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知识点总结

复习的最后阶段,对于知识点的总结梳理,应重视教材,立足基础,下文带来的九年级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知识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任何纯真物都有不变的组成,一种物质只能有一个化学式。

一般说来,有的单质是由原子构成的,例如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等。凡是由原子构成的单质,它们的化学式用元素符号直接去表示。

有的单质由分子构成,如氢气、氮气、氧气、氯气,它们的每一个分子中都含有2个原子,称为双原子分子,它们的化学式:先写出元素符号,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加上数字“2”。例如氢气:H2。

元素在相互化合形成化合物时,所含的原子或离子个数比是不变不变的,这种个数比就体现了元素的性质——化合价。

会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的原则书写化学式即可。

记忆多见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可采用口诀:

一价钾钠氢氯银,二价钙镁钡锌氧

三价铝,四价硅,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多见

多见原子团的化合价:

负一硝酸氢氧根

负二硫酸碳酸根

正一价的是铵根

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并不是所有的时候都是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原子团不能单独存在,这必须与其他的原子或原子团结合才能成为物质的化学式。

化合价只有在元素之间形成化合物时才能表现出来的,当元素以单质的形式存在时,其化合价一定为零。

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正确书写化学式是学习化学的基础,若不能烂熟书写化学式,后面要学的化学方程式就无从写起,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书写化学式是一种技能,技能的养成在于多练,要反复练习,熟能生巧。

一般来说,书写化学式的正确顺序是:正价前,负价后;金属左,非金右,氧化物中氧在后。

①原子团的个数是1时,1省略不写,不需要加括号;如果原子团的个数是2或3时,原子团加括号,在括号的右下角标上数字。

②+2价的铁称亚铁。

③绝不能根据化合价随意乱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的化学式。

总结各课时的知识点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记忆和复习,九年级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为大家做了详细总结,这份资料相信能帮到你~

九年级上册 知识点归纳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1. 分类方法 分类法就是根据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分别归类。分类时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事物分为不同的类别。如: 以对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进行分类为例: (1) 按颜色分类: ?? ? ?? ? ?紫红色:高锰酸钾黄绿色:氯气白色:氧化镁 氧气、醋酸无色:氯化钠、硫酸、 (2) 按状态分类: ?? ? ??、高锰酸钾固态:氯化钠、氧化镁液态:硫酸、醋酸 气态:氧气、氯气 此外对物质还可按照溶解性、导电性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2. 物质按组成的分类 (1)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成为氧化物。氧化物 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2) 无机化合物:由除碳外的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CO 、CO 2、碳酸、碳酸盐的 结构和性质跟无机化合物相似,也被列为无机化合物。 (3) 有机化合物:指含碳的化合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除外)。 (4) 物质分类图

???????????????????????? ??? ???? ? ?????????? ??????????????????????混合物 盐碱酸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氧化物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化合物稀有气体非金属金属单质纯净物物质 3. 金属与非金属物理特性的比较 人们常根据金属的一般属性和每种金属的独特性质,如密度、外表、价格等来选择使用金属。如金具有光泽好、化学性质稳定等特点,可做金饰品;铜的导电性好,可用做导线。

4. 分类的主要原则 (1) 每一次分类必须按同一个标准进行,如果分类不依据统一的标准,容易犯分类 重叠或分类过宽的错误,尤其是在连续分类的过程中,如果不遵守这一规则,将会使分类陷入混乱之中。 (2) 分类的子项应当互不相容,把母项分为若干个子项,各子项必须有全异关系, 不允许出现交叉或从属关系。 (3) 各子项之和必须等于母项。如将单质划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两类就错了, 因为单质还有稀有气体单质。 5. 物质的鉴别(Ⅰ) 物质的鉴别是根据几种物质的不同特性,区别它们各是什么物质。物质鉴别的方法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1) 物理方法: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厨房用品)味道、溶解性等均可作为物 质的鉴别依据。 (2) 化学方法:根据物质的特征、化学性质对物质进行鉴别的方法。如氧气能使带 火星的木条复燃,碳酸盐与盐酸反应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l -与AgNO 3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等。 (3) 蔗糖、实验、冰醋酸、无水硫酸铜粉末、色拉油、高锰酸钾、碳酸钠溶液的鉴 别步骤示例: ① 首先观察物质的颜色,紫红色的固体是高锰酸钾,亮黄色的液体是色拉油。 另外有三种固体和两种无色液体。 ② 取三种固体各一匙,分别倒入烧杯中,每只烧杯里倒入20ml 水,搅拌,出 现蓝色溶液的,原固体是无水硫酸铜。 ③ 分别取另两种固体于蒸发皿中加热,易熔化的是蔗糖,不易熔化的是食盐(可 用化学方法鉴别蔗糖溶液和NaCl 溶液)。 ④ 取两种无色液体1mL-2mL 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的是碳 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冰醋酸。 6. 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1) 非金属单质与氧气反应 22SO O S 点燃 ===+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中考化学专题练习:《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真题热身】 1.(2011.重庆)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寒冷的干冰 B.清澈的泉水C.清新的空气 D.坚硬的大理石2.(2011.衡阳)下列各种“水”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蒸馏水 B.自来水C.海水 D.矿泉水 3.(2011.龙东)关于水的组成叙述正确的是 ( ) A.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B.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C.水分子是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的 D.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4.(2011.永州)某井水中含有钙离子、镁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等,该井水属于 ( ) A.纯净物 B.氧化物C.化合物 D.混合物 5.(2011.攀枝花)下列物质是自来水厂对水净化过程常用的消毒剂,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氯气(Cl2) B.氧化氯(ClO2) C.臭氧(O3) D.次氯酸钙[Ca(ClO)2] 6.(2011.泰安)掌握物质的分类是学好化学的基础,指出下列物质中属于碱的是 ( ) A.NaCl B.KOH C.MgO D.Cu 7.(2011.广州)下列物质中属于盐的是 ( ) A.NaOH B.Na2O C.Na2SO4D.Na 8.(2011.鸡西)“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由硝酸钾、硫黄、木炭组成。“黑火药“属于 ( ) A.纯净物 B.化合物C.单质D.混合物 9.(2011.南通)从物质分类角度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石油属于混合物 B.氮气属于单质 C.甲烷属于化合物 D.干冰属于有机物10.(2011.赤峰)分别向两杯蒸馏水中加入冰块和蔗糖,得到冰水和糖水,从化学组成上分析,它们分别属于( ) A.单质和化合物 B.化合物和化合物 C.化合物和混合物 D.混合物和混合物11.(2011.德阳)当前,在食品生产经营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已成为影响中国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如一些不法生猪饲养户为使商品猪多长瘦肉,在饲料中非法添加“瘦肉精”(化学式为Cl2H18Cl2N2O).对消费者身体造成了极大危害。下列有关说法中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物质的简单分类 ?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1)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2)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注:由同位素原子组成的物质是纯净 物,如H 2O和D 2 O混合后仍为纯净物。 (3)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 (4)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从不同角度可见化合物分为离子化合 物,共价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有机化合物和物质化合物,酸碱盐和氧化物等。 ?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1)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一般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常见特殊名称的混合物:氨水、氯水、王水、天然水、硬水、软水、盐酸、浓硫酸、福尔马林、水玻璃、爆鸣气、水煤气、天然气、焦炉气、高炉煤气、石油气、裂解气、空气、合金、过磷酸钙、漂白粉、黑火药、铝热剂、水泥、铁触媒、玻璃、煤、石油、石油的各种馏分 注:由同素异形体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如红磷和白磷。 (2)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 注:由同位素原子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如H 2O和D 2 O混合后仍未纯净物。 (3)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1)金属单质:如Fe、Al、Cu等 (2)非金属单质:如Cl 2、O 2 、S等 (4)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从不同角度可见化合物分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有机化合物和物质化合物,酸碱盐和氧化物等。 (5)酸、碱、盐、氧化物 ①酸:电离理论认为电解质电离出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常见的强酸:HClO 4H 2 SO 4 HCl HNO 3 等 常见的弱酸:H 2SO 3 H 3 PO 4 HF H 2 CO 3 CH 3 COOH等 ②碱:电离理论认为电解质电离出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常见强碱:NaOH KOH Ba(OH) 2Ca(OH) 2 等 常见弱碱:NH 3·H 2 O Al(OH) 3 Fe(OH) 3 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详细知识点汇总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亚非文明与大河有关) ﹡从五六千年前开始,在亚非的大河流域,相继诞生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被称为文明古国的原因:出现了国家,最先进入了奴隶社会。 一、金字塔的国度——古代埃及(尼罗河) ﹡国家的出现、统一及灭亡 ①公元前3500年,尼罗河沿岸出现几十个奴隶制小国;②公元前3000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 ③公元前15世纪,成为地跨亚非的大帝国。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西亚的波斯灭亡。﹡金字塔(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是古埃及国王权力的象征。胡夫→金子塔。 狮身人面像是古埃及国王尊严的象征。哈佛拉→狮身人面像。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古巴比伦(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汉谟拉比法典》地位: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步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目的: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宣扬“君权神授”)。名言:“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三、古代印度(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 ﹡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一些小国。后来,雅利安人入侵古代印度,征服当地居民并把他们变为奴隶,先后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印度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嘴(婆罗门),手(刹帝利),腿(吠舍),脚(首陀罗)。 ①统治阶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 ②被统治阶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 养第一、二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和奴役,干最低贱的职业)。 ③特点: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④影响: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四、古代中国的分封制:公元前2070年。地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五、古代文明多发生在大河流域的原因 答:①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 ②河水定期泛滥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初二升初三化学第1次课 授课老师: 授课时间: 授课内容:1、化学引入(生活常识与化学对接) 2、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第一部分认识化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的研究对象 2.记忆重点元素符号 教学重点 元素符号与名称的准确对应(技巧的讲授) 教学过程 1.虽然对于化学比较陌生,不清楚化学到底是研究什么,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许多化学现象。先讲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1)食醋除鱼刺(化学符号,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2)食醋除水垢 2.化学与生活联系,生活处处有化学,但是化学究竟是什么,它究竟研究一些什么,回到前面讲的物质之间反应从而引出化学研究的是物质,不仅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还研究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创造新物质。 阅读下面的资料深入的理解化学(并完成后面的练习) 化学并非从一开始就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化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远古时候,人们为了生存与大自然抗争时,发现了火。对火的利用,使人类变得聪明而强大。后来人们又发现了铜,又通过炼铜,制得了很多青铜器。再后来,人们又发展到了炼铁,烧瓷,制陶,染布,酿酒等等,但是人们一直都是在使用化学,却对物质变化的本质并没有了解。 直到近代18世纪的时候,出现了两位伟大的科学家:一位是英国的道尔顿,一位是意大利的阿伏加德罗。他们经过研究,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原子和分子是极其微小的微观粒子,我们只有借助高精尖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看到它们。但是通过这两位科学家的结论,我们知道,化学变化中分子是会破裂的,但原子不会,而原子又可重新组成形成新的分子。这个就像我们在堆积木。每个小木块是不会再被切分的,但是小木块组成的图形我们是可以拆开,也可能组合成其他图形的。 同样,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听说到“补铁、补锌、补钙”,铁、锌、钙,我们在化学上称其为元素,物质就是由元素组成的。但是就像英文单词一样,虽然有成千上万个英文单词,但是却只有26个英文字母,只是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化学物质成千上万,组成它们的元素也只有100多种,这些在我们将来都会细致学习。 我们来看,鸡蛋壳、贝壳、大理石,三个看起来好像没有任何联系的物质,在化学上它们就有联系,组成它们的元素中都含有钙,而且这种物质在化学上我们称为碳酸钙。同学们有时吃的钙片,也是碳酸钙。 还有,像我们熟悉的,我们呼吸时,吸入的是~(氧气 O 2),呼出的是~(CO 2 ), 还有我们常喝的水(H 2 O),这些英文符号是我们将来会学到的,从这些符号我们也能看出,它们都含有O,在化学上表示的是氧元素。 可见,相同的组成,也会形成不同的物质;不同的元素,更会相互组合,形成丰富的物质世界。 其实,对于元素的发现和认识,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1869年,俄国伟大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很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就是我们书后的附表,我们将来还会对它进入细致的学习,到时候再看这张表就不再像看天书啦~这张小小的表格中蕴涵了丰富的规律,这就是元素周期律。在元素周期律的指导下,我们就可以分类地来学习物质的性质,这样就使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分类的思想,在我们化学学习中是很重要的,所以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留心总结。规律,说白了就是张法,每个人的学习也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希望同学们也能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资料填空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构成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考点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微粒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 3、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 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考点二、分子 1、| 2、基本性质: 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⑶分子间存在间隔。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⑷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不同。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 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 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 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 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⑵纯净物与混合物 }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⑶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考点三、原子 1、含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例:氢原子、氧原子是电解水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 分 子 原 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性质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联系 `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3、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考点四)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考点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的认识 (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 因此: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例如:氢原子核中无中子 2、相对原子质量: ⑴ 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 原子 原子核 电子(带负电) 质子(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某原子的质量 碳原子质量的1/12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数学)xx年12月 第二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22、1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一下几点: ①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③是整式方程。 知识点二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般形式:其中,是二次项,是二次项系数;是一次项,b 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知识点三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方程的解的定义是解方程过程中验根的依据。 22、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22、2、1 配方法知识点一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1)如果方程的一边可以化成含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另一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开平方。一般地,对于形如的方程,根据

平方根的定义可解得、(2)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或形式的方程,如果p≥0,就可以利用直接开平方法。 (3)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要正确运用平方根的性质,即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4)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①移项;②使二次项系数或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平方项的系数为1;③两边直接开平方,使原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④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原方程的根。 知识点二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的目的是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可以总结为:一移、二除、三配、四开。(1)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2)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3)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把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4)若等号右边为非负数,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 22、2、2 公式法知识点一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1) 一般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如果,那么方程的两个根为,这个公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式,我们可以

科学九年级上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酸碱盐 一、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能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 溶液 指示剂 在酸溶液中在碱溶液中 石蕊溶液红色蓝色 酚酞溶液无色红色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方法: (1)检验溶液是酸性的方法: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现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 (2)检验溶液为碱性的方法: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现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或者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若溶液呈现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思考:指示剂只能反映某种物质的酸碱性,不能确定该物质一定就是酸或碱。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 二、常见的酸 酸和碱都有腐蚀性,使用时一定要小心! 闻溶液气味的方法是: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许气体飘进鼻孔 (如右图所示),千万不要直接凑近鼻子闻,因为这样做很危险! (一)、打开浓盐酸、浓硫酸的试剂瓶,观察现象并闻气味; 浓盐酸浓硫酸 颜色、状态无色液体无色黏稠、油状液体打开瓶盖现象瓶口有白雾无明显现象 原因有挥发性无挥发性 气味有刺激性气味无刺激性气味 敞口久置现象质量减小质量增加 原因有挥发性有吸水性 分析: (1)①盐酸是HCl气体的水溶液,浓盐酸易挥发。打开浓盐酸的瓶盖后,看到有白 雾,原因是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分结合,形成盐酸小液滴。 ②纯净的浓盐酸是无色的,工业用浓盐酸因含有杂质Fe3+而略带黄色。 (2)浓硫酸的质量增加,原因是浓硫酸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有吸水性。因此,实验 室常用浓硫酸作干燥剂。(如右图所示)。 状元笔记 浓硫酸和浓盐酸在空气中敞口放置,都会变稀,但原因不一样。浓硫酸变稀,是因为吸水性,溶剂增加,溶质不变;浓盐酸变稀是因为挥发性,溶质减少,溶剂不变。因此,浓盐酸和浓硫酸都要密封保存。(二)浓硫酸 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2.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 【实验探究2】探究浓硫酸的腐蚀性 实验步骤浓硫酸在纸上写 字用木片蘸浓硫酸写字将浓硫酸滴到纱布上将浓硫酸滴到蔗 糖上 一段时间后的现象蘸有浓硫酸的部 分变黑 蘸有浓硫酸的部分变黑蘸有浓硫酸的部分变 黑 由黄变黑 结论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能使纸张、木条、布甚至皮肤脱水被腐蚀 启发使用浓硫酸时要特别小心,切不可将浓硫酸滴在皮肤和衣服上,因为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练习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练习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活性炭吸收二氧化氮 B、从粗盐制精盐 C、工业上用分离空气法制取氧气 D、二氧化碳溶于水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碘的晶体经加热直接变成紫色的碘蒸气 B、铁在温度1535℃时变成铁水 C、焦炭跟氧化铁混合经高温加热最后有铁水生成 D、蒸气锅炉爆炸 3、下列是描写事物的一些诗句,其中可能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白玉为床,金做马(引自《红楼梦》) B、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引自《红楼梦》)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引自明朝—于谦词) D、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引自毛泽东诗词) 4、生活中的下列实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玻璃破碎 B、牛奶变酸 C、铜器生锈 D、木柴燃烧 5、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淇淋融化 B、干冰升华 C、水结成冰 D、钢铁生锈 6、当你在复印社复印时,经常能闻到一股特殊的气味,这就是臭氧的气味。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臭氧。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变化是物理变化B、该变化是化学变化 C、臭氧与氧气是同一物质 D、臭氧与氧气完全相同 7、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蜡烛燃烧 B、汽油挥发 C、食物腐烂 D、湿衣服凉干 E、石蜡熔化 F、点燃煤气 G、弯曲电线 H、剩饭变馊 I、高梁酿酒 J、灯泡发光 K、瓦斯爆炸 L、空调制冷 M、火山爆发 N、酸雨形成 O、苹果腐烂 P、露水消失 Q、海水晒盐 8、下列成语或俗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初三化学物质的组成

一、知识概述 1、理解化学式的概念及含义; 2、理解化合价的概念及含义; 3、掌握一些简单化学式的写法; 4、掌握简单化合物的命名; 5、理解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 二、重难点知识剖析 (一)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 1、化学式 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纯净物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化学式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来的,它是对物质组成情况的真实反应,一种纯净物只有一个化学式。下表是一些物质的组成与化学式。 物质名称所含的原子或离子的个数比化学式 铁Fe 聚集Fe 氧化铝Al、O 2∶3 Al2O3 二氧化碳C、O 1∶2 CO2 五氧化二磷P、O 2∶5 P2O5 氯化镁Mg2+、Cl-1∶2 MgCl2 碳酸钙Ca2+、CO32- 1∶1 CaCO3 由上表可以看出,物质的组成不同,物质的化学式也不同,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 注意: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所以每一种纯净物都有一个化学式;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所以混合物没有化学式。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式也是该物质的分子式,如“CO2”既是二氧化碳的化学式,又是二氧化碳的分子式。 2、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化学式是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它能表示物质的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意义,具体见下表。 化学式的意义以H2O为例 宏观表示一种物质表示水这种物质 表示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微观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可表示该物质 的1个分子(又叫分子式) 表示1个水分子 表示构成该物质的1个分子中所含元素的 原子个数 表示1个水分子中含有1个氧原子 和2个氢原子 (二)化学式的书写 1、化合价 元素在相互化合时,生成物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总是一定的。通过实验可知,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即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如果不是这个数目比,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又因为原子是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所以元素之间相互化合形成某种化合物时,其各元素的原子数目之间是一个确定的简单整数比,其中的一定数目正好反映了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化合价。 化合价是元素的性质,因此,通常称为元素的化合价,而不是原子的化合价。元素的化合价有正负之分。 某些元素的原子集合体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化学反应,它所起的作用和一个原子一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十三章热和能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 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①当分子间距离等于r0(r0=10-10m)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0,对外不显 力; ②当分子间距离减小,小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斥 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③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大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 力大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④当分子间距离继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继续减小,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 r0时,分子 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第二节内能 1、内能: 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内能的单位为焦耳(J)。 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反之,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却不一定升高(例如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要不断吸热,内能增大,而温度却保持不变),内能减小,温度也不一定降低(例如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要不断放热,内能减小,而温度却保持不变)。 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③材料: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④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①做功: 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主要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习题(含答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含答案) 一、单选题 1.某固体物质受热后变成该物质的气体,这种变化属于() A. 一定是化学变化 B. 一定是物理变化 C. 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D. 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2.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 释正确的是() A. “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 “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 凡是变化过程中有明显现象产生,说明此变化过程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D. “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或结构上不同的物质 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打赢了一 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在日常防疫中,75%的酒精可有效灭活新型冠状病毒,下列对酒精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易挥发 B. 具有可燃性 C. 熔点?114℃、沸点78℃ D. 具有特殊香味 4.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 发出强白光 B. 放出大量的热 C. 镁条减少 D. 有白色固体生成 5.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干冰降雨 B. 水分蒸发 C. 煤的分解 D. 药品研碎 6.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在古代就有许多发明和创造。下列叙述中不涉及到化学变化的 是 A. 制作石器 B. 烧制陶瓷 C. 粮食酿酒 D. 使用火药 7.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还原性 B. 状态 C. 硬度 D. 导电性 8.胆矾是一种蓝色晶体,胆矾受热时容易分解而成为白色的硫酸铜,工业上精炼铜、 镀铜等都要应用胆矾,上述对胆矾的描述中,没有涉及的是() A. 物理性质 B. 化学性质 C. 制法 D. 用途 9.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 金刚石切玻璃 B. 氢气冶炼金属 C. 天然气作燃料 D. 稀硫酸除铁锈 10.下列物质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B. 金属铜能导电 C. 纯净的氮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D.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11.太和板面是安徽北部地区著名的汉族小吃,也是面食代表之一。下列制作板面过程 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擀面 B. 切条 C. 扯面 D. 煮面 1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 铜用于制作导线 B. 氮气用于食品防腐 C. 天然气用作燃料 D. 氧气用于气焊 13.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常常见到下列一些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白菜腐烂 B. 煤气燃烧 C. 轮胎爆炸 D. 牛奶变酸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元二次方程 易错点: a≠0 和a=0 方程两个根的取舍 知识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一下几点: ①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③是整式方程。 知识点二: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形式:ax2 + bx + c = 0(a ≠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知识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方程的解的定义是解方程过程中验根的依据。 [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配方法 知识点一: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如果方程的一边可以化成含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另一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开平方。一般 . 地,对于形如x2=a(a≥0)的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解得x1=a,x2=a (2)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2=p或(mx+a)2=p(m≠0)形式的方程,如果p≥0,就可以利用直接开平方法。 (3)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要正确运用平方根的性质,即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4)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①移项;②使二次项系数或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平方项的系数为1;③两边直接开平方,使原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④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原方程的根。 知识点二: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的目的是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可以总结为:一移、二除、三配、四开。 (1)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 (2)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 (3)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把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 (4)若等号右边为非负数,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 公式法 知识点一: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 (2)一般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如果b2-4ac≥0,那么方程的两个根为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21.1 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一下几点: ①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③是整式方程。 知识点二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形式:ax2 + bx + c = 0(a ≠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知识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方程的解的定义是解方程过程中验根的依据。 典型例题: 1、已知关于x的方程(m+3)x 21 m- +(m-3)-1=0是一元二次方程,求m的值。 21.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21.2.1 配方法 知识点一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如果方程的一边可以化成含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另一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开平方。一般地,对于形如x2=a(a≥0)的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解得x1=a,x2=a -.

(2)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2=p或(mx+a)2=p(m≠0)形式的方程,如果p≥0,就可以利用直接开平方法。 (3)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要正确运用平方根的性质,即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4)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 ①移项; ②使二次项系数或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平方项的系数为1; ③两边直接开平方,使原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 ④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原方程的根。 知识点二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的目的是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可以总结为:一移、二除、三配、四开。 (1)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 (2)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 (3)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把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 (4)若等号右边为非负数,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 21.2.2 公式法 知识点一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一般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如果b2-4ac≥0,那么方程的两个 根为x= a ac b b 2 4 2 - ± - ,这个公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练习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归纳 课题1、分子和原子 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水(H2O)、二氧化碳(CO2)、氢气(H2)氧气(O2)氮气(N2)氧化汞(HgO)等由分子构成。金属(如Fe、Hg、Mg等)、金刚石、石墨、硅(Si)、稀有气体(He、Ne、Ar)由原子构成。氯化钠(NaCl)、硫酸铜(CuSO4)等由离子构成。NaCl由Na+和Cl-构成。CuSO4由铜离子(Cu2+)和硫酸根(SO42-)构成。 2、分子的特征:①分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 ②分子总是在不停的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不管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的分子都在不停运动。把滴有酚酞溶液的蒸馏水(无色)的A烧杯和盛有浓氨水的B烧杯用大烧杯罩在一起,几分钟后,A烧杯中酚酞溶液变红,是因为氨分子从 A烧杯运动到 B烧杯形成氨水是酚酞溶液变红。 ③分子间有间隔,气态(填“固态”、“液态”或“气态”)分子间间隔较大。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分子间隔受热时变大,遇冷时变小。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如水的三态变化、气体受热膨胀或被压缩)一般也是因为分子间间隔改变,而分子本身的大小、体积、分子数目都不改变。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3、分子概念:①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粒子。(其中的最小指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而不是说分子的质量、体积最小) 例如:水的化学性质由水分子保持。对于由原子或离子的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由其原子或离子保持,如汞(Hg)的化学性质由汞原子保持。氯化钠(NaCl)的化学性质由钠离子、氯离子保持(填离子符号)。 ②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保持其物理性质。 4、分子由原子构成。如水分子(H2O)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一个二氧化碳(CO2)是由一个碳原子、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氨分子(NH3)是由一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构成的。 一个过氧化氢分子(H2O2)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5、用分子的观点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的分子生成或是说分子的种类改变(而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物理变化分子和原子都不变。 6、用分子的观点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中含有一种分子分子,纯净物的组成、性质固定。混合物中含有不同种分子,混合物的组成不固定,混合物中各物质保持各自的性质。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变化(或是说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构成新分子或直接构成新物质 如: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个化学变化,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氢气(H2)在氯气(Cl2)中燃烧生成氯化氢(HCl)这个化学反应: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氯分子分解成氯原子,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氯原子构成一个氯化氢分子。在加热氧化汞(HgO)粉末时,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汞原子和氧原子,汞原子直接构成汞,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 7、原子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的粒子。这里的最小粒子是指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不是说任何情况下都不可再分。 课题2、原子的结构 1、原子构成: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2、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 3、在原子中:①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原子序数 ②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③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氢原子无中子)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数学) 2015年2月2日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 22.1 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点一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一下几点: ①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③是整式方程。 知识点二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形式:)0(02≠=++a c bx ax 其中,2ax 是二次项,a 是二次项系数; bx 是一次项,b 是一次项系数;c 是常数项。 知识点三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方程的解的定义是解方程过程中验根的依据。 22.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22.2.1 配方法 知识点一 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 如果方程的一边可以化成含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另一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开平方。一般地,对于形如)0(2≥=a a x 的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解得a x a x -=+=21 . (2) 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p x =2或 )0(2≠=+m p a mx )(形式的方程,如果 p≥0,就可以利用直接开平方法。 (3) 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要正确运用平方根的性质,即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4) 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①移项;②使二次项系数或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平方项的系数为 1;③两边直接开平方,使原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④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原方程的根。 知识点二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的目的是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可以总结为:一移、二除、三配、四开。 (1) 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

最新人教九年级上册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总结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形式:破碎、扩散、蒸发、凝固 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常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变味、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仅是形态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化学反应)。 水的沸腾; 将蓝色块状的胆矾磨成粉末;汽油、酒 精挥发;铁水铸成 木柴燃烧; 铁的生锈;往石灰 石中加盐酸有气体

特征:①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变化中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 分析蜡烛燃烧的过程 蜡烛融化物理变化同时 蜡烛燃烧化学变化发生 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融化,但融化的过程中却不一定燃烧 你认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是什么? 联系: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注意: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不能单单依据是否有明显的现象,而应该看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或者判断原物质的构成微粒有没有发生变化。有些化学变化是没有现象的,如一些中和反应,物理变化也可伴随有明显的现象如氧气液化时变成淡蓝色、电灯通电时发光也放热。 (二)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等。 物理性质确定: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仪器测知 物理性质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

九年级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复习(例题、习题附标准答案)

初三化学(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前预习】 1.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构成的。 2.构成物质的微粒总是在不停地。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在固体、液体中微粒间的距离,在气体物质中,微粒间的距离,所以物质比较容易被压缩, 物质不易被压缩。 【课堂练习】 3.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蔗糖放到水中不见了,说明蔗糖以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了水中 B.从远处就能闻到香醋的气味,是因为醋的微粒运动到了空气中 C.湿衣服晒干了,说明衣服上的水的微粒运动到了空气中 D.水结冰后,冰中微粒间的距离比液态水中微粒间的距离小 4.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A、微粒的质量发生变化B、微粒的大小发生变化 C、微粒间的空隙发生变化 D、微粒处在静止还是运动状态 5.纯净物是由(相同的、不同的)微粒构成的,不同种微粒构成的物质是。 6.水受热蒸发和水通电分解分别发生了变化和变化。水受热蒸发时,构成水的微粒(发生、没有发生)变化,水通电分解时,构成水的微粒(发生、没有发生)变化。 【课后测试】 一、填空题 8.把固体碘密封在一根约长10cm的玻璃管内,用酒精灯微热有固体碘的一端,可观察到的现象为,这是因为。 9.应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 ⑴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所得混合物的体积(大于、等于、小于)100mL, 由此可说明; ⑵医院里充满了酒精味,这是因为; ⑶在盛有50mL水的试管里,加入一小颗高锰酸钾晶体,观察到溶液 , 这是由于 ; ⑷在夏季,充足气的自行车胎在行驶过程中容易爆胎,这是因为

。 10.用微粒的观点说明:物体固、液、气三态的密度不同。 三、简答题 11.如右图,做氨分子运动实验时,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放在试管里。 (1)用吸取浓氨水,滴在管口棉花上,可观察到的 滤纸条酚酞试剂棉花现象 是。 (2)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 (3)某同学在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的颜色没有改变,而试管口的棉花却变色了,发生该现象的可能原因是。 1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配制1:2体积比的酒精溶液时,分工为:甲同学量取50mL酒精,乙同学量取100mL水,丙同学将两份液体充分混合并量出所得液体的体积为146mL。对此,甲同学认为可能有人少量了液体,乙同学认为可能在读数时有误差,丙同学则认为三人用的量筒可能有质量问题。 对此,你的评价是: 四、探究题 13.取气密性良好的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 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如图),哪一 支针筒内的物质容易被压缩?试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请你再举出可以用 这种原因解释的一个实例来。 11课时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 【课前预习】? 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和。如金刚石由(填分子、原子、离子,下同)构成的,氯化钠由构成的,水是由构成的。 2.关于液态氧与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②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③它们由同种分子构成④它们是不同的两种物质 A.①③ B.②④ C. ①④D.①②④ 3.下列有关分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相同 C.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课堂练习】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因为固体物质分子间的空隙较小,所以水结成冰后,水分子间的空隙变小了() (2)氯化钠是由氯原子和钠原子构成的() (3)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 (4)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 5.分子与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