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新版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鹊桥仙》课程教学设计

部编新版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鹊桥仙》课程教学设计

部编新版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鹊桥仙》课程教学设计
部编新版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鹊桥仙》课程教学设计

部编新版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鹊桥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体会词的平仄诵读要领;品味该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知其形象性,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思维发展和提升引导学生理解本词情、景、理交融的特点。

审美鉴赏和创造通过《鹊桥仙》一词感受秦观“长于议论,文丽而思深”的词风;让学生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诗词欣赏能力。文化传承和理解以短暂与永恒为欣赏要点,体会古人对爱情的态度,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分析意境,理解情、景、理交融的特点,背诵《鹊桥仙》。教学难点以短暂与永恒为欣赏要点,体会古人对爱情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说

1.爱情是人类最珍贵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对爱情的传诵古今中外皆有,外国我们比较熟悉的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国的则有四大爱情传说(白蛇传、孟姜女、梁祝、牛郎织女)。其中牛郎织女出现在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中,而最早以此为题材的诗歌应该是《古诗十九首》里边的《迢迢牵牛星》,但是流传最为广泛、经久不衰的应该要算秦观的《鹊桥仙》了。在咏牛郎织女的诗词作品中,诗人们更多的是将眼光投注在牛郎织女的不幸上,对此倾注了他们的同情。而在这首《鹊桥仙》中,秦观却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看待牛郎织女的爱情,并表达了他对牛郎织女纯洁高尚的爱情的热情赞颂,写出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千古绝句。

2.秦观简介。

秦观,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北宋著名词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的交谊很深,但词风与苏轼大不相同。虽然也有少数具有豪放特色的作品,但从总体来看,他是一个标准的婉约词人。他流传下来的词作,只有90首左右,但名篇佳作不少,所以他历来被视为婉约派的大家之一。

从内容看,秦观词所反映的生活面比较窄,直接表现国计民生的重大题材几乎没有,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情”、“愁”二字。秦观词表现爱情,大多真挚而高雅,揭示出心灵深处的共鸣,在一定程度上,把爱情升华到美的高度来审视。

3.解题:《鹊桥仙》,词牌名,此调专咏七夕。鹊桥,据说牛郎织女长年分隔银河两岸,只有七夕这一天才能相会。在这一天,多情善良的喜鹊从四方涌来,自觉搭成一座桥,牛郎织女由此桥渡河相会。

二、读

1.老师范读

2..全班齐读。

3.分小组赛读。

4.然后让学生说出上下阙的内容:

上阙:情侣奔赴鹊桥相会(相逢)

下阙:情侣以长久相爱的誓言互勉(离别)

三、赏

1.“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纤云弄巧”引出会织彩云的织女,“飞星传恨”引出急切想见到自己心爱的妻子的牛郎。“银汉迢迢暗度”写七月七日夜,他们从天帝强划的迢迢银河两边双双暗度。

2.“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这是情节的发展,写鹊桥相会。作者只写这么简单的两句:一是说相逢的时节(秋天的早晨),二是说这样的相逢远胜于人间的相逢。

值的回味的是“金凤玉露”一语,使这秋天的风露,有了象征意义,秋天的露水晶莹剔透,象征着他们的爱情纯洁和高贵,一年只有一次,这此刻是情侣之间最美好的时刻。至于,“胜却人间无数”的深刻内蕴,则无妨作为一个悬念暂且留下,看多下阙,自会明白。

3.“柔情似水,佳期入梦,忍顾鹊桥归路。”

这一句,写的是这对情侣相会时的心情。“柔情似水,佳期入梦”(从修辞上来讲:比喻,对偶)。

“柔情似水”着重写情态,托情于物,将两位主人公的万般如情比作银河里的水,含有微波荡漾、绵绵不断之意。

“佳期入梦”着重写心态,极言相会之不易,此所谓:“既见而惊,惊而后喜,喜而反疑是梦。”

“忍顾鹊桥归路”是写不忍心回头看刚刚相会过的鹊桥和分离时的归路,这一句则表现他们难舍难分、难以割舍的情感。是呀,一次短暂的相距却是此后长久分离的开始,此情此景,让人如何承受呢?因为来自不易,所以难能可贵,所以他们短暂的相聚比人间夫妇的朝朝暮暮更让人感动,更让人留恋。这就是“胜却人间无数”的所在。

4.“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是词的结句,意思是写两个人的爱情若是象织女和牛郎那样,真挚牢固又长久,又那里在乎什么表面上的时时相守、朝朝暮暮!

意思是尽管相会的时间极其短暂,但只要双方真挚的相爱,坚定不移,则年年必有此会,这是无尽期的爱,永恒的爱。这就短暂与永恒的辩证法。到这,词的主旨就升华到一个哲理高度。这是其一。

只要两情久长,真心相爱,即使不是天天在一起,也胜过朝夕相处卿卿我我的世俗爱情,升华到崇高的精神境界。这是其二。

四、议

1.“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句是千古名句,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此句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彼此真城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

这两句议论色彩很浓,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这样上、下片同样结构,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让这首词成为歌颂爱情的千古名句。

但是对于此句的理解一般有多种解说。现取最常用的两种作为参考:

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旷达话语。作者认为只要两个人真心相爱就不必在乎是否”朝朝暮暮“的相守。

这是作者在无奈之下的故做旷达之语,是心酸无奈之下的自我安慰。“自古多情伤离别”,在作者心中,真正相爱的人就应该在一起。

2.关于爱情,舒婷在她的诗歌《神女峰》中提到了另一种与此截然不同的爱情观,她是这样说的:“与其在悬崖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对比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同学们更赞赏哪一种观点呢?

两者提倡的都是一种纯洁的爱,这样的爱情都是美好的,无所谓对错。

舒婷诗倡导的是一种轰轰烈烈的爱,敢于冲破世俗枷锁的爱。这是一种感性之爱,充满激情,但是缺乏理性。

秦观词倡导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心灵之爱。此爱圣洁无比,是一种理性与感性结合的爱:因为深爱,所以选择坚守;因为坚守,所以爱得深刻。

现在同学们芳华正茂,对异性有朦胧的情感是正常的。但希望同学们能够理性地思考:这种情感真的是爱吗?如果不是,自不必说。如果是,那也不妨告诉自己再等等,等到条件成熟了,再去追求朝朝暮暮。

五、拓

请阅读《迢迢牵牛星》,比较《迢迢牵牛星》与《鹊桥仙》这两首诗词的异同点。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明确:

同:都根据传说,通过联想和想象,表达作者对爱情的看法,曲折的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手法上都做到了情景交融,以情动人。

异:①《迢迢牵牛星》诗写双星别离,表现的是离愁别恨;《鹊桥仙》词却写鹊桥相会,是对纯洁、高尚、忠贞不渝爱情的赞颂。

②《迢迢牵牛星》全诗以叠音词入诗,以描写为主,情景交融,声情并茂。《鹊桥仙》则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籍,余味耀永。

③《迢迢牵牛星》出自《古诗十九首》虽属于文人五言诗,但仍带有浓厚的民歌风味。故语言兼有民歌和文人诗的特点,既显得平实质朴,清新自然,又含蓄深沉。《鹊桥仙》出自婉约派名家秦观之手,体现了他一贯的语言风格,婉约清丽,饶有情趣。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夜上受降城闻笛》 主备人:涟水县方渡中学张建军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2017年语文中考复习指南》指出:对于诗歌,尤其是古代诗词,常常将三个方面作为考查重点:①诗歌名句积累与运用;②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③具备初步欣赏诗歌的能力。 3?因为是课外诵读,所以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注重方法的点拨和目标的达成。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课前完成,当堂检查),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默写(当堂完成); 2?结合文旁注释和文下解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了解诗歌考察的形式(具体可查看《2017年语文中考复习指南》中“诗歌阅读指导”内容),结合试题,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默写。 教学难点:结合问题赏析诗歌,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学习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一)检查学生熟读、背诵情况;(齐读、点名背诵:建议中等生) (二)根据文旁注释和文下解读,结合课前预习情况,了解作者及写作景。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 1 / 2

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全诗语言自然流畅,构思新颖精巧, 意境清朗秀美,充分显示了青年李白的艺术天赋。 (三)围绕文旁注释和文下解读,回答问题。 1?试分析诗中所写的作者离乡的时间、地点以及描写的景物。 明确:秋天的夜晚,峨眉山,主要描写了山、月、江水。 2?诗中五个地名连用,试找出来,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青衣江)、清溪、三峡、渝州;作用: 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文下解读中说“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再读全诗,试分析作者的复杂情感。 明确:对未来的憧憬、对家乡的依恋、对友人的思念等。 (四)背诵、默写《峨眉山月歌》 1.齐背; 2.独立默写; 3.对照文本订正(用不同色笔自己订正或互批) 二、按以上流程分别学习《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建议:(一)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注重方法的点拨和目标的达成; (二)尽量围绕“文旁注释和文下解读”设计问题; 1?教师根据实际需要可适当拓宽; 2?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提出问题。 (三)默写内容,下课收齐,教师再批阅。(了解默写情况) 三、完成《巩固练习》。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有感情地诵读直至准确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2、理解诗歌整体内容,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中的妙词佳句。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大历中,曾任盱眙尉。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这类诗中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怀。其实他对现实并未完全忘情,他有所感慨,有所期望,也有所指责,著有《常建集》。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 李白(701年—762年),字,号,又号“谪仙人”。是伟大的 诗人,被后人誉为。与并称为。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作品简介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此诗抒写诗人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送友人》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山,流水,红日,白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自主学习】 1、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整体感知诗意。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2)多形式朗读,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2、结合注释弄清诗歌大意,交流感悟,释疑解难。 【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探究《题破山寺后禅院》。 (1)诗中有两句诗各含有一个成语,请找出它们。 (2)颔联中的“曲”、“幽”、“深”等字眼,描绘了一幅怎么样的景象? ⑶尾联中的“万籁此中寂,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2、小组合作,探究《送友人》。

鉴赏古诗词中用典的表现手法微课教案

鉴赏古诗词中用典的表现手法微课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鉴赏古诗词中用典的表现手法 ——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详案) 【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帮助学生掌握解读古诗词中典故的方法,并运用其理解古诗词中深蕴的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孙权的典故为突破口,帮助学生掌握理解古诗词中作者寄予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各位同学,我们在语文课和平时的课外阅读中已经接触了不少古诗词,对一些古诗词中 常用的艺术手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些艺术手法中,用典是十分重要的一种。作者通过援引典故进而表达自己情感,深化作品的主题。但是,古诗词中的典故往往会成为同学们阅读的障碍,有些同学因为没办法理解典故的用意,影响了对整首诗歌的解读。今天,我们将一起以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学习鉴赏、解读古诗词中用典的方法。 二、释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用典”的定义。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是这样定义“用典”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ppt)。从 刘勰对用典的定义中不难看出,所谓用典就是“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ppt),这就意味着我们对古诗词中运用的典故进行解读时,必须要找到连接古今之间的纽带,由此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或感情。 三、梳理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典故 在众多喜欢用典的诗人中,辛弃疾无疑是比较突出的一位,而他的这首《永遇乐京口 北固亭怀古》又可谓是用典的代表。这首词由五个典故(孙仲谋、寄奴、草草、佛狸祠、廉颇)连缀而成,几乎可算是无一句无典故,也正因如此,同学们在阅读这首词时感觉很零散,无法一下子把握作者用意。解读这类作品,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梳理作品典故涉及的内容,这一点相信大家通过课上老师的讲解和查阅相关资料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不再赘述。 (ppt)孙权——英雄人物 刘裕——战场英豪 刘义隆——好大喜功、草率从事 佛狸祠——忘却国耻 廉颇——忠心耿耿、却未被起用

二年级上册古诗文诵读教案

古诗文教学进度表

春晓 时间:2017.9.8 第1节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有能力的同学能读出诗中的感情。 2.通过表演、猜测、讨论、绘画等形式,从整体上了解诗的大意。 3.在活动和对话中,体会诗的情趣,初步产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 引入激趣 启发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或看到的春天美丽的景色,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播放《春晓》教学电视片,让学生看雨后春天早晨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景,听配乐朗读。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孟浩然。 2. 初读感知 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所注的汉语拼音朗读这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得连贯。注意读准下列字音:“觉”是多音字,在诗中读jué;“啼”是第二声。读后可以说说诗中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3. 精读理解 (1)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说说“晓”“眠”“觉”“啼”“知”等词的意思。 (2)同桌交流,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然后说给全班的同学听,同时屏幕上打出古诗意思的图画。 (3)看着屏幕上打出的画面,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 (4)朗读《春晓》,指导读出节奏和重音,读出韵脚。屏幕上打出这首诗,标明节奏和重音。 4. 品读领悟 (1)屏幕上出现古诗意思的画面,同时有配乐朗读,听了一遍后,学生跟读,然后指名朗读,大家评议。 (2)学生自由练读,同桌互读互背,全班背诵。 (3)屏幕再现图画,几只鸟站在开满桃花的枝头上,春燕在空中飞翔,地面有落花。 ①学生看着画面,背诵《春晓》。然后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背诵。 ②教师小结:诗人把握住“春晓”这一季节的时间和特点,把自己酣睡初醒的所感

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诵读学案答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学案 一、《竹里馆》 1、诗人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唐代诗人、画家,有“诗佛”的称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是苏轼称赞王维的话。 2、《竹里馆》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竹林中,一边弹琴一边吟唱或长啸;后两句说诗人独处深林中,却不感到孤独寂寞,因为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时时照耀自己或陪伴自己。全诗描绘出一幅月夜竹林弹琴吟咏图,表现出悠然闲适的心境和自得其乐的情趣,洋溢着一种诗情画意。 二、《春夜洛城闻笛》 1、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有“诗仙”的美誉。 2、诗中写到一首用笛子演奏的《折杨柳》曲,“折柳”二字一语双关,既指曲名《折杨柳》,也暗指诗人的客愁乡思(情感)。

3、《春夜洛城闻笛》开头从笛声写起,第二句渲染笛声无处不在、无处不闻。三、四两句写诗人情怀:听到抒发离别之苦的笛声,不由思念家乡和亲人。 三、《逢入京使》 1、诗人岑参,唐代边塞(种类)诗人,学过他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人在通往西域的大路上,偶遇返京的使者,寒暄中想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也创作了《逢入京使》。 2、第一句写东望故园长路漫漫的实景。第二句用了 夸张的修辞表达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稍口信回家报平安做了铺垫。三、四句则是模拟了行者匆匆的口气。全诗以平实的语言抒写了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牵挂的复杂情感。 四、《晚春》 1、诗人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2、这是一首写暮春或晚春(季节)的诗歌,第一、二句用拟人的手法写花草树木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第三、四句也用拟人的手法写了杨花榆荚在风中纷纷飘落,如雪花般飞舞。在描绘景色中,诗人抒发了自己对春天大好时光的珍惜或留恋情感,也寄寓了人们应该 抓紧时机去创造人生价值的人生道理。 3、“杨花榆荚”虽然“无才思”,但不因此沮丧藏拙,还在努力为晚春增添一景。对此,诗人的态度是赞赏。

(完整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朗读、背诵四首诗。 2.把握诗作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意境;提高分析鉴赏诗词的能力。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四首诗,积累古诗名句。 2.理解诗歌大意和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意境,理解诗歌主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介绍 1.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其诗文多指陈或讽喻时政之作。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笔调多清俊生动。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代表作有《清明》《赤壁》《过华清宫》《江南春》《题乌江亭》等。 2.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晚唐诗人。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代表作有《夜雨寄北》《登乐游原》《无题》《锦瑟》等。

二、朗读指导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三、全诗翻译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浩渺寒江之上笼罩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上。入夜时,我将小舟停靠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的地方。金陵城里的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2.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政治才能更是无人能比。谈至深夜,汉文帝向前移动坐席靠近他,可惜皇帝不关心民生却只关心鬼神。 四、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泊秦淮》是杜牧游经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虑。 2.《贾生》是一首托古讽今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诗人通过讽刺汉代帝王虽能求贤却又不知真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皇帝看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一心求仙访道而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简析《泊秦淮》一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凄清的景象。 2.《贾生》第三句中的“可怜”一词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示例:“可怜”是可惜、可悲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三)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泊秦淮》这首诗即景感怀。诗人目睹当时的唐王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认

古诗词诵读课教学设计

古诗词诵读课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虽然初一学生在小学时就已接触、积累过一些古诗词,甚至有的在幼儿园时就已咿咿呀呀地背诵了一。但由于他们年纪还小,没有什么人生阅历,对于诗歌中所体现的心情、情感难于共鸣。较难掌握诗歌诵读的节奏、韵律,对诗歌的含义难以深刻理解,对诗歌的凝练美和韵律美更难以领会。但他们可塑性强,想象力丰富,乐于接受新东西。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晨读课进行引导、激趣待准备充分以后,再组织本课。 二、课前准备 按《诵读经典诗文传承华夏文明》课题研究计划,利用每周的晨读课指导学生进行诵读积累,待学生对诵读产生浓厚兴趣,积累比较丰厚之后,筹备本节诵读展示课。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涵泳诗歌情味、意境。 过程与方法:自主选择,合作互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诵读展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热爱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 四、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诗歌学习中有两点是不容忽视的,就是朗读与背诵,这正是我校开设晨读课及设立“朗读与背诵“课型的原因。训练学生朗读与背诵,应是语文课堂的重要内容之一。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与老师都急于了解训练情况,手法单一的线性展示已无法让学生提起兴趣,而诵读展示课的形式,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其成就感。 在这样的课堂中,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积累的平台,演绎吟诵的舞台,可以现场营造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中国

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优美的吟咏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感觉诗歌的韵律,体会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水平。 五、教学流程 (一)老师宣布上课 师告诉学生,本节课师生角色互换,由两名学生主持人组织课堂,师以一名普通学生的身份参与课堂活动。 (二)主持人上场 (一班)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首先让我有请张宇同学演讲《语文是……》 是的,语文是美丽的,美丽的语文因有了诵读而更加美丽。自从跨进初中的校门,诵读就深深的吸引了我们。诵读承载我们最真纯的感动,诵读带我们遨游最广阔的时空,今天就让我们来上一节诵读展示课--我爱诵读。 (二班)合: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首先宣布按惯例演讲,生演讲《古诗词,我的最爱》 张萌同学的演读道出了我们的心声,我们爱古诗词,我们更爱现代诗词。主持人甲:好诗需要分享, 乙:诵读丰富人生。 合:欢迎参加阳光二班的诵读展示课。 甲:我们的主题是“我诵读,我快乐!” 乙:我们这节课共分三个板块。首先让我们共同进入第一环节:“小组对对碰”(甲板书) 口述本环节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自选篇目,自选形式进行诵读,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两分钟。

《四时田园杂兴》微课教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微课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达成目标 了解诗词内容,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乡村风光,体会诗人在诗 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 “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随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积累更多

田园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片头。 二、欣赏诗歌: 现在我们就走进古代诗人范成大为我们描绘的充满着乡土气息的田园生活《四时田园杂兴》,去感受那浓浓的乡土味儿!你也一定会陶醉其中的。播放课文朗读。 三、介绍作者。 范成大( 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四、解释诗题 “四时” “兴”是什么意思?

“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这里的“兴”是兴致,兴趣,引申为即兴创作,这里指即兴创作的作品。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四时田园杂兴”,从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引发的各种即兴作品。 你看,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题目的意思! 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五、理解诗意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 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生动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小学经典诵读教案

《诗歌诵读》教案 活动一:童真童趣 活动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合作精神。 活动方式:朗诵诗歌、说诗意、谈感受、明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出示古诗)《小儿垂钓》。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 二、出示画面:小儿垂钓 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 三、初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1、首先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指名读。 3、集体读。 四、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这首诗中写到几个人? 2、诗中怎样称小孩的?(稚子)这个稚还是什么稚?(幼稚稚嫩幼稚愿)总之都是指小孩那独特的单纯天真的感觉。 3、你能根据诗句内容想象一下,猜猜这个小孩的外貌吗?结合学生的发言,理解“蓬头”;再猜猜他的衣着啊。 4、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五、熟读成诵,强化记忆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带有动作表演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儿垂钓》这首诗,主要体现了儿童的童贞稚气,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除了这首诗,你还知道哪些充满童趣的古诗呢?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出示《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出示《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其实,生活中充满情趣的事有很多,春天扑蝶、捉蜗牛;夏天捉蝉、游泳;秋日赏菊、采集标本;冬日玩雪、溜冰……只要我们有心,就能时时处处感受到生活的美,老师今天的作业就是到大自然中去,找一个你认为好玩的事做做,并写下自己真实的体验,好吗?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学案教案教程文件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学案教案

贾生 1.易错字 逐(zhú)苍生(cāng) 2.词语释义 贾生:即贾谊,西汉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却遭谗被贬,郁郁不得志。后来汉文帝召还贾谊,曾在宫殿正室和他谈话。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访:咨询,征求意见。 逐臣:被贬谪的大臣。指贾谊。 才调: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 无伦:无人能比。 可怜:可惜。 虚:徒然。

前席:汉文帝向前移动座席,靠近贾谊,以便更好地倾听。 苍生:指百姓。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有《李义山全集》。 【文题解说】 贾生即贾谊,西汉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却遭谗被贬,郁郁不得志。后来汉文帝召还贾谊,曾在宫殿正室和他谈话。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表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李商隐及其作品。 2.了解李商隐咏史诗的背景,把握诗歌主旨。 3.了解李商隐诗的艺术特点。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对古诗词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苦恼。 【重点】 1.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贾生》一诗的主旨。

国学诵读教案

活动七灿烂的童年 活动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合作精神。活动方式朗诵诗歌、说诗意、谈感受、明道理 课时安排 2 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古诗吗?(出示古诗)《小儿垂钓》。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 二、出示画面:小儿垂钓 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 三、初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1、首先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指名读。 3、集体读。 四、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这首诗中写到几个人? 2、诗中怎样称小孩的?(稚子)这个稚还是什么稚?(幼稚稚嫩幼稚愿)总之都是指小孩那独特的单纯天真的感觉。 3、你能根据诗句内容想象一下,猜猜这个小孩的外貌吗?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带有动作表演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小儿垂钓》这首诗,主要体现了儿童的童贞稚气,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除了这首诗,你还知道哪些充满童趣的古诗呢?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出示《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出示《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其实,生活中充满情趣的事有很多,春天扑蝶、捉蜗牛;夏天捉蝉、游泳;秋日赏菊、采集标本;冬日玩雪、溜冰……只要我们有心,就能时时处处感受到生活的美,老师今天的作业就是到大自然中去,找一个你认为好玩的事做做,并写下自己真实的体验,好吗?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1)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第一课时 《竹里馆》 学习目标 1、.品读诗句,感悟恬淡、清新、幽雅的诗境。 2、诵读诗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3、走近王维,感知田园,领悟田园。 4、学会读诗、品诗、入诗、赏诗的学诗方法。 重点难点 透过《竹里馆》等田园诗,体味热爱自然,追求恬淡及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和情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情入境。 二、按照学诗方法组织教学《竹里馆》 1、知作者: 王维(七零一-七六一),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他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解头(即第一名举子),二十一岁成进士。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解诗题:《竹里馆》《山居秋暝》。 3、品诗句 4、体诗情: 《竹里馆》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表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山居秋暝》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5、入诗境:画面美、音乐美、意境美、生活美、情感美。 三、课堂小结

诗海泛舟,撷取明珠。陶冶性情,提高素养。学会品诗,提升品位。愿同学们,在古典诗歌的沐浴中,与诗为伴,与诗人同行,使你的人生之路充满快乐,充满阳光,充满激情!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学习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理解诗情画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何将诗中的音乐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张籍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拆了又写,写了又拆的家书(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在李白眼里,乡愁曾经化作了那一轮明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李白的另一首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板书课题) 二、解题生读题目。 (要求读正确)从题目中这简简单单的六个字中你知道了什么?(时间:春夜地点:洛城就是哪里?今河南洛阳事情:闻笛闻就是?闻笛就是?)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三、生再读题。 (要求读出感情)诗题中的中心词就是-----闻笛。这笛声勾起了李白心中怎样的情感呢?就让我们梦回千年和李白一同去感受一番。初读古诗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指名读。读诗不仅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古诗的节奏。诗有时可以轻声默念:谁家玉笛-----暗飞声,有时可以低吟:散入春风------满洛城,有时我们可以高唱:此夜曲中----闻折柳,有时情到深处可以长叹一声:何人不起-------故园情!师生接读,学生自由练读,齐读 四、读着读着,我们和诗人的心越来越近了,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五、再读,深入理解何人不起故园情!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这是个什么句?是怎样的笛声让诗人心中升起如此强烈的思乡之情呢?我们一同去寻找这笛声吧! 出示“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1、齐读 2、“暗飞声”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用“暗”? 扣住“暗”让学生展开想象 生回答由于是夜晚,显得格外的幽静,引生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春夜?李白在干什么?把那种幽静的环境说具体。 这笛声就这样随着春风飘呀飘,真不知是(引读:谁家玉笛……,散入春风……) 六、小结写法:刚才我们通过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展开想象,运用环境描写进行铺垫渲染。出示: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七、作业: 将《春夜洛城闻笛》完整地改写完。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泊秦淮》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导学案:《泊秦淮》 1. 易错字 笼(I O n隔江(g e ) 2. 词语解释 笼:笼罩。 泊:停泊。 商女:歌女。 后庭花: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唐代文学家。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人称他“樊川先生”杜“樊川”。《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他的《清明》一诗十分有名。 【文题解说】 泊,停泊。秦淮,指秦淮河,秦淮河流经的南京夫子庙一带, 在六朝时十分繁华。《泊秦淮》写客中偶感,表现了作者对国事的隐忧。 【创作背景】 唐朝着名诗人杜牧游秦淮,在船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佣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

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泊秦淮》通过对乱世之中统治者的昏庸无道,歌女的不知亡国之恨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担忧以及无助之情。 泊秦淮 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河时触景感怀之作,前两句写秦淮河夜景,后两句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 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情味。 3. 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通过对诗人经历的了解和背景的把握,学生可以就诗意自学,然后老师点拨,通解诗意然后背诵默写。 学习杜牧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重点】 背诵默写诗歌,积累古诗名句。 【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 导入资料助读通读古诗悟情明理名句品评

诗歌朗读训练教案

诗歌朗读训练教案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2.初步掌握诗朗诵的基本技巧 3.进一步提高学生朗诵水平 教学重点: 掌握确定朗读基调,并把朗读很好的融入到音乐中 教学难点: 1.用所学朗读技巧在诗歌朗读中充分的体现 2.对其他同学的朗诵进行鉴赏并提出见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妙文欣赏----评论 第二环节: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欣赏了XX同学带给我们的感动文章,也听到了XX同学精彩的评论。是啊!孝敬父母就应从现在做起,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哪怕是在学校打给家里电话中的一声问候,哪怕是回家后给父母沏一杯香浓的热茶,都会让父母为之欣慰,欣慰孩子已渐渐的长大。不要等到父母洗尽铅华,再讲孝敬父母,再行动却为时晚矣。怪不得,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中这样的说道:“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说起诗歌,做为一种文学体裁,在文学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诗歌的朗读在我们的普通话教学中又是重中之重。接下来的四种文体的朗读训练,诗歌,散文,故事,小说。诗歌是排在第一位,也就是基础训练。所以这节课我们所学的主要内容是诗歌朗读训练。 朗读诗歌必须要有丰富的情感,情感的流露,诗歌在里面是占很大一部分地们的,如果我们对诗歌的朗读能上一个台阶的话。那再读散文,故事,小说便如鱼得水了。 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上一单元所讲的知识: 朗读的过程分为四大环节: 1.熟悉作品 熟悉朗读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2.理解作品 分清朗读对象确定朗读目的 把握朗读基调设计朗读符号 3.感受作品 形象感受逻辑感受 4.表达技巧 停连重音语气节奏 而其中表达技巧当中的节奏可分几种类型 1.高亢型2.紧张型 3..轻快型 4.低沉型 5.凝重型 6.舒缓型+

七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晚春》优质课教学设计_8

1.易错字 芳菲(fēi)榆荚(jiá) 解(jiě) 2.词语释义 草树:指草本和木本的各类花木,即花草树木。 久不归:意为春天很快将要过去了。 斗:竞争,比赛。 杨花:指柳絮。 榆荚:指榆钱。 才思:才气,才华。 惟解:只知道。 漫天:遍布天空。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创作背景】 此诗是《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作者已年近半百。此诗估计是作者在晚春时候游城南时所见后感悟而作,同时又是作者年龄已进入“晚春”时期,正好又是在官场上不得志的时候。 本篇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作品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提示人们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晚春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仅仅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 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静夜思微课教学设计

《静夜思》微课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采用低年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教材分析: 《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文。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古诗

2、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3、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猜谜语导入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 小朋友,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作家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望着月亮,诗人、作家会想起许多令他们思念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二、读中感悟 1、师范读,生跟读 2、同桌互读,并解决不会读的生字 3、师范读,带节奏 4、学生带节奏读 5、分小组带节奏读 三、出示图片,理解诗意

1、分别出示四幅图片,指名说说分别是哪句诗 师:古代诗歌除了带有鲜明的节奏感以外,朗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同学们,想听听吗 2、师范读,全体朗诵本诗(ppt随机出示对应图片) 3、配乐朗诵 (1)指名朗诵 (2)接诵 (3)全体朗诵 4、试背诵 四、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吟诵了一首关于月亮的诗,回家后不妨再找找还有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带来朗诵给大家听听。

四年级诵读教案

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希望大家喜欢。(从学生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入手,与学生前期的学习积累建立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能凭借课文读懂古诗,体会古诗蕴涵的思想感情 3.能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大诗人间的深厚情谊、离别情绪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共背古诗,感受经典;1.谈话;2.学生背;3.评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诵读教案 二正确、通顺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试一试将古诗读正确、通顺。谁已经将古诗读正确、通顺的站起来读一遍。每一组抽一选手读,学生评点(首先学会赞美别人,然后将自己的建议得体地告诉别人)。 3.试一试将古诗背出来。 4.默读,想一想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然后小组交流一下,看一看大家有没有共同的问题。(1)交流。(2)出示一些重要问题。(初读古诗,质疑生难,勾起深入研读的兴趣和欲望。) 二、初读课文。 1.读一读课文,看一看哪些问题能自行解决,还有哪些问题还有待大家一起继续讨论。 2.读课文,先自读一遍,然后小组合作通读一遍。 3.各小组组长先协商各组读一节,全班合作读好一篇课文。(先练习,再配乐朗读)(读好课文,为读懂古诗奠定基础,同时也初步感受文章大意,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情景。) 三、解读古诗。

1.各小组交流读后感受,看能否凭借课文内容自行解决刚才所提的问题。 2.集体交流问题的答案。 3.演示媒体:从黄鹤楼至广陵(扬州)的长江行程,从而理解“西辞”、“下扬州”。 4.再读古诗,看是否比上一次读得更好。(凭借课文自学古诗,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初步读懂古诗,读好古诗。)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要章节,体会诗人间的深情厚谊。 1.感情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A出示课文:“岸边杨柳依依-------流向天际”。 B有感情地练读。 C出示图片,指名配乐感情诵读,想象当时情景。 D点击“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读后演示长江流水图。E自由交流“由这一江春水你联想到什么?” 2.感情诵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A出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诵读体会古诗人的浓情厚谊。

古诗词背诵教案导学案

==== 古诗词背诵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词典准确无误地认读十首古诗中难读的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词。 2.运用查阅工具书,借助文中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学习方法,在与同伴的交流中理解古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 3.乐于讲述自己的理解,在交流中感受诗句意境,体会诗人的心情,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 4.搜集资料,尝试抓住要点展示并交流自己搜集 的作者生平资料,拓展文本资源,在角色体验、 对比与情境创设朗读中揣摩、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养成正确搜集与处理信息及课外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五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 指名背诵《长歌行》。 二、学习《七步诗》 1、师:今天我们将要赏析的这首诗的创作经过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诗 名吗?(板书题目及作者) 2、指名生解诗人及创作经过。 3、(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4、放声朗读这首诗。(自读、互读。) 5、读一读《七步诗》,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6、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7、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七步诗》全诗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长 的豆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锅下燃烧的豆秸,比喻诗人的哥哥魏文帝;锅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诗人自 己。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排挤斗争的残酷现实。) 8、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三、学习古诗《鸟鸣涧》 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 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1、师:“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

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创作时的情感。 2、朗诵诗歌并背诵诗歌。【重点】 3、欣赏诗歌用词之美,体味核心意象。【难点】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阅读时结合文中注释,查阅有关工具书读准字音。 2、诵读时想象文章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 3、诗词中的重点实词,查字典,掌握含义 4、揣摩和品味语言。 5、多查阅资料,做好摘要,扩大视野。 【知识链接】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李益(约750—约830),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预习案 一: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唐诗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1、用现代汉语翻译这首诗 2、“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请你赏析“秋”字的秒处。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用现代汉语翻译这首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