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首诗词鉴赏

20首诗词鉴赏

20首诗词鉴赏
20首诗词鉴赏

(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一、作者概况: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他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

二、背景简介:

这是一首干谒诗。所谓“干谒”,就是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孟浩然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但为了保持一点身份,便写得如此委婉,以咏洞庭湖来表达自己出仕的愿望,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三、中心理解:

全诗分为两部分,前四句写洞庭湖的景象,本诗的精华在于前四句,诗人以寥寥二十字描绘了碧波万顷、气象万千的洞庭湖,文字凝练而质朴;后四句则是诗人通过比喻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

四、重点赏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其水势浩淼,汪洋浩阔,与天相接。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着满满的湖水,和岸上几乎接平,极目远眺,一望无垠的湖水与天空都浑然一体,水天一色。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两句写得气象壮阔,对仗工稳,为千古传诵之名句。它以动态展示洞庭湖水的气势与力量。“气蒸云梦泽”写出了洞庭湖的气势与丰厚的积蓄,洞庭湖笼罩在濛濛水汽之中,茫茫荡荡,吞没了云、梦二泽,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波撼岳阳城”写出了洞庭湖水的力量,“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出湖的澎湃动荡。这两句都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充满活力。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开始转入抒情,诗人正式向张丞相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却无所事事,确实于心有愧,因此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引荐之意昭然若揭,他向张九龄表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意,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找不到门路而已。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巧妙化用古语“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淮南子·说林训》)通过比喻手法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此句表面上刻画了诗人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钓鱼,不由得产生羡慕钓鱼人心情的形象。而实际上,是将“垂钓者”喻为当朝执政的人物——张丞相,意欲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并向张九龄发出信号:鱼能被垂钓者钓起,那么谁能帮助我踏上仕途呢?此中“垂钓”与前四句的“湖水”相照应,

不露痕迹,但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写得得体,称赞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五、试题举隅:

1.这是一首诗。诗人以咏来表达自己的愿望。这首诗的作者是朝(人名),他与齐名,并称“”。

2.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化用“临渊羡鱼”这一古语的诗句是:, 。

3. 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展现了湖水浩渺的样子。

B.“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显示出湖水雄壮宏伟的气势。

C.“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表明自己希望得到高官的帮助。

D.“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是说没人帮助自己就回家隐居好了。

4. 下列对作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向高官展示自己的才华志向以求得到推荐的诗歌。

B.诗歌前四句描写了洞庭湖的雄伟景象。

C.诗歌后四句主要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

D.全诗的精华是后四句,它使得本诗广泛流传。

5.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是千古传诵之名句。请赏析该句妙处。

(二)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一、作者概况: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唐朝著名诗人,也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其诗风豪放飘逸,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他的诗以古体和绝句数量最多,成绩也最大。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强烈的抒情,清新的语言构成了他诗歌的独有特色。

二、背景简介:

作者于岸边送别友人。

三、中心理解: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作者通过对送别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真挚的惜别之情。

四、重点赏析: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环境。诗人与友人来到了城外,举目但见一摸青山横亘在外城的北面,一湾清水绕着东城潺潺而过。“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写成工丽的对偶句,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一山、一水、一静、一动,情景交融,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更显出送别时的依依之情。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一别,友人就要像那随风飘转的蓬草,(孤蓬:蓬草随风散无定,喻游子。)远去万里之外,漂泊不定,音讯难寻了,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前途命运的担忧和祝福及面对离别的感伤之情。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对仗工整,用比喻的手法,自然地用眼前景物“浮云”和“落日”作比喻,来表明心意。游子漂泊,就如天上的浮云,行踪不定;而落日缓缓西沉,似乎对山峦和大地无限不舍,就如我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形象贴切地传达出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不舍。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尾联写离别的场景,两人上马,挥手告别,两匹骏马似乎也和主人心意相同,忍不住萧萧长鸣,似乎有无限情意。诗人并未直写此时的胸中感受,却以马写人,化用古诗“萧萧马鸣”(《诗经·车攻》)并著一“班”字,用两匹骏马忍不住“萧萧”长鸣,来传达出诗人心中感受,表达无限情谊,将整首诗的离别情绪推向了最高潮。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山、白水、浮云、落日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鲜艳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五、试题举隅:

1. 这是一首诗。作者是唐代大诗人。他的《赠汪伦》中的

,是赠友送别的名句。

2. 二联的孤蓬指,表现诗人对朋友

3. 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明了送别的地点、环境

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的孤蓬喻远行的朋友。

C.“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传出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D.“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说明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不如及时分手。4.对“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尾联,请作赏析。

5. 这首诗通过、、、、、六个

意象表达出诗人真挚的惜别之情。

(三)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作者概况:

杜甫(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二、背景简介: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本诗是杜甫在青年时期所写的一首咏怀古体诗,描写了诗人眼中泰山的巍峨壮丽,抒发了诗人不甘平庸、奋力攀登人生高峰的雄心壮志。

三、中心理解:

诗篇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最后一句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四、重点赏析: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到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羡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用于句首的虚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齐鲁青未了”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泰山的峰峦在齐鲁大地绵延,青翠的山色无穷无尽,望不到边际。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且这句写出了泰山的地理位置:泰山之南为齐,泰山之北为鲁。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丽都汇聚在这里。山前向日一面为阳,山谷背日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一昏一晓判割分明。一个“割”字传神地写出了山的阴阳两面的天色变化,给人以“奇险”之感。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涤荡;“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归巢的山鸟正远远地从高空掠过,诗人睁大了眼睛才能看得清楚。前六句写尽泰山景色,突出了泰山的气势。从朝到暮,诗人仍在望泰山,流露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两句富有哲理和象征意义,写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意愿与豪情:总有一天,我一定要攀登到山的绝顶,到时候,俯瞰群峰,它们将是多么的矮小!抒写了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及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篇末点睛,使主题升华。此两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一直激励着人们力争上游。

五、试题举隅:

1. 这首诗从题材上来判断,应属于诗。从体裁上看,应属于诗。

2. 对本诗赏析恰当的一项()

A.此诗为诗人晚年重要作品,和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有异曲同工之妙。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并由望岳联想将来登岳。

C.首句以设问的形式,表达作者由望岳而引起的对历史兴亡的感叹。

D.末句化用孟子“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一语,表明追慕圣贤的

情怀。

3.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运用修辞手法,表现出五律诗工整和谐

的特点。

4. 这首诗最后两句富有哲理和象征意义。试分析其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怀的?

5. “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四)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一、作者概况: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他被后人称为“田园诗人”,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二、背景简介:

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三、中心理解:

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美丽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恬静淡泊的人生志趣及理想生活的追求。

四、重点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旷、静谧的山,傍晚时分一切都迷蒙起来,淅淅沥沥的秋雨过后更是一片清冷的秋意。由此点名了时间、地点。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响由低敛而趋向高放,与月亮逐渐铺洒松林的境况一致,让人仿佛听到了月光照射下的清澈的泉水流经石上的潺潺之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响起,在空旷辽远的山间传得很远很远。“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

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秀句。

接下来诗人由写景物转为写人“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真主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渔舟。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这是诗人对《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诗意的反其义而用之,是说春天的芳华虽歇,秋景也佳,隐着自可久留。正如诗人在《青溪》所言:“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这首诗的尾联表明作者恬静淡泊的人生志趣和理想生活的追求。

五、试题举隅:

1. 《山居秋暝》的作者是朝(人名)苏轼曾赞美他的诗是“

2.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空山”是指山中植被都消失了。

B.“晚来秋”是说气候炎热秋天来晚了。

C.“竹喧归浣女”写浣纱女子归来路过竹林传出欢声笑语。

D.“春芳歇”意思是春天驻留在这儿。

3. 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但首联却说是“空山”,从第三句我们可以推测这是因

为,遮盖了人的活动。

4. 颔联、颈联采用了手法,写了、、、、

、六个意象。但两联侧重有不同:颔联侧重写;颈联侧重写

5. 这首诗的尾联表明作者和的追求。(五)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作者概况:

字子美。生于河南洛阳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一生以安史之乱为界,前半生壮游、困守长安,后半生弃官流亡、漂泊西南。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历史全貌,生动地记载了他一生所走过的路程,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兼备众体,在艺术方面也达到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后人称其诗为“诗史”,称其人为“诗圣”。

二、背景简介: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国势衰微。杜甫失去朋友依靠,只好离开成都草堂,买舟南下,又因病和朋友的挽留在夔州滞留三年,生活困苦。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重阳节,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三、中心理解:

忧国伤时(时代的哀叹,忧国忧民的情怀)、老病孤愁个人际遇的感伤,时光流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壮。

重点赏析:

(一)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然高远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却处处含情,景景蕴悲。首联两句,对举中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境界非常壮阔,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二)句句用对,景情勾连,境界高远。

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仍然句句用对,并与前两联语义巧妙呼应。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与上联“无边”“不尽”暗暗呼应,情景交融。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五、试题举隅:

1、对本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急/天高/猿/啸哀

B.无边/落木/萧萧/下

C.百年/多病/独登/台

D.潦倒/新停/浊酒/杯

2.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3、用诗中一个词来概括杜甫诗中的心情,在首联中选取感受深切的一处景物说说景物中怎样渗透了这种情感?

4、古人赞叹颔联是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请结合全诗说说这句的妙处。

5、前两联以悲景写悲情,后两联直抒悲秋情怀,请概括诗人有哪些悲苦?①②

③④⑤⑥结合你对杜甫的了解,说说为什么他有如此悲苦的情怀?

6、登高抒怀形成了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你还能说出哪些登高抒怀的名诗(诗句),并说说它们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六)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②,梦回吹角连营③。八百里分麾下炙④,五十弦翻塞外声⑤。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⑥,弓如霹雳弦惊⑦。了却君王天下事⑧,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一、作者概况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文学家。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曾多次上疏朝廷,要求收复中原,统一国土,然均未被采纳,并频遭打击,长期落职闲居,后因忧愤成疾而死。他的作品既有发热爱祖国之情怀,亦有启难酬壮志之悲愤,同时还以多彩的画笔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描绘农村风光,内容丰富,意境深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著有《稼轩长短句》

二、背景简介

1188年,爱国词人陈亮适江西带湖拜访辛弃疾。一对志同道合的战友,促膝畅谈,共同研讨破金大计。然而,霜染两鬓却难酬壮志,挑灯看剑却报国无门。因此,在书赠好友的词作中,辛弃疾在抒发抗金决心的同时,也表达了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三、中心理解

本词首尾两句写实,中间部分则在追忆之下以虚拟之笔写成多彩的画面,既有手把干将于醉意朦胧之中,亦有耳闻鼓角于梦牵魂绕之间,现实与梦境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作者建功立业的决心。而结尾“可怜白发生”一语,笔锋陡转,点出真情,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与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报国有志而志难伸的悲愤。四、重点赏析

(一)、虚实对比,点明主旨

本词首句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词人闲居已久,然报国之志难泯。因此,依旧在酣然之时“醉里挑灯看剑”。虽然于迷离恍惚的醉态里怅然入梦,但却在惊回的千里梦中,仿佛又被连营的号角召唤到旌旗猎猎、刀枪飒飒的军营。此处的“醉”与“梦”,皆非日常状态,而

唯有在这非日常的状态下,词人方能重温往昔的英武豪壮,可见其此时精神之低落与抑郁。作者在此以实入虚,由现实化梦境,情景交融,令人感慨。紧接着“梦回”以后所进入的梦境,既展示了抗金队伍士气高昂的赫赫军威,又描绘了抗金将士杀敌报国的英雄形象,过阕不变,使词人胸中不可遏制的壮怀激情直泻而下,其间的情感则同时沸升到顶点。

然而,这究竟只是一梦。“可怜白发生!”梦醒时分,也许耳旁吹角惊弦犹存,目中干戚騠駃尚在,可虽为相约上疆场之愿所系,却被世事底亏全之问所困,使词人高亢的情感倏然陡跌,怅然顿挫,重新从虚入实,由梦境返现实,在和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相桴鼓的同时,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勃郁不平之气,隐约可见,深刻揭示了作者欲重歌再举,而清梦已断,报国壮志难酬,唯有无限感慨与悲伤。

(二)、描写生动,形神兼备

首句“醉里挑灯看剑”,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点明词人把盏酒酣之际,还拨亮灯火,深情端详心爱的宝剑,虽赋闲客居已久,胸中块垒长结,却在以酒浇之的时刻,触发了他无尽的思绪,表明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报国的愿望是多么的迫切,而“梦回吹角连营”,则是各军营里连续响起了雄壮的军号声,召唤着蓄势待发的抗金将士们出征杀敌,扫定胡尘,同时又缴应词尾“可怜白发生!”激昂中又含怅然之毫。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将士们分食烤熟的牛肉,军乐队奏出雄壮的战歌,进一步渲染了军中的战斗气氛。而“沙场秋点兵”,则展示了秋高马肥之际,将士们时刻准备临阵杀敌的壮观场面。寥寥数字,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跃然纸上。

(三)、比喻叠用,壮怀激烈

下阕伊始,便直承上阕中词人难以抑制的内心激情。“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说明词人骑着快如“的卢”的宝马,拉开强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的卢”,良马名,系《世说新语》中刘备的坐骑,曾助其脱离险境,后常用来比喻骁勇善战。“霹雳”,比喻弓弦如雷的响声,典出《南史·曹景宗传》。这两句连用两个比喻,生动描绘了惊险激烈的鏖战场面,进一步刻画了词人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英雄形象。

五、试题举隅

1、词中“,”两句,描绘了豪壮而颇具边塞特色的军事生活。

2、词人“了却君王天下事”的目的是“”,可惜未能如愿,这从“”

一句可以看出,但此种心愿从未熄灭,这又可用“”一句点明。

3、词人用“,”两句,描绘出了战场上将士们冲锋陷阵,奋勇杀敌

的激烈场面。

4、请体会“可怜白发生”一句中,词人所蕴含的感情。

5、对这首《破阵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表达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B、本词描绘了词人即将奔赴沙场,杀敌报国的场景。

C、词人几十年浴血奋战,未能赢得生前身后名

D、整首词采用的是以实入虚,再从虚返实的写作手法。

(七)

青玉案·元夕

南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作者概况

见《破阵子》

二、背景简介

这首词题为“元夕”,描绘了元宵佳节满城灯火,游人如云,彻夜歌舞的热闹场面,记叙了一对意中人长街巧遇的情景。词中那位独立于“灯火阑珊处”的女子,也许并非实有其人,不过是作者“理想”的化身。

三、中心理解

上阕状景,渲染热闹景况。花灯犹如千树花开,烟火则似星雨坠落,然后车马鼓乐,灯月交辉,艺人载歌载舞,百戏鱼龙蔓生。整个画面繁花绚烂,形象鲜明,令人目不暇接。

下阕则写人,游女个个雾鬓云鬟,人人婀娜多姿。但在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却于“灯火阑珊处”发现了还未归去、却似有所待的她,反映出词人引其为内心的知己,在自己政治上失意后,不愿与世事同流合污的精神追求和孤高品格。

四、重点赏析

(一)、启绾独特,耐人寻味

作为一首婉约词,词作启首造势,其极力渲染的元宵节绚丽的多彩的热闹欢腾,以及眼花缭乱的如织般的游人,原来只是为了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意中人”的登场,虽收绾于势如破竹之中,但却出世于凌霄横空之间,大开大阖,令人一唱三叹。

(二)、用典新颖,迭出修辞

开篇两句运用夸张和比喻,展示出一幅火树银花、斗艳争奇的瑰丽画面。“花千树”、“星如雨”,形容五光十色的彩灯缀满街巷,无计其数。好像一夜之间被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又如满天星斗被风吹落,似万滴晶莹的水珠洒在夜空。前句化用岑参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意,后句是比喻,也是纪实,典出吴自牧“远睹若飞星”。这两句从大处着笔,总叙元夕全景,突出灯节时分的华灯之多,连接后文四句,反衬结拍出“那人”自甘寂寞的孤独情怀。

(三)、以动衬静,独抒胸怀

下阕“蛾儿”、“笑语”两句,描写身佩蛾儿、雪柳等饰品的众妇,个个笑逐颜开,结伴观灯的生动情景。其既是对上阕倾城欢度元宵的补叙,作为两阕之间的过渡,也是为下文作铺垫,属动态描写。“众里”以下四句,是全词的核心。词中的主人公走遍大街小巷,穿过纷乱的人群,四处寻觅着意中之人,忽然回望,竟在那灯火稀落的僻静去处发现了她。作者在此化动入静,以隽永的婉约之风,抒沮抑的豪放之志,深刻寄托了作者不同流俗的志向,以动衬静,意味深长。

五、试题举隅

1、《青玉案·元夕》中“”句,充分展现了元宵盛景,与唐朝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词中表达“我”对意中人的苦苦寻觅的诗句是“”;表达发现时的惊喜之情的诗句是“,,。”

3、请体会下阕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此人所蕴含的情感。

4、对《青玉案·元夕》一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词以寻找情人为线索极写元宵的繁荣景象,烘托“我”所追慕的幽独的美人形象。

B、词人借“那人”形象曲折地抒发了自己不甘寂寞,不慕繁华的孤高情怀,与世俗迥异的美好品格。

C、上阕以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展现了彩灯争奇斗艳的瑰丽画面。

D、下阕的盛装众妇,以反衬手法勾勒出一个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超群拔俗的女性形象。

5、作者在词作上阕运用通感手法,极言元宵佳节的繁华场面,目的何在?

(八)

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一、作者概况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文学家。他生当宋金对峙年代,神州陆沉,战争频仍,朝政黑暗,人民痛苦。因此,他一生以诗文为武器,反复呼吁国家统一、整顿朝纲、减轻赋税,虽迭遭谗毁,壮志难酬,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他的诗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处处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主要著作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二、背景简介

作为爱国知识分子,陆游一心向往北伐中原,收复失地,但其一生频遭主和派打击,不得信用。所以,他的理想和愿望只能变成满腔忧愤,时常在诗词中表露出来。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退居山阴以后抒写上述情怀的名篇。

三、中心理解

本词从上阕追忆往昔伊始,再现词人披坚执锐、勇赴国难的情景。壮烈的军旅生涯仍旧历历在目,时时入梦,然而对照现实,则又触发起心中的无限惆怅。所以,下阙转而为悲愤感情的直接抒发。词人原本胸怀壮志,惟盼国土恢复,魏阙再造。可业已霜染双鬓,山河却破碎依然,身世亦浮沉如旧。盘结内心深处的失望和痛苦,对于苟安君臣的不满和愤慨,跃然纸上。虽然为年轻时的豪情而自许,更有为今日的绝望而悲怆,爱国主义激情与壮志难酬的感愤浑然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四、重点赏析

(一)用典独特,别出心裁

一起两句,从今日遥思当年,顿生以往壮岁从戎的豪迈气概。“万里觅封侯”,暗用东汉班超事;“匹马戍梁州”,即指倥偬于南郑的戎马生涯。此处刻画出词人当年意气之盛,以朱颜青鬓,曾拥雕戈西戍,只盼着为国立功万里之外。然而,试问“关河梦断何处?”从金戈铁马的往昔,陡落至功名梦断的今朝。“关河”于“何处”关合上文“万里”之“梁州”。曾经的立功封侯,如今惟望秦关,业成虚度流年。不但功业一无所成,自己亦恰似战国苏秦,黑貂裘敝,潦倒落魄。

结语更加深沉。下阕“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虽引隋唐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典故,但重点仍在缴应上阕“万里”之遥的“梁州”,心冀王师北定之日,重拾山河,再朝天阙。但是,与此“心”相对应之“身”,现在却只能赋闲山阴,终老江湖,于国事则更无济,使理想与现实,报国立功的渴望和投闲置散的冷遇,处于尖锐对立之中,从而揭示了词人悲愤的根由和实质。

上阕四句中,两句过去,两句今天,用典频出,既与大开大合的气势相应和,又同感慨无端的文字相浑然,而收绾处则更是化典入文,以“心在天上”与本词首句相呼应,表明词

人的报国之心始终不渝。

(二)对比鲜明,壮志难销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开篇两句,起笔突兀,抒写出词人当年面对狼烟夜举阵云高,却毅然舍却扁舟去吴楚,投笔从戎,策马疆场。此处“万里”与“匹马”相对,广阔的空间衬托出词人的渺小和孤单,但也正是这种对比,反映出年轻时词人的自许、自负与自信,也显示出词人的豪气、豪情与豪迈。

篇末“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两个四言对句中,“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州”则谓闲居之地。曾经“在天山”,单枪匹马逞疆场,孤身万里赴戎机的词人,如今“胡未灭”,却以晚岁归隐为从容,赋闲山阴为乐境,这种“身老沧州”而始终“心在天山”,终老家园而依然魂在沙场的内心矛盾,开合动宕,将往昔的积极有为与今日的衰老无为作对比,深沉之中有激愤,抑郁之间有悲壮,强烈表达了词人请缨自无路,自首亦无成,报国更无门的深切悲愤。

(三)、排比造势,一唱三叹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换头处,三个三字句,以排比为手法,步步逼仄,意思贯珠。夫西隅远望,金瓯残缺,胡尘未扫,词人的内心抑郁之意尽显;往事回首,双鬓染秋,壮志未酬,词人的内心悲愤之情毕露。一个“未”字,怅叹当年壮岁从戎,而今却敌势依然;一个“先”字,则喟叹虽然雄心犹在,而今却年老衰残;一个“空”字,更是嗟叹亦闻中原干戈,而今却此身如寄。由此强烈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失望与痛苦,同时,也表达了对南宋君王苟且的不满,臣子偷生的愤慨。

五、试题举隅

1、“,”两句,词人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

2、“,”两句揭示出理想与现实尖锐的矛盾,对比强烈,表达了词人的悲愤之情。

3、“,,”表现词人不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悲愤情感。

4、请体会本词结尾句“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中,词人所蕴含的感情。

5、下列和辛弃疾《鹧鸪天》的“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A、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B、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C、胡未灭,鬓已秋,泪空流。

D、此身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九)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作者概况: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婉约词宗。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丈夫赵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以词作多感慨身

世飘零。有《漱玉词》等集子。

二、背景简介:

这首词作于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及对丈夫的思念。

三、中心理解:

上阕从秋日独自泛舟出游写到明月高照闺楼,无论是白天或晚上,出外或者归家,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心上之人,盼望他从远方寄来“锦书”。下阕以花落水流比拟丈夫离开自己以后的寂寞寥落之感,说明彼此伉俪情深,两地相思难以消除,抒发了词人对丈夫的思念。

四、重点赏析:

(一)、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例如:“红藕香残玉簟秋”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

又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再如:“月满西楼”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

下片的“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

(二)、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

例如: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的。“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两者之间有着连接的关系。所以,它能把相思之苦的那种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句式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三)、语言浅俗、清新,明白如话,在通俗中多用偶句。

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等,既是对偶句,又浅白易懂,读之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若非铸词高手,难能做到。

五、试题举隅:

1、下列哪一句是和李煜《乌夜啼》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A.红藕香残玉簟秋

B.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C.花自飘零水自流

D.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描述一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优美意境呢?

3、对这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三句中,一个“独”字,表明了女主人公孤独、苦闷惆怅的心情。

B.下阕第一句与“落花流水一春休”和“流水落花春去也”,都是描绘的春残景象。

C.结句八字,“才下”与“却上”完美地表达了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由“眉头”过渡到“心头”是多么迅速、短暂。

D.作者在词中,采用移情入景的表现方法,把自己真挚、深沉的思想感情融入客观外界的景物之中,又借着对景物的描写将它巧妙地抒发出来。

4、“红藕香残玉簟秋”属于描写,其作用是:

5、请体会“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句中,词人所蕴含的感情。

(十)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作者概况:

略。见上文

二、背景简介: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首作品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三、中心理解:

作者以与侍女对话的形式,表达了爱春惜花的真情。

四、重点赏析:

(一)、侧重于从听觉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二)、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

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例如:作者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她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女主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

(三)、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

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五、试题举隅:

1、“试问卷帘人”中“试”字用得很妥帖,请分析其妙处:

2、“却道海棠依旧”,请分别从女词人和侍女的角度说说“却”字在表达上的作用:

3、“应是绿肥红瘦”一句中“绿肥”指,“红瘦”指;“应是”一词表现了。

4、对这首《如梦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消”表面是谢酒意未消,实际指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这首词从一般的叙述,转入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C.这首词中,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5、下面的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绿肥红瘦”呼应了“海棠依旧”。

B、“绿肥红瘦”说自己酒喝多了,而人消瘦了。

C 、“绿肥红瘦”是说海棠长得很茂盛,而人因下雨刮风失眠而消瘦。

D、“绿肥红瘦”的本义是海棠因“雨疏风骤”,叶儿茂盛,花儿凋零。

(十一)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一、作者概况: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其词视野广阔,风格豪迈。《江城子·密州出猎》选自《东坡乐府》,被公认为是其豪放词风的代表之作。

二、背景简介:

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的。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冬,作者借这首出猎词,抒发了自己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三、中心理解:

词的上片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片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胸襟抱负,表现作者志在杀敌为国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气概。

四、重点赏析:

(一)、“狂”态毕露,充满阳刚之美。

“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首先,是其形象上的狂放: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身背雕弓,骑着骏马,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中,一个”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

接着,是气势上的“狂”:渲染了声势浩大的出猎及群众观猎队伍,也表明自己为答谢老百姓的感情,所以要“看孙郎,亲射虎”,这既与“少年狂”呼应,又通过自比“孙郎”,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作者仿佛回到少年时的英武神态和豪放之情。

下片又抒写了作者在思想上的“狂”: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随后,作者以魏尚自比,一方面包含着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委屈心情,但主要的还是表现希望朝廷重新信任和重用自己的迫切心情。最后通过“挽”、“望”、“射”是三个顺序联贯的动作,勾画了一个动感鲜明的特写镜头,诗人是以挽弓射箭的壮举,来表达内心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在这里感情达到了高潮,从而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这首词的爱国主义主题。

虽然全词开头一句奠定了全篇的昂扬基调。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狂放之态、豪壮之情,却不能施之于疆场,而只能见之于猎场。在“聊发”两个字里面,实际上蕴涵着作者的理想与所处的现实之间的矛盾,隐隐约约地流露出那种空有一身豪情壮志不能施之于疆场的不满与无奈的情绪。但他能在百无聊赖的处境中,还焕发着“少年”的英气,委实是难能可贵。一个“狂”字足见报国情怀之强烈。

(二)、用典独特手法别具一格

1、“左牵黄,右擎苍”,是说左手牵黄犬,右臂架苍鹰。典出《梁书·张充传》,张充年少

喜好游猎,出猎时“左手臂鹰,右手牵狗”,苏轼暗用其事,写出了自己出猎时的雄姿使其少年时代的英姿与豪迈狂放跃然纸上。

2、“孙郎”,指孙权。《三国志·吴志》记载,建安二十三年,“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

庱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这里以孙权自比,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作者仿佛回到少年时的英武神态和豪放之情,进一步描画打猎的热烈场面。

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典出《汉书·冯唐传》,用冯唐赦魏尚事:汉文帝时,云中郡

太守魏尚守边有方,战绩卓著,后因上报战果数字有误被削职,郎中署长冯唐谏文帝不

应如此对待武臣名将,于是文帝就“令唐持节救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苏轼希望得到重用,以报效国家。

4、“天狼”,星名。《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这里代

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北宋屡遭西北少数民族的侵扰,一向关心边防的苏轼,是多么希望驰骋疆场反击侵略者啊!所以借此来表达内心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

五、试题举隅:

1、请说说“老夫聊发少年狂”中“聊发”的意思,并体会该词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亲射虎,看孙郎”中的“孙郎”指的是(人名),作者以此自比。

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通过这一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

4、完成句子填空,并说说这样填写的好处:

“会雕弓如满月,西北,天狼。”;好处:

5、对《江城子·密州出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江城子》从表面看是记出猎之事,实为抒豪情寄壮志之作,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豪情壮志不能施之于疆场的不满与无奈的情绪。

B.写黄狗,写苍鹰,写随从,写浩大的场面与声势,句句都与“老夫聊发少年狂”相关。

C.“鬓微霜,又何妨”借出猎一吐胸臆,直陈己志,两鬓白霜又有何妨?便显得壮心不已,豪气逼人,难以抑制。

D.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十二)

《四块玉·别情》

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一、作者概况:

关汉卿,号已斋叟(或作已斋、一斋),元代杰出的戏曲家,元杂剧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元曲四大家之首,堪称元曲中的巨擘。其曲辞“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当为元第一”(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二、背景简介:

关汉卿约生于元太祖在位时代(1229—1241),卒于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他

的生活年代大约在1234—1300年间。他精通音律和戏曲艺术,能吟诗演剧,歌舞吹弹。又由于他长期深入民间,常生活在*院和剧场之中,对现实人生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于是创作出一批“煊烂百代”的作品。他一生主要从事戏剧创作,著杂剧六十多种,今存十八种,著名的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等。

三、中心理解:

这首小令表现女子送别远行爱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四、重点赏析:

(一)、①“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曲从别后说起,一开端就点明了所描写的时间、内容:送别情人之后难以割舍的心境。起首口气看似较平和,情感的表达上似乎没那么浓郁。但别后之情和别时之情是不一样的,别后之情看似淡,看似只有“一点”,却是无休无止,缠绵悱恻。“一点相思几时绝”,是这首小令的重心。关汉卿在这里以“一点”与“几时”对举,表明一种相思,却能惹起长久的万种离愁,留下了永久难以消失的伤痛。这位女子爱她的情人爱得深挚、爱得真切,爱得缠绵,由这几句话得以充分的体现。

“凭栏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这四句寄情于景,描绘了一幅令人心痛欲碎的情境。倚着栏杆伫立凝望着情人远去,因伫立凝望已久,如雪的杨花纷纷飘落在身上,也全然不觉。情人走远了,还在凭栏远眺,频频招手,在招手拂袖间杨花才被拂开去。这一句把送别写得非常逼真。“袖拂杨花”,看似一个随便的动作,细细咀嚼,它却包含着思妇的无限愁肠,“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之意。然而,杨花虽被拂去了,但“溪又斜,山又遮”。情人沿溪而行,渐去渐远,想再看一看情人,但是小溪曲曲折折,高山重叠阻遮,挡住了女子的视线,终于看不到情人远去的身影。那种离别的沉痛之情,全凝聚在“人去也”这一声撕心裂肺的长叹之中。至此,一位多情而又憔悴的女子,似乎就站在我们的面前。②这支小令可分为两个层次,两层的写法完全不同。前三句为第一层,用直抒胸臆的方法,写离别相思之情。第二层,以景托情,而景中含情,言尽而意不尽。这首散曲对女子的情感写得更加炽烈,尤其是“凭栏拂袖杨花雪”一句,女主人公完全沉浸在离别之情当中,而忘却了周边的一切,把她的专注、多情刻画得非常生动、感人。

(二)、语言浅近如话,是该曲的一大特点。散曲具有“街市小令”的特征,语言通俗浅白。关汉卿对于散曲,不是将它文雅化,而是保持了它的本色,这支散曲是一个例子。这支小令语言自然朴实,但又婉曲柔媚,充满诗情画意,读来韵味悠长。

五、试题举隅:

1、《四块玉·别情》诗人用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浓浓的

熔铸在暮春送别图中,从而

(从情景关系上),通过“凭阑”、“杨花雪”“溪斜”“山遮”等

的方法,不断变换景物,动态地表现女子的心境,感人至深。

2、“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如何来表现女子的情感的?

3、细读《四块玉·别情》,说说“凭阑袖拂杨花雪”这一意境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从句式运用的角度试分析《四块玉·别情》首句与尾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十三)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一、作者概况

白朴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元杂剧四大家之一。

二、背景介绍

出生于金末一个官僚家庭,在年幼时遭遇金亡变故,与父母失散,随父母好友著名诗人元好问流亡山东,得到元好问的培育。长大后,拒绝仕元,迁居金陵(现在南京市),过上隐居生活,纵情山水,以诗酒为乐。

三、中心理解

富有创意地把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在一起,用鲜明的的色彩突出秋之明媚可爱,表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重点赏析

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用六个名词并列,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读者眼前的秋景也由原先的萧瑟、寂寥变为明朗、清丽了。语言明白晓畅,而意境含蓄深远,表现了白朴高超的写作艺术。

五、试题举隅

1.《天净沙*秋》与《秋思》作者分别是、。他们各自号为他们与并

称“”他们俩杂剧的代表作各列举两种

2.“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幅秋景图给人最强烈的印象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首小令中,以动感打破画面沉寂的句子是( )

A 孤村落日残霞

B 轻烟老树寒鸦

C 一点飞鸿影下

D 白草红叶黄花

4读《天净沙*秋》,联系全曲,说说“影下”这一词运用的精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作者概况

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同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杂剧代表作《汉宫秋》。

二、背景介绍

马致远少年时曾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在初期执行着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作者一生几乎都过着一种漂泊无定的羁旅生活。

三、中心理解

古诗比较鉴赏

古诗比较鉴赏 一、真题速递 1.【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共12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 【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2)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答案】(1)C(2)A (3)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另外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修辞和表现手法,知道常用的表现手法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准确判断。C“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诗人并没有描绘这两种花,而是提及两花,作为对比,认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照应梅花风韵“清姝”。故C错误。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说

专题32 古诗比较鉴赏(解析版)

专题32 规范作答——古诗比较鉴赏 一、真题速递 1.【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共12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2)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答案】(1)C (2)A (3)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

喀左高中2016高考诗歌鉴赏之 比较阅读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的: 1、关注学情,运用比较的探究方式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 2、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学习答题思路,重点掌握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方法,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 重点难点: 1、依据学情,促成学生的学习生成,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 2、找准比较点,规范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比较鉴赏是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从2014年的14年新课标卷II卷、山东卷、湖北卷、天津卷、江苏卷,再到2015年北京卷、浙江卷、湖北卷等,都有诗歌比较鉴赏题。因此,诗歌比较鉴赏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课前探究:诗歌比较鉴赏可以从哪些方面设置比较点,或者说,诗歌比较鉴赏题有哪些设题角度? 答: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 具体有以下几个角度:诗歌比较鉴赏题五大题型 (一)、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三)、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景象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四)、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对象所用表现手法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五)、不同诗歌选取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 (一)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1。对古诗中某一字词的比较鉴赏 典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问题:"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绕”字好,围绕。具体地描绘了绿水环抱人家,村民安静生活的场景。此词使之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拂晓。清晨,燕子自由自在飞翔,绿水缓缓流淌。它既点明了时间,

登临诗专题 教师版 - 含答案

《与诸子登岘山》、《九日齐山登高》、《安定城楼》 ——登临诗专题学案 整理人:李斌 一、专题知识积累: “登山则情满于山”,登高望远,目力所及之处,自然会引发登高者的悠悠情思。历代诗人在登高诗歌的创作中,不断注入新的情感,使登高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情感更加多元,从而赋予它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 登临即登高,登高之“高”,相对于平地而言。登山、楼、台、阁形式不同意义相似。 登临诗常用手法: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比兴 登临诗常见情感: (一)、歌颂美好风物,赞美大好山河。借此抒发作者的登临的愉悦之情 (二)、寄寓登高幽情。感悟人生哲理(生死的思考)或抒发自己的追求 (三)、抒怀励志。抒发作者的远大理想和豪情壮志 (四)、悲羁旅流离之愁,抒思乡怀亲之苦。抒发作者思乡怀人或孤寂感伤的情感 (五)、发思古之幽情,感怀于时事。怀古抒情,发壮志难酬之忧,表忧国忧民之志。 二、研习反馈: 与诸子登岘山 (一)预习展示 1、字音 岘()山沾襟() 2、解释重点字词 诸子: (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代谢:成古今: 第一联的意思: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和今。 (2)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胜迹:我辈:复: 第二联的意思: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由于山上有历史印迹,才来登山) (3)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浅:深: 第三联的意思: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这是登山所见所想-虚幻的景色,烘托深秋岘山萧条、悲凉、邈远的秋景。 (4)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羊公碑:沾襟: 第四联的意思: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 (二)合作探究 (1)前四句是诗人对羊祜的话进行概括,结合羊祜的故事,纵观全诗你能说说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他登上岘山,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登此山者多矣,皆烟灭无闻”的话,与自己的处境正相吻合。“烟灭无闻”正是对自己遭遇的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全诗借古抒怀,感情深沉。 这首《与诸子登岘山》是抒发他登临岘山时抚今思昔的感慨和不能实现抱负的悲哀的怀古诗。 (2)第三联写的是什么?对诗人的感情表达起到什么作用?

诗歌鉴赏中的比较阅读

诗歌鉴赏中的比较阅读 古诗鉴赏题历来是考生失分较多的题目,而比较阅读要求考生在比较中完成对诗歌的赏析则增加了题目难度。那么应该采取什么策略才能在答题中减少失误,赢得高分呢? 首先,必须了解诗歌对比阅读的选材。题目材料一般选用不同的人所写的相同或相似的题材,或是思想感情不同,或是表达技巧不同,或是语言风格不同。 其次,了解命题角度。从命题角度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较。 第三,从题型设置上,既有单一比较,但更多的应是综合比较。可以分为“同中求异”“辨别异同”两种类型,但又较多是“同中求异”这一类型。 应对策略 一、读懂诗歌,理清大意。两首诗放在一起对比阅读,难度是增加了,但是,只要读懂每一首诗,然后再比较, 答题应该不难。怎样才能把一首诗读懂读通呢?应该是先读标题,因为标题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其次读注解。最后读诗句,把从标题和注解中得到的信息用到诗句中去加以印证。读诗句时先把它当作古文来读,再把它当作古诗来读,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及诗歌营造的整体意境对诗歌作诗意的解读。 二、 辨别异同,知同辨异。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如题材相同;“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知同”也好,“辨异”也好,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去,都要从诗作中找到具体依据。鉴赏答题之际,可以从题干对另一诗的解说中得到启示,从“同”中比较,发掘出“异”处。 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 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 答案: (1)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出对“京华亲故”出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完整版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师版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 学习目标: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题型及设题角度。 学习重点:学习答题思路,掌握比较鉴赏的方法。 一、探知部分(学生独立完成) (一)、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 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 真题再现: (2015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闻说”表明不是亲眼所见,又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也间接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尾联把作者忠君报国之志与思乡之情巧妙融合在一起。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点染 和升华的作用。 小结:答题思路 1、审题,找出比较点。 2、依照比较点,在单篇诗歌赏析的基础上进行求同寻异,比较鉴赏。 二、研究部分(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师生或生生评价) 诗歌比较鉴赏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角度设置题目: 1、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2、不同诗歌相同用词的比较鉴赏 3、不同诗歌选取的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 4、诗与画的意境比较 5、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情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 6、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 7、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观点比较 (一)不同诗歌同一意象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冋题。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

对比诗词鉴赏方法

对比诗词鉴赏方法 对比诗词鉴赏方法 近年来,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现了一种新题型——比较鉴赏古诗词。要解答好这类题目, 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 在读懂诗歌主旨的基础上, 仔细地分析其异同, 准确地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 。这种分析涉及到意象、意境、字词、句子、手法、修辞等方面。有时还要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着眼, 做到 知人论世。比较鉴赏古诗词的命题角度总体上大致有如下几种: 1 比较意象、意境 【答题思路】 通过粗略翻译读懂诗歌后,比较诗歌的意象、意境要从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去考察。 1、自然属性不外乎从三个角度去鉴赏, (1)意象间的远近关系,品味哪些是作为背景的远景,哪些是作为主体的近景; (2)意象间的动静关系,品味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是以动衬静,还是以静衬动; (3)意象间的色彩情况。 2、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是指品味景物中所包涵的思想情感、寓意、象征等。这四个角度便构成了意象的四品。 答题时, 第一步,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找出运用了表达技巧的诗句,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所表现的内容。 第三步,分析这些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最后,紧扣题目要求,整理出简练的答案。 【真题练习】 (2008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问题]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答题思路] 首先要读懂诗歌。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的木芙蓉。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为爱国志士的象征了。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层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己无言,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概。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深刻。《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

古诗词比较鉴赏

古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解法 古诗词鉴赏是语文高考常规题型。通览近年高考试卷不难发现, 该题型不仅在赋分上呈逐年上升趋势, 而且在素材组合和题目设置上, 也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 古诗词比较阅读题, 虽然在素材组合和题目设置上有了新特点,但其考查的内容基本不变。主要是全诗句或词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 意象的选取或象征意义的异同, 意境氛围及其作用的异同,表现手法或角度的异同, 字词锤炼或修辞手法及其效果的异同等等。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 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 在读懂诗歌主旨的基础上,仔细地分析其异同, 准确地“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这种分析涉及到意象、意境、字词、句子、手法、修辞等方面。有时还要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着眼, 做到“知人论世”。 古典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测试形式大体有如下几种类型: 1、比较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象的内涵: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亦称抒情主人公)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式表现为判断人物的言行、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意象的特点,意象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评价等。解答人物形象与意象比较赏析题,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诸如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手法、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事于情等),就意象来说,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月亮多写思乡怀人,秋风多写离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或创作背景材料,或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 2、比较情感基调: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而作者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心境,特定的情感。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具体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3、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古典诗词讲究遣词炼句,甚至有人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遣词炼句其实就是作者力求选择最能准确传达自己情感的词句。赏析古典诗词,离不开对遣词炼句的揣摩,离不开对诗眼的分析。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可以按照分析词语含义、表现手法与表达作用的步骤来进行。 4、比较意境的营造:优秀诗词作品总是情与景、意与境交融,感染力强,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对诗词意境的揣摩,不仅要把握客观形象,还要感悟作者主观感受,从而把握作品所传达的情感。解答意境赏析题,可以按照“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的格式进行。 5、比较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具体的考点有: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映衬对比、伏笔照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开门见山、

2017高考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教案

公开课教案 2017古诗词鉴赏之比较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高考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掌握和运用比较鉴赏基本原则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答病例与规范答题的比较明确答题思路。 在讨论、练习中归纳、掌握诗歌形象、语言、表现手法、内容感情比较鉴赏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在比较中进一步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比较鉴赏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会规范答题。 教学难点: 在整体理解诗词的基础上,求同辨异。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要点: 一、考纲回顾 鉴赏评价D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情回顾: 命题特点:不同诗人作品的比较;同一诗人作品的比较。 命题考点:1、比较形象2、比较语言3、比较表达技巧4、比较内容情感 三、合作探究 1、真题示例(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问题例析

3、从上题中可看出诗词比较阅读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比较鉴赏基本原则:整体把握,求同辨异。比较鉴赏,即“求同辨异”。比较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比较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步骤。 比较方法:求“同”关键词寻“异”关键词。大部分的比较类诗词都可以借助关键词来更好地分析异同。关键词可能是描述意象的名词、形容词,可能是直接或间接表明情感的动词等,当然也有的找不出具体的词,要结合诗词的整体内容去理解。 4、其他题型示例 【比较语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求“同"关键词:望 辨“异”关键词(学生找出)高楼帝京若为峰头故乡 参考答案: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以自己化身千万置身每个峰头这一奇

登临诗

2014届高三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三) 万里江山尽收眼底无限情思涌上心头 登临诗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登临诗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 2.用典。 二、学习过程 (一)高考真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9江苏卷)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8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2011湖北卷) 登城望湖楼晚景 刘敞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2分)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二)登临诗的常见意象:流水,落叶,青山;常用手法:即景抒情,用典;常见意境:伤感,愁苦 (三) 登临诗的常见情感:

轮复习诗歌鉴赏比较阅读练习题

2016 二轮复习诗歌鉴赏比较阅读专项练习 一.考点介绍:在近年的古代诗歌鉴赏题目中,比较鉴赏因其更加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而逐渐成为高考的新宠。它有利于引导学生采取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归类学习。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或三首主题,风格,题材,体裁,作者等一两个方面相同的诗歌进行比较,其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点或相异点。考生要注意求同,更要求异。 【例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 题。(2015 全国新课标卷1)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5 分) 【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 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 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 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

的作用?( 6 分) 【答案】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例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回答问题。(11 分) -M- 、詮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系裙腰 张先 惜霜蟾照夜云天。朦胧影、画勾阑。人情纵似长情月,算一年年。又能得、几番圆。 欲寄西江题叶字,流不到、五亭前。东池始有荷新绿,尚小如钱。问何日藕、几时莲。 (1) 两词都写到了荷这一意象,但所写之荷时间有别,其中《苏幕遮》所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之荷,《系裙腰》所写是____________ 之荷。 (2) 两词分别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系裙腰》的下片主要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情?请作简要说明。

2020高考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题的六种类型攻略与专练

高考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题的六种类型攻略与专练诗歌比较鉴赏题六种类型: 一、形象异同比较 一是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二是形象作用异同比较。 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主要集中在意象内涵的分析比较方面,兼及人物形象特征的 分析比较。如何把握住意象的内涵特点呢? ①注意意象本身所包含的传统内涵。如杜鹃代表着悲情,松柏象征着高洁。 ②揣摩诗中意象自身的特点。要抓住描述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其外在与内在特点, 归纳出其表层义和深层义。 形象作用异同比较的前提是把握住意象在诗中的作用。其作用主要有: 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②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它多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 背景。 ③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是最主要的。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 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 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诗歌中的意象在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则是由具体 诗歌决定。 ④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⑤结构上的线索作用。有的意象贯穿始终,则往往为线索。 形象作用异同大都是“求异”比较,这是做题可以利用的地方。 二、语言比较鉴赏题 语言比较赏析题本质上同一般的语言赏析题一样,看语言是否造境、写景、表情,是否传神等。但既然是比较赏析,一定要选好比较点,如联系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谁更符合 语境;从表现作者情感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准确表达诗人当时的情感;从表达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生动形象;从结构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使结构浑然一体、更能起照应等 作用。其次,重点把理由说清楚、说充分。 三、词语比较鉴赏 词语比较赏析题本质上同一般的词语赏析题一样,看该词是否造境、写景、表情,是否传神等。但既然是比较赏析,一定要选好比较点,如联系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谁更符合 语境;从表现作者情感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准确表达诗人当时的情感;从表达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生动形象;从结构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使结构浑然一体、更能起照应等 作用。其次,重点把理由说清楚、说充分。 四、表达技巧异同比较 首先,要熟悉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与内涵。 其次,审清题干要求比较的方向(是求同还是求异)、角度(是从哪个角度比较),比较到哪一步,是只要答出术语还是兼有效果的分析。 最后,鉴于表达技巧的复杂性,表达技巧的比较还是定位于常见常用的表达技巧。因此,要立足于对原诗准确的判断,尤其注意甄别那些易混淆的表达技巧,如表现手法中的对比与 衬托、修辞手法中的借代与借喻。

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

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命题角度; 2.运用“求同辨异”原则,找到比较点,总结答题方法; 3.学会规范表达与自我评价,形成规范答题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求同辨异”原则,找到比较点,总结答题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规范表达与自我评价,形成规范答题能力教学方法: 启发法、练习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近年来,诗歌比较鉴赏是高考考查的热点,从2014年全国2卷到2015年全国1卷都有诗歌比较鉴赏的题型,分值在5分左右,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诗歌比较鉴赏的相关知识。同时板书本科题,PPT展示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命题角度; 2、运用“求同辨异”原则,找到比较点,总结答题方法;(重点) 3、学会规范表达与自我评价,形成规范答题能力。(难点) 二、比较鉴赏概念、类型 (一)考纲回顾: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概念:所谓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等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二)比较诗歌类型 请同学们思考:如果你是出题者,你会出哪些比较诗歌

题型,或者说比较诗歌鉴赏究竟比较些什么呢? 甲同学回答,教师补充说明:其实从大的方向比较优和劣,异和同设问;小的方向命题角度: 1.比较手法技巧 2.比较内容情感 3.比较意象意境 4.比较语言赏析 5.比较形象特点 三、真题示例 下面我们就来通过高考真题来探究比较诗歌鉴赏的方法。(板书:方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2015年全国卷1)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二轮复习诗歌鉴赏比较阅读练习题教学内容

2016二轮复习诗歌鉴赏比较阅读专项练习一.考点介绍:在近年的古代诗歌鉴赏题目中,比较鉴赏因其更加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而逐渐成为高考的新宠。它有利于引导学生采取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归类学习。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或三首主题,风格,题材,体裁,作者等一两个方面相同的诗歌进行比较,其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点或相异点。考生要注意求同,更要求异。 【例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2015全国新课标卷1)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5分) 【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案】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例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回答问题。(11分)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系裙腰 张先 惜霜蟾照夜云天。朦胧影、画勾阑。人情纵似长情月,算一年年。又能得、几番圆。 欲寄西江题叶字,流不到、五亭前。东池始有荷新绿,尚小如钱。问何日藕、几时莲。 (1)两词都写到了荷这一意象,但所写之荷时间有别,其中《苏幕遮》所写的是______________之荷,《系裙腰》所写是____________之荷。 (2)两词分别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系裙腰》的下片主要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情?请作简要说明。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案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案 一、真题导入、考情分析 1、真题 (1)(14年全国卷Ⅱ)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韦诗翻译】 常常在外漂泊流离,已经习惯于远别家乡亲人。随意地挥一挥衣袖,就远走客居异乡。一觉醒来,归梦破碎,孤灯之下,依然身在江南。心情惆怅,起身出户,见一轮明月,已斜挂山顶。 【郭诗翻译】 世代生活在海边,芦苇深处掩映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晚上灯前主客相聚,笑声不断,渔人讲述,海上捕鱼晚上归来,有青天一轮明月伴送到家,真是开心惬意。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案】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1分)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2分);郭诗中,“灯前”表现了住宿在渔家(1分)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2分)。 【解析】韦诗和郭诗都写到“灯下”,但景象不同,感情迥异。韦诗是“灯前”梦醒。可以想见诗人夜不成寐,或读或写,排遣愁思,在困倦中睡去。及至醒来,残灯犹明,乡梦幻灭,沉重的现实显现灯前,孤寂惆怅充塞心头。“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郭诗是“灯前”谈笑。形象地描写出欢乐景象。渔家热情待客,主客无拘无束,掌灯言欢。虽然主人渔业艰辛,但此刻都化入笑谈,轻松融洽的气氛洋溢在字里行间。 2、考情 诗歌比较鉴赏成为近年来高考诗歌考查的热点。14年的全国卷Ⅱ考查了情感的比较,15年全国卷Ⅰ考查了描写景物的角度的比较。2013年-2015年,这类题型在其他省的考题中出现了9次,频率较高。这类题型一般是两首诗词的比较阅读,信息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好地考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设题角度 从大方面来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 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

初中学过的杜甫几首登临诗赏析

杜甫登临诗比较赏析 1. 一曲忧国伤时的悲歌 ——杜甫《登高》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也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经历和“致君尧舜”的理想抱负,但他一生穷愁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在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目睹了唐帝国有由盛至衰的过程,对百姓的苦难更是感同身受,当初“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忆昔》)的所谓理想世界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万方多难”的时代,是“乾坤含创痍”“人烟眇萧瑟”(《北征》)的国土,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的伤感,复杂的阶级斗争、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之间的内部冲突,不仅造成了生灵涂炭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使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彻底破灭,于是他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面对苍天来表白“济世敢爱死,寂寞壮士惊”(《岁暮》)的志向,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登高》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诗歌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所作。诗人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挈妇将雏,流浪漂泊,倍尝 生活的艰辛,直到唐肃宗广德元年(763年)。公元767年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然是一片混乱。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五十六岁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一诗。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诗人登高俯仰所见所闻,融合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夔州即今天四川的奉节,那里一向以猿多声哀而著称,自古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巫峡悲,猿鸣三声泪沾衣”之说,而峡口更以风大浪急而闻名,这时诗人独自登上高处,视线从高到低,举目四望,侧耳聆听,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诗人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画面。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仿佛是诗人在倾诉着无穷无尽的老病孤独的复杂情感,又仿佛是包括诗人在内的成千上万个长年漂泊流离失所者的真实而形象的写照,寥寥数言,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 如何比较鉴赏古代诗词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如何比较鉴赏古代诗词? 古代诗词比较鉴赏有多种比法:比相同点,可以寻找作品的共同规律;比不同点,可以找出各自的特点;整体比较,可以观其全貌;局部比较,可以知晓特点。 纵观近年高考试题,古诗词的比较鉴赏题型是一个热点。古诗词的比较鉴赏可以有效地防止教学和应考中的猜题押题现象,可以对诗词有更深刻的认识,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1.比较意象的选择——理解诗歌意境 把握意象,从而把握诗歌的情感,是鉴赏诗歌的最基本的方法。古人认为意象是作者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产物。西方以为意象是一种一刹那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感性的复杂集合体。其实,通俗地说,意象就是沾染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我们都知道古人常用特定的意象表达特定的情感,如“柳”暗指留别,“竹”代表气节,“菊”象征隐逸等。但我们更要知道,选择什么意象,表达怎样的情感,完全是作者的主观行为,不是千篇一律的,即使是同一种意象,在不同的作者笔下,所表达的情感也可能不同。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简要分析。(4分) 解析: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但其形象特征不同,因而,所表达的情感也就不同,只要抓住了不同的形象特征,即可把握不同情感。 答案:拟人的表现手法。(2分)杜牧笔下的荷是“倚恨”“回首背西风”,而杨万里笔下的荷是“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回首背西风”是因恨而显得决绝,恨恨不平之情凄怨低沉。而“低面深藏碧伞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2分)

诗歌鉴赏之 对比手法教案

诗歌表现手法之对比手法 教学目标 1、能鉴赏古诗词中的对比手法。 2、通过例题理解古典诗词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3、掌握高考诗歌鉴赏对比手法的答题方法。 重难点:掌握高考诗歌鉴赏对比手法的答题方法。 教学方法:梳理探究训练 教学过程 导入 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请作简析。 《越中览古》一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 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 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 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一、知识结构梳理:(10分钟) 高考考纲 1、考纲要求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考点解释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形成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现手法。 设题方式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4、赏析这首诗(词)对比的艺术特色。

方法探寻 典例精析1:阅读此诗,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观祈雨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yè管弦。 采用对比的手法。(步骤一)前两句写农民春旱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对朱门贵族的愤慨。(步骤三) 二、新知探究:(15分钟) 探究学习1: 请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答: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步骤一)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步骤二)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步骤三) 探究学习2: 这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吴融的这首《华清宫》以小显大,通过华清宫中的细枝末节来揭露荒淫无道的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奢侈生活所加于人民的苦难,独具一格。 首句“四郊飞雪暗云端”,侧重写华清宫外的大雪。令人领略到宫外刺骨的寒意,给人一种凛冽感。 次句“惟此宫中落旋干”,笔锋由宫外转入宫内,写出了雪落宫苑迅速溶化、消失的情景,含蓄地写出了宫中之暖,与首句成为对照。 第三句“绿树碧帘相掩映”,具体而形象地刻画了宫中的融融春意。 结句“无人知道外边寒”,写出了华清宫主人耽情声色,不以国事为重,不以民苦为忧的昏庸形象。 这首诗意境新颖,讽意含蓄,以宫内宫外冷暖的迥异形成鲜明对比,造成结构的错落、诗情的跌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