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全平方公式》观评课

《完全平方公式》观评课

《完全平方公式》观评课
《完全平方公式》观评课

完全平方公式观评课

今天我观看了潍坊广文中学的王老师关于完全平方公式的公开课,这位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准备比较的充分,在观看过程中,跟随这位老师讲课的步骤,我不断进行思考和反思,对于我这样的“菜鸟老师”来说,从中可以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取之以长补己之短才是正道。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比较的清晰,并且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判断,总结等活动,一步一步的推出完全平方公式的具体式子以及如何对这个式子进行运用。那么我将从以下几点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1、教师准备非常充分,课堂的教学流程设计安排比较的合理;“从

实际问题出发导出新知,出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归纳本节

课内容,最后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并且进行作业布置。顺

序清晰,节节紧扣,逻辑性强,选择教学内容恰当,难点有所

突破,重点有所突出。

2、向学生充分展现公式的生成过程:在引出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

时,老师没有直接给出完全平方公式,而是通过具体的实际例

子——两个班级活动区域划分的问题引出大家对这样题目的思

考,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由学生独立思考怎么用字母

来表示出,然后探索出完全平方公式,同时还利用几何图形,

引导学生通过剪纸去证明了公式的成立,使知点的探究顺理成章。

3、能够突出重难点,充分运用类比的方法,通过具体数字的公式

运用,由特殊到一般,类比出完全平方公式,并总结顺口溜帮

助学生去记忆和理解该公式。而且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完全平方公式中的“和的平方”和“差的平方”。

4、运用公式的时候,请学生代表到黑板展示完成后,教师的判断

和引导到位,同时引导学生去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也特别强调了运用公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如各个部分的面积用多媒

体展示、(a+b)2不等于a2+b2、公式中a2+(-)2ab+b2这三项的位置可以灵活成a2+b2+(-)2ab。

二:有点小建议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掌握比较好的同学积极发言,踊跃参与,老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关注要高一些,而对部分掌握不好的学生关注度不高,学生总体的参与度不是很高,一些学生在小组谈论的时候浑水摸鱼,注意力分散,不利于小组成员的共同学习。在反馈学生对公式掌握情况时,可以抽优秀、中等、差生和男、女生各几位,同时出题时不要拘泥于课本练习题,可以现场针对性出题或者是请学生相互出题检验掌握情况。

这位王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上有创新意识。层次比较清楚,逻辑清晰,是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努力的方向。

《乘法分配律》评课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评课 赵相军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一课,能体现课堂教学新理念,他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沿着“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轨道去发现,去探索,让学生经历了探索数学规律的全过程,达到了启迪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1.教学过程实实在在,没有一丝一毫的花架子,新中求实,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观察、比较、举例、验证、归纳,一步步地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找到了乘法分配律,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课件出示植树活动情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交流获得的数学信息。(有25个小组,每组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赵老师深入到学生中,和学生一起去探究,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习的好伙伴,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教,更应关注学生的学,对学生学习状态应很好的掌握和了解,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及时反馈矫正。全班汇报,达成共识。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说一说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使学生确确实实体会到两种算式具有相等的关系,从而归纳出乘法分配律,并且让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然后让学生举例验证乘法分配律,并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学习探究新知,对学生来讲,学习起来轻松中带着自信,愉快中带着乐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听完这节课后,我有一些疑惑。是否应创设更开放的课堂,多留点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说。比如在学生得出加的情况可以用乘法分配律,那么其它情况呢?如括号内是减的情况呢?如果老师前面教学是加的这种乘法

乘法分配律的评课稿(供参考)

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整个过程中,老师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系生活,解决问题。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老师这一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 乘法分配律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比起乘法交换率和乘法结合率男掌握的多。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陆老师结合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新知识。 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陆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的主动建构。星期五听了徐卫国老师的一堂《乘法分配律》,有如下感想: 注重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

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模拟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徐卫国老师在《乘法分配律》一课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工厂要为8个工人买工作服,商店里有3件衣服和2条裤子可以选,你会怎么选?买衣服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一种事情,学生对此非常熟悉。并且徐老师非常巧妙的设计了3件衣服和2条裤子,蕴含了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但并不超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问题开放性强,“你会怎么选?”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维空间。体现了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性。 探究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参与学习活动,从而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科学性质与规律。因此有效地探究就显得极为重要。如何体现探究的有效性我觉得:一是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二是教师要给学生正确、及时的引导。在本课的教学中,徐老师始终处在一个组织引导者的位置,用尽量少的话引导学生进行尽可能多的探究性活动,用一组模仿,用仿写类似式子把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分解为先仿写式子再类化模型(符号化)最后二次符号化(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形式)三个阶段,真正把舞台让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端倪,寻找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发现的新规律、新知识。 三、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能力 模仿学习,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识容易遗忘,而且不能灵活应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不能是一句空话。于

用数对确定位置评课

用数对确定位置评课 本堂课,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层次清晰,教学效果较好。在教学列和行的含义时,老师导入教学,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受生活习惯的影响,他们有自己的认知方式,用“排”或“组”的概念交流猜想时,他们得出了不同的答案,从而产生了认知冲突,引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在这里,老师通过告知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课堂教学更加有序、有度。在教学数对的含义和写法时,老师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一些符号加以记录,实质是教师又一次创设认知冲突的体现,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提取共同的合理成份,说明正确规范的书写方法,“数对”引出自然有序,语言简明清晰。在用数对表示位置时,老师通过活动,先让学生明确有关于列与行的规定,再通过一系列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期间,教师预设充分,在学生易错处引领,促进了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意义的建构。而且,老师还用体验性活动引发学生对于用字母表示数的思考,进一步让学生把握数对的实质,培养了学生的符号化思想。在后面的练习中,通过一些生活情境,在学生的交流中,培养学生了运用知识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要求学生用数对来确定位置,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会用语言文字描述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数对的学习将为学生以后学习直角坐标系打下基础。纵观几节课:首先,老师们都注重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习需要,让学生主动学习。课始的激发矛盾,让学生产生学习本节课的需要。其次,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在老师提出用一个数对

怎样表示第三列所有同学后,对学生不同的回答,老师能够及时追问,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并及时作出评价,激发了学生了学习兴趣。第三,知识面的拓宽。本节课老师们介绍了数对的产生和在生活中的应用——地球仪经纬网的确定、居家装修的学问等等。数学来源于生活,应该让学生知道数对的知识是怎样产生的,只有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数学又是服务于生活的,为学生拓展数对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数对、用好数对知识。总之这些目标和环节的设计就是想让学生在数学课上感悟数学的神奇,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领略数学的魅力。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1)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的意义,理解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2、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会读写小数。 3、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结合交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小数意义,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周末老师逛超市买了许多好吃的,课件展示展示购买的食品。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这些食品的价格。你能不能把这些食品的价格分一下类? 找学生分类。 左边的这些数,就是咱们之前学过的整数。右面的这些书,请同学们观察,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回答,都有点。 这个点叫做小数点。像这样带点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小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小数。 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二、读写小数。 同学们会读这些小数吗? 找学生读小数。当读到第2个时强调让学生看准了,想清楚了。 看来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都已经会读小数了。 下面我们再来读一些小数 幻灯片展示更多的小数。 我们读了这么多的小数,哪位同学能够总结一下,怎样来读小数呢? 提示小数点左面的按照前面所学的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右边的数像读电话号码一样读出来。 同学们会读小数了,那你们能把小数写出来吗? 展示小数的写法。 找三个学生到展示台展示。教师评价学生的写法。特别关注小数点的写法,小数点要书写规范,小数末尾的零不要去掉。 二、初步研究小数与分数的联系,体会小数的意义。 师:其实啊,刚才买的这些食品,我家的宝宝都不爱吃,你们知道她喜欢吃什么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你们喜欢吃妙脆角吗? 现在就请同学们估一估,一个妙脆角的价格是多少元? 学生估计出价格是0.1元。 0.1元是几角呢?

用数对确定位置评课稿

张老师这节课总体来看比较成功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学环节设计的科学合理,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实际教学活动,环节之间的过渡巧妙自然。 2、教学中体现了数学贴近生活的思想,每一个练习题都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既渗透了数学知识,又联系了生活实际,实现了学科之间的整合。 3、教学准备充分,张老师利用课件教学,运用了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教学效果很好。 4、整节课师生互动很多,提供了充分地交流空间及展示的平台,气氛活跃。 5、学生回答正确时,及时予以肯定、表扬等等,评价性语言很多。 自己的一点建议:从学生回答问题来看,五年级的学生回答问题的完整程度不是很好,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完整的回答问题,尽量少一些提示,避免填空似的回答问题,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用数对确定位置》这节课知识点不多,内容比较简单,上这节课,关键注意两点:一是如何把看似简单的内容上出深度和厚度,把课堂上的丰富多彩;二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探究的欲望。这两点,在胡伟华老师和夏春红老师的课堂上得以具体的体现,下面我就对比着对两位老师的课堂处理方式进行简单的评价。 一、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境为载体,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两位老师的引入课题部分截然不同,胡老师通过课前谈话,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位置,介绍班级,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然后引入课题,自学课本,认识行列后再出示主题图,用刚学的知识来描述位置。

而夏老师也是用课前谈话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先尝试写自己的位置,学生这个时候的语言是不完整不规范或者是不正确的,然后老师也是引领学生一步一步自学课本,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描述位置,学习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需要才引起学习的动机。 二、创设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活动形式多样有趣。 两位老师在新授的过程中,都采用了自学课本的方法,引领学生逐渐抽象,由繁入简,由实物图到点子图再到网格图,逐步深入,创设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课后感受 整体看,两位老师上出了真实扎实的原味课堂,没有作秀的感觉。上这样比较简单的一类课,我认为应该体现两个主线:以自学为主线、以训练为主线、以全体参与为导向。 学生在自学的时候,做到三点:一读二说三总结。 评:1、在游戏中感知。肖老师先从孩子们感兴趣的游戏导入,通过“听口令,做动作”这个小游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产生认知的冲突,体会到应从两个角度确定位置,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揭示了课题,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2、在活动中体验。在教学的过程中,肖老师突破教材,从真实的课堂情境设计问题引入,让学生通过用自已喜欢的方法介绍自己和好朋友在班级所处的位置。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自已的比较和体验以及探究中抽象出“数对”的表示方法是最简洁的。从而体现了数学学习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趣味的”这一基本理念。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进而产生积极的认识情感。这时肖老师借助第4组第3排,抽象出数对(4,3),并围绕(4,3)进行读法和意义的教学。如数字4和数字3各表示什么意义。 3、在实践中感悟。数学教学应是活动的教学,要尽可能地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通过大量的活动来完成的。先是利用现在的座位来理解第几组第几个来介绍自己和认识同学,从而抽象出数对的写法,接着设计了“座位表”让学生用数对来填写自已的位置,强化了新知。让学生在充分的练习中感受到“数对”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和简洁性把知识的,技能的,情感的教学目标融为一体。让课堂自然生成,生动饱满。 抽象方格图并在方格图上用“数对”正确表示位置是本课的难点,如何进行有效地突破呢肖老师利用本班学生座位,通过课件将座位中的组和行逐渐抽象成直线,学生座位逐渐变成这两条线的交点。然后每组每行都连成线,幻化成方格图,标上列数和行数,形成一个

2020—2021年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精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

小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6-87页例1、例2和“想想做做”第1—5题,“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长度和人民币的单位,利用直观,认识一位小数的的含义,知道十分之几可以写成小数,并根据十分之几可以写成相应的小数,认识小数各个部分的名称。 2. 使学生在获得小数初步认识的过程中,感受十分之几和一位小数间的联系,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比较、分析、抽象、归纳等思维能力。 3.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的拓展,感受数学的功能;能主动参与思考、交流等数学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初步体会小数在生活里的应用感受数学的应用性,提高学好数学的责任性。 教学重点 认识一位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生活感知,引出小数

1. 同学们,星期天百乐超市发布一些商品优惠信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商品实物图)和相应价格。彩笔单价1.2元,橡皮单价0.2元,书包单价25元,文具盒单价3元,铅笔单价0.3元,日记本单价2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这些商品的价格,你能给它们分分类?根据学生分类,出示课件演示分类。 2.引入新课 提问:左边这列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数,右边这列数你们知道是什么数吗?引入:像右边这样的数是小数。我们今天就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究,感知小数 (一)、探究小数零点几 1.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1)提问:从图中你知道课桌桌面的什么条件?(板书:4分米宽5分米)师:4分米怎样写成米做单位的分数?5分米呢?你是怎样想的?学生交流(结合回答,出示课件米尺示意图,明确1分米是1米的1/10,是1/10米,4分米是4/10米,5分米是5/10米,并在直尺示意图下的对应位置课件出示4/10 5/10 ) (2)4分米还可以写成用米做单位的其他数来表示吗?5分米呢?(学生交流)讲解:4分米还可以写成0.4米,5分米还可以写成0.5米。这里的0表示什么?这里的4表示什么意思?这里的5表示什么? (3)学习小数的读写,介绍小数点并规范小数点的书写。

小学数学听课评课心得_小学数学随堂听课体会

小学数学听课评课心得_小学数学随堂听课体会小学数学听课能够更好的找出问题,提升数学课质量。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基础课型。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小学数学听课评课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数学听课评课心得范文篇1 3月22日至23日,我们有幸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桂林参加了“小学数学10年改革经典课例展示暨广西小学数学特色教学研讨会”的学习。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观摩了6节展示课和3节同课异构课《垂直与平行》。并聆听了钱金铎、吴正宪、牛献礼、俞正强、黄爱华、江萍六位数学专家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以及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老师们做的精彩学术报告。这些名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巧妙的教学构思、深厚的数学素养、真实的教学感悟,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更重要的是,他们让人在不经意间受到触动、受到启迪,细细品味他们的话语,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也从这些名师身上,学到了许多。现在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每一位老师的课都是实实在在的,不追求花样,华而不实。讲课的6名教师完全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了解学生的起点,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来获取新知的。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和俞正强老师的报告《来自学生的动力》以及示范课《用字母表示数》。

俞老师在课堂上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动作,都充满着启发与挑战,将数学思想融于课堂之中。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同时也使听课的教师们感受到:原来数学课还可以这样上!回想起来:原来每一个看似随意的环节,其实都是徐老师刻意的设计,真可谓是“随意中的刻意”! 我在课堂上有时也用小故事来创设情境,而徐老师在课堂上讲述“用字母表示数”时却别有一番味道,他居然降到了自己的头发,如何用字母来表示。犹如一位相声演员在说相声,幽默、风趣。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教学情境之中, 课上,俞老师让学生猜信封里的粉笔有多少,大概在什么范围内可以怎样表示,把预设与生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环环相扣,甚至让人无法断定它们的分界,如行云流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善于把握学生思维进程的节奏,在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每到谜底就要揭示的时候,他总是嘎然停止,在等待中使学生一步一步靠近事物的本质,从而领悟数学的真谛。 徐老师在报告中对中数学课的独特理解,对自我教学实践的理性提升以及极富感染力的的语言,使我们如沐春风,如临甘露。他的讲座,自然中流露真情,幽默中激情生动,生成中启迪智慧,愿我们都能成为徐老师的“同路人”,学会取舍、筛选和提炼,一起追寻朴素灵动、反璞归真的课堂教学!” 总之,这两天的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在此,我要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

小学五年级数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Reflect on the Teaching of Position Determination by Number Pair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这节课要求学生用数对来确定位置,。“数对”这一数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教学时先让学生看懂情境图,说出小军的位置,唤起了学生对已有的用“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第几个”的知识来确定位置的经验,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然后让学生根据“小军坐在第4组第3个”和“小军坐在第3排第4个”确定小军的位置,有的从左边数起,有的从右边数起,有的从前边数起,有的从后面数起,这样找出的位置不是唯一的,使学生认识到这样描述位置的方法不够准确 2 .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认识行、列的含义与确定行、列的规则,再有意识让学生用行、列的方式描述小军的位置,即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然后根据这一描述的方式引入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列”数,第二个数就表示“行”数;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练

一练,用行、列描述其它的位置,并尝试着用数对表示出来。课堂上学生合作愉快,讨论积极热烈,因而学生很容易接受并理解了用行列描述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3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感觉教学效果还好。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用数对确定位置》知识点不多,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简单的,那么如何使教学的内容更丰富,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便成了我的主要思考方向。 学生在一年级已学习了用“第几”描述物体在某个方向上的位置,在二年级时学习了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已经初步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因此,在导入环节,我出示了小军班级的座位图后,先向学生提出要求:你能用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告诉我小军的位置在哪里吗?你是怎么看的呢?学生在描述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说法:“第4列第3个”、“第3排第4个”。小军的位置没变,但同学们看的角度和方法不同,所以产生了不同的说法,从而使学生产生正确、简明描述小军位置的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已具备了确定列和行的经验,因此,便很顺利地得出竖排叫做列,从左往右数,横排叫做行,从前往后数,小军是在第4列第3行。

2020—2021年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精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第1 课时 【设计理念:本设计尽可能地通过课件、形象化的语言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同时适当调整教材的呈现方式,重新加以整合与本课有关的教学信息,精心设计练习与活动,调动学生用多种感官去参与学习,使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真正体现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明明家新装修了一个书房,今天他约了好朋友去购物广场买一张合适的书桌,(出示例题图)。他需要的书桌是怎样的?学生观察图片,说说书桌面的长和宽。

2.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5分米是几分之几米?为什么是米? 4分米是几分之几米?为什么? 【设计说明:创设购物的情景,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小数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新课 (一)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 1.借助长度单位初识小数 (1)课件出示:这是一条长1米的纸片,被平均分成了10份。 (2)翻转一份纸片 提问:那这一份长多少厘米呢?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 指出:这一份的长度是1厘米,它与1/10米的长度相同。1/10米可以还写成0.1米(板书:0.1米),0.1读作零点一(板书:零点一)。 小结:1厘米是1/10米,也就是0.1米。 (3)翻转三份纸片 提问:那现在是几厘米,是几分之几米?3/10米也就是多少米?0.3怎么写?请仔细看(师指导写0.3)。 提问:0.3里面有几个0.1?(指名回答) (4)翻转七份纸片 交流:好,再变变,现在是几厘米?几分之几米?也就是多少米?(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书:7厘米、7/10米、0.7米) (5)翻转九份纸片 学生齐答,师板书(9厘米、9/10米、0.9米) (6)提问:0.1米、0.3米、0.7米、0.9米这些小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与1米相比怎样?

《用数对确定位置》说课稿.doc

《用数对确定位置》说课稿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学习了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已经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的"确定位置"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教材安排了2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我说的是第1课时的内容。教学目标:1.能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 数对"确定位置。2.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方向与位置的有关问题。教学重点: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过程: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我设计以下4个教学环节。(一)让学生说说自学成果。1.今天的数学课,我们要研究什么呢?2.学生汇报,教师引导。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将自己自学的成果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并能通过学生之间的自主交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二)自学探究新知。第一步:学生自学用列、行,以及数对确定位置1.先让

学生根据自学目标(1)什么是列,什么是行?(2)怎样确定第几列第几行?(3)用数对怎样表示第几列第几行?在学生小组完成后,请学生自主交流,交流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对知识进行补充、规范和整理。例如学生讲到列是竖排,行是横排时,教师可以马上出示课件,并请学生上台指一指列在哪,行又在哪儿?在确定第几列第几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要以观察者的身份进行观察。规范从哪个方向数列与行,并以教师的观察角度,让学生依次按对应的列数或行数站起来。2.有了列与行的概念后,并在这时强调在数学中一般先说列,再说行。并让学生对比这种描述方法和他们自己的描述,谈感受。老师再让学生说出小兰、小强的位置,教师进行板书。3. 教学写法。设计意图:整个第一步主要是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方式进行的,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教学的,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激发他们观察生活,探究数学的热情。第二步:用数对表示我们班同学的位置让他们及时将知识应用到生活情 境中,说一说,写一写,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是为了巩固教学重点。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两个数字组成顺序不一样,表示的位置就不一样,从而再次强调列在前,行在后。(二)联系生活实际。第三个环节是联系生活,灵活应用。本着趣味性,思考性、应用性相结合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我设计了两个练习: 1.用数对表示装饰瓷砖的位置(1)谈话:在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用到了数对的知识。(出示练习三第2题

小数的初步认识-公开课课程教案

《认识小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亿以内的 四则运算、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内容包括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和它的读、写法。认识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它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小数的含义,也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本课的知识结构这样有层次地呈现,体现了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分层渐出,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利于学生学好课本知识。 三、学情分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接触,但由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特殊表现形式,其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要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出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契合点,利用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重视直观、引导、注重启发,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 (1)联系实际生活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4)通过对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5)使学生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而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王淑华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是在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的难点。因此,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根据奥苏伯尔“降格处理”,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老师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去完整地感知乘法分配律,主动建构乘法的分配律。教师的“设问”目的非常明确。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课时,教师“设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运算规律?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一设问创设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回忆、整理已学过的知识。既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认知水平,又是让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归纳、整理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既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又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有所进步。达到培养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思维起步:这一环节中,精心设计两组题, A组: B组 (3+2)×4 3×4+2×4 2×(11﹢9) 2×11﹢2×9 20×5+4 × 5 (20+4)× 5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初步感知规律,在此基础上,设问“从计算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目的是让学生感知:(3+2)× 4,与 3×4+2×4,这两道题的结果相同,数字也一样,引起学生质疑,这样的两道题,是否也存在一种关系,达到思维起步的目的。 3、在教学重点内容时:重组教学资源,没有用教材中“植树问题”,原因是“植树问题”的情境在学习乘法的交换律、乘法的结合律时都用了,而且学生在前面也提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这次植树活动?此时再用,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受到影响。为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了后面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再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乘法的分配律留有空。特意设计问题:“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35元,每条裤子25元,买这样的3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学生独立解答、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展示出两种不同的算式,(3 5+25)×3 35×3+25×3 。此时出示三道思考问题:①: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②、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③、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这三个“设问”揭示了“乘法分配律”的本质特征,“相同点:两组算式计算的结果相等、参加运算的数字相同。不同点:第一个算式先求一套校服的价钱,再求三套校服的价钱。第二个算式先分别求三件上衣的价钱、三件裤子的价钱,再求它们的和。联系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相加”。“问题”的提出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外部环境,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稍难的问题,先开展小组讨论。因为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是一个自我的认识、实践、加工、改

(完整版)小数的初步认识---公开课教案

小数的初步认识---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二、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亿以内的四则运算、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内容包括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和它的读、写法。认识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它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小数的含义,也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本课的知识结构这样有层次地呈现,体现了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分层渐出,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利于学生学好课本知识。 学情分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接触,但由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特殊表现形式,其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要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出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契合点,利用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重视直观、引导、注重启发,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 (1)联系实际生活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4)通过对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5)使学生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而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7 小数的初步认识 解决问题》优质课教学设计_354

《认识小数解决问题》教案设计 学习内容:第97页例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培养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意识。 2.在理解小数意义的基础上,借助生活中购物情景,掌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3.进一步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同学们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借助生活中购物情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六一儿童节,月月有9元钱,买这两种玩具,够吗?(学生独立完成) 2.小丽来到文具店,她有10元钱,买了1个文具盒,还想买一本日记本和1支绿铅笔,他的钱够吗?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一)梳理题意,明确问题。 1. 找知道的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2.板书:10元 1个文具盒:6.8元 1本日记本:2.5元 1支绿铅笔:0.6元 3.问题是什么?(他的钱够吗?) (二)、分析题意,自主探究。 1. 要想求他的钱够不够,我们必学先求什么?再怎么办? 2.先独立做题,再和小组同学交流,解题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 3.你有哪些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想提示同学们些什么?(把你认为重要的知识点和易错点用红笔做个特殊标记吧!)

(三)、学生汇报: (1)2.5+0.6=3.1 3.1<3.2, 小丽的钱够了 2.5+1.2= 3.7 3.7 >3.2 答:买黄铅笔不够。 (2)3.2-2.5=0.7 0.7 >0.6 钱够了 0.7 < 1.2,买黄铅笔不够。 (四)、拓展思维: 1.还可以怎样求?(把所有的钱加起来,和10元钱比较,看比10元多还是少) 检验解答: 2.我们可以怎样检验?用不同的方法互相检验。 三、知识拓展: 1.小亮有2元钱,能买什么东西? 2.还可以提出生么数学问题? 3.98页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 四、利用网络“一起作业”补充练习。 学生开张竞赛活动,教师当堂总结。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小数解决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总结)

小学数学公开课评课 《乘法分配律》听课体会

小学数学公开课评课《乘法分配律》听课 体会 今天听了汪蕾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汪老师的这节课,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从生活问题入手,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学生经历了“寻条件、设问题、找方法、明规律、自总结”这样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整节教学过程中都得以体现。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能力培养探究中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以故事情景带领学生进入课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找条件,设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思维。学生根据找出的条件和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 二、独立探究自主学习搭好台 汪老师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初步感知,此时汪老师出示问题(32+4)×2○32×2+4×2让学生完成,通过计算再次找到相等关系。不过,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模仿,自己再

写几个类似的等式,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课堂中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做好适时地引导,在这节课上,汪老师抓住学

用数对确定位置 说课稿

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说课稿 望亭中心小学朱黎锋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用数对确定位置》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P98——100的教学内容。 2.教材分析 本课安排的是用从生活中的电影院中位置的确定来引入数对的方法。教材呈现的例题是小军在教室的位置的问题情境,“用数对确定位置”是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了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第几排第几个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第一段学习内容的延续和发展。让学生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图形与坐标”打下重要基础。3.教学目标 我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抽象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用数对表示位置的简洁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4.教学重、难点 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出发,我理解本课的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并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课时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辅以“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学中,从生活中常见的电影院导入新课,借助找位置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逐步形成如何去确定位置,再让他们小组交流,从中巩固新知,学会写数对,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技能。 2.学法: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玩中学——学中玩——在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题西林壁》这首诗学过吗?为什么诗人不识庐山真面目? 指出:观察物体角度很重要。中国有句俗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告诉我们要以旁观者、局外人的视角观察人、事、物,才能更准确。 (出示电影院的座位图)提问:同学们,你们去看过电影吗?这是电影院一个厅的平面图,竖着的一排叫什么?横着的一排呢?(板书: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老师想要观察这个厅所有的观众,应该站在什么位置?(银幕的位置) 指出:会选角度观察,我们今天的课就成功了一半。下面就进入我们的数学之旅吧! (二)、认识数对 1、游戏——寻找幸运观众 (1)给出任务:电影院今天搞活动准备在这个电影院里选择三位观众免费观看,已找出两位,剩下的一位,让学生自己寻找。 (2)寻找幸运观众 第一步:漫无目的寻找。 第二步:根据提示寻找。教师给出提示(3,2),学生根据提示指一指幸运观众可能在的位置,教师用投影显示8个可能的位置。 第三步:根据视角寻找。进一步缩小范围,点击鼠标,寻找出幸运观众。

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资料评课稿

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今天听了一节数学课《乘法分配律》,整堂课学生氛围活跃、教师语言幽默。使听课者感到轻松愉悦。一改往日数学课堂上的压抑沉闷。现将对这节课作如下分析。 一、导入上联系生活,创造情境。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导入时用的是闯关问题,一下子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新课导入上利用了买衣服这一日常生活中的情景。 二、经历探索、分析比较、得出规律 1.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到两种不同的方法,集体订正,说出两个算式计算过程的含义2.分析两个算式的联系,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 3.建立初步的概念,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 4.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得到乘法分配律公式并用字母来表示。 本节课邱伟老师一直是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在学生的回答中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从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的能力。 再说说我个人认为应改善的地方。本节课在练习的时候,只是把(a+b)*C这一类型进行了不同变形的练习。如在他把拓展到减法领域进行更深一层的练习也许会好一些。再有就是是不是在把这个规律上升的理论的时候没有分析“理”上的意思。只是强调了相等这一问题,至于为什么相等没说。我认为是(63+37)×9表示100个9是多少,而63×9+37×9最终也是求100个9是多少。邱老师只是结合具体的问题分析。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粗浅意见,有不对之处请不吝赐教。我将虚心接受。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评课记录

《乘法分配律》评课记录总结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因此,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教师通过实际情境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并大量练习了乘法分配律应用问题。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动探究,实现亲身经历和体验。 教师通过解决“行济青高速公路,大巴的速度是每小时行110千米,中巴的速度是每小时行90千米,两车同时相向而行,大约2小时相遇。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这一问题,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得到了(110+90)×2=110×2+90×2这一结果。接下来,让学生举例验证方法的普遍性,最后由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整个过程中,老师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推理,对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二、多向互动,注重合作与交流。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师生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

“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建构过程,正是学生个人的方法化为共同的学习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的过程。 三、巩固应用,注重层次性。 在练习题型的设计上,有填空题、判断题、连线题、简算题和拓展题,它们并不孤立,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由基本题到变式题,由一般题到综合题,有一定的梯度和广度。使学生逐步加深认识,在弄清算理的基础上,学生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运算和拓展练习。不仅要求学生会顺向应用乘法分配律,而且还要求学生会反向应用。通过正反应用的练习,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当然,在这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乘法分配律的外形结构,更要注重其内涵。如两个算式为什么会相等?缺乏从乘法意义的角度进行理解。在理解这一概念时,尤其要抓住关键词“分别”加以分析,以此深化对数学模型的理解。 2、教师虽为学生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提供充分探索的时间,但因有些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和引导不到位,效果不够理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