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即宏观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资源分析

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教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水的蒸发、品红的扩散等)出发,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求知欲、好奇心。接着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和现代证明略作描述,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探究活动(氨的扩散)以及物质的三态变化等对分子的性质作进一步阐述。教材还设计了两个讨论题,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个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教学策略分析

1、本课题首次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为此,在进行本课题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宏观现象,创设好教学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推理能力。

2、在探究分子的性质时,因为分子不可触摸,因此,一方面可以借助生动的比喻、类比或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来说明;另一方面,在进行探究活动时,可以改变探究的步骤,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并在分析现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为了增强学生对分子、原子概念的理解,教材设计了两个讨论。教学中,建议把教材上的P49图3—9和P50图3—12和P50图3—13设计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微观粒子的运动情况,从而理解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来想像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

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

2、准备补充实验:酒精与水混合的实验;

3、准备多媒体课件:水的蒸发、水的电解、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

★课时建议

2课时。

★教学过程

实验探究

对比分析

了解性质(小结)

分子很小。

(投影)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

3×10-26kg;1滴水(1 mL水约为

20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

分子,全国人一起来数的话,

大约要数3万年才能数完。

学生思考归纳。

让学生大胆想象,感受

分子很小的概念。

运用列举数字的说明方

式,让学生的抽象思维

立在具体的数据上,更

清楚地理解分子很小的

质。

(引导探究)

做氨水在空气中扩散的实验。

如图所示:

请同学们猜测:为什么B烧杯

中的溶液变红了?

针对你的猜测,请设计实验方

案,证实你的猜测。(小结)

1.氨水中的氨分子不断扩散

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

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该实

验说明了分子在不断运

动。

2.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

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按要求实验;

观察现象:B烧杯中的

溶液变红了。

学生猜测与假设:可能

是……学生设计实验方

案,进行实验。

观察实验,讨论与分

析,得出结论:是氨分

子扩散的结果。

把实验步骤略作改变,

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

骤:提出问题→猜想假

设→设计实验→收集证

→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

力。

通过实验与类比,增强

实验的直观性,提高学

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补充实验)

酒精与水混合。

思考:为什么1+1≠2?

(引导思考)

一碗黄豆与一碗小米混合是否

等于两碗?

提问:该实验说明了什么?

(小结)

分子之间有间隔。

观察现象:1+1≠2。

思考、讨论、猜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人教版九年级教案 第三章 课题2 分子和原子(2)

第三章自然界的水 课题2 分子和原子(2) 教学目标 1. 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重点难点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 【提问】由分组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固体分子间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巩固练习】 1、水的三态变化可用分子的哪些知识解释? 2、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3、两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放02和红棕色N02两种气体口对口放置,抽去中间的毛玻片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 播放动画:展示过程与结果。 4、新建马路时,为什么要分成许多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什么不一样宽? 对比归纳、形成概念: 【提问】1、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为什么? 【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边演示边讲解 【模型演示】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 【小结】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追问】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呢? 【再次演示】fl 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2、氧化汞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提问】你有何发现?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小结】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可以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投影]图3—10几种分子的模型 【提问】前面我们学习过氧气,知道氧气具有氧化性,空气中也有氧气,空气中的氧气有氧化性吗?那么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是否相同? 【板书】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反思小结、总结交流: 你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后,有哪些收获或感受?请说出来。 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和原子(2) 1、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 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人教版九年级教案 第三章 课题2 分子和原子(1)

第三章自然界的水 课题2 分子和原子(1)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 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 重点难点 构成物质的粒子的基本特征 教学 【设问】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的, 物质本身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演示】品红扩散实验 (提问)品红为什么消失?整杯水为什么变红了? 【结论】1: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投影】1、苯分子的照片 2、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一、粒子的特征 【提问】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 (讲解)其实分子是很小的粒子 【追问】教材上哪些数据说明分子很小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7 激趣:多媒体显示一组数据对比。 【板书】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演示】取一支试管加20mL水,滴2滴酚酞试液,再滴加浓氨水。观察有什么现象? 【提问】若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有什么办法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 【提供仪器】浓氨水酚酞试液、大小烧杯、大试管、胶头滴管、棉花、滤纸条、锥形瓶、橡皮塞。 实验要求:用以上仪器设计实验探究氨分子的运动。 参与指导学生分组设计方案 肯定学生发言正确性,对学生的实验设计以鼓励并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多媒体展示】学生动手成果,播放氨分子运动 【提问】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 【追问】若改变温度对分子运动有什么影响?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教师提供】红墨水、同等质量的冷水和热水 【板书】2、分子总在不断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率加快

【巩固练习】 1、解释新课开始品红为什么会消失?为什么闻到花上的香水味? 2、湿衣服放在太阳底下容易干,还是阴雨天易干?为什么? 【设疑】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观点来解释吗? 【演示实验】(1)50ml水与50ml水混合 (2)50ml酒精与50ml酒精 (3)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 [提问]混合后的体积是两者之和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结合家庭小实验50ml黄豆和50ml绿豆让学形象理解分子间间隔就象石子与石子、沙与沙之间的有的间隔大,有的间隔小,混合后间隔小的分子进入到间隔大的分子中。 【板书】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和原子(1) 一、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二、粒子的特征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2、分子总在不断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率加快 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课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学分析: 1、教材容: 本节课容选自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课题1。 2、教材的地位和和作用: ①本节课的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②是学生继续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是化学与物理、生物的一个结合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从微观角度认识蒸发、挥发、扩散等宏观现象。 学生分析: 分子和原子对学生来说,并不完全陌生,在物理课中已有所涉及。但是,并没建立准确的概念。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粒子,比较抽象,很难理解,因此本课题是学生学习化学以来的第一次分化点。所以如何让学生能比较轻松愉快地接受微观知识,对后续学习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即宏观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 认识分子; 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的观点分析比较

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来想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法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没有认识,但是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所体会,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了解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从学习中体会到要想掌握一门科学知识,必须有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学习态度,更要有实事勇于探索的精神。应多联系一些生活实际、多运用一些形象、直观的手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力求在学生脑海里建立分子观,运用分子的特征,辨析自然界和实际生活中的事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知识。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教学流程图: 教学程序教学环节教学容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

课题2 分子和原子(两课时) 从容说课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认识的开始。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观点;接着通过实验与探究得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的结论,并利用这一结论对一些现象作出具体解释。另外课本上还介绍了有关分子间间隔的内容,紧接着通过两个讨论题,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和化学反应,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由于本课题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的开始,一些观点和结论不像认识宏观世界那佯容易理解,所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便成了学好本课题的关键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难点进行突破。 1.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 2.采取更为开放的探究方式,让学生休验科学过程。 3.多提供一些日常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变化现象,力求把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结合起来。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以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小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用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演示实验→得出结论→活动探究→学生讨论→总结归纳。 教具准备 1.教师用具:投影仪、分子模型及挂图、品红溶液、水、烧杯。 2.学生用具:三个相同的小烧杯、一个大烧杯、量筒、蒸馏水、酚酞试液、浓氨水、酒精、水。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第二课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问题情境]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下列问题: 1.盛放在敞口容器里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受热会减少得更快,这是为什么?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 备课人:授课时间:总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1.分子 [思考问题1]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水的 组成,我们知道,水有“三态”的变 化,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生氢气和 氧气。那水有“三态”变化的内在原 因是什么呢?水在通电的条件下为什 么可生成氢气和氧气呢?肉眼看不透 的物质内部到底隐藏有哪些奥秘呢? [播放水分子的自述] “嗨!同学们,我是 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 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 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水 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 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 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 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咧。我想请你们猜一猜:我们这么小, 我们会运动吗?当我们分子聚集在一 起构成水时,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空 隙呢?” [板书](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疑惑,边听、 边思考,从具 体的数字中感 知分子的质量 和体积都很 小;从猜一猜 的问题中引发 探求新知的欲 望。 运用具体的 数字和拟人 化的手法,说 明分子的质 量和体积都 很小,这样有 利于激发学 生的兴趣,同 时提出分子 会运动和分 子之间有空 隙的问题,从 而顺利的过 渡到下一部 分内容的学 习。 【探究活动一】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 动 分组实验一:分组实验二: 分组实验,讨 论、分析实验 条件,归纳、 交流实验现 象。 采用逐步引 导,抽丝剥蚕 的方法将学 习推向深入, 使“分子不断 运动”的抽 象、枯燥知识 氨分子的扩散实验 浓 氨 水 酚 酞 溶 液 氨水与酚酞溶液反应 浓氨水 酚酞溶液

2021年九年级化学 课题 分子和原子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21年九年级化学课题2 分子和原子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从容说课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认识的开始。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观点;接着通过实验与探究得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的结论,并利用这一结论对一些现象作出具体解释。另外课本上还介绍了有关分子间间隔的内容,紧接着通过两个讨论题,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和化学反应,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由于本课题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的开始,一些观点和结论不像认识宏观世界那样容易理解,所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便成了学好本课题的关键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难点进行突破。 1.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 2.采取更为开放的探究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过程。 3.多提供一些日常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变化现象。力求把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结合起来。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课题1分子和原子(20201018133752)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1) 【学习目标】 1 ?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原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会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 原子 (2 )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 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 2、准备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问题情景】投影三幅Flash动画画面 1、小明站在阳台上想: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2、路过花店时,小丸子对小英子说:我闻见了花香,你闻见了吗? 3、冲糖水时,小刚感到迷惑,把白砂糖放入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有了甜 味。 【引入课题】以上三种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我相信我们一起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以后,你一定会解释以上现象。 一.物质的构成 【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 【想一想】你看见了什么?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过渡】 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设想。 【结论】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一一分子、原子构成的。 【设问】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吗? 【投影】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照片 1、苯分子的照片2 、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二、分子 (1)分子的性质

分子和原子优质课教案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执教:赵保乡第一初级中学葛治刚 指导:赵保乡第一初级中学李扶稳【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认识实验与探究,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用品】烧杯(250毫升)、水、品红。烧杯3只(50毫升)、水、酚酞、浓氨水、烧杯(500毫升)1只。 【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 这一问题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有关。现在,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 [板书] 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师生互动] 师:桂花能够“飘香”,但是我们却看不到桂花“飘香”的过程,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花香粒子很小,我们用肉眼是看不见的。 师:虽然我们看不见花香粒子,但是我们却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它是构成花中具有香味的物质的微小粒子。而实际上,科学进步早已证明:所有的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讲授]分子、原子虽然很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直接的观察到它们的存在,并且还能够移动原子。 [图像展示] 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分子由哪些特性。 第二步: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师生互动] 师: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杯水,我们都能够真实地看到它的存在,科学上也早已

课题1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首先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本课题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花香、水的蒸发、糖的溶解)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结论联系起来。 课题课题1 分子和原子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 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微小粒子 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能运用分子、原 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3.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 物。 过程与 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充分发挥学生 的空间想象力。 2.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 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激发对物质微粒的探究欲,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 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3.使学生在实验的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 精神。 教学重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从宏观现象来想象微观现象,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备课笔记 课堂延伸: 到了近代,化学进入物 质研究的微观阶段,道尔顿 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研究 得出一个重要结论:物质是 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 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 化学变化的基础。

分子和原子优质课教案

分子和原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课题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以及分子的可分性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4.课时安排: 2 课时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情景激学。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三、教学准备: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1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沿着生活经验、学生实验、.科学实验到科学结论的思路进行编写。从学习熟悉的典 型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这些能够证明微观粒子运动的常见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从复杂的生活现 象中抽取出与化学相关的问题,体现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科学实验有关图片和一滴水中分子数量的介绍,可以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和局限,有利于他们对‘‘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观点的接受、理解和确立。后续的内容,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认 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如怎样通过化学实验来来证明氨分子是是不断运动的,如何用分子运动观点来分析和解释同一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的特点等。 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一段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认识了他们所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很多学生对化学产生了好奇心,提出‘‘物质之间为什么发生变化?’’‘‘物质到底有什么构成的?’’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对于生 活中湿衣服的晾干、蔗糖的溶解、闻到远处的花香等现象有着强烈的探究欲。学生已经学习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小学自然和初中物理的三态变化、物质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新知识做了知识的铺垫。并且学生对简单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判别能力,并且具有一定实验操作技能。但有些已有的宏观表象,可能对微观想象的发展有阻碍。分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在此之前学生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理性的认识,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难于理解。初中生主要通过形象思维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逐步抽象思维过渡。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在本课题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出 现一些问题:在学生眼里,微观世界仿佛只是缩小了的宏观世界,难以理解微观粒子的一些 特殊性质。如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让学生理解微粒的概念,掌握微粒的知识,树立微粒的 观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教学策略 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没有形成微观粒子的概念,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是突出的障碍。初中学生学习化学时,表现出较强的记忆力,尤其易接受宏观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则难以理解。因此要用现象明显的实验、用日常生活熟悉的例子来激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架起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本课时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堂实验等方式,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等启发学生,尤其是我校采用班班通 设备后,安装的畅言教学系统,对于本课的学习很大帮助,教学系统中有很多资源可以用在 教学中,具体将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了解分子的特点。 (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 子。 (3)学会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 处理加工信息。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 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 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 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能 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教学内容分析: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认识,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开始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开始初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此后,学生还要对微观世界的探索不断深入。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而且还是继续学习物质结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的特点 过程 与 方法 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 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激发学生化 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建立对分子、原子构成物质观念,初步认识分子的特性。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的差别。 媒体 教具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栏教学内容师生互动

导言我们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那这些宏观的物质又是由哪些微观的粒子构成呢?这节课我就带领同学们到微观的世界里去看看 【想一想】 1、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不见了? 2、衣柜中樟脑片为什么不见了? 3、同学们为什么会闻到花的香味?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猜一猜】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有何特点? 我们知道:1、花香能闻到,但却看不到。 2、能看到整块糖,却看不到溶解后的糖。分子的特性之一: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问题讨论】1、衣服晒在太阳下,变干了,湿衣服上的水“跑”哪儿去了? 2、路过花丛,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 活动与探究二: 1.向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 2.取少量上述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 色。 3.将烧杯中的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 加入约5ML浓氨水,如图放置。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A杯中的溶液变红B杯中的溶液不变色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人教九年级上册化学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

人教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内容概述 本单元教材共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它们包括微观粒子在不停地运动着、原子结构模型、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核外电子排布观念、离子等内容。本单元教材知识间的关系如下: 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本册双基内容的一多半,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两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单元重点是: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号和化学式。教学难点是:核外电子排布观念。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4.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5.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6.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7.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8.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9.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首先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本课题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花香、水的蒸发、糖的溶解)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结论联系起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3)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激发对物质微粒的探究欲,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

课题1分子和原子(1)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1)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说出分子、原子的基本特征。 3.会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和变化。 二、自主学习 ◆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走过花圃时能闻到花的香味、湿衣服经过晾晒能够变干、 糖块放在水中“消失”了,水却有了甜味,你想知道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吗?请让我们一起 进行下面的学习吧。 (一)物质的微粒性 阅读课本第48—49页,回答下列问题: 1. 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已证明,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等构成的。从教材上的图片可知:苯是由构成的,硅是由构成的。 (二)微粒的特征 2. 观察课本第49页图3-2,你认为苯分子照片中两个相邻苯分子间黑色部分说明什么? 3.阅读课本第48—49页,完成下表: 分子的特征举例说明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墙内开花墙外香 分子之间有间隔 淀粉遇到固体碘和碘蒸气都会变蓝色 4.你还能举出实例证明分子具有上述一些性质吗? 三、自主探究 5.【实验3-1】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如果将冷水换成热水,你认为会有什么不同的现象? 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6.完成课本第49页【活动与探究】,根据实验现象,请完成下表: 烧杯A 烧杯B 现象 解释 7.在滤纸上每隔 1.5-2cm处滴一滴酚酞试液,并在试管口塞上脱脂棉,用滴管吸取浓氨水, 在试管口的脱脂棉花上滴10-15滴(已知氨气具有挥发性,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能使 酚酞试液变红色),则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是什么?此 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8.空气能被压到钢瓶中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分子的

观点解释。 9. 乒乓球变瘪后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它恢复原状?原因是什么? 【中考链接】 10.(2012?湖南)将40mL水与40mL酒精混合,所得溶液体积小于80mL。下列对此现象的 解释最合理的是() A.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C.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D.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11.(2012?湖南)造成非吸烟者在公共场所吸食“二手烟”的主要原因是() A.分子很小 B. 分子间有间隙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由原子构成 【反思与小结】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分子具有以下基本性质:①分子的 和都很小;②分子都在不停地,而且温度越高分子;③分子之间有,通常温度升高变大,通常气体比固体和液体的大;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 四、自我测评 1.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将深颜色的衣服和浅颜色的衣服泡在一块洗,可能会使浅色衣服染 上深颜色,其主要原因是()A.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 B. 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D. 染料发生了化学变化 2.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事实解释 A 水汽化分子的大小发生改变 B 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 CO有毒而CO2无毒两种物质的分子构成不同 D 气体比液体更容易压缩气体物质的分子间隔比液体物质 的分子间隔大 3.下列物质中,存在氧分子的是() A.氯酸钾 B.空气 C.二氧化碳 D.过氧化氢 4. 关于液态氧与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②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③它们由不同的分子构成④它们 为不同的物质⑤构成它们的分子相同,但分子之间的间隔不同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⑤ 5.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瓶白酒敞口放置会闻到,在液面处做个标记,过一段 时间发现液面,可能的原因是;根据这个实验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课题1分子和原子练习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练习题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1.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B.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C.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上的最小粒子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B.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C.在化学变化的前后,分子和原子的种类保持不变 D.分子能构成物质,而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 3.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是(

A.大小和质量不同 B.是否能保持物质的性质 C.分子能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 D.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氧分子是保持氧气性质的最小粒子 B.氯酸钾中含有氧分子,故加热时能放出氧气 C.氮气和氧气混合后,它们的化学性质都会改变 D.氮分子是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5.能说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为原子的事实是 () A.氧化汞制氧气 B.用自来水制蒸馏水

C.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和氮气 D.碘升华为碘蒸汽 6.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分子都是由两个原子构成的,分子都是由相同的 原子构成的 D.原子可构成分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改变 C.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8.下列能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的是() A.水受热变成水蒸气 B.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C.品红扩散 D.酒精温度计能指示出温度高低 9.距地球15~35km 处有一处臭氧层,关于臭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臭氧是一种纯净物 B.臭氧和氧气的性质完全相同 C.臭氧和氧气混合后形成的是混合物 D.臭氧转化为氧气,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10.关于氧气、液态氧、固态氧,下列说法: ①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 ②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③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教案上课讲义

第三单元课题 1《分子和原子》 授课时间班级:执笔教师:罗初庆授课教师:审核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 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 2、准备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的原子 第一课时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中考链接】 1、“花香四溢”的现象说明()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C、分子具有一定的质量 D、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2、10ml酒精与10ml水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20ml,这一事实说明() A、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B、分子是可以分的 C、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德育渗透: 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能力目标: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和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 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生活和实验现象,激发学 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合作学 习意识。 二、教学重点 ⑴初步建立物质都是由微小粒子构成的观点; ⑵认识微粒的基本特征,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引导-探究法、讨论法。 五、课前准备 1、对学生进行分组:6人为一个小组。 2、实验准备: (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和药品; (2)、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教师请学生闭上眼睛,向空中喷洒香水。 【学生活动】学生闻到感受香水的味道。 【提出问题】为什么离老师比较远的同学也能闻到香味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回答。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向学生展示大千世界的各种图片。 【过渡】大千世界,物质种类繁多,究竟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学生活动】观看并思考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放大500倍的花粉颗粒和放大50倍的头发。再让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 2、引入新课 【教师引导】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无数的事例可以证明:仔细观察物质从可见变为看不见时,我们往往还能感觉得到他们的存在。这些事实充分说明物质是由不可见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 【教师板书】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3、探究活动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请学生观看和感受一滴水的声音和图片,并分析一滴水中水分子的数据。 【学生活动】观看并思考 教师:通过分析水分子的数据,我们知道,分子的第一个特点: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课题分子和原子(2)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掌握分子、原子的概念,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学会分子及 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2)学会从微观上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 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 情感·态 度·价值 观 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教学难点分子和原子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教学用品仪器 药品 其它学案、课件等 环 节 教学问题活动设计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情景创设】 欧洲科学家研 制出世界上体积最 小的四轮纳米汽 车。纳米车拥有能 够转动的轮子,它 们的体积如此之小,即使有两万辆纳米 车并列行驶在一根头发上也不会发生 交通拥堵。随着这种纳米车的问世,科 学家在朝着打造可在血管中穿行,用于 杀死癌细胞的先进装置的道路上又向 前迈进一步。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纳米车 也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激活课堂,引入主体

自主学习问题1:从微观上解释水的蒸发与过氧 化氢的分解不同的原因。 问题2: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什么 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 问题3:分子是怎么构成的?什么是分 子? 问题4:什么是原子?分子与原子的本 质区别是什么? 问题5: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 子是什么?保持汞的化学性质的最小 粒子是什么? 学生阅读圈划。教师检查学 生预习及学案自主学习完成情况 探究与交流 知识点1:分子 问题1 阅读教材50页第一、二段, 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分子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时有什么表现? (2)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什么是物理变 化?什么是化学变化? (3)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这句话是否正确? 详读教材P50前两段,思考、 分析,并从微观上体会、交流什 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 化? 【方法指导】(1)在发生物理变 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种物质的分 子会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2)没有其他分子生成的变化是 物理变化;有其他分子生成的变 化时化学变化。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 最小微粒,因此说分子是保持物 质性质的最小粒子是错误的。 【归纳】分子概念的理解: ①“保持”是构成物质的每一个 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 的。 ②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 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 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 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 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 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③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而不是唯一的微粒,构成物质的

《课题1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课题 1 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应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增强我们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重点难点】 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学法指导】 ☆【课前反馈】在物理学中,你们对物质微粒有了哪些了解? 请同学们先预习课本(P48-P49),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要求学生整理出知识要点,巩固本课知识,提高自学能力☆【自主学习】 1、物质是由、等微观粒子构成。 2、分子的基本特征: 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 ②分子总在不停地; ③分子间有。 ☆【分组实验探究】(1-4组进行实验一;5-8组行实验二) ◆一、验证微粒不断运动 实验步骤:①在小烧杯A加入约5ml 酚酞溶液; ②在小烧杯B加入约3ml 氨水; ③用大烧杯罩住。 观察有什么现象?并试着解释? 联系生活实际:闻到花香、、 ◆二、验证分子间有间隔 实验步骤:①两个量筒分别量取50ml酒精和50ml水; ②把50ml水倒入装有50ml酒精的量筒中,观察体积有什么变化? 联系生活实际:往车胎当中打气、、 【练一练,我最棒】 1、用水壶烧水时,水沸腾后壶盖被顶起,说明()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C、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D、分子的体积变大 2、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分子在运动的是() A、湿衣服晾干 B、糖块在水中自动溶解 C、校园内到处可嗅到花香 D、今年6月新加坡上空被烟雾和阴霾笼罩 3、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现象: ①香水、汽油要密封保存; ②酒精灯用完后要盖紧; ③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 烧杯A 烧杯B 实验现象 结论实验现象结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