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医学微生物学很全的知识点提纲

大学医学微生物学很全的知识点提纲

大学医学微生物学很全的知识点提纲
大学医学微生物学很全的知识点提纲

第一部分医学微生物学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种类和分布

2.熟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和意义

3.了解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发展史

主要内容:

1.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分布

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3.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创立、微生物学的分支

4.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第一篇细菌学

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细胞壁、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的生物学特性及与医学的关系;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及意义。

2.熟悉细菌的中介体、核糖体、质粒、异染颗粒的概念;细菌的大小、形态和排列。

3.了解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

主要内容:

1.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菌的不规则形态(衰退型)。

2.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的功能、主要成分,G+菌与G-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意义。细菌L型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意义。细胞膜与细胞质及其内含物的组成与功能。

3.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的定义、化学组成、抗原性及致病性。鞭毛的定义、化学组成,抗原性及其功能。菌毛的定义、化学组成、种类及其与致病力的关系。芽胞的定义、形成、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第2章细菌的生理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与医学有关的细菌合成代谢产物。

2.熟悉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和人工培养;常见生化反应;细菌的分类和命名原则。

3.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类型;细菌的新陈代谢与能量转换;细菌的分类原则。

主要内容:

1.细菌的理化性状与新陈代谢;营养物质,营养类型及营养机理。

2.细菌生长繁殖与生长繁殖: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与速度、生长曲线。

3.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第3章消毒灭菌与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目的要求:

1.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无菌和无菌操作的概念;高压蒸气灭菌法、紫外线杀菌应用范围及注意点。

2.熟悉热力灭菌、辐射杀菌法和滤过除菌的种类、应用范围及注意点;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作用原理、使用对象和影响因素。

3.了解超声波杀菌法;干燥与低温抑菌法;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级、实验室感染的控制以及监督和法律责任。

主要内容:

1.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的基本概念。

2.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灭菌:机理、湿热法较干热法的优越性。干热灭菌法:焚烧和热空气。湿热灭菌法:巴氏消毒法,煮沸法,流通蒸气法,间歇灭菌法,高压蒸气灭菌法及其应用范围。

3.日光与紫外光的杀菌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

4.滤过除菌法的原理及应用。

5.化学消毒灭菌法: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杀菌机理及其应用。

6.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第4章噬菌体

目的要求:

1.掌握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的概念;噬菌体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

2.熟悉溶菌周期和溶原周期。

3.了解噬菌体的抗原性、抵抗力。

主要内容:

1.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的概念;噬菌体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

2.溶菌周期和溶原周期、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

第5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2.熟悉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3.了解细菌基因表达的调节;基因突变;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

主要内容:

1.细菌的遗传物质基础:细菌的染色体,质粒,转座子。

2.细菌基因表达的调节。

3.基因的转移与重组: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的概念与实例。

4.基因突变。

5. 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

第6章细菌的耐药性

目的要求:

1.掌握耐药性、固有耐药性及获得耐药性的概念。

2.熟悉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机制:遗传机制;生化机制;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3.了解抗菌药物的种类和作用机制。

主要内容:

1.细菌耐药性的概念。

2.固有耐药性,获得耐药性的概念及机制。

3. 抗菌药物的种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等。

4. 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机制:遗传机制;生化机制。

5. 细菌耐药性的防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

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目的要求:

1.掌握正常菌群的概念、生理学作用;机会致病菌形成的特定条件;细菌的致病机制。

2.熟悉感染、致病菌、毒力、半数致死量、半数感染量、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带菌者和带菌状态的含义;细菌感染的来源;传播方式与途径;感染的类型医院内感染的概念;医院内感染的防治和控制措施;医院内感染的分类。

3.了解微生态平衡与失调;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主要内容:

1.正常菌群、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人体常见的正常菌群。

2. 微生物的毒力;细菌的致病机制:侵袭力:微菌落、生物膜、表面结构、侵袭基因、侵袭性酶。毒素:外毒素的性质、种类及其作用;内毒素的性质、作用;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3.细菌感染的传播:感染来源、传播途径。

4.细菌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 , 局部感染、全身感染。

5.医院内感染的概念、医院内感染的分类、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医院内感染的防治和控制措施。

第8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2.熟悉各种新型疫苗(基因工程疫苗,重组载体疫苗,合成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的概念。

3.了解细菌感染的治疗。

主要内容:

1.细菌学诊断:标本采集,检验程序和方法。

2.血清学诊断的常用方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3.病毒学诊断:标本采集,检验程序和方法,细胞培养。

4.人工主动免疫:概念、疫苗、类毒素、预防接种。

5.人工被动免疫:概念、抗毒素、两种球蛋白等制剂。

6.细菌感染的治疗。

第9章球菌

目的要求:

1.掌握葡萄球菌的形态染色、分类、凝固酶、肠毒素、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链球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分类、链球菌溶素和抗O试验、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肺炎链球菌与甲型链球菌的鉴别要点;脑膜炎奈瑟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标本采集及注意点;淋病奈瑟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所致疾病与免疫性

2.熟悉葡萄球菌的培养特性、抗原结构、抵抗力、致病物质、微生物检查法;链球菌的抗原结构、抵抗力、致病物质、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荚膜多糖群特异性抗原、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淋病奈瑟菌的致病物质、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引起人类化脓性感染的主要病原性球菌的种类、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3.了解葡萄球菌的生化反应,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的生化反应、超抗原、B群、D群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的菌体抗原、肺炎链球菌溶素O、脂磷壁酸、神经氨酸酶;脑膜炎奈瑟菌的生化反应、抗原结构;淋病奈瑟菌的生化反应、抗原结构与分类;肠球菌属。

主要内容:

1.葡萄球菌:分布,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葡萄球菌A蛋白)、分类、抵抗力。致病性:致病物质(凝固酶、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表皮溶解毒素)、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脓、血等标本的分离鉴定,食物中毒检查,防治原则。

2.链球菌属:链球菌分类与溶血现象。A族链球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分类。致病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3.肺炎球菌:形态培养、抗原构造与分型、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

4.脑膜炎球菌:形态染色、培养、抗原构造、抵抗力、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5.淋球菌:形态染色、培养、抗原构造、抵抗力、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6.肠球菌属。

第10章肠道感染细菌

目的要求:

1.掌握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及其所致疾病;志贺菌属的致病性;沙门菌属的致病性与免疫性;埃希菌属、志贺菌属和沙门菌属与微生物学分离鉴定有关的生物学特性。

2.熟悉肠杆菌科的共同特性;大肠埃希菌与人类关系及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致病机制;埃希菌属、志贺菌属和沙门菌属的微生物学检查步骤;肥达氏反应。

3.了解大肠埃希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志贺菌和沙门菌的防治原则;沙门菌分类。

主要内容:

1.概述,共性:形态染色、结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抵抗力、变异。

2.埃希菌: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水及食品卫生学检查标准、防治原则。

3.志贺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4.沙门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伤寒的病程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沙门氏菌的分离与鉴定、肥达氏反应)、防治原则、特异性预防。

第11章弧菌属

目的要求:

1.掌握霍乱弧菌形态染色、动力、培养、生化反应致病性:

2.熟悉肠毒素及其致病机理、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3.了解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

主要内容:

1.霍乱弧菌:形态染色、动力、培养、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致病性:肠毒素及其致病机理、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第12章螺杆菌属

目的要求:

1.掌握幽门螺杆菌形态染色、动力、培养、生化反应致病性:

2.熟悉幽门螺杆菌致病机理、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3.了解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

主要内容:

1. 幽门螺杆菌:形态染色、动力、培养、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致病性:肠毒素及其致病机理、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第13章厌氧性细菌

目的要求:

1.掌握破伤风梭菌致病性和防治原则;产气荚膜梭菌致病性和防治原则;肉毒梭菌致病性和防治原则。厌氧菌致病条件与所致疾病的特点。

2.熟悉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特性;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特性;肉毒梭菌的生物学特性;艰难梭菌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产气荚膜梭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的特点和标本采集。

3.了解破伤风梭菌和肉毒梭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厌氧菌的种类与分类、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主要内容:

1.厌氧菌概述:种类与分布、感染、培养。

2. 破伤风梭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

3. 肉毒梭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4.无芽胞厌氧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第14章分枝杆菌属

目的要求:

1.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免疫特点、结核菌素试验和卡介苗预防。

2.熟悉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和免疫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3.了解分枝杆菌属的通性和种类;非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

主要内容:

1.结核分枝杆菌: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变异性、菌体成分及其作用。致病性、免疫性、结核菌素试验、微生物学检查、特异性预防。

第15、16章嗜血杆菌属动物源性细菌

目的要求:

1.熟悉动物源性细菌的概念;布鲁菌种类、形态、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鼠疫耶氏菌菌形态、致病性及防治原则;炭疽芽胞杆菌形态、培养特点、抵抗力、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2.了解布鲁菌培养、生化、抗原结构和分型;致病物质,微生物学检查;鼠疫杆菌培养、生化、抗原结构和分型;致病物质,微生物学检查;小肠结肠炎耶氏菌和假结核耶氏菌;炭疽芽胞杆菌抗原结构和分型,微生物学检查。

3.了解流感嗜血杆菌。

主要内容:

1.布鲁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2.炭疽芽胞杆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3.鼠疫耶氏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第17章其他细菌

目的要求:

1.掌握白喉棒状杆菌和形态染色和培养;白喉外毒素;白喉的防治原则。

2.熟悉白喉棒状杆菌的培养特性和抵抗力;白喉棒状杆菌所致疾病及免疫性;Shick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及判定;白喉棒状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

3.了解其他棒状杆菌属、军团菌属等。

主要内容:

1.白喉棒状杆菌:形态染色特点,致病物质及特异性防治。

3.嗜肺军团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

第18章放线菌与诺卡菌

目的要求:

1.掌握放线菌的概念;硫磺样颗粒。

2.熟悉衣氏放线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诊断。

3.了解诺卡菌属。

主要内容:

1.放线菌的主要特性、分布及对人致病的种类。

2.放线菌属和诺卡菌属的形态特点及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硫磺样颗粒。

第19章支原体

目的要求:

1.掌握支原体的定义;肺炎支原体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溶脲脲原体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2.熟悉支原体的形态结构、培养特性、致病性、与细菌L型的区别。

3.了解支原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支原体的生化反应、抗原结构、抵抗力、免疫性;肺炎支原体检查;溶脲脲原体检查;穿透支原体。

主要内容:

1.概述:主要种类及主要特性、形态、结构、培养特性、抗原结构、抵抗力、与细菌L型的区别。

2.支原体和脲原体:致病作用和微生物学检查。

第20章立克次体

目的要求:

1.掌握立克次体的定义;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

2.熟悉立克次体的共同特点;立克次体的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抗原结构、致病性与免疫性、诊断与防治。

3.了解立克次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立克次体结构与组成。

主要内容:

1.概述:主要种类及主要特点: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结构、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

2.主要普氏及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传播方式与致病特点、微生物学检查。

第21章衣原体

目的要求:

1.掌握衣原体的定义;发育周期与形态染色;沙眼衣原体沙眼亚种致病性。

2.熟悉衣原体的共同特性;衣原体的培养、致病性与免疫性;沙眼衣原体沙眼亚种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法;肺炎衣原体致病性。

3.了解衣原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衣原体的抗原结构、抵抗力;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肺炎衣原体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法。

主要内容:

1.概述:主要种类及主要特点:发育周期与形态染色、培养特征、抗原构造、抵抗力。

2.沙眼衣原体:生物学特征,亚种,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性病淋巴肉芽肿生物变种的致病性。

3.肺炎衣原体:生物学特征,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第21章螺旋体

目的要求:

1.掌握螺旋体的定义;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

2.熟悉钩端螺旋体。

3.了解螺旋体的种类;伯氏疏螺旋体的形态、致病性;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微生物学检查法;其他密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的培养、分类检查和防治;回归热疏螺旋体和奋森疏螺旋体。

主要内容:

1.螺旋体主要特点及分类。

2.钩端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3.梅毒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第23章病毒的基本性状

目的要求:

1.掌握病毒的概念;病毒的结构、组成及其功能、病毒的增殖。

2.熟悉病毒的大小与形态;干扰现象;病毒基因突变;病毒基因重组与重配的概念;病毒基因整合的概念;病毒基因产物相互作用的机制;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双股DNA病毒的生物合成。

3.了解病毒基因突变株的应用意义;交叉复活、多重复活的概念及其意义;互补作用、加强作用、表型混合和核壳转移的概念;病毒的分类;卫星病毒与类病毒;单股DNA病毒、RNA病毒和逆转录病毒的生物合成。

主要内容:

1.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2.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核酸、衣壳、包膜的化学组成与生物学功能。病毒的非结构蛋白。

3.病毒的增殖:病毒的复制周期: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dsDNA病毒,单正链、单负链RNA病毒,逆转录病毒的特点)、成熟与释放(包膜病毒与无包膜的不同)。病毒的异常增殖。

4. 病毒基因突变;病毒基因重组与重配的概念;病毒基因整合的概念;病毒基因产物相互作用的机制;

5.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灭活的概念、化学因素、物理因素。

6.病毒的分类原则。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粒。

第24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 掌握病毒的垂直传播和持续性感染;干扰素定义、种类、作用、抗病毒机制和特点。

2.熟悉病毒感染的类型和传播方式;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抗病毒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病毒中和抗体的概念。

3.了解抗病毒免疫的持续时间。

主要内容:

1.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杀细胞效应, 稳定状态感染,包涵体形成,细胞凋亡、整合作用。病毒与肿瘤。免疫病理反应: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免疫抑制作用。

2.病毒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垂直传播。传播途径。

3.病毒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

4.非特异性免疫:干扰素的定义、产生、种类与性质、抗病毒活性、免疫调节活性和抗肿瘤活性;NK细胞抗病毒感染的特点。

5.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即中和抗体、血凝抑制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的作用。细胞免疫在抗病毒感染中的重要性。

6.抗病毒免疫的持续时间的特点。

第25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目的要求:

1.掌握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2.熟悉各种新型疫苗(基因工程疫苗,重组载体疫苗,合成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的概念。

3.了解抗病毒药物的类型及作用机制。

主要内容:

1.病毒学诊断:标本采集,检验程序和方法,细胞培养。

2.人工主动免疫:概念、疫苗、类毒素、预防接种。

3.人工被动免疫:概念、抗毒素、两种球蛋白等制剂。

4.病毒感染的治疗。

第26章呼吸道病毒

1.掌握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表面抗原(HA,NA)及其功能;流感病毒的分型、变异和意义。

2.熟悉流感病毒的致病性,病毒分离鉴定和防治原则;副粘病毒的生物学特性;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腮腺炎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风疹病毒的形态及致病性;冠状病毒的形态及致病性;腺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3.了解呼吸道病毒的种类;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和呼肠病毒。

主要内容:

1.呼吸道病毒的种类。

2.流行性感冒病毒:形态结构、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3.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的形态结构;SARS冠状病毒致病性(传播规律);SARS冠状病毒微生物检查原则及防治原则。

4.副粘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5.麻疹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

6.腮腺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播途径、临床症状及防治原则。

7.其它常见呼吸道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一般特性。

第27、28章肠道病毒、急性胃肠炎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肠道病毒的种类;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预防;急性胃肠炎病毒主要种类、流行方式;人类轮状病毒的形态、基因组、致病性、免疫性。

2.熟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型肠道病毒的致病性;人类轮状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肠道腺病毒的致病性;杯状病毒的致病性;星状病毒的致病性。

3.了解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基因结构和微生物学检查法;人类轮状病毒的基因结构、分型和微生物学检查;杯状病毒和星状病毒的生物学特点。

主要内容:

1.概述:肠道病毒的分类及其共同特性。

2.脊髓灰质炎病毒:形态结构、致病性与预防措施(疫苗)。

3.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及新型肠道病毒:致病性。

4.轮状病毒:主要生物学特点及致病性。

目的要求:

1.掌握肝炎病毒的种类和主要差异(病毒核酸类型、传播途径、引起慢性感染、特异性预防等);HBV的抗原—抗体系统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2.熟悉HAV形态、核酸类型、抗原性,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HBV的形态结构、核酸类型、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HCV的形态、核酸类型、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HDV的形态结构、感染类型与致病性;HEV的形态、核酸类型、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3.了解HAV感染模型与细胞培养;HBV的基因结构与复制方式、感染模型与细胞培养;HCV的基因结构与分型;HDV的微生物学检查法;HEV的基因结构与分型。

主要内容:

1.概述:人类肝炎病毒的种类及其重要性

2.甲型肝炎病毒: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免疫性,特异性预防

3.乙型肝炎病毒:形态结构、基因结构与功能、复制特点、抵抗力、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机理、免疫性、HBV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基因工程疫苗)。

4.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及戊型肝炎病毒:致病性及流行病学特点。

第30、31章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防治原则;汉坦病毒的流行环节。

2.熟悉黄病毒和甲病毒的共同特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登革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汉坦病毒的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和抗原分型;汉坦病毒的致病(肾综合征出血热)与免疫;新疆出血热病毒的流行。

3.了解黄病毒和甲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登革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森林脑炎病毒;肺综合征;汉坦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主要内容:

1.概述:虫媒病毒的种类及共同特性。

2.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流行环节、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3.汉坦病毒:主要生物学特点传染源、流行环节、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目的要求:

1.掌握单纯疱疹病毒的血清型与致病性;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血清型与致病性;巨细胞病毒的生物学性状与先天性感染;EB病毒的致病性。

2.熟悉疱疹病毒的共同特点;单纯疱疹病毒的防治原则;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防治原则;巨细胞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EB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关系。

3.了解单纯疱疹病毒的基因结构和微生物学检查;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巨细胞病毒的防治原则;EB病毒的抗原、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人类疱疹病毒6型、7型与8型。

主要内容:

1.概述:人类疱疹病毒的分类及共同特点。

2.单纯疱疹病毒:致病性及HSV-II与宫颈癌的关系。

3.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致病性。

4.巨细胞病毒:致病性(与先天性畸形的关系)。

5.EB病毒致病性。

第33章逆转录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HIV的形态和结构、HIV的传播途径、病毒受体与细胞亲嗜性、所致免疫损害。

2.熟悉病毒的复制、变异、原发感染、慢性感染和激发、合并各种机会感染与肿瘤、HIV感染的免疫应答、微生物学检查原则、抗病毒治疗;人类嗜T细胞病毒1、2型的生物学特性、传播和所致疾病。

3.了解逆转录病毒的种类及特性;HIV的培养特性;HIV损伤CD4+细胞的机制;HIV疫苗研究;人类嗜T细胞病毒1、2型感染的诊断与防治。

主要内容:

1.逆转录病毒的种类和概念。

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3.人类嗜T细胞病毒: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及致病性。

第34章其它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狂犬病病毒的预防原则。

2.熟悉狂犬病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人乳头瘤病毒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及与宫颈癌的关系;人类微小病毒B19的形态结构

3.了解狂犬病病毒的免疫性;人乳头瘤病毒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主要内容:

1.狂犬病病毒:主要生物学特性、传播环节、致病特点及防治原则。

2.人乳头瘤病毒:主要生物学特点及致病性。

第35章朊粒

目的要求:

1.熟悉朊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2.了解朊粒的诊断与防治。

主要内容:

1.朊粒的概念。

2.生物学特性:PrPc与PrPsc的关系及理化特征。

3.致病性:所致疾病及疾病的共同特征。

第三篇真菌学

第36章真菌学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真菌的定义;真菌的形态结构和培养特性;致病性真菌的致病性及感染特点;真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2.熟悉真菌的抵抗力;抗真菌免疫的特点。

3.了解真菌感染的治疗药物。

主要内容:

1.真菌的概念。

2.真菌的形态结构:单细胞真菌、多细胞真菌(菌丝、孢子)。

3.真菌的繁殖方式与培养:繁殖方式,培养特点。

4.真菌的变异性与抵抗力。

5.致病性真菌的致病性及感染特点,浅表真菌感染。

6.真菌机会性感染,深部真菌感染,真菌毒素及其致病作用,超敏反应。

7.抗真菌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抗真菌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第37章主要病原性真菌

目的要求:

1.掌握皮肤感染真菌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的主要种类和所致疾病;皮肤癣真

菌的致病性;新生隐球菌的致病性;白假丝酵母菌的致病性。

2.熟悉皮肤感染真菌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的防治原则;新生隐球菌的生物学

性状;白假丝酵母菌的生物学性状。

3.了解表面感染真菌;皮肤癣真菌的生物学性状;皮下组织真菌感染;地方

性流行真菌。

主要内容:

1.皮肤感染真菌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的主要种类、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

2.皮肤癣真菌:种类、菌落形态、致病性。

3.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采集与处理,镜下观察、墨汁负染。

4.生物学特性:形态、培养特性、抗原分型。

5.致病性:条件致病性真菌(白假丝酵母菌、新生隐球菌)。

6.鉴别要点:假菌丝、厚膜孢子。

第二部分人体寄生虫学

第1~5章总论

目的要求:

掌握人体寄生虫学的定义、范畴和任务;了解寄生虫病对人体的危害和在我国流行的现状。

主要内容:

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我国寄生虫病防治的现状,寄生虫学在寄生虫病防治中的地位。

人体寄生虫学的定义、范畴和任务。

寄生虫生物学、寄生生活与寄生虫病:说明演化中的寄生现象,寄生虫、宿主和寄生关系的概念,寄生虫的生活史类型,介绍寄生虫的代谢、分类和动物二名制命名法。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学:免疫应答类型包括消除性免疫,非消除性免疫(带虫免疫,伴随免疫)。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寄生虫病的传播方式,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生物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第6~7章医学原虫概论与叶足虫

目的要求:

掌握医学原虫的基本结构,了解原虫的生活史类型及致病特点。掌握溶组织内阿米巴形态、生活史、致病机理和实验诊断方法。

主要内容:

(一)概述

医学原虫的形态、生理、生活史类型、致病特点和分类。

(二)溶组织内阿米巴

形态:滋养体、包囊形态特征。

生活史:寄生部位,感染阶段(四核包囊),生活史基本过程(包囊――肠腔内滋养体――包囊)。

致病:致病机理(毒力,肠腔微环境,宿主免疫状况),病理变化(溃疡特点),临床分型及其主要临床表现。

实验诊断:病原生物学检查(粪检包囊、滋养体),免疫学检查(粪检抗原)。

流行:分布、感染情况,主要流行因素(带虫者,包囊活力强,污染水源、食物,蝇类携带等)。

防治原则:治疗病人、带虫者,加强粪、水管理,注意饮食卫生,消灭蝇和蟑螂。

(三)自学其它阿米巴原虫(结肠内阿米巴等)。

第8章鞭毛虫

目的要求:

掌握杜氏利什曼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和阴道毛滴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及诊断要点。熟悉杜氏利什曼原虫免疫学、流行、防治原则及首选药物。熟悉蓝氏贾第鞭毛虫、阴道毛滴虫的流行、防治原则及首选药物。

主要内容:

(一)杜氏利什曼原虫

形态:无鞭毛体、前鞭毛体形态特征。

生活史:在白蛉体内和人体内发育过程,寄生部位、感染阶段、感染方式和致病阶段。

致病:无鞭毛体寄生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及其主要临床表现,我国黑热病的两种特殊类型(皮肤型、淋巴结型黑热病)。

实验诊断:病原生物学检查(穿刺检查,皮肤活检),免疫学检查。

流行:分布,感染情况,流行类型(人源型,犬源型,自然疫源型),流行因素。

防治原则:治疗病人,消灭白蛉,捕杀病犬,个人防护。

(二)蓝氏贾第鞭毛虫

形态:滋养体、包囊形态特征。

生活史:寄生部位,感染阶段(四核包囊),感染方式(经口感染)。

致病:致病机理(虫体机械阻隔引起吸收不良综合症),主要临床表现。

流行:分布,感染情况,流行特点(“旅游者腹泻”)。

防治原则:治疗病人、带虫者,加强粪、水管理,注意个人、饮食和饮水卫生,消灭蝇和蟑螂。

(三)阴道毛滴虫

形态:滋养体形态特征、运动方式。

生活史:寄生部位(男性、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方式(直接或间接接触)。

致病:致病机理(破坏阴道自净作用),滴虫性阴道炎、尿道炎临床表现。

实验诊断:病原生物学检查(生理盐水涂片查滋养体,阴道分泌物体外培养)。

流行:分布,感染情况,流行环节。

防治原则:治疗病人、带虫者(夫妇同治),注意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杜绝娼妓。

(四)自学其它毛滴虫(人毛滴虫等)。

第9章孢子虫

目的要求:

掌握间日疟原虫〈红内期〉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防治原则及治疗的首选药物。熟悉刚地弓形虫滋养体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要点。

主要内容:

(一)疟原虫

人类四种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

形态: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红内期各期形态特征,四种疟原虫鉴别要点。

简介超微结构、营养代谢。

生活史:在人体内发育(红外期、红内期裂体增殖,配子体形成),在蚊体内发育(配子生殖,孢子增殖)。阐明生活史与发作、再燃、复发及传播的关系。

致病:发作、再燃与复发,凶险型疟疾,免疫与免疫病理。

实验诊断:病原生物学检查(厚、薄血片染色检查疟原虫等),免疫学检查。

流行:分布,感染情况,流行环节,自然因素,社会因素,防治成就。

防治原则:治疗病人,预防服药,防蚊灭蚊,疫苗研制。

(二)刚地弓形虫

形态:滋养体、包囊形态特征。

生活史: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在终宿主体内发育。生活史包括急性假包囊期、慢性包囊期、裂体增殖期、有性生殖期和卵囊外界发育期五个发育阶段。感染阶段,感染途径。

致病:致病机理,临床类型(先天性弓形虫病,后天获得性弓形虫病)及其临床表现。

实验诊断:病原生物学检查(涂片染色镜检,动物接种试验),免疫学检查。

流行:分布,感染情况,流行环节。

防治原则:治疗病人、病畜,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

(三)自学其它孢子虫(隐孢子虫等)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掌握:间日疟原虫〈红内期〉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防治原则及

治疗的首选药物。

2、熟悉:刚地弓形虫滋养体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要点。

3、了解:其它孢子虫(隐孢子虫等)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要点。

第10章纤毛虫

自学

第11章吸虫

目的要求:

掌握:吸虫纲形态、生活史基本特征;华支睾吸虫成虫、卵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及诊断要点;布氏姜片吸虫成虫、卵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及诊断要点;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卵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及诊断要点;日本血吸虫成虫、卵及尾蚴形态、生活史、致病机理与临床特征及诊断要点。熟悉:华支睾吸虫、布氏姜片吸虫、卫氏并殖吸虫、日本血吸虫的流行、防治原则及治疗的首选药物。

主要内容:

(一)吸虫概论

吸虫形态特征,生活史特点,主要种类。

(二)华支睾吸虫

形态:成虫、虫卵形态结构。

生活史:成虫寄生部位,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幼虫增殖过程,感染期,人体感染方式。简介生态和生理生化。

致病:成虫致病,临床类型及其主要临床表现。

实验诊断:病原生物学检查(涂片法,浓集法,引流法),免疫学检查。

流行:分布,感染情况,流行环节(生食鱼、虾习惯,中间宿主的存在和感染,保虫宿主)。

防治原则:治疗病人,卫生宣教,粪、水管理,改变生食鱼、虾习惯。

(三)布氏姜片吸虫

形态:成虫、虫卵形态结构。

生活史:成虫寄生部位,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幼虫增殖过程,在水生植物表面形成囊蚴,感染期,感染方式。

致病:成虫在肠道寄生引起炎症、点状出血、水肿和溃疡,影响肠粘膜的吸收功能,临床表现。

实验诊断:病原检查(厚涂片法,水洗沉淀法)

流行:分布,感染情况,流行环节(生食习惯,中间宿主的存在和感染,保虫宿主)。

防治原则:查治病人,卫生宣教,粪、水管理,改善养猪方式。

(四)卫氏并殖吸虫

形态:成虫、虫卵形态结构。

生活史:成虫寄生部位,卵随痰或粪排入水中,中间宿主体内幼虫增殖,感染期,感染方式,童虫在体内移行。

致病:成虫寄生肺部引起的基本病理变化(脓肿期,囊肿期,纤维疤痕期),童虫及少数成虫移行于肺外组织器官病变(异位病变)。

实验诊断:病原生物学检查(痰或粪检虫卵),活组织检查(皮下包块或结节检查)免疫学检查。

流行:分布,感染情况,流行环节(生食习惯,中间宿主的存在和感染,保虫宿主)。

防治原则:治疗病人和家畜,卫生宣教,加强痰液、粪便管理。

(五)血吸虫

主要种类,形态特点,流行与防治概况。

日本血吸虫

形态:成虫、虫卵形态结构,毛蚴、尾蚴、童虫形态特点及其生物学知识。

生活史:成虫寄生部位,产卵方式,虫卵入水,孵出毛蚴,钉螺体内幼体增殖,感染期,感染方式及在人体内发育过程。

致病:尾蚴性皮炎,童虫、成虫所致损害,虫卵肉芽肿形成机制及其致病作用,免疫复合物所致损害,主要病型及其临床表现。

免疫:伴随免疫,免疫效应机制。

实验诊断:病原生物学检查(涂片法,水洗沉淀法,毛蚴孵化法,活组织检查),免疫检查,综

合查病的意义。

流行:分布,感染情况,流行环节,影响因素,防治现状。

防治原则:查治病人、病畜,消灭钉螺,粪、水管理,个人防护,疫苗研制。(六)自学斯氏狸殖吸虫等其它吸虫。

第12章绦虫

目的要求:

掌握:绦虫纲形态、生活史基本特征;链状带绦虫与肥胖带绦虫成虫形态及其鉴别要点;带绦虫卵、猪囊尾蚴、牛囊尾蚴的形态;链状带绦虫与肥胖带绦虫的生活史、致病及诊断鉴别要点。熟悉: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的流行、防治原则及治疗的首选药物。

主要内容:

(一)绦虫概论

形态特征,生活史要点,致病及分类。

(二)链状带绦虫

形态:成虫、虫卵及囊尾蚴形态特征。

生活史:人是唯一的终宿主,成虫寄生小肠,中间宿主为猪或人。人作为终宿主,感染期为囊尾蚴,人作为中间宿主,感染期为虫卵。人食入虫卵的方式包括自体体内感染、自体体外感染和异体感染。

致病:成虫所致绦虫病,囊尾蚴所致囊虫病(皮下、肌肉、脑、眼等部位)及其临床表现。

实验诊断:绦虫病的诊断(检查虫卵和孕节),囊虫病的诊断(活组织检查,免疫学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

流行:分布,感染情况,流行环节,饮食习惯,养猪方式。

防治原则:治疗病人,卫生宣教,不吃生的或不熟的猪肉,严格肉类检疫,改善养猪方式。

(三)肥胖带绦虫

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诊断、流行与防治原则(着重叙述与链状带绦虫的鉴别要点)。

(四)自学其它绦虫(微小膜壳绦虫等)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及诊断要点。

第13章线虫

目的要求:

掌握:线虫纲形态及生活史的基本特征;蛔虫、鞭虫和蛲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及诊断要点;

大学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编心理学的科学基础 第一章心理学与社会生活 心理学的学科中有动物心理学(又叫比较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两个基本成员。 第一节人类生活质量与科学心理学 一.人类文明进程中对“人”、“心”的探索 古代哲学心理学的论题主要集中在人性本质的四个重要命题上: 1.身心关系问题。 2.天性与教养问题。 3.自由意志与决定论问题。 4.知识来源问题。 二.科学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1.所谓心理学,即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最早叫心灵,最早对心灵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的是孔子和亚里士多德。 3.人的心理实质是什么? ①心理是脑的机能。②脑是心理的器官。③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④人的心理是遗传、环境与个体能动性三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4.普通心理学的理论框架 初级阶段高级阶段 认识过程:(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情感、情绪 意志过程中间环节 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能力、性格 5.心理过程中,认识过程的伴随状态的注意,认识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是能动的。 6.情绪表现为心境、激情和应激;情感是社会性的,是对较抽象的事物的反应,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三个方面。情感的发展水平是人的社会成熟水平的标志,情感发展水平越高,情绪调控能力就越强,人的社会精神面貌就越好。 7.心理现象既具有社会属性,又具有自然属性,总的来说,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8.心理学的学科任务主要对人类心理进行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描述发生的事情是心理学最基本的任务。 第二节心理学的由来和发展 一.心理学的由来、建立 1.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近代欧洲意识心理学最原始的表达方式。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是欧洲 历史上第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专门著作。 2.理性主义心理哲学的基本理念来自柏拉图的思想,其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康德、 黑格尔、赫尔巴特。经验主义心理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培根、洛克、伯克莱、休谟、米尔、孔德。浪漫主义心理哲学代表人物有卢梭、尼采、歌德、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蒙台梭利。 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 建立。 二、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 1.结构主义心理学又称构造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为冯特。 2.机能主义心理学又称机能心理学,创始人为詹姆斯,代表人物有杜威、安吉尔、卡尔,具有使用主义倾向。 3.塔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心理学,创始人是维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考夫卡、苛勒。 4.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为华生。 5.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医生弗洛伊德。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有荣格、阿德勒、霍妮。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最新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最新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1、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2、(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东南—西北)相对,(西南—东北)相对. 3、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做题时先标出北南西东.) 4、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的一个指针永远指向(南方),另一端永远指向(北方). 5、生活中的方位知识:①北斗星永远在北方. ②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对. ③早上太阳在东方,傍晚在西方. ④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相反. (刮风时的树朝风向相对的方向弯,烟朝风向相对的方向飘……)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口算时要注意: (1)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等于0 (2)0乘以任何数都得0; (3)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4)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 2、乘除法的估算:4舍5入法. (1)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的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计算. (2)想口诀来估算:想一位数乘几最接近或等于被除数的最高位或前两位,那么几百或几十就是所要估算的商. 如乘法估算:81×68≈5600,就是把81估成80,68估成70,80乘70得5600. 除法估算:493÷8≈60,就是把被除数个位数学遮住,用乘法口诀推出6X8=48 最接近49,然后在后面添个0. 3、没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余数)÷商=除数 4、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1)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先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最高位不够商1,就看前两位,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把商写在那一位上,假如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商0;每次除得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再把被除数上的数落下来和余数合起来,再继续除. (2)除法的验算方法: 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被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以两位数 口算乘法: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只需把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 如:30×500=15000 可以这样想,3×5=15,两个因数一共有3个0,在所得结果15后面添上3

大学 选修课 心理学 复习资料 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独立的标志: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二、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三、心理学的体系 1.基础性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科学中与各分支心理学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的方法学问题,以及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本问题。 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等。 2.应用性心理学:研究的是如何把基础性心理学所揭示出的一些基本规律应用于人类实践的各个方面,并进一步探索在各实践领域中 心理活动的具体规律问题。 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司法心理学、政治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等。 四、心理是脑的机能 1.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2.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第二章感觉、知觉和观察力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各种感受器能够区别出适宜的刺激,从而使大脑产生了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这种反 映就是感觉。 2.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的产生,必须是以各种形式的感觉的存在为前提,并且与 感觉同时进行。 二、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1)所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感觉——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2)生理基础不同。感觉——单一分析器;知觉——多种分析器。 (3)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则是在感觉到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生理活动过程,知觉的反映 要借助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 2.联系:两者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反映,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没有 感觉就没有知觉。而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越丰富、精细、知觉就越正确完整。 三、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1.感觉的种类:根据感受器在人体内所处的位置和接受刺激的来源的不同,将感觉可分为: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 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2.知觉的种类:根据何种分析器在知觉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可以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皮肤知觉等。 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四、错觉 1.错觉:错觉是一种特殊的知觉,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 识点汇总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 识点汇总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 质(重点)一.选择题与填空题1.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2.西方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我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由于自然科学诸学科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出来,部分科学知识进入了大学教学。 4.美国大学形成了研究性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等层次。 5.19世纪后半期,高 等教育的活动形式: 高等教育层次出现了 多样化,高等教育的 形式复杂化。 6.从高等教育的性质 看,高等教育是一种 专业教育。 7.高等教育作为一种 专业教育,既可以是 学术性专业教育,也 可以是职业性专业教 育。 8.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有谁来掌握取决于政 权的性质。 9.高等教育的根本任 务是培养人才。 10.中国古代就有“大 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 善”的教育目的,体 现了高等教育的政治 功能。 11.民主问题始终是教 育与政治间关系的核 心。 12.经济结构已经成为 确立高等教育结构和 结构内部调整的基本 依据。 13.舒尔茨推算出教育 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 增长的贡献是33%。 14.阿什比认为发生过 四次教育革命:第一 次是将教育的责任由 家庭转移到专门的机 构;第二次是将书写 文字作为教育工具; 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发 明使教科书成为教学 基本依据;第四次是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

用。(总结为学校、文字、文本、电子计算机的出现) 二、简答题 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包括四个方面: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2、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 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 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 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 的速度与规模, 4)经济结构的变 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 结构。 3、高等教育的经济功 能,包括三个方面: 1)高等教育促进 经济增长, 2)高等教育促进 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完 善, 3)高等教育可以 提高人们的收入。 4、大学职能的历史演 变: 1)18世纪以前确 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 职能(欧洲中世纪大 学), 2)19世纪初德国 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 的职能(1810年洪堡 柏林大学,还确立了 现代学位制度), 3)19世纪末美国 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 的职能(威斯康辛大 学,校长范*海 斯)。 5、现代大学的职能体 系: 1)培养专门人才 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 能, 2)发展科学是现 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3)社会服务是现 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三、论述题

最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1、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按顺时针方向转: 东→南→西→北。(东南—西北)相对(西南—东北)相对 面东背西,左北右南。面西背东,左南右北。 面南背北,左东右西。面北背南,左西右东。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3、傍晚,当你面对太阳时,你的前面是( 西 ),你的后面是( 东 ),你的左面( 南 ) ,你的右面是( 北 )、 4、早上,当你面对太阳时,你的前面是( 东 ),你的后面是(西 ), 你的左面( 北 ) ,你的右面是( 南 )、 5.辨认方向的方法:可以借助太阳等身边事物辨别方向,也可以借助指南针等工具辨别方向。 6、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描述行走路线。(做题时先标出东南西北。) 一定写清楚从哪儿向哪个方向走,走了多少米,到哪儿再向哪个方向走就到了哪里。(在转弯处要注意方向的变化) 判断一个地方在什么方向,先要找到一个为中心点处画“米”字符号,在进行判断。 7.、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的一个指针永远指向(南方),另一端永远指向(北方)。 8.、生活中的方位知识: ①北斗星永远在北方。②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对。 ③早上太阳在东方,中午在南方,傍晚在西方。 ④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相反。 (刮风时的树朝风向相对的方向弯,烟朝风向相对的方向飘……)9.判断方向我们一般使用:指南针和借助身边的事物。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就发明了指示方向的——司南。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只要是平均分就用(除法)计算。 2、★注意:① 71÷8,把71看成72,用口诀估算。 ② 378÷5,把378看成400更接近准确数。③应用题中如果有大约等字,一般是要求估算的。 3、被除数末尾有几个0,商的末尾不一定就有几个0。(如:30÷5 = 6) 4、笔算除法: (1)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在有余数的除法中:最小的余数是1;最大的余数是除数减去1;最小的除数是余数加1; 最大的被除数=商×除数+最大的余数;最小的被除数=商×除数+1; (2)除法验算:→用乘法 1.没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余数)÷商=除数2.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0不能为除数)都等于0;0乘以任何数都得0; 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5、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6、笔算除法时,那一位上不够商1,就添0占位。(最高位不够除,就向后退一位再商。) 7.除法计算时,记住每一次减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8.被2、3、5整除(余数为0)(倍数)的数的特点: 当这个数的个位上是2、4、6、8、0其中一个时这个数被2整除(余数为0)(这个数是2的倍数)。 当这个数的个位上是0或5时这个数被5整除(余数为0)(这个数是5的倍数)。 当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被3整除(余数为0)(这个数是3的倍数)。

心理学[第七节思维]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七章思维 第一节思维的基本问题 思维在人的生活当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能不断扩大人的认识范围,不仅能认识现在,还可以回顾过去和预见未来。其次,它能不断提高人的认识深度,不仅能认识人所能一般接触到的事物以及规律,还可以把握人们所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以及规律,使人对现实事物的认识得以无止境地深化。第三,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人由认识世界向改造世界发展,不仅能使人掌握知识、认识规律还可以使人由认识世界运用知识和规律解决问题,进行创造性活动。 一、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思维不同于感觉、知觉和记忆,但又离不开感觉、知觉、记忆活动所提供的信息。人们只有在大量感知信息的基础上,在记忆的作用下,才能进行推理,作出种种假设,并检验这些假设,进而揭示感觉、知觉、记忆所不能揭示的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二)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概括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使人们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关系,这不仅扩大了人们认识的范围,也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了解。所以概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另外,概括是人们形成概念的前提,也是思维活动能迅速进行迁移的基础。人们认识水平越高,对事物的概括水平也就越高。

2.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和属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在从事科学研究、探索世界的奥秘时,人们需要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建、改组和更新。 思维活动常常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的,并企图解决这些问题。这个过程不是简单地再现经验,而是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和建构。 二、思维的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人们对事物的分析往往是从分析事物的特征和属性开始的。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综合是思维的重要特征,只有把事物的部分、特征、属性等综合起来,才能把握事物的联系和关系,抓住事物的本质。 分析与综合是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同一思维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任何一种思维活动既需要分析,又需要综合。 (二)比较 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比较是以分析为前提的,只有在思想上把不同对象的部分特征区别开来,才能进行比较。同时,比较还要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比较又是一个综合的过程。 比较是重要的思维过程,也是重要的思维方法,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

(完整版)大学数学教育概论知识点总结

1.数学教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社会性决定了数学教育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数学教育中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技术等一系列问题都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革与发展. 2.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是数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主要研究的是数学教育数学理论,是数学论,课程论和学习论的综合。 3.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4.教学目标:一级目标:教育方针。(制订者——国家)二级目标:课程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三级目标:教学目标。课堂目标 5.教案 详案格式:1.课题。2.教学目标。 3.学情分析。 4.教材分析。 5.课型。 6.教学方法。 7.教具。 8.教学过程(1)知识准备;(2)判定定理;(3)运用定理,问题研究;(4)总结[板书设计][课后记] 简案格式:1.课题。2.教学目标。 3.教学重点,难点。 4.教学过程6.数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工作方法和相对应的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 7.弗雷登塔尔的教学原则:1.“数学现实”原则。2.“数学化”原则。3.“再创造”原则。4.“严谨性”原则 波利亚解题表:1.理解题目—必要前提。2.拟定计划—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3.实现计划—逻辑配置。4.回顾—有远见做法 皮亚杰:当代建构主义理论的最早提出者。 1.同化:指根据已有图式来理解新事物,事件过程 2.顺应:当旧有方式探究世界不能奏效时,儿童会根据新消息或新经验来修改已有的图式,这个过程叫顺应。 3.平衡作用:指产生顺应情况下的不平衡状态。 4.理论主张:发展先于学习。 5.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关系:儿童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平衡”循环中不断丰富、提高、发展。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 2.学习观。 3.教学观。(创建一个良好,有利于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以及支持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4.师生观。(教师使命:学生自主学习一个最有利,有力的 “教学工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特别是学生 放任自流学习时,起最大的限制 和控制作用。学生使命:自主学 习,借助帮助,利用学习资料加 强学生之间相互协作与对话。构 建自己完整的学习知识体系。)5. 学习环境。6.评价观 双基:含义:(1)数学基本知识 (2)数学基本技能 8.教学模式:在一定教学思想和 教育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教学活动 的基本框架结构。 类型:1.讲解—接受教学模式。 2.引导—发现教学模式/探究式教 学模式(流程:1.教师创设问题 情景2.观察猜想3.推理论证4.验 证应用 5.总结反思)。3.启发式。 4.合作学习。 5.自主探究。 6.尝试 指导。 9.教学概念:(1)意义:反映数 学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叫做 数学概念。概念的组成:概念的 名称,定义,符号,例子,属性。 (2)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 内涵亦称内包,指概念所反映的 对象的特有属性,本质属性。概 念的外延亦称外包,指概念所反 映对象的总和。 10.数学思想方法:对数学思想理 性认识。(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 学理论和内容的本质的认识,数 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形式, 实际上两者的本质是相同的,差 别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通常混称为“数学思想方法”。) 11.数学教学原则:1.严谨性与量 力性相结合的原则。2.具体与抽象 相结合的原则。3.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的原则。 12.课程实施原则:1.全面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 前瞻性原则。 13.教学技能: [1]导入技能:是引起学生注意、 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习动机、 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联系 的教学活动方式。应用于上课之 始或开设新学科、进入新单元、 新段落的教学之中。 类型:直接,旧知识,悬念,事 例,趣味,实验,创设情境 目的:1.引起学生注意。2.激发 学习兴趣。3.唤起学生思考。4. 明确学习目的。5.强化师生关系。 功能:1.引起学生对所学课题的 关注,进入学习准备状态;2.激 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3. 明确学习目的,传达教学意图; 4.承上启下,建立新旧知识间联 系;5.创设意境,激发情志; 原则:1.针对性原则。2.启发性 原则。3. 趣味性原则。4.直观性 原则。5.适度性原则。 注意:1.导入方法的选择要有针 对性。2. 导入方法的选择要具有 多样性。3.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性。 [2]讲解技能:讲解技能中的一类 教学行为,在行为方式上的特点 是“以语言讲述为主”的方式;在 教学功能上的特点是:传授知识 和方法、启发思维、表达思想感 情”。 目的: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2. 启发思维,培养能力。3.提高思想 认识,培养数学学习情感因素。 原则:1.科学性原则。2.启发性原 则。3.计划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3]演示技能:是教师根据教学内 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运用各种 教学媒体让学生通过直观感性材 料,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解决 数学问题,传递数学教学信息的 教学行为方式。 注意:1.演示的媒体要恰当。2. 演示的媒体要使用。3.演示的时机 要恰当。4.演示必须与讲解技能相 结合。 [4]结束技能:是教师在一个教学 内容结束或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终 了时,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归 纳总结、重复强调、实践等活动 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新技能 进行及时地巩固、概括、运用, 把新知识、新技能纳入原有的认 识结构,使学生形成新的完整的 认识结构,并为以后的教学做好 过渡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 类型:提纲挈领,娱乐激趣,图 表对比,悬念引申,质疑讨论, 练习巩固,学生汇报 注意:1.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2.语言精炼,紧扣中心。 3.内外沟 通,立疑开拓。 14.体态语言:(1)在课堂调控上 1.精神抖擞带学生进入学习角色 2.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3.维护课 堂秩序,优化课堂教学4.具有活 泼性,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2)在传授知识上 1.帮助学生理 解数量关系2.协助学生分析有利 于理解3.敏捷迅速的信息反馈— —手势答案4.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3)在师生互动中 1.读懂学生的 眉目语2.读懂学生的表情语3.读 懂学生的手势语4.读懂学生的坐 姿语 15.如何评价一节课:1.教学目的 如何。是否全面、具体、明确。 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2.重点 难点是否突出并处理得当。3.教学 程序上,设计是否合理,思路是 否清晰,结构是否严谨,是否因 材施教,是否给学生创造的机会, 是否注意知识形成的过程。4.教学 方法上,是否灵活多样,符合实 际,是否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手 段等。5.是否注意情感教育,即课 堂气氛是否和谐,是否注重学生 学习动机,兴趣,信心等非智力 因素的培养。6.教学基本功是否扎 实。如普通话语言是否规范、生 动形象;教态是否亲切、自然、 大方;板书是否工整、美观、清 楚,是否有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 等。7.教学效果如何。教学效率, 学生受益情况等。8.教学特色如何。 即教学的个人特点,教师的教学 风格。 16.课程的改革: 《标准1》的基本理念:1.突出体 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2. 突出数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3. 强调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4. 倡导师生角色观。5.提倡主体多元 化和形式多样化的评价方式。6.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 学中的作用。 《标准2》的基本理念:1.构建共 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2.提供多 样的课程,适应个性选择。3.倡导 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4.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6. 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7.强调 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8.体现数 学的文化价值。9.注重信息技术与 数学课程的整合。10.建立合理、 科学的评价体系。 17.数学核心概念: 数感:通俗地说,就是人对于数 及其运算的一般理解和感受,这 种理解和感受可以帮助人们灵活 的方法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 用的策略。数感是一种主动地、 自觉地理解数、运用数的态度和 意识。 符号感:就是人们对各种符号的 理解与感受。 空间观念:是由长度、宽度、高 度表现出来的客观事物在人脑里 留下的概括的形象。 18.数学教育评价的定义:全面收 集和处理数学课程,教学设计与 实施过程中的信息,从而做出价 值判断,改进教学决策的过程。 要素:1.教师行为。2.学生行为。 3.教学内容。(1,2为核心要素) 主体:学生 19.难度:是反映试题难易程度的 数量指标。P越大,难度越小。 信度:指实测值与真实值相差的 程度,是一种反映试题的稳定性、 可靠性的数量指标。 区分度:是指试题对考生实际水 平的区分程度的数量指标。D越 大,区分度越大。 效度:是一种反映测试能否达到 所欲测试的特征值或功能程度的 数量指标,使其反映测验正确性 的程度。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知识点举例说明金点子 认识东、南、西、北根据一个确定的方向,找其他三个方向:面南背北、左东右西 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平面图一般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先选好观察点,把选好的观察点画在平面图的中心位置,再确定各物体相对于观察点的方向,在纸上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 描述四个方向的路线图描述行走路线,首先要确定好自己的位置,以自己为中心,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来确定目标和周围事物所处的方向,根据目的地的方向和路程,确定行走的路线 认识 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东与北之间的方向是东北;东与南之间的方向是东南;西与南之间的方向是西南;西与北之间的方向是西北 描述八个方向的路线图以出发点为中心,先确定目的地所在的方向,看哪条路能到达目的地,然后按照先后顺序,用八个方位词来描述

知识点举例说明金点子 口算除法口算 40÷4=10 400÷4=100 4000÷4=1000 240÷4=60 2400÷4=600 1.用被除数0前面的数除以一位数, 在商的末尾补上被除数末尾的0 2.想乘法算除法:看一位数乘多少等 于被除数,乘的数就是所求的商 估算 估算323÷4≈80,可以把323看 作320,用320除以4 估算时,除数不变,可以把被除数看 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或几百 几十数,再口算出结果 笔算除法两位数 除以一 位数, 商是两 位数的 笔算 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商 写在十位上,如果有余数,落下来和 个位上的数合起来除以除数,商写在 个位上,即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 那一位的上面 三位数 除以一 位数的 笔算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先从百位除起, 如果百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和十位 上的数合起来除以除数,商写在十位 上,如果有余数,就把余数和个位上 的数合起来除以除数 商中间 或末尾 有0的 除法 1.被除数首位能整除一位数,被除数 的中间是0或比除数小,商的中间是 2.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能整除一位 数,末尾是0或比一位数小,商的末尾 是0 除法的 验算 466÷5=93 (1) 除法的验算: 商×除数=被除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大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_(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因为是A、B卷随机抽来考,所以知识点超级多)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桑代克在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当代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1)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2)因果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一般通过实验法来进行因果研究。 第二章(整章都是重点,有关联的知识点都有,避免遇到灵活运用的题目,所以容较多) 第一节:学习概述 1.学习的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A,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B,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C,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2.学习的类别: A,按学习结果划分:(加涅)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B,按学习性质划分:(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详见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试误—联结) 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A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B.练习律:指联结的频率决定联结的强度。 C.效果律:指的是动作在情境中跟随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反之,动作在情境中跟随不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与斯金纳的强化与惩罚有一定联系) 2.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狗分泌唾液实验:无条件刺激——无条件作用 条件刺激——条件作用 3.华生(经典性条件学习理论) ——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提出S—R模式。 “恐惧形成”实验 学习的消退律和学习的泛化和分化律。(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泛化和分化进行区别)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教育学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以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它的特点是:第一,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强,因此可控性强;第二,学校教育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其目的是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 2.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教育影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 3.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以影响和发展人身心为直接目标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此种观点是错误的。 2.生物起源说: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活动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存在于动物界。教育起源于生物生存竞争本能。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有一定进步性。 3.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孟禄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教育从人类产生就已经开始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产生于劳动过程。 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⑴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⑵教育与宗教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 ⑶教育机会具有原始的均等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⑴奴隶社会的教育:①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甚至相对立。③专门教育机构(学校和专门教育人员(教师的产生。④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3.封建社会的教育:⑴学校教育的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⑵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严重分离。 ⑶学校教育对象、规模、种类的相对扩大与增大。 4.现代社会的教育:⑴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⑵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⑶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⑷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教育方法具有先进性。 ⑸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⑹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⑺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⑻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

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新教科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新教科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新教科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绿色开花植物一般是用(种子)繁殖后代的。 2、播种前,挑选那些(饱满的)、(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的过程叫选种。 3、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4、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依靠太阳光提供的能量,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制成的。 6、绿色开花植物如凤仙花的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7、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温度、土壤和适宜的水分等条。 8、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和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能从下到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从上到下将植物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鸡、青蛙、鱼、乌龟等动物都产卵,卵是动物生命的开始。 2、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在放蚕卵的盒子上要扎些小孔,因为蚕卵需要呼吸。 3、蚕宝宝最爱吃的食物是桑叶,蚕能吐丝结茧,蚕宝宝的生长过程中,要经过四次蜕皮,蚕和蝴蝶等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蚕蛹经过10-1天,会变成蚕蛾,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4、养蚕、抽取蚕丝,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远在4000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开始养蚕,利用蚕丝织成华丽的丝绸和各种丝织品,并远销国外。 、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6、蚕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蚕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7、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一般大约为6天;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8、影响蚕生命和变化的因素有食物、气温、有害气体、疾病等。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 湖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网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授课专业:医学检验 学时:4学时 实验十三沙门菌属和变形杆菌属检验 ( Salmonella test and Proteus test)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模拟临床标本,模拟临床情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独立思考,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掌握沙门菌属、变形杆菌属的生物学特性、检验程序及鉴定方法。 二、实验设计及安排 ㈠模拟标本:血液(正常血液中分别加入3种沙门菌和大肠杆菌,并编成1、2、3、4号。 ㈡实验分组:2人为一组,每组鉴定一种标本,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 ㈢实验教学过程: 第一天 1.布置任务(检验程序设计、增菌培养、看书、查找相关沙门菌检验、血培养的资料) 2.发标本 3.教师需提供的材料:增菌液 第二天:增菌结果观察,涂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 1.教师需提供的实验材料: 培养基:SS,EMB 试剂: 0.5%美蓝水溶液,2%伊红水溶液,20%乳糖水溶液等 其他:无菌平板, 1ml无菌吸管,5ml无菌吸管,吸头若干,革兰染液,玻片,显微镜,镜油,擦镜纸,电吹风等 2.教师提示:细菌生长的现象;取菌操作需严格无菌。

第三天:分离培养结果观察、涂片染色镜检、初步生化反应。 1.教师需提供的材料 培养基: KIA,MIU,半固体,蛋白胨水,葡萄糖蛋白胨水,枸盐酸盐琼脂斜面培养基,硝酸盐等 试剂:20%尿素水溶液,0.4%酚红水溶液,1%溴麝香草酚兰酒精溶液,20%葡萄糖水溶液等 其他:无菌中号试管,无菌小号试管,1ml无菌吸管,5ml无菌吸管,吸头若干,斜面板,革兰染液,玻片,显微镜,镜油,擦镜纸,电吹风等 2.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不能分析选择培养基上出现不同的菌落;染色结果不正确。 3.教师提示:SS、EMB的结果分析结合这两种培养基的原理来解释 第四天:生化反应结果观察,最终鉴定 1.教师需提供的材料 靛基质试剂,甲基红试剂,VP试剂(40%KOH肌酸溶液) 沙门菌属诊断血清 2.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各项生化反应的结果判断;进行血清学诊断的方法及步骤;根据片面的实验结果做最终结论。 3.教师提示:生化反应结果要结合培养基的成分、原理进行分析、判断;细菌的最终鉴定要综合形态染色、菌落性状、生化反应和血清凝集的各项实验结果。 三、实验报告: 1.写出检验程序; 2.详细描述实验结果并分析; 3. 结果报告;注意列出各种细菌的鉴定依据。 四、实验小结: ㈠实验准备 1.标本1:伤寒沙门菌+大肠杆菌

大学公共心理学重点知识总汇

简答论述 一、心理学人性观对当代教育的启示。P41 1、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丰富多彩的。 2、每个人都是自主选择的。 3、每个人都是情感动物。 4、每个人都是又潜能的。 5、每个人都是发展着的。 6、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 二、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P54 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是:注意的有意性不断增强,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1、有意注意逐渐占主导地位 2、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三、儿童观察的发展趋势,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59 儿童观察的发展总趋势是: 1.有意性不断增强。 2.精确性不断提高。 3.概括性逐渐增强。 感知规律再教学中的应用 1.根据感知的强度规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清晰地 感知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板书、挂图、实物模型的大小,还是教 师讲课声音的高低,都必须适当,以便使全体同学都能看得清,听得明。 2.根据知觉的整体性,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刺激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感 知。因此,教学内容应分节分段,教师讲课应该有间隔和停顿,教师板书应注 意空间布局和排列顺序。 3.根据知觉的选择性,对象与背景间的差距越大,越容易被感知。 4.根据直觉的理解性,言语指导在理解知觉对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们 的感知更加迅速、完整和准确。 5.根据感知的协同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常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 实现的。 6.根据感知的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更容易被感知。 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66 1.善于识记,增进记忆。 (1)直观形象法 (2)分类记忆法 (3)谐音记忆法 (4)歌诀记忆法 (5)联想记忆法 2、科学复习,克服遗忘。 (1)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 (3)复习多样化 (4)适当过度复习 五、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P71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绪论 1.在英国,1963 2. 3. 4.高等教育学:((2(3)研究对象——高等教育这一特 殊教育活动。 5. 6.(记忆:大学的3大职能——教学、 7. 8. 4。 9. 10.)身心发展趋于成熟()思维的组织性、深刻性、独立性、创新性(3)情绪情感内容丰富(大学生情绪体验往往表现两极性的特征 ——非好即坏)(4 11. 12.1922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在济南召开第一次年会,把高等教育专门列为第二组,这可能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高等教育研讨会。 13.年,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标志高等教育在我国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从而开始了高等教育研究从非制度 14. 15. 16.从事高等教育研究首先要有问题意识。 17.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确定研究问题的一般要坚持3原则:(1(2(3 18.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0个)——分析法与综合法、归纳法与演绎法、调查法、观察法、比较法、历史法、文献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 19. 20.为什么学习高等教育学:(1)高校教师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自解:包括教师、管理人员)要懂得教育活动的规律(2)高校教师从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教学) 3)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学习高等教育学。 21.3条标准:(1)需要长时间学习(2)具有市场准入限制,即不可替代和垄断(3)专业人员拥有专业问题的发言权。 22.:(1)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2)具备评价学生和帮助学生的能力(3)对学生需求市 场做出反应(4)具备学者的敬业精神(5)掌握教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6)信息技术应用 第二章高等教育历史发展(上)(外国部分) 1.现代意义的大学起源于欧洲,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拥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始于清末京师大学 堂。 2.现代大学最早产生于12。 3.)学园”,后来Academy成为“学院”或“研究院”的通称。 4.108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