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至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历史十月份月考试卷

2020至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历史十月份月考试卷

2020至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历史十月份月考试卷
2020至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历史十月份月考试卷

2020至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历史十月份月考试卷

(中外历史纲要上)

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1--2单元;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百家姓》是一部记录姓氏的童蒙读物。姓氏及其附着的文化内涵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寻根问祖,追根溯源是人的天性。你认为“寻根问祖”应追溯到

A.元谋人

B.炎帝黄帝

C.尧舜禹

D.三皇五帝

2.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年代尺的空白处应填写

A.三国鼎立

B.西晋灭亡

C.东晋建立

D.前秦统一北方

3.《礼记礼运》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天下为公”

的大同之世,其主要依据应是

A.禹死后其子启继位

B.建立武装

C.设置官职

D.制定刑法

4.世界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说,没有任何的西方人在青铜器铸造方面能超过古代中国人。中国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是在

A.原始社会未期

B.商周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5.“天子有天下谓之天下,诸侯有国谓之国。然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故诸侯谓之邦国,天子谓之王国。”该材料主要说明

A.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

B.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等级森严

C.分封制与宗法制内在联系加强

D.宗法制下礼乐制度的直接影响

6.清人全祖望说:“宗祠之礼,则所以维四世之服之穷,五世之姓之杀,六世之属之竭,昭穆虽远,犹不至视若路人者,宗祠之力也。”这说明宗法制旨在

A.强化专制集权

B.巩固宗族团结

C.稳定统治秩序

D.维护社会和谐

7.有一位圣贤,出生于春秋时期。500年后他成为了“中国人”,又过了500年成为了“东亚人”,现在正逐步成为“世界人”。这位“圣贤”是

A.老子

B.孔子

C.嬴政

D.汉武帝

8.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

A.政治运动

B.启蒙运动

C.思想文化运动

D.思想解放运动

9.“君王自命‘天子’,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

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

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

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

C.强干弱枝,中央集权

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

10.战国时期,荀子曾说过:“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鱼鳖、鳝孕别之时,同署、毒药不入泽,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这表明荀子强调

A.小农经济的水平低下

B.生产工具比较落后

C.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

D.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11.秦朝实行“焚书坑儒”政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有

①钳制了学术思想的发展②推残了先秦文化③加剧了秦王朝与知识阶层的对立④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皇帝任命

D.地方推举

13.“考秦之制,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后世官制,变化繁,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这反映了秦朝

A.构建起隶属于丞相的监察体系

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完成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

D.莫定了后世王朝官制基本原则

14.“丝绸之路”是一个美丽而富有诗意的名字,它是一条“玉石之路”,也是一条“佛教之路”,更是一条中西方的友谊之路,是沟通欧亚文明的重要桥梁。它开通于

A.商代

B.周代

C.秦代

D.汉代

15.《汉书》中说:“《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后世称封建王朝统治全国为“大一统”。下列文学成就最早体现出“大一统”气度的是

A.汉赋

B.楚辞

C.乐府诗

D.唐诗

16.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人口大迁移现象,有关这次人口大迁移的理解正确的是

A.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B.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

C.实现了国家统一

D.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17.下面对隋朝特点的简短总结中,最为全面且符合实际的是

A.经济繁荣

B.短暂而繁荣

C.二世而亡

D.节俭盛行

18.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正式形成于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魏晋

19.唐太宗曾说:“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以下唐太宗实践这一言论的措施是

A.轻徭薄赋

B.虚怀纳谏

C.劝课农桑

D.戒奢从简

20.汉文帝时,算赋(汉代对成年人所征的丁口税)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役则减

至每三年服役一次。景帝时,把秦时17岁傅籍(秦汉时适龄男子必须在专门的名册登记,并开始服徭役、兵役)的制度改为20岁始傅。上述措施

A.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

B.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C.抑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D.推动了征税标准的重大变革

2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道:“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此处评价的是我国古代哪一历史时期的选官制度

A.西周

B.秦汉

C.魏晋

D.隋唐

22.东汉顺帝时期,从尚书令左雄建议,凡举来之人,须先初试于府,次复试于端门。自此,察举制度除重名声外,又增加考试。这种改革

A.革除了察举制的固有弊端

B.使用人权收归中央政府

C.为科举制的开创提供借鉴

D.打破以门第选官的格局

23.六朝商人诗,只及富商,无视中小商人的存在;心羡商人财富,以欣赏的笔触述商人寻花问柳。唐代商人诗既写富商,也写中小商人;对富商,重在批判,对中小商人,则重在同情。此现象表明,由六朝到唐朝

A.抑制商业政策趋于严密

B.豪门世族地位日益攀升

C.城市商品经济愈益繁荣

D.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24.柳宗元说:“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反映出当时

A.佛教已取得政治统治地位

B.佛教和儒家思想皆为正统思想

C.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

D.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25.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26.唐招提寺是鉴真和他的弟子在日本奈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是建筑艺术的杰作,至今被日本视为国宝。下列有关鉴真和唐招提寺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中国唐代建筑艺术的代表

B.是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的见证

C.鉴真回国时带回了大量佛经和诗文

D.反映了日本全面接受唐文化

2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上述中国古代著名诗句反映了崇尚自然的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28.向达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写道:“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这表明

A.唐代各种宗教已经被民众普遍接受

B.唐代长安已经被少数民族攻占

C.西域文化对长安有较大影响

D.唐朝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29.南朝著名的书法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表明他强调书法创作应该

A.效法道家

B.有意无法

C.形神兼备

D.超越古人

30.唐朝时候,中央政府选拔官员的标准之一是:“三曰书,楷法道美。”按照当时这一规定,下列哪位书法家擅长的书法不属于这一标准

A.张旭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欧阳询

31.隋唐时期,中华文化更增添了鲜明的多民族色彩,这主要是由于

A.汉族文化为各少数民族效法吸收

B.各少数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各具特点

C.各族交往密切,文化相互交流融合

D.继承了历代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32.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后,“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已而又以他官参议,而称号不一,出于临时,最后乃有‘同品’‘平章’之名,然其为职业则一也。”传统宰相职务慢慢变成虚衔,真正宰相成为临时性职务。这一做法

A.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B.加强了吏治的建设

C.提高了行政的效率

D.实现了决策的民主化

33.唐朝继承发展前代均田制,将无主土地分配给流民及王公、贵族、官僚。《通典·田制》规定,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老男、残疾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亩;杂户受田如百姓。工商业者、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受田民户要承担租庸调。这一措施

A.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的结果

B.化解了土地兼并带来的矛盾

C.实现了土地的平均分配

D.有利于土地和人口资源的开发利用

34.史学家钱穆先生说:“唐代的租庸调制,最要用意在为民制产……自可向国家完粮。”唐代前期“为民制产”的举措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编订鱼鳞图册

C.确定土地私有权

D.实行均田制

35.《资治通鉴》载: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安史之乱),所在赋敛,迫趣(促)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各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作两税法。上述材料表明两税法的设立是为了

A.简化税收名目,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B.缓解吏治腐败,减轻农民负担

C.建立较为稳定的户籍和土地管理机制

D.保障农时,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30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一一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一一《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寞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未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膜孤横逆,以害身丧国。一一《汉书》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此制度的定义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6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2分)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一一《礼记》

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间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革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一《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唐城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教中矣。”

(1)材料一中先秦时期人才选拔方式是什么?其选拔标准是什么?(6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有何弊端?(6分)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

36、(1)分封制。定义:武王将王能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王族、功臣、古代先王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4分)

(2)郡县制。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地控制;巩固统一。(6分)(3)原因: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影响:造成地方割据、叛乱,影响中央集权。(2分)

37、(1)世卿世禄制;血缘。(6分)

(2)初步突破血缘限制,扩大官吏来源。孝廉难以衡量,易出现察举不实现象。(6分)

(3)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6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