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5
墨江红米种植在哪里墨江红米种植现在主要集中在中国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及周边地区。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处北纬2245′至2326′、东经10124′至10239′之间,总面积为2,287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在1,000米至2,800米之间,是云南省一带的重要红米种植基地之一。
墨江红米作为中国优质特色农产品之一,以其粒粒饱满、色泽鲜艳而闻名。
墨江县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红米的生长。
首先,该地区拥有丰富的水源和灌溉资源,有许多湖泊和河流,为田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其次,县内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雨量充沛,有利于水稻种植,冬季干燥凉爽,有助于稻谷的贮藏和干燥。
再者,墨江县的土壤肥沃,富含矿物质和有机质,适合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墨江红米的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技术较为成熟。
当地农民利用传统的农耕方法种植红米,包括精细耕地、所栽稻苗的选择、田间管理等。
在收割前,农民会根据天气和水稻生长的情况来确定收割时间,确保水稻成熟度和品质。
近年来,墨江县政府积极推动墨江红米的发展,并加大对农户的扶持力度。
通过建立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加强产销对接,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红米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还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增加墨江红米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墨江红米产业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墨江红米的品质和口碑逐渐传开,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墨江县的红米良好的品质和独特的风味,使其成为中国传统美食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墨江红米也以其营养丰富、口感细腻而受到了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誉。
墨江红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补血、益气和健脾的功效。
墨江红米煮熟后粒粒分明、口感糯软,非常适合煮粥、蒸饭或制作各种美食。
墨江红米的发展对于促进墨江县的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种植红米不仅可以提供稳定的农民就业机会,还可以带动相关农产品的销售和加工业的发展。
墨江县红米产业的繁荣也为当地的旅游业和乡村旅游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前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实践成为了大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我们团队于2021年暑假期间,赴云南省墨江县开展了为期两周的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以“助力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为主题,旨在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墨江县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为当地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二、实践背景墨江县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县。
近年来,墨江县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因素的限制,墨江县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为此,我们团队决定开展此次社会实践,深入了解墨江县的实际情况,为当地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三、实践内容1. 实地调研(1)走访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我们团队首先走访了墨江县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了解墨江县的基本情况、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以及相关政策。
通过与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交流,我们了解到墨江县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困难。
(2)深入农村基层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墨江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情况,我们团队深入农村基层,走访了多个村庄。
通过与村民的交流,我们了解到当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情况,以及村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看法和建议。
(3)考察特色农业墨江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特色农业发展迅速。
我们团队参观了当地的茶园、咖啡园、特色产业基地等,了解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
2. 交流与讨论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团队与当地政府、企业、村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我们针对墨江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情况,提出了以下建议:(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建议加大投入,完善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2)发展特色农业,打造区域品牌墨江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色农产品,建议加大特色农业发展力度,打造区域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有个小城叫墨江优美散文有个小城叫墨江优美散文在昆明西南方向大约300多公里的地方,有个小城叫做墨江。
这个小城,不偏不倚,正好坐落在北回归线上。
墨江本不是我云南之行的目的地之一,我以前甚至连她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
我只是在由昆明去西双版纳的途中,路过这儿吃了顿午饭。
没成想,就是这片刻的停留,让我有了一份意想不到的收获。
墨江是全国唯一的一个哈尼族自治县,隶属于云南省普洱市(原思茅市)。
陪同我们吃饭的一位县领导,是个热情爽朗、幽默健谈的哈尼同胞。
席间,他一再向我们推介自己家乡的种种看点,比如哈尼之乡、普洱之乡、烟草之乡、回归之乡、紫米之乡、桫椤之乡、日照之乡、双胞胎之乡,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总之,他到底说了墨江有多少个“之乡”的称号,我还真是记不全了。
推介之余,他一再盛邀我们参观一下墨江的一些景点再走,说是不看会后悔的。
既来之则安之,主人如此盛情,却之有些不恭,那就看吧。
于是,我们便去了县城附近的北回归线标志园。
据说北回归线横贯的城市,在中国大陆、甚至全球唯墨江一家,别无分店。
虽说这城市是小了一点,但小城也是城呵。
因而,墨江自然便同纵贯子午线的格林威治、贴近赤道线的基多一样,把这当成了吸引游人眼球的卖点,修建起了有模有样的北回归线标志园。
据介绍,这是全球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北回归线标志园。
从北回归线标志园所在的小山上,可以看到墨江县城是个群山环抱的小城。
这儿山绿水清,景色宜人,有着南国少女特有的那种隽秀之气质。
由于环境优越,县城里吸引了大量的燕子筑窝定居。
因而,墨江县城又有“万燕之城”的美称。
可惜的是,我虽然看到了一些燕子,但没能一睹万燕归巢时漫天飞舞、争相鸣叫的壮观景象。
这景象,想必会给原本宁静祥和的'小城,增添几分灵动、欢快的色彩。
据有关资料介绍,墨江史上曾经有过“恭顺”、“他郎”等名称,民国初年改称现名,因为境内有条阿墨江之故。
但导游却给了我们另外一种解释,她说古代这儿的高考成绩不好,进士举人出的太少,状元就更别提了。
介绍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作文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思茅地区东部,地处东经101°08′~102°04′,县城一角北纬22°5l′~23°59′。
东与元江、红河两县接壤,西与普洱县隔把边江相望,南邻江城县,北接新平县,东南接绿春县,西北连镇沅县。
东西横距64千米,南北纵距135千米,总面积5 312平方千米。
县人民政府驻地联珠镇,北回归线穿城而过,沿昆洛公路距省会昆明350千米,距思茅行署驻地思茅市220千米。
墨江历史上曾名“恭顺”、“他郎”,1915年始称墨江。
古属西南夷地,唐南诏时期属银生节度(景东县)地,为阿焚诸部所据。
宋大理国时期先后为威楚路因远部(元江因远)和马笼部(新平漠沙)属地。
元宪宗四年(1254)他郎内附,七年复叛。
至元十三年(1276)设他郎千户所,隶属元江万户府。
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他郎千户所为他郎寨长官司.隶属元江路。
明永乐四年(1406),改他郎寨长官司为恭顺州,州治在碧朔(今碧溪乡政府驻地),隶属元江军民府。
弘治年间曾改隶临安府(建水县)。
嘉靖十二年(1533)移恭顺州治至他郎寨(今县城)。
清顺治十六年(1659)元江府“改土归流”,辖奉化、恭顺两州。
雍正十年(1732)裁曲靖府通判移驻他郎寨,设他郎厅,仍隶属元江府。
乾隆三十五年(1770)元江府降为直隶州,他郎厅不便归州管辖遂改隶普洱府,以定南、儒林二土司并隶他郎通判。
民国2年(1913)废厅改县,改他郎厅为他郎县,县列二等,隶属迤南道(驻地普洱)。
民国4年经云南省督军公署参谋长、陆军中将郡人庾恩旸提议,由县长熊朝梁集绅协商,呈准以境内之阿墨江为名,改他郎县为墨江县。
民国18年墨江直隶于云南省。
民国30年隶属宁洱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35年改隶新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1月7日墨江县城解放,8月3日墨江县临时人民政府成立,隶属思普区临时人民行政委员会。
1950年5月4日正式成立墨江县人民政府,隶属宁洱专员公署,1953年3月宁洱专员公署改为思茅专员公署,墨江遂隶属思茅专员公署。
墨江,神奇的“双胞”城之旅作者:曹晨来源:《椰城》2014年第03期2013年11月份,利用休年度公休假的机会,赴昆明市参加云南省收藏家协会举办的收藏文化交流活动。
顺道游览了西双版纳、普洱和墨江县,以前仅知道墨江县属于盛产普洱茶的普洱市(原名思茅)所辖的一个县级小城,位于云南省海拔最高的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贫困县,其他的了解甚少,亦很陌生。
从西双版纳到墨江,大巴车一路在爬坡,同在云南,而西双版纳属亚热带气候,墨江为高原,最高处海拔超过2500米,平均海拔为500—1500米。
通过导游介绍,才知道,此地最适合普洱茶的种植,墨江才是云南普洱茶真正的原产地。
墨江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距离省城昆明大约190公里,地处北纬22°51′- 23°59′、东经101°08′- 102°04′之间,北回归线穿城而过。
境内奔流着“三江五河’,山势陡峭,重岩叠嶂,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异常丰富。
除盛产普洱茶以外,还盛产各类珍菇及亚热带水果,许多水果,连我们在海南生活的人们,都没有见过、吃过,可谓奇珍异果。
然而最使墨江出名的是它神奇的“双子之城”称号。
由于墨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质构造,造就了当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特别是双胞胎和植物的双胞孪生现象极为突出,因此这里被称为“双胞胎之城”。
一条穿越县城的北回归线,一口历经千年的“双胞井”,造就了极高的、堪称世界奇迹的双胞胎出生率,据称该县盛产“双胞胎”率高达40%左右。
墨江有双胞胎1000余对,沿北回归线居住的就有600多对。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小小的县城有如此众多的双胞胎?是因为北回归线穿越这里?还是源于河西双胞井的神秘传说?这种种猜测孕育了神秘的双胞胎文化,双胞胎文化成就了中国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的应运而生,而在此基础上修建的中国墨江国际双胞胎文化园,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以多子多福的双胞胎文化、世界性的生命文化为特色的主题公园。
第1篇一、报告概述墨江县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是我国著名的茶叶产区之一。
近年来,随着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墨江县茶叶产量、产值逐年攀升,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本报告通过对墨江县茶叶产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墨江县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墨江县统计局、墨江县茶叶产业发展局以及相关茶叶企业。
数据包括茶叶产量、产值、种植面积、品种结构、市场销售、品牌建设等方面。
数据处理采用Excel、SPSS等统计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统计分析。
三、墨江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1. 茶叶产量与产值根据统计数据,墨江县茶叶产量逐年增长,2018年产量达到10万吨,产值达到20亿元。
其中,绿茶产量占主导地位,红茶、普洱茶等品种也逐渐发展壮大。
2. 种植面积与品种结构墨江县茶叶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截至2020年,茶叶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
品种结构以绿茶为主,其次是红茶、普洱茶。
其中,绿茶品种以大叶种为主,红茶、普洱茶则以小叶种为主。
3. 市场销售墨江县茶叶市场销售逐年增长,主要销售渠道包括本地市场、省内外市场以及出口市场。
其中,普洱茶、红茶等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逐渐提高,成为销售增长的主要动力。
4. 品牌建设墨江县茶叶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现有茶叶品牌20余个,其中“墨江云雾”、“墨江翠峰”等品牌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品牌建设有助于提升墨江县茶叶的市场竞争力。
四、墨江县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 种植技术落后部分茶叶种植户缺乏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导致茶叶产量和品质不稳定。
2. 加工能力不足茶叶加工企业规模较小,加工能力有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3. 品牌影响力有限虽然墨江县茶叶品牌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仍有待提高。
4. 市场竞争力不足墨江县茶叶在省内外市场竞争激烈,部分茶叶品种在品质、价格等方面缺乏竞争力。
五、墨江县茶叶产业发展对策建议1. 加强种植技术培训加大对茶叶种植户的培训力度,推广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
墨江县人工影响天气简介墨江县人影响中心吉文武一、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县情介绍(一)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东北部。
地处北纬22°51`~23°59`、东经101°08`~102°34`之间。
北与镇源、新平两县相连,东与元江、红河、绿春三县接壤,南临江城县,西与宁洱县隔把边江相望。
东西横距64千米,南北纵距135千米,总面积5459平方千米,山区占99.8%。
总人口37.78万人,有哈尼、汉、彝、傣、拉祜、布朗、回等民族。
全县辖2个镇、13个乡,共有4个居委会、163个行政村。
海拔最高2278米,最低点478.5米。
主要河流有"三江五河",均属红河水系。
处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北回归线横穿县境并从县城而过,并建有游览式大型纪念标志园。
全县2/3的地域在北回归线以南,1/3的地域在北回归线以北,属南亚热带半湿润山地季风气候。
特色产业有紫米、烟草、茶叶、蚕桑、咖啡、甘蔗、竹笋、野生茵类、橡胶、紫胶、黄金等。
213国道和楚江省级公路在县城纵横交叉。
地质构造复杂,山地气候变化明显。
境内年平均降雨量1306 mm,但时空分布不均。
干旱、冰雹、暴雨、雷电和大风灾害成为墨江县的主要气象灾害。
(二)墨江自然灾害严重.据资料统计,墨江县冬旱10年3遇,冬重旱10年2遇,冬大旱9年1遇;冬春连旱统计结果:1962-1963年、1968-196年、1978-1979年、1987-1988年、1999-2001年、2009-2010年,平均9年1遇;冰雹全县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春季多,冬季少,主要路径为西南→东北、南→东北、西北→东南三路,灾情重,危害大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冰雹天气增多,水资源及地表水径流明显减少,造成春夏干旱连年发生据估算,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我县生产总值的6%左右,仅冰雹灾害造成5000万元以上的直接经济损失。
墨江的市场调研报告范文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墨江市的市场进行调研,分析市场概况、竞争对手、潜在机会和风险等方面的情况,为企业拓展市场提供参考意见。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收集了100份有效问卷和500条实地观察数据。
2. 墨江市场概况墨江市位于中国南方,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
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墨江市具有以下特点:- 人口:墨江市人口稠密,拥有约300万人口,其中年轻人占比较高。
- 经济:墨江市的经济以服务业为主导,旅游业、餐饮业和零售业发展迅速。
- 消费习惯:墨江市的居民消费习惯较为多样化,更加注重品质和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 市场竞争:墨江市已有一些知名品牌和企业占据市场份额,竞争压力较大。
3. 市场竞争对手通过实地观察和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墨江市的市场竞争对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餐饮行业墨江市的餐饮行业发展迅猛,各式餐厅、快餐店和咖啡馆琳琅满目。
其中较为知名的品牌有麦当劳、肯德基和星巴克等。
这些品牌在墨江市拥有广泛的顾客基础,并以其独特的产品和服务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3.2. 零售业墨江市的零售业发展迅速,各大超市和购物中心成为市民日常购物的主要场所。
杂货店、便利店和水果店等小型零售店也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不过,一些国际品牌的连锁超市占据了市场的一部分,如沃尔玛、家乐福等。
3.3. 旅游业墨江市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旅游业成为墨江市的支柱产业,涵盖了酒店、旅馆、导游服务等多个方面。
这个市场上有一些知名的酒店品牌,如希尔顿、万豪等。
4. 潜在机会和风险基于对墨江市场的调研分析,我们认为以下是市场中的一些潜在机会和风险:4.1. 机会- 墨江市人口多且年轻人占比较高,市场潜力巨大。
企业可以结合当地的消费习惯和需求开发适合他们的产品和服务。
- 墨江市的经济发达,人均收入较高,消费能力强。
企业可以针对高消费群体提供高品质和奢侈品产品。
- 墨江市的旅游业成长较快,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概况
一基本概况
1、位置面积
墨江位于云南省南部、思茅市东部,地处北纬22°51′- 23°59′、东经101°08′-102°04′之间,北与镇沅、新平两县相连,东与元江、红河、绿春三县接壤,南临江城县,西与普洱县隔把边江相望。
全县国土总面积5312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9.9 8%。
北回归线穿城而过,被誉为"北回归城",距离省会昆明273公里、思茅市176公里。
2、历史沿革墨江历史悠久,曾名"恭顺"、"他郎"。
在两汉、三国、唐南诏、南北朝时为益州郡、粱永郡和银生节度地。
宋大理国时期,先后为威楚府因远部和马龙辖地。
元代属元江路马龙部。
明代开始明代开始设治。
嘉靖十二年(1533年),以他郎寨长官司地置恭顺州(州治在今碧溪乡)。
清雍正十年(1732年),改设为他郎抚彝厅,置流官通判。
乾隆、宣统时,先后改为普洱府和他郎厅。
民国二年(1913年)废厅改县,民国四年(1915年)改他郎县为墨江县。
1949年1月7日墨江县城解放,1950年5月4日正式成立墨江县人民政府,1979年7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
3、行政区划墨江县辖2镇13乡、4个社区164个村民委员会。
4、人口民族总人口36万,境内有哈尼、汉、彝、拉祜、布朗等2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3%,其中哈尼族人口21.24万,占总人口的59%,被誉为"哈尼之乡"。
5、地理气候墨江位于哀牢山中段主脉以西的土石山区。
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山势陡峭,重岩迭嶂。
主要河流有把边江、泗南江、阿墨江、他郎河、布竜河、坝干河、那卡河、
杩木河,简称"三江五河",均属红河水系。
县城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素有"春城中的春城"之称,上万只飞燕长年驻足于县城,与人和谐相处,为县城增添了一道独特的景观,被誉为"万燕之城"。
二经济建设
2004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8.7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13.5%;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695万元(含元磨路1674万元),按可比口径增12.6%,地方财政支出27260万元,同比增23.8%;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03831万元,同比增7.0%,各项贷款余额为64253万元,同比增20.7%。
1、农业2004年,全县粮食总产111847吨;收购烤烟4.07万担,产值1765万元,比上年增11%;新植无性系良种茶园5019亩,累计65690亩,茶叶产量1500吨,其中露水雪芽白毫曾获云南省第二届名优茶评比金奖;甘蔗39197亩(新植4392亩),产量108300吨;新植橡胶7000亩,累计10.42万亩,产乳胶3680吨,干胶产量1100吨;紫胶产量曾为全国之最;墨江紫米响誉国内外。
2、林业墨江林产资源丰富,有林面积34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9.3%。
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3种、二级保护植物5种、三级别保护植10种。
产量最大的黄草、龙胆草、威灵仙、黑故子、玉京、蜈蚣等部分名贵动、植物药材就生长在这里。
3、畜牧业2004年末,全县生猪存栏27.39万头,同比增长2.36%;出栏肥猪13.5万头,同比增长3.8%;大牲畜存栏14.5万头,同比增长0.9%,出栏1.46万头,同比增长6. 5%;家禽存栏94.1万只,同比增长1.6%,出栏103.6万只,比上年增长2.7%。
肉蛋总产量12565万吨,同比增长7.3%。
2004年全县畜牧业产值达到12224万元,比上年增加2996.1
4万元,增长32.4%,占农业总产值的26.9%,畜牧业收入9013万元,占农业收入的29.8%,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297元。
4、工业墨江矿产资源种类多、品位高,金属矿有金、银、镍、钴、等,非金属矿有硒、石绵、石灰石等。
已开发的墨江金矿年产黄金上万两,是云南省盛产黄金县之一;已探明尚未开发的镍矿储量达33.3万吨,居全国第二。
用紫米酿制的紫米封缸酒曾获国家商业部"银爵奖"和巴黎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
5、非公经济以种、养、农产品加工、建筑建材、运输、餐饮服务为主的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
截止2004年底,全县个体工商户达3131户,从业人员5194人,注册资金5753万元。
私营企业83户,从业人员1794人,私营企业注册资金8674万元,实现税收1344
万元。
三社会发展
1、社会事业历届县委、政府坚定不移的走"科教兴墨"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35.5%。
教育文化事业蒸蒸日上,2003年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通过省人民政府验收,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6%,初中完学率达92.1%。
文化底蕴精深,创作了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有哈尼史诗《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哈尼舞蹈《竹筒舞》、《扭指舞》、《拇指舞》等,其中:哈尼族的《扭指舞》、《抢小帽》、《醉鼓》、《年舞》、《山女》、《哈尼酒歌》和彝族月琴曲《彝族跳乐曲》,曾参加省、地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并获奖。
目前,全县已发掘整理民歌近万首,乐曲32首,民间舞蹈12个。
别具一格的哈尼文化在云南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为把墨江建立哈尼文化展示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民族宗教、民政优抚、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2、基础设施建设截止2004年,建成小(一)型水库4座,小(二)型水库26座,小坝塘63座,引水渠7499条,长度1公里以上的有4138条。
年供水能力7355万m3,有效灌溉面积12.451万亩,水利化程度为17.18%。
完成沼气池3012口、累计15162口。
水利化程度达17%。
交通发达,于2003年12月28日建成通车的元磨高速公路与国道213线、省道0538线在县城处交汇,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使墨江成为了连接东南亚地区国际大通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通讯事业全面普及,程控电话用户达15478户、移动电话1.9户。
建成地面卫星接收站951座,发展有线电视用户8000户,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0%。
县城面积达1.7平方公里,建成了县城综合集贸市场、联珠商贸城等一批专业市场,有上规模上档次的的宾馆饭店9家,街道宽敞明亮,卫生、绿化管理规范,早在2000年被评为省甲级卫生县城。
3、重点工程建设墨江水利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50.35亿立方米,可开发水电146. 1万千瓦,目前已开发利用890千瓦;"三江五河"开发初具成效,投资13.9亿元、装机容量为20万千瓦的泗南江水电站和投资8.74亿元、总装机容量为12万千瓦的崖羊山水电站已正式开工建设;投资21.39亿元、总装机容量为28.5千瓦的龙马江水电站,投资22.69亿元、总装机容量为28.5万千瓦的居甫渡水电站,投资9.29亿元、总装机容量为12万千瓦的石门坎产、矿产、电力、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畜牧和旅游六项产业,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抢抓机遇为人先,打牢基础求突破,调整结构创特色,突出重点培财源,选贤任能担重任,团结干事抓落实,改革开放促发展,扶贫开发奔小康,奋力推进墨江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4、奋斗目标力争同全省全市同步建设小康社会。
结合墨江的实际,经济建设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分三个阶段走:第一阶段是全县基本解决温饱,到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4亿元,年均增长11%,比2000年翻1.51番,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000万元,解
决贫困地区群众的基本生存环境、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使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越过温饱线。
第二阶段是全县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到2015年实现墨江生产总值22.6亿元,年均增长10%,比2000年翻2.17番,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400元。
第三阶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实现墨江生产总值36亿元,年均增长10%,比2000年翻2.88番,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000元,整体经济实力达到全市中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