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目标: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所形成的地貌;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读图,能够正确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通过读图,能够自己学会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教学难点]读图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比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野外实地考察法(教学条件允许)[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在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很久之前,喜马拉雅山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

教师提问:地壳为何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地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以此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板书:一、地质作用)

(板书:1.地质作用的含义)

教师讲解:我们把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

及时检测:

下列地理事物和现象中,不属于地质作用的是()。

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B大寨梯田

C岩层的断裂、错位

D荷兰的围海造田

(板书:2.地质作用的分类)

教师讲解: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列表如下,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表:

(1)2000万年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约2万米,可珠峰海拔只有8844.43米,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地壳抬升的同时,外力作用就不停地影响。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可是千百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又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这是渤海地区地壳不断下沉的结果。

教师总结: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作用一般起主导作用。但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有差异的。

(板书:二、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板书:1.岩浆活动)

教师讲解:课件展示一些有关火山活动的图片或视频片断,让学生感受岩浆活动的特点。然后,提出下列问题:

(1)岩浆活动与火山喷发是一回事吗?(不是一回事)

(2)岩浆活动的结果形成了哪种岩石?(岩浆岩)

(3)根据初中所学的地理知识以及我们的经验,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有什么样的影响?(火山湖、火山岛、火山锥地形)

课件展示下面的例子:

(1)有句成语叫“稳如泰山”。其实泰山并不稳,泰山每年都在以极小的速度上升。

(2)“地球上最大的伤疤”东非大裂谷是非洲大陆“一分为二”产生新大洋的序幕。这里地壳下面的地幔物质上升分流,使得地壳水平张裂而形成为裂谷。它的张裂速度似乎很慢,近200万年以来的平均扩张速度每年2厘米~5厘米。尽管如此,它的北段已经裂开了一道窄的海道(红海)。照此下去,1亿年以后新的大洋将会在这里产生。

教师提问:上面两个例子说明了内力作用的哪种形式?两个例子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

地壳运动:其中,第一个例子是指地壳运动中的升降运动;第二个例子是指地壳运动中的水平运动。

(板书:2.地壳运动:升降运动、水平运动)

教师讲解:地壳运动常常在地壳中留下“足迹”,叫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有力证据。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

(动画演示褶皱的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褶皱(背斜、向斜)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但有时会出现地形倒置的形象,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可以动画演示地形倒置形象)

(动画演示断层的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断层(地垒、地堑)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在地貌上,地垒常成块状山地,如华山、庐山等;地堑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我国的渭河、汾河谷地等。

理论联系实际:课件展示下列图片,让学生讨论地质构造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

(1)利用物理学中的比重知识,分析讨论:为什么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2)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当中积累了许多找水的经验,例如,“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3)假如你是一位地质工程师,如果在C图中要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学生讨论:略。

(板书:3.变质作用)

学生自学教材,教师作简要说明:变质作用的结果是形成了变质岩,如我们家庭装修用的大理岩即为一种典型的变质岩。

课件展示一些地震造成的危害图片、地震分布图,引入地震教学。

(板书:4.地震)

教师提问:地震是怎样产生的?地震主要有哪些类型?

教师提问:从地震分布图上看,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为什么会这样分布?我国的地震多吗?

教师补充:世界上大部分地震与地质构造有关。在板块边缘地带,地壳不稳定,容易出现地震,从图上可以看出,地震带正是处在板块交界处,尤其是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最主要的地震带。我国由于靠近板块交界处,所以,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承转:有人说,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了“粗毛坯”,而外力作用则是一位雕塑家,不断地把“粗毛坯”精雕细刻成千姿百态的形状。为什么这样说呢?

(板书: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课件展示:“外力作用的杰作”系列图片。

在播放每幅图片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每幅图片是由什么外力作用形成的,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1)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作用。结果是:使岩石破碎,形成风化壳。

(2)流水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瀑布、岩溶地貌、峡谷等地表形态;流水沉积作用形成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冲积岛等地表形态。

(3)风力作用: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谷地、风蚀城堡(魔鬼城)、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风力沉积作用形成沙丘、黄土堆积等地貌。

知识拓展、应用: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外力作用的特点,达到知识的深化与活学活用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可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

1.黄河三角洲及河口沿岸地区,平均每年向渤海推进1.5千米~3千米,每年新造陆23平方千米~28平方千米。“昨日沧海,今日桑田”在此得以实现。试解释这种现象。

2.埃及开罗附近有号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已有5000余年的历史了。其中,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原塔高146.58米,而现在只有138米。那么,是谁有那么大的能耐把金字塔削低了呢?

3.我们知道,我国的桂林山水有“甲天下”之说,那么,你知道桂林山水这种地貌属于哪种地貌类型吗?这种地貌的形成主要是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形成的?联系化学知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地貌的形成过程。

承转:

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岩石圈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跟所有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的特点一样,岩石圈的组成物质也处于不停的更新循环的过程中。

(板书: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学生阅读教材,并分析“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一说各物质循环过程发生的条件?

2.简要叙述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师总结:①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是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果;②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可

以简要地总结为:岩浆变为各类岩石(此说欠妥,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行),各类岩石又变为新的岩浆的过程。③地壳物质循环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由于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很漫长,有的要经过几亿年,从这个意义上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我们之所以要大力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矿产资源,原因也即在此。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必修3提纲(文)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 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限。 2、区域划分:从地域范围来说,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 从区域划分的指标来看,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等。 从划分指标,有单一指标,有综合指标。 从界限:有明确边界和过渡边界 3、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整体性);各区域之 间普遍存在差异(差异性);各区域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它区域存在各种联系(开放性)。 4、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5、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结冰期和非结冰期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差异 补充: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10°E 以西地区)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 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

高中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教案1 中图版必修1

第二节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细胞形态与功能的统一 2、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能在试验过程中灵活运用。 3、细胞形态与功能关系 二、重难点: 1、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能在试验过程中灵活运用。 2、细胞形态与功能关系。 三、板书设计: 一、细胞的形状和大小 二、细胞的形态与功能的统一 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已经将蔬菜、水果和牛肉等材料做成了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这些组织都是细胞构成的,但是不同生物及同一生物的不同部位的细胞形态大小却是千差万别的。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有关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一、细胞的大小和形状: 教师出示挂图,学生阅读【探究活动】 并讨论问题: 1、在一滴池塘水中观察到的生物由什么特点?

2、比较你观察到的生物在形态和大小,你能的出什么结论? 教师总结: 细胞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圆形、椭圆形、方形、扁形、多角形等。 细胞的大小也差别很大,一般来说高等动物的受精卵细胞大于体细胞。 大多数的动植物细胞大于微生物的细胞。 二、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的统一 学生阅读课本1-1-9 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的关系?教师总结。 1、形态与功能的统一是有机体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 2、越高级的生物,细胞分化越明显。 三、显微镜的使用: 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处)。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二、对光 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 米的距离)。 4.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同时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三、观察 5.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也可以用印有“6”字的薄纸片制成)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6.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7.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注意事项:实验完毕,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根据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原理,以及使用低倍镜观察积累的经验,并参考P8图,请各小组讨论使用高倍镜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 问题1、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为什么? 问题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观察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到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 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 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 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 岛状。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 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 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 高中地理 必修1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一、行星地球 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 ●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3.太阳系及其成员: ●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 (1)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2) 巨行星:木、土星 (3) 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有一定相关系:(P11)1、3图是正相关,2图是负相关。 三、地球运动: 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 ●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o 另一周期是:太阳日(24小时),360o 59’ ●自转方向: 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15o /h 。 ●线速度:赤道最大(1670m/s),向两极逐渐减小,两极线速度为0。 3.地球公转: ●绕转中心:太阳 ●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周期) ●公转轨道:椭圆形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 注意:夏至日点在远日点附近,冬至日点在近日点附近。 ●黄赤交角(230 26’):黄道面+赤道面 4. 地球运动的意义: ●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改造地球的形态(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公转: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黄赤交角(23o 26’)。

2019-2020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一单元综合测评2(含第二单元)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测评(二)(含第二单 元)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下面关于蛋白质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不同蛋白质含有的氨基酸数量不尽相同 B. 有些结构不同的蛋白质具有相似的功能 C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可按不同的排列顺序缩合 D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间可按不同的方式缩合 D [本题考查蛋白质分子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不同蛋白质含有的氨基酸 数量不尽相同;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可有不同的排序,但缩合的方式只有一种;结构不同的蛋白质可能具有相似的功能。] 2?唾液中的酶蛋白和肌肉中的肌动蛋白的结构不同的原因是() A ?所含的氨基酸种类不同 B.所含的氨基酸数目不同 C ?所含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D ?所含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都不同 D [蛋白质结构的不同是由所含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造成的。] 3?胰岛素由a B两条链组成,共含51个氨基酸。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氨基酸缩合产生水,其中的氢全部来自于氨基 B ?胰岛素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C ?胰岛素能降低血糖体现了蛋白质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 D ?一个胰岛素分子全部水解为氨基酸,需要消耗49个水分子 A [氨基酸缩合产生的水来自于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中的羟基和另一个氨基酸中的氨基中的氢,其所形成的肽键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胰岛素能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细胞对血糖的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浓度,体现了蛋白质具有

信息传递的功能;一个胰岛素分子由a、B两条链组成,共含51个氨基酸,因此全部水解需消耗51 - 2 = 49个水分子。] 4?“分子伴侣”是一类在细胞中能识别正在合成的多肽或部分折叠的多肽,并与多肽的一定部位相结合,帮助这些多肽转运、折叠或组装,但其本身不参与最终产物形成的蛋白质。推测“分子伴侣”主要存在于() A ?核糖体B.内质网 C. 高尔基体D .溶酶体 B [本题考查细胞器的功能。肽链的组装、折叠、转运主要在内质网中进行,高尔基体则是对蛋白质进一步加工、分类和包装。] 5. 如图为分泌蛋白从合成到排出细胞外的全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核霸体------- ① 小褪?②鱼細胞膜〒细劇外 {飆堪餓(加丄肽链形(进一步修形虜駄鏈}运蛋r ]质)饰加 t i f 供能 ④ A .分泌蛋白是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 B.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内质网、高尔基体和小泡 C .④代表的结构在乳酸菌中也有 D. 图中表示的过程表明细胞内的各种膜在功能上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紧密的联系 C [图中过程表示了分泌蛋白的形成,它是由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共同完成的,说明了膜在功能上既有明确的分工,又紧密协作;图中的结构 ①②③④分别表示的是内质网、高尔基体、小泡、线粒体,④线粒体在原核生物中是不存在的。] 6. 为了研究酵母菌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研究人员在其培养基中添加3H标记的亮氨酸后,观察相应变化。可能出现的结果有() A. 细胞核内不出现3H标记 B. 内质网是首先观察到3H标记的细胞器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一】 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依次是:___系___系___系___ 总星系河外星系其他恒星系统其他行星___ 2、太阳系: 1)组成成员:太阳(中心天体)、八颗行星及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2)按八颗行星的分类,写出八大行星的名称: 类地行星:、、、巨行星:、 远日行星:、 3)在星和星之间有小行星带。 3、地球: 1)普通性: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显眼。 2)特殊性:存在生命: 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 自身物质条件体积、质量适中——有适合生物生长的大气 存在生命的条件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有利于液态水的生成 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 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说明:(Ⅰ)说出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Ⅱ)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太阳活动的周期为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对地球的影响:黑子与降水 ②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爆发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 ③对地球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出现极光现象 ④产生自然灾害:地球上的水旱灾害 3、太阳的主要成分是和。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地球上大部分能量的直接和间接来源,如煤、石油。 2)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提供了能量。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自转运动 地轴

2019-2020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一单元综合测评1(含第一单元)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测评(一)(含第一单元)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下列哪项不是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A .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及细胞产物构成 B ?细胞是生物体相对独立的单位 C.细胞可以产生细胞 D .细胞分为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三大部分 D [细胞学说的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1)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此学说并没有说明细胞的具体结构。] 2. 医院确认糖尿病可用的方法及结果是() A .加入班氏试剂,出现砖红色 B.加入碘一碘化钾溶液,出现蓝色 C .加入苏丹川染液,出现橘黄色 D .加入班氏试剂,加热,出现砖红色 D [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葡萄糖,所以可用班氏试剂加热验证。] 3. 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因为藓类的叶片大,在高倍显微镜下容易找到,所以可以直接用高倍镜观察 B. 在低倍镜下找到叶肉细胞,即可换高倍物镜观察 C. 换高倍物镜后,必须先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至物像最清晰 D .为了使高倍物镜下的视野亮一些,可使用大光圈或凹面反光镜 D [材料无论大小,都必须先使用低倍物镜找到比较满意的部位,将其移到视野的中央后再换高倍物镜,这时,物镜与玻片距离很近,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调焦。所以A、B、C都不符合要求。] 4. 小麦种子萌发时产生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小麦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 C左右(此时产生淀粉酶的速度最快)。取适量小麦种子在20 C和30 C

培养箱中培养4天后,作如下处理: 色。结果是() A ?甲呈蓝色,乙呈砖红色,丙呈无色 B ?甲呈无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 C ?甲、乙都呈砖红色,丙呈无色 D ?甲呈浅砖红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 D [由“小麦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 °C 左右”可知,在30 °C 培养箱中萌 发的种子产生的淀粉酶多于在20 C 条件下萌发的种子产生的淀粉酶,因此乙试管 中淀粉水解后产生的麦芽糖、葡萄糖等还原糖比甲试管中多 ,所以甲的颜色较乙 浅。丙中没有发生反应,呈现班氏试剂溶液的颜色,即Cu 2+的颜色,答案选D 。] 5?假如你发现了一种新的单细胞生物,要鉴定该生物的类型,则以下哪些特 征与你的鉴定有关() ①核膜的有无②核糖体的有无③细胞壁的有无④膜上磷脂的有无 A ?①③ C ?①④ A [核糖体和磷脂是所有细胞都有 的,不可以作为鉴定细胞生物类型的依据。 核膜的有无是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细胞壁的有无是动物细胞与植物 细胞及原核细胞的区别之一。] 6 ?下图是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的模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甲细胞为高等植物细胞,乙细胞为动物细胞 B .甲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有⑥⑦⑨ C ?甲图中的③和乙图中的⑥属于同一种细胞器 在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班氏试剂并加热至 50 C 左右,摇匀后观察试管中的颜 B ?②④ D ?②③ -------- 等量曲齒种亍 桃鮭IJ 甲 乙 底埔水 A (J-淀粉議 甲 乙

地理必修一中图版教案-表格式(pdf版)

必修一地理中图版 使用教师新课 岩

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 科体系:人种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地同学们总结地理学科的特点 没有地理学” 掌握使用 学会 ,经常为人们提供大量的知识信息,这些信息中很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鲜活生动的地理知识和敏感具体的地理问题,我们要 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也是同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

查找资料、搜集信息,或通过调查访问、实地考察等,获 识与技能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掌握太阳大气层的组成及 勤钻研、爱科学的习惯 教学难点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概况

太阳黑子活动 水量变化的关系 度带 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 .太阳的能量是怎样产生的? .读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图,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来源:学|科|网] X|k |B| 1 . c |O |m 5.读课本P12“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示意图”: (1)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 有什么规律? (2)推测一下,除了纬度 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可能 影响太阳辐射的分布? (3)举例说明太阳辐射的 纬度分布规律对自然景观 纬度变化的影响。 6.请举出5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 ② ③

:Z_x C (4)如何将太阳活动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8.案例研究:太阳活动与旱涝的关系(材料见课本- (1)试着总结太阳活动与旱涝的关系。 (2)研究太阳活动与旱涝的关系有什么意义? 9.活动:请围绕两位同学的话题,收集有关资料,并与同学们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 下面是两位同学的对话。 甲: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都是有利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都是 ②提供你 思你的不足。仔细聆听同学们的发言,看哪些说法更有道理。 掌

中图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 (3)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4)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2019-2020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一课时分层作业: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Word版含解析

课时分层作业(五)真核细胞与原核细 胞 (建议用时:25分钟) [合格基础练] 1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乳酸菌,可以用来鉴别两者差异的主要结构是 () A ?细胞壁B.细胞膜 C ?细胞质 D ?核膜 D [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而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有核膜。] 2 ?细菌、支原体、动物肝细胞和植物叶肉细胞等共同具有的结构是() A ?内质网B.核糖体 C ?细胞核 D ?线粒体 B [细菌和支原体为原核生物,后者为真核生物。它们共有的细胞器为核糖体。] 3 ?对于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 B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都有染色体 C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D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C [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真核细胞并非都有细胞核,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A项错误;只有真核细胞才有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拟核DNA,B项错误;凡是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都是DNA,C项正确;真核细胞中的真菌、植物等细胞有细胞壁,但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D项错误。] 4 ?下列不符合原核生物特征的是() A ?没有由膜包围的细胞核 B ?无细胞结构,无细胞膜

C ?自养或异养 D ?仅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答案]B 5?夏季,人们饮食不洁易引起腹泻,其病原微生物主要是痢疾杆菌。下列关 于痢疾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中没有线粒体、核糖体等复杂的细胞器 B .细胞中具有拟核,核内有染色质 C ?构成细胞壁的物质中不含纤维素,但含有由糖类和多肽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D ?痢疾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细胞膜 C [痢疾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线粒体等复杂的细胞器,但有核 糖体;没有由膜包被的细胞核,具有拟核,拟核中的DNA 上无蛋白质,不构成染 色质;细胞壁中不含纤维素,含肽聚糖(糖类和多肽结合成的化合物);具有细胞膜。] 6 ?下列微生物中属于原核生物的一组是( ) A ?酵母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B .青霉菌、黄曲霉菌 C .噬菌体、大肠杆菌 D .乳酸菌、谷氨酸棒状杆菌 D [原核生物包括所有的细菌、蓝藻和放线菌。选项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乳酸菌、谷氨酸棒状杆菌、大肠杆菌都属于细菌 ,都是原核生物;而青霉菌、黄 曲霉菌、酵母菌虽然也带有“菌”字,但它们不是细菌,而属于真菌,是真核生 物;噬菌体属于一种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 ,它既不属于真核生物,也不属于原 核生物。] 7. 某单细胞生物, 体内不具叶绿体但有叶绿素,它最可能是 ( ) A .真核生物 B .异养生物 C .原核生物 D .有线粒体的生物 C [某单细胞生物,体内不具叶绿体但有叶绿素,最可能是蓝藻,蓝藻是原 核生物。] 8. 所有的原核细胞都具有( A .核糖体和线粒体 C .内质网和中心体 D [原核细胞的细胞质内没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中心体等复杂的细 胞器,但是有分散的核糖体;一般原核细胞的表面有一层坚固的细胞壁 ,细胞壁 内有一层细胞膜,包围着细胞质。] ) B .细胞膜和叶绿体 D .细胞膜和核糖体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中图版)教学教材

高中地理必修1(中图版)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一、行星地球 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 ●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3.太阳系及其成员: ●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 (1)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2)巨行星:木、土星 (3)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 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有一定相关系:(P11)1、3图是正相关,2图是负相关。 三、地球运动: 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 ●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o 另一周期是:太阳日(24小时),360o59’ ●自转方向: 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15o/h。 ●线速度:赤道最大(1670m/s),向两极逐渐减小,两极线速度为0。 3.地球公转: ●绕转中心:太阳 ●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周期) ●公转轨道:椭圆形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 注意:夏至日点在远日点附近,冬至日点在近日点附近。 ●黄赤交角(23026’):黄道面+赤道面 4.地球运动的意义: ●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改造地球的形态(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公转: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黄赤交角(23o26’)。 5.地球运动的计算: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其太阳高度为0。 晨线:由夜变为昼。昏线:由昼变为夜。 ●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o,相邻两个时区相差1小时。 解题的三个方法: (1)求时区: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o,余数<7.5则整数为时区序号;余数>7.5则整数+1为时区序号(2)两个时区之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3)“东加西减”:所求点在已知点以东用“+”,以西用“—” ●日界线:原则以180o经线作为日界线,不过有些曲折。 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减一天;从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差不多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差不多上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地球上最差不多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要紧特点: ①、个体微小,一样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样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依照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依照 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 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依照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 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 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 质结合而成);一样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 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 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看了软 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那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看到活细胞,观看过原生动物、人类 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施旺(Theodar Schwann)提 出:一切植物、动物差不多上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差不多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 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2019-2020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一讲义:第4单元第1章第1节细胞的增殖Word版含答案

第四单元细胞的生命周期 第一章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第一节细胞的增殖 学习目标1■掌握细胞周期的概念。(重点)2■简述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 特征。(重点)3■理解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重难点) 自主预习时新初 一、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实验) 1.实验原理 用内含酚酞试液的琼脂块模拟细胞,用NaOH溶液模拟被吸收的物质。因 NaOH溶液遇酚酞试剂变红色,我们可以观察琼脂块“细胞”变成红色的过程,测量NaOH扩散进入“细胞”的深度,比较不同体积的“细胞”吸收物质的速度,从而预测表面积和体积之比与细胞代谢的关系。 2.实验流程 制备琼脂块|切取壬块放性分别为 3 cm-.2 cm L1 cni 的含 J 酚駄的正方休琼脂块 浸泡I质量浓度为0,001 g/mL的NaOH溶液浸泡10 min 切割捞取、吸干并均分琼脂块 3.限制细胞大小的主要原因 ⑴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影响着细胞正常的代谢活动 (2)细胞核对细胞活动进行控制。 二、细胞周期

第四单元细胞的生命周期1.真核细胞的三种分裂方式

?有丝分裂 细胞分裂无丝分裂 I 减数分裂 2. 细胞周期 范围:连续分裂的细胞 :起点:一次分裂结束 时间:终 点:下一次分裂结束 三、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1. 分裂间期 、一 *①完成DNA 分子的复制 (1)主要 ( ‘木 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变.②细胞适度生长 (2)意义: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 2. 分裂期(以高等动物细胞为例) 图示 时期 变化特征 (1) 染色质高度螺旋变为染色体 (2) 中心粒周围发出星射线,形成 纺锤体 (3) 核仁解体、核膜消失 (1) 染色体聚集于细胞中央 (2) 染色体的着丝粒整齐地排列在 赤道板上 _ ?(1)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 '... 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 ■后期 (2)子染色体在纺锤体的作用下 、 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概念 分裂何期 分裂期 扫耳疳*? 中期

2019-2020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一讲义:第4单元 第1章 第1节 细胞的增殖 Word版含答案.pdf

第一章 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第一节 细胞的增殖 学习目标 1.掌握细胞周期的概念。(重点) 2.简述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特征。(重点) 3.理解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重难点) 一、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实验) 1.实验原理 用内含酚酞试液的琼脂块模拟细胞,用NaOH溶液模拟被吸收的物质。因NaOH溶液遇酚酞试剂变红色,我们可以观察琼脂块“细胞”变成红色的过程,测量NaOH扩散进入“细胞”的深度,比较不同体积的“细胞”吸收物质的速度,从而预测表面积和体积之比与细胞代谢的关系。 2.实验流程 3.限制细胞大小的主要原因 (1)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影响着细胞正常的代谢活动。 (2)细胞核对细胞活动进行控制。 二、细胞周期 1.真核细胞的三种分裂方式

细胞分裂{有丝分裂 无丝分裂 减数分裂) 2.细胞周期 概念{范围:连续分裂的细胞 时间{起点:一次分裂结束 终点:下一次分裂结束) 阶段:) 三、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1.分裂间期 ( 1)主要变化{①完成DNA 分子的复制 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②细胞适度生长) (2)意义: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 2.分裂期(以高等动物细胞为例)图示 时期 变化特征 前期{(1)染色质高度螺旋变为染色体 (2)中心粒周围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3)核仁解体、核膜消失) ↓ ↓ 中期{(1)染色体聚集于细胞中央 (2)染色体的着丝粒整齐地排列在 赤道板上)  ↓ ↓  后期{(1)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 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 (2 )子染色体在纺锤体的作用下 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 ↓ 末期{(1)染色体解螺旋成染色质,纺锤体 消失 (2)核膜、核仁重现,形成两个新细胞核(3)细胞膜从细 胞中部向内凹陷,将细胞 缢裂成两部分) 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

2019-2020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一讲义:第3单元第2章第3节光能的捕获和利用Word版含答案

第三节光能的捕获和利用 学习目标1■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联系。(重点)2■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重难点) 、光合作用的早期研究 1. 概念 场所:叶绿体 反应物:二氧化碳和水能量来源:太阳光能产物:有机物和氧气宀工合成有机物 光合作用 实质 '储存能量

.极细光束照射〉 好氧细困集中在 叶绿体照光部位附近 '完全曝光一好氧细菌集中在叶 绿体 1所有受光部位周围 佃41年鲁宾和 卡门 C1"^—nf-~ [K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 自于水 、叶绿体的结构 1 ?叶绿体膜是由[a]外膜和[b]内膜共同组成,是双层膜。 2. 每个[c]基粒是由数十个类囊体组成的,它们之间还有基质类囊体与基粒的类囊体相连。其膜上分布有与光反应有关的色素和酶。_ 3. [d]基质内含有与暗反应有关的酶及少量DNA和RNA 三、光合作用过程 (2) 场所:类囊体膜。 (3) 过程 绝大塞数措列紧密的色盍 哦收传递光能 ,, 厂九DF+Pi 特殊狀态的I樹粘斯??( 广" 、X ATP k NADP'f^iWH) _ '他Kill还廉刪辅酶站 ?'叶绿素a:主要吸收红 光 .叶绿素b'和蓝紫色 「胡萝卜素[主要吸收 〔叶黄素'蓝紫色 叶绿体中 4 的色素 叶绿素 类胡萝卜素 担 码 . ■ ???

(4) 能量变化:光能一- --丸舌跃化学能 (5) 物质变化 光 ① 2H2O ----- -O2 + 4H + 4e 酶—— 酶 ②ADP+ Pi + 能量--- > ATP 酶 ③NADP + + 2e+ H +--- >NADPH 2 ?暗反应 (1)条件:不需光,但需CO2 ⑵场所:叶绿体基质。 ⑶过程 ①二氧化碳的固定: CO 2 + C5 >2C3O ②C3的还原 ATP和多种酶 2C3 ------------------- > (CH2O) + C5 NADPH (4)能量变化:活跃化学能一-稳定化学能。 3. 光合作用总反应式 光能 CO2+ H2O ------- > (CH2O) + O2O 叶绿体 四、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较多,如光照强度、CO乙浓度、温度、无机盐、水分、 叶龄等。 五、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 1. 实验原理 (1) 色素提取的原理 叶绿体中的色素都是有机物,能溶解于丙酮等有机溶剂中,形成色素溶液,把色素从生物组织中提取出来。 (2) 色素分离的原理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复习时看书看图懂原理 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月0℃等温线 秦岭—淮河 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②南北差异(P9图)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划分依据: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

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形:丘陵、平原欧洲的三圃制 条件 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谷物生长;秋季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牲畜 三圃制:把土地分成三快:一块植树、一块种田、一块放牧 1.3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 1、影响: 有利 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 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 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 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 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 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 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 (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 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 (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 农业:蔬菜、水果基地 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业中心 (2)原因: 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 (地中海气候) 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新教材 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图版)重点强化卷1 Word版含解析

地理精品教学资料(新教材) 2019.4 重点强化卷(一) 地球的运动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标明的四点中,公转速度最快的是() A.a B.b C.c D.d 2.当地球在a~d公转的过程中,全球昼夜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导学号:32980047】A.北半球白昼变长,且昼长于夜 B.北半球黑夜变长,且昼短于夜 C.南半球白昼变长,且昼短于夜 D.南半球黑夜变长,且昼长于夜 【解析】第1题,根据自转方向和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可知,a为冬至日,靠近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第2题,a~d公转是从冬至日到春分日,北半球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 【答案】 1.A 2.D 3.下图阴影部分代表黑夜,此时北京时间是()

A.2时B.4时 C.8时D.10时 【解析】读图可知太阳直射150°E经线,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即120°E经线的地方时,此时是10时。 【答案】 D (2016·嘉兴高一检测)家在香港的王先生出国旅游随身带了一部全球通手机,但未改手机上的时间和日期,仍显示的是北京时间。王先生游览到太平洋一小岛时,当地报时为11时,而手机上的时间为8时。据此回答4~5题。 4.该岛的经度可能为() 【导学号:32980048】 A.160°W B.160°E C.80°W D.40°E 5.此时,全球今天与昨天的范围比为() A.1:2 B.1:1 C.2:1 D.1:3 【解析】第4题,该岛区时较北京时间早3个小时,位于东十一区,故该岛的经度可能为160°E。第5题,因北京时间为8时,故0°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所以今天与昨天的范围比为1:1。 【答案】 4.B 5.B (2016·汕头高一质检)一个旅游团从广州出发飞越浩瀚的太平洋到美国观光。判断以下行程中发生的地理事件,完成6~7题。 6.飞机在飞越太平洋中部时,由于时差的缘故,空中小姐在广播中要求旅客把自己的手表() A.调快1小时B.调慢1小时 C.调快24小时D.调慢24小时 7.从广州到美国的飞行中,旅客观察窗外的昼夜状况,发现这天的白昼时间较平常的()

2019-2020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一课时分层作业:16细胞的增殖Word版含解析

课时分层作业(十六)细胞的增殖 (建议用时:35分钟) [合格基础练] 1 ?下列有关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的模拟实验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琼脂块大小模拟细胞大小 B.细胞边长越大,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越小 C?琼脂块的体积越小,NaOH在其内的扩散速率越快 D. NaOH扩散的体积与琼脂块的体积比最大的是最小的琼脂块 C [NaOH在不同大小的琼脂块中扩散的速率是相同的,NaOH扩散的体积与琼脂块体积的比值最大的是最小的琼脂块。] 2. 如图为连续分裂细胞的两个细胞周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和b为一个细胞周期 B. c段结束DNA含量增加一倍 C .遗传物质平分一般发生在d段 D. b和c为一个细胞周期 D [从时间上看,分裂间期明显长于分裂期,所以可以判断a、c代表分裂间期,b、d代表分裂期,由于分裂间期为分裂期提供了物质准备,所以必须分裂间期 a、c在前,分裂期 b、d在后。] 3. 某同学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并绘制出如图所示结构。据 此推测高尔基体的活动明显增强的是() A B C D D [A、B、C、D四个图依次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在末期

高尔基体的活动明显增强,以形成新的细胞壁。] 4. 下图为细胞周期中部分细胞核的变化示意图,此过程() A ?发生在细胞分裂期的末期,核膜再度合成 B.发生在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染色质复制 C ?发生在细胞分裂期的前期,核膜逐渐解体 D?发生在细胞分裂期的中期,染色体螺旋变粗 C [据图可知,核膜处于正在解体或合成的中间状态,此特征属于前期或末期;一条染色体含两条染色单体,此特征不属于末期。] 5 ?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明显不同的是() ①间期有染色体的复制②后期有着丝粒的分裂 ③中心粒周围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④后期到末期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 个子细胞中⑤末期在细胞中央不形成细胞板 A ?①②④B.②③④ C ?③⑤ D ?②⑤ C [由于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动物细胞无细胞壁,所以动物细胞在有丝分裂的末期不能形成细胞板;由于动物细胞有中心体,所以在形成纺锤体时是由中心粒发出的星射线形成的。] 6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同一视野中各个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相等 B.在一个视野中处于分裂前期和中期的细胞数目可能相等 C ?观察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可清晰地看到赤道板和染色体 D .每个细胞是独立分裂的,任选一个细胞即可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 B [同一视野中各个细胞所处的时期可能不一样,各个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不一定相等,在分裂后期染色体会加倍;在一个视野中处于分裂前期和中期的细胞数目可能相等;观察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可清晰地看到染色体,但看不到赤道板,赤道板是假想的一个结构;每个细胞是独立分裂的,但在解离的时候,细胞已经被杀死,所以仅能观察到细胞分裂过程中某个阶段的静态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