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违反税法的行为及其后果

违反税法的行为及其后果

违反税法的行为及其后果
违反税法的行为及其后果

违反税法的行为及其后果

最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美国遗产税法将于09年12月31日期满失效,因此在今年内死亡的人不用缴遗产税。由此可见,税收是具有强制性的,国家依靠政治权力,即税法,强制征税,任何人都要依法纳税。也就是说,税收依靠税法的强制力实现。

尽管有税法作税收的坚强后盾,但依然有些人财迷心窍,违反税法,拒交或漏缴税款。其行为主要包括偷税、欠税、骗税、抗税四种。

偷税,是指纳税人以不缴或少缴税款为目的,采取各种不公开的手段,隐瞒真实情况,欺骗税务机关的行为。其手段又分为以下四种:伪造、变造、隐匿和擅自销毁账簿、计财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不列、少列收入;不按照规定办理纳税申报;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这一行为实际上构成了偷税罪,一经查出,当由税收机关追缴税款、滞纳金并处以罚款,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去年11月,税务部门刚查出一个偷税六百多万元的民营企业,而且这一民企之前还被评为A 级纳税信用单位,这个单位隐匿账簿,同时不办理纳税申报,最终被股东揭发,被确认为严重的偷税罪,税款缴回,偷税者被严惩。

欠税,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交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它的手段很简单,就是像无赖一样硬是不缴,或是躲着不出来,避免与税务部门遇见,以此拖延期限。对此,国家的惩罚措施也很简单:一开始是罚交滞纳金;仍不缴纳的,从其金融机构的存款中强制扣缴,或是扣押、查封、拍卖其物品、财物等以抵缴税款和滞纳金。12月30日,北京市地税局发布了“欠税黑榜”,一些知名企业如北京城建第四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也位列其中,地税局表示将冻结其账户或强行还款。

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方法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骗税的手段很多,如:虚列出口货物数量、虚报出口货物价格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虚报自然灾害骗取税收减免等。这一行为常常有严重情节,因此惩罚措施也格外严厉:处以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骗取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近日,一起名为“夏都专案”的骗税大案被侦破,骗取税额竟高达亿元,涉及全国11个省市共211个企业,证据表明此团伙具有一整套的骗税方案,主要手段就是出口退税骗取。

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拒绝接受税务机关的纳税检查、威胁、围攻、殴打税务人员等行为,都属于抗税的范畴。根据刑法规定,犯有抗税罪者,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并处以罚金,情节严重者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今明星艺人中不乏抗税者,如蔡康永、林志玲就因拒绝接受税务检查而打官司,最终纷纷败诉,应该说他们的行为是典型的抗税,但鉴于两人都尊重判决,败诉后还请了税款,因此并没有受到进一步制裁。此外,某些地区的黑势力也是抗税大军的“中坚力量”。

将四种违反税法的行为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从惩罚措施上看,骗税惩罚最重,随后是偷税、抗税,欠税惩罚最轻。因为相比之下,欠税只是类似于耍无赖的一种方式,国家能够有效地采取措施缴回税款,不会给国家带来较大损失;抗税的情节就较恶劣,含有暴力的因素,不但干扰税务部门执法,还影响社会秩序,危害社会安宁;偷税则属于一种欺诈手段,也是现实中不法分子最常用的手段,它的存在影响社会风气,会滋长人们的贪婪,唆使人们为利益撒谎,同时也会因此使国家蒙受较为严重的损失;而骗税是极端恶劣的欺骗方法,钻国家政策

的空子,其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并且一般骗税者都精心预谋,是典型的知法犯法,必须严惩!

近几年来,每年我国都会流失1000亿元的税款,损失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条:公民纳税意识不强、纳税的权利义务不明确;法律滞后造成有些人钻空子;执法力度不够;现金体外流动量大;“灰色收入”(指公民获得的工资、津贴以外的收入)难以征管。也许那些从中获利的人会暗自窃笑,但实际上,这种违反税法,拖欠、欺骗税务所带来的后果,无论是对个人、社会还是国家,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对违反税法这个人而言,从眼前看他似乎占了便宜讨了巧,而且可能也没有被税务部门发现,但他损失的东西却远比他得到的多。举个例子,某人少交了一元的税款,实际上他拿着也没有太大用处。倘若你一元我一元人人都不交,政府的损失就大了,很可能一项造福于民的计划,便因此被搁置。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一个人违反税法,他得到的财富,远比不上政府利用这些钱创造的价值,他既要为此承担法律责任,也要承担自己的损失。

对整个社会而言,违反税法的行为是一种无法弥补的损失。这种损失又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直接的财政方面,违反税法者少交的税款,社会自然也就享受不到,因此会影响社会的发展,无法利用这些税款提升社会的经济、文化水平;其次是间接的风气方面,一个人逃税成功了并从中获取了利润,自然会使他人眼红而导致另一些人触犯税法,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同时会带来更为严重的财政方面的损失。而如果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上不去,大家都过着穷日子,税收就会更少了,社会也就更落后。应该说,这种恶性循环是必须要防止的。

对一个单独的国家而言,违反税法的行为会使其变得脆弱,不堪一击。国家的建设依靠财政收入,而税收又是财政收入的主体,所以一个国家的税收就如同一个人的生命一样重要。当这个国家的税收极其混乱时,他的“死期”也就不远了。就拿索马里来说,它的政府已是名存实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无法阻止有效地税务管理,根本没有办法与其他势力相抗衡,更不用抓海盗了。如今索马里越来越穷、越来越乱,早就控制不住局面了。由此可见,税收对于国家发展、安全是多么重要,违反税法的危害又是多么巨大。

不过,事实上违反税法的人还没有多到足以造成以上严重威胁,这应该说得益于税收的强制性(即税法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税收不至于流失过多。但是,“一千亿”的数字仍然需要我们完善税收方面的工作。

针对前面提到的五个导致税款流失的原因,我提出以下三点建议:加强对公民在纳税方面的法制教育,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完善法律制度,加大监管力度,尽量做到早发现违反税法者并早缴回税款,使人们不敢去触犯;加强对经济制度的管理,在源头处阻断不法分子的违法行径。

但监管毕竟只是一种手段,若想要真正做到人人自觉诚信纳税,还是得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明确国家、集体于个人利益紧密相连,地址逃税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繁荣,我们的生活也才能更美好。

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对其实施的违法行为及其所造成的危害而承担的法律规定的后果

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对其实施的违法行为及其所造成的危害而承担的法律规定的后果。 一广告违法行为的行政法律责任)( .广告行政处罚类型1 停止发布广告。① 责令公开更正。② 通报批评。③ 没收非法所得。④ 罚款。⑤ 停业整顿。⑥ 吊销营业执照或广告经营许可证。⑦

.广告行政处罚的具体规定2 在我国《广告法》中,广告管理机关对于广告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 的具体标准,做出了明确规定,具体如下: 发布虚假广告。对于利用广告虚假宣传商品或服务的,责令广① 告主停止发布,并且以等额广告费用在相应范围内公开更正消除影 响,同时处以广告费用倍以上倍以下的罚款;对负有责任的广告 15 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没收其广告费用,并处以广告费用倍以上倍51以下的罚款;对于情节严重者,依法停止其广告业务,已经给用户和 消费者造成损害或利益损失的,责令补偿损害、赔偿损失。 发布违禁广告。责令负有责任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②

布者停止发布、公开更正,没收广告费用。并处以广告费用倍以人1 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停止其广告业务。构成犯罪的,依5 法追究刑事责任。 发布不正当竞争的广告。责令负有责任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③ 广告发布者停止发布、公开更正,没收广告费用,可以并处广告费用倍以上倍以下的罚款。5l 以新闻报道形式发布广告。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广告发布④ 者改正,处以元以上万元以下的罚款。10001 违法发布药品、医疗器械、农药、食品、酒类、化妆品广告或发⑤ 布国家禁止生产销售的商品广告。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负有责任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改正或停止发布,没收广告费用,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学习资料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 案例分析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 一、什么是态度 1、含义:是指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及其他客 体比较持久认知、情感和倾向性。反映个人对人物、事物、客体的心里感受。态度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而且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2、对象:态度所指向的人物、事物或其他客体 3、成分:态度的心里构成 (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或对象的看法、评价以及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信念、观 点、知识和信息的组成。既包括对人对事的知 晓,也包括对人对事的评论、赞同或反对。 (2)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由认知而产生的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即态度中的情绪情 感部分。 (3)态度的意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即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某种 反映。 4、态度的功能(作用) (1)决定着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判断与选择(态度的习惯性) ①导致刻板印象

②导致先入为主的判断 ③导致晕轮效应 (2)态度的稳定持久性(忍耐性或坚持作用) ①决定了人的态度面对变化了的环境的忍耐性的 高低 ②预示着个体对事物的行为反映模式的规律性 (3)态度对学习的影响(选择性) (4)态度的隐藏性 (5)态度对矛盾和冲突的调节功能 二、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1、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需要的影响:凡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或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必然产生喜欢的态度,反之产生 厌恶的态度。 (2)知识的影响:知识形成态度,也改变态度。 (3)团体的影响 (4)个人性格的影响 (5)行为的影响 (6)其他:个人创伤或戏剧性的经验。 2、态度的形成过程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教案

第7课行为与后果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每个人都会产生一定的行为,体验到任何行为都一定会带来相应的后果。 2.学会判断行为的正误,树立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的、道德的责任意识,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良好品质,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知识与能力] 1.学会理解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懂得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理馔行为不同产生的后果不同的道理。 2.能够预见自己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努力避免不良行为带来的消极后果,培养学生的行为判断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 教学重点: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教学难点:行为与后果关系的多样性 一、课堂导入 PPT展示象棋的图片 问:“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一个细小的行为就可能带来一系列的后果。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二、师生互动学新课 [探究一] 1.观看视频:《香格里拉旅游乱象》 思考:该事件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做出了什么行为? 导游:强制消费、把游客赶下车、讽刺游客 游客:被迫交钱、投诉 执法者:不受理该事件、辱骂游客 记者:投诉、拒绝交费 旅行社:强制消费

2.请同学们将以上行为进行归纳整理,看看分别属于什么行为?(小组讨论) 师:从这张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得出,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都会做出一定的行为。 3.问:根据这张表格中行为的类型,大家能不能把行为来分一下类呢? 师:从不同角度看,行为有不同的分类。有的行为是出于善良的动机,有的出于不道德的动机。从行为的性质来看,有的合法,有的不合法。在法律上,有作为和不作为之分。那么到底什么是作为和不作为呢?

税法案例

菲律宾地热公司(A公司)于1971年9月签订了一个服务合同,在菲律宾开发地热资源。由该公司出资,并提供技术援助以及部分的营运资金,做为回报,A根据其投资企业的产量每月收取一定的服务费。1983.11.2,A将从1982.12开始的连续三个季度的收入存入菲律宾的一家商业银行,并向菲律宾的中央银行申请汇出,获得批准。然而1983.11.17,由于当时外汇大量外流,政府决定推迟90天偿还外债的本金。随后实行外汇管制要求商业银把所有外汇卖给中央银行。A虽已取得中央银行的收入汇出批准书,但仍无法从中央银行申请取得外汇,于是便向美海外私人投资公司索赔。当时距A向菲政府递交汇出申请之日还不满30天。 A所遇到的风险属于哪种风险?OPIC能否支付赔偿? A贷款给委内瑞拉中美洲热带孵鸡公司和中美洲热带农业食品公司,这两家企业经营失败,整个公司产业成为破产诉讼中的标的物。党政府官员前往查封公司所属工厂设施,意欲扣押财产等待清偿,遇公司职工抵制。他们占领厂房,设置路障,以免公司被查封后陷于失业,而且无法索回被资方拖欠的工资。A及上述两家公司的法律顾问劝告资方不要正式请求委政府出面派警察干涉。资方接收了劝告。数日后,骚动平息。但两家厂房设施在骚动中受到严重破坏,其价值已不足以清偿所欠A公司的债款。于是A向OPIC,要求给予损失赔偿金。 A遇到的风险是否构成征收险和战争险? 卢旺达爱国阵线从乌干达入侵卢旺达,与政府军交战。后卢旺达国防部征收了投保人茶叶进口国内公司和C&W公司在卢旺达合资设立的一家公司的卡车,用于军需。于是。这两家公司向OPIC索赔。 这两家公司所遭受的损失属于什么险的范围? 依MIGA规定,下列哪几项属于合格东道国须满足的条件 A 必须是发展中国家会员国 B 必须经这个发展中国家同意承保 C 必须是可以得到公平待遇和法律保护的国家 D 必须是和投资母国有双边协定的国家 甲乙两国均为《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和《华盛顿公约》的缔约国。A公司是甲国投资者在乙国依乙国法设立的一家外商独资企业。乙国政府对A公司采取了征收措施。根据前两公约,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 遵循一定的程序,A公司有资格事先向多边投资担保机构申请投保征收或类似措施险 B 如甲国投资者、A公司、乙国政府同意,A公司可以请求ICSID解决该争端 C 甲国投资者本人不可以请求ICSID解决该争端 D 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在向投保人赔付后,可以向甲国政府代位求偿

税法(增值税)案例

第二章增值税教学案例 案例一: 出口骗税遭惩戒贷款被拒悔不已 近日,宁波某食品有限公司接到来自合作银行的电话:“你们这次的贷款没批下来”。听到这话,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叶某一下子懵了,公司一向还贷准时,这是为什么呢?她立即赶到银行了解原因,被告知,通过信用信息系统查询到该公司被列入了重大税收违法“黑名单”,无法继续向其提供贷款。 叶某的公司成立于1998年。20多年来,她在商海中历经风浪,艰苦创业,把公司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当地有名的重点企业,本人也因此获得了优秀企业家等诸多荣誉。然而因交友不慎,叶某的公司在一伙不法分子的诱骗下通过虚开发票骗取出口退税,造成国家税款损失千万元,被税务和公安部门联合立案查处,企业补缴了税款并被停止出口退税三年。 叶某以为在案件查处结束后便可以“重整旗鼓”,但她没想到企业不仅被列入税收违法“黑名单”,向全社会公布,而且被推送给相关部门实施联合惩戒。一件件使叶某“寸步难行”的事接踵而来,纳税信用等级被直接判为D级,企业面临更加严格的税务管理……因长期拖欠税款,叶某作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被出入境管理部门阻止出境。公司的经营陷入了困境,叶某本想着从银行贷款解燃眉之急,却又被银行拒贷。一桩桩一件件的“信用受限”,使叶某的“东山再起”步履维艰。她更不禁想到前段时间接到的某协会通知,自己原来兼任的职务也已经由他人取代……叶某无比懊悔当初听信了不法分子的花言巧语,更懊悔受一点蝇头小利的诱惑就毁掉了辛苦打拼积攒出来的信誉。 悔恨不已的叶某来到了税务稽查部门咨询,接待她的稽查干部向她详细解释了重大税收违法失信案件信息公布、部门实施联合惩戒措施等相关的制度办法。叶某深受触动,感慨自己以前只顾挣钱,吃了“法盲”的亏,表示今后一定要牢记教训,把心思放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正道上,诚信经营、依法纳税,一切从头开始,誓要把失去的信誉重新赢回来。 点评:涉案企业的生产经营者只顾一时利益,参与骗取国家出口退税,触犯刑法及税收法律,即使接受刑事处罚、及时补缴税款也难以将涉税违法影响“一笔勾销”。一旦被列入税收违法“黑名单”,跨部门的联合惩戒会让失信者处处受限、寸步难行。纳税人要算好这笔账,在经营过程中要诚信经营、依法纳税。

税法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税法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违法行为类表现 行政责任 刑事责任行政处罚 其他 责令限期 改正 通报罚款 1、违反税务管 理行为①未按规定期限申报办理 税务登记、变更或注销登记 √2000元以下罚款 情节严重处2000以上1万元以下罚 款 ②未按规定设置、保管账簿 或其他会计资料 ③不按规定将会计处理方 法、软件、制度等报送备查 ④未按规定将全部银行账 号报告税务机关 ⑤未按规定安装、使用税控 装置或损毁、擅自改动的 纳税人不办理税务登记√ 逾期不改正,税务部门提请工商部 门吊销营业执照 纳税人不按规定使用税务 登记证件,或转借、涂改、 损毁、买卖、伪造证件的 2000元以上1万 元以下罚款 情节严重处1万以上5万元以下罚 款 扣缴义务人不按规定设置保管 代扣代缴、代收代缴会计资料 √2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处2000-5000元罚款

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应收 未收税款 处50%-3倍罚款税务机关向纳税人追缴 违法行为类表现 行政责任 刑事责任行政处罚 其他 责令限期 改正 通报罚款 2、违反纳税申报管理行为未按规定办理纳税申报和 纳税资料的 √2000元以下罚款 情节严重处2000以上1万元以下罚 款 3、拒绝税务检查行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逃避、 拒绝或阻挠税务检查 √1万元以下罚款 情节严重处1万以上5万元以下罚 款 4、偷税行为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伪造、 变造、隐匿、销毁会计资料, 以少缴或不缴税款 50%-5倍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 ①逃税数额较大,占应纳税 10% 单位罚金,责任人偷税罪论处 判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 金 ②逃税数额较大,占应纳税 30% 单位罚金,责任人偷税罪论处判3-7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③多次逃税 以累计金额计。5年内因逃避税受 过行政处罚或被税务机关处罚二次 二次以上行为构成犯罪 不进行纳税申报,少缴或不 不缴税 并处50%-5倍罚 款 税务机关追缴税款和滞纳金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编造虚 假计税依据 √ 并处5万元以下 罚款

2019年注册会计师CPA税法重要大题案例题集锦适合考前突击呕心沥血整理

CPA税法重要大题案例题集锦 呕心沥血整理 适合考前突击

一、计算问答题 1、(本小题6分。)甲地板厂(以下简称“甲厂”)生产实木地板,2015年8月发生下列业务: (1)外购一批实木素板并支付运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素板金额50万元、税额8.5万元;取得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运费金额1万元、税额0.11万元。 (2)甲厂将外购素板40%加工成A型实木地板,当月对外销售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销售金额40万元、税额6.8万元。 (3)受乙地板厂(以下简称“乙厂”)委托加工一批A型实木地板,双方约定由甲厂提供素板,乙厂支付加工费。甲厂将剩余的外购实木素板全部投人加工,当月将加工完毕的实木地板交付乙厂,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收取材料费金额30.6万元、加工费5万元,甲厂未代收代缴消费税。 (其他相关资料:甲厂直接持有乙厂30%股份,实木地板消费税税率为5%。)要求:报据上述资料,按照下列序号回答问题,如有计算需计算出合计数。 <1>、判断甲厂和乙厂是否为关联企业并说明理由。 <2>、计算业务(2)应缴纳的消费税税额。 <3>、判断业务(3)是否为消费税法规定的委托加工业务并说明理由。 <4>、指出业务(3)的消费税纳税义务人、计税依据确定方法及数额。 <5>、计算业务(3)应缴纳的消费税税额。

2、(本小题6分。)某工业企业2015年3月1日转让其位于县城的一栋办公楼,取得销售收人12000万元。2008年建造该办公楼时,为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金额3000万元,发生建造成本4000万元。转让时经政府批准的房地产评估机构评估后,确定该办公楼的重置成本价为8000万元。 (其他相关资料:产权转移书据印花税税率0.5‰,成新度折扣率60%。)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按照下列序号回答问题,如有计算需计算出合计数。 <1>、请解释重置成本价的含义。 <2>、计算土地增值税时该企业办公楼的评估价格。 <3>、计算土地增值税时允许扣除的营业税金及附加。 <4>、计算土地增值税时允许扣除的印花税。 <5>、计算土地增值税时允许扣除项目金额的合计数。 <6>、计算转让办公楼应缴纳的土地增值税。 3、(本小题6分,可以选用中文或英文解答,如使用英文解答,须全部使用英文,答题正确的,增加5分,最高得分为11分。)张先生任职于国内A公司,系我国居民纳税人,2014年取得收入如下: (1)每月工资收入6000元,按所在省人民政府规定比例提取并缴付“五险一金”

行为与后果

第7课行为与后果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每个人都会产生一定的行为,体验到任何行为都一定会带来相应的后果。 2.学会判断行为的正误,树立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的、道德的责任意识,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良好品质,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知识与能力] 1.学会理解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懂得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理馔行为不同产生的后果不同的道理。 2.能够预见自己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努力避免不良行为带来的消极后果,培养学生的行为判断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 教学设计l: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导入新课: 活动一:展示漫画创设情景: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甲不小心踩了乙的脚,从彼此的行为态度引出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活动二:请学生谈谈下棋时调兵遣将的感受。正所谓“人生如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师:我们在探讨时发现行为与后果是有密切关系的。这正是本课所要探讨的问题。 讲解新课: 活动三:主张“偷药”和“不偷药”的同学对书中P76当事人海因茨的行为、选择行为的理由、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进行辩论:说明理由,并设想可能带来的各种后果。 师:其实,面对如此复杂的道德情形,人j勺行为不只是“偷药”与“不偷药”的选择,评价的标准也不只是简单的对与错。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帮助海因茨,使他既放弃“偷药”与“不偷药”的痛苦抉择,又可以得到药物医治爱妻挽救她的生命呢?请说明理由。 生:(略) 1.人们都会做出一定的行为 师:上述的分析说明:生活在社会大家庭里,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都会做出一定的行为。有的行为是有意识进行的,有的行为是无意识进行的,从行为动机看,有的可能是在善良动机下做出来的,有的则出于不道德的目的。从法律上讲,有的是合法行为,有的则是非法行为。在法律上,人的行为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作为,就是做法律鼓励做的和要求做的,也包括做法律反对的甚至禁止的行为。不作为,就是指法律要求做而没有去做的行为,换句话说,就是行为人有义务实施且可能实施而没有实施的行为,即当为而不为,其实质就在于:应当履行而不履行。 走进生活:(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行为都会带来后果。) 活动四:剪辑播放某校师生走进社区活动的录像片段和中央台拍摄的教育片《交通安全伴我行》的录像片段,请学生说出其中的“作为”和“不作为”,品味由此产生的相应的后果。 师:请列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当为而不为”的事,并分析其后果? 生:医生见死不救、司机不遵守交通规则、警察接警不出、父母遗弃子女、子女虐待老人、“拾金而昧”等不履行义务的现象。 师:不管是作为还是不作为,都会产生后果。只是有些行为会产生预期的效果,有些行为带来的后果会出乎人的意料;有些行为会产生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后果,而有些行为则有损于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有些行为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有些行为的后果可能不会直接表现出来;有些行为的后果会随着行为的发生而发生,有些行为的后果则可能在一段时间后产生。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选择行为时,要首先考虑可能带来的后果。 反思生活:(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生活中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先考虑后果而后选择行为。) 活动五:案例分析:张斌、张磊同时收到某彩票中心寄来的关于该中心举办首届“2006年幸运读者”有奖活动的说明和一张无偿赠送的彩票,刮开对奖区,两人同时中了“二等奖”,

一起公司组织形式避税案例的法理思考

一起公司组织形式避税案 例的法理思考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一起公司组织形式避税案例的法理思考 原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法和新企业所得税法均以法人企业作为基本纳税单位,实行法人所得税制,非法人营业机构由法人企业登记注册地汇总计算并缴纳企业所得税。鉴此,设立子公司或分公司,能汇总纳税与不能汇总纳税,其税率和税负就可能大不相同,甚至悬殊。因此,选择有利的公司组织形式,就成为税务筹划的手段之一。本文结合一起案例,试从法理层面分析某纳税人利用公司组织形式为什么由税务筹划沦为打击和遏制的避税行为,并针对该避税问题提出思考和对策。 一、案情简介 A(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是由设在欧洲某避税港的某跨国集团独资经营的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其注册地在我国某沿海开放城市(三级城市)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内。A公司的组织架构是:注册地有间集团内部称之为P厂的生产机构,主要从事建安材料类产品的制造、生产加工;注册地外设立了10多个分公司和1个办事处,均属非法人的营销机构,主要从事在中国市场销售本公司的产品。 - 经调查,A公司名下的10多个分公司由设在上海的营销总部(登记为A公司的上海办事处)直接统一控制和管理,集团内部将上海营销总部称为MO。注册地机构实质上就是P厂,注册地再也没有什么总部机构来控制和管理P厂和上海MO(10多个分公司)。注册地P厂与上海MO分别直接接受集团的管理与控制,实质上就是集团设在中国的制造和销售的2家子公司,而不是法律形式的1家A子公司。A公司仅仅是该跨国集团将分散的2家子公司利用总分支机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注册登记行为,有名无实,从而构成了虚设法人滥用法人人格的行为。 (一)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看,注册地P厂与设立的10多个分公司和1个办事处同为二级机构,本应直接只接受总机构控制和管理,总机构再对公司权力机构(股东会、董事会)负责。但是,经调查,挂名A公司的法人代表、总经理、财务总监等等均不在注册地上班,而在上海分部工作,因其行使的职权只限于上海MO机构的营销事务,所以从不过问注册地P厂的生产经营管理。同样,注册地P厂则以厂长为首的生产机构管理层进行公司治理,管理权和经营权也不涉及上海MO机构的营销事务。同时,注册地P厂、上海MO均直接只对境外投资股东(母公司)负责。因此,A公司仅仅是注册法人人格而已,没有总机构实体,从而形成了有悖公司组织形式和公司治理的做法和行为:10多个分公司不由注册地机构而由上海MO所控制和管理;一家公司并存2家公司治理结构,并列2个“老总”,违反了作为二级机构只能对上一级机构负责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二)从经营管理看,A公司的住所不是公司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通过对A公司内部组织机构和生产经营管理的调查,并进行了功能分析,发现A公司根本不存在总公司管理机构来控制和管理P厂和上海MO或10多个分公司,注册地机构不是决策、管理和控制中心,而仅仅是集团在全球布局的一家制造商。所登记A公司经营范围内的营销职能则由上海MO机构承担,但上海MO却是与注册地制造商截然分开的一家分销商,两者泾渭分明,互不控管,独成体系。因此,注册地住所的机构是承担单一生产功能的制造商,而不是集经营决策、产品制造、市场开发、产品销售等功能的公司总部,法人公司是个“壳体”。 (三)从财务控制看,A公司不按总分支机构的组织架构进行设账和核算,没有作为一个会计主体存在的财务处理中心。通过对A公司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软件的调查分析,发现注册地仅仅是P厂的会计核算和财务控制的所在地,而不是包括众多分公司在内的整个公司的核算地和管理地,即不具有总分支机构会计的特征。该跨国集团在全球

第一章 税法概论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税法概论 一、术语解释 1、税收制度 2、课税对象 3、税法 4、起征点 5、税制体系 二、填空题 1、以课税对象划分税种分为_____、收益额、______、资源和人身等五大类。 2、税率的三种主要形式包括______、累进税率和______。 3、税收法律关系包括______、客体和______三个要素。 4、按照税收能否转嫁,税收可分为_____和_____。 5、扣缴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在经营活动中负有_____并向国库_____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6、税收法律关系的保护方法主要包括行政手段和_____。 7、减免税规定是对特定的_____和特定的_____所作的某种程序的减征税款或免征税款的规定。 8、累进税率是随征税对象数额增大而_____的税率。 9、纳税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_____和_____。 10、比例税率在具体运用上又分为_____、差别比例税率、______和有起征点或免征额的比例税率。 三、判断题(判断对错,并将错误的改正过来) 1、违章处理是对纳税人违反税法行为所采取的行政处罚措施。 2、税法关系主体之间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 3、纳税人就是负税人,即最终负担国家征收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4、我国现行流转税包括增值税、关税、车船使用税、营业税和消费税。 5、我国的税收诉讼法规仅在《税收征管法》中作了具体规定。 6、课税对象是税收制度的基本要素之一,是税区别费的主要标志。 7、在处理国际税收协定与国内税法不一致的问题时,国内税法应处于优先地位,以不违反国内税法为准。 8、我国现行税制是以流转税、所得税为主体,其他税与之相互配合的复合式税制体系。

行为后果的管教策略补充

行为后果的管教策略补充 上一次的讲座由于时间关系,行为后果的这一部分内容没来得及讲,今天补充一下。 在后来的PET系统中,行为后果的策略是一个蛮重要的单元,但是同样由于它是一种对孩子有干扰的行为介入,所以需要一定的前提理念和一些技巧的掌握。 首先说说行为后果策略的应用范围。 孩子的行为问题会有许多的原因,针对每种原因来解决的方案也各有不同,从低干预性优先的方向出发,我们可以先应用环境调整,活动设置,榜样示范,有效沟通等等这些策略来引导孩子的行为发生改变,这些策略有的可以帮助预防一些孩子的问题行为,有的可以帮助孩子解决一些由于技能知识缺乏而引发的问题行为,但是对于孩子不理解行为后果而无心犯错、不理解成人的限制而频频犯规这样的情况,行为后果的策略就显得更有针对性了。 将后果作为教育工具的目的在于让孩子理解。它的策略指向一种联系,以使孩子理解为什么行为是不可取的,从而产生改变的动机,达成自律的行为。《儿童的道德判断》中,皮亚杰介绍了五个有助于儿童迈向自律的后果策略。 1、自然行为后果 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个行为结果,例如:不吃饭自然会肚子饿:不穿衣服自然会着凉:喜欢赖床,上学自然得迟到:东西乱丢,找不到是自然的结果……,这些结果是伴随行为自然产生的,故称为自然的行为结果。 应用自然行为后果,就是让孩子体验到他自己行为的直接后果。它让孩子从他们的经验中学习。这也是建构主义的方式。 昨天写了篇日志,不负责任的家长,我想我们许多家长还是偏向于管的更多些。我不敢批评父母管教就是不好,我只想请家长们关注一下,孩子从父母的管教行为中学到了什么?体验到了什么? 对孩子的教育效果而言,必然要关注的是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的感受不好,就意味着孩子产生改变的可能性就少,管教的行为效果就不会好,亲子关系就不会好,所以虽然说,父母管教行为是决定自己做些什么,而不是要求孩子做些什么,但是关注点,可以的话,还是落到孩子的感受上会更好些。 一个自然行为,比如孩子经常忘记带齐东西上学,这个行为会遇到的自然后果是,他上课或者被罚,或者上课不便。按照PET的问题归属,这个可以是孩子的问题,父母不管的。可是许多父母往往就喜欢管,一边给孩子送书包去,一边还很生气地抱怨孩子批评孩子。 两种情形下孩子的体验是怎样的呢? 自然行为后果:嗯,下次得检查齐全了,免得像今天这么尴尬。从错误中学习。 父母批评指责:产生怨恨,报复的行为,或者自责,愧疚感。孩子没有学

税法案例

案例1 1.XYZ股份公司委托ABC会计事务对2007年度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ABC会计事务准备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拟派A和B注册会计师为该审计项目负责人。假定存在以下情况: (1)A注册会计师的持有XYZ股份公司的股票100股,市值约800元。 (2)在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后,ABC会计师事务所的A注册会计师受聘担任XYZ股份公司独立董事。ABC会计师事务所所在执行该审计业务前,将A注册会计师调离审计小组。 (3)B注册会计师的姐姐在XYZ股份公司会计部门工作,但非会计部负责人。B注册会计师未予以回避。 (4)XYZ股份公司要求ABC会计师事务所在出具审计报告的同时,提供正式纳税鉴证意见。为此,双方另行签订了业务约定书。 (5)前任注册会计师XYZ股份公司2006年度会计报表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ABC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该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因认为事实已经非常清楚,所以决定不再提请XYZ股份公司与前任注册会计师联系。 (6)B注册会计师在其递交给XYZ股份公司的名片上显示,他为“中国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部门经理”、“大学教授”、“湖北省先进个人”等。 要求:请分别针对上述(1)(3)(6)种情况,判断注册会计师是否违反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请分别针对上述(2)(4)(5)种情况,判断ABC会计师事务所是否违反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并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l)违反。当与鉴证客户存在专业服务收费以外的直接经济利益或重大的间接经济利益时,会损害审计独立性。A注册会计师持有XYZ公司的股票,尽管金额较小,但A注册会计师实质上与XYZ公司存在除审计收费以外的直接经济利益。 (2)违反。会计师事务所的高级管理人员或员工不得担任鉴证客户的独立董事,否则应当拒绝接受委托。 (3)违反。当与鉴证小组成员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是鉴证客户的董事、经理、其他关键管理人员或能够对鉴证业务产生直接重大影响的员工,这些关联关系会损害审计独立性。B注册会计师是审计项目负责人之一,与其在财务部从事会计核算工作的姐姐属于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会计核算工作会对审计业务产生直接重大影响。 (4)不违反。为XYZ股份公司提供纳税鉴证意见是审计服务的延伸,两者并非不相容的业务。 (5)违反。注册会计师应当提请XYZ股份公司告知前任注册会计师,并要求安排三方会谈,以采取措施进行妥善处理。 (6)违反。注册会计师不得在其名片印有社会职务,称号。 案例2 XYZ股份公司委托ABC会计事务对2005年度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ABC会计事务准备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拟派A和B注册会计师为该审计项目负责人。假定存在以下情况: (1)XYZ股份公司要求ABC会计师事务所降低一定数额的审计收费,但允诺将正在开发的写字楼以优惠的价格销售给事务所。ABC会计师事务所同意了XYZ股份公司的要求。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八年级思想品德新授课教案(19) 课题:行为与后果一、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一、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每个人都会产生一定的行为,体验到任何行为都一定会带来相应的后果。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2.懂得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理解行为不同产生的后果不同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课堂自学、合作交流、讨论质疑、探究总结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时数: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学情检查 (二)导入新课 案例导入(视频): 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思考:导致这场悲剧的原因有哪些? (三)出示思考题,明确提出自学要求 1.在法律上,人的行为可以分为哪两种?不作为的含义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2.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怎样? (四)自学检查 1.在法律上,人的行为有______和______两种。不作为是指行为人_____________的行为,即________。其实质就在于__________。 2.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是: (1)行为与后果具有一致性。 (2)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有行为就会有后果…… (五)师生研讨 1、阅读课本P76海因茨的的故事,并根据要求进行分析。 主张“偷药”:后果是被抓住毒打…偷药成功,妻子得救,但内心及其愧疚,良心不安…。 主张“不偷药”:后果是妻子静静地死去,他痛苦一生…。 (1)海因茨可以不通过偷药而得到那种新药吗? (2 2、阅读课文78页上面 两段文字,思考下列问题:(1)人们都会做出一定的行为。行为可分为哪些情况? (2)在法律上,人的行为可以分为哪两种?不作为的含义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3)请列举几个生活中“不作为”的例子。 警察接警不出;父母不抚养;教育子女医生见死不救等。 小结:行为与后果具有一致性。有的行为会产生一个后果,而有些行为则会产生多个后果,甚至是连锁的后果。有行为就会有后果,不同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后果。某种后果一定是由某些行为引起的。有的后果是一个行为造成的,而有的后果是由多个行为造成的。 3、选择我们生活中的几种行为,试着从多个角度分析后果。

澳洲公司税法案例

Take Home Exam ● What is David’s residency status in 2013/2014? David is non-resident of Australia on tax purpose in 2013/2014. Section 6(1) ITAA36 defines a “resident” for Australian tax purpose. Considering David’s residency status in 2013/2014, the domicile test can be applicable here. Applying FCT v Applegate and FCT v Jenkin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David is non-resident of Australia. David has been working in London since 1 July 2013, and he intends to back to Australia after 3 years in early 2016. During his absence, he lives with his mother who is a permanent immigration of UK since 2000, which means that David has a permanent abode outside Australia in 2013/2014 and also he has a family tie in UK to some extent. According to Ruling IT 2650, David is non-resident of Australia on tax purpose in 2103/2014. ● What amounts are assessable income and what outgoings constitute allowable deductions? Section 6-1(1) ITAA97 provides that assessable income comprises ordinary income and statutory income. As for David’s assessable income and allowable deductions, there are some analysis as follows. Section 6 ITAA97 requires that non-residents should have their ordinary and statutory income derived from all Australian sources taxed. Due to David’s non-residency of Australia on tax purpose in 2013/2014, the salary of £150,000 from his London employment is excluded in his assessable income. Although David never worked on his family farm and either registered as a shareholder, he also made substantial financial contributions toward farm assets and technology, and shared in the farm profits. Under Section 43B(1)(b) of the ITAA 1936, holders of “equity interest” are treated in the same way as shareholder. Considering the definition of dividend in Section 6(1) of the ITAA 1936 as well, David’s share of $100,000 in the company’s profit should be treated as dividends and is assessable as statutory income under Section 44 of ITAA 1936. As for the outgoings David provided to purchase new machinery for the farm and to fix the fence that had broken, different treatments are applied. Applying the 3 tests in distinguishing capital and revenue expense: the “once and for all” test derived from Vallambrosa Rubber Co Ltd v Farmer (1910) 5 TC 529, the “enduring benefit test” der ived from British Insulated & Helsby Cables Ltd v Atherton[1926] AC 205, and the “business entity” test derived from Sun Newspaper v FCT (1938) 61 CLR 337, the amount of$200,000 is incurred as a “one off” and produced an asset of lasting value, therefore meet the first negative limb under Section 8-1(2) of ITAA 1997, which means that it was capital in nature and thus can not be deducted on tax purpose. However, another outgoing of $4,000 was used to fix the fence that had broken, so that it should be treated as a deduction for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随堂练习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课堂练习 1、(判断正误)行为可分为有意识的行为和无意识的行为。() 2、(判断正误)作为的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后果,而不作为的行为不会产生一定的后果。() 3、(判断正误)行为就一定要做某件事情。() 4、(判断正误)行为和后果具有一致性,有行为就有后果。() 5、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都会做出一定的行为。下列关于行为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行为都是有意识进行的 B、B、所有的行为都是在善良的动机下做出的 C、有些行为是合法的,有些行为是非法的 D、所有的行为都是无意识进行的 6、在学校生活中,经常发生因同学之间哄闹而引发的伤害事故,对此正确的看法是() ①学校应加强安全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哄闹的危害②哄闹的学生缺乏自律意识,应当对其进行严肃的批评与教育③学生之间的哄闹是相互的,出现伤害双方都有责任,无需赔偿④中学生应当严格自律,保护自身安全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言必信,行必果”指的是() ①人要有诚信②任何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③行为的后果会直接表现出来④行为的后果一定会随着行为的发生而发生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8、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着报复。”这句话告诉我们()①行为与后果具有一致性②有行为就会有后果③某中后果一定是由某些行为引起的④人们改造自然界可以凭自己的主观意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9、在无人监考的外语单词检测中,小江给他的同桌看答案,自此,这位同学把他成为“好哥们儿”。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A、小江做的既对也不对,朋友之间应讲哥们儿义气,但不能帮他作弊 B、小江做的不对,考试作弊要不得,哥们儿义气也要不得 C、小江做得对,同学之间应该相互帮助 D、小江做的不对,虽然可以给他看答案,但不能深交 10、下列对人的行为与后果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①人的行为与后果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②人们会做出各种各样的行为,但结果基本上相同③由于行为者的目的不同,采取的手段不同,因而行为所产生的结果也是不同的④每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结果,同一行为

违反宪法的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违反宪法的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我国法律上对于违反宪法的行为的后果是没有具体的规定的,因为违反宪法的具体行为非常的多。比如宪法当中规定公民的人身权不能侵犯,那有其他人侵犯到了公民的人身权的话,情节恶劣就可以用我国的刑法对其进行处罚,违反宪法并不是直接用宪法规定去处理的。 一、违反宪法的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违宪行为是违反宪法的行为·从理论上来说,违反宪法应该是严重的行为·但我国宪法上却对违宪行为的处罚没有具体规定,而对于其中一部分在民法、刑法等予以规定.如宪法上有一规定”公民的人身和尊严不可侵犯”,如果实施非法拘留或辱骂他人,一般给予治安管理处罚,被侵犯人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而如果情节恶劣,构成非法拘禁罪或侮辱罪,追究刑事责任.违法行为是违反法律的行为。 二、我国宪法基本原则包括 1、人民主权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也称主权在民原则,意思是指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的一个基本原则。但在社会主义宪法中,人民主权原则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人民主权原则是近代以来全球范围内民主化浪潮及其所建立的现代民主制度的理论基石,它已为一切民主或自诩为民主的国家所认同,但是,由于人民主权原则的思想发展极为复杂,各国对其基本内涵理解不一,故而相应的制度表现形式也相差甚远。人民主权原则即便在其支持者那里也并不具有完全一致的内涵,而是存在著作为"抽象原则"的人民主权原则和作为"具体原则"的人民主权原则的思想分野。对原则采取的不同的理论取向自然是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必然,但是,进入"革命后社会"的国家却有必要对以往非常态下的制度选择重新加以思考。 2、基本人权原则: 人权,即作为一个人应具有的权利。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一贯致力于维护和保障人权。从《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到《1982年宪法》,虽然没有直接使用"人权"一词,但基本人权原则和人权的具体内容,则直接反映在宪法所确认和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之中,而且在实践中始终把生存权和发展权放在首位。生存权是第一人权,是其它人权的基础。在占有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解决了公民的生存权问题,这在人权发展史是个杰出的贡献,其根本原因无疑是人民

税法(企业所得税)案例

第五章企业所得税教学案例 案例一: 假发票真支出可在所得税前列支—偷税争议 A公司是北京市一家园林绿化企业。收入主要来源于绿化工程、绿化养护和租赁服务。其中,绿化工程大部分为政府工程,与区域经济联系紧密。2013年取得绿化工程收入33222万元、租赁收入8万元、绿化养护服务收入91万元。该公司2013年收入虽超过3亿元,但同年申报的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款为零,收入利润率畸低。 A公司承接的很多绿化工程在北京市的远近郊区,很多需要与乡镇、农户打交道。为确保施工顺利,公司遵从业内的一些潜规则,采购了很多“不得不买”的树苗。但是很多卖树苗的人开不出发票,于是卖树苗的人就采用其他方式找票来卖树苗。只要是真票,A公司就收下当做进项抵扣。 北京市地税局第三稽查局根据市局提供的线索,通过对该公司的收入费用展开核查,最终查明A公司共取得48张问题发票,涉及金额3600余万元,A公司存在重大“偷税”嫌疑。但A公司称其有关苗木支出是真实的。检查组后以证据为基础,成功复原了A公司采购苗木的真实情况:原3610万元问题发票中,有2583万元支出符合税法规定,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有1027万元支出未能证实其真实性,不允许在税前扣除。综合其他税款、弥补亏损等因素,本案最终查补企业所得税228万元,加收税款滞纳金31万元。 点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意见》中提出:“加强发票核实工作,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得作为税前扣除凭据。”该规定只是限制了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作为税前扣除的凭据,但并未表明,发票是唯一合法、有效的凭证,也没有排除商业合同、付款凭证等其他原始凭证可以作为税前扣除的有效凭证。 《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该法规明确规定了对支出可以税前扣除的三项要求:真实性、相关性、合理性。本案中,A公司证实其真实性和合理性的支出就可以税前扣除。 在实践中,企业一方面应寻求正规的供应商进行交易活动,以确保可取得合规的发票可在所得税前列支。另一方面,企业在取得合规的发票存在困难时,应在日常管理中注意保留和保存与支出相关的其他资料(如合同、支付凭证、收款确认函或收条等),以证明该支出的真实性、合理性和业务相关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