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钱塘湖春行知识点总结

钱塘湖春行知识点总结

钱塘湖春行知识点总结
钱塘湖春行知识点总结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鉴赏关键点】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行”字为线索,以“春”字为着眼点,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全诗以“行”字为线索,分两部分,前者写到湖边,后者专写湖东,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转换衔接自然,描写景物浑然一体,构成完整的形象。最后两句中的“ 最爱”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思想内容】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抒发了作者恬静、闲适之情。

【名句赏析】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作者抓住“争”“啄”表达诗人对西湖春天的喜爱之情。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表达诗人对西湖春天的喜爱之情。

1.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3分)

答: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2.试描绘“水面初平云脚低”所展现的西湖早春的美景。

答案: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写出水面、云这两个景物可得1分,运用适当的修饰语,描绘景物特点得1分(2分))

3.“几处”“谁家”能否改成“处处”“家家”

答案:不能。“几处”“谁家”突出是当时正是早春时节(1分),飞鸟不多(1分)

8.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3分)

答案:“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24.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答:如“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自然带来的活力;如“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等等。

10.“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特点的(2分)

答:①这句话选取了“早莺、暖树、新燕、春泥”等富有代表性的景物。(1分)②抓住了“争”“啄”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并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

态画面。

15.此诗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来展现钱塘湖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写两个以上)(2分)

答:“水面初平”“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浅草”“几处”“新燕”“早莺”16.这首诗通过描写西湖初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答:诗人喜悦的感情(或“诗人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或“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诗的颔联“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非常精美,请你任选角度(或内容,或炼字,或修辞,或情感)对此联进行赏析

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示例一:内容:从动物的变化,写出了早春景色

示例二:炼字:A、“争”、“啄”: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天的活力B、“几处”不是“处处”,“谁家”不是“家家”,准确地表明季节是早春C、“早”、“新”:准确地表明季节是早春示

例三:修辞方法:A、拟人:这两句诗中的“争”、“啄”,用拟人的修辞法法,写出了春天的活力B、对偶:这两句诗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几处”对“谁家”“早莺”对“新燕”“争”对“啄”“暧树”对“春泥”,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句式工整,形象生动,琅琅上口

示例四:情感:通过描绘早莺、新燕在早春的争春活动,表达了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钱塘湖春行》赏析及答案

《钱塘湖春行》赏析及答案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第二至第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__________,燕啄春泥,乱花迷眼,__________。 2.在前六句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阳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3.春天的大地到处生机勃勃,花园里开满了鲜花,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五彩缤纷,争奇斗妍。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是河南省中考题) 5.(2008,烟台市)对全诗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并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阴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的赞叹。 (以下是泰州市试题) 6.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2分) 7.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 _______”。(1分) 8.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2分) (以下是河池巿中考题) 9.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钱塘湖春行优秀教案

《钱塘湖春行》教案 一、导入(3分) 大家对《白娘子》的故事都很熟悉吧?那么,白娘子与许仙初次相遇在哪里啊?(答:西湖断桥)对,是西湖。风光旖旎的西湖不仅有着美丽动人的传说,还有着山川秀丽的景色。“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嘛,同学们积累的有哪些描写西湖风光的古诗词?给大家分享一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师:还有没有?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西湖风光的确令人陶醉,今天,就让我们追随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足迹,去做一次超越时空的西湖之旅吧! 二、出示学习目标:(2分) 师: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目标导航: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首先,学习古诗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会感情朗读和背诵) 2、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其次,古代诗歌讲究炼字,所以要用心品味诗歌语言) 3、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准确体会作者情感) 三、检查作者预习及课下积累(3分) 西湖赏景,怎能少得了导游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今天带领我们游览西湖的这位导游。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其他同学补充。 名: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时: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

地:今山西太原人。 评: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诗人中创作诗作最多的一个,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作: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作品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创作背景:长庆三、四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剌史。西湖美景深深地吸引着诗人。在任期间,他写下了很多有关西湖湖光山色的诗歌。请注意: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 四、读一读领略诗之韵(7分钟) 1、师:有了目标,就让我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向美丽的西湖进发,但旅途中我们也不能闲着,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歌吧!在朗读之前谁能告诉大家朗读诗歌有哪些要求啊? 一、读准字音;二、读准节奏;三、读出感情。 师: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读诗也是讲究技巧的。老师想补充的一点是:朗读七言律诗可以按照四三或者二二三的节奏朗读。下面请选择你喜欢的节奏自由大声朗读本诗。 2、点名朗读。请按四三节奏朗读的同学举手展示朗读。你读出了诗人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读出了诗人急于欣赏美景的期盼。 请按照二二三节奏朗读的同学举手展示朗读。你又读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呢? 读出了诗人欣赏美景的过程与赏景的喜悦。 3、齐读诗歌 师: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种幸福吧!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首先请戴眼镜的同学一起按照四三节奏读一遍,要求随着文字想象画面。 再请不带眼镜的同学一起按照二二三的节奏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要求随着文字想象画面。争取能够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同学们无论用哪种节奏读这首诗歌,老师都希望你们能够读的抑扬顿挫、读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鉴赏题汇总(带答案)

《观沧海》导学案(初一语文) 1.这首《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是时期著名的家,家、诗人。他的诗以见称。 (曹操东汉政治军事慷慨悲壮) 2.给下面加点词释义: ①东临.碣石②以.观沧海③水何.澹澹④山岛竦峙 .. ⑤星汉 ..至哉⑧歌.以咏志..灿烂⑥若.出其里⑦幸甚 (①到达②来③多么④高高地挺立⑤银河⑥好像⑦庆幸、很⑧诗) 3.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以观沧海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 出其里。 4.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写景时,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观树木百草秋风洪波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5.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写的是静景。 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6.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的气势。“何”字体现了作者面对大海的惊奇,因为他看到了山岛的,树木的,波浪的。(苍茫动荡巍峨茂盛汹涌) 8.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 聂盛林 通过《钱塘湖春行》的教学,我有如下拙见: 反思一 (1)注重文言文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多读、精读、美读中对诗意逐步了解,以至熟悉诗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读,进一步品味诗的好词妙句,感受诗中的优美意境,最后达到诗词教学的目的,熟读成诵。 (2)在合作学习中培养探究能力 赏析诗中的好词妙句,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句,在合作小组中讨论探究,交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从而形成合作学习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手段激趣 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音乐,有关的春的图片,有关的课件,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使教学的内容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反思二 这节课我试图走出诗歌教学的困惑,一改过去诗歌教学中,教师讲解字句的理解,学生阅读背诵的死板教学模式。大胆把阅读、欣赏、领悟、感受的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教师只略作点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课

后发现,由于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诗歌,背诵起来也很顺利,默写时甚至很少写错别字,而学生笔下的春天也是生机勃勃,诗意盎然。反思课堂教学的设计,我觉得就是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文本,老师与学生的对话,构建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课堂,搭建起互动的桥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能想能说,会想会说。 反思三 这是一首歌咏早春西湖(钱塘湖)的写景诗。在诗中,诗人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移步换景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摄制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二句,云水生春意。在孤山寺到贾公亭之间的这一片湖面上,春水初涨,水面平堤,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因着春天空气的湿润,也低低地浮挂着,远远地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这里面的山、寺、亭、水、堤、云,高低错落,远近配合,构成了一幅平阔旷远的立体湖景图。 三四句,莺燕争春光。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在湿润的湖岸边,不知是新到谁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衔泥筑巢。早莺尚少,只在“几处”;新燕不多,不知“谁家”。西湖是鸟儿们理想的天堂,它们中的先到者早早地开始雀跃起来了。诗句在对莺歌燕舞的动态写照中,传达出西湖生动的早春气息。

《钱塘湖春行》习题及答案

《钱塘湖春行》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 班级:姓名: 资料:【原诗】【翻译】【精品习题及答案】 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原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抓住早春特点,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动物)的优美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植物)的优美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表达诗人为早春胜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的一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写出诗人观景的处所,写出初春湖面水天相接美景的句子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二、选择题: 1、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解析】C 不是暮春,而是初春的景象。 2、请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C) A.诗的首联交代了踏青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冬日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颈联诗人用“乱”字勾画了百花竞放、五彩缤纷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这首诗能紧紧抓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选取典型景物,把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解析】C 不是深密,而是浅密。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解析】D 这二句写行经白沙堤所见,是白描,不是详写。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3篇 引导语: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钱塘湖春行》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今天就为大家分享几篇关于《钱塘湖春行》的教学反思。 篇一:《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 我在处理本课教材中,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标中提倡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关系。 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文本,老师与学生这样互动的局面,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文体地位,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见解或教参的解读强加到学生身上,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在这堂课中,我只有设计两三个大的问题,当问题的设计是贴近学生的,让他们每个人有话可说,注重题目的开放性,答案的多元化,还提倡学生多角度阅读,有创意地阅读。 在这堂课中,我提倡的是返朴归真的阅读文本,从头至尾我没有将个人的阅读体验强加到教学中,生怕这些会左右了学生的思考与体验,于是才有了想象思维的存在。这正是课标中所提倡的阅读是一个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而没有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解读,真正体现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到实施到结束,有着全新理念的引导,教师真正做到了引导,

而学生真正体现了其主人的身份。 篇二:《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歌咏早春西湖(钱塘湖)的写景诗。在诗中,诗人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移步换景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摄制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二句,云水生春意。在孤山寺到贾公亭之间的这一片湖面上,春水初涨,水面平堤,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因着春天空气的湿润,也低低地浮挂着,远远地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这里面的山、寺、亭、水、堤、云,高低错落,远近配合,构成了一幅平阔旷远的立体湖景图。 三四句,莺燕争春光。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在湿润的湖岸边,不知是新到谁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衔泥筑巢。早莺尚少,只在“几处”;新燕不多,不知“谁家”。西湖是鸟儿们理想的天堂,它们中的先到者早早地开始雀跃起来了。诗句在对莺歌燕舞的动态写照中,传达出西湖生动的早春气息。 五六句,花草竞春荣。放眼望去,形形色色的野花开的开,发的发,摇曳在春风中,渐迷人眼;俯视身下,绿绿茸茸的春草还不够深,骑马走过,刚刚能遮没马蹄——花草都处在竞相荣发滋长之中。可以想见,过后不久,西湖将开出一个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绚丽春天。 七八句,诗人赞春情。诗人骑马扬鞭,指点春色:这绿柳成阴的白沙堤,是我最留连喜爱的地方啊!这是诗人看到面前的美景,内心

《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

《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全诗以“行”为线索,从“”起,到“”终。题目以“”为着眼点,诗中写出了西湖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最后两句中的“”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颈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4. 解释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②最爱湖东行不足() 5.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 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 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6.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 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参考答案: 2.孤山寺;白沙堤;春;早春喜悦三四对仗 3.“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言之有理即可。 4. ①向阳的树②不够 5.C 6.D 22.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基样的思想 感情?(3分) 23.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2分) 参考答案: 22.抓住了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好风的喜爱之情。

《钱塘湖春行》知识点归纳及考题巩固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导学目标 1.了解诗人及有关文学常识 2.赏析名句 3.体会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一、预习积累 1.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被称为诗魔,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2.《钱塘湖春行》是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二、感知探究: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2)颈联中哪两个词最为传神?试品评。 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一个“争”字,妙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独有风貌;;一个“啄”字,美在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 三、学习测评 (一)、理解性默写 1、点明游行时间和地点的句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2、从动物(俯视)角度写游行所见,展现了清新的早春风光的句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从植物(仰视)角度写游行所见,展现了清新的早春风光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春行》选择题及答案

《钱塘湖春行》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原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选择题: 1、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解析】C 不是暮春,而是初春的景象。 2、请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C) A.诗的首联交代了踏青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冬日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颈联诗人用“乱”字勾画了百花竞放、五彩缤纷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这首诗能紧紧抓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选取典型景物,把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解析】C 不是深密,而是浅密。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解析】D 这二句写行经白沙堤所见,是白描,不是详写。 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解析】C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5、对《钱塘湖春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B.诗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生动描绘了西湖的明媚风光。 C.“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白沙堤”这些词语,都突出了西湖早春的特点。 D.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陶醉于美好湖光山色的喜悦心情。

钱塘湖春行-教案

钱塘湖春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学习诗人抓典型的景物,并体会精妙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单元整体设计,明确目标。结合一幅西湖图片导入新课。 二、出示目标: 师:欣赏完西湖美景的图片,我们先来明确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大家请看大屏幕! 目标导航: 1、了解,体会诗人如何抓住诗歌的意象; 2、反复诵读,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领悟诗中描绘的景物特点; 三、读一读领略诗之韵 1、师:有了目标,就让我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向美丽的西湖进发,但旅途中我们也不能闲着,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歌吧!在朗读之前谁能告诉大家朗读诗歌有哪些要求啊? 一、读准字音;二、读准节奏;三、读出感情。 2、下面我们进入我们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读一读领略诗之韵。 3、学生自读诗歌。 师: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一遍诗歌。 4、全班齐读 师: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读诗也是讲究技巧的,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 师:现在我们来对照一下,看看我们画出的节奏是否正确,如果有差错,请迅速更正。 (幻灯片)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再读诗歌一遍 师: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种幸福吧!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争取能够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四、译一译通晓诗之意 1师:在同学们诵读声中,不知不觉我们到了西湖,西湖的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现在如果请白居易先生做导游,他所吟诵的古诗啊,我们可能听不大懂,怎么办呢?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 译一译通晓诗之意 (出示投影)请自由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小组内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讲解诗句意思。 2、生自学;师巡视,将学生有疑难的共性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古代诗歌四首》 知识点集锦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诗歌的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二、《观沧海》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三、《次北固山下》 1、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人。 2、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客路”点明自已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已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月残,连夜行舟的。既写景又点出时令。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罴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

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阅读练习题 1.本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是___代大诗人,字______,晚年又叫__________。 2.《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______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5.解释诗句中加线的词语。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 6.默写一首课外写西湖的诗词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阅读练习题参考答案: 1.《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唐乐天香山居士

2.诗人行踪早春喜悦三四颈对偶3.D 4.C 5.①向阳的树 ②不够 6.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钱塘湖春行的教学反思

《钱塘湖春行》的教学反思 姓名:方敏华学号:2009101510 一、教学回顾 我所上的课是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整首诗的基调是比较明朗和愉悦的。因为这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歌,所以,我在上这首诗前,我让同学们先回顾以下之前所学过的有关于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然后再接着和他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新课内容——一首新的描写四季景色的诗篇。当我在黑板的正中央写下《钱塘湖春行》四个字后,我便从“钱塘湖”三个字入手去介绍有关“钱塘湖”即西湖的一些知识,接着引用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诗来反映苏轼对西湖景色的赞美与热爱,然后便说要和同学们走进春天的西湖,去领悟、感受在白居易笔下的“西湖”之美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有何不同之处。 在正式开始学习诗歌内容之前,我让学生边读诗歌边思考两个问题,即“你从题目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和“诗中描写了西湖春天的哪一个阶段?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综合多个学生的答案之后,我认为这时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便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自己读完诗歌后头脑中所呈现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接着我便简单地点评了一下同学们的回答,然后再围绕着诗歌的语言与练字方面展开讲解,对诗中的一些字及词语进行品味和解读。最后我让同学们再看一下整首诗,概括出全诗的思想感情并布置作业:课后背诵整首诗歌,尝试着写一篇描写四季景色的抒情散文。 二、成功之处 在整个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导入比较自然。在导入新课的这一环节中,我讲得比较不错,从回顾之前所学的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入手,导出一首新的描写四季景色的新诗,再引用苏轼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来与白居易笔下的西湖美景做对比,引导中我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大家的阅读兴趣,所以刚开始上课时的课堂气氛很不错。 2、运用想象教学法。我让同学们把读完整首诗后头脑中所呈现的画面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样的做法有利于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补充和描绘诗歌中所呈现的景象,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进而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不足之处 在我的整个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没有较好地运用“朗读法”。《钱塘湖春行》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西湖景色之美,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应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朗读中品味,在反复朗读中体悟诗中描景绘物的美和作者寄寓其中的情。而在我的整个课堂教学中,我没有很好地发挥“朗读法”的作用,在刚开始上课时没有为学生示范朗读诗歌也没有播放课文范读,在课堂中也较少让同学们自己朗读诗歌,在最后让学生概括诗歌思想感情时也没有先让全部同学齐读一遍。 2、教学考虑不够充分。在上这首诗时,我没有将诗中容易读错的字先给指出来,也没有为学生示范朗读,所以有的同学在回答问题时将文中的一些字音读

5-5.《钱塘湖春行》知识点梳理

5-5.《钱塘湖春行》知识点整理 【诗歌】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一、文学常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唐朝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 二、问题探究 1.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早春。通过“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和“浅草没马蹄”等典型景物描绘出钱塘湖早春的季节特点。 2.“几处”能不能改成“处处”,“谁家”能不能改成“家家”,为什么? 不能。“几处”写出了早莺之少,如果改为“处处”,不符合时令的特点;“谁家”改为“家家”,那就是说新燕很多,而在早春,燕子只是零零落落的几只。“几处”“谁家”贴切地写出了早春的特色。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诗中有两个动词用得很精妙,请找出来并说说这两个动词精妙在何处。 一个“争”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受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生动地描绘出小燕子忙碌的神情,把小燕子写得活灵活现。这两个字写出了莺、燕的动态美,使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 4.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表现的画面。 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呢衔草。 5.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字贬词褒用,写出了花开得繁盛、色彩缤纷的景象;“浅”字写出春草的低矮柔嫩;“渐欲”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长势。这两句诗不但描绘了景物之美,而且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诗歌主旨 《钱塘湖春行》描绘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

《钱塘湖春行》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钱塘湖春行》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唐代著名诗人。曾担任太子的老师,做官正直,深手受好评。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寺,因此号香山居士。他是唐代诗人创作中最多的一个,作品集《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诗中大胆地批评时政,表现了人民的疾苦。本诗是他为杭州太守时所作。 【背景】 唐穆宗长庆二bai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du任命为杭州的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823、824年)间的春天。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主旨】 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名句赏析】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诗人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

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钱塘湖春行》的优美诗歌来。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zhi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抓住早春特点,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3篇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3篇 引导语: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钱塘湖春行》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今天就为大家分享几篇关于《钱塘湖春行》的教学反思。 我在处理本课教材中,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标中提倡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关系。 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文本,老师与学生这样互动的局面,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文体地位,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见解或教参的解读强加到学生身上,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在这堂课中,我只有设计两三个大的问题,当问题的设计是贴近学生的,让他们每个人有话可说,注重题目的开放性,答案的多元化,还提倡学生多角度阅读,有创意地阅读。 在这堂课中,我提倡的是返朴归真的阅读文本,从头至尾我没有将个人的阅读体验强加到教学中,生怕这些会左右了学生的思考与体验,于是才有了想象思维的存在。这正是课标中所提倡的阅读是一个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而没有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解读,真正体现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到实施到结束,有着全新理念的引导,教师真正做到了引导,而学生真正体现了其主人的身份。

这是一首歌咏早春西湖(钱塘湖)的写景诗。在诗中,诗人像一 位高超的摄影师,移步换景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摄制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二句,云水生春意。在孤山寺到贾公亭之间的这一片湖面上,春水初涨,水面平堤,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因着春天空气的湿润,也低低地浮挂着,远远地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这里面的山、寺、亭、水、堤、云,高低错落,远近配合,构成了一幅平阔旷远的立体湖景图。 三四句,莺燕争春光。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 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在湿润的湖岸边,不知是新到 谁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衔泥筑巢。早莺尚少,只在“几处”;新燕不多,不知“谁家”。西湖是鸟儿们理想的天堂,它们中的先到者早早地开始雀跃起来了。诗句在对莺歌燕舞的动态写照中,传达出西湖生动的早春气息。 五六句,花草竞春荣。放眼望去,形形色色的野花开的开,发 的发,摇曳在春风中,渐迷人眼;俯视身下,绿绿茸茸的春草还不够深,骑马走过,刚刚能遮没马蹄——花草都处在竞相荣发滋长之中。可以想见,过后不久,西湖将开出一个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绚丽春天。 七八句,诗人赞春情。诗人骑马扬鞭,指点春色:这绿柳成阴 的白沙堤,是我最留连喜爱的地方啊!这是诗人看到面前的美景,内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知识点《钱塘湖春行》

中考复习最忌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指导复习的教师,应给学生一种乐观、镇定、自信的精神面貌。要扎扎实实地复习,一步一步地前进,下文为大家准备了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知识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知识点归纳: 1、点明游览时间和地点的句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2、从动物(仰视)角度写游行所见,展现了清新的早春风光的句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从植物(俯视)角度写游行所见,展现了清新的早春风光的句子;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直抒胸臆,既点明春行,又照应春行的地点的句子: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诗中为突出早春季节特点描写了哪些典型景色?哪些词语突出了春行的特点? 答:本诗通过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和浅草没马蹄等典型景物描绘出钱塘湖早春的季节特点。运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和行不足等词语突出了春行的特点。 6、颔联中几处谁家能不能换成处处、家家? 答:不能,因是初春,乍暖还寒,飞鸟不多,故不是处处、家家。 7、颔联中用争和啄字美在哪里?答: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8、本诗描绘的西湖早春景色生机盎然。你认为哪一联最能体现这个特点?为什么? 答:颔联,颔联以莺燕做春天的代表,以几只莺抢占向阳的暖树一试歌喉和数只燕啄泥衔草营建新巢为典型形象,描绘出一幅热闹的春的图景。★或:颈联,颈联以绚丽的花﹑蓬勃的草为代表,描绘出杂花满眼﹑嫩草铺地的春色。 9、举例说明《钱塘湖春行》一诗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直抒胸臆的诗句是什么?答:几处早莺争暖树与谁家新燕啄新泥这两句对近景及高处的莺燕的动态描写,突出了早春特有景象,修辞上运用了对偶的方法。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也是写近景,是写低处的花草,也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直抒胸臆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抒发了作者被景色陶醉,流连忘返的心情。 10、你还能背出一首写早春景象的唐诗吗?你还积累了哪些写西湖胜景的名句?请写出两句,并注明出处。答: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为大家推荐的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知识点的内容,还满意吗?相信大家都会仔细阅读,加油哦!

八年级上册诗词:《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知识点梳理)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文学常识】 1、本诗作者是 唐 代诗人 白居易 ,字 乐天 ,晚年号 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讽喻诗语言通俗易懂,叙事诗有《长恨歌》《琵琶行》等名作。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钱塘湖”指 杭州西湖 。 【译文】 1、解释词义 初:刚刚 云脚:指低垂的云 暖树:向阳的树 乱花:杂花,各式各样的花 2、句义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阴下的白沙堤。 【文章主旨】 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作者对初春时节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写作手法】 1、寓情于景 2、直抒胸臆 【拓展链接】 《钱塘湖春行》的早春特点:本诗围绕初春来写,描绘了西湖明媚的春光。很多词语都能看

出初春景象来,如“早莺”“新燕”自不必说,“几处”说明早莺尚少;“争暖树”,说明是乍暖还寒时候,早莺争夺向阳的树木;“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乱花渐欲迷人眼”说明花儿还未盛放,但盛放可期;“浅草才能没马蹄”说明芳草才生,尚未长高。 春有初春、仲春、暮春,景色各有不同。积累下列写不同春色的诗句: 初春: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孟浩然 仲春: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王维 暮春: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衡元 仲春: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郑谷 脉络结构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