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鸟虫篆印的创作

试论鸟虫篆印的创作

试论鸟虫篆印的创作
试论鸟虫篆印的创作

河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试论鸟虫篆印的创作姓名:李国良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美术学

指导教师:郭兴良

20090901

论艺术创作中的灵感

论艺术创作中的灵感 灵感源于生活,这句话,已被千千万万人传诵,灵感不仅仅来源于生活,它还渗透到各个方面。首先从生活开始。 画家必须深入生活,随时留心观察自然景色、周围环境、各阶层人物、各民族风情、各种建筑、社会现象、特别是人情世故、风俗习惯、历史渊源等。将这些观察、感受、分析、研究的信息储存在脑海中,形成许多艺术显现,成为日后创作的积淀。伴随着创作思路,逐渐从已有的积累中迅速地搜索出有关信息,并将其范围逐渐缩小,向创作思维靠拢、逼近、诱出若干思想火花,当突然爆发出一个偶然的奇想时,点燃了整个思路而突然贯通,形成灵感。这就是灵感产生的过程,生活中看到的景物,有的当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有的是一时没悟出合适的表现形式。在冥思苦想进行创作的构思时,这些潜藏在脑海深处的东西,在翻阅速写的偶然启示下,会突然爆发出来。如果创作时没有真实甘受,就应该放下画笔去感受生活,等充实后再回到画架前。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也是灵感的源泉,一切灵感都是生活经验的产物。所以说生活的积累是产生灵感的基础源泉。 灵感源于文化底蕴:艺术各门类是相通的、交叉的、互动的,文学、诗歌、绘画、音乐、雕塑、舞蹈、建筑都有相互融通和渗透的界面。文学的美和境界有助于提高绘画的品味。诗歌与绘画更是关系密切。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的作品既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音乐中的标题音乐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既是音画,以音乐语言表现田园风光。雕塑的表现手法也与绘画有许多相通之处。舞蹈也是一种造型艺术,生动绚丽的舞姿是绘画的丰富素材。叶浅予的画表现舞姿最为传神。建筑艺术中的对称、高耸、曲线、直线的协调、凝重、流畅等要素对绘画都有借鉴价值。作为一个画家,要对文学、诗歌、音乐、舞蹈、建筑等学科都要涉猎,加深研究以拓宽自身的文化底蕴。 灵感源于勤奋:灵感只是创造性活动中认识的飞跃和升华,他只是提供了解决问题,取得成功的契机,起到催化的作用,并不能代替整个创作过程,还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画家的成长必须经过艰苦的学艺过程。齐白石画鱼虾经常每日观察鱼虾的动态。刘海粟曾遍游国内名山大川,在自然环境下作画,年逾九十仍上黄山。通过长期观察、临摹、体验、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掌握画法的奥秘,达到浑然天成,出手不凡。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喜欢手拿一个速写本,记录自己喜欢的人与物,在创作时也多了很多素材和灵感。俄国大画家列宾写到:“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柴可夫斯基也说过:“灵感是这样的一个客人,他不爱拜访懒惰者”。所以没有勤奋就难以产生创作灵感。 灵感源于独立思考:画家的作品所表现的是自己独特的思路、见识、表达和感受,是具有个性的产物。因此,不能止于摹仿名家、名作。要从大家的作品中吸取营养,经过消化吸收,依自身的人生观和艺术感触来进行创作,独立思考才能触发灵感。深藏的苦难岁月刻记跃然画上,是源于画家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和想象的迸发,突出其个性;是源于心灵的再创作;是思想、理念、观察和情感结合后的升华;是超越自然物表层向提炼出来的更高层次的情感倾诉。 灵感源于个性:“个性,从广义讲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独特的、整体的特性。”它包括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画家的个性不同,他们对生活的兴趣、关注点也不同,对生活的感受、心理体验也不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不一样,灵感的形成和产生也有很大差异。绘画创作灵感的激发和降临,因人而异,因个性不同而有别。一些画家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一些独具个性的、

浅谈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

浅谈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 一、生活与情感触发绘画创作激情 丰富的生活是创作情感的基石。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必须依托于对生活、人生的认知与感悟。 艺术创作离不开艺术家丰富的人生体验,这种生活体验不同于客观意义上的生活现实,而是进入到艺术家的内心,并与其情感世界建立了牢固联系的生活情感,这是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创作者在生活中,通过人生体验和情感经验获得了对生命与生存境遇的瞬间领悟,从而发现生活中那些迷人的、有魅力的、有趣味的、美的、诗意的东西,积淀起独特的人生体会。艺术家把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与情感化做笔下的艺术世界,丰富的生活经验撰写了深刻的人生感悟,这是艺术家所拥有的无价之宝。正如冈察洛夫所说,我有(或曾经有)自己的园地、自己的土壤,就像我有自己的祖国,自己家的空气、朋友和仇人,自己的观察、印象和回忆的世界———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我清楚地看见过和知道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常在一起的东西。创作者正是在生活里辛勤地耕耘,这种生活也构成了艺术创作的不竭之源。 很难想象一个生活苍白无趣的艺术家能够创作出一流的作品,没有丰富的生活和深刻的阅历,也不可能造就一个深沉伟大的艺术灵魂。伟大的作家卡夫卡说,我得以在家庭感情内部也看到我们世界那寒冷的空间,看来我必须用一把火来烧热这个空间。 正是在这种生活与精神压抑的状态下,他创作了《变形记》《饥饿艺术家》《城堡》《在流放地》等一系列着名小说。这是他的生活所赋予他的艺术气质的再现。没有只属于卡夫卡的生活经历,就不会有伟大的卡夫卡艺术。这是生活的恩赐,却是艺术家的不幸。但生活作为创作的基石,已在他的艺术生涯里得到了彻底地展现。 有了情感,无须追求艺术的风格与形式。艺术追求的是对于情感的描绘、对生活的艺术化概 括,而风格、形式、技巧不过是对实质的一种表现手段。一个情感力量巨大的作品要远比一个形式精致的作品更具有震撼性和感染力。如果真正的艺术不再表达真挚诚实的情感,而一味把玩风格与形式,那么艺术的存在则完全苍白无力,也不会再有历史上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 在梵高的绘画中,首先感受到的是他赤裸奔放的情感,虽然他的风格手法独一无二,但在其伟大的情感面前却永远只能站在身后。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他使绘画成为对生活的一种介入,使一幅幅作品成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个段落。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就理解梵高为什么强调自己绘画中那一团团旋转翻腾的燃烧的情感。 艺术不是科学,没有情感的艺术是不可想象的。特别在当今时代,呼唤情感回归艺术,重新回到无比丰富的内心世界就显得弥足珍贵。 二、设计的生命在于作者内心情感的表现 感情是艺术设计创作的生命。感情是设计的灵魂,同绘画创作一样,艺术设计创作亦是真正 的情感再现。艺术设计需要有感情和感受,有情感的设计可以是淡淡的、柔情的、温暖人心的,也可以是有很强的情绪在里面,给人以震撼和警示。无论设计如何千差万别,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形象化流露。艺术设计创作的生命在于情感,情感如果枯竭,创作的生命力也会随之枯竭,因为情感是所有艺术形式的根。 艺术设计创作情感是一种表现形式的情感和审美的情感,是有所爱、有所恨,艺术创作是心灵的轨迹、情感的表露。 设计作为生活的一种方式,需要有真情,没有真情就没有艺术。艺术应以情感人,唯有创作

篆书临摹与创作浅谈

篆书临摹与创作浅谈 临摹是学习书法艺术的必经阶段和入门途径,同时,更是书法家终生学习和掌握书法技法的唯一手段。同时,临摹也是书法创作的必由之路。因为临摹的过程是对经典法帖审美价值的积累和修正原有书写习惯并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我们的书法创作灵感也往往是在临帖的过程中被激发的,可以说临摹碑帖,为我们的书法创作提供了不尽的营养。 因而掌握正确的书法临摹的方法,对于有效地提升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水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不同的书体,在临摹的方法和难度方面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说来,篆书临摹难度要大于其他书体,这主要是由于篆书与我们相距太遥远,必然会对我们今天的理解与判断带来隔阂,古代对临习篆书技法的相关书论太少,当代又缺少系统而实用的篆书临习技法方面的读物,加之篆书的临摹与创作还需要有较高的学术含量,因而当代的篆书创作一直弱于其他书体。高度关注当下的篆书创作状况提高篆书创作水平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本文拟从篆书的用笔、结字、用墨和章法几个方面,并结合笔者多年来对篆书研习的感悟与体会,谈谈对篆书临摹与创作的肤浅认识。 一用笔

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篆尚婉而通”,这五个字可以说是篆书用笔的度世金针,警世名言。“婉”和“通”虽仅二字,却准确揭示出对篆书用笔的基本笔势和篆书笔画质量的要求。因此,临习篆书写应以中锋为主,中锋立骨,中锋才能使笔画圆实劲健,运笔应流畅,此乃正宗古法、风格神采所系。否则,极易写得板滞,要打破其板滞,用笔的虚灵是其关键。篆书的捉笔须掌虚而指实,运笔讲求中含内敛、流畅通达,笔力藏于笔画之中,使气息浩浩然、绵绵然而首尾贯通。清人朱和羹认为:“笔不虚,则欠圆脱,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神妙出焉。此虚实兼到之谓也,”可谓得其三昧。一般说来,实笔,指用笔较为重而迟缓且墨浓;虚笔,指用笔较轻而急速且墨干。用笔要虚实互出、润燥相生,才可以使得篆书的笔画(线条)节奏鲜明,韵律生动,行气贯通。故而,书篆宜虚实相生、润燥结合,宜圆转涩进,涩而通畅,才能使线条浑厚、通畅而又古拙、虚灵,从而表现出圆通劲健的力度来,形成毛、涩、松、畅的艺术效果。此外,在临摹过程中还要注意线条粗细穿插和变化,切不可一味求均求匀。 当然,我们在临习篆书的初级阶段,首先要把篆书的字形和笔顺搞清,不要以为其简单而被忽视。到熟练之后,就可把注意力转向用笔,关注用笔的骨力、虚实、疾涩、润燥等细节,从而使临习走向更高级阶段,最终完成从形质向神采的过度。

浅谈艺术创作中的灵感思维_冯永朝

第24卷第3期集宁师专学报Vol.24No.3 2002年9月Journal of Jining T eachers College S ep.2002 浅谈艺术创作中的灵感思维 冯永朝 (包头师院中文系内蒙古包头市014030) 内容提要灵感是艺术创作中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灵感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灵感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独特性、不可重复性和潜意识等特点,灵感思维的实现 需要特定的条件。 关键词艺术创作灵感灵感思维 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9-7171(2002)03-001-04 一、灵感思维现象举隅 德国伟大诗人歌德有一天听到自己的一位朋友因情而自杀的消息后,突然间觉得眼前一亮,头脑中立刻就形成了一部小说的框架。当他一口气将小说写完后,回过头来看了一遍,惊讶不已,他弄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没费多大力气完成了这部小说的创作。他对朋友说:/这部小册子好象一个患梦游症的人在梦中作成的。0这部小说就是后来风靡世界的名作5少年维特之烦恼6。 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有一天被一部小说的构思折磨得十分烦闷、沮丧,于是他放下笔来,走出家门。他倚立在田野上,放眼望去,除了一望无际的黑土地外,几乎什么也没有。可是,正当他想举步返回时,突然发现就在前面不远,尘土飞扬的光秃秃的路旁,生长着一株牛蒡花。他怀着惊奇的心情走上前仔细观察,发现这株牛蒡花虽然身溅污泥,几条枝杈已被过往的车轮轧折,花也被染成了黑褐色,但却仍然顽强地活着。托尔斯泰心里一动,由眼前这株牛蒡花,联想到他所熟悉的高加索的英雄)))洽泽#穆拉特的神态、气质和顽强不屈的性格。于是,托尔斯泰受到牛蒡花的启发,很快完成了萦绕脑际很久但又觉得无法下笔的中篇杰作5哈泽#穆拉特6的构思。 更为奇特有趣的例子是前苏联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地梦中完成一首诗的全过程的故事。马雅可夫斯基想写一首诗来表现一位男子对妻子的真挚深沉的爱意,他苦思冥想多日,就是找不到合适的诗句来表现这种感情,他头晕了,心烦了,索性弃笔卧床,昏然睡去。谁知,那冥思苦想多日而不得的诗句,竟在梦中出现了。 我将保护和疼爱/你的身体/就像一个在战斗中残废了的/对任何人都不需要的士 ) 44 )

浅谈篆体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浅谈篆体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On zhuan ti in the use of logo design Tanxi(谭熹)肖启明改 摘要: 本文通过论述篆体字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浅析讲解篆体字标志设计的几种运用手法,认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标志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篆体作为中国先秦伏羲氏时期产生文字根源, 其艺术价值也得到发掘空间.根据汉语言文字的演化客观规律,篆体在传播中华传统汉语言文字的符号标志性实用价值也日益突现.中华汉语言文字运用于标志使得华夏子孙的民族文化重新被世界认识和尊重,为汉字图形标志的出现带来了契机,篆体文字与生俱来的图形特征,造字中的“象形之智”“抽象之智”“综合之智”“求简之智”,使篆体在汉语言文字标志设计中的应用应为必然。篆体图形标志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成为传递中华民族文化理念的最佳平台之一,创造中华民族风格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篆体;标志设计;运用; Key words: zhuan ti; logo design; use 标志设计作为事物特征的一种表达、传播方式,能以精炼、形象、快捷、直观等特征表达一种含义,并借助人们的符号识别的潜意识、联想等,传达特定的信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飞跃发展,经过精心设计的标志广泛用于运用各领域,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着巨大的作用。标志是象征性、概念化的视觉符号,是最简洁、抽象的语言,可以表达复杂而深刻的内涵。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汉字更是世界上流传时间最久、使用区域最广泛的文字之一。篆体历史渊远流长,是一种文明的标志,积淀着整个中国民族的智慧和创造精神,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着

浅谈艺术创作中的灵感

浅谈艺术创作中的灵感 摘要:在人们艺术创作等创造性活动中,捕捉灵感,往往是成功的先兆,也是开启成 功大门的金钥匙。灵感的产生也代表人们对事物发展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具有突发性、 偶然性、短暂性、独创性、非自觉性和亢奋性等特点。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灵感,其实是艺 术工作者继苦苦思索无果之后,因外部条件触发或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大脑中突然产 生的新想法。 关键词:灵感灵感思维艺术创作 一、引言 一部艺术作品之所以称得上优秀,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成功因素就是把握住了灵感。在 人们艺术创作等创造性活动中,捕捉灵感,往往是成功的先兆,也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金钥匙。灵感思维是人们在艺术构思和不停的思考探索过程中,依靠直觉和主观能动性形成的 顿悟性思维。它是逻辑性与非逻辑性思维运动的统一体,是灵感产生的源泉。灵感的产生 也代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短暂性、独创性、非自觉 性和亢奋性等特点。关于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灵感,其实是艺术工作者继苦苦思索无果之后,因外部条件触发,或因持续思索,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大脑中突然产生的新想法。 艺术创作中的灵感来源于对艺术的热爱。柏拉图曾说过:“灵感是灵魂在迷狂状态中 对于天国或上界事物难得的回忆和观照,没有这种诗神的迷狂,无论是谁,都将永远站在 诗歌的门外”①。所以从艺术创作中灵感的产生到作品的形成中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表现 过程,其中创作主体对艺术的热爱和对其艺术语言的锤炼,是灵感产生和化为实际艺术作 品的动力源泉。 一、艺术灵感来源于不断思索和感悟 可以这样说,灵感来自与人的不断思索和人生苦修,是顿悟而得,这也是灵感启示下 的艺术创作过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蓦然”间的 获得,必须是经由“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艰苦过程。有了这种艰苦过程的磨练,才有那 “蓦然”间的惊奇与喜悦。艺术创作中的灵感产生虽然具有其突发性及偶然性,但灵感并 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出现在艺术工作者极度的思索过程中,也只有在思索的推进中和能使 灵感在某个偶然的情景之中突显出来,即使灵感有时似乎出现于无意之中,但这无意已是 创作主体长期思索、探求、实践所形成的一种潜在意识,是思维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 们没有也不可能意识到灵感会在何时产生,但我们的意识却提供了灵感出现的可能性,任 何一种灵感都是创作主体在思索、探求中的顿悟实现,创作主体越是思索的多,感悟的多,表达欲望的程度愈强,就会愈逼近灵感出现的境界。 二、艺术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积累

赵力志的鸟虫篆书法赏析

赵力志的鸟虫篆书法赏析 发表时间:2009-03-04T13:13:38.793Z 来源:《魅力中国》第1期供稿作者:刘永超[导读] 鸟虫篆印是艺术中有特色的一种雅致的形式,将其美术意识、装饰意味的适度表现及其特有的流美华丽的风格视为一种独特的优点。 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中国的篆刻艺术源远流长,形成了非常深厚的历史积淀。鸟虫篆印就是篆刻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代鸟虫篆印或富丽精工,或清新灵秀,或光怪陆离,或栩栩如生,将艺术化的动物形象或含蓄、或突出地置于小小的印面中,在篆刻这样一门汉文字的艺术形式中表现出鲜明的美术趣味,使我们在欣赏时感受到有别于一般文字印章的别样的艺术情趣。 鸟虫篆称鸟书或鸟虫书,是先秦篆书的变体,鸟书属于金文之后,在大篆的基础上,加上鸟首而成为特殊的美术字体,文字中常可辨认出形如鸟的全身或局部(喙、翅、爪等)的笔画,即文字与鸟形融为一体,或在字旁与字的上下附加鸟形做装饰,因而得名。鸟书在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代盛行于吴国、越国、楚国、蔡国等南方诸国,鸟书多见于青铜器铭文,湖北宜昌附近出土的越王勾践剑,上面的八字铭文就是鸟形字。虫书笔画故作蜿蜒盘曲之状,中部鼓起,首尾出尖,长脚下垂,犹如虫类身体之弯曲,富有装饰效果,变化莫测、辨识颇难。 鸟虫篆印是艺术中有特色的一种雅致的形式,将其美术意识、装饰意味的适度表现及其特有的流美华丽的风格视为一种独特的优点。鸟虫篆印不仅创作繁荣,也深得书画家的喜爱,在书画作品上使用鸟虫篆印成为一时风气。 赵力志,号太行居士,1946年生于河南安阳,现任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河南书画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河南省首届实现中原崛起有突出贡献新闻人物。其爱好新闻、书法、摄影。多年来,采写的文章,先后在新华网、新华每日电信、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日报、中国建材报、中国改革报、山东大众报、河南日报等多家报纸刊登.其书法擅长鸟虫篆、鸟书、行草,参加展览并多次获奖。赵力志先生将鸟虫篆印带入到书法作品中来,在沿袭传统的文化中在加上自己的风格,融入到书法中,创造出具有现代风格的鸟书,深得大众的喜欢,创作的鸟虫篆书法作品,被中央广播电台、新华社、光明日报社、经济日报社、河南省军区、二七纪念馆等企事业单位和日本、新加坡等国际友人及上千名知名人士收藏。 赵力志先生在临写创作时,得悟鸟虫篆添头加足之理,闲暇之余,刻意研究,不独无一字不可作鸟虫篆,亦无一字有违字理画趣,虚实映带,和谐调协,妙在亦书亦画之间。赵力志先生的鸟虫篆书法创作成就令人敬仰,比如他在鸟虫篆书中做到了古代文字与于现代书法的统一,在继承传统鸟虫篆书法的同时,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为繁荣民族文化,他又在篆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既有传统的书法艺术,又可对每个字以篆书加以识别和辨认。至今仍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在没有流派书法成功先例可以参照的情况下于鸟虫篆书法领域取得大成,称其于鸟虫篆书法创作上有“筚路蓝缕”之功是毫不为过的!赵力志先生的鸟虫篆书法大胆打破了篆书结构的对称,形成了个性化的纹饰语言且变化丰富,又辅之以添头加足,所作书法创作气势恢弘,变幻莫测,个性鲜明。 赵力志先生独出机杼地把春秋战国的青铜、玉器等纹饰融入鸟虫篆书法创作。这些纹饰有着纯正的中国古典艺术基因,它们与鸟虫篆印纹饰的结合,效果非同凡响。他走出了一条前人未曾走过的新路,不仅拓宽了鸟虫篆书法的取法领域及风格内涵,对鸟虫篆书法的创作模式也是一种丰富。赵力志先生在鸟虫篆书法追求上成就不菲,时誉甚高,以至求者踵接,取得非同寻常的成功。这一成功的示范效应是无法估量的。纵观赵力志先生的鸟虫篆书法创作,成绩卓著,对赵力志的鸟虫篆书法创作,给予充分的肯定。也许,将来回顾今天,这一段历史也许只是赵力志先生在探索鸟虫篆书法艺术新辉煌期的一个序曲。我深信,博大、睿智、勤奋的赵先生必将在鸟虫篆书法,创造出更为辉煌的成就。

浅谈艺术创作方法

浅谈艺术创作方法 浙江科技学院艺术学院服设081,洪艳 一,艺术的创作方法 艺术的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主体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和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在艺术思维重要遵循的最一般的原则,也是艺术表现中所遵循的最一般的方法。创作中的主体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本是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持冷静,客观地观察和体验生活的艺术家,便有可能偏重对从实际生活中得来的诸多表象进行写实的提炼,概括和描绘,这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和原则:有的艺术家则是偏重主管的思想感情和理想的抒发,热情奔放,想象新奇,这就构成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态度和原则。 二,艺术创作方法的主要类型 (一)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又译写实主义,一般被定义为关于现实和实际而排斥理想主义。不过,现实主义在博雅人文(Liberal Arts)范畴里可以有很多意思(特别是绘画、文学和哲学里)。它还可以被用于国际关系。 在艺术上指对自然或当代生活做准确、详尽和不加修饰的描述。现实主义摒弃理想化的想像,而主张细密观察事物的外表,依据这个说法,广义的写实主义便包含了不同文明中的许多艺术思潮。 在视觉艺术和文学里,现实主义是一个19世纪的一场运动,起源于法国。 现实主义的理论涵义 现实主义经过泰纳、恩格斯、别林斯基直至20世纪卢卡契等理论家的发展和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的文学实践达到高潮。现实主义理论日趋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话语成规。它包括以下层面的涵义: 第一,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这是现实主义术语的最根本的意义。 第二,广为人知的典型理论。

第三,历史性的要求。 1、绘画上的现实主义 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又称为现实主义画派,或现实画派。 这是一个在艺术创作尤其是绘画、雕塑和文学、戏剧中常用的概念,更狭义的讲,属于造型艺术尤其是绘画和雕塑的范畴。无论是面对真实存在的物体,还是想象出来的对象,绘画者总是在描述一个真实存在的物质而不是抽象的符号。这样的创作往往被统称为写实。遵循这样的创作原则和方法,就叫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或者大致可称为具象主义)相对的概念是抽象主义。人们借由感官知能接收讯息,加以分析组织,以自然为题材(例如自然风景或时事议题)用任何技法将其具体表现出来,但也因生长环境及认知不同,产生不一样的经验,这种组织过后的观点差别,让同个题材的作品有不同呈现。 最著名的写实主义画家是库尔贝,他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如“碎石工”。 《碎石工》库贝尔 2、文学上的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其实际运用时间相当早远,但直到19世纪50年代才由法国画家库尔贝和作家夏夫列里作为一个名称提出来,恩格斯为“现实主义”下的定义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888年4月初致玛·哈克奈斯信)

谈谈篆书的临帖

谈谈篆书的临帖 谈谈篆书的临帖艺术评论 书画纵横/ 秋子/ 2013-08-01 10:18 临写《峄山碑》及篆隶创作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篆书的概念及定义 篆书,就书体而言,有大篆和小篆之分。 大篆也称籀文,是对商周以来所有的“金文”“石文”等古代书迹的统称,包括春秋战国时期各方国的汉字书迹。大篆以商周钟鼎文和春秋《石鼓文》为代表。 小篆亦称秦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标准文字之一。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认为:“篆者掾(yuàn)也,掾者官也。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吏,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大篆作品,以材质分,主要有刻石和钟鼎等。 钟鼎铭是商周青铜器上铭文的统称,亦称“钟鼎文”“吉金 文”“钟鼎款识”等,是研究古代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钟鼎铭文书迹很多,近人容庚撰有《金文篇》,较为完备,收可识知吉金铭1894字,另附录约1200余字。

《石鼓铭》是春秋时期秦王刻在10块鼓形石碣上的文字,唐初在岐州雍县(今凤翔县)南二十里的三畤原被发现。三畤原今称桑树原,是由于语音在流传中不断递变而形成的。《石鼓铭》每鼓一首四言诗,十首为一组,记叙当时狩猎的情况,故亦名“猎碣”。现藏故宫博物院,一鼓已泐无字,其余九鼓亦多漫漶残损。传世著名北宋拓本有明安国《十鼓斋》称有“中权”“先锋”“后劲”三本,已流入日本。 小篆作品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有秦代的《峄山碑》《琅琊刻石》等等。小篆的形体,较之大篆笔画已作省简,对称匀停、线如玉箸(即筷子)是其主要特点。 小篆书体自秦代立规,往下有汉篆、唐篆、清篆三次发展的高峰,但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并无多少创新之意,只是风格不同而已。清代碑学之风大盛,取法秦汉,一改唐代以后篆书因为以楷入篆而衰微的局势和风气,邓石如、吴让之、杨沂孙、赵之谦等人皆是篆书高手。 今天,我们主要以秦代的《峄山刻石》为参照,一起来讨论篆书问题。 二、《峄山碑》的概况及书法特点 《峄山碑》是《秦峄山碑》的简称,因原碑当时建在山东峄山县峄山而得名。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次年(前220年)东巡到峄山,为炫耀其文治武功,命丞相李斯等书写并镌刻的第一块刻石。《峄山碑》原石已失,也无原碑拓本传世,

论艺术创作中的灵感

论艺术创作中的灵感 摘要:灵感在艺术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灵感在艺术创作中的本质问题可以从灵感的基本特征加以分析。从艺术家创作灵感产生的不同角度可以得出灵感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灵感;本质;特征 灵感,是人类生命的悟性,是创造活动的灵魂,是智慧源头的感光点。中外许多艺术大师在谈到自己的创作经验的时候,都不同程度地描述在创作中曾经出现的那种不由自主的偶然性与突发性的创造力,在“ 用笔不灵看舞燕, 行文无序赏花开” 的一瞬间, 由于灵感的突然光顾, 正是这种奇特的力量,推动他们去创造出各种瑰丽多姿的艺术形象。那么艺术创作中灵感的本质是什么呢?对灵感在艺术创作中的本质问题可以从灵感的基本特征加以分析。本文拟对灵感的本质及其特征略陈管见。 一、“灵感”词义辨析 要准确把握“灵感”, 我们首先了解“灵”在语义学中的含义: 靈[灵] : 1.巫。《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服, 芳菲菲兮满堂。”王逸注:“灵谓巫也。”2.天; 天帝。《楚辞·王褒〈九怀·思忠〉》:“登九灵兮游神, 静女歌兮微晨。”王逸注:“想登九天, 放精神也。”3.魂灵。《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平公之灵, 尚辅相余! ”《文选·潘岳〈寡妇赋〉》:“愿假梦以通灵兮, 目炯炯而不寝。”李周翰注:“通灵, 通夫之神灵也。” 再看“灵感”:1.神灵的感应; 神异的灵应。唐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以法师智遗入我, 识洞幽明, 思假妙因, 冀通灵感。”2.指感觉敏锐。《西游记》第四十九回:“我的儿, 你真个有些灵感, 怎么就晓得我是半路出家的? ”3.在文 艺、科技活动中, 由于勤奋学习, 努力实践, 不断积累经验和学识而突然产生的创作冲动与创造能力。 和灵感同义的概念有: 灵犀: 旧说犀角中有白纹和线直通两头, 感应灵敏, 因用此比喻两心相通。唐李商隐《无题》诗之一:“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宋张孝祥《减字木兰》词:“玉立娉婷, 一点灵犀寄木成。”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四折:“没揣的灵犀一点潜相引, 便一似生个身外身。”明王玉峰《焚香记·盟誓》:“但得皆如意, 两情称, 始信灵犀, 诚通海神。” 结合现代心理学, 我们对“灵感”概念的界定是: 灵感是沟通外在的“天”与内在的“心”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 而形成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 是在这一活动中出现的情感与思维升华的现象, 是人类创造的源泉, 是人的心灵达到的一种妙不可言的神奇境界。在“灵感”产生的过程中, 主体的心理轻松、愉乐, 充满创造的

中国书法史精彩试题(填空)

《中国书法史》试卷 一、填空 2、甲骨文和金文是殷商时期书法的代表。它们是考古资料可证实的数量较多又相当成熟的最早文字。 3、甲骨文又称“龟甲文字”、“卜辞”、“殷墟书契”等。现出土累积约15万片,单字总数有4600多个,目前可识1000多个。 4、甲骨文是研究商代文字、历史、文化最重要的资料,也是早期书法的代表。 5、甲骨文多用刀刻成,有先书后刻和以刀为笔直接刻写两种形式。 7、在青铜器上铸铭文,从商代中后期开始流行,到周代达到高峰。秦称铜为金,故把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后人又称“钟鼎文”。青铜器又称“彝器”,其铸刻文字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凹入的阴文,称为“款”;一种是凸出的阳文,称为“识”,故青铜器铭文又称“彝器款识”、“钟鼎款识”。 8、商代金文代表作有《司母辛鼎》(中期)、《戌嗣子鼎》(晚期)、《小臣艅尊》(晚期)等。 9、殷商时期除了大量青铜器铭文外,还有少量石刻铭文。《殷墟妇好墓石磐刻字》有“妊冉入石”字样,为我国石刻文字系统中最早的代表作。 2、西周前期金文代表作:《利簋》、《何尊》、《康侯簋》、《大盂鼎》等。 3、西周中期金文代表作:《大克鼎》、《询簋》、《墙盘》等。 4、西周晚期金文代表作:《(害夫)簋》、《散氏盘》、《毛公鼎》、《颂鼎》、《虢季子白盘》等。 5、《(害夫)簋》,西周厉王时期的金文,为西周青铜簋中最大的一种。《散氏盘》,西周厉王时期的金文,结构多变,取横势,重心较低,粗放厚重,显壮实遒迈之气,后世书家多效之。《毛公鼎》,西周宣王时期的金文,铭文32行,497字,为目前所见西周金文中最长的铭文,整体浑穆磅礴,为西周晚期金文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与《散氏盘》相反,其字形趋长,取纵势;《大盂鼎》的肥厚笔画和点团已趋于消失。《颂鼎》,西周宣王时期的金文,形式上或整齐或错落,是西周晚期大篆中最为成熟的作品。《虢季子白盘》,宣王时期的金文,是西周晚期笔画向更简练、流畅方向发展的代表作,对以后秦系书法如《秦公簋》、《石鼓文》等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3、楚系文字中越国的《越王勾践剑》铭文以鸟虫加以组合变形,结体精严,疏密变化有致,富于装饰性,习惯上称其为“鸟虫篆”。 5、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的秦系文字代表有《秦公簋》和《石鼓文》。 8、学术界普遍认为《虢季子白盘》、《秦公钟》、《秦公簋》、《石鼓文》所用的文字为籀文,比较纯正地保留着西周文字的传统。 9、秦篆文字由籀文发展到小篆的大致脉络:虢季子白盘—>秦公钟、秦公鎛—>秦公簋—>石鼓文—>秦公大墓石磐刻石—>新郪虎符—>泰山刻石 10、“草篆”的出现与使用,加快了隶变的过程。战国晚期《青川郝家坪木牍》、《放马滩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等简牍可清晰地寻到秦篆隶变的轨迹。 11、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隶变过程,正是中国文字由古文字系统向今文字系统的演变过程。 1、秦末至西汉初年,隶书发展很快,并替代了小篆的官体文字地位。西汉时期,首先由隶书演化出了较成熟的章草,约于东期,已有早期出现楷书,东汉后期又出现了行书。 2、两汉时期的书法极为丰富,从大的类别上可分为金石铭刻类类(包括汉金文、碑刻、砖瓦铭文等)和墨迹类类(包括简牍、帛书等)两大类。(金石铭刻类,墨迹类) 5、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学著作。 6、东汉书论:壹的《非草书》反映了汉代草书发展热潮的真实情况。崔瑗的《草书势》、蔡邕的《篆势》等,可视为古代书论的发轫之作。 2、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秦书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2、斯作《仓颉篇》、高作《爰历篇》、毋敬作《博学篇》,均采用新改定的小篆颁行天下。 3、秦斯与阳冰唐均工篆法,史称“二之法”。

浅谈艺术创作的主要审美心理要素

浅谈艺术创作的主要审美心理要素 论文摘要: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造型活动,不只是技术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审美的心理过程。无论设计者的美学构思和创作,还是接受者的审美感受和鉴赏,都是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的多种心理矛盾的统一体。对于艺术设计的审美创作和鉴赏者而言,就不仅需要具备上述四种审美心理因素,还缺少不了艺术设计的审美需要、动机和个性等心理要素。本论文将从这方面入手,对艺术创作的主要审美心理进行研究和探讨。 论文关键词:感知、想象、情感、理解、需要、个性、设计 正文:1.审美感知与设计 对事物的感知是人认识活动的基础,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开端。知觉则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在艺术设计审美过程中,首先是审美对象刺激感官引起设计者的各种感觉,接着是知觉活动综合各种感觉,形成对审美对象的完全认识。因此,审美感知心理是艺术设计者从事某项具体设计的前提。 感知作为美学范畴,在表现主义美学中有着丰富的含义。感觉在表现主义美学中有时又被作为直觉来使用,这时感觉既是非逻辑的也是非历史的,是既不界定概念又不肯定事实的一种真实,即审美状态的真实。从艺术设计的角度来看,这种审美状态的真实为设计者提供了具体设计的心理条件。如设计中的线条、色彩、图形、图像等一切造型要素都离不开视觉。人们的视觉流程即看东西的先后顺序也对设计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它可以让设计者将各种设计要素按照一定的层次进行安排,以造成视觉上的连续感、秩序感和韵律感。如园林设计中的景点设置和路线安排,就必须考虑对游览者的视觉导向问题。 再如,不同感觉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产生的视觉对艺术设计也具有重要意义。设计者既可以通过特定的色彩和造型避免另人产生不愉快的感觉,又可以通过特定的色彩和造型唤起大众的多种感觉、或深刻的印象。另外,视错觉也常被设计者在建筑、装潢和服装设计等多方面加以利用,以增加产品视觉形象的鲜明性,或增加接受者的安定感、舒适感等心理效果。如上衣采用竖线条,增加身材的修长感;大厦多采用垂直线,给人以高大宏伟的美感。 知觉作为审美心理要素,在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中受到高度重视。其代表人物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一书中认为,艺术应是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谁要对艺术进行分析研究,那他首先就应该从对知觉结构的分析研究入手。知觉觉是艺术家是艺术家获取艺术形象的一种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劲,同样也是艺术设计者进行审美设计的最基本心理要素。

浅谈玉雕艺术创作

浅谈玉雕艺术创作 摘要:中国玉雕经过上千年的持续发展,其文化已经深深的烙印在了国人的脑海中,“玉不琢,不成器”在玉雕创作中,不仅要体现玉雕的材质美,而且还要体现出造型的美,纹饰的美,工艺的美,数者结合,才能创作出美的玉雕作品。作为一个从事玉雕行业20年的玉雕匠人,我觉得玉雕作品要能够传古达今,凸现当代的文化符号,从而达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玉雕;文化理念;发展 玉雕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一直受到历代帝王和显贵喜爱和收藏,特别是在清代,由于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当时,无论在品种、题材,还是在工艺技术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出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作品。玉雕最早发源于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早期。原始社会末期,玉石工艺水平就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层次。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就有了玉制工具。商周时期,制玉成为一种专业,玉器成了礼仪用具和装饰佩件。清代是我国玉雕发展繁荣之时,规模品种及产量均逾越前代,中国玉器雕刻无论是丰富的造型、多变的装饰、精湛的技法,还是流派纷呈的风格都是无与伦比的。绚丽多姿、精美绝伦的中国玉雕在世界上名闻遐迩,素有“东方艺术奇葩”之美誉,

与书法、国画、京剧等艺术一样被国人视为国粹,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从学艺至今,已逾二十年,个人创作观念也日趋成熟,对玉雕也经历了从喜爱到热爱再到一日不琢玉便坐卧不宁 的发展历程。我认为艺术既然源于生活,源于文化,作品必然是反映生活的最好手段,不可避免的其中有著时代的语言,就如同唐诗边塞诗展现的雄浑豪迈,是唐朝包容性世界帝国和当时人们建功立业的最好表达,宋词的忧国忧民、婉转细腻正是当时东亚宋、辽、西夏、吐蕃、金、大理等各政权对峙,争夺生存空间的最好表达。而玉雕作为时代的记录者,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厚重感,传世经典则必然是时代的缩影和浓缩,反映中国沧桑巨变,反映中国乡愁风情,反映时代变迁的则肯定也能唤醒时代的记忆,也会成为一个时代的“艺术风格”! 几千年儒家思想的熏染,中国人的感情较含蓄,常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玉雕艺术为人们提供了品赏休闲与寄托情怀的优雅境地。玉石材质地美是基础,是最原始而重要的价值,一件玉雕艺术作品的价值,包含着对天然资源的保护、理解及雕刻者高超的技艺所赋于的和谐人文气息。具有一致性和普遍性的文人思想趣味和高品味的审美追求,必然会在当时的作品上反映出来。自南宋以来,特别是明、清之际的各类工艺品,几乎同时存在着淳朴率直、天然雕饰的作品和

浅谈初学篆书心得体会

篆体,汉字古代书体之一,也叫篆书。“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 一般人认为篆书很难学,原因有两点(1)难懂,难记;(2)大家不认识,难于交流。其实,学习篆书的好处是很多的,最突出的有三点:(1)篆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系统,学习它可以深刻理解汉字源流,从象形到抽象的演变过程,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2)掌握纯粹的“中锋”用笔,此笔法千古不易,将来对学习楷、隶、行、草各种书体都有帮助;(3)唐孙过庭说:“篆尚婉而通”,篆书重在锻炼线条和笔力,这对学习国画及篆刻的朋友来说无疑是内功的提升。 正因为篆书难懂、难记,所以笔者在学与教的过程中,常常结合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及《说文部目》来思考。一般建议初学者从秦小篆入门,字帖可选《峄山碑》。《峄山碑》是秦始皇(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原石已不在,现在所见为北宋翻刻本。下面以《峄山碑》篆字举例说明如何利用部首来“识篆”。 (1)《峄山碑》第一个字“皇”,字形下半部分是“王”字。《说文》释“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凡王之屬皆从王。李陽冰曰:‘中畫近上。王者,則天之義。’”董仲舒的解释比较牵强,唐代书法家李陽冰提醒我们:中间那一横画要靠近上方。在篆书中,“王”和“玉”相似,初学者容易混淆。它们的区别就在横画的间隔不同。上两横靠近者为“王”,三横间隔均匀者为“玉”,这是重要的特点。 由此,我们又把《峄山碑》的“理”字找到,原来它的部首是“玉”。《说文》释“理”:“治玉也。”和玉有关。 大家还可以观察这两个部首字由“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字源演变过程,发现它们有很大的区别:“王”横视即大斧之形,象征武力、权力;“玉”象是绳索穿起来的三片玉石(侧面)。《说文》释“玉”:“石之美。有五德。象三玉之連。丨,其貫也。”。我们再回到“皇”字,《说文》释“皇”:“大也。大君也。”皇是一国之君,当然底部是有权力的“王”作部首来支持。 如果是给小学生讲解,可以做一下延伸,请孩子们找找《新华字典》里有哪些“玉”字旁的汉字呢?查找之后发现一大串:“瑜、瑞、班、璞、环、球、琅、弄、莹、璧……”这么多啊!小朋友的兴趣来了,再让他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规律:原来“玉”作部首,放在左右或者上方就省略一“点”,好象“王”字;放在下方作部首就保留一“点”作“玉”。一般说来,带“王”字旁的简化字都是有“玉”的含义存在的。我们再拓展一下,用古诗举例。唐·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

浅谈艺术创作之灵感

浅谈艺术创作规律之灵感

浅谈艺术创作规律----灵感 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脑有创造的能力,这不是逻辑推理而是思想的飞跃,是所谓‘灵感’,创造性思维中的‘灵感’是一种不同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思维形式,凡是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灵感可以说是人们对熟悉的媒介物产生的一种特殊思想上的飞跃,艺术上的灵感与科学上的灵感都属于思维的直觉认识。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诗歌和舞蹈是凭灵感认识到美和创造出美的,绘画和雕塑是凭技艺创造出来的,灵感只属于诗歌和舞蹈,绘画和雕塑中则没有灵感,。我认为柏拉图对灵感的认识是片面的。灵感是人脑对事物产生的一种思维认识,诗歌和舞蹈、绘画和雕塑都是人类对要表达的事物从事的一种行为,虽然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在思维的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灵感对于人类的启发是多种多样的,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苦苦思索好久没做出的化学元素周期表,由于日常生活中苦苦思索不得其解,反而在睡眠思维放松时激发了灵感,化学元素周期表也因此应运而成。这表明思维放松可以促使灵感的产生。同样,我们周围的环境也激发我们的灵感,俄罗斯画家苏里柯夫早就想以缅希柯夫为主人翁创作一幅画,思索好久无从下手却在一次他被连天阴雨困在一处山间小屋里,又潮又湿的环境下,令其心生厌意,这种特殊环境和气氛使画家联想到缅希柯夫,恍惚觉得自己正置身于缅希柯夫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愁闷的农舍里排遣时光的环境气氛中,鲜明的视觉印象与思想上已经形成的主题的朦胧意象结合在一起,就这样实现了对主题的审美认识的飞

跃。 画家罗中立先生以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现状为题材创作《父亲》时,他反复构思了很多图像,可都不理想,当他偶然想起除夕夜见到一位老掏粪工仍在工作时,给画家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于这是画家自己感受到的深刻的生活经验,这一情景在思想感情和环境气氛上与画家对主题的理解非常接近,这种感情气氛一旦与主题自然融合交流,画家就觉得身临其境,从而领悟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主题,比较完美地体现了主题的内容与形式。 在实际生活中,激发灵感的因素很多。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充分利用好各种偶然因素,才能在艺术创作中把偶然因素发挥得淋漓尽致。各种启发因素的作用,实际上促使艺术家在创作中使流动的未定型的思想感情找到自己的归宿,促使艺术家朦胧的思想感情明朗化并找到感性显现的美妙形式。可见艺术家经历过的情景同艺术家思考的形象偶然结合在一起可以产生理想的艺术形象。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思考过、经历过的事情晚上睡觉时有可能梦到。现实中的各种偶然因素会激发潜意识来进行创造,做一个有心人才能更好地利用灵感。 这些情况表面看来是很偶然、平常的,因为体现主题的最佳形式和内容不是惟一的,往往具有多种可能性,所以,启发因素也是多种多样、因人而异的。主要在于艺术家必须具有敏锐的感觉,对于事物的主要特征有一触即发的独特领悟,因而能在丰富的生活经验中找到体现思想感情的富有生气的美的形式。徐悲鸿说:“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精辟地道出了艺术灵感的妙谛。他解释道:“这种偶然得之是建筑在长期的生活和修养基础上的,这也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统一。”可见偶然性是通过必然性建立起来的,灵感是熟能生巧才降临

秦李斯小篆及其书法艺术_郭光华

大众文艺 20李斯(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楚上蔡人(今河南 省上蔡县芦岗乡李斯楼村),字通古,出身布衣,官居秦相。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宰辅才具的政治家和书法家,被后世誉为才力功臣、小篆鼻祖。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局面大动荡、大整合相互兼并的剧烈时期。由于文字发展因地域有别,诸侯割剧封闭与融合相互碰撞,导致文字发展沿袭的过程各不相同,以致形成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同一个字所采用的声符、形符也都差异很大。例如一个“马”字,齐国有三种写法,楚、燕、韩、赵、魏也各有二种写法。七国文字千变万化,无一定式。李斯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确保秦帝国的政令通达和思想文化交流,在确立废分封、兴郡县、定律令、修驰道、重农桑、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的同时,又把“书同文”作为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决策。秦始皇积极采纳李斯的建议,诏令由李斯主持进行文字改革。李斯以先秦文字为基础,删繁就简,或颇省改,增损大篆,异同籀文,废除了六国区域性大量的异体字和与秦文不合的部分文字,制定出一种新的标准字体小篆,作为大秦帝国的统一书体颁布实施。秦小篆的产生,结束了战国以来文字异构丛生、形体杂乱的局面,标志着我国书法艺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秦文字改革后,李斯曾六次跟随秦始皇和二世皇帝出巡全国各地,祭神封禅,为大秦歌功颂德。并用小篆亲撰碑文,刻于金石。见于史籍记载的有:《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之罘刻石》《碣石门刻石》《会稽刻石》《句曲山白壁刻石》《汉沔碑》等。其它篆文有《仓颉篇》七章,刻符《阳陵虎符》、铭文《金狄铭》《峄山铭》《秦剑铭》《玉玺文》等。还有不少权量铭文也出自李斯之手。现以《泰山刻石》《阳陵虎符》《玉玺文》为例进行分析,由此可窥其小篆特征全貌。 《泰山刻石》又称《封泰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刻。石高161.7厘米,宽46.2厘米,字径一寸七分,四面环刻,前三面为始皇诏,第四面为二世诏(二世诏刻于公元前209年)。南向二世诏文7行,满行12字。传宋拓本为223字,后不知何时毁坏。元拓本存50余字,明末残存29字。清乾隆五年(1740)毁于祠火。嘉庆二十年(1815年)复为蒋因培访得残石2块,仅存10字,1901年罗正均作亭护之,时已仅存9字。残石今存山东泰安岱庙东庑。现传世的拓本以明安国藏北宋拓本为最,存165字,现在日本,其余大多是29字本。《泰山刻石》为典型秦小篆,在书法史上,上接《石鼓文》之遗绪,下开汉篆之先河,是中国古文字发展的最后阶段。观其书风,用笔似锥画沙,劲如屈铁。体势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相比,略显偏长。而与《琅琊台刻石》较为相近。现存的《峄山刻石》系宋人郑文宝根据徐铉临本摹刻的。《会稽刻石》早已佚失。后经申屠駉、钱梅溪两次翻刻,与《峄山碑》合为一石。这二通碑字势较为方整,中规中矩,一丝不苟,可谓法度森严,但却缺少了秦人的恢宏气度。《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字迹漫漶,剥泐严重。然细观之,结体上紧下松,字呈长方形。字势横平竖直,疏密匀亭。转弯处施以圆转,笔画圆润挺劲,行笔流畅通达,布白齐整严谨,雍容典雅,有庙堂之概。《泰山刻石》世称《玉筯篆》,对后世影响深远,历来习小篆者无不奉为圭臬。 《阳陵虎符》为李斯小篆,错金书。左右二符胶固为一,两侧文字相同,各12字云:“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符高3.35厘米,长8.6厘米,宽1.7厘米。虎符既虎形兵符,为秦始皇调兵的凭证。符用铜铸为虎形,中剖为二,一半秦始皇存,一半交驻防地方的将帅。遇有战事调兵时,令使者携秦始皇所存之一半前往驻军地验合,命令方行。 阳陵虎符篆文笔道圆润,笔力雄健;对称均衡,结构谨密;分行布白,宽博自然。王国维曾跋云:“此符乃秦重器,必相斯所书”,此言不谬。 《玉玺文》即秦始皇玉玺的文字。李斯撰文并书,书体为鸟虫篆。材质玉。内容:“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书风端严华贵,气清神怡。秦始皇玉玺文以鸟虫书行世,说明秦统一文字,除汉字改革本身的意义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表示“兼并天下诸侯”,一切都以“秦”为正统,带有极浓厚的政治色彩。但并不排除其它书体并存,这是不争的事实。 关于秦始皇玉玺的来历,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昔日,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得到一块璞玉,于是献给楚厉王。楚王让工匠鉴别,说“是一块石头”。楚王大怒,以欺君罪下令砍去卞和的左脚。楚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献给武王。武王让工匠鉴别,又说“是一块石头”。武王亦怒,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右脚。至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玉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楚文王听说后,遣使问“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卞和说:“我不是因被砍双脚而哭。一块宝玉被当作顽石,一个忠贞之士被当成骗子,这才是我悲痛的原因。”楚文王于是让工匠细加雕琢,果然是一块天下罕见的宝玉。这块宝石就是闻名天下的“和氏壁”。后来和氏壁被盗,落入赵惠文王之手。秦昭王愿用十五个城池换取。赵王明知有诈,却不敢拒绝。因为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后蔺相如携壁出使秦国,设计“完璧归赵”,秦赵结怨日深。公元前228年,秦灭赵,秦王政得到和氏壁,终于圆了先王的意愿。六国统一,秦王政称帝,昭令用和氏壁刻制玉玺,由李斯撰写玺文。李斯反复思考,“经数日而成”。于是命工匠精心琢磨,历时一年余,才告竣工。玉玺色绿如蓝,温润而泽,五龙盘绕,通体剔透,气度至尊。加上天下第一书的秦篆,堪称人间至宝。这枚凝聚着李斯心血的玉玺,成为皇权的象征,而亲身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兴盛与衰落。 对李斯小篆的评价,历代多有著述。唐李嗣真云:“李斯小篆之精,古今绝妙”。张怀瓘《书断》曰:“李君创法,神虑精微,铁为肢体,虬作骖騑,江海渺漫,山岳峨巍,长风万里,鸾凤于飞”。明甘旸《印章集说》:“玉筯,即李斯小篆。”玉筯篆的点划用笔被后世引为“垂露”之法。清陈澧《摹印述》曰:“篆书笔划两头肥瘦均匀,未不出锋者,名曰玉筋,乃篆书正宗也。”刘熙载亦称:“玉筯之名,仅可加于小篆。”清康有为言词更真,一语中的。他在《广艺舟双楫》中称:“相斯之笔,画如铁石,体若飞动,为书家宗法”。李斯小篆的风格,极大地表现出与长期分裂后刚刚建立起来的秦帝国统一政权的要求相适应,反映了一种均衡和谐与有秩序的美感。 李斯小篆的艺术特色:一是小篆笔画一般横画比竖画多,一样粗细的笔画,为了避免横画在排叠时过分拥挤,只能增加高度,从而形成小篆的结体偏长。二是由于线条粗细相等,在纵横排列时,如果稍有倾侧,就会导致书体的结构平稳不匀称。因此必须在书写时保持横平竖直,左右对称的结体原则。三是笔势纵横驰骋,绵长而具张力,字体外形整肃,质丽均匀,给人以巍峨壮观、大气磅礴的华贵气象,从而达到了至臻完美的艺术高度。 在论述李斯小篆风格特征的同时,不能不涉及到李斯作为书法家在书法理论方面的卓越建树。他曾为用笔作过精辟阐述:“夫用笔之法,先急回,回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理当自见矣”(见《蒙恬笔经》)。李斯用笔之法,当时在民间多有流传,在宫中更为群臣争相效仿。连秦始皇本人也“时而习之,颇得其精妙”。这些轶事,至今仍为书家所称道。 秦李斯小篆及其书法艺术郭光华 郭建民 (上蔡县文化馆 河南上蔡 463800)?群文论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