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肺炎支原体操作规程

肺炎支原体操作规程

肺炎支原体操作规程
肺炎支原体操作规程

肺炎支原体操作规程

贮存条件:试剂应置0℃以下冷冻保存。(-14℃冰箱)

标本要求:标本为患者咽拭子或痰液,采集标本前,用生理盐水漱口,在所采集标本为痰时,当痰标本粘度比较大需要用无菌拭子蘸取进行接种培养,当痰标本比较稀时可以用无菌拭子蘸取或用移液器量取100μl进行培养,所采集的标本应尽快接种,室内放置不得超过四小时。

检验方法:

1、取出培养液及药敏试验板,使其在接种样本前接近室温,旋开培养液瓶

盖,用吸嘴吸取100μl培养液加入C-对照孔;

2、接种咽拭子(痰拭子或痰液100μl)于剩余的培养液中,加盖摇匀使之

混匀;

3、将含样本的培养液加入其余微孔中,每孔100μl,轻轻震荡药敏试验板;

4、所有微孔滴加1滴试剂盒所附矿物油(使矿物油覆盖液面,否则培养液

蒸发,结果不准);

5、将药敏试验板加盖后,置培养箱中,35-37℃培养24-48小时观察结果。检验结果的解释:

1、培养24-48小时培养液由桔红色变成黄色且澄清,表示有肺炎支原体生

长,用(+)表示;培养液保持红色不变,表示没有肺炎支原体生长,用(-)表示;培养液由桔红色变成黄色但浑浊,不能作为阳性结果。

2、药敏试验板抗生素结果判定:依托红霉素(EST)孔培养液桔红色为敏感

(S),黄色为耐药(R);其他13种抗生素如药敏试验板上孔培养液变黄而下孔桔红色判为中介(I),如上下两孔均为桔红色判为敏感(S),如上下两孔均为黄读为耐药(R)。

检验科

2011-9-5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治疗注意事项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治疗注意事项 作者:刘秋伟 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20年第09期 小儿的肺器官、肺功能以及免疫系统都还没有完全发育,因此小儿的呼吸系统容易受到感染,导致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生。小儿一旦患上肺炎支原体肺炎,需要及时前往医院进行科学的规范的治疗,并且由于肺炎支原体肺炎容易导致其他并发症,治疗难度较大,治疗所花费的时间也较长。在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过程中,有一些注意事项是我们需要了解和注意的,本文就将针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在临床治疗的注意事进行简单叙述。 一诊断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注意事项 第一,在一般情况下,小儿如果患上肺炎支原体肺炎,往往会伴随着发热,而且发热的周期较长,可长达两到三周。另外,还可能伴随咳嗽的临床症状,在严重的情况下,这种咳嗽症状的周期也会较长,大多数可以持续到三到四周。当然,肺炎作为呼吸系统疾病,患上该病后,往往还会伴随着呼吸困难,还有少数患儿会伴随着皮疹、多器官衰竭等非肺部体征。如果前往医院治疗的患儿有上述疑似肺炎支气管肺炎症状,可以初步判断,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症状不可以作为最终诊断的依据。 第二,要根据具体的检查结果来对患儿的病情进行诊断。对于疑似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小儿,需要抽取患儿的血液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查,对血液的相关物质进行检查,多是指白细胞数量、c反应蛋白、血沉、血清等情况进行检查。一般来说,患儿血液内的白细胞数量指标、蛋白指标和血沉情况一般参考价值,但是由于这三项指标的表现具有不典型性,因此,在诊断病因时不能仅依靠这三项指标。而对患儿血液中的血清检查结果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如果患儿感染了支原体肺炎,其血清指标就会高于正常值,并与感染的时间成正比。另外,感染了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小儿的血液中一般都含有病原体,还可以通过检查患儿血液,看血液内是否存在支原体来诊断。最后,对患儿进行x胸片检查是所有检查中最为重要的检查,胸片检查结果是诊断患儿是否是支原体肺炎的重要依据。患有支原体肺炎的小儿进行x胸片检查后,可从肺部检查结果看到小儿的肺部会有阴影。在现实生活中,我不少的人持x胸片检查辐射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对小儿的影响更大,主张小儿患病后不要拍胸片。事实上。这种观点过于偏激,对小儿进行x胸片检查确实会有一定的辐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不很严重,尤其是与未能及时诊断患儿是否患有支原体肺炎进而耽误了治疗,并导致其他并发症出现相比,这种影响更显得微小。 二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药物治疗注意事项 对患有支原体肺炎的小儿进行治疗时,要遵循采用综合治疗方法的治疗原则,这一点和治疗一般肺炎是相同的。总的来说,包括对患儿进行一般治疗,比如上呼吸机、降温等。另外,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功能变化的意义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功能变化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功能变化情况。方法:将我院此次收治的4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做为此次的研究组;另外选择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40例人群为对照组。对研究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肺功能检测。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对照组比较(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5.0%(38/40),治疗前后,患者的肺功能改善明显,P<0.05。结论:由于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存在大小气道通气障碍,同时气道黏膜受到损害,所以患者容易转归为哮喘。为此,需对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访和早期干预,同时对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测则能够有效地评估患者的病情。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阿奇霉素;肺功能;哮喘【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4-7484(2014)04-2608-01 临床上,肺炎支原体肺炎在儿童人群呼吸道感染中则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病原体,其大约占到儿童肺炎10.0~ 40.0%[1]。并且肺炎支原体肺炎感染则与哮喘存在一定的关联。此次研究中,为了研究和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的肺功能改变情况,以下是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此次研究的对象为4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将其作为研究组,收治时间为2012年7月~2013年12月。其中男性为25例,女性为15例;年龄在 2.5~4.0岁,平均为( 3.0±0.5)岁。患者不存在其他混合感染以及免疫性疾病。此外,选择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40例人群为对照组。其中男性为26例,女性为14例;年龄在2.0~ 4.0岁,平均为(3.0±0.5)岁。比较两组的年龄和性别等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对患者采用阿奇霉素针剂10mg/(kg.d),1次/d,连用5~7d。在患者症状得到控制后,改为口服阿奇霉素10mg/(kg.d),1次/d,连续使用3d。一共治疗21d。 肺炎支原体的检验:在患者入院后,采集其静脉血液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并根据相关的操作流程进行[2]。 肺功能的检测:对两组人群在诊断和治疗后分别进行肺功能检测。主要检测: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最大呼气量(FEV1)、最大呼气流速峰值(PEF),用力呼气25%流速(MEF25)、用力呼气50%流速(MEF50)[3]。 根据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数判定肺功能损害程度。正常:>80%;轻度损害:80%~60%;中度损害:60%~40%;重度损害:<40%[4]。

1医学检验毕业论文 (三种肺炎支原体检测法的临床应用分析)

毕业论文 题目:三种肺炎支原体检测法的临床应用分析 地市: 学校: 准考证号: 考生姓名: 王莹 指导老师: 二〇一八年八月十四日

三种肺炎支原体检测法的临床应用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咽拭子快速液体培养法、咽拭子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和血清MP被动凝集法(MP-Ab)等方法在儿童MP感染诊断治疗过程中的敏感性方法采用3MP检测法对362例临床拟诊呼吸道(非细菌性)感染的患儿的咽拭子和血清标本进行配对研究,每患儿取咽拭子做快速培养和PCR,同时取血清做MP-Ab检测,对3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治疗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回顾临床病例诊断MP感染患儿152例。MP快速培养法检出阳性78例,阳性率为51.3%,病程为(4.5±2.6)天;PCR法检测出阳性103例,阳性率为67.8%,病程为(6.2±3.5)天;MP-Ab法检测出阳性127例,阳性率83.5%,病程(8.1±4.5)天。结论 3种MP检测法的敏感性与病程有相关性,临床医生应根据患儿病程选取检测方法,以提高阳性检出率和敏感性。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法,咽拭子聚合酶链反应,血清抗体,配对研究

目录 前言 (4) 第一章文献综述 (5) §1.1 肺炎支原体的定义 (5) §1.2 肺炎支原体的发病机制 (5) §1.3 肺炎支原体的分类 (5) §1.4 肺炎支原体的临床表现 (5) §1.5 肺炎支原体的临床诊断 (5) §1.6 肺炎支原体的实验室检查 (6) 第二章材料和方法 (7) §2.1 样本 (7) §2.2方法概述 (7) §2.3临床诊断MP感染的诊断标准 (7) §2.4实验方法 (7) §2.5统计学方法 .................................................................... .. (8) 第三章结果 (9) 第四章讨论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1) 附录 (12) 错误!未定义书签。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120例临床检验分析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120例临床检验分析 发表时间:2017-09-21T17:21:35.9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7期作者:黄敏 [导读] 针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检测采用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的检出率较为准确,值得在临床过程中推广应用。 (成都市龙泉驿区妇幼保健院四川成都 610100) 【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临床检验探究。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2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并选择了健康儿童进行对比分析,其具体检测方式为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结果:所有患者中,采用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检测结果为阳性且占比为93.3%(112例)。此外,在病因的探索上,自身免疫反应、呼吸道上皮细胞吸附及细胞毒作用等均可能引起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问题。结论:针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检测采用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的检出率较为准确,值得在临床过程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漏诊误诊;检出率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7-0088-02 肺炎支原体感染(MP)的多发人群为儿童,在临床症状上多与肺部感染相类似,无其它特异性表现,因此,常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小儿支原体肺炎占小儿肺炎比例较高,即为20%,其原因多与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相关,进而导致了菌群失调。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2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进一步探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手段和准确性的相关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2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9例,女性51例,患儿年龄在2~1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1.2)岁。在临床症状上均表现为呼吸道感染,具体包括发热、高烧、干咳、恶心、腹泻和呼吸困难,且由于部分患儿年龄较小,情绪波动大,有食欲减退等问题。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 >0.05)。 1.2 诊断方法 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即将试剂打开,滴加洗涤液2滴于反应孔中,待液体将膜完全湿润后加入50μl血清于反应孔中待液体充分吸入,再滴加洗涤液2滴待液体充分吸入,滴加金标液3滴待液体充分吸入,最后滴加洗涤液3滴待液体充分吸入后于3分钟内观察结果,其有两个红点视为阳性[1]。 1.3 统计方法 本研究中对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x-)以及百分比(%)进行表示,并选取P<0.05为置信区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就本次实验结果来看,所有患者中检测结果为阳性且占比为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93.3%(112例),具体情况如表所示。此外,在病因的探索上,自身免疫反应、呼吸道上皮细胞吸附及细胞毒作用等均可能引起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问题。 3.讨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在临床表现上多为肺部症状,包括高热、咳嗽、呕吐等,且部分首发患者症状以肺外表现为主要形式,在诊断上有漏诊、误诊等情况。与此同时,及时的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能够防止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对患者的康复和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现阶段,我国在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上采用的方法较多,包括高倍显微镜法、微生物快速培养法、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冷凝集试验法等,但是由于MP-IgM检测阳性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患儿免疫功能、年龄等,因此加大了检测的难度和准确性。据相关实验表明,血清中肺炎支原体异性IgM抗体通常发生于感染后的一周,并在3~4周达到峰值,在9~12周逐渐减弱直至消失[2]。因此,需格外关注该疾病的潜伏期,特别是IgM抗体尚未达到检测水平的情况,其结果多显现为阴性。 在本次实验中选用的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检出率最高,且具有费用低、操作便捷的优势。但是,该检测也存在不定量的缺陷,即难以对比急性期和恢复期的数值。与此同时,检测结果为阳性并不能被判断为本次疾病感染所致,而抗体一旦出现则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因此,在疾病的判定上需要结合临床症状。此外,当患者检测结果为阴性时也不能完全排除患有支原体感染的可能性,即检测结果会受到患者免疫力(其他疾病使用的药剂所致)的影响,可呈现为假阴性。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数据不能被认定为疗效的最终结果和绝对的判定指标,需要在数月后的复查中进一步了解患者的康复状况。 与此同时,我们也对其他检测方式进行了了解,即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方面的方法包括:超高倍显微镜法、微生物快速培养法、冷凝集试验法等。其中,超高倍显微镜法通常需要对患者的咽后壁深部的咽腔分泌物进行处理和消毒,并将分泌物涂于玻片上滴加生理盐水置于超高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即可见支原体呈现为蜂窝状排列,并为细小的黑色颗粒状[3]。当患者上皮细胞有支原体;白细胞或吞噬细胞内吞噬数量不等时,可判定为阳性。微生物快速培养法需要在口腔咽喉处采取分泌物,使用无菌咽喉拭子放于瓶内对着瓶壁进行挤压后取出,将其放置在37℃恒温箱内进行24小时观察,当培养基液变成清亮的淡黄色液体时则判断为阳性。冷凝集试验法对阳性滴定效价在1:32以上,且为恢复期效价的4倍增加更具意义。 综上所述,针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检测采用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和微生物快速培养法的检出率较为准确,值得在临床过程中推广应用。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治疗效果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治疗效果 发表时间:2018-01-17T13:52:58.613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24期作者:吴春岩 [导读] 给予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阿奇霉素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黑龙江省北安市妇幼保健院 164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10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数字分析法将其均分为研究、对照两组,每组各53例,给予研究组阿奇霉素治疗,对照组采用红霉素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以及临床症状。结果:给予对照组患者红霉素治疗,研究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6.2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4.81%,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阿奇霉素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治疗效果 Objective: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n children. The object of this research method is to select 106 cases of April 2013 -2014 year in May admitted to the pediatric mycoplasma pneumonia,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nd the digital analysis can be divided into research and control group two,53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study group received azithromycin treatment,the control group using erythromycin treatment,observe two groups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children and the clinical symptoms. Results: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erythromycin treatment,study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Azithromycin;after treatment,the study group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6.23%,control group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4.81%,the total efficiency of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the control group,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0.05),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the effect of azithromycin in the treatment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n children is remarkable,and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and applying in the clinic.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n children;treatment effect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主要是由于肺炎支原体感染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如果此病不及时治疗,会给患儿身体部位的各个器官造成损伤,进而影响到患儿的健康成长[1]。本文主要就对我院2013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106例,给予其中53例红霉素治疗,另外53例阿奇霉素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为界内相关人士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现将研究成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106例,将其均分为研究、对照两组,每组各53例,本次所选的患儿均经家属以及患儿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其中,对照组中,男性患儿30例,女性患儿23例,患儿年龄在1-14岁之间,平均年龄(8±2.33)岁;给予对照组患儿红霉素治疗,研究组中,男性患儿32例,女性患儿21例,患儿年龄在1-13岁之间,平均年龄(9±2.33)岁;给予研究组患儿阿奇霉素治疗,两组患儿均确诊肺炎支原体肺炎,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1.2诊断标准 本次所选的患儿均依据《实用儿科学》相关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标准进行确诊,且血清检测MPlgM为阳性。 1.3治疗方法 对所有的患儿实施平喘、止咳嗽等辅助性的治疗,在此基础之上,给予对照组红霉素治疗:将1%,20ml葡萄糖液中添加20mg红霉素混合,为患儿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治疗14天;给予研究组阿奇霉素治疗:将10mg阿奇霉素加入到1%,10ml葡萄糖液体中,对患儿进行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治疗5天,停药4天后,将阿奇霉素进行口服,连续服用5天,停服4天,保持同样的治疗措施,直至患儿的病情稳定[2]。 1.4评定标准 治疗期间,严密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以及不良反应,并从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等四个方面对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其中,痊愈: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均消失,X胸线检查患儿的肺部无炎症;显效: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均消失,X胸线检查患儿的肺部炎症明显减少;有效: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X胸线检查患儿的肺部炎症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出现病情加重的现象[3]。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运用x2检验,若P<0.05,则表示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给予对照组患者红霉素治疗,研究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治疗后,研究组中,治愈30例(56.60%),显效15例(28.30%),有效6例(11.32%),无效2例(3.77%),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6.23%,对照组中,治愈25例(47.17%),显效10例(18.87%),有效10例(18.87%),无效8例(15.09%),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4.81%,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肺炎支原体是小儿呼吸道感染关键性的病原体,其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严重影响着患儿的健康状况。在临床中,将红霉素、阿奇霉素应用在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中,都能够有效的抑制患儿的病情,但相关学者认为,阿奇霉素的效果更为显著,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抑制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进而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4]。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观点,笔者对我院2013年到2014年间

肺炎支原体检测方法的选择

肺炎支原体检测方法选择的几个注意点 肺炎支原体(MP ),主要引起咽炎及支气管炎,少数累及肺。以其顶端结构与宿主细胞上受体结合粘附于上皮细胞上,一般为表面感染,除穿透支原体外(艾滋病人感染)大多不侵入血液。产生有毒代谢产物如外毒素或过氧化氢等引起发热及局部细胞损伤。 选择检测方法的注意事项: 1.临床常用全血(指尖血)或血清(橘黄管)检测IgM 来判定肺炎支原体的感染,但是,抗体检测只是各种实验室方法的一种,尚有其他方法可用,如培养及DNA 检测,每种方法各有利弊,对不同病程各有针对性。 2.每一种实验结果都需要另外一种实验结果来验证,正常人咽部或支气管可携带MP ,所以不能用一种实验数据来下诊断。 3.初次感染时, IgM 、IgG 都会产生,再次感染时,有时IgM 不产生。 4.儿童由于初次感染几率大,常能产生IgM ,成人由于机体可能感染过多次,常不产生IgM 。 5. 检测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病程确定: <6个月 6-12个月 1-9岁 IgM + IgM — 年龄对IgM 抗体产生的影响

抗体 抗原 MP感染不同时段产物的比较 由此图可以看出: a.感染早期,7天之内以检测抗原为主,宜培养或DNA检测: 培养为“金标准”,据国内文献显示,快速培养法阳性率为24%;PCR--DNA检测为96%。美国一篇文献显示,培养阳性率为5%,DNA为57%。 b.早期未产生抗体,导致延误治疗,后期抗体阳性,病原体消失,导致过用抗生素。 c.7天之后可检测IgM抗体; d.IgM可持续较长时间,感染后三个月抗体浓度依然较高,有的可以终生阳性,如果短时间内检测抗体,常不能分辨是否为MP现症感染或其他感染。 e.感染早期宜病原体筛查,此时抗体尚未产生,可导致延误治疗;中后期适宜抗体检测,主要用于回顾性验证试验,此时病原体消失,可导致过用抗生素。

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小儿血常规变化的研究

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小儿血常规变化的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小儿血常规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124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124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的血常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的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相比于?φ兆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淋巴细胞比例为(36.03±9.92)%,淋巴细胞绝对值为(3.17±1.06)×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为(0.62±0.09)%,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为(6.25±3.47)×109/L,白细胞计数为(10.68±5.94)×109/L,单核细胞比例为(4.45±2.06)%,单核细胞绝对值为(0.47±0.22)×109/L,相比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感染后患儿的血常规会明显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感染;血常规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4-0-01 肺炎支原体(MP)是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感染MP所致肺炎的患儿在全部肺炎患儿中的比例约为20%。MP感染患儿的高发季节为秋冬季,潜伏期约为2.5w,

可损伤患儿支气管、气管、上呼吸道等,使患儿表现出咽痛、咳嗽等症状,甚至损伤重要器官、系统,影响其生长发育[1]。因此,及早诊断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改善预后十分重要。本研究分析了MP感染后小儿的血常规情况,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124例MP感染患儿为观察组,纳入标准:均表现出咳嗽等症状;经头孢类、青霉素类抗生素治疗未取得明显效果;冷凝集素IgM或MP抗体呈阳性。124例患儿中,男、女分别为60例、64例;年龄1~11岁,平均(4.89± 2.53)岁;病程3~70d,平均(35.59±6.88)d。并选择同期124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男、女分别为57例、67例;年龄1.5~12岁,平均(5.14±1.26)岁;病程5~65d,平均(36.07±5.45)d。两组的一般资料均可比(P>0.05)。 1.2 检测方法抽取两组空腹时2ml静脉血,经EDTA抗凝处理后,应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液标本,项目包括红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值、中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单核细胞比例及绝对值等。分析比较两组检查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19.0软件分析两组结果,计量资料表示为均值±方差(),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2015年版)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重要病原之一,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占住院儿童CAP的10%~40%[1-2],是儿科医师广泛关注的临床问题。近年来,儿童MPP呈现不少新的特点,有关MPP的诊断、抗菌药物的选择和疗程、激素使用等诸多问题亟须规范。为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和《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组织专家经过充分讨论,对儿童MPP的诊治形成了如下共识,供临床医师参考。 1 病原及发病机制 MP属于柔膜体纲,支原体属,革兰染色阴性,难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电镜下观察由3层膜结构组成,内外层为蛋白质及多糖,中层为含胆固醇的脂质成分,形态结构不对称,一端细胞膜向外延伸形成黏附细胞器,黏附于呼吸道上皮。MP直径为2~5μm,是最小的原核致病微生物,缺乏细胞壁,故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固有耐药。 MP感染致病机制复杂,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MP侵入呼吸道后,借滑行运动定位于纤毛之间,通过黏附细胞器上的P1黏附素等黏附于上皮细胞表面,抵抗黏膜纤毛的清除和吞噬细胞的吞噬;(2)MP黏附于宿主细胞后其合成的过氧化氢可引起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并分泌社区获得性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CARDS)毒素等对呼吸道上皮造成损伤;(3)MP感染除引起呼吸系统症状外,同时也能引起其他系统的表现,提示免疫因素包括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的多个环节在MP感染的致病中起重要的作用[3]。 2 流行病学 MP是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广泛存在于全球范围,从密切接触的亲属及社区开始流行,容易在幼儿园、学校等人员密集的环境中发生。经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1~3周,潜伏期内至症状缓解数周均有传染性。每3~7年出现地区周期性流行,流行时间可长达1年,流行年份的发病率可达到非流行年份的数倍[4-5]。MP感染可发生在任何季节,不同地区的流行季节有差异,我国北方地区秋冬季多见[6],南方地区则是夏秋季节高发[7]。苏州和杭州地区的研究均发现,MP检出率与月平均温度呈正相关,与其他气象因素关系不大[8-9]。MPP好发于学龄期儿童,近年来5岁以下儿童MPP的报道有增多[10]。值得注意的是,MP进入体内不一定均会出现感染症状,有报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无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儿童,发现MP携带率为21.2%[11]。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血清学检验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血清学试验 参考范围: 补体结合试验(CF) <1:8 代谢抑制试验(M1) 阴性 问接血凝试验(PHA) 阴性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阴性 MG链球菌凝集试验<1:40 临床评价: 1.肺炎支原体(MP)是主要的病原性支原体之一,在临床上主要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气管艾气管炎及支原潍肺炎。过去称为“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的病原体中,MP最为常见。约有80%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合并MP感染。肺炎病例中约有10%~20%由MP引起。MP感染后,可用各种血清学试验检测体内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2.测定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常用的方法有CF、MI、PHA和ELISA等,其中CF 试验是诊断支原体肺炎最常应用的方法。支原体有较强的补体结合反应,单份血清抗体效价>1:6 4或恢复期较急性期抗体滴度增加4倍以上即有诊断价值。一般补体结合抗体在感染后7~9天开始上升,3~4周达到高峰,维持4~6个月。问接血凝试验在MP感染的急性期即可出现阳性,血凝抗体可存在数年。代谢抑制试验可测定MP脂多糖胞膜抗原的相应抗体,方法敏感且特异性强。这种抗体的出现较上二者为迟。ELISA所用抗原为MP表面P蛋白,采用间接法检测特异IgM抗体,具有早期诊断意义。 MG链球菌凝集试验是检测患者血清中MG链球菌凝集素效价的一种方法。MG链球菌是从某些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病人的呼吸道或肺部分离出的一种非溶血性菌株,约有40%~50%的支原体肺炎患者恢复期血清中常产生MG链球菌凝集素,本试验呈阳性,故检测患者血清内凝集素效价对支原体肺炎有辅助诊断意义。本试验还有助于与病毒性肺炎的鉴别,病毒性肺炎不出现MG链球菌凝集反应。 3.采用分离培养的方法检测患者痰、咽拭等标本中的MP,对支原体肺炎具有病原确诊意义,但需要2周以上时间,且阳性率不等,在临床上不能早期、快速诊断。寒冷凝集试验是一种非特异性反应,在临床上常用作支原体肺炎的辅助诊断,约有50%以上病例可出现冷凝集抗体。应用PCR技术检测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和支气管肺泡冲洗物中MP的DNA,是敏感、特异且快速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4.影响本试验结果的因素 (1)CF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所用的MP糖脂抗原可与许多微生物、植物及人体组织有交叉反应。 (2)MG链球菌凝集试验在某些严重感染性疾病也可呈阳性。 寒冷凝集试验 参考范围: 寒冷凝集试验 临床评价: 1.寒冷凝集素是由I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抗体,属IgM类,在0~10℃的寒冷情况下,能与O型人红细胞或自身红细胞的膜抗原结合,产生凝集现象。此种凝集反应具有可逆性,若将已凝集的红细胞再放置于37℃时,凝集现象即可消失。支原体肺炎患者血清中常可出现高效价的寒冷凝集素,寒冷凝集试验可用于测定该抗体的效价,有助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 2.寒冷凝集素大多在发病后1~2周开始出现,以后继续增高,于病程3~4周达到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28例临床检验分析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28例临床检验分析 发表时间:2019-06-28T14:48:43.207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5期作者:王庆丰 [导读] 研究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疾病诊断的检验方法。 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黑龙江鹤岗市 154101 摘要:目的:研究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疾病诊断的检验方法。方法:分析28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血生化、血细胞分析、血常规、细菌培养、痰支原体培养、酶联免疫法检验、冷凝集试验、血气分析等临床检验的结果。结果:酶联免疫法检验结果显示,28例患儿中9例肺炎支原体上呼吸道感染,10例急性支气管炎,5例支气管肺炎,4例支气管哮喘。痰微生物培养结果显示:28例患儿中支原体阳性10例,肺炎链球菌阳性6例,肺炎克雷伯菌阳性6例,阴沟肠杆菌阳性6例。血常规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明显上升,其中白细胞计数<4.0×109/L 7例, (4.0~10.0)×109/L 8例,>10.0×109/L 13例;血小板计数明显上升,血小板计数<10.0×109/L 5例,>10.0×109/L 23例。冷凝集实验结果显示:阴性患儿11例,阳性患儿17例。血沉>20mm/h患儿5例,C反应蛋白(CRP)>10mg/L患儿7例。治疗后,患儿血清CRP水平为(4.41±0.13)mg/L,低于治疗前的(21.43±1.2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一检验结果对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不具特异性,只有通过多种实验室检测技术,结合多种检验的结果综合分析,减少假阳性和假阴性,提高诊断率。 关键词: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疾病诊断 Clinical analysis of 28 cases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in children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agnostic method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in children.Methods: blood biochemistry, blood cell analysis, blood routine, bacterial culture, sputum mycoplasma culture, enzyme-linked immunoassay, condensation test and blood gas analysis were analyzed in 28 children with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Results: enzyme-linked immunoassay showed that among the 28 cases, 9 cases had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with mycoplasma pneumoniae,10 cases had acute bronchitis,5 cases had bronchopneumonia, and 4 cases had bronchial asthma.Sputum microbial culture results showed that among the 28 patients, 10 were positive for mycoplasma, 6 were positive for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6 were positive for klebsiella pneumoniae, and 6 were positive for enterobacter cloacae.The results of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the white blood cell count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mong which the white blood cell count <4.0 109/L in 7 cases,(4.0~10.0) 109/L in 8 cases, and >10.0 109/L in 13 cases.The platelet count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ith 5 cases of platelet count <10.0 109/L and 23 cases of >10.0 109/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1 children were negative and 17 were positive.Blood sedimentation rate >20mm/h in 5 children, c-reactive protein (CRP)>10mg/L in 7 children.After treatment, the serum CRP level was (4.41 0.13)mg/L, lower than (21.43 1.22)mg/L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the single test result is not specific for the diagnosis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in children, only through a variety of laboratory testing techniques, combined with a variety of test result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reduce false positive and false negative, improve the diagnostic rate. Keywords: pediatric pneumonia;Mycoplasma infection;Disease diagnosis 前言: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小儿呼吸系统感染中比较多见,其具有流行性,易引发咽喉炎和扁桃体炎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会让患儿脏器损伤,多器官功能出现障碍,危及生命[1]。所以,临床上要尽快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做出诊断、采取有效措施对症治疗[2]。本次研究旨在提升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疾病的诊断效率,回顾了本院近两年诊治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28例的临床资料,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近两年收治的28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7个月~5岁,平均年龄(3.4±2.2)岁,病程11~45d,平均病程(21.4±10.2)d。患儿均表现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符合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标准。呼吸道感染症状表现为阵咳、干咳、呼吸困难,伴有高热、哭闹、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肺部听诊可闻及少量啰音,双肺呼吸音较粗、较低,X线检查可见肺部大片絮状阴影,肺门阴影增厚。 1.2检验方法 对患儿进行血生化、血常规、细菌培养、痰支原体培养、酶联免疫法检验、冷凝集试验、血气分析等临床检验。酶联免疫法:检测对象为特异免疫球蛋白M抗体的含量。在患儿空腹的状态下取静脉血液2ml进行离心分离,取血清放入肺炎支原体检测试剂盒中进行检验。检测结果呈阴性的患儿均需在7d后进行复查[3]。微生物培养:用无菌免拭子在患儿的口腔及咽喉部位反复捻转,采集足够的检验标本,涂抹至细菌培养基,将患儿痰液收集至无菌痰液收集器中,然后放入肺炎支原体鉴定培养基中,在37℃培养箱培养1d后观察培养基颜色:若由红色变黄色且清亮,则检验结果呈阳性;若颜色仍为红色,则检验结果呈阴性;若培养基变黄色但呈浑浊状态,则检验结果无效。冷凝集试验:患儿在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液2ml,放入离心机中分离血清,将上层血清与明胶颗粒反应,若效价>1∶32,则检验结果呈阳性,反之则结果呈阴性。血常规检查:主要检测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血气分析:采集患儿前臂动脉血,用肝素抗凝,冰中待检,30min内放入相应仪器中进行检测。 1.3治疗方法 患儿进行阿奇霉素10mg/kg静脉滴注,1次/d,连续使用5d,若患儿症状较重则加用地塞米松辅助治疗;待症状缓解后继续口服阿奇霉素10mg/kg,1次/d,服用3~5d。 1.4观察指标 分析临床检验结果,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CRP水平。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 2.结果 酶联免疫法检验结果显示,28例患儿中9例肺炎支原体上呼吸道感染,10例急性支气管炎,5例支气管肺炎,4例支气管哮喘。痰微生物培养结果显示:28例患儿中支原体阳性10例,肺炎链球菌阳性6例,肺炎克雷伯菌阳性6例,阴沟肠杆菌阳性6例。血常规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明显

肺炎支原体简介

肺炎支原体简介:肺炎支原体(m 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一种无细胞壁的原核细胞性微生物。人类在1944年已经从一个急性肺炎患者Ea ton痰液中分离出来,当时命名为Eaton因子,1963年,正式确认为肺炎支原体。 生物学性状: 肺炎支原体只是支原体的一种。 生物学分型:属于柔膜体纲,具体省略 细胞生物学:链接图标:源自外文综述肺炎支原体二分裂繁殖 肺炎支原体的一端有一种特殊的末端结构(terminal structure),能使支原体粘附于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与致病性有关。这有别于一般的支原体。 简介: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具有高度多态性,呈球形,分支张或颗粒状等形态。其革兰染色阴性,但不易染色。大小为长0.2μg,宽约0.1-0.2μg,约为杆状细菌的的五分之一,故可通过一般细菌的除滤器。电子显微镜下支原体细胞膜的超微结构分三层,内外层含蛋白质及糖类;中间层含脂质,其中胆固醇含量较多,约占36%,所以凡能作用于胆固醇的物质如二性霉素B等均可引起支原体细胞膜破裂而死亡。由于支原体无细胞壁,因此肺炎支原体对理化的抵抗力较细菌弱,对常用消毒剂敏感,且不能独立生活与自然界,故其为寄生菌。因而对干扰蛋白合成及作用于胆固醇的抗菌药物敏感,对干扰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有耐药性。菌体是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其在无细胞生培养基生长缓慢,且绝对需氧,可1-6小时分裂一代,在含血清、胆固醇及酵母浸膏的培养基上培养2-9天可行程微小菌落,典型呈油煎蛋样。肺炎支原体的一端有一种特殊的末端结构(terminal structure),能使支原体粘附于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与致病性有关。这有别于一般的支原体。 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的原核微生物,能引起人类致病的支原体有两种,一种是引起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感染的支原体,第二种就是能引起人类呼吸道致病的支原体,全名为―肺炎支原体‖。这里讲的是肺炎支原体(以下简称―支原体‖)。 发病机理】肺炎支原体能粘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上,首先通过其顶端结构粘附在宿主细胞表面,并伸出微管插入胞内吸取营养、损伤细胞膜,从细胞膜获得脂质和胆固醇,引起细胞损伤;继而释放出核酸酶、过氧化氢等代谢产生引起细胞的溶解、上皮细胞的肿胀与坏死,支原体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如溶神经支原体能产生神经毒素,引起细胞膜损伤。呼吸道分泌的SlgA对再感染有一定防御作用,但不够牢固。 其次诱导产生自身免疫抗体,产生交叉免疫效应。MP可能与多种宿主细胞膜有着共同的抗原成分。MP 感染后,机体产生自身免疫抗体,并与相关抗原结合产生免疫复合物,最终激活补体系统从而发挥强大的免疫效应。 另外,产生各种细菌毒素,侵犯全身各处器官,可释放释放出核酸酶、过氧化氢等代谢产生引起细胞的溶解、上皮细胞的肿流行病学 MP主要通过飞沫及经人传人传播,可引起散发或小范围内流行,是导致社区获得性肺炎重要病因。它在社会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波动于10-25%。而且Mp肺炎每4-7年流行,间中爆发。在流行期间,其比率可升至50%。我国相关研究显示MP肺炎占儿童社会获得性肺炎20%。在大于五岁的儿童,有研究表明MP占该年龄段的社会获得性肺炎50%,而且常随着增长,发病率也相应的提高,并且有相应的两个峰值,分别是5-9岁和10-15岁。小于五岁的儿童发病率稍低,但是病情明显严重。支原体肺炎在医院获得性肺炎中,发病率相对较低。有研究在医院获得性肺炎中仅有3%. 肺炎支原体是目前成人和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而且,其感染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支原体有很强的传染性,经常在儿童集居的场所传播,引起集体感染,例如托儿所和幼儿园。也常常在家庭成员中交叉传染,导致久治不愈。 近年来,支原体的感染越来越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儿科门诊中,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占20%以上。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中,有一半是由支原体感染引起的。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因为支原体有一定的传染性,所以,与患儿密切接触的人(家长、玩伴、保姆等)也要做检查,排除支原体感染,如果已经感染支原体,要同时治疗胀与坏死 对全身各系统的作用: 呼吸系统 临床症状: 肺炎支原体肺炎以学龄前、学龄期儿童多见。支原体感染的特点是病程很长,通常数周甚至数月,迁延难愈,对青霉素和头孢类抗菌素耐药。肺炎支原体主要感染的部位是呼吸道,常常会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支原体性肺炎。临床表现:潜伏期约为2~3周,一般起病较缓慢,但亦有急性起病者,常以发热、热型不定、热程1~3周、多为弛张热及不规则发热,平均4-5 d;刺激性咳嗽为突出表现,有的酷似百日咳样咳嗽,多见干咳,可咳少量黏稠痰,甚至痰中带血丝。伴喘息。婴幼儿起病急、病程长,可表现喘憋、呼吸困难;年长儿可伴咽痛、胸闷、胸痛等症状,肺部常在整个病程中无任何阳性体征,这是本病的特点之一,少数病例呼吸音减弱,双肺可闻及干湿性音,这些表现常在X线改变之后发现,临床表现多样,可为轻度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乃至肺脓肿、肺大泡及胸膜炎.小龄儿童(〈5岁)中肺炎支原体感染经常无症状而消失或只导致轻度呼吸道感染。由于感染后没有足够的免疫力存在,会出现需要长时间康复期并不断加重的再感染(多次)。正因为这些不同症状的存在,诊断不能仅靠临床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