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指南

广东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指南

广东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指南
广东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指南

广东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

规划课题指南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以及《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珠三角教育改革规划纲要》、《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精神,以中国教育学会制定的《“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指南》(以下简称《课题指南》)为依据,结合广东省的省情和教育的实际,制定《广东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指南》。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要求,紧紧围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一中心,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大众教育科研;坚持发展战略和宏观政策研究相结合,研究和回答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提高服务教育科学决策能力; 坚持理论研究和实践行动相结合,研究和回答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提高指导基层教育工作的实践能力;坚持科研与实际相结合,研究

和回答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提高促进学科发展和人才成长的能力,为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教育科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做出贡献。

二、总体要求

统一认识。“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实现《教育规划纲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如何深刻理解《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准确把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科学践行“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全面落实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广东要着力破除制约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化解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既需要扎实有效的教育实践,更需要正确的理论引领。教育学会肩负着“繁荣群众教育科研,扶持教育创新人才,推进教育家办学”的光荣使命,“十二五”期间将按照《教育规划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研究和回答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要求,立足新起点,面对新情况、研究新问题、

寻求新突破,团结广大会员,广泛发动基础教育战线,积极开展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学的伟大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紧密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前沿问题,规划、设计、启动一批符合我国教情,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点、校本特色的科研课题,是“十二五”时期教育科研的基本要求。各级各类课题的选择、申报、立项、研究一定要从理论政策、学科专业、问题需要以及研究资源等实际出发,统筹谋划,科学命题,系统设计,精心组织,要与切实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局结合,与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总体目标以及我省《教育综合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结合,与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结合,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实际结合,与国家组织推进的重大项目建设和改革试点工作结合,努力提高大众科研服务中心的有效性。同时强调对实际问题和实践经验的理性思考和理论升华,增强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讲求研究方法,不断提升学术水平。

锻炼队伍提升实力。通过群众性科研带队伍,出成果,始终是学会工作的重要目标任务之一。要把组织开展“十二五”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过程,作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过程,作为宣传普及中国特色教育理论的过程,作为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理论素养和通过理性思考、科学总结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过程,鼓励

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并实现教育家办学,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三、组织实施

课题申报条件。“十一五”课题未能按时结题者,原则上不得申报“十二五”课题,并应做好原课题的后续研究和结题工作。“十一五”课题未到结题时间的需进行中期汇报,并可申请将课题滚动为“十二五”课题。

课题申报:申报课题分为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有重要意义和理论实践价值的课题可作为重点课题上报;“十二五”期间,除第一年组织一次大规模申报外,每年还将组织滚动申报。

为更切合基层工作需要,学会对“十二五”课题的研究周期实施弹性管理,研究周期最短为一年,最长一般不超过五年。

申报时间:2011年6月至11月20日,申报工作所需材料可在广东教育学会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a113594992.html,、https://www.doczj.com/doc/a113594992.html,)下载。

广东教育学会所属各分支机构和团体会员,要根据《广东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指南》(附后),认真做好课题申报工作,并组织好立项课题的实施。通过“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产生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形成一支

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建立一批示范性的实验基地,把我省群众性教育科研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四、课题分类

本课题指南根据研究内容对课题进行大致分类,每一大类中有若干细目。所列细目只是对研究方向的基本把握,不是课题题目,各申报单位应结合具体情况,参考本指南确定具体的研究方向和课题题目。

现将《课题指南》印发给你们,请按要求认真组织好课题的申报工作。

广东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

课题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条为加强对广东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以下简称课题)的管理,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群众性的教育科研活动,使之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指导思想。课题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双百”方针,深入研究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努力为教育宏观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服务,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

第三条管理机构。课题管理工作由广东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负责。学会秘书处作为具体办事机构。

第四条课题指南的制定。参照《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指南》结合广东实际制定(以下简称《指南》)。

第五条课题确定原则。申报与审批立项课题必须遵循下述原则:(一)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二)密切结合本地区、本学科领域的实际,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提倡前瞻性、独创性、有

效性;(三)有利于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以体现课题研究的群众性。

第六条申报。广东教育学会科研规划课题面向全省择优立项,接受来自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所属分支机构、单位会员、各类学校、教育科研院所及个人会员、广大教育工作者(包括学校校长、教师)的立项申请。各地根据《指南》要求,经过论证,在规定的时间内,确定申报选题,填写《广东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申报表》一式三份,报送广东教育学会秘书处。

我会所属专业委员会和市学会可申报三至五项课题。如课题具有突出特点、特殊意义或申报单位具有较强的研究力量允许多项申报。

个人会员可在有广东教育学会两位理事或两位学术委

员推荐的情况下直接向我会申报课题,原则上每个人主持项目不超过一项。

课题组成员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课题组长必须具有高级职称。

课题申请程序:

1、根据课题指南,以理论问题和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确定研究课题,按要求填写《广东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申报表》(以下简称《申报表》)一式三份;

2、《申报表》须报申请人所在(推荐)单位,由单位对课题申请人及课题参与者的学术研究能力和课题研究条件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报广东教育学会秘书处;

3、已经通过结题鉴定的课题,需要申请继续滚动研究者或在其他渠道立项并具有一定研究基础的课题,同时申请广东教育学会立项课题者,亦须履行课题申请程序。

第七条审批和立项。学术委员会召开会议对申报课题进行评议、审定,凡收到《广东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立项通知》的课题,缴纳课题费300元,待手续完备后,研究工作即可启动。

课题研究时间一般为2-3年,最长不超过5年。

第八条课题的实施。申报课题一俟立项,需认真组织实施,包括成立课题组、落实经费、制定阶段计划等,并需按年度向广东教育学会秘书处简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第九条有下列变更情况之一者,课题组须提出书面请示,经所在(依托)单位同意,各分管分支机构和单位会员审核通过,报广东教育学会秘书处审批、备案。

1.变更课题主要负责人或管理单位;

2.变更课题名称或研究内容作重大调整;

3.变更成果形式;

4.课题完成时间延期;

5.因故中止或撤销课题;

6.联系人、通讯地址、电话等情况变动。

第十条结题和鉴定。凡立项的课题,结题时都需对课题进展情况和成果进行总结,写出结题报告(或实验报告)。内容包括:立项依据、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实验情况,研究、实验成果等。课题成果包括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公开发表的属于成果性的论文、专著、典型经验,以及实验、研究在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发挥的作用。

对课题成果要组织专家进行鉴定。鉴定工作由广东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或委托各专业委员会、各市教育学会负责组织。邀请的专家,以5-7名为宜并设一名组长。课题组成员不能担任本课题的鉴定专家。如课题是由各专业委员会、各市教育学会直接承担的,邀请参加鉴定的专家需征得广东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同意。重点课题鉴定专家由广东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指派,所需费用由课题组承担。鉴定方式可以召开鉴定会,也可采取通讯方式进行。最后形成的鉴定意见,需由专家签字。课题主要成果如非涉密,需在广东教育学会网站公示一个月,公示无异议后方可结题。

第十一条课题鉴定程序:

(一)会议结题

1.课题组向分管分支机构或广东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提出结题申请;

2.准备好成果鉴定的必要文件(一式5-7份);

3.课题组接到同意进行结题的批复后组织评审会,向鉴定专家进行陈述、答辩,最后由专家组共同评价并签署鉴定意见。

4.专家鉴定后将结题所需材料寄送到广东教育学会秘书处或分管分支机构。

(二)通讯结题

1.课题组向分管分支机构或广东教育学会秘书处提出结题申请;

2.准备好成果鉴定的必要文件(一式5~7份);

3.收到同意进行结题的批复后,聘请鉴定专家或接受指派的鉴定专家,将研究报告等相关文件寄送到鉴定专家手中,专家将鉴定寄交组长并抄送广东教育学会秘书处备案,组长综合多数人的意见签署鉴定意见。

4.专家鉴定后,课题组将结题所需材料寄送到广东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或分管分支机构。

第十二条奖励与推广。“十二五”结束后,学术委员会将对各专业委员会、各市教育学会以及个人会员报送的结题报告(实验报告)进行评选,将评出一批优秀科研成果加以表彰和奖励。其中,择优推荐给有关报刊发表。

第十三条经费。课题研究经费由申报立项单位自筹。

第十四条本管理办法的解释、咨询单位为广东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

广东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

规划课题分类

一、教育理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理论体系研究(可从基础教育各学段的目的、任务、功能和教育体制等角度选题)

2、幸福广东与教育

3、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可从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教育结构、培养模式、保障机制、实力提升等切入)

4、区域基础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可拟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如何根据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和国家、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对教育发展做出战略部署等角度选题)

5、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战略研究(可从教育投入、学校布局、教师培养、课程开发等角度选题)

6、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优化公平、效率、质量三者之间关系的策略研究

7、地方政府办学体制改革的分阶段目标、阻力和应对策略研究

8、完善现代教育体系,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阶段性目标设臵与实施策略研究

9、地方政府实现教育管理职能转变中所面临的有利因素、困境及对策研究

10、当代教育新理论、新思想、新流派对基础教育实践影响的研究

11、基础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可从课程发展、教育管理、教育质量评价、学生创新能力等角度选题)

12、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和教育投入政策的区域比较研究(基础教育质量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地区间不同)

13、中学阶段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探索

14、学科教育史和学科教育思想史研究

15、地方教育史、教育志的研究

16、各学段课程衔接和学段内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

二、基础教育发展

17、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

18、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的关键指标体系与监测机制研究

19、区域内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阶段性目标、关键任务及实施方案研究

20、充分发掘社会资源在区域内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战略研究

21、传统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对教师、学生、家长教育观念影响的研究

22、城镇化发展与基础教育结构调整战略研究

23、弱势群体子女和流动人口子女等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问题研究

24、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丰富校本课程和乡土教材的实践研究

25、特色学校建设模式与发展现状研究

26、学校文化建设现状调查、问题诊断与全面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

27、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建设实践研究

28、示范校发挥辐射作用的机制研究

29、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研究

28、各学段教育衔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三、农村教育

30、建立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的探索

31、农村中小学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的调查研究

32、深化农村义务教育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的研究

33、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在职学习、流动状况和补充机制、后勤保障等)

34、“三教统筹”发展问题的研究

35、民族地区农村教育问题研究

36、农村中小学校文化建设现状研究

37、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

38、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实践研究

39、实施“两免一补”和资助农村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实践研究

40、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41、中小学生辍学现象与控辍策略研究

42、农村中学与城市中学共建现状与促进、提升机制研究

四、教育管理

43、教育行政机关与教育科研机构的管理体系、管理制度与组织文化建设研究

44、教育系统的社会监督机制和自律机制研究

45、区域教育布局调整和教育协作发展、管理机制研究

46、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绩效评估、薪酬激励、职称评定、校长培训、后备干部培养等)

47、教育科研效益评价指标研究及提升教育科研效益的策略研究

48、地方教育机构教育教学表彰及学生表彰活动的形式、效果及改进策略研究

49、学校与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建模式研究

50、提高学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机制研究

51、社会机构和社会人士投资教育及参与学校管理的制度建设与效果研究

52、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体制改革模式的实验研究

53、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沟通衔接模式研究

54、招生管理规范化制度建设研究

55、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研究

56、学校规范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的案例研究

57、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校务公开制度等民主制度的建设成效、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

58、借鉴其他行业优秀管理思想为教育管理改革服务的研究

59、学校管理团队凝聚力、执行力、创新力与团队效能研究

60、学校、教师、学生合法权益保护研究

61、走班制背景下的班级管理改革研究

62、中小学收费规范化的制度研究

63、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与安全管理体系建构研究

64、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管理研究

65、中小学理化生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研究

66、学生校外活动场所服务状况与利用情况调查及改进策略研究

五、素质教育

67、中小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研究

68、学校素质教育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69、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的典型经验研究

70、中小幼三级教育体系沟通衔接模式研究

71、提高教学效率,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的实践研究

72、中小学全员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73、我国传统文化对推进素质教育的影响研究

74、当代教师、学生、家长成才观调查和引导其树立科学成才观的策略研究

75、素质教育目标下提高全面素质与学生个性塑造、特长培养策略研究

76、中小学生社会性发展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研究

77、学生社团活动开发与社团管理研究

78、开发、利用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的行动研究

79、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推进策略研究

80、各学科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开发研究

81、通过劳动技术教育与综合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行动研究

82、新时期超常儿童和青少年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特征、培养机制与策略研究

83、学校美育开展现状与推进策略研究

84、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实施情况和成效研究

六、课程教学与考试评价制度

85、各学段课程衔接和学段内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

86、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贯彻“因材施教”方针的行动研究

87、各学科有效教学的标准与评价体系研究

88、各学科主流教学法的对比研究与教法整合研究

89、信息时代各学科课程、教材、教法改革创新实践及成效研究

90、通过教法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实验研究

91、分层教学背景下学科教学进程设计与效果研究

92、自主学习课程、研究型课程等新型课程的设计与效能研究

93、校本课程与乡土课程的开发、评估与教学管理研究

94、网络课程、电视讲座对传统教学的影响研究

95、不同版本中小学教材的比较研究

96、快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97、学分认定操作中的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

98、中小学课程与作业难度及作业负荷监测指标体系研究

99、中小学考试频次、试题质量和对学生学业影响的调查研究

100、中小学考试实现从知识取向到能力取向转变的行动研究

101、各学段学生德智体美综合素质评价关键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

102、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与研究

103、特长生招生制度改革与成效研究

七、教师队伍建设

104、区域内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

105、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的研究

106、教师生涯规划与职业信念研究

107、师德评价指标体系建构与师德建设策略研究

108、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如成就感、幸福感、职业枯竭感等

109、全方位育人目标下教师对新角色的认同和适应现状的调查研究

110、教师学术交流、研修培训开展状况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

111、拔尖创新型教师的培养与激励机制研究

112、免费师范生与特岗教师生涯规划研究

113、教师道德失范行为主要表现、原因与对策研究

八、德育研究

114、新时期中小学生的时代特质与德育理念、内容与途径变革的研究与探索

115、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非同向性对中小学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116、学校德育工作者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

117、关于中小学德育主要形式、实效性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118、学校与家庭形成德育合力的策略研究

119、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120、德育与美育、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实验研究

121、提高课任教师德育能力与德育积极性的策略研究122、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德育方法创新研究

123、中小学生德育主题活动开发、开展状况与效果研究124、新时期学生党校、共青团、少先队、班主任工作的探索与研究

125、加强中小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行动研究

126、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的策略研究

127、学生的建全人格和公民道德品格培养策略研究

128、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与养成教育研究

129、信息化时代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130、诚信、责任、禁毒、解救网迷……单个德育目标教育实践的研究

九、教育心理与学生心理健康

131、新时期教师职业信念、工作价值观与行为风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32、当前中、小学生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研究和教育艺术、干预策略研究

133、学校心理健康监测机制与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的构建与效果研究

134、各学科的认知特点与学习策略研究

135、中小学生学习态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十二五课题研究

附件1: 湛江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国家和省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坚持以应用研究和实践研究为主,以当前课程教学改革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推动理论创新,为改革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注重跨学科综合研究和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注重教育发展薄弱地区、课程教学薄弱环节、教学改革发展难点、社会关注教学热点等问题研究,促进地区均衡发展,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促进我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百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实现建设我国南方教育高地的发展目标。 以基础教育教学为研究对象,面向全省中小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学前教育园院、教研室的教师、教研员在本工作领域的教学研究课题。 二、课题分类 (一)教学内容和课程建设 1.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实验研究。 2.课程改革认真总结、完善机制、全面推进新阶段工作研究。 3.深化课程改革在解决好制度层面、保障层面、学校层面和社会层面等方面问题的研究。 4.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研究。 5.国家课程实施研究。

6.地方课程建设与实施研究。 7.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8.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研究。9.教材、教辅资料等教学资源开发、编制、使用研究。10.特殊教育课程与实践研究。 11.学前教育保教内容开发与实施研究。 12.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实施课程研究。 13.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课程研究。14.综合课程设置与推广研究。 15.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特色课程开发研究。 16.教学用书评价研究。 17.课程资源开发与创建办学特色研究。 18.学校课程发展研究。 19.学校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研究。 20.专题教育实施研究。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21.教育教学规律理论与应用研究。 22.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理论与应用研究。 23.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 24.先进教学方法推广实验研究。 25.班级授课制的个性化教学研究。 26.小班化教学、选课制等教学模式研究。 27.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研究。 28.启发式、参与式教学研究。 29.减少学生作业量研究。 30.缩小校际差异教学研究。

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专项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的通知》(教技函〔2012〕70号)和《中央电化教育馆关于印发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教电馆〔2013〕40号)要求,为贯彻落实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总体要求,推进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专项试点工作,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引领教师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为宗旨,结合我市实际,在学校信息化硬件设备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建立鄂尔多斯数字教育云平台,在网络化管理、学科整合、自主学习、信息化推进、过程性评价等,不断努力探索,为努力推进我市区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方面,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服务,探索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集约化发展,创设良好的信息化氛围打好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汇聚资源和服务,构建本地化网络条件下的学习和教学环境,探索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区域教育信息

资源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益,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公平发展。 三、区域试点工作容 (一)建设视频互动教学及网络研修系统。通过软、硬件建设,利用网络视频互动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具备远程视频互动教学、教研、教师培训、教育视频资源共享等公共服务能力,为区域的网络教研、教师网络研修、精品课程网络直播、优质教学视频资源共享等多方面的应用活动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录播系统的建设,完成国家要求的精品课程、学校优秀课例、优质课程的录制。由此建立优秀课例资源库,丰富资源容,促进资源建设;通过点播、直播增加教研手段;通过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反思功能,建立起互动平台,促进教师交流,共享教育资源;建立自主学习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共享优质教师资源。 (二)充分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省、市服务平台,组织广大师生开展同步课堂、推送资源、探究性学习、名师课堂、“名师”导学、网校选课、网校辅学、跨区域网络协作教研、区域网络协作教研、名师工作室等10种应用模式在教育教学中的试验。 (三)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探索规模化应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学校试点工作重点容(主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探索;校本教育资源应用模式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教研模式创新探索;信

广东省教育信息平台教育基础数据库操作指引及常见问题答疑

广东省教育信息平台教育基础数据库操作指引及常见问题答疑 一、2011年基础库工作概况 (2) 二、教育基础数据库操作指引 (2) 【新生录入】 (2) 【学生异动——转入申请】 (4) 【学生异动——转出申请】 (5) 【学生异动——其他异动】 (5) 【在校生信息修改】 (5) 【学生档案导出】 (6) 【教师信息】 (6) 【学校占地、场室及校舍信息】 (6) 三、教育基础库系统常见问题答疑 (7) 1、基础库中没有去年学生数据? (7) 2、去年数据没有做升级处理? (7) 3、批量导入新生数据时,提示格式不匹配? (7) 4、批量导入后,导入不成功的数据原因是“籍贯、户口所在地、生源地等代码有误”? (7) 5、批量导入后,导入不成功的原因是“学生档案中已存在相同学生”? (8) 6、批量导入后,导入不成功的原因是“身份证错误”? (9) 7、导入学生数据后,提示导入成功但在学生档案中未找到该生? (9) 8、修改学生信息后不能保存? (9)

一、2011年基础库工作概况 1、录入新生数据; 2、做好学生数据的异动处理,包括:转入、转出、休学、复学、退学、跳级、留级、降级、死亡申报等; 3、做好教师、校舍、校产、占地及场所的新增和变动。 二、教育基础数据库操作指引 【新生录入】 1、登录系统,进入“教育基础数据库”系统; 2、进入“班级管理”,点击“添加”按钮,进行建班; 注:录入新生前,一定要先建班,否则录入新生无法与班级匹配,还需要再通过“新生分班”去分配班级,会增加工作量。 3、进入“新生登记”,可通过“添加”按钮进行逐条录入,也可以进行批量导入,点击“批量导入”—>“导入学生”,下载模板,按填写要求填好模板后,点击“浏览”取得待上传数据,点击“开始导入”即可批量导入学生资料。

国家十二五课题研究指南

国家十二五课题研究指南: 一、国家重点招标课题(10项) 1.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研究 2. 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3.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和进展评价研究 4. 教育在国家从中等偏下向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5.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6. 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的指标体系和实践途径研究 7. 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政策和机制研究 8中小学生学科能力表现研究 9. 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研究 10. 地方政府推动教育科学发展政绩考核体系与问责机制研究 (三)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学前教育成本研究;非义务教育教师收入水平校际比较研究;非义务教育学费浮动影响因素研究;家庭教育消费研究;教育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研究;教育捐赠制度研究等。 学制改革实验研究;学校建设标准研究;学校品牌建设研究;学校布局调整研究;学校(班 级)适度规模研究;校长领导力建设研究;校长队伍专业化研究;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研究;城乡教 师队伍交流机制研究;教育突发事件危机应对能力研究;教育舆情分析研究;集团化办学模式研 究;教育督导评估问责制度研究;现代学校制度研究;教学管理模式研究;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研 究;学校正当竞争机制研究;高考加分政策研究;公民受教育权保障研究;教育中的歧视现象研 究;非政府教育组织发育研究等。 (四)基础教育研究 新课程改革实施难点及改进研究;基于终身学习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缩小校际教育质量差距研究;适合学生的教育模式研究;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大班额条件下的因材施教研究;研究性学习指导研究;少教多学模式研究;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教师备课、说课、上课、评课案例研究;小班化教学研究;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义务教育后升学考试研究;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融合教育研究;学习困难学生教育援助机制研究;理科实验教学研究;学生阅读、计算和表达能力培养研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普通高中选修课多样化研究;中小学生出国留学现象研究;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问题研究等。 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模式研究;幼儿教师职业准入标准研究;幼儿教师供给保障机制研究;学前保教结合研究;幼儿教学资源开发研究;幼儿游戏教学研究;超常儿童早期教育追踪研究;幼儿亲子教育研究;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研究;托幼一体化研究;幼小衔接研究等。 特殊儿童全纳教育研究;特殊教育学校专业化研究;残疾学生早期融合教育研究;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分类研究;残疾学生职业教育研究;残疾学生体育康复活动研究等。 (六)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研究;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工学结合有效模式及政策制度研究;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职业教育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性向测验研究;各类职业教育定位、功能研究;职业技能比赛研究;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研究;能力导向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研究;职前职后并举、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开放式职业教育办学研究;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研究;中职和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研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研究等。 (七)德育研究 品格与公民教育实践模式研究;青少年文明素养与行为研究;学校德育有效衔接研究;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研究;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研究;学生诚信教育、关心他人和团结合作教育研究;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校园网络语言和流行语教育价值研究;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研究;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研究;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研究;学生互助合作能力培养研究;学生环保和低碳生活教育

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试行)

《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试行)》 为切实有效地推动“智慧教育示范工程”,引导我省智慧校园科学发展,研制形成 《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本指南适用于广 东省中小学组织展开智慧校园建设和应用。 一、内涵与特征 智慧校园是对数字校园的进一步扩展与提升,是综合使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 联、大数据、社交网络、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构建智能感知环境和新型的教育教 学空间,智能识别师生群体的学习、工作情景和个体的特征,充分释放先进技术的优势 和人类的智慧,为师生提供以人为本、智能开放的个性化创新服务,促动教学、教研、 教育管理和生活服务的流程再造与系统重构,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 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决策水平,形成“可感知、可诊断、可分析、可自愈”的新 型校园生态。与初期的学校信息化和数字校园相比,智慧校园强调以服务于创新型人才 培养为导向,以智能泛在环境为支撑,以融合创新为核心,形成开放协同的现代化校园 生态。其特征如下图所示: 系统建设 图t 校园悟息化建设发展阶段 图1 校园信息化建设发展阶段 、建设目标 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 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成能够感知环境、识别情境、记录行为、联接社群的教 育教学环境,实现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融合,提升从基础设施、教育资源服务、师生 交互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智能化水平。 提升校园环境智能化水平 智蜀校园 *肢毎甘向?智匪泛备< 葩合创新?

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信息技术得到普遍而深入的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核心业务深度融合,实现教与学方式和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实现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和科学决策,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管理决策模式、生活服务方式都在智慧型应用的支撑下发生了重大变革与创新,学校整体上实现智慧运行,智慧教育的功效得到充分显现。 形成协同开放的现代化校园生态。现实校园和教育教学的时空维度得到拓展,教育扩展到家庭、社群和自然社会环境,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终身持续发展,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融通,注重教育的自主性、个体性和适配性,教师和社会共同为学生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资源,形成现代学校制度和组织形态。 三、建设原则 育人为本、深度融合。智慧校园建设关键在于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核心业务的深度融合,要遵循教育规律,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充分发挥智慧校园对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实现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教学和管理模式的变革,提升师生的获得感和教育教学质量。 创新驱动、整体设计。要广泛学习吸收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用新的技术、新的思维方式加快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型、创新,重新设计和推动学校的系统变革和内涵发展,形成新模式、新流程、新结构。要将智慧校园建设作为学校整体发展的战略,统筹规划、整体设计,为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与终身化现代教育体系提供动力,打造适合信息社会创新人才培养的虚实融合的育人环境,驱动教育创新与变革。 开放共享、特色发展。智慧校园建设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与全省教育信息化中心学校建设、当地智慧城市建设“一盘棋”,依托省“粤教翔云”和区域教育云,实现通用流程和资源服务的高度共享,鼓励学校联盟发展,避免出现“单兵作战”、“信息孤岛”。要坚持区域统筹、因地制宜、尊重校情,鼓励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强化示范辐射。要坚持政府主导,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多渠道多途径参与智慧校园的建设与服务,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 四、建设任务 智慧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基础设施、模式创新和学校形态的系统重构,系统框架如图2 所示

广东教育版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版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课题第一课上网查找资料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从网上下载图片、网页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网上迅速搜集信息、保存信息、整合信息的能 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如何将每一网页中的其中一段文字拷贝到自己的文件中。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网上迅速搜集信息、保存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讲练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提出任务。 二、自主探索 协同学习加深理解利用计算机展现黄河上游大面积 植被破坏的画面和洪涝灾害给人 们带来灾难的画面 1.怎样从网站上下载与黄河有关 的图片; 2.如何从网站上下载自己想要的 黄河现状的文字资料; 3.怎么样才能将内容发送出去。 结合教材上的内容,操作计算机, 教师强调: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要 注意二个问题:一是结合教材上的 内容,二是边看书边操作,对不明 白的地方作标记。第三步:每小 组的同学先在组内汇报自己的学 习收获,最后由组长整理好你小组 的学习情况,向全班汇报。 自己学习,然后 同位之间,小组 之间共同讨论, 把这些问题初 步解决, 互相讨论自己 的收获,看还有 哪些不清楚的 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 收集问题,问题 解决,请教老师 或其它小组的 同学。 掌握从网 上下载图 片、网页的 方法。 从小养成 正确的网 络道德意 识 板书设计:上网查找资料 下载图片、网页、发送内容 教学反思: 1、教学的成败得失: 2、学生的信息反馈

3、今后的教学建议: 课题第二课留住网上精彩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了解网址收藏的意义及分类的方法; 能力目标学会在信息浏览过程中捕获有价值的信息。 情感目标了解信息的特征,能够根据需求甄别、捕获信息;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收藏夹管理所捕获的信息; 教学难点能根据需要甄别、捕获信息。 教学用具计算机教学方法指导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 二、教学活动 引导:上网发现有价值 的信息时,如果靠手抄,既烦 琐又浪费时间。而如果把网页 记下,过后再仔细阅读,才是 一种高效的获取信息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在网上迅速捕获信息的方法。 活动一:收藏网页 1、使用收藏夹收藏网址 任务:登录网站,浏览其中网 页,将网页收藏起来。 (2)关闭浏览器,利用收藏夹 收藏的网址重新登录网站。 引导:因特网是一个信息的海 洋,在上网浏览信息时,要学 会判断和甄别信息,从中选取 最有价值的信息收藏,而不能 泛泛地什么都收藏。 请同学们将刚才收藏的网页 分类整理好。 这个网站是不是很有意思,想 收藏起来吗?对于喜欢或常 用的网页,为了下次用时不必 再搜索,我们可以把它“收藏” 到收藏夹内。 任务完成了吗?棒极了!数数 看,你收藏了几个? 1、讨论:遇到有价 值的资料时,如何记 录和收藏的? 2、在上网时遇到很 有价值的资料时,该 怎么办? 交流,教师补充指 导。 交流:与输入网址相 比,你有什么感受? 小组合作,参考 课本第57、58页的 操作步骤。 讨论:当收藏的网址 越来越多时,我们该 怎么办? 小组合作,尝试一下 “收藏夹”中的“整 理收藏夹”都可以做 些什么?学生交流。 操作要点: (1)进入“卡秀”的 网页 (2)点菜单项“收藏” 了解网址收 藏的意义及 分类的方法; 了解网址收 藏的意义及 分类的方法;

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课题

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培养儿童专注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简介 (2011-03-11 15:42:59) 标签: 分类:专注力——专家大讲堂 专注力 科研课题 十一五 十二五 学习力 教育 研究 训练 注意力 儿童 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 《培养儿童专注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简介 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培养儿童专注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近年来专注力缺失儿童呈快速增加的趋势,从幼儿园到小学,专注力缺失的儿童都普遍存在,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专注力缺失儿童大多有以下表现: 注意力不集中,神游或做小动作; 观察力弱,阅读困难,经常添字、漏字,甚至跳行; 视动统合能力差,书写困难,做作业拖拖拉拉;

听说结合能力差,口语表达不流畅; 理解能力差,思维能力滞后,不能依照老师的指令听说读写; 脾气执拗,自控能力差,经常冲父母发火; 手眼协调能力差,不喜欢动手操作; 交往困难,不会和同学正常交往; …… 一、专注力缺失及危害 专注力缺失是指主动注意保持时间达不到相应年龄的正常智商水平。专注力缺失是多动症的核心症状,以与发育年龄不相称的注意缺陷、冲动及多动为核心症状。研究证实,专注力缺失常常不是单独出现,多数是同时有其他心理疾病,机率为30~90%。和专注力缺失症状同时出现的其他症状有学习障碍、社会行为障碍、对立性行为、焦虑、恐惧,其中,专注力缺失最大的危害是造成学习障碍。 专注力缺失是学龄儿童最常见的行为问题。依《心理异常诊断统计手册》的报告,约有3~5%的儿童患有专注力缺失。但流行病学的资料显示,3~5%的数字可能要往上修正,目前以5~7%来估算。目前的研究证实,儿童专注力缺失是普遍存在的,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还有调查资料显示,中小学的老师们认为有10~40%的小、中学生有专注力缺失的问题。 儿童专注力缺失,主要原因并不在孩子自身,而在于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包括孩子缺少爬行锻炼、家长的过度呵护剥夺了孩子动手操作

【精品】广东教育出版信息技术基础(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 信息技术基础 (教师用书) 广东教育出版社

前言 为了帮助老师们领会和使用好《信息技术基础》这本教科书,我们编写了这本教师教学用书,为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本书编写围绕以下问题展开:教科书是怎样编写的,用这本教科书怎样进行教学,如何对教学进行评价,提供参考的课程资源有哪些。 关于教科书怎样编写的问题,本书分三个层面阐述:第一层面是“教科书编写说明”,对教科书的编写指导思想、内容体系结构、课时安排建议、编写体例说明、教科书主要特点等进行了较详尽的介绍;第二层面是章教材分析,对该章教材的目标要求、作用与地位、主要内容,以及教学重点、难点等进行了分析;第三层面是节教材分析,对该节教材目标要求、作用与地位、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等进行了分析。通过这三个层面的阐述,能方便老师们从整体和局部来把握这本教科书。 关于用这本教科书怎样进行教学的问题,“教科书编写说明”中的“教学活动设计”有说明,各章、节相应给出了一些教学建议,内容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策略、课前准备、问题考虑等,希望对老师们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于如何对教学进行评价的问题,各章、节相应给出了一些教学评价建议,内容包括评价内容、评价要求和评价方法,希望使学生养成对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的习惯。 关于提供参考的课程资源问题,本书对应教科书各节提供了一些参考资料、参考网站,练习题或实践项目给了参考答案或提示。 本书的体系结构基本按照教科书的章节体系结构。编写体例:章设置“概述”,内容包括课标内容标准要求、教材分析、教学建议、教学评价、课时分配建议,节设置课标内容标准要求、教材分析、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练习参考答案(或提示说明)、参考教学案例、参考资料、参考网站等。 本书仅供教学参考。教师教学活动的安排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按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要求来进行。 本书主编,参加本书编写的有: 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尚需教学实际的完善,我们诚恳地希望老师们为这次课程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对于书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欢迎老师们及时批评、指正。来函请寄:,E-mail:,网址: 编者 2004年2月

第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2016年10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其中加试题部分为30分,用【加试题】标出。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 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 C.郡县制D.世官制 2.下图信息,最能体现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是 A.①② B.①③C.②③D.②④ 3.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他们的主张 A.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B.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 C.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D.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 4.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 A.儒学地位上升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 C.官立学校出现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

5.唐代元稹《估客乐》诗云:“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客心本明黠,闻语已心惊。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 归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强)。”下列对该诗的解读,不合理的是 A.“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 B.商人交结长安权贵 C.“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6.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所主张的是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 C.心外无物D.知行合一 7.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有一种字体把不同弧度的曲线和不同长度的直线巧妙地组合成一个装饰性强的字,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该字体是 A.甲骨文B.小篆 C.隶书D.楷书 8.清朝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下列表述符合作者思想的是 A.“海禁”政策始于清初 B.“海禁”期间曾短暂实行对外开放 C.“海禁”的目的是严禁外国商人到中国经商 D.“海禁”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9.清光绪年间,有大臣上奏称:“棉布为中国自有之利,本无须取给于外洋,乃洋人以机器织成,幅宽盾(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其夺我之利,实为最巨。”此现象反映了A.棉纺织业彻底衰败B.自然经济日渐解体 C.经济结构全面转型D.农产品开始商品化 10.某记者回忆从业生涯时说,20世纪80年代他曾以“书信电报”的方式发送文稿。他先把整篇稿子逐字填写在电报纸上,邮局再逐字译成电报码,利用电流把“点点杠杠”符号传输,对方通过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信号还原文稿。这种通信方式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19世纪中期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D.20世纪中期 11.19世纪初叶,《中国丛报》一篇文章写道,在中国“最时尚的区域里,大部分的妇女都缠足”。促动缠足陋习开始改变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C.新中国成立D.改革开放 12. 关于长征,八十年前毛泽东即有相当精辟的论述。八十年后的今天,重温这场“激动人心的远征”, 它的价值意义随着历史的演进愈益凸显。下列项中,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①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②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 ③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④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 1937年,八路军将领陈赓在日记中写道,这是“中日开战以来最大的第一次的胜利。这一胜利虽然是 局部的,但在政治上的胜利是无穷的:1.证明我党的主张正确;2.只有积极地采取运动战、游击战、山地战,配合阵地战,抄袭敌人,才能胜算”。这次“胜利”是

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

附件 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 建 设 指 南 2017年11月

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 为切实有效地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工程”,引导我省智慧校园科学发展,研制形成《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本指南适用于广东省中小学组织开展智慧校园建设和应用。 一、内涵与特征 智慧校园是对数字校园的进一步扩展与提升,是综合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社交网络、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构建智能感知环境和新型的教育教学空间,智能识别师生群体的学习、工作情景和个体的特征,充分释放先进技术的优势和人类的智慧,为师生提供以人为本、智能开放的个性化创新服务,促进教学、教研、教育管理和生活服务的流程再造与系统重构,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决策水平,形成“可感知、可诊断、可分析、可自愈”的新型校园生态。与初期的学校信息化和数字校园相比,智慧校园强调以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以智能泛在环境为支撑,以融合创新为核心,形成开放协同的现代化校园生态。其特征如下图所示: 1 / 24

图1 校园信息化建设发展阶段 二、建设目标 提升校园环境智能化水平。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成能够感知环境、识别情境、记录行为、联接社群的教育教学环境,实现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融合,提高从基础设施、教育资源服务、师生交互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智能化水平。 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信息技术得到普遍而深入的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核心业务深度融合,实现教与学方式和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实现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和科学决策,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管理决策模式、生活服务方式都在智慧型应用的支撑下发生了重大变革与创新,学校整体上实现智慧运行,智慧教育的功效得到充分显现。 形成协同开放的现代化校园生态。现实校园和教育教学的时空维度得到拓展,教育扩展到家庭、社群和自然社会环境,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终身持续发展,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融通,注重教育的自主性、个体性和适配性,教师和社会共同为学生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资源,形成现代学校 2 / 24

2_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指南

附件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2011年度课题指南 选题说明:课题指南旨在引领和团结广大教育科学工作者,围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大局,研究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回应国家需要和群众关切的教育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问题。重视以创新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加强基于证据的决策研究,强化以标准和模式为主导的实践研究,体现教育科学研究的战略性、前瞻性,提高选题的针对性、实效性,形成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创意、经验、理论、制度、模式、标准,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使教育研究为人所信、所思、所悟、所用。 一、国家重点招标课题(10项) 1.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研究 2.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3.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和进展评价研究 4. 教育在国家从中等偏下向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5.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6.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的指标体系和实践途径研究

7.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政策和机制研究 8.中小学生学科能力表现研究 9.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研究 10.地方政府推动教育科学发展政绩考核体系与问责机制研究 二、一般课题 (一)教育理论和教育史研究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研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研究;现代教育思潮和流派研究;教育核心价值研究;人才健康成长规律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期研究;教育学科建设研究等。 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教育传统研究;教育思想演进研究;教育制度变迁研究;地方教育史志研究;院校设置历史变迁研究;教育历史人物研究;教育家办学研究;教育历史事件研究;教育历史名著研究;教育专题史研究;学科教育史研究;教育活动史研究;教育交流史研究等。 (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国际教育发展大趋势研究;强国崛起中的教育元素研究;教育应对国际化、区域化发展战略研究;应对经济衰退的教育发展研究;教育惠及困难群体战略研究;国际教育合作中的国家主权和安全研究等。

广东教育版信息技术教学计划B版(第一册下)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广东教育版)B版第一册下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包括人数、男女生比例;学生来源、思想品德、心里素质状况;学生知识、能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概况。)四年级学生共有人,那女比例约为1:1,学生均来自古市本镇各村。学生个性活泼,学生对计算机充满好奇,学习的积极性也高。但是由于学生来自本地农村,学校电脑设备也薄弱,难以满足教学要求,学生的电脑基本知识较弱,电脑操作技能技巧也较差,有待于老师与学生共同努力,一同进步,从而为日后学习信息技术奠定应有的基础。 二、本册教材内容的基本分析: 1、本册教材内容结构体系及特点: 本学期采用的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下册,全册共有12课,内容包括"学会英文打字"和"用计算机写作文"两个主题。第1—6课为前一主题,第7-12课为后一主题。 课本以贝贝和玲玲作为贯串全书的角色,把发生在同学身上的实例编成故事,作为学习的情景导入学习内容,让同学们倍感自然、亲切和有趣。课本中设置了"学着做"、"试一试"、"说一说"、"小妙招"、"显身手"、"长见识"、"小盘点"等栏目,引导同学们学得实在,学得有趣,学得快乐。 2、本册教材重点、难点: 本学期的教学重点是学习键盘的基本操作方法,在练习中提高指法的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是使用日常的办公软件Word把作文、日记和各种有用的文字资料保存到计算机中,并在计算机中进行文稿的编辑、修饰和打印。 3、本册教材教学任务及目标: 1)认识计算机键盘的应用于布局开始,尝试通过键盘按键,输入和保存各种字母符号。 2)了解使用键盘的基本规范。 3)逐步熟悉英文打字指法与击键要领,并借助打字软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法训练不断,不断提高自己的键盘操作技能。 4)使用日常的办公软件Word把作文、日记和各种有用的文字资料保存到计算机中,并在计算机中进行文稿的编辑、修饰和打印。 5)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利用计算机进行创作表达的能力。 三、主要措施和教学方法(要求详细、具体、切实可行。) 1、任务驱动思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对主体性教学,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创造性能力具有积极性作用。 2、课程整合思想。(1)与相邻学科的课程整合(2)与德育整

广东省晒课平台登录广东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广东省晒课平台登录广东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导语:广东省公共服务平台晒课版是一款广东公共服务平台, 还有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平台上“晒课、云教云平台一师一优课网上晒课网址,通过省活动平台进入教育部活动网站进行晒课、优课评选等活动。下面是的广东省晒课平台登录,欢迎点击登录! 点击进入:广东省晒课平台登录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又开始啦 不知不觉“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已来到第四个年头,它对汇聚共享优质、引导广大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到,“十三五”期间将继续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信息化教学推广活动,激发广大教师的教育智慧,不断生成和共享优质资源。 活动目标 充分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 造性,组织引导教师在国家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国家平台)“晒课”,数量达到270万堂以上,从中遴选2万堂“优课”纳入国家平台优质库,供广大教师学习借鉴,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活动内容 组织网上晒课

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组织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国家平台或已和国家平台对接的地方平台登录,利用国家平台提供的“晒课”功能进行实名制网上晒课。 1.版本要求 “晒课”教材的版本为经教育部审定的中小学教材,以教育部公布的xx年度教学用书目录为准(教基二厅〔xx〕12号)。 2.晒课内容 教师所提交的网上晒课内容应包括:一堂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的完整教学设计、所用课件及相关资源(或资源链接)、课堂实录(可选,拟参加教育部“优课”征集的为必选)和评测练习(可选)等。鼓励教师上传课堂实录,课堂实录(指教学过程视频)应展现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最低不少于30分钟),画面清晰。 晒课内容须符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和要求,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性质和特点的融合,注重展现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有效解决教育教学的重难点问题。 除民族语文、外语课程外,其他课程晒课应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师所提交的内容须为本人教学实践中所产生的内容,不得冒名顶替,杜绝抄袭,引用资料须注明出处和原作者。 3.晒课时间 为防止网络堵塞给教师传课带来不便,综合考虑各年段教师数量和晒课数量等因素,本年度晒课采取按学段分阶段传课的方式,不同学段传课时间安排如下:

十二五课题研究报告

十二五课题研究报告 XX年度“十二五”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倡导。“”综合性学习”被列入基础教育的各个学段,成为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为了改变课本是惟一的课程资源的状况,更是为了克服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在语文课程改革上采取的一个重要的举措。《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具备这样特点:开放性;主体性;合作性;实践性;统整性;生存性。明确了概念,我们才抓住了“纲”。它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开放语文教学,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实现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培养,知情意行等各方面语文素养的

全面提升。 目前现状是: 1、实施过程简单化。 2、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语文学习只是拼音、识字、阅读、作文,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补充,是附属,可学可不学,淡化和削弱了综合性学习应该作为“必修”的地位。而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也不够,过分依赖老师,学习上没有主动性。 3、资源不丰富。过于依赖语文课本,将教材中的内容作为学习开展的唯一,缺乏课程开发意识。 4、指导不得法。有的老师把语文综合性学习放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进行,有的老师包办代替,有的老师放任自流不加引导。 5、评价单一。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决定着对其应有不同于常规的评价方式,如何评价学生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如何评价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这不是单一的量化评价能实现的,它应采取能够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手段。目前小学教学第一线还没有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深入研究,也少有可操作性的实践的现状,提出此课题,主要原因有三: 1、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大力突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

一、网络课程-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附件5 2013年度教师培训优质数字资源建设指南 为落实教育部《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提出的“加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及与应用力度,实现优质资源的广泛共享”,加快基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公共服务平台”)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为广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提供优质的信息技术培训课程资源,特制定《2013年度教师培训优质数字资源建设指南》。 一、建设原则 教师培训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原则包括:(1)适切性原则:在对教师需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以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成人认知方式和网络学习模式等研究成果为依据,开发和建设课程资源;(2)前瞻性原则:本着信息技术动态发展的观点,培训课程资源建设要体现超前意识,密切关注国际和国内有关信息技术应用经验和最新成果,以及教师日益发展的专业需求;(3)实用性原则:教师培训的目的是应用,培训课程资源建设必须符合信息技术特点,体现技术的应用性,能够切实有效地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二、建设目标与任务 公开征集提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500学时数字资源,包括网络课程、典型案例、“微课”资源、研修工具等。利用公共服务平台,辐射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提升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促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三、资源种类与基本要求 (一)资源种类 2013年教师培训优质数字资源重点建设的种类包括网络课程、典型案例、“微课”资源和研修工具。 1. 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是指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实现的课程教学内容及实施的培训活动的总和。从组成内容来说,它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评价方法等课程教学必备的要素。从组成形式来说,它包含符合网络学习特点、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组织起来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网络课程教学支撑环境,以及基于以上二者开展的网络教学活动。 2. 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是指在记录培训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教学活动、典型意义事例及相关信息的资源。概括来说,典型案例有两类,一类是培训案例,可用于培训者总结培训教学经验,开展培训研究,促进培训水平提高。这一类培训案例需要包括培训设计方案、教学课件、课堂视频实录和教学反思四个部分(有的还包含专家、培训学员点评)。另一类是应用案例,可用于培训学员了解信息技术应用情况,激发培训学员应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和能力。 3.“微课”资源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申请表

NOESP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申请书 课题名称 课题类别 学科分类 课题负责人 责任单位 填表日期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5年6月修订

申请者的承诺与成果使用授权 一、本人自愿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认可所填写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审批书》(以下简称为《课题申请·审批书》)为有约束力的协议,并承诺对所填写的《课题申请·评审书》所涉及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同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有权使用《投标申请·评审书》所有数据和资料。课题申请如获准立项,在研究工作中,接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其委托部门的管理,并对以下约定信守承诺: 1.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政府签署加入的相关国际知识产权规定。 2.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科学设计研究方案,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如期完成研究任务,取得预期研究成果。 3.尊重他人的知识贡献。客观、公正、准确地介绍和评论已有学术成果。凡引用他人的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加以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均如实说明。 4.恪守学术道德。研究过程真实,不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杜绝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成果真实,不重复发表研究成果;对课题主持人和参与者的各自贡献均要在成果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5.维护学术尊严。保持学者尊严,增强公共服务意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声誉,不以课题名义牟取不当利益。 6.遵守课题管理规定。遵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 7.明确课题研究的资助和立项部门。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教育部级课题研究成果发表时须在醒目位置独家标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年度××××课题(课题批准号:××××)成果”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年度××××课题(课题批准号:××××)成果”字样,课题名称和类别与课题立项通知书相一致。凡涉及政治、宗教、军事、民族等问题的研究成果须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后方可公开发表。 8.标明课题研究的支持者。要以明确方式标明为课题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非课题组个人和集体。 9.正确表达科研成果。按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规范使用中国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数字及外国语言文字。 10.遵守财务规章制度。合理有效使用课题经费,不得滥用和挪用。课题结题时如实报告经费使用情况,不报假帐。 11.按照预期完成研究任务。课题立项获得批准的资助经费低于申请的资助经费时,同意承担课题并按预期完成研究任务,达到预期研究目标。 12.成果达到约定要求。课题成果专著、论文、研究报告等公开发表,并在学术界和实践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作为课题研究者,本人完全了解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有关管理规定,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特授权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报送课题成果的原件、复印件、摘要和电子版;有权公布课题研究成果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同意以影印、缩印、扫描、出版等形式复制、保存、汇编课题研究成果;允许课题研究成果被他人查阅和借阅;有权推广科研成果,允许将课题研究成果通过内部报告、学术会议、专业报刊、大众媒体、专门网站、评奖等形式进行宣传、试验和培训。 申请者(签章):__________ 年月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