩的三要素及色彩体系,掌握配色练习,熟悉色彩混合效果 等。 教学内容: 第一节:色彩产生的原理 1、光与色:波长在380 毫微米到780 毫微米之间的电磁波能被人们所感觉,引起色感,称为可见光。 2、光谱:太阳白光可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光。 3、物体色:一般物体的固有色是由该物体吸收与反射光所决定的,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所吸 收与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4 、光源色:①自然光② 人造物体的发光

《形象设计》课程标准

《化妆与形象设计》课程标准 一、课程名称 《化妆与形象设计》 二、适用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美容专业 1、前言 课程的性质 《化妆与形象设计》是美容美发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以提高学生分析人物特点和进行人物化妆与造型的能力,并为今后从事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培养对象是有意向从事彩妆妆师、造型师、美容师、发型师、服装搭陈列师、色彩顾问、化妆品导购员、形象设计顾问等工作的学生。 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人物形象造型能力—培养职业形象—通过中级证书考试,也就是说我们在培养学生上,既要重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体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及职业形象,最后就是要学生能顺利通过中级化妆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在教学内容选取上,以工作岗位为导向,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两个教学模块:化妆基础知识、形象设计知识,建议授课2~3学期,总教学课时为576课时。 2、课程教育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形象设计的基本概念展史和发展方向; (2)、了解形象设计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形象; (3)、了解化妆品基础知识 (4)、学习设计理念 (5)、掌握整体搭配知识。 技能目标 (1)、能通过各种学习资源查找所需信息; (2)、具备彩妆造型和发型造型的能力;

(3)、具备服装造型的能力; (4)、具备设计整体造型和修改造型的能力。 素质目标 1、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与顾客沟通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形象; 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3、课程内容和要求

4、实施建议 教材编写 (1)应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3)教材应根据美容、美发专业学生在专业的知识需求,设置全面、合理、够用的课程内容,课程应加大实训的环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以便增强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 (4)教材应以学生对知识需求为本,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原则,文字宜简明扼要,原理通俗易懂,易于理解,增强实践应用环节,力求图文并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各个章节均要有一套简明的技能操作图解,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

基础色彩(设计)教学大纲

《基础色彩》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基础色彩 适用专业:设计专业 总学时:48学时 一、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本课程为设计专业专业课,也是学生本科四年的必修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绘画基础和将来从事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使学生在绘画中将感性认识理论化、科学化,运用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指导色彩表现技巧,提高学生色彩修养的创造性和色彩思维能力。通过色彩写生练习将色彩理论与色彩实践相结合。使其逐步掌握一定的色彩理论、色彩感性知识及一定的造型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色彩理论知识和自然光色变化规律,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较好地掌握色彩工具性能的一般常识,通过色彩写生练习提高实践能力和色彩运用与创造能力,了解本国优秀传统文化,增长见闻。通过欣赏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色彩画,从而提高学生欣赏色彩画的审美能力。熟悉色彩画的不同表现技法与技能,掌握基本的色彩画的表现方法。 (2)教学重点:掌握室内色彩静物写生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色彩技法的基本规律 (3)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先修课程为素描,后续课程为色彩基础、设计基础、装饰基础、图案、计算机辅助设计,现代装饰技法及漆艺设计,环境基础设计在色彩运用上都与本课程有内在联系。 (4)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示范与技巧讲座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和直观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并且在色彩写生练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运用色彩知识的能力。(三)课程考核办法 本课程实行随堂作业考核。学生按教学要求呈交课堂作业,并由本教研室教师集中打分评定,任课教师再结合学生平时成绩、举办绘画作品展等情况,来集中评定学生的考核成绩。(考试) 二、讲授内容 (一)课程名称:基础色彩 课程编号: 课程学分: 课程学时:48学时 课程安排:一年级 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本课程通过加强学生的色彩基础练习,即从客观到主观,从认识到理解,从造型到色彩,全方位循序渐进地训练,使其逐步掌握一定的色彩理性、色彩感性知识,强化构图关系,色调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章色彩理论(课时12节) 第一节色彩原理

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说明 色彩构成与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合称为设计的三大构成,是设计的各门学科的基础课程,在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的: 《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从理性的角度和色彩美学、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的高度为各艺术设计专业提供色彩设计的理论依据和指导。通过对色彩构成基本规律的学习,掌握色彩在构成关系上的科学原理,明确使用色彩的目的性和功能性,以及了解相关色彩组合,变化的基本规律,通过色彩构成作业,进而强化理性认识,为设计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重点: 色彩的构成原理,即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及色彩的心理象征意义。此部分重在操作,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增强对色彩的构成规律及色彩的心理意义的认识与理解。 本课程重难点: 色彩的心理。色彩的心理涉及到了物理学、生理学、美学及心理学,是比较抽象的,难以理解与把握,但色彩的心理因素却在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一部分重要理解,以色彩的表现创作为辅助,最终达到让学生对色彩的心理意义的理解与掌握。 第二部分学时分配 课时:51节

注:学时分配及内容将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调整。 第三部分讲授部分 第一单元色彩的物理理论【知识要点】 1.色彩产生的原理。 2.色彩的表示方式。 ★孟塞尔色立体。 ★奥斯特瓦德色立体。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科学地理解色彩产生的原理。

⒉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辨别孟塞尔色立体和奥斯特瓦德色立体上的各种色彩标号。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色彩观,使其在具体的设计活动中具有分析色彩现象和科学地运用正确的色彩理论进行设计的能力。 【重点、难点】 该节的重点与难点是对孟塞尔色立体和奥斯特瓦德色立体上的各种色彩标号的理解与运用。 第二单元色彩的分类与特征 【知识要点】 ⒈色彩的分类。 ⒉色彩的基本属性。 ⒊色彩的混合。 【能力目标】 ⒈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对色彩的分类有一个系统的理解。 ⒉从新的层次理解色彩的基本属性。 ⒊理解色彩混合的几种类型并能独立完成相关作业。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色彩观,使其在具体的设计活动中具有分析色彩现象和科学地运用正确的色彩理论进行设计的能力。 【重点、难点】 该节的重点与难点是对几种类型的色彩混合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第三单元色彩与心理 【知识要点】 1.色彩的视知觉现象。 ⒉色彩的情感与思维。 【能力目标】 ⒈通过学习让学生对色彩的对比、色彩的适应、色彩的稳定性、色彩的易见度、色 彩的膨胀与收缩、色彩的前进与后退、色彩的错视现象的理论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并能熟练地运用。 ⒉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对色彩的情感、色彩的性格与象征、色彩的联想、色彩的味觉、嗅觉的联想、色彩与形状、色彩的音乐感的理论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并能熟练地运用。 【素质目标】

色彩课程教学大纲

色彩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一、大纲说明 1.课程性质: 色彩是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学校各类美术与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促进技能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美术与设计类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学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主要教授色彩的基本知识和色彩规律;熟悉色彩和色彩画的工具、材料及性能,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技能;并通过色彩训练诱发学生的色彩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设计和创作中熟练地组织和表现色彩打下基础。 3.教学要求: 色彩教学活动,要执行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具体教学中,要把审美教育、造型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渗透到各个教学内容和环节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美术素养,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设计)能力。 4.教学课时安排: 总课时:120课时。 5.确定教育教学内容的原则: 1、思想性原则。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作指导。要求初步掌握色彩规律和基本技法,着重强调色彩塑造和构成能力的培养。 2、审美性原则。选择能使学生得到美感熏陶的知识和训练内容,将审美教育贯穿始终。 3、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原则和实用性原则。精选那些专业需要的,并适用于艺术设计技能型人才素质提高的内容。 4、实践性原则。以色彩理论讲授为先导,技能训练为主体,强调把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联系起来,把技能的训练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服务于社会生活,富于职业教育特点。 二、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第一模块色彩原理(8课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光与色的关系;在对不同光源色的探究分析中养成认真观察、细心分析的良好习惯,了解光源色与物体固有色以及画面整体色彩的关系;初步体验色彩引起的视觉心理感应。 2、掌握色的三要素、色彩对比、色调等词汇含义;掌握色的混合、色彩对比手法和表现规律,理解色调的形成、变化及类型。 讲授要点: 1、光与色的关系。包括色彩的来源、光与色的关系等。 2、色彩的物理原理、生理原理、视觉心理。 3、色彩的常用词汇,主要内容有原色、间色与复色,色相、明度、纯度、条件色、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色彩空间透视、补色关系等一些基本概念。 4、色彩的基本规律讲解。 教学内容安排: 1、光与色的关系,色彩基本原理与视觉心理 2学时 2、色彩基本词汇和基本规律 6学时 第二模块色彩表现(104课时) 教学要求:

色彩构成教案1

色彩构成教案1 2009至2010学年第二学期 色彩构成课程 课程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总学时,周学时: / 开课时间: 授课年级、专业、班级: 使用教材: 授课教师:_______ ________ 本课程教学目的 通过色彩构成课程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运用色彩这一基本视觉语言进行设计,并能提高审美能力。 本课程是设计基础课,它与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一起成为设计基础的三大构成,是从事设计专业首先要学会运用的视觉语言。通过色彩构成课程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创造性的运用色彩这一基本视觉语言进行设计,并能提高审美能力。 本课程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有:1、色彩三要素与色立体;2、色彩物理学;3、色彩与生理;4、色彩与心理;5、色彩的对比;6、色彩的调和;7、色彩的混合;8、色彩的采集与重构。 本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课堂的理论讲授,作品分析,让学生掌握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从色彩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综合研究色彩规律,通过技法练习的环节使理论得到更为深刻的理解,并在综合理解色彩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色彩的采集重构,

使学生真正掌握和熟练应用色彩规律进行构图和创作,最终使学生对色彩的感觉由个人的喜好升华到科学的境界中,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色彩。 本课程教学方法 1、手绘练习,构成课题应用练习。 2、幻灯讲座,理论讲授,课题分析,示范作业详解。 3、构想草图快速表达作业训练(大量手绘草图训练)。 4、作业讲评,学生互讲互评。 5、构成史讲解,图书馆阅览,必读书目介绍等。 6、收集应用设计材料。 7、上网查资料。 考核方式 平时作业、综合作业。 教学参考资料 1、赵国志编,《色彩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 2、陈重武 编著,《新色彩构成》,天津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第一章色彩的三要素与色立体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色彩及色彩构成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色彩的产生及色彩三要素有所把握,对色彩表示方法与色立体的构成和原理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课时安排 5课时(2课时讲授,3课时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色彩的产生、色彩三要素、色立体。 教学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