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子之道——为人处世的智慧方法

老子之道——为人处世的智慧方法

老子之道——为人处世的智慧方法
老子之道——为人处世的智慧方法

《老子之道:为人处世的智慧与方法》

——读后感

根据省交通运输厅、市交通运输局“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意见要求,结合我区“书香吴中”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发展,为进一步提升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文明素养,在系统内组织开展“学先进、转作风,树立交通新形象”主题阅读、征文活动。

近日利用空余时间阅读了《老子之道:为人处世的智慧与方法》。老子其人其书,亦如其道,不可道而可道,《老子之道:为人处世的智慧与方法》作者刘庭华撮其精要,力图揭开萦绕于老子其人其书其事的重重谜团;详述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纲要,分章别述老子祸福相倚、无为而治、知足不辱,知止不止等修身之道;并结合作者军事史之专长,对老子柔弱胜刚强、大小相生、韬晦之略以及“不以兵强天下”、“不为天下先”等思想详加阐述。概言之,举凡老子之要义,均在本书罗列之中,不失为老子研究里程碑式的力作。

说起老子,大家都很熟悉,高中的时候他的名句是经常挂在嘴边的,什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等。我认为它是老子之道的基础,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它包蕴甚大,却又不是宇宙万物中具体的一物,道是不可能用语言或文字表述出来的,一旦用了,那么“道”就不是“道”了。形而上的“道”就变成了形而下的“器”。便不能生成万物,不能成为促使万物变化的规律。“道”衍生了“常有”和“常无”继而演变出了宇宙万物。有和无的变化代表了一切事物及其奥妙的变化规律,论述宇宙大世界,反映出了老子整体的世界观,其文晦涩难懂,但却为其精华。

老子主张“无为”,及顺其自然而行。可以看出老子之道也就是自然之道。老子有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有四大,即人大,地大,天大,道大。人、地、天、道,人居其一,而道犹大。人法地之清净而万物生长,地法天之无言而万物更迭,天法道之无为而宇宙生成,道法自然而不违其本性。而这四句话的形式更是突出了“自然”的最高地位,可以说自然是道的本质,贯穿于道、天、地、人。老子是告诉我们自然的重要性,不要用人为去毁灭自然,不要用造作来破坏天性,不要因贪得去求名声,那么便回归到了原来的天性,值得注意的是老子的自然并不是现在所说的自然,而是自然而然,是与人为相对的。我觉得现代文明是崇尚人为的,人们总想着怎么去改变,怎么去征服自然,想用机械代替天然,把直的变成弯的,把草原变成荒漠,完全破坏了自然,人们将得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再说人类自身,自然到人身上就是“真我”,天然本性,赤子之心。但是人们经常不满足,总看到自己的不好,想要改变它,这是违背自然,改变真我。自然是一个生命本性的真实展露,可惜人们越文明却越不自然。不会率性而为,总是把自己真我伪装,就像不真诚怎么打动人一样,没有真我怎么为人?我们何不扪心大问“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回归自然?”

老子最令我折服的就是其无为的思想了,《道德经》中有一句话“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其实老子“无为”的思想并不是无所作为,并不是那种避世的消极态度。很多人不了解他,只从表面上理解了它。真正的“无为”是不为所欲为,不胡作非为,是顺道而为,按自然规律办事。“道”永远顺其自然无所为而没有什么不是它所为。我们人类就是太有所为了,是我们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了,亚马逊河的破坏,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北大仓变成了北大荒等等,一个个血淋淋的教训,这些都是有为造成的。只有明白了老子无为的真正意义,才算真正体

会到了老子之道。是否顺应了自然的发展规律,是否违背了万物的本性,便是衡量“有为”与“无为”的标尺了。

老子说通过无为来实现无不为。貌似很荒唐,可是真正想过之后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大智慧。就像自然界一切发展和生长都是无意识无目的的,但却又无一不合目的的。它从不有意识去追求什么,却实现了一切。这便是道无为而无不为。当我们达到这个高度,也许就超脱于物外,在精神上达到了老子的高度,也许这就是合道吧!这样看来无为而治也就明白了。汉代的文景之治,就是一种无为而治,我们都知道汉武帝刘彻是一个很有作为的人,而他的作为就是以文景之治为基础的。却是又达到了无为而为不为。关于治理天下,老子也有一句名言“将于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其实这也是无为的一种体现如果谁不顾万物的本性和自然规律,想用强力来统治天下,那么他一定不会成功,结局往往事与愿违。他说“天下”这神圣而又神秘,不能用强力治理,强行来反而会搅乱天下,最终失去它。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如果不顺应它,就有可能事与愿违,达不到目的。

关于人生,老子也有很多言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这是静与动的智慧,静有很多用处,统治者可以以静制动,他们将“静”的思想变成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权术。而老百姓也同样有妙用,便是以静养智。智者从不会整天叽叽喳喳的表现自己,只有没有智慧的人才会无止境的聒噪,就像满罐子水不易动荡,而半罐子水稍有摇晃便响个不停。有智慧的人像风平浪静的大海,沉静而渊博。根基城府深的人遇事三缄其口,而没有城府的人总是信口开河。恬静总属于智者,他们恬静不是因为恬静好他们才变得恬静,而是智慧令其洞明世事,没有什么事可以扰乱他的心境,因此自然而然地归于平静。这是一

种经历过人世沧桑后的返璞归真。这就是佛家口中“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第三层境界了。

作为人,生死福祸当是我们最关注的话题了。老子对生死福祸的认识早就达到了所有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关于长生与修身,老子主张形神相亲,也就是现代心理学家口中的精神与肉体的和谐平衡。说起来简单,可是做起来却是不易。但老子却做到了,他哪管什么贫富穷达,全不在乎荣辱得失,让心灵不着一物,不染一尘。这样才会得到我们应该有的寿命,长生并非不死,而是活出“道”给予我们应有的时间。人总会死,但老子却会让它最长。关于死,老子说,“道”者能以一种平常心来对待生死,不会贪生,不会怕死,一切顺其自然。

但是人活着,心总不会平静。在我看来,有好多东西可以牵动我的心弦。每个人都想得到福,不想得到祸,便心存执念。老子说福祸却又是另一片天地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其实老子说很多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我们不能总执着于其中一面,这和现代马克思辩证主义思想不谋而合。福与祸同门,利与害相邻。佛门对此也有同样的看法,《大涅槃经》中有一个故事:有一容貌艳丽的姑娘来到他人住宅,主人问:“你是什么人?”姑娘说:“我是‘功德大天’,我所过之处能带来金银珠宝。”主人很高兴,便开始供奉、礼拜。可这时又有一姑娘进来了,那人衣衫破烂、丑陋不堪,主人嫌弃就赶她走。那人说:“你可真蠢,我是‘黑暗’,我所过之处能让人倾家荡产,但我是‘功德大天’的妹妹,我们形影不离,你赶我走就是赶我姐姐走。”主人恍悟。这便是说福祸同门。还有《淮南子》中塞翁失马的故事,还有很多故事我们都可以看出有福就有祸,有祸变有福。老子也不可能无祸,他也不可能控制一个人的福祸,但是他能从福中看到祸,祸中看到福。穷困不忧伤,得志不炫耀。这当时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其实,老子还有很多思想让我沉迷于其中不可自拔。如“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告诫我们不要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太急功近利反而不易成功。如历史上的楚庄王,执政之初不显山不露水,于默默无闻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慢慢积累最终名垂青史,大器晚成。老子,一位大智者,找到了大智若愚的真谛。《老子之道:为人处世的智慧与方法》是一部充满智慧技巧的宝库,常读可以让我们心境圆满,回头时将发现它给你带来的东西将让我们一生受用无穷……

吴中区航道管理处陈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