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中石兽的原文翻译及习题答案

河中石兽的原文翻译及习题答案

河中石兽的原文翻译及习题答案
河中石兽的原文翻译及习题答案

河中石兽的原文翻译及习题答案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a) 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ai),岂能 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湮(yān)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 松浮, 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a)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zhuǎn)转不已,遂反溯 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 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选自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 译文: 沧州的南边,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的两 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资金重新修建寺庙,在河 中寻找石兽,最终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往下流去了。于是划几条小 船,拉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教书, 听了这件事后嘲笑说: “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推究 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 怎么能被湍急的河水冲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而沉重, 沙的性质松软而浮动, 石头埋没在沙中, 越沉越深罢了。 沿着河去寻找两只石兽, 不是很荒唐的一件事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水中的石兽,都应当 到河的上游寻找。 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 沙的性质松软浮动, 水流不能冲走石头, 但是水流反冲的力量, 必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石面形成坑洞。 越 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再 转。不停翻转,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 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 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的深刻道 理的人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字词解释: 1.沧州:沧州市临:靠近。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3.阅:经历。岁:年。余:多。 4.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5.木柿:木片。 6.湮:埋没。 7.颠(一本“傎”):颠倒、错乱。 8.河兵:治河的士兵。 9.啮:本意是"咬".这里是冲刷,冲击的意思。坎穴:洞坑。 10.臆断:主观判断。 11 已:停止。 12 是非:这不是 是:这 非:不是。 13 如:按照。 14 设帐:设立学管教学。 15.竟:最终。 16.并:一起。 17.临:岸边。 18.圮:倒塌。 19.曳:牵引,拖着。 20.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21.但:只。 22.倒掷:倾倒。 23.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24.暴涨:凶猛的河水。 25.尔辈:你们。 26.干:岸边。 27.临:面对。 28.并:一起 29.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30.求:寻找。 31.以为:认为。 32.盖:因为。 33.溯:逆流而上。 34.物理:古义:事物的原理。 今义:一种学科。 文章寓意: 《河中石兽 》是纪昀(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

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 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 不能想当然。 每做一件事前, 不要妄下结论。 题目: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下游) ,依据是(顺流下矣) ; 讲学家判断其在 (湮(yān)于沙上),理由是(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老河兵则 判断其在(上游) , 是因为 (盖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 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要记住这篇文章哦:河中石兽(纪昀)_原文_赏析_翻译,如果喜欢,可以 经常来找我,我是你的“秀秀姐”。 姐姐给大家讲述:【河中石兽(纪昀)_原文_赏析_翻译(2)】 阅读提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 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 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本文习题: 1.解释下列句子 中加粗的词。 ①二石兽并沉焉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⑨盖石性坚重 ;④求之下流,固颠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是非木柿 ;问今是何世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士卒多为用者 C. 一老河兵闻之;当求之于上流 D.山门圮于河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翻译下列句子。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4.你从这则故事 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5.老河兵为什么能成功? ·答案: 1.①一起,都②事物的道理⑧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 4,固然。 2.B(本题要认真审题,注意意义和用法两项都要相同,A 项第一个“是”意 为:这;第二个表判断;B 项两个都是“被”之意;C 项第一个为代词,代这件事; 第二个代词,代石兽;D 项第一个意为:在;第二个意为:比。只有 B 符合。) 3.(石头)一再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水而上了。(关键词为:已、遂、溯)

4.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而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不能主观臆断或盲目相 信权威(只答重视实践得 1 分。) 5.综合实际经验 ,从多方面考虑问题。(意思相近即可)




《河中石兽》最新最全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最新最全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9题。 (29分)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4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_______________ ②棹.数小舟,曳铁钯_______________ ③湮.于沙上_______________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3分)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 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 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②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④隐。次日伺之,复然。

《河中石兽》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a)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a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a)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 ú)?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注释: 1.沧州:沧州市临:靠近。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3.阅:经历。岁:年。余:多。 4.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5.木柿:木片。 6.湮:埋没。 7.傎:同“癫”,疯。

人教版初一上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

人教版初一上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 导语:知识点对朋友们的学习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初一上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欢迎大家参考! 一、读准字音 河干(g a n )圮(p i )棹(zh a o )曳(y e )铁钯 (p d )木柿(f e i ) 湮(y a n )啮(ni e )坎穴(xu e )溯流(s u )臆 (y i )断欤(y u ) 二、原文与译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 i)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 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棹(zh a o)数小舟,曳(y e )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f e i), 译文: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 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译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 湮(y a 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译文: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译文: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 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河中石兽测习题及答案完整版

河中石兽测习题及答案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通假字 钯:通“耙”,耕地的农具。 求之下流,固颠.“颠”通“癫”,“疯狂” 特殊句式 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省略句 2.求之(于)地中省略句 3.(僧)棹数小舟省略句 4.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倒装句 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之外(省略句)“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6.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被动句 (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代)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小舟()曳铁钯()湮()啮()溯流()臆断() 3、阅读理解全文后。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5.①二石兽并沉焉;②尔辈不能究物理盖石性坚重;求之下流,固颠 6.翻译下列句子。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译: 6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7、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8、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9、) 10、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曳:) 11、⑶湮于沙上(湮: 12、) 13、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14、) 15、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8、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河中石兽重点字词以及翻译

《河中石兽》重点字词及翻译 一、注音 1、圮(pǐ) 2、募(mù) 3、曳(yè) 4、棹(zhào) 5、钯(pá) 6、杮( fèi) 7、湮( yān) 8、啮(niè) 一、解释 1、河干(河边) 2、圮(倒塌) 3、二石兽并沉焉(一起) 4、阅十余岁(经过、过了) 5、募金重修(募集) 6、求石兽于水中(寻找) 7、竟不可得(终于,到底) 8、棹数小舟(划船) 9、曳铁钯(拖着) 10、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 11、湮于沙上(埋没) 12、啮沙为坎穴(冲刷) 13、啮沙为坎穴(坑洞) 14、石必倒掷坎穴中(倾倒) 15、溯流逆上(逆流而上) 16、固颠(固然) 17、果得于数里外(果然) 18、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 19、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只) 20、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 三、古今异义词(一个词4分)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今义(一门学科) 阅:古义(经过);今义(阅读) 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是:古义(这);今义(判断词,是) 盖:古义(发语词,原来(是));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四、通假字(3分)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通“癫”,疯狂) 五、一词多义(1个2分)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 众服为确论(认为) 啮沙为坎穴(形成,成为)

之: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指石兽) 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 闻之笑曰(代词,代指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然则天下之事(的) 其反激之力(的) 至石之半(的) 六翻译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终于还是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去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究在寺庙里开馆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就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石兽,不是疯狂了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是精当确切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学究的话,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反激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石前的沙子,形成陷坑。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 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头便反方向逆流而上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狂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了吗?”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文言文阅读题)《河中石兽》阅读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12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逆流而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释:1、圮:pǐ,倒塌。2、臆断:主观判断。3、柿:fi,木片。4、湮:yn,沉落。5、傎:diōn,同癫,疯。6、啮:ni,啃咬。7、坎穴:洞穴。8、溯:从下游向上。)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二石兽并沉焉()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③阅十余岁()④一老河兵闻之()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5.石兽为什么会在河上游出现?请简述老河兵的理由。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一起②事物的道理③经过、经历④代指讲学者的话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河中石兽选择、阅读题带答案

《河中石兽》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 D )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解析】A古今异义,只。B古今异义,这。C古今异义,离开。D古今同义,设立,布置。 2、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C ) A .一寺临河干 B.棹数小舟 C. 不亦颠乎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解析】C不亦颠乎:通假字,“颠”通“癫”,疯狂。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B ) A.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山峦为.晴雪所洗 C.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D.渐激渐深,至石之.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解析】A经过;检阅。B被;被。C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在。D的;主谓之间。 4、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 棹.数小舟棹:划船 B. 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C. 渐激.渐深激:猛烈 D. 转转不已.已:停止 【解析】C冲刷。 5、选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词性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 D ) A .闻之笑曰 B.沿河求之 C.当求之于上流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析】A代词,这件事。B代词,指石兽。C代词,指石兽。D助词,的。 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一寺临河干.(河床)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解析】C河的岸边。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 求石兽于.水中能谤讥于.市朝 B. 乃.石性坚重乃.不知有汉 C. 至石之.半怅恨久之. D. 如其.言其.如土石何 【解析】A在;在。B原来是;竟然。C的;补足音节。D代词,他;语气词,表反问。 8、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D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解析】D最后没有找到。竟:终了,最后。 9、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B )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A. 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B.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C. 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

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训练及答案

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训练 及答案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③湮于沙上()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 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河中石兽》同步测试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 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代)人。(3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6分) 棹曳湮啮溯臆 3、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 在,是因为。(6分)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12分) 阅:棹:曳: 湮:啮:但: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6分)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3分)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

《河中石兽》重点词翻译

《河中石兽》重点词及翻译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年),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拉着,拖着)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里,两座石兽一起沉了下去。过了十多年,寺庙里的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建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最终没有找到。(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去了,就划着几条船,拉着铁钯,(顺着河流)找了十多里,没有见到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这)非木杮,岂能为(被)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翻译:有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讲学,听说这件事之后笑着说:“你们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指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子里面,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也很疯狂吗?众人信服地把他的话当做正确的言论。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指这个观点),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因为)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代词,代指河水)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像这样)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

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天下之事,但知其一(表面现象),不知其二(内在道理)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一个老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松软浮动,水不能把石头冲走,它反冲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下面的迎水处冲刷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等冲到石头(底部)一半的时候,石头一定会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在冲刷,石头又转动,一直转动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很疯狂;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人们)按照他说的去做,果然在几里之外的上游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内在道理的(例子)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训练及答案

《河中石兽》课内外拓展阅读练习(2015.12.10)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③湮于沙上()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刘羽冲偶得兵书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②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④隐。次日伺之,复然。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干:求见。③沟恤:沟渠。④歘(xū):火光一现的样子。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自谓可将.十万(率领、带领)B.会.有土寇(聚会、会合) C.人几.为鱼(几乎)D.沟洫甫.成(刚刚)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自练乡兵与之.角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几为.所擒士卒多为.用者 C.使试于.一村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D.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非独贤者有是.心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②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22.古人欺骗刘羽冲了吗?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文后所引何文勤的“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的议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4分) 《梦溪笔谈》二则(苏教版) (一)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1.《以虫治虫》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浙江钱塘人,________代作家。2.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狗蝎()②其喙有钳() 3.解释字词。 ①蔽()②悉()③旬日()④穰() 4.翻译加粗句。 ①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25河中石兽

25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刘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通浅显文言文。 2、依据语境解释文言词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逐步养成注重实际调查得出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的不良倾向出现。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法学法:诵读法,串讲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电视剧(图片)::铁齿铜牙纪晓岚 一、作者简介 纪旳,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旳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感知课文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庙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后来要修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一个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找到。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怎么会到上游去呢?阅读完课文后我们便知道了。 反复朗读,读准字音 河干(gai )圮(p 1 ) 棹(zh o )曳(y e ) 铁钯(p a)木柿(f e ) 湮(y 6 )啮(ni e )溯(s u) 臆(y i )欤(y d )

河中石兽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习题及答案 【篇一:《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 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 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 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一、作家作品(7分) 本文的作者(),()代文学家。本文选自《》。该书是一部以()形式写成的()小说,以()为主。 二、解释原文中加点的词语。(32分) 三、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14分) 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 (3)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今义(). (4)阅十余岁古义:()今义(). (5)渐沉渐深耳古义:()今义(). (6)但知其一古义:()今义(). (7)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古义:()今义().. 四、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五、掌握一词多义现象(7分) )() 啮沙为坎穴。() 众服为确论。()如其言。() () () 六、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16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 (3)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 (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翻译 七、课文理解。(21分) 1.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5分)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什么错?结合课文分析。(5分) 3.老河兵为什么能找到正确的答案?(3分) 4.文中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各自有何含义?(4分) 5.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明白了探究事物的道理应该具有怎样的科 学态度?(4分) 【篇二:河中石兽练习及答案】 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 [1]《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年间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纪晓岚)以笔记型式所编写成的。在时间上,主要搜辑当时代前 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之流传的乡野怪谈,或 则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 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1] 2作者 (1724~1805),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清代直隶献县(今 河北献县)人。著有《四库全书》。晚年自号石云,乾隆年间进士。

河中石兽知识点复习

河中石兽知识点复习 一、文学常识: 1.体裁:文言笔记小说 2.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 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本文选自其中。 3.作品: 《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全书主要记叙妖怪鬼狐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另外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在书中也有记述。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 二、字词分析: 1. 注音: p? yè zhào fèi yān sù 圮曳棹杮湮溯 2、常规词语 【临】靠近。【干】水边。【圮(pǐ)】倒塌。【求】寻找。【竟】终于。【设帐】讲学,教书。【尔辈】你们。【究】推究。【杮(fèi)】削下的木片。【岂】怎么。【暴】突然;急,大。【携】带。【性】性质。【湮(yān)】埋没。【沿】顺着。【服】信服。【确论】确切的言论。【凡】凡是,大凡。【盖】因为,由于。【倒掷】倾倒。【啮(niè)】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坎穴】坑洞。【遂】于是,就。【溯(sù)流】逆流。溯,逆流而上。【如】依照。【果】果然。【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臆断】主观地判断。 3. 【颠】通“癫”,疯狂。 4. 古今异义 【并】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阅】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岁】古义:年。今义:年龄。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指物理学,一门学科。 【是】古义:代词,“这”。今义:一般为判断动词。

【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固】古义:本来。今义:坚固。 【下流】古义:河的下游。今义:卑鄙,龌龊。 【但】古义:只。今义:但是。 5、一词多义: 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的 至石之半的 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的 6、词类活用 【棹(zhào)】本义“船桨”;这里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划船”。 【暴涨】本义“急涨”。这里为动词活用为名词,“洪水”。 7、文言句式 ①. 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②. 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 (“当于上流求之”的倒装) 三、原文与译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寺庙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 兽一起沉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最终无法找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 ①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 无迹。 ②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 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 乎?”众服为确论。 ③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 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 据理臆断欤? 12.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一寺临河干( ) ⑶阅十余岁( ) 13. 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⑴如是再啮 古义:(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14.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 B. C. 一老河兵闻之 D. 1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16.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分) 答案: (二) 12.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 13. ⑴这样 判断动词 ⑵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14. D 15. 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 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16. 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 曳铁钯,寻十余里, ⑵山门圮于河( ⑷但知其一( (4分) ) ) ) 当求之于上流 其反激之力 今义:( 今义:(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

《河中石兽》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错乱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错乱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错乱了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注释: 1.沧州:沧州市临:靠近。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河中石兽人教版注释

河中石兽人教版注释 《河中石兽 》被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2017 版),是一篇告知同学们做 事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道理的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河中石兽》人教版 注释以及该篇的原文,供同学们阅读。 《河中石兽》人教版注释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过了,经过。 9、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牵引。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钯,通“耙”。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 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21、湮:埋没。 22、颠:通“癫”,疯狂。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 (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 (认为) 是。

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25、盖:因为。 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坑洞。 28、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29、倒掷:倾倒。 30、如是:像这样。 31、遂:于是。 32、溯(sù)流:逆流。 33、固:固然。 34、如:依照,按照。 35、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36、但:只,仅仅。 37、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38、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39、耳:罢了。 40、其一:表面现象。 41、其二:根本道理。 《河中石兽》原文: 作者: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 曳铁钯, 寻十余里, 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 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 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 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 固颠;求之地中, 不更颠乎?”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转转 一 作:再转)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古今异义 1.干:古义:岸边。今义:做。 2.耳:古义: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3.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 4.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