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关于治学的九条名言

孔子关于治学的九条名言

mvbox注册:
账号:i98001
昵称:ialan
生日:1980-01-01
所处位置:北京海淀区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UU:36201371
-----------------------------------------------------------
孔子关于治学的九条名言
第一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注释:(1)学而时习之——时,时时,经常;习,演习,复习。
(2)说——同“悦”。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高兴的吗?
点评:这里,孔子掌握了一条很重要的学习规律。对有的需要牢记,加深理解的文化,以及又有些复杂的文化,看一遍、两遍是不行的,必须反复多读、多看,反复记忆,这样才会把所学的文化理解透彻和和记忆深刻。
第二条: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注释:“重”指庄重、沉稳、踏实。
译文: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沉稳、踏实就没有威严,就是学习了文化也不能巩固。
点评:一个人不庄重、沉稳、踏实就会浮躁,轻薄。浮躁,轻薄之人自然在他人面前没有威严,自然也不能搞好学习。
第三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已经学到的文化,又发现(创造)了新的文化,这样就可以作老师了。
点评:相对而言,学习文化易,创造文化难。创造文化就是把学习到的文化融会贯通(其中当然要结合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从而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念等。这当然是了不起的事情。所以孔子认为,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四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1)罔——同“惘”,迷惑。
(2)殆——危险。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思考,那就会陷入迷惑而无所收获;只是思考而不读书,那是危险的。
点评:孔子在这里是要人们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这一条与“温故而知新”是有联系的。怎样才能“知新”,就是用我们的大脑思考问题。当然不是凭空思考,而是将所学到的知识和社会实践融汇起来思考。只学不思考,则不会有新的收获,不能创造出新的文化。但只思考而不学习,就没有“培养基”(实验室里生物繁殖、生长的基本条件),失去了理论指导,使我们的思考往往会失去目标,其结果是空想、泛想,甚至会陷入歧途。
第五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知道。
点评:这是孔子告诫人们,对于求知来说,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是知也”里的“知”,不是说的知道了应学习掌握的文化,而是说,只要有老老实实的

态度,离真正的“知道”也就不远了。
第六条: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晨知道真理(道理),就是晚上死了也是可以的。
点评:从这里,我们看到孔子的学习求知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值得后人发扬和学习。孔子把学习求知当作一生的事业。年虽老,精力不济,但他仍然坚持这种可贵精神。这里的“道”,应该理解为一个人所要求知的那些道理。
第七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这里,孔子是指某一个人聪明而好学,不以问在下的人为耻辱。
点评:这个人是指一个叫孔文子的人。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道:孔文子这个人因为什么缘故谥他为“文”呢?孔子回答说:他聪明而好学,又不以问在下的人为耻辱,所以给他“文”的谥号。“朝闻道,夕死可矣”是坚毅不移的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既是积极的学习态度,还有科学的求知方法。看来,一个人学习、求知要具备的素质是很多的。
第八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注释:(1)好——喜好。
(2)乐之者——为从事某种学问而感到快乐的人。
译文:孔子说,对于文化,懂得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为从事它而感到快乐的人。
点评:孔子这是说的一个求知者对某种文化的钻研爱好的程度,如以它为快乐,那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这种求知精神超过前两种精神。这种精神是最高级的求和精神。有了这种求知精神,再弥坚的学习堡垒也是可以攻破的。
第九条: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智力的求知者,可以教给他比较高深一些的学问,只有中等以下智力的求知者,不要教给他高深的学问。
点评:不要误以为,孔子在这里对教育对象分了等级,看不起智力较低的求知者。人群之中,智力的高与低是客观存在的。孔子提出这个教育观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恰恰是主张的科学的教育方法。
----------------------------------------------------------------
孔子是人力资源总监的鼻祖
盖烈夫,2008-6-30 12:47:22,浏览:169,评论:0,收藏 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总监的概念,传入中国不过二十来年。可是,在2400多年前,伟大的孔圣人早就把如何做好人力资源工作的理论和具体方法提炼出来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孔老夫子才是人力资源理论的创始人,孔子才是真正的人力资源总监的鼻祖。


孔子在《中庸》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论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

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何谓“经”?经,就是历久不变的、天经地义的、必须遵循的常理常道。“九经”,就是九条常道,因此,孔子说“凡是治理国家、平天下者,必须遵循九条常理常道”。由此可见,治理一个公司就更需要了。那么,这九条是什么呢?


第一、修身也。这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工作。用现代管理语言来说,就是以人为本,提高素质,加强修养,进而达到激发潜能、调动自觉性和发挥积极性的目的。于此相关的还有诸如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远景、自我超越、心智模式等等。可以说,所有这些都是围绕修身而展开的。


第二、尊贤也。就是尊重贤能。这也是人力资源工作的核心。谁都知道“企业无人则止”的道理,谁都明白人才第一。所谓贤者,就是人才。卡耐基曾说“如果把我的工厂、设备、资金都拿走,只要把人才留下,十年后我还是钢铁大王。”由此不难看出人才的重要,哈哈,也许,卡耐基读过孔子的《中庸》受到了启发。


第三、亲亲也。就是爱亲人。在中国,家族企业的比重已经越来越突出,可是,有多少企业是真正意义上的“亲亲也”?有目共睹的是,为权而争,因利而夺的现象比比皆是。一家人表面上还是一家人,实际上,早已暗流涌动,明和暗斗。


第四、敬大臣也。就是敬重在朝辅佐的大臣。在企业就是辅佐老板的高管人才。然而,现实中却又很多企业做不到,他们只把这些“大臣”当作赚钱的工具。不然的话,人才的“选用育留”的问题怎么可能摆上台面?社会上为什么要呼唤“人才的机制”?看来,敬大臣确实重要。问题的关键是,老板们首先要有“敬”的意识,然后才是确定哪些人是“大臣”,最后要有“敬”的机制和方法。


第五、体群臣也。就是要体恤文武百官,在企业就是要体恤所有的管理者。何谓“体恤”?就是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给以同情、照顾。不得不服,孔子的话太有逻辑性了。他告诉我们:首先,老板要有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的理念;其次,要有同情心;最后要有照顾的行动。一个“体”字好生了得。


第六、子庶民也。意思是说:要像爱自己儿子一样爱人民。在企业中,就是要把员工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爱护。遗憾的是,没有多少企业这样做。山西黑砖窑事件就是一个例证。


第七、来百工也。就是招徕各种工匠。这里面起码有三个问题需要明确:一是企业招人一定要招具有技能的人,而不是“南郭先生”;二是企业要讲求五湖四海,而不是以地域来招人,比如“只招哪

里哪里人,不招哪里哪里人”;三是企业要根据需要招各种各样的具有技能的人,而不是对付凑合,只招人力成本低的人。


第八、柔远人也。就是优待远方的藩国。在企业就是优待长期在外地工作的人。很多企业只注重总部的人,而轻视了远在外地工作的人;只注重母公司的人,而忽略了分公司和子公司人。尤其是对那些回到公司总部办事的驻外人员,不能提供良好的优待和管理服务。


第九、怀诸侯也。意思是说,要安抚分封的诸侯。何谓“安抚”?就是安顿抚慰。在企业就是要安抚那些分公司、子公司、事业部和驻外办事机构的“封疆大吏”。


虽然孔圣人不懂HR的英语发音,也不懂什么是人力资源总监的头衔,但是,一个公司的人力资源该怎样做,孔圣人已经给我们说得清清楚楚了。孔子不愧是真正的人力资源总监的鼻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